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8: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區體育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體育場館等基礎設施和體育器材的缺失嚴重制約著新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建設。農村中,運動場地往往只存在于學校,有的農村學校甚至都沒有滿足自身體育教學需求的場地設施。為了給廣大農民提供進一步運動健身的基本保障,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體育設施資源,政府部門應在新農村社區中應先建設一些基礎性的,能基本滿足農民健身需要的健身設施,然后逐年逐步地增加體育運動場地場館等硬件設施的建設力度,從而滿足農民體育健身的需要,促進體育文化氛圍的形成。
1.2結合農村本地特色文化形成新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發展的新途徑
河南省是一個擁有農民數量眾多的農業大省。在基層農村中,經過多年的發展,也逐步形成了適合本地自身條件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統體育項目能夠反映本地區的歷史文化特點,將農村自然地理等優勢展現出來,符合當地農村生產勞動的特點。例如豫南地區依山傍水,擁有豐富的水資源,賽龍舟成為當地比較盛行的體育鍛煉項目,政府可以對比賽進行全面的包裝,合理規劃比賽,使賽龍舟成為當地的一個品牌。不僅可以達到吸引游客觀光,又能夠使農民達到健身運動的目的。豫西北等地多以山地為主,當地的農民喜歡以登山的形式進行體育鍛煉。政府部門可以根據老百姓的興趣愛好,組織好以登山運動為主題的運動健身項目,比如舉辦“登山節”或有獎登山比賽等形式的活動,積極促進農民參與體育鍛煉。
1.3通過媒體進行輿論宣傳,提高農民體育鍛煉的意識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農村社區的居民也開始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現出強烈的需求愿望,也希望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體育鍛煉從而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同時也對體育文化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認識。政府部門要通過各種宣傳方式提高農村社區居民體育鍛煉的意識,鼓勵農村居民更主動的參與各式各樣的體育運動中來。不僅可以通過傳統的媒介如電視、廣播、村內喇叭等對體育文化健身知識進行科學地宣傳,也可以通過短信、彩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網絡宣傳,吸引年輕的農村社區居民產生對體育運動健身的興趣,達到全面宣傳鞏固體育文化的效果。
1.4做好村官大學生的體育文化教育和培訓工作,是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路徑選擇
村官是一個影響著村民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積極性的一個重要角,村官對體育的喜好程度對本村體育文化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村官對某個體育項目的個人情感也決定著村落體育發展的具體內容。在他們的支持、指導、示范和積極主動的帶動下,更好地促進整個村落體育文化建設的發展。新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需要政府部門、高等學校更新教育觀念,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復合型的村官。大學生村官只有在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與手段,獲取指導體育鍛煉的技能與技巧,擁有豐富的體育文化知識的前提條件下,才能有效指導村落體育文化的開展。用科學的手段指導村官鍛煉,使之成為村落體育的指導者,村落體育文化的建設者。
2結語
關鍵詞:巢湖市,社區武術武術健身
1.前言
“社區”是指一定數量居民組成的,具有內在互動關系和文化維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它包括人口、地域、各種設施、管理機構、文化現象和社區意識等要素,是一個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城市社區是以非農產業或二三產業為基礎的,規模較大、結構較復雜的社區。社區體育主要指人們共同生活的一定區域內(相當于街道(鄉鎮)、居(村)委會轄區范圍),以轄區的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體,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鞏固和發展社區情感為主要目的,就進就便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而我國的社區體育首先以“區域性單位橫向體育聯合體――街道社區體協”的形式出現。
伴隨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強身健體的意識越來越主導著城市居民的思想觀。而城市社區體育以其獨特體育健身功能和區域性社區文化吸引著城市廣大市民的參與,其組織形式多樣,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作為社區體育健身項目之一的中華武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根源和淵源的群眾根基,在社區體育健身項目中舉足輕重地位。怎樣使中華武術這一人們喜聞樂見的民族健身項目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發揮應有的功能,是一個值得社會廣泛重視和巫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研究本文對巢湖市城市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現狀進行調查與研究,對弘揚武術精神、促進全民健身、建設社區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的指導意義。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界定為:巢湖市市區亞父街道辦事處、天河街道辦事處、鳳凰山街道辦事處、臥牛山街道辦事處所轄區范圍內社區居民開展武術健身活動。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本文通過對安徽省圖書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巢湖學院圖書館及網上數據資料庫等處進行搜集、鑒別,并整理了國內外有關社區體育、社會體育、社區武術方面的相關書籍和論文,以全面了解本領域的研究現狀,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礎。。
2.2.2問卷調查法
