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通俗音樂鑒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普通高校 音樂鑒賞課 現狀分析 發展對策
當代高校教育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審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綜合類大學中,藝術公選課作為審美教育的主要載體成為在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而音樂鑒賞課在所有藝術類公選課中最受學生歡迎。
高校音樂鑒賞公選課開設對象為非音樂專業的在校本科生,旨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增強音樂素養、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授課方法、課目設置多元化、加強課程改革對推動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普通高校音樂鑒賞課的現狀分析
1.開設音樂鑒賞公選課符合當前高校培養綜合素質大學生的教育要求。
伴隨我國經濟文化建設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綜合性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即使高精尖人才也需具有廣博的人文素養,一專多能成為選擇的標準。從學校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培養能夠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才,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是高校發展的基礎。但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要,軟硬實力兼備,既有優秀的專業素養又可通過良好的人文素養彰顯個人魅力的綜合性人才則是高校謀求自身發展的重點。因此,音樂鑒賞課成為人文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
2.開設音樂鑒賞公選課符合當代大學生求知的基本需要。
學生渴望成才,渴望獲得社會的認可,渴望自我展示的機會,對自身綜合素質的要求亦隨著社會的需求不斷提升,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素養有主觀愿望。這種愿望從追求個性張揚,正向積淀成熟魅力而邁進,這一發展的觀念使得學生不再滿足本專業學科知識的默默學習,而是希望通過廣泛涉獵人文藝術、體育等學科培養自身多才多藝的綜合能力。“高雅音樂”在社會發展中也正由少數人的純粹的“藝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平臺,成為人們證明自己個人修養的標尺之一;大學生愿意通過音樂鑒賞課提高自己的音樂藝術修養。
3.目前音樂鑒賞課內容的基本設置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開設的音樂鑒賞課大多以名作賞析為主體,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按歷史時期、地域特點、風格流派劃分單元,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授課。各單元的名作賞析均選擇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并貫穿相關音樂常識、人文知識,將知識點融入具體作品并延伸到課外審美實踐中。
存在問題:通過與學生日常的溝通交流和專題問卷調查,結合實際教學效果發現雖然課程內容的設置將音樂的發展重要階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典型作品基本包括,符合“主流”及“傳統”;學生對有關曲目都有耳聞,也能夠認同這些名曲的欣賞意義;但缺少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拉美音樂、潮流人物等,與時代貼近不夠,內容設置呆板,缺少“時尚”及“雅趣”。雖然學生喜愛的未必是高雅音樂的代表,但它們貼近生活、貼近心靈、貼近情感容易引起共鳴的特點,成為當代大學生喜愛的理由,自然也就成為音樂美育教育不可回避的內容。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明顯反映出學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想要了解音樂知識,但傳統的內容專業性太強,不容易理解,而學生自身又對流行音樂缺少甄別能力,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4.目前音樂鑒賞課教學的基本方式及存在問題。
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為了上好音樂鑒賞課,任課教師都會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多元化的視聽展現,每一個專題都想辦法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進行導入(如中國民歌賞析之前播放姜昆的相聲《勞動號子》),力求課堂教學簡潔直觀。在賞析音樂作品過程中,淺音樂技法分析、重音樂人文交流,即盡可能地把每一首音樂作品作為散文、抒情詩賞析,使學生通過情感共鳴認識到音樂的美,實現心靈的升華。
存在問題:音樂作品本身雖然有其主題,有其表現的思想內涵,但它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抽象藝術。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指出:“如果你對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感情,那么你聽到最美的音樂,也只是像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過的水一樣。”所以,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應該是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欣賞方法,從官能欣賞、情感欣賞到理性欣賞的不斷升華,然后感受一首音樂作品對自我的心靈沖擊與靈魂凈化。據問卷調查統計(以西安在校大學生為例):在高中上過正規音樂課的學生不足10%,在初中上過正規音樂課的學生不足50%,大多數學生沒有樂理知識基礎、不識譜,聽覺上沒有音高概念等。因此教師僅憑借課堂講授、知識點的灌輸只能完成知識和方法的引導。實際的音樂鑒賞課堂不同于音樂會,不同于CD播放,一是課堂上只欣賞片段,二是學生以前未必聽過,感官刺激不足、情感體驗無法得到共鳴,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所以賞析課其實是無賞淺析。也有些教師為了迎合學生而降低知識標準,在課堂上隨意播放一些不經甄選的流行音樂、影視音樂或通俗的音樂劇等,如此種種均與陶冶情操、提高素養的音樂美育的初衷相去甚遠。
二、對音樂鑒賞課進一步改進的設想
1.課程內容改進的設想。
首先,以往總是基于學生沒有音樂基礎等思想,對所有曲目的賞析過程都是淺嘗輒止,學生不懂之處永遠不懂。由于不懂之處太多教師講授的部分也不易理解,最終收獲甚微。其次,課程涉及曲目內容過多,僅一個學期就要學習古今中外各時期、各流派的代表曲目,內容龐雜,學生不易疏理。再次,為了吸引學生,引入過多逸聞趣事,影響學生對音樂本質的關注。故在以后的課程內容設置方面設想做以下改進:第一,在音樂作品賞析之前深入淺出,以實例對照學習基礎樂理知識。第二,曲目數量減縮,著重分析重點作品且分析透徹反復聆聽,讓學生在真正理解一首作品的基礎上學會聆聽音樂。第三,將音樂與文化、音樂與科學有機結合,并針對工科、理科、文科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2.課程教學方式改進的設想。
(1)加強課堂討論環節。結合知識點,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賞析及討論。討論學習是一種習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是習慣就需要培養。在以往的教學中雖然也設置這樣的環節,但由于學生不習慣討論或對作品一無所知、言之無物而很少有人參與,沒有氣氛此環節形同虛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無法調動。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用技巧調動學生積極性,如設置預聽環節、讓學生課前準備交流資料等以保證課堂討論環節的順利實施。
(2)搭建網絡教學交流平臺。一是教師與學生網絡教學溝通,二是學生專項課目的心得交流平臺。網絡交流學習可以使學生縱向延伸既有知識,橫向拓寬未知領域;同時,教師可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進行解答,使學習更具實效性;再者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一個人知識技能的提高更多地來自于同伴之間的獲取,這一點教師望塵莫及。
(3)改進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在教學中設置學生自主學習環節,即由學生自己完成課堂講授。有這樣一節課:教師課前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這堂課效果非常好,老師的導語一結束立即就有學生要求上講臺,上臺的學生大多精心準備了PPT。有一位女生介紹的是巴赫的《G弦詠嘆調》,她是在電影《七宗罪》中聽到的這首旋律,非常喜歡,隨后查找樂曲出處再截好視頻,粘貼樂曲相關資料,最后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很多學生口才很好、講述條理清晰,能充分展示大學生的風采,不時贏得在座聽講同學的掌聲及喝彩。這正體現出教與學互動的實效性,歷來教學互長,教與學的角色互換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成效。
三、對音樂鑒賞課的多元化課目設置的探討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總結得出:音樂鑒賞課是以“學生所熟悉的”為媒介實施“教師所要講授的”,最終使學生經歷“深入了解自身所喜愛的”這樣一個藝術實踐過程。因此音樂鑒賞課應拓展延伸設置多元化的課目。可開設以音樂基礎知識為主的“音樂入門”綜合課,亦可開設針對學生興趣的“歐美流行音樂”鑒賞課,還可開設時尚的“影視音樂賞析”課及崇尚傳統的“戲曲音樂”鑒賞課、突顯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音樂志”,也可將“中外名曲賞析”分成“中國音樂作品賞析”及“西方音樂鑒賞”兩門課程,等等。
音樂的美好可以帶給更多的人以歡樂。正如古羅馬美學家朗吉弩斯所說:“和諧的樂調不僅對于人是一種很自然的工具,能說服人,使人愉快,而且有一種驚人的力量,能表達強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傳給聽眾,使他們如醉如狂地歡欣鼓舞。”(《論崇高》)因此通過公共音樂鑒賞課程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美的聽覺;以杰出音樂作品中對美好事物的贊頌、內心情感的表述引發學生精神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情趣,最終達到普通高校產出“專業素質過硬”、“人文素質優異”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8.
