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開放式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式教育模式對于高校學生實踐能力教育也有一定的作用。學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是保證人才能夠為社會所用,人才能夠在社會的發展進步中發揮作用,但是純理論教學很容易使得學生的學習與社會需求脫軌,造成大批“高學歷,低能力”學生的出現,所以說,實踐教學對于高校的學生能力培養時非常有必要的。在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式教育模式下,學生可以離開課堂,直接走到相關行業中去,在行業內部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環境完全從課堂走向了實踐崗位,在崗位中直接學習,對于專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有實際問題來對應,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也直接由實踐經驗來解決。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實踐能力自然可以有最大限度的提高,當學生從學校走入社會的時候,可以很快地適應工作崗位,減少了企業的培訓時間,提高了新人的上崗工作效率,這樣的人才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在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式教育模式對于高校學生實踐能力教育的作用發揮過程中,除了開放式教育模式可以實現學生學習場地的轉變,使學生由課堂直接走向實踐操作環境之外,開放式教學開可以實現社會精英人士走向課堂,開放,不只是學習場地的空間開放,自然也包括教學參與者的開放,這樣一來,學生就有機會獲得更多教師之外的專業人士的教育,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總之,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式教育模式對于高校學生實踐能力教育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二、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式教育模式對于高校學生合作能力教育的作用
在廣播電視法學的開放式教育模式下,小組討論,小組任務等以一定人數的集體形式來完成的教學作業是非常多的,這樣,學生就會在一定的團體內進行活動,自然不能自顧自地完成任務,需要考慮吧不同人的想法,不同人的感受,同時也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表達給他人,最終,學生之間的合作就會形成,學生的合作能力自然會提高。集體學習是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式教育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交代一定的任務,然后一定的標準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每個小組共同完成。這個任務可能是對于一個問題闡述觀點,也有可能是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或者是實驗操作,最后以小組的成績確定每個個人的成績。通過這樣的方式,每個學生都必須考慮到小組的利益,自然會加強與其它小組成員的溝通交流以及合作,這對于大多數獨生子女的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開放式教學模式下除了集體學習之外,還有其它的方式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比如課堂表演式教學等。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式教育模式,通過對空間和時間的開放,降低了對學生學習的限制,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機會,一方面為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不同的觀點和理解能力之外,對于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式教育模式對于高校學生合作能力教育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三、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式教育模式對于高校創新教育方式的作用
廣播電視大學的開放式教育模式就是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教育的自由、開放,保證學生的自由發揮,所以說在這個過程中,會有非常豐富的教育形式,這也可以為高校創新教育方式所應用。比如,在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式教育模式下,會有場景模擬教學,作為藝術類教學課堂,場景模擬的應用時非常普遍的,事實上,這對于高校的教育方式創新也是有一定幫助的。高校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很好地將一定的理論傳達給學生,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表演,在一定的場景下,學生會更容易進入到所學知識的環境,進而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有可能更為透徹,同時,這樣的教育方式與傳統的教育方式相比,對學生的吸引力要更大,學生更有興趣學習,這對于知識的學習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此外,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式教育模式下,課堂形式很有可能不是教師站在講臺上進行單純的知識傳授,比如會有教師學生角色互換,教師學生一起討論等多種形式,這對于高校教育方式創新也是有很大的引導作用的。
四、結束語
關鍵詞:初中政治 ,開放課堂
無論是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還是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都給我們的初中政治教學提出了一個共同的要求,那就是實施開放性教學。政治學科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這是一門對初中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學科,并且在初中階段這個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政治學科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 目前的政治教學工作卻普遍存在著教學內容陳舊,嚴重脫離學生實際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給政治學科的學科功能的有效發揮帶來了很多消極的影響。而努力打破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造一個開放的課堂就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式。
一、初中政治中引進開放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在初中政治教學實踐中大力提倡并引入開放互動式教學模式具有如下優點:
1.1 大力提倡并實施開放互動式教學是適應政治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新的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材、教學大綱都要求教師在新的形勢下。在教學活動中體現以“學生為本”這一要求。如何適應這一新的要求呢?我們認為要想實現以學生為本,政治教學1二作者首先就要求摒棄傳統的政治教學模式,即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教學及學習思路。在此前提下。政治教學工作者應在政治教學活動中重視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并結合中學生自身的個性特點。逐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而上述一切做法恰恰是開放互動式教學模式必然要求的。
