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8: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概念隱喻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Abstract:Metaphorisnotonlyarhetoricdevice,butamatterofthoughtandaction.Thepaperattemptstoapply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totheteachingofEnglishwritingandfurtherproposesthatimportancebeattachedtodevelopingstudents’metaphoricalthinkinginEnglishwrit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metaphoricalthinking;Englishwriting
一、概念隱喻理論
概念隱喻理論起始于Lakoff&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書。他們在書中表明: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語言里,也存在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我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一般概念系統,從根本上講是隱喻的。[1]在概念隱喻的理論框架下,隱喻的理解涉及兩個認知域:源域(sourcedomain)和靶域(targetdomain)。概念隱喻就是以一個認知域的經驗來理解另一個認知域的經驗,源域的部分特點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隱喻的實質就是用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驗另一類事物”。[2]概念隱喻理論還提出了概念隱喻(conceptualmetaphor)和隱喻語言(metaphoricalexpression)的區別。前者是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映射,在英語中通常用大寫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隱喻的具體隱喻表達式,例如:
例1.Weareatacrossroad.
例2.Therelationshipisn’tgoinganywhere.
例3.Ourrelationshipisoffthetrack.
例4.Theirmarriageisontherocks.
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這里只有一個隱喻:LOVEISAJOURNEY,上述這些例子都是該隱喻在語言上的具體表達式。
概念隱喻理論使我們重新認識了隱喻的本質,也給語言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本文擬運用概念隱喻理論,探討隱喻在英語寫作中遣詞、造句、謀篇的功能,并指出隱喻思維對英語寫作的重要性,為寫作教學提供新的視角。
二、概念隱喻理論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一)概念隱喻與詞匯學習
在寫作中,詞匯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層次的語言現象還是語篇層次的語言現象,都離不開詞的理解和運用。傳統詞匯學習由于受到結構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詞語與意義之間的關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視了對詞語的認知和理解。詞匯不僅有其所指意義,也有其轉指意義,而且,詞匯表層意義與其深層內涵都是語言認知的產物。由于大多數學習者不是從認知的角度來學習詞匯,而是采用死記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詞匯的內涵。通過概念隱喻模式來認識和解釋詞匯,不僅有利于詞語的理解,還可以促進學生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有效地利用該詞語的隱喻意義,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我們借助方位隱喻來理解介詞的學習。人們可以將通過身體體驗獲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淺,中心——邊緣”等具體空間概念投射于時間、情緒、身體狀況、數量、質量、社會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隱喻中,“up-down”概念的隱喻運用最為廣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純空間概念。Up的基本意義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義為“向下,由高往低”。英漢語言經過反復的運用與發展,“up-down”都以原來的空間意義為核心,產生了“
HAPPINESSISUP,SADNESSISDOWN;MOREISUP,LESSISDOWN;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等方位隱喻來表達對社會地位和人的情緒的認識。在這些概念隱喻的基礎上可以拓展豐富的隱喻表達式,進一步深化對“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隱喻理解,如:“Iamfeelingup.”,“Pricesaregoingup”,“Thetemperaturehasgonedown.”,“Benicetopeopleonyourwayup,becauseyouwillmeetthemonyourwaydown.”等。由此可見,通過概念隱喻理論來理解介詞,能掌握更豐富的詞匯意義,增強學生隱喻能力,提高寫作的多樣性。
其次,由于隱喻是一種映射,其實質是借助一類事物理解和體驗另一類事物,[3]因此人們總是會參照他們所熟知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體現在詞匯表達上,人們往往運用談論一個概念的各個方面的詞語來談論另一個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們有概念隱喻“
ARGUMENTISABUILDING;ARGUMENTISWAR”,“argument”為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們較熟悉的概念。在講“building”這個概念時,可以幫助學生聯想和“建筑物”有關的詞匯“solidbuilding,frameworkofabuilding,constructabuilding,collapse,thegroundwork”;而在談到“war”這個概念時,又可以聯想到跟“戰爭”有關的詞匯“thefiercewar,attacktheenemy,winthewar,bedefeatedinthewar”。在這兩個概念隱喻中,人們可以通過熟悉的概念來理解“argument”這個概念的內涵。用于談論“building”,“war”的詞匯大部分都可以用來談論“argument”,因而可以創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gottheframeworkforasolidargument.
例6.Ifyoudon’tsupportyourargumentwithsolidfacts,thewholethingwillcollapse.
例7.Withinthegroundworkyou’vegot,youcanconstructaprettystrongargument.
例8.Heattackedmyargumentfiercely.
例9.Joesparednopainstodefendhisargument.
例10.Joewontheargumentwithher.
例11.Joewasdefeatedintheargument.
又如:“IDEASAREFOOD”這一概念隱喻通過“food”來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們展示了“ideas”的豐富內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恐怕誰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關于“food”我們可以表達如下:
例12.Foodcanbedigested.
例13.Foodcanbeswallowedordevoured
例14.Foodcanbenourishing.
例15.Foodcanbe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這一概念所派生的詞匯,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寫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hasahardtimeswallowingnewideas.Hehastostewthemoverfordays.
例17.Wedon’tneedtospoon-feedourstudents.
例18.Hedevoursthebook.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過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學生更為輕松地掌握較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詞匯,從而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的詞匯框架,幫助學生在寫作時更為準確自如地選詞表意。
(二)概念隱喻與句式表達多樣性
“僅僅追求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性而不顧多樣性,學生的二語能力長期在低水平徘徊,沒有明顯的進步”,[4]這句話說明了語言表達多樣性的重要性。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對句法運用多樣性程度是需要訓練的,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多維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寫作是和思維同步進行的,學習寫作就是學習思考。Lakoff的概念隱喻理論恰恰是從思維的角度認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體經驗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領域,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如“視野是容器”(VISUALFIELDSARECONTAINERS)這一基本概念隱喻衍生出的隱喻式語言表達是多種多樣的:Theshipiscomingintoview,Ihavehiminsight,he’soutofsightnow,that’sinthecenterofmyfieldofvision等。而在表達同一概念時的概念隱喻也是多樣的,“idea”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隱喻:IDEASAREFOOD,IDEASAREPEOPLE,IDEASAREPLANTS,IDEASAREPRODUCTS,IDEASARECOMMODITIES,IDEASARERESOURCE,IDEASAREMONEY,IDEASAREFASHION,每一個概念隱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種各樣的隱喻表達式,這也為寫作中語言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從而使語言更生動、自然。
此外,概念隱喻為學生在寫作時創新思維、拓寬思路有著重要的認知作用,它為我們在不同范疇的事物之間架起聯想的橋梁,賦予我們一種靈敏的觸覺,使我們感知不同事物之間的某種特征的聯系。因而,根據創新度,在寫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隱喻式表達,例如:
例19.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Thestakeswerehigh.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takeherchancesandhavetheoperation.