[2]卓菲婭·麗莎著,于潤洋譯.論音樂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10.
2000年3月頒布的高中語文新大綱(試驗修訂版)強調,應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2000年3月版的高中語文新教材(人教版)“說明”指出“全套書編排的文學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60%”。近十年高考文學作品閱讀考查出現頻繁,分值漸增。可見文學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文學鑒賞一直是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的最大難點(甚至是盲點)之一”(劉真福)。那么,如何高效優質地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呢?本文試結合接受美學來進行探討。
接受美學,亦稱接受理論,發軔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爾。他們反對作者中心論、本文中心論,而強調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閱讀并非被動地反應,而是主動地參與,與作品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建立了一門全新的“讀者學”。其中姚斯承襲海德格爾的“前結構”,伽達默爾的“理解視野”和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原理提出的“期待視野”概念,對提高中學生文學鑒賞水平有很大借鑒價值。
“期待視野”指閱讀前讀者的大腦并非呈“白板”狀態,而是有一個“預成圖式”,即閱讀文學作品前先行具備的一種知識框架和理論結構,也即既定的先在視野。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閱讀文學作品“讀者也應有相當的程度。首先是識字,其次是大體的知識,而思想和感情,也須大抵達到相當的水平線。否則和文藝即不能發生聯系。”(《文藝的大眾化》)可見,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有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才能初步讀解文學作品。如讀《詩經·伐檀》第一章。首先,穡(sè)、廛(chán)、縣(xuán)、huán@①(huán)等字音要會讀。坎坎(砍樹聲)、干(河岸)、稼(種植)、穡(收獲)、廛(一畝半地)、爾(你)、縣(通“懸”)、彼(那)、素餐(白吃)等詞義能解。“置之河之干兮“即置之于河之干兮”這個省略句式能懂。其它如知道伐檀、@②獵是怎么回事。這就告訴我們必須扎實地學習古今漢語知識,廣泛深入地體驗生活,使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加強語文實踐”(新大綱),來完善自己的認知心理結構。
但是,文學作品是用描述性語言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發三千丈”“雪花大如席”,依現實生活邏輯看這是荒唐怪誕的,但這種文學語言卻極富審美功用。因為“文學是運用語言媒介加以表現的審美意識形態。”如果僅憑語言文字知識、文化生活知識,我們讀出的只是《伐檀》的表層意思,而讀不出深層意味。讀解文學作品必須能對其內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內容美與語言、結構等形式美進行感知、理解、評析,也即審美。所以,必須構建審美心理結構。姚斯提出的“期待視野”就是由此而發的。他認為“期待視野”由幾方面因素構成:“類型的先在理解”“已經熟知的作品形式與主題”“詩歌語言與實踐語言的對立”。這就告訴我們:(一)要熟知并掌握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影視文學等文體的主要特征。這樣閱讀時就會有選擇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讀作品。如不能用讀戲劇的方法去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讀詩歌的方法去讀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也就是說平時教學應讓學生掌握一些文學體裁知識。如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第四冊主要是文學作品。我們可在作品教學前讓學生閱讀《中國文學鑒賞》(袁行霈)、《談讀詩與趣味培養》(朱光潛)、《散文的藝術魅力》(佘樹森)、《現當代小說鑒賞》(楊義)、《古代小說鑒賞》(吳小如)及《現當代戲劇鑒賞》、《古代戲劇鑒賞》等知識短文,也可選修《文學鑒賞常識》、《戲劇影視欣賞與評論》、《美學常識》等課程。(二)充分了解某一類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類作品的內涵、形式包括題材、情節、主題等,即需要一定的文學史知識。新大綱中也強調要“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了解中國文學發展簡況”。新教材第四冊也附錄了《中國古代文學概述》(方智范)和《20世紀中國文學概述》(殷國明)。另外,還可選修《文史常識》等課程。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仍有16篇外國文學作品,所以也應介紹相關的外國文學簡史。因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處于一定的時空之中,具備一定的文學史知識即建立了一個參照系。(三)積累一些文學創作經驗。“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雖然新大綱沒有要求學生進行文學作品創作,但近年高考作文規定文體不限,即可寫成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所以平時不能只要求學生寫作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實用文體。嘗試文學創作,更能把握作者的匠心,有利于文學鑒賞。只有具備以上三點才能真正認識到文學作品的內在美和外在美。這三方面形成“一種既定的先已構成的期待視野……它可以引導讀者的(大眾的)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轉貼于
認知心理結構、審美心理結構所構成的框架完善與否將決定文學鑒賞能力的高低。如《西游記》,小孩讀出的是八十一難的驚險、孫悟空的神通等,而專家讀出的是情節模式的變幻莫測、人物塑造時神、人、物三性合一的高妙新奇。正如托·斯·艾略特所說:“頭腦最簡單的人可以看到情節,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與性格沖突,文學知識較為豐富的人可以看到詞語的表達方式,對音樂敏感的人可以看到節奏,只有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聽眾則可以發現某種逐漸揭示出來的內容意義”(《文學理論》)。文學閱讀鑒賞就是讀者以自己的內存圖式與文本(作品)圖式進行比較,或同化(把刺激納入已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一部分)或順化(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圖式來同化新刺激時,便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以求適應)。姚斯認為既定的期待視野與新文學作品之間存在一個審美距離。每次對新作品的接受,都會否定先前的接受經驗,并由新經驗再產生新的接受意識,這就造成“視野的變化”。皮亞杰倡導的發生認識論也認為,就一般而言,個體每遇到新刺激時,總是試圖以原來圖式去同化,若獲得成功,便產生愉悅,而得到暫時的平衡。如果原有的圖式無法同化刺激,個體便會作出順化即調節原有圖式或重建新圖式,直至達到認識上的新的平衡。對文學作品的內容、形式等方面的認識只有在同化與順化、暫時平衡與新的平衡交替過程中逐步深化。相應地,讀者的內在圖式(期待視野)不斷調整、重組,日臻完善,鑒賞水平也將逐步提高。
那么什么樣的文本圖式才能使讀者的內在圖式(期待視野)產生變化呢?姚斯指出:“期待視野與作品之間的距離,熟知的先在審美經驗與新作品接受所需要的‘視野的變化’之間的距離,決定著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反過來說,文學作品的藝術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視野與文學作品之間的審美距離,越有利于內在圖式的重組與完善,越能提高鑒賞水平。而“通俗或娛樂藝術作品的特點是,這種接受美學不需要視野的任何變化,根據流行趣味標準,實現人們的期待”。可見,閱讀言情、武俠之類的通俗娛樂作品是難以提高鑒賞水平的,必須經常、反復閱讀經典名著,才能提高文學鑒賞水平。所以,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我們平時進行文學教學,不能僅把課本當書本,要讓學生將課本與《語文讀本》結合起來學習,更要自讀新大綱中規定的“古詩文背誦篇目”“課外閱讀推薦書目”,甚至更多的經典作品。
總之,只有引導學生廣泛深入地積累語文、生活知識和文學、審美知識,大量反復地閱讀經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認知心理結構和審美心理結構,在期待視野的形成變化中逐步培養起文學閱讀能力,提高鑒賞水平。
字庫未存字注釋:
做任何工作都應有計劃,以明確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音樂老師工作計劃如何寫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音樂老師優秀工作計劃2022最新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音樂老師優秀工作計劃2022最新1一、指導思想
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要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讓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音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的音樂實踐和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
