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0: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區工作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和諧社會建設是我國社會發展目標,建構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和諧社區建設。隨著城市化進程對中國社區工作發展的推動,和諧社區的建構逐漸由基礎設施建設向提升社區服務能力轉變。就現實來看,我國城市社區服務質量不高、服務能力低下,嚴重制約了和諧社區的建構過程。社會工作學生是城市社區服務的主要后備力量,他們社區服務能力的高低將影響和諧社區的建構。因此,培養他們的社區服務能力顯得十分必要。
和諧社會建設是我國社會發展目標,和諧社會的建設首先是和諧社區的建設。我國城市化進程推動了社區工作的發展,使社區建設逐漸由基礎設施建設向提升社區服務能力轉變。由于社會工作專業化的欠缺和歷史條件限制,我國專業社區工作者數量較少,且專業素質十分低下,嚴重影響了社區服務能力的提升與和諧社區的建構,從而影響了和諧社會的建構。因此,培養社會工作學生服務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專業社會工作者顯得十分必要。
1城市化過程中和諧社區建設要求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1.I城市化過程的發展
城市化即是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的動態過程。城市和農村相比較,城市的建筑集中且高樓大廈林立。城市化除了要求高樓大廈等物質基礎外,還需要大量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強的城市社區。城市化是物質和精神共同建構的系統工程。高樓大廈構建了城市社區的物質基礎,但和諧社區的建設還要從精神角度加以建構。
1:2城市化要求建構和諧城市社區
城市社區建設是城市化建設的基礎。從結構層次來看,城市一般都是市下設區,區下設街道,街道下設社區。從組織角度來看,城市社區不是政府行政機構,而是社區自治組織。但從實際執行來看,我國城市社區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社區作為自治組織的功能是在街道及其上級行政部門領導下實現的。一定的結構發揮一定的社會功能,社區作為城市社會的基本結構,需要在城市化過程中發揮相應的社會服務功能、社會化功能、社會穩定功能和社會參與功能,只有城市社區得到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這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發揮。
1.3和諧社區的建構需要提升城市社區的服務能力
和諧社區,就是指社區的資源得到合理運用,社區環境優良,人口結構合理,社區服務能力較高,社區凝聚力、認同感及歸屬感很強,本社區與他社區及社會環境能夠進行良好互動。
社區服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來看,社區服務指為社區里的居民提供各種生活及精神服務,或者說服務于社區的一切O從狹義來看,社區服務指對社區內的殘疾人、老人、兒童、下崗職工等弱勢群體提供的服務,旨在改變他們的弱勢地位。總體來看,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的量與服務的質都應該得到提升。社區服務能力的提升,可以充分調動社區資源,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提升社區的凝聚力、認同感和歸屬感,可以實現與他社區的良好互動。使社區成為和諧社區。
2我國社區工作重心轉移要求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2.1社區工作重心由社區建設向社區服務轉移
我國社區工作經歷了一個由社區建設到社區服務的轉變過程。我國早期社區工作主要是社區基礎設施和社區組織、人員結構的建設過程。我國城市社區建設是在居民委員會(以下簡稱居委會)的基礎上籌建起來的。居委會是建立在單位制基礎上的,而社區則是建立在社會化服務基礎上的。在社區建設過程中,要逐漸實現“單位辦社會”向“社區辦社會”轉變。這種轉變包括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組織、人員的建設。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是在居委會原有基礎上的發展性建設,而社區組織、人員建設隨著單位制的解體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探索生建設。隨著社區基礎設施和社區組織人員結構的逐漸完善,社區服務逐漸成為社區工作的中心內容。社會發展有一個從結構建立到功能發揮的過程。就社區工作來看,社區建設是結構性建設,而社區服務則是功能性發揮。也就是說,社區工作逐漸經歷由社區建設這種結構性變化到社區服務這種功能性發揮的轉變,是社會結構建立到功能發揮的發展性過程。
2.2社區服務中心地位的確立要求量與質的提升
隨著社區建設向社區服務的轉移,社區服務在社區建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確立。目前來看,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的量與服務的質都應該得到提升。量的提升表現為社區工作者數量規模的擴大,質的提升表現為社區工作者專業素質的提升。首先從廣義社區服務來看,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性過程。就社區服務而言,就是要不斷完善便民利民服務設施,不斷提高便民利民服務的質量,使社區居民的需要得到不斷滿足。從狹義社區服務來看,社區服務要為社區里的弱勢人群提供優質高效的社會福利服務,以便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由于社會轉型的深人,以下崗為標志的結構性失業還在不斷出現,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社區下崗職工和經濟困難群體不斷增多。要改善這些困難群體的生活狀況,就必須有更多的專業社區工作者參與進來,提供更充分的社區福利服務,改變他們的弱勢地位,實現社區的和諧發展。
2.3社區服務需要一支宏大的社會工作者隊伍
隨著社區服務在社區建設中中心地位的凸顯,必須建立一支宏大的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來開展社區服務。有人認為,開展社區服務,只不過是上級政府撥些錢,放點權,蓋幾個社區服務中心,沒有什么難辦的,現有社區工作員就足夠了,不需要建設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隊伍。其實不然,社區服務固然需要政府的管理與領導,但由于政府對社區建設是宏觀的領導,很多具體方面還需要專業社會工作者來提供專業服務。由于居委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區工作員專業素質相對低下,不能夠提供滿足較高層次的社區居民需要的社區服務,因此,必須建立一支宏大的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利用他們的專業技能來開展社區服務。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個培養的過程。社會工作學生正是接受這種專業培養的群體,他們是建設宏大的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最理想的接班人。
