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1: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違禁保鮮劑、儲藏劑的使用
符合國家標準的保鮮劑、儲藏劑通常價格相對較高,與之相比,一些違禁化學劑的成本則較低。例如,一車10t的蔬菜,用冰瓶的儲藏成本為35元,用風筒的儲藏成本為80元,但如果用甲醛來保存,成本約為3.5元[1]。因此,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不良商販在運輸途中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學制劑充當保鮮劑、防腐劑,不僅破壞了農產品原有的品質,甚至會導致農產品產生一些對環境、人體有害的物質,嚴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保鮮劑、儲藏劑的超標使用
在流通領域內使用的保鮮劑、儲藏劑,其用量和殘留量必須嚴格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標準范圍之內,過量使用往往有害無利,以荔枝、龍眼這類水果為例,適量的二氧化硫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鮮作用,并不會引起質量安全問題,但過量使用則會導致食用者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者其肝腎的代謝功能會受到損傷。雖然我國食品安全標準中對保鮮劑、儲藏劑的使用已有明文規定,但由于我國農業從業者文化水平大多較低,質量安全意識淡薄,對保鮮劑、儲藏劑的使用往往存在許多不科學的地方。過量使用保鮮劑、儲藏劑會對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產生影響,從而為害到消費者健康。
1.3生物毒素的為害
生物毒素是食用農產品的三大為害之一,存在多樣性和復雜性等特點,高脂肪、高蛋白或高淀粉類的農產品特別容易受生物毒素的污染。生物毒素還會通過作為飼料的農產品進入動物體內,從而影響動物健康,而人類也因為食用了這類農產品而受到生物毒素的威脅。生物毒素主要產生于食用農產品的流通和儲存環節。食用農產品流通對溫度、濕度、儲藏方式等都有相對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國的農產品運輸條件相對落后,在流通過程中并不能對生物毒素的產生進行有效控制。
2流通環節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
2.1從流通主體角度分析
①從業者文化水平低,責任意識淡薄農業從業者是食用農產品的流通主體,但我國農業從業者的科技文化水平較低,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法制觀念和責任意識較為薄弱。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農業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低下問題更為突出。受科技文化水平和責任意識的限制,生產者對農產品的追求仍簡單地停留在數量層面,質量安全意識比較淡薄。從業者文化水平低、專業知識技能不足、責任意識淡薄,加大了食用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質量安全風險。②從業者盲目追求利潤在我國農產品的物流成本一直較高,流通環節的自身特點、設施落后、損耗嚴重等都是導致農產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在農產品最終價格中占較高比重,生豬、肉雞的流通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達到13%和23%,而蔬菜的流通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更是高達54%,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2]。為降低成本,追求利潤,從業者們通常會違規使用保鮮劑、儲藏劑等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以此來提高價格,獲得更高的利潤。
2.2從政府角度分析
①農產品政策、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國的標準體系很不完善,在頒布的兩萬多項國家標準中,農產品相關標準所占比例不到10%。以蔬菜為例,目前我國常用的蔬菜有12類89種,但其中擁有質量標準的卻不到20種[3]。此外,我國在批發市場、冷鏈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政策扶持也不到位,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我國農產品流通方式的發展,影響了流通先導功能的發揮,還加大了經營主體和消費者的成本負擔。②政府監管方面存在漏洞2013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掛牌成立,我國開始了由衛計委、農業部門、食藥監總局共同負責的綜合監管模式。農業、衛生質量監督等部門均在自己的領域內設立了具備一定檢測檢驗條件的機構來進行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監管[4]。但在某些中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由于人力不夠、經費不足、設備老化等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監管仍然不能真正有效實施。從另一角度來說,如果監管部門內部的權力制衡機制存在缺陷,往往會影響到政府監管的力度。③法律法規不完善我國雖然在食品質量安全方面形成了一套包括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在內的法律法規體系,但其中仍有不少邏輯缺陷,比如《食品安全法》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就存在銜接協調問題。我國法律在質量安全管理方面的重點主要是食品質量安全的立法和質量標準的建設,對于法規、標準的可執行性考慮不夠,國家將更多的精力投向監管體系的建立,但忽視了市場信息不對稱和監管體系背后的管理信息不及時和效率低下等問題[5]。
2.3從流通形式角度分析
流通形式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毒素產生的概率與數量,而生物毒素對農產品的污染是非常嚴重且不可逆轉的。為了降低農產品的損耗,保持農產品的新鮮度,人們往往會選擇在農產品上噴灑保鮮劑和儲藏劑,從而影響到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3解決流通環節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對策
3.1提高參與者的質量安全意識、文化水平
