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地質學論文

地質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6 15:58: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質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地質學論文

篇(1)

1.理論環節較重,應用性教育不足

第一,因為理論學習較多,但專業實踐性環節不足,使得部分學生出校后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空有理論知識,無動手能力,不能很快適應社會崗位的需要;第二,沒有更多符合我國災情國情、反映我國災害防治的發展與現實的案例,以供教學參考和利用;第三,目前,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地質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正在建設中,如何提升我校地質工程專業教育的特色,又如何創建一套新的依托我校資源又能體現國家級特色專業的“災害地質學”課程培養方案,而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方案正符合教學科研型高校教學特點,既有我校特色又有研究應用價值,并能夠反映社會需求的課程培養模式。

2.不注意角色轉換,教學效果較差

專業課程教育,教師必須從單純教育者的角色轉化為對學生未來工作的參與者、組織者的角色。學生必須從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轉換為未來職業培養而接受教育者的角色。我們很多教師仍然習慣于以前的滿堂灌,甚至填鴨式的課堂講授,而學生采取全盤接受,甚至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課程結束時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考核方法,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到了真正的工作崗位上會感覺大學學習一無所獲。因此,將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入到“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和途徑。

二、研究方法與內容

1.目標

(1)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系列以實際科研項目為背景的研究案例,形成一套針對“災害地質學”課堂教學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方法。

(2)將探究式教學方法貫徹到“災害地質學”的每一堂課的教學方案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養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習慣,開啟學生心智,開發創造潛能,從而培養具有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大學生。

2.內容

(1)“災害地質學”課程的各欄目的建設主要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材料、課程通知、答疑討論、課程問卷、教學筆記、研究型教學和課程作業,特別是課程資源、答疑討論、研究性學習、問卷調查等欄目的重點建設。

(2)結合以上各欄目的建設,將具體的科研項目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引入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思想,推進“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的改革。

3.主要特色

(1)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的創新能力培養教學理念。

(2)結合具體的科研項目,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靈活創設問題情境,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環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增加認識。

(3)落實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流和學生間的合作交流。

(4)注重教學反思,教師成為專業課堂教學的研究者。

4.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對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進行研究,了解學生向往、期望的課堂教學方式。

(2)針對探究式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各個環節間的特點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三、實例研究

1.教學基礎

(1)已對“災害地質學”教學內容進行了探究式教學方案設計,在地質工程專業高年級班的實際課堂教學中加以實施,并通過問卷調查和對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核反饋教學改革嘗試的效果。

(2)筆者長期從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評估與風險分析的教學科研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結合具體的科研項目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思路

根據本研究內容的選定,通過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解決目前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推進“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模式流程圖。通過探究式教學,本課程可以在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通知等欄目做得會比較全面,從而極大地方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在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答疑討論和問卷調查等欄目的建設上,本課程不僅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學材料,而且對于目前該課程的最新研究領域和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了介紹和探討。通過問卷調查,獲得了學生對于該課程學習的全面了解,包括課程進度、教材選擇的難易程度、對于教學在線的使用建議等。

3.教學安排

將“災害地質學”課程教學(32課時)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授課前,4周):收集整理相關資料,進行專家咨詢,對“災害地質學”課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全面設計。第二階段(授課中,32課時):按所設計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并在實踐中修正完善設計方案,并通過對參與科研項目的師生進行訪談、調查問卷、問題解決能力檢測等方式收集實驗效果反饋信息。第三階段(授課后,2周):在實踐—分析—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設計,完善探究式教學模式及實施策略。

四、教學評價與結論

通過該探究式教學模式在“災害地質學”中的實踐教學,筆者在總結授課效果的過程中發現,本次授課班級共有35名大三學生,其中有16名學生將自己今后的畢業單位設定為地質災害相關的單位,有10名學生準備繼續攻讀地質災害方面的碩士研究生,授課班級85.7%的學生表示收獲很大,尤其是對我國西南地區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有了一個全面、直觀的認識和了解,這也成為他們今后學習和工作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探究式教學模式在“災害地質學”課程中的實踐教學效果優良,尤其是對高年級學生的啟發作用顯著。

篇(2)

英文名稱: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南京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7493

國內刊號:32-1440/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5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3)

