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運作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電子商務;生產企業物流;運作模式
1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物流特點分析
電子商務是在Internet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的應用方式,實現客戶和企業信息溝通、網上購物、電子支付的一種新型的運作方式。
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物流運作有以下基本特點:
1.1虛擬的客戶市場和供應商市場
電子商務通過Internet和Intranet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客戶和供應商緊密地聯結起來就形成了企業的客戶市場。企業和它的客戶市場和供應商市場,可以毫無障礙地直接接觸。
1.2完備方便的業務處理
電子商務環境,一般依托電子商務網站進行工作,各個企業都建立起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為客戶提供24小時全方位的服務。
1.3方便迅速地收集和匯總各類信息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和客戶能夠很方便迅速地進行信息交流溝通。企業可以利用電子商務網站,收集客戶信息,建立客戶檔案,進行客戶管理。除此之外,還可以方便迅速地與供應商的聯系,收集各個供應商的信息,進行供應商管理和供應鏈管理。
1.4個人和個性化的物流服務
一方面,企業可以利用網站指導顧客消費,提高銷售額;另一方面,客戶也可通過網站選擇適合自已的產品和服務。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電子商務環境為企業創造了一個高效方便的運作環境,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應當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環境所帶來的有利條件,建立起一套適合于電子商務環境的企業物流運作模式,從而提高響應速度,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降低物流成本。
2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物流運作模式分析
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物流運作過程,主要包括從客戶(個人或企業組織)承接業務合同,根據合同進行高級生產排程,根據需要組織物料采購、入庫、儲存保管、出庫、運輸配送、資金結算等。2.1要開發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起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電子商務網站
首先企業要適應電子商務環境,要能夠進入“網上社會”中去。企業必須建立起企業內部網Intranet,建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然后建立開發基于internet的企業電子商務網站,并聯接到互聯網上去。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互聯網絡資源,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環境的有利條件進行網上運作,為企業自身的發展服務。
2.2企業的電子商務網站應當具有強有力的協同工作功能
企業的電子商務網站包括:強有力地網上客戶服務功能、網上客戶業務處理功能、網上供應商管理功能、網上物資倉儲管理功能、網上快速運輸與配送功能、網上快速信息反饋功能。做到客戶、企業、供應商信息共享、提高處理速度和處理效率,而且能夠及時在網上進行數據更新,及時反饋給各個業務部門,反饋給客戶,為客戶提供24小時服務支持。
2.3要實現企業的電子商務網站與企業內部網管理信息系統之間的無縫銜接
企業內部的ERP或MRP軟件應與企業的電子商務網站進行無縫地銜接,與主要的供應商制定協作計劃,訂立進程表,并利用因特網技術,使所有供應商和客戶數據建立電子連接,任一客戶或任一供應商都能與企業交換信息。就像一個企業一樣,客戶、供應商、物流服務提供商協同工作,快速響應顧客的需求。
2.4企業要把網上物流運作和網下物流運作結合起來,全方位地提供物流服務
電子商務環境為我們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充分利用網上資源、搞好網上物流運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千萬不要偏廢,只重視網上物流運作而忽視網下物流運作,而要把網上物流運作和網下物流運作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互相補充地共同實現企業物流的運作、獲取最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財務管理是指按照國家統一的財務制度和社會保險機構的政策、法規以及社會保險機構財務目標,通過核算控制和監督手段,合理組織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支付、調節和籌備等財務活動。由于我國現行社會保險的財務管理實行現收現付制,基金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從這一方面看,基金的收繳支付是社會保險財務管理的重點。
一、基金收入的安全運作
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是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首要任務。社會保險是通過社會保險基金制度貫徹落實的,而社會保險基金的征集又是基金制度的基礎,如果無法征集到基金,社會保險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要做好保險工作,首先要做好基金的及時足額收入。企業社會保險基金的收入主要包括:
1.企業根據工資總額按一定比例提取的社會統籌部分。這是基金來源的主要渠道。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之間競爭日益激烈,導致部分企業效益滑坡,職工工資和各種福利也難以兌現,加之少數企業領導者的一些錯誤思想,出現拖欠社會保險費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社會保險工作的正常開展。對于這種現象,各社會保險機構和工作人員要樹立“管理與服務”的思想,大力開展宣傳工作,使企業和職工認識到實行統籌是利國利民、造福企業和職工的大好事,推動統籌工作的順利進行。必要時,執行社會保險管理的強制職能,通過強制手段保證有關單位和個人履行社會保險義務,使基金能及時足額到位。
2.個人繳納部分,這是社會保險基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職工個人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繳費水平也將不斷提高。對于這部分基金,各保險機構也應積極做好宣傳工作。實踐證明,在社會保險工作中,多一分宣傳就少一分阻力,增加一分動力。以上收入屬于社會保險基金的主要組成部分,要保證其安全運作管理,就要做到:
(1)按計劃的要求,及時收繳和儲存社會保險基金,正確地支付退休費,保證離退休職工的生活。建立保險基金管理臺帳,監督企業及個人按規定應繳納的社會保險基金以及欠繳情況,以便及時催繳,使基金及時到位。
(2)加強社會保險財務管理工作。社會保險財務管理工作對于社會保險工作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社會保險基金數額較大,如果沒有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就會產生許多問題。社會保險基金是廣大勞動者的“養命錢”、“活命錢”。對于這部分基金社會保險部門應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和財務法規。做到保險基金“專戶儲存,專款專用”。保證基金的及時足額到賬,防止欺報,瞞報,漏報基金。防止截留問題的發生。加強會計業務核算,及時準確完整地處理各項業務,登記賬簿,編制報表,提高管理水平。上級單位應定期組織檢查,防止保險基金亂支冒用;審計部門應定期審計,防止基金的流失和挪用。
二、基金支出的安全運作
