時間:2023-03-22 17:38: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職業培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本文就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這些矛盾包括: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矛盾;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矛盾;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矛盾;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矛盾。
一、公共關系傳播成為職業培訓機構宣傳的一種有效手段
公共關系產生于西方工業社會,現代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公共關系。對于公共關系的認識,學界對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里,我們把公共關系理解為:一個社會組織為了推進相關的內外公眾對它的理解、信任、合作與支持,為了塑造組織形象、創造自身發展的最佳社會環境,在充分尊重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傳播、溝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種行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關系。
傳播是連接公共關系主體和客體的橋梁,是特定的個體或群體運用一定媒體或形式向受傳者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和分享。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公共關系活動就是以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為主要方法的一種組織與公眾交流行為。
當前,我們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終生學習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職業培訓日益成為人們再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面對競爭激烈的培訓產業,傳統的宣傳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了,職業培訓機構紛紛采取公共關系傳播的方式加強組織的宣傳。然而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存在著信息的個性與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
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影響到職業培訓機構形象的傳播,這些矛盾包括: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矛盾,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矛盾,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矛盾,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矛盾。
1、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傳播者。從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的角度來講,筆者認為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應當具有全員性的觀念,即公關傳播的信源應該是職業培訓機構的全體成員。這一觀念對內能提供職業培訓機構的凝聚力,對外能表現職業培訓機構的良好組織形象。在與客戶的交往過程中,職業培訓機構員工的一言一行都關系到客戶對機構形象的認知,影響機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然而在實踐中,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信源的個別性現象比較突出。有些職業培訓機構看不到良好的公共關系傳播對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領導不重視,員工不參與。大多數人認為公關活動是可有可無,即使要開展,那也只是專職公關部門或專職公關人員的分內事。這些現象顯示了職業培訓機構全員公關意識淡薄。
面對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的矛盾,職業培訓機構需要采取靈活措施,積極培育全員公關傳播意識,并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從而形成一種無意識的職業習慣,樹立機構良好的精神風貌。職業培訓機構全員公關意識是一旦形成,將會給職業培訓機構的發展帶來長期的、深遠的和積極的影響。
2、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關系傳播的信宿是社會公眾,社會公眾以數量不等的群體或個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對組織以不同影響的環境。
如果把社會公眾看成是一個系統的話,那么這個系統是由內部員工、消費者、政府部門、新聞媒體、社區居民、合作伙伴、競爭對手和其它利益團體等要素組成的一個動態穩定的統一整體。因此職業培訓機構在開展公關傳播過程中,必須善待社會公眾中的每一位成員,注重公關傳播的廣泛性。
然而在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實踐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對象過于單一,主要選擇政府和知識消費者,而對媒體、社區居民、合作伙伴、競爭對手等其它社會公眾缺乏關注,致使公關傳播活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公關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面對這一矛盾,職業培訓機構在公關傳播實踐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公眾因素,加強與不同類型的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從而達到公關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3、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的矛盾
在當前培訓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態下,傳統的廣告營銷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宣傳的需要,因此很多職業培訓機構也熱衷于公關傳播。然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慢慢培養才行。特別是在職業資格培訓市場,雖然我國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國務院各部委都做了職業資格認證相關方面的規定,但是持證上崗還沒有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特別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對社會的認知還不夠深刻。其次,用人單位對持證上崗的認識也不夠。因此,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不能一味考慮眼前的利益,而應注重傳播的長期性。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職業培訓機構的領導或者工作人員認為開展一兩次大型的公關傳播活動就能迅速地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客戶就會迅速認可自己的培訓項目,過于注重公關傳播的近期利益。這就造成了公關傳播的長遠性與實際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對于職業培訓機構來講,公關傳播活動不僅是一項近期的活動,更是一個長期的有計劃的充滿艱難與坎坷的系統工程。每一次具體的公關傳播活動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長遠目標的一個環節。用公關傳播活動來塑造組織形象的道路是沒有盡頭、沒有終點的。職業培訓機構要將每一次活動,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關傳播的一種表現形式,踏實做好當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長遠,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任務。