例20.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Shecouldloseitall.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anteupandhavethe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ISAGAMBLINGGAME”所構建的隱喻表達。第一句是常規隱喻表達,常規隱喻是那些建構我們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統并反映在日常語言中的隱喻;第二句是新隱喻表達,新隱喻是對常規隱喻的擴展應用,很多新隱喻是人們創新思維的結果。因此,在概念隱喻的基礎上,我們既可采用常規隱喻表達,也可創新思維,采用新隱喻。
(三)概念隱喻與語篇連貫
語篇連貫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文章在內容上的連貫(coherence),二是指表達上的連貫。一個連貫的語篇應該是讓聽話人或讀者在理解時能夠推導出語句的各種關系,重新構建說話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圖。篇章連貫是在概念的層次上實現的,而概念隱喻本身也是一種概念,因此它可以幫助實現連貫。
概念隱喻在內容上的連貫既可以通過一個隱喻,也可以同時通過多個隱喻來實現。[5]在語言實踐中,由一個概念隱喻幫助構建語篇連貫的情況經常出現。以一個隱喻貫穿語篇始終形成一個核心隱喻,支配若干由隱喻或由一個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關的次要意象。從這個概念隱喻的角度看,整個語篇應該是連貫的。在寫作中,如果能夠把握語篇連貫的這個特點,對某些語段結構或語篇意義的構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gotontheridewhenhedecidedtocampaignformayorofhissmalltown.Afterflipping,rolling,andshakingforthepublicforeightweeks,hefinallyfeltlikehewasincontrol.ButashewatchedtheexitpollsreportedonTV,heplummeted.Hehadlostinalandslide.[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隱喻是“POLITICSISAFOLLER-COASTER”,其余的隱喻“ride,flipping,rolling,shaking,plummeted,landslide”等都是圍繞其中心隱喻的,并且是互相關聯的。
又如:Theprofessortoldmemyargumentwasshaky:asastudentofphysics,youhavetoconstructstrongerfoundationsforyourtheoreticalmodels.Usefactstosupportyour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隱喻是“THEORIESAREBUIDINGS”,整個語段都共享了這個概念隱喻的隱喻內涵,使得這個語段具有連貫性。
語篇在表達上的連貫很大程度取決于文章銜接(cohesion)的處理,銜接是一種語篇現象,語篇的銜接主要是依靠照應、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搭配等來實現。隱喻可以使得詞匯的銜接在不同領域內得以實現,再加上語言上的手段如對照、省略等,說話人可以表達經驗和人際方面的語義連貫。
三、結語
隱喻是語言習得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不知不覺地運用隱喻模式來認識和解釋世界。在寫作教學中,隱喻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遣詞、造句、謀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運用能力,因而,培養學生寫作中的隱喻思維必不可少。為了培養學生的隱喻思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第一,要求學生收集概念隱喻及隱喻表達式,并對它們進行歸納、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學生自己的隱喻認知理論,并鼓勵其大膽使用;第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隱喻意識,使學生認識到隱喻性表達的跨文化多樣性,減少在寫作中出現漢式表達方式,從而改善他們的寫作思維;第三,利用隱喻認知規律,不斷開拓創新思維,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隱喻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參考文獻
[1][2][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26,26
[4]文秋芳.從全國英語專業四級口試看口語教學[J].外語界,2001(4):28
關鍵詞:概念隱喻,經濟,交通,事件結構
1.引言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作為人類的認知工具,被人類用來建構抽象范疇的概念。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科技論文,事件結構。(Ungerer&Schmid, 2007:114-126) 隱喻的功能是借助熟悉和具體的概念來表達、或者解釋一些抽象的概念。
語言學家對經濟語篇中的隱喻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隱喻在經濟領域普遍存在。吳恩峰和全曉云(2007)在研究中發現:在以經濟認知域為目標域的認知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交通”隱喻概念系統,這個系統包括陸路、水路和航空三個子系統。在“經濟是交通”概念隱喻中,經濟的運行和發展是抽象概念,而交通是一個具體的概念,包括空間,運動等概念。通過隱喻這一認知工具,抽象領域經濟可以通過交通域的空間、運動等具體概念構建。例如,實業創業走到十字路口,央行加力踩剎車,大唐電信駛入快車道。
本文擬根據當代隱喻理論,對 “經濟是交通”隱喻的映射結構作探討。我們采用的語料來自于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的《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經營報》、《經濟觀察報》和《金融時報》的經濟報道標題。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概念隱喻“經濟是交通”的映射機制是什么?
2.理論基礎
2.1事件結構隱喻
萊考夫和他的學生(1993:15-18)總結了事件結構的一般規律:事件結構的不同方面,包括一些概念,比如狀態、變化、過程、行動、原因、目的、方式都被隱喻成空間、運動和力量。科技論文,事件結構。一般的映射過程如下:
目標域:事件
源域:空間
狀態是位置。
變化是運動。
原因是力量。
行動是自動驅動的運動。
目的是目的地。
方式是路徑。
困難是運動中的障礙。
預期進展是旅游計劃。
外部事件是運動的實體。
長期有目的的活動是旅程。
上述隱喻結構表明了,一些常見的抽象概念如:時間,狀態,變化,原因,行動,目的和方式可以借助隱喻來建構。
2.2蘊含層次
萊考夫(1993:18-20)提出,各種隱喻映射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它們有時以層次結構組織在一起,低一級的映射包含于高一級的映射中。下面的例子顯示了三個層次。
層次一:事件結構隱喻
層次二:有目的的生活是旅程。
層次三:事業是旅程。
從上述蘊含層次,可以看出隱喻“有目的的生活是旅程”蘊含了事件結構隱喻。圖2.2列出這個隱喻的主要映射結構。(Ungerer&Schmid,2007:121, Lakoff, 1993:19)
關鍵詞: 隱喻 研究 綜述