社會保險的根本目的在于投保人遇到意外事故,疾病和失去勞動能力時的生活保障。這種保障功能最終體現在社會保險基金的支付環節上。主要包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工傷保險基金支出、生育保險支出和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現在主要的支付方式主要有:(1)社會保險機構直接發放;(2)社會保險機構委托銀行發放;(3)由企業或單位代為發放。實踐證明,采取前兩種方式效果最好,基金運作最安全。第三種情況往往不能保證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的及時足額發放到位。存在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對社會保險機構沒有法定義務,同時社會保險機構對企業也沒有約束機制,當企業發生資金短缺、生產滑坡等情況時,就會發生本企業受保人不能及時足額領到社會補助資金的問題。
三、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社會保險基金就是為了實施社會保險制度而籌集的資金。這筆錢,如果以貨幣的形式存在,隨著經濟的增長,其價值——總的購買力要降低。因而。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就是通過一定的資金運營方式,保持基金總的購買力不降低;而增值就是在保值的基礎上,使其購買力增加。從這一方面看,作為社會保險制度物質基礎的基金,保證它的保值和增值具有重大意義。
依據社會保險基金的性質,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原則以及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方式主要有:銀行存款、國庫券和國家發行的定向債券。
政府社會保險機構主管的社會保險事業與商業性保險公司主辦的人身保險業務有著原則上的區別。社會保險是一種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的基本社會政策,通過國家立法強制執行,具有非盈利性,而商業保險是商業保險公司運用經濟補償手段運作的險種,是國家經濟活動的一個方面。經營雙方按照自愿原則簽訂契約,運用經濟補償手段運作,以盈利為目的。
四、完善保險基金管理的對策
為確保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運作還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才能實現保險基金的最優化運行。
論文關鍵詞:從百年大計看當前建筑管理中的項目控制
在施工項目工程工序的建設中,施工項目工程工序質量控制,是企業中最經常、最大量的質量管理活動,是企業實現百年大計和質量目標的基本保證。其實,施工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有效的控制工程質量,應該從影響工程質量的全過程進行工程控制。所以,在工程實施的全過程中,我們還應該認真總結出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以及施工單位的共同參與和控制的質管理經驗,探討更加科學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確保施工項目工程工序建設的工程質量。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工作,從百年大計的角度,針對建筑管理中的項目控制問題談些體會和看法。
一、實施項目控制的必要性
項目控制是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得到的中間結果可能與預期目標不符,甚至背道而馳,因此,必須及時調整人力、時間及其它資源,改變工作方法,以期達到預定目標。如果這樣做仍不能奏效,就不得不調整或修改目標。這個過程就稱為項目的控制。我國基本建設中浪費現象十分驚人,由于建筑工程項目投資失控、工期失控、質量失控的情況相當嚴重,給國家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項目管理論文,因此加強項目控制對保證項目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影響建筑工程項目目標實現的干擾因素很多,據國內外的研究資料表明,這些干擾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材料設備的因素、機具因素、地基因素、資金因素、環境因素。在國內,一般認為人的因素對實現項目目標的干擾最大,如項目主管單位負責人用行政手段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于項目,使項目失誤;或者工人技術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責任心差等。其次是材料、設備因素的干擾,如材料價格上漲,引起成本失控;材料供應跟不上,延誤工期;設備制造企業不履行合同,設備質量低劣;設備不能按時到貨等。如果我們能設法找到項目干擾因素,試圖預先控制中間結果對預期目標的偏差,就可以對項目實行主動控制。項目控制的主要內容是進度控制、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二、項目控制的主要內容
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涉及生產人員人身安全的目標管理,應給予高度重視論文怎么寫。確定安全生產責任制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確企業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各類人員在施工生產活動中應負的安全職責,是最基本的一項安全管理制度。近年,建筑企業安全管理的生產實踐表明: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制,使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負起責任,建立健全安全專職機構,加強安全部門的領導,嚴格執行安全檢查制度,這是搞好安全生產有力的組織保證體系。通過制定安全生產責任制,做到安全生產“事事有其主,人人有其責”。每個施工項目應根據項目的性質、規模和特點,成立以項目經理為主的安全生產委員會或領導小組,并配備規定數量的專職和兼職安全管理員項目管理論文,做到按專業、崗位、區域等包干負責。同時隨著項目的推進開展文明施工競賽活動,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有考評、有獎懲。
2、合同管理
施工項目成本的控制,不僅是專業成本人員的責任,也是項目管理人員,特別是項目經理的責任。要按照自己的業務分工負責,圍繞生產經營這個中心開展工作。要建立以項目經理為核心的項目成本控制體系,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就是要求項目經理對施工進度、質量、成本、安全和現場管理標準化全面負責,特別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建立項目成本管理責任制,不同于工作責任,工作責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責任完成。如:單方面強調質量,忽視了成本;單方面做到供貨及時,但忽視昂貴的價格等。因此在完成工作責任的同時,還應考慮成本責任的實施,進一步明確成本管理責任,使每個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識,做到精打細算。對施工隊實行分包成本控制,項目部與施工隊之間建立特定勞務合同關系,項目部有權對施工隊的進度、質量、安全和現場管理標準進行監督管理,同時按合同支付勞務費用,并確保工資發放到工人手上。
3、信息管理
由于施工管理的多樣性和多變性。各部門和單位需要交互的信息量不斷擴大,信息的交流與傳遞頻度也在增加,相應地對信息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施工管理中,目前采取的還是傳統的信息管理方法。信息從它的產生、整理、加工、傳遞到檢索和利用都是基于紙介質進行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信息都在以一種較為緩慢的速度在流動。這往往影響到獲取工程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將各種信息化技術引入項目的管理工作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目前市場上有著各種各樣關于進度、合同、材料、預結算、工程資料等的項目管理軟件項目管理論文,通過這些軟件將項目部的各個職能部門變成一個端口,利用Internet將各端口相互連接并匯總到一個終端(項目經理)。即有信息的互通又有集中的管理使項目運行的每一環節符合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
4、進度控制
