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科經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庸》 英譯 研究現狀
1. 引言
“四書”“五經”是著名的儒家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典籍的代表。其中“四書”包括《大學》《中庸》和《論語》《孟子》。一般認為《中庸》是出自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后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南宋時期,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并成為“四書”并分別作了集注。《中庸》的中心思想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宋代程頤解釋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主張個人道德修養乃政治成敗的根本,依靠統治者的道的完善來實現國泰民安。
2. 《中庸》英譯本研究
目前經典的《中庸》的英譯本有《The Mean》( D.C.Lau),《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James Legge),《The Middle Use》(Arthur Waley),《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Gu Hongming)和《The Doctrine of Mean》(Charles Muller),其中比較著名的譯本有兩部:一部是清末民初著名翻譯家辜鴻銘于1906年推出的譯著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另一部是出自于19世紀英國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英譯的五卷本《中國經典》中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這是外國譯者《中庸》英譯的經典之作。
截至目前,國外關于中國儒家典籍的翻譯研究還沒有涉及。而國內關于《中庸》英譯的研究始于21世紀,《中庸》的英譯研究在近十年來才逐漸受到重視,主要表現在各種研究的期刊和碩博論文的涌現。為全面的了解《中庸》英譯的研究現狀,筆者共搜索到與《中庸》英譯研究的相關的不重復的論文共23篇:中國知網上17篇,萬方上8篇(除去與中國知網上面的重復的論文)。其中核心期刊的論文2篇,碩博論文8篇。這些論文的發表時間見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國內學界對《中庸》英譯的研究始于21世紀之后,具體來說始于2004年以后。筆者將這25篇論文劃分為四類,分別是譯者及其翻譯思想研究、翻譯動機與策略研究、譯文對比研究、文化方面研究等,并對重點論文進行評述。
表二:
由上面可見,國內外對于《中庸》英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譯者及其翻譯思想研究、翻譯動機與策略文化方面研究和譯文對比研究這四大方面。
3. 結語
通過對搜集到的論文主要內容的研究,筆者發現雖然國內對于《中庸》等儒家典籍的譯本研究主要集中于上述這四大主要方面,但研究內容范圍和深度有待擴展。首先,在翻譯動機和策略研究的文章中,主要是從目的論,接受理論和異化歸化翻譯方法這幾個角度去分析。研究的范圍僅局限于這幾個方面,理論廣度和深度有很大的發掘空間。
其次,對于譯者及其翻譯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辜鴻銘這一個譯者和他的歸化翻譯方法,分析研究已經比較透徹。其他譯者的研究僅略有涉獵,分析評述較少,可以從理雅各,穆勒等譯者及其翻譯思想方面來擴展研究。
第三,文化研究方面以往的論文主要集中于從意識形態對翻譯的影響、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和特定文化背景對翻譯的影響這幾個方面進行相應的論述,以往的研究僅淺嘗輒止到文化傳播和交流,筆者認為可以更深入的挖掘文化本質,如從翻譯的文化轉向,文化過濾機制等方面入手對比不同譯者翻譯時對文化方面的不同涉獵。
第四,在譯文對比研究方面,目前所有關于《中庸》英譯的論文中只有兩篇文章對比分析不同譯者的譯文,而且這兩篇文章出自同一作者,主要研究了兩種和三種不同譯文的語篇銜接機制和譯者風格。對比的角度狹窄,而且對比的主要在書面和字里行間,沒有觸及到內容深度層面。筆者認為可以從不同研究層面比較或者比較多個《中庸》英譯版本,對比其翻譯不同之處,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層面,研究空間很廣。
【參考文獻】
[1]謝建平.文化翻譯與文化“傳真”[J].中國翻譯,2001.
[2]王東風. 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度[J]. 中國翻譯, 2000.
[3]錢桂榮,劉暢. 《中庸》兩種英譯本對比研究[J].語言研究,2010.
[4]張小波. 理雅各和辜鴻銘《論語》翻譯的對比研究[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0(3).
寫開題報告的目的,是要請老師和專家幫我們判斷一下:這個問題有沒有研究價值、這個研究方法有沒有可能奏效、這個論證邏輯有沒有明顯缺陷。因此,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義”、“文獻綜述和理論空間”、“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驟”這樣幾個方面展開。其中,“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是重點,許多人往往花費大量筆墨鋪陳文獻綜述,但一談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時但寥寥數語、一掠而過。這樣的話,評審老師怎么能判斷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對你的研究方法給予切實的指導和建議呢?