4、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的矛盾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國政治一體化,經濟一體化以及文化一體化的趨勢明顯。與此同時,當今時代也是一個多元化或者說是個性化、差異化的時代,如政治多元化、經濟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兩種趨勢同時并存,兩者辯證統一,不可分割。面對這一趨勢,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不僅需要遵循職業培訓行業的相關政策,而且需要不斷創新,善于塑造獨特的組織文化,從而提高職業培訓機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實踐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形式過于呆板,缺乏特色,難以引起職業培訓機構內外公眾的廣泛關注。在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方式中,“物質公關”相對較多,對人性的關注則相對較少。另外,有的職業培訓機構也狹隘地認為公關傳播就是迎來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關傳播活動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甚至采取有違社會公平競爭秩序和倫理道德習俗等手段,刻意貶低競爭對手,欺騙社會公眾。
面對這一矛盾,職業培訓機構的職能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創新精神對機構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當前人們對職業培訓的需求強烈,但職業培訓機構眾多,競爭激烈,任何一個職業培訓機構唯有創新,才能贏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首先職業培訓機構的職能部門要鼓勵創新,獎勵創新,重視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提拔。其次,要在職業培訓機構內部形成一種善于學習、積極學習的組織氛圍,構建學習型的組織文化。第三,要采取靈活措施加強職業培訓機構的平行溝通,上行溝通和下行溝通,碰撞思維的火花,分享創新的樂趣,從而在職業培訓機構內部創造一種和諧的人際氛圍。
總之,目前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還不夠成熟、不夠完善,還存在著許多矛盾。面對這些矛盾現象,職業培訓機構要善于承認矛盾、認識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決矛盾,達到塑造職業培訓機構良好形象的目的。
參考文獻: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參加了天津市教委組織的職業院校骨干教師赴加拿大的進修學習。經過這次出國進修學習,開闊了眼界,增長了不少見識,拓寬了思維面,使我對西方國家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教學特征有了進一步了解,對中西方職業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體驗。加拿大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專門技能、非凡技能的勞動者或企業短缺人才,并為他們提供技能和進修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加拿大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先進理念,為我們進行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指導和啟示。
二、加拿大職業培訓的教學特征
在加拿大以進行英語語言強化培訓和計算機專業職業培訓為主要內容,培訓課程教學方法特征突出。
1.英語語言培訓的教學特征
(1)教學形式新奇,采用圓桌分組的教學形式,教師隨時可以和學生進行交流,易于師生互動,同時也便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學會合作,以提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肢體語言,提高學生學習喜好,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教師利用啟發的形式讓學生盡量地多提出新問題和個人見解,然后和學生進行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實用。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培訓內容,教學內容涉及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摘要:參觀用語、基本對話交流等,信息量適度,易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把握英語的基本會話。
(3)在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教師有獨到之處。教師利用做游戲方法進行教學,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很輕易把握所學的知識;另外教師采用的教具簡單而實用,利用情景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參和度很高。例如,在英語語言培訓課程上,上午學習日常生活用語,下午就到有關的相關的地方去進行實踐學習。
(4)進行英語培訓的過程中沒有固定教材,天天學習一個知識模塊,教師會發一些相關的教學資料,這些教學資料是教師精心為培訓專門設計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隨時更新,最后用活頁夾加到一起,累加成冊形成英語培訓教材。
2.計算機職業培訓的教學特征
(1)課堂采用案例教學,教學實例接近生活和實際工作需要
案例教學是運用案例進行教學實踐,改變傳統教學以本為本、從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學方式,變成一種促進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探索性學習的開放式教學方式。加拿大學院的教師根據我們學員學習的特征進行案例教學,所采用教學案例很實用,接近我們的生活和實際工作,為進一步學習提供良好的素材。
(2)課堂作業采用大作業的項目形式
教師為了提高我們學習的創新能力,以大作業形式讓我們完成他們所提出基本練習要求,學員做好大作業后,要在課堂上公開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不僅考察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處理新問題的能力,而且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和勇于探索的積極性。
(3)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
為我們進行專業培訓的教師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很強的職業技能,例如,網絡平安教師,曾任教前公司的網絡管理部門經理,有極為豐富的網絡平安管理經驗,另外他所展示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打破了傳統的PowePoint課件模式,以三維動畫的形式講解網絡傳輸的原理,把講解枯燥的原理知識變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展示,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喜好;多媒體教師在HBI學院任教時,自己設計開發網站,做專業攝影師,另外他還是一位冰球教練,同時也是冰球隊的經紀管理人。數字技術教師是一位專業的音樂制作人,有豐富的數字音樂制作經驗。他們在講授課程的同時,也向我們傳授了豐富的職業經驗,讓我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三、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特征
在進修期間,還對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進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職業教育主要是中學后的職業教育,其教育類型有摘要:授予文憑和證書的社區學院(相當于我國的高職)教育;非學歷的職業培訓和預備性練習;成人職業教育和培訓。高等職業教育更是形式多樣摘要: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專科、四年制本科(和大學聯辦)和一年制探究生專業證書班等。