3我國城市社區服務隊伍量與質的欠缺
3.1服務人員數量不夠
目前來看,我國城市社區服務水平還比較低,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城市社區服務隊伍的欠缺。首先表現為社區服務人員數量不夠。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社會是在單位制的基礎上運營的,單位給職工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障,這減輕了居委會的壓力,因此,居委會的人員往往比較少。實行社區改革以后,新設置的社區工作員基本都是直接由居委會人員轉變過來。由于單位制的解體,以前由單位給職工提供的便利和保障需要由社區單獨來完成,社區工作員顯得十分不夠。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他們社區服務的人員充足,主要包括社區工作者和志愿服務的義工。由于社區工作開展的時間比較長,他們往往具有比較穩定的義工團體,這些團體來自不同的階層,他們的義務服務會登記下來,形成時間儲蓄,即他們提供義務服務的時間以后就是享受服務的時間,這刺激了更多義工的參與。與之相比,我國參加城市社區服務的義工比較少,幾乎都只是一些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并且參與社區服務的頻率也比較低。可見,我國社區服務人員數量還很不夠。
3.2服務人員素質不高
我國城市社區服務隊伍的欠缺其次表現為社區服務人員素質不高。由于社區建設起步較晚,社區工作者幾乎都是以前的居委會工作人員,而居委會主要由婦女和一些殘疾人擔任,由于從業門檻低,他們往往缺乏專業的社區工作知識。這首要表現為社區理論素養的缺乏。他們中很少有經過專業訓練的社區工作者。從業資格證一定程度可以說明專業素養。從職業認證角度來看,社區工作的專業認證很晚才在少數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進行試點,全國性的從業資格認證考試2008年才開始。社區濃厚的地方特色,加上社會工作畢業生不愿到社區就業,造成我國大多數城市社區沒有專業的社會工作畢業生,使得城市社區人員的素質極為低下。
要解決城市社區人員素質低下的問題,必須完善社區人員的從業資格證制度,對長期不能通過的工作人員實行淘汰制度。
4社會工作學生是城市社區服務的主要后備力量
4.1社會工作學生可以彌補社區服務隊伍量的欠缺
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逐漸蓬勃發展起來,目前,我國已有超過200所高校設置了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工作學生和畢業生不斷增多,逐漸成為城市社區服務隊伍的主要后備力量,他們可以彌補社區服務隊伍量與質的欠缺。首先,可以彌補社區服務隊伍數量的欠缺。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對社會工作專業建設的重視程度大為提高,全國性社會工作資格認證考試已經開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工作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多。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就業層次逐漸出現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社會工作畢業生開始到社區就業,壯大了社區服務的隊伍。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在進行社會工作專業學習的過程中往往都有到社區實習的實踐課安排,社會工作專業的實習生也可以在實習督導和社區工作員的指導下進行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這彌補了社區服務隊伍數量上的欠缺。
4,2社會工作學生可以彌補社區服務隊伍質的欠缺
社會工作學生進入學校以后,將會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系統的學習社區工作和社區服務理論,掌握社區工作和社區服務的模型。這些理論模型對社區服務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我國社區服務隊伍由于甚少接受專業理論的訓練往往理論知識極為貧乏,只能用簡單的方法去推行社區服務。隨著社區的發展和社區居民需求的提升,這種簡單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必須通過提升社區服務的質量來加以改變。對于經典理論模型的借鑒,社會工作學生在經過專業課的學習之后已經十分熟悉。他們能夠提供比現有社區工作者提供的更高層次的社區服務,這種高層次的社區服務可以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5社會工作學生社區服務的實踐能力相對不足
5.1社會工作學生對社區建設的實際情況不夠了解
社會工作學生經過專業學習基本掌握了社區工作和社區服務的理論知識。由于社區工作是從西方傳人的,其經典理論模型基本是建立在西方國家社區工作基礎上的,這與我國的實際情況有較大差距。由于社會工作學生到社區進行實踐和實習的時間較少,它們對我國社區建設的實際情況不夠了解。如果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社區理論來指導我國社區服務的實踐,必然會因為實踐環境的差距而導致理論適用性不夠,從而犯經驗主義錯誤,不利于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的發展。因此,社區工作學生應該經常深人社區,對我國社區建設的實際情況有清晰的了解。
5.2社會工作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的實踐活動相對較少
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時間比較短,使得社會工作專業化程度還很不夠。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設置還很不合理。實踐課的安排與西方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國家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在進行實踐課的學習,而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課安排往往很少,一個學期就幾節實踐課,往往還流于形式,這使得社會工作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的實踐機會相對較少,阻礙了他們社區服務能力的提升。
可見,隨著社區建設的發展,社區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量與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社區工作人員的欠缺,需要社會工作學生加入到社區服務中去,而他們社區服務的能力卻相對低下。因此,必須培養他們的社區服務的能力。
大家下午好!