從整體的水平看,學生對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方面學生相對較差,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在視唱練耳、音樂知識、等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努力使學生在上課過程中逐步實現全面發展,但還有一部分同學音樂基礎知識欠佳。總的來說,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音樂基礎知識訓練,進一步鞏固、完善教學,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一)感受與鑒賞
1.音樂表現要素
(1)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進行模仿。能隨著熟悉的歌曲或樂曲哼唱,或在體態上作出反應。
(2)能聽辨不同類型女聲和男聲。知道常見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
(3)在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節拍的不同,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
(4)能夠感知音樂主題、樂句和段落的變化,并能夠運用體態或線條、色彩作相應反應。
2.音樂情緒與情感
(1)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能用語言作簡單描述。
(2)夠體驗并簡述音樂情緒的變化。
3.音樂體裁與形式
(1)聆聽少年兒童歌曲、頌歌、抒情歌曲、敘事歌曲、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能夠隨著歌曲輕聲哼唱或默唱。
(2)聆聽不同體裁和類別的器樂曲,能夠通過律動或打擊樂對所聽音樂作出反應。
(3)能夠區別齊唱與合唱、齊奏與合奏。
(4)能夠初步分辨小型音樂體裁與形式,能夠聆聽音樂主題說出曲名,每學年2~4首。
4.音樂風格與流派
(1)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和戲曲、曲藝音樂等,了解其不同的風格。
(2)聆聽世界各國民族民間音樂,感受一些國家和民族音樂的不同風格。
(二)表現
1.演唱
(1)樂于參與各種演唱活動。
(2)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實踐中逐步掌握和運用。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作出恰當的反應。
(3)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
(4)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簡單評價。
(5)每學年能夠背唱歌曲4~6首。
2.綜合性藝術表演
(1)能夠主動地參與綜合性藝術表演活動,并從中享有樂趣。
(2)在有情節的音樂表演活動中擔當一個角色。
(3)能夠對自己、他人的表演進行簡單的評論。
3.識讀樂譜
(1)用已經學會的歌曲學唱樂譜。
(2)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記號。(3)能夠識讀簡單樂譜。
(三)創造
1.探索音響與音樂
(1)能夠自制簡易樂器。
(2)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現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
2.即興創造
(1)能夠即興創編同歌曲情緒一致的律動或舞蹈,并參與表演。
(2)能夠以各種音源及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即興創編音樂故事、音樂游戲并參與表演。
(四)音樂與相關文化
1.音樂與社會生活
(1)關注日常生活中的音樂。
(2)喜歡從廣播、電視、磁帶、CD等傳播媒體中收集音樂材料,并經常聆聽。
(3)主動參加社區或鄉村音樂活動,并能同他人進行音樂交流。
(4)聽音樂會或觀看當地民俗活動中的音樂表演。
2.音樂與姊妹藝術
(1)接觸與了解戲劇、舞蹈等藝術表演形式,認識音樂在其中的作用。
(2)能夠結合所熟悉的影視片,簡單描述音樂在其中的作用。
3.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
(1)能夠選用合適的背景音樂,為兒歌、童話故事或詩朗誦配樂。
(2)知道一些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和國家的代表性兒童歌曲。
四、教學重點難點
1.能夠完整地背唱所學過的歌曲,參與各種演唱活動。
2.能夠隨著音樂自由發揮想象力,用簡單的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表演。
3.感受生活中的音樂,能夠運用人聲、樂器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
4.樂于與他人共同參與音樂活動。
五、教學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多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教學水平。
2.課堂形式設計多樣,充滿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以及表演性。
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使他們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課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用輕松的課堂形式讓學生喜愛音樂課。
3.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使學生能夠充分發展。
4.設計好每堂課的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樂老師優秀工作計劃2022最新2一、具體情況
本學期本人主要負責高一1、2、3、4、5、6班的《音樂鑒賞》教學和高三年級音樂特長生教學工作。高一學生新入學,音樂鑒賞的水平不高,能力不強,但可塑性大。高三音樂特長生的專業知識提升較大,但鞏固的還不夠,聲樂演唱水平提高教大,但依然有提升的較大空間。特別是臨近高考學生的心理波動較大,畏難和怕輸的思想很重,需要加強輔導。通過這一學期的教學實踐,逐步提高學生審美方面的能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并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構建互動式教學課堂。
二、教學任務及其目標
1、切實執行新課程標準對教學常規的要求,依據課改要求,認真完成所任教音樂模塊各單元、各章節的內容。
2、在教學中依據我校“全面育人,彰顯個性,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落實新課標提出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作,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文化。
3、啟發引導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關注并樂于參與音樂活動。
4、加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法知道,課堂教學體現合作互動,自主探究、自主學習,通過教學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與評價鑒賞的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
5、在課堂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豐富的生活情趣和樂觀的態度,增進集體意識、團隊合作與協調能力。
6、加強音樂特長生專業的輔導與教學,逐步提高專業素養和水平,爭取使高三專業考生取得良好成績。
三、教學理念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
2、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
提高每個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學生各方面的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普通高中音樂課的教學活動應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3、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
在所有音樂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意識,重視藝術實踐,將其作為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
4、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應將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四、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以培養學生的特長為主,提高學生基本素質,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益。
3、認清形勢,更新觀念,搞好本學科的教研教改工作。
4、完成教學任務,搞好常規教學
5、通過聆聽與鑒賞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鑒賞能力,提高音樂素養。
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象;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
6、在教學活動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參與和實踐,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情感,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鑒賞音樂的美。
