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教育問題論文

農村教育問題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0 16:17: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教育問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教育問題論文

篇(1)

關鍵詞:農村;小學;英語教育;建議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展開了一系列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旨在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個性化學習并落實素質教育。但是,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卻進行得緩慢。因此農村的小學生的教育現狀及小學師資隊伍問題已不容小覷,亟待被改善與解決。

二、小學的英語教育的重要性

(一)從人生發展歷程看

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最關鍵的時期之一,小學生不但思維敏捷,求知欲旺盛,而且記憶力好,模仿力強。在此階段學習英語發音,對小學生來講是一個愉快的過程,他們會以此為樂并且記得快,形成正反饋,促進學習。但是在這一時期,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客觀環境影響。因此,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一名學生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二)小學開始學習英語的益處

眾所周知,學習一門語言都需要一段“休眠期”,學生需要一點點熟悉并適應這種“新語言”,據有關英語專家的研究結果表明,9~12歲這個年齡段是學生學英語的最佳時期,因此在小學時期開設英語這門課程是必要的。學生處在小學這個黃金時期,暫時還沒有繁重的課業負擔,精力較充足。并且在此時開始學習英語也比較容易被接受,也容易激發和培養他們對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農村小學生學習英語面臨的問題

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小學的基礎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學習知識、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更是為了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由于小學的英語的特殊性,小學時期學習英語卻又面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

(一)社會對學生學習英語的期望過高

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國際交流日益密切,英語在國際上的影響越來越大、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因此社會各界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學生可以熟練掌握并自由使用。在對待初學者時大家常常要求比較嚴格甚至強迫要求初學者學習英語,促使小學生在對待英語時可能產生錯誤的態度。

(二)資源分配不均

雖然大家都認為英語很重要,但是在真實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給予英語應有的重視。以教學課程的設計為例,小學的英語課程無論從課時安排、還是師資投入都無法與語文和數學相提并論,即使數學、語文、英語被稱為“三大主科”。尤其是在農村這種問題更加明顯。

四、對農村英語教學的建議

(一)改善教師的教學觀念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認真完成自己的責任,充分認識到自己一言一行對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影響力,做到言傳身教。教師在授課時要精神飽滿,這樣可以感染學生,將學生帶入英語的世界。

(二)改革課堂教學方法

通過改革課堂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有限的45分鐘更為有效。教師需要認識到愉快的學習氣氛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通過活躍課堂氣氛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初學者,小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英語并沒有概念,所以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五、結語

農村小學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小學時開展英語教育是必要的,這關系到我國全面英語水平以及社會的長遠發展。農村小學英語教育面臨重重困難,但我們仍要積極促進農村教育發展,教育好祖國的花朵。國家政府要加強農村的師資隊伍的建設,完善農村的教育資源;教師要采取正確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在此方面還需有關人員進行調查研究,不斷改進、完善,尋找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高梅梅.高中英語教師教學觀念調查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5.

[2]張麗冰.廣州市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觀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廣東:華南師范大學,2005.

[3]孫來勤.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教學觀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4]李月.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觀念的個案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篇(2)

【論文摘要】 數據顯示,中國現有2 億左右的農民工,而且人數還將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高達5800萬,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教育面臨諸多困難。很顯然,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廣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數據顯示,中國現有2 億左右的農民工,而且人數還將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高達5800萬,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教育面臨諸多困難,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變得十分突出。

一、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現狀

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民工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但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他們都屬于弱勢群體,他們子女的受教育狀況不容樂觀。

1、入學率偏低

根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抽樣調查顯示:“流動兒童中在學者占全部流動兒童的90.7%,一直未入學者占6.85%,失學者占2.45%。”調查結果還表明:在流動兒童中,達到上學年齡卻不能適齡入學問題表現十分突出。

2、 學習成績差

留守子女在受教育當中存在心理問題嚴重及道德偏差等問題。對文盲率高達30%的祖輩來說,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學習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發現,父母外出打工的學生成績明顯偏差。成績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優秀生的10%,而差生當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

3、存在心理問題

心理成長關鍵期的留守兒童,因不能及時得到引導和幫助,他們的性格會受到影響。測試結果顯示,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的心理問題明顯多于非留守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1、勞動力轉移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工業化迅速發展的三十年。伴隨城鄉一體化的深化發展,農村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在二元經濟體制和分配制度失衡的背景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受利益驅使,也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由于相關政策的滯后,農民工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益嚴重。

2、所處的環境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決定性因素

(1)家庭環境。人的社會生活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都是從家庭環境中開始的。家庭的氣氛,親人的性格及其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到子女的生活習慣及道德觀念。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弱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祖輩及其他親戚。顯而易見,祖輩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的誤區。首先,對孩子過分溺愛,很容易養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其次,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在學習方面不能給孩子很好的幫助;再次,在教育方式上缺乏暢通的交流,這對兒童的語言及創造性的發展有很大消極影響。而在親戚的立場上,他們不便對孩子進行管束,孩子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缺乏更多的關愛。