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特征,是注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參和意識,老師講課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學生自學和思索。老師有時會選擇一個project(項目),讓學生自學后提交書面報告或根據項目內容完成相關內容操作,這樣學生就會到圖書館查閱大量的文件和資料,提交書面報告;或者自己通過自學后完成項目操作任務提交操作成果,否則只能得到0分的成績。另外,在許多教學場合,教室和操作車間連在一起,學生在教室中自學,碰到實際新問題可以隨時到操作車間進行練習,并有教師進行現場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和他人合作協調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公眾面前表現自己。根據老師提出的新問題,大家商量策略、分頭預備,最后在班上宣講和表演出來,以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
加拿大職業教育在理論教學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把握更多的實用技能。在安大略省賓頓市FletchersMeadow高中,還推行一項名為Co-op的實踐教育項目,其教學實踐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Co-op,全稱為CooperativeEducation,是由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三方共同參和的一種教育項目。高中學生11年級或12年級(相當于我國的高二、高三年級),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完成學校部分的學習任務,并通過用人單位面試,學生進入公司工作,用人單位也非常歡迎這些學生到公司工作,在這段工作期間學生定期向學校匯報工作情況,負責這個項目的教師也要隨時跟蹤學生以了解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情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調整學生的工作、學習進度,工作一段時間后,學生要回到學校接著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理論—實踐—理論”的良性循環直到高中畢業,學生不但熟練地把握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很強的職業技能,豐富的職業經驗。為進一步地學習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摘要:
論文關鍵詞:道路運輸;從業人員;運輸生產
1開展營運駕駛員職業培訓重要意義
多年來,由于道路運輸市場的放開,使我們的道路運輸營運車輛和駕駛員不斷增加。目前,黑龍江省有營運車輛17萬臺,營運駕駛員24萬名。一方面他們為運輸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進入運輸市場的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素質不同導致經常出現偷拉私運、野蠻服務、偷漏稅費、事故頻發等現象。因此,為了加強對營運駕駛員的管理,國家 交通 部出臺了<營業性道路運輸駕駛員職業培訓管理規定>。作為專門規范營運駕駛員管理的第一部行政規章,它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的管理將進一步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也必將促使黑龍江省的道路運輸業再邁上一個新臺階。
1.1開展營運駕駛員職業培訓是道路運輸業發展的需要
國家交通部在十五期間道路運輸工作的總體目標中提出,要實現“行業服務質量明顯改善,道路運輸重要崗位從業人員中,營運駕駛員持證上崗率達100%,修理工、乘務員等重要崗位的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60%以上;一二級客貨運輸 企業 、二級以上客貨運輸站場國際質量認證率達到15%以上;客運‘三優、三化’服務明顯加強,貨運商務事故率明顯降低;道路運輸企業交通安全事故率、年重特大安全事故次數和死傷人數分別降低10%”。WWw.133229.coM但從目前情況看,我國交通事故每年都在增長,屬于駕駛員為主要因素的事故約占70%以上,近幾年重大的客、貨車和危險貨物運輸車輛的重大事故也時有發生。營運車輛的重大事故造成的人身和經濟損失是十分巨大的。危險貨物運輸車輛的重大事故往往在經濟損失之外,還會釀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引發更為嚴重的生態環保問題。同時,因運輸服務質量差,宰客、甩客、超載現象屢禁不止,不按安全行車操作要求駕駛車輛、疲勞駕駛等情況也時有發生。由于交通運輸事故頻發,旅客、貨主的生命財產安全缺乏應有的保障,社會反響十分強烈。
分析這些事故和問題的具體原因,可以明顯看出,有的屬于職業道德問題、有的屬于駕駛技術問題、有的屬于業務知識問題,但是歸納起來,應該看到營運駕駛員隊伍的綜合素質不高是釀成重大道路運輸車輛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開展營運駕駛員職業培訓是十分必要的,是保障道路運輸業順利發展的重要前提。
1,2開展營運駕駛員職業培訓是保證道路運輸安全的重要手段
營運駕駛員是運輸生產一線直接服務社會、服務旅客和貨主的主要工種,肩負著比為單位內部、個人服務的普通駕駛員更重大的社會和經濟責任。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營運駕駛員應當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運輸服務知識和服務技能,了解道路運輸法規業務規范,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車輛維修、故障處理知識和嫻熟的駕駛技能。營運汽車駕駛員不僅關系國家、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也直接關系著駕駛員個人的生命和家庭幸福的安危。
我國各級交通主管部門一直認為,持有<駕駛證》的正式駕駛員在沒有經過后續培訓和再 教育 的情況下,不斷涌入營運駕駛員隊伍,由于其綜合素質遠不能滿足營運駕駛員職業化要求,致使營運駕駛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下降,是造成運輸秩序的混亂,運輸成本升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服務質量下降,運輸服務糾紛、客戶投訴增加的主要原因,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極不適應。所以開展營運駕駛員職業培訓就是要在我國建立起統一、規范、 科學 的營運駕駛員從業資格管理制度,將會提高營運駕駛員隊伍素質,改善道路運輸服務質量,保障道路運輸安全,促進道路運輸業發展,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1.3開展營運駕駛員職業培訓是與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軌的需要
發達國家普遍將駕駛員分為私家車駕駛員和商用車駕駛員兩類分別進行管理,相應地把駕駛員培訓也分為私家車駕駛員培訓和商用車駕駛員培訓。私家車駕駛員培訓是汽車駕駛技能的普及培訓,是為人們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和新的生活進行的特殊能力補充。但在這些國家如果準備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成為職業駕駛員,除需具有一定的私家車駕齡要求外(如美國規定為3年),還必須參加商用車駕駛員的職業培訓。所謂職業培訓,實質是進行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的全面教育過程,其培訓內容廣、項目多、要求嚴、時間長(如美國商用車駕駛員培訓時間為200~300學時)。同時他們對于已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的商用車駕駛員,還采取每隔幾年進行再教育的辦法(如日本規定每隔3年對職業駕駛員進行輪訓檢測),以保證從業人員的技能和素質水平。而我國在這些管理模式方面仍是很大的空白。隨著加入世貿與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相比,我們明顯不夠規范。因此,開展營運駕駛員職業培訓,將會加快與世界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軌。
2開展職業培訓工作 發展 的根本途徑
作為營運駕駛員職業培訓的管理部門,在開展職業培訓中應該做到思路清、決心大、起點高、合力強;在宣貫過程中應做到統一認識、統一部署、統一行動、統一監督;在實施過程中做到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技術到位、考核到位。
