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積極心理論文

大學生積極心理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7 18:03: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積極心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積極心理論文

篇(1)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就業指導課程;大學生;探索

隨著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多,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普遍面臨就業難的問題。近年來,因就業問題引起的大學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較常見,甚至發生自殺悲劇。2007年《大學生就業指導》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修課程之一。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尋求職業發展,培養潛力和創造力,以適應社會需要。積極心理學在國內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個體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尋找個體潛能。這與就業指導課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育。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現狀

我國高等學校就業指導課起步較晚,與國外的就業教育差別很大。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內容單一,學生就業心理模塊知識陳舊

我國目前高等教育中就業指導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就業背景、就業技巧、就業政策和就業所需表格填寫訓練等。各個高校課程內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認為目前高校就業指導缺乏與學生專業課程銜接,難于提高大學生實際就業能力[1]。較少高校有專業心理老師講授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心理調適等。與心理有關的內容知識基本無更新。

(二)課程傾向于職業技能培訓,忽視就業心理、職業道德等引導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多傾向于傳授求職技巧,如介紹信、推薦信和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而較少涉及學生的價值觀導向、就業心理調適和積極的就業觀引導。大學生在就業之前,首先會在心理上有一些變化。受傳統“學而優則仕”思想等影響,加上就業競爭激烈,多數個體易表現出焦慮、失落等心理表現。張弛等調查522名大學生,76%認為“最讓自己感到緊張和憂慮的事情”是就業問題[2]。由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第二個“心理斷乳期”。情緒容易波動,耐挫力弱。在面對就業壓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應對,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甚至自殺等危機事件。

(三)課程實施形式單調,缺乏創新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定位是一門指導性強的應用型學科,需要學生實踐和實際操作,且需要根據大學生每個階段不同特點進行指導。較多學校就業指導課成為理論課的講授,學生配合度不高,沒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大一到大四所講內容沒有變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師面對幾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課的模式為主。

二、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近年,積極心理學在世界范圍內興起。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對創傷、缺陷和疾病等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幫助人類去發掘潛能和力量,使人們更幸福、快樂,并得到發展。我國傳統文化中也不缺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韓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終成事業。其積極的思想都可以為大學生學習和內化。

積極心理學的課程宗旨主要是發掘學生潛能,增強積極的人格力量,顯示了一種積極的教育理念。賽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記錄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訪和大笑練習為內容,發現這些練習能最大程度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生活態度,甚至影響到人生態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到抑郁癥治療、醫學教育和企業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探析

(一)嵌入積極的教育理念

《大學》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素養。當前“就業難”問題除了就業人口基數大和專業限制外,與大學生自身依賴性強、逃避進入社會、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較大關系。英國哲學家拉金斯提到“年輕時代是培養、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時光”。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態需要從入學開始,貫徹整個大學生活。在教育過程中將責任意識和感恩結合起來,教會大學生勇于面對生活中各種挫折。

(二)構建“積極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隨著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嚴峻就業形勢使大學生從入學開始承受不同的就業心理壓力。積極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不僅要吸取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還要考慮不同階段特點和實踐性的特點,每個學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內容和任務。大一大二階段應該以“擇業指導”為主,主要包括認識自我、優勢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由于大學新生處于適應期,心理波動比較明顯,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此階段重點在于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解決現實困惑,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和應對,引導進行職業生涯探索,掌握職業要求和社會需求,挖掘學生自我成長的潛力。第二階段應該以就業指導為主。學生掌握就業指導知識外,鼓勵學生實踐,通過調查走訪、案例討論、團隊合作等方式增加學生對就業的積極心理體驗,鼓勵學生創新自己的求職技巧和方法。強化互動,學生參與教學,如運用霍蘭德職業能力測驗(MBTI)認識自己的興趣和性格特點。

(三)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大學生就業團體輔導實踐

積極心理學認為在教育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重視學生自我成長的經驗。體驗和參與式學習是完成這一體驗的重要途徑。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群體參與的團體積極心理輔導新模式[3]。設計活動依據“幸福”三因素理論,包括積極的情感、積極的參與性和追求有意義的生活三部分。團體輔導的內容包括培養積極情緒、積極的應對和認知方式、積極的人格品質。按照這三個內容進行具體的活動形式。如“尋找自身優勢”、“三件好事”、“感恩探訪”等。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重要意義。課程尚處于開發和探索階段,對于授課老師也需要擴寬思路,在現有體系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學效果,最終服務到大學生群體。(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參考文獻:

[1] 武沁宇.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教育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4.

