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論文
時間:2023-03-17 18:05: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世紀末期,我國開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國家先后啟動了面向基礎設施建設的“校校通”工程,“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扶貧示范工程和李嘉誠基金會西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以及“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示范項目”等工程項目,實現了教育信息化硬件支撐環境的跨越式發展。我省教育部門自1999年開展“校園網”建設工作,推動了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設。經過十幾年的建設,我省教育信息化發展迅速,各大高校已建成相對完善的現代化教育信息系統,而且在教育過程中應用廣泛。但是,在我省的廣大農村地區,現代遠程教育卻發展緩慢,遠遠落后于較大城市的信息化發展。那么現階段我省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現狀如何?究竟有哪些因素困擾著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作者通過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地區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的調查研究,針對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的主要影響因素,提出具體的建設性的策略和建議。
一、黑龍江省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發展影響因素
黑龍江省處于我國的東北地區,以農業和重工業為經濟支柱,近年來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建設以相對完善,但其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還存在著諸如重視硬件建設、輕視應用培訓、舊的思想觀念使用新技術問題、經費投入少且沒有得到高效的產出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認清現代遠程工程建設和應用現狀,搞清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為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農村教育現代遠程教育發展,作者調查走訪了齊齊哈爾市某縣的幾所農村中學及十幾所小學,發現了影響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諸多因素。
1.教學設備陳舊落后,缺乏更新和維護
在黑龍江省2005年的遠程教育規劃中,計劃每個學校將有四個信息化教室:光學投影儀多媒體教室(包括中央控制臺,投影儀)、衛星接收室、計算機室、光盤播放室。筆者走訪調查發現,齊齊哈爾地區大部分農村中小學只有計算機室和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是在2005年安裝,安裝數量依據學校規模決定。由于設備過于古老,早已沒有售后服務維修,在進行計算機簡單的日常維護只有每個學校的一名計算機教師。除了計算機基礎課程外,并不能在其他課程上使用計算機。陳舊的信息化系統伴隨的高故障使得學校減少對計算機多媒體的使用。絕大多數學校沒有互聯網,2005年的計算機也不能應用于遠程教育,衛星接收視頻課程也沒用持續使用,設備成了一種擺設。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現在來看只能是一種口號和愿景。
2.教師計算機技能弱,相關培訓嚴重缺乏
教師是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主要實踐者和主力軍,也是影響遠程教育進程的關鍵因素。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意識能力、培訓、待遇等一切相關因素都影響著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在本人調查中發現,有近85%的教師會使用計算機,60%的教師會使用word辦公軟件,不到35%的教師能夠使用其他辦公軟件,但是能夠熟練使用辦公軟件做成課件的卻不到15%,且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由于教學任務重,制作課件時間長,除了公開課以外,教師基本不用課件講課。教師自身的操作技術和軟件應用能力將直接影響到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沒有相應的計算機技術,信息化教學只能空談。
3.教師缺乏對現代遠程教育設備使用的積極性,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有待提高
黑龍江省農村地區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其信息通道、交通條件、信息化環境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教育缺乏競爭機制,教師處于比較穩定的地位,自我提高意識薄弱,思想認識不到位,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懂運用先進的教學理論作指導。我們對部分中青年的農村初中英語教師進行詢問,他們也懂得設備使用和資源應用的方法,但由于教學思想不明確和缺乏教學理論的指導,習慣于使用錄音機、掛圖等常規教學資源,不愿使用現代遠程教育開展課堂教學。
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策略
1.提高思想認識,創設良好環境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認識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的重大作用,積極轉變觀念,制定相應的政策和鼓勵措施,掃清教師在教學應用中的障礙,盡量為教師使用農村遠程教育設備創造良好的環境,在廣大教師中形成學資源、用資源、研究資源、開發資源的良好格局,提高農村遠程教育資源應用的有效性。
2.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資源建設
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資源的投入建設,特別是各地市要有針對性地建設一批適合本地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資源。同時,在資源建設上必須保證質量,要符合國家的要求,保證在政治性、科學性上的正確,要嚴格審查;要充分考慮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針對青少年心理認知特點,使農村遠程教育資源適合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學校要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在這方面不是要求所有教師都去開發多媒體素材或課件,而是要求廣大教師應當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信息資源, 采用“拿來主義”的方式,只要是資源庫有的都可以拿到教學實踐中來。只有在確實找不到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或者找到的資源不夠理想)的情況下,才有必要由教師自己去進行開發。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的資源建設,有四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遠程教育資源的不斷豐富;二是本地資源的不斷采集;三是校本資源的開發補充;四是各類資源的互通共享。各級資源中心要優先考慮為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提供數量夠、質量高且適合模式學校使用的教學資源。
3.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離不開教師的積極使用,加強教師的計算機水平是進行遠程教育的當務之急,也是現代遠程教育長久發展的關鍵。
(1)在短期內,可以采取多種培訓方式,對所有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按照能力不通分層次進行培訓。一是開展對模式學校專管員的培訓,使他們基本掌握設備系統的維護和軟件的應用。二是由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分層次舉辦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骨干教師培訓班,在此基礎上建立既懂管理又懂應用的骨干教師隊伍。三是立足鄉鎮區域,大力開展校本培訓。
(2)從長遠發展規劃,構建縣區級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建立以縣區為主的教師遠程教育培訓基地。縣級教師學習培訓中心要把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本地區所有教師進行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培訓,學會運用教學軟件和網絡開展教育教學與研究活動,形成群體化教學環境,設立多媒體供應站,通過網絡和開發CAI課件多種媒體,不斷培訓提高本地教師運用遠程教育設備和資源進行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4.采取多種方式,調動教師積極性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的豐富資源,為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和制作課件做了可用資源的良好補充。為了使遠程教育廣泛在教學中應用,消除教師對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的抵觸心理,一方面要采取座談、演示等多種方式,向教師主動介紹遠程教育資源所提供的豐富素材,定期分發節目預告,讓學科教師熟悉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另一方面發揮榜樣示范、帶頭作用,讓有能力、有興趣的教師應用現代遠程教育設備上公開課,要讓學科教師看到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調動他們應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的積極性。