2.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培訓質量
職業培訓工作的開展,教員教練員如果沒有經過系統全面的培訓,整體教練水平不高,將影響培訓質量。黑龍江省現有教員教練員300名,為此要把教員教練員的培訓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定期舉辦教員教練員培訓班,使所有的受訓人員系統地學習駕駛理論,實際操作技能以及職業道德規范等,經 考試 合格后核發“中華人民共和國營運駕駛員準教證”。通過系統的培訓,教員教練員的執教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同時還可以舉辦全省職業培訓教員,教練員大比武活動,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習熱情,又起到考核教員、教練員技能的作用。
2.2設立機構,建立考核組織。加強職業培訓工作
要做好營運駕駛員職業培訓和考試工作,就要依照合理布局,擇優選擇的原則在全省范圍內設立培訓機構。黑龍江省現有培訓單位83家,這些職業培訓機構主要負責在本轄區內需進行職業培訓的營運駕駛員的職業培訓工作。作為職業培訓的管理部門應每年對這些職業培訓機構進行綜合考評,合格的將繼續從事職業培訓工作,不合格的將取消其職業培訓資格。只有推行這樣的競爭機制,才能推動職業培訓機構的前進步伐,才能促進營運駕駛員職業化的健康發展。同時,為了嚴格從業資格考試制度,應在全省范圍內,設立統一的考核小組。并制定考核的規范標準,明確考核員的條件,申報程序,考核員的職責及監督管理等。考核員應參加統一的培訓,持證上崗。
2、3運用 現代 化信息手段,規范從業資格管理工作
論文摘要:本文就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這些矛盾包括: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矛盾;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矛盾;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矛盾;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矛盾。
一、公共關系傳播成為職業培訓機構宣傳的一種有效手段
公共關系產生于西方工業社會,現代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公共關系。對于公共關系的認識,學界對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里,我們把公共關系理解為:一個社會組織為了推進相關的內外公眾對它的理解、信任、合作與支持,為了塑造組織形象、創造自身發展的最佳社會環境,在充分尊重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傳播、溝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種行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關系。
傳播是連接公共關系主體和客體的橋梁,是特定的個體或群體運用一定媒體或形式向受傳者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和分享。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公共關系活動就是以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為主要方法的一種組織與公眾交流行為。
當前,我們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終生學習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職業培訓日益成為人們再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面對競爭激烈的培訓產業,傳統的宣傳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了,職業培訓機構紛紛采取公共關系傳播的方式加強組織的宣傳。然而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存在著信息的個性與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
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影響到職業培訓機構形象的傳播,這些矛盾包括: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矛盾,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矛盾,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矛盾,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矛盾。
1、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傳播者。從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的角度來講,筆者認為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應當具有全員性的觀念,即公關傳播的信源應該是職業培訓機構的全體成員。這一觀念對內能提供職業培訓機構的凝聚力,對外能表現職業培訓機構的良好組織形象。在與客戶的交往過程中,職業培訓機構員工的一言一行都關系到客戶對機構形象的認知,影響機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然而在實踐中,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信源的個別性現象比較突出。有些職業培訓機構看不到良好的公共關系傳播對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領導不重視,員工不參與。大多數人認為公關活動是可有可無,即使要開展,那也只是專職公關部門或專職公關人員的分內事。這些現象顯示了職業培訓機構全員公關意識淡薄。
面對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的矛盾,職業培訓機構需要采取靈活措施,積極培育全員公關傳播意識,并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 行中,從而形成一種無意識的職業習慣,樹立機構良好的精神風貌。職業培訓機構全員公關意識是一旦形成,將會給職業培訓機構的發展帶來長期的、深遠的和積極的影響。
2、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關系傳播的信宿是社會公眾 ,社會公眾以數量不等的群體或個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對組織以不同影響的環境。
如果把社會公眾看成是一個系統的話,那么這個系統是由內部員工 、消費者 、政府部門、新聞媒體 、社區居民 、合作伙伴 、競爭對手和其它利益團體等要素組成的一個動態穩定的統一整體。因此職業培訓機構在開展公關傳播過程中,必須善待社會公眾中的每一位成員,注重公關傳播的廣泛性。
然而在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實踐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對象過于單一,主要選擇政府和知識消費者,而對媒體、社區居民 、合作伙伴、競爭對手等其它社會公眾缺乏關注,致使公關傳播活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公關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面對這一矛盾,職業培訓機構在公關傳播實踐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公眾因素,加強與不同類型的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從而達到公關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3、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的矛盾