7、思考與探究: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
8、收集與整理: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主要通過收集整理,逐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養成收集信息的習慣,學會處理信息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同時,學會對當地的民間音樂文化遺產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保護的方法。
9、活動與創編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主要通過實踐活動感受、體驗音樂、學習和掌握音樂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學生音樂的表演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同學相互鑒賞與評價時間、空間。
音樂老師優秀工作計劃2022最新3一、重視高中音樂教研,提高我省教師《音樂鑒賞》之外的五個教學模塊的教學能力。
高中音樂新課程的教學在經歷數年之后,《音樂鑒賞》模塊的教學已經基本成熟,并已形成以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為特點的教學模式。但《音樂與戲劇》、《音樂與舞蹈》、《演奏》、《創作》、《歌唱》等五個模塊開設極少。為提高高中教學模塊的開課率,__年我學科將把教研的重點轉向了這五個模塊的教學研究。
為鞏固中小學音樂新課程改革的成果,進一步開拓音樂課程改革的領域,以音樂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教師遇到的困惑為研究對象,努力幫助基層音樂教師解決實際問題,全面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__年音樂學科將深入教學一線,開展“送教上門”、“送培到門”等活動,與教師們共同探討、研究和解答新課程實施至今依然存在的疑惑,促進教與學方式變革,做到在實踐中收獲,校正中前行。
二、深入課題研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在新一輪音樂課改中,教師們比較困惑的是如何進行有效的唱歌課教學、如何使學生通過課堂樂器的學習、演奏,有效參與音樂活動等此類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針對老師們的困惑,計劃由我學科牽頭組織部分市進行此類課題研究,申報省級課題。
三、開展教研員培訓活動,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的音樂教研員隊伍。
教研員是音樂教師的專業“引領人”,為提高各級音樂教研員的教科研能力,使他們更好服務一線教師,__年我學科計劃開展教研員培訓活動,計劃培訓到縣、區及音樂專職音樂教研員。
四、建立省級“音樂工作室”,推動地方教研工作的開展。
計劃在全省范圍內建立5-10個“音樂工作室”,通過幫、帶、扶等措施、通過公開課、論文撰寫、網絡教研等活動,培養、打造一批,推動地方教研工作的開展。
音樂老師優秀工作計劃2022最新4本學期擔任高一音樂教學工作,學生的音樂素養參差不齊,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把本學期教學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學工作計劃:教學目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目標由單向方式走向多元、綜合與均衡。教育部新近頒布的《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指出:“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給以新的闡述和定位。因此新的高中音樂課程中課程目標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來進行表述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理念。強調學生是課程的核心,同時也突出了課程的整合。
一、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二、突出藝術學科特點,把思想品德教育于音樂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養。
三、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愛好,把握必要的音樂知識與欣賞方法,開闊視野,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教學要求:傳統的教育觀強調人的智力因素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作用,而忽略了個人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在人的成長經歷中的地位。新的課程觀將情感、意志因素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來理解,是課程目標中重要的價值取向。情感,不僅僅體現為學習興趣、學習愛好和學習熱情,更體現為情感本身的體驗與內心世界的豐富;態度,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決定了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放在首位。音樂欣賞教學應以聆聽音樂為主,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比較與評價,使他們在欣賞音樂的實踐活動中熟悉、理解、鑒賞音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
利用各種現代化的、直觀性的音樂教具與學具,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聽覺審美感受。教學措施:《普通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標準》中把“過程與方法”作為三維目標之一,體現的就是其教育價值。對于音樂學科來說,過程與方法更是重要,因為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是情感教育,必須是在長期的、反復的情感體驗過程中完成的,具有教育的潛效應。《普通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標準》中把“過程與方法”細化為四個具體目標:體驗、比較、探究、合作。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情感和意識。《普通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過程應是完整而充分地體驗音樂作品的過程。”比較是音樂教學的一種特殊方式。《普通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比較音樂的不同體裁、形式、風格、表現手法和人文背景,培養學生分析和評價音樂的初步能力。”探究既是一種課程形態,又是一種學習方式。《普通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標準》指出:“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探究與創造活動,倡導開放式和研究性的學習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合作是指在小隊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普通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以音樂為媒體,加強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增強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培養集體主義精神。”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強化治理,突出重點,抓住高考生命線、樹立堅定的事業心,虛心好學,努力提高專業水平、注重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四、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提高教學內容:任何課程都必然有知識和技能體系,音樂學科也是如此,音樂知識不僅僅體現為樂理知識、還包括音樂基本表現要素和音樂常見結構以及音樂體裁、形式等知識。音樂技能不是僅僅體現在視唱、練耳、識譜等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把樂譜的學習與運用或唱歌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放在整體音樂實踐中進行。因此,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在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完成。
欣賞民歌、藝術歌曲、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歌劇、舞劇音樂、器樂曲、室內樂、交響音樂等音樂作品。介紹有關音樂常識。
通過欣賞音樂,使學生了解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音色、調式、織體、曲式等及其表現作用。
通過欣賞音樂,使學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歷史時期音樂的風格流派、藝術成就及其發展變化。
通過欣賞音樂,使學生了解音樂的功能及音樂與人、音樂與社會的關系。教學內容要求。
欣賞內容是中外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體現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經典性原則。
欣賞曲目的選擇重視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以弘揚祖國的優秀音樂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注重學習世界各國、各地區民族、民間音樂作品,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
