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8: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學學年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模式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本科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鍛煉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綜合考核。搞好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對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運行狀況不容樂觀,許多見怪不怪的行為時有發生。為了使畢業論文回歸它的初衷,改革和創新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傳統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寫作周期太短,難于達到預期效果
很多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都習慣于將畢業論文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寫作周期約三個月。然而,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僅僅靠論文指導教師通過短時間的突擊指導是很難見效的。一個完整的畢業論文實踐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確定畢業論文題目,查找文獻資料,寫開題報告,制定調查方案,進行調查和資料整理,撰寫畢業論文,答辯等。如此多的實踐教學環節,要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其難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個理解、熟悉和消化的過程。特別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訓練,部分學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許多學生面對眾多的參考選題茫然不知所措,處于“什么題目都可以選,什么題目又都不能選”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資料,收集哪些資料,如何進行實地調查,調查什么,一籌莫展。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學士學位,迫不得已,部分學生只好趕鴨子上架,走向另一個極端,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文抄公”、“摻水”現象不時而生。
(二)就業壓力過大,論文寫作應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數院校實行的是學年學分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畢業論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學期,且這一學期又是畢業生求職的時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給畢業論文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學生為了在限定的時間內找到好的工作崗位自然會把畢業論文放到從屬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單位要求學生提前上班,致使這些學生無暇顧及畢業論文,所以無論是找到工作與否都不同程度地影響畢業論文的撰寫。
(三)寫作基礎薄弱,撰寫論文力不從心
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的知識和理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論是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還是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都需要扎實的知識和理論的支撐。沒有寬厚的知識和理論背景,就很難有什么新發現。目前學生缺乏寫作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很多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畢業論文指導課,在校時各門專業課的考試又大多以試題考試為主,學生在校期間幾乎沒有受到專業論文的寫作訓練。即使在畢業論文寫作前,學校安排了幾次專題講座,但不少學生實際動筆時仍感覺到困難重重,不知如何展開研究工作。教師在指導畢業論文教學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非常缺乏論文寫作能力,在論文寫作時對于自己所論的問題、論點、例證和論證步驟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事無巨細的將一堆材料沒有邏輯聯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創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如何妥善解決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討了“3.8.2.1”畢業論文教學新模式,具體思路就是構建一套有理論支撐,有實踐基礎,具有漸進性、階段性訓練特點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具體模式見圖1:
模式中的“3”是指開設《大學語文》、《寫作基礎知識》和《經濟文獻檢索》三門課程,開設這三門課的目的旨在為撰寫畢業論文奠定寫作基礎。其中《大學語文》安排在第一學期,《論文寫作基礎》安排在第二學期,《經濟文獻檢索》安排在第三學期。這種安排既保證了課程先行后續的合理性,同時又保證時間上的銜接性,而且也體現了大學與中學知識的延續性。
模式中的“8”是指圍繞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會計學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或會計信息系統)等八門主干專業課程進行課程論文訓練,通過課程論文寫作達到畢業論文前期性專業寫作訓練的目的。課程論文的寫作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讀書體會、學習心得、文獻綜述、調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論文等形式均可。具體要求可視課程的內容和難易程度確定。比如剛學習《基礎會計》時,考慮是專業入門課程,要求學生寫學習心得或讀書體會即可;《財務管理》可考慮案例分析,等等。專業主干課程論文時間安排與課程安排同步。通過這一系列的寫作,既可初步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專業基礎。
模式中的“2”是指開設論文專題講座和進行一次學年論文寫作訓練,時間可安排在第七學期前半學期完成。首先,安排論文指導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講授2至3次論文專題講座,主要是結合專業特點,進行論文研究方法和論文規范性的培訓,使得學生能夠把握論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詢資料的方法、論文寫作的規范性、摘要的寫作等。隨后安排5~6周時間進行學年論文寫作,為畢業論文奠定基礎。在寫作學年論文時,可以由老師根據自己的科研和教學問題,事先擬定選題,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題目,并通過師生交換意見,實現雙向選擇。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尋求學生感興趣的科研切入點和師生之間協調的結合點。學年論文的寫作目的旨在為畢業論文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此階段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為后期撰寫畢業論文選好題。論文選題無論來自教學或科研,都應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可行性,難度太大和太小的題目都不宜作為學年論文的選題。難度太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不成任務;難度太小,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達不到學年論文的質量要求。題目的難度應以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為基礎。其次是深入實習單位,搞好調查研究工作,學會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階段要達到畢業論文寫作前期模擬訓練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學期,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全過程。在操作上筆者建議盡可能圍繞學年論文確定的題目作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使研究不斷深化升華,使內容不斷充實。理想狀態應是學年論文的揚棄而不是拋棄,這樣做的目的是減輕最后一學期畢業論文的壓力,使研究具有延續性,將畢業論文與學年論文連為一體,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能較好地解決就業求職與畢業論文撰寫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組織畢業論文教學,至少有如下幾方面的好處。其一,能較好地解決目前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利于調動學生撰寫論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較好地解決求職與論文撰寫的矛盾。其二,循序漸進,分階段訓練,有利于夯實寫作基礎,提高學生論文寫作能力,達到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目的。其三,這種新模式能克服原來的畢業論文環節孤立、封閉、滯后及時間不足的弱點,將平時的專業課程論文訓練、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須注意的問題
首先,本科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的改革與創新是一項涉及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的交叉性課題之一,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與學校日常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以及教育理念、培養目標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斷轉變教學理念的過程中形成共識,明確思路才能提出創新的教學方案。其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指導老師、學生和教學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識,密切配合,實施方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再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是動態的,是一個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其中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補充和完善,特別是規范各階段具體操作規程,并制定相應的保障機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難于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趙華,蔡曉波.關于提高財經類本科教育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徐群.法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2):23-26.