一方面,需要加大對普通農業從業者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業從業者的責任意識和文化水平。政府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班、組織送法下鄉、發放宣傳材料等方式進行撒網式的廣泛宣傳。對于特定的農業從業者則開展一些比較有針對性的管理方式,比如對于農業流通領域內的管理者要加強生產管理系統技術的培訓,提高管理者的質量安全意識;對于農民、農業企業、合作社等要正確引導,努力解決目前制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的重點問題。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當重視職業教育,加強農業有關的學科專業的建立與發展,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從事農業工作,促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業向知識型、信息化方面轉變。
3.2加大設備設施的投入,改善流通形式
流通形式的改善,可以更大程度地保證食用農產品的新鮮程度等,降低流通過程中保鮮劑、儲藏劑的使用。我國應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強化食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各項技術,比如加強對冷鏈物流的發展,改變我國食用農產品流通領域內以常溫物流和自然物流為主的局面;完善物流技術標準,保證農產品流通監測有章可循;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在農產品生產流通的各個領域內推廣認證工作,如種植養殖領域內的GAP認證,加工領域內的HACCP認證,產地和產品領域內的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
3.3加強政府與社會監管,逐步形成社會共治
首先,完善政府監管需要提高監管的效率,加大行動的執行力。我國在食品質量監管方面的“大部制”改革已經開始,今后要真正做到職能明確、分工協調、權力制衡,逐步建立起明確的約束機制與激勵制度。其次,需要加強監管的透明度,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還應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教育,引導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樹立正確的判斷標準,有效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統,結合政府、媒體、行業協會和消費者4個方面來共同監管食品質量安全[6]。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早已不再局限于政府一家,而是社會各團體、群眾的共同職責。一方面,媒體等機構需要發揮“人民喉舌”的作用,對監管過程中的行為積極進行披露、報導,承擔起政府與群眾之間消息傳遞的橋梁;各食品質量安全的社會協會、組織也需要積極做好質量監管的社會監督工作,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人民群眾需要提高自身的質量安全意識,對發現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勇于舉報,逐步形成以政府監管為主,消費者、新聞媒體、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社會共治體系。
3.4完善流通環節的法律、制度
(一)工作運轉經費不足
近年來,政府不斷地加大對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的財政投入,為河南省各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的工作提供了保障,各檢測機構檢測室面積基本上都達到了檢測要求,配備了主要的檢測儀器。但儀器設備維護成本大,檢測所需試劑、耗材、標品等價格偏高,各質檢機構普遍反映經費不足,另有個別質檢機構檢測經費仍未納入財政預算,開展日常工作較困難。由于人員或資金配備不到位,存在檢測范圍偏小、儀器設備閑置、利用率低的問題。
(二)專業技術人員偏少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評審細則》中規定檢測機構應配備與檢驗工作相適應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每個部門至少配備1名質量監督員,質量監督員應具有中級以上職稱,了解檢驗工作目的、熟悉檢驗方法和程序,以及懂得如何評定檢驗結果。但目前河南省基層檢測機構擁有中級和高級職稱的人數相對偏少。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人員少,學歷大多偏低,檢測水平參差不齊,缺少骨干檢測技術人員和實驗室管理人員。由于縣級檢測機構人員工資待遇較低,無法留住優秀的檢測技術人才,無法調動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檢測隊伍不穩定,檢測技術水平也有待提高。
二、對今后工作的建議
(一)加大基層檢測機構人員技
術和業務技能的培訓力度省農產品質檢中心幾年來多次舉辦檢測技術人員培訓班,基本上達到了各縣級質檢機構至少有1名檢測技術骨干人員的目標。但由于檢測設備和技術標準更新速度快,仍然需要加大檢測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縣級質檢機構多數存在一人多崗、工作內容有交叉的情況,在加強檢測技術培訓的同時,也需加強實驗室管理知識的相關培訓。形成由縣級到市級培訓為點、市級之間互相學習補充為線、省級集中培訓為面的培訓模式,實現每個檢測機構至少有2名精通多臺主要儀器設備、從樣品抽取到樣品檢測能夠熟練操作、對實驗室管理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的技術骨干,由這2名技術骨干帶動機構其他的工作人員逐步提高檢測技能和業務水平,從而提高整個檢測系統人員的工作能力。
(二)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力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安排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用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由于儀器設備維護成本大,檢測所需試劑、耗材、標品等價格偏高,縣級質檢機構開展檢測工作每年經費應不少于30萬元。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農產品質檢機構是非營利性的公益性事業單位,為保障縣級質檢機構的持續運行,發揮縣級檢測機構的作用,就需要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三)加強內部管理體制,優化資源配置
1、規范內部設置:質檢機構實驗室應至少設立業務室和檢測室2個部門,檢測室根據檢測內容分農殘、重金屬、理化等組,每組至少2人。業務室負責收樣、下達檢測任務通知單、匯總檢測結果、編寫檢驗報告以及各類檔案的管理。檢測室負責樣品檢測、填寫原始記錄單、儀器設備的管理以及檢測結果質量控制等工作。
2、落實規章制度:質檢機構實驗室應制定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并確保其持續有效的運行。檢測工作涉及到抽樣、樣品制備、樣品檢測、編寫檢驗報告等多個環節,為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可靠,實驗室所有人員必須嚴格按照管理體系文件中的要求規范操作。
