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機械類工程師論文

機械類工程師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7 18:06: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機械類工程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機械類工程師論文

篇(1)

關鍵詞: 機械; 應用型; 卓越工程師; 職業技能鑒定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2-0077-02

1前言

工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所需人才,機械行業注重培養工程應用能力,培養滿足社會需求,面向實際工程,提倡應用,達到機械工程師的要求[1]。最近,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主要堅持能力為重,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即以“能力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結合地區職業院校的教學特色及企業培訓需要,以浙江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的培養方案為例,從“培養什么人才”和“如何培養人才”二個問題出發,對培養培訓內容設置、培養計劃、實踐環節及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探討,確定應用型機械工程人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培養目標,采用符合工程實踐要求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培養方法,培養具有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現代工程教育、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和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卓越工程師[2]。

2總體思路

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培養以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主題,有計劃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政策,增加“雙師型”的專業培訓教師,構建現代化的教學平臺,加強技能訓練、實踐創新精神和個性化發展[3]。

當前各職業院校的機械類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大致為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面向工程實際,掌握機械、計算機、數控和機電一體化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從事機電復合型工作和工程實踐等工作的,能在精密機械、儀器制造、測量與控制等部門,從事設計制造、機電、應用研究、設備管理等方面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及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

職業院校畢業生和企業員工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專業基本知識和能力。

(1)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適應在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方面廣泛的工作范圍。

(2)掌握機電設備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具備分析和檢測機械設備的基本能力。

(3)掌握機械通用設備的構造、工作原理、電氣電路控制,具備分析、檢修、維護、保養和管理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4)掌握機電設備的自動化控制系統、裝配零、部件的加工工藝過程。

(5)掌握數控設備和組合機床的工作原理和在現代工業上的應用。

(6)初步掌握一門外語,具備聽、說、讀、寫的基礎,能夠閱讀普通外文資料。

3具體方案

3.1 人才培養目標

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是以知識、能力和素質為宗旨,培養職業院校畢業生和企業員工工程教育素質,達到“卓越工程師”能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能對具體的工程問題進行有效的探索和實驗[4]。因此,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結構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基本思想,以實現培養目標為中心任務,通過機電一體化模塊、數控技術模塊、模具模塊和機械基礎模塊等4個模塊化按個人興趣、特長分方向培養教學,促進自主學習、創新學習,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培養社會滿意的人才,其培養體系如圖1所示。

3.2 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包括人文類基礎系列課程、科學類基礎系列課程、機械類系列課程和創新理論與方法系列課程。創新教育課程旨在給予培養對象人文與科學的熏陶,給予基本的創新理論與方法,啟迪的創新意識與思維,發掘創新潛力。

3.3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課程實驗、實訓、實習、課程設計、機械創新、畢業設計和企業鍛煉等。實踐環節是提高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采用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實現,其體系結構圖如圖2所示。在本系統中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在課內采用基于問題式、驗證式等方法實現,實訓、實習、機械創新和到企業鍛煉等在課外采用基于案例式或探索式實踐,激發學生興趣,開拓視野,變以前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

同時學校重視校企合作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中的積極作用。根據企業所需人才的規格,提供“菜單式”培養、培訓服務,培養、培訓具有實踐技能、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學生開辟良好的專業實習環境,加強學生的實訓力度和技術規范指導,鼓勵學生參加全省、全國機械創新大賽、國家制造業信息化三維CAD培訓等技能大賽。

3.4 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實現人才質量的關鍵因素,采用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的辦法,派遣教師到國內外進修、到企業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培養高質量“雙師”型教師,以及對專業對社會需求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加強與企業的全方位合作,目前我校有“鐵道部鐵路機車司機培訓基地”、“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和教育部“緊缺性人才培養基地”,有利于培養教師理論聯系實際,同時教師積極開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有利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使教師隊伍理論與實踐創新加強。

4 培養成果

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在學院各年級進行試點,取得了一些成績。近幾年來一些大學的學生在機械設計創新、科研論文、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我院“兩跨雙車道橋梁結構模型設計、制作和移動荷載作用的加載試驗”獲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高樓分級緩降逃生自救裝置”獲浙江省第七屆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暨第四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競賽選拔賽一等獎,采果機器人“爬階梯并摘核桃的機器人”制作獲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與競賽三等獎,“基于聲強的高速公路交通流狀態分析系統研究與設計”、“電動自行車制動過程力學分析模型的研究”和“色彩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應用”等三件作品入圍第五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5]。

本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遵循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原則,旨在加強學生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創新能力[6],把學生培養成知識型、實用型的高素質具有卓越工程師資格人才。

在新的時代,機械類人才培養面向工程實際,要培養學生知道學習什么和怎么學習,堅持工程教育,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尊重學生個性發展[7] [8],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肯定,這種以“能力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也為“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人才培養提供一條探索經驗。

參考文獻:

[1] 葉志攀,金佩華.中國工程教育實踐教學研究綜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47-50.

[2] 于雷.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機械類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制造業自動化,2010,32(3):91-92.

[3] 劉迎春,熊志卿.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其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4(10):56-57.

[4] 龐思勤.機械專業實踐創新人才培養三議[J].中國大學教學,2009(8):8-10.

[5] 秦春波.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綜合版),2006(03).

[6] 楊定安,李明山,雷運清.培養工科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01).