評價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成敗與否,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它的應用效益。教學應用是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只有現代遠程教育在教學中得到充分和有效的應用,農村基礎教育才能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DB/OL],中國教育部網站 moe.省略
[2]祝智庭.網絡教育應用教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
[3]宗敏.湖北省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策略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8.10
[4]祝智庭.服務科學視域中的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系統工程研究中心,2008.10
[5]黨小超.貧困地區教師培訓現狀調查及培訓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5(3):69-79
關鍵詞 教育技術;教育裝備;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9-0021-03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quipment in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Chen Zichao, Chen Junhong, Ou Jianfong
Abstract In Foshan City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educational equipment,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features of the educational equip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equipment is the main bottleneck which i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put forward proposa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equipment; urbanization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教育技術裝備建設,從而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進程中,不斷遇到新問題。在教育裝備的投入方面存在不均衡的情況,在傳統的實驗室、實驗儀器、信息化、現代化建設等方面也出現滯后現象。因此,佛山市教育局啟動了全市性的教育技術裝備專項檢查工作,旨在積極推動區域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的均衡發展,增加對學校的實驗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等教育技術裝備薄弱環節的關注,同時為制定適合當地發展的教育裝備建設標準做準備。
1 調查工作開展情況
調查工作結合佛山市中小學“新裝備”工程專項督查工作同時進行,調查的重點是實驗室、儀器配備、裝備的管理以及使用情況等。調查使用的三級評價指標體系是根據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學儀器配備標準(2006版)[1-3]、廣東省教育廳制定的教學儀器配備標準(2008版、高中2004版),針對小學和中學的不同要求設計制定的。實驗室和信息化裝備建設的一級評價指標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組織管理、裝備情況和教學應用。其中組織管理重點考察管理體制、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裝備情況重點考察實驗室(功能室)建設、教學儀器配備和信息化裝備;教學應用重點考察科學實驗、實驗教學研究、應用成果和信息技術應用。
本次專項調查工作在市直和各區范圍內抽取了62間學校進行全面檢查、其中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和完中,另外還對全市各區部分學校的校長、學科教師和實驗教師進行了訪問調查。
2 結果與分析
2.1 調查結果
1)實驗室。
①實驗用房及配套設施。
實驗室:學校的實驗室數量達標,面積基本達標,基本能滿足目前的實驗教學需求;個別小學實驗室儀器配備比較殘舊;個別中學化學實驗室沒有安裝洗眼器以及沒有做到抽風口到臺,有的實驗室沒有信息化教學設備等,在實驗室標準化建設的細節上需要進一步加強。
儀器室與準備室:在數量上和面積上多數學校達標;化學實驗準備室和化學藥品儀器室都安裝了通風設備;易燃、易爆、有毒藥品和強腐蝕性等危險化學品基本做到單獨存放,但有個別農村學校的化學藥品儀器室與準備室合用,化學藥品存放較為擁擠。
數字化探究室:約一半學校仍未建設數字化探究室,已經建設了探究室的學校大多數未能真正開展探究實驗。
專用教室:音樂、美術、體育等專用教室建設情況基本達標。
②儀器配備。以4個平行班Ⅰ類配備1套計算,學校的教學儀器配備達標,只有個別舊校的教學儀器配備不足。個別偏遠地區的新建小學盡管儀器配備達標,但由于缺乏科學教師或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科學教師,導致部分儀器設備閑置。不少中學歷年殘余的化學藥品較多,不知如何處理。
③實驗人員。小學基本上沒有專職實驗管理員,大多數由科學教師兼任。大多數中學有少量實驗管理系列職稱的實驗室管理人員,少部分學校基本上沒有實驗管理系列職稱的實驗室管理人員,多數由學科教師兼任。由于實驗人員不受重視,職稱晉升難,與學科教師相比收入普遍偏低,影響了工作積極性。這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從政策上解決實驗管理人員的編制和職稱晉升問題。
④實驗教學與研究。從資料上看,學校每學期按教材要求各年級制定實驗教學計劃,實驗室內有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的實驗記錄,學生實驗的開出率也很高。許多學校制定了實驗室開放制度,但絕大多數學校的實驗室開放工作還未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發展需求。
近幾年,佛山市的自制教具在省內和全國的評選活動中獲得較好的成績,實驗方面的研究課題和論文也較多,但這只局限于部分學校。全市的自制教具整體水平相對較高,但也有個別學校對于此項工作不夠重視,實驗方面的研究課題和論文較少。
⑤實驗室管理。實驗室環境整潔,各項制度健全并且能上墻,不少學校做到實驗室環境的美化(如張貼科學家畫像、科學標語等)。實驗儀器賬冊規范,多數學校能按照規定,每學年對儀器設備進行核查清點,做到賬物相符、賬賬相符。儀器陳列基本做到規范、科學。教學儀器的分室、分柜、定位存放基本符合規范,標簽張貼基本符合規范,但個別學校標簽殘舊。各學校實驗室基本上都有安全防火設施和防護急救用品,但個別放置位置不當。儀器設備定期檢查、保養意識不強,缺少記錄。不少學校儀器說明書等資料不全。
⑥實驗室工作特色與創新。除傳統理科、文科、藝術等專用教室外,根據素質教育和學生全面發展要求,建設和配備有特色和創新型實驗室或園地,一些小學的特色比較明顯,如三水區樂平中心小學的民樂隊,南海區樵北中學的田徑特色,禪城區第九小學的課外科技活動等。
2)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工作一直以來是佛山市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一個工作重點。經過多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實現教育信息化。
①目前,全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水平普遍較高,計算機總臺數突破145 000臺,平均每5位學生就擁有一臺計算機,教師則每人1.03臺;多媒體約14 800套,約92%的課室安裝了多媒體設備;90%的學校建立了校園網。
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較強,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情況相當普遍。同時市教育局每年舉行一次全市多媒體教學比賽,今年則改為“微課”比賽,這些活動對全市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③教育信息化硬件設備的日常更新、維護仍存在較大的問題,部分學校的計算機比較殘舊,尤其是小學的問題較為突出,這就需要督促有關鎮街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盡快進行更新換代。
2.2 分析與討論
1)城鄉總體差距在縮小。城市學校和鄉鎮學校之間的差距在縮小,鄉鎮絕大多數新建學校的軟硬件情況已經趕上或超過城市學校。這首先是因為城市化速度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程度高,在經費投入和吸引人才方面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是因為新建學校起點高,具備后發優勢。
2)新舊學校差別大。對于城市學校而言,相當部分舊市區內的舊學校硬件設備較差,特別是小學,甚至比不上鄉鎮的中等學校,具體表現為經費不足、硬件設備殘舊、實驗教師缺乏,實驗開出率偏低,反映出舊市區街道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對學校的經費投入不足。
對于鄉鎮學校而言,鎮辦的中心小學的軟硬件普遍較好,具體表現為實驗室教學場地充足,設備也相對齊全,學校領導重視,師資力量較好。但鄉鎮的舊學校情況仍不樂觀,實驗場地和儀器設備均比較缺乏,甚至個別偏遠山區的新建學校師資力量仍然欠缺。這可能與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導致經費投入少和對人才欠缺吸引力有關。
3)區域差距在縮小。調查發現,佛山市下核各區的學校之間差距在縮小,相對落后的區域與相對發達的區域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這也反映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各區的經濟和教育發展差距在縮小,城市化程度趨于平衡。但值得注意的是,極個別較為偏遠落后的山區學校與裝備標準仍有較大的距離,這可能要依賴當地經濟的加速發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4)實驗人員素質低、待遇差。這次調查中各學校反映最多的問題是缺乏實驗人員和設備管理人員,問題的關鍵是無編制和待遇低,嚴重制約了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實驗人員素質差,待遇低,晉升難,培訓少,不受領導重視,其中小學大多數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科學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欠缺,個別學校甚至出現有儀器但教師不會使用的情況。