【關鍵詞】 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進
會計作為一種核算技術適用于各種行業、各種經濟類型和不同經濟主體,財務會計信息作為核心的價值信息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高等學歷教育中,會計被賦予愈來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明確將會計學課程作為經濟類、管理類專業和其他有關專業的主要課程,高校的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一直將會計學設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從事會計教學的教師不僅要承擔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可能還包括不同學歷種類、不同學歷層次的教學,特別是近些年高校擴招,教師的工作量增加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和有限的學時內,使經濟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掌握會計理論與方法,全面了解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培育他們有效運用財會信息進行經濟活動分析、理性導向經濟決策的能力,的確是有待深入探討的教學研究課題。
一、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目標與教學原則
從理論上說,非會計專業開展會計教育的動機,一則是考慮到會計理論知識與財務會計工作實務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即會計的普遍適用性;二則是基于不同學科內在邏輯聯系而架構本學科知識結構完整性的需要。經濟類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課程實施會計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期望學生通過學習會計課程,理解掌握會計這樣一種價值信息核算技術,培養他們對經濟數據的認知能力、運用能力,拓展思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養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的培養目標,這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業人才”有明顯差異。
以大學本科為例,會計專業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四年中,要開設初級、中級、高級的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成本與管理會計、審計學、會計信息系統等十多門主干會計課程,經歷專業引導、課堂教學、專業認知實習、課程模擬實驗、行業會計實踐、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完整的會計專業教學環節的培養,講求專業課程學習與專業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全面性與會計專業工作能力的高標準要求;與此相比,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根據學科方向,針對不同專業知識結構要求,一般開設2~4門會計課程,作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學時、學分有限,教學中不可能完全移植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故經濟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應本著使學生“懂會計,合理運用財務會計信息,分析經濟問題、實施理性經濟行為”的宗旨,安排適中的會計教學內容、教學難度,突出教學重點,與各專業要求相銜接,注意與其他課程的互補與滲透,采用與教學對象相協調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要求。
二、合理設置各門會計課程
在整個大學本科階段,經濟類非會計專業開設的會計課程一般包括會計學、財務管理,有的專業(如應用經濟學科類的專業)還開設行業會計、財務報表分析等課程。各門課程之間注意有機銜接,每門課程安排適當的實驗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延伸至實踐或實踐模擬,具體設置見下表:
三、優化教學思維與教學內容
從學科劃分看,會計屬管理學科,經濟學是其基礎,反過來會計又服務于經濟學。在對非會計專業教授會計課程時,不能就會計講授會計,特別是第一門會計課程――會計學,需要運用經濟學等學科知識進行課程導入和會計專業知識點的講述。會計學課程內容分三個層面:一是會計基礎理論與會計方法;二是從企業成立、經營活動主體過程到財務成果核算及年終決算;三是會計信息加工程序。按學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漸進的三個關鍵點:會計對象會計賬務處理會計報表,逐步使學生學習掌握會計主體經濟活動中的資金運動及其相應的會計處理、理解并合理運用會計綜合信息,通過一定的實驗教學,切實培養學生運用會計信息思考經濟問題、理性分析相關問題的能力。
在接下來一個學期開設的行業會計中,減少或刪除會計基礎理論和基礎會計方法論部分,突出各專業相對應的行業要求,按不同行業特征安排教學內容。如金融專業開設的金融企業會計,重點在于金融行業主要業務核算,以及外幣業務、長期投融資中的債券業務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的外貿會計,重點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對外貿易業務核算、外幣結算等。
財務管理課程劃分三個部分:基礎理論、財務主體理財環節、理財專題;對經濟類非會計專業一般教學重點放在前兩個部分,突出財務估價、資本成本資本結構、(長期)投融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等內容。對學生來說,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理解可能較難一點,教師注意掌控教學廣度與深度,在基礎理論與投融資部分可以安排章節論文,安排兩個學時進行講評,了解學生學習掌握情況,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財務知識,評析客觀經濟生活中的一般財務現象。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根據專業需要與經濟動態安排專題講座、實地觀摩、模擬實驗等,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他們做一些有關方面的問題研究。
會計報表分析課程注意與前面課程特別是財務管理的銜接,對于將該課程作為主干專業課的經濟類專業,比如金融專業,更要注意做一些鋪墊與補充,除課程主體內容(會計信息分析方法論、單項分析與財務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綜合財務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與變動成本比較、會計控制、會計法規、傳統行業標準等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客觀理解會計信息,正確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分析會計信息,在實驗教學中,重點安排對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財務判斷提出建議等內容,開展投資理財模擬實驗,有條件的參與國家、地方和院校舉辦的模擬實驗競賽。在此需要說明一點:對于不開設會計報表分析課程且會計學課程中未曾展開報表分析的有關專業來說,可將報表基本分析理論與方法、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指標及其運用等內容安排到財務管理課程中。
四、改進并充實教學方法
會計本來是專業性強、知識結構邏輯嚴密、實務性強的專業,面對非會計專業學生,受學時少、教學條件短期內難以改觀等制約,制定適宜的教學策略、采取靈活相應的教學方法,非常需要教師潛心策劃、精心安排。
筆者認為傳統的“粉筆+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師掌控課堂教學節奏,演繹思維推理過程,邏輯關系清晰,關鍵知識點易于展開,仍不失為主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同時,現代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加大課堂容量,處理圖、文、聲、像,而且成熟的教學軟件能夠很好地演示會計學課程中的會計核算流程、賬戶體系圖、賬表、實物等內容,這樣可加深學生的印象,活躍課堂氣氛。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中,教學軟件系統的運用,可追蹤資本市場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財務分析。
在會計教學中引入適合的案例教學,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與間接實踐經驗的吸收。如在財務管理課程的融資、投資教學中,引入國內外投融資經典案例,分析其中運用理財原理或自我創新部分,揭示其財務成果或財務失敗的根源;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中列舉典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運用所學財務理論與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財務效率,進行基本財務判斷,提出相應改進建議。
此外,安排歸納性的章節、課程實務練習,輔以知識梳理與實際運用講解;布置思考題或短論文,對主要理論進行比較分析或理論運用評析。經濟學類不同專業對會計需求不盡相同,不同學生個人特長與自我規劃亦不盡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剛性教學評價機制。對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可采用閉卷或開卷考試、案例分析、分析報告、論文等多種形式。
五、結束語
本著探討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針對性與適用性問題,提供一點個人看法與教學經驗的目的,筆者做了以上論述。在此,筆者還想說明一點:因經濟發展與人才培養趨向對會計的需要會進一步提高、經濟學學科中的各種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的疏密程度不盡相同,在施教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區分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不同要求、針對不同專業適度降低教學廣度與難度,從而達到應有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敏,徐梅,顏劉瑤.非會計學專業會計教學體系改革――基于湖南對象非會計專業的實踐調查分析[J].財會通訊(綜合下),2009(2):48-50.
[2] 李剛.談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8(6):66-67.