1.2 大力提倡并實施開放瓦動式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有的政治教學模式簡單機械,學生完全處于消極被動的聽講地位,如果引進開放巨動式教學模式,則學生必然要自身參與到整個政治教學活動中來。這就無形巾督促學生在課外認真閱讀由授課內容相笑的一些政治資料,自我充實,也只有這樣才可能在開放互動式教學模式中完成學習任務,滿足課堂上積極參與相關問題討論的迫切需。也就是說,通過實施開放互動式教學模式,有助于發揮學生在政治學習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1.3 大力提倡并實施開放互動式教學模式,有助于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并拉進師生之間的關系在政治教學中,老師要想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以及參與的積極性,其自身必然要事先精心備課,探尋簡單易懂能使教學過程生動幽默的途徑,這必然督促老師加強身的理論學習與知識積累,也是對老師的鍛煉與考驗。另一方面,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與老師在政治教學課堂上不似從前那種等級森嚴的師生關系,在開放互動式教學模式下,朋友型師生關系得到確立,無論有關政治問題的提問或是討論,)雙方之間的對話都是平等的,氣氛也是融洽的,學生上課就相關政治問題自由發表其觀點。這樣老師既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同時也是一名忠實的聽眾,師生之間的關系大大的縮近,而這義有利于政治教學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開放式的初中政治課堂
2.1把政治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課本上的知識永遠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讓它“活”起來必須把課本知識帶進我們的實際生活。把課本理論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初中政治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Ⅲ。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習多了解生話、社會。同時政治作為一門時效性很強的科目正是需要教師用開放的思維去教授。如在學習《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分組調查、了解當地政府在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引領學生觀察黨和國家目前所斂的工作。采取在實踐中學習的辦法,不僅使學生牢記了所學的知識。雨且也鍛煉了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2.2創設教學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設教學情境是教師引導學生的想象活動,在已經獲得經驗的基礎上。將表象重新加以組合的情境。學生的情緒往往在想象中得到高漲,想象力也隨之而發展。教材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的引入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學生愛昕的,且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聯系、想象,一方面能引起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同時,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和教材內容而創設的問題情境,能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點燃思維的火花。這樣的教學,是學生對于課本的一次再創造。是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發揮的過程。
2.3教學角色要開放
在傳統的政治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是固定不變的,教師的任務就是“教”,而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然而,在新課改理念中,我們不再強調這種教學角色的固定化,而是倡導在課堂教學環境下,教師和學生能夠建立一個教學相長的關系。在課堂上,教師要以更加謙虛的姿態積極地從學生乃至整個教學過程中吸取知識和經驗,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而作為學生,雖然在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是以學為主,然而,我們要清楚地知道,“學”應當是一個主動詞,而非被動詞,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只有積極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把從
教師那里接收到的知識主動地經過思考加工,然后把它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這樣,從教師那里獲得的知識才能夠真正地轉變為自己的知識,進而促進自身素質的真正提升。總而言之,在開放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都無需將自己的角色一成不變地固定住,而是依據教學實際能動地對自身的角色進行調試,這樣,才能夠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呈現出更加動態化的特征,更有利于政治課堂教學素質化教育目標的實現。
結語:
總之,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生無論是知識還是其他方面的能力都能夠得到更好的提高,這與我們所追求的素質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努力為學生打造一個開放的課堂。
參考文獻:
[1]丁星凡 中政治開放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概論[期刊論文] -當代教育論壇2005(22) doi:10.3969/j.issn.1671-8305.2005.22.032
關鍵詞:體驗;學習;地理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0-0056-01
傳統的地理學習目標重知識和能力,而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理念強調“三維目標”和個性發展,要求體現自主性、生成性、獨特性,體現師生互動對話關系,體現地理課程的學科特點,如何在地理課上落實這些理念?可以從“體驗性學習”那里獲得思想的源泉。
一 、建構體驗性氛圍――前提
建構體驗性地理課堂,就是建構“為了體驗”而學習的課堂氛圍。新課程條件下學生的學習,既不再是“應試”狀態下的被動性學習,也不再是只求知識本身的結論性學習,而是為了獲得主體的自身體驗,以及在體驗中自我發展的意義性學習。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從純粹的“科學世界”重新回到學生的“生活世界”。充分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的教育理念。
(一)營造情境,建構體驗氛圍。營造和諧的地理課堂環境,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是搭建體驗性課堂的橋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做是使學生融入課堂的重要手段。當教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有親身體會、有話想說時,他們就會有“如哽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因此必須創設一個寬松的氛圍,使學生無所顧忌,大膽參與。
(二)貼近生活,構建體驗氛圍。在教學實踐中,把教學內容結合實際,從學生身邊的地理知識入手,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例如:“太陽高度角”與熱水器的安裝有什么關系?“地轉偏向力”與水池放水時的旋轉方向有什么關系?我國房屋大多坐北朝南;炎熱干旱的阿拉伯地區,房子都是墻體很厚、窗戶很小等等。在教學中,借助與地理關系密切的生活經驗,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能夠讓學生感覺“生活中處處
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建構體驗性學習過程――關鍵
建構以體驗為過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建構“在體驗中”進行學習的課堂模式。一定的體驗過程總是依賴于一定的體驗方式,因而學生的體驗性學習就必然會在學生的體驗方式中推展。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經歷成了學習的起點,學生的經驗成了學習的背景,整個教學程序的安排和組織也都是圍繞著學生的主動體驗而進行的。例如通過“創設情境―自主體驗―合作交流―產生矛盾―反思提高―主動應用”的學習系統逐漸推展體驗性學習的過程,可以確立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的主體性,使學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動自由,并擁有更多發展和選擇的機會,從而使體驗學習程序化、科學化。
