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0: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外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從個人的職業發展生涯來說,從國企到民企后的8年里,他擺脫了很多束縛,透過企業的兼并、收購及資本運作,協助“老板”讓一個有著幾十億資產的民營企業通過制度化的管理而日漸壯大。不過,談到14年的國企生涯,陳光全對于“中化”這樣的國企依然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畢竟14年間,他親歷了改革路上的種種變化。
曾經歷的“后官商時代”
大學時代的陳光全對于企業管理便有著濃厚的興趣,1984年7月,剛讀完大一的他在參與了武漢洗衣廠的調查后,便在經濟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學術論文。這也讓他破格地由國際金融系轉入經濟管理系。“那時候,正處于經濟體制改革的起步階段。我經常翻閱經濟類雜志,關注經濟界的研究熱點,像當時提到的‘利改稅’、‘企業活力’“橫向聯系”等,都是邊學習邊研究,大學4年間便發表了16篇經濟論文。”在陳光全心中,大學期間經濟管理知識的充分積累,為他后來的發展做了扎實的鋪墊。
1987年大學畢業后,陳光全得以順利進入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化)工作。“當時處于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時代,進出口權是壟斷的。像農藥、化肥、石油、橡膠等產品進口,只有憑借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的合同,才可以報關。”陳光全回憶,“當時外經貿部實行商品許可證制度,于是也衍生出一批倒賣許可證的商人。許可證制度也讓很多國有企業透過這一壟斷便利賺到了很多錢,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官商的習氣。于是,當時流行這樣的話:門難進,臉難看,事情更難辦!”
1987到1992年的5年里,陳光全由中化的一名業務員到副科長、科長。在體會著國企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他總結這段時間亦為國有大型企業的壟斷經營期,由此更衍生了許可證買賣的投機倒把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壟斷經營下的腐敗,這一階段有點像官商時代的尾期!有點暮色蒼茫看勁松的感覺。”陳光全笑稱。
在這個階段,陳光全做出了兩件主動而為的事,在今天看來,都頗具職業發展眼光。“1988年,當時的官商作風太濃了,嚴格限定二三十種進出口商品,于是很多人都呼吁,進一步放開進出口的種類。”看到機會后,陳光全主動請纓開展自營業務,“就是除了進口計劃內的產品外,我們選擇國內最緊缺、最好銷售的產品進口,然后直接銷售給最終客戶(工廠或公司)。這樣一年下來,占進口量不足1/10的自營業務量,卻帶來了超過1/5的利潤。”
而第二件舉措則是“維系客戶關系”,因為當時中國農資總公司也在積極爭取農藥的進口權。“兩家公司共同競爭客戶,我們只有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維系更多的客戶。于是,結合自己的業務經驗及知識學習,撰寫出版了26萬字的《農藥營銷管理指南》一書。這不僅給客戶以知識上的服務,更讓很多人覺得中化還是最權威、更周到的服務商。”陳光全總結道,“那時候我們已經有意識地用市場供求關系的思路,逐步向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邁進了!”
“頭腦發熱期”的來由
“自1992開始,市場經濟概念越來越多地被提及。對于改革,雖然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國有大型企業不能改,一種是市場客戶要打破壟斷必須改。而在實際工作中,中化已經在原有取得的優勢上,開始整合客戶市場。1992年8月,我被調到中化北海有限公司任職總經理。”陳光全回憶,“中化開始打破以往的進出口業務格局,開始進入更多領域,進口產品甚至拓展到鋼材、糧油。”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轉換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此后,外匯控制開始放開,出現調劑外匯。“此前,在嚴格的外匯控制下,1美元兌換5.8元人民幣。而放開后,國家計劃一部分,外匯市場調劑一部分,調劑部分為1美元兌9元甚至11元人民幣。這樣,調劑外匯制度不僅刺激了自營出口,也使得自營進口業務成為積極爭取的項目。”而當時調入中化北海的陳光全兩年內,在外貿進口業務中便創造了近千萬的利潤。
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國家由放開統一計劃開始轉入企業自主經營的過程中,企業放開搞活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問題也隨之出現。“很多企業看到哪些商品好銷,便盲目購進;有了錢便盲目投資建項目,結果重復建設、攤子過大、資源浪費等等很多問題便出現了。當時的中化和很多國企一樣,也處在一個頭腦發熱期,參與到很多項目建設,而新項目的人才、管理、績效又跟不上,大進大出帶來了資金的大量沉淀。最終使得中化面臨現金鏈緊繃、甚至持續發展受到威脅的困境。”
充當“救火隊員”的日子
1995年3月,陳光全調任中化總公司企管部副總經理。“那時中化的分支機構國內外加起來就有100多家,這在當時的公司體系上看來攤子過大了。”陳光全談到當年公司治理結構調整的舉措依然很沉重,“總公司就像一支救火隊,各級公司總經理就像救火隊員。中化開始了全面清理整頓,對于虧損的經營項目和公司進行關、停、并、轉,裁減機構,努力增加現金流。”
1995年到1998年的四年,中化一直在努力度過最困難期。而正是這種及時地“救火”戰,讓中化開始向現代企業管理邁進。“不僅內部全面收縮整頓,中化更借助外力,聘請國外咨詢機構梳理解決內部問題。”陳光全談到,“那時推行的ERP企業戰略,不僅解決了龐大的不良庫存和應收賬款,更建立了風險管理系統。通過完善的前臺、、后臺風險管理平臺,使得企業在戰略管理上有了清晰的方向。”
在規范的公司制度化管理下,中化擺脫了盲目投資、盲目擴張的投資風險,在企業人事任免、財務管理上更加的科學化。“記得1992年我去北海任職時,公司連財務人員都沒有隨同派出。完全是靠對人的信任而不是制度管控。而改革后,各級財務經理的人事任免和薪酬安排全由總公司統一調動。每月公司都會組織戰略質詢會,幾十個處長匯報各自公司的發展情況,向劉德樹總裁‘逐一過堂’。壓力不斷增大,而給予個人發展的機會也更多了!”1997年到1999年底,陳光全先后被任命為中化金橋國際貿易公司、中化塑料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9年底,當總公司進入穩健經營,并逐步消化歷史遺留問題的時候,陳光全主動請纓到中化山東進出口集團公司工作。“當時中化山東公司屬于瀕臨倒閉的狀態,我剛到任時,有著1200多名員工的公司只有600人上班。而上班族中僅小車司機就有37人。”再次充當救火隊員的陳光全將總公司的改革系統運用到山東公司,“那時總公司的《中化報》幾乎每期都有我們山東公司的改革報道,連續20余期連載。經歷一年半的改革,公司走向了再生!”
留戀 基于持續的關注
“前些時,中化山東公司總經理謝險峰來京參加長江商學院的EMBA學習,還談到公司現在每年都會有幾千萬的利潤額。我感到十分欣慰!”2001年,陳光全被“四環”集團從中化挖走并任職CEO,當他談到當年經管的公司依然很親切,對當初的同事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不免為之驕傲。
如果說,8年前從國企的離開,是想擺脫太多的束縛,“感覺總公司就像一個大的貝殼,而自己掌管的分公司就是依附于總公司才可生存的海螺。每項決策、每項業務都要經過嚴格的體系決策,不到幾個月都批不下來,而批下來時,很多時候都錯過了市場機會。除此,14年的國企生涯,也僅能熟悉有限的幾種商品經營,對于企業管理的接觸面也較窄。”那么,當時的民企“四環”恰好給了他充分發揮企業管理的空間,8年中,“四環”通過整合、收購、兼并等資本運作,日益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