關鍵詞:會計;高等教育;終身教育
作者簡介:張春穎(1971—),女,長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66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6-156-02
我國經濟近30年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會計改革及其國際化的進程,我國會計僅用短短20余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百余年所走過的路程。目前,我國會計人才在推動企事業單位財務規范化管理、保障社會公眾利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市場經濟秩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校際走訪、同仁交流和調研中我們發現,會計高等教育在培養觀念、教學方法、課程建設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會計準則逐漸驅同,但會計教育和國外發達國家并沒有拉近距離,大部分院校都對會計高等教育有強烈的創新需求。
一、會計高等教育的目標
教育目標定位對于確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均有直接影響。我國會計教育界對于會計高等教育目標問題一直沒有停止討論。目前我國會計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目標的同質化(或教育大眾化)、重數量輕質量、重視專業技能教育忽視職業倫理教育等短視問題。各高校本科培養方案中對目標的基本描述為:本專業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優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曉國際會計準則、現代會計管理方法與技能,并具備相鄰專業基本知識,具有科學的組織會計工作、設計會計制度等能力,能在各類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國內外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從事會計實務和會計鑒證、咨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會計專門人才。
這種強調學生在高等教育期間集中掌握某些知識或技能,在畢業時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專業人員,將會計高等教育當成學生職業勞動的最后訓練場的教育目標定位,使學生不能不斷完成自我知識更新以應付變化極快而又日趨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如果我們把教育等同于向學生的頭腦灌輸事實和法規,而不是讓他們理解真正的含義和相互之間的關系,那就完全可以認為教育就是浪費時間。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如同不會獨立思考而只會機械執行的機器,他們只會在某一狹窄的領域中做常規的工作。如果他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無法適用規則的新情況,他們就會不知所措,容易犯下災難性的錯誤。因為他們對行動的基礎即基本原則,并沒有真正充分的理解和掌握……”(Walton 1917,281)。
老子云: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會計高等教育應該教給學生比會計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東西,培養學生在未來成為一個具有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員,重視其終身教育。終身教育關注學生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應該在高等教育期間集中掌握工具性的知識,掌握繼續學習的技能,并且培養其在畢業時形成必備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專業認同感。因而,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增加鼓勵本科學生盡早參加研究活動的部分,重點應在于培養分析及概念性思維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記憶職業準則。
二、課程設置
我國大學會計教育課程體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素質教育課程”。近年來,我國高等會計教育課程體系一直在進行改革,但改革的重點始終是放在專業課程要不要分方面、門數是增加還是減少、理論課課時壓縮、實踐課比重增加等方面,并未有實質性的突破。原先遺留的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的問題、知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增加了過份強調實踐、壓縮在校時間、增加學生為尋找工作的時間等新問題。鑒于此,應根據終身教育的思想,突破會計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思維定式。終身教育理論使高等學校的課程不再單純地追求某一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強調學科本身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打破傳統的學科知識結構,將相近的學科知識內容重新進行整合,形成新的課程體系,突出學科本身的完整性,不再強調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從而減少了過分專業化所帶來的缺陷。
會計高等教育的目標、理念是通過課程體系與內容以及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落實來實現的。在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誠信危機的背景下,如何進行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架構、實現會計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各高校會計學專業建設的關鍵問題,會計高等教育中培養模式的設計應做到如下三點:
(一)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
會計高等教育分為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會計高等教育必須賦予會計人才的知識包括一般知識、通用管理知識和會計專業知識。對會計專業人才能力和知識的培養在培養模式的設計中應做到“由雜而博、由博而專”。在打好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基礎上,廣泛涉獵文、史、哲、藝等知識是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雜”、“博”的必要條件。在課程體系中應當注意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權衡,對此人們的觀點各不相同,怎么設置更為合理,仍然是個難題。近幾年,部分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增設了基礎教育課程,降低了專業教育課程在全部課程的比例,傾向于實行厚基礎、寬口徑的通才教育。筆者認為一味地增加基礎教育課程、弱化專業課程未必可行,在調研中發現,有的院校在基本體系不變的情況下,每年都進行微調,以探究最優設置。
(二)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結合
在打好扎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會計高等教育還應重視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不僅在理論教學中應合理使用互動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還應通過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強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除了需要設置工商管理大類平臺實踐教學環節如金工實習、機械制圖實習、統計方法運用實習、社會實踐調查外,還需要設置會計專業實習,如設置模擬實習、專業認識實習、學期論文和畢業論文等。各高校需要如何設置取決于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比如培養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工業企業會計人才,就需要設置金屬工藝、機械制圖等理論和實踐課程;如果為培養金融會計人才,這些課程就可以不選擇。
模擬教學是會計高等教育中實踐教學的重要手段。為了加強學生對會計實際工作的感性認識,需要通過專業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逐漸完成理論學習與實踐環境的結合。通過校內模擬實習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加強學生分析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獲取信息能力、決策方法運用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加強學生科研、語言文字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可以設置學年(或學期論文)、畢業論文。論文是培養學生捕捉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能力和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專業技能教育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共修
不正當競爭和會計信息失真既損害了廣大消費者和誠實經營者的正當權益,同時也使企業本身失去社會的信任,會計的公信力損失,情節嚴重的還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只強調專業技能而忽視倫理道德,或許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致命傷。在我國會計高等教育中應重視專業技能教育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共修,不僅要在培養方案中增設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還應將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思想滲透在整個教學之中。在我國加強信用文化建設,深入開展誠信道德宣傳教育,任重而道遠。
三、教學組織
我國大部分學校會計學教學計劃和采取的教材,還延續以往的模式,從抽象的會計概念、原則、等式講解,再到具體各項業務的會計處理,最后到會計報表的編制。在教學方法上也仍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 “教”為主的單向理論知識流動、學生相對被動、甚至于會被教師催眠的狀態。在教學手段上,基本上仍然以“粉筆+黑板”等自然媒體,而較少采用多媒體或其他現代化教學手段,即使用多媒體,也不能將講、板書、多媒體有效結合,其結果是學生不容易接受,有的學生到學期末才明白這科是在講什么,有的到畢業還沒明白會計到底是做什么樣的工作。
通過英美等發達國家會計學教育來看,更重視目的性,在教材和課程安排上是從最終做什么入手,如會計學課程向學生們展示為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哪些步驟來完成,在各步驟操作中應遵循什么原則進行,將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原則融入各步驟,學生容易接受。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改變了傳統的方法,教材中所附的習題或案例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變得非常多樣化,強化會計的職業判斷意識,以培養學生分析、表達、交際和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會計教材也不再是作為教學材料的唯一依據,而只是作為若干教學材料的一部分,財經新聞等也是教學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方法上應突破傳統教學方法,采用更為靈活、機動并與實踐有效結合的互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網絡教學法等,并解決如何改變長期以來的單純理論知識教育,甚至是狹隘的專業知識教育的問題;解決如何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問題,解決如何使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問題;解決如何使學生將學到的東西轉化為適應千變萬化的外在環境的潛在能力和內在的精神品質,從而實現人才終生發展的問題。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水平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建議。
總之,會計高等教育一定要分析市場的發展趨勢與需求,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但要注意會計高等教育又不能完全跟著市場走,會計高等教育要根植于市場,同時又要高于市場,因為市場是不斷變化著的,不僅要賦于學生馬上從事專業工作的能力,更要賦于學生自我終身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使培養的會計人才將來能夠引領市場。
參考文獻:
[1] 張春穎.論財務管理專業“應用型”培養模式的架構[J].長春大學學報,2007,(08).
[2] 張春穎、王穎.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子商務,2010,(11).
[3] 張春穎.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保障體系研究與改革[J].長春大學學報,2011,(12).
[4] 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Z].財政部(財會[2010]19號).