三、建構體驗性評價機制――手段
(一)建立合理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合理的課堂評價方式是實現體驗性學習的重要手段,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動力保證。重視和采用開放式的評價方法,關注學生地理學習、探究、進步、發展的過程。選擇多元的評價方法,如地理辯論、答辯、圖表制作、模型制作、讀圖分析等靈活多樣、開放式的測評方式。從學生參與課堂的態度和質量,分組活動的態度和質量,提出和解答問題的質量,小制作、小論文情況,交流與合作程度,課外活動等各項課目綜合地評價每個學生,避免一卷定終身的偏激方式。
(二)鼓勵開放性、可爭議的見解。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學生不按課本和教師的講解去建構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由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所以學生在圍繞情境性問題所展開的合作互動學習中勢必會產生一些“超常規的”、甚至是出乎教師意外的看法或結論。對此,教師應以足夠的寬容心態給予科學的評價,以保護學生的心理資源,培養其創新意識。
四、享受體驗性學習目標――結果
體驗性學習活動的最終結果就是要實現體驗。“實現體驗”這是學生基于體驗學習的終極追求和必然結果。根據體驗學習理論,學習過程從具體體驗起步,經反思觀察、抽象概括與主動運用,再到更高層次的具體體驗,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具體體驗是核心,學生在行為體驗基礎上所發生的內化、升華的心理過程則是體驗學習的最高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是教學的最高技巧所在。”中學地理教材圖文并茂,內容豐富,操作性和實踐性很強,通過挖掘教材,多角度、多層次引導學生思考,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達到靈活運用,推陳出新的效果,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地理素養。魏格納在地圖上得到啟示,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牛頓由蘋果落地而創立“萬有引力”定律;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而興建了窯洞等等……,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大自然的有心人,通過對知識、能力的體驗整合,達到想象能力和創造力的高度發展。
總之,構建“體驗性學習”的地理課堂,不只能讓學習者獲得各種知識的滋養,而且能豐富學生對世界的感受和體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成為自我生命的體驗者和創造者。
參考文獻
目前,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寬帶與異步傳輸技術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推動教育現代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代教育技術將對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產生重大影響(南國農) 。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實現教學的優化(李克東) 。會計教育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將是我們應關注的重要問題。同時,現代教育的大眾化、個性化、實時化思潮的發展也使得原有的會計教育思想日益顯得落伍和陳舊,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
與此同時,會計理論和管理制度也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和重大的創新。在會計理論研究方面,有論者認為, “網上實體”的出現, “網絡公司”等虛擬經濟實體的迅猛發展,拓展了原有會計基本假設(陳衛星,1998) 。甚至有人認為會計假設將被取消,會計將表現為一個系統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統(袁樹民等,1999) 。會計主體假設將有可能被“相對會計主體假設”所取代(雷光勇等,1999) 。在會計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我國圍繞企業會計(主要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會計) 的組織管理方式進行了創新,主要有會計委派制、財務總監制和稽察特派員制等三種新的會計管理模式。
可見,由于網絡的興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響,無論會計教育思想和手段,還是會計的基本理論和管理制度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正是這些變革,使會計繼續教育模式創新成為必要。
1、會計繼續教育應具有的重要特征
那么,這種新的模式究竟應是怎樣的呢? 有無可以照搬過來的經驗和模式?“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的會計教育均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陳舊、培養人才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等情況,. . . ”(閻達五等,1998) 。可見,探索會計繼續教育的新模式并無多少成功的經驗可尋。我們應深入研究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的規律,從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探索一個能真正適應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新模式。我們認為,新的模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認識和探討。
首先,新模式應充分體現新時代的教育特征。
———新模式應充分反映素質教育的要求。智能和技術代替了人力,高科技產業對從業者的要求日趨高檔化、復合化。就會計實務操作而言,大量的計算機處理取代手工作業,從業人員的學歷和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綜合化
———財會人員不僅要懂經濟業務的核算,還要懂管理,更要有一定的決策能力。
———新模式應充分體現創造性教育的要求。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目標不僅要求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而且還要具有好奇心,有創造欲和持續不斷的創造能力。財會人員不應僅僅是新會計理論和方法實踐中的“沉默羔羊”,而應為新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實踐出真知,事實表明,許多理論和管理制度上的紕漏正是由于財會人員的積極大膽預防才得以化險為夷。若是財務人員墨守成規,不僅會給企業和國家帶來損失,同時也使新理論和方法無法得以完善。所以,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經濟活動中,培養和造就一批既精通財會理論,又能在新的特定情況下具有果敢、合理創新能力的高級財會人才尤為必要。
———新模式應是開放式的個人教育。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等新的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開放式的個人教育日益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之一,它為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教育情景,使個別化教育和遠程教育成為可能和現實,使教育效益和質量相應得到極大提高。這也是會計教育新模式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特征。
———新模式應是不間斷的終生教育。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繼續教育”這一概念后,繼續教育已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所重視,已成為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貫穿每個人的一生。
因此,會計教育新模式應著力培養一批高素質、復合型和具有創新精神的會計專業技術隊伍。