(2)學校環境。學校教育對人的社會化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對孩子成功的教育,源于學校和家庭的協調與配合。但是,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無法配合和協調家長一起對留守子女進行教育和監管。此外,目前我國農村師資力量的缺乏,很難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輔導和教育,造成對學生的教育程度不夠,不利于對留守子女進行很好的教育。

(3)社會環境。近年來,盡管我國經濟以10%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但農民的收入基本上停滯不前。由于中國廣大的農村經濟落后,農民貧困,使得他們沒有能力照顧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也是生活所迫。近年來,隨著賺錢作為生存目標的價值觀念興起,打工照樣掙錢的“新讀書無用論”隨之出現,使得農村家長和學生的厭學情緒增加,很多學生中途輟學,過早的走上了打工之路。

(4)政策滯后。政策的偏差,使得薄弱的農村的教育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地方出于本地利益的考慮,不愿意接收農民工子弟在當地公立學校上學或者收取高額借讀費,以限制外來學生“占用”他們的教育資源,所以留守兒童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三、針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很顯然,如果農民工子女繼續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話,農民工這個階層與整個社會的脫節就會越來越嚴重,這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廣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1、政府高度重視對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

(1)加大投入力度, 進行政策傾斜。加大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 提高農村學校和薄弱校教師的收入水平,提高現有農村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改善農村教育環境。

(2) 加大農村公共教育資源投入,改善學校硬件設施,完善體育、文化娛樂設施;建立健全農村寄宿制校舍管理體制,實施并完善素質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勵學校積極開拓教學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

(3)把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納入國家和各地區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置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兒童發展綱要結合起來,將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綱要實施的監測評估體系。

2、家庭和學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1)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如前所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來說,家庭教育的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上,而更應該從情感的角度去關心和愛護他們,多和他們進行感情上的交流,發展良好的、親密的親子關系。另外,還應經常與子女的任課教師、班主任聯系,了解他們各方面的表現。再者,還應十分重視孩子監護人的選定問題,應盡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學習環境,比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責任感,能更好地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處。必須注意的是,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缺少了這一點,任何其他措施都無助于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

(2)重視對留守子女的學校教育。作為對留守子女的教育實施單位,農村學校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職權和職能范圍內,加強對留守子女的關心呵護。針對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營造健康活潑的教學氛圍。同時,要積極同留守孩子的監護人進行交流,對其做必要的培訓,讓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改變單一的教學形式,充分激勵留守兒童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是作為教師應有的責任。

3、整合社會資源,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1)招募組建關愛留守學生志愿者隊伍,推行“結對接力志愿服務”模式。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多種形式的結對方式,組織志愿者隊伍或志愿者與留守學生簽訂結對卡,針對學習輔導、生活幫助、心理撫慰和應急救助等需求,開展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志愿服務活動。

(2)整合各方力量,推動留守學生關愛行動社會化發展。開展各種形式的關愛留守學生工作和主題活動的宣傳活動,開展愛心募捐、義務家教、藝術培訓、心理咨詢等關愛活動,更大程度地動員社會各界支持關愛行動,動員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關愛留守學生志愿服務活動。

參考文獻

[1]鄒先云. 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06(10):35-37.

[2]譚寒.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8(1):213-214.

篇(3)

【論文摘要】:文章首先對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進行了介紹,指出了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即是"經濟關系市場化"。在此背景下探討了市場經濟對農村基礎教育的影響,同時闡釋了教育中馬太效應的表現和特點。最后結合實際,提出了一些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應對策略。

引言

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不過怎樣認識和解決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的與市場經濟不協調的諸多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從教育領域來看,怎樣解決農村基礎教育與市場經濟的銜接問題,是當前教育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市場經濟的概念和內涵

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它是競爭性價格,市場供求,市場體系等一系列市場要素及相互關系的總和[1]。它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經濟關系市場化。競爭性市場是全部經濟關系的凝結點,所有經濟活動主體通過市場發生聯系,一切經濟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處于市場關系中;全部生產要素都作為商品進入市場,而市場機制是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運行機制[2]。簡單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在供求關系上,市場要素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出發點,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在量的關系上表現為一個自動調節的過程;在資源配置上,則是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

2. 市場經濟對農村基礎教育的影響

2.1 市場經濟使得城鄉教師資源配置的非均衡性進一步加重

從目前來看,農基礎教育未能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獲得快速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同城市基礎教育發展的失衡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種失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犧牲了廣大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質量,使占同齡人口大多數的農村兒童享受不到較好的教育。這種失衡顯然有悖于基礎教育的宗旨[3]。市場經濟,消除了計劃經濟中大多的限制性因子,使得資源的自由流動性得以加強。 農村基礎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在市場機制的內在動力下,大批教師尤其是青年優秀教師紛紛流向城市,表現出了極為嚴重的"缺鈣"和"骨質疏松"癥狀,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城市的師資力量在固有優勢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和加強。