本次調查問卷的發放方法為個別發送法和當面訪問法 ,從2000年10月至12月實施 ,對抽樣體育活動點上參加健身的社區居民進行隨機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 600 份 ,回收 585 份 ,回收率為97.5% ,剔除10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575份 ,有效率為97.5%。
2.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3.0和EXCEL等應用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2.2.4 邏輯推理法
在研究過程中 ,采用類比、 歸納、 演繹、 綜合分析法 ,對所有收集資料進行邏輯分析。
3.巢湖市城市社區武術健身活動開展現狀分析
3 .1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的動機
調查顯示:參加過武術健身活動的有 216 人 ,占總人數的36 %;沒有參加過的有 384人 ,占總人數的64 %。巢湖市社區居民沒有參加過武術健身的人明顯多于參加過武術健身的人 ,這說明巢湖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的總體情況不容樂觀。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的動機中,強身健體是絕大多數武術健身者的首要動機,占參加武術健身人數的86.3%;防身自衛占78.7,學習武術技術的占 67.7%;興趣愛好的占58.8%;為了增加社會交往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占28.6%。
從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的動機來看:人們參加武術健身的動機呈多樣性,在這次調查中,為了強身健體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居民占調查人數的86.3%,說明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已經認識到武術本身所具有的多樣性功能價值,看到了武術在健身強身、 治療疾病方面的獨特作用,尤其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對健康身體的追求,使得武術的健身特點有了更大更多的發揮空間。而為了防身自衛和學習技術分別占78.7%和67.6%,位居調查人數第二、第三,這正也迎合了現代社會部分特性的需求,現代社會還未達到正真的完善,社會還很復雜,因此,尋找一種自我防身的有效手段已成為不少人的愿望,而武術的技擊術恰恰能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求,這也促進了武術防身自衛功能的強化,成為人類或個體服務于某種特殊使命的重要手段。出于興趣愛好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占參加武術健身人數的 58.8%,這部分居民可以說是武術愛好者,是參加武術健身相對穩定的群體,對武術的發展和在社會中的傳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為了增加社會交往而參加武術健身的占28.6%,這部分居民對構建和諧社區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應。
3 .2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項目
本次調查巢湖市城市居民參加武術健身項目內容:太極拳(械)、木蘭拳(扇)、
傳統套路項目、現代競技套路項目和搏斗項目。從調查結果來看,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鍛煉項目與居民的參與程度依次為:太極拳(械),占 86.4 %;木蘭拳(扇) ,占66.1 %;傳統套路武術項目 ,占 20.9 %;搏斗項目 ,占17.1 %;現代競技套路項目 ,占6.4%。社區居民參加武術鍛煉的最為主要內容是太極拳類 ,絕大部分參加武術健身者都參加了太極拳練習。。無論是在性別上還是在各個年齡階段上 ,太極拳的練習者都是最多的 ,且遠多于其他選項。太極拳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廣大群眾參與到武術健身中來 ,對武術的傳播和推廣功不可沒。
3 .3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場所
通過調查結果顯示,巢湖市社區居民參加武術健身活動首選場所主要是以范圍廣、 容納人數多的地方為主 ;如公園和廣場兩個地方進行鍛煉分別占94.8%和86.7% ,這與公園的獨特鍛煉環境有關。但巢湖市的公園和廣場數量有限 ,,因此,絕大多數健身者通常采用就近原則來選擇健身地點,利用單位場地、共體住宅小區、 自家庭院進行鍛煉。在這樣的環境里參加武術鍛煉,由于場地的簡陋和人數上的不足 ,導致缺乏一個良好武術健身氛圍 ,對居民們參加武術健身的熱情和意愿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4 結論
4.1調查顯示,不到半數的巢湖市城市社區居民喜歡武術,這表明武術在巢湖市城市社區要想較為廣泛開展,需加大宣傳力度。
4.2.人們參與武術健身的最直接的動機是:強身健體、增進健康。另外,學習技術、興趣愛好、增進交往等也是他們武術健身直接或間接動機。
4.3.武術健身項目不再停留在簡單的套路技術上,而是向更復雜、更高級的技術發展,健身內容多元化。
4.4政府加強對巢湖市市區公園、廣場及公共體育場所的建設,為居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場所。
參考文獻:
【1】李瑞年.試論全民健身〔J〕.體育科學,1995,15(5):23。
【2】周沛.社區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樊炳有.社區體育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 山西省 高校體育專業學生 社區體育服務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全民健身計劃的逐步實行,人們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在余暇時間的分配上更多地傾向于體育健身活動。作為社區居民選擇科學、健康、積極向上、愉悅身心、減緩壓力的休閑娛樂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進一步促進社區體育的發長和實現體育系統“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本促進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理念,使我國朝著強國夢的目標不斷邁進。
一、研究目的
社會的進步不僅帶動了社區體育事業的發展,而且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F如今,社區作為全民健身的首要場所正在逐步壯大。本次調查為了進一步解決社區場地設施數量不足和高校體育資源閑置等問題,通過開發與設計調查工具,評述服務現狀,界定具體研究問題,提出相應對策,為學校與社區體育的發展夯實基礎。