篇(2)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 機械原理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b)-0180-03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Wang Min Luo Xiaolin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 510665, China)

Abstract: As a backbon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machinery majors,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ha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raining students’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With science innovation center and off-campus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s linkages,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were promoted and the students’ project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ere cultivated through restructur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means, constructing piecewise practice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eachers.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Mechanical principle; Educational reform

《機械原理》作為機械類及近機械類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基礎課,承擔著培養學生機械系統整體運動方案設計的重要任務,在培養大學生工程實踐及創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該課程內容缺乏關聯性、系統性,學生無法從整體上順利完成系統的運動方案設計,也無法從機械產品綜合設計的角度理解該課程所述知識的真正用處。并且由于課時壓縮及學生整體素質的下滑,使得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內容枯燥難懂,機構運動費解難明,于是產生了嚴重的厭學、畏難情緒,期末考試不及格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更無從談起。

多年來,研究人員結合機械原理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模塊,通過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優化理論教學;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改進作業方式;構建分段實踐教學模式;鼓勵、支持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及各種科技競賽;強化創新型教師培養等方面的改革,以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近年來初見成效,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不及格率明顯降低,學生在各級各類有關機械創新的大賽中也獲得了較好成績。

1 重組教學內容,優化理論教學

為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及創新設計能力,研究人員將《機械原理》課程按照“機構分析”“機構設計”和“綜合設計”的模塊進行劃分,如圖1所示[1]。機構分析模塊主要內容包括:機構的結構分析、平面機構的運動分析、平面機構的力分析、機械的效率與自鎖、機械的平衡、機械的運轉及其速度波動的調節等,通過該模塊的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機構設計模塊主要內容包括:平面連桿機構及其設計、凸輪機構及其設計、齒輪機構及其設計、齒輪系及其設計、其他常用機構、工業機器人機構及其設計等。綜合設計模塊主要內容為機械系統的方案設計[2]。學生通過對機構設計及綜合設計模塊的學習,在結合自身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現機械系統的設計,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及綜合設計能力。

2 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優化教學手段

近年來,由于專業基礎課學時受到不同程度的核酰所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基本需“滿堂灌”才能完成教學計劃,學生完全是被動地接受。這種單一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改進這種現狀,機械原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啟發式、討論式及案例式等先進教學方式的應用[3],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多媒體課件+黑板+教具”三位一體的教學手段,強化大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

課堂講授過程中,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具+黑板”三位一體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高教學質量。首先,采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節省板書時間,而且可根據教材內容,將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結合起來,使教學更形象、生動,激活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果。特別是機構的運動等一些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教學內容,采用多媒體教學具有突出的優勢。其次,將一些機構的實物模型和教學用具帶入課程輔助教學,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學難點變得形象生動。比如在講授齒輪時,將齒輪模型帶入課堂,針對實物進行講解,學生更容易接受[4]。最后,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也要注意板書教學的合理運用。講解課程習題的具體運算過程時,使用板書教學效果更好。比如用矢量方程圖解法求解機構的速度和加速度時,采用板書教學,雖然耗時,但教學效果好。

3 構建分段實踐教學模式

構建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分段實踐教學體系[5],主要包括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和科技創新三部分[6],如圖2所示。實驗教學除包括“機構運動簡圖測繪”“齒輪參數測定”等一些驗證性實驗外,增設開放性實驗室,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在實驗室進行機械創新設計;課程設計中鼓勵學生采用計算機進行輔助設計及三維建模、分析、優化,并動手制作實物樣機模型,以提高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及實踐能力;以機械創新大賽和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為契機,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1)增設開放式實驗,構筑學生創新實踐平臺。

把示范性、驗證性的實驗,變為設計型、綜合型的實驗,并實行開放式教學,為學生進行科技制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7]。在W院現有大學生科創中心的示范作用下,爭取創建機械創新設計實驗室,組建機械創新小組、機械設計小組等。

(2)改革課程設計,鼓勵學生創新。

對“機械原理”課程設計的題目、內容及考核方法進行改革,探索基于項目形式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8]。課程設計過程中,以學生為主,教師只做適當的引導;課程設計成果也不再局限于設計說明書和圖紙,鼓勵學生采用計算機軟件(比如Pro/E、3Dmax、UG等三維設計軟件)設計自己所提出的方案,繪制虛擬的三維造型,并通過軟件對方案進行模擬仿真。

(3)以機械創新大賽為契機,強化學生創新能力。

積極鼓勵并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機械創新大賽,如國家機械創新大賽、省機械創新大賽、校機械創新大賽,使學生在競賽中鍛煉交流,有意識地更新和夯實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學院也制定了相關政策,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學習教師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經驗與成果,以強化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工程素質,并通過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鍛煉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證明,讓學生參與各項科技創新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徑。機電學院的學生在近幾年的國家級、省級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均獲得較好的成績:第四屆“機械創新”比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第五屆“機械創新”比賽廣東省賽二等獎3項;第六屆“機械創新”比賽廣東省賽二等獎3項。

4 加強基礎作業,增加課程小論文

機械原理教學過程中除完成常規習題作業外,適當布置幾篇小論文。例如:在講授機械原理緒論部分涉及到機械發展的歷史,雖然這不是機械原理課程的核心內容,但了解機械發展的歷史對學生進一步學習相關課程是有幫助的,故該部分內容可布置相應的課程論文。讓學生完成課程小論文,一方面可培養學生撰寫科技論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夠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學生在進行相關資料檢索、整理、分析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機械原理課程的了解,又能從中體會到機械原理課程的奧妙與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5 加強創新型師資建設,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所以,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師,只有建立一支創新型指導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創新人才。本著“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建立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相結合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一方面聘請企事業單位具有豐富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出任兼職教師,開設專題講座,講授專業概論、學科前沿,指導學生實踐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制定相關激勵政策,鼓勵教師主持參與教研和科學項目研究,組織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或科研院所學習、培訓、工程現場實踐等,以提高教師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在教科研中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法,及創造的新成果會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進而激發起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欲望。只有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活躍起來,才能保證創新教育的順利開展,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6 結語

《機械原理》課程在培養學生機械綜合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具+黑板”三位一體的教學手段,保證教學效果。以機電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心為紐帶,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教學和科研項目,以多元化的實踐模式促進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校外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加強創新型師資建設,開展創新性教育,提高學生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 魏軍英,李學藝,王海霞,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大學教育,2015(4):160-161.

