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0: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務管理本科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特色化建設的相關問題 關于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 關于改進高校本科課程管理制度的幾點思考 關于高校本科教學評估的幾點思考 關于高校本科專業選修課的若干思考 關于地方高校品牌、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考 關于高校新專業建設與管理的幾點思考 關于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建設的思考 民辦本科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 關于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 關于農學專業本科生學風建設的幾點思考 談建設具有校本特色的商務英語(本科)專業 提高理工科高校本科畢業設計質量的幾點思考 關于地方院校本科畢業論文的幾點思考 關于高校考風建設的幾點思考 關于高校誠信建設的幾點思考 關于校本教研出特色的思考 關于民辦高校工科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幾點思考 關于高校本科生學士學位授予工作的思考 關于設立高校本科生見習制度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張婕.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現實與前瞻[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11(8):1.
[3] 郝小禮,王海橋,鄒聲華,等.論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的專業特色定位原則與過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7):82-83.
[4] 張兄武.專業特色的定位和培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9(7):19.
關鍵詞:財務管理 本科教學 實踐性教學
目前,全國各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都把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作為突破口,以期培養出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備過硬實際操作能力的具有競爭力和獨特個性的高素質財務管理專業人才。
我校財務管理專業在教學計劃中和教學實踐中,根據以學生為中心的全過程實踐、與主干課程相對應、全過程質量監控的原則,建立了“圍繞一個中心,建立五個系統,強化兩方監控”的創新運作模式,即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中心,建立課堂實踐教學子系統、實驗室實踐教學子系統、實習子系統、社會實踐子系統及畢業設計(論文)子系統等五個系統,對學生進行漸進的系列實踐培訓與鍛煉,通過強化教學管理部門和專家組對實踐教學的監控和指導,提高實踐性教學質量,具體做法如下。
一、課堂實踐教學系統
課堂實踐教學子系統的內容和形式靈活多樣,根據課程特色和需要進行了“焦點式”教學、案例教學、“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原理講解+討論與案例分析+操作與見習”、課程論文與設計、模擬學術會議討論、辯論會等諸多教學方法的探索,并充分利用了電子課件、視頻材料等形式新穎的多媒體和網絡平臺等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培養了學生的查閱、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縮小了課堂與實際工作的差距,提高學生的現實適應能力。
二、與主干課程相對應的實驗室模擬實踐教學子系統
財務管理本科專業開設了與主干課程相對應的模擬實踐課程如下:①會計手工和電算化“雙軌”模擬實習:會計手工模擬實習軟件是我校教師與專業計算機公司合作研發的成果,從原始單據的填制,到報表的編制的過程,完全模擬會計手工做賬流程;會計電算化實驗可運用金碟K/3企業管理軟件進行會計電算化模擬。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為分別建立一整套憑證、賬簿、報表。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②財務管理模擬實踐:可運用金碟K/3企業管理軟件進行財務管理、運用EXCEL進行財務分析和預算管理等模擬實習。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是財務分析報告、單項和綜合案例分析報告。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財務管理、財務報告分析和預算表等。③項目評價模擬實踐:可運用項目評價專業軟件進行模擬實習。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是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技術經濟學、項目可行性分析等。④審計實務手工實驗: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實踐指導書和所給的審計實例在會計模擬實習室進行具體的實驗操作。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為審計工作底稿和審計報告。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審計學、中級財務會計等。⑤證券和期貨交易模擬實踐:證券與期貨信息通過衛星天線接收器接收深圳金中訊財經資訊公司證券和期貨的實時行情,推薦學生使用wind金融分析數據庫、天相證券投資分析系統等采集數據和進行分析,學生可以在機房進行與在證券交易所完全相同的各種操作與分析。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為實驗報告,報告內容為證券、期貨投資的操作步驟、操作理由、事后反饋和投資總收益等。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證券投資學、期貨與期權市場等。⑥統計模擬實踐:運用SPSS或SA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和案例分析,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是實驗報告。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統計學。這些模擬實習課程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實習子系統
實驗室模擬實習雖然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模擬的結果畢竟與現實的工作環境有一定差距。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應變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以保證校外實踐能收到良好的實習效果:一是,建立大學本科階段全過程的實習子系統。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實習內容,建立金工實習、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完善的實習體系;二是,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維護。實踐基地是實踐教學的載體,是學校的“練兵場”,是學生的“習武地”。我院與衡陽探礦機械廠、水口山礦務局、株洲冶煉廠等企業、商業銀行等單位建立起合作伙伴關系,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條款的實習合同,明確職責,履行手續。每年按計劃、按比例、按照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實施實踐教學。這樣不僅給實習單位帶來了效益,也節約了教師聯系實習單位上的時間、精力和實習經費。在實習指導上,安排經驗豐富的學校教師及實習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負責學生實習,探索出課題式專業實習等實踐教學創新模式,并且聘請企業財務管理人員介紹該企業財務管理業務。
四、社會實踐子系統
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加科研、創新活動:①鼓勵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和課外技術服務;②結合我院正在推行的本科生導師制工作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并公開發表的論文,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③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如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的大學生創業大賽、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等。通過競賽不僅可以發現、選拔優秀人才,還可以鍛煉、培養優秀人才;④鼓勵學生在學好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同時,參加社會認可的資格考試,提高就業能力。實踐證明,這些科研和創新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競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個人才智有機會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得以充分發揮。
五、畢業設計(論文)子系統
畢業設計(論文)堅持學用結合,畢業論文教學要堅持將產學研相結合貫穿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的全過程,論文題目要求來源于企事業、科研所,鼓勵學生直接到就業單位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參與企業或科研單位的實際工作。為保證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建立了畢業論文的選題、申報、審核機制,成立畢業論文評審小組,具體過程如下:①選題。通過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選題、開題申報、下達任務書、兩次專家選題審查等環節,保證選題符合培養目標要求;②畢業設計(論文)形成過程中,建立有效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模式和監控制度,重視研究和解決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配備專人監督和檢查論文質量,并及時反饋給指導老師和學生,同時采取延緩畢業設計(論文)時間、聘請專家實施論文抽檢和公開答辯等舉措,不斷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胡愛榮.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財會月刊(綜合),2005,(8)78-79.