二、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是山西省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近況。在山西省內選取4個地級市(大同市、太原市、晉中市、臨汾市)和5所高校(大同大學、山西大學、山西財經大學、晉中學院、山西師范大學)對其進行調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通過學校圖書館、中國知網等查閱相關文獻,閱讀相關論文若干并進行收集整理,為本論文的撰寫提供顯示參考和理論依據。
(二)調查法
對山西省內4個地級市社區居民與5所高校的體育專業學生服務社區體育現狀進行實地調研。
(三)訪談法
對社區領導、居民代表和高校專家分別進行訪談。
四、研究結果
(一)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服務社區現狀
作為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平時訓練學習任務繁重,在校期間多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活動大多安排在周末自發組織進行且學生介入體育活動的種類受個人愛好、本身技能、場館設施和周邊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前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為社區體育提供服務缺口較大,服務經歷少、內容單一且時間短。但就服務社區態度來看,社區體育基礎良好,學生積極性較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外不斷提高學生專業素質,通過高校組織學生的參與可對社區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實施社區與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有機結合
高校與社區共同組織文化活動多選用一些群眾參與度高,消費低、場地設施運用較少的項目,比如長跑比賽、集體表演等。選用活動地點上多以社區公共場所為主,不但可以滿足居民離家近的需求,且為高校更好地宣傳學校體育工作提供幫助。但在調查中發現,一方面各高校組織活動使學生提高身體素質、體育文化素質、發展溝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如高校體育場館設施開放不夠、體育專業學生積極性和專業素質不高等,這就要求各高校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還應與社區體育建立密切聯系,為順應轉變實時做出調整。
(三)影響高校學生服務社區體育的因素
高校專業設置、學生的培訓、管理模式和與社區的聯系情況是影響服務的主要因素。在調查過程中,一部分學生認為學校不重視社區體育服務,課程安排緊張,空閑時間零散導致參與社區體育服務較少,還有學生認為自身經驗欠缺,專業素質與能力較低,未接受過專業培訓,難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以上這些因素在服務社區體育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就要求各高校應及時建立健全社區服務體制,制定合理的經營方式,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五、結論與對策
(一)結論
1.高校學生服務近況
高校體育各專業學生人數多且較為均衡;在服務社區前都進行過專業培訓,絕大多數都扮演著培訓者的角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多愿意選擇在學校體育館或者居住的小區內進行,參與服務范圍受到限制。
2.山西省社區體育近況
場地設施不足、活動內容單一、指導員數量少等因素都存在于體育發展過程中,居民渴望通過專業指導進行科學鍛煉,不再單純的局限于簡單的走、跑、球類項目等,通過開展多樣的活動來增強體質。
3.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服務社區體育近況
高校擁有豐富的場地、人才、信息等體育資源優勢,但高校學生學業緊張、空閑時間零散,為社區提供服務經歷少且時間短,在參與社區體育服務過程中受專業限制較大,高校應與社區體育建立密切聯系,為實現自身價值做出適當調整。
(二)對策
1.加強隊伍建設
高校應不斷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制度,鼓勵更多學生加入到指導的隊伍中來,尤其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增加相應課程,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社區體育,以便更好的發揮高校人才優勢。
2.豐富社區活動內容
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應增強意識,提高服務水平,不僅僅局限于簡單易行,普遍度高的體育項目,還可以對于一些居民喜愛程度高的項目進行拓展。為社區居民進行多方面指導。
3.加大合理資源開放力度
體育資源的欠缺影響其發展。而高校具有獨一無二的場地設施資源,應及時建立一系列場地設施開放的規章制度,提高場地利用率,避免資源浪費。
4.對學生及時進行培訓與管理
學生經驗欠缺,專業素質不高,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效結合,在組織進行服務前應對培訓者有針對性進行崗前技能培訓,以期達到實時監測。
5.加強社區體育服務的宣傳
高校學生在服務過程中仍出現許多問題,有關部門應給予高度重視。各高校應加大宣揚力度,務必讓參與者都領會社區體育服務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思想上正視,行動上共同,并對在服務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個人或集體進行表彰和嘉獎。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隨著大學體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大學體育俱樂部已成為大學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不斷推進,社區體育已成為我國全民健身的最佳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大學生體育俱樂部的作用,使其走進社區,形成大學生體育俱樂部與社區體育的互動,從而達到進一步推進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的作用。
1.體育俱樂部產生的背景
