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7: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題】師范教育
【英文摘要】Itisofvitalsignificancethatthe&nb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的頒布,是國家義務教育新一輪改革中極具特色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亮點。隨著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的到來,藝術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博物館、音樂廳、美術館、戲院等,而是更大程度地借助于大眾傳媒,通過影視、網絡進入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可以用相當便捷的方式與方法,在藝術中隨時汲取靈感。同時又可以及時地將所獲得的藝術思維方式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去。綜合藝術素質成了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缺之不可的綜合型知識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
藝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明確指明藝術課程在建立學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智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藝術課程全方位地綜合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以及現代影視、傳統書畫、篆刻等藝術形式和展現手段,從而使學生學會體驗與感悟藝術的魅力,掌握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享受藝術美的手段與思維方式。但它又不是各門藝術學科知識技能的疊加,而是使學生的藝術能力得到綜合的發展。它不再是單一取向的技能傳輸,而是在培養學生感知藝術能力的同時,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整合創新能力。從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愉悅性、經典性等方面,建立學生在學科間轉換、貫通、兼容、互置的多種能力,從而達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藝術課程明確提出要為中小學生營造一個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學科相互支持與互補的藝術學習環境。建立多門藝術學科的相互溝通與交互,形成綜合藝術的能力。并將這種學習環境與學生個人的成長環境緊密聯系起來。激發興趣,促進人際交流和情感表達,從了解藝術如何模仿生活、再現生活、如何表達情感等角度入手,自覺地把藝術學習與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文化和科學發展聯系在一起,加深對藝術的理解。
由于藝術課程不再是單一取向的技能學習,所以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機械訓練和重復模仿,是讓學生圍繞以人文為主題的藝術學習,是在輕松與快樂中學習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強調個性化的學習,主張開展具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
二
我國高師現有的音樂專業的教學模式,長期沿用的是專業藝術院校專業教育的結構模式。多年來,在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上,存在著明顯的誤區,它在很大程序上重視的是專業技術與技能的建立與提高,早已形成了其自身突顯學科專業的單極發展的結構模式。在這個結構模式中,貫穿始終的是對專業領域劃分的過于細化。同時,也在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上,存在著定位過早或專業技能單極拔高的普遍現象。在建立學生專業學科知識與專業學養課程以及人文知識結構的綜合化方面,始終鮮有自身的特色,難以做到真正地素質綜合與相互兼容。因此,某種意義上說,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科教學,有些可以說是對專業藝術院校相關專業的技術型“克鹵。尤其是近幾年來,各地高師紛紛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學院。顯而易見,其角色的定位,被人為地異化了。眾所周知,一個正常走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生,進入高師音樂專業學習之后,無論如何是很難被培養成一個合格的演奏家或演唱家的。高師音樂專業不僅承擔不了如此重任,也不應當承擔這樣的任務。況且音樂家是不可能批量培養的,那畢竟是少數人的事業。高師音樂專業其首要的培養目標,應該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大批合格的、未來的藝術教育家。
面對現今知識經濟時代,國家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基礎教育新一輪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改革展開了。特別是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的出臺,使得現今高師音樂專業日趨顯露出它僵化扭曲的一面。盡管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高師音樂專業為基礎音樂教育,培養和輸送了大批的專業教育人才。但面對《藝術課程標準》的實施,基礎藝術教育需要的是在藝術上兼具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多方面技能與知識的,多專多能、各項素質互置兼容的復合型藝術教育人才。高師音樂專業的發展態勢,面臨著新一輪巨大的挑戰,可以說在基礎教育的新一輪課改不斷推進的同時,也必將大步推進高師相關藝術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這是時代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呼喚。
三
高師音樂專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思想與觀念的更新,首要的是必須將現有各科傳統的專業學科教學,實行真正有機地綜合。切實地從藝術學的角度,全方位進行通識性的學科貫通。眾所周知,除科學之外,藝術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藝術既具有直覺、感性、整體的思維方式,又是人類表達情感、思考人生、觀照現實、追求理想的重要方式。鑒于此,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尤應擺脫狹隘的審美經驗和偏執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必須主動自覺地用人類創造的各種文化來提升自身的修養,以便適應新課改的基本要求。