對于不同的選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異。一個嚴謹規范的學術研究,必須以嚴謹規范的方法為支撐。在博士生課程的日常教學中,有些老師致力于傳授研究方法;有的則突出討論方法論的問題。這都有利于我們每一個人提高自己對研究方法的認識、理解、選擇與應用,并具體實施于自己的論文工作中。
開題報告(文體形式)
課題名稱:
姓名:年級:班級:
成果形式:完成時間:指導老師: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義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2、3、4、5、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2、3、4、
四、實施的步驟
1、2、3、4、5、6、7、
表1—1開題報告(表格形式)
主題:
課題題目:
導師:
課題組成員:
組長:
班組:
簡要背景說明(課題是如何提出來的):
課題的目的與意義:
活動計劃:
1)任務分工:
實地調查:
上網:
查書面資料:
總結論文:
發倡議:
2)階段步驟:分階段實施
階段時間(周)主要任務階段目標
一周
二周
三周
3)計劃訪問的專家:校內老師等
二、如何做文獻綜述
首先需要將“文獻綜述(LiteratureReview)”與“背景描述(BackupgroundDescription)”區分開來。我們在選擇研究問題的時候,需要了解該問題產生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如“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國外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和問題”等等,這些內容屬于“背景描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的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獻綜述是評論性的(Review就是“評論”的意思),因此要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評論的主線,要按照問題展開,也就是說,別的學者是如何看待和解決你提出的問題的,他們的方法和理論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別的學者已經很完美地解決了你提出的問題,那就沒有重復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獻綜述的意涵,現來說說怎么做文獻綜述。雖說,盡可能廣泛地收集資料是負責任的研究態度,但如果缺乏標準,就極易將人引入文獻的泥沼。
技巧一:瞄準主流。主流文獻,如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經典著作、專職部門的研究報告、重要化合物的觀點和論述等,是做文獻綜述的“必修課”。而多數大眾媒體上的相關報道或言論,雖然多少有點價值,但時間精力所限,可以從簡。怎樣摸清該領域的主流呢?建議從以下幾條途徑入手:一是圖書館的中外學術期刊,找到一兩篇“經典”的文章后“順藤摸瓜”,留意它們的參考文獻。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通常是不會忽略該領域的主流、經典文獻的。二是利用學校圖書館的“中國期刊網”、“外文期刊數據庫檢索”和外文過刊閱覽室,能夠查到一些較為早期的經典文獻。三是國家圖書館,有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圖書,學校圖書館往往沒有收藏,但是國圖卻是一本不少(國內出版的所有圖書都要送繳國家圖書館),不僅如此,國圖還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國政治和政府的外文書籍,從互聯網上可以輕松查詢到。
技巧二:隨時整理,如對文獻進行分類,記錄文獻信息和藏書地點。做博士論文的時間很長,有的文獻看過了當時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來卻找不著了,所以有時記錄是很有必要的。羅仆人就積累有一份研究中國政策過程的書單,還特別記錄了圖書分類號碼和藏書地點。同時,對于特別重要的文獻,不妨做一個讀書筆記,摘錄其中的重要觀點和論述。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到真正開始寫論文時就積累了大量“干貨”,可以隨時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綜述。看過一些文獻以后,我們有很強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東西都陳述出來,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洋洋灑灑,蔚為壯觀。仿佛一定要向讀者證明自己勞苦功高。我寫過十多萬字的文獻綜述,后來發覺真正有意義的不過數千字。文獻綜述就像是在文獻的叢林中開辟道路,這條道路本來就是要指向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是直線距離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風景頗多,迷戀風景的人便往往繞行于迤邐的叢林中,反面“亂花漸欲迷人眼”,“曲徑通幽”不知所終了。因此,在做文獻綜述時,頭腦時刻要清醒:我要解決什么問題,人家是怎么解決問題的,說的有沒有道理,就行了。
關鍵詞:中醫院校;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5―0077―02
培養高校學生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高校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之一。[1]科研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部分,提高大學生科研能力是增強大學生自身競爭力的一個有效途徑。面對大學擴招的現狀,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生須重視科研能力的培養。