篇(2)

【關鍵詞】大學生;自我認同;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對自我認同問題的關注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目前國內涉及到自我認同問題的相關圖書有542本,但關于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專著卻較為少見;自我認同的相關論文共有4000多篇,專門研究大學生自我認同的論文有425篇,分別涉及到大學生自我認同現狀調查、原因分析、對策研究等方面。現將國內研究成果羅列如下。

一、對于自我認同理論的廓清

我國部分專家學者通過翻譯相關著作與文獻,把西方自我認同理論引入國內,在著作方面,有孫名之翻譯埃里克森的《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羅一靜等人翻譯的《童年與社會》、趙旭東等人翻譯吉登斯的《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等等。此外在國內的學術期刊中也陸續刊出國內學者發表的自我認同理論相關論文,其中以孫名之1984年在《湖南師院學報》上發表的《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述評》為開端。

國內部分學者對自我認同的概念論、結構論等方面進行了廓清,在心理學領域以韓曉峰、郭金山在《心理學探新》上面發表的《論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為代表,通過對自我同一性概念內涵不一的歸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應關注的幾個范疇,進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個與自我、人格的發展有密切關系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心理學概念。本質上,它是指人格發展的連續性、成熟性和統合感,它包括三個層面的內涵:(1)最基本的層面,即ego―ideality;(2)個人同一性;(3)社會同一性。已有的研究成果來說,主要集中于對有關自我認同理論某一側面的探索,如關于本體安全的、關于解放政治或生活政治的、關于現代消費與自我認同關系的、關于風險社會的,或是對自我認同理論的述評等等。總體來說,現行的研究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尤其是缺乏把自我認同放在現代性理論背景下的較為全面的研究。

二、關于大學生自我認同的實證研究

國內學者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的實證調查集中在心理學領域,多采用自我同一性實證研究的奠基人瑪西亞的“同一性地位”研究方法,將個體自我同一性狀態劃分為成就型同一性、延緩型同一性、排他型同一性與彌散型同一性四類。其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結論按時間先后順序可羅列為如下幾類。

首先,郭金山基于對吉林大學等7個地區10所大學發放的1700份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量表的調查顯示,根據年級的不同,同一性成就型大學生分布比例為6.7%15.9%、同一性延緩型大學生比例為60.0%64.7%、同一性排他型大學生比例為10.4%14.3%、同一性彌散型大學生比例為11.2%18.8%。其次,王樹青通過整群抽樣法,選取了3個地區7所高校的1131名學生進行施測,探索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產生影響的個體因素與家庭因素。研究發現,在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建立過程中,個體因素和家庭因素協同發生作用,其中人格、因果取向與自我不一致三個個體內部特征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起基礎性作用,而親子依戀、分離個體化兩個家庭因素在同一性狀態中起中介作用。此外,還有學者就人際關系適應對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影響展開實證調查,進而指出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發展的越好,人際適應能力也就越好;反之,人際適應能力的增強也能促進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就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力的關系展開實證調查,研究發現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水平顯著相關,與情緒適應、人際適應等社會適應水平存在正相關,即同一性獲得水平高的大學生往往表現出積極的情緒適應和人際適應能力。處于不同同一性狀態的大學生也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其中與成就型同一性狀態顯著相關的人格變量分別為智慧、外向、善良;延緩性同一性狀態與人格變量相關度最低,這也說明此狀態下的大學生人格穩定性最差;處于排他型狀態的大學生往往表現出傳統、保守、順從、缺乏主見等人格特征;而彌散型狀態的大學生則表現出孤僻被動、消極悲觀、拘束退縮等特點。