比如,應將傳統的《和聲學》教學與鍵盤的學習加以緊密地結合,在鍵盤普修課中,加大理論和聲的含量。將初級和聲理論有機地引入到鍵盤的技能教學中,造就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這樣,既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可以使本顯枯燥的技能練習變得有趣和鮮活起來。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高師音樂專業的特色,通過理論與技能的貫通;才能真正建立起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才能更進一步地造就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另外,作為藝術的傳播者,高師音樂專業學生人文知識結構的合理建構,也是急需充實的一環。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就是實現人的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面對這樣的目標,高師音樂專業傳統的學養型課程,已經突顯出其在人文學習上滯后與單極化的一面。所以,高師傳統的中外音樂史應在原有基礎上,從人類文化大背景出發,將音樂與民族、音樂與歷史、音樂與風俗、音樂與本土文化、音樂與地理等等各方面,實行全方位的互通。此外,通過小論文撰寫的形式,鍛煉學生分析問題、把握問題和表述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傳統的中外音樂史課程的基礎上,也急需拓展人文學科的其他領域,開設諸如人類思想發展史、文化發展史、世界主要文明地區文化發展概述以及中外音樂文化比較等全新課程,從多極發展、多元建構的角度,科學合理地培養新課標需求的專業人才。
尤為重要的是,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將藝術設為單獨一門課程,這在我國現代教育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它明確提出了走音樂、戲劇、舞蹈、美術四科綜合之路,教學的內容皆以人類文化中優秀的、經典的藝術作品為核心。明確將藝術課程界定為涵蓋美學、藝術史、藝術創作、藝術批評四個部分。針對這樣的巨大變革,高師藝術類專業(音樂、美術)的專業學科教學,從理念更新到學科之間的合理結構,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的四科綜合之路,必須由基礎教育的母體——高師藝術類專業教學開始啟動。
同時,高師音樂專業的教學,應在堅持傳統的專業教學特色的基礎上,走出技術學習重于一切的誤區,合理調整學科結構,更進一步地明確技能學習的目標與層面,增設相關的文藝理論課程,尤其必須盡快增設通俗性的中外戲劇比較、中外畫論解讀、審美心理學等相關課程。并通過中外音樂作品聽賞、中外美術作品賞析等講座或階段性課程的實施,來提升學生的聽覺審美和視覺審美的能力。因為,國家《藝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藝術課程的實施,是對中小學生實行人文關懷,意圖通過藝術史和美學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接受世界各種文化是如何通過藝術而形成的,培養正確地價值觀。藝術課程還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藝術批評和欣賞,使個人情感與人類情感源泉接通,藝術應視為人類的精神家園。藝術課程通過在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和表現,來充分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獨創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所有這些都將對高師藝術類專業教育產生深遠地影響和徹底地革新。
可以預見,隨著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基礎教育母體的高師教育,必將更進一步地反思自身的專業結構,高師藝術類專業的調整與改革勢在必行,高師藝術類專業的教改研究與發展方向,只有與基礎教育的改革相適應,才能使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步入良性轉道。
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的頒布,是國家義務教育新一輪改革中極具特色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亮點。隨著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的到來,藝術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博物館、音樂廳、美術館、戲院等,而是更大程度地借助于大眾傳媒,通過影視、網絡進入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可以用相當便捷的方式與方法,在藝術中隨時汲取靈感。同時又可以及時地將所獲得的藝術思維方式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去。綜合藝術素質成了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缺之不可的綜合型知識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
藝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明確指明藝術課程在建立學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智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藝術課程全方位地綜合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以及現代影視、傳統書畫、篆刻等藝術形式和展現手段,從而使學生學會體驗與感悟藝術的魅力,掌握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享受藝術美的手段與思維方式。但它又不是各門藝術學科知識技能的疊加,而是使學生的藝術能力得到綜合的發展。它不再是單一取向的技能傳輸,而是在培養學生感知藝術能力的同時,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整合創新能力。從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愉悅性、經典性等方面,建立學生在學科間轉換、貫通、兼容、互置的多種能力,從而達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藝術課程明確提出要為中小學生營造一個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學科相互支持與互補的藝術學習環境。建立多門藝術學科的相互溝通與交互,形成綜合藝術的能力。并將這種學習環境與學生個人的成長環境緊密聯系起來。激發興趣,促進人際交流和情感表達,從了解藝術如何模仿生活、再現生活、如何表達情感等角度入手,自覺地把藝術學習與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文化和科學發展聯系在一起,加深對藝術的理解。
由于藝術課程不再是單一取向的技能學習,所以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機械訓練和重復模仿,是讓學生圍繞以人文為主題的藝術學習,是在輕松與快樂中學習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強調個性化的學習,主張開展具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
二
我國高師現有的音樂專業的教學模式,長期沿用的是專業藝術院校專業教育的結構模式。多年來,在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上,存在著明顯的誤區,它在很大程序上重視的是專業技術與技能的建立與提高,早已形成了其自身突顯學科專業的單極發展的結構模式。在這個結構模式中,貫穿始終的是對專業領域劃分的過于細化。同時,也在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上,存在著定位過早或專業技能單極拔高的普遍現象。在建立學生專業學科知識與專業學養課程以及人文知識結構的綜合化方面,始終鮮有自身的特色,難以做到真正地素質綜合與相互兼容。因此,某種意義上說,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科教學,有些可以說是對專業藝術院校相關專業的技術型“克鹵。尤其是近幾年來,各地高師紛紛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學院。顯而易見,其角色的定位,被人為地異化了。眾所周知,一個正常走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生,進入高師音樂專業學習之后,無論如何是很難被培養成一個合格的演奏家或演唱家的。高師音樂專業不僅承擔不了如此重任,也不應當承擔這樣的任務。況且音樂家是不可能批量培養的,那畢竟是少數人的事業。高師音樂專業其首要的培養目標,應該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大批合格的、未來的藝術教育家。