2.2 市場經濟運行對學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場經濟由于其存在明顯的競爭機制,使得原來人才與崗位之間"一對一"的分配關系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多對一"的競爭型關系。需求方在供求關系上表現出更大的選擇的主動權,從而使得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明顯提高。而目前我國的農村地區,由于受先天條件的限制,素質教育的實施表現出明顯的有心無力。所以,看似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實際上在廣大農村地區幾乎是一籌莫展,仍舊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農村教育如何面對當代社會對人才的嚴格挑選一個嚴峻,亟待解決的問題。

2.3 市場經濟的運行使得城鄉收入差距明顯增大

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由于增長率的不同呈現逐年增大的趨勢。"九五"以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由1996年的2.51倍上到2000年的2.79倍,2003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達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23倍,2004年為3.21倍,2005年為3.22倍。經濟條件是制約現代教育快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子。沒有良好的經濟條件作后盾,農村基礎教育的基礎設施便無從改善,師資力量得不到補充,教育質量的提高將受到極大的束縛。

3. 教育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簡而言之即是指"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就城鄉教育而言,城市教育由于基礎條件、教師資源的優勢,會取得更大的教學成就,這樣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流入,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競爭和創新促進教學的更大進步。而農村,由于經濟欠發達、基礎設施不足,導致教師資源流失,從而加重了農村教育的不景氣。這樣就出現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兩極分化現象,即教育中的馬太效應。這種效應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由于市場經濟的出現,而同時,城鄉教育體制沒有完善,農村教育建設滯后造成的。

教育中的馬太效應應當說是要極力避免和防止的,因為這種現象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社會的不公平、不穩定,如果不妥善解決會肯定會出現大問題。

4. 應對策略

4.1 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改善農村基礎教育條件

私以為,在我國目前情況下,教育不能完全市場化。政府須發揮有形手的作用。首先,政府須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努力改善農村中小學的基礎設施,改善教學環境。其次,給農村教師增加工資并及時發放,允許農村教師有第二副業以達到增收的目的,避免農村教師為了生計而奔入城市的現象發生。第三,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和精神上的鼓勵,能夠安心塌實地留在農村。

4.2 進一步加強農村教師培訓與繼續教育

農村教師一般學歷不高,個人素質和綜合能力與城市教師有較大差距。通過實施對農村教師的切實有效的再培訓與繼續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村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技能,從根本上縮小與城市教師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通過再教育可以使在職農村教師的思想得到升華,責任感加強,從而投身農村奉獻教育的決心更加堅定,避免農村教師的過度流失,保持農村教師隊伍的相對穩定。

4.3 促進農村居民增收,使農村孩子上的起學

農村居民(包括教師)的經濟收入直接關系到農村教育的經費問題和教師的流動問題,間接影響著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給農村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使他們更多地參與到市場競爭,獲取更多的經濟增長的成果才是縮小平服差距的根本方法。

5. 小結

基礎教育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情,是中國能否真正富強的根基,因此有必要繼續加大對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的扶持力度,從政策上、體制上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努力創設良好的城鄉教育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楊干忠主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8.P30.

[2] 張紹焱主編.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2.P59.

篇(4)

論文摘要: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面臨諸多問題。解決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難題,必須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財政投入;端正辦學思想;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教師培訓;辦好家長學校,關心留守兒童的成長和教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對解決“三農”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農村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面臨多種挑戰。

一、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經費問題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城鄉貧富差距拉大,造成城鄉教育的嚴重差距。其直接反映就是農村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資源貧乏。

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的政策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但是,據有關專家調查分析預測,當前教育經費投入又一次呈明顯下降趨勢,農村教育經費短缺約100億元。經費嚴重短缺直接阻礙了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央的有關政策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經費運行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農村教育已經負債累累,教師幾乎沒有福利、獎金,基礎設施建設受限,公用經費入不敷出。稅費改革后,尤其是實行一費制之后,有些學校幾乎沒有經費來源,學校正常辦公經費無法開銷,加上財政應撥的辦公經費不能及時到位,學校運轉更加困難。

(二)城鄉教育差距不斷擴大

我國農村教育條件無法與城市比,先進的教育手段、教學設施、教學器材、教學條件無從談起;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相差越來越懸殊,致使農村的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同時,由于城鄉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不少農村家庭將子女送到城市學校就讀,既減少了農村生源,又降低了生源質量。

(三)師資問題

一方面,農村教師不配套現象嚴重,不少學校聘請臨時代課教師,無法保障正常開課和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由于一批學歷低、素質較差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導致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角色行為必須實行全方位的轉變。由于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能力、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四)留守兒童對農村基礎教育提出嚴峻挑戰

近年大量農民外出打工,“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顯突出。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留守兒童大約有2000萬。留守兒童由于平時缺乏父母管教,加之老人溺愛,極易出現學習困難、缺課、逃課甚至輟學傾向。

(五)“城市取向”的課程不適應農村基礎教育

新課程標準主要是以城市學生的學力為依據的,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不切實際和偏難,致使部分農村學生難以勝任,成為學業的失敗者,最終失去學習興趣而被迫輟學。