5)數字化探究室形同擺設。調查發現,仍有約一半的學校未建設數字化探究室,已經建設了數字化探究室的學校大多數未能真正開展實驗探究,形同擺設。這一方面反映了學校經費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師欠缺技能培訓和積極性。
6)外來工子女入學難問題依然嚴峻。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無論城市或鄉鎮的外來流動人口都不斷增多,外來工子女入學難問題依然嚴峻。這一方面與政策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受到教育場地和設備條件的限制。
3 建議
3.1 深入開展教育裝備建設,努力實現教育裝備標準化、規范化、現代化
根據佛山市中小學教育裝備建設的現狀,及時啟動《佛山市中小學教育裝備建設標準》的編制工作,制定一套城鄉一體化的教育裝備建設標準,促進中小學教育裝備標準化、規范化、現代化建設,有利于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
3.2 抓住經濟發展的機遇,努力提升鄉鎮學校的教育裝備水平,縮小城鄉差距
根據新制定的《佛山市中小學教育裝備建設標準》,在經費和政策上向鄉鎮舊學校傾斜,重點解決鄉鎮舊學校的硬件建設;加強鄉鎮舊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培養和引進人才;根據城市化過程中地方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的特點,加大經費投入,撤銷或合并舊學校,按新《標準》的相關規定高起點、高標準建立鄉鎮新學校;及時調整政策,切實解決外來工子女入學難問題。
3.3 加強市區舊學校的經費投入,努力提升市區舊學校的教育裝備水平
在教育發展策略上不能只顧重點學校,要認真依據教育公平的原則投放教育經費;在經費和政策上要向舊市區內的舊學校傾斜,重點解決舊學校的軟硬件建設;結合城市舊區改造工程,適時撤銷或合并市區舊學校,按新《標準》的相關規定高起點、高標準建立市區新學校。
3.4 大力推進智能教育建設,數字化校園助推佛山教育現代化
從數字教育到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內涵發展是一致的。佛山的教育信息化目前已經朝著教育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已經有部分學校正在進行探索實踐與推廣應用,有望走在全省前列。但要加強與國內先進地區的合作與交流,不斷總結和提高。同時,數字教育或智能教育不僅要做好硬件設備的建設工作,對教師的培訓工作也要跟上,這樣才能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和教育教學績效。
教育管理信息化要實現區域性的突破,逐步形成佛山基礎教育數據中心。積極發揮地區教育云計算平臺的作用,服務各級各類學校。發揮各學科優勢,開放協作,共建共享,建設和完善具有佛山特色的學科教育教學資源庫,為教師、學生自主發展提供豐富資源。同時,積極探索網絡道德文化教育,讓師生學會聰明地對待各類信息。
3.5 加強實驗技能考核,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將學生的實驗技能考核結果納入升學成績并常態化,可引起學校和各級主管部門的重視,有利于促進教育裝備建設的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建議首先在初中生物、物理、化學等課程中進行試點并逐步推廣,最終將考核結果納入中考成績。
4 結束語
佛山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在教育裝備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教育裝備建設已成為制約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瓶頸。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加速教育裝備現代化建設,教育現代化水平必將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JY/T 0388-2006 小學數學科學教學儀器配備標準[S].2006.
[關鍵詞] 未來教育空間站; 教育云; 網真課堂; 物聯網共同體; 教育均衡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強國必先強教,優先發展教育、實現教育現代化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國民素質的根本途徑。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認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1]是實施綱要的四大保障措施之一。
本文提出了未來教育空間站FESS(Future Education Space Station)的概念、構想、設計、實現與運行管理模式,建立了教育云數據存儲與管理中心、網真課堂、物聯網互動反饋學習共同體以及教學智能診斷系統,旨在探討高等師范院校與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環境同步建設思路,探索遠程教學平臺運行同步管理方法,實現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共享與應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和社會公平。
一、FESS概念與目標
(一)概念
空間站是人類進行太空科學研究和開發太空資源的平臺,它促進了人類從地面走向太空。本論文提出的未來教育空間站是一個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以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實現高校教師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無縫連接為目標的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教學服務平臺,可以促進教育從傳統的“自然時空”向信息技術所支撐的“數字時空”延伸和跨越,促使高等師范教育和基礎教育在未來教育空間站中完美融合。
(二)“1-2-3-4”結構化發展目標
FESS以高校為中心站,以所服務的地方基礎教育相關中小學校為地面站,覆蓋與高校相關的各教育實習基地和繼續教育基地,輻射全體Internet網絡用戶,實現遠程交互式實時課堂呈現和共同學習。[2]其建設目標可概括為:“1-2-3-4結構化發展目標”,即一個中心平臺、兩項外延職能、三級服務對象、四面四維融合。
1. 一個中心平臺
建成培養優秀師范生和培訓中小學在職教師的全新發展平臺。服務于高等師范院校教學、科研及特色發展需求,進行基礎教育教師職前培養方式變革,如滿足常規性教學環節需求、師范生教育見習等,促進教師教育培養模式、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為提高學校師范生教學技能、增強師范生就業競爭力和打造學校教師教育品牌作貢獻。
2. 兩項外延職能
一是具備教師職后教育培訓職能,二是建立非正式學習平臺,具備數字化教育公共服務職能。這兩項外延職能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擴展未來教育空間站的應用,使之能夠服務于地方教育與社會,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完善。
3. 三級服務對象
一級服務對象是高校的教師與師范專業學生,可獲得中心站內全部資源使用權;二級服務對象是相連接的地面站學校的中小學教師與學生,可獲得地面站內全部資源使用權;三級服務對象面向全體Internet網絡用戶,按注冊用戶和一般用戶分為兩種不同權限,分別提供相應服務。
4. 四面四維融合
通過FESS網真(Telepresence)課堂、物聯網互動反饋學習共同體等新型教學平臺環境實現傳統課堂與網絡課堂、高校課堂與中小學課堂、城市課堂與農村課堂、普通教育課堂與繼續教育課堂等四個方面在時間、空間、內容及方式等四個維度的融合,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二、FESS設計方案
(一)總體設計
1. 總體布局
FESS以高校為中心站,以若干中小學為地面站,總體布局為星型結構(如圖1所示)。
中心站負責管理與協調整個未來教育空間站,其主要標志是建立教育云數據存儲與管理中心。一所中小學為一個地面站,地面站之間通過中心站實現互聯。
2. 中心站結構
FESS中心站采用五層十項系統結構設計。縱向五層為基礎設施層、基礎服務層、應用支撐層、應用系統層和門戶層。橫向十項除建立教育云數據存儲與管理中心、網真課堂、物聯網互動反饋學習共同體等三項代表性系統外,還包括智能錄播系統、遠程教育與學習系統、3D輕松學習及體驗空間、教學智能診斷評價系統、多媒體教育軟件開發系統、校園網絡數字電視系統和中心站門戶等七項系統(如表1所示)。
基礎設施層除了硬件設施外,還包括必要的裝修裝飾,秉承從“自然空間”向“數字空間”發展的理念,以“夢幻太空站”為裝修主體,彰顯未來教育空間站的科技性與前瞻性,并注意突出教育創新和教師技能發展的功能屬性,引入VI視覺識別,將科技和藝術有機地結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公開課;成本
【中圖分類號】G40-05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5―0080―03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順應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推進,我國很多中小學已進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課堂教學是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主陣地,而公開課對日常的課堂教學具有導向、示范、引領作用,是教學改革的先鋒。為了實現“整合”,人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物力、財力去打造一節盡可能“完美”的公開課,但是這樣的公開課效益如何?因此,關注公開課的成本、分析公開課的成本發生的原因,為教師及管理者提供決策控制公開課成本,從而提高公開課的效益,以推動新課程改革,促進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良性發展。