面對現今知識經濟時代,國家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基礎教育新一輪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改革展開了。特別是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的出臺,使得現今高師音樂專業日趨顯露出它僵化扭曲的一面。盡管在過去
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高師音樂專業為基礎音樂教育,培養和輸送了大批的專業教育人才。但面對《藝術課程標準》的實施,基礎藝術教育需要的是在藝術上兼具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多方面技能與知識的,多專多能、各項素質互置兼容的復合型藝術教育人才。高師音樂專業的發展態勢,面臨著新一輪巨大的挑戰,可以說在基礎教育的新一輪課改不斷推進的同時,也必將大步推進高師相關藝術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這是時代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呼喚。
三
高師音樂專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思想與觀念的更新,首要的是必須將現有各科傳統的專業學科教學,實行真正有機地綜合。切實地從藝術學的角度,全方位進行通識性的學科貫通。眾所周知,除科學之外,藝術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藝術既具有直覺、感性、整體的思維方式,又是人類表達情感、思考人生、觀照現實、追求理想的重要方式。鑒于此,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尤應擺脫狹隘的審美經驗和偏執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必須主動自覺地用人類創造的各種文化來提升自身的修養,以便適應新課改的基本要求。
比如,應將傳統的《和聲學》教學與鍵盤的學習加以緊密地結合,在鍵盤普修課中,加大理論和聲的含量。將初級和聲理論有機地引入到鍵盤的技能教學中,造就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這樣,既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可以使本顯枯燥的技能練習變得有趣和鮮活起來。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高師音樂專業的特色,通過理論與技能的貫通;才能真正建立起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才能更進一步地造就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另外,作為藝術的傳播者,高師音樂專業學生人文知識結構的合理建構,也是急需充實的一環。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就是實現人的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面對這樣的目標,高師音樂專業傳統的學養型課程,已經突顯出其在人文學習上滯后與單極化的一面。所以,高師傳統的中外音樂史應在原有基礎上,從人類文化大背景出發,將音樂與民族、音樂與歷史、音樂與風俗、音樂與本土文化、音樂與地理等等各方面,實行全方位的互通。此外,通過小論文撰寫的形式,鍛煉學生分析問題、把握問題和表述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傳統的中外音樂史課程的基礎上,也急需拓展人文學科的其他領域,開設諸如人類思想發展史、文化發展史、世界主要文明地區文化發展概述以及中外音樂文化比較等全新課程,從多極發展、多元建構的角度,科學合理地培養新課標需求的專業人才。
尤為重要的是,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將藝術設為單獨一門課程,這在我國現代教育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它明確提出了走音樂、戲劇、舞蹈、美術四科綜合之路,教學的內容皆以人類文化中優秀的、經典的藝術作品為核心。明確將藝術課程界定為涵蓋美學、藝術史、藝術創作、藝術批評四個部分。針對這樣的巨大變革,高師藝術類專業(音樂、美術)的專業學科教學,從理念更新到學科之間的合理結構,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的四科綜合之路,必須由基礎教育的母體——高師藝術類專業教學開始啟動。
[論文摘要]俄羅斯當代高師美術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學校與社會的關系等方面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文章通過比較中俄兩國高師美術教育的現狀,對我國高師美術教學改革進行了設想,以期能給我國高師美術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的美術教育長期受蘇聯教育模式影響,契斯恰科夫造型體系一直是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師美術教育適應時代需要,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大部分高師院校的美術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舊,學生依然在進行寫實的技術訓練,很少去關注、思考什么是藝術。本該鮮活、生動的美術教育,有漸趨僵化之勢。通過對俄羅斯主要高師院校的考察,筆者對其美術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試圖通過中俄兩國高師美術教育現狀的比較,為我國高師美術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一、俄羅斯高師美術教育現狀
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和赫爾岑國立師范大學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兩所師范院校,它們的美術系代表了俄羅斯師范美術教育的最高水平,它們都面向全國招生,每年暑假組織入學考試,教學目標是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主要開設素描、色彩、裝飾藝術、金屬工藝、陶藝、雕塑、造型藝術教學法、電腦繪畫、俄羅斯美術史、外國美術史、俄羅斯歷史、哲學、兒童心理學等課程。
在教學安排上,素描和油畫是主課,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有。一般是早上9點至11點畫素描,中午11點半至下午2點半畫油畫,下午3點至5點又是畫素描。WWw.133229.COM素描以燈光為主,因為在冬日的彼得堡,早上11點天才亮,下午3點多天又黑了,俄國素描的燈光效果是自然環境造成的。解剖課的要求非常嚴格,經常安排在一張紙上畫同一個人頭部的正面、側面和3/4面,或者在一張頭像邊上畫骨骼和肌肉。學校有一個專門的解剖教室,陳列著人體骨骼的各個部分以及一部分動物骨骼,學生可以隨時來此寫生,有專門的教師指導,素描作業一般都用“縮思”做底子,做成各種深度的灰調子,人像與環境融為一體,空間感極強,這也是為了與油畫課程進行很好的銜接。美術教學對構圖課極為重視,構圖要符合美的規范,反復權衡修改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創作課從大一開始設置,方式是課上輔導、課下畫構圖、期末總評,手法要求用現實主義方法,題材范圍是現實生活、個人生存體驗、普希金詩歌、衛國戰爭、俄羅斯歷史與宗教,絕對不允許進行現代藝術嘗試。
教學大綱是高師美術教學的“憲法”,教學中出現偏差,馬上就由教學大綱來糾正,學生學習也有矩可循,老老實實按教學大綱學就是了,可嘆的是這種大綱幾十年不變。
學校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美術系設有工業造型、陶藝、雕塑、木工等實習車間,從圖紙設計到制作完成都一絲不茍,從中可以看出俄羅斯學生嚴謹、扎實的學風,這種對學生嚴肅認真作風的培養不僅僅是為了制作一兩件作品,更是為了讓學生形成優良的工作品質與生活品質。