(六)農村基礎教育不能實行真正的素質教育

由于條件所限制,面向升學仍然是農村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取向。農村基礎教育偏向優秀學生,忽視大部分學生,同時也沒有辦法把辦學的注意力集中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身上。

(七)新的“讀書無用論”開始盛行

新的“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抬頭。農民送子女上學目的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即考大學,找一份好工作。而目前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學費增長速度快,相對居民收入標準太高。而且,當今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由于缺少有關社會關系,更不容易找到工作,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農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與其到時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還不如不上學早點去打工掙錢,這是一般農民的普通心理。

二、對策

(一)解決經費難題,改善辦學條件

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調整轉移支付機制。農村稅費改革后,政府加大了農村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但目前一些地方農村教育經費仍存在不小的缺口。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要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不同地區中央、省、地 、縣幾級政府的財政分擔比例,保證教育經費按時、按量落到實處;其次要建立教師工資由中央、省、地、縣幾級政府分擔的機制,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確保農村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另外,對于中西部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國家可以在資金投入方面采取特殊措施,創造條件更早實現義務教育“免費制”,切實保障貧困地區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1. 為農村教師提供培訓機會,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改善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保證工資按時足額發放;解決好代課老師工資待遇低的問題。

2. 利用有關鼓勵大學生支教、師范生免費教育的有關政策來帶動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

3. 加強城鄉教師交流。安排城市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定期到農村學校任教,特別到貧困地區學校任教,幫助農村教師盡快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實現教育理念、教師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評價的全面轉變。

(三)端正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思想

農村基礎教育要轉變觀念,必須面向全體農村,注重培養全體學生,不應把為高等學府輸送人才作為農村基礎教育的唯一目標。要端正農村教育的辦學思想,真正把農村教育的重點轉移到素質教育上來,轉移到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軌道上來,使各級各類學校的畢業生都能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需要。

(四)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在教育經費投入上,應當特別注重對區域內部薄弱農村學校的扶持,通過設立薄弱學校建設專項資金,使薄弱學校建設資金優先安排、重點保證,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通過建立“城鄉教育共同體”,使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建立起相互對應、相對固定的實體,促進城鄉學校之間的聯手合作,實現城市和鄉村優質資源共享。加強對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的監督評估,有效規范中小學的辦學行為,使義務教育學校的校舍、設備和師資等條件大體相當。

縣(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通過建立完善政府問責制度,加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力度。要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監測制度,定期對轄區內義務教育學校間的差距進行監測和分析。逐步建立規范化、科學化和制度化的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評估體系和教學指導體系,逐步開展學生綜合素質的試點工作,不斷提高中小學的教育質量。

(五)辦好家長學校,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學生的教育需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社會和學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資源辦好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向社會廣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觀念,掌握科學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

“構建和諧社會重點在農村,突破口也在農村”,這是崔琳委員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提出的。農村活,全局活,而教育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要切實抓好農村基礎教育,就必須正確認識“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農民的生活水平問題,要千方百計使農民富裕起來。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講,不提高大多數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情況,整個社會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和諧。和諧社會強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權的平等和對生命的珍視,民主、平等、和平、發展,等等,這些都應以每一個公民最基礎的教育為前提。因此,我們應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基礎教育,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參考文獻:

①劉華林,謝荷生.關于加強農村初中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C].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6,257~259.

②教育部財務司,國家統計局人口與社會科技統計司.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篇(5)

由于我國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各方面條件受到限制,農村勞動力的總體素質不高。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在分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時,指出“農民素質的提高是新農村發展的靈魂。”必須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我國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緩慢,大部分農民處于較低文化水平層次,直接影響到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農村勞動力素質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具體為六個字“一大、六低、一弱”。

“一大”是指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我國農村中有近5億勞動力。據專家推算,在現有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條件下,農村只需1.5億勞動力[2]。也就是說,在近5億農村勞動力中,有3.5億屬于富余勞動力。我國農業資源相對匱乏,龐大的農業大軍與有限的耕地結合在一起,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為突出。

“六低”是指農村勞動力思想素質低、文化素質低、科技素質低、經營管理素質低、身體素質低、勞動生產率低。

(一)思想素質低。我國農村受長期自然經濟的影響,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小農意識濃厚,思想保守,滿足于現狀和眼前利益,缺乏較強的成就動機,對新觀念、新技術、新事物反應冷淡,商品意識淡薄,缺乏經營觀念。