一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的公開課
公開課就是對他人公開的課,特指有組織的,有一定規模的、有特別準備的課堂[1],往往是優秀的課堂教學,也是某一階段人們期望的能體現最新教育理念的課堂,為常態課堂追求的目標。公開課的開展,包括三個階段:教學設計階段、教學實施階段及教學評議階段。教學設計是教學的前期規劃與準備,為教學實施服務的;教學實施階段是教師、學生、媒體、資源等教學要素充分互動的階段;公開課評議階段是執教者反思、聽課者對教學情況進行評價的階段。由于公開課的教學實施是經過多次教學設計、試教、研討后才開展的,因此,筆者將公開課的最終的教學實施之前的所有規劃與準備包括公開課特有的“試教”都稱之為教學設計。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學校的信息技術硬件設備配置基本完成,學校建立了校園網,提供教師教學所需的電子資源,教師可以熟練地使用信息技術并完成了信息技術技能、現代教學理論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的培訓[2],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如何整合是教師們主要的教研活動。開展公開課是有效交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主要方式。
在新課程改革階段,探索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系統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信息化的教學環境;通過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最終目標,是開展公開課的主要目的。為了這樣一種理想的課堂,不僅僅是執教者一人甚至是一批人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物力、財力及心理資源來準備。
二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公開課成本
成本一詞是經濟學上的概念,“廣義的成本指為達到特定的目的而應發生或實際發生的價值犧牲”(袁連生,2000)。那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公開課的成本就可以簡單理解為人們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公開課的投入,指為了推動教學改革,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而應發生或實際發生的價值犧牲。
為了便于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公開課投入成本的分析,“公開課”(為敘述方便,下文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的公開課簡稱為公開課)可以依照:(1)投入公開課的要素(人力、物力);(2)公開課成本的負擔主體(學校、教師);(3)投入公開課資源的表現形態(貨幣、非貨幣)三個角度進行分類。
這三種分類方法互有交叉,對公開課成本的分類是對于開展公開課這一活動實際所耗費的教育資源,根據管理及在促進公開課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對成本進行控制的需要,按照成本負擔主體對不同形態資源的投入為標志進行劃分的。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提出如圖1所示的公開課成本分類。
公開課成本的負擔主體包括教師、學生還有學校。但是分析公開課教學的整個過程,我們發現教師是公開課成本負擔的主要主體,其次是學校(如圖1)。由于公開課這一教研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培養學生服務的,而且學生為公開課付出的成本與花在常態課的付出差別很小,因此不考慮學生。這里的教師包括執教教師、其他參與準備與評議的教師和學校的教學管理人員與教學輔助人員等。由于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學輔助人員是學校日常的教學活動服務的,并非專門為公開課而任用的,所以不計入公開課成本的負擔主體。
如圖1所示,公開課成本分為貨幣成本和非貨幣成本兩類,貨幣成本是數量的,可以進行數學計算;非貨幣成本難以量化,但是會極大地影響執教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準備公開課、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行為,所以也是本研究要考察分析的對象。
1 非貨幣成本
公開課的非貨幣成本主要是由執教教師負擔的,主要內容是心理成本,是指為了推動教學改革,開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公開課而應發生或實際發生的心理價值犧牲。在“整合”階段,執教公開課的教師在探索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系統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實現教學結構的變革,以提高教學效果進而達到優化學科知識體系和促進學生發展時,這些對于教師以往的教學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因而會產生焦慮與排斥等負面的心理狀態。同時,由于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缺乏致使執教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搜集資料卻感覺收效甚微而焦慮、煩躁,尤其對于年齡較大的教師,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操作方面能力較差,在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把握上要驅除以前的教學習慣實現一個心理的轉變,以及在克服教育信息化初期的障礙之后還要克服探索更恰當地在學科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問題帶來的更大的焦慮與排斥而負擔較多的心理資源。
如果能對教師付出的這些心理成本給予適當的補償,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制度上的人性化關懷,這樣對保證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發展推動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由于人們賦予公開課(尤其是評比類型的公開課)太多外在的價值,使其帶有較為濃厚的功利色彩,執教者為使公開課上的更加精彩,爭得校外老師的好評,為自己揚名立萬,一直會有很大的思想壓力。在訪談中發現尤其對于年紀較大的教師和年紀較輕的女教師的心理壓力較大。前者主要是擔心自己上不出新意,或是思路不符合新課改精神;后者主要怕課堂駕馭不好,甚至有的年輕女教師在準備公開課期間會失眠。這顯然消耗了教師大量的心理資源。對這一成本的控制一方面依靠教師本人轉變對公開課的認識,另一方面靠教育主管部門適當降低公開課在教師晉級、考核方面的作用,從而降低它的功利性價值,這對公開課活動本身的健康開展有重要的意義。
2 貨幣成本
公開課的貨幣成本包括財務成本、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1) 財務成本
財務成本,也就是會計成本,是可以通過學校的賬簿記錄或個人的支出記錄計算出來[3]。公開課財務成本分別由學校和執教教師負擔。
學校財務成本。學校對公開課付出的財務成本包括消耗固定資產和材料的費用、低值易耗品的費用。前者指教學設備消耗的分攤,如計算機、投影儀的折舊與維護費用的分攤,設備耗用的電費;后者指為公開課試教及正式實施教學時所消耗的各種材料、燃料、試劑及一次性的儀器儀表、工具等費用,這里統稱為教學用一次性消耗材料的費用。
執教教師財務成本。執教教師付出的財務成本是指為使公開課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執教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和教學實施階段所支付的所有經費,包括為了教學內容購買圖書、光盤、網上下載的有償使用的資料的費用(很多學校不給報銷),為了準備公開課,執教教師自己支付的電費。
(2)時間成本
概括地說,就是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教師為開展公開課,從教學設計階段到公開課活動結束所花費的所有時間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教師為了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公開課的教學目標,會占用更多的時間進行教學設計,思考信息技術的恰當融入,我們如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與開發信息化學習資源優化學生學習的條件,最終將這些理念與方法真正在課堂上體現出來而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雖然,這些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的常規課的教學設計也是需要的,但是教師們可能會將這些教學目標分解,這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而公開課是“典型課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就要把這些目標盡可能地在一節課上體現出來,要讓聽課者看到公開課的教學效益,因而要花費數倍的時間。一般地,公開課的級別越高,參與準備的教師越多,他們為執教者提供建議、指導,這樣就耗費眾多教師的時間。
由于教師為公開課付出時間的過程是教師內部生物能量消耗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教師花費的時間的價值可以借助教師的工資來衡量,即根據教師的平均月薪及正常工作時間計算教師正常工作每小時的工資來計算教師花費的時間的價值。所以,將時間成本劃歸為貨幣成本這一項。
為公開課付出時間的有執教者和參與者,按照公開課教學的過程,教師們為之付出的時間成本可分為:
教學設計階段的時間成本。這個階段包括教學設計初稿階段的時間成本和公開課“試上”階段的時間成本。在初稿設計階段,首先是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解讀,要厘清,編者的意圖。然后,分析學習者特征。“下面就是到網上去搜大量的相關內容,把這些梳理出來,覺得有新意的根據教學內容形成一個個清晰的模塊,然后思考每個塊之間采用怎樣的方式呈現,以多種方式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與教學內容的要求,在借鑒其他教師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寫好腳本,這是一個相當費時費力的過程。這要花費教師大段的時間,很多時候因為學校的雜事太多,教師只能占用休息時間,“每個晚上熬上三四個小時是正常的”。然后根據腳本再做課件,形成教學設計的初稿,這個也要花費很長時間,“但是很多時候搜集到的資源并不能如我們所愿,這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搜集、篩選、改造”,有些效果自己的技術難以實現的還要請教技術人員。