一、學好中醫基礎,加強經典研讀
1.學好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科研的起步需要奠基石,即科研工作需要從基礎做起,在大學低年級階段培養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強化學生中醫專業思想,引導學生學好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中醫科研來源于其對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理解,進而思辨,形成自己的觀點,將自己的觀點實施于科研工作之中。所以,我們應該重視中醫入門的引導,使其打好基礎,走出中醫科研的第一步。
2.加強經典研讀。中醫科研入門除打好中醫基礎之外,還須加強四大經典的研讀。中醫泰斗鄧鐵濤教授能成為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源于他對中醫堅定的信念及對經典的熟讀,即其所提倡的做一名“鐵桿中醫”。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中醫藥高等教育也快速擴招,隨之帶來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嚴重不足、教學相對滯后等問題。[2]同時,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師由于教學及科研任務較多,能潛心研讀經典課程并講好經典課程的教師并不多,加上現階段90后學生古文基礎較差,學習困難,部分院校已經將經典課程設為選修課。中醫四大經典既是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又是中醫藥院校學生必讀之書,四大經典通讀熟讀,諸書合一,才可清晰理解中醫理論體系之全貌。所以,必須確立經典課程在中醫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設立經典課程為必修課,加大經典課程教師的培養力度,增加其課時,培養中醫學生的深厚理論功底,為以后更好地開展科研及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倡導晨讀中醫經典及舉辦中醫經典論壇,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二、以點帶面,形成個人―班級―社團的科研組織系統
1.樹立個人典型。大學生需要榜樣和引導,在科研方面亦是。我們的校園不乏文藝、體育先進分子,但在科研方面的先進分子就相對較少。我們要抓住典型,尤其是基礎知識扎實、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較強、積極參加各項科研活動,并在活動中取得好成績的同學,以他們為榜樣,發動號召學生學習科研先進分子的成功之道。
2.成立班級科研小組。以3~5人為單位,成立班級科研小組,定期進行科研知識學習及討論。在班團活動、假期實踐活動時,可以班級科研小組為單位,結合團日主題、三下鄉指導思想等進行社會實踐及調查,如對農村醫療、中醫生存現狀等的調查,進而形成論文、報告等科研成果。在活動之余,提高我們的科研意識、科研能力,將活動成果轉化成科研成果。
3.建設學生科研型社團。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大建設科研型社團力度,這與新時期國家對高校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符合國家的政策導向及發展趨勢。[3]科研型社團可為廣大學生提供一個早期接觸科研、創新實踐及交流探討的平臺,為高校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提供強大的推動力,同時可以激發和培養中醫學生的科研意識及能力,有利于加深他們對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提升其綜合素質,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營造更加深厚的學生科研創新活動氛圍,邀請高校中科研能力突出的教授及青年教師等擔任學生的科研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科研項目的選題、立項、實驗等,開展常規的科研培訓,為學生的科研開展提供有利的技術保障及支撐。[4]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的醫學求益社即科研型社團,致力于中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收效甚佳。總之,應在中醫藥院校內形成個人―班級―社團不同層次的學生科研組織,培養其科研興趣,發掘其潛能,促使其在低年級之后向科研領域發展。
能夠參加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企業戰略)為期兩周的研討與學習,心中充滿感激之情。首先要感謝的是承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因為作為西部普通高校的一名青年教師,能夠被工作組錄取,我深知機會的來之不易。
就前期準備工作而言,人大商學院顯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感謝工作組、班主任趙老師以及廖助理)。擔任此次暑期學校的主講教師可謂大師級、專家級學者:有著名學術雜志(ssci檢索)的主編,如ike mathur 教授、ali m. kutan 教授;有國外知名教授,如tufano 教授、 vinod singhal 教授、chatterjee samir ranjan 教授;還有令人敬佩的華人夫婦--李海洋副教授和張燕副教授,以及來自香港著名學府的呂源教授。
關鍵詞2:收獲
在十余天的研討與學習過程中,收獲頗多:
領略了國外管理學大師的風采,對前沿知識(如消費者金融、event study)有了感性的認識;
震撼于haiyang li & yan zhang的high productivity、他們歷時8年的投稿歷程以及一個月3篇smj acceptance的奇跡;
體會了西部普通高校與在京知名學府的差距,驚嘆于郭廣瑞、茍彥忠等學員的出色表現;
明白了workshop的內涵,感謝沈奇泰松、趙劍波、蔡昊雯、高翔等組員的真誠幫助;
關鍵詞3:方向
XX年留校任教的我,絲毫不敢懈怠,一直努力工作。XX年年拿到南開碩士學位后,更是積極地參與國家社科項目、教育廳項目的研究,并作為最年輕的青年教師主持了若干校級項目。然而,這些在參加完暑期學校學習后,已不值一提。
所幸下學期我即將攻讀物流管理專業博士學位,學問之門已向我打開。此次暑期學校的參與,不僅讓我徹底明白了什么是差距,更為重要的是幫助我明確了今后四年的努力方向:
掌握計量方法,培養數學建模思想;
閱讀國外頂級學術期刊經典論文;
志當存高遠--發表ssci論文。
爭取國內訪學或國外留學機會;
論述類文本主要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等。它是現代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5年全國15套試卷中,對論述類文本的考查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1.文本內容廣泛,彰顯了語文大教材觀。首先,選材文化氣息濃郁,文化特征明顯,給考生以強烈的文化熏陶。如廣東卷的《文化的生與死》、四川卷的《兩漢經學》、安徽卷的《中國經典》等。其次,選文富有藝術品位,引導學生重視人格或藝術品格的培養。如新課標卷Ⅱ的《藝術是什么》、江蘇卷的《羅丹的雕刻》、山東卷的《性格組合論》等。此外,選文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包括科技文明、新能源、新家園等,緊貼考生生活實際。如重慶卷的《關于傳統技藝的傳承》、天津卷的《自然世界與社會世界》、湖南卷的《生物電池》等。選取的文本篇幅一般在千字左右,而且語言規范、難易適中、文體鮮明。
2.題型豐富多樣,設題難度增大。主要有以下幾種題型: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主觀簡答題,填空題,探究應用題。
3.考點明確,略有變化,體現了高考穩中有變的特點。論述文閱讀常常涉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等考點。總體來看,2015年高考論述文閱讀同往年相比,基本沒有變化。但側重考查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1)理解能力。這類試題側重考查對文中關鍵性詞語、句子的理解,要求考生從表情達意、理清思路出發,立足于篇章和主旨去分析句子。如重慶卷第4題:下列對“傳統技藝”的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 )。再如廣東卷第14題:文化為什么“具有歷史性”?請結合文本回答。
(2)分析綜合能力。①篩選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所謂篩選整合信息,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將文中相關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來,加以處理。以此立意的試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既是對文本信息的高度綜合,又是對考生綜合能力的考查。如北京卷第7題: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成功研發有何意義?請根據以上三個材料回答。②歸納內容要點。所謂“要點”是指作品全文或段落層次中的主要內容或基本觀點,既可以是幾句話、一個段落、一個層次或幾個層次的內容,也可以是整個作品的內容。對歸納能力的檢測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將抽象的含蓄的內容加以闡發、解釋,使之具體化;二是將具體的內容進行準確的概括,提煉出其核心內容。如江蘇卷第17題:羅丹給雕刻帶來的“根本性的變革”體現在哪些地方?請簡要概括。重慶卷第6題: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傳統技藝“生產性保護”的途徑是什么?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這類試題側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對考生思維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關注與考查。如浙江卷第10題:在文章末尾,作者認為“心靈和心靈之間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為什么?根據文本內容說明理由。④考查文章思路結構。這類試題多從文章開篇構思或段落間關系入手,考查考生對作品結構脈絡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分析段落之間及段落內部層次關系的能力。如福建卷第11題:請簡述文章的論述思路。
(3)探究應用能力。這類試題在考查篩選分析、提煉概括等基本能力的基礎上,重點考查考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如江蘇卷第18題:請結合文章,闡釋文末“開向生命的窗子”的內涵。
二、趨勢預測
1.定位更加清晰,命題難度適中。社科類文本側重于選取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和歷史學等方面的文章,越來越注重對考生基本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總體來說設題難度并不會很大,同時,分值權重與選考部分也會基本相當,設題會盡可能貼近考生實際。