3、強化資質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中規定:為社會提供公證數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必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計量認證。只有經計量認證合格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所提供的數據,才具有法律效力。計量認證是政府對實驗室的強制認可,是質檢機構應開展檢驗監督工作的先決條件,所以質檢機構要開展工作就要先通過計量認證。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認證;現狀;對策;河南唐河
中圖分類號F3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2-0259-01
1唐河縣農產品質量認證現狀
唐河縣位于豫西南,屬典型的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蘊藏著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全縣總耕地面積16.35萬hm2 [1],是國家首批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常年糧食復播面積24.00萬hm2,年產糧食150萬t,瓜果菜面積4.20萬hm2,產量140萬t,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簡稱“三品一標”)是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基本類型。實施“三品一標”戰略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近年來,唐河縣農業局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支持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全縣“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全縣通過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總面積逾5.33萬hm2,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4個,另有6 個無公害農產品和1個綠色產品在申報中,無公害農產品復查認證3個,涉及糧食、瓜果菜、中藥材等10余個品種。
2農產品質量認證存在的問題
2.1地方政府重視不夠,資金投入不足,認證后監管不嚴格
農業部《關于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意見》提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2],明確了政府在農產品質量認證中的關鍵角色。但在實際工作中,地方政府仍缺乏對“三品一標”的產地認定和認證的鼓勵力度,導致財政投入力度明顯不足,農產品認證受到限制,且認證后續監管乏力,由于唐河縣普遍存在重認定輕監管的現象,使認證后的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基地、生產記錄、產品生產過程控制大部分處于放任自流狀態,尚未建立縣、鄉、村和基地系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2.2“三品”的監測手段落后
當前,縣農業局雖成立農產品質量檢測站,購置了氣相色譜儀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高端儀器,但蔬菜、水果農藥殘毒快速檢測仍用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檢測,缺乏農業環境、農產品定量檢測,以致“三品”的專項檢查仍處于低水平。
2.3認證農產品的總量規模小
目前,消費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廣泛,而農產品種植特性和自身發展程度影響認證產品總量,導致總量小,抑制消費市場的擴大,反過來農產品認證的發展也受到了限制[3]。
3推進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的對策
3.1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的領導,制訂優惠政策,加大政策資金投入力度
要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制訂長期穩定的認證資金扶持政策,要將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納入政府考核目標,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認證主體,使無公害農產品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加大經費投入提高檢測能力建設,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專業技術人員,為唐河縣無公害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4-5]。
3.2擴大認證產品的規模總量,培育認證農產品消費市場
在發揮唐河生態環境條件優勢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開發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協調“三品”結構。在農產品大型批發市場建立認證農產品專銷區,積極推動認證農產品進超市,支持認證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各類農產品銷售市場建立產銷合作機制,促進市場貿易和品牌增值。
3.3宣傳無公害農產品安全知識,提高全民質量安全意識
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擴大宣傳手段,如懸掛條幅、開辦講座、印發技術小冊子等,使無公害農產品知識深入人心,形成社會共識,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的進程。
3.4加強證后監管
積極探索建立貫穿全程的認證后跟蹤監管長效機制,認真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獲證單位要開展經常性的自查活動,充分發揮企業內檢員的作用。加大產品質量抽檢力度,重點檢查“三品一標”標志使用情況和假冒行為。二是實地督導獲證單位,重點檢查獲證單位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操作、檔案記錄、產品檢測、包裝標識、標志使用和質量追溯管理的相關制度落實情況。嚴格實行認證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同時,認真做好到期復查換證和續展等后續服務。
4參考文獻
[1] 李曉清.棉花紅葉莖枯病的發生與防治[C]//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進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學與現代農業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鄭州:河南省植物病理學會,2011:2.