我是07社工班的學生鞏鮮妮,我的畢業論文題目是《社區照顧理論下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發展對策研究》。我當初之所以選擇這個課題,一是因為目前我國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關注養老服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二是我個人對養老服務的興趣。我的學年論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區照顧的,題為《從“我國老年人的戀家情結”視角看老年社區照顧的開展》,而畢業論文就是對學年論文的深入,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淺薄研究能夠為我國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建議和參考。
我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是肖云老師。從確定選題、擬定提綱、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師的精心細致指導,使我很快掌握了論文的寫作方法,并在較短的時間里完成了論文的寫作。不管今天答辯的結果如何,我都會由衷的感謝指導老師的辛勤勞動,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批評指正。
下面我就把論文選題背景,寫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師作如下簡要陳述: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子女數量的減少,傳統的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目前快速老齡化的現狀。在我國城市社區快速蓬勃發展,社區服務功能日益擴展和凸現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區為依托和載體,使之承擔和發揮其養老服務功能,成為理論和實踐上需要研究的問題。
近年來,對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問題的研究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漸走向深入,研究視角也在不斷拓展。從研究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的文獻來看,多數研究集中在社區的境況、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養老工作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優勢視角、增能理論也開始得到了初步應有。以社區照顧理論的視角來研究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運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見。雖然這些相關研究對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都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也存在著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數研究從社會調查的角度出發,比如對我國老年人身體狀況、生活狀況的調查等;問題的分析多數也僅僅局限在淺層次的空洞層面,分析還不夠深刻細致,讓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于問題解決,太過注重養老的物質層面,而忽略內心和精神層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慮不夠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觀政策的層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體,也難以落實,同時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結合當前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的現狀,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問題,在社區照顧理論的應用和深入下,重點從文化傳統、思想觀念、經濟實力等方面著手,針對我國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發展初步提出建設性對策。希望能夠為我國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工作提供建議和參考。
全文共分四個部分,分別為:社區照顧理論的分析、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的現狀、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社區照顧理論下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對策。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了社區照顧理論的來源、相關概念、內涵及特點。旨在增加對該理論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獻的查閱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概括了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的總體現狀。主要有: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方式呈現多樣;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環境日趨優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所存在的問題:(1)對社區養老服務認識不足(2)社區提供的服務項目較少(3)缺乏專業的養老服務人員,服務質量不高(4)社區醫療有待加強(5)政策法制不健全(6)資金缺乏且來源渠道單一。并對其進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提高社區養老的意識 2、豐富社區養老服務項目3、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培養,提高服務質量4、加強社區醫療水平5、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6、多渠道的籌集資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與實證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和前人的研究情況下來進行寫作的。
其次,本人對重慶市部分社區進行了走訪調查,調查對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對大量的資料進行了歸納總結,分析原因,并提出幾點可行的建議。
本文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于人力和時間有限,不能對各社區進行大范圍的調查,改進與驗證。
【論文摘要】社區服務從字面意義上來解釋可以認為是“社區中的社會服務”,但是他卻又完全不同于每天在社區中發生的工商業活動或政治家們在社區中展開的政治活動。它主要是指以社區為基礎,解決個人具體的生活和感情需要,提供各種物質性格和勞動性的服務,提供者多是非營利組織和機構,也有政府參與和支持。本文分析了我國社區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完善我國社區服務體系的對策。
社區服務從字面意義上來解釋可以認為是“社區中的社會服務”但是他卻又完全不同于每天在社區中發生的工商業活動或政治家們在社區中展開的政治活動。它主要是指以社區為基礎,解決個人具體的生活和感情需要,提供各種物質性格和勞動性的服務,提供者多是非營利組織和機構,也有政府參與和支持。在中國,對數去服務的概念和屬性的定位還存在諸多爭議。
自20世紀8O年代中期我國提出社區服務以來。經過多年的嘗試和努力,社區服務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普及,各類社區服務設施快速發展社區服務內容豐富,涌現出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從而使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1我國社區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社區服務的管理體制不夠健全。社區服務是一項社會性、服務性很強的工作,不但要有明確的法律規范、政策指導。還要有專門的管理機構,但是目前,各級政府部門尚未建立起全方位、成型配套的法規體系和管理體制,因而使各級、各有關管理部門缺乏協調性,工作角色模糊,工作歸屬關系不明確,缺乏足夠的整合效應。部分社區干部的觀念和工作方法還沒有從原來的村、居委會的工作方式轉換到為社區居民服務上來,工作職責不夠明確。