工程地質學是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學科的一門較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是研究人類工程建設活動與自然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一門地質科學,是以地學學科的理論為基礎,應用數學、力學的知識和工程學科的技術與方法,來解決與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有關的地質問題[2]。由于工程地質學涉及內容多,概念廣,實踐性很強,且學生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和機會,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合理安排教學環節,使學生既能牢固掌握工程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又具備分析工程地質條件、解決工程地質問題的能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結合近年來在工程地質學課程教學與實踐經驗,針對目前工程地質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提高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學課程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進行探討。

一、煤炭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多,授課學時少

根據國家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近些年來,多數院校在培養方案的制定上存在著向公共課傾斜的現象,這使得專業課學時被不斷壓縮。主要表現在課程學時少,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過去動輒幾十學時乃至上百學時的課程,現在多為32~48學時。在多數煤炭院校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開設有基礎地質學、礦物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等課程,具有一定的地學背景。即便如此,工程地質學課程仍涉及工程巖土學、工程動力地質作用、巖土工程勘察等方面的內容,這使得該課程教學內容繁雜,教師上課難度增大。在此情況下,如不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教師就無法很好地完成相關內容的講授;同時學生對專業領域知識的學習也將停留在較淺的感性認知階段,不能理解機理性的問題,更不能深刻地認識該課程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這勢必對學生未來就業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教學方法單調

工程地質學課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較多,同時該課程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單一的多媒體或板書授課模式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之個別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而個別教師授課又完全脫離指定教材,這些都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此外,課程中涉及的一些教學內容,諸如崩塌、滑坡等災害的形成機理及演化過程等比較抽象,單純在PPT中以圖片形式展示,不能很好地呈現,學生缺少感性的認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實踐環節薄弱

近些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張,教學資源的投入問題已經成為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具體到實踐教學環節,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方面野外實踐場地或基地功能缺失,滿足不了野外實踐教學的需求;另一方面學生人數與設備臺套數不成比例,同時也存在部分試驗儀器無場地安放的尷尬局面,導致部分試驗無法開出,學生動手能力得不到培養。此外,還存在實驗教學方式和時間不靈活等問題。目前多數院校的室內實驗都是教師準備好試驗后,學生在制定的條件下按照實驗指導書進行,學生真正思考的較少,部分學生既不動腦也不動手,而是依靠同組其他同學來完成實驗,這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容易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足或喪失。

(四)考核方式單一

考核成績比例分配不合理,多數院校該課程考核成績都是由期末考試成績(約占70%~80%)和平時成績(占20%~30%)組成,而平時成績又多以上課出勤率、課外作業以及實踐環節表現等形式存在,其中上課出勤率占主導地位。這樣難免會存在一些學生到課不聽課,考前突擊且考分很高的現象。此外,考核的內容也不夠全面,多側重于理論知識,往往忽視學生動手能力的考核,最終導致校內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不利于綜合人才的培養。

二、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針對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和實踐經驗,提出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環節等幾方面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一)合理優化教學內容,改專業通識教學為行業特色教學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突出院校的特色優勢。針對煤炭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具有地學背景這一特點,工程地質學課程教學可主要講解三部分的內容,即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研究、工程動力地質作用研究以及工程地質勘察等。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研究是該課程的基礎,該部分主要講授土的物質組成、物理力學性質以及巖土體的工程地質特性;工程動力地質作用研究是該課程的核心內容,講授學時應占總學時的一半以上。該部分主要講授活斷層和地震、斜坡、巖溶、泥石流及地下硐室的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地質勘察部分主要講授工程地質測繪、勘探、試驗以及長期觀測等幾種工程地質勘察方法。課程教學要確保在有限的學時內突出重點,同時也要注意前后所學課程內容上的銜接,避免重復。

(二)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改單一的滿堂灌為交互式教學

工程地質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其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對于工程地質現象的認識、判斷能力和工程地質問題的分析、處理能力,這需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緊扣學科的發展前沿和熱點問題,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靈活組織課堂教學。