[2] 孫桓.機械原理[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陳志新.“機械原理”課堂的有效教學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4(23):58-59.

[4] 姚智華,易勇,陳豐,等.《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3,27(5):74-76.

[5] 張向紅,韓忠義.工程實踐背景下機械原理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才智,2014(20):94.

[6] 顧文斌,王怡,莊曙東.基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機械原理”課程改革與創新[J].中國電力教育,2013(16):100-101.

篇(3)

機械工程專業就業前景如何

我國大型工業逐漸在復蘇,社會對于精通現代機械設計與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漸增大。今后一段時間內,機械類人才仍會有較大需求,具有開發能力的數控人才將成為各企業爭奪的目標,機械設計制造與加工機械專業人才供需比越來越高。

機械行業就業前景還是十分樂觀的,畢業生如果具備與本行業領域方向相適應的文化水平與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職業能力,掌握模具設計與制造基礎理論知識,具有模具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相應實踐技能以及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一定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多種多樣,除了教學、營銷外,常見的有生產總監、物流管理、設備管理、質量管理、項目管理、機電產品開發、機械產品開發、液壓產品開發、儀器儀表開發、武器開發、汽車工業、環保設備開發、礦業設備設計、模具設計制造、機械制造工藝師、CNC工程師等。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領域內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可以說就業方向已經很廣了。

機械工程專業主要課程有哪些

機械工程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掌握必備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和創新意識,畢業后能從事專業領域和相關交叉領域內的設計制造、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生產管理、技術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主干學科:力學、機械工程。

主要課程: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工程熱力學、現代控制理論、材料加工工藝與設備、測試技術、計算機系列課程、經營與管理、電工與電子技術基礎理論課程。

篇(4)

關鍵詞:民辦高校 機械專業 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29-02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支柱產業。目前,我國面臨著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對機械專業不同層次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今世界工程技術迅速發展,為適應未來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中國的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機械工程教育人才體系。

民辦高等本科高校是充分利用我國公立高校的辦學資源,拓寬多元化辦學渠道,在高等院校大眾化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起來。目前民辦高校辦學還在發展中,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民辦高校教學存在一系列問題。民辦高校機械類專業的學生應具備本科層次的基礎和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良好的機械工程素質,現場實際操作和應用技能。由于機械專業教學工作中實踐教學環節是較為薄弱的環節,對民辦高校本科培養機械類專業應用型的人才質量產生影響。大連科技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方面進行十分必要改革,建立能夠適合民辦高校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1 民辦高校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民辦高校機械類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大連科技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知識和能力的協調發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促進,工程實踐和技能實踐教學促進理論教學,將實踐技能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實踐體系能夠促進學生能夠理論結合實際,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實際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將實踐技能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培養在能夠在機械行業一線成為應用工程師的應用型人才,經過幾年來的探索,建立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分為四個階段包含五部分內容,有機械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工程實踐、個性創新實踐和綜合實踐。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實踐體系見圖1。

第一階段:學生修完現代工程制圖、工程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等機械專業的基礎課程后,進行機械基礎實踐。工程制圖實踐,時間為2周。工程制圖實踐進行一周手工繪圖和一周計算機制圖,使學生機械制圖基本功加深,熟練計算機操作;工程訓練4周,學生要完成車、銑、鉗和焊接工種的工程訓練,通過工程訓練培養學生對機械專業工程觀初步認識;3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學生動手拆裝減速器,對減速器進行三視圖繪制。機械基礎實踐階段學生通過觀察、動手實踐,加深了對機械基礎知識掌握。

第二階段:包含專業實踐和工程實踐。學生學習液壓傳動,機電傳動和機械制造技術等專業課,進行專業實踐。專業實踐3周機械工藝設計訓練和4周機液電綜合課程設計。機械工藝設計訓練時,學生獨立繪制工序圖,完成加工設備選用和機床加工參數的計算和選用。4周機液電綜合課程設計,學生對機床、液壓和電氣知識進行相互融合。

工程技能實踐主要包括數控機床訓練,夾具課程設計環節和生產實習。5周的數控機床訓練,2周數控車床訓練,3周加工中心訓練。在數控車床訓練是對數控車床硬件和軟件進行認識,進行手工編程,在加工中心訓練時側重于計算機自動編程。在學習完機械裝備設計課程之后,培養學生零件加工工藝設計和工藝裝備設計等能力,設置3周夾具課程設計訓練。學生對的專用組合機床夾具進行設計,把機械制造技術理論和裝備理論進行結合,提高了學生工藝和裝備水平。生產實習為2周,學生去實習基地進行生產實習,通過機械加工現場,學生對機床、液壓、電氣、刀具;對工件的工藝過程,工裝設備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在第二階段學生在掌握機械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機械專業和工程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實際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第三階段:個性創新實踐。鼓勵學生參加具有學科特色的技能競賽和課外科技活動,工程能力競賽、機械設計大賽、機械電子競賽等。通過競賽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硬件保證,使學生的創新和動手能力得以提高。