關鍵詞:本科畢業論文 實地調查 問題與改進
一、引言
畢業論文是對大學四年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對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檢驗,是大學生完成學業的標志性作業;畢業論文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畢業論文是培養學生思想品質、職業責任、綜合素養的有效方式;畢業論文是多方位評價學生的一個重要手段,畢業論文的整體水平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直接反映。近些年來高校畢業論文質量呈下降趨勢。如何改進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的質量,已成為高校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問題。 本文選擇某高校會計專業2009屆、2010屆畢業論文為樣本,學生人數為533人,剔除資料不完整的部分,有效樣本為523人。調查資料包括: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成績、畢業論文指導手冊、指導教師意見、評閱小組意見、答辯小組評語等,逐一翻閱手工整理。針對學生設計了問卷,包括對畢業論文重視程度的調查、對學生論文寫作的調查、對老師指導的調查、對論文答辯的調查、對學院對論文工作的管理的調查。每一選項下均設置了被調查者發表已設計選項以外內容的欄目。問卷采取五級打分的方法收集整理。發放對象是某高校會計學專業剛剛完成畢業論文的2011屆畢業生,共發放問卷210份,收回190份,有效問卷為185份,其中對教師指導、對論文答辯、對學院對論文工作的管理的調查部分的有效樣本為167份。為了解畢業論文組織情況,對樣本大學的會計學院2010屆與2011屆“畢業論文的工作程序與時間安排”,以及其他三個二級學院2011屆“畢業論文的工作程序與時間安排”的制定與執行等,逐一整理與跟蹤。
二、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管理調查與分析
( 一 )問卷調查結果 現行本科培養計劃中,沒用對學年論文、課程論文的具體安排。學生在做畢業論文之前未能接受論文教學的相關訓練。對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見表(1)。上述調查顯示:59.46%的同學認為缺乏前期訓練,部分同學還補充到“多增加平時寫論文的練習”。而對于是否缺乏寫作的基本知識,沒有明顯的傾向性意見,同意的僅占45.95%。不少同學均補充強調要加強前期的相關訓練,如“希望學習前屆的優秀論文”、“開展論文寫作基本知識的訓練”、“多增加平時寫論文的練習”“增加相關課程”等。
( 二 )畢業論文工作流程調查 本文對樣本大學4個二級學院畢業論文工作流程的文本整理與后期執行的跟蹤,結果如下:(1)畢業論文工作主要時間節點的計劃。依據會計學院對2010屆與2011屆“畢業論文的工作程序與時間安排”、以及相關二級學院對2011屆“畢業論文的工作程序與時間安排”,將論文主要工作分為:學院動員(學生開始工作)、導師與學生見面(導師開始工作)、提交開題報告、提交初稿、提交定稿、答辯等項。調查結果顯示(受篇幅限制,調查數據略):學校規定“第六學期結束前,二級學院組織布置畢業論文動員工作;畢業論文的答辯工作于第八學期第十二周開始”。調查對象中僅只有一個學院的啟動時間符合要求,其余均在第七學期開學初,答辯時間均符合規定,實際上縮短了論文的工作總時間。樣本單位的論文總工作周數分別為31、33、30、25不等。(2)畢業論文主要工作時間的計劃。根據學校規定,論文從動員到答辯的全部工作時間約為32周(不包括期間的寒暑假時間)。為分析各類工作時間安排的情況,將主要工作期間分為了5段:布置論文――師生見面;師生見面――開題報告定稿;開題報告定稿――提交初稿;提交初稿――提交定稿;提交定稿――答辯。調查結果顯示(受篇幅限制,調查數據略):總的工作時間均為31周,比學校規定時間縮短了1周。對2011屆總時間的分布看,第2、3、4段作為指導與寫作的實際可用時間(其他的時間一般是學院實施相關分配導師、檢查審核、評閱、答辯組織等論文的管理工作時間)占總時間的比例為58%。本文同時調查了本校其他二級學院的工作計劃發現,其比例為73%、70%,對會計學院安排的合理性有所質疑。基于對初稿寫作的難度的判斷,樣本學院對第3段安排的時間最長,且期間包括了寒假。本校有的二級學院采取的做法是“3短4長”,而非“3長4短”,兩種方案如何選擇還需謹慎。第1段的時間中包括學生熟悉論文寫作要求,初始選題,以及學院分配老師等,樣本學院的時間安排均比所調查的其他學院長(4周、5周),如何規劃更合理需要商討。(3)畢業論文工作程序的執行。通過對會計學院2011屆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程序的部分執行情況的調查發現:第一,時間節點的執行情況缺乏剛性。如部分學生開題報告的定稿提交時間由規定的2010.11.12,拖延到2010.12.9;而對預期不交論文者并未按原規定的處理。第二,部分工作未履行。如應由學院組織的中期檢查,由學院學術委員會對開題報告、學術不端檢測的抽樣審核,以及論文成績的最終認定等均未按要求實施。第三,部分工作程序未規范。如指導、評閱、答辯未通過的后期補答辯等程序,以及論文的歸檔、總結等工作缺乏不要的規范。從以上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論文工作程序安排是值得推敲的,如何在既定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使用、最有效的使用的確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必須合理安排與嚴格執行。
( 三 )教師指導人數分配及執行統計 教師指導學生人數的調查結果見表(2),教師指導數量超過學校規定(一般不超過8人)。2009屆與2010屆的統計結果顯示:人均指導人數為12.8人,最高為21人,最低為6人。輔修學生論文指導增加了導師的工作量。
三、本科學生畢業論文教師指導調查與分析
( 一 )教師指導方式與指導次數統計分析 以學生填寫的“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手冊”的記錄為依據,對教師對學生的各種指導方式采用以及指導次數調查。指導次數包括選題開始到論文定稿為止的期間內。指導方式分為:面談、電話、郵件等。調查結果見表(3)、表(4)、表(5)。從調查結果看,(1)教師指導的工作量大,63.27%的教師人均指導次數在6-10次,最高為33次,平均為9次;(2)從指導次數反映的教師指導的工作量不均等,最高(33次)與最低次數(3次)差距甚大。(3)在三種指導方式中,面談采用較廣泛,電話方式相對較少。未采用面談的為7人;未采用電郵的為31人;未采用電話的為67人。(4)上述數據來源于學生填制的手冊,由于個別學生提供數據的不夠準確,會影響對本問題的分析。
( 二 )指導教師、評閱小組、答辯小組評閱意見調查分析 根據學校“本科畢業論文管理條例”的要求,將指導教師評閱意見內容要求分為:選題、研究工作、質量水平(論點、論據、論證、行文或結構、貢獻與創新)、不足、結論意見五項記分,每項1分。將評閱小組的評閱意見內容分為:選題、論點與論據論證、結構與研究方法、貢獻與創新、不足五項記分,每項1分。將答辯小組的評閱內容確定為:論文質量、論文陳述、答辯情況、結論意見四部分,另加意見書寫認真情況。每項1分。調查結果見表(6)。從表(6)看,(1)指導教師評閱意見的撰寫內容與質量存在一定差異。大部分評閱意見存在缺漏,較為完整的僅占18.29%。缺項主要集中在對學生完成論文的工作,以及論文的不足等方面。評閱意見分別有電子版與手寫板兩種形式,在電子版中存在復制的現象,手工版中存在書寫欠整潔的問題。指導教師填寫評閱意見的認真程度可見一斑,如何規范值得關注。(2)評閱小組的評閱意見的撰寫內容與質量存在一定差異。較為完整的比例低,僅占12.06 %。絕大部分存在缺項其中缺一項的占60.70%。對于27.24%缺2項級以上的評閱意見是要重點關注的,缺項主要集中在對貢獻與創新、不足的評價。部分評閱意見存在缺乏針對性,只是一些適用于不同論文的套話,甚至直接復制等。論文的英文摘要的質量如何、附件情況等基本沒有涉及,只有極少數評閱中評價了數據處理能力。(3)評閱小組的評閱意見的撰寫內容與質量存在一定差異。填寫完整的僅占5.06%,大部分答辯小組的評語屬于基本符合要求,不同程度的均存在缺項。48.25%為缺項為2項及其以上,接近半數,其中12.45%的評語問題較多的。評閱填寫字跡潦草的現象比較普遍,大部分有缺項的評語首先是填寫的字跡潦草、不認真。綜合對導師評閱、評閱小組評閱、答辯小組評閱的調查,集中反映出,教師層面對論文指導工作缺乏嚴謹認真的態度。在對論文指導手冊的調查中還發現,對比學生與教師對論文完成總結的填寫情況,教師的完成質量低于學生,這也進一步表明教師對此項工作的態度的確存在問題。