其次,這一新模式還應充分考慮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基本狀況。
在我國,政府和行業管理機關已開始重視會計繼續教育問題,這為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順利發展和會計繼續教育模式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務院已決定成立中國會計學院,著重對全國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大力提高高級財務會計干部的素質(如:財務總監和稽察特派員等) 。國家財政部已于1998 年1 月23 日發文(財會字[ 1998 ] 4號) ,對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該文中規定的會計繼續教育,包括會計人員接受培訓和自學兩種形式,對會計人員接受培訓的形式,文中主要提到財政部門組織的定點培訓;對會計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時間文中規定高中級會計人員每年累計不少于68 小時(含自學時間) ,初級會計人員每年累計不少于72 小時(含自學時間) ,也就是一年最多大約7 個工作日。顯然,規定中的會計人員每年用于繼續教育時間偏少。而在會計繼續教育的具體實施手段———教學方式上,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停留在呆板的全日制學校傳統的“滿堂灌”方式。
可見,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現況無論是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和實際效果,還是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時間、方便性和針對性上,都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高速發展著的形勢的要求。
2、會計繼續教育新模式的具體設想
新的時代、新的教育思想觀念、新的從業需要,這些都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國現有的會計繼續教育模式又難以很好地滿足會計從業人員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們必須下決心對現有的會計繼續教育模式進行創新—
既大膽和充分地利用互聯網等高科技武裝起來的現代教育技術,著力建立一種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動的、功能完善的會計繼續教育體系。具體來說,我國的會計繼續教育模式需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和創新:
第一,會計繼續教育“硬件”創新———框架結構上的改革和創新
充分利用Internet 和Cernet 等現有的網絡資源作為教育的主要載體、以現有高校財經類院(系) 和已有的財會人員培訓機構為大的框架和依托,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嘗試進行以網絡為主要依托的會計繼續教育:
———著手建立和完善我國國家級財政機構和中國會計學會所屬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網站(或網頁) ”,或者在我國國家政府機構所屬的網站(或網頁) 中開設財政服務專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專欄。
———著手設立和充實省一級財政機構和會計學會“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省級網站(網頁) ”。對省一級財政機構和會計學會,可以先在一些條件較好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廣東等) 先行建立網頁,作為試點,取得經驗和條件成熟時再向其它省市推廣。
第二,會計繼續教育的“軟件”創新———內容及內容提供方式的改革和創新
即國家主管部門制定了會計繼續教育的大的方針后,對教育的具體內容及內容的提供者———高校財經類院系等有關會計繼續教育機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進行“招標”和“競爭上崗”———即對這些會計繼續教育內容的“提供商”進行擇優, ———只有優勝者才能獲得相應的服務報酬———相應地也要對現有的會計繼續教育經費的行政分級劃撥方式進行改革。
第三,高校財經類院系在會計繼續教育創新中的特殊作用
一方面,高校財經類院系不斷緊密追蹤和學習最新理論、甚至進行理論創新和改革,為“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網頁”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的理論性的教育資料(如:文字資料、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片等)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過該網頁充分了解和吸收會計實踐中的合理要求、想法和建議,經“智力加工”后以適當的形式反應到新的會計理論中,并把這些新的理論充實到教學活動中、粘貼在會計繼續教育網頁上,進行實時互動服務。這樣也就是建立了一個基于Internet 網絡的“理論———實踐———理論創新———服務實踐———新的理論創新”的一個更為迅捷和靈活便利的認識論的高速循環,這無論對理論的發展還是對會計實務的促進都具有重大的價值。
3、結論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響,在新的世紀,會計在基本理論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正面臨著根本性的重大變化。為及時、充分地做好新的會計理論的推廣和普及工作,盡可能地使新的理論能迅速“實時”地指導日新月異的實踐,也使廣大的會計實務工作者能迅速“實時”地適應當今急劇變化的經濟環境,本文在充分考慮了新時代的教育特征———重素質、開放式、個性化、實時性和終生教育等特征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教育思想和技術,提出了這種新的會計繼續教育的模式,并從會計繼續教育“硬件”(教育方法的框架結構上)和會計繼續教育的“軟件”(教育內容的更新和提供上) 進行了一定的嘗試。這一模式還把高校財經類院系作為重要的智力資源庫,從而使會計繼續教育建立在一個高倍速的、穩定的和高素質的載體之上,為這一模式的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當然,該模式還有一些有價值的內容需要研究,比如對模式的具體技術支持系統的討論等;該模式也存在一些不盡完善之處,例如在實施中還存在一些具體的困難等。這些將有待以后進一步討論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 楊福家: 《楊福家院士論述知識經濟新時代》,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1998. 2
[2 ] (美) 史蒂文•M. H 沃爾曼著,孫菊生譯:《時代的演變與會計的未來》, 《經濟譯文》1996. 6
[3 ] 許永斌: 《知識經濟與中國高等會計教育改革》, 《會計研究》1999. 1
[4 ] 雷光勇: 《試論網絡公司及其對財務會計的影響》, 《會計研究》1999. 1
[5 ] W. Steve Albrecht :《會計教育發展的對策》,《會計研究》1998. 9
[6 ] 石春茂: 《論會計管理體制的創新及其現實選擇》, 《會計研究》1998 12
[7 ] 陳衛星: 《知識經濟與會計創新》, 《會計研究》1998. 10
[8 ] 南國農: 《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國農電化教育論文集P192 - 193
[9 ] 李克東: 《知識經濟與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
論文摘要:隨著國際市場逐步復蘇和外貿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外貿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大批的符合現代企業所需求的復合型商務英語應用人才。嘉興廣播電視大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活動為核心、以工作邏輯為主線,開展開放教育商務英語專業項目課程實踐。將開放教育商務英語專業技能訓練與相關學科知識、職業特點以及行業需求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把教學內容與工作實際、行業標準以及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背景相聯系,進行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項目課程開發與建設,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一、引言