應用型人才應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學生在學完機械制圖、機械設計、機械CAD之后,以個性課的方式,學生可以采取自愿原則參加2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二維設計職業資格訓練,2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三維設計職業資格訓練??荚嚭细窨梢苑謩e獲得計算機輔助設計二維,計算機輔助設計三維設計職業資格證書,學生計算機輔助設計二維和三維職業資格認證有利于使機械制圖水平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在大學三年級之后學生可以采取自愿原則參加6周加工中心編程(中級)訓練,絕大部分學生都能獲得勞動部頒發的“職業技術等級”證書。加工中心編程(中級)的職業資格證書,可以使學生畢業就業的獲得較好的通行資格。

第四階段:綜合實踐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畢業前總結性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綜合實踐能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綜合實踐是指校內畢業設計和校外畢業設計,對已去就業單位的學生以及由學校幫助聯系用人單位,在校外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根據所在單位進行符合畢業設計要求的題目和內容進行。學校支持學生在校外進行畢業設計,給予提供校外畢業設計便利條件。設計指導教師實習單位提供。校內教師進行圖紙和論文的檢查。校內畢業指導教師,教師選題由教學,科研和生產進行選題。第四階段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機械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工程知識進行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2 民辦高校機械類專業實踐的改革措施

2.1 實踐教學內容改革

實踐教學作為培養實踐能力和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對理論內容學分縮減,適當增加實踐教學學分比重,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在培養方案中科學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總周數在大學四年教學不少于37周,實踐教學學分占大學四年總學分的30%以上。

2.2 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民辦高校辦學時間較短,擔任專業課的老師大多是碩士或博士畢業后就到學校進行教學工作的,沒有機械行業的工作經歷,因此實踐經驗不足、年青的教師具有很好的專業理論知識,但工程知識存在很大缺陷?;诖祟惽闆r,學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提高工程實踐能力。指導實習的老師從工程訓練開始,首先對校內工程訓練中心進行現場實習,提高基礎工程實踐能力。指導實習的老師對校外實習基地的產品、加工工藝、工裝設備,生產流程進行觀察,深入校外實訓基地生產第一線。鼓勵教師到企業現場去實習,培養工程實踐素質。一年派出3名教師到企業上崗實習,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帶動企業和學校之間的良好發展。

(2)鼓勵教師參與科研活動。鼓勵青年教師參與科研活動,提高了教師的實踐經驗,以及教學知識面加寬,教師在教學中結合科研進行教授學生。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各種機械相關會議,加強了機械專業知識的交流,了解機械行業的發展的趨勢。使青年教師獲得豐富實踐經驗,形成機械專業具有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隊伍。

2.3 實踐采用的考核方式

在考核內容上,傳統的考核方式,是以考核學生知識為主要部分、考核實踐能力為輔助部分,考核方法不合理,對于實踐能力沒能較好的從成績上體現。現把考核方式改為能力考核為主要部分、知識考核為輔助部分。在實踐考核中并把學生的平時表現加入,在具有創新性的實踐性質的考核中加入創新能力考核。對于實踐中的職業資格實踐考核,根據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行培訓、實訓與考試的考核模式。

3 結語

通過對民辦高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的分析,構建了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實踐教學新體系。通過在大連科技學院機械專業的實踐教學中進行了嘗試和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提高了機械專業實踐教學的作用。為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為培養高素質的民辦高校機械類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永成,劉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122-124.

[2] 崔彥平,谷進軍.地方高校機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9(4):112-113.

篇(5)

關鍵詞:前校后廠;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10

1 機械大類專業目前發展狀況

機械類專業的大部分高職院校目前的辦學狀況都不太理想。辦學質量駐足不前,招生人數大幅下降,如何破解目前困境,提高教學質量,融入中國制造2025中去。從而走出目前機械類專業(具體指模具設計 與制造,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辦學的困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大問題。

2 機械大類專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哪么機械類專業發展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哪些方面:(1)招生人數大幅下降,個別學校甚至停止了本專業的招生,沒停止招生的學校也難以為斷。(2)教學方式陳舊,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3)實踐機會偏少,學生在校實習,仍然以傳統的機加工方式,學生在校期間根本就沒有參與機械加工的機會。(4)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絕大部分畢業生并沒有進入機械行業工作,流入了電子廠等流水線工作,學生看不到個人前途。從而產生了讀書無用論的觀點。

如何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緊跟社會發展的形勢,把教育目標同企業的發展目標與人才需求相結合,發揮職業教育的特點,增強自己的辦學實力和辦學活力,走出目前的困境?其有效途徑,就是實施“前校后廠、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辦學模式。

3 機械大類專業存在的問題解決思路

哪么“前校后廠、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辦學模式。如何實施?