隨著社會的變革和人才培養的需要,高校體育教學思想和觀念不斷地更新和發展,拓寬了它的健身、娛樂、競技、社會等多方面的功能。2005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實現以學生為本的自主選擇教師、選擇項目、選擇上課時間”的三自主教學形式,使學生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至少掌握兩項運動技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很多高校都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開發了多種體育課程模式,最終體育教學俱樂部成為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統一模式,它將興趣、愛好相同的學生以俱樂部的方式組織起來,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激發了學生自主開展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和歡迎。
2.高?,F有體育俱樂部的特點
2.1課內外一體化
高校體育俱樂部把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競賽、運動訓練四者有機地融為一體,跨越了原有體育課的局限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熱愛、自覺地參與健身運動的良好習慣。
2.2多樣性
大部分高校都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開設一定數量的體育俱樂部,學生選擇運動項目的空間很大,有利于發揮學生的體育特長,也滿足了大學生會員不同性別和不同愛好的需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也體現了俱樂部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2.3民主性
大學生體育俱樂部是向所有大學生敞開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體育活動的時間和頻度,不分年級、性別、民族、學科專業,只要遵守大學生體育俱樂部的章程均可參加,會員的民主權利可以得到充分保障。在俱樂部任職與否,都要根據自愿原則,俱樂部的領導由會員民主選舉產生,領導和會員之間是平等的會員關系。
2.4體育俱樂部的組織機構
每個單項體育俱樂部由專業的體育教師為指導老師,由學生擔任俱樂部主席、技術、宣傳、競賽、外聯部長。主席具體主持單項俱樂部的各項工作,貫徹指導老師意圖,協調各部長之間的關系;技術部長負責課外技術輔導工作;宣傳部長負責通過多種途徑對本俱樂部進行宣傳報道;競賽部長負責俱樂部的競賽組織工作,并有計劃培養裁判隊伍,為各類比賽的組織順利進行打下基礎;外聯部長負責協調與外界的關系,即開展對外交流工作,為俱樂部尋找贊助。
3.社區體育的形成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在物質文化得到充分滿足的基礎上,對精神文化追求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而社區體育就是群眾精神文化追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區體育是指以社區為區域范圍,以轄區內的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社區成員為主體,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要、增進社區感情為主要目的,就近就地開展的區域性體育。它的功能是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穩定社區的生活秩序,豐富社區的余暇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以防止人際關系的淡漠化,這是我國目前最佳的社區體育組織形式。
4.社區體育發展的局限性
4.1資源的有限性
社區體育輔導員很少,大部分人員沒有經過系統學習但有一技之長或從社會待業人員中競聘而來,他們所缺乏的是科學鍛煉的知識和正確的指導方法。他們可能是一個好的組織者,但不是一個合格的體育鍛煉指導者,難以保證他們的社會體育觀念、知識和方法能夠適應時展的新要求,并能給予社區成員很好的指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遠遠不能滿足社區體育對人才的需求。另外,大部分社區有一些體育設施,但總體而言,體育設施還不夠完整,社區與社區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還不能滿足社區成員的需要。轉貼于
4.2領導重視不夠
雖然我國推行全民健身運動已有些年度,國家和地方政府也花了一定的財力和物力,但大部分地區的領導還不夠重視,相對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和日夜增長群眾需求來看,社區體育的投入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5.大學體育俱樂部與社區體育的有機結合途徑
由于社區體育的局限性和高校體育俱樂部制的特點,促使高校體育必須與社會體育相結合,走共同發展之路,社區需要高校為他們提供指導人才,高校體育俱樂部需要社區為他們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以及學生參與社會體育實踐的機會,學生也希望把自己在校掌握的健身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在社會實踐中加以運用,培養自己的志愿者行為與意識,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軌做貢獻。
5.1高校俱樂部與就近社區合作,社區主要負責提供場地、設施及維護,并利用其工作便利進行一些宣傳。高校體育俱樂部主要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健身咨詢服務以及俱樂部的運行。
5.2選擇相對優秀的大學生,參加到社區體育指導活動中來。在體育俱樂部內舉行選拔比賽,選出一批優秀的成員,由指導老師進行專門培訓,使其掌握與科學健身有關的一些原理知識,并能獨立運用這些知識,成為進入社區指導活動的專業人員,同時,這對其他成員也是一種間接的激勵。
5.3高校要加大體育健身知識的培訓,要從各體育俱樂部中抽出一些會員,進行各項運動的相關健身知識的培訓,組成一個咨詢組,為社區成員提供健身指導,并能開出健身娛樂運動處方,為社區成員健身指明方向,以達到最佳效果。
5.4大學生體育俱樂部進入社區指導后,要有足夠的人數,帶隊老師要對學生在社區的實踐情況進行監控,并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對開展各項工作表現出色的學生會員,給予一定的獎勵,提高工作的積極性。
6.總結
通過高校體育俱樂部步入社區的途徑,使高校和社區體育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也會對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與落實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深信俱樂部制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是實現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盧元鎮.社會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關鍵詞:子長縣 社區體育 發展現狀
1 概述