1.引言
隱喻由簡單的視為修辭手段上升認識為人的一種思維和認知方式,其發展過程可由四個著名理論的提出作為一個發展軌跡,它們是: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人物的“比較理論”認為隱喻是一個詞替代另一個詞來表達同一意義的語言手段,二者是對比關系;以昆體良為代表人物的“替論”認為隱喻是一個詞替代另一個詞的修辭現象;以布萊克、理查茲、萊考夫和約翰遜為代表人物的互動理論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而且是一種人們普遍使用的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和以方達尼爾為代表的“合成空間理論”認為隱喻是連接概念化與語言的一種普通、突出的認知過程。前兩個理論可視為是從修辭角度對隱喻加以研究的,后兩個理論則可視為是從認知角度對隱喻加以研究的。因此在國外關于隱喻的研究經歷了修辭學、語義學和以認知學科為核心的多學科研究等三個階段。
我國語言學界對隱喻的研究起步較晚,本文旨在對1999-2007年近8年間我國語言學界在隱喻領域中的研究狀況進行回顧,對學術界隱喻研究成果進行全面述評,試圖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鋪墊。
2.近8年中國語言學界隱喻研究的狀況
我國語言界對這一學術領域的研究,開始主要是側重介紹引進國外有關隱喻理論的研究,繼而逐漸形成針對國外古典隱喻理論、隱喻的定義研究、語法隱喻以及隱喻歷史的研究等。
3.已發表研究論文歸類
近9年發表的論文主要分為理論探索和理論聯系實際兩大類,其中理論探索主要包括對隱喻本身的研究、隱喻與認知、對隱喻的語義研究、隱喻與語用。而理論聯系實際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隱喻理論應用到具體的語言翻譯和語言教學中去兩類。除了以上占比例較大的六個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論文還可以得出:如下問題也是隱喻研究者關注的對象:隱喻與概念及概念化;隱喻與文化;隱喻與成語;隱喻與換喻;隱喻與意象圖式;對語篇中隱喻的研究。如下表所示:
3.1對隱喻本身的研究
對隱喻本身的研究依次包括“隱喻的分類”、“隱喻的理解和加工”、“概念隱喻”、“隱喻的功能”、“隱喻的使用和表達”、“隱喻的鑒別”、“基本隱喻”以及“隱喻模式和結構”。
我國學者主要側重介紹了隱喻在國外英語界的研究動態、發展過程及隱喻的研究對象,并通過分析隱喻的定義、基本功能及理論、解釋為什么隱喻的研究對象如此廣博,并成為跨學科研究的對象;并且探究了萊考夫的經驗主義隱喻觀以及萊柯夫隱喻理論中的缺陷。
我國學者還從隱喻的本質、產生原因、理解過程、功能、工作運行機制等方面不斷完善隱喻研究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隱喻研究的最新發展成果。
此外,在隱喻研究背景下,根據隱喻中的本體和喻體的關系以及隱喻的不同方式對常用修辭格進行初步的重新歸類,以辨明這些修辭格與隱喻的關系,許多修辭格實際上是隱喻在各方面的表現形。
3.2隱喻與認知
從認知和思維角度對隱喻所做的研究,有的是在對認知語言學做綜述探討的過程中提及隱喻理論,有的是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隱喻進行闡釋,主要分析語言、認知、思維和隱喻之間的關系,探討有關隱喻語言本質的問題:認為隱喻不但是修辭手段,更是認知模式,其認知力基于相似或相關而創造相似;隱喻的認知基礎、隱喻的認知模式、隱喻的習得和隱喻與感知系統等方面對隱喻與認知的關系做了初步探討;從認知科學和認知語言學角度研究了英語語言的隱喻化特征及其與認知的關系。
我國學者近8年對認知隱喻學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結論:隱喻不僅是語言問題,更主要是思維和行為問題,它普通存在于語言與思維之中,人類在認識客觀世界中,通過隱喻把已熟知的經驗用來概括求知的事物,把已準確描述的習得用來說明描述欠缺的事物,即基本隱喻是人們在認識世界過程中最初對世界的看法,但隨著時間推移,基本隱喻會產生新的隱喻,而新的隱喻又會變成基本隱喻。此過程最先形成了概念隱喻,概念隱喻的說與寫形式則為語言隱喻,隱喻是通過語言表達的,而語言表達又體現了人們這種認知機制。
3.3對隱喻的語義研究
對隱喻的語義研究主要涉及諸如“隱喻的意義表征”、“隱喻意義的理據”等問題。這些研究都和意義直接相關,因此歸為語義學范圍。
從語義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探討隱喻理論的語義學價值,主要從認知隱喻理論入手,分析隱喻在詞義演變、語義轉移中的作用以及對語義場理論、語義特征分析的影響,闡述了隱喻的意義取決于詞匯的創造性運用,而運用又有賴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體的語境。
通過對傳統隱喻理論的研究思考,認為隱喻的意義取決于詞匯的創造性運用,而運用又有賴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體的語境;認為隱喻的意義離不開一定的語境,它的真正意義存在于我們對詞匯的富于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運用中。
3.4隱喻與語用
與語用有關的研究主要是進一步對隱喻現象、做語用解釋,探究隱喻與語用的結合點,有的從語境及語用得體著手,有的分析語用認知和語用關聯。回顧8年來語用學家對隱喻現象的一些探索,歸結起來有如下特點:確認隱喻的研究必須考慮到語用的因素,認為隱喻本質上不是一種語義現象,而是一種語用現象,因而須從語用角度分析隱喻的有關問題,從已有的語用理論中,如Grice合作原則、言語行為理論等,尋找適用于解釋隱喻現象的理論依據和分析手段。
目前國內對隱喻在語用學科的研究中主要是通過對會話含意和關聯理論的分析,指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滲透于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一種思維方式。從筆者收集到的材料來看,我國外語界對隱喻與語用的研究還涉及:對隱喻的理解要從認知的角度出發,借助語境尋找最佳關聯,最大程度地挖掘話語的隱喻義。認為關聯理論對隱喻的闡釋拓展了以往的隱喻理論,并認為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下面展開隱喻研究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值得引起中國語言學研究者關注。
3.5隱喻在翻譯中的應用
8年來我國學者把對隱喻的研究應用到語言翻譯中去,一方面分析不同語言中隱喻話語的翻譯實踐問題,一方面探討隱喻理論對翻譯理論及實踐的影響和價值。其中主要著重于:從翻譯研究中意合與形合的角度來探討通俗科技英語翻譯、古詩詞英譯等語篇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通過分析研究得到結論:直譯加解釋和轉換隱喻是英譯中國古詩隱喻最切實可行的方法。通過研究隱喻在翻譯中的應用,譯者應結合目的語讀者不斷提高的文化知識水平和具體的語境靈活地采取自己的翻譯策略。
3.6隱喻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開始在應用語言學領域研究隱喻,即研究隱喻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而這被認為是今后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與方向,隱喻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這項研究屬于正在興起的應用認知語言學(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的范疇,旨在尋求認知語言學理論在英語作為外語(EFL)的教學中的應用。我國學者研究隱喻并把隱喻應用到語言教學中,尤其是第二語言教學,主要探討詞匯教學、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學生言語能力的培養等問題。