進度控制是指對工程建設項目的各建設階段的工作順序和持續時間進行規劃、實施、檢查、協調及信息反饋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是以周密、合理的進度計劃為指導,對工程施工進度進行跟蹤檢查、分析、調整與控制。進度控制的最終目的是確保項目動用時間目標的實現。為了工程項目有計劃地進行施工,需要制定進度計劃,并按計劃進行施工。計劃是組織或個人為達到即定目標制定行動方案的過程,是對將要進行活動所做的事先安排。也就是說,控制是在項目進展的全過程中,定進度計劃,并按計劃進行施工。計劃是組織或個人為達到即定目標制定行動方案的過程,是對將要進行活動所做的事先安排。對于工程進度,項目管理中主要是督促承建單位,在開工前按合同要求,安排整個工程的進度計劃,檢查其合理性。在以后的施工過程中要求承建單位按季、月安排實施計劃,檢查其執行情況,與此同時對原材料、設備、勞動力的實際情況也給予充分的注意,及時掌握其動態,當發現某一環境脫節時,除在有關的人員參加例會上加以闡明外,同時還應及時向承包單位計劃部門及至上級計劃部門提出,以便采取補救措施。因此,承建單位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從最初的報價到項目竣工、驗收,應始終抓住計劃這個環節,對項目進行全過程的進度控制,以實現合同對項目建設的進度要求。 5、質量控制 項目的質量控制項目管理論文,是為了確保實現合同商定的質量要求,質量標準而采取的各種預防措施論文怎么寫。建設項目的質量不僅僅取決于施工質量,而且還取決于勘察、設計質量、材料、設備的質量以及項目投入使用過程的質量。因此,它是由建設全過程中各階段質量組成的一個整體概念。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都有質量控制的任務。 6、成本控制
在施工階段,應充分運用企業自身優勢盡量提高經濟效益,以取得最大利潤。施工階段資金需求投入量、資金籌措、資金分配等方面應有計劃、有措施地協調運作,努力達到合理穩妥地控制投資。項目部相關部門應充分了解工程單價或總價的構成,掌握施工中的資金流動。施工過程的資金運動不是資金簡單地循環和周轉。在施工過程中,資金不僅發生價值形態的變化,而且發生價值量的變化。從成品資金的形態最后轉變為貨幣形態—最終結算和支付。在流動資金形態轉變中分離出利潤,給工程帶來生產能力,通過工程運行獲取收益。
7、組織與協調
組織協調是指在一個工作系統內,通過信息交換、會議溝通、函件往來、感情聯絡和研究討論等方式,消除系統內機構運行產生的矛盾、問題和障礙,確保系統內各個組織機構能夠正常運行的手段。利用會議進行協調。工程例會是進行協調的重要方法,參加會議的各方對工作的前一階段工作進行總結,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進行安排。除例會之外,專題會議也是協調的方法之一。
項目管理是一門復雜的綜合性的工程管理,也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是古今建筑業的結晶,其形象狀態從古代人居住的石穴、草房過渡到當今的高樓大廈以及地下建筑。施工管理科學在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的積累中不斷的得到發展,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工程建設管理者應不斷積果經驗,學習高效的管理技能,努力實現項目管理的科學化。
參考文獻:[1]陳恒.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太原大學學報.2006(01) [2]吳向東.鐵路施工企業成本管理新理念—戰略成本管理[J].2002(01) [3]王生謙.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04)
[4]田世宇.工程建設質量控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5](日)藤井隆雄編著.控制理論[M].科學出版社.2003
論文關鍵詞:公路貨運,運營管理模式
隨著我國城市間公路設施和城市內部道路設施建設的日益完善,公路貨運量在整個貨運行業比重將越來越大,以公路貨運的機動靈活特性與其它運輸方式的競爭更顯優勢。卻在公路貨運行業內,許多貨運公司在組建自己的車隊進入貨運市場競爭中,與其他運輸企業和貨運展開貨源的競爭,與貨主間進行價格、服務質量、運輸質量等成交條件的討價還價顯得無能為力。貨運企業可主動地通過創造條件,創新調整,根據各企業經營的業務項目,在不同的崗位上,構建、選擇公路貨運運營管理模式,實現改變內部管理環境與市場接合,求得生存的空間和發展的道路。
一、公路貨運企業運營管理存在主要問題
(一)投資不足,規模不大,資金緊張的現象普遍存在。據統計, 2009年中國經營公路貨物運輸企業超過512萬家,擁有營運貨車642萬輛。其中:擁有10輛以上汽車企業不到2%與發達國家的情況相類似;普通載貨汽車占比重95.16%,零擔車、集裝箱拖掛車、冷藏運輸車及廂式汽車等專用汽車占比重偏小,僅為4.84%。大多中小型公路貨運企業在開拓運輸網絡化、多式聯運業務中需要規范的合同交易和定期結算,因欠缺足夠的周轉資金被迫止步。
(二)在企業內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專業崗位人員配備不齊造成整體性管理團隊不健全。人才是企業的重要資源。要發展公路貨運企業,既需要掌握專業技術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管理型人才組成團隊。目前大多公路貨運企業這幾方面的人才都很匱乏,特別需要這三種類型的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匱乏現象已到了影響生存問題。
(三)制度管理不到位造成流程運作不經濟,操作風險過大。隨著運輸產品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在公路貨運業務運作過程中,因企業制度管理不完善或失靈的內部流程控制、人為的錯誤、制度失靈以及外部事件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的可能性過大,造成運輸服務質量差,因操作失誤,可能帶來很大的甚至是極其嚴重的后果。
二、構建公路貨運企業運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運行條件
貨運企業運營管理存在主要問題是行業特點造成,但貨運企業可主動地通過創造條件,構建公路貨運運營管理模式,實現改變內部管理環境與市場接合,是每家貨運企業求得生存的空間和發展的必由之道。構建公路貨運企業運營管理模式的運行條件:
(一)推行“單車核算”的保障制度。“單車核算”是指以從事公路運輸營運業務的單臺車輛的收支和配比綜合費用,求取營運利潤的核算辦法怎么寫論文。單臺車輛是公路貨運責任單位最基本的構成單位。能適應貨運市場多變的環境和符合貨運企業采用不同的經營方式要求。為企業提供多種管理數據資料,是推行責權利管理的有力保障制度措施。
(二)形成內部交易價格與完成貨運量任務的雙行控制辦法。內部交易價格是企業內部交易結算和責任結轉所用價格。內部交易價格可作為部門之間合作,作業活動時空協調,經濟責任承擔的約束標準,更有力地推進責權利管理;同時,促使各責任單位以多種方式完成貨運量任務,有效地降低運營成本,實現價量雙行控制管理目標。
(三)執行“誰負責誰承擔”的分配方式。調整負擔運輸產品成本是“業務”,轉變為承擔責任成本的是“部門或崗位”。為了實現責權利協調統一,調動各環節的責任人的積極性,在整條物流供應鏈里,做到責任明確,量化細化到不同業務流程和責任單位上與效率,效益,效果掛鉤,充分體現“按時空責任分配”。
從管理模式應用角度上說,構建、運行每一種管理模式關鍵在設定運行必備條件和選用環境下才能順利地開展執行,才具可行性。
三、在不同業務或崗位環境下,企業選擇公路貨運運營管理模式
(一)公路貨運企業以運營成本中心管理模式
該模式以崗位發生的費用支出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建立成本中心,把發生收入全額上交,實行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方式。在創新調整資源思維下,由于公路貨運企業供給固定成本高,設施和設備專用性強,不同運輸產品之間有獨特的成本要素不同,加之運輸需求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衡,只能適應公路貨運市場需求變化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社會生產、流通、消費方式的改變,當公路運輸的小批量、多品種、高時效和高附加值貨物的比重不斷增長時, 企業必然選擇零擔公路貨運業務來滿足需要,為客戶提供的運輸產品,建立一套對小批量、多品種、高時效的運輸產品適合的一站式完整的運輸單證,流程,解決一次運輸過程中要與多方承運者發生轉換成本,同時,處理在一定范圍內不確定性成本劃分標準。除了重視流程管理外,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按完全成本法提供的會計資料越來越不能滿足預測、決策、考核和分析的需要。因此,對貨運企業的管理層要求會計提供更廣泛、更有用的信息,以便加強對經濟活動的事前規劃和日常控制,運用變動成本計算法加強對運營成本事前預測、決策,及時地調整運價和運營標準成本,適應對零擔業務和各種新開發的運輸產品管理變動需要。更靈活,更實際應對競爭對手的變化。
(二)公路貨運企業以運營利潤中心管理模式