在當前培訓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態下,傳統的廣告營銷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宣傳的需要,因此很多職業培訓機構也熱衷于公關傳播。然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慢慢培養才行。特別是在職業資格培訓市場,雖然我國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國務院各部委都做了職業資格認證相關方面的規定,但是持證上崗還沒有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特別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對社會的認知還不夠深刻。其次,用人單位對持證上崗的認識也不夠。因此,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不能一味考慮眼前的利益,而應注重傳播的長期性。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職業培訓機構的領導或者工作人員認為開展一兩次大型的公關傳播活動就能迅速地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客戶就會迅速認可自己的培訓項目,過于注重公關傳播的近期利益。這就造成了公關傳播的長遠性與實際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對于職業培訓機構來講,公關傳播活動不僅是一項近期的活動,更是一個長期的有計劃的充滿艱難與坎坷的系統工程。每一次具體的公關傳播活動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長遠目標的一個環節。用公關傳播活動來塑造組織形象的道路是沒有盡頭、沒有終點的。職業培訓機構要將每一次活動,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關傳播的一種表現形式,踏實做好當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長遠,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任務。
4、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的矛盾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國政治一體化,經濟一體化以及文化一體化的趨勢明顯。與此同時,當今時代也是一個多元化或者說是個性化、差異化的時代,如政治多元化、經濟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兩種趨勢同時并存,兩者辯證統一,不可分割。面對這一趨勢,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不僅需要遵循職業培訓行業的相關政策,而且需要不斷創新,善于塑造獨特的組織文化,從而提高職業培訓機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實踐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形式過于呆板 ,缺乏特色,難以引起職業培訓機構內外公眾的廣泛關注。在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方式中,“物質公關”相對較多,對人性的關注則相對較少。另外,有的職業培訓機構也狹隘地認為公關傳播就是迎來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關傳播活動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甚至采取有違社會公平競爭秩序和倫理道德習俗等手段,刻意貶低競爭對手,欺騙社會公眾。
面對這一矛盾,職業培訓機構的職能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創新精神對機構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當前人們對職業培訓的需求強烈,但職業培訓機構眾多,競爭激烈,任何一個職業培訓機構唯有創新,才能贏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首先職業培訓機構的職能部門要鼓勵創新,獎勵創新,重視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提拔。其次,要在職業培訓機構內部形成一種善于學習、積極學習的組織氛圍,構建學習型的組織文化。第三,要采取靈活措施加強職業培訓機構的平行溝通,上行溝通和下行溝通,碰撞思維的火花,分享創新的樂趣,從而在職業培訓機構內部創造一種和諧的人際氛圍。
總之,目前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還不夠成熟、不夠完善,還存在著許多矛盾。面對這些矛盾現象,職業培訓機構要善于承認矛盾、認識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決矛盾,達到塑造職業培訓機構良好形象的目的。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德國的“實習教學計劃”和“理論教學計劃”的理解,缺乏完整和系統性的企業實訓的職業教育只是一定期限內的變通形式;獲得真正的職業資格必須由行業專家考試。
我有幸參加了為期二十一天的赴德課程體系的培訓,深感榮幸和學院所給機會的難能可貴。本人根據自己的學習談談對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體會:
一、德國“雙元制”理解
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共同履行“雙元制”職業培訓教育任務。“德國的職業培訓條例和框架教學計劃,是‘雙元制’職業教育教學的法律依據”。“職業培訓條例”是企業實施實踐的指導性文件;“框架教學計劃”是職業學校進行課堂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前者是針對企業教學,后者是針對學校教學,兩者相互結合、補充。企業是實施職業教育的主體,在約3年的職業初級教育中,受教育者每周須接受3~4天的企業實訓。余下的1—2天到職業學校學習文化和基礎理論知識。可見,企業是職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也是各級職業教育管理機構的主要參與者,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國的《職業教育條例》中并沒有規定企業和學校應該采取何種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企業實il課程和學校職業教育課程在內容范疇、教學組織以及考核要求等方面。都注重因行業制宜,尤其是職業學校在深入貫徹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之后,雙方相互配合,共同促使受教育者/學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經歷完整的職業行動、構建相應的職業經驗和知識的過程中,獲得職業的行動能力。
1.職業教育條例一“實習培訓教學計劃”案例
受教育者或學生,在教育企業與受教育者及其家長簽訂《職業教育合同》后,在企業進行職業培訓。
培訓專業:以機電一體化為例的教學計劃,見表l。
2.框架教學計劃——“理論教學計劃”案例
基于學習領域方案的《框架教學計劃》是適用于德國雙元制職業學校的國家課程標準,其中第五部分為“學習領域”,列舉了職業專業教育所有學習領域(即課程)的數量、名稱、學時并對其中每個學習領域的目標、內容和學時分別加以描述。
一個學習領域就是一個學習單元,其主體內容是職業任務設置與職業行動過程取向,即工作過程導向。但由于每一學習領域所涉及的內容既包括基礎知識又包括系統知識,因此并不完全拒絕傳統的學科體系的內容和結構,允許學科體系形式的學習領域存在。
學習領域的目標描述的任務是學生通過該學習領域的學習所應獲得的結果,用職業行動能力來表述:而任務陳述具有細化課程教學內容的功能;總量給定的學習時間是基準學時,可據此加以靈活安排。一個學習領域的教學內容,可在各個年級按學年安排,也可在整個學制年限內實施,以利采取跨學科的、跨學年的教學組織形式,如普通文化課與職業專業課的整合教學組織形式。
培訓專業:以機電一體化為例的教學計劃,見表2。
二、德國“職業資格考試”的理解
在德國,職業資格是保障職業生涯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職業資格考試是檢驗職業初級教育成果的法定途徑。此前,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的前提條件,而新頒《職業教育法》則放寬了參加考試者的資格限制,“授權各州政府和州職業教育委員會協商、并以法規形式確定經過哪些‘雙元制’之外的職業教育也可以準許參加職業資格考試,但要求這些職業教育必須通過不同學習地點之間的合作,確保比例適當的專業實踐訓練”。這樣,就為各地通過調整全日制職業教育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方便學生準備職業資格考試開了綠燈,但這只是暫緩學習位置不足壓力的權宜之計。可見,缺乏完整和系統性的企業實訓的職業教育只是一定期限內的變通形式。職業資格考試由行業協會主持,包括中期考試和結業考試。行業協會設立考試委員會,其成員包括同等數量的資方和勞方代表以及至少一名職業學校教師代表,其中勞資雙方的企業代表必須占據2/3以上的名額,因為只有企業代表才能最終評定職業教育是否符合實踐的需要。
德國的職業學校畢業出去的學生必須由行業協會考試獲得職業資格,而不是由學校來組織考試獲得職業資格。沒有資格證書,企業不接收。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自發的!而我國職業教育證書由學校考試獲得畢業證書,學生的主動性就要大大地打折扣!