第二、社區服務的條件受到一定限制。部分社區現在還存在社區用房小、散,老小區設施差,問題突出。我國社區服務條件受到限制主要是有資金、設施不足、和工作機構不健全決定的。一些社區缺乏長效穩定的經濟來源,直接影響至0社區建設和發展的后勁。社區服務離不開資金投入,在我國社區服務業發展進程中一直存在著服務需求和擴展服務基金短缺這一矛盾。在發達國家,政府對社區投入一般占50%以上,我國最多占30%左右。目前我國社區服務自己那主要來自國家資助、社會捐助、有償服務收入三個方面。個別政府職能部門在要求社區協助完成工作時,也未能做到費隨事轉,加重了社區負擔。由于我國和地方財政收入一直比較緊張,不可能拿出大筆資金投入社區服務;另外,整個社會的經濟水平比較低,單位和個人向社會公益事業捐助的能力有限;同時,社區的經營性收入不會很高。因此,決定了社區服務設施一般都比較簡陋,不能完全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
第三、社區群眾對社區服務缺乏強烈的參與意識。部分居民對社區的概念認識模糊,對社區沒有形成認同感和歸屬感,參與意識不強。居民參與式社區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社區建設的目標和本質所在。社區居民最了解自己的現實需求。也是最關心自己的未來生活條件。因此蘊藏著巨大的參與社區發展、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從目前社區服務業的現狀看,社會各界實際參與的程度還很低,而且在這有限的參與中.還是在政府的動員之下。此外,居民的參與程度也不高。據統計,截止2000年底,全國共有各種社區服務組織6.6萬個,志愿者377.2萬人,客觀的說,這與社區服務興起之前相比確實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相對于很多發達國家50%左右的參與率而言,還是遠遠不夠的。
總之,出現上問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政府職能轉變不至4位,重心下移成了任務下移。一些部門不是深入社區,服務社區,解決社區的難點、熱點問題,而是熱衷于進社區掛牌子,向社區下任務;二是社區工作職責不清,工作重點不夠明確,也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原因三是部門機關企事業單位共建合作意識淡薄,參與社區建設熱情不高氛圍不夠濃厚;最后是社區居民自身問題,意識淡薄,不重視、不積極。
2完善我國社區服務體系的對策
社區服務體系應借助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通過政府的行政體制市場的經營機制和社會的互助機制形成無償、低償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網絡,為社區服務提供各類產品和服務,滿足居民的需求,增加社區福利,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完善社區服務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第一,服務內容多層次化。供內容豐富、層次多樣化的社區服務是適應社區成員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提供服務的各類主體積極開辦社區資源。滿足成員需求。如不僅繼續保留原來的街道敬老院,還可以開辦家庭敬老院,日托老年中心等以滿足社會老齡少子化人們對養老照顧的不同層次的需求。同時要強化社區物業管理完善機制,強化措施,并積極穩妥推進社區警務建設,力求社區環境的舒適與安全。建立完善收集、反饋社情民意的工作機制,讓社區居民自己吐露心聲,提出自身需求,更加全面和有效地完善社區服務的內容。
第二,服務主體多元化。強調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形成各方面支持社區建設的良好氛圍。政府在社區服務方面的職責主要是加大對社區服務的投資力度。以保證社區服務的福利性特征,另外政府也要加強對社區服務的規劃,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扶持政策,對社區服務的運行實行有效監督,為其發展鋪平道路,保證社區服務開展的良好環境。市委、市政府及各鎮、街道,要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戰略高度,切實加大推進社區建設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力度。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要在理順工作思路的基礎上,定期研究、分析和解決社區建設中碰到的各種困難和實際問題各鎮、街道把社區建設工作真正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經常給予指導,分管領導要切實負起責任。在國外,非營利組織承擔和實施了大量的社區服務,因此,我們也應該積極培養和發展社區服務組織,使之成為社區服務的重要承擔著和實旌者。當然,社區內的志愿者服務也要大力提倡,并保證自愿服務的經常化、持久化和制度化在提供一些便民利民的服務時,也可以適當的g1進市場的力量,滿足社區內居民的不同層次的需求。
[關鍵詞]社區服務 居家養老 法律制度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5-0302-02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關系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業已經迫在眉睫。由于中華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的影響,加之經濟贍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需要,中國的老年人更傾向于居家養老這一傳統的養老方式。因此,我國應建立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這將成為中國老年人養老的新形式,政府在促進社會養老服務業發展中要建立保障效率制度,為其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法制保障,促使我國社區養老服務走上立足社區、制度化、標準化的發展道路。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概述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概念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組織專業服務人員,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如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同時以上門服務和日托護理為主要形式,使在家的老年人獲得社會化的養老服務,具有靈活、方便、快捷、經濟的優點,適合“未富先老”的中國國情和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傳統觀念。它是新時期、新階段黨和政府一項破解養老難題的德政工程。
(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優點
1、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方便、靈活
它能夠以更為彈性的方式,在較小的范圍內靈活開展活動、提供服務,為特定群體提供必需的公共物品,以填補政府公共服務上的缺陷。有助于分解老年人差異化需求,彌補政府提供的不足,以多元的供給主體和服務提供,促進養老保障社會化的實現,進而憑借自身的組織專業化優勢更好地滿足老年人不斷變化的福利需求。
2、社區居家養老減輕養老負擔,提高服務效率
社區居家養老對于家庭,節約了家庭支付養老活動的開支,對于社區養老組織來說能夠提高服務質量,完善服務項目,規范服務行為,有助于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從而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提高服務效率的目標。
二、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法律制度的現狀
(一)社區居家養老缺乏法律保障
1、缺乏統一的法規基礎
目前,我國雖然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民法通則》、《繼承法》、《婚姻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對老年人的權利以及侵害老年人權利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的相關規定,但是這些法律沒有涉及養老服務的具體規范,只能依靠行政性法規或者地方政府的規范性文件來操作,而各地對老齡產業的政策各自為政,缺乏全國統一執行的法規基礎。因此,執行強制力和實效性都無法保證。