在公路貨運行業,許多貨運公司都在選擇組建自己車隊或建造營業網點的發展路向。當它們進入運輸市場參與競爭,除了與其他運輸企業開展的爭取貨源的競爭外,事實上面臨著與貨主間在爭取對自己有利的條件成交的競爭,也同時面臨與其它的運輸方式的競爭、宣傳的競爭、服務質量的競爭、運輸質量的競爭和價格的競爭。其實價格是競爭核心,在運輸服務方式相似的情況下,運價便宜者就有可能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運價是貨主選擇承運者的主要因素;服務質量的競爭和運輸質量是競爭基礎,在提高運輸服務水平,保證運輸質量水準時,也就是增加運營成本和管理成本,當價格與質量、服務實現有效地平衡,最終運營利潤低于投資收益,影響投資者信心和擴張發展計劃的實現。
在考慮價格與質量、服務有效地平衡為出發點,凡建造每個營業網點都作為物流利潤中心,讓其成為既負責物流收入,又負責物流支出,并負責管理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使用一定數量資產的物流責任單位,亦即對物流成本收入的發生都能加以控制的責任單位,該物流利潤中心的領導者具有控制物流價格、物流業務和所有相關費用的權力,每個營業網點與貨運企業的各操作部門之間提供貨源、物流服務,其收入按內部轉移價格結算,物流成本按其實際發生額轉移,雖則其收支都是虛構的,但對于物流系統內部的某個部門來說,本來可能是一個成本中心,通過內部結算價格的確定,將其確定為一個內部人為利潤中心,這對于責任中心的成本控制來說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提高每個部門的經營管理意識,也了解物流成本的節約對本部門業績的重要性,從而促使改善本部門的物流管理水平,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此外,對貨物運輸質量事故所發生的貨物丟失、短少、變質、污染、損壞、誤期、錯運以及由于失職、借故刁難、敲詐勒索而造成的不良影響或經濟損失歸入各物流利潤中心承擔,通過制定貨物運輸質量考核的指標和標準對接,杜絕發生重大貨運質量事故,嚴控貨運質量事故頻率,貨損率,貨差率;獎勵達標的完成運量及時率,實現貨物安全優質送達,承托雙方都受益,各方經濟利益得到維護。
當然,在利用利潤中心管理來進行物流成本控制的過程中,應注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對于幾個責任中心共同承擔的費用,依據一定的標準,按照誰受益誰負擔,受益多就多負擔,受益少就少負擔的原則分配。一定要避免共同費用不合理分配挫傷各部門的積極性。
(2)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度要合理。這是合理評價各物流責任中心的工作業績,促進各單位努力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保證。合理制度在內部轉移價格,是加強物流系統內部資金、成本、利潤管理的有效措施,使客觀評價各利潤中心的工作業績的重要手段。物流內部結算價格是指運輸、裝卸、包裝、倉儲等人為利潤中心之間相互提供物流的結算價格。一般可分為成本定價和利潤定價兩大類。成本底價是依據實際成本和標準成本來制訂內部轉移價格。一般可以按標準成本進行定價,因為實際成本定價下供方可能向需方轉移不利成本差異,不利于分清責任。而按標準成本定價可以克服這個缺陷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但它不符合利潤中心要考核效益、評定利潤的要求怎么寫論文。所謂利潤定價法是指各利潤中心之間結轉物流業務是除成本之外,還要加之以一定比例的利潤確定轉移價格;另外,也可以參考市場價格來制訂內部轉移價格。
(3)除了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度和對費用計劃標準控制外,公路貨運企業還需要衡量在不同產品、不同區域、不同渠道和不同促銷規模等方面的實際獲利情況,主要環節是進行贏利能力分析。贏利能力分析就是借助于有關財務報表和數據的處理,把所獲利潤劃分到各運輸產品、貨源地區、促銷渠道、顧客群等方面以便比較每個因素對企業最終獲利的貢獻大小以及其獲利能力的高低,一般主要是用銷售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資本收益率、物流服務周轉率等指標來衡量。
(三)公路貨運企業以“運量—運力平衡”業務管理模式
市場是第一位的,客戶也是第一位。“運量—運力平衡”業務管理模式的經營理念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提供靈活多樣、盈利最大化的綜合物流服務。對于一個多環節、多工種的聯合作業系統的整車貨物運輸業務的組織作業來說,需要參與運輸生產的要素包括勞動者運用運輸車輛、裝卸設備、承載器具、站場設置等,通過各種作業環節,將貨物這一運輸對象,從始發地運送到目的地的活動過程。而制造企業的產前產后物流多采用整車運輸,公路貨運企業對于整車運輸業務的組織作業管理應充分發揮主動發現、創新、整合市場需求的設計能力,及時了解市場的終端和供應鏈的始端變化信息,通過整合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如生產企業、運輸企業、配送企業、倉儲和加工包裝企業、貨代以及消費者可用需求信息資源,能夠為物流鏈上的企業提供最佳的管理咨詢服務,實現物流鏈上最佳流程。
當今的物流活動是一個社會化的活動,涉及行業面廣,涉及地域范圍更廣,所以它必須形成一個網絡才可能更好的發揮其效能。“運量—運力平衡”業務管理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選網絡組織結構,打破單純企業或集團內部的“運量—運力平衡”做法。推選主要有兩種網絡結構,一種是大物流中心加小配送網點的模式,即:“兩頭小中間大”;另一種是連鎖經營的模式,即:“鏈條式”。前者適合商家、用戶比較集中的小地域,選取一合適地點建立綜合物流中心,在各用戶集中區建立若干小配送點或營業部,采取統一集貨,逐層配送的方式,充分利用零擔,整車,空運(或鐵路)運輸方式特點,優勢構建零擔聯運快速干線。后者是在業務涉及的主要城市建立連鎖公司,負責對該城市和周圍地區的物流業務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地區間各連鎖店實行合約,性協作,該模式適合城市間或全國性物流,連鎖模式還可以兼容前一模式。第三方物流大大擴展了物流服務范圍,對上游生產商可提品、管理服務和原材料供應,對下游經銷商可全權為其配貨送貨業務,可同時完成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傳遞。
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提供量體裁衣般的、靈活的綜合,以降低社會運營的總成本,最終讓需求者成為最終收益者并得到滿足為目標,實現相對“運量—運力平衡”結果,讓供物流鏈上的所有企業實現一種共贏的局面。 四、結束語
由于公路貨運企業存于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客戶個性需求變動大,而企業自身資源貧乏之下,企業管理處于無政府主義狀態。為此,筆者認為,通過創造條件構建穩健性企業運營管理模式;根據企業不同的業務,崗位,創新調整企業可利用的資源選取運行運營管理模式,揚長避短,創造合理運營管理環境為公路貨運經營服務,適應貨運市場變化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物流運輸管理》王風剛高等教育出版社
論文關鍵詞:生產,信息化,問題,人才培養
生產與運作系統是通過有效的資源配置實現“投入變換產出”功能的綜合體;它是企業大系統中的子系統。生產運作管理,是指為了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對生產運作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總稱。生產運作管理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生產運作管理不僅包括生產運作系統的運行管理,而且包括生產運作系統的定位與設計管理,可以認為是選擇、設計、運行、控制和更新生產運作系統的管理活動的總和,狹義的生產運作管理僅局限于生產運作系統的運行管理,實際上是以生產運作系統中的生產運作過程為中心對象。本文的生產管理體制信息化是以狹義的生產動作管理系統為研究對象的。
整個社會正在興起一場信息化的浪潮,信息技術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它的影響已深入到企業的全過程。不僅影響企業的技術,也影響企業的管理,作為企業運行的核心—生產管理系統受到社會信息化的影響越來越大。
一、企業生產管理信息化的的推動作用
1、生產過程趨向全面自動化