目前大部分學校采用的是引進校辦工廠的方式,但經營一段時間后,碰到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并且大部分處于經營難以為繼的狀態。一方面,雖然有校辦工廠,但就處于工廠在生產,但學生不能參與實習。主要原因是,機械加工的成本很高,而在校學生,根本就不具備參與普通機械零件加工的能力,體現在機床的操作能力差,而企業對產品的交貨期限有一定的要求,不可能讓學生因為加工速度慢(校辦工廠的性質決定了學校不可能有很多的設備,設備少就不能彌補因加工速度慢而產生的交貨漏洞),加工精度差,會造成殘次品增加,生產成品增加,從而影響生產進度。更嚴重的是影響企業的生存。這些情況決定了在學校辦廠的困難性,辦廠容易,讓學生實習難。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以下的模式探討:(1)立足校辦工廠的現有形藎不強制要求學生在校內工廠實習期間參與同專業相關的實習(因學生人數眾多,而學校機床所限,不能保證學生的機床操作時間,而機床操作時間不夠,就不能保證熟練操作。以機械加工零件為主,學好普通機床的操作技能,為參與校外實習打下基礎。(2)現在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是2+1或者2+0.5的模式。這就是說每個學生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參與頂崗實習。這就為學生的校外實訓在時間上創造了條件。(3)尋找合適的大量的企業簽定長期的合作協議,確定每個學生參與實習的工種,薪資標準,工作時間等等內容。規劃每個學生的職業生涯,讓學生明確個人的發展前景,這不僅對頂崗實習工作的開展有利,更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有利。當然由于機械加工行業的特殊性,任何工廠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接收大量的學生進入技術工種,(一般情況下,千人以內的機械加工工廠,一次接收量不超過30人,百人以內的工廠,一次接收量不超過10人。這一點在模具廠中體現得更為明顯。)當然我在這里指的是工廠的技術工種,而不是機械的流水線作業。(因為我們培養的是優秀的技術工人,而不是流水線員工,哪怕是操作機器,如果是哪種批量生產的機械零件,也是屬于流水線工作的范籌。)(4)采用校企互動式模式,由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備、原料,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定,并指派專業人員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企業優秀管理者或技術人員到學校授課,促進校企雙方互聘,企業工程師走進學校給學生授課,同時學校教師給企業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通過校企雙方的互聘,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技能訓練的過程,既是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也為企業生產產品、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既解決了實訓材料費緊缺的矛盾,又練就了學生過硬的本領,真正實現在育人中創收、在創收中育人。通過校企合作使企業得到人才,學生得到技能,學校得到發展;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

4 結語

校企合作,大有可為。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社會需要一大批有一定理論基礎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對于生產企業來說,其最迫切需要的是具有某種職業能力的、有專長的,有創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質勞動者。總之,通過校企合作,能使學校更好地了解到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將不斷促進學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使職業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從而促使學校把對學生的培養過程與企業對一線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校培養的人才更加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要,縮短員工和企業的磨合期,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和勞動成本,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所以,校企合作于學校、于企業是一種雙贏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J].教職成,2008(08).

[2]蒯曉牛,范學銀.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構筑中職學校 教師繼續教育新模式的思考[J].2009.

[3]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意義[J].中國教育報,2010.

[4]探索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發展的基本方向[J].2010年江蘇職業教育創意論壇.

[5]何濤.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職教學改革探析[J].安徽省汽車工業學校,2011.

[6]王林.“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析.教育與職業,2008.

[7]李靖.淺析關于中職學校積極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討[J].論文天下,2011.

篇(6)

[關鍵詞]工程訓練;以學生為中心;訓練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2-0137-04

工程作為實際的改造世界的物質實踐活動,具有建造性、人文性、生態性、整體性和協調性等本質特征。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須克服目前存在的學術化、學科化傾向,擔負起工程自己的教育使命,回歸工程本身?;蛘哒f,高等工程教育要超越“科學范式”(強調工程科學與理論分析),確立“工程范式”(強調工程教育的實學性、集成性和創新性)。

為此,我國參照《華盛頓協議》,按“國際實質等效”的要求,從2006年開始試點工科專業的國際認證,并于2013年成為《華盛頓協議》的預備會員。《華盛頓協議》是國際工程師互認體系6個協議中最權威、國際化程度較高、體系較為完整的協議,該協議提出的工程教育國際認證通用標準對工科專業學生畢業時的能力要求,正是對工程本質特征的反映。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實踐表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對于工科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一、工程訓練面臨的問題

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實踐性。我國工程教育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教學(理論課程的實驗和獨立開設的實驗課程)和集中實踐教學(工程訓練、認知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兩大部分。然而,在我國本科工程教學體系中,存在重知識學習、輕能力培養的現象。2009年,中國工程院了一個調研報告,對國內高等工程教育的現狀提出了批評:一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盲目爭辦“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導致學校建設目標趨同,人才培養目標單一;二是工科院校的實踐教學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使工程訓練達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三是教師學術化傾向十分明顯,學生創新能力不強,重論文、輕設計、缺實踐。

由于高校與企業聯系不密切,企業難以容納大批學生實習等問題,生產實多是走馬觀花,學生很少有動手和提高實踐能力的機會。因此,工科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就顯得尤其重要。雖然我們在不斷進步,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滯,但與國外相比,我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如:

(一)功能定位單一

以教為中心的教學功能幾乎是所有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存在的核心要素,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這種教學理念及相應的教學方法,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實踐的能力。

(二)訓練目標不明確

訓練目標與工科專業培養未來合格工程師的要求有差距,目標仍然以驗證理論知識和掌握加工工藝為主,對培養學生的工程觀、組織管理、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要求比較模糊。

(三)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不合理

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盲目,訓練目標模糊,導致訓練體系層次偏低,訓練內容與理論教學和其他實踐環節脫節。對學生認識工程對于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影響,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手段設計系統方案與思路創新等方面的訓練不足。

(四)師資及硬件資源投入不足

師資隊伍無法滿足工程訓練要求,軟硬件資源投入不足。真正的工程師只有由工程經驗豐富的教師,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工程環境中才能培養出來。而我國工科教師學術化傾向十分明顯,大部分教師熱衷于申請課題、,對教學工作,特別是實踐教學投入不足。

造成上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核心理念未能深入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心中則是最主要的。由此,需要回答的問題有(但不限于):

1.什么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導向?

2.如何設計訓練體系?

3.訓練體系如何與專業培養計劃中的理論教學和其他實踐環節貫通?

4.如何建設工程訓練所需的師資隊伍?