( 三 )教師論文指導調查分析 (1)教師指導中的問題學生沒有明確看法表(7)。對與第1、2、4、5、6項所涉及的教師指導中的問題,被調查的學生沒有一致的看法。只是對教師之間對論文的要求存在差異有44.16%。(2)老師應及時糾正學生選題不當的問題。本選項并非反映存在的問題,只是學生對教師指導的想法。70.06%的學生持贊同意見,可以認為學生對選題是十分關注的。(3)師生交流應采用多種方式和增加次數。前面已有從學生寫作層面提出了與老師溝通的建議。本部分實際上是學生對教師指導的看法。調查結果表明:65.27%認為目前郵件交流是主要形式,由于實習影響了面談的次數。部分同學還建議:學生應主動找老師,教師盡量留多種聯系方式方便聯系,結合郵件方式可多進行電話交流,增加面談次數。(4)應加強老師對論文的指導。在改進老師指導的調查中,部分同學提出了較好的建議。如:指導過程中應要求更嚴格,學校應統一安排時間指導,適當安排指導會,教師可以更早些與學生溝通等。
四、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寫作調查與分析
( 一 )畢業論文形式調查與分析 以學生論文為主要調查對象,具體內容包括:論文選題的適當性、構框架的完備性、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文字圖表的正誤性、文字圖表的正誤性、參考文獻的充分性。根據學校的有關文件的規定,結合學院的現行做法與統計分析的需要采用的分類標準見表(8)。(1)選題寬泛的現象依然存在。盡管上述統計是僅僅從選題的字面上的分析,但是,從中也能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問題。一是少數選題偏離專業。表中的6份不當的選題基本屬于此類。如“我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和管理研究”、“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合理性研究”等。二是目標寬泛的現象也有一定的數量,如“論商業銀行成本管理”、“我國上市公司運用公允價值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等。三是部分題目的文字表達不準確,甚至存在歧義。如“論我國物業稅轉實的稅率設計”等。四是比較恰當的題目的比重僅占14.56%。選題中如何在教師的指導下把握“小題細作”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2)論文結構框架的明顯缺項比例低。結果分析:有接近一半的學生論文結構合理,有明顯缺項的僅占0.78%。盡管在結構完整性方面問題較少,但是13.62%的結構體例一般化的問題也需要引起重視。(3)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規范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規范研究仍然是當前主要的方法,47.86%的學生采用規范研究方法;實證方法的應用已經有所開展。8.56%學生開始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在規范研究的同時部分同學(27.63%)注重結合案例進行分析提供數據支持;問卷調查、專家訪談方法還未能在畢業論文中采用,調查工作的難度與工作量也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4)圖表使用有限,文字差錯低少。調查結果見表(9)顯示:70.43%的論文不存在文字表述的錯誤,且無嚴重錯誤的發生,文字表述的差錯率較低;部分論文存在小的差錯或偏誤,占比為26.85%;7份錯誤嚴重的論文是值得關注的,占比2.72%。論文對圖表并用的并不廣泛,占41.25%,尤其缺乏對圖的運用,僅占7.78%。16.73%的學生并未使用圖表的形式,一方面是論文本身不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是學生對圖表的使用不重視。(5)參考文獻的運用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參考文獻數量基本上在15篇左右,25篇以上僅占11.73 %,本科中還有極少數(2.81%)在5篇以下。參考外文文獻的數量基本上在1-5篇,但是有37.5%的學生沒有外文文獻。即使標明有外文參考文獻的論文中,對該文獻的具體運用,也仍令人質疑。參考文獻的時間基本為近5 年,在時效上還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 二 )畢業論文寫作調查與分析 如表(10)所示。(1)論文寫作的時間投入有限。43.78%的同學認為寫作投入的時間不夠,高于不同意的比例(38.38%)。57.30%的同學認為考研、實習影響了論文寫作。有的同學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論文寫作時間”、“提前交初稿的時間,增加修改時間”等。(2)對選題及開題報告的完成現狀的判斷分歧不明顯。對選題與開題報告給出的兩項調查結果意見差異不明顯。同意選項5的比例(87份)略高于不贊同的比例(65份),認為開題報告基本到位的比例(79份)略高于認為不到位的比例(71份)。(3)對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問題的認識基本一致。對所設計的8、9、10、11選項持贊同意見的比例均接近或超過50%,分別為:68.35%、48.65%、50.81%、68.35%。至于論文是否存在借鑒引用的內容較多,被調查者各持己見。(4)普遍認為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不夠。75.68%的同學贊同和非常贊同,有的還建議“和指導老師多交流,尤其應該多些面談”。各選項的“說不清”檔級的填列人數基本在30-40份,平均為35份,占比18.92%。這部分同學實際上是沒有發表意見。
( 三 )畢業論文成績調查與分析 調查樣本為20009、2010屆學生畢業論文,共523份。將論文成績分為以下5個等級,分布情況見表(11)。基于論文的總評成績由導師評閱成績、評閱小組成績、答辯小組成績三部分組成,即:導師的評分×35%+評閱小組的評閱分×35%+答辯小組的評分占×30%。按此構成情況,對成績構成做進一步統計分析見表(12)。成績總體分布統計結果表明:成績主要集中在“良”、“中”占比為80.50%; 90分以上的論文極少,僅為0.57%。成績構成情況統計結果表明:(1)從論文的平均成績看,導師成績、評閱成績、答辯成績三類成績呈遞減的狀況,不論是全體樣本,還是分年級與分專業樣本、還是分班級的樣本均反映出此特點。這種現象,是否表達指導教師評分較寬,還是評閱與答辯評分較嚴。(2)從最高分、最低分看,仍然表現為導師成績、評閱成績、答辯成績三類成績呈遞減的狀況,且在全體樣本、分年級、分專業、分班級的樣本中基本也是如此。在最低分中還看到導師未給出不及格的成績。(3)導師成績、評閱成績、答辯成績三類成績中分差達到20分以上的有16份,其中最高為25分。(4)隨機抽取52份樣本,其中24分樣本(約46.15%)的評閱成績或答辯成績高于導師成績,其中有兩份的成績差額分別為19分、20分。也就是說,盡管平均成績反映出的導師成績高于評閱成績、答辯成績,但是,從個案看仍有一定比例的論文顯現出相反的狀況。
五、結論與建議
( 一 )調查結論 本文通過調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學院管理。首先,缺乏對畢業論文教學目標的科學定位。畢業論文是高校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其他教學環節所不能代替的,必須充分認識它的相對獨立性。但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與其他教學環節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必須與其它教學環節彼此配合, 相輔相成, 構成完整的教學體系。而現實中將畢業論文作為獨立的教學環節看待, 割裂其與其他教學環節的關系,混淆了畢業論文教學與畢業論文寫作的關系。導致畢業論文寫作前缺乏前期的寫作知識與能力的訓練。其次,缺乏對現行框架下實施方案的合理設計。現行畢業論文工作規范(“畢業論文工作程序與時間節點”)的設計存在缺陷:已有的內容安排不盡合理;程序不完整、部分內容缺失;已有的內容與要求不清晰等。同時,對現行規范的執行缺乏剛性,監督檢查不到位,如教師平均指導人數的突破上線,疏漏對選題的審核、中期的檢查、成績的審核等環節,答辯的時間安排短,最終通過率100%等。最后,缺乏對組織實施的有效監督機制。尚未建立以獎懲導向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對學生論文成績考核不嚴格、缺乏淘汰機制、通過順利。對教師指導過程的評價考核不嚴格、缺乏獎懲機制,教師指導優略無礙,論文教學整體效果差。對管理層的管理職責缺乏必要的考核問責機制,組織實施的管理水平不及。這樣的管理機制是影響論文質量的根本原因。問卷調查中,學生希望加強對教師的選擇加強論文管理,定期檢查論文進程,建立導師淘汰、獎懲機制等。(2)教師指導。一是時間與精力的投入不足。一方面是教師指導的學生人數偏多,導致可能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教師以“完成任務”的思想實施論文指導工作,面對一項具有極強彈性的工作,個別教師的浮躁的情緒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完成過程。