隨著國際市場逐步復蘇和外貿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嘉興市外貿企業搶抓機遇全力拓市場,全市對外貿易恢復性增長勢頭良好,根據市155家重點聯系企業的監測,有近八成企業在手出口訂單增長,其中在手出口訂單同比增長的企業占48.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1.1個百分點。分行業看,40家機電類企業在手出口訂單同比增長的占57.5%,54家紡織服裝企業在手出口訂單同比增長的占46.3%。外貿出口隊伍不斷壯大,有出口實績的企業3276家,同比增加394家。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嘉興共遭遇了來自印度、土耳其、美國、歐盟等12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32起貿易經濟調查。涉案金額4708.69萬美元。主要涉及玻璃纖維、緊固件、紡織、輕工等行業。在外貿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經濟新的形勢下,迫切需要培養大批的符合現代企業所需求的復合型商務英語應用人才。
因此,嘉興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商務英語專業項目課程的構建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活動為核心、以工作邏輯為主線,將開放教育商務英語專業技能訓練與相關學科知識、職業特點以及行業需求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把教學內容與工作實際、行業標準以及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背景相聯系,進行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項目課程開發與建設,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二、“項目課程”教學理念的轉變
在我國,對“項目課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和局部實踐西方的能力本位課程,然而當時只關注如何以工作任務為依據重新選擇課程內容,沒有深刻認識到依據工作任務重新設置課程,確定新課程結構的重要性。這些課程只圍繞一個個工作任務組織課程內容,單純的技能訓練課程只讓學生獲得一項項孤立的技能,而無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整體思維的培養。我們應該認識到職業能力即知識與工作任務的聯系,只有當知識與工作任務相結合,個體能富有智慧地完成任務時,才能具備職業能力。因此,項目課程應該以其鮮明的職業性、綜合性、人本性,融知識訓練與能力訓練于一體,代表當前職業教育課程發展的基本方向。在嘉興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商務英語專業項目課程的實施中,要防止市場的短視性、逐利性和盲目性對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負面影響。扎實推進電大開放教育商務英語專業項目課程改革的實施。為地方經濟培養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的經貿英語人才。
三、“項目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
項目課程是以項目為參照點組織內容的課程模式,嘉興廣播電視大學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選擇并組織課程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目的在于加強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整合理論與實踐,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一是校企合作開展項目提高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嘉興廣播電視大學多方面實施“資源共享,互惠互利”戰略,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合作共建,共促發展。利用校外實習基地有計劃、有協議、有合作地組織開展項目訓練。聘請行業企業專業人員做實習指導教師,并且在人員的數量、素質、結構、責任感要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比如,嘉興廣播電視大學到外貿企業——學校的實踐基地進行市場營銷、商務談判、外貿函電、進出口業務與單證、國際結算等單項訓練,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進出口貿易的綜合實訓,使學生能夠將各個單項訓練的內容和技能聯系起來,相互融通,提高綜合技能。 這一系列商務實踐模擬活動,力求以真實的素材、先進的手段與方法使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實踐中學生們積極性高、不怕臟累、干勁十足,實訓效果明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教師在對學生在崗實習的工作指導還不夠深入、細致,每個實習學生的實習業務檔案不完善等。我們應該加以改進,建立詳細地記錄學生實習的單位、工作情況,以及教師跟蹤指導的具體資料,轉變教師籠統分派指導任務的管理方式,實現有效的教學監督。
二是模擬教學模式。嘉興廣播電視大學模擬企業經營實訓以高度仿真的企業環境為背景,采用把企業搬進課堂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實訓室可以步入另一個工作環境,同時采用情景教學、角色模擬、案例分析等方法,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邊說邊做,使整個企業融為一體,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讓學生體會到外貿函電的傳遞過程,熟悉單證的種類,在逼真的環境的環境中提高應用能力。
四、“項目課程”教學項目的開發和設計
商務英語“項目課程”的設置要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培養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用人才。同時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努力開展項目合作,推動區域系統各部分的協調發展。學校要加強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改革課程體系推行模塊式教學,根據崗位分析結果,把職業能力要素分解、轉化,組合成教學單元與實訓項目,構造模塊化課程.加強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訓練。提高實訓課程的針對性、靈活性、開放性和實效性。針對開放教育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多從事外貿的特點,在項目課程設置時要立足商務,向進出口貿易發展,培養進出口貿易單證員,報關員等,強化如單證英文識別,運輸報驗,托運,投保等英文實踐操作,從而培育出“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的適應全球經濟需求的高級商務人才。
在“項目課程”教學項目設計上,必須圍繞著崗位技能訓練展開。在項目設置上,根據開放式商務貿易技能訓練的要求,其訓練體系可分為三個階段:單項訓練為第一階段,比如:進出口業務與單證、商務談判等單項訓練;綜合訓練為第二階段,比如:通過模擬外貿公司等形式開展綜合實訓,將學員學習的各單項的技能聯系起來,進行綜合運用,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水平,以適應當今外貿企業的用人要求。最后,基地訓練和頂崗實習訓練為第三階段。即讓學員深入企業,在實戰中檢查學生在校學習和訓練的效果。鍛煉應用能力。當然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崗位落實后,教師的實習指導工作要細致,不能流于形式。應根據學生的工作性質和內容,有針對性地安排具有相應專長的教師給予指導。指導教師必須全程參與,跟蹤輔導,隨時幫助學生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有關商務貿易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準則,扎實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業務技能。
總之,在“十二五”的開局年,嘉興廣播電視大學要充分發揮開放教育的綜合優勢,形成多功能的社會服務網絡,建立多元化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商務英語服務團隊和校企合作商務研發團隊,積極實施商務英語專業項目課程研究與實踐活動,為實現電大轉型升級,科學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幾個關鍵問題[J].職業技術教育,2007,(29).