社區體育是社區文化和社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社區體育的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制度是否優越和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因此深入持久地開展社區體育實踐,必然對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積極的現實作用和深遠影響,概括來說社區體區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直接作用。
1.1 滿足社區人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要
社區體育以其獨特的活動方式,不斷滿足社區群眾的體育健身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社區群眾的物質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在提高社區群眾的生命質量方面起重要作用。
1.2 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社區體育增強人們的體質,加深了社區群眾的友誼,增進彼此的了解,擴大了人們的情感交流,凝聚了社區群眾的向心力,建立了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創建了文明和諧的社區環境。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在子長縣廣場、欒家坪鄉、瓦窯堡鎮、馮家屯鄉等幾個鄉鎮的公共場所隨機選取了400名居民為調查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在延安大學圖書館查閱文獻,上網查詢相關資料,了解當前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現狀,收集全國社區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先進經驗,為全文章提供依據。
2.2.2 問卷調查法
發放問卷400分,男性232人,女性168人,回收389份,回收率97.3%。
2.2.3 數理統計法
把調查問卷的數據資料運用計算機Excel軟件進行處理。
3 結果與分析
3.1 對被調查者對體育鍛煉認識與實施的調查
通過表1可以看出,在子長縣廣場、欒家坪鄉、瓦窯堡鎮、馮家屯鄉等幾個鄉鎮的廣場的調查,對子長縣389名被調查者有315人能夠認識到有必要進行體育鍛煉,占80.1%,而被調查的74個卻認為沒必要進行體育鍛煉,占19.0%,原因是工作讓他們已經很累了,通過以上數據顯示人們還是認識到了體育鍛煉的必要性,但是真正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有104人占被調查者的26.7%,沒有鍛煉的人有285人,占被調查者的73.2%,由此可見人們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
3.2 對被調查者性別與年齡的調查分析
3.2.1 對被調查者的性別比例的分析
■
在表2中可以看出,在被調查者中參加體育活動的人群里,男性人數多于女性,分別有232和168人,占被調查者的58%和4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子長縣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的性別比例相差很大。
3.2.2 對被調查者年齡的分析
通過表2中關于年齡結構的數據可以看出,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占比例最大的是55以上歲數,青年段的人群,有138人占被調查者的34.5%,其次40-55的中老年段的人群,有113人占被調查者的29.0%,剩下的依次是16-25歲的青年人,25-40歲的中年人和16歲以下的少年,分別有53人、49人39人占被調查的13.6%、12.6%、10.6%,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子長縣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呈老齡化的趨勢。
3.3 被調查者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和時間的調查
■
■
3.3.1 對被調查者參加體育鍛煉次數的分析
在表3中可以看出,在子長縣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里每周3次以上體育鍛煉的有130人,占被調查者的32.5%,每周1-3次體育鍛煉的184人,占46%,每季參加1-3次體育鍛煉的人有15人,占3.8%,從數據可以看出,子長縣大部分體育鍛煉者能夠堅持鍛煉,但是還有部分人不能堅持進行體育鍛煉。
3.3.2 對被調查者每次參加體育鍛煉時間分析
通過表4我們可以看出,參加體育鍛煉時間為30分鐘以下的人最多,有160人,占被調查者的41.1%,其次是30分鐘到1小時時間段的人有159人,占47.3%,選擇在1個小時以上的人只有70個,占被調查的17.9%,根據我國體育人口的判定標準,每周身體活動頻率3次以上,每周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可觀運動強度中等以上為標準。[4]
3.4 對被調查者獲得體育知識的途徑及體育消費的調查
■
通過表5可以看出通過大眾傳媒學會的占60.8%,上學時通過體育課學會的鍛煉方法占34.6%,在同事或朋友處學來的占32.7%,通過群體自發組織的活動學會的占25.1%,通過單位的活動組織學會的占23.4%,以上數據表明體育教師對體育健身促進作用很小,可見該縣學校體育開展情況不是很好,從而應該加強該縣學校對體育課的重視。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經調查與研究發現,影響子長縣社區體育發展的原因很多,主要體現在參與者的活動時間有限,社區體育活動參與者的性別差異較大,年齡比例差異較大,體育活動經費的匱乏和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及場地設施的嚴重不足,活動內容單一等幾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社區體育的發展。
4.2 建議
4.2.1 加強體育組織管理,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使社區體育工作真正成為群眾體育工作的重點。
4.2.2 加大社區體育的宣傳力度,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活潑多樣的內容,滿足全體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促使更多的青少年積極投身到社區體育活動中來。
4.2.3 積極開展社區體育方面的理論研究,推廣科學實用,簡便易行的體育健身方法,引導居民科學地進行鍛煉,在加大對社區體育指導員培養力度的同時,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作用,來彌補指導力量的不足,使廣大社區居民樹立科學建設觀,提高社區體育的科學文化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家體委.《全民健身計劃綱要》[M].1995.6.20.