傳統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獲取的知識較多地局限在抽象的經驗上,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取抽象的理論知識,還可以提供豐富的觀察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在講授滑坡、泥石流等內容時可采用flash動畫或影像資料展示災害的形成過程、危害以及其防治措施;在講授地震的工程地質研究內容時可結合典型的地震(512汶川大地震),講解地震發生的機理及預警預防措施;在講解地下硐室位置的工程地質論證時,可借助物理模型來分析地形、地質構造、巖性特征等對硐室位置的影響等等。這些方法和手段的引入不僅可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主動性,同時也可節省一定的時間,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果。

鑒于該課程內容多,課時少,可采取學生自學、教師課堂講解和課外輔導答疑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就工程地質學領域的熱點問題,設置課堂辯論。通過教師布置論題學生收集資料學生課堂辯論教師講解剖析的教學過程,改過去教學單行道(教師到學生)為雙行道(教師到學生,學生到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針對近期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可設置地質災害的主要誘因?人類活動or自然條件的論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相關的資料,展開討論與辯論,從而達到牢固掌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相關知識的目的。此外,還可增加一些工程實例課,讓學生嘗試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利用最新發生的地震、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工程實例,探討這些災害的發生機理及防治措施,從而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實踐環節教學,改被動式接受為主動式探索

在實施實踐教學活動時,要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實驗教師的引導作用。在進行實驗之前,指導教師可提出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并給出參考意見,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將原來的驗證性實驗改為設計性實驗。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開拓思維,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洞察力,培養嚴肅認真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野外實踐應有效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因此,在進行野外實踐教學時地點應盡可能選擇工程地質現象豐富的地方。對河南理工大學而言,可在市區北部的縫山針公園進行為期半天的實踐教學活動。結合園區內原有采石場開挖形成的人工邊坡講解邊坡的應力分布狀態及變化特征,邊坡變形破壞類型及穩定性的影響因素,同時還可結合該園區的生態恢復治理工程講解邊坡變形破壞的防治原則和措施。此外,可結合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學生未來就業意愿和方向,在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安排一些與工程地質有關的實踐內容,例如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或巖土工程分析與評價、邊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以及煤矸石堆積體穩定性分析等。在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方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完善考核內容與方式,改重視理論考核為突出實踐性考核

改變考核成績的比例組成,將平時考核成績的比例提高10%~20%,弱化到課率在平時成績中的主導地位,突出學生實踐環節的綜合表現。同時加大課堂表現方面的考核力度,就重點內容的一些問題進行課堂提問,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者每次加2分,答對的再加3分,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教與學之間的互動。在考核內容上要增加一些綜合能力的考核,不僅要考核理論知識,還要設置一些案例分析題,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篇(4)

對劉嘉麒院士的采訪,是一次生動的體驗。記者面前的這位老者,精神矍鑠,和藹可親,言語生動。在采訪劉先生的時候,記者時而為他描述的野外遇險所擔憂,時而為他的妙語所觸動,時而為他爽朗的笑聲所感染。仿佛他不是年過花甲的院士,而是初登科學殿堂的學子,吃苦奮發的精神和對新事物的好奇心驅使著他不斷地向前。

劉院士口中敘述的人生,在記者的腦海中形成了美麗的畫卷,那是一幅詩一樣的畫卷: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艱苦求知貴堅持“對一個人來說,在艱苦環境中成長是有好處的。”

1941年,劉嘉麒出生于遼寧省丹東市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1946年冬,全家回到故鄉遼寧省北鎮縣(現北鎮市),定居在醫巫閭山腳下的石佛村,務農養家。

1949年初,家鄉解放。8歲的劉嘉麒第一次背上書包,進入村小學讀書。父親早逝,全家生活陷入困境。但母親咬緊牙關,沒讓兒子輟學。1957年初中畢業時,正值全國高中招生緊縮,全班58名學生只有6人考上高中,他榜上有名。高中畢業時,劉嘉麒已經是全年級僅有的三名全優生之一。

在報升學志愿時,他遇到人生中第一個困難的抉擇。報考什么學校?當這個問題擺在劉嘉麒全家面前時,得到的答案卻是十分無奈的,“什么學校花錢少就考什么學校”。懂事的劉嘉麒填報了長春地質學院地球化學專業。誰也不會想到,當初無奈的選擇卻在幾十年后給共和國貢獻了一名優秀的地質學家。