[2]張功富.關于大學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教學體系的研究.會計之友.2004,(5):15-16.
[3]洪林,王愛軍.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9):5-8.56.
關鍵詞:財務管理;教學改革;股利政策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1-0144-01
股利政策的研究雖然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但是迄今為止,理論界和實務界尚未取得一致認可的結論。正如Black(1976)所感慨的那樣,股利政策仍然像謎一樣,人們難以尋找到它的真實答案。一直以來,股利政策的內容也是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重點,對于本科生而言,雖然可以較快的掌握和接受相關的理論,但是真正能夠利用這些理論分析和深入理解中國公司的股利政策卻并不容易。因此,需要從理論背景和內容講解,現實中的股利政策特點,以及對目前國內公司股利政策的評價三個方面,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和解釋現實問題的能力。
1 目前高校財務管理教學中股利政策講解存在的問題
1.1 股利政策理論背景的介紹不夠
現代意義上的公司股利政策理論,始于1961年Miller和Modigliani的那篇著名的“股利政策、增長和股票股價”的論文。此后,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引發了財務學界對股利政策理論的全面探討,包括MM無稅理論、稅差理論、追隨者效應理論、信號模型、理論、迎合理論等。國內的教材雖然在課程內容上都涵蓋了對這些理論的介紹和基本結論的歸納,但是卻很少提及股利政策理論的沿革與發展的內在邏輯,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使得他們僅僅只是形式上記住了這些理論,而沒有真正理解股利政策理論之間的邏輯承繼關系。
1.2 現實中公司股利的派發特點和趨勢講解內容不足
從財務管理學科的教學特點來看,對本科生而言最好是通過演繹的方法講解理論。那么,在介紹了相應的股利政策理論之后,就需要從兩個層次上講解現實中的公司股利政策的特點,以及在一定的時間區間內股利政策的變化情況,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比較現實中股利政策的變化與理論研究之間的關系。但是,目前國內的教材往往忽略了現實股利政策的內容,既沒有詳細和深入的介紹西方發達市場中公司股利政策的特點,也沒有對中國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進行可靠和詳細的數據統計,造成了學生理論學習和現實情況分析相互脫節的結果。
1.3 缺乏對現實中公司股利政策的評價
對本科學生而言,應該在課堂上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的形式,引導和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分析現實問題。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對理論內容的掌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觀察和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遺憾的是,在目前的財務管理教學中仍然缺乏對國內公司股利整體評價。
2 財務管理教學改革中股利政策授課內容的變革
2.1 增加股利政策理論背景的介紹
首先,財務管理理論從根源上來講,源自于經濟學的學科內容。在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上,財務管理論也多借鑒經濟學。因此,每一次經濟學理論的突破和革新都會帶來財務管理理論研究內容的變化。其中,股利政策的研究就非常多的引入了每一階段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從股利政策理論的內在邏輯性來看,從MM股利無關理論、稅差理論、追隨者效應理論、信號模型、理論以及迎合理論,基本上契合了經濟學理論的研究發展。其次,從股利政策的假設條件來看,理論的沿革是在逐步放松假設條件的情況下對公司股利政策做出解釋的。例如,MM股利無關理論在無摩擦以及無稅的條件下,提出了股利政策對公司價值并無影響。但實際上,MM股利無關理論的假設與現實情況相差甚遠,這也直接導致了該理論的解釋和預測股利政策的效果。股利政策理論研究假設的逐步放寬,使研究變量更接近于實際,從而能夠更好地對現實中公司的股利政策做出解釋。
2.2 增加現實中股利政策特點和趨勢的介紹
毋庸置疑,股利政策理論是基于現代公司的成長和發展。因此,股利政策的講授應該關注到現實中公司股利政策的特點以及在不同時間段中所表現出的趨勢。
一方面,增加對西方發達資本市場股利政策的特點和變化趨勢的內容介紹。實際上,西方發達市場的公司股利政策具有以下特點:(1)經營穩定的大公司常通過發放現金股利和股票回購的形式分配其可觀的公司盈利;(2)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發放現金股利始終是公司分配盈利的主要形式。股票回購直至20世紀80年代后才成為相對重要的形式;(3)在采用現金股利形式分配盈利的公司正在逐漸減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多數首次以現金股利形式分配盈利的公司也正在轉向更多的采取股票回購形式(Fama和French,2001);(4)處于較高稅率的個人在獲得可觀現金股利的同時,也為這項收益支付了相當可觀的稅收;(5)與公司的盈利情況相比,現金股利政策一直較為平穩,而股票回購卻不那么穩定;(6)對于股利和股票回購的增長,市場往往會有正面的反應,但是削減股利卻會引起市場的負面反應。通過對西方發達資本市場幾十年來股利政策的特點,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對現實中股利政策有一些直觀的感受,同時,結合股利政策的變化趨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股利政策理論研究的沿革、變遷過程。
另一方面,增加對我國公司股利政策的特點和變化趨勢的內容介紹。中國資本市場的表現與西方發達市場相比,存在迥然的差別。首先,國內上市企業很少派發股利或以非常低的比例派發股利;其次,高額派現的背后往往是公司大股東利用控制權進行利益的攫取;第三,一些上市公司派發現金股利的目的是為了再次融資而滿足監管層的派現要求。通過總結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點,可以使學生對比西方和我國上市公司在股利政策方面的差別,引導他們思考和運用理論分析這一現象。
2.3 增加對現實中公司股利政策的案例分析與評價
案例教學無疑應該在財務管理的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利用案例分析使學生加深對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認識,是需要在財務管理教學改革中重視和思考的問題。根據一些媒體報道和文獻研究的結論,可以有針對性的結合如馳宏鋅鍺、用友軟件、五糧液等案例,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案例企業在股利派發過程中的背景和動機。這樣一來,既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也緊密的結合了股利政策理論,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引導學生通過案例了解上市企業派發股利的真實動機,使學生將委托理論、成本等理論應用于現實中公司行為的分析。 參考文獻
[1]Black F.The Dividend Puzzle[J].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76,(2):5-8.