問卷調查中70.06%的學生認為老師應及時糾正學生選題不當的問題。應加強老師對論文的指導,增加面談次數。二是因人施教指導的方法不足。論文的指導是一個具備明顯“個性化”的教學活動,每位同學的基礎不同,選題不同,研究視角不同,選用方法不同等,使得教師需要針對每位同學的具體情況進行指導。這樣的指導工作不僅工作量大,而且面對學生的需求,教師還面臨著一個再學習的問題。但現實中,能有這樣工作態度的教師的確不多。三是高質量完成指導的要求不足。學院對學生論文質量與水平的要求,也是對教師完成指導工作的質量要求。在現階段學院對學生論文質量的考評相對弱化前提下,教師基于工作任務的完成,加之學生方面的配合不足,教師也缺乏高質量完成論文指導的壓力與動力。因此,盡管教師指導論文數量超過上限,甚至成倍增加的情況下,教師通過努力,均可按期完成任務。問卷調查中學生反映指導中應嚴格要求。(3)學生寫作。大學期間學院缺乏這方面的教學,學生自身也缺乏這方面的學習。問卷調查中,59.46%的同學認為缺乏前期訓練,部分同學還補充到“多增加平時寫論文的練習”。而對于是否缺乏寫作的基本知識,沒有明顯的傾向性意見,同意的比例僅占45.95%。不少同學均補充強調要加強前期的相關訓練,如“希望學習前屆的優秀論文”、“開展論文寫作基本知識的訓練”、“多增加平時寫論文的練習”“增加相關課程”等。大部分學生存在重“課程學習”、輕“論文教學”的思想,對論文教學環節的學習目的認識不清。主要以“如何能順利通過”為目標,而沒有過多的思考通過論文教學希望獲得哪些知識與技能。在面對就業實習考研幾項工作的時間沖突,從完成的順序上,論文一定是在最后。而且,投入的時間明顯不足。問卷調查中,43.78%的同學認為寫作投入的時間不夠,高于不同意的比例(38.38%)。57.30%的同學認為考研、實習影響了論文寫作。有的同學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論文寫作時間”、“提前交初稿的時間,增加修改時間”等。在論文完成的過程中,反映出專業研究能力的匱乏,寫作知識與技能的匱乏。普遍存在論證資料信息整理不夠,研究證據欠充分,研究結論價值單薄。個別同學在論文中大量借鑒、引用他人的觀點, 卻不求甚解。問卷調查中,對所設計的:“缺乏對所研究目標最新研究成果與實踐現狀的深入研究”“整理參考文獻提出研究思路的能力不夠”、“運用所學知識研究問題的能力不夠”、“缺乏實證等多種研究方法應用的訓練”等選項持贊同意見的比例均接近或超過50%,分別為:68.35%、48.65%、50.81%、68.35%。普遍認為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不夠。75.68%的同學贊同和非常贊同,有的還建議“和指導老師多交流,尤其應該多些面談”。有還要求“多進行電話交流”、“盡量多留聯系方式”、“學生應主動找老師”、“學校應統一安排時間指導”、“安排指導會”“增加面談次數”“教師可以更早的與學生溝通”。
( 二 )相關建議 (1)畢業論文教學切實納入教學計劃。課程教學、論文教學、實驗教學等均是本科教學的不同形式。論文教學的最基礎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品質素養、情報素養、學術素養、綜合素養。因此,論文教學是實現本科教學目標的重要形式。長期以來,課程教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形式,論文教學是研究生教學的重要形式。但是與此同時,本科教學又不可忽視論文教學,研究生教學又不可沒有課程教學。即使在此狀況下,課程教學中通常包括了以課程論文體現的論文教學,論文教學又往往是課程教學的后續。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科的論文教學作為一種教學形式,通過論文的寫作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根據實施的目標與要求不同,論文教學一般包括:課程論文教學、學年論文教學、畢業論文教學。這三類型也存在一定的遞進關系,畢業論文教學是論文教學的重要形式。現實中實際上是忽視了甚至取消了課程論文教學、學年論文教學,導致了畢業論文成了空中樓閣,失去了基礎。增設相應的選修課程或專題講座。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論文寫作、文獻檢索專題;熱點問題專題;優秀畢業論文點評專題等。部分專題以外聘教師完成。在已有的課程教學內容中增加相關的內容。在專業主干課程中加強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具體包括:理論聯系實踐的專門問題課堂講授、學生研討;明確與落實需要完成課程論文的具體課程教學計劃。增加對學生完成課程論文、文獻檢索、調研報告、學年論文等的要求。(2)畢業論文教學實施流程的再造。啟動激勵競爭機制,允許個別教師指導學生數量超過學校的標準,也允許出現個別教師落選; 提供了課程教學與畢業論文教學融合的平臺;加大教師對學生的寫作前期(選題前)的指導;增加了對假期時間的利用;延長了論文教學時間,使得學生實習前完成畢業論文的主要工作成為可能。細化落實學院對論文的組織管理,包括:嚴格執行學校“本科畢業論文管理條例”;規范夯實論文動員環節;細化學院對論文的中期檢查;明確答辯后再修改、定稿、再答辯等環節的管理;細化指導、評閱、答辯意見撰寫要求;試行院系兩級答辯辦法;增加論文撰寫與指導過程的記錄等。建立畢業論文教學獎懲機制,既獎勵優秀論文、又實施論文考核的末位淘制;既獎勵學生,又獎勵教師及教學管理者。建立優秀論文、典型論文后期的出版、推介、使用制度。完善論文總結歸檔工作。(3)建立論文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主要包括:過程評價與最終成績評價;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事故認定與優秀評價等,確保論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孟梅:《高校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的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近年來,提高教育質量、夯實質量工程成為教育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對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孔夫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作為獨立學院,其生源主要是二本錄取線以下、專科錄取線以上的學生,一般統稱為三本學生。這些學生雖在學習成績上與二本及以上學生存在差距,但他們興趣廣泛、思維活躍、求新、求異意識強,樂意接受新事物,在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以及創造力等方面顯現出一定的優勢。因此,三本院校培養的學生應與母體學校東南大學培養的學術型、研究型人才區分開來,更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也與教育部對獨立學院的界定吻合,與我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契合,即獨立學院應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以就業為導向的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此外,會計作為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強的學科,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發展,強調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要加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會計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除了優化理論教學,更應強調實踐教學。筆者根據近年來的教學經驗和教學體會,堅持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辦學理念,在構建適合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二、會計實踐教育模式發展