工業時代的動力機械工具不會自動調節和控制,缺乏靈活性,不能處理偶然性事件,因此需要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發揮“神經系統”的作用,彌補動力機器的缺點。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推進,電子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自動控制技得到迅速發展,當前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工具體系(見圖1)新增加了操縱與控制系統,成為智能化的生產工具。它們能夠在生產者的控制下通過感測系統獲取勞動對象的信息,通過通信網絡傳遞信息,通過智能系統處理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再生”與勞動對象打交道的策略信息,再通過通信網絡把策略信息傳遞給控制系統,后者按照策略信息的指引調節和改變勞動對象的運動狀態,達到改變勞動對象的目的,完成生產勞動的過程。在這種生產過程中,自動化的操縱與控制系統克服了機械化的缺點,能進行自動控制和調節,并能處理各種隨機事件,使勞動者開始從直接的生產過程中退出來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從處于生產第一線的車間轉移到對控制系統發出指令的控制室和操縱臺,從直接的生產過程轉入間接的控制和操作,使生產真正達到了自動化。
2、生產過程趨向柔性化
生產中使用的靈活的制造系統,在電腦的指揮下,可以通過自動控制和調節隨時改變機器的行為模式。從而改變產品的款式,根據不同的需要生產不同型號的產品。人們把這種生產稱為柔性生產。當前,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推進,電子工業、汽車工業、飛機工業領域已經開始廣泛應用這種靈活制造系統,工業時代盛行的標準化的剛性生產方式正在被靈活的柔性生產方式所取代。其優點是既能節約成本,又可以靈活及時地滿足市場上多樣化的需求。
3、生產活動趨向“分散化”
在機械化、工業化的大生產中,生產同一種產品的各種功能的機器必須集中在一起,這樣可以縮短生產過程的空間距離,節約中間產品的傳遞成本和時間,機器的集中決定了勞動力的集中,機器對勞動力的吸收和需要程度決定了勞動力的集中規模。大工廠、大企業、大城市都是這種集中型生產方式的產物。集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種生產要素,收到規模效益,但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造成各種弊端,比如廢氣、廢水、廢物的過度集中,地區間勞動力需求的不平衡等。
企業信息化的推進和智能化的生產機器的應用,為抑制不斷集中的發展趨勢提供了可能,主要原因就在于信息科技的大發展使機器的體積不斷縮小,使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勞動力的數量不斷減少。這樣,當代企業在勞動力的數量上、廠房機器所占據的空間規模上都比傳統的制造業要小。生產管理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使企業間的生產協作變的更加順暢,受空間的影響將越來越小,減少企業“扎堆”現象。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個人擁有計算機和計算機進入家庭,使得人們可以在家里從事和完成本來必須到企業或工廠的車間、辦公室才能從事的和完成的工作。
總之,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制造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技術和新的生產方式。在管理信息系統(MIS)的基礎上,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CAD/CAM),建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在開發決策支持系統(DSS)的基礎上,通過人機對話實施計劃與控制,從物料資源規劃(MRP)發展到制造資源規劃(MRPⅡ)和企業資源規劃(ERP);在生產和營銷上,有集開發、生產和實物分銷于一體的適時生產(JIT),有不斷消除浪費的精良生產,也有供應鏈管理中的快速響應和敏捷制造,以及通過網絡協調設計與生產的并行工程、虛擬企業和電子商務等。
二、生產管理信息化過程中的問題
1、信息意識方面
在制造業生產信息化的過程中,生產基層由于有自動化的基礎,所以對生產一線KPI和信息標示認識深刻,反而車間管理層面的信息意識由于信息應用的斷層而顯得信息驅動能力不足、數據決策能力薄弱。
信息意識的一致性是影響生產信息化順利進行的重要人文因素。企業全員對“生產數據如何沉淀為信息,信息如何精煉為情報”認識越為統一,圖2中三個區域的重疊面積越大。
(l)個人關心的信息:個性化的報告,分析結果,指標等。
(2)驅動生產日常運行的信息:生產信息、設備信息、產品信息、供應鏈信息等。
(3)驅動企業領先的情報:競爭KPI、成本領先優勢情報、技術領先優勢情報、行業最佳實踐等。教育員工等待信息的輸入已經無法滿足解決現代制造中數據多、信息有、知識少、商業情報生成慢的矛盾。
2、信息能力方面
現代的信息能力不只體現在獲取信息的能力,而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創新信息的能力、表達信息的能力、發揮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協作意識與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同樣都非常重要。對生產運作管理人員而言,獲得信息已經沒有任何問題。挑戰是如何關聯商業要素,并利用信息加速決策,提升各項管理水平。
3、信息責任方面
舉個例子,操作員修改原始生產數據從而掩蓋操作錯誤。生產管理人員修改原始生產數據從而得到更好生產性能評價;質量管理人員拷貝歷史質量數據從而減少工作量;管理層修
改原始數據使得企業生產看起來更加符合環保安全生產的要求;或者通過修改統計模型博得更多投資者的青睞。我們既然認識信息對企業責任的重要性,就應該實行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在追求和形成信息的過程中參與有誠信的團隊合作。
4、信息化目標方面
生產信息化,尤其是制造業生產信息化的核心目標是建立解決生產能力與客戶要求的主要矛盾的手段。在IndustryWeek制造業調查后發現“在給生產運行帶來有的所有挑戰中,客戶的要求和成本的增加名列前茅。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工作的連續改善和效率提升已經不再是可選方案,而是參與競爭的必備能力。”
通過建立以下為核心的生產信息化目標,才能建立參與競爭必備能力。生產建模:建立產品模型,建立工廠模型,建立生產事件模型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建立工序模型。通過這些模型建立設備變量,連接控制系統激活數字化工廠。生產執行:詳細計劃、排程及變更、批次執行、批次分析、批次跟蹤等。性能分析:根據控制系統數據自動更新產品在生產線上的變化和移動;手自動從控制系統的數據捕獲生產信息、消耗信息、質量信息、質量失控報警、OEE、生產灰色區域判別、停機跟蹤等、連續計算等。其他信息系統整合:與其他系統如ERP的數據和信息的整合。
三、面向生產管理信息化的人才培養創新
1、現代生產運作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現階段我國制造業生產運作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高等教育培養方式。這種方式由高校開設工商管理專業,以培養生產運作管理人才。培養的人才理論功底扎實,學習能力強,但缺乏實踐經驗,并且理論容易脫離實際,畢業后無法馬上從事制造業生產運作管理崗位的工作。
②各類培訓咨詢機構開設培訓班的培養方式。這類模式是由專門的從事人力資源咨詢培訓的公司開設培訓班來培養生產運作管理人才。這種方式專門針對制造業某個領域的生產運作管理人才組織培訓,培訓的內容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且培訓方式靈活、程序簡單,故可以迅速培養大批生產運作管理人才。
但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由于培訓周期短而使得理論功底不夠扎實,更關鍵的是各地培訓機構魚龍混雜,水平不一,無法對其培訓質量進行控制,培訓的內容也各不相同,培養出的人才良莠不齊,也嚴重阻礙了各地生產運作管理人才的交流。
③企業內部培養方式。一些有實力和眼光的企業通過定期對其生產運作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得生產運作管理人員能夠掌握最新的生產運作管理知識和技巧,從而提升企業的運營實力。像海爾公司的海爾大學、摩托羅拉公司的摩托羅拉大學等一些著名公司的培訓機構,都定期對其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另外也有一些企業與高校合作對其管理人員進行委托培養。這種培養方式對于企業生產運作管理人員素質的提高很有益處。
鑒于以上三種模式的不足,我們認為,加強學校、產業、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整合各方資源,優化辦學體制與機制,建立國家教育培養體系、企業培訓、中介機構培訓、地方政府培訓相結合的生產運作管理人才綜合培養體系,是培養制造業發展所急需的復合型生產運作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徑。