(二)文化素質低。在我國農村人口中,文盲占20%,小學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專以上僅占0.4%。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全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79年,而美國農民大部分是從州立農學院畢業的;法國7%以上的農民具有大專文化;德國6.7%的農民具有大學文憑;日本農民中5%是大學畢業生,高中畢業生占74.8%[3]。另外,受到婦女生理條件的限制和傳統“男主外、女主內”觀念的影響,致使婦女及其家庭無法正確認識婦女教育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婦女勞動生產能力,有利于提高婦女的人力資本,從而造成了農村婦女勞動力素質不高,更低于男性勞動力素質。全國從業人員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男性從業人員占83.9%,女性從業人員則占88.1%。2000年我國男女人口占總人口之比分別為51.63%和48.37%,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3.26個百分點,以農村總人口8.0739億人計算,女性人口應為3.9億多[4]。幾近半數的農村女性,無疑是農村勞動力的重要支柱,她們的素質狀況,直接影響到農村勞動力的整個素質水平。總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將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

(三)科技素質低。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屬于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不具備現代化生產對勞動者的初級技術要求。在農村勞動力中,近80%的勞動力沒有特別技能,可謂是“科盲”。根據有關統計資料,有14%的勞動力掌握了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的技能,2.8%掌握駕駛技術,3.2%掌握農業技術[5]。我國受過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不足20%,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

(四)經營管理素質低。農村從事種植業的農民多半停留在傳統耕作水平上,生產方式簡單,勞動手段陳舊,經營管理粗放。他們不計勞動資料成本和勞動力投入成本,不講投入產出效益,不會合理配置勞動資源,調整生產結構,無法預測市場變化。從事鄉鎮企業、交通運輸、商業服務等第二、第三產業的農民,盡管其經營管理素質優于種植業的農民,但絕大多數人的經營管理并非自覺意識下的行為,仍是一種憑直覺經驗的,帶有相當程度盲目。

(五)身體素質低。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較落后,農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決溫飽問題,食物構成和食物營養簡單,因而身體素質較差。特別是山區、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剛解決溫飽問題,農民的營養不良,飲食結構不合理。農村衛生保健條件差,醫療設備和醫療水平根本滿足不了廣大農民的需要。加上農村計劃生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問題,人口生育質量低下。據統計農村殘疾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6%,弱智兒童占人口的15%。農村勞動力中還有少數人格不健全、有心理疾病等患者[5]。

(六)勞動生產率低。勞動生產率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水平與社會創造力的總標志。《2001年世界發展指標》的數據顯示:1997-1999年期間,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為316美元,僅相于日本的1.03%,韓國的2.58%,巴西的7.35%,約為印度的80%。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以及高層次文化程度人員比重過低,必將影響相關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給我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及城鎮化進程帶來嚴重制約。

二、農村勞動力素質現狀成因分析

1.觀念較落后。長期以來制約著我國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除了經濟落后、教育經費不足、教育落后的客觀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主觀的因素,即觀念上的落后,在農村地區,目前大部分地區仍然保留了傳統的民風習俗,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民風相當純樸,人們經常是夜不閉戶。由于其教育條件差,農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奮斗的目標或眼光短淺,還處在小富即安的狀態,部分農民宗族觀念、家長觀念盛行,自給自足的小農思想相當嚴重,并且過分強調客觀條件的不足,缺乏主觀的追求。尤其在眼前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農村中多數人未真正擺正讀書與掙錢的位置,沒有樹立起以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以高素質形成再就業競爭力的觀念。主要表現在:一是認為多讀書不劃算;二是不讀書照樣能掙錢。

2.投入不足。政府的主體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全國財政收入中中央占51%,省級10%,地市17%,縣鄉兩級共計不過20%左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目前全國義務教育投人中,鄉鎮負擔78%,縣級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而中央財政只負擔2%左右[6],財權與事權極不相稱。在投入規模方面,政府投入農村教育的經費十分有限。從總量上來看,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重偏低。2002年,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13.76%,比上年的13.31%增長了0.45個百分點,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僅為3.17%,仍未達到1996年國家提出的2000年“財政性教育支出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的水平”的目標。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美國1949年3.3%的水平,明顯低于中等收人國家4.48%的平均值,更低于高收人國家5.66%的平均值[7]。

3.體制不適應。對于文化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農民已有一定認識,對提高自身素質也有迫切要求。但是目前的農村教育體系和農業科技的供求現狀卻使農民無法有效提高自身科技素質,難以完成自身人力資本的積累。從整個農村教育體系來看,農村“三教”(即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分割或殘缺,農村教育脫離實際,使得農民素質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的農村教育體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教育體系建立起來的,農村基礎教育與城市基礎教育沒有任何區別,從學生的學習目的到學校的培養目標都是一樣的,并不是為了培養農民、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而是為了高考應試。與農民直接相關的農村職業教育也脫離農村實際,“升學無希望,打工無出路,回鄉無技術,致富無門路”是學生普遍面臨的困境。真正能為農村服務的成人教育又面臨諸多問題而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狀態。

4.管理不完善。整個中國的農村教育系統,過去都是由教育部門條條管理,農村縣鎮(鄉)村需要農技、農業產品加工及經營管理初級專門人才,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農民,但不能按農村的這些需求去改革農村教育管理體制、結構、課程、內容與方法,以提高農民及其子女的農業科學技術和生產經營素質,這不僅制約農業現代化,也阻礙農民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以及海外勞務輸出。

5.勞動力轉移。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勞動就業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勞動力輸出不斷增加,一部分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勞動力逐步轉移到城市或其他行業,農村優質勞動力資源外流現象嚴重,導致了農村務農勞動力整體素質的進一步下降。勞動力的轉移緩解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壓力,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在農村的留守大軍中,女性和老齡人口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沉淀下來的勞動力文化素質更低,結構更不合理。

總之,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新農民,廣大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的素質不提高,就不可能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乃至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總理也明確指出: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本在于提高農民素質。因此,我們只有面對農村勞動力素質現狀,剖析成因,采取有力措施,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從根本上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力量。

參考文獻

[1]馮菊香,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6,(9):69-70.