綜上所述,在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現狀調查部分,雖然各位學者在數據上有所差異,但在以下幾點上基本保持一致。首先,中國青年大學生自我同一性主要還處于延緩期,大部分大學生還未建立起自我認同感;其次,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發展是一個波動的過程,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并不等于同一性發展的結束;再次,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密切相關。

三、關于自我認同問題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學界對引發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原因探討主要集中在社會學和教育學領域,可大致歸納為如下幾點:①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引發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導致當代青年自我認同危機的出現具有必然性;②網絡社會的興起使得當代中國青年大學生面臨虛擬我與真實我的混淆;③當代社會泛濫的消費文化對大學生個體獨立性的消解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個體的自戀或從眾心理;④現行教育過程中片面的教育目的、僵化的教育模式以及對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忽視。

國內學界對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對策研究主要是從教育理念、方式、內容等方面進行策略探討,所提出的對策雖然具體表述上有所差異,但核心思想趨于統一,特別要提出的是教育承認理念對大學生自我認同教育的啟示意義尤其值得關注。

四、研究展望

國內各領域學者分別從自身學科視角出發,在自我認同問題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些成果值得我們借鑒,但由于學科視角的差異造成在對于自我認同問題的闡釋上有稍顯片面的嫌疑。未來于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研究,鑒于其所涉及的學科知識較為廣泛,必須采取多學科交叉、多領域結合的綜合性研究方法,力圖做到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互補。

參考文獻:

[1]郭金山.同一性的自我追求: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107

[2]王樹青.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個體因素與家庭因素[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27

基金項目: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心項目“自媒體視域下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研究”(編號2015B05)。

篇(3)

筆者采用完全隨機抽樣法,于2015年10月份對華中地區5所高校的共計896名學生調查發現,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期待值高,同時失望度也較高。在課程設置方面,80.91%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非常重要,87.72%的學生認為所有在校生都要掌握基礎性的心理健康知識;在課程內容方面,大學生認為最應當學到的心理學內容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情緒管理(50.89%)、學習心理(46.65%)、人際關系(46.21%)自我認知(40.40%)、愛情心理(33.59%)和網絡成癮(27.34%);在課程教學方式方面,有80.47%的學生認為不應當設置試卷考試,84.6%的學生認為應當多種教學模式并用。

可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確實存在問題,學生的滿意度較低,傳統教學方式傳授心理學知識得不到學生的認可。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筆者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貫徹情感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及課程的實用性。

情感教學指的是教師通過一系列教學方法與手段,以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從而達到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目的的過程。情感教學對教師要求較高,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并且充分考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升教學效率。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學習行為中伴隨著產生的情感與學習是互惠互利的關系,情感態度上對課程認可,就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產生積極的作用。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特殊性,目的在于給學生減負,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因此只有學生情感上認可,態度上接受,才會把學習心理健康看成樂趣,達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的。

一、情感教學模式應用原則

要保證情感教學有效應用到實際,需要設置凸顯人文關懷的教學目標,還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學過程,更需要貼近現實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成長。因此,教學中應當堅持以下原則。

(一)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情感的積極因素。

情緒情感對學習的影響在很多方面是顯著的,正面的、積極的情緒情感能有效提高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習效率。而傳統傳輸式教學模式,將知識死記硬背式灌輸給學生,容易引起學生反感,有違情感教學模式的初衷。另外,傳統課堂環境嚴肅而生硬,學生的天性受到壓制,容易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中,教師應當調動課堂內的有利因素,創造寬松的環境,激發學生的正面情緒。

(二)建立合理的課程考核體系,減少學生功利學習。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前傳統課程考核模式如考試、論文反而加深學生學業負擔。學生的學習具有強迫性和功利性,使學生對此產生排斥心理。因此,多樣化、更輕松、更實用的課程考核體系應當被積極地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