1、實踐環節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思維能力,為培養創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創新思維創新靈感的產生需要一定的外部誘發條件,這種條件可以是外部的直接刺激,也可以是外界某一事件對其進行啟發,或者是某種能使其觸類旁通的聯想。實踐環節提供了獲取更多知識的機會和豐富的外部刺激,為本科生思維能力和靈感的培養創造了機會。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實踐環節中,對國家的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單位運行機制、現行法規政策、民眾呼聲等都能有最直接的切身感受,因而可以對各個層面產生刺激,激發各種創新思維,并進一步付諸創新活動。實踐環節使本科生走出課堂,投入到社會建設中去,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這一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有利于思維聚合發散的情境。
2、實踐環節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培養創新能力提供必要的信息儲備實踐環節實際上是一個信息收集與加工、信息傳輸與存儲的過程。實踐就是為了讓學生逐漸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學會尋找獨特的社會觀察視角,選擇多元參照系去觀察問題、擴展廣度、挖掘深度,發現并獲取被人忽略的、有創新價值的信息。相較于其他學科學生而言,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實踐環節中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的種類是多樣的。在尋找和發現大量的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對信息進行加工整合,在這個整合的過程中就會產生許多創新成果,超越既定的信息,經過加工整合后實現質量上的增值。這種超越既定信息的水平越高,學生在實踐中創新能力得到的提高就會越大。公共管理本科生用公共管理學科的特殊視角來觀察接收到的各個方面和層面的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加工和整合,再將其與公共管理的理論知識、現實的政治背景、社會狀況、現行政策等相結合。由此產生的創新成果和對政治制度、社會結構、運行機制、政策制定和執行等更深層次的理解是傳統課堂教學所不能達到的。
3、實踐環節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實際動手能力,為培養創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操作技能創新能力培養所要求的實際操作能力是不同于傳統教育的,將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轉化為創新行為的能力。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就要徹底改變公共管理學科傳統的由老師單向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盡量將教學設計成一種互動性的活動。基于公共管理學科的特點,繁多且抽象的理論一方面提供了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一方面卻限制了本科生的創新思維。打破這種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本科生實際動手能力,在操作技能的鍛煉中將限制化解為優勢。實踐活動就是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一個鍛煉操作技能的平臺,使學生廣泛深入到政府、企業、事業單位,上述部門人員的勞動經驗、工作技能也會潛移默化地向大學生轉移。
4、實踐環節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團結合作的能力,為培養創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和諧人際關系無論是基地實踐、實踐調查還是其他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都需要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網中完成。開展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們走出校門,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不斷接觸,通過和他人的交往,逐步學會與人溝通、待人接物,增強社會適應性,從而具備一定的社會交際能力。另外,個體的創新能力越來越依賴于群體創新能力,在許多情況下,個人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要在群體中通過群體成員間的合作才能實現。
5、實踐環節有助于培養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自我調節能力,為培養創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自我調節機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學多停留在課堂和書本,在學習和研究中很少經受挫折,面對挫折時容易氣餒導致創新活動半途而廢。而在實踐活動中,離開搖籃似的校園,工作和生活上都會遇到各種挫折,例如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之間的巨大落差感、對現實國家制度政策理解的錯位等。勇敢地面對挫折和正確地看待處理挫折是延續創新活動的關鍵之一。因此,公共管理本科生要培養勇敢地面對挫折及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實踐就是提供大學生面對挫折,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的活動,在活動中正確認識評價自己,以培養其開闊的心胸和堅韌不拔的品質的場所。
二、實踐環節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各高校公共管理專業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限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實踐的認識不夠,實踐在教學中的地位不高,實踐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影響和傳統“重智育,輕動手能力”的教育觀念引導,實踐環節在教學中一直得不到重視。學校對實踐環節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相對于其他理工類學科,將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實踐環節簡單化,實踐環節缺乏整體的規劃和系統的過程設計。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在制度和意識上都對實踐環節不夠重視,認為實踐環節是對課堂教學可有可無的補充。實踐環節所占學分在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總學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小的,例如中山大學和廣州大學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實踐環節所占學分均為14分,占其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總學分的比例不到10%。現階段,公共管理本科生實踐環節持續的時間都是很短的,例如課題研究、暑期實踐調查、畢業實習等持續時間多在3—8周,并且連續性差,無法達到創新所需要的經驗積累。從學生自身的角度來看,學生偏重于課堂表現和卷面成績,忽視實踐環節的意義。正因為學校和學生等方面對實踐環節均沒有足夠的重視,實踐活動往往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公共管理學科教學的實踐環節都是任務導向型的被動實踐。實踐環節是強加于學生身上的,例如暑期實踐活動、畢業實習等。學生以完成實踐任務為目的,不以提高個人實踐創新能力為目標。
2、實踐形式單一,內容陳舊,針對性不強