我國學者從隱喻與教育的關系入手,得到如下結論:隱喻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外語教學必須重視隱喻能力的培養,但我們不可以點帶面,將隱喻能力的培養置于交際能力之上;從理論上并以實證方式探討提高學生的隱喻意識對英語短語動詞習得的作用;通過隱喻的語言表征功能和處理功能,闡述其詞義擴展功能,并在此基礎上討論提高外語學習者隱喻意識,促進外語詞匯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評析
4.1結論
通過分析近8年隱喻研究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可以得出我國學者研究隱喻成果有如下特點:
(1)對隱喻本身的研究在深入發展,其中主要側重于隱喻分類、概念隱喻以及隱喻的理解和加工、對意義的研究、意象圖式。
(2)對隱喻研究的范疇及概念及概念化非常關注。
(3)對篇章隱喻的研究和換喻的研究開始重視。
(4)特別關注隱喻的識別和理解過程;提出了一系列理解隱喻的可能原則的構想。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主要特點是在于對語言規則的描述,它不追求對語言現象的解釋。
(5)隱喻研究已經進入外語教學、跨文化研究和文化對比研究。
(6)對隱喻的研究比較全面,涵蓋了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既對隱喻理論進行了介紹評析,從構成、語義、語用、認知等方面不斷研究完善隱喻理論,又運用隱喻理論分析了具體語料。
4.2問題和不足
考慮到我國隱喻理論研究的現狀,筆者認為在今后五到十年里,應加強對隱喻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1)繼續對國外有影響的有關隱喻理論、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的介紹,促進我國隱喻理論研究進一步發展。
(2)應該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隱喻在不同職業、不同專業、不同場合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分析,以弄清隱喻使用的頻率、范圍等。
(3)現代隱喻理論在外語教育中的作用雖然已經得到一些關注,但還沒有引起我國外語教學工作者的充分重視,建議通過對國外研究成果的介紹,能夠對我國外語教學研究界有所啟發。并且進一步對漢語環境下兒童對隱喻的習得進行調查,這對了解隱喻的生成和理解極其重要。
(5)建議外語界和漢語界合作,對漢語中使用隱喻的情況進行調查,經過中英兩種不同的語言對比之后,隱喻就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是否具有普遍性,具有何種差異就非常清楚了,這對于外語教學具有實際的意義。
(6)現代隱喻研究是語言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對隱喻性語言的研究和語言隱喻性的研究有望對人類的概念系統提出新的見解,但是目前隱喻研究界對人類語言隱喻性過分夸大,使語言的復雜性簡單化了。
(7)語言學對隱喻的研究視野可以更開闊,立意可以更高,與其他學科的協作可以更緊密,要從隱喻是一種言語現象出發,把隱喻與人們的認知功能、思維方式、語境、文化背景等聯系起來進行研究。
(8)我國國內語言學研究學者對語言學研究方法的掌握還欠缺,不愿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寧可采用思辨法來研究隱喻。
4.3未來值得研究的問題
語言研究領域中的隱喻研究雖然在近8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但仍有許多方面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還有許多問題尚未找到滿意的答案。例如:
(1)怎樣將隱喻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去?怎樣將隱喻與二語習得結合起來?
(2)隱喻的選擇運用如何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
(3)屬于認知領域的隱喻同非認知領域的隱喻具有什么樣的關系?
(4)對兒童習得隱喻的階段、過程與隱喻的生成和理解是如何發生作用?
(5)隱喻對于漢語和英語而言是否具有普遍性?漢語隱喻與英語隱喻具有什么樣的差異?
盡管目前隱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還必須不斷提高學生的隱喻意識,提高學生對英語短語動詞習得作用的認識;通過隱喻的語言表征功能和處理功能,闡述其詞義擴展功能,提高外語學習者隱喻意識。至于如何有效開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5.結語
本文對近8年我國語言學界研究隱喻方面的現狀和成績進行梳理、總結和評析,并在此基礎上,不揣淺陋,陳述了個人的一些見解,僅供同行參考。筆者期盼著這一領域內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現。我們應當共同努力,在借鑒中創新,尋求隱喻研究新的亮點。
注:國內15種外語類核心期刊或主要外語學術期刊包括:外語研究;中國英語教學;外語教學;外語界;現代外語;外語與外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電化教學;國外外語教學;四川外語學院學報;山東外語教學;外國語學院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北京第二外國學院學報;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參考文獻:
[1]Aristotle.1954.Rhetoric and poetic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2]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G.& 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In 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5]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仁[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0.
[6]王寅,認識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82-890.
[7]姜亞軍,張輝.國外隱喻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述評[J].國外外語教學,2003,(2).
[10]李福印.研究隱喻的主要學科[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4).
[11]肖福壽.隱喻的意義新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9,(4).
[12]楊在虎.隱喻研究背景下修辭格的重新歸類問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1).
[13]趙蓉.隱喻闡釋的兩種新視角及其比較[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3).
[14]李福印.當代國外隱喻研究的熱點――第五屆隱喻研究與應用國際會議論文分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2).
[15]鄧巨.認知模式――隱喻研究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7).
[16]孫啟耀.我國目前隱喻研究的進展簡評[J].山東外語教學,2002,(3).
[17]謝之君.隱喻――從修辭格到認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3).
[18]劉振前.隱喻的傳統理論與理解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0).