[2] 張凱.南陽市農產品質量認證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河南農業,2012(5):22-23.
[3] 彭浩.南陽市農產品質量認證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河南農業,2008(13):53.
[4] 夏遠強.我國農產品質量認證問題探討[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3):37-41.
注冊資金2477.5萬元。現有專業技術人員41人,其中高級職稱19人,博士、碩士23人,10人具有國外大學、研究所學習和工作經歷。下設果蔬加工與貯藏、糧油加工、功能食品與活性物質、畜禽水產加工、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等5個研究室和1個中試示范工廠;建立了質譜、色譜、元素分析、氨基酸、病毒與轉基因、理化等測試分析實驗室。擁有3000多平方米的檢測實驗大樓,裝配有先進的精密儀器與全套歐美進口果蔬加工中試設備,價值3000多萬元。
先后主持承擔了國家和湖南省相關科技計劃項目60多項,取得科研成果40多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和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制定標準9個,發表科學論文210多篇,主編出版《柑橘加工概論》等著作7部,約160萬字。成果已被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等國家和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用,創經濟社會效益20多億元,出口創匯近3億美元。
“柑橘酶法脫囊衣和去皮技術研究”成果簡介
我國是世界柑橘第一大國,2010年面積221萬hm2、產量2645.2萬t。湖南是我國柑橘第一大省,面積38萬hm2、產量410萬t。我國柑橘加工主導產品是柑橘罐頭,約占加工量的90%,年產量80多萬t,出口30多萬t,占國際貿易量的70%左右。目前,我國柑橘罐頭基本采用傳統的人工剝皮和化學法脫囊衣,存在以下問題:每生產1t柑橘罐頭,產生NaOH廢水40~60t;NaOH的使用可能影響產品質量安全;勞動密集、生產效率低。
近年來,發達國家針對我國柑橘工業存在的質量安全和環境污染問題,采用越來越多的技術壁壘甚至法律措施來限制我國柑橘罐頭出口以保護本國產業。為保持我國柑橘工業在國際市場的優勢競爭力,打破日益嚴峻的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在國家“863”計劃、農業部優勢農產品重大技術推廣項目、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等科技計劃的支持下,項目組研究橘皮和橘瓣囊衣的化學組成特性,創造性地應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傳統加工工藝,重點研究酶法脫囊衣和去皮新技術,同時開展微生物降解柑橘囊衣和柑橘全果酶法脫囊衣的技術研究,并研發配套設備,形成了完整的工業化技術體系。項目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應用該技術,不但解決了柑橘加工傳統工藝中產生大量NaOH廢水污染問題,而且有效降低了勞動強度和成本,顯著提高了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生產效率。
2007年12月12日,由中國工程院方智遠院士、孫寶國院士等10多位國內知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復合酶法柑橘脫囊衣技術屬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8年4月2日,由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和中國罐頭工業協會主辦了全國性培訓班,來自8個省市30多家柑橘加工和設備企業以及科研單位共130多位代表參加學習。
論文摘要:在分析了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正反兩方面影響的基礎上.就我國如何應對綠色壁壘提出若干建議措施。
當今世界貿易中,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保護主義并存。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和各國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重視,一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綠色壁壘應運而生,并對世界經濟貿易產生重大的影響。所謂綠色壁壘,是現代國際貿易中商品進口國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為名,通過頒布、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和苛刻的環保技術標準,以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的貿易保護措施,其特點是形式上具合法性,名義上更具合理性。
一、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
農產品與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環境息息相關,加之農業歷來是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保護重點,因此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的出現首當其沖地會對各國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產生影響。當然.作為環境保護和進口限制的共同手段,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說是利弊共存。綠色壁壘其初衷是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各國通過制定、實施綠色保護法規和技術標準,客觀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環境保護和危害人類健康的商品進口,從而有利于維護動植物和人類自身的安全與健康以及環境的改善;同時,綠色壁壘所采用的技術標準通常是以先進的環保技術為基礎,通過綠色璧壘的實施,可以促進各國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和農產品質量,加快農業生產發展。例如國外對我國農產品的嚴格要求,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農產品標準化體系的建立。但綠色壁壘對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的沖擊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