三、體會
1.高職定位的困惑
德國雙元制培訓的學生,相當于我國技校培訓的學生。德國,操作工之上是技師(即操作工的師傅),技術員介于技師和工程師之間。我國技校生相當于德國雙元制學生,我國高職培訓的層次,我的理解是比德國雙元制培訓的學生層次高。我們的生源是高中后畢業生,均沒有企業經驗,要在三年在校時間培訓成為車間技術負責人及以上,我想不可能或不現實。成為真正的“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首先要有第一線的操作工的能力,而后才能成為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2.職業調研,必須深入細致、透徹,確定真正的職業培訓目標
要充分調研高職培訓的學生,在大部分企業主要從事具體工作。專業技能不能面面俱到,結果是什么都懂一點,但什么都不精。
3.實訓教學場所的思考
要進行職業教育,獲得真正的職業能力,必須有類似于德國的“教育企業”的實習場所和“職業學校”的理論學習場所。無論在學校建設類似于“教育企業”的實習場所,還是直接到有資質的企業場所,均必須有完整和系統性的企業實訓的職業教育場所,這樣才能真正進行職業教育,獲得真正的職業資格,在此基礎上,方能進一步進行提高受教育者或學生的職業能力,成為真正的“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1)學校沒有實訓條件,是否可把每班分成4—5組分散到4—5個企業:
(2)學校有實訓條件(如申報成功的示范專業),建設生產場所;校企充分合作,充分利用資源,盡最大可能達到完整和系統性的實訓條件。
4.實踐和理論教學的時間分配的思考
德國雙元制,為了獲得職業資格,3年學制期間,受教育者每周須接受3~4天的企業實訓,余下的l一2天到職業學校學習文化和基礎理論知識。可見要有足夠的實踐時間方能掌握職業能力。作為三年制高職教育,如何保證具備職業資格或能力,所必需的實踐時間?如何安排實施?高職的理論深度體現在哪些方面?
(1)第一學期,是否可以嘗試全部下廠實習(或示范專業校建的生產車間)進行各崗位初步實習(按行為導向進行);
(2)第二、三學期,在學校結合第一學期實習內容,進行所需基礎知識教育和基本技能的實訓(按行為導向進行);
(3)第四、五學期,在學校結合實習內容,進行所需專業知識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實訓(按行為導向進行);
(4)第六學期,下廠到崗位上,進行具體崗位能力訓練,做好崗位能力課題(相當于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
也就是通過第一學期的實習,讓學生知道應該學什么,并初步知道怎么做;專業老師也跟著下廠,這樣在校期間,專業教師就完全可以根據企業需求進行培訓指導。
5.學習領域(即理論課程)的教學
德國愛科特學校,培訓的對象主要是已經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成為技師或技術員,主要是理論知識的教學(課堂灌輸),其中并行4個項目練習(跨課程)和1個項目工作(跨課程);“雙元制”的理論教學方式,是每周實習好后到學校進行,逐步再按行為導向進行理論的教學。
6.學生的出口考核
德國,平時課程也考試,但沒用,必須有兩次行業協會的技能和理論的考試合格后,方可有職業資格。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就有了。
(1)我們是否可以,中途安排一次,最后畢業前安排一次;
(2)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在最后一學期就安排學生根據所在崗位,進行崗位能力的綜合考核(確定技能證書);
(3)考核組成人員,勞資方、教師組成。
7.技能證書
現在廠里認可程度越來越不高,是否可以結合畢業崗位考核,發一個證書,這樣學生上崗實習也起到效果,企業也認可。
《方案》提出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將由國家承認的涉農中、高等職業學校招收50歲以下,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務農農民以及農村新增勞動力。如何讓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盡快成長起來,加快教育培訓就成為一個必然選擇。此次的方案如果落實好,可以解決以下難題。
其一滿足未來發展對新型農民經營能力不斷提高的需要。未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規模都比較大,要求管理技能也比較高,如果缺乏培訓,效率難以提高。我國傳統農戶戶均8畝多地,如果單純種糧食,規模大小一般差異不大。但如果規模擴大到百畝甚至千畝,目前傳統的農民就面臨經營管理能力的挑戰。根據對現行家庭農場的實地調查,不少農民感到力不從心,急需經營管理能力培訓。最近看到一份對不同國家農業規模經營與農業生產效率的研究論文,結論也是如此。當農場規模擴大后,農場主的經營管理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農場主經營管理能力高低直接決定著農場的生產率與收益,也決定著本國農民的國際競爭力。所以加強對新型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也是未來國際競爭的需要。
其二從國際視角來看我國農民得到的培訓太少,急需加強。對職業農民進行培訓也是一種國際趨勢,目前我國農民接受的培訓少得可憐。一份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目前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僅占0.13%,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竟高達76.4%,而美國、加拿大、荷蘭、德國、日本農村勞動力中受過職業培訓的比例都在70%以上。荷蘭之所以能夠在花卉等農業產品出口方面屢創佳績,跟本國發達的農業教育與培訓密切相關,歐美國家的農場主不少都是大學農科畢業生。而我國目前農業畢業生雖然不少,但真正能夠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幾乎沒有。單純地從技能教育與學歷來比較,我國的農民職業培訓與發達國家還有太大的距離,需要通過加強來彌補差距。如果未來我國一線的農業經營者基本上都是大學畢業生,那我國的農民也基本上能夠跟國際接軌了,最少在教育培訓方面不要與他們差得太大。
其三要培育本地化鄉土型的人才。此次的文件規定招收50歲以下,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務農農民以及農村新增勞動力,與過去相比有較大的突破。培訓方向的轉變可以培育本土化實用人才,破解涉農人才上不來,下不去,難服務的困局。我國過去涉農教育一直面臨生源短缺,學生即使學習了也不愿到農村去、真正做農業的怪現象。原因很多,跟招生政策與農民待遇等都有關系。如果直接從一線農民中招生,也對年齡大大放寬,不再是單純的文化考試課,這樣就避免過去學農不愛農、學農不務農的現象出現,讓飛鴿牌變成永久牌。其實國家今年也已在高考制度上進行了改革,未來職業招生可以單獨考試,不再以一次智識考試一刀切。職業人才單獨高考,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一方面未來發展急需職業技能型人才,另外一方面學生又不敢學導致學校難以吸收好生源的怪現象。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鄭風田
關鍵詞:農民;職業培訓模式;途徑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6-0208-2
0 前言