2.命題式樣穩定,調整幅度不大。大多數省市將會繼續沿用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再加上簡答題的命題樣式。簡答題的設題上會盡可能避免一題多問,同時,將逐步增加分析、探究的成分。
三、備考策略
1.研讀考綱,明確考點。考生在平時要認真研讀《考試大綱》,明確考查方向和重點,然后著重加以訓練。
2.探究真題,對癥下藥。認真研究和試做真題、樣題,有利于考生對考試形成直觀感性的認識。做題時,考生要認真研究每一道題目,并與考綱逐一對照,以此明確命題人的命題意圖。
3.細讀文本,把握用意。要逐字逐句細讀文本,逐段總結,步步為營。明確文本中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喜歡什么,厭惡什么;歡迎什么,拒絕什么等等。弄清了這些,也就弄清了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4.審讀題干,理清要求。社科類文本和文學類、實用類文本是有本質區別的。對社科類文本的考查,除了包括對詞語、句子的理解外,還包括對段落、主旨的理解,即作者的論點、論據和結構安排等。做題時應當針對具體題目審讀題干,按要求作答。
5.掌握方法,區分正誤。尤其是針對論述文的選擇題,要依據題干的要求,判斷命題者所列信息的正誤。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閱讀材料,把握全文觀點(讀)――在閱讀材料中找到與選項對應的文段(找)――將選項與閱讀材料中的句、段細加對比,求同尋異(比)。即做題時首先要確認與題目要求有關的信息區間,然后把所給選項的信息與原句中的語句內容進行對應比較,最后緊扣語境,結合題干中的相關要求準確篩選。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是高校中文專業的必修課,也是新聞、播音主持、表演和編導等非中文專業的基礎選修課。該課程教學面臨著時代性挑戰,其中之一就是日益豐富的影像資源。一方面是大量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不斷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有的作家如魯迅和徐志摩還被拍攝成了影視,如電影《魯迅》和電視《人間四月天》。另一方面,還出現了大量的電視詩歌散文(ltv),以及少量由上課教師與學生自己攝制的影像,如改編的紅色經典劇或小說dv與相關視頻等。這些豐富多樣的影像資源,為基于文學與影像互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探索提供了可能,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歸結為“一突出四堅持”。
一、確立文學與影像互讀的教學觀念,突出文學與影像互讀教學的必要性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目前存在“老化、僵化、不適應時代的問題”[1](p21)。而忽視影像資源,就是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不適應時代的一種表現。眾所周知,當今時代是圖像文化時代,圖像在當代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讀圖時代的到來引發了一場圖文“戰爭”,“文學作品不斷被影視‘殖民化’……越來越多的非圖像文化資源被圖像化地開發利用,許多古典的和現代的文學名著被搬上影視銀屏,或被改編成漫畫和連環畫”[2](p137),給文學教學提出了時代性挑戰。而從學生的學習需求來看,他們當下的閱讀已經從專注于文字理解轉向熱衷于圖像,普遍優先選擇接受影像化的信息,用影像作品來代替文本的閱讀。筆者的課程教學調查就顯示,百分之百的學生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應當利用影像資源,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講課效率和內涵。因此,直面圖像時代的挑戰,變危機為契機,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打破舊的教學觀念,將文字、聲音、圖像等綜合起來,探索文學與影像互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方式,是現實的必然要求和課程教學與時俱進的應然選擇。
二、力求適時適量,堅持文學與影像互讀教學的科學性
實施基于文學與影像互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應當根據各教學因素來科學合理安排,做到適時適量。課程性質不同,文學與影像互讀的教學處理就有所不同。在必修課教學中,以精選原著和影視作品為基礎,截取一些典型片斷來配合文學講解,時間不宜太長。而在選修課教學中,則相對寬松,有時可以使用片斷式影像資料,有時可以放整部電影甚至是師生自己拍攝的影像dv。從教學內容安排來看,進行作家作品的教學,要回到文學作品的情境或文學史現場,適合進行文學與影像的互讀,如果是文學思潮運動的教學則不太適宜。考慮時長因素,如果影像是電視劇就只能精選片斷,如《圍城》等。而電影或學生自拍的影像則可視情況全部播放。另外,選擇不同作家甚至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影像均要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如魯迅小說改編的電影《阿q正傳》、《祥林嫂》與電影《魯迅》等,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金鎖記》、《色戒》等,要選擇據文學代表作品拍攝的成功影像。從課堂形式來看,實施文學與影像的互讀教學,必須充分利用課外第二課堂來補充第一課堂的不足,通過布置學生的課外閱讀和觀看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實施互讀,鼓勵有條件的學生選擇現當代文學教材中的劇目或小說加以改編,自制dv和ltv。在中文專業上課,可聯合學生工作部門舉行“紅色經典”或舞臺劇表演大賽并全程錄像,通過課外活動創造與運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的影視資源,實現第一課堂引領第二課堂、第二課堂深化第一課堂的開放式教學。從教師方面來看,教師要體現主導性,在問需于學生之時,要總體把握實施互讀的內容、時間、方式、節奏和數量,不能給學生以互讀教學的點綴或泛濫感。