音樂老師優秀工作計劃2022最新5一、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中,通過鑒賞與表現音樂,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美和蘊涵于其中的豐富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進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音樂音響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為學生體驗、理解和創造音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作沖動,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共處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
二、教材體系內容分析說明
在音樂教育面臨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的今天,如何加強高中音樂教育自身的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推進美育的發展,已成為擺在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課題。《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研制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改革背景下進行的。湘教版的教材中知識體系較全面,本學期主要進行歐洲音樂和華夏音樂的鑒賞,重點是各民族的音樂精華,讓學生在接受音樂熏陶的同時能夠了解更多的音樂知識,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
三、學生學習情況總體分析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修滿18課時可以獲得1個學分,我們高一下學期開設“音樂鑒賞”,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欣賞音樂的鑒賞知識,能夠獨立的完成作品的欣賞和鑒別,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要求學生能按時上課,能夠主動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和欣賞活動中來,掌握必要的音樂鑒賞知識和技巧,開闊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和藝術生活。
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利用多媒體的教學設備,視覺享受、聽覺享受并進,擴充課堂教學的容量,體現音樂學科的豐富性和欣賞性。
2、加強音樂作品的選擇,有目的的選一些古今中外優秀的作品反復欣賞,讓學生學會鑒賞技巧通過欣賞音樂了解文化背景。
論文摘要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非音樂專業的音樂教學中不光要有課堂教學,還要進行課外教學,課外教學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有高雅音樂,還要有適合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的流行音樂。而且,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要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可以在教學任務允許的前提下對音樂課程進行合理設置,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目前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學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音樂專業的音樂教學,一種是非音樂專業的音樂教學。筆者所在的院校屬于后一種情況,所以主要針對后一種情況進行論述。
1 豐富音樂教學形式
對于高職院校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如果音樂課能安排課堂教學,那就要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讓每個學生充分地進入到音樂中,享受音樂;如果不能安排課堂教學,那么課外音樂生活要豐富多彩,提高他們的音樂實踐能力。
1.1 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課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欣賞教學是學生自主地感知音樂形象、理解音樂語匯、通過想象對樂曲進行再創造的一種活動,對激發學生音樂創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樂欣賞課程是高職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公共選修課程,是培養大學生藝術修養和藝術鑒賞力的一門重要課程。音樂欣賞課不僅要有高雅音樂,還要加入適合大學生心理的流行音樂。傳統的教學內容不太受學生歡迎,而流行音樂則以其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領時代潮流而占據學生音樂生活空間。
最近的幾年里,大大小小的演唱會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電視屏幕上,音樂排行榜、演唱會、歌友會等與音樂有關的名詞對于大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陳慧琳、周杰倫等歌手以及音樂團體更是耳熟能詳,而對于古典音樂喜愛的人就越來越少了。但是在大學的音樂欣賞課中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欣賞卻還是占有大部分。筆者曾經對學生做過一次調查:“在音樂欣賞內容的選擇上,喜歡高雅還是流行?”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選擇流行歌曲,而選擇交響樂、藝術歌曲和民族音樂等欣賞內容的學生則較少。翻開所使用的教材,幾乎沒有流行歌曲的位置,因為教師認為只有高雅音樂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他們的素質,一提到流行歌曲,大多還是聯想到情啊、愛啊,認為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其實不然,很多流行歌曲內容也很健康,對學生思想教育上的幫助不亞于高雅音樂。筆者曾經有意識地在課堂上進行比較欣賞,先欣賞《我愛你,塞北的雪》《我愛你中國》,結果學生反映比較平淡,根本看不出那種熱愛的感情,而且因為唱法比較專業,他們只能聽而不能跟著唱。但是在放水木年華的《一生有你》、范瑋琪的《最初的夢想》等時則表現得比較充滿激情,而且能夠跟著音樂唱上幾句,誰又能說這幾首歌所表達的意義不好呢?
其實,在流行歌手以及他們所唱的歌曲中,有很多意義都是非常好的。比如韓紅的《天亮了》,從側面表現了父母無私的愛,所以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張韶涵的《隱形的翅膀》表達了不能放棄夢想,要堅持到底;等等。對于這些歌曲,學生表現得非常熱情,下課時仍然意猶未盡,甚至課間10分鐘都要求繼續欣賞,而且對樂理知識的講解也非常有幫助。很多教師都頭疼樂理的講解,因為學生是非專業的,感覺很難對他們講清楚音符、節奏等,但是因為學生喜歡流行音樂,可以借助旋律進行講解,這樣可以讓他們唱得更好。可見,對于流行音樂不能一概而論,要有選擇地進行欣賞,這比只欣賞高雅音樂,但是一節課下來學生反映平淡要好得多。
1.2 音樂社團
為了更好地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單單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外的各種音樂社團活動。開展社團活動是一種很好的高職音樂教育形式,是對音樂課堂教學的一個非常有益的補充。
調查發現,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比較重視學生社團活動,如濰坊科技學院、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有專門的大學生藝術團,在藝術團中又按不同的藝術形式分成不同的小社團,并且有專門的教師進行指導,教學效果比較好。在所調查的學校中,開設音樂課的學校把社團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而沒有開設音樂課的學校則把社團活動作為主要的音樂教學形式。高職音樂教學的課內時間是有限的,而諸如合唱團、舞蹈隊、器樂團等學生社團,活動形式多樣,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即使對于愛好者較少的戲曲、曲藝等在課堂上出現較少的藝術形式,學生社團也可以發揮積極的補充作用。另外,學生社團通過組織排練、參加演出、舉辦校園藝術節等一系列活動,不但發展了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也為學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協作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途徑。不能簡單地把學生社團活動看成是學生課外的娛樂活動,而是要充分重視社團活動的作用和意義,正確引導,大力支持,使課外社團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良好補充。
高職院校社團活動應該圍繞積極健康的主題開展,正確定位社團的活動導向,建立明確的社團管理制度,安排固定的分管、指導教師。為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還應該制定配套的監督、激勵制度,對于出色的團體和個人,進行獎勵;對于不良的團體和個人,進行批評教育和指導。高職院校社團活動應該體現尊重學生主體的原則,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個人的選擇,針對不同學生的優點和弱點,給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發展機會。