(一)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處于受控地位。眾所周知,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不同和在環保標準方面的差異,目前只有經濟發達國家才有可能憑借其技術優勢對進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環保標準從而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這將進一步強化發達國家對世界農產品貿易的控制地位,這是綠色壁壘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損害。如美國從1997年開始,強制性地實施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HAGCP),這一措施使我國對美國的蝦類產品出口大大減少。據海關統計資料,1997年我國對美國的凍龍蝦出n額由1996年的I203.9萬美元減少到56.7萬美元,凍鰲蝦出口額由23.8萬元下降到2.4萬元。
(二)綠色壁壘強化了農業環保技術標準,削弱了發展中國家傳統出口農產品的優勢,阻礙了發展中國家比較優勢的發揮。發達國家對農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農產品中化學物質的限量苛刻,農業技術欠發達國家很難達到其要求,從而大大地削弱了農業欠發達國家傳統出口農產品資源型、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如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和傳統的出口農產品,其總產、單產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與美國、阿根廷并稱為三大花生出口國,199b年我國的花生出口創匯達到3億美元,而近些年來雖然生產量每年增長,但出口量卻嚴重下滑,出日創匯額徘徊在2億美元左右,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出口花生在安全衛生檢疫中的關鍵性指標—黃曲霉毒素的含量達不到國外標準的要求。我國的傳統出口農產品中的茶葉、蜂蜜等,近些年來同樣由于產品中農藥殘留量超標,失去了優勢地位。自2000年7月1日起,歐盟對進口茶葉實行新的農藥殘留標準,限制和禁止使用的農藥從原來的29種增至62種,部分農藥殘留標準比原有標準提高了100倍以上,使我國茶葉出口近年來對歐盟出口逐年萎縮。
(三)綠色壁壘增高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門檻,加大了農產品國際市場開拓的難度。實行綠色壁壘的國家和地區,不僅制定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苛刻的綠色技術標準,而且實行嚴格而又繁瑣的進口檢疫制度。比如,美國在進口管理上,除了堅持實行原有的注冊認證制度外,近年來又實行IS09000系列質量認證和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制度,許多指標數據要求精確到小數點后二三位,技術欠發達國家很難達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對進口大米的檢測有一百多道程序。程序的增加和檢驗費用的增大提高了產品的成本,降低了國外大米在日本市場的竟爭力。
二、我國應對綠色壁壘應采取的對策
我國已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國外限制我國農產品進口的傳統手段將逐漸減少,綠色壁壘將或正在成為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面對的綠色壁壘有增無減已證明這一點。面對挑戰,我們必須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一)加快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實施農業標準化,既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又可以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除了要大力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之外,應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的研究,根據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并使農產品品質標準與安全衛生、分級、包裝、運輸標準國配套,通過逐步完善,形成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二)重視發展環保農業,實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環保農業以及相類似的生態農業、節能農業、立體農業等農業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其特點:一是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建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環境系統;二是重視對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進行全面規劃,合理配置、節約利用能源,保護自然資源;三是重視采用有機農業技術,實行合理輪作、間作套作。精耕細作和施用有機肥。這對于開發我國出口農產品貨源、提高出口農產品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把發展環保農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措施,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建立環保農業基地,促進我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開發。
(三)加強對各國環保法規、環境標志制度等的研究和搜集,建立農產品技術標準的信息系統,為出日企業和外貿部門提供充分、及時的信息,通過企業引導農戶按照環保標準組織生產,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論文摘要概述了滁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現狀,分析了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對策進行了探討,供有關部門參考。
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們對農產品市場消費安全化、健康化需求日益增強。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已成為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戰略舉措。近幾年來,滁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迅速,對推動滁州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起到了很大地作用,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針對這些情況,筆者較詳細的分析了滁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現狀,以期為有關部門提供參考。
1發展現狀