【關鍵詞】概念隱喻 情感諺語 認知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0-0007-02
一 引言
伴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開始聚焦于隱喻研究。傳統的修辭學中,隱喻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格。自從1980年Lakoff與Johnson提出“概念隱喻理論”以來,隱喻現象背后的認知和思維過程就成了語言學家開始著手研究的重要課題。新興的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憑借隱喻這一認知手段,語言學家試圖從語言的視角重新認識世界,并反映人類思維的規律。在語言表達上,不同民族的隱喻思維和認知具有共性。情感諺語作為語言的精粹,同樣能夠反映出人類對情感這一抽象概念的隱喻思維與認知的共性。本文以中英情感諺語作為研究對象,把概念隱喻視為理論框架,試分析情感諺語所隱含的隱喻特征共性,以便揭示中英兩個民族對于情感這一抽象概念在認知思維上的關系。
二 概念隱喻及情感
概念隱喻,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最初源自《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后來在論文《當代隱喻理論》中萊考夫(Lakoff)闡述道: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映射。萊考夫把這個具體的概念域稱為始源域或原概念,抽象的概念域稱為目標域或目標概念,且認為“隱喻是原概念向目標概念的映射”。萊考夫把該隱喻稱為概念隱喻,其核心內容是“跨概念域的系統映射”。人們普遍認為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根植于人體、人的日常經驗及知識,而所有這些又與環境和文化密不可分。萊考夫聲稱“隱喻映射的普遍性有所不同。一些似乎是具有共性的,另外一些是廣泛的,還有一些似乎是某種文化特有的”。筆者認為,這源于環境及文化對人們認知模式的影響。借助概念隱喻,語言學家試圖根據不同地域人們語言的表達方式來探究隱藏在情感諺語之后的認知模式的共性。
所謂情感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對其解釋,主觀體驗、表情、神經過程及生理喚醒等內容”。由于情感是人類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體驗,人類的認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因此對人類情感的研究構成了探索人類認知研究的基本部分之一。由于情感的抽象性,人們常常借助于概念隱喻對此類諺語進行表達。
三 中英情感諺語的概念隱喻特征共性分析
情感作為人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特殊感覺,具有極其豐富的、普遍的象征性含義。情感諺語作為表述人類情感的語言精粹,深受英漢兩個民族的喜愛。沒有隱喻,抽象的情感概念常常不能得到充分的詮釋。缺乏隱喻的情感諺語,同樣無法很好地、全面地闡釋“情感”的主題。本文以概念隱喻為理論框架,以《中華諺語大辭典》《英語諺語薈萃》 中搜集來的情感諺語為研究對象,嘗試揭示中英情感諺語在隱喻表達上的某些共性。
人類思維的共性之一就是借用具體事物來描述抽象事物。情感是人類一種反應內心感受的重要現象,而這種現象又是復雜抽象的,人們要么借助于具體及有形的事物來映射描述它,要么把它歸屬于某種超自然的“魔力”,所以情感本身常常被隱喻化。英漢情感諺語中,兩個民族往往采用相同的概念隱喻來映射人類的這種特殊感覺。
1.用具體事物隱喻情感
首先,情感是物質(emotion is a substance),如:
Stolen pleasures are sweet
Much coin,much care
Much science,much sorrow
Pity is a lever for quickening love
Wrath is a transformer
喜從天上至,禍自地中消
愛情是美德的試金石
人們用物質隱喻情感,是因為世界是物質的,是客觀存在的。日常生活中人們都離不開物質的交換與流通,所以物質就成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最為其熟知的東西。這種用具體形象之物隱喻抽象模糊之物的表述就源于人類最初的認知模式。
其次,情感是容器(emotion is a container),如:
Love is full of trouble
Every 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
笑里藏刀
愛情就是五味瓶,內含酸甜苦辣咸
人們以容器隱喻情感,是因為人是獨立于周圍世界以外的實體,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容器,有身體,分界面、里外等。人們很容易將這種概念投射于人體以外的其他物體,如房子、叢林、田野、地區,甚至將一些無形的抽象的事件、行為、活動及情感也看做一個容器。“情感是容器”的概念隱喻就源于中英兩個民族這種共同的認知模式。
2.用人隱喻情感
人的身體本身就是一種符號,其肉體的各種器官和功能就是一種語言。因此,人類在認識世界時,傾向于用身體作為媒介。人以其身體去認識世界,描繪事物,表達情感,正可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因此,中英情感諺語中都有以人來隱喻情感的表述。
首先,情感是鄰居(emotion is a neighbor),如:
Joy and sorrow are next-door neighbors
True love never grows old
When sorrow is asleep,wake it not
能為愛情系上永久的保險帶的,不是結婚而是真誠、體貼與尊重
其次,情感是殺手(emotion is a killer),如:
Anger punishes itself
Care killed a cat
Fear kills more than illness
Work won’t kill,but worry will
氣傷身,怒傷肝
憂傷神,愁傷身
貓有九命,憂慮喪生
恐懼殺人甚于病
3.用魔力隱喻情感
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及英國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無不讓人發出“問世間情為何物,只讓人生死相許”的內心吶喊,這些都是情感具有魔力的最好印證。這說明中英兩個民族對自己無法解釋清楚的某些東西(如情感)常常借助于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如魔力)來詮釋。中英文以魔力隱喻情感諺語的例子有:
Emotion is a kind of negative magic power
Envy and wrath shorten the life
Love makes all hard hearts gentle
怒氣使人腦失靈,是非曲直難辨清
喜則人,怒則獸
四 結論
通過對研究對象的概念隱喻特征分析,筆者認為在情感諺語中概念隱喻的表達上中英語言有著相當多的共性:中英情感諺語中常常采用具體或有形之物來隱喻抽象的情感概念,以使抽象的情感概念得以較清晰形象的表達;而對于那些無法用具體事物形象表達的情感諺語,中英兩個民族都習慣于借助一種超自然的魔力來隱喻。顯然這些共性與相同或相似的認知模式及共同體驗密切相關;它們源于人類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及文化共識。本文希望通過對中英情感諺語概念隱喻的共性解讀來促進中英兩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并借此探討隱喻與語言、思維和認知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關鍵詞:隱喻;概念;動物喻人
引言
在日常交流中,隱喻使用頻繁,“我們日常會話中幾乎每三句話中就可能出現一個隱喻”(束定芳 2002:32)傳統觀點認為隱喻是一種語言現象,是語言在詞匯層次上的修飾。然而,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現象,是人們在客觀世界中形成的認知方式。