美術學院的目標是培養藝術家,而師范院校美術系是為了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培養美的傳播者,所以除了對學生的繪畫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非常注重對學生藝術修養的培養。1~5年級都開設藝術史課程,課堂不局限于教室,經常去博物館直接面對大師原作講解。美術史課程的教學力量非常強,像莫斯科國立師大的美術史教授薇拉博士,就是卓有成就的藝術理論家,她同時還是莫斯科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研究員,與眾多知名藝術家保持著密切聯系,這樣學生不但了解熟悉藝術史上的大師,還有機會在現實生活中接觸當代藝術家,對藝術、藝術家能夠得到切身的體會和了解。一名美術師范生不一定要畫得非常好,但他要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藝術,這樣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不會誤導孩子。
每年6月,是畢業生的答辯時間,學生作品分成兩部分:一是自己的畢業創作;二是在教學實習中收集的中小學生完成的作業。這是對創作能力和教學能力兩方面進行評估。
國立師大還與各地中小學保持密切聯系,及時了解中小學的教學需求,反饋畢業生的工作情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改進和調整。
二、我國高師美術教育現狀
我國的高師院校從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師范大學到省屬的師范大學、師范學院,美術課程的設置基本類似,主要開設美術概論、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中外美術史、素描、色彩、中國畫、油畫、裝潢設計、環藝設計、廣告設計、計算機設計軟件應用等課程。
如前所述,寫實的技術訓練依然是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時間安排上,前兩個學年主要是基礎課,以素描、色彩為主,同時開設國畫、油畫、設計普修,意在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后兩個學年進入專業課程學習,一般分為國畫、油畫、設計三個專業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專業能力自主選擇。
創作課設有系統安排,只是在最后一個學期集中搞畢業創作,日常教學活動很少進行創作練習,創作形式完全自由。古典、現代、抽象、具象乃至裝置、影像可以自由運用,這種創作方式優點是靈活多樣、自由自在,不足之處是缺乏明確的審美規范。
在課程設置上,高師院校的美術課程主要是繪畫課和計算機設計課,基本沒有手工制作課,所以學生動手能力普遍較差,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術概論、中外美術史等美術理論課程普遍開設,但時間過短,一般每門課程只開一個學期,學生淺嘗輒止,僅僅記住一些藝術家和作品的名字,對藝術品的美學內涵和文化脈絡缺乏明確了解和整體把握,不能深刻領會作品所傳達的藝術精神,所以面對藝術作品常常感到茫然。再加上國內缺少專門的藝術博物館,學生很少有機會看到藝術品原作。缺乏文化內涵與缺失藝術標準是美術理論教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教學實習是師范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前幾年實行分散實習,流于形式,形同放羊,實習失去了意義。近年有關部門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重新安排集中實習,但由于師范院校與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溝通不暢,實習學校很少,實習學生過多,很多實習生沒有機會上課,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我國高師美術教學改革設想
了解俄羅斯高師美術教育現狀,目的在于為我國高師美術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參考,完善我們自己的高師美術教育。針對當前高師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1.思想史、文化史,尤其是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的學習,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應該讓學生對人類各種視覺藝術語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不僅僅是記住一些畫家和作品的名字,而是深入了解它的社會背景,分析它的構圖特點、造型特點,分析畫家是怎么想的,為什么要這樣畫,懂得這些造型語言在表達現代人的精神感受上的潛在價值。應該鼓勵學生提高自己的綜合知識修養,經常閱讀文學作品和哲學著作,理解并欣賞音樂。
“畫什么”不是指具體的題材、內容,而是指畫面所應達到的精神高度,人類藝術從誕生發展到現在,風格手法層出不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根本的東西沒變,那就是質樸、大方、純正的品格,這種品格在不同的時代通過不同的形式得以體現,每一種形式都烙刻著深深的時代印跡。
2.美術基礎教育的過程應該是把視覺藝術史上的一切經驗和創造全部介紹給學生,讓學生看到造型藝術的多元性。現行的考試制度,使學生過早地陷入單一的教學規范中,他們具備一定的造型能力,但常常是封閉的,視野過于狹窄。寫實造型訓練依然是今日大學美術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這種嚴格的規范性教學是必要的,通過寫實的訓練,培養學生把握控制造型語言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但我們今天應該用更寬泛的眼光審視油畫基礎教學,把注意力從準確地再現轉移到現代造型語言的認識和掌握上去。就素描而言,就是構圖、體積、空間、結構、黑白灰處理以及線面關系;就色彩來說,就是色彩的對比、調和、空間、層次和色彩的心理與情感表現;就材料和媒介來說,是肌理、色層和各種材質的精神表達。這些應該是在大學低年級反復強化訓練的東西,拋開很具象的形,訓練造型語言自身的表現力。基本功訓練不僅僅是能夠準確地再現物象,還應包括結構畫面、結構色彩、經營材料的能力,這是當代美術工作者必備的基本能力。當然,作為油畫專業的學生,坦培拉技法、古典油畫技法、直接畫法等專業語言更是必須了解和掌握的。自由開放的造型訓練,使學生在技能訓練中逐步摸索適合個人精神表達的語言手段,把學生潛在的藝術想象力誘發出來。
總的來說,學生應該掌握以下三種能力:(1)一般具象造型能力,這是指有價值的具象——真正能反映當代生活的鮮活性。(2)對繪畫中的抽象規律的掌握,嚴謹、準確地抽出最基本的繪畫語言規律。(3)認識當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通過學習藝術史了解藝術家如何認識他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又是怎樣表現那個時代的生活的,并把這種規律運用到認識當代生活中去。
3.應把手工制作列入必修課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勞動生產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
4.加強教學實習基地建設。使高師院校與中小學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及時了解中小學的教學需求,相應調整師范院校的教學計劃。
幼高師舞蹈教學的考教分離就是:舞蹈教學由一個教師進行教授,考試時由另外一個舞蹈教師給予考試,也就是給學生以分數評價的同時給舞蹈教學內容提出建議,大家共同研究探討舞蹈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的應用如何教學改革。一般情況是一個班的學生進行考試,請另外平級的班級進行觀摩,讓他們在觀摩中再次對該舞蹈教學內容教學理解與消化,有助于舞蹈教學的升華與發展。總之,教是一位舞蹈教師,考是另一位舞蹈教師,這種形式就是考教分離。