2、法律體系內部缺少銜接
社會養老政策法規體系零散,各地出臺的政策各自為政,缺乏內在邏輯,缺少配套銜接,造成社會養老政策落實不到位和不落實的現象比較突出。
(二)短缺專業社區服務隊伍
1、社區服務隊伍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社區保障服務工作者主要是由原居民委員會人員、公益性崗位安置及社會招聘人員組成,他們在年齡、文化知識水平等方面與實際工作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年齡結構上,多數社區的工作者隊伍都是“4050部隊”,較年輕人相比,接受與掌握新事物較困難。從知識結構看,整支隊伍學歷層次偏低、素質參差不齊,缺乏專業技能和知識,在日常工作中僅依靠經驗,使得社區保障服務工作者隊伍很難與社區管理相適應。
2、社區服務人員待遇低
首先,我國現階段社區工作繁重而瑣碎,而社區工作者的經濟收入則很低,工作強度與微薄的收入極不對稱;其次,由于用工性質不明確,缺少相關法律根據,導致在各項保險、公積金及各項福利上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這使我國社區保障服務工作者處于行業的劣勢。
3、市場保護機制不健全
近年來,我國對社區保障人員采取了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如2008年我國舉行了第一次社區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但由于缺少與之相配套的制度安排,特別是缺少相關規范性的法律,造成了大量不具備職業資格的人員占據了專業人員的崗位,使得這種職業資格考試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三)缺乏政府財政支持
社區服務的資金來源是靠自己創收和社會集資,想要開展社區本身的工作已很困難。而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必須有一定的經費作保證,經費的缺乏,使居家養老服務對象大多局限于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空巢高齡老年人家庭,而且服務內容少、服務層次低,無力開展旨在提高和改善社區老年人生活的高質量、多樣性、個性化的服務項目。
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法律制度的構建
(一)完善法律、法規建設
1、建立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
由于缺乏統一法律、法律且內部缺少銜接,國家應該制定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如《社區服務業法》對社區服務業的資金、勞動力、等問題進行規范;《老年福利立法》對老年住宅、養老機構、醫療、就業等方面進行規范,從而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做到有法可依。
2、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合同相關法律
目前,我國的居家養老服務合同沒有統一的格式,條款也不夠細致,合同在履行過程中不平等現象隨處可見。因此,有必要對居家養老服務合同進行規范,對合同中雙方的權利、義務進行更細的劃分,增加相關的法律條款,以更好的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3、完善老年人的法律援助
在社區內設立老年人法律援助機構,選派熱心老年人公益事業的律師,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詢,并為符合條件的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同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擴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蓋面,對享受低保的三無老人,可不限定案件類型,只要其合法權益被侵害,均可接受其援助申請。
(二)加強社區服務人員隊伍建設
1、加強專業化隊伍的建設
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采取開放的招聘機制,在人才招聘中,采取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擴大對專業人才的引進,對有相關職業資格的人員優先錄用。另一方面,健全培訓機制,對于社區工作者進行系統的崗位培訓,增強社區工作者的溝通協調能力、策劃活動能力、組織實施能力、掌握運用現代辦公手段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
2、強化激勵保障
國家在健全專業技術職稱制度的基礎上,提高社區保障從業者的待遇。如建立社區工作者年收入自然增長機制,結合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實績,逐步提高他們的工資報酬和相關福利,確保社區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本地職工上一年度的人均收入水平;或者按照“同工同酬、以崗定薪、以考定級”的原則,建立起“工資標準調整”和“正常考核晉升”雙軌制薪酬體系,參考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等因素確定社區工作者的工資標準,并為其繳納失業、養老、生育、工傷、醫療等保險。同時,明確對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的社區工作者給予每年在本人職務所對應的工資標準內晉升一個檔次的獎勵,并通過輔以帶薪年假、評優獎勵等措施,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
3、完善職業資格制度
完善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授證制度,建立嚴格的行業準入機制。2006年7月20日,原人事部、民政部聯合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首次將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納入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統一規劃。這兩個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正式建立了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資格授證制度。同時,政府要提高對社區保障工作的重視程度,通過提供優惠措施吸收具備從業資格的專業人員投入到社區保障工作中來。
(三)加大居家養老服務資金投入
要想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必須加大資金投入。政府應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專項工作經費,按社區規模或社區老人人數等比例確定,參照目前社區救助站經費撥付方式,一次性撥給社區居委會支配使用。政府還可以發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福利彩票,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長遠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資助。
參考文獻
[1] 李嫦宏.我國社區養老服務法律保障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 陳厚義.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構建中國特色社會養老保障制度[J].中國國情國力,2010,(7):4-6
[3] 張十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構建的國際經驗與借鑒[J].探索,2009,(6).
[4] 陳雪蓮,曾文華,張細玲.我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4):56-68.
**幼兒園在主管部門領導的關心、支持和督促下,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為指導,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引領,以《區幼兒園綜合考評細則》為抓手,緊緊圍繞《區“幸福幼教”建設工程實施意見》,立足本園實際,開展多元化的教育教學,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全面提高了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在全體教職員工的團結努力下,先后建立了《標準化A級食堂》、《市平安校園》;透過了《衛生保健合格園》的復評;理解了《江蘇省優質幼兒園》的驗收,為提升幼兒園的幸福指數增加了砝碼,為幼兒園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現將本學期工作大體總結如下:
一、園務管理:落實規章制度,明確工作職責。