[2]王鳳山、閻國慶、任國巖,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05,(3):60-62

[3]李水山,現階段農村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3,(15):6-9

[4]李蘇英,農村勞動力素質教育問題探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4-17

[5]盧君,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勞動力素質關系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28-30

[6]高文宇,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政策性原因探析[J],巢湖論苑,2004,(1):22-25.

[7]李劍富、曾衛明、郭金豐,農民素質提高的障礙因素分析-基于欠發達地區的考察[J],農村經濟,2005,(1):116-119

篇(6)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1-0095-02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伴生出的新問題和新矛盾。因父母外出務工長期不在家而缺少對子女的教育,同時政府學校等又無法關愛到所有的這些孩子而導致這些留守兒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保證,從而使得他們的生活、道德、心理、學習、人生觀、世界觀等出現了較嚴重的偏向和錯誤認知。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嚴重阻礙了新農村的建設和國家的穩定發展,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共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這一問題的妥善解決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值得思考和關注的社會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表現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許多問題,有研究認為,留守兒童存在著由于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而導致的學習問題,由于缺乏親情導致的生活問題,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的心理問題[1]。中國留守兒童的特征比較突出,近年來對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的學者和著作也日漸增多,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主要表現有:

第一,缺少關愛而導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大部分是由其祖父母照顧。因為祖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同時大部分時間又忙于農活,無法在學習和生活上給孩子太多的幫助和指導,調查發現有74.6%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是沒有人監督的[2],所以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處于無人監督的狀態。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導致孩子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

第二,農村學校教學資源嚴重不足。教學包括硬件資源(如健全的教育設施)和軟件資源(如高質量的教師等)。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無法給予留守兒童完善的引導和教育;農村學校得不到充足的資金支持,無法吸引足夠的優秀教師來授課,使得農村學校產生學生多、老師少,有理論、無實踐的不利局面,留守兒童的教育資源得不到保障。

第三,留守兒童的學習動機發生變化。調查發現,55.9%的農村留守兒童感到孤單。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動機變為一種感情需求,他們在家里備感孤獨,往往希望通過在學校里伙伴的陪伴而得到情感慰藉[3]。

第四,部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監管和關心出現厭學、逃學甚至過早輟學等現象。通過調查發現,有48%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40%的學生成績中等偏下,成績較為優異的留守兒童寥寥無幾。

第五,留守兒童違法犯罪現象較為嚴重。由于缺乏管束和監督,留守兒童容易受到社會上不法分子的誘惑而走向歧路。根據對成都中院少審庭審理的38件未成年人犯罪進行分析總結,可以知道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率達41%,其中輟學的留守兒童犯罪率高達93%。

總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不完善,社會不法分子的殘害,使得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形勢極其嚴峻,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前景堪憂。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出現具有復合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其形成的催化劑,學校教育的失衡加速了其嚴重性,社會的忽視使其快速惡化,政府的不作為使得留守兒童的教育面臨巨大的困難,這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出現。

(一)家庭教育不足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家庭教育的良性發展有助于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一個健全的家庭才能給孩子最全面的教育,最細微的照顧和關愛,才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然而絕大多數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這樣就導致留守兒童的監護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其祖父母由于受到本身的知識水平限制以及忙于農事,無法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幫助。因而使得留守兒童長期處于一種放縱的狀態,無法得到家庭的正確合理的管束。

同時,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導致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調和弱化,監護人對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更促使留守兒童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學習目標不明確,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也影響了留守兒童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4]。

另外,父母家庭教育的角色被其他監護人代替,而監護人所關心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物質生活,很少關心孩子的教育情況,因此無法對其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無法擔負起教育孩子做人及習慣培養的責任[5]。在這樣的情形下,使孩子極易形成享樂主義人生觀和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使他們在學習上缺乏上進心,不思進取。

(二)學校教育失衡

農村學校開設課程單一,課時分布失衡。調查發現,在農村學校開設的課程中絕大部分都是語文、數學這一類的主課,而與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如思想品德、體育、美術、音樂等在一周中各自只有一課時,與安全相關聯的以及最基本的法律教學卻相關聯的根本就沒有開課。