1.3 舉辦晚會
晚會是學生比較樂于接受和參與的音樂教學形式,特別是小范圍內的晚會,比如一個班或者一個系部的晚會,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每個學生都可以在晚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學習和鍛煉。晚會的整個過程,從籌備、進行一直到結束都需要學生的參與,而學生不管是籌備晚會的,還是參與演出的,整個過程都被音樂感染著。就是作為現場的觀眾,也能在晚會進行時通過觀看同學的演出強烈地感受音樂,感受藝術。相對于其他音樂教學形式,舉辦晚會更能激發每個學生的熱情,增強班級和系部的凝聚力。
2 合理設置課程
2.1 根據學生興趣安排選修
目前,在高職院校中,音樂課主要還是采用公選課的方式,大部分學生還是憑著對音樂的興趣來選課。但是目前各高校在音樂方面開設的公選課基本上還是采用音樂鑒賞的形式,只有少數學校根據教師和學生的實際開設其他類型的音樂公選課,比如葫蘆絲、吉他、合唱等,這類公選課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而不是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
在進行公選課的設置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通過調查和上課情況來看,學生對技能性的東西還是比較感興趣的。聲樂方面,比如合唱可以作為音樂公選課考慮的對象;在合唱課中,學生不僅要唱好自己聲部的旋律,還要做到與其他聲部協調好,并且能夠學到指揮,這對當今社會中要求的團隊精神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器樂方面,可以將選修的學生組成小的樂隊,同樣能夠鍛煉學生的合作精神。
2.2 根據教學實際安排選修
在設置音樂選修課時,要根據整個學校的教學實際情況來確定。一是針對不同的專業開設選修課。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如外語專業可以開設外語作品賞析、外語歌曲演唱等,計算機專業可以開設電腦音樂制作等。二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開設選修課。比如對戲曲感興趣的學生,開設戲曲選修課;對某類樂器感興趣的學生,開設樂器選修課。三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開設選修課,可以分為有基礎的和無基礎的。四是根據學生的需要開設選修課。這種選課方式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性,采用的是“學生聘老師”,只有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能力認可了,教師才可以上這個課,這樣也有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2.3 建立課程考核體系
在各個高校中,運用最多的課程考核方式是學分制。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新的辦學類型,辦學時間較短,辦學經驗較少,這種現狀對學分制改革的實施產生雙重影響:一方面,由于辦學時間較短,一些舊有的制度框架和觀念束縛相對較少,這在某種程度上為學分制改革的推行減少了障礙;另一方面,由于辦學時間較短,管理基礎較薄弱,教學改革的經驗不足,因而在學分制的推行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高職院校的音樂課程考核,可以根據課程的具體內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音樂欣賞課,可以探求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去欣賞、感受、討論、表現音樂的欣賞途徑,因而建議教師多組織學生對授課的內容進行思考、發言,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可以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考試時可采取開卷的形式,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樂理課采取筆試答卷的形式;實踐課可采取面試的形式,由學生唱奏或表演幾個本學期所學的作品,并接受教師的現場提問,由教師當場打分;參加社團的學生,考核合格可取得相應的學分。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音樂教學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聽聽音樂、放松身心,而是通過欣賞不同類型的優秀的音樂作品,體會美妙生動的音樂語言,用形象的思維方式來達到作品內涵與學生內心情感的共鳴,進而提高自身素養和審美鑒賞能力,同時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滿足他們對音樂的愛好。大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情感世界比較豐富,興趣也很廣泛。教育者要準確把握高職學生音樂學習心理,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在講課過程中把原則性和靈活性有效結合,不斷探尋最佳方法,充實教學內容,大膽創新,注重師生的互動交流,構建順暢的溝通平臺,才能使每一堂音樂課都充滿生趣,使學生真正走進音樂的殿堂,感受音樂的美好。
參考文獻
[1]高雁南.高職的音樂教育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8)
[2]王靖怡.讓葫蘆絲走進理工類高職院校學生的課堂[J].現代經濟信息,2009(4)
[3]張文.高職非藝術專業音樂欣賞課教學思考[J].職業時空,2009(9)
[4]馬琦.對高職非音樂專業《音樂鑒賞》教學的思考[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6,09(20)
對民間小戲音樂探索 更多 精品 來自 3 e d u 論 文
1.唱腔特點
二股弦唱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語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用武陟本地方言演唱,多使用大本嗓(真嗓)。結合假嗓送腔的形式,唱多念少,唱腔以清板、二板為主,聲調粗狂淳樸,新腔絢麗花俏。其中加入當地的俗語和土語,根植于當地的風土文化。如當地最受歡迎的劇目《借髢髢》里的唱詞:恁借啥,俺都依(同意),恁不該借俺花髢髢(新媳婦帶的新頭飾)。恁舅家大門高、二門低,碰著俺的花髢髢。讓恁包(賠償),包不起,不讓恁包俺卡(吃)虧。
2.劇目特點、劇本情況
二股弦小戲被稱為“莊稼玩藝”,劇目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其特點樸實真切,生動活潑,鄉土氣息強烈,所唱內容多以反映普通的家庭悲歡離合、兒女情長見長,被當地的農民稱之為“針線筐戲”,深受當地婦女們的喜愛。目前,大司馬二股弦劇團劇目有:《彩樓配》、《對繡鞋》、《借髢髢》、《張廷秀私訪》、《雙合印》、《杭州失印》、《裴鸞英推磨》、《安安送米》、《呂蒙正逃犯》、《雙開堂》、《抱靈牌》、《劈山救母》、《私訪昆山》、《鴻雁傳書》、《雷公子投親》、《劉全砍柴》、《賣苗郎》等100多本,有些甚至是連臺戲,一唱能連續唱六七天。二股弦戲也參照和改編其他劇種,如:《尋案斬子》是由曲劇改編;《癡情狀元》由豫劇改編;《割肝救母》由豫劇改編等。這些改編的劇目主要借用了被改編劇目的故事情節的具體內容,將唱腔改編成二股弦的唱腔而成。筆者問及改編是否有難度時,老藝人們告訴筆者:“像這移植改編的劇種,要改成二股弦的唱腔,原來的唱詞與唱腔的韻轍并不能完全融合,有的唱詞會多,有的會少,我們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對原來的唱詞進行減字或添字來讓這唱詞與二股弦的韻相貼合。我們主要通過學習人家的光盤,同時二股弦劇團請武陟縣豫劇團的副團長苗向陽教我們動作。”當然,二股弦的劇目劇本等因素也被其他劇種所吸收和改編,如:武陟縣豫劇劇團,在1988年秋天移植二股弦劇目《雷公子投親》,由大司馬的藝人周汝德、任老虎去教的,大約歷時三個月,吃住都在文化館。劉敬道老藝人告訴筆者:“這《雷公子投親》是連本戲,這一本戲能頂他們六本戲,原來我們唱是14場戲,能唱7天哩。溫縣豫劇團移植二股弦劇目《張庭秀私訪》,大概于1964年,周汝德去教的。”
3.詞體結構基本格式
常見的二股弦戲詞體基本結構有:兩句結構、三句結構、四句結構、多句結構,其中以兩句結構居多。兩句結構兩句結構的齊言唱詞多為上下句結構,其敘述性較強。譜例1:《對繡鞋》【二板】(任全演唱)荊貝貝根據錄音整理上述唱段旋律為四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結構,其唱詞通俗易懂,每句都停在韻腳上,與譜例1的相比樂句更簡潔短小,唱起來更押韻。三句結構上述唱段是在上下兩樂句的基礎上擴展成三樂句的結構形式,給人一種強調感。歌詞中用了武陟方言,句句壓韻,唱起來朗朗上口。四句結構四句結構一般以四句為一段,句式上比較靈活,有齊言句形式也有長短句形式。譜例4為二股弦的曲牌黃連苦,也叫鬧五更,是在當地流傳的一種民間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同時四句結構也有在三句結構的基礎上擴充為四句結構的形式。如譜例5:《張廷秀私訪》(思夫)月英唱段周卷演唱以上四句結構是在三句結構的基礎上擴充為四句結構的形式,三句結構本身給人一種不穩定感,通過擴充句子,從整體上,更給人以穩定感。多句結構多句結構多為長短句,其唱詞字數靈活多變,結構比之上述結構內容更豐富,從而增強了戲曲的戲劇性和抒情性。如:一針扎玉皇爺,那是凌霄寶殿。二針扎楊二郎,把住了灌江口,放出了咬仙犬捆仙繩,他要把那孫大圣拿。三針扎,金吒木吒哪吒三家太保。四針扎,四大天王托著塔、降著龍、執著劍,懷抱琵琶。五針扎,五谷豐登年年有。六針扎,青是山綠是水峭壁懸崖。七針扎,七條龍七只鳳。八針扎,上八洞下八洞中八洞,三八二十四活佛家。九針扎,九里山前、九里洞中,九里娘娘頭戴鳳冠身穿霞披。十針扎,十帝閻王君,牛頭馬面,小鬼小判,他只把那生死簿拿。
4.句式結構特征 5.襯詞特點與作用
襯詞在戲曲中很常見,豐富多彩的襯詞對戲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股弦中襯詞的運用同樣如此。有的襯詞在句中有加強腔詞語氣的作用,如語氣襯詞:“啊”、“呀”、“哎”、“那”、“嗨”、“哈”等等;也常常加入噓字“這是”、“那是”,用于敘述情節,抒感等。二股弦作為一個民間劇種,曾經在豫西北地區盛行,但由于各種原因,二股弦并沒有得到相關研究人員及國家的重視,目前發展情況并不容樂觀。正如薛藝兵先生所言,我們需要通過田野走進歷史,重拾歷史的碎片,通過歷史事實、歷史文本、史學文本以及口述歷史來再現歷史。