入學不久,便趕上了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劉嘉麒在學校也吃不飽飯。“那時候,早上吃一碗玉米面糊糊,第二節課開始肚子就叫喚,后面的課只能硬扛著。”一些同學忍受不了學校生活的艱苦而相繼退學,“我們班35個人,開學兩個月就走了8個人。我還算有點毅力,反正家里也是苦出身,就這么堅持下來了。”

在這樣艱苦的學習環境下,劉嘉麒學習成績仍然名列前茅。1965年畢業前,從全校約1300名畢業生中選拔學生報考研究生,最終考上14名(本校8名,外校6名),劉嘉麒是其中之一。

正當劉嘉麒躊躇滿志地攀登學業高峰的時候,“”開始了。1968年研究生畢業后,劉嘉麒被分配到遼寧營口地質隊接受再教育。之后又調動到吉林冶金地質研究所工作。在吉林冶金地質研究所,劉嘉麒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并且成為單位的研究室主任。

1978年,37歲的劉嘉麒面臨人生的又一次抉擇。這一年,研究生招生恢復,他選擇了再次求學。“知識的更新換代很快,經過10年的發展,我已經有好多東西不了解。我想把落下的知識重新補回來。”

這次求學對劉嘉麒而言,需要有背水一戰的勇氣。37歲的他,已經成家立業,在單位也是業務骨干。考取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質學家侯德封先生的研究生,當然是件榮耀的事,但也意味著他要拋家舍業,背井離鄉。“當時住的宿舍是1976年唐山地震時建的木板房,冬冷夏熱,蚊子蒼蠅到處飛,老鼠滿屋竄 ”這一住就是8年。談到這段艱苦的求學經歷,劉嘉麒似乎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卻顯得毫不在意,“對一個人來說,在艱苦環境中成長是有好處的。我當時告誡自己,耽誤了10年,自己得30歲當20歲過,40歲當30歲活。”

劉嘉麒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他以前學的是俄語,但入學后必須學英語,快40歲的他硬是從ABC開始,用最短的時間攻克了英語關,為后來幾乎走遍世界,自如地進行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基礎。在做學位論文的過程中,他選擇了當時認為很難攻克的年輕的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為主攻方向,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虛心地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技能,努力改進實驗技術,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用同位素稀釋法成功地測出一批高水平年輕的鉀氬地質年齡,經受住了國內外同行的檢驗,直到現在仍為國內外同行所認可。

1981年,劉嘉麒以優秀成績通過了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緊接著他又報考了劉東生先生的博士研究生。1984年,劉嘉麒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被派到新疆做支邊工作,負責建立放射性碳同位素測年實驗室。他帶著所有能帶的資料和工具,獨自前往烏魯木齊,一干就是三年。他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尚未完成的博士論文,全靠手畫完成了數萬字字跡工整的博士學位論文。1986年,他因博士論文及其相關工作“在中國東北地區新生代火山巖年代學研究”中做出卓越成就,被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授予首屆侯德封地球化學獎。1990年,他又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萬水千山煉智勇“我去過七大洲,四大洋;概括說就兩個地方,一個是沒人去的地方,一個是很少有人去的地方”。

劉嘉麒是一位地質學家,在他看來,去野外是和吃飯睡覺一樣普通的事情。他常說,地質工作離開了野外調查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在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離開實踐也什么都做不成。為了查明中國新生代火山巖的時空分布特征,他到過全國絕大部分火山分布地區,在大興安嶺,東、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等地區新發現多處火山和地質現象,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采集了許多寶貴樣本。

在野外考察,遇到各種危險是常有的事。有時為了采集到合適的樣本,登高山、攀陡崖、涉急流,甚至會遇到生命危險。有一年,劉嘉麒去西昆侖山考察,沿著克里雅河一路上行,在過河谷時,他被上游流下的洪水沖倒在河里,“那條河也就2米多寬,但水流特別急,水很涼,里面還夾著石頭,我被急流沖倒在水中,幸虧同行的當地向導反應快,一個箭步沖上來抓住我的衣服,把我從水中撈上來,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面對危險的時候,您害怕嗎?”聽完這段敘述,記者提出了一個問題。