二、以目標為導向,進行訓練體系的反向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導向就是用期望全體學生獲得的學習成果,反推出所需的培養過程、培養要素和培養環節,以及對應的持續改進機制。

(一)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中的具體化,它是由特定社會領域和特定社會層次的需要所決定的。在工程教育國際認證語境下,培養目標可表達為學生畢業5年左右,成為所工作領域的合格工程師,即解決“能做什么”的問題。而在“科學范式”教育模式下,通常是教師(強調工程科學與理論分析)根據自身的認識,主觀設定學生需掌握的知識,制訂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實際上決定了學生畢業時掌握的知識,這會造成畢業生能力與培養目標脫節,更與社會需求脫節。

(二)畢業生的能力要求

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是指學生完成學業時應該取得的學習成果,即學生產出,實質上是學生畢業時“能有什么”的問題。本文對畢業生能力要求的參考體系是《華盛頓協議》的通用標準,具體為:

1.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

2.具有運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關數學、自然科學以及經濟和管理知識的能力;

3.具有運用工程基礎知識和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系統的工程實踐學習經歷;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

4.具備設計和實施工程實驗的能力,并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創新方法,具有追求創新的態度和意識;具有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手段設計系統和過程的能力,設計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能正確認識工程對于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影響;

8.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在團隊中發揮作用的能力;

9.對終身學習有正確認識,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10.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三)訓練體系的反向設計

訓練體系的反向設計是指:調研內外需求,由需求確定培養目標;然后,由培養目標決定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把畢業生能力要求分解、落實到培養計劃的各個環節(包含工程訓練),形成課程體系。這里的課程體系是廣義的,即為各個教學環節。尤其要注意的是,課程體系的改革,要改變講課、實驗、實習相分離的傳統做法,充分利用工程訓練中心的條件,實現講課、實習、訓練一體化。這樣,在新生入校后,執行該培養計劃,在質量保障體系(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用下,就能保證學生在畢業被授予學位時實現各能力培養要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成果導向,解決“能有什么”的問題;進而有效達成培養目標,解決“能做什么”的問題。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能力達成、訓練體系之間的關系如表1所示。

三、訓練模式的重構

重構訓練模式與其他實踐環節的貫通,是學生能力培養的實現手段。在學生產出導向視角下,機械工程訓練教學體系必須摒棄“金工實習”的傳統觀念,樹立“大工程觀”。按國際工程認證通用標準劃分訓練層次,即認知、基本制造技術訓練、先進制造技術訓練、機電綜合訓練。隨著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現代機械產品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機械產品,而是機電一體化產品。因此,要開發以機械、電子、控制一體為核心,以工程性、綜合性為特點的訓練項目。

為滿足專業補充標準的要求,還要對機械類專業的訓練進行特殊設計和創新訓練,設置課外創新訓練課程。創新訓練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對初級訓練階段的學生開展機械創新設計基礎知識、機械運動方案創新設計、電路板設計等基礎性的專題培訓,夯實其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對中級訓練階段的學生開展原理方案創新設計、機械系統創新案例、DSP系統設計、傳感器應用技術等提高型專題培訓,增強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對高級訓練階段的學生開展大團隊創新項目訓練,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這樣,就縱向形成了“認知、基本制造技術訓練、先進制造技術訓練、機電綜合訓練和創新訓練”為主線的遞進式、五層次訓練體系。

機械工程訓練中心的訓練還覆蓋能源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工程、輕化工程等工科專業,訓練中心還要按專業模塊劃分訓練環節,以滿足不同專業的需要,橫向形成多模塊訓練體系。

訓練時間的安排要靈活,可實施分段訓練。如,對安排4周工程訓練(金工實習)的機類專業學生,可令其先進行一周的認知實習,再用2周時間與工程材料及熱成型工藝、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等課程結合,在完成圖紙設計、教師審核后,分組、分批在一個學期內完成,最后一周則可與現代制造技術實習結合,完成工程實戰。

根據以上思路,訓練資源必須重新配置。要淘汰老舊落后設備,大量增加先進制造技術訓練、機電綜合訓練、創新訓練所需設備。

四、師資隊伍的建設

“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對工程訓練中心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國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基本上屬于研究導向型,缺乏工程實踐經驗方面的培養,很難勝任“工程范式”下的教學模式。因此,為了培養具有工程創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必須完善工科教師的培養機制。一要大力推動對工程博士的培養;二是利用省部共建引入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支持,組織教師參加新技術培訓;三是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模式,引導教師校企聯合開展工程應用研究,提高他們的工程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將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傳授給學生。

當前,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在高校中是十分嚴重的。口里重視教學,實則以論文、科研項目為教師評價體系權重的最大指標,廣大教師怎么會安心教學?所謂“教學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講的是教學以科研為基礎,科研為教學服務。科研不為教學服務,以“學生為中心”就是一句空話。要以教師愛崗敬業、安心教學為前提,改革對教師的評價體系與職稱晉升機制,能很好地調節教師在教學、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工程訓練中心需要教授、博士,更需要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現場操作技師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工程訓練中心指導教師普遍存在職稱、學歷低,年齡老化,人員嚴重不足的現象。必須解放思想,打破事業編制的限制,大力實行人事制,從企業招聘全職工程師、技師;也需要從學校相關院系聘請機械、電子、材料、管理、自動化等專業的教授、博士,兼職幫助工程訓練中心開展教學設計與建設工作。