實踐教學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結構性教學過程。實踐教學環節通常可以分為集中和分散兩部分。由于公共管理專業開辦較晚,許多高校現行的實踐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缺乏創新,只有集中教學環節,實踐環節僅僅包括實習、社會調查、畢業論文等環節。如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深圳大學等院校在公共管理學科教學計劃中實踐環節僅有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兩項。此外,實踐內容針對性較差,與公共管理學科的特點結合不緊密,不能學以致用,且多數實踐內容沒有可選擇性,也不能發揮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專業特長,創新技能得不到鍛煉。大多數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實習變成了“打雜、敲章、拍照”的簡單組合。管理類專業實踐性很強,很多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要求很高的技術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統、管理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辦公自動化等,應該針對這類課程開設專門的課程設計,以加深和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實踐基地建設環節薄弱
實踐基地是創新能力培養的搖籃之一,是學生實踐活動的外部支持。公共管理學科尚未意識到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性,不重視實踐基地的建設,致使該專業缺乏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學生實習多是自己聯系,而大部分學生的實習集中在各類企業。實習的工作內容也是五花八門,從企業的生產、銷售,到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無所不包,實習工作內容和該專業相去甚遠。例如,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2006級行政管理專業共有本科學生28人,由于沒有對口的實踐基地,得以進入與專業相關的部門實踐的人數僅有7人。這種分散實習的形式不利于教師及時指導和解決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難以達到實習目標。
4、實踐環節的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不完善
首先,缺乏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多數高校都沒有制定專門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和考核標準,對學生的實踐表現的考評方式過于單一,僅以實踐報告為標準,很難全方面評價學生實踐活動的效果。其次,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多數高校對學生參加學術報告、小發明、小創造等學科競賽活動,參加科研立項或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科研活動,參加社會實踐調查活動等,基本上不給予相應的學分,嚴重抑制了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5、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薄弱
由于公共管理專業是一個年輕的專業,科班出身的教師很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專業教師,多是過去從事行政管理或其它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轉型到公共管理專業,或者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的,基本沒有參加過專業的實踐鍛煉,大都缺乏公共管理方面的實踐知識和實踐經驗。這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的質量,是實踐教學開展的瓶頸之一。
三、強化實踐環節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
公共管理專業最大的屬性在于實踐性。實踐是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強化實踐環節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強化實踐環節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
1、提高對公共管理本科生實踐環節的認識
學校和學生兩方面應該轉變教育思想,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實踐環節在創新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確專業實踐教學目標是完善公共事業管理實踐教學的首要問題。總體目標是整合課堂知識與實務工作,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體驗公共事業管理者的角色、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培養公共事業管理的專業精神與職業倫理,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學校應將實踐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納入學校的整個工作進行全盤考慮,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籌安排。要明確組織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實踐活動管理機構,并建立起相應的符合公共管理學科特點的實踐活動指導體系。另一方面,要讓公共管理本科生明白實踐是其成長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其創新能力的必要方式。使公共管理本科生不僅能通過課堂學習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能通過課堂外的實踐活動來接觸社會,認識社會,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激發和培養創新能力。
2、創新和豐富實踐的內容和形式
豐富的實踐內容和形式能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廣闊的個性空間,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有助于創新思維的激發。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了解社會,接觸公共事業部門,參與公共事業管理的具體實務環節,從而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既鞏固了專業理論知識,又培養了專業實踐能力。
(1)基地實踐。基地實踐是指學生在學習期間,在學校控制狀態下,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由學校安排到對口的實踐基地,對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能力訓練的教學過程。它是介于學校課堂教學和崗位工作之間的一種教學方式。基地實踐是公共管理本生從學校走向工作崗位的橋梁。
(2)實踐調查。實踐調查是系統地、直接地收集有關社會現象的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的實踐活動。公共管理學科的新思想和新理論都是建立在對實際問題的深入研究之上的。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使公共管理理論與實際問題的實踐調查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融入社會、了解社會。專業課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實踐調查,然后再指導學生撰寫實踐調查研究報告,研究分析現實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相對于其他學科,實踐調查對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尤其重要。