二、考教分離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在舞蹈教學的考教分離中,對舞蹈教學內容的再次審視與研究,對較難的學生完成有困難的舞蹈動作進行修改,使舞蹈內容的選擇更適合現階段學生的學習與表演,有時甚至對某個舞蹈動作進行組隊研究探討,使每一個舞蹈動作都有適合幼高師學生使用。如維族舞蹈中的三步一抬這個舞蹈動作,學生完成的不太理想,通過考教分離的過程中展示出學生的手腳完成的不協調,經過探討研究決定,三步一抬這個舞蹈動作是維族舞蹈中較有代表性的舞蹈動作,在舞蹈教學中必須要保留,研究探討后決定保留腳下的訓練,把上身的舞姿進行改編,使舞蹈風格不發生變化,即達到舞蹈訓練的效果也解決了學生完成困難的舞蹈動作,促進舞蹈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考教分離有利于學術交流
通過幼高師舞蹈教學的考教分離,為舞蹈教學的主講老師與其他各位舞蹈教師提供一個坐下來探討舞蹈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機會,每位教師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議,研究探討如何使幼高師的舞蹈教學向良性發展。如:在藏族舞蹈教學的考教分離中,在訓練踢踏類腳下步伐時發現:有的老師用的是北京舞蹈學院附中的教材基本步伐,有的老師用的是北京舞蹈學院中專版本的庫馬拉組合,還有的老師用的是北京舞蹈家協會的考級教材,到底選用哪個教材好呢,大家在一起研究決定選用北京舞蹈家協會的考級教材內容,因為這個舞蹈動作更適合幼高師學生的學習與表演。在這樣的研究探討過程中學術的交流,不只是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交流,還在教學方法與科研方面進行交流探討,如何在國家刊物上發表文章,立意要新穎、如何在課題研究上找到立腳點等,在考教分離的同時更多的給大家提供了交流的空間,在經驗的積累與傳承上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考教分離有利于教學改革與創新
幼高師舞蹈教學的考教分離對舞蹈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考教分離發現舞蹈教學中的不足進行及時的改進。一是教學內容方面,在考教分離中發現學生完成不理想的舞蹈組合與舞蹈動作進行修改,如東北秧歌考教分離中發現,跳踢步舞蹈組合比拾豆豆舞蹈組合更好些,因為都是以后跳踢步為主要的舞蹈動作居多,拾豆豆舞蹈組合反復太多,顯得長而難于記憶,跳踢步舞蹈組合短小精悍,訓練的目的是一樣的,所以大家研究后決定選用跳踢步舞蹈組合作為下一年舞蹈教學的內容。對于個別舞蹈動作經研究后,大家共同進行修改成便于學生完成的舞蹈動作。并對教學方法進行探討,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比較適應幼高師的學生,如:舞蹈動作剖析法、示范法、言傳身授法等,在幼高師的舞蹈教學中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并對練習法進行改革,不是單純的集體練習或是小組練習,還可以靈活的使用它,一對一的進行練習,就是一個練習一個在旁邊觀看給予指出不當之處,而后進行修改。反復練習直至掌握。所以幼高師舞蹈教學的考教分離對舞蹈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考教分離能提高學生的舞蹈表現力
幼高師的舞蹈考教分離中是一部分學生在考試,還有部分學生在觀摩大家的舞蹈表演。進行考試表演的學生在表演時的心態,一般是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要求學生把考場當做舞臺,把下面觀摩的學生想象成黑壓壓數不清的觀眾,運用具有感染力恰如其分的表情,靈活優美的舞姿以及一定的舞蹈技巧,完美的表演舞蹈作品,才能獲得領導、老師的認可并且得到高分的好成績。這種表演技巧不是一下就能具有的,需要反復的練習才能已擁有。所以每學期的這種考教分離非常重要,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直接的作用。
六、結語
曲式分析是從感性到理性活動的復雜過程,是視覺與聽覺(內心聽覺)對樂譜直觀反映的感性到內心的分析過程,即是通過感性的感覺、知覺與表象對作品的認識后,到理性的概念、判斷與推理的認知過程。這些過程并不是孤立片面的過程,它們之間是綜合的、有機的、有序的、相互依賴的關系。
重復、變化與對比是音樂作品結構的基本要素;而感覺、知覺與表象則是感性認識的初級階段,這兩者同樣是初級形式。以客體和主體而論,用感性這個主體去觀察基本要素這個客體,以主觀的初級形式對客觀的初級形式,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最后再經過理性認識的高級階段,把初級階段獲得的素材,經過大腦的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梳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產生認識的飛躍就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把本質和內部有機地聯系起來,很快地在腦海中形成對曲式基本要素的正確觀念。
一、重復因素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重復(repeat)是作曲技法的第一要素,小到單音、樂匯、大到樂句、樂段等重復,它們有原樣、節奏、音型、變化以及調性等各式各樣的重復。作品的重復與分析曲式的心理活動過程,對感性表象同樣具有事物再現的意義,前者是客觀事物聲音的再現,后者是主觀意念中表象對對象的再現,即感知對象在頭腦中形象的重復再現。兩種不同的再現,對于音樂這樣不能用別的方法跟蹤的藝術,只有記憶才是最好的方法。
節奏是人類認識音樂的鑰匙,最容易識別,由它引起的重復最能引起大腦的追蹤和記憶。節奏重復有基本保留或完全保留,如《牧童山歌》的節奏重復:樂匯由一個前八后十六的音型加兩個八分音符節奏組成,經四次重復構成樂句。弱拍上的同音反復除了有節奏因素的意義外,還具有調式骨干音重復的意義。這種重復以其淺顯規整的節奏規律最容易被感覺識別,加上理性的認識很快就能找到作品的核心所在,完成對樂曲整體的認知過程。
旋律重復是在節奏重復基礎上產生的音高變化重復,可以是不加修飾的原樣重復,也可以是帶有裝飾的變化重復。小到主題樂思、旋律片斷,大到樂句、樂段的重復。如《游鐵道》的旋律重復:旋律由下往上再向下的弧線,形成旋律和節奏的重復,給視覺和聽覺造成的印象最深。前后兩個相同的樂思在力度上所作的對比變化,打破了單一枯燥的重復,造成了兩個樂思之間的呼應情感,更符合心理上有問必答的邏輯特點。
低音重復有節奏、音型以及旋律等多種,如《小品》中的《花燈》,在低音伴奏中將和聲變成分解音型的重復。整個低音聲部始終在弱拍上保留了重復調式主音,和弦在一、三和五級之間進行變化,旋律聲部不斷發展,這種一板一眼的低音重復,猶如民族風味十足的鑼鼓節奏,它與悠揚飄逸的旋律一起共同呈現出了云南花燈的舞蹈音韻,最容易引起心理共鳴。
二、變奏因素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曲式的第二個要素變奏(variation),音樂變奏的母體是感性識別中第一印象以后變化物的基準,音樂展開中變體的不斷出現,已經出現過的原型會源源不斷地再現在思維過程中,認知過程也會隨之作出相應的調整,作出萬變不離其宗的判斷,找出變奏的原形和規律。變奏有旋律、音型、織體、節奏、調性以及和聲等,可以單獨出現,甚至可在同時將幾種要素集合起來。盡管變奏千變萬化,但最簡單的變奏卻是略加變化的重復。如《小品》《搖籃曲》第二樂句中三個樂思的旋律變奏,a1、a為a的加花變奏,落音的重復出現,起到了強調調式主音(D徵)的作用。由于整個變奏僅是前一樂匯的加花變奏,后面樂匯完全相同,所以從感性的角度,馬上就能察覺出這是一段三個樂思變頭同尾的樂句。
又如《山歌》的樂句變奏,全曲以一個樂句為母體變奏成三個樂句(a+a1+a2)。原型樂句和第二樂句只是前面第一小節有少許裝飾變化,句尾落音在織體上作了音程移位。第三樂句變化較大帶有展開因素,樂句調整了結構順序,句頭一開始就出現了以原型樂句第二小節變奏而來的兩個小節,接下來的變奏雖然是依序進行,但中間減少了一個小節,在結束音上卻延長了一個小節,加上內聲部和弦的分解琶音,加強了音樂的收束感。這個樂句既沒有添加新的材料,又不拘泥于原始順序,加上低音聲部的變化,其差異比母體較大,但又未脫離原型。
三、對比因素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感性與理性在識別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過程中,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其相同與相異之點,這就是比較的方法,曲式中這種方法叫對比(contrasts)。