動物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始源域之一,人們在長期與動物的接觸中,對動物的各種特性了如指掌,人們將動物的外貌、習性等特定投射到具有相似特征、卻不同概念范疇的人類身上,從而形成了動物喻人的概念隱喻。
1.動物喻人的外貌
自然界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形態多樣,特色鮮明。人與動物無論是在基因、結構、行為等多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在外表的生物特征上,人們很容易找到動物和人在外型上的相似性,例如,“鳳眼”、“猿臂”、“娥眉”、“雞胸”、“虎牙”等等。因為對某些動物特定的形態有著深刻的印象,我們經常會用此來形容具有相似特征的人身上,不需要特殊的語境,我們就可以理解這些用語的涵義。
“大象腿”是對腿粗的人的一種叫法,形容腿跟大象的一樣,整個腳都比較粗壯。
“水蛇腰”是腰椎向前面彎曲而產生的一種脊柱變形。民間常以“水蛇腰”來說一個人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含胸拔背”且腰肢扭轉的姿態。
“鷹鉤鼻”又叫結節鼻,是指在鼻梁上端有凸起,鼻尖有點下勾,形似”鷹嘴”。
“鵝蛋臉”是人們對標準臉型的一種稱呼。因其臉型的突出特點如線條弧度流暢,整體輪廓均勻,額頭寬窄適中等等與鵝蛋有著天然的形似性,人們以鵝蛋為此命名。
“魚尾紋”是人體生理衰老的表現之一,在人眼角和鬢角之間出現的皺紋,其紋路與魚尾巴上的紋路很相似,故被形象地稱為魚尾紋。
2.動物喻人的品性類型
自然界的動物因為自身的特點及所處環境而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生活習性,不同的動物會給人留給不同的印象,當人們提到這個動物時,這個印象就會浮出水面,比如“豬”好吃懶做,“牛”勤勤懇懇,“狐”狡詐陰險,“狼”兇狠無情等等。因為環境的因素或自身的發展等,人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品性特征。人們將源喻“動物”的品性特征映射到目的域“人”的特性中去,形成了概念隱喻。
2.1 牛
牛是人不可缺少的家畜之一,人與牛有著勞動的關系。牛外型高壯、力大,常隱喻身體強壯的人;牛勤勤懇懇,老老實實,任勞任怨,因此人們總會用牛來形容性格固執、老實工作,認真勤懇,無私奉獻的一類人,如父親,公仆等等。
“初生牛犢不怕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
“老牛舐犢”: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老牛象征慈愛的父母。
2.2 狗
狗與人類的關系異常親密,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進化都與人類文明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兔死狗烹,兔子死盡了,獵狗就被人烹食,形容統治者殺掉功臣。然而因為狗的外型邋遢、不干凈;地位低賤,時常吠叫等特點,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始終有著不高的地位。凡是沾“狗”的詞,大都是罵人的,比如“走狗”、“狗仗人勢”、“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因而狗在喻意方面多為貶義。例如:
“狗頭軍師”:笨拙而好為人師的人,愛給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喻意專門出壞主意的人
“狗仗人勢”:指奴才依靠主人的權勢橫行霸道。“狗”隱喻依仗主子權勢而橫行霸道的奴才。
“鼠盜狗竊”:指小偷小摸或男女茍合之類下流的勾當。“狗”隱喻下流的偷摸之人或茍合 男女。
2.3 蛇
蛇是冷血動物的代表,因為其毒性,很多都很害怕或者厭惡這種生物。不僅在諸多小說作品中都有蛇精等的刻畫,更有“蛇鼠之輩”“蛇鼠一窩”的比喻把蛇看得跟鼠一樣陰暗鬼祟見不得天日。所有壞的屬性都加到蛇的身上,“毒蛇猛獸”、“梟蛇鬼怪”“蛇蝎心腸”、“蛇蝎小人”、“毒如蛇蝎”,一連串以蛇喻人的成語都為蛇定了性。
“地頭蛇”:指在當地有勢力的欺壓人民的惡霸,現在也用來比喻本地有一定能力的人物。
3.動物喻人的生存類型
動物的群體多種多樣、生活方式也各有不同,但當動物群體的性質與一類人產生諸多的相似點時,我們就會天然的使用該動物描述此類人或者以該動物的生存方式來形容人的生存類型,即形象又深刻。
3.1 蟻居
現在社會,因人口的增多,社會競爭加大,就業形勢嚴峻,房價過高等現狀,在大城市中逐漸出現一個特殊的群體,居住擁擠、住房小、收入低、工作時間長等,人們稱這類人群為“蟻族”,喻意跟螞蟻一樣弱小卻數量龐大,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打工族們。螞蟻是昆蟲,與人類屬于不同的概念范疇,卻存在多方面的相似度,首先,螞蟻屬群居動物,一個蟻穴里常常有成千上萬只螞蟻,這也與該群體在物理狀態下呈現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螞蟻很弱小,但若不給予其足夠的重視,螞蟻也會造成嚴重的災害(如蟻災),因此有人稱螞蟻為“弱小的強者”。螞蟻這些特點與該群體弱勢、低收入、不被人關注,易引發諸多社會問題等方面極為相似。這些共性投射到目標域人的概念范疇上,是人們對“蟻族”這類人有著十分深刻而形象的了解。
3.2 蝸居
類似于蟻族,人們將窄小的住所、或在現代高速的生活節奏下,男女雖然結婚,但是因為高房價沒有地方居住處境的境地成為蝸居。因為蝸牛殼有著狹小、沉重的特點,與現在人們生活在窄小的房屋、沉重的房貸等有著深刻的形似性,這些相似性投射到人的生活方式上,產生概念隱喻,使人們對蝸居的現狀有了具體的理解。
4.結語
傳統的隱喻研究僅將隱喻作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來分析,認為隱喻只是一種修飾話語的修辭現象。事實上,正像萊考夫說的那樣,隱喻是一種普通現象,它無處不在,“隱喻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處角落,不僅僅體現在語言上,而且體現在思維和行動中”。
本文從動物喻人的外貌、品性和生存類型等個方面對動物喻人的隱喻進行了分析,我們得出了人與動物有著十分天然而密切的共性特征,非常貼切的隱喻關系,在這些內在、外在的相似性的基礎之上,將動物的特性和人的特性聯系起來,是我們對動物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更好的探索人與動物的關系。通過概念隱喻,人們在人與動物的不同領域之間建立了聯系,幫助我們了解自我、了解自然界、了解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Vyvyan Evans&Melanie Green.(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3]曹艷(2014),概念隱喻理論視角下的英漢動物隱喻對比研究及其翻譯策略[MA],碩士學位論文。西安:西北大學。
[4]霍永會(2011),“人是動物”的英語概念隱喻的認知分析及其漢譯研究[MA],碩士學位論文。山東:曲阜師范大學。
[5]羅芳春,薩如拉(2013),英語表達中“人是動物”的概念隱喻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2(5):96-100。
[6]莫嬌(2012),現代漢語動物隱喻研究[MA],碩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關鍵詞:概念隱喻;映射;認知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2-009-01
一、引言
概念隱喻理論的思想是Lakoff &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來的。萊可夫和約翰遜認為:“隱喻滲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滲透在語言里,也滲透在思維和活動中。我們借以思維和行動的普通概念系統在本質上基本上是隱喻的。”這樣的隱喻被萊可夫和約翰遜等稱為概念隱喻。