關鍵詞:音樂素養;大學生;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當前,各類高等院校日益重視音樂素養教育,普遍把音樂素養教育作為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一個重要模塊。
一、重要意義
提高大學生音樂素養,對于大學生德育、文化素養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義。
l、開展音樂素養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德育。音樂來源于生活,是通過聲音的形式反映自然和社會百態。通過指導學生恰當地感知音樂、欣賞音樂、學習音樂,可以讓學生融入情境,體會人世間的真善美。如《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感情真摯,弘揚了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深受社會各界尤其是中老年聽眾的歡迎。因此,音樂素質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開展音樂素養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時代的發展要求大學生既要掌握過硬的專業水平,又要了解相鄰學科的發展動態和相關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學、音樂等綜合素養。通過引導大學生欣賞音樂,激發大學生對音樂發自內心的熱愛,進而提高音樂素養以及綜合素質,有助于培養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
3、開展音樂素養教育有利于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高校學生因就業壓力、相互攀比、情感波折等引發的心理問題也不斷顯現,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古代名篇《樂論》中論述:“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加強音樂素質教育,引導大學生通過音樂欣賞,熱愛生活,增強自信,敞開心扉,舒緩心理壓力,逐步培養堅毅、樂觀、豁達的性格。
二、存在問題
當前,各高校將音樂素養教育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普遍開設了音樂欣賞等普及性課程,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了較好作用。但對照社會各界對音樂素養教育的較高期望以及課程的內在潛力,還存在不少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其一,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有的音樂素養課程安排的內容包含程度較深的專業知識,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云里霧里的情況不同程度存在。其二,部分高校對音樂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在資金和硬件設施上的投入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其三,由于專業師資比較缺乏,有的音樂鑒賞課同時安排幾百人大班教學,甚至隨便選派音樂愛好者開課,采取播放碟片的形式進行教學,既不分析作品,也不講授作品的創作背景,教學效果難以樂觀。其四,有的非藝術院校的公共課教師根據自己所熟悉的幾個專業領域量體裁衣,安排的教學專題覆蓋面不夠廣,內容不夠全面,難以符合音樂欣賞教育的自身規律和要求。
三、加強音樂素養教育的幾點思考
高校應進一步重視音樂素養教育,逐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揮音樂素養教育在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著眼學生成長明確教學定位。針對不同專業對于音樂素養的培養要求,謀劃具體的教學定位。對于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一般以培養音樂愛好,普及音樂常識,提高審美能力為主要目標。對于非音樂專業的師范類學生,一般以普及音樂知識,發掘自身音樂潛力,掌握進一步自學的方法為主要目標。對于影視、播音、文化創意等與音樂學科專業比較接近的學生,要求學習程度相對較深,一般以拓寬知識面,提高表現力,促進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為主要目標。
2、以人為本安排教學進度。根據不同學生的原有基礎,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教學。在代表作品的選擇上,適當選取難度適中、篇幅較短、通俗易懂的片段進行賞析,以利于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因材施教組織課堂教學。有的學生從小練過樂器、參加過合唱團,有的學生先天音樂感知能力較弱,有的學生雖有一定的音樂天賦但未接受過專業訓練。因此,不同的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認知水平和認知潛力不同,需要統籌兼顧,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善于課堂觀察、課余交談,增加對學生情況的了解。不能因第一印象先入為主地加以簡單評定,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每一位學生。
4、優化教學方法,提高音樂素養教育的實效性。現今部分高校的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模式較陳舊,單純介紹作品,然后欣賞作品,課堂互動較少。教師可以拓寬思路,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其一,專題式教學,把課程分為若干個專題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深化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研討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其二,啟發式教學,在欣賞古典作品的過程中,適當結合當代流行元素,如,在欣賞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S.H.E的《不想長大》中的部分旋律正是出自這首經典交響曲,韓劇《My Girl》中的主題曲《Never Say Goodbye》是Hip Hop的風格,但是它的主旋律也是出自于此,等等。其三,討論參與式教學,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談論問題,得出的結論可以是多種形式或是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朗誦、演唱、論文、表演等等,可以發現學生特長,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等等。
參考文獻
[1]馬蔚蔚.音樂欣賞課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6,(5).
[2]張亦軍,魏士林.高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現狀與對策探討[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4,(4).
[3]劉文,閆.張家口地區高校音樂欣賞公選課的教學與思考[J].青春歲月,2011,(12).
[4]徐桂琴. 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實踐探究[J]. 電影評介,2008,(20).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該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為教學中的不足而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課堂、乃或任何一節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教師應該對自己的每一堂課進行回顧、梳理,并進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后教學中要吸取的寶貴經驗。每一堂課后,首先要側重于反思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以便及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思考的問題有:“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濃厚?教學目標是否實現?重點難點是否解決?教學環節是否流于形式?教學中有沒有關注到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設計的學習活動是否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怎樣將學習目標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并把快樂傳遞給學生?怎樣才能確保學生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等等。找到問題后,我們再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到解決的辦法和教學的新思路,寫出改進的策略和教學的新方案。從而不斷強化自己有效教學的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上到《京劇大師梅蘭芳》一課時,以前我都只是讓學生通過聽音樂、看視頻,學唱段等方式進行常規教學。但由于教學方式及內容較枯燥乏味,學生學得很不情愿,沒有興趣。經過課后反思,我決定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在幾個關鍵教學環節采用以疑導學的方法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新課導入環節:你喜歡京劇嗎?喜歡和不喜歡的理由是?你會唱京劇嗎?不會唱的原因是?和唱通俗歌曲相比,京劇難以學唱主要在于哪些方面?你熟知的京劇演員有哪些?