(一)教學模式的內涵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模式內涵的理解眾說紛紜。國外以喬伊斯和韋爾(2002)為代表,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教材選擇、提高教學活動的一種范型或計劃。國內學者認為這種“范型”或“計劃”只反映了教學模式的外在表現形式,并沒有揭示其實質性內涵,忽略了教學模式深蘊其中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不利于教學模式的深入研究。我國學者主要從教學過程、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等范疇中去定義教學模式,認為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過程的模式、教學結構的模式、教學方法或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筆者認為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在大量的教學經驗基礎上,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系統、可操作的教學活動范式。這種范式包括指導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策略等構成因素。科學地處理教師、教材、學生、教學法、教學條件、教學組織形式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教學模式設計的要點所在。
(二)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回顧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理論界就展開了對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但直到近年來才結合會計專業探討實踐教學模式。筆者通過中國知網以“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為關鍵詞進行查詢,共查到53篇與會計實踐教學相關的文獻,通過對這些文獻的研究發現:2004年之前,會計實踐教學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談不上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嚴格來說,只是教學模式構成要素的片面探討。如梁杰、張麗萍等(1995)重點闡述了會計實踐教學內容要增設原始憑證、按制造成本法計算成本、追求內容的先進性和可操作性,憑證、賬表要按新稅制要求進行調整。其他學者多是對會計實踐形式或方式單一形態的羅列。張仕平(1995)指出實踐教學可以實行多種實習方式并舉;徐永斌(1999)提出了會計實踐教學的八種形式:實務演示方式、單元練習方式、模擬實習方式、社會調查方式、案例教學方式、項目設計方式、課題研究方式和校外實習方式。2004年以后,對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深入,劉青(2006)提出了模塊化會計實踐訓練體系,將實踐內容分為基礎訓練模塊、專業訓練模塊和綜合訓練模塊,并結合教學內容、師資建設和“文件夾”式實踐考評法來構建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思路清晰,但過于強調實踐內容,不夠全面。印榮(2007)采用“雙重會計實習”法,重點將實踐放在手工操作上,然后再將手工操作與電算化操作相結合來提高實踐教學效果,該方法過于強調手工操作,與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相悖。汪詩懷(2009)按照會計職業崗位(出納、往來、存貨、資產、職工薪酬、資金、財務成果、主管會計)劃分8個模塊來進行會計實務訓練,是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陳兆芳(2010)構建了會計專業“三段雙軌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三段”,即按照項目課程的開設,實現從單項實訓到崗位實訓再到綜合模擬實訓的階段性實訓;“雙軌”,即以一個典型的制造業發生的主要經濟業務為實訓資料,要求學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運用計算機完成從填制憑證到編制報表等一整套賬務處理操作;“遞進式”,即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緊密結合,指導學生開展實習,撰寫崗位實習報告。這種模式由簡單到復雜,學生易于接受,通過雙軌運行,可以強化技能,通過遞進式,可使學生順利完成由學校到企業的角色轉換,真正勝任企業工作,但如何合理的分配課時,選取適合的教材,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待檢驗。
可以看出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呈現出由點到面的不斷完善過程,但圍繞教學模式的內涵,構建相對穩定的、系統的、可操作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還需在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的確定,師資、教材、教學法、教評等細節問題上進一步細化。
三、三維立體式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構建
結合教學模式的內涵,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需包括以下構成要素: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評價等,這些要素之間應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缺一不可。鑒于此,筆者構建了三維立體式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圖1),該模式以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手段和實踐教學組織形式為支撐,以實踐教學評價為保障,在實踐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共同實現實踐教學目標。
(一)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成為現代教學的一種全新模式,在該模式下,學生不再機械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的汲取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研究和探索,最后通過實踐將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教師則成為引導、指導、鼓勵、陪練的角色。因此,會計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應表述為:一切實踐活動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在該思想的指導下,會計實踐教學目標為:通過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以及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的建立,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較高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符合獨立學院要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多層次遞進式的會計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最重要的是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總的設計原則是多層次、系統化、遞進性以及四年不斷線。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學時比例超過了總學時的25%,包括課內實驗或實訓、集中專業實踐、專業社會調查、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等,實現了課程模塊實訓到綜合實訓循序漸進,做到了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體現了模塊實訓和綜合實踐相結合,課內實訓和集中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實習相結合,認知和專業實習相結合的特點。此外,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設計教學大綱時,為每一項實踐內容合理分配了學時,真正做到科學、合理和細致。主要安排如下(如圖2):第一學年,基礎會計課內模塊實訓;第二學年,第1學期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課內模塊實訓,第2學期手工做賬綜合實訓;第三學年,第1學期財務管理、審計、稅務會計、稅法和會計信息系統課內模塊實訓,第2學期認識實習,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本專業進行社會調查,并獨立撰寫實習報告;第四學年,財務ERP綜合實訓、沙盤模擬綜合實訓、畢業實習和撰寫畢業論文。