公開課“試上”階段,執教教師通過試上檢驗自己的教學設計,同組的教師根據教學情況進行現場評價指出問題,執教者反思、調整、完善,“一方面是教案的修改,然后是課件的修改”,“而且由于是初稿,課件很粗糙,很多地方需要美化,由于公開課要完整性,在課件的設計與美化上也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但是,很多時候會有兩三次的試上,不同級別的公開課,教師重視的程度不同,參與的人數不同,試上的次數也不同,這樣花費的時間成本達到常規課的幾十至幾百倍就不難想象了。
公開課教學實施及評議階段的時間成本。公開課最終的教學實施階段同常規課的教學實施階段一樣都會發生時間成本,如果此公開課的教學內容和正常的教學進度是吻合的且開課班級是執教者所帶班級,那么執教者在實施階段的時間成本將不作計量,否則要計量執教教師在這個階段的時間成本。而聽課教師作為受眾此時的時間成本將不予以計量。由于我們分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公開課的成本主要是對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準備公開課耗費的成本進行控制,因此將不考慮公開課評議階段的時間成本。
(3)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負擔的主體包括學校、執教教師和其他參與教師。
學校付出的機會成本是學校財務成本不用于公開課向聽課者展示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過程,而用在學校的其他教育教學研究活動可能獲得的收益。執教教師付出的機會成本是指在準備公開課時,因為考慮要最好地體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層次整合投入了大量的金錢、時間、精力等資源而放棄了投入其他教科研活動、其他課程學習可能帶來的教育、學習或心理收益。其他參與教師由于參與公開課的教學設計而放棄了投入其它教科研活動、其它課程的學習,因而可能損失在其它教科研活動、其他課程學習中帶來的教育、學習或心理收益,這樣就形成了機會成本。
三 小結
公開課這一特殊的教研活動使得人們為之投入相當于常態課堂很多倍的成本。筆者曾對34名中學骨干教師作過調查,發現教師搜集資料所用的時間占初稿設計階段的三分之一,而這個時間完全是可控的,所以如果教師能熟練地、方便地獲取到有效信息化資源,即可節省大量的時間成本。這一方面要求教師本人有較高信息素養,另一方面需要教育管理部門為教師提供有效條件方便教師獲取資源。公開課特有的“試教”環節使得貨幣成本的增加,同時也由于大家對公開課的重視,加重執教者的心理負擔而增加心理成本。如果教師本人能理性看待公開課的價值,管理者能給予適當的物質及精神上的補償,這樣對于減少人們在公開課方面的投入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教師也是一種制度上的人性化關懷,這對于提高公開課的效益,促進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余文森.公開課再認識[N].中國教育報,2006-6-2(5).
珠海市教育委員會
珠海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來,在上級業務部門的關心、指導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教育信息化程度顯著提高。截止年月全市共建起了個校園網,計算機教室多間,擁有計算機達多臺,配備計算機專職教師人,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的學校達所,幾年來,接受過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生人數達萬人次,占全市中小學總學生人數的.%。開展計算機輔助教育的學科覆蓋率達%,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師覆蓋率達%。珠海市一中、珠海市二中和拱北小學已率先成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下面就近年來我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有關情況簡單匯報如下:
一、加強領導,強化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管理
珠海市教委各級領導歷來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十分重視,并把推進我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作為促進我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突破口。為此,珠海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備了計算機專職教研員,并于年成立了“珠海市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珠海市中小學計算機教學專業委員會”,分別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學的副主任擔任主任和理事長,許多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學校也都分別成立了由學校領導、計算機教師和其它非計算機學科教師參加的“計算機教學實驗小組”,從而在組織上保證了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同時,市教委還為加快我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還于年頒發了《關于加強我市計算機學科教學的通知》等多份綱領性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我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教學目標和發展目標,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必修課,并結合本市實際,提出三個統一(統一管理、材,統一考試),二個提高(通過廣泛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進我市教育現代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一個目標(使我市信息技術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雙豐收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是推進我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保證,是珠海市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和標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學校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必修課程,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學都將開設信息技術教育必修課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學生都要接受信息技術教育。同時,我們在努力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率時,也注重對計算機特長生的培養,為此全市每年要舉辦六次市級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競賽(中、小學生計算機知識競賽、網頁設計制作競賽和多媒體制作競賽)以及報刊賽、大獎賽等多種競賽活動,進一步選拔尖子學生,再通過各種形式的集訓進行再提高,幾年來,我市在參加全省全國的gdoi、noi以及電視大獎賽等各種競賽活動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共獲得了全國一等獎五個,二等獎近十個,省級以上獎勵更多達余人次,拱北中學今年還在全中noi奧林匹克分區聯賽中獲某省賽區團體一等獎(全省第四名),并連續兩年獲全國優秀參賽學校稱號,我市在參加全省的gdoi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中也獲得團體第七名,受到了省內外有關專家的好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三、采取措施,加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
、強化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的建設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術教育的質量,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除領導重視外,還需要有一批具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較高業務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此,市教委從年開始,就每年從大專院校和社會各界招聘大量優秀的計算機人才充實我市的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同時,市教委還每年對信息技術教師進行各種培訓,如加強各種教研活動,組織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心理學、信息技術教材教法的研究與學習,外出考察交流,以及舉辦高水平的技術專題講座(如網絡管理、網頁設計、多媒體制作等)等,并定期進行優質課評比、優秀軟件的評比、優秀論文的評比等,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同時為使這批教師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個學校還想盡辦法改善他們的工作、生活、環境,對他們生活上關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職稱評定、課時計算給與傾斜,使他們工作順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擁有一批高學歷、高素質且具備較強敬業精神的教師隊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術教師公開發表的論文以及獲省級以上獎勵的論文、教案、軟件等達余篇(件)。