[3]曾蓮英,黃新文.高職商務英語專業項目課程開發探討——以《商務接洽》課程開發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10,(06).
[4]蔣慶斌,郝超.高職項目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7,(06).
關鍵字:當代文學教學改革語言文學
一、中國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地方區域性普通本科高校的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漢語言文學專業實際及其教學現狀以及培養對象的不同要求等因素決定了中國當代文學課程必須進行教學改革。
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是我國一些地方區域性高校在高等教育結構大調整中對教育市場化趨勢做出的戰略選擇。所謂應用性人才,是指適應社會需求、動手能力強、基礎寬的多面手。這里包括如下涵義:其一,在專業知識的掌握上以基礎為主;其二,在知識結構上要求面比較寬:其三,在綜合素質上要求實踐能力強:其四,在培養方向上以社會適應性為主要特征。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教學的指揮棒.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所要求的實際上是一種高等職業教育,其教學理念、教學模式都是有自己的要求的。如何與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保持一致,是專業課程在教學上必須解決好的問題。中國當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無疑迎來了一次教學上的挑戰,必須進行改革。
高校設置的專業從性質上分為理論素養型和應用技能二類。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高校的一個傳統專業,屬于理論素養型的。它主要是以培養和提高教育對象的人文素養為目標的,而在實踐技能方面的要求則比較低.其專業課程的設置與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并不是一致的。應用性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了所設置的專業及其課程應該是技能型的。這種疏離現象也造成了專業課程教學的尷尬。目前,由于專業源遠流長的慣性影響,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和許多課程一樣,在教學上依舊照搬素養型的教學傳統。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體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授課方式以教師灌輸為主,即使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也僅增加了一些內容的直觀性,并沒有偏離教師講授這個中心:教學內容依舊按照傳統的要求進行安排,知識傳播居于主導地位,能力的培養依舊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考試考查中,依舊偏重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能力的測試沒有放在應有的位置上。這就明顯地形成了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兩張皮的現象。要打破這種現象,必須進行教學改革。
培養目標是高校人才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并不是普適性原則。教育的普通適性原則是因材施教。對教育對象來說,其成才要求是多向的,其成才的潛質、潛力也是不一樣的。目前,地方性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成才上的要求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思想型,即希望成為更高級的人才,具體表現為對讀碩讀博的期待,目前只占少數,以后肯定會越來越多;二是現實型,即滿足現狀,希望學有所用,期望本科學習能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為畢業就業打好基礎,這是大多數:三是模糊型,既沒有明確的目的要求,更沒有理想期待,這是極少數.這種情況對專業課程的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傳統的教學無疑適應不了,必須進行改革。
二、中國當代文學教學改革措施
1.轉變教學觀念
長期以來,文學課作為中文專業的重要基礎課,大多教師都把專業知識的傳授放在第一位。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地注重文學知識的傳授,注重文學史的勾勒,強調文學史規律的掌握以及思潮、論爭等等,而忽略了現當代文學課的“文學性”特點。在這種教學思想主導下,豐富的文學個案都塞納進一個靜態的文學史框架中,鮮活的文學作品成為文學史知識學問的填充物,這樣,文學便成了枯燥乏味的東西。如果文學課上缺乏活力,缺乏碰撞,那么我們的文學課教育也就有了問題。這種死氣沉沉的文學課堂令我們反思,現當代文學課到底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是文學史知識還是作家作品的分析能力?是知識的灌輸還是審美能力、欣賞力的訓練?反思的結果讓我們認識到文學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教給學生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得一種文學審美能力和文學想象能力。根據這一認識,我們調整了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減少文學知識的授課時間,突出作家作品,回到文本分析中來。通過精細的文本分析學生可獲得對作品的豐富感受,培養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審美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學觀念與教學目標的轉變,使我們現當代文學課的教學,由專業知識傳授的層面上升到人文素質教育的層面。
2.教學新方法的探索——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就是改變過去那種單純的以老師傳授、學生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為學生構建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綜合、貫通、運用,提升出新的成果,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
由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教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講、記筆記的教學模式,采用三種教學方式:
①講授與討論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辯證地處理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的關系,不僅強調學生要傾聽教師的觀點。更強調教師要傾聽學生的心聲,重視探究學生的個人觀念、獨特感受和體驗,并引導學生積極反思。讓學生躍出教材的刻板與束縛,系統地、立體地、動態地研究討論作家作品。
②學生走上講臺主講。
學生自選作家作品,經過大量閱讀、研究,上講臺對作家作品作富有個性的講評、這樣,學生不但積極主動閱讀作品、查找資料、確立論題,質疑先賢定論,而且,通過講評,增強口頭表達能力,也使全班學生都拓展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公眾場合的儀態儀表等綜合素質。