(3)模擬管理。模擬管理是在參考現實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的組成和運作方式的基礎上,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生產、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模擬,以便快速實現部分現場實踐活動所要達到的效果。模擬管理作為公共管理本科生有其特殊的優勢。首先,模擬管理攜帶的信息量大。模擬管理以一個政府單位為例,全面介紹行政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部門,如業務、財務、人力資源、設備、采購等以及各部門的相關業務。按照每一個部門的業務邏輯流程展開模擬,可以同時在多個虛擬部門展開,所攜帶的信息量大。其次,模擬管理可操作性強。學生在輔導教師的幫助下很容易按照各個業務流程的邏輯關系進行操作,并能夠學到各種管理業務中實際的處理方法。再次,時間緊湊效率高。整個實踐過程均安排在特定時間和空間內,這樣既可以避免外出實踐產生的時間損耗,還可以采取滾動形式的模擬實踐,提高了實踐的效率。
(4)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是高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所要完成的非常重要的綜合實踐環節,本科畢業論文的設計和寫作是一條培養創新能力的很好途徑。首先,公共管理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和設計可以提高分析總結、創新思維的能力。題目的選擇可以反映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水平;開題報告的撰寫可以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發展過程,學習前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畢業論文課題設計中,鍛煉學生綜合分析、創新思維和創新設計能力。其次,公共管理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踐調查能力、創新應用能力等。在基地實踐、實踐調查和模擬管理等實踐活動中積累知識和經驗,將這些知識和經驗融入到論文的寫作之中,不僅為論文寫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為培養創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啟發。
3、加強實踐基地建設
重視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從多方面加強與政府、社會公共事業單位的聯系與溝通,建立校外合作教學實踐基地。首要問題是實踐基地的選擇。選擇實踐基地要達到多種類、多層次、互相補充等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本學科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可以為公共管理本科生從事實踐活動提供更多的選擇,同時為實習學生進行不同單位和崗位之間的流轉打好基礎。其次,與實踐基地的合作要堅持長遠規劃與短期效應相結合的原則。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大綱和計劃是相對穩定的,各個專業的實踐環節也是呈現周期性的。所以,實踐基地建設應該著眼于長遠,應有相對固定的單位作為長期實踐活動的基地。當然,針對某些特定的技能訓練需要,各種短期的基地實踐也是需要作為補充的。再次,基地實踐要實行專人負責制。要真正發揮實踐活動對創新能力培養的效果,就要求有專人負責與實踐基地的長期聯系,注重基地實踐的多樣性和連續性,將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公共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在公共管理學科實踐基地的建設方面走在了前面,早在2006年中山大學與廣州市海珠區合作成立“海珠區—中山大學學生就業與實習基地”。近年來,在維持原有實踐基地的基礎上,他們又拓展了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實踐基地,大大地豐富了公共管理本科生實踐的范圍和內容。
4、健全實踐環節的考核機制和激勵制度
高校應針對實踐環節制定相應的計劃,把實踐環節真正納入教學體系,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嚴格的考核。要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具體負責實踐工作的組織實施。通過建立健全實踐的考核機制,對實踐的過程、效果、參與人員的現實表現、取得的成果進行科學分析、考核、評價,促進實踐的不斷深化和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學嚴謹、切實可行的獎懲規章制度,對參與實踐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并積極向有關用人單位推薦;對沒有完成實踐任務的學生,給予相應的處分,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調動大學生參與實踐積極性,保障實踐持續有效的開展。在實踐能力考核中,對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活動應該根據工作量的大小、質量的高低給予相應的學分。這樣既為各類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評價方式,也為那些擅長動手和富于創造的學生提供了脫穎而出的機會。
論文關鍵詞:實踐教學;沙盤推演;創新
近年來,伴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應屆畢業生規模越來越大,就業壓力日益凸顯。但就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來看,社會各界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仍保持穩定增長,尤其對擁有工商管理專業技能的高層次人才需求仍然迫切。但與之相矛盾的是,我國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層次人才的培養現狀、人才培養質量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總體來看,目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還存在不少弊端。
一、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存問題
1.工商管理專業領域寬泛但定位不明確,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不夠完整。多數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院校沒有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層次復合型、實踐型人才的培養特點,在人才培養規格、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學生專業特長比較分散,涉及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的知識都懂一些,但深度都不夠。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工商管理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必須與我國實踐緊密聯系,但目前工商管理專業課的學習基本上僅在課堂進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應用較少,部分院校實驗室建設與實踐基地建設嚴重滯后,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所用教材內容結合國情不夠,創新不多,生搬硬套國外現成理論較多。