曲式的對比手法,可以在短小的動機、樂思、樂句甚至在較大的樂段之中,更帶有展開的意義。常見的對比如節奏、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織體以及調式等,由這些因素所構成的對比,有如生活語言中的問答和哲學邏輯中的因果關系。如兩樂句的《舞曲》,上句在連綿起伏的旋律出來后,下句則一改前貌,半連音的下行旋律和八分音符的平行節奏,不僅形成了旋律的對比、連音與半連音的對比,還帶來了節奏、力度、伴奏織體等方面的對比,眾多的對比使得兩個樂句性格更加鮮明,呼應關系更加強烈。
《小品》中運用對比的例子舉不勝舉,僅本文前面所舉的例子而言,就有《游鐵道》中兩個相同的樂思在力度上的對比,《花燈》中上下樂句的旋律對比,《山歌》中第三樂句和前面兩個樂句形成的伴奏上的織體對比。
結語
1.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內容及課程設置有待調整
(1)美術教育專業的教育類課程內容相對陳舊
如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都是由公共課教師任教,他們比較注重知識講授,缺少聯系實際,致使學生在日后接觸到教學中出現的實際情況,無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決。尹少淳教授在他的《美術及其教育》一書中指出:美術教師教育應準確把握中小學普通美術教育的角色定位,以美術學科知識帶動以教育為取向的美術教育。
(2)由于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生
在校期間主要學習的專業課程主要是素描、油畫、國畫等,而對于如電腦美術、影像藝術、版畫、民間美術等課程了解甚少,所以在實習過程中很難適應中小學美術課程對素質教育及廣度的要求。
2.高師美術專業實習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1)有些實習生對于教育實習認識不明確
很多實習生對于育實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認識到育實習是對自己一次難得的閱歷,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教育實習這門課程對自己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反而是把它當成一門普通性的課程,甚至是一種負擔來對待。因此他們對待教育實習課程將就應付,自律性不強,能否有收獲也就無所謂了。
(2)有些實習生的教學技能有所欠缺
美術教師對于基本功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毛筆字、粉筆字、鋼筆字、普通話,部分實習生做得既不標準也不規范,盡管現在很多中小學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施,但是這些教學基本功對于一名合格教師而言依然必備的,必須掌握的,教師對于學生的示范性及導向性是不會因技術的進步而衰退的。
二、改革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策略的措施
1.構建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特色的教學體系
(1)更新教學理念
強化培養目標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水平和素質將直接影響到中小學美術教師的水平和素質。能否建設高素質的中小學美術教師隊伍,關鍵在于是否能辦好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因此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就要結合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需求及自身的專業特色與培養目標進行改革,強化培養目標、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計劃與培養方案。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生的素養與能力除了具備“三基”能力(美術教育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外,還得具備美術教研能力與美術教學管理能力等,并且要加強管理強化這些培養目標。
(2)構建具有職業特色的現代化教學模式
隨著教師職業發展專門化與學科發展的綜合化的趨勢,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教學要注意吸收其他學科教學的精華進行學習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現代課程觀和教師觀,同時還要鼓勵教師開發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課程、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與基礎美術課程標準來構建現代化教學模式。
2.加強微格教學的效用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
(1)微格教學可以使每個學生不斷地轉換角色
從學習者到執教者,再轉為評議者,反復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訓練的效率。美術教育專業如何加強微格教學的效用,筆者認為,首先,是深入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和美術教育理論;其次,為實習學生提供學習參照,掌握美術課堂教學的技能,對教學進行設計;最后,完善教學評價、鼓勵風格教學。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使用微格教學,能使美術教育的專業性更強,高校除了安排實習學生在教育實習前可以使用微格教室外,應該經常地向學生開放,使學生平時也能得到練習,使微格教室發揮應有的教學效用。
(2)教師職業技能是教師的基本能力
作為美術教師,具有寫作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和良好的思維邏輯是非常重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產生知識的溪流”.充分體現出教師基本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當今社會已經是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現代技術在教學領域也被廣泛運用,如從電子課件取代傳統黑板,再到以三維動畫為主體的課件的開發,也將成為高素質美術教師教學必備能力之一。
3.調整教育實習時間加強師德教育
(1)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
更改教學計劃,使教育實習課程安排更人性化,不至于讓實習生疲于應付,也可以加大教育實習力度,使師范專業學生得到更好的鍛煉。高校、實習單位、實習生,三方都應樹立正確的教育實習理念,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祖國未來的師資儲備,共同努力把教育實習課程認真完成。
(2)加強師德教育
認真學習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可以讓師范專業學生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樹立職業理想,這也是對師范專業學生提出的更高層次的師德要求,要鼓勵師范專業學生樹立成為優秀美術教師、美術教育家的理想,努力研究美術教學規律及創新教學精神等,也可以很好地幫助師范專業學生確立正確的教育實習價值觀。
三、總結
(一)音樂實踐的理論作用
藝術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音樂藝術更是如此。素質教育對于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甚至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新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先進,教學延展領域廣泛,教學形式靈活,極大地促進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同時也對音樂教師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合肥師范學院的音樂實踐活動主要包括:樂團排練課、舞蹈團排練課、合唱團排練課、藝術實踐周、各種文藝晚會,每種形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音樂實踐活動的實際作用