滁州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豐富,其糧油、蔬菜、花生、茶葉、豬肉、淡水魚類等產量均居全省前列。我市無公害農產品自“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在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的積極組織和推動下,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強勁態勢,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數量迅速增加,總量已具備一定規模。2004年,全市只有3家企業、3個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認定產地3個,面積300hm2,實物總產量僅240t。經過4年的發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20家企業、47個產品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認定產地24個,面積2.46萬公頃,實物總量9.96萬噸,企業總數增長了5.7倍,產地增長了7.0倍,認定面積增長了80.9倍,產品數增長了14.7倍,總產增長了414.2倍。據安徽省農委“2007年度全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產地認定情況通報”顯示:近幾年滁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速度位于全省前列,這表明我市無公害農產品正走向快速發展時期。
2存在的問題
2.1產品少規模小
近年來,滁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但與省內外其他地區相比,差距還較大。目前,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較小,認定的產地面積只占耕地總面積的5%左右,認證產品數和產量也較少,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我市龍頭企業數量雖有不少,但大都是規模小、資金有限,缺少大型規模化、效益好的基地;在參與發展無公害農產品上存在著投入不足、產地面積小、產量少,產品不能精深加工,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達不到標準;機制落后,管理跟不上等問題,遠遠不能帶動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需要。
2.2發展不平衡
從地區上看,產品認證數超過10個的只有2個縣,產地認定數在4個以上也僅有3個縣,截至目前,我市仍有部分縣(市、區)至今沒有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從產品結構來看,我市無公害農產品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淡水魚類上,而糧油、肉蛋禽類和一些地方特色無公害農產品少之又少。較為單一的產品結構和生產布局適應不了大市場、跨地域、多元化大流通格局的需要,制約了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選擇,不利于開拓滁州無公害農產品消費市場。
2.3重申報輕管理
一些企業和農民認為申報的生產基地環境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產品也達到了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標準,所生產的的產品就是無公害農產品。其實不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有著嚴格的生產技術操作要求,部分企業疏于管理,不對生產人員進行科學施肥、安全用藥、先進栽培技術的培訓;不按照標準規范生產,導致由于使用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不當和生產操作規程執行過程中的失誤造成產品污染,生產的產品達不到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要求。此外,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的管理體制不完善,檢測能力不夠,追蹤服務欠缺,缺乏督查力度,檢測設施薄弱,單靠現有的管理、檢測、監督體系遠不能滿足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需要。
2.4認知程度不足
無公害消費意識還未深入扎根于每個消費者頭腦中,廣大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只有要求而缺乏需求,無公害產品消費群體仍十分有限,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并不大。無公害農產品產量少,市場有效供給不足,且產品檔次不高,包裝差,難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和消費欲望。這就造成在較嚴格的生產條件下生產出來的無公害農產品沒有獲得相應的較高收益回報,價格低于價值,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偏低,部分農民缺乏安全責任感和社會公德,在選用農業投入品上不按標準規范操作,主要追求效果和價格,只要價格低、效果好就用,而不管是不是高毒高殘留農藥,也不管生產的農產品是否危害群眾身體健康。
2.5統分經營矛盾突出
標準化生產要求農產品生產、管理、采收、包裝等采用統一的標準來組織實施。但是,目前農村實行的是以的經營體制,很難把千家萬戶的生產統一起來,按照一個模式組織生產。“小農戶”與標準化生產矛盾突出,單家獨戶的種養殖方式,難以滿足標準化的要求,加大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實施、日常監管難度3對策和建議
3.1加大宣傳引導,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農產品的安全問題,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各地要采用多種形式宣傳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技術及人們對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轉變農民群眾觀念,提高農產品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使農民把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真正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要著力培育一大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帶頭人,帶動千家萬戶的農業生產者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提高廣大農業生產者的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在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按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嚴格記錄生產、加工、包裝、生產資料使用和病蟲害發生與防治等情況。同時,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無公害農業關鍵技術的開發,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和操作規程,努力提高標準化生產的操作水平。