3.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經驗與設施不足。現有工商管理教學任務對理論知識的強調較重,忽視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目前,許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專業建設過程中都加大了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比重,但受限于課時和教師實踐經驗,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仍普遍遵循“理論學習、集中實踐、畢業實習”三步走的傳統培養模式,造成學生實踐能力偏弱,專業人才的實用性大打折扣。
針對上述問題,國內教育界也就實踐教學及學生能力提升等問題進行了相應研究,如夏家莉等提出了以ERP為核心的三課堂實踐教學模式,用以解決軟件工程專業的“師生主客對立、教學情知分離、理論與實踐脫節”三大問題,以期為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帶來新的變革。崔柳惠等提出了“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周愉晴提出了“三層、全程化”實踐教學模式。但這些教學模式變革主要關注對原有實踐教學內容的細化和提升,沒有將培養學生系統思維能力的建立貫穿于實踐學習的始終。
二、工商管理本科層次實踐教學創新
ERP是“企業資源計劃”的簡稱,它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綜合運用工商管理專業各科知識體系,為企業資源的有效運行提供決策管理平臺。ERP沙盤模擬經營課程在歐美發達國家已開設多年,取得了較好的實訓效果。從多年實踐來看,ERP沙盤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1.課程綜合性強。ERP沙盤推演課程預備知識體系涉及生產運營、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等本科主要課程,是工商管理專業各學科知識的高度融合運用。在專業知識方面,ERP沙盤模擬單個企業市場運營的全過程,囊括了從市場定位、訂單競爭、廠房租賃,生產線建設、原材料訂購,生產計劃,產品銷售,成本控制及財務報表分析等各個重要環節,要求對工商管理專業的理論知識有較全面的理解和較扎實的掌握。
2.基礎知識全面。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在開設ERP課程之前通常已修完本專業全部必修課程,如工商管理原理、市場營銷學、基礎會計、財務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等,如果學生欠缺相關課程的知識則會在ERP沙盤推演過程的相應環節出現困難,甚至直接造成企業模擬經營的破產。
3.重視團隊協作。ERP沙盤模擬從總經理、財務總監、營銷總監、生產總監等崗位職責分工,每個團隊經過組建、磨合逐漸形成默契,直至完全進入協作狀態。如果團隊成員各自為戰則會直接導致企業經營效率低下,缺乏團隊協作精神的成員也會因無效溝通而引起團隊內部的爭論不休,團隊成員只有學會換位思考與溝通協作,在遵守工作規范、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氛圍下才能在沙盤推演中取得較好成績。
4.注重應變能力。ERP最大的變化是訂單的發放、資格證的獲取及市場規則的調整修正均由指導教師控制,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全體團隊沙盤推演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政策和法規,而各個團隊必須要迅速熟悉這些市場變化并做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如果團隊成員因循守舊,思維方式無法轉變或應變速度太慢就會被市場淘汰。ERP沙盤課程的上述特點使得ERP沙盤推演課程集科學、簡易、實用、趣味為一體,其體驗式教學方式成為突破現有傳統教學及案例教學方式瓶頸的典范,實現了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創新。
三、工商管理本科層次實踐教學創新
1.教學理念創新。大學期間的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繼續、擴展和深化。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應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運用和創新,并著力建設與理論教學相平等的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因此,工商管理本科層次人才的實踐教學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強化知識技能,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教學理念。
2.教學內容創新。由于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創新就是要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造,突出教學教材的“四化”,即教學內容的背景化、教學內容的過程化、教學內容的新穎化、教學內容的應用化。
3.教學方法創新。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層次的教學方法應該靈活多樣。由于工商管理實務要求經驗性很強,而其本科層次的教學常常偏重理論知識傳授,學生頭腦里缺乏系統思維模式,也不知如何將所學課程總結歸納為整體的知識系統。正因如此,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層次的教學方法也應該采用啟發式講授、分組討論、實戰模擬、角色扮演、專題講座等方式,鼓勵學生勤于思考,踴躍發言,培養學生對所經歷的事件進行歸納、總結的習慣。教學效果的好壞可以企業實訓要求為考核標準,模擬企業經營環境與現實市場行為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進行全方位考核。由于在教學方法上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專家診斷融于一體,將有利于營造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的能力培養氛圍。學生在理論學習與能力鍛煉過程中所遇到的涉及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產品研發、價格制定、生產安排、廣告策略、資金需求規劃、市場與銷售、財務經濟指標分析、團隊溝通與建設等多個方面的現實問題均可在教師引導下獨立尋求答案。
關鍵詞:職本 財會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對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主要為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師資的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簡稱職本),面臨著機遇與挑戰。財政部于2010年9月了我國首個中長期會計人才規劃――《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為未來十年我國財務、會計(簡稱“財會”)人才發展勾畫了藍圖。因此,對于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仍存在問題的財會職本專業來講,完善其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
一、四川省高等職業本科財會專業發展概況
高職本科教育是指培養具有某種專業知識、技能并獲得國家承認學歷的畢業證書的高等教育,具有針對性強、企業認知度高、緊跟市場需求、培養目標明確等特點。以下就是三所高校財會(職本)專業在四川省的發展歷程及規模如下所示:四川農業大學財務管理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管理、經濟、法律、理財、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企業(公司)、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及職業技術教育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四川理工學院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樂山師范學院會計學專業培養品德優良、基礎扎實、專業過硬,具有良好就業競爭力與較強業務力的高素質會計專門師資。