[2]阮鎖.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3]葉寶華.廈門市社區體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首都體育學校,2002.
[4]刑曉席,林靜,王春雷,霍少華.全民健身對社區體育人口發展變化趨勢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6(3):30-32.
[5]毛刺亞,岳海鵬,張雪峰,于健,王海燕,劉建和.成都市街區體育現狀調查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1(4):20-22.
[6]蘆元鎮.社會體育學[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5.
[7]刑光輝,宋春花,劉利.湖南省長沙地區城鎮社區實踐全民健身計劃的現狀與思考[J].全民健身學術論文,2005.6.
[8]王凱珍,趙立.社區體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論文關鍵詞: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創新
1.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界定
公共產品是與私人產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區分他們的標準主要是產品或服務在消費上是否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農村體育公共產品較之于一般公共產品,其特殊之處在于供給區域主要限定在農村,其產品類型主要是體育設施和服務等。因此,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應是指以農村為服務區域的,在消費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體育設施和服務。由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在既定的產出水平下,增加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這就意味著,若按邊際成本定價,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必須免費供給。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無法排除打便車者畢業論文提綱,私人部門供給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成本無法通過市場獲得補償,市場無法有效提供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但由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可以改善億萬農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具有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應主要由政府承擔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責任,并輔之以其他供給方式。
2.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現狀分析
2.1城鄉二元發展戰略所形成的城鄉分割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以農補工”、“重城輕鄉”的二元發展戰略,以二元社會制度下城鄉一國兩策的“體制內、體制外”公共產品供給體制。重點或優先把財力、社會資源用于城市公共產品的供給,在“以農養工、以農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鄉”、“重工輕農”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順、大行其道。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渠道則是主要由農民自行解決,國家僅給適當補助。而且在特有的經濟運行機制和差別政策的作用下,國家通過工農價格的“剪刀差”等非經濟手段提取農業剩余提供工業資本積累及城市建設,逐漸形成了城鄉分隔的二元經濟結構和公共產品供給體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職能加強的同時卻弱化了公共服務職能,嚴重阻礙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完善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正是由于城鄉二元發展戰略的影響,使得我國農村資金流出多、補償少,在公共產品的供給存在投資的“城市偏向”情況下,農村已形成了“城鄉收入分配存在差距,農村公共產品投資不足、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經濟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資金來源、城鄉收人差距進一步加大,農村公共產品建設更加滯后”的惡性循環現狀。因此,我國傳統二元社會制度下農村公共政策的偏頗性和不公正性是導致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總量上供給嚴重失衡以及城鄉極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時也反映了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我國社會發展的初級性和城鄉之間發展的嚴重不均衡性。
2.2“舉國體制”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體制形式的弱化
我國體育“舉國體制”產生于20 世紀50 年代初。在半個多世紀中,這一體制對我國競技體育的迅速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畢業論文提綱,是我國制定和實施奧運戰略不可動搖的基石。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雖然經歷了人民公社時期、時期以及現在的農村稅費改革后時期二個階段的變遷,但本質上都是一種以政府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單中心”供給體制。在政府內部,各級政府之間的公共責任劃分不清,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錯位。在以政府為供給主體的單一供給體制下,我國的農村公共產品是由各級政府聯合供給的。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全國性的農村公共產品應由中央政府供給,地方政府只負責地方性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劃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縣鄉財政目前困難重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便失去了必要的財政支撐。由此,處于邊緣狀態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更是首當其中成為“弱化”的對象。
2.3責任主體角色“缺位”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擠兌
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基礎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決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產品的責任供給主體。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職責來看,全國性的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負責提供,地區性的公共產品應由地方政府負責提供。但農村基層政府、權力部門在各項達標考核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以及目前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監督制度、激勵制度、評價制度的還不夠完善,體育公共產品資源配必然成了他們擠兌首選的對象。其次,農村實行分稅制后,因制度變更改變了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沒有相應的財權作基礎狀態下下級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面承擔過多的責任,本已捉襟現肘的基層政府,勢必再次陷入與上級政府在稅收激勵和自籌邊界確定問題的矛盾之中。雖然稅費改革后農村的“一事一議”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提供一定制度空間,但廣大農民對農村體育公共產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認識上的誤區,導致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根本得不到多數人的統一和有效的供給??梢?,在這一不公正公共財政制度和財事權不對應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結果是各級政府在農村體育公共產品責任角色的長期“缺位”。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包辦”單中心體育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在我國地廣人多農業社會環境下畢業論文提綱,以及人們多樣化與多層次的體育需求與服務面前,不僅顯得杯水車薪,而且“缺位”現象越來越嚴峻。當然,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觀念和體育價值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影響中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