“顧不上。”劉嘉麒的回答簡潔而干脆,“越到危險的時候,越不知道害怕。害怕沒用,只能靠智慧、經驗和勇氣去戰勝它。”

1990年秋,中日聯合考察隊考察可可西里地區,由于原隊長高山反應強烈不能進山,劉嘉麒臨時受命帶領11輛車30余人向青藏高原腹地進發,越過東昆侖、向陽湖,直達可可西里主峰岡扎日腳下,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采集樣本,獲取了寶貴的資料。

“一天,出發前考察組跟后勤車定好了宿營地點,晚上直接在那會合。可是,晚上到了指定地點,發現帶著帳篷和食品的后勤車不見了,大家就傻了,天黑了,漫無邊際到哪去找?當時既無移動電話,也無衛星定位儀,怎么辦?”劉嘉麒回憶說,“我找了隊里一位能辨識車輪痕跡的司機,帶了兩輛吉普車,趕回早晨出發的地方(約18公里路);到了以后,辨別車輪的痕跡,追著車輪的痕跡走。從晚上7點出發,追到次日凌晨3點多,找到了;原來是后勤車走錯了路,鉆到另一道山溝里,待司機發現走錯了路,已不知往哪退了。”

回憶起那段經歷,劉嘉麒動情地說,“那是我這一生中跑野外最驚心動魄的一次,帶著一隊人馬在可可西里無人區馳騁。下山時,正趕上風雪交加,隊員們寧可辛苦饑餓也不愿停下來安營扎寨,于是就日夜兼程,本來就沒有路的高原曠野,被雪一蓋更難辨識路徑,夜里行軍更難,一旦走錯了路,不僅會使隊伍陷入困境,甚至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險情。走著走著,有人就發問,是不是走錯了?其實我心里也沒底,但作為領隊不能亂了方寸,我綜合各種資料,憑著經驗判斷行進方向是對的,硬著頭皮帶車隊往前走。天亮的時候,到了一個山梁,一對地圖,沒錯!哎呀,當時有一種死里逃生的感覺 ”

劉嘉麒從事地質工作40多年,除了各個省區市,還到過世界上許多地方。在南極,他是第一位兩次考察欺騙島現代火山的中國科學家,在冰芯和湖泊巖芯中發現多層火山灰,研究了火山活動與冰川形成及氣候變化的相互關系;在北極,他和同事在冰川湖中打下了中國學者的第一鉆,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獲取了寶貴資料;在地中海沿岸,他與意大利同行合作,對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及正在噴發的埃特納火山、斯特朗伯利火山進行了現場考察和測量,親身感受到火山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火山災害的監測防御對人類的重要;在東非大裂谷,年過六旬的他和年輕人一起,冒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和不斷涌出的毒氣,考察了全球惟一的巖漿湖,對西方有的學者認為東非大裂谷將分裂為新大陸和新大洋的觀點提出質疑。

“有人問我,你這一輩子都去過哪些地方。”劉嘉麒風趣地告訴記者,“我去過七大洲,四大洋;概括說就兩個地方,一個是沒人去的地方,一個是很少有人去的地方”。

在長期的地質生涯中,劉嘉麒主持完成多項科研任務。在我國,他率先用同位素稀釋法成功地測出一批高水平年輕的鉀氬地質年齡;首先發現并確定了中國存在的瑪珥湖,開展了瑪珥湖沉積物高分辨率紋層年代學和氣候環境記錄研究;全面調查研究了中國新生代火山的時空分布規律和巖石地球化學特征,確定了中國現存的活火山,劃分了新生代火山幕,提出了火山活動與構造氣候旋回的新觀點;深入研究火山災害的監測與預防,火山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推動玄武巖纖維材料在我國的發展與應用;積極推進在火山巖中尋找油氣藏,開拓尋找石油天然氣的新領域。他在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火山地質與資源災害,第四紀地質與環境,極地地質與環境等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并為東北和新疆等地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換位思考為師長“把科學的前沿,最新的知識、最新的發展趨勢講給學生;同時,也不能忽視最基礎的東西。”

劉嘉麒是一位兢兢業業的地質學家,也是一位認真負責的老師,一位以身作則的領導。從學生到學者再到地質所領導,他熱心輔佐師長,幫助同事,培育學生,團結他人一道工作。他從課題組長、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長,到國家級學會理事長,總是想著如何把他所在的集體搞好。