2、現代生產運作管理人才培養知識體系的創新
現代制造業人才培養必須依據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使得從關鍵技能工到工廠廠長都有一套不同生產崗位應該掌握的知識理念和方法工具。制造業通用生產管理能力國際培訓課程暨國際生產管理師培訓課程體系(IMMP)就是一套系統的制造業人才發展的培養體系,它將生產管理人員知識結構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為生產經營活動的總體管理:包括生產活動的基礎知識;生產活動的計劃與控制;生產活動的評價進程方法;生產活動的問題解決;第二層為中間環節制造與采購管理,包括制造活動的基礎知識;制造活動的計劃與控制;制造活動的進程方法;制造活動的問題解決;第三層為工作崗位的管理,包括工作崗位的基礎知識;工作崗位的計劃與控制;工作崗位的進程方法;工作崗位的問題解決;第四層為基本作業指導與自我管理,包括生產活動的一般常識;正確作業的進程方法;作業評價的基礎知識;作業問題的改進方法。
IMMP課程體系涉及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包括:一個理念(價值最大化),兩個流程(生產對象的流程、生產主體的流程),三個步驟(計劃、控制、評價),三個環節(設計、規劃、制造),四項作業(加工、檢驗、搬運、倉庫),四種職能(生產、銷售、財務、人事),五個要素(人、機、料、法、環)和五個目標(質量、數量、交貨期、成本、安全)。我們相信,隨著IMMP課程體系在我國的推廣,以及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產管理理論的研究和相關培訓標準的運用,將會有效地解決生產管理信息化條件下生產運作管理人才的培養問題。
參考文獻
[1]隋志華.一汽模具生產管理信息化實踐[J].航空制造技術,2010(7)
[2]馬曉輝.社會信息化條件下生產方式的變革[J].聊城大學學報,2008(2)
1.國外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知識管理作為人類的一個活動,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識管理”這個詞來形容企業的知識活動過程,還得始于美國的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1959年,彼得·F·德魯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書中創造了“知識工人”(knowledgeworker)這個新詞匯,他認為產業工人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勞動力階層,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規教育,具備獲得與應用理論和分析知識的能力。同時,德魯克在上世紀60年代還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萌芽階段。彼得·F·德魯克是公認的當代最偉大的管理宗師,也是最早提出知識社會和知識管理的人。
盡管上世紀50~60年代國外學者就已經提出“知識經濟”、“知識工人”等概念。但是國外對知識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國成立了知識資產管理研究會,對知識管理專項進行深入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的一些咨詢公司知識非常密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內部知識管理活動。這一時期,國外學者寫了許多關于知識管理的論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發表了《知識創新型企業》。在該著作中,他指出:在一個“不確定”是唯一可確定之因素的經濟環境中,知識無疑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那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識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為了總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識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識資本研究課題的權威領導,代表作有《發掘隱藏的智力,實現公司的真實價值》。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們開始認識到知識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創新很快被當作企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
2.國內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20世紀90年代末期,知識管理理念開始在中國傳播。從那時起國內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和實踐發展迅速,知識管理成為國內企業家和學者關注的焦點。
樸素的知識管理階段:1997年兩會召開之前,兩會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個報告《知識經濟與中關村》。這份報告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從1995年開始,經過兩年的關于知識經濟的討論,在1997年的兩會上,關于知識經濟的探討直接引申到中關村關于風險投資、知識型企業、知識資產等中國實際問題的探討。在這些探討中,知識管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進入1999年,關于知識經濟的研究和實踐逐漸從宏觀層次轉向了微觀領域,學術界開始研究知識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知識管理等問題,企業界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進行知識管理以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大好機遇。1999年,許多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譯出版,國內不少學者也敏捷地投入該領域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文章。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將“企業知識管理問題研究”作為2000年鼓勵研究領域為標志,國內學術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研究掀起一個,并將波及到企業界,引發一個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在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上提出了樸素的知識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義是:在企業中,認為企業業務運作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處理、創造新的知識,知識無處不在。第二,知識能夠不斷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創造新的知識。企業要不斷地提煉自己的知識,要不斷地推導積累的知識之間的關系,不斷地整理已有的知識,使得知識在重用中創新。樸素知識管理主要強調三個方面:組織分析、信息技術、人。
《IT經理世界》、計算機世界、《首席財務官》雜志、計算機世界網等媒體與國內知識管理領域的領頭羊深圳藍凌公司在京共同舉辦了“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本次論壇獨家推出了“2005中國知識管理調查報告”。該報告重點調查研究了中國企業知識管理的成熟度現狀分析以及中國知識管理調查趨勢的分析。報告顯示,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企業知識管理水平并不樂觀。“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的召開成為中國知識管理發展歷史中一個里程碑,對知識管理應用和實踐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改革開放30年和中國知識管理10年的節點上,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威脅的情況下,2008年中國知識管理論壇年度盛會的召開,將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和轉型提供動力支持。會議探討了知識管理實施和戰略層面上的問題,并探討了知識管理的評估問題。