高師音樂教育增加實踐課程和實踐活動,從根本上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同類型的音樂實踐活動的實際意義各有不同。樂團排練課能夠拓展學生的器樂演奏能力。從音響、音準等方面來考驗一個學生的綜合器樂能力。舞蹈團排練課可以讓那些接受過舞蹈訓練的同學一直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除了獨舞以外,也要注重群體舞蹈的排練,使學生的舞蹈技巧得到全面發展。合唱團排練課是專門訓練學生聲樂能力的方式,通過合唱,同學們不僅可以練習唱歌技巧,更可以拓展音樂素質。藝術實踐周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們的音樂素養,還能豐富學生們舉辦晚會的經驗和舞臺經驗,為以后的工作和學習積累經驗。文藝晚會可以豐富學生的實際操作經驗,為他們今后教學及社會實踐活動打基礎。
二、高師音樂教育中音樂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和內容
(一)高師音樂教育中音樂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1.藝術實踐是專業發展的需要和演出成功的基本要求和保證。
通過不同周期的實踐不斷完善的過程,能夠逐漸培養學生專業的基本素質,提高音樂實踐水平,并同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團結合作精神。舞臺藝術的時間局限性要求每位演員和工作人員不管在舞臺上還是舞臺下,都要進行完美的配合合作,只有這樣,舞臺演出才能成功。所以,音樂實踐是每個學習音樂的學生專業發展的需要和成功的基本要求,是專業發展必需的。
2.社會現實的需要。
現代文化和藝術都是高品位的,只有道德修養高,擁有很高藝術才能,才能參與其中。學生素質的提升是離不開藝術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因此要加大對音樂教育實踐要求,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通過藝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高尚藝術品質,成為德藝雙馨藝術人才。
(二)音樂實踐活動內容
1.合唱團排練課。
聲樂是每位音樂老師的必修課,而合唱團是當今最普遍的一種藝術形式。作為起點低、藝術性較高的藝術種類,合唱團可以訓練同學們的合唱能力,包括識譜能力、音準能力和訓練音色。
2.管弦樂團排練課。
在高師音樂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音樂實踐。音樂專業學員大部分擁有自己的特長樂器,管弦樂團可以讓特長接近的同學集中在一起,參與實際的排練,提早感受團隊合作的意義和難度,形成樂團排練能力。
3.民族管弦樂團排練課。
民族樂團可以讓特長是民族器樂的同學集中在一起,參與實際的排練,提早感受團隊合作的意義和難度,掌握樂團排練方法。
4.舞蹈團。
在音樂教育中,舞蹈是門重要功課。舞蹈團排練不僅可以讓熱愛舞蹈、有舞蹈功底的同學有了更好的發揮空間,還有利于同學掌握舞蹈的形體特征,提高學生們的編排舞蹈的能力,為他們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打下基礎。
5.社會實踐活動。
課外音樂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他們的專業特長,開闊他們的藝術視野,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基本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只有高師音樂專業的課堂教學與課外音樂實踐共同發揮作用,才能順利完成高師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使每一位畢業生真正適應現今社會的需求,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
三、高師音樂實踐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排練課程存在的問題
1.排練效率有待提高。
雖然有固定排練時間,但是由于以前沒有實踐課程或者管理較為松散,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比如晚上7點集中排練,至少7點半學生才到齊,嚴重影響了排練效率和同學的情緒。
2.排練準備工作不夠充分。
排練的一般步驟:(1)指揮或團長準備樂譜;(2)分發樂譜;(3)進行分譜的練習;(4)樂團合奏,指揮指出問題并加以修正;(5)精細排練,處理樂曲中的力度、感情等因素,完善樂曲。但在實際排練中,大部分同學往往無法獨立練習分譜,很多同學都是合奏的時候才會看譜視奏,這大大影響了排練的效果,也浪費團員的寶貴時間。
3.排練課選課過于自主化。
雖然音樂實踐課程是由同學們按照自覺自愿的原則選課的,但是由于過于自由化,導致很多學稀缺樂器的同學不能進入樂團,而造成整個樂團不必要的損失。
4.獎懲制度不完善。
雖然開設了專業選修課來使排練日常化、規范化,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并不能像理論課程那樣進行考勤和管理。因為排練課與理論課程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排練課是充分的自由化,排練期間,大家可以隨時交流走動。由于人員眾多,中途早退的同學有時候也難以及時發現,指揮或者管理人員也無法保證每位團員及時到位。
(二)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1.老師精力有限,無法全程參與實踐過程,導致部分活動質量較低。
2.社會實踐活動多在假期進行,很多同學借此出游或者回家,并未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3.藝術實踐活動安排不緊湊,班級內部缺乏必要的策劃者,無法保證高質。
4.學生參與藝術實踐周積極性不高,很多同學抱有能不參加就不參加的心態。
四、解決音樂實踐活動問題的方法
(一)樂團排練課問題解決方案
1.在排練時間上,學校可以采取類似理論課的成績登記制度,每個學生實踐團體都需要配備專人進行日常紀律的管理。
2.在排練準備工作方面,排練前一周發放樂譜,并強制學生一周內將各自聲部練習完成,在下周排練前進行個人檢查。對于未完成或完成態度不認真的,進行適當的批評。
3.對排練課選課過于自由的問題,可以借鑒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做法,把音樂實踐課程常態化、強制化。稀缺樂器必須參加樂團排練,對于需要的樂器,只要樂團需要,也必須參加排練,違規者按照規定處理。
4.關于獎懲制度問題,要根據實踐課的實際來完善,摸索出一套最適合民樂團的管理規范。
(二)藝術實踐周問題解決方案
1.合理安排排練任務。
給每個學生都分配排練任務,讓他沒有時間和精力逃離排練,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曠課現象的發生。
2.成立策劃小組。
學校責成學生會、高年級學長、實踐周班級的班干共同組成晚會策劃小組,共同策劃和舉辦晚會,避免人少精力和創意空間不夠的情況,以便舉辦高水平高規格的班級藝術實踐周晚會。
3.提高學生參與藝術實踐周的積極性。
關鍵詞:鋼琴即興伴奏訓練方法
所謂鋼琴即興伴奏就是在歌曲旋律的基礎上,快速而準確的彈奏出與之相適應的包括和聲與織體的伴奏聲部。
鋼琴即興伴奏作為高等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其課程的重要性與實用性已被廣大的教師與學生認同。鋼琴即興伴奏能力已經成為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必備的專業基本功,是教學技能的1個重要構成部分。