開學初,本園按照按照人盡其才的基本原則,進行合理分工并職責到人。首先,重申了幼兒園各項規章制度及考核辦法,讓每位教職工明確工作職責、工作目標及努力方向,有力地提高了教職工的工作職責感,強化了優質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識。不斷加強值勤護導的力度,透過對一日常規工作進行跟蹤督查,提高檢查工作的實效性,充分發揮了各崗位的職能,使幼兒園的各項工作得到了全面、穩步、持續發展,保教工作質量有了穩步提高。
二、隊伍建設: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整體素質。
重視加強教師政治思想覺悟提高,每周認真組織教師進行政治學習,宣傳國家政策、法律法規以及其他有益知識。同時繼續強調教師的文化修養及專業理論學習,不斷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貫徹邗江區教育局的有關文件精神要領和工作要求;用心組織教師參加揚州市教育局關于《幼兒園園所文化管理》座談;領會《3―6歲兒童發展指南》精神;重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幼兒園工作規程》;學習《早期教育》、《幼兒教育》、《學前教育》、《幼教新視野》、《幼教博覽》、《上海托幼》、《嬰幼兒》、《幼兒100》等專業雜志,強調教師把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倡導教師們要用理論來武裝自己,用工作實踐來檢驗自己,提升自已的教育教學水平。我們還采用自學、集中學、聽專家講座、看專業視頻等多種學習形式,以老帶新,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及組織教育教學的駕馭潛力。許多教師透過認真鉆研,自己設計的生成課程或園本課程教學活動,在理解省優評估時和區同盟體研討活動中,均得到專家組和姊妹園領導的高度評價。不惜經濟成本,用心組織全園教師參加了星辰學前教育培訓中心舉辦的“幼兒園群眾教學優質課觀摩研討會”,給每位教師帶給了外出學習的機會,開闊了教師專業視野,提高了教師業務素質。本年度教師撰寫的論文,1人在江蘇省(學前)科學教育優秀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8人在江蘇省“藍天杯”幼教論文評比中分別榮獲一、二、三等獎;6人在江蘇省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中獲三等獎;在參加教學基本功大賽中更是取得了輝煌成績:7人參賽,其中區級1人獲全能一等獎、6人獲單項一等獎、1人獲單項二等獎、1人獲揚州市全能一等獎。廣泛動員教師樹立終身學習思想,本園目前有9名教師參加了本科學習,預計兩年后,本科學歷達標率在90%以上;兩名教師分別參加了全國和江蘇省的學前教育網絡培訓。學歷的提升和專業的成長與經濟收入直接掛鉤,讓教師深切感受到了不斷學習的重要和幸福感。
三、教育教學:立足教育過程,注重潛力提高。
開學初,各年級各班級認真制訂教學計劃,并隨著社會活動和季節特征進行適當有機調整。根據幼兒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把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結合節日和季節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創設適合幼兒潛力發展的區域游戲。注重結合季節和節日開展相應的主題教學活動,帶領幼兒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豐富幼兒的生活。如:在春暖花開時開展“尋找春天的足跡”;植樹節時孩子們在小區的花圃里親手種下小樹苗;母親節時組織幼兒參加電視臺淘喜寶欄目的“快樂母親節”;另外,還開展了“參觀農貿市場”、“快樂放風箏”、“低碳出行走,禮貌乘公交”、“走進大超市,我們去購物”、“共享一片藍天義賣”,“了解家鄉火車站”、“博物館里去尋寶”等各項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幼兒的社會生活經驗,真正做到了小課堂走進了大社會。我們根據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的反映,而高尚的語言則來自于書籍精髓的積累,讓自己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的哲理,“快樂閱讀”為我園首選的特色課程,受到了幼兒的親睞和家長的贊賞。首先營造了從室內到室外到處都洋溢著濃郁的書香氛圍,再透過表演、誦讀、繪畫、歌唱等形式,使每個幼兒都能脫口而出說上幾句經典的中外繪本、風趣的童話故事、優美的詩歌童謠、傳統的名著國學等,幼兒園真正成了童趣盎然的閱讀家園,每個孩子都融入到閱讀的樂趣中。結合“快樂閱讀”特色課程,在走廊、樓梯口、班級主題墻、家長園地等環境布置中蘊含了超多的閱讀元素,使幼兒邊走邊讀、邊想邊說,真正做到了“唱演畫誦,樂在其中”。同時各班還創設了有利于引發幼兒互動的環境,力求做到生活化,情趣化,藝術化和兒童化,讓孩子們主動參與到環境中來,從中受到教育和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四、安全工作:強化安全意識,加強細節管理。
安全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透過定期學習提高教職員工的思想認識,透過定期檢查及時發現不安全隱患,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我們用心開展了安全管理培訓,邀請消防官兵來園開展《關注消防、關愛生命》知識講座,豐富了安全常識,增強了防范意識。我園按“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園長與各部門、各部門與相應的班級和后勤服務等簽訂安全職責書。每一天由總護導和值勤人員進行校園巡視,定期做好各種游戲器械、設備設施的檢查維修工作,結合本園實際狀況,圍繞幼兒園工作重點,建立幼兒園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傳染病防控機制預案。按時開展日常安全教育活動,定期組織安全疏散演習活動,提高教師和幼兒的安全防范技能。我們將安全工作納入正常的一日教育活動中,開展游戲情境表演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意外傷害逃生安全、防震安全、安全知識大比拼等活動,編寫安全童謠,寓教于樂,讓幼兒潛移默化獲得安全自我防范潛力。我們還個性重視幼兒出、入校園時段的安全,門衛和保安持械上崗,護導值勤人員協助維持秩序,家長憑卡與班級老師進行無縫對接,保證幼兒進出安全萬無一失。
五、保育后勤:重視常規管理,注重保教質量。
本學期在區婦保所的關心、指導下,我園認真貫徹省、市《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牢固樹立健康第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有效促進了全園幼兒健康成長。進一步細化了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各環節的管理細則,包括對教師的具體工作、對保育員和食堂工作人員的具體要求:定期對幼兒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用品清洗、消毒,讓每位工作人員明確工作職責和工作程序,規范地做好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保育后勤工作。嚴格執行晨檢制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做好記錄,確保每一天入園幼兒的身體是健康的,本學期從未出現過流行病毒蔓延和交叉感染現象。用心配合職能部門做好各種計劃免疫預防接種工作,根據季節變化和幼兒發育的健康狀況對家長進行育兒知識的宣傳和指導。在伙食供應方面更是以“質量第一、營養合理”為防線,以嚴把“病從口入”為關卡,建立成標準化A級食堂,努力為幼兒帶給營養可口的餐點。
六、家園社區工作:家園有機合作,教育更具活力。
論文關鍵詞:家庭體育,社區體育,融合發展
一、家庭體育與社區體育融合發展特征
(一)目標一致性
社區體育與家庭體育具有一致的目標。家庭體育可以增強家庭成員的身體素質、預防其疾病的發生、保持家庭成員的身體健康,同時還可以促進家庭成員間的和睦,構建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開展社區體育的目的同樣是為了提高社區人員的身體素質,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交流,構建和睦又好的社區。社區體育和家庭體育都不關注體育成績的好壞,更多的重視成員的參與度,因此,二者具有目標一致性。二者的目標一致性也說明了社區體育的公益性,然而,社區體育仍有部分項目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特點,其目的主要是盈利等問題,這些問題亟需相關部門來解決。