知識管理方面的論著大部分是國內學者翻譯國外知識管理研究學者的著作。國內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烏家培的《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王德襪的《知識管理:競爭力之源》以及王方華的《知識管理論》等。
二、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定義
1.國外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外關于知識管理的含義有多種解釋。如: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APQC)認為:知識管理是以增強競爭力為目標的識別、獲取和利用知識的戰略和過程,這個動態過程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創造、發現和收集公司內部的知識與技能,第二階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來的知識與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階段主要是修正這些知識和技能并將其運用于新的環境中。
Wiig認為:知識管理是有計劃地、詳盡地、慎重地對知識進行架構、更新以及應用,以將組織內部知識相關的效率以及知識資產的獲利最大化的過程。CarlFrappaolo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通過集體智慧的杠桿效益達到增強響應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學科。
2.國內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內關于知識管理的內涵有多種表述。王方華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把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把知識和知識活動作為企業的財富和核心,對信息的獲取和傳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知識的創新和傳播、知識交換及企業內部知識的分享和共享的結構、知識水平的提高進行管理,發揮企業員工和集體的智慧,在知識創新中謀求生存和發展。江文年,楊建梅等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系統體系,具體地說就是管理者通過創造一種協作和學習的環境,使得企業中的每位員工能夠方便和快速地獲取、共享、重復使用企業中的顯性和隱性知識,以形成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并由此推動企業中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在充分肯定知識對企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支持、激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企業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提高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陳銳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綜合了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的,通過系統管理組織的知識資源來提高組織效率、反應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資本價值的信息管理理論與方法,是人類信息管理活動迄今為止最高級的形式和最新的發展階段。
三、國內外知識管理會議
1.世界知識管理會議。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管理成為信息學家和管理學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第一、二、三屆世界知識管理會議分別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開。第一次會議主要集中于技術問題;第二次會議則主要重視和強調管理問題;第三次年會的主題是:利用最佳的技術和管理使企業價值最大化,評估知識管理對組織的影響。
2.國內知識管理會議。在1997年的兩會上,國內學者和專家首次對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進行了探討,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勝利召開。研討會上專家們主要研討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管理的實踐及信息化等幾個方面的問題。“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學者和企業家對國內企業知識管理的應用水平進行了探討。此次高峰論壇側重于研究國內知識管理在企業和經濟實體中的應用和實踐。“2008知識管理實施論壇”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順利舉辦。論壇總結了中國知識管理十年的成敗得失。就知識管理實施的經驗、問題和未來的發展進行總結、展望,推動中國知識管理的實施。知識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主辦的“2008中國知識管理論壇”于2008年12月27日順利舉辦。會議主要探討中國知識管理的未來路徑和發展軌跡,涉及到知識管理戰略、知識管理實施、知識管理案例、知識管理評估等多個方面。
四、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述評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國外的知識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業的生產實踐中不斷提煉出的。而國內的知識管理研究則更多的是在基于引進國外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國外知識管理始于20世紀50~60年代,在20世紀80~90年代達到高峰,而中國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關注和探索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國外不僅學者非常重視知識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業已經付諸行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識管理研究機構。而中國的知識管理還停留在學術研究上,企業對知識管理的實踐少之又少。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取代傳統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資源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源,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從管理緯度來看,知識管理已經成為優化和提升企業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論對知識經濟持何種態度,在管理領域中,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源泉。知識管理成為現代管理的主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介入對知識和知識管理的研究,包括學者、專家、企業家等,為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和促進知識管理的具體實施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美]卡爾.弗萊保羅著.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魯克.楊開峰等譯.知識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哈佛商業評論》精粹譯叢),2004