③認知實踐活動。
盡可能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作家故鄉實地考察,研究特定時代的人文環境和文學底蘊。
3.改革教學內容,體現中國當代文學的“當代性”
中國當代文學即包括已經過去的文學,如“十七年”的文學,“”十年的文學;和剛剛發生不久的文學,并且,隨著當代文學的歷史延續,中國當代文學還將包括已經產生和正在產生的21世紀的文學。而以往的教材、教學大綱的編寫,限于時間的關系,常常把“十七年”的文學做為教學重點。而常常忽略中國當代文學最切近當代人生活節奏和審美情趣的文學現象,這應該由中國當代文學這門課程來關注和研究。所以在兼顧整個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有定論的名家精品的同時,應該把最新產生的文學做為研究的重點,甚至應該專門討論那些最新發生的、沒有定論的、甚至引起爭議的文學現象。
4.變革考試模式
考試模式的變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最終保障。一方面,考試方式要由全閉卷考試改為半開放式的考試。也就是說不只是憑期末一卷定成績,平時作業、小論文要在成績中占一定的比例;另一方面,考試內容上要作調整。減少客觀題目的內容比例,增加主觀發揮題的比重。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為學生出的考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例:“你認為《雷雨》的主人公是誰?說說你的理由”。同學們各抒己見,有許多獨特的見解。如“或許一個略為合理的答案只能是‘雷雨’了,盡管我承認這有些勉強。但似乎比由于稱最喜繁漪,大家便都認定繁漪是主人公要好。”“我認為《雷雨》的主人公是躲在戲劇背后控制一切的、不可知的宇宙間的神秘力量。”“我們可以把《雷雨》的主角,定義為‘最掙扎的人’,我以為周萍無疑是‘最掙扎的人’”。等等。這類考題沒有標準答案,測試的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文學感受能力及分析能力。再如“你怎么看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我眼中的阿Q”,“我眼中的方鴻漸”等這類題目,都可以做成小論文,發揮學生的水平,考察出中文系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文學評析能力。
參考文獻:
王立新.大學生素質教育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中藥藥劑學 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 現代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3-0001-02
中藥藥劑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藥劑的配制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及合理應用等內容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是中藥學專業的重要專業理論課程。經過近六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課程內容系統、課程體系創新、課程平善、教學資源多元、課堂組織生動的“五位一體”體系,于2005年被認定為我校精品課程。在我校精品課程建設實踐中,始終堅持注重課程的內涵建設與不斷創新,本文將從教學團隊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法改革與創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等幾個方面介紹我們在課程建設過程中的思考和體會。
一 構建合理高效的中藥藥劑學教學團隊
教學團隊是具有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任務導向和共同目標,通過團隊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加速教師的教育專業發展而組織起來的正式群體。一個高效的教學團隊應具備明確的教學建設目標、優勢互補的團隊成員、鮮明的團隊精神和清晰的教學改革方向和預期成果。中藥藥劑學教學團隊在組建之初就建立了較為明確的目標——建設優質示范性的精品課程,團隊負責人由藥學院院長擔任,藥學院院長是我省藥劑學領域的著名專家,近年來發表制劑方面文章百余篇,培養研究生數十人,主持多項國家、省部級重大課題;除藥學院院長外,整個教學團隊中57%具有高級職稱,43%具有博士學歷,42%具有碩士學歷,平均年齡37.6歲。在教學團隊建設中注重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近六年共有2名博士畢業,5名碩士畢業,引進博士1名。建立逐步形成了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干教師、高學歷青年教師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的教學團隊,通過發揚團結協作和尊重個性相結合的團隊精神,建立切實可行的團隊內部制度,如青年教師“導師制”,為每一名青年教師指定專任導師,從教學、科研等多方面進行指導;建立青年教師定期聽課制度,規定青年教師每年安排公開課3~4次,并通過組織授課比賽、教案評比等活動,提高他們的教學熱情和積極性;建立青年教師學習交流制度,定期安排他們到省內外培訓,規定青年教師每年至少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一次;在教學、科研課題申報上向中青年教師傾斜。近六年中青年教師承擔市級以上教改課題4項,科研課題7項。使中藥藥劑學的教學團隊日趨成熟,形成了以“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干教師——高學歷青年教師”為特點的實力雄厚的教師團隊,不斷促進中藥藥劑學精品課程的發展和創新。
二 構建以中藥藥劑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中藥藥劑學是中藥學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是連接中醫臨床與中藥用藥的橋梁,在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占據重要地位。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能夠使學生全面了解中藥常用劑型的特點、制備工藝和質量控制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術,培養合格的中藥學專門人才。中藥藥劑學是以天然藥物化學、中藥制劑分析、中藥藥理等多門學科為理論基礎的綜合性技術科學,中藥藥劑學與各學科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和補充發展。為促進中藥藥劑學精品課程的建設我們建立了以中藥藥劑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包括三個基礎和兩條延伸共10門課程,具體結構見下圖:
中醫藥基礎理論和現代科學理論課程(天然藥物化學、中藥制劑分析),是中藥藥劑學研究的基礎。中醫藥基礎理論中辨證施治、復方用藥、性味歸經等指導中藥藥劑學的劑型的選擇和質量標準的建立,中藥學、天然藥物化學、中藥制劑分析等課程的教學指導了中藥的提取、結構分析和質控研究;兩條延伸一條體現了中藥藥劑學在臨床應用中的發展,一條體現了中藥藥劑學與工業生產實踐相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表明,以中藥藥劑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培養模式,適合我院中藥學學生的發展和國內人才市場的需求,使我院學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全校領先水平(2010年分別為31.5%和96.2%)。