當前我國農村學校實行的依然是填鴨式教學,這種以應試教育為目標的教學方式陳舊而單一,教育方式的失衡使學校不能及時的與家長和監護人進行溝通交流,學校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針對性的教育,無法在生活、學習和心理上給留守兒童更多的幫助和關愛。農村學校的這種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嚴重阻礙了青少年身心協調發展。

(三)政府和社會管理不利

有些地方的基層政府只考慮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而鼓勵當地青壯年外出掙錢,對于由于父母外出而留守在農村的兒童則不夠重視。而且絕大多數的基層政府工作人員都認為留守兒童是村民自家私事,政府沒有義務去幫助村民照顧留守的兒童。他們并沒有認識到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當地政府基層組織的弱化也是造成留守兒童無法得到政府關愛的原因。調查發現,隨著農村青年男女外出的數量越來越多,農村的常住人口急劇減少,基層政府的工作壓力降低,有些工作人員閑置外出打工,這就導致村委會的常在工作人員缺乏,只能處理一些簡單的事件和傳達上級的指示等,使得留守兒童無人問津。

最后,基層政府缺乏足夠的資金去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關愛。農村基層組織一般比較簡單,政府下發資金較少,只能保證當地最基本的公務開支。在這種情況下當地基層組織無法為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教育環境,無法在各個方面給予留守兒童全面的關愛。在無法得到充足資金的支持下,政府雖然也開展了一些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如“大學生村官牽手留守兒童活動”、“與留守兒童手拉手學雷鋒”等,但成效不大。

三、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對策與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形成是復合性的,主要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其問題的解決也必須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做到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一)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做好親子溝通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要履行好自身的監護義務,提高對孩子的監護質量。父母是孩子最依賴和信任的人,也是能對孩子形成最大影響的人,為了孩子能有個好的未來,父母在外出務工的時候,要妥善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雖然父母的外出可以掙到更多的錢財來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但更多的是缺少了對孩子的關愛,造成孩子自卑、內向的性格。在外出務工的選擇上,應該至少留下一人在家,最好是母親留在家,或者父母選擇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打工,能及時給予孩子關注和照顧,能有更多的時間監督孩子的學習,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管束,隨時掌握孩子的生活學習動態。

同時,要經常的、及時的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情況,發現問題時能及時給予引導和矯正。家長要采取積極的養育方式,充分開發兒童潛能,因為“不管其焦點是青少年活動,或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家庭,也不管家庭的組成形式(單親家庭,雙親家庭),或家庭危機處于何種程度,提供機會讓家長積極參加到孩子活動中,對青少年和整個家庭的健康和幸福都是至關重要的”[6]。

(二)健全學校教育機制,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因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便有了更多的責任。學校首先應該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他們最詳細的信息,向父母了解他們的最詳細的情況,并定期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必要的了解。

其次,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家長會議機制,定期與孩子的父母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近況,并以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進行一對一的、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學校要積極組織留守兒童進行一些有益身心發展的活動,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最后,學校應完善教育設施,建立學校寄宿制,對留守兒童進行集中、有效地管理。學校應安排足夠的教師經常與留守兒童溝通,如老師帶留守兒童植樹,老師帶留守兒童吃飯洗澡,老師與留守兒童說說心理話。老師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的輔導,讓這些留守兒童感到學校溫馨,感到自己受到關注,這樣既能保證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也能促使其心理健康發展。

(三)強化基層政府職能,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因為農村的經濟發展不理想,父母選擇長期外出掙錢的結果。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的投資力度,著重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讓農民有更多的經濟能力和時間來教育子女。政府應當完善農村教育體制,促進農村良好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教育投入,讓農村的學校有能力建立學校寄宿制和有更充足的資金開展更多的有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

政府應繼續提高進城農民工的工資待遇,進一步提高農民工的收入水平,讓父母有能力將自己的孩子也帶進城市中去生活學習。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教育經費的投入,改善學校教育資源缺乏的現狀,完善學校教育機制,保證學校教育的順利進行。

政府應對學校周圍的環境加強管理,防止不良場所對青少年學生的危害。加大對農村教育環境的管理,讓留守兒童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政府積極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帶頭舉行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做好宣傳工作,引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重視。完善法律體系,保護留守兒童免受傷害,規范留守兒童行為,減免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統籌城鄉發展,引導城市支持農村,提高農村整體經濟實力,提高農村學校對于優秀教師的吸引力,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優秀教師。積極實行素質教育,確保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佟新.人口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228-229.

[2]繆保愛.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其對策[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8,(6):65.

[3]葉敬忠.留守中國——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9):359.

[4]劉麗娟,劉亞茹.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下),2011,(8):179.