三、貫穿教學全過程,堅持文學與影像互讀教學的連續性
實施文學與影像的互讀教學,貴在堅持,要通過“五進”,做到長時間不斷線。一是進課堂,貫穿各教學環節。教學前先讓學生閱讀觀看要講內容的文學文本和影像文本,最好是要求學生能形成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中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文學與影像的互讀并引導討論。課后布置相關改編或寫小論文等,最后落實檢查批改并及時反饋評價。以《邊城》教學為例,在學生課前閱讀觀看文學和影像文本的基礎上,綜合學生的疑問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對于爭論較大的問題(如“《邊城》所展現的生活世界有何特點,如何理解和評價?”和“小說《邊城》和電影《邊城》有哪些異同?”)則讓學生細讀細看文學或影像文本,寫成小論文,最后及時反饋評價。二是進活動,把課外活動視作課堂教學的有機延伸,支持學生開展影視社團活動,開展自編自導自演自拍活動,開展校園影視文化活動,實現活動課程與理論課程的統一。三是進畢業論文(設計)。在選題中,教師可有意識安排諸如“老舍/張愛玲/金庸作品的影視改編研究”等題目,我們目前指導完成的這方面本科生畢業論文就有多篇,如《賈平凹小說〈高興〉的改編研究》和《電影〈邊城〉與小說〈邊城〉的比較研究》等。四是要進科研。課程任課教師要開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影視改編研究,申報此類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校教改課題,推動了教學科研的互動。最后就是要進課程考試和評價,在實施課程考試和評價時,要把是否進行互讀作為考核的內容之一。平時成績的計算要把互讀狀況納入進去,利用平時成績這一手段,恰當評價和促進學生的互讀學習。
轉貼于
四、實施研究性教學,堅持文學與影像互讀教學的創新性
研究性教學是將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有機結合并達到完整、和諧、統一的教學[3](p37-38)。在文學與影像互讀的教學中,要實施研究性教學,培養學生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的能力。從文學作品到影像作品是二度創作,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尋找二者間的異同,特別突出“異”的教學,從中發現新問題并提出新見解。一個典型案例是在《駱駝祥子》的教學中對虎妞形象的重新理解,傳統觀點對虎妞形象的定位是老丑怪變態。我把對虎妞的理解定性權交給學生,預先布置學生認真研讀小說和觀看同名電影,讓學生記錄自己的印象和感受,結果有女學生感到電影中的虎妞不同于小說中的虎妞,她有可愛之處。我于是安排課堂討論,最后許多同學認為虎妞是一個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愛情,有超前女性性別觀的現代女性,從而為虎妞評了反。又如《芙蓉鎮》的教學,通過課內講授與課外比較閱讀原著和同名電影,學生往往獲得對作品的新理解,如有學生發現李國香對胡玉音的批判不完全是階級政治因素使然,而是有心理忌妒的原因。他們認為老女人李國香對長得比自己漂亮且受到芙蓉鎮男人們寵愛的胡玉音在政治運動開始前是一種心理嫉妒,政治運動開始后,她把心理嫉妒轉化為政治批判,李國香的政治瘋狂正是其作為女人內在自卑心理的外在轉移。
五、以文學原著為根本,堅持文學與影像互讀教學的文學性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詞語訓釋;應用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其目標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和理解文言文書籍。在漫長詞匯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出古今異義詞,給古書的閱讀和古文獻的考究,帶來一定的困擾,因而,研究文言文的古語訓釋,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牢牢把握詞語訓釋的重要性,并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引導學生對于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正確的訓釋。
一、利用古文獻閱讀,開展詞語訓釋的教學工作
初中文言文學習中的一個重要點就是對于古代詞匯的學習。詞語訓釋是文言文教學工作的重點,做好詞語訓釋教學工作,可以采用閱讀古代文獻的方式來完成。古代文言文的語言,大部分儲存在經典的文獻資料中,因而,對于歷代經典文獻資料進行研讀,關注其中的整理、注釋內容,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獲得較為豐富的詞匯知識。因而,可以引導學生對于經典的文言文資料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較好的完成詞語訓釋的學習。
二、利用教學評價,開展詞語訓釋的教學工作