(三)引導學生應用知識,體驗知識獲得的愉悅。

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各方各面都能得以應用,要突出這個特點才能使得學生內心真正接納和喜愛這門課程。教師應當積極地在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有調查研究顯示,學生更傾向實用、高效、有趣的教學模式,喜歡積極主動地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筆者的調查證實了這一點,學生更喜歡情景模擬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輕松教學氛圍創設(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可以模擬實際應用的教學方法。

(四)轉化教師角色,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負責傳授教材上的知識。而心理學課程理論知識豐富,傳授方法不當教師容易成為機械的灌輸者,從心理上被學生排斥,引起消極的情緒。所以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轉變,加強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做學生人生的導師及生活的朋友。

二、情感教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具體操作建議

現有對情感教學應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方面,都是一些概括的、籠統的而非具體操作性的研究,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情感教學應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真正發揮情感教學的積極作用,將情感教學應用到實際中,貫穿整個教與學的過程,就必須將理論轉化為操作,將操作量化,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情感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巨大價值。筆者通過一個學期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初步嘗試,總結出以下幾種實際操作方法,旨在為后繼研究提供參考。

(一)創設問題情境,以學生為案例引發討論與思考。

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討論與思考,在與學生的討論中完成知識的講解。例如: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第四講――情緒控制,以本校學生劉某某(化名)為例,介紹其面臨的兩難困境(學業壓力與異地的女友),一天晚上終于爆發出情緒問題,提問引發思考“假如你是小劉,應當如何處理情緒問題”,“小劉的處理方法是否合理”。

問題情境討論平均每兩個課時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鐘,優點在于引發主動思考,學生積極性高。

(二)巧用課堂內外因素,調動學生積極情緒。

靈活多變地利用課堂內外因素引發學生積極情緒,例如:在緒論部分,介紹心理學之前提問學生是哪個星座,講出這個星座的種種特性,再提問同學們相信不相信,最后將星座與科學做對比;第十一講挫折應對中,引入肯德基創始人的案例,講述挫折應對的重要性。平均每節課一次,課前充分準備,學生反應較明顯。

(三)以教師自身為例,舉出現實案例,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以教師自身為例舉出案例,較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積極情緒的效果更加明顯。另外,以自身為例可以避免學生出現投射反應,清晰地認識到人格的界限。

(四)組織分組對抗,引發良性競爭。

篇(4)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職大學生;創業品質;培養模式

黨的十七大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黨的十報告中再次提出“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開展創業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黨和國家為高等教育提出的改革與發展的新方向。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包括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其創業能力、培養其創業品質等方面。近幾年來,創業教育在高校不斷發展, 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但是大學生成功創業的范例并不多,諸多的創業實踐表明,那些事業失敗的人,往往是因為心理脆弱, 意志不堅定,缺乏創業所必備的良好的心理品質。我們應該認識到創業心理品質在創業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探尋培養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模式,最終實現創業教育的目標。

一、 高職大學生需要培養的積極的創業品質

高職生與普通本科生相比,自我定位容易出現偏差,更容易出現自卑心理。所以在高職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中,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創業品質也就是創業心理品質,是創業者在創業實踐過程中對心理和行為起調節作用的相對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一是要有堅定充分的自信心。信心就是創業的動力,人只有堅信什么樣的結果,才能有為結果而努力的行為。二是要有頑強的創業意志。創業意志指個體能百折不撓地把創業行動堅持到底以達到目的的一種心理品質。三是要有極強的心理抗壓能力。創業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要遇到各種困難與挑戰,在逆境面前,只有拼力抗爭, 不斷追求,才能成就創業人生。四是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成就一番事業的重要基礎,大學生創業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堅定自己的創業信念和目標。 除此之外,創業品質還包括積極的主動性、自覺性、領導氣質、合作意愿、果斷實干、奉獻等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二、積極心理學關于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教育理念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導的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理念,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完整的思想體系,包括教育的目標、內容、手段、途徑、方法、原則等。積極心理健康的教育過程主要以體驗、參與、合作、活動、內省為手段,其主要教育內容: 一是積極的情感體驗(包括生活、學習、自我和人際),二是積極的人格的塑造(積極的行為能力和潛力等),三是積極社會支持系統的構建和運用(包括社會大系統,如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等,積極的小系統,如學校、社區、工作單位和家庭等)。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之下,心理學家們不再僅僅關注“人出現了什么問題”,而開始考慮如何才能讓人達到最佳狀態,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人的積極品質培養和挖掘人的發展潛力上,用積極的視角發現和解讀問題的積極方面,用積極的途徑培養積極的品質,用積極的過程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用積極的反饋強化積極的效果,用積極的態度塑造積極的人生。以此來激發每個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的教育理念為構建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培養體系,探尋培養模式提供了堅實可行的理論基礎。