3.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創新
3.1改變傳統觀念,建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政策體制
歷史地看,中國舉國體制既反映了中國國情特定的發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們在特定時期對于優先與兼顧、效率與公正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綱領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會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公正成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取向,以及協調社會利益機制的立足點,從以往注重競技體育走向兩者之間的“同步化”或“相對平等度”,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平衡點和最好結合點,建立合理配置體育公共資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體系?;谏鐣纠砟詈鸵巹t,政府和體育行政部門應改變長期以來重城市輕農村的體育觀念,以政府再分配職能的正當性,通過專門性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公共政策的出臺,制定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權威性、強制性和持續性,來確保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建設資金具有穩定的來源,以制度和法規的手段保障農村這“邊緣群體”享有體育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權益。
3.2完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會的公共利益,有責任也有義務提供那些市場調控失靈的體育公共產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負責提供那些與本地區的農業、農村和農民自身發展有關的體育公共產品,政府作為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多元主體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屬性和本質決定的。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應該成為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優先的供給者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另一方面畢業論文提綱,私人及企業可以提供一些產權歸屬明確、能夠市場化運作和排他性收費的體育公共產品,私人企業、農村社區和農村非盈利組織在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導、扶持和監管。還有各種非政府合作性的農村、社會服務機構和組織也是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提供主體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費的體育公共產品,主要是某一領域或生產環節所需的重要的技術和生產信息。優化供給結構,實現由政府單一主體向政府、私人企業、農村社區和農村非盈利組織多元主體的轉變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給主體的資金、知識、技術等優勢,較好地使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相互協調,發揮開放系統的整體功效。
3.3實現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創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達機制
加快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真正實現農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實行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多中心決策體制,必須堅持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政府決策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在關系地區農村村體育發展大局的,如農民體育活動組織規定、農村體育場地建設方案等體育公共產品的決策中,要不斷整合其決策程序,從而真正體現和維護農民的利益。其次,要積極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建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深入基層了解農民需要什么,進行市場調研,科學論證,增強對農民需求的反饋,做出反映農民真實需求的決策。建立關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重大決策的聽證制度。這樣可以保證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資金的合理流向,真正體現廣大農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監督、評估與反饋機制
首先,要改革現行的農村干部考核制度畢業論文提綱,將農村基層干部的晉升與本地區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狀況直接掛鉤;其次,政府要加強對私人企業、非盈利組織供給體育公共產品的監管力度,保證農村公共產品有效性供給。完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績效評估制度,制定科學的組織方法、操作規則、評估標準及指標體系,建立相對獨立的評估機構,配備多學科和具備政策科學知識的評估領導隊伍,對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評估。此外,要加大對偏遠農村和貧困地區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培養,采用“走下去”和“走出來”兩種方式來進行培訓;對投資西部偏遠和貧困地區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企業,除上述政策上給與優惠外,國家可對其企業的發展和運行給與一定的稅收減免政策;農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吸引企業投資,采用共用、共管模式進行有效管理。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是一項長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各團體以及農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來共同完成,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閔健,李萬來,卿平,等.社會公共體育產品的界定與轉變政府職能的研究[J]. 體育科學,2005,11.
[2]趙艷芹,等.論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農業經濟,2006,5.
[3]閔健,李萬來,卿平,等.社會公共體育產品的界定與轉變政府職能的研究[J]. 體育科學,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與消費水平相關性分析[J]. 農業經濟,2004,7.