隱喻是人類一種基本的認知方式。人類概念系統中的許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隱喻性的。隱喻作為人類概念系統中深層次的核心概念,對人類日常的思維方式和話語表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萊可夫把隱喻看作是人們思維、行為和表達思想的一種系統的方式,即隱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參照他們熟知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去認識、去思維、去經歷,從而在對待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時,就形成了一個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的認知方式。在一定的文化中,隱喻概念已經形成為一個系統的、一致的整體隱喻概念體系,在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概念隱喻理論四要素之間的辯證關系考證
概念隱喻在英語中通常用大寫字母表示,如INFLATION IS AN ENEMY.(通貨膨脹是敵人。)這里的INFLATION稱為目標域(target domain), AN ENEMY稱為始發域(source domain), IS被看作是“經驗集的簡化,隱喻以它為基礎,我們根據它理解隱喻”,即“經驗基礎”。因此,概念隱喻理論四要素之間的辯證關系體現為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由始源域向目標域的系統的、部分的、不對稱的結構映射。這種映射通常有幾種對應關系。一個是本體對應(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s),映射是始源域與目標域實體間的一個固定的本體集對應。我們以概念隱喻“經濟是旅行”為例:“經濟是旅行”映射“發展經濟的共同目標對應旅行的共同目的”和“經濟危機對應旅行中的障礙”。另一個為推理模式對應(inference pattern correspondences),當本體對應被激活時,映射能把始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標域的推理模式上。
通過對許多概念隱喻的研究,萊可夫發現有以下四種映射形式。1、復合圖式映射。如在“爭論即戰爭”這個概念隱喻中,一個經驗域的復合圖式(戰爭)映射到另一個經驗域對應圖式中(爭論),每一個映射都涉及兩個域中多個實體以及實體之間的關系。簡言之,復合圖式映射就是把有關始源域的知識映射到目標域上。2、意象圖式映射。意象圖式映射就是那些在本質上是動覺的拓撲結構和方位結構,它們有足夠的內部結構來接納推論。大部分的常規隱喻是意象圖式的映射。3、一次性純意象映射(one -shot rich -image mapping)。4、亞里士多德式的隱喻映射。
當然這四種隱喻映射并非孤立地起作用,相反,它們的結合卻是更常見的。但不管它們是孤立出現還是結合出現,都可以歸入兩大范疇,即概念映射和意象映射,并遵循恒定原則,即始源域的意象圖式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上,其結構與目標域固有的結構是一致的。
這種映射不但發生在某一個隱喻的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而且發生在語篇層面上。另一方面,始源域映射到目標域的內容是由不變原則、基本隱喻、語義中心三條原則確定的。始源域映射的水平取決于目標域的隱喻范圍。始源域和目標域在映射過程中有其不同的作用。目標域對始源域的制約作用體現在:當始源域的邏輯結構與目標域的邏輯結構發生沖突時,始源域的邏輯結構應與目標域的邏輯結構一致;目標域的隱喻范圍決定始源域映射內容的范圍與水平;目標域概念特征的多樣性造就始源域表達的多樣性。映射中的突現性充分說明隱喻思維的創造性。
三、概念隱喻理論發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預示
概念隱喻理論在備受學者青睞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局限性。在方法論方面,該理論的語料不是來自大型的語料庫檢索,它的系統性、科學性和真實性常常受到置疑。萊可夫的概念隱喻理論缺乏用來確定概念隱喻的量化標準。如果說我們能夠接受THORIES ARE BUILDINGS(理論是建筑物)作為一個概念隱喻,是因為英語中的確存在一系列用描寫“建筑物”的詞語描寫“理論”的隱喻表達。那么,如果只有一例隱喻表達,是否也可以建立其相應的概念隱喻呢?概念隱喻理論沒有鑒別隱喻表達及非隱喻表達的標準,沒有嚴格區分多義詞與隱喻表達的機制。另外,萊可夫討論隱喻時用的語料都是一些規約性表達(conventional expressions),這些隱喻大都已經進入語言表達,按照常規的隱喻標準這些表達已經不是隱喻了。概念隱喻理論發展的局限還表現在歷時研究方面。萊可夫的語料都是共時性的,是靜態的,研究的是常規隱喻,即研究的是一些固化在語言表達中的“死的隱喻”。
當前,隱喻已從傳統修辭學的研究對象轉變為眾多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和語用學等的研究對象。隱喻研究已從對語言現象客觀條件的真值描述轉為參照主觀對客觀的經驗以及對人們隱喻概念體系的解釋。認知語言學對隱喻本質的不同解釋構成當前隱喻研究的發展趨勢。自90年代以來國內有關的論文著作迅速增多,一些學者認為,隱喻研究需與神經語言學研究相結合來揭示隱喻性語言的本質。目前,國內概念隱喻研究吸引了更多的學者關注,概念隱喻理論具有很大的研究潛力,尤其是從跨文化中外對比研究的角度,具有很大的研究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情感概念構建,概念隱喻,概念轉喻,愛情詩,詩人創造性
引言
詩與情感關系密不可分。隱喻的認知理論認為,隱喻在情感概念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情感很少不是隱喻式表達的(K?vecses,2000)。詩歌歷來被認為是所有文類中最富“創造性”的產品。詩性語言一般多用隱喻、暗示和象征等手法。隱喻語言是詩最基本的成分之一,有的甚至是詩最為關鍵的成分。隱喻的運用被認為是詩人富有語言創造力的評價標準。Gibbs認為盡管詩人使用的語言可能與平常人不同,但即使是最富創造性的詩人也使用與常人所使用的相似的概念化(Gibbs,1994)。
愛情恐怕是情感的概念中最為“隱喻化”的。富語言創造性的詩人是如何表達愛情的?詩人是否與常人對情感的理解方式有所不同?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女詞人,她在情感抒發方面獨樹一幟,特別是“愁”情的表達令人贊嘆。《醉花陰·重陽》可以看作是她在抒發“愁”情的代表作之一。她通過抒發“愁”來表達對愛人的思念之情,因此這實際上是一首愛情詩。薩福是古希臘最早最著名的女抒情詩人愛情詩,她是第一個描述個人的愛情和失戀的詩人,《給所愛》是她的名作。
本文擬從認知的角度特別是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來分析這兩首詩的情感概念構建,在情感方面富有創造性的詩人是否也使用相似的概念化。另外,本文將對比分析兩首詩創造性根源的概念化和語言創造性的異同,進而探討詩人是如何創造性地使用隱喻式語言來表達情感。
1.認知視角:隱喻和轉喻在情感概念化中的作用
在修辭學中,傳統隱喻觀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一直把隱喻看作是一種修辭現象和文體裝飾,是對正常語言規則的偏離。隱喻即是以尋求事物間的“相似性”為其基本的思維方式,詩人“創造”隱喻過程就是在不似之中發現相似的過程,這種思維方式經意大利人維科Giambattista Vico闡明之后就一直被公認為是“詩性思維”論文范文。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現象,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解釋另一領域經驗的認知活動(束定芳,2000)。隱喻(可稱之為隱喻表達式)是建立在概念隱喻的基礎上的(林書武,1998)。概念隱喻是用較為具體的來源域(source domain)認識較為抽象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概念的手段,是指的這種從來源域向目標域的概念映射(conceptual mapping)。另外,具有系統性和典型性才稱之為概念隱喻(林書武,1998)。隱喻不僅滲透人們日常使用的關于情感的語言表達中,而且對于理解情感的概念化的大部分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似乎我們大部分的情感的隱喻語言都是基于平常的、約定俗成的對情感的理解方式之上的(K?vecses,2000)。