三、高職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培養的有效模式

1、以積極的心理輔導,塑造創業品質。完善課程教育體系是創業心理品質培養的基礎。一是要開設創業指導課程,讓學生對創業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盡早形成良好的創業心態,提升創業的主動性,增強創業的自信心。二是開設創業心理品質培育課程。以團體心理輔導為主,個別咨詢為輔,通過心理游戲、拓展訓練等幫助學生培養團隊意識、合作意識等心理品質。三是開設創業心理輔導。針對在校期間已經從事創業, 或有志于畢業后自主創業的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進行個案咨詢輔導,優化其心理品質。

2、深入情感體驗,進行創業實踐。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實踐是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良好的創業心理品質的形成也只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塑造。積極心理學注重個體的主觀積極體驗,這對培養學生愉悅、樂觀的創業情緒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把高職生的專業學習與創業實踐相結合,可以通過大學生創業大賽、虛擬創業環境或是校內模擬創業等形式,讓學生在成功中體驗幸福和滿足,在失敗中尋找信心和希望,讓大學生切切實實地投入創業實踐中去, 定能磨練出堅強的創業心理品質。

3、構建支持體系,搭建培育平臺。 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不是學校某一部門能夠實現的,只有國家的創業優惠政策、創業的相關法律援助、 良好的社會創業氛圍、政府的幫扶機制,學校的創業平臺等進行良性的有機結合,構建系統的支持體系,才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取得實效的必由之路。高職院校應該結合學生專業特點搭建創業品質的培育平臺,一是構建創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的機會, 如建立創業見習基地、創業實習基地和大學生創業園等; 二是社會要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崗位供學生選擇,使其經受創業實踐熔爐的考驗; 三是大學生要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主動參與創業實踐,通過大學生創業大賽選取優秀項目進行創業實踐,增長創業才干。只有經受創業實踐的鍛煉, 創業目標才會更加明晰, 創業信念才會更加強烈, 才會形成良好的創業品質。(作者單位: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校 )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重點規劃課題(編號HGJXH B1110138)和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編號GBC1211030)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孟萬金.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7月

[2] 大學生創業品質及培養.鄒社校.長江大學學報,2009年12月第6卷

篇(5)

關鍵詞: 地方院校 大學生 自我效能感 主觀幸福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個體對成功完成某種活動所需能力的預期、感知、信念[1]。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個體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它是一種主觀的體驗[4]。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后來一些心理學研究工作者,在班杜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般自我效能感[2]。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有個體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的喚起及情境條件。個體在以往經歷中總是挑戰成功,帶來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個體看到或者想象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獲得成功時,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斷,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似的行為操作。言語勸說用以說服人們相信自己的能力,確立行動的目標,做以前不曾做過的事情,言語勸說效果依賴于勸說的聲望、地位、專長及勸說內容的可信性。班杜拉認為情緒和生理狀態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焦慮水平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煩惱、疲勞則會使人感到難以勝任所承擔的任務。當個體進入一個陌生而易引起個體焦慮的情境條件中時,會降低自我效能水平和強度。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應對不同環境的需求或面臨新環境時的一種總體性的自信心,能在較廣泛的情境中對個體行為進行預測[4]。

主觀幸福感包括情感成分與認知成分兩個方面。認知成分是指對生活質量的認知評估,即生活滿意感,包括整體生活滿意感和具體領域的生活滿意感,如工作、婚姻、健康等領域。情感成分則是個體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可能是積極的或消極的,積極的情感會增強幸福感,消極的情感則會降低幸福感。其中認知評價是主觀幸福感的關鍵指標。大學生活往往是主觀幸福感較強的時期,要珍惜這段時間,為以后的主觀幸福感打下牢固基礎。