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任務非常艱巨。目前,我國農村有1.5億富余勞動力,每年還要新增600萬農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勞動技能,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影響非農產業和城鎮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就,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整體素質較低的客觀問題廣泛存在,嚴重制約了農民工城鎮化進程和經濟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影響了其收人水平的提高和農民自身在城市經濟發展作用。
由此可見,加強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職業培訓勢在必行。通過建立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教育培訓機制,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和素質,使之更好的融入城市經濟建設。本文通過介紹韓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對農民職業培訓模式方法和經驗,以借鑒有助于我國目前經濟轉型、建設新農村過程中 “三農”問題的解決。
1 國外農民職業培訓模式研究
1.1 韓國農民職業培訓模式
韓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經過5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完善培訓機制,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教育培訓機構,形成以“農業協會為組織載體,農協大學為龍頭,培養專業農民為核心”的農民教育職業技術培訓模式。
1.1.1 韓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機制 韓國的“農業協作合同組織”(簡稱農協),成立于1961年8月,在政府與農民間起到橋梁與紐帶,是遍布韓國的分級網絡型經濟組織,主要從事流通事業(農產品產地中心、集貨場、冷藏庫、包裝、銷售)、加工事業、農業資料事業(肥料、農藥、農機、農耕用品)、生活物資事業、金融事業(銀行)、醫療保險事業(意外保險、農村醫療)和指導事業(培訓農民、普及推廣農業技術,供應良種、為農民提供各種資料和培訓教材、傳播農業信息、開展國際交流)。
農業協作合同組織中指導事業有較大比重是對農民進行培訓,通常包括培訓農民、農協工作人員以及各級農協的領導,還包括對農民值得專業技術培訓;培訓周期有長有短,包括3-5天的短期培訓和3-5年的正規學歷教育;有不脫產、半脫產培訓,也有全脫產培訓。農民培訓的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提高了韓國農民職業和技能素質,促進了韓國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
1.1.2 韓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特色 韓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龍頭――農協大學,韓國農協大學成立于1962年,設有學部、經營學院與產學教育院、農業開發研究所。整個學院環境優美,教學力量雄厚,教學設施先進,管理規范嚴格。培訓對象以中高級農業經營者為主。培訓時間約一年,培訓費一般由農業經營者-委托單位共同承擔;培訓課程內容豐富,主要包括農業和園藝栽培技術、畜牧產業、農業經營設計與投資分析、農業情報、農機修理、汽車故障簡易診斷、金融、稅務、子女教育和論文指導。授課形式多種多樣:一般講座、專題講座、教學實習。
農民經營者經過職業技能培訓,高級經營者能成為適應國際化、開放化時代需要、帶動本國農業發展專的門農業人才;培訓能使農民經營者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農務農思想,能夠提高經營者科學地靈活運用農業經營所需的良種、種苗、機械設施等農業生產資料的能力;使經營者在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資源利用率和充分發揮本身的技能和具有統計、分析、管理自身的經營狀況,把研究報告、專業雜志、英特網信息應用到經營中去的能力。
1.1.3 農民職業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專業農民 韓國政府非常重視對農業后備力量的培養,一方面對農業后備力量提供學習機會,讓他們到農業院校加強理論學習,同時又讓他們到農村基層技術服務站實習培訓;另一方面對農業后備力量提供經營用地與資金扶持,對經營中脫穎而出的優秀農業經營者進行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成為專業農民(專業戶),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領導力量和農業經營管理的核心。
1.2 日本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
1.2.1 日本農業勞動者隊伍現狀及職業培訓特點 日本農業勞動者隊伍與我國相比較有明顯的特點。一是日本農業勞動者隊伍不斷減少。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在全國人口總數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還有進一步縮小的趨勢。據統計,日本戰后初期,農業人口占到全國人口的60%,而目前只有300萬農業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的3-4%。二是日本農業勞動力的老齡化現象嚴重。日本經濟騰飛后,大批具有高學歷的農村青年紛紛棄農到二三產業就業,形成了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現象。三是日本注重農業后后備力量人才的培養,農民科技文化與職業技能素質較高。
日本農業勞動力逐漸減少并且農業勞動力年齡老齡化嚴重阻礙了日本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困難;特別是日本面對世界經濟全一體化過程中,日本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失去了競爭力,給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人民生活及社會穩定帶來一定的威脅。日本政府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從教育、資金、法律、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職業教育入手,從長遠計策來看,培養和扶持一批年輕有為的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人才,支撐和促進農業生產和經濟的發展。
1.2.2 建立日本青年農民教育體系 日本政府重視農民經營者職業技能教育和發展農業教育,對農民教育培訓形成了五個層次,形成理論研究教育理論實踐培訓教育技術培訓教育短期培訓于一體的各類農業人才立體式培訓教育模式。
五層次即大學本科教育、農業大學校教育、農業高等學校教育、就農預備學校教育和農業指導師教育。大學本科教育通過綜合大學的農學部和高等農業院校來完成,培養主要是農業高科技人才,畢業生一般都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農業大學校教育相當于我國農業高職,學校的培訓對象是即將就農者。農業高等學校教育相當于我國的農業中專和職高教育,培訓對象是初中畢業生,培養方向是應用型農業人才,這是青年農民培訓的重要渠道之一。就農預備學校教育是對城市在職人員或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進行的短期農業技術知識轉崗教育。