舉例說明。在日常語言中,中英文中“They are breaking up/We’re inseparable”、“Don’t put her on apedestal/He worships her”、“對他神魂顛倒/對她著了魔”、等類似的習以為常的大量表達實際都是隱喻式的表達愛情;其概念結構(概念隱喻)則分別是“LOVE IS A UNITY OF PARTS愛情是整體(愛情的中心隱喻)”、“THE OBJECT OF LOVE IS ADEITY愛情的對象是神”、“愛情是魔力”愛情詩,即這些隱喻式的語言表達方式都是由其概念隱喻所派生出來的,或者說隱喻的語言表達和概念隱喻之間是成體系的,并且這些概念隱喻是具有典型性的,即是平常的、約定俗成的對情感的理解方式。
隱喻過程中涉及“相似similarity”;轉喻即雅各布森所稱的“接近contiguity”或“指代關系stand for relation”。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通常統指隱喻和轉喻。另外,萊考夫和特納對“提喻”(部分整體關系)和“轉喻”或“借代”(相關關系)并不加以區分。本文中為方便起見,區分了隱喻和概念隱喻及隱喻和轉喻。
在英語中,隱喻在情感的概念結構中比轉喻是更為重要的構成成分。另外,情感概念的一個特點是由大量的轉喻構成,它的概念的生理方面在語言中廣為展現,特別是在漢語中尤為如此。例如,“不安”、“面部表情的改變”、“體溫下降”、“行為變化”等來表示情感概念。表示悲傷的“捶胸頓足”、“滿眼含淚”、“哀毀骨立”等隱喻語言的概念結構分別為“悲傷是不安“、悲傷是哭泣”、“悲傷是體重的減輕”。
K?vecses(2000)研究并總結了英語中情感隱喻的概念構建。King(1989)研究并總結了關于漢語中情感隱喻和轉喻的概念構建。本文中有關中英文中情感的概念構建(概念隱喻、概念轉喻、社會構建、認知模型等)都分別參考這兩本著作。
例如,在英文中,愛情的概念隱喻有:LOVE IS A NUTRIENT/AJOURNEY/A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A BOND/CLOSENESS/FIRE/ AN ECONOMICEXCHANGE/A NATURAL FORCE/A PHYSICAL FORCE/AN OPPONENT/WAR/ILLNESS/MAGIC/RAPTURE/A SOCIAL SUPERIOR等(K?vecses,2000)。在中文中,悲傷的概念建構有:分離(社會建構)、身體的疼痛、不安、缺乏氣、生命力缺乏、體重減輕、哭(身體反應)、黑暗、向下、在身體的容器中、物理力量(隱喻)及認知模型等(King,1989)。
2.李清照在《醉花陰·重陽》中對情感體驗“愁”和愛情的概念構建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愛情詩,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愁”字統領整首詞,根據新華字典對“愁”字的定義有兩種含義:擔憂和悲傷。我認為在這里“愁”主要指悲傷。雖然只有第一句中點出了“愁”。為什么我們從整首詩中仍感受到了濃濃愁意和相思之苦?下面從認知的角度逐句分析李清照詞中對情感的概念構建。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此句中我認為詩人隱喻和轉喻式地表達“愁”,其“愁”情感概念的構建基礎是一個概念隱喻“悲傷是黑暗”和一個概念轉喻“低落的情緒是悲傷”。
在前半句中,用薄霧和濃云代表陰沉黑暗的天氣來隱喻式地表達“愁”,其概念隱喻是——“悲傷是黑暗”。后半句“瑞腦消金獸”的意思是香在獸形銅香爐中焚燒消散(瑞腦是一種名貴的動物香料,有“香料之王”的美譽)。“瑞腦”(香)熄滅消散與女詩人的低落情緒有相似之處,因此人們間接地可以聯想感受到詩人的低落情緒從而理解她的愁情。這是轉喻式地表達悲傷,其概念結構是“低落的情緒是悲傷”論文范文。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佳節又重陽”才道出了詩人愁的原因和實質。李清照用中國傳統文化節日“重陽佳節”象征的“團聚”反襯她(與愛人)的“分離”及 “孤單”。詩人說愁而我們能聯想到愛,因為她愁的原因是分離,因此很容易聯想到她和愛人之間的分離及期盼早日和愛人團圓。因此,其中的概念結構有兩個:分離是悲傷的典型原因(悲傷的社會構建原因)和愛情體系中的中心概念隱喻——愛情是兩個互補部分的整體(LOVE IS A UNITY OF TWOCOMPLEMENTARY PARTS)。
另外,用悲傷時的身體反應代表悲傷。半夜醒來的寒冷表示悲傷,其構建基礎為:“悲傷引起身體溫度的下降”的概念轉喻。“失眠是悲傷的身體征兆來表示悲傷”,這也是漢語中構建悲傷的一個概念轉喻。
東籬把酒黃昏后愛情詩,有暗香盈袖。
在漢語文化悲傷的典型認知模型中,悲傷的發展通常有五個階段。飲酒是其中一種處理苦悶悲傷情緒的策略,但是它并不是一種良好的消除苦悶悲傷情緒的方式——借酒消愁愁更愁(King,1989)。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莫道不消魂”隱喻的概念構建為 “極度的悲傷就是消魂”;西風代表寒冷指代悲傷;“瘦”指代悲傷,其概念建構為概念轉喻“體重下降代表悲傷”。
3.薩福Sappho的愛情詩《給所愛》愛情的概念構建
他像天神一樣快樂逍遙,
他能夠一雙眼睛盯著你瞧,
他能夠坐著聽你絮絮叨叨好比音樂。
聽見你的笑聲,我的心兒就會跳,
跳動得就像恐怖在心里滋擾,
只要看你一眼,我立刻失掉言語的能力。
舌頭變得不靈, 噬人的熱情像火焰一樣燒遍我的全身
我眼前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鳴, 頭腦轟轟。
我周身淌著冷汗,一陣陣微顫透過我的四肢;
我的容顏比冬天的草兒還白;眼睛里只看見死和發瘋。
在詩中薩福主要通過隱喻構建愛情和失戀,下面逐個分析。
(1)“他像天神一樣快樂逍遙” 中用“天神”隱喻愛情。“THE OBJECT OF LOVE IS A DEITY愛情的對象是神(K?vecses,2000)”。
(2)“只要看你一眼,我立刻失掉言語的能力”中用“失掉言語的能力”表示愛情愛情詩,其概念結構為“LOVE IS MAGIC愛情是魔力” ( 失掉言語的能力可以理解為中了魔)。
(3)“舌頭變得不靈, 噬人的熱情像火焰一樣燒遍我的全身”前半句愛情概念構建同樣可以理解為“LOVE IS MAGIC愛情是魔力”,后半部分可以理解為“LOVE IS FIRE愛情是火(K?vecses,2000)”。
(4)“我眼前一片漆黑, 耳朵里雷鳴, 頭腦轟轟”、“我周身淌著冷汗, 一陣陣微顫透過我的四肢” 和“我的容顏比冬天的草兒還白”中,“眼前漆黑、耳朵轟鳴、頭腦嗡嗡、淌冷汗和四肢微顫、容顏蒼白”都可以理解為生病時的體征。因此,其愛情的概念結構可以理解為:“LOVE IS ILLNESS愛情是生病”。“眼睛里只看見死和發瘋”也是表達愛情:“LOVE IS INSANITY愛情是發瘋(K?vecses,2000)”。
4.兩首詩的都使用了與常人所使用的相似的情感概念化
李清照詩中表達“愁”基于的概念隱喻有:(1)悲傷是黑暗;(2)極度的悲傷是消魂。詩人還使用了大量悲傷時體征的概念轉喻:(1)缺乏生命力;(2)體溫下降;(3)失眠;(4)體重減輕/消瘦。另外,還有表示悲傷的典型原因——分離(社會構建)及認知模型的悲傷處理的策略——飲酒,但是它并不是一種良好的消除苦悶悲傷情緒的方式——借酒消愁愁更愁。
薩福的詩中主要使用隱喻表達愛情,構建基礎有:(1)愛情的對象是神;(2)愛情是魔力;(3)愛情是火;(4)愛情是生病;(5)愛情是發瘋。
可以看出這兩位詩人使用的都是相似的愁和愛情的概念化,即對情感的理解方式是相似的,是平常的、約定俗成的。這也是為什么詩人沒有直接說出愁或愛情,但我們仍然能夠理解其中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