*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103064)、河北聯合大學教育教學重點課題(編號:MY090102)
三 改革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授課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
中藥藥劑學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課程,除了傳統的理論教學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針對具體藥物和用藥要求設計、優化提取工藝、處方,制備工藝以及對各種制劑設備的操作。因此,在理論教學上引入PBL教學法,采取“提出問題搜集資料小組討論課堂討論老師總結”的方式,同時將理論課、實驗課和藥廠見習三者結合起來,安排學生帶著實際問題到工廠參觀學習,觀察生產過程,請技術人員作專題報告,學習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解決教學中難以闡述清楚的設備構造和操作難點問題等。實踐表明,實地觀察有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制備工藝流程等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促使學生主動為畢業后的就業積極作準備。我們在近六年對中藥藥劑學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進行了兩次較大的修改,減少了理論課學時,增加了實驗課學時,設立了開放實驗室,減少了驗證性實驗的內容,實踐教學中采用了“單項實驗技能訓練加綜合實訓”的模式,在單項試驗技能訓練的基礎上,選定幾個中藥品種進行制劑處方的設計和制備研究,安排學生利用開放實驗室中的滴丸機、噴霧干燥劑、包衣鍋、HPLC等設備完成制劑的處方篩選和質量評價,提高了學生參與制劑研發的整體水平。
2.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教學集文字、圖形、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于一體,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儲存、傳播方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強化效果。我們開發了《中藥藥劑學》多媒體課件,使各種中藥劑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體,制劑設備的構造和運行更加直觀,為學生提供了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通過進入藥廠的生產車間拍攝錄像,動態演示制劑生產車間、制劑設備操作、劑型的制備、包裝等過程,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理論課中重點、難點,語言難以表達清楚的工藝操作單元,如中藥廠GMP標準的廠區、生產車間布局及各類中藥制劑的生產流程,邊播放視頻邊講解,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為日后學生的生產實習奠定了基礎。
3.基于網絡平臺的互動式教學
高水平的教學,離不開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網絡化教學平臺的構建可使教學資源數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們在已有精品課程平臺的基礎上,又構建了BB網絡在線平臺,教師通過將課堂授課內容上傳至該平臺,可實現面對面的音視頻教學,學生可根據學習知識點掌握的情況自助安排預習和復習,通過平臺的討論區教師可以及時回復學生的問題,還可以組織多名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如針對難溶性藥物姜黃素增溶方法的專題討論: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按照預先分組通過閱讀論著、查閱文獻、結合實驗結果,最終以小論文的形式于BB平臺上,教師選擇其中的2~3篇由學生在課堂上作報告,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對教師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幫助和啟發。
四 堅持教學和科研雙管齊下,以科研提升教學、以教學推動科研
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中藥臨床使用會對中藥藥劑學不斷地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和新課題,這是促進中藥藥劑學發展的動力之一。科研工作的開展能夠豐富和深化本科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水平。如在“固體分散體”的講授過程中,以我們在研發姜黃素固體分散體時的經驗,講授固體分散技術的優點和難點,如何針對具體藥物選擇合適的載體以及優化藥物與載體的比例,結合我們制備的溶解度曲線、差熱掃描圖譜講解固體分散體的驗證方法等,使學生對這一技術有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名考上某大學碩士研究生的學生向我們反饋說,正是由于這種將科研融入教學的授課方式,使她基本了解了課題的研究過程和思路,不像其他剛進實驗室的同學那么茫然。每年約有1/4的同學在畢業實習結束后撰寫并發表了專業論文。科研工作不僅對教學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還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近年來,藥劑學科共承擔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17項,其中有多項取得了省級科研成果獎項。同時,教師得益于教學中的啟發,主持和參與了多項教改課題,撰寫了多篇高質量的教改論文,并且將教改成果應用到教學中。
總之,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質量工程,我們的課程建設始終以提高學生藥學綜合能力為宗旨,在教學內容上注重知識的更新,在課程體系設計上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中藥藥劑學精品課程不斷發展和完善。從高等院校自身來講,精品課程應服務于教學,體現現代教育教學的思想。因此,我們還應從內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修訂教材教案和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等多方面,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使精品課程真正成為“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課程。
參考文獻
[1]陳學紅、林文雄.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及其構建與運作——生態學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的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1(3):45~49
[2]賀福元、羅杰英、郭建生等.中藥藥劑學與相關學科內在關系的探討[J].中醫教育,2000(6):18~19
[3]崔福德、侯雪蓮、楊麗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藥劑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J].藥學教育,2008(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