“我去研究生院授課,身份從原來的學生變成老師了。既為老師就要多為學生著想,要換位思考。當年我對老師講課也時常評論,哪個講得好,哪個講得不好。現在自己成老師了,學生也會有議論有要求,只是一般不會當面講。按照我當學生時的感覺和現在學生的意見,不斷豐富講課的內容,增加課程的信息量,把科學的前沿、最新的知識、最新的發展趨勢講給學生;同時,也不能忽視最基礎的東西,基礎的東西講不清楚,掌握不牢也不行;所以要將基礎和前沿的東西密切結合。”

劉嘉麒在研究生院授課已26載,每堂課他都認真備課,不僅講授的內容豐富新穎,還用精彩的多媒體資料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如果你講課把學生講睡著了,那就是不成功。”

工作的時候,劉嘉麒總是強調集體精神,“精英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沒有好的群體很難培養出杰出人才,猶如貧瘠的土地長不出好的莊稼。”他的人格魅力吸引著周圍的人。多年來,他所在學科組的國際合作一直不斷,與他們的學術水平和學術風格不無關系。

在地質所當所長的時候,劉嘉麒一直要求領導班子“團結、廉潔、公正、奮進” 團結增力量,廉潔得人心,公正長威信,奮進出成績。他關心廣大職工的疾苦,努力為青年人成長創造好的環境;首先倡導并實施了產、學、研三結合培養人才的途徑,為生產部門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2007年,劉嘉麒被選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盡管他的科研任務繁重,卻仍然盡職盡責,“我的科學知識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社會,理所當然地應回報給人民,回報給社會,這是每位有良知的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科學淺說火山地質學

火山地質學是研究地球乃至其他星球上火山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質體的地質學分支學科。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火山作用的地質背景和動力機制,火山噴發的類型及其產物,火山巖的分類及巖石地球化學特征,火山資源與災害,火山的時空分布規律,火山作用在地球形成演化中的作用和影響等。

篇(5)

關鍵詞 防震減災 遙感地質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45

Abstract The article elaborate the of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through updating instruction content,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content system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form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This paper also propose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uristic teaching, using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latform,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thods.

Keywords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mote sensing geology;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防目萍佳г菏侵泄僅有的以防災減災高等教育為主的新升本科院校,學院2008年開設地質學專業,該專業于2012通過教育部本科專業合格評估。地質學專業是我院培養防御地震與地質災害專門技術人才,以防震減災為特色的專業。“遙感地質學”是一門將遙感技術與地球科學結合在一起的應用性很強的課程。①目前國內各地質類院校紛紛開設了此課程,教學內容由遙感原理理解、遙感圖像分析和遙感應用三部分組成,學院自2010年開設“遙感地質學”課程以來,教學內容設置和其它地學院校毫無差異,沒有突出防震減災專業特色。為防震減災類專業設置的遙感地質學課程,它的教學內容和重點都應該和其它院校的該課程有所區別,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遙感技術的基本知識以及遙感技術在基礎地質中應用,還要求學生深入地了解遙感技術在防震減災方面的應用,包括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對活動構造與地震構造的解譯識別,利用紅外遙感、InSAR在地震監測的應用以及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的地震災害應急和快速評估。遙感地質學作為防震減災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在對學生的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需要在傳統遙感地質學教學上有所改進,才能適應防震減災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本文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幾個方面入手,并結合我院實際情況來闡述防震減災類專業遙感地質學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

1 教學內容改革

1.1 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

教材是知識系統性的總結,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材料。表1統計了我國20世紀80年代該門課的教材出版情況,從表1可看出專業教材的出版周期較長,而遙感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在地質學中的應用也向立體化、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方向發展,從而使教材中的內容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很多最前沿的新技術方法和新知識應用案例沒有實時寫入教材。學院2010年開設遙感地質學課程以來,根據當時教材出版情況,選用1994年朱亮璞編寫的遙感地質學。隨著20多年遙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高分辨率衛星的頻繁發射,出現了多種類型的高精度遙感數據以及相應配套的數據處理軟件和方法,致使教材中的第三章遙感圖像類型和特性和第四章遙感圖像處理都明顯不適用于直接教學,需要教師查閱資料補充教學。2015年底遙感地質學作為校級重點課程來建設,通過課題組老師的商議決定從2016學年開始更換為最新出版的2013年田淑芳主編的遙感地質學。即使是更換了新教材,隨著航空業的發展,每年都新增不少類型的遙感數據、處理方法及新的應用,需要授課老師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2 科學構架以防震減災為特色的教學內容