3.陳銳.公司知識管理[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
4.[美]卡爾·弗萊保羅.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5.王方華等.知識管理論[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6.江文年,楊建梅等.淺談企業知識管理的體系與方法[J].中國科技論壇,2003增刊
倉儲管理論文范文一:倉儲管理條形碼技術的重要性
1系統方案結構設計
將條碼數據服務器、防火墻和萊鋼辦公網絡實現互聯,將鋼材信息通過軟件系統生成用于檢索的二維條形碼,再將文字和條形碼信息同時打印在紙質標牌上,文字信息可以直接查看,條形碼信息用專用掃描器進行檢索。這樣就可以利用無線網絡和掃描器識別進行成品材入庫、盤點、出庫管理和質保書打印,建立一個以條形碼為信息載體的鋼材物流跟蹤管理系統,實現生產、質量和倉儲信息及時傳遞和共享。
2倉儲物流管理流程設計與分析
對流程重新設計,使條形碼具有的高效、快捷等優點充分發揮,解決了原系統存在的問題。流程主要包括標牌打印、入庫、發貨、倒垛和盤點環節。
2.1標牌打印流程分析
標牌打印需要將鋼材的爐號、牌號、規格、長度、生產日期、軋序號、支數、重量、件號等信息打印到標牌上。原系統由于沒有建立網絡連接,信息傳遞使用紙質《熱軋鋼材周期流動卡片》,生產工序將卡片人工傳遞到打印工序,打印人員將信息逐個錄入計算機后,再以固定格式打印到鋁制標牌上,每次只能打印兩個標牌,平均打印一個標牌需要用時20s,而且在錄入過程中易產生失誤,差錯率為2‰左右,需要復檢改正,并造成標牌浪費。新的管理系統建立了網絡連接,打印人員可在網上及時查詢生產信息,并調用到打印程序中,避免了人工錄入的失誤。打印標牌時將鋼材信息生成PDF417二維碼并進行加密,加密位是一個隨機的數字,按某種序列將鋼材信息進行組合。在進行打印時,根據計算機時鐘隨機產生一位0到9的數字,然后根據此隨機數,對組合內容進行位一級的運算處理。這樣,即使一件鋼材上的兩個標牌條形碼內容,也是有所區別的,然后再將整個組合進行二次加密。經過處理后,條形碼全部為密文,只有裝有系統配套軟件的讀取器才能將信息讀出,避免了信息泄露,可有效防止不法商販進行仿冒。為使條形碼便于打印,對原有標牌樣式進行了重新設計,并將鋁制標牌改成防水耐熱的紙質標牌,可實現連續打印,平均打印一個標牌只需1s。
2.2入庫流程分析
鋼材入庫時需要根據鋼材不同牌號、規格、長度定置碼放到不同貨位,而且需要及時了解質量判定情況。原系統為入庫人員根據質檢部門電話通知進行入庫操作,碼放時現場攜帶記錄本,記錄入庫情況,然后每隔1h左右交回值班室,由專人錄入到計算機中。新系統實現聯網功能,入庫人員可及時查詢質檢信息。入庫時使用手持式具有讀寫功能掃描器,進入系統后設定鋼材需要碼放的位置(可以定位到排/槽),然后將掃描器對準標牌條碼逐個掃描,指揮天車吊運碼放。掃描器中的鋼材垛位信息實時通過無線網絡傳遞到服務器。
2.3發貨流程分析
發貨操作是入庫操作的逆過程,發貨時按銷售計劃組織裝車發貨,需要生成發運配車單,如果是非定尺材需要二次過磅,打印過磅單。原系統需要發貨人員根據庫存情況,到垛位上查找合適的鋼材,然后裝車,為避免發貨差錯需要二次確認,然后到值班室打印配車單,在二次確認時發現差錯,需要再次修改,在連續發貨情況下,平均每班只能發貨1600t左右。新系統在發貨時可在系統中直接檢索,找到相應位置(定位到排/槽),吊裝前,通過掃描器掃描,去庫存。裝車完畢后,通過掃描器觸發發運配車單打印程序,打印出配車單。如果是非定尺材,增加二次整車過磅,其他操作與定尺材相同。通過條形碼掃描,可靠性提高,減少了二次確認環節,連續發貨時,每班可發貨2100t,提升幅度達30%,而且改善了提貨車輛長時間排隊等候現象,顧客滿意度得到提高。
2.4倒垛和盤點流程分析
現場需要根據庫存實際情況,合理優化垛位,適時組織倒垛。原系統需手工記錄倒垛情況,然后錄入計算機。在新系統中,倒垛后通過掃描器讀取鋼材信息,在掃描器上更新鋼材位置即可。為便于管理,結合現場將鋼材分為待收、待檢、成品、廢品、檢配、出庫六種狀態。每種狀態代表的含義不同。庫存盤點是倉儲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原系統以紙質臺帳記錄為依據,到現場逐個盤點,發現差錯后在賬面修改,影響賬面美觀,并且效率較低,盤點一次需要一個班時間。基于條形碼技術的倉儲管理系統庫存盤點流程可以實現數據自動錄入,具有效率高、準確性強的特點,作業流程包括:盤點數據準備、條形碼數據掃描、差錯數據校驗、盤點報表生成。首先對鋼材倉儲管理系統中的庫存賬面數據進行整理,包括鋼材信息,如牌號、爐號、規格、長度、存放位置、鋼材狀態等。然后盤點人員持掃描器,并設置為盤點狀態,以每個標牌為單位進行盤點,盤點完畢確認后,系統生成庫存盤點信息,并將生成的盤點信息與原庫存賬面信息進行比對,通過人工方式確認是盤點數據還是原庫存賬面數據的偏差并修正。數據確認后,可根據工作需要進行分類匯總,生成報表。
3結語
這一管理系統自2010年12月份實施以來,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平均日發貨量比原來增加30%,未發生過發貨差錯,增強了產品防偽功能和可追溯性,由PET紙質標牌替換原來的鋁標牌,每個標牌可節約成本0.2元,每年可節約成本20萬元。下一步將在其他三條生產線推廣應用這一技術,并通過萊鋼網絡實現三區數據整合,從而實現全廠生產及產品數據的動態掌控。
倉儲管理論文范文二:企業倉儲管理成本核算論文
1系統功能
對于企業的工程項目倉庫而言,要達到如下幾個目的:及時提供工程所需貨品和各種原材料;減少和避免核算工程成本的人為錯誤;節約核算工程成本的時間;快速追溯貨品的來源以及去向;快速統計各種貨品的使用頻率和使用量,以便設置最小庫存量;快速查詢貨品實時庫存的種類和數量;快速并準確生成各種報表。通過該用例圖可知,系統涉及到的執行者共5類:采購員、倉管員、倉庫主管、企業工程管理信息系統、會計。其中,采購員、倉管員、倉庫主管、會計均為人,而企業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則為信息系統。實際上,系統還隱含了另外一個特殊的系統--時間,這從后面的序列圖中便可知。
1.1獲取貨品采購清單
對于工程企業而言,如何保證工程所需貨品和原材料的及時供應是工程項目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就要一方面保證倉庫有足夠的貨品供給,另一方面又不能積壓貨品造成資金和庫存浪費。要達到此目的,根據以往的貨品使用情況,對于工程中常用的貨品設置最小庫存量。無論是否有新工程,一旦庫存量小于設置值時都將導致貨品采購行為。在有新工程時,必須結合庫存情況,快速購買工程所需增量貨品;沒有新工程時,只需購買常用的貨品就行。
1.2貨品入庫
采購員及時從倉儲管理與成本核算信息系統中獲取貨品采購清單后,即可向供應商采購所需貨品。當貨品到達倉庫后,采購員通知倉管員驗收貨品并入庫。一般來說,簡單的貨品驗收由倉管員完成,復雜的貨品或者說貴重貨品入庫前除了外觀檢查外,還得相關技術人員檢查驗收。此處省略業務序列圖。
1.3貨品出倉/歸倉
工程負責人接到工程任務通知后,先從企業工程管理系統中獲取工程任務要求與貨品清單,然后到倉庫中提取貨品,工程結束后如果貨品有剩余,要及時歸還倉庫(歸倉);如果貨品不夠,則要查找原因。此處的工程任務包括新工程任務與維護工程任務。在新工程中,有工程貨品清單,一般情況下實際使用貨品與貨品清單中的貨品數量出入不大。但工程維護的情況,是根據工程系統出現的故障情況估計需要的貨品,有時會有誤差,此時,就會有貨品歸倉的情況。說明:工程未按期完成以及貨品不夠的情況要追溯相關人員的責任,此處不列出。
1.4盤點貨品
一般情況下,每個倉庫都有固定的盤點日期,比如,有的倉庫是每月的結尾那一天定為盤點日期;有的倉庫則是每月的26日定為盤點日期,這根據各倉庫的具體情況而定。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均有一個固定的盤點日期。當系統檢測到時間到了盤點日期后,會自動計算當月的貨品結算情況,生成貨品結算報表,同時提醒倉庫主管已到盤點日期。倉庫主管偕同倉管員核對倉庫實物數量,如果與盤點結算表相同,則生成貨品盤點表以及進銷存報表;如果貨品實物與結算表不符,則要查明原因,修正庫存數量,再生成盤點表和進銷存報表。
2系統體系結構及開發工具
系統運行時所需的各種數據統一保存到數據庫中,用戶所需的數據均通過局域網傳輸。基于數據庫的軟件系統可以采用B/S模式或C/S模式開發。B/S模式部署、維護較為方便,C/S模式的安全性相對較好,具體采用哪種體系結構應結合系統的應用情況靈活確定。本系統中由于所有的數據都在局域網中傳輸,出于安全性考慮,采用C/S結構。數據庫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系統開發語言用VB。如果把這種設計思想用于其他領域,如:汽車維修與汽配倉庫管理,只要把的企業工程管理信息系統換成汽車維修管理信息系統,保持接口不變,本系統可以繼續使用。所以,若要使本系統能運用于其他業務的倉儲管理與成本核算,關鍵是本系統與其他業務的接口要保持一致。為本系統在企業汽配倉庫中的應用。至于企業內部的裝備管理,或者說辦公用品的管理,亦可用系統,由于篇幅所限,不再列出系統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