五、典型訓練環節的實例與推廣

為探討校外實習的部分環節在校內訓練中心完成的可行性以及工程訓練與理論教學貫通的可行性,2013年,我們對長沙理工大學機制專業2010級學生現代制造技術實習進行了改革試點。該級學生第四學年秋季學期開設數控技術、現代制造技術實習(時間為2周)。數控技術任課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完成零件的編程,并通過數控仿真系統的虛擬制造考核(到工程訓練中心)。實習環節在訓練中心進行了1周,每個學生完成了3個零件的加工(線切割1件,數控機加工1件,快速成型1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剩下一周時間再到大型先進制造企業參觀,整體實習效果好,解決了到企業不能動手的問題。

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我們對機制專業安排在機械工程訓練中心的為期4周的實習進行了調整,實施過程及主要時間節點如下:

1.第一學年夏季學期機械工程導論與認知實習同時進行,時間1周。也為第二學年春季學期工程材料及熱成型工藝課程教學做準備。

2.第二學年夏季學期進行2周的基本制造技術訓練和先進制造技術訓練。

3.第三學年秋季學期開設機械制造技術基礎A、機械設計課程;隨后進行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由課程任課教師與專業教師聯合指導,完成正確的CAD圖紙。在此過程中,數控技術任課教師介入,選擇適合線切割、數控車、數控銑和加工中心加工的零部件重點指導。

4.第四學年秋季學期開設數控技術,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完成零部件的編程,并通過數控仿真系統的虛擬制造考核(到訓練中心),要求理論教師先期熟悉訓練中心的虛擬制造系統;在現代制造技術實習環節(2周)時到訓練中心完成零件的加工,時間1周。以上分段完成了4周的訓練?,F代制造技術實習的另一周時間要到大型先進制造企業進行參觀實習。

該實例的流程及與學生能力培養的關系如圖1所示。

對2015級學生,可全面實施圖1所示的計劃,學生將得到系統的工程實踐經歷。這使學生從2013年試點時只能完成3個零件的加工,發展到現在能完成機械部件乃至系統的設計制造,并得到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手段實施工程的能力訓練,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認識專業責任和專業倫理。

[ 參 考 文 獻 ]

[1] 袁廣林.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歸――基于工程本質屬性的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8(9):18-21.

[2] 李曉強.工程教育再造的機理與路徑[D].杭州:浙江大學,2008.

篇(7)

關鍵詞:CDIO;專業導論;課程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8-0105-03

近20年來,發達國家都在從觀念、目標、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對工程教育進行整體改革。環顧歐美各科技強國不難發現,科技發展的加速化、綜合化、產業化、國際化和一體化,對各國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愿景是為學生提供一種強調工程基礎的、建立在真實世界的產品和系統的構思-設計-實現-運行(CDIO)過程的背景環境基礎上的工程教育。通過精心規劃項目的CDIO,可以引導學生對核心專業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綜合發展的目的。

CDIO工程教育模式與以往培養計劃的不同點之一是:通過開設導論性的基礎課程,從起始階段就將工程實踐引導入門,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盡早領略工程技術的精華,并且讓他們親手制造一些簡單的東西。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絕大部分只是憑專業名稱或十分簡單的專業介紹對所學專業有一個直觀理解,對自己專業認識較少,甚至不知道所開設的課程對從事本專業工作有何作用,導致入學時找不到學習方向和目標,對專業課程的學習缺乏動力。而現有高校的教學計劃中,很少有學校開設引導類的課程,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所學專業,提高學習興趣。

在新生入學時開展專業引導教育,開設《專業導論》課,通過相關核心工程學科的應用激發學生的興趣,明確學習動機。同時,學生CDl0教學大綱要求的主要能力發展也能有較早的起步。廣東白云學院從2010年開始,在高職“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上,為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創出一條新路,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實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模式改革試點工作,開始了對《專業導論》課程教學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內容

根據CDIO教學大綱中對導論課程的教學要求,其教學內容和項目的設計建立在對學生的引導及激發學習興趣上,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原則,在學生入校時即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專業知識教育。將《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和項目制作實踐兩個部分。

理論教學內容的設計 《專業導論》課程強調教學的系統性、全面性、前沿性以及與國際化,強化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通過精心設計,理論部分內容通過開設10次學科前沿及發展的講座,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最新發展及應用領域。講座主要內容如下:機械工程發展簡史、工程圖學概論、工程材料概論、機械設計概論、機械創新設計、機械制造概論、模具技術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機械工程師職業能力素質要求等。在開展講座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帶學生去相關企業參觀見習,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專業。

項目制作實踐內容的設計 項目制作實踐讓學生初步體驗機械產品的設計制造、裝配調試過程及工程圖的表達方法,為學生了解本專業、深入學習本專業的知識打下必要基礎。對模具方向的學生引入模具結構測繪項目,讓學生以模具實物為載體,通過對模具的拆裝及測繪,完成簡單模具二維裝配圖和零件圖的輸出;對機械設計制造方向的學生以齒輪泵、二級齒輪減速器、蝸輪蝸桿減速器為載體,測量并繪制典型零件圖和裝配圖。這樣,以工程圖學基礎理論和實驗裝置為依托,以工程繪圖為載體,對實物裝置進行結構分析和研討,在實踐中互動,在討論中爭辯,激發了學生創新意識,達到了新舊知識優化和創新思維綜合訓練的目的。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掌握本專業所需掌握的工程語言——機械制圖及零件測繪,直接培養學生對工程圖的識圖、繪圖能力,并對模具結構、常用的機械產品結構有了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CDIO改革并不是要淡化理論課程的學習,而是要改革教學方法,采取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理論課程的教學不能采取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應采取基于問題的學習、師生互動主題研討、案例教學、論文研究、項目訓練等教學形式,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能力。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一是實施教學和研究互動、課內和課外互動、寓學于研的培養模式,設置基于課程的科研訓練項目和自主科研訓練項目兩類,資助學生開展研究工作?;谡n程的科研訓練項目由研究型教學課程責任教師組織課程教學團隊教師指導。自主科研訓練項目一般為學生進入高年級后,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經學院審批后開展科研訓練工作,并以小組的形式參加創新設計大賽、機械設計競賽、力學競賽、挑戰杯等科技競賽活動。較好地完成科研訓練項目的學生可以取得實踐教學環節學分,鼓勵學生以科研訓練項目研究成果為內容撰寫畢業論文,完成畢業環節。