我國對于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才剛剛開始,發展的時間短,目前看在各方面不夠成熟。一方面,對于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研究的本土化不夠豐富和發展,研究方法和測查工具較少。現在能搜集的文獻僅有千篇。研究剛開始主要是引用和效仿國外的優秀觀點和量表進行介紹,并對我國特定人群進行測查,得出結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一些學者開始逐步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實際,進行有關符合我國國情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力圖實現跨文化研究。另一方面,國內對有關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的研究雖然早已開始,但是已有研究的取樣大多來自于一線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大學生,而且研究結果亦不盡相同,而三四城市地方院校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的研究很少。這可能是由于三四線城市經濟不夠發達,文化不夠繁榮,以及主觀幸福感與自我效能感關系的復雜性、理論工具手段的缺陷決定的。現實社會人們對幸福感越來越重視,從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主觀幸福感顯得尤為重要。

現有研究很少關注地方院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一方面地方院校不同于重點院校,它所處城市不夠繁華,環境清凈、淳樸,在地方院校這種獨特的環境下,對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缺乏實證研究。另一方面地方院校大學生的見識和視野與重點院校大學生相比也有差距。地方院校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考察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對把握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意義。

基于上述理論基礎和實際情況,現有的研究未把地方院校大學生涵蓋進去,因此,我們通過實證調查,了解地方院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并對其現狀進行原因探索和分析,研究目的如下:考察地方院校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比較差異性,進一步了解地方院校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觀幸福感的特點;考察地方院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學科上的特點;考察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關系及自我效能感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通過分析影響因素,對改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提出合理化建議,并且對提高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議。

此外,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處于個體成長的關鍵時期,面臨求學、就業、人際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以他們為對象進行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研究這對于改善和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研究顯示,他們的心理緊張程度很高,而且由于每個人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同,其心理困擾程度存在差異,這一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足夠重視并進行深入研究。我們對主觀幸福感進行實證研究,在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的基本狀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對其主觀幸福感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進行分析,為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論依據。我們研究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最終是提高其主觀幸福感水平,在校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過低及負性情感方面的問題會導致一系列負性后果。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幸福感水平值得有關部門進行思考,以培養大學生快樂幸福的心態,提高其對各生活領域的滿意度,令其體驗到更多的積極的心理狀態。

參考文獻:

[1]吳潔,徐美丹,林淑玲,張興納.廣州大學城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8):955-958.

[2]付晶.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及社會支持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D].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1:25-45.

篇(6)

關鍵詞:兩課教學;大學生;創造性思維

G641

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里,高校進行了幾次擴招,2015年我國在校的大學生達到了2548萬,這么龐大的數字也證明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推動的成功性。但是隨著我國的大學生面臨的各種不斷變化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工作環境時候,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培育也必須引起社會各方的注意。尤其是現在的網絡環境下對大學生的影響更是凸顯。大學生崇尚自由、開放的理念,而網絡文化的特點又恰恰是開放性、自由性。于是大學生自然而然的融入了網絡生活的特點,他們的思想也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受著影響。互聯網上不只是有各種正能量的東西,也存在的很多盲目的崇富、尚富的東西。大學時代是一個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定性的階段,網絡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我們的大學相關部門和教育機構必須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大學作為培養我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學要重視起來對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人才的標準來說,創新思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指標。而“兩課”恰恰是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的重要方法和策略,也是培養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手段,“兩課”也逐漸成為了當下高校重要的教學方法。

一 、“兩課”教學成為了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方法

1.兩課教學對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

教學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的能力。這里所指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哲學原理”課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大學生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的同時,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就是要提高大學生理論思維

的水平,使他們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可見,該課不僅要教給大學生理論觀點,更要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特別是要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哲學的很多思想對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例如感性和理性的關系,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全部和部分的關系,主觀和客觀的關系等等。