由于防災科技學院地質學發展的歷史較短,沒有專供防震減災專業使用的《遙感地質學》教材,前幾年的課堂教學也基本按照教材的前八章來講授,沒有突出防震減災的特色教學內容。因此今后的教學應從國內外遙感技術在防震減災應用相關的重要的學術期刊、研究項目等參考資料中精選出遙感圖像分析和遙感應用兩部分教學內容,從而構建出服務于防震減災專業的科學合理的遙感地質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課下時間主動查閱在防震減災研究領域中遙感技術應用的相關資料和文獻實例,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自我查閱資料的能力和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以“寬口徑、厚基礎、重素質”為原則,選取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地震遙感發展前沿動態的教學素材,倡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討論與防震減災相關遙感地質學問題。

1.3 改革實驗教學體系和實驗教學內容

實驗教學是遙感地質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關鍵環節,②通過實驗教學環節,使學生們真正掌握應用遙感技術解決地學問題的工作原理、方式和流程等。我院地質學專業從2010年開設“遙感地質學”課程,2013年建成地貌第四紀與遙感實驗室,同年秋季學期開設遙感地質學實驗教學內容,實驗項目是參照其他院校同類課程所開設的,現階段教學體系只包括10學時的實踐課,內容包括立體鏡的使用(1學時)、典型航片的地貌解譯(1學時)、ENVI軟件的使用(4學時)、巖性和斷裂的解譯(4學時)。由于沒有結合本校的地質學專業服務于地震行業的特色與學生的實際和社會需求來進行,因此實驗教學的效果不佳。2016學年課題組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實驗學時由現階段的10學時增加到16學時,在原有的實驗內容上了增加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對活動構造與地震構造的解譯識別(2學時),利用紅外遙感、InSAR在地震監測的應用(2學時),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的震害調查、應急和快速評估(2學時)。

2 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

教學內容是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依據,遙感地質學課程教學內容集傳統理論文字知識和大量現代遙感圖像為一體,針對理論文字進行闡述應選用傳統教學方法,而針對現代遙感數據應用于防震減災專業則需要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因此該課程教學過程中需傳統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兩者互相結合,互相補充。

2.1 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教師應在課堂中采用講授法和師生專題研討法來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了實施啟發性教學,教師在課程的不同階段創造性地設計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第二章遙感物理基礎時可以提出“遙感圖像上的顏色和地物是一一對應關系嗎?”“為什么?”這種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從遙感的基本原理去思考問題。實踐證明學生都能基本抓到問題的要點,最后將不同章節的內容聯系起來,回答了這個問題學生就能把第四節地物波譜特征、第三節遙感常用波段設置和第五節遙感圖像色彩三節內容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理解這三者的關系也就為后面遙感目視解譯打下基礎,在后續的遙感解譯中學生就能輕松掌握遙感影像上地物的顏色不僅和地物自身的性質有關也和所選數據的波段有關,通過這種創造性的設置問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2.2 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平臺,豐富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應利用多媒體與現代動畫技術相結合來進行遙感地質學課程教學。針對遙感地質學中的遙感理論部分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方案設計時除了利用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地進行講解外還可采用現代動畫技術進行展現;針對遙感在地質上應用部分,應設計與理論教學內容相匹配的計算機解譯分析專題,取代當前簡易的紙質衛星影像的手工解譯。應利用一些免費的高分辨率衛星圖片例如Google Earth來獲取教學數據,同時收集與活動斷層研究、地震震害評估、區域調查及地震預報中發揮重要作用相關的遙感地質學教W信息。計算機網絡技術是豐富教學內容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對具有防震減災特色遙感地質學的興趣和加深學生對地質現象理解的重要途徑。