(二)主體重疊性
社區是由單個家庭構成的,而單個家庭又是社區的一份子。社區是聯系家庭與家庭、集體之間的紐帶,是公共的活動空間,因此,家庭成員是家庭體育活動和社區體育活動二者的共同主體。
(三)時空連貫性
對社區成員來說,家庭模式主要是“421”結構。對于大多數青少年來說,其活動空間就是家庭、社區和學校,除學校之外,社區和家庭就是青少年活動時間較長的地方;對于老人來說,其活動主要空間就是社區和家庭;對于青年來說,除工作領域以外,其主要活動場所也是社區和家庭。每天出門就是社區,進門就是家庭,足以證明社區體育和家庭體育具有時空連貫性。
二、社區體育與家庭體育的融合發展策略
(一)轉變觀念,加強家庭體育與社區體育融合發展
社區體育作為大眾體育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的新事物,是今后城鎮居民體育運動形式的主要發展趨勢。但由于部分民眾思想觀念上的保守,并未認識到社區體育的重要性,認為體育運動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家庭體育搞好就行了,對社區體育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加之各地政府宣傳力度不夠,導致了當前我國家庭體育與社區體育融合程度不高的現狀。針對此問題,首先要統一認識,要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轉變思想觀念,認識到社區體育與家庭體育互動、協調發展的重要性,積極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其次是各級政府要加強宣傳,組織人力對相關方面進行普及教育,增強群眾認識。
(二)把家庭體育作為評價社區工作情況的一個指標
要認真貫徹執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形成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相結合,社區、家庭共同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工程對家庭和社區的體育活動情況都做出了明確要求和規定,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卻沒能貫徹執行,政策的不執行導致了我國家庭與社區體育運動長時間的發展乏力。要想切實促進我國家庭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融合發展,體育論文推動我國全民健身事業踏上新的臺階,就必須破除一切阻力,嚴格按照“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和規定,貫徹執行相關標準。
(三)完善大眾體育的服務系統
完善服務系統,一是要加強硬件建設,這方面的重點在于資金投入。除了體育彩票籌措的公益金外,要大力吸引社會投資、鼓勵捐贈活動,擴大支持大眾體育事業發展的資金來源,用來建設體育場地、增添體育設施及器材用品等,提高大眾體育的硬件水平。二是要加強軟件建設,軟件方面要積極發揮政府和各類社會組織的引導作用,加強對家庭體育和社區體育的宣傳。具體來講,首先是做好大眾體育信息網,詳細介紹各類體育信息和貼士,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其次是充分利用社區宣傳欄、報紙、電視公益廣告等媒介宣傳造勢,發揮媒體的信息傳播作用;同時普及科學的體育運動方式,常見運動傷的處理方法等內容,引導群眾科學鍛煉,提升運動效果。
(四)努力吸引社會贊助
在組織家庭和社區體育活動時,可以通過對贊助商實行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對家庭、社區體育活動的支持和贊助,同時要通過網絡、電視、報紙、廣播等各類媒體加強對家庭和社區體育活動的宣傳力度,利用廣告效應來吸引企業贊助。努力吸引社會資金對家庭體育和社區體育進行贊助,一方面可以提升企業形象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又有效促進了家庭和社區體育活動的發展,可謂雙贏之舉。
(五)社區組織,家庭參與,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健康活動
社區體育和家庭體育不同于正規賽事的競技體育,可以有更多的隨意性和趣味性,增強對普通大眾的吸引力,提高參與積極性。由社區牽頭組織體育運動會活動,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既加深了社區居民間的了解和友誼,又通過體育活動增強了身體素質,為全民體育健康活動的推廣和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三、結語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全民健康體系的體系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家庭體育和社區體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兩者的融合發展、共同促進能為我國全面健身運動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傳志,翟愛民,楊冉.家庭體育與全民健身體系的構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5).
[2] 龔忠勇.社會轉型期西部地區家庭體育與社區體育的互動發展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6).
論文關鍵詞 社區 社區管理 無訟社區 社區法官
隨著改革開放及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社區的概念及社區的管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區糾紛數量劇增,社區矛盾變得多樣化和新型化。
一、社區及社區管理的概念
(一)社區的概念
社區一詞系從英文Community翻譯而來,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發表的經典著作《社區與社會》中首次使用該詞。他認為,社區較社會而言,人與人的關系更積極,人們之間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一詞匯就已傳入中國,但官方提出社區服務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國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區這一概念才為廣大群眾所知曉。
由于學者立場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對于社區的界定亦有不同見解。一般而言,社區是指由一定數量的居民組成的、具有內在互動關系與文化維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體,地域、人口、組織結構和文化構成了社區的四個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辦[2000]23號文件將社區界定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由此,我們看到社區這一概念從其產生伊始,所強調的就是社會生活共同體,正如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親近”。
(二)社區管理的概念
社區的形成必然帶來相應管理方式的變化,而所謂社區管理是指社區內各機構、單位、組織、團體和廣大居民共同參與的區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組織、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區在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完善社區管理方式,對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社區管理的現狀
居民是社區的主體,也是社區法治的主體,居民穩定社區就穩定。故法治進社區,對社區進行法制化管理成為當前維穩工作的重要組成之一。筆者現將法治社區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進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區逐漸成為糾紛矛盾相對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區居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相互關系也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們遇到更多的社會、經濟、法律等問題。(2)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漸提高,伴隨而來的是法律需求不斷增強,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也不斷增強。現在的社區糾紛與過去相比,具有復雜性、難調性、易激化性等特點,例如在社區內占用公共綠地的糾紛、亂打亂建影響居民采光通風的糾紛、物業管理與業主的糾紛、遺產繼承和贍養糾紛等等,這些糾紛僅僅依靠說服教育、行政手段遠遠不夠,還必須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進穩定。因此實現社區有序管理,需要法律進社區。