2.“兩課”教學對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正確走向有著重要的保障

“兩課”教學正是通過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從而引導和保證大學生創新思維及其成果的正確價值取向。這是直接關系到未來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否實現的大問題。很多高校或者學生沒有意識到“兩課”的重要作用,殊不知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創造性思維更是如此,因為創造性思維本身是不存在著所謂的好壞,但是如果被壞人所利用就會造成壞的結果。就像我們在相關的新聞報道中常見的有些化學系的教師或者從業者制造相關的管制類藥物,根源就是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理論指導。創造性思維如果被應用于好的方面就往往會創造出很多有意義的結果。

二 、如何通過“兩課”教學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

1.加強大學生的實踐

實踐出真知,只有實踐后的理論才會有更加真切的感受。我們的大學在“兩課”教學中要重視教學的實踐環節,決不能只是把教學停留在理論上。“兩課”可以開展諸如讓學生去參加各類的社會調查和實踐工作。通過實踐或者是調查工作,大學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兩課”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兩課”所包含的內容。通過這種實踐他們會更積極的對理論課進行討論和分析,更加積極的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他們才會明白“兩課”教育的內容的本質以及對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影響。

2.創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大學歸根到底是一個學校,它的核心任務是教授學生的知識和學習能力。強烈的文化氛圍對一個學校是十分重要的,這種軟實力是通過這種靜靜的力量去影響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圖書管里,我們看到的是眾多的學生在學習,但卻是安靜而有序的。自習室里,我們看到的是學生們或在安靜的學習或者竊竊私語的討論著。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是老師全身心的對課堂的投入和學生們全身心關注的樣子和狀態。我們的大學要真正的把這種學習氛圍重視起來。“兩課”是相對枯燥的學科,培養濃厚的學習氛圍更是顯得十分重要。

3.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目前的大學生獨生子女的比例極高,從小的自我意識必然影響他們的價值觀的形成。雖然進入大學后,他們的思想和判斷能力逐漸成熟,但這種自我意識仍然十分明顯。很多學生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導致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極差。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團隊協作。這就需要我們的大學把這個問題重視起來,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如今的社會更需要這種團隊協作能力,因為任何一個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各個環節的統一協調和配合,這就需要我們的大學生在學生階段就培養這種團隊協作能力,為將來的工作和心理的成熟做出良好的準備。當然,這種團隊協作必須是建立在快樂和幸福的基礎之上。有些錯誤的理論覺得創造性思維是個人行為,這種理論是十分錯誤的。創造性思維的成果更往往是團體合作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劉秀峰,《論案例教學法在醫藥類院校兩課教學中的應用》,【期刊論文】,《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9)

[2]杜柳,《中外合作大學兩課教學創新探索――以寧波諾丁漢大學近代史教學為例》, 【期刊論文】,《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6(2)

[3]何春啟,薛寶林,《充分發揮"兩課"教學在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方面的重要作用》, 【期刊論文】,《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

[4]陳芬芬,《 兩課教學中德育滲透由“知道”向“體道”的轉換――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 【期刊論文】,《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

[5]韓曉東,《兩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期刊論文】,《綏化學院學報》,2009(6)

篇(7)

關鍵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途徑

一、主觀幸福感的概述及特點

“主觀幸福感”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的心理狀態,主要是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某個階段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1]目前學術界認為有主觀幸福感有三個重要衡量標準,包括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2]其中,生活滿意度是主觀幸福感的關鍵指標,是最有效的衡量標準。[3]主觀幸福感的特點主要有三點:主觀性、整體性、相對穩定性。[4]研究證實主觀幸福感在一定時期內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量值,它是長期而非短期的評價,不隨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它是平穩波動相對穩定的。

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分析及影響因素

根據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得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分數都高于平均分,而消極情感的分數則低于平均分132。[5]其中在整體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上是沒有差異的。而進一步調查研究,經濟狀況只對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有影響。[6]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因素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學校教育和社會支持等方面。主觀因素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格因素、心里參照系、歸因傾向、成就動機程度等。

三、增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作為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祖國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對于我國以后的建設有很大作用。