、狠抓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培訓工作
要大力發展我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全面推進珠海市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加速實現珠海市的教育現代化。我們還必須大力開展全市所有非計算機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以切實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素養。依據《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規劃》的指導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層次的多級培訓機制:一級層次是要求所有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在年前全部進行一次系統的信息技術培訓,并要求有%的教師要通過計算機初級考核,%的教師要通過計算機中級考核,各級各類學校能有%以上的教師可以把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去;二級層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師在年前全部達到并通過計算機中級考核,%要達到并通過計算機高級考核,各級各類學校要有%以上的教師可以把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去;同時學校要把教師應用計算機進行教學的能力作為晉級考核的指標。為此,我市在年就根據學校教育實際編寫出+了全省第一本適合教師培訓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一書,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盤。目前此項培訓計劃進展順利,已達到預期目標。現在全市開展計算機輔助教育的學科覆蓋率達%,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師覆蓋率達%以上,此外還有一部分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整合教學。
四、加強課題研究,大力促進科研促教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師生的信息意識,實現教育過程的信息化,并最終培養信息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學興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擔了國家、省級重點課題達數十項之多,如市教委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珠江三角洲教育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子課題“信息技術與珠海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珠海一中承擔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優化語文教學”,珠海市二中承擔的“cai促進教師現代化教育技術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學承擔的“多媒體熟語識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研究、計算機多媒體與網絡輔助教學和課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加強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全面推進我市中小學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市教委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珠江三角洲教育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子課題的“信息技術與珠海市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于年月結題,它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對我市當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課程、多媒體輔助教學、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資源、網上教育與遠程教學、教師隊伍建設等)進行了整體分析、研究,找出了許多阻礙我市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癥結,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本原則、戰略思想、發展策略和措施保證,規劃了我市信息化教育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并為此建立了“珠海市實驗中學”,力圖通過營造信息化環境,加強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教育帶動學校的全面工作,使實驗學校逐步構建起現代化的信息化辦學模式。因此,可以說這是我市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對我市教育信息化發展將起到一個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強信息技術課程研究,突出學生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珠海市中小學計算機學科教學研究”作為我市首批重點課題早已于年立項,為配合該課題研究,我市還在拱北中學、拱北小學和香州七小設立了三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實驗班”,該課題明確提出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要堅持“信息技術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標,信息技術是認知工具,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應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計算機是創新工具,強調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等四個基本原則,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突出學生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從教材、教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多方面進行實驗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突出網絡、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構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學模式的變化,現代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與教育過程的結合,給教育帶來了一個全新的面貌,它賦予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以更豐富的內容。如何突出網絡、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構建,充分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和非線性的表達方式來營造引導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新型教學環境,尤其是創建優化的網上學習環境,來實現教師傳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授與學生自我探索的有機結合,以切實提高信息技術教育的科學化水平,已成為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點研究內容。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學、實驗中學、縣一中、拱北小學、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學校多年來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突出網絡、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構建,提高教學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嘗試,認真的研究、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園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研究”和“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與研究------多媒體與語文教學”、市二中的“cai促進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學的“多媒體熟語識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內外教育專家的一致好評,特別是對市六中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廳副廳長劉達中說“這個實驗班我非常欣賞,它體現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根本轉變”,美國哈佛大學威斯汀教授也說“這種模式在美國也很少見,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五、積極推進校校通工程,加強我市教育城域網和“珠海市中小學虛擬網校”的建設
1、中國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現狀