二、財會(職本)與西南財經大學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
西財會計學院具有辦學歷史悠久、學科特色明顯,辦學層次齊備等特點,學院下設三系三所一中心。三個系分別為會計系、財務系和審計系;三個所分別為現代會計研究所、現代財務研究所和現代審計研究所;高校財務、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總體方案是綜合素質型、理論基礎厚、科研能力強的高級人才。通過對比,得出以下幾點差異:
(一)主干課程的相似
課程的開設反應了學生具備的的業務素質能力。西財注重培養學生在適應社會變化、修養教育、對倫理的分析判斷能力方面的知識,培養的是具有綜合能力人才。而三所高校在制定課程計劃時,沒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設置相應的課程,缺乏特色。大體上看,三所高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基本沒有區別。 例如:主干課程都有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金融企業會計、審計學、會計信息系統等。
(二)高層次培養較少
西財為財務管理專業設置研究生、博士點,而且與國外的一些學校建立了合作關系,給學生提供了很多繼續學習的機會;然而財務、會計(職本)專業沒有完整的本科、研究生、博士層次的體系,學生一般都是本科文憑。例如目前,三所高校中,僅有四川農業大學于2012年開始實施了職教師資本科學生保送攻讀碩士研究位政策。這對于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三)校內外實踐平臺較少、國際合作較少
西財會計學院擁有較為完整的國家、省、校三級精品課程體系,獲得多項國家、省級教學成果獎;擁有會計綜合實驗室,然而三所高校的職本生并沒有建立相應的實踐平臺,在校內的實習也是形勢而已。如:會計賬目的實習,沒有在計算機上進行系統的操作,而是復印一些憑證來填填就可以。對于校外的實踐基地,三所高校基本上沒有。同時,課程教學內容與實踐相脫節,課程實踐未得到應有關注和落實,校外實訓基地缺乏甚至空白; 西財會計學院與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合作,成立“西南財經大學―紐約城市大學會計與管理合作研究所” (以下簡稱聯合研究所)。聯合研究所成立的宗旨是與國外一流大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搭建雙方合作研究、學術交流、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的平臺,以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
三、三所高校財會專業職本與普本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
對于這三所既有財務管理高職本科又有普通本科專業的院校,財務、會計(職本)專業在高中受的教育是一樣的,而進入大學后,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通過對比三所高校財務、會計(職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培養目標的相似
三所高校職本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系統的管理、經濟、法律、理財、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企業(公司)、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及能夠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合格會計師資。普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具備系統的管理、經濟、法律、理財、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平時教學內容基本一致,職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基本上沿用了大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沒突出職本生的職業特色。
(二)教學模式的過度借鑒
三所高校對職業本科財會專業人才的培養認識尚不到位,往往將普通教育模式直接照搬過來,教學活動缺乏應用性和實踐性。三所高校的辦學條件、層次水平高低不等,甚至是同一所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現狀和潛在能力也參差不齊,然而職本生的教學模式采用的是以專業課程為核心的傳統教學體系。比如:樂山師院、四川理工大學,相同的專業課就和普本生一起上課,并沒從學生的自身特點和發展現狀出發,采用相應的教學模式。
(三)專業課程設置雷同
職本專業都有開設經濟法、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學、高級財務會計、管理學、項目評估、成本管理會計、會計電算化、審計學、稅法等專業課,普本專業設置有: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管理信息系統、基礎會計、、會計電算化、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管理會計、財務會計、高級財務管理、審計學等,通過對比發現:除了基礎會計和管理信息系統外,所學課程幾乎是一樣的。存在高職本科財務、會計專業過度模仿普通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的現象,忽視了職業本科生的職業性。
(四)教學質量滯后于教育、經濟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現大量的跨國公司、進出口公司,企業得經營業務逐漸復雜,對財務、會計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然而,三所高校并沒引進國外先進經驗進行相應的考核評估體系。職本專業的教學普遍存在偏重于理論教學,對于技能訓練和考核都存在相對不足,學校還沒有真正實現學生畢業既獲得學士學位證書,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的條件。
(五)專業實踐教學安排較為混亂
課程間的前后銜接不當、實踐教學的時間安排錯亂等現狀,在三所高校中是非常常見的。例如:財務會計的綜合實訓一般都安排在期末,一方面學生要準備復習,另一方面還要實訓,效果不是很好。當前的實踐教學體系不能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無法形成學生個性化的核心技能。三所高校的實踐教學安排往往對技能實訓只是點到為止,學生每種技能都略知一點,但無法有選擇性的鍛煉自己的某項專長技能。例如:四川農業大學基礎會計的實訓,在課堂上有安排,同時又在課外安排實訓。
四、完善職業本科層次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財會(職本)專業的培養目標
四川省內三所高校應根據各自的師資、辦學特色等條件,明確自身的培養目標,分層次培養人才,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本科財務、會計專業。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導致現階段人才需求仍然呈“金字塔”型,因此高等職業人才的培養是絕不可忽略的。目前,財務、會計(職本)專業培養目標確立為“一個目標,兩個方向”。具體指:一個目標是培養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應用型本科財務、會計專業人才,在培養規格中突出“厚基礎、寬口徑、強技能”的要求。兩個方向是人才培養方案差別設置,分設“雙師型”職教師資和企業崗位一線財務、會計人才兩個培養方向,同時重點培養財務軟件應用能力、稅務業務處理能力、財務管理能力、審計能力等企業財務、會計崗位所需人才。
(二)改善教學模式
擯棄以專業課程為核心的傳統教學體系,根據財務、會計工作崗位來設計訓練單元,做到了“以職定課”,“以證定課”,同時兼顧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實現知識理論與職業技能的一體化教學。高職本科財務、會計教學模式具體可分原來的三個環節分成現在的五個環節。即:1.公共基礎課,適當的采用普本的課程;2.專業基礎課環節,此環節突出教師素質及計算機方面的知識能力;3.財務、會計職位模擬環節。此環節要求學生掌握在每個職位要掌握的技能,如:電算化處理和手工核算,在教學過程中,不同會計核算職位可由不同專業教師進行講解;4.專業拓展環節。該模塊有助于財務、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統計、稅務籌劃、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工作;5.專業實習環節。采用“2版塊”實訓形式,二版塊指校內仿真實訓和校外職位實訓。