二是在知名企業建立學生實踐基地。學生可優先獲得去該類企業實習的機會,并鼓勵其在企業中開展科研訓練項目的研究工作。

三是通過組織科研訓練團隊、社會工作等途徑培養學生的組織、溝通、協調等領導能力。

四是定期組織開展學術討論。在導師的指導下對各自研究的課題,發表各自觀點,營造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激發創造力,提高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CDIO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考核方式

理論教學部分的考核方式 學生結合10次講座所講授的內容,獨立查閱中英文文獻,開展市場調研,撰寫不少于5000字的調研報告或課程論文,并制作講授課件,參加課堂上模擬的“21世紀制造業前沿國際論壇”,對調研報告或論文內容進行講授。教師根據學生調研報告或論文撰寫質量和課堂講授的表現,以及平時教學活動全部環節的表現,確定此部分的分數。

項目制作實踐部分的考核方式 (1)項目制作實踐的組織形式及成果提交。項目制作實踐時學生以4~6人為一個項目小組,每個小組配備一名指導教師。項目制作實踐以小組為單位,在理論課堂外執行;項目組內活動方式有:座談式交流研討,專題式講解介紹,邊做邊探討式互動,系統性總結等。組間活動主要采用總結介紹方式。項目完成后團隊需提交的成果資料有:零件圖,總裝圖,工作原理介紹,項目工作總結或課程論文等。(2)項目制作實踐考評方式與標準。項目制作實踐的成績分為優(>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課程教學的成效

《專業導論》課程教學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團隊協作、動手能力等,提高了綜合素質 在 “模具結構測繪”實踐項目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完成后提交的資料有:項目工作報告(裝配體的工作原理、拆裝順序、裝配簡圖等);全部零件(標準件除外)正式零件圖;裝配圖(每人一張)。據統計,采用實踐項目教學后,在學時與原來相同的情況下,45名學生共完成零件圖119 張(A4~A1 不等),A1 裝配圖39張、A2裝配圖6張,比往屆多繪制了裝配圖,并且零件的種類結構形式也有所增加;學生首次對典型模具機構進行了拆裝和測繪。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有明顯的提高,促進了實踐過程與工程實際接軌。雖然學習難度和工作量增加了,但由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在項目團隊的協作和交流中,大大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其綜合素質得到較好的培養,成績明顯提高。

以項目小組為單位的答辯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項目制作實踐在最后環節進行以項目小組為單位的答辯,采用答辯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在答辯時,回答問題的不是“個人”,而是代表團隊,每個成員都可以搶答或補充回答,以體現團隊的真實水平。該實踐教學環節的成績首先是團隊的成績,然后是在此之下的個人成績,每名學生的成績都和自己團隊的表現息息相關。

教師的教學能力得以提高 基于CDIO工程理念的課程教學,其主要理念是通過項目制作實踐環節,讓學生在項目制作的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這就意味著教師決不可以袖手旁觀,而是正好相反,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教師要根據每個項目組學生工作的進展情況給予引導和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面對不同的情況和對象,會靈活選用和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手段。教師還要根據各組不同的工程項目,分別對學生講解必須注意的問題和必要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基本原則,介紹一些可供參考的途徑和技巧等。

結語

《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根據不同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需求,分別設置了模具結構測繪、齒輪泵、二級齒輪減速器、蝸輪蝸桿減速器等項目實踐,測量并繪制了典型模具的零件圖和裝配圖,典型零件圖和裝配圖;以工程圖學基礎理論和實驗裝置為依托,以工程繪圖為載體,對實物裝置進行結構分析和研討。在實踐中互動,在討論中爭辯,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達到了新舊知識優化和創新思維綜合訓練的目標。

根據課程特點,建立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課程考核方式,對課程教學中的理論教學部分,以課程論文代替傳統考試;在項目制作實踐部分,將學生的成績與團隊成績掛鉤,學生成績由個人和團隊兩部分成績組成,采用團隊成員之間互評、團隊之間互評及導師評價三部分組成,通過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溝通和協作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顧佩華,沈民奮,陸小華.重新認識工程教育:國際CDIO培養模式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綱對高等工科教育創新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6,(11):81-83.

[3]楊善林,潘軼山.專業導論課——種全新而有效的大學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8(4):1-3.

[4]楊景常.成功的《專業導論課》將影響學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38-38,4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上悠亚ssⅰn939无码播放|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清| 醉酒后少妇被疯狂内射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二区一区二区aⅴ污介绍| 成码无人av片在线电影网站|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1区2区新区| 日韩欧美激情兽交|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 水蜜桃av无码| 午夜理论片yy44880影院|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 日韩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av天堂影片精品|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片毛片|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法国啄木乌av片在线播放|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农村乱子伦精品视频 | 欧美黑人xxxx高潮猛交|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下载| 4hu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九九|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 丰满熟妇乱又伦| 67194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无码|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 短裙公车被强好爽h吃奶视频| 欧美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人妻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