1994年,美國教育技術協會(AECT)對教育技術的定義明確提出:“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資源和過程進行設計、開發、評價、利用和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資源作為教育技術研究的兩大對象之一,因此對教育資源進行研究是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教育資源,現在還未有統一定義。從字義上講,教育資源庫就是各種關于教育的資源的匯集,本文所討論的是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網絡教育資源出現的形式可能是多種多樣,如教育網站、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等,從服務目標看,有為中小學教育服務的,也有為高等教育服務的,也有為社區(community)教育服務的,等等。本文只討論中國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問題。
中小學網上教育資源庫的種類有很多,包含教育新聞信息、各類教育統計數據、教研論文庫、學科教案庫、題卷庫、課件素材庫、課件庫、教育法律法規庫、招生考試庫、教育產品信息庫、教育機構庫、共享軟件庫、圖片素材庫、動畫素材庫、音像素材庫、百科知識庫等各個方面。
現在已經有許多公司正在進行中小學網絡教育庫的開發。如,北京騰圖科技集團開發的國內教育教學資源庫由教育部中央電教館監制,它由中央電教館教育專家、學科教學專家、學科研究員、學科編輯、多媒體開發人員以及地方的優秀教師,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為指導,參照教育部最新頒布的各學科課程標準,制作出權威的、標準的各學科教學素材,提供了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的資源,匯集了圖片、文本、聲音、視頻等四大基本媒體形式。中基教育資源管理系統主要應用于中小學校和地區教育城域網,采用《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清華同方思科公司"基礎教育資源庫",包括城域教育網版本和校園網版本的基礎教育資源庫,如學科課件庫、學科教案庫、優秀公開課、學科掛圖庫、信息技術課資源庫、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等。科利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學科教育資源及管理系統,包含學科資源及第二課堂、教育論文、通用素材等教育資源,可以為建設普通學校、職業技術學校、專題庫服務,元數據采用《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
“中國中小學數字圖書館”是我國第一個面向中小學的數字圖書館。根據中小學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學校管理的需求,她包括“中國基礎教育知識倉庫”、“多媒體教育教學素材庫”、“百科知識庫”、“圖書庫”、“教材庫”等資源,既有原始素材(原材料),又有經過初步整合加工的素材(組件),還有按照課堂教學要求整合的可以直接使用的素材(成品課件和教案),為教師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積件,便于教師組合、參考借鑒和選擇使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教與學的需要。
這些教育資源庫的內容都是圍繞中小學教育而展開的,表現形式各有特色,所提供的與資源制作、組織與管理相關的功能也大相徑庭。對一些教育資源庫的核心管理功能進行概括,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功能模塊:資源制作、資源導入/導出及上傳/下載、資源檢索/瀏覽、權限管理、統計、分類。當然,由于不同開發資源庫的開發者由于本身實力及著重點的不同,它們對這些功能的實現程度相差很多。
2.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果對這些問題不加以解決,將會嚴重影響我國中小學教育資源建設前進的步伐,影響它的長遠與整體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缺乏統一規劃,缺少協作,教育資源重復建設現象嚴重
由于現在許多公司、企業參加中小學教育資源建設,以盈利為目的,基本上屬于一種市場行為,缺乏統一規劃,各個資源建設者之間的合作是比較困難的,競爭在所難免,這樣就容易造成教學資源的重復建設。許多網校在開展遠程教學時,通過與公司合作,從教學系統支持平臺、教學管理系統到每一門課程都是全部重新開發。其實目前網上的遠程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基本相似,如中小學的遠程教學基本上是以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等主要學習科目為主。
第二、我國中小學網絡教學資源不足
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數量和種類不足;二是內容不夠豐富;三是所提供的教學資源中符合網絡教育特點、適用性強的優秀資源不足,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網上教學資源缺乏主要是好的網上素材庫和網絡課程較少,缺乏網上多媒體課件。一些遠程教育學校的教學內容是將教案的文字材料以網頁形式放到網上,這樣的教學形式單一死板,對學生缺少吸引力,教學效果差。少數附以教室授課的視頻圖像,但由于目前網絡傳輸速度慢,視頻圖像的連續性很差,沒有多少可視價值[1]。教學資源不足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現在的教育資源的重復建設,造成不同的公司、學校,都關注提供課堂教學內容,資源庫建設基本上圍繞基礎教育知識點做文章。
第三、教育資源庫偏重資源建設,而對資源的有效管理與組織重視不夠
考查已有的教育資源庫建設狀況及提供的服務功能,可以看出,許多教育資源庫都將重點放在如何制作更多的資源,資源是它們的一個賣點,但對這些資源的組織方式卻很原始、單一,提供的查詢檢索服務比較初級。如一些教育資源庫只將資源根據年級、學科分類,這種組織方式假定用戶都已經知道自己的需要,知道可以在哪里找到滿足自己需求的資源。但教育資源庫的用戶可能不知道有哪些教育資源適合自己使用,他需要瀏覽或進行檢索。由于資源組織的粗糙,造成這些資源庫不能提供方便快捷的瀏覽,也不能提供多種檢索手段,因此不能滿足用戶的各種知識檢索需求。
第四、由于使用不同的資源制作或元數據標注標準,不同資源庫之間的數據共享困難。
由于缺少資源庫建設各個階段的統一標準,不同資源庫無法共享數據,甚至元數據也無法實現互檢互換。對用戶來說,如果他購買多個教育資源庫,只能單獨使用,而不能綜合使用,不能達到”1+1>2”這種使用效果。
3、教育資源建設的層次模式
基于對我國中小學教育資源建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思考,提出教育資源建設的層次模式。它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統一規劃,制定相應的標準
我國已經開始這一部分工作,如制定《基礎教育元數據建設規范》,但還需要更多的標準,包括不同粒度的教育資源(公用素材、教學素材、課件等)在不同庫之間互用的標準,如資源的封裝;不同資源庫之間交換元數據的標準,等等。
第二、建設各級資源中心,包括全國教育資源中心、分區教育資源中心及各省、市教育資源中心
全國教育資源中心要由國家來統一管理,對全國教育資源進行統一索引,并存儲一些關鍵、重要的教育資源。為了提高對用戶訪問的響應速度,可以建立分區教育資源中心,它們提供全國教育資源中心統一索引的鏡像。各省、市可以建立自己的資源中心,存儲元數據及對省內重要教育資源。省以下又可建立地區教育資源中心。各個資源中心又可有自己的資源制作中心及資源服務中心。下級資源中心向上級資源中心提供元數據,以在更高級別上形成統一索引。
第三、各級資源中心的職責分明,不能涉及面太廣,而應該各有自己的特色
各個資源中心都應該發揮自己的特長,制作有特色的資源,形成特藏,而不要使用覆蓋面特別廣,但全做不好的開發模式。資源中心提供的服務可以也應該有自己的特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發對用戶最有用的服務;如果沒有能力為用戶提供某些服務,應該與其他資源中心合作,如向后者提供數據(教育資源或其元數據),使用戶能從后者得到更好的服務。
第四、在進行資源建設過程中,要加強教育理論的研究
網絡教育不同于傳統的面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應該加強網絡教育理論研究,特別是網絡學習理論及網絡教學設計。在這些理論工作的指導下,建設教育資源,而不是簡單的制作。同時在資源建設過程中,驗證理論的正確性,或形成新的理論框架。因此,資源庫的成功建設應是多方面合作的結果。
第五、資源庫本身應該是自主的,但應該支持數據的互換互用
資源庫是自主的,可以有自己的數據結構、數據格式,但是它們應該盡可能支持在整個資源建設框架內數據互換與互用的各種標準,而不應該對自己的數據持保守態度。只有建立在開放思想上的教育資源庫建設才可能持續的發展,取得最終的成功。
有的資源中心既可以提供資源,也可以提供服務,也可以只提供其中的一種,資源中心提供什么取決于它的能力。如果它擅長于資源制作,可以作為一個專業的資源提供者。如果它擅長對資源進行組織管理,提供檢索與查詢服務,則可以專門作提供服務的事情。資源中心與資源中心可進行數據交換,數據交換的方式可以交換教育資源本身,也可以只交換元數據,這要由資源中心自己決定。下面對圖1中的資源制作、資源中心與資源中心之間的數據交換問題進行較詳細的說明。
資源制作必須遵守相應的標準,如制作資源時有采用的媒體形式最好是通用媒體,以使普通用戶能方便地使用,而且資源中心與資源中心之間交換資源后能互相使用。在資源制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為資源進行元數據標注,進行元數據標注時,內容可以采用資源中心自己的元數據標準,但是在進行資源交換與共享,資源提供者必須能夠提供符合元數據標準的資源元數據[3],如:IMS的LearningResourceMetadata(學習資源元數據規范),IEEELTSC(LearningTechnologyStandardsCommittee,學習技術標準委員會)的LOM(LearningObjectMetadata:學習對象元數據)、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DublinCore的DublinCore元數據標準,ADL(AdvancedDistributedLearningInitiative)提出的SCORM(SharableContentObjectReferenceModel),中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的“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信息模型)”,以及“基礎教育元數據標準”,等等。資源提供者應該提供符合什么標準的元數據,取決于它與需求方的協商,資源提供者要按照需求方的要求提供元數據。這樣,需求方才有可能理解元數據的語義。國家應該定義一種元數據標準,如中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的“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信息模型)”,所有的資源提供者都必須能夠提供這種格式的元數據,以達到最小程度的元數據共享。同級資源中心、不同級資源中心之間都可以進行資源交換。