(三)加強科研方面的能力
我國職業教育的起步較晚,由于政策的局限,職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作為大學生,理應承擔起解決這些問題的責任。具體做法是,實施“導師制”和“導學制”,培養學生具有研究職業教育課題方面的能力,為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提供建議。
(四)改善教學評價體系
目前高職本科財會專業教學質量評估采取在學期末對所考核的課程進行筆試的形式來考核,這種方式不利于反映學生的職業能力,也無法對學生進行學習全過程的考核。因此,對于不同環節的教學質量考核,須對多元化的教學任務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采取卷面筆試與實際操作相結合、課內外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加強學習全過程的考核,力求客觀全面地反映職本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其社會競爭力。。具體考核體系是由平時成績、理論成績、單項實訓、綜合實訓四部分組成,其所占的比例如圖4所示:
總之,職業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另一個發展方向,在四川省內2012年已實施職業本科生再深讀的機會――保送研究生,說明職業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完善職本財會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利于四川的職業本科教育能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飛.國際高等教育標準分類新調整對我國技術本科教育發展的啟示[J].上海應用技術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12(02).
[2]段琳.優化財務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與思考[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1,27(132).
項目來源:四川農業大學本科論文培育計劃
作者簡介:
夏成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代成本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精品課程“中級會計學”課程負責人。夏成才教授198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畢業后即從教,先后在湖北財經學院、中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作,歷任會計系副主任、會計學院副院長、學校教務部部長等職務。兼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金融會計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會計學會理事、湖北省會計專業技術職務高級評委會成員、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會計準則咨詢專家、《會計研究》特約編輯、《會計論壇》編委等。
夏成才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會計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會計理論、財務會計、公司理財、成本管理等領域。作為博士生導師,他承擔了很多研究生指導工作;作為學校教務部部長,他要全面負責全校本科教學管理。然而,不論工作多么繁重,他始終沒有離開教學第一線,沒有離開本科教學課堂。他先后為本科生開設了工業企業會計核算、企業會計學、企業成本學、中級財務會計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了高級成本會計、成本管理理論與方法、成本控制與資金管理、成本管理前沿問題研究等課程。在教學工作中,夏成才教授廣泛吸收國內外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信息和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自己在主持課題研究和社會調研中收集的典型案例、其精湛的講課藝術、豐富的知識信息,嚴謹的邏輯推理, 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和同行的高度評價。
為了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夏成才教授始終堅持走科研與教學結合之路,在科研工作中, 既善于虛心向同行專家學習,又力求堅持創新;既積極吸收借鑒國外經驗,又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夏成才教授提出的重構現代成本模式、會計職業判斷內部控制等,均具有鮮明的時代新意和較大的社會影響。在教學方法上,夏成才教授特別強調“啟發式”教學,強調高等教育應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他認為,大學教育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把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給他們,激勵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鉆研,讓學生及時掌握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他常常把自己在參與課題研究和社會調研活動中遇到的實際情況作為案例,穿插在枯燥的會計教學過程中,并組織學生廣泛地開展討論。
夏成才教授十分注重會計學相關課程的教材建設,隨著會計學科的發展和會計改革的推進,為滿足教學需要,先后主編出版了《工業會計》、《會計學原理》、《工業企業會計核算概論》、《中級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證券投資學》等著作、教材。夏成才教授勤于思考, 敢于創新,成果豐碩,已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或參與了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的研究, 主要研究項目有:湖北省重點軟科學課題《利潤分塊承包責任制的研究與試點》、教育部重點教改課題《面向21世紀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內容與課題體系改革研究》、湖北省教改重點課題《中國大學課外學分制度的實踐與探索》、湖北省教育廳課題《關于建立與完善財經類專業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財政部重點課題《會計職業判斷內部控制操作指引與典型案例研究》。他的研究成果緊扣會計學科、財務管理學科發展的脈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反映了他對財務、會計問題的認識,所提觀點對我國企業改革、財會改革和會計教育改革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辛勤育人,終結碩果。夏成才教授曾榮獲“湖北省自學考試先進工作者”、“湖北省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其研究成果與政策建議對我國的會計教育與會計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受到有關政府部門的高度評價。《利潤分塊承包責任制的研究與試點》項目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大學課外學分制度的實踐與探索》項目被評為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