3.2做好試驗示范,帶動無公害農產品發展
采取示范引路、逐步推進的辦法,各級科研、推廣部門要在突破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關鍵技術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生產操作規程,采用試驗示范、以點帶面,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的推廣與普及,通過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試驗示范區,進一步推動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目前,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規模還不大,嚴重制約了產品數量和市場有效供給量。要徹底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只有大力拓展生產規模,努力增加產品總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繼續鼓勵和支持企業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產品認證工作,從而使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和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再上一個新臺階。
3.3加強市場監管,實行全過程質量監控
一是建立健全執法、監督及檢測無公害農產品管理機構。加強隊伍及基礎設施建設,定期和不定期抽檢產品質量,確保對產品質量的適時監控。同時要督促生產企業及基地制定并實施自檢制度,共同把好產品質量關。二是要實行市場準入制度。上市的農產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證”,標明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聯系地址、電話和檢測合格證明等,實行不合格農產品的責任追究和退出市場制度,對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要求的產品予以公布曝光。三是加強對生產基地的環境和投入品的管理。防止產地、產品受工業“三廢”和不符合生產要求的農業投入品污染,真正實現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質量控制。
3.4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不是傳統的一家一戶農業生產模式,而是要有組織地統一農業生產行為。要通過培育、扶持一批龍頭企業來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發展,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通過引進、改造培育、政策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組織的帶動作用,把農民組織起來;建立“公司+基地+標準+農戶”的模式,加快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的銷售網絡,積極培育營銷隊伍,讓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同時要通過積極發展專業合作經濟基礎組織、行業協會,重點培育個體私營大戶等措施,提高生產者的組織化程度。
3.5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
大力推廣“豬-沼-菜”等循環農業模式,以沼氣池作為種植養殖業的紐帶,將人畜糞便作為資源加以利用的同時,人畜糞便通過沼氣池的厭氧發酵技術變成了無公害蔬菜(糧油)生產中的優質有機肥,降低化肥、農藥用量,減輕農藥化肥污染,從而極大地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中農藥化肥用量的下降,實現了生態農業降低農業環境污染的目的,能夠有力推動生態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建設和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3.6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發展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是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一項民心工程,是為人民辦的最現實、最直接的實事、好事。各級政府要設立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農產品基地生態環境改善與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研究與推廣、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要引導農業生產者積極開展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幫助他們解決認證過程中的困難,并采取以獎代補的措施,將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費用納入財政支持范圍。
4參考文獻
開展實證項目分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題,即確定“怎么開始,亦或如何開始”的問題。選題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深化認識的過程,一般而言,需要從兩個層面進行考慮:首先應該確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然后是在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中選題感興趣的具體題目。顯然,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前者是對擬研究問題的一個總框架或總領域的確定,后者是要明晰一個具體的、真正的研究問題。當然,研究領域的確定要依據我們所學專業,亦或結合在諸多經管類課程學習過程中,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識來確定擬研究的科學領域。在對課程論文選題時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重點選擇我們在經濟、社會等領域中給予廣泛關注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選擇的問題一定是具體化的問題,而不是空洞泛泛、言之無物的問題。第二,明確研究范圍。研究的范圍可以是宏觀領域,也可以從微觀層面來探討。第三,題目的選擇不應太大。我們應綜合考慮實證項目研究的條件和現實可能,如:個人理論水平層次、數據可獲得性、完成項目或課題的人力資源、物質成本及時間條件等。作為本科生課程論文,題目不能選得過大而無重點,否則工作量太大,建議選擇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小題目”。第四,數據的可獲得性。數據來源是進行計量經濟學建模及研究的基礎,若不能獲得具體的觀測變量數據,將無法進行具體的計量研究。另外,選題過程中也應充分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如圖書、報刊、電子圖書館和網絡數據庫等。有效利用資料和文獻,可避免做已有學者已做過的學術研究。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梳理、綜述和評價,指出現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從中發現自己論文寫作可能的創新。文獻綜述和回顧是研究論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人會將文獻綜述部分作為文章的引言,以保持整個課程論文結構上的連貫性。