篇(7)

論文摘要:義務教育對于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實現社會和諧與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義務教育作為一種公共品,政府的投入模式對義務教育的發展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但由于歷史和制度的原因,當前我國義務教育財政支出地區間不均衡的情形依然存在。

一、義務教育財政支出不均衡發展的現實

由近幾年國家頒布和實施的政策上來看,政府越來越重視義務教育在不同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并進行著一系列的努力。然而,由于一些制度原因和歷史原因,這種地區間的不平衡將會在一定時期內繼續存在并影響著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而這種地區間財政支出不均衡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一)各省區間不均的表現

我國各省市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導致在教育經費投入上的情況也不相同。義務教育經費主要由各鄉鎮政府承擔,所以各地的教育及教學條件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這種地區間的貧富差距對我國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構成了相當大的障礙。同時,由于這種不均衡是一種全局視野下的,必然會從相當廣泛的層面來影響教育的公平性。

(二)城鄉地區間不均衡的表現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導致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涌入城市,在這種失衡的結構下,城鄉之間在義務教育財政經費支出上出現了巨大差異。人口數量占我國人口總數相當大比重的農村地區,其義務教育工作關系到我國未來是否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二、我國義務教育支出地區間不均衡的宏觀因素分析

我國財政義務教育支出在地區上的存較大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試圖通過對義務教育面臨的宏觀環境來分析這一問題。

(一)發達與不發達地區義務教育支出不均衡的宏觀因素分析

造成我國發達與不發達地區義務教育支出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地區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平衡。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實行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負責統籌落實的體制。但是中央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僅占全國義務教育總經費投入比例的2%左右,這使得我國義務教育的費用主要靠地方政府來負擔。我國各地區的義務教育經費主要來自該地區財政的收入,而該地區的財政收入的多少依賴于該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這樣一來,由于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我國東西部地區的財政收入的巨大懸殊,從而容易引起各地區義務教育財政投入的不均衡。

(二)城鄉義務教育支出不均衡的宏觀因素分析

造成我國城鄉義務教育支出不平衡的宏觀原因主要有兩點,即我國義務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和我國的二元社會結構狀況。

1.我國義務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

我國現行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體制在教育公平問題上仍存在問題。目前我國義務教育實行分級管理,市縣級及其以下基層地方政府對義務教育負有主要管理責任。與此管理體制相對應,中國現行義務教育投資體制亦以高度分散為特征,義務教育公共經費大部分由市縣級及其以下基層地方政府負擔。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中國的義務教育經費87%由基層地方政府負責,盡管這種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縣內的教育水平差別得以平衡,但仍無補于一個縣財政的絕對匱乏,尤其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教育經費的籌集仍然是個嚴峻的問題。“以縣為主”有利于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扭轉過去義務教育投資重心過低(鄉級政府和農民負擔太重)的局面,是一個不錯的制度選擇。然而,這一體制違背了義務教育的免費性質,難于適應我國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經濟發展差異巨大的基本國情,更與我國現行的財力分配結構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多重困境。

2.我國城鄉的二元結構

我國公共教育資源的顯著失衡,教育不公平的現象集中體現在城鄉的二元結構上。城鄉二元結構是發展中國家共有的最重要的一個特征,我國也不例外。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發展是我國二元社會形成的根本的原因,長期以來的“城市中心”價值取向則是主要的原因。我國在長期以來的二元社會結構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一種以城市為主、忽視地區差別和城鄉差別的“城市中心”價值取向,國家的主要物力、財力以及優質人力都投向了城市,優先滿足甚至只滿足城市的發展和城市人的利益。城市人口獲得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教育資源。雖然現在政府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傾斜,但是農村教育問題仍然突出。廣大的農村地區和眾多的農村學校獲得的教育資源遠遠低于城市,甚至連最基本的教育資源都未備齊。

三、對于義務教育教育財政支出不均衡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平衡義務教育地區間差異的對策建議

這種地區間義務教育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當前財政投入體制的不合理。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要調整當前政府在義務教育投入上的責任關系,將投入主體的重心上移。

1.平衡省際間差異,強化中央政府的義務教育投入責任。在教育經費的分配上不應是平均分配,而應是在保證政府基本供給責任之后的轉移支付。可在共同受益的基礎上,建立起省與省之間的橫向轉移支付,來有效地彌補縱向轉移支付制度的不足,緩解中央財政的壓力。

2.平衡城鄉間差異——強化省級政府的義務教育投入責任,縣級政府繼續承擔一定比例的投入責任,負責義務教育的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教學管理、校舍建設、設備購置、環境治理、危房改造和經費管理等,將用于義務教育的各項資金落實到位。

(二)平衡義務教育地區間差異的保障措施

1.加強義務教育經費的監管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2.建立有效的評估監督機制,保證教育投入落到實處。

3.國家立法保障義務教育的投入。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欧美交换国产一区内射| 就去干成人网|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gogogo日本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视频免费看|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性色av| 野花社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 无码 偷拍 中文字幕| 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网站免费| 综合亚洲另类欧美久久成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国产mv在线天堂mv免费观看| 熟妇熟女乱妇乱女网站|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2麻豆 | 玩弄白嫩少妇xxxxx性| 内射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制服丝袜高跟| 丁香花在线影院观看在线播放| 英语老师解开裙子坐我腿中间|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99国产精品久久99久久久| 洗澡被公强奷30分钟视频| 日本不卡一区| 美女视频黄的全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下载|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