(一)加強幸福觀教育,提升大學生感知幸福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性理論知識傳授的任務,幸福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其次高校教育還應加強素質教育,突出人文關懷。很多大學生在校園中他們沒有體驗到較高的幸福感,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或者是思想上缺乏明確價值觀的引導,都導致他們沒有勇于追求幸福意識和能力。[7]

(二)融心理咨詢和生活輔導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良好的人格特質

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生活輔導,不僅能幫助大學生梳導心理困惑,緩解心理壓力,以提高其心理素質,而且能增強大學生抗打擊能力,使其在挫折中不斷的適應環境,培養其穩定、積極樂觀等良好的人格特質,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對生活的滿意度,由此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得以增強。[8]大學生是一個集學習和日常生活于校園之中的群體,而目前生活輔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積極關注大學生生活動態,在摸清大學生情況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生活輔導,能有效改善其生活狀態從而影響其生活態度向積極樂觀的方向發展。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注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從本質上講主觀幸福感的教育是一種價值觀認同教育,要使主觀幸福感為學生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教學方法是關鍵。

1.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滿足大學生多種心理需求

隱形課堂是對校園文化活動一個很形象的詮釋,它對大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水平具有無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影響深遠等特點決定了其能滿足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多種心理需求,使大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和活動中增長知識、接受教育并在活動中體現自我價值,享受過程、收獲成長、達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感受更多的幸福感。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發展的重要時期,有較強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對于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知識的獲取、情感的體驗、身心的發展除了課堂的學習,更多的來源于校園文化生活。校園文化活動主要通過兩個渠道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能力: 一是組織開展好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文明健康、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同時積極探索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在較長時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既增長才干,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2.通過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切身體會到幸福感

社會實踐,就學校而言,它是指相對于理論教學以外的各種社會活動或實踐環節, 狹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指納入學校教育計劃的第一課堂以外的各種實踐活動或環節。[9]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基本上都是父母的手上寶心頭肉,再加上平時待在學校學業功課繁重,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少等一系列原因,導致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活動這一普遍現象。因此,高校應積極開展、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調研、支農服務、志愿服務、社會公益活動和勤工儉學社會兼職等社會實踐活動。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豐富理論,并在實踐過程中收獲感情、收獲喜悅,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從而體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

(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方式,提升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積極性

學習也是一個創造幸福的活動。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從個體心理結構的角度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10]較高的層次需要是在較低的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后出現的,由低到高直到最高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人生的價值得以實現,這時,人們將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感。能進入大學校園學習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它能滿足大學生喜愛學習這樣一種社會需要。同時也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知識的獲取、素質的提高能幫助大學生更好的實現人生價值,學習目的的崇高性也能帶來幸福感。因此,高校應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方式,對大學生采取以鼓勵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幫助其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

[參考文獻]

[1]Deni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y Bulletin[J], 1984,95(3):524-575.

[2]吳明霞.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展[J].心理學動態,2000(4).

[3]陳麗娜,張建新.大學生一般生活滿意度及其與自尊的關 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4):222-224.

[4]嚴標賓,鄭雪.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 然科學版),2003(2).

[5]張 靈,鄭 雪,嚴標賓,溫娟娟,石艷彩.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7(2).

[6]佟月華.低收入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觀幸福感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4).

[7]苗元江.幸福感的解釋模型[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5).

[8]張雯,鄭日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01).

[9]張靈.大學生自尊、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欧美熟妇呻吟猛交xx性| 免费中文熟妇在线影片| 欧美性猛交xxxx|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中国片|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欧美精品videosse精子|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免费|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的少妇愉情hd高清果冻传媒|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米奇视频| 乱亲女h秽乱长久久久| 亚洲嫩模喷白浆在线观看| 国人国产免费av影院| 色又黄又爽18禁免费网站现观看|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蜜芽|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网站|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 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亚洲欧美精品aaaaaa片| 国产丝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我把护士日出水了视频90分钟| 俺去俺来也在线www色官网|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香蕉av福利精品导航|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久久| 九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