1.3 法國農民職業培訓教育模式
1.3.1 法國農民培訓教育的現狀 法國的農民職業教育由來已久,早已進入制度化階段。形成制度有保障,機構齊全,培訓內容完整,方式多樣的農民職業培訓體系。
在政策制度上,政府規定:凡18歲以上的農民,每人需參加為期一年(可累計)的農業知識培訓。對18歲以下者要求更為嚴格,須先培訓三個月,再到農場實習三年,期滿后經過考核,合格者頒發“綠色”教育證書。只有憑此證書,才能向政府申請低息或無息貸款,買地建房、購置機械,從事農業生產。
在農民培訓教育機構上建立了農業職業技術學校-農業成人培訓中心-農業職業教育中心一體化的農民的培訓機構。加強對農業科研和農會組織的建設(農研機構主要是在農村或農業集中地進行農業科學知識普及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利用利用農閑對農民進行分批進行技術培訓)。
在農民培訓內容上,注重實效性。培訓內容主要圍繞著農業生產如何適應市場、如何適應農民的需要來安排。在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訓內容涉廣,主要包括農業基礎知識的普及、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普及和推廣、農場的經營管理、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良種培育技術等等。
在法國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有在校集中學習的,有商會或農會安排技術人員深入到農場的田間地頭和企業的車間進行現場指導培訓。培訓時間根據實際進行具體安排,主要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培訓時間在120個小時以上為長期培訓,短期培訓一般只有20-120個小時。農民培訓方式的特點是教學比較靈活,可以在一年或幾年內完成規定的學時,既不影響工作,又可以利用業余時間提高專業知識水平。
1.3.2 法國農民職業培訓的特點 法國農民職業培訓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國家支持、教學的內容廣泛實用性及培訓模式靈活多樣性。
法國政府高度重視包括農民培訓在內的農業教育,投入大量資金大力扶植,使農民享受免費的職業技術教育。法國根據1960年頒布的《農業教育指導法案》,建立了完整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以農業研究機構和農業學校為基地,從事農業人才的培養。另外法國政府還確立了公立、私立共同辦農業教育的體系,實現了農業職業教育的系統化和規范化。
在教學形式方面,農業學校向農業生產經營者敞開大門,隨時去資料室查找所需要的材料。
培訓時間長短期并存、授課方式靈活、培訓機構多樣的特色。
培訓內容是經過實際調查研究和科學預測制定的,既符合實際所需又具有前瞻性。
2 國外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對我國農民職業培訓的啟示
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任務比較重;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所處的國際競爭環境,要求我們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工培訓事業;以現有教育培訓機構為主渠道,發揮多種教育培訓資源的作用,充分調動行業和用人單位的積極性,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農民職業培訓;研究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做好勞動力市場需求預測,按照不同區域、不同行業要求,建立以是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大學教育-高職院校教育與培訓-農校和農業技能推廣中心為一體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堅持短期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培訓與技能鑒定相結合,培訓與就業相結合。
2.1 建立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制,轉變農民職業教育觀念
目前,我國農村職業培訓缺乏統一規劃,各自為政。國家應該建立相應政策鼓勵農民參加不同形式的職業技能教育,必要時可以出臺相應的強制措施(如法國)。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加強宣傳職業教育,尤其是在農村,轉變“重普教、輕職教,重升學、就業,重城市、輕農村”的思想傾向,確立職業教育是終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職業教育是目前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小新農村的重要舉措。
2.2 整合職業教育培訓資源,構建職業教育新體系
原有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基礎上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必須對原有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創新和拓展,建立以是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大學教育-高職院校教育與培訓-農校和農業技能推廣中心為一體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以適應時展的和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
2.3 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培訓課程體系,保證培訓內容實時性
現代產業生產更注重專業性,越是專業性的產業越具有封閉性。在對農民職業培訓課程設計上要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農民良好就業和致富為目標,建立完善的實時性強的職業技能課程體系。注重培訓與就業、致富相結合,通過培訓是農民具備良好的適應行業和國際競爭能力。
2.4 建立合理的教育培訓形式,提高農民的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我國農民職業素質參差不齊,文化層次的差異決定要進行有效的農民職業培訓必須?建立合理的教育培訓形式,并通過各種鼓勵(發補貼或表彰等)形成對農民職業培訓的激勵機制。農民是接受職業培訓的主體,在進行職業培訓時要尊重農民的選擇,加強農民培訓過程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要充分調動農民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就要建立形式多樣性、多層次、多元化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蘇成榮.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其發展[J].職業教育研究,2006,(6).
[2]向安強,賈兵強,林楠,許喜文.國外農民教育及其對“科教興村”的啟示[J].古今農業,2005,(3).
[3]高翠玲,王德海.韓國農民培訓的經驗及啟示[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