新課程標準在“古詩文閱讀的評價”中提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中,應注意重點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或者工具書達到理解文言文大意。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學習評價的方式,對于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測評,進而了解詞語訓釋的學習質量。美國著名學者魯姆提出了學習評價理論,將學習評價理論劃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三個評價類型。而在初中文言文教學工作,可以采用教學評價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教學評價中,我們不能僅僅為了考察學生掌握常用詞的程度進行對學生客觀化和量化評價。我們更應該注意學習文言詞語中掌握多少學習方法。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對考察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出學生學習的狀況,并針對問題提出建議和意見,對于學生的一點點進步,都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等積極的評價。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中“漁人甚異之”,對于“異”字的意動用法,然后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學生能夠很快從所學的知識中找出類似的用法, 我給予那些很快回答出問題的學生極大的鼓勵和贊揚,結果很大程度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實施教學評價,給予學生鼓勵和贊揚對展開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利用訓詁學知識,開展詞語訓釋的教學工作
文言文學習之所以難度大,就在于文言文中存在著諸多的古今異義詞和難解詞。古今詞匯的發展變化,給學習者以及研究者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此文言文如果不經過詞語訓釋,是很難達到通曉其義的目的。
1.將古書用字和以聲索義與推求語源相結合
以聲索義,就是根據聲音,來推斷字的意義,而主要的推斷對象就是假借字和同源字。之所以對于假借字和同源字采用以聲索義的推斷方式,是由于這兩種字體,都是以聲音作為主要的聯系紐帶,因而,可以利用聲音,對于它們的詞義做出推斷。比如《觀潮》中“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中“文”通“紋”,畫上紋彩。在文字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的產生出新的字、詞;往往新詞是在舊詞的基礎之上產生的,一個舊詞的詞義不斷的發生引申變化,從而分化而形成一個個的新詞,這些新詞都出于同一個母體,因而,若干的新詞之間,具有語音相近或者相同、意義相通、而字形不同的特點,從而構成了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的新詞。同源詞是指出于同一個詞族的詞語,這些同源詞之間具有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特點,因而,可以依據這個對于同源詞在聲音一定的基礎上,進行意義的推定,從而形成對于新詞的詞義的重新界定。比如在《世說新語》兩則:客問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問,與兒女講論文義。“兒女”一詞,古義:指對子侄這一代晚輩的統稱。而今義:專指子女。《木蘭詩》:“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中“帖”通“貼”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中“火”通“伙”。基于這種分析,可以使用以聲索義,并結合古書用字和推求語源的方式,來達到認識古字的目的。
2.將語境與以形索義相結合
在訓詁學中,有“形訓”一詞,就是通過字形來推斷詞的意義,也就是以形索義。會意字、指事字、象形字之間,都有著之間的聯系。因而,通過字形,能夠了解字所記錄的詞素或者是詞的意思。初中課本中《童區寄傳》里出現了“之”作為實詞的用法,“之虛所賣之”,前一個“之”釋為“到、往”。對于這類字,形訓的作用體現出說明、揭示字的本義。但有時,在文言文中,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其所使用的詞語,并不是使用其本義,而是采用了該詞的引申意義,并且,這種情況大量存在。針對這種情況,就要采用以形索義的方式來確定具體的語義,在多種語義并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以形索義與語境共用的方式,來增加語義的準確性。以形索義,所篩選的是詞語的本義,對于詞的本義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掌握詞的引申意義,從而為增加詞的意義的準確性判斷提供保障。
當然,詞的本義的探尋,并不是簡單的事情,可以依靠其他的輔的手法,例如對于字形的綜合應用,從而在文選中,較好的把握詞的本義;也可以根據詞在文選中的具體的語言環境,挖掘出詞在語句中的意義。
四、結語
總之,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工作中,詞語訓釋是掌握古今異義詞的重要方式,通過對于詞語訓釋的學習,能夠有效的掌握古代文言文中的各種異讀詞語,從而獲得較好的古代文言文知識。對于詞語訓釋的教學,可以通過古文獻閱讀、學習評價、訓詁學知識等多種方式,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讓學生能夠有效的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孔曉玲.初中文言文文體意義的挖掘及教學應用[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2(4):120-123
[2]何書.試論古漢語動詞詞義裂變式引申[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0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