資源中心在進行資源交換要對資源進行標準化封裝,從一個資源中心導出的資源包可以被另一個資源中心使用。資源交換只是資源中心進行數據共享的一種方式,另一種方式是元數據的交換,這是資源中心進行數據共享的比較合理、易于實現的方式。通過元數據共享,用戶可以通過一個資源中心提供的用戶界面,在來自多個資源中心的元數據形成的聯合元數據庫中進行檢索。資源中心之間如何交換元數據?這個問題的解決依賴于建立一種資源中心之間交換元數據的機制,制定元數據交換的協議,建立元數據在資源中心之間進行交換的框架。為了建立這個機制,我們可以從其它領域借鑒一些研究成果,如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的數字圖書館的研究。數字圖書館領域已經對互操作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數字圖書館互操作研究的最新成果是OpenArchiveInitiative提出的OAI-PMH(OpenArchiveInitiativeProtocolforMetadataHarvesting)[4]。OAI-PMH是基于元數據收獲這種方式而提出的一種數字圖書館之間進行元數據交換的協議,它比較容易實現,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得到數字圖書館界的重視。對OAI-PMH進行研究之后,我們認為資源中心之間元數據交換協議的制定可以OAI-PMH為基礎,考慮教育資源中心之間進行元數據交換的特點,對一些OAI-PMH沒有考慮而對教育領域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如元數據的推送(push)方式,權限管理問題等,對OAI-PMH進行適當的改進,結合SIF(SchoolInteroperabilityFramework)[5]中的一些規范,來滿足教育資源中心之間進行元數據交換的需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小學校圖書館宣言》中指出學校圖書館應“給學生以基本技能訓練,使之具有廣泛使用資源和服務的能力”。這就要求圖書館成為學校的信息中心,要求多種資源共存,在服務上更便捷,更富有個性化,以滿足學生廣泛的求知欲,培養學生了解信息、掌握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在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中,也明確指出“中小學圖書館(室)的現代化是中小學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各地要將中小學圖書館(室)的信息化建設作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加強數字圖書館和圖書資源中心的建設。”同時強調對建有或在建局域網或城域網的地區,要以某個中心學校或教育部門網絡中心為依托,建設圖書中心,輻射周邊學校,實現資源共享。中小學數字圖書館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產生的。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的建立,不僅可以讓廣大師生共享圖書資源,而且還可以解決目前中小學圖書館由于資金、場地等因素所造成的圖書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新聞出版業的迅猛發展,新書、好書層出不窮,導致學校圖書館在館藏資源更新上的滯后;現有館藏結構不合理,如社科類偏多,自然科學類偏少,遏制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限制了學生的閱讀范圍,影響了學生的閱讀量。而教師用書,主要以教育理論和各學科的參考書為主,在館藏上也顯得十分不足。加上學校購書經費的緊張,使得館藏資源捉襟見肘。與傳統圖書相比,電子圖書具有價格低、更新快、使用不受時空限制、方便快捷、資源多樣化等優點,彌補了紙質圖書的不足,使得數字圖書館的建立成為可能。
那么,什么是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筆者認為:中小學數字圖書館是一種以數字化、網絡化環境為基本特征,以經過挑選、組織和序化的海量數字信息資源為基礎,以智能化、個性化的用戶服務為中心的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簡單地說,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就是虛擬的圖書館,是基于網絡環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擴展的知識網絡系統,是超大規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可以實現跨庫無縫鏈接與智能檢索的知識中心。這就決定了它的服務對象是特定的,即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因此,中小學數字圖書館應該在信息內容上更貼近師生,在信息的加工、整合以及如何使用信息等方面更富有針對性,更適合于教與學,適合學生的信息素養的培養與創新能力的提高。
基于它特定的服務對象,筆者認為:中小學數字圖書館不同于一般的數字圖書館,應該說它是一種具有特色的文獻信息數字化的圖書館。首先表現在信息結構上,中小學數字圖書館應該涵蓋中小學各學科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有縱向的延伸和橫向的擴展;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結構、性別等因素。第二,在信息的表現形式上,中小學數字圖書館不應局限于文字一種符號,它應該是多維的、立體的、圖文并茂的,如視頻、音頻、動畫等多種形式。第三,在服務對象上,中小學數字圖書館應該從方便師生使用的角度出發,使用方式更為靈活、簡便。第四,在信息的可靠性和權威性角度上,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的信息應該來自正式出版物,并且根據服務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進行深度加工和整合,而不是提供那些隨意從網上搜來的無序的、未經篩選、真偽難辨的信息。第五,在信息的更新上應更及時,展現的信息應該是最新的。然而,如何建立一個符合中小學教育教學需求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數字圖書館系統,如何將數字圖書館資源有效地應用于中小學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中,真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益則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筆者認為應該依托當地的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維護,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從2009年9月份開始,蘇州市針對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向社會征求意見,2011年正式啟動數字圖書館建設,由蘇州市教育裝備與勤工儉學管理辦公室統一籌建蘇州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建設目標,即為全市中小學校師生提供豐富、優質、正版的各類信息資源,為廣大師生提供最新出版的各類教育教學用書、各類工具書、期刊、報紙、各類多媒體影音資源等。從管理平臺上來說,能夠提供給讀者快速便捷地使用各種圖書信息的工具,安全方便地為讀者提供網上數字圖書的借閱服務,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減輕工作強度,使讀者不受時間、空間及地域的影響進行全方位的學習與研究。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為廣大師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交流互動的平臺。
目前,蘇州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依托蘇州市圖書館的公共數字資源,對于公共平臺上的各類資源由蘇州市教育裝備與勤公儉學管理辦公室,針對蘇州市中小學的特點提出具體要求。首先,對蘇州市圖書館的數字資源進行篩選,使之更適合、更貼近廣大師生;其次,外購部分資源,主要是市圖書館現有館藏中沒有的,但又適合學生和教師閱讀的,這部分主要是期刊和多媒體資源;再次,立足本地,收集國內外的優秀教案、論文、隨筆及博文等。
(1)圖書:以學生使用為主,兼顧教師,覆蓋全學科,側重自然科學類,以彌補現有館藏的不足。同時要兼顧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閱讀。
(2)期刊:以教師使用為主,便于教師掌握最前沿的教科研信息,開展教科研活動,兼顧學生及各學科教學。
(3)報紙:適合師生閱覽。
(4)多媒體視頻資料:教育教學用,用于輔助課堂教學,通過視覺感官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師生皆宜。北京科影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央視教育視頻資源庫門類齊全、內容豐富、師生皆宜。
(5)精品教案:立足本地,收集國內外優秀教案。
(6)遠程教育:各學科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圖書館、實驗室等專用教室人員的專業培訓都可以通過數字圖書館這個平臺來完成。
(7)名師課堂:本市各科名師精彩課堂教學。
(8)學科輔導:教與學的互動欄目,主要答疑解惑。
(9)活動專欄:學校各類活動的開展情況,如中小學圖書館網站評比、優秀閱讀指導課評比等,圖文并茂。
(10)書香校園:主要是讀書活動的專題欄目,可以設置為互動的,如好書推薦、師生共讀等。
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不斷地調整完善,作為對全市中小學校圖書館行使管理職能的教育裝備與勤工儉學管理辦公室,理應擔負起對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管理及維護職能。年度終了,要把各欄目的信息反饋表發至學校,收集、匯總、分析學生和教師的意見和建議,把學校對數字圖書館的使用情況、使用效果、存在問題,及時反饋給軟件供應商。這樣可以一方面對原來的數字資源進行調整,保留好的;另一方面對原來設置的欄目進行修正,使之更能滿足廣大師生對教育教學的需求,更符合他們的個人成長和專業發展。充分發揮數字圖書館的作用,真正做到保障教學、服務教學、促進教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