鋼琴即興伴奏是1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無論是彈奏基礎好或者彈奏基礎差,要想真正地掌握這項能力,并在藝術實踐運用中游刃有余,卻絕非易事。作為1門課程,即興伴奏所需的知識量并不大,但作為1門技藝,即興伴奏所需要的音樂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它不僅需要來自鋼琴音樂的“信息”,也需要來自其他音樂品種的“信息”(如交響樂)。1個只彈過少量鋼琴作品和接觸過少量音樂作品的學生要練就1手即興伴奏的“絕活”幾乎是不可能的。雖說彈奏基礎是前提條件,但還要看讀譜、臨時轉調、即興和聲配置以及與演唱者的配合等多方面的情況而言,所以說,好的即興伴奏1定是綜合音樂能力較強者。在此意義上,學習即興伴奏1開始就要建立綜合訓練的意識,不能忽視即興伴奏技能學習與訓練的任何1個方面。筆者認為,學好鋼琴即興伴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
1指法的編排訓練
初學鋼琴即興伴奏,首先要學會運用科學、合理的指法流暢地彈奏旋律。通常情況下,旋律根據樂句安排指法,較長的句子可以按照歌曲的語氣找到呼吸的氣口進行分句安排指法。旋律彈奏的指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指法有以下六種:順指法、擴指法、同音換指法、縮指法、穿指法、越指法。六種指法在實際運用中常綜合使用,以便更準確、流暢地彈奏旋律。通過指法編排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流暢地彈奏歌曲旋律,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快速視譜能力,并且能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加強對各個調在鍵盤位置的熟練程度。所以,這是初學即興伴奏者都應該進行的訓練。
224個大小調音階、琶音、和弦連接與織體變化訓練
學習鋼琴即興伴奏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習鋼琴演奏技巧,而應該著重24個大小調的音階、琶音、和弦連接以及伴奏織體的訓練。
1、二十四個大小調音階、琶音訓練:在高師鋼琴課的教學中除了注重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同時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對各個大小調位置的熟練彈奏,使學生能具備即興伴奏能力,使鋼琴教學和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兩門課程能夠很協調地溝通起來。因為即興伴奏大多時候用的是簡譜,在面對簡譜時要求學生對各個調在鋼琴鍵盤上的位置非常的熟悉,這樣才能準確流暢的彈奏出歌曲旋律,其實這也是即興伴奏的優勢所在,同1首歌曲可以根據歌唱者不同的需要而定調,方面而快捷,同時也就對伴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須對24個調在鍵盤上的位置非常熟悉,所以加強24個大小調音階琶音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這項訓練能使我們更好的熟悉各個調在鍵盤的位置,為學習即興伴奏打好基礎。
2、和弦連接訓練與和聲思維培養:學習配彈即興伴奏,首先要學會為歌曲選配恰當的和弦。而要在鋼琴鍵盤上迅速的彈奏出各個調的和弦就必須進行和弦連接的訓練,這也是學習鋼琴即興伴奏的1項重要的基本功。首先可以從基本的ⅠⅣⅤ的連接開始訓練,例如下面1組練習:
第1組:運用主和弦原位作為第1個和弦進行和聲語匯的連接。第二組:運用主和弦第1轉位作為第1個和弦進行和聲語匯的連接。第三組:運用主和弦第二轉位作為第1個和弦進行和聲語匯的連接。
彈奏提示:右手彈奏和弦時,聲音要整齊,彈奏時應適當突出旋律聲部。左手彈奏低音聲部,聲音力求堅實、飽滿。用正確的指法彈奏和弦連接,可建立良好的彈奏手位以便移調彈奏。
學習鋼琴即興伴奏不但要掌握歌曲編配的技能,還要具備歌曲移調的能力。在移調過程中應熟練地運用正確的指法彈奏各個調的音階、琶音、和弦以及優秀的和聲語匯,并多以首調思維方式進行移調彈奏。下面將上面的練習在G、F大調上移調彈奏:
然后可以加入副三和弦,重屬和弦等進行連接。由于鋼琴即興伴奏的特殊性,與和聲學這門理論課聯系緊密,所以現在很多高師的和聲課都非常注重鍵盤和聲的學習,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對鋼琴即興伴奏的學習是非常有用的。鍵盤和聲,是進行即興伴奏的核心內容,它將和弦運用的規律——和聲學,系統而又有組織的實施在鍵盤技巧的運作上。練習和弦連接的彈奏時要傾聽、記憶音響,培養和聲的內心聽覺能力。很多學生都說不知道怎么配和弦,那是因為他們缺乏和聲內心聽覺能力,沒有良好的和聲思維。所謂“和聲思維”,實際上也就是對和聲音響的想像力與和聲語匯的組織能力。在配彈中,和聲的音響效果應該是在頭腦中預先構思完成,然后再通過手指彈奏出來的。在訓練和聲連接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和聲思維的培養,不能把和弦連接僅僅當成單1的鍵盤技巧訓練,它其實是進行聽覺積累,培養和聲性思維,力求養成和聲意識——織體化思維——鍵盤演奏的系列性伴奏活動之綜合。
3、伴奏織體變化訓練:由于即興伴奏是通過系列的伴奏織體為歌曲或其他音樂進行伴奏的,因此,伴奏織體的多樣化就成了鋼琴即興伴奏中最需要關注的1個方面。不同的伴奏織體可能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而不同體裁、內容的作品,由于風格、組織結構以及調式調性的不同變化,都需要即興伴奏根據需要做出合理的音型織體安排與調整。作為初學者,可以選擇1些簡單常用的幾種織體開始,結合歌曲伴奏的編配與彈奏,增加記憶。例如常見的伴奏織體有以下三種基本形式:
第1種和弦式織體:指和弦中各個聲部同時發聲,這種織體常用于配彈進行曲
體裁的歌曲。在彈奏時要求和弦發音整齊、準確。
第二種帶低音的和弦式織體:指和弦的低音聲部與中間聲部分開發聲。這種織體突出了低音聲部的獨立性,特別適合彈奏各種不同節奏型的、舞蹈性體裁的歌曲。彈奏中應適當強調低聲部的節拍重音。
第三種分解和弦式織體:指和弦的各個聲部分別發聲。這種織體的音響均勻、流暢,多用于抒情性體裁的歌曲。在彈奏中應注意觸鍵要柔和,各個聲部要歌唱。熟練運用后,再擴大織體的記憶范圍。
參照譜例將以上織體分別在G、F大調上做移調彈奏。彈奏時應保持正確的手位和指法。移調熟練以后,眼睛不看鍵盤,頭腦中想清楚彈奏的調號,依靠良好的手感進行練習。
以上三種織體都可根據歌曲體裁、內容及情緒等方面的需要,在節奏及聲部安排了兩個方面作相應的變化,在變化時,仍應保持和弦連接中嚴格的聲部進行。
歌曲伴奏織體多達上百種,常用的也有幾十種,原則上是記得越多越好,掌握的多選擇的可能性就越多。尤其是經常用的1些織體,更要熟練掌握。音樂是1種藝術,套用織體難免導致刻板化。但在最初的入門階段,或對于音樂基礎較差的同學,仍不失為1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最起碼可以作為1種過渡。也就是說在選擇歌曲伴奏織體時,如遇到歌曲在體裁、風格、情緒、速度、節奏等方面與我們以前所記的歌曲織體類似,也就可以借用或套用。
3移調訓練
在即興伴奏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我通常讓學生把1首編配好的歌曲在幾個調上反復地練習,目的是為了在歌曲伴奏時能夠適應升調和降調的應變能力,不至于由于演唱者不能以原調歌唱時,伴奏束手無策。移調訓練既可以和指法編排訓練結合,也可以和和弦連接,織體變化等訓練相結合,更應該在配奏歌曲中訓練。總之,移調彈奏能力是即興伴奏中1項難度較大的技巧,需要長期訓練。
4分析正譜伴奏
鋼琴即興伴奏編配中多分析鋼琴正譜伴奏是1種典范式的學習方法。正譜伴奏是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精心構思的,表現手法精湛,藝術感染力極強,甚至伴奏部分與旋律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分析正譜伴奏,借鑒正譜伴奏規范的創作成果,豐富而細膩的表現手法,掌握常用的伴奏織體以及和聲手法,對于有效地提高即興伴奏的水平,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學習鋼琴作品中優秀伴奏織體
優秀的鋼琴作品中包含著許多豐富的伴奏織體。對這些伴奏織體的學習可以幫助我們積累更多的伴奏織體類型,是我們在即興伴奏中有更多的“素材”可選,讓我們的伴奏能更加豐富貼切。例如古典樂派中的奏鳴曲常用分解三和弦及琶音等織體,例如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13號(悲愴)第三樂章、莫扎特C大調簡易奏鳴曲(K545)等都運用了具有代表性的分解三和弦及琶音等織體,而這些織體也是伴奏中常用的織體。而浪漫樂派中肖邦的鋼琴伴奏織體是在傳統的和聲型的伴奏織體中突出和弦的色彩性。如果能在即興伴奏中恰當地運用這些伴奏織體,會產生極其豐富的藝術效果,從而大大提高鋼琴即興伴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