[論文摘要]總結了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外社區體育發展的經驗,對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議。
社區體育是改革開放后發展起來的一種城鄉居民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在我國社會經濟運行機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化過程中,突破了在計劃經濟下沿襲已久的單位、行業、系統為組織形式的封閉格局,滿足了人們在業余時間里就地、就近參加經常性的體育活動的需求。當前的社區體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體育普及性、大眾化、全民參與的特點,人群以體育為依托,交流感情,增進友誼,密切了鄰里關系,為社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目前,社區體育作為一種新興的體育觀念和體育形式,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通過總結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的現狀,結合國外發達國家社區體育發展的經驗,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期望對我國未來的社區體育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一、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城市社區體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區為單位,以社區居民為主要對象,社區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基礎,就地就近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活動。是以城市社區內居民為主要對象開展的體育,其包含有城市家庭體育、老年社區體育、廠礦、團體、機構、政府組織的體育等,兼含有城市職工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等方面,是在一定城市社區地域內進行的體育行為的總稱。城市社區體育是我國社會體育發展中一個新興的、非常活躍的活動形式。它的出現打破了行業系統等的縱向關系,建立起新的社會體育橫向聯系,創造了社會體育的新模式。
建國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城市居民以單位為其社會空間的組織基礎,單位是控制和調整整個社會結構的中樞神經系統。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傳統的單位制正在發生深刻的結構性分化,企業辦社會的狀況得到根本性的轉變。社區作為區域性的社會共同體成為居民重要的社會空間。在此條件下,我國的社區體育應運而生,在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過程中,社區體育對于提高社區居民的身體素質、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推進全民健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區體育作為社區文化建設和全民精神運動的基層載體,盡管近幾年來發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首先,社區體育發展受到社區本身發展的制約。一是社區體育基礎設施尚不完善,活動經費嚴重短缺,影響著社區體育功能的發揮。二是社區體育工作者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專業能力不強、志愿服務活動少且不穩定等因素仍然制約著社區體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社區體育服務發展緩慢,提供的體育服務項目比較單一,存在體育服務水平和體育服務質量低下的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群眾對社區體育的認同。四是社區體育建設工作合力不夠,公共資源整合程度不高,新的社區管理體制功能有待于進一步培育。五是有些社區居民群眾對社區體育的認知度不高,對參與社區體育建設也缺乏積極性。
其次,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社區體育法律法規建設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社區體育的開展[2]。德、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社區體育開展的情況較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基礎設施、健全的社會體育法律法規體系作保障的。在我國,社區體育管理和社區體育組織職能調整的法律法規還十分缺乏。國家至今還沒有出臺統一的社區體育管理的法規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我們應該看到,文化體育的發展應該與我國快速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同時,社區體育的發展也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最后,我國的社區體育建設盡管表現形式上豐富多彩,除了由街道社區體協等體育組織的一些活動之外,大量經常性的社區體育活動則主要由晨、晚練習點等自發性社區體育組織來完成。社區體育活動無論從質量和服務上都難以滿足社區居民的要求。缺乏一種適應我國國情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狀況的、常態的、可持續發展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二、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模式分析
國外社區體育發展的主要形式是社區體育俱樂部,唐建軍等對國外體育俱樂部的基本狀況做了詳盡的闡述[1]。社區體育俱樂部在各國的發展軌跡不同,但是國外社區體育俱樂部都采用自主經營和政府的扶持相結合的形式;都屬于社會公益性事業,即不以營利為目的,社區體育俱樂部在有關社會公益事業運行的法律政策規定范圍中進行其經營活動;體育俱樂部活動采取自愿性和大眾性的原則等。這些特點和經驗對于尋找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我國作為經濟增長迅速的新興的發展中國家,社區體育的機制探索和硬件設施等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但是,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和2008奧運會的舉辦也給我國發展社區體育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結合我國的國情,對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我國全面推進社區建設始于2000年,我國的社區體育定位于社區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社區體育更多的是一種自發、自覺地行為為主,很少獨立的開展活動。沒有體現出社區體育在全民健身和我國體育整體發展戰略中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體育法律、法規的修訂過程中應明確社區體育與全民健身、職業體育、學校體育等相同的法律地位。
(二)困擾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的另一個問題是社區體育設施相對薄弱。社區體育設施的改善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當前,國家需要運用政策、法規使社區內的企業、學校等的體育設施公共化,并給予一些管理、維護的費用,以此來解決社區體育設施不足的難題。
(三)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家應首先在經濟發達地區在政策和稅收等手段鼓勵社區體育俱樂部尤其是退役的職業運動員組建的社區體育俱樂部的建立和發展。社區體育俱樂部不僅能夠帶動社區體育的發展,為競技體育提供大量的基礎訓練和人才儲備,同時也是解決我國退役運動員出路的一個良好辦法。
三、結束語
本文分析了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對于如何保證社區體育的健康發展以及社區體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設想和建議。社區作為區域性的社會共同體在我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區體育也將成為我國的群眾體育、競技體育發展的基礎和保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