2.3 實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合理分配考核權重

以轉變觀念為先導,樹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和素質考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觀念,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突出能力本位,真實反映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水平。③遙感地質學是一門理論與實驗相并重的課程,理論是基礎,實驗是重點,傳統的卷面考試對理論內容部分考核效果較好,而實驗部分筆試卻很難考核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需要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的考核。因此,在課程考核方面,考慮從原來的單一的理論考核轉變到采取“平時成績30%+實驗技能30%+期末考試40%”相結合,在考試內容上注重基礎理論和能力的結合。通過實施多元化考核方式,以考核促教學,形成“教、學、考”的有機互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 結束語

遙感地質學作為防震減災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需要全面深入地進行教學體系改革,其內容應實時更新并突出防震減災特色,同時應加強實驗教學和建立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此外通過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高清晰度的航片衛片資料的使用,激發學生對遙感技術理論學習的興趣,自主地參與各個教學環節,改變考核方式使學生更加重視培養空間思考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為今后從事地震監測預測和應急救援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防災科技學院2016年度院級教研項目:地質學專業活動構造遙感信息分析實踐模塊建設研究(JY2016B01)和防災科技學院第九批重點建設課程項目共同資助

注釋

① 張雷,張學娟,柳波.石油特色專業《遙感地質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淺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2):232-233.

篇(6)

英文名稱: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甘肅省蘭州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0550

國內刊號:62-1038/P

郵發代號:54-45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3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7)

論文參考文獻的撰寫是要有真實的科學依據的,如果參考文獻沒有科學依據,那么就不算是科學論文,我們在論文的寫作過程當中不能忽略了科學的繼承性,這是反映作者科學作風和態度的表現。下面是千里馬網站小編整理的關于煤礦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閱讀賞析。

煤礦論文參考文獻:

[1]徐永忻.《采礦學》.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2]岑傳鴻、竇林名.《采場頂板控制與監測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3]林在康、左秀峰.《礦業信息及計算機應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

[4]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5]王德明.《礦井通風與安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6]楊夢達.《煤礦地質學》.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0

[6]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礦井水災防治》.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7]劉偉韜、武強.《煤層底板斷裂滯后突水現狀分析》.山東科技大學,2006

[8]董利.《回采工作面平推硬過斷層冒頂事故的技術分析及防范》.煤礦安全,2006

[9]《平頂山礦區煤與瓦斯突出特征及對策》煤炭科學技術.2006

煤礦論文參考文獻:

[1]鄒喜正、劉長友.《安全高效礦井開采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7

[2]張寶明、陳炎光:《中國煤炭高產高效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1

[3]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4]于海勇.《放頂煤開采的基礎理論》.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5

[5]王省身.《礦井災害防治理論與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89

[6].中國煤炭建設協會。《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

[7]岑傳鴻、竇林名.《采場頂板控制與監測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8]蔣國安、呂家立.《采礦工程英語》.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8

[9]李位民.《特大型現代化礦井建設與工程實踐》.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10]綜采設備管理手冊編委會.《綜采設備管理手冊》.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4

[11]中國煤礦安全監察局.《煤礦安全規程》.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12]朱真才、韓振鐸.《采掘機械與液壓傳動》.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13]洪曉華.《礦井運輸提升》.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煤礦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統配煤礦總公司物資供應局.《煤炭工業設備手冊》.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2

[2]章玉華.《技術經濟學》.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5

[3]鄭西貴、李學華.《采礦AutoCAD2006入門與提高》.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德明.《礦井通風與安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5]楊夢達.《煤礦地質學》.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0

[6]劉剛.《井巷工程》.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亲子乱子伦xxxx裸| 优优人体大尺大尺无毒不卡 | y111111少妇影院无码|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大全|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成人网站 | 免费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国产又大又黑又粗免费视频 |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 a级毛片免费网站| 欧美丰满熟妇xxxxx|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18一20亚洲gay无套|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都市激情 在线 亚洲 国产|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人妻| 一本大道加勒比久久综合|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洲9| 欧美精品18videos性欧美| 好屌爽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 欧美大片欧美激情性色a∨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男女性爽大片视频免费看| 北条麻妃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冫| 性强烈的欧美三级视频| 无码va在线观看|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