人物介紹環節:梅蘭芳是四大名旦之首,男人為何要取女人的名字(名字的由來)?為何解放前旦角絕大部分由男演員扮演?和現在一些舞臺上男扮女裝的演員(如李玉剛)性質一樣嗎?男旦與坤旦(女旦角)比起來有何優勢?
聽賞體驗環節:梅蘭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什么?最好聽的、讓世人爭先學唱的名段是?欣賞《霸王別姬》選段《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演唱視頻后,先后提問:該唱段描述了哪些內容?表達了虞姬怎樣的心情?你聽出有哪些伴奏樂器?仔細關注梅大師塑造虞姬角色時在口形、咬字、音色、音量、行腔、尾音、共鳴等方面演唱有何特點?你覺得梅派唱腔到底好在哪里?和李玉剛演出的同一唱段相比,哪一個更具有京腔京韻呢?并讓學生試著唱一唱其中的一句,模仿其中的一招一式,體驗一下當旦角的滋味。
拓展探究環節:梅蘭芳為什么會那么紅?他對京劇藝術的成就與貢獻有哪些?為什么說梅蘭芳的成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在京劇表演藝術之外他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通過一連串問題的導引,整堂課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他們饒有興趣地邊思考、邊欣賞、邊探究,加上我在課前準備了豐富的音視頻資料,學生學習興趣空前高漲,學唱段、學做表演也很主動地參與,對梅蘭芳的欽佩之情溢于言表,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完全沒有了之前聽到上京劇課很不情愿的場景。
二、為教學中的瞬間靈感而反思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課后記錄下自己上課的成功之處和教學過程中的亮點也很重要,這有利于收集、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如:“哪個教學環節安排很巧妙;哪個問題的提出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理解教學難點;哪個做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才能;哪個教學素材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等。
如在“樂壇新曲”一課教學中,我通過視聽相結合的欣賞方法引導學生欣賞郭文景為創作的《御風萬里》,由于此曲是交響序曲,曲子較長,結構復雜、音樂素材內容豐富,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初上時,我在分段介紹聆聽各音樂主題這個環節,讓學生邊看譜子邊聽音樂,由于一些學生對樂譜不熟悉,識譜很難跟上旋律的流動。在我內心為此而糾結時,忽然一個閃亮的念頭出現:能否在課件的樂譜上用彩色熒光筆跟著旋律線同步流動呢?于是課后我趕緊記錄下這個想法,經過反復試驗,在課件里采用了一種“擦除”的方式,插入了彩色半透明的色條覆蓋在樂譜上,并計算好和音樂主題同步進入的時間和速度,當音樂主題播放的時候,彩色半透明色條也隨之進入,和音樂同步提示著樂譜的對應位置,使學生看起來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主題音樂的印象,對熟悉和學唱音樂主題起到了很好的幫助。由于準備充分、設計合理,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事實證明,教師及時記錄下課堂中的學習活動及想法,對于改善和提高教學方法有很好的作用,有些資料日后也可作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如再加入案例分析,結合教育教學理論加以闡述,就可以成為很有教學研究價值的文章。
三、為學生的獨到見解而反思
當今的中學生創新思維很活躍,他們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一些獨特的見解和精彩的回答,甚至是妙語連珠。這種源于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于學生精神世界的獨特感受,是一種無比豐富的課程資源,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課后將其記錄下來,進行認真的甄別、補充與完善,可以作為以后教學的寶貴資料。
如有一次上到《歐洲古典音樂(交響樂)》一課,在介紹交響樂隊時,就有學生提出:“老師,中國民族樂隊里專門有一組彈撥樂器,而西洋交響樂隊里沒有,那西洋的彈撥樂器為何不成組地放入交響樂隊中呢?國外的彈撥樂器都有哪些?分別分布在哪些國家呢?”我當即表揚了這位同學思維敏捷,并給他們做了相關講解:西洋交響樂隊是幾組用共同材質構成的樂器組成,如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他們更講究產生同質性的音色融合,只要是同一個組群,音色就是接近的,渾然一體的;但彈撥樂器由于材質與音色個性太過鮮明,大多作為色彩樂器按曲子的實際需要加入交響樂隊。而中國民族樂隊則是以演奏方式來分組,如拉弦組、彈撥組、吹管組、打擊組等,中國音樂里的音色呈現的是多元化,不僅富于特質,而且是豐富而獨立的,這也形成了我們的聽賞習慣和西方人有明顯不同。課后,我對學生提出的精彩問題又做了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就有意識地在亞非歐和拉丁美洲等民間音樂幾課中,特別介紹了外國的一些有特色的彈撥樂器,并讓學生聽辨比較其音色的特質和不同,為以后的教學做好準備。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頭腦中總會有一些“奇思妙想”。我們教師應當為學生豎好梯子,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獨到見解,對他們的做法給予贊賞和激勵,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也拓寬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可謂是“兩全其美”。
四、為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而反思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科書的首要功能是作為教與學的工具,但并非是必須照本宣科的文本,事實證明,照本宣科是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的。音樂藝術發展到今天,經典作品層出不窮,教材難免掛一漏萬,加上學生的基礎各不相同,不能適應同一個標準的教材,而編著不同層次的教材又不現實,所以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整合、補充、拓展和延伸是很有必要的。但這必須是在深入鉆研、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本地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周密思考下進行,并在課堂實踐教學中進行檢驗和逐步完善其科學性,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如在《大西北民歌》一課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增加播放電視連續劇《血色浪漫》中西北民歌對唱的視頻,讓學生真實地感受西北民歌的特征和魅力,從而培養了學生對學唱民歌的興趣,加深了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印象。在《走進》一課中,加入了札木聶等藏族樂器的介紹,欣賞了藏族農民舞蹈團為慶祝青藏鐵路開通表演的春晚舞蹈《飛弦踏春》(堆諧),以及關于“人皮鼓”和“天葬”風俗的歌曲《阿姐鼓》《天唱》等內容,加深學生對歌舞音樂的印象和思考。在《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一課中,加入了關于貝多芬的傳記電影《復制貝多芬》和《永遠的愛人》里關于童年挨打、失聰后演奏《“月光”奏鳴曲》以及《第九交響曲》首演等內容的欣賞,使學生在加深對貝多芬了解的同時,激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互動環節中也有很精彩的參與和表現,課堂教學效果很好。
實踐證明:通過在音樂教學中創造性地增加一些課外精彩的教學內容,并與教材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可大大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五、怎樣進行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