二、模型設定與數據處理
1.模型設定。課程論文研究題目選定之后,就要考慮模型的設定和建立問題。一般來說,模型優良的判別標準有:第一,構建模型的基本準則與所得數據表現的現實相統一和一致。第二,模型構建應與經濟理論一致。第三,構建的模型需要外生變量構成回歸變量,且構建模型中含有明確因果關系。第四,參數應具有相對穩定性。第五,模型必須具有對數據的代表性和優良的擬合性。第六,模型應具有盡可能大的包容性。最后,模型的簡潔性。設定模型首先要確定模型中的變量,其選擇的依據要根據研究目的,以經濟理論為指導,抓住其主要影響因素和特征,同時根據研究需要,對所選變量進行取舍并加以檢驗,以確保避免對變量設定的誤差。當變量選擇好之后,就要對回歸模型的函數形式進行設定,使所設定的變量間函數形式能夠體現變量間的基本關系。
2.數據收集與處理。在計量經濟研究中使用的數據,包括:統計年鑒數據、對外公報、實地調查數據和人為構造數據。可用于估計參數的數據主要有時間序列數據、截面數據、面板數據和虛擬變量數據。如何取得用于實際計量的適合的樣本數據,是計量經濟研究成敗的關鍵。計量經濟研究中所用數據,要力求真實、可靠、完整,數據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所估計參數的可靠性,對明顯失真的數據,應當予以剔除。收集數據工作結束后,需要對數據進行預先處理,可進行一些初步查驗與分析,這樣可得到調查數據的統計特征。
三、計量經濟分析
當設定的計量經濟模型確定之后,就可利用所獲得的數據來估計模型中的參數。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WLS法、廣義差分法、工具變量等方法估計模型中的參數。接著,還需要進行模型檢驗,主要從其經濟意義、統計推斷、模型預測等方面進行。此外還有模型診斷性檢驗,主要包括變量檢驗、殘差檢驗和穩定性檢驗。模型檢驗不存在通行的模式,每個階段的檢驗需要大量地判斷和驗證,不同學者使用的檢驗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們要避免在沒有對模型進行更多深入分析之前就倉促地下結論,也需要對其進行一系列的診斷和檢驗。最后,利用我們選取的統計量數值對諸多模型的優劣程度做出判斷。經過檢驗和調整后的估計模型是符合要求的,接著就要對模型所提供的數量信息做具體的分析。根據研究目的,可能是經濟預測、結構分析、政策評價或驗證理論。對實證分析結果做出說明:如回歸系數正負符號、大小、經濟意義、檢驗結果解釋、不同估計方法的差異性等角度。
四、課程論文范例
1.題目: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購買行為的實證研究。
2.前言: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對農產品消費的研究也已成為目前社會科學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國對于食品質量安全研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展了消費者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轉基因食品等認知、支付意愿和購買行為的研究,且成果頗豐。區域特色農產品極具濃厚的地域特性,它們在生產后被營銷到當地,會發生如何的意義?與當地消費者的互動如何?這成為了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本研究在對鄭州市240位消費者問卷調查基礎上,從微觀層面探討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認知狀況、需求動機和購買行為及影響因素。
3.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我們以面談形式填寫調查問卷,調查人員為高校研究生。在正式調查之前,先于2011年3~4月、6~8月進行預調查,并于2012年1~3月進行了正式、全面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消費者基本情況、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認知和購買等內容,獲得240份有效問卷。根據所調查數據,對消費者基本情況統計。
4.描述性統計分析:本文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和購買、了解渠道、購買及目的、消費者對新疆庫爾勒香梨的鑒別、質量安全性和價格水平的評價。
5.計量經濟分析:模型采用以下函數形式表示。Y=F(X1,X2,X3…X11)+μ式中,X1,X2,X3…X11分別表示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個人月均收入、對健康的關注、對原產地的關注、銷售推廣介紹、親朋好友的推薦、個人喜好、對質量安全水平的評價和對價格的評價,μ表示隨機擾動項。本研究擬采用二元邏輯斯諦(Binary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分析消費者購買行為,回歸模型可表述為:logP(Y1)P(Y0)--=b0+b1x1+…+b11x11+μ式中,Y1為購買過新疆庫爾勒香梨,Y0沒有購買過新疆庫爾勒香梨;b0為常數項,
6.結果分析: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回歸分析,由于本研究構建模型主要目的不在于預測,而是定量分析與檢驗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故在回歸處理過程中,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回歸結果略)。主要研究結論:影響消費者購買主要顯著性變量有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狀況、對原產地關注、銷售推介、個人喜好和價格水平評價等7個因素,另外可知它們的顯著性水平不盡相同。結合實際調研結果(描述統計部分),進一步可知:新疆特色農產品有著較高的認知度,相比較而言,新疆庫爾勒香梨和阿克蘇“冰糖心”蘋果的市場認知度有待提高;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著較高的評價,同時也認為價格較高;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需求動機存在多樣性。
五、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