其次,社區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作為城市居民和單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場所,它既要滿足居民高質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全面發展,包括社區管理、社區文化、社區服務、社區教育、社區治安、社區衛生等,致力于形成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規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安全的社區治安秩序、舒適優雅的環境等。而社區工程的有序運作,需要法律進社區,通過社區法治可以發揮其教育、規范、引導、懲誡功能,依法保障社區健康發展。
最后,隨著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區作為轄區基層管理的載體,管理任務越來越重,除擔負著物業、治安、環境、綠化等等,還擔負著低保救助、出租房、暫住人口、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等等。各種社會問題使社區管理職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軌道。促進社區健康發展,需要法律進社區。
三、“無訟社區”理念的現實可操作性
(一)“無訟社區”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無訟”來源于《論語》中“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訟是一個社會因沒有紛爭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雖有法律而擱置不用的一種理想狀態。作為城市基本單元的社區,人與人之間同質化弱、松散性強、追求獨立訴求的“陌生人社會”特征愈加明顯。將社區作為載體,把“無訟”和“社區”兩個源于傳統和現代的元素有機融合,尋求解決糾紛的新思路,在動態平衡中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成為當今法院因應時代變化的全新實踐。
(二)目前“無訟社區”的運作模式
“無訟社區”就是要爭取在社區化訴、少訟、最終實現無訟。為此,法官要轉變思維,走出法庭,司法服務前移,深入社區從矛盾的源頭著手,化糾紛于萌芽中。實踐證明,無訟社區不是空中樓閣,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訟機制,是我們實現社區無訟的制度保障。我們和社區居委會、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職能部門聯動,搭建靈活多樣的化訟平臺。同時,整合社區內各種資源,發揮合力優勢,提升社區自我修復、自我管理的能力。群眾參與無訟建設,從外部引導,到自發、自覺,需要我們將無訟理念廣為宣傳,使之深入人心。
社區法官,顧名思義,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進社區,從而縮短法院、法官與市民之間的距離,改變過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單一糾紛解決機制,發揮司法的能動作用,與街道、社區居委會等基層組織共建法律服務網,力爭將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化解在基層。社區法官工作機制,是通過發揮社區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調動社區工作者、人民調解員、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眾等“N”個綜治資源的作用,共同預防和減少糾紛,營造無訟和諧社區,同時也縮短了法院、法官與百姓之間的距離,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親和力。
“無訟社區”向社區派駐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況下,法院的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費資源”,其實卻神似“自塞一眼”,實際運作的效果有如虛竹大破珍瓏棋局。大量的矛盾糾紛通過法官、社區工作者、專家學者或人民調解員的調解,得到有效化解。“無訟社區”成為矛盾糾紛化解的一招妙棋,成為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廈門樣本”。
“無訟社區”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很多矛盾糾紛當事人都認同一個觀點:如果沒有“無訟”調解,他們的糾紛只能決斷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頭介入和社區工作者的“人情化”調解,他們最后才化“干戈”為“玉帛”。
的確,化解矛盾糾紛最關鍵要注重源頭預防,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無訟社區”有機融合了法院、社區、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資源和優勢,充分調動各方的力量,構建起了多元化的糾紛調解機制,暢通了群眾的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有利于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改變社會管理方式,完善社會管理機制。
四、“無訟社區”的發展
無訟社區”的創建從根本上說就是樹立關口前移、源頭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基層,充分發揮社區法官和基層組織的作用,把社會管理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社會前端,及時發現、掌握和解決源頭性、基礎性和根本性的社會問題,把矛盾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當然,創建“無訟社區”,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長期的堅持和付出。如何進一步推動“無訟社區”的發展,筆者建議:
(一)拓展“社區”概念的外延
將傳統意義上的居民居住區拓展到具有同類性質、同一地域的人群中,從小區拓展到景區、校區、廠區、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無訟社區”、“無訟校區”、“無訟商圈”、“無訟行業”、“無訟交通”等“無訟”品牌,以點帶面,拓寬“無訟”內涵,充分發揮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作用,營造出“少訟、化訟、無訟”的良好氛圍。例如廈門市思明區法院,著力培育鼓浪嶼“無訟景區”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嶼法庭與鼓浪嶼街道內厝社區啟動“無訟社區”創建活動。作為全區創建“無訟社區”首個試點單位,內厝社區先行先試,探索出了“一份協議、一個平臺、一道程序”的運行機制。社區法官每雙周三下午到社區“法律診所”坐鎮,為轄區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務和糾紛調解。2011年“法律診所”成功調處民間糾紛21件。在法律診所基礎上,鼓浪嶼法庭與鼓浪嶼家庭旅館商家協會簽訂協議,共建“司法館家”平臺,引導家庭旅館業主誠信、依法經營,第一時間化解旅游糾紛,保障旅游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思明區法院還培育出廈門大學“無訟校區”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濱海法庭、廈門大學法學院、廈門大學法律事務辦公室、白城社區、演武社區五方簽訂共建協議,啟動全國首個“無訟校區”。法院選派法官開展巡回審判、司法確認、指導人民調解等工作;廈門大學法律事務辦聯同社區及時掌握糾紛信息,協調各部門化解矛盾;共建“陽光法律服務站”,依托法律援助平臺和人民調解委員會,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服務,對校內和社區糾紛預先排查,審判機構訴前介入,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萌芽和訴外。2011年“無訟校區”共舉辦3場法律咨詢活動,受眾達千余人,化解校區周邊鄰里糾紛11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