其中,模塊實訓階段的教學資料由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根據實踐學時的安排,結合企業實際進行編制,并根據準則、科研的最新動向不斷進行調整,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可操作性。
綜合實訓階段,手工做賬按崗位進行分角色演練,同時為學生配備真實的企業案例、購買各種賬、證、表及裝訂工具,真正做到高度仿真;財務ERP由本專業教師與財務軟件公司共同開發,更多地考慮從ERP應用視角,以企業經營中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等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從課、崗相融的角度進行重構;沙盤模擬對抗賽由經常指導比賽的教師在沙盤實驗室通過實物教具和計算機軟件仿真企業整體經營狀況,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設CEO、財務總監、市場總監、生產總監、銷售總監等職位,通過若干會計年度模擬經營,讓學生體驗到企業的戰略管理、計劃、供、產、銷、財務等核心環節。
在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階段,將兩者緊密結合,安排學生在學校建立的七大實訓基地或自己聯系的實習單位進行為期8周的實習,在實習一周后確定論文選題方向,并帶著問題完成后續實習,實習過程中撰寫實習日志,實習結束后提交實習日志和實習報告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論文強調案例研究或企業實務問題研究,針對性強,學生積極性高。
如此,做到實踐內容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不僅符合學生知識能力逐步提升的特點,使學生易于接受,而且有效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會計專業近80%的學生在畢業前取得會計、證券從業資格證;部分優秀學生在各類大賽中獲獎。
(三)多元高效的會計實踐教學方法 本專業青年教師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踐教學和教研活動,能夠綜合運用課堂練習、案例教學、角色演練、模擬教學、項目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采用粉筆、黑板、多媒體作為基本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來進行輔助教學,使專業理論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著力提升專業能力。如,在《財務管理》課程中融入實務情景和案例教學,將實務中的案例完整地呈現,并引導學生利用已習得的理論知識解釋其中的現象,解決其中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方法的實現,離不開實踐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教師,為了保證實踐教學方法高效執行,學院在師資隊伍的培養上加大投入,建設了一支多學科專家組成的教學團隊,形成“教學團隊交叉融合化”特色:(1)按專業方向,將校內現有師資分為財稅一體化、戰略管理會計、公司理財、內部控制與審計等學科組。以學科組為單位,積極開展教研科研活動,合理配置教學與科研資源,明確每位教師的教研科研方向,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2)校內外專家交叉融合,在整合校內教學團隊的基礎上,引進行業的技術、管理及會計專家,為學生講授實踐課程,指導課外實習,開設專題講座,打造校外、校內專家聯合培養機制。(3)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創造條件,采取多種方式培養“雙師型”教師。如與企業合作研發項目、開展財會咨詢服務、到企業調研或掛職鍛煉、為企業培訓員工、帶學生到企業實習等方式,獲取企業實踐經歷;鼓勵教師參加注冊會計師等執業資格和會計師職稱考試,取得會計相關資格、職稱證書。
(四)先進現代化的會計實踐教學手段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會計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教師緊跟時代潮流,充分利用學校良好的網絡硬件環境和教學資源,建設了包括網絡助學平臺、網絡交互平臺和DIY自主研學平臺三個二級平臺的“網絡實踐教學與管理平臺”,實現網絡教學資源的整合,提高學生的自主研學和互動交流能力。網絡實踐教學與管理平臺結構如圖3所示。
(1)網絡助學平臺,主要提供模塊實訓資料、綜合實訓資料和論文文獻資料,其中模塊實訓和綜合實訓資料均附有答案,便于學生自主分散練習,實訓資料均由教學經驗豐富,且具備企業實踐經驗的專家、骨干教師傾力打造,實訓內容緊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會計準則的變遷,不斷作出調整甚至變更。
(2)網絡交互平臺,主要提供教學資源共享與交流的渠道,如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和校企互動,實現教學資源、教學疑難問題的透明化,密切師生之間、教師與企業之間、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聯系,一定程度上避免師生與企業、與社會的脫節,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平臺。
(3)DIY自主研學平臺,主要圍繞提高學生的自主研學能力,提供的自主研學平臺,包含問題征集與、自主設計管理、成果展示管理等功能。該平臺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人際交流能力和創新能力不無裨益。
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本專業還大力建設校內實驗室,整合現有的軟硬件資源,構建了“開放式工商管理大類實驗實訓網絡平臺”(如圖4),并與“網絡實踐教學與管理平臺”實現對接。
此外,本專業將已有的一批先進實用、與企業接軌的教學軟件:ERP沙盤模擬教學系統、企業經營ERP和財務ERP軟件、國際結算教學軟件、財稅一體化軟件、人力資源管理教學軟件等,運用到課程實踐和集中實踐環節,分別仿真模擬企業的商業實戰場景、企業財務以及財稅一體化操作、真實的國際資金流動環境業務流程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會計實務處理能力,促進校企無縫對接。
(五)分散實踐和集中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按照開放式教育的需要,我校采用了先分散后集中,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形式,以課程實踐帶動綜合實踐。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會計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實踐,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使學生實現由低級被動學習向高級自主學習的過渡。
在課程模塊實訓階段,主要采用分散實踐的教學方式,先由任課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邊講邊練,以便及時指導學生;然后在課下通過網絡布置單項實踐訓練,由學生通過“網絡實踐與管理教學平臺”查閱資料,相互討論,獨立完成實踐任務;最后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實踐任務的評定。
在綜合實訓階段,主要采用集中實踐的教學方式,由教師將所有學生集中在計算中心、經管專用機房、手工模擬實驗室、企業綜合經營沙盤推演室、財稅一體化實驗室等專用實驗室進行綜合模擬實訓,在實訓過程中以采集的企業真實案例為實訓題材,采用小組合作、分組演練、模擬工作流程等多種仿真形式,以學生為主體,合作完成實踐任務,教師作為輔助角色,進行引導和指導。這種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對增強學生的執業能力、崗位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畢業實習和論文是學生綜合實習的最后一個環節。在畢業實習階段,對大部分學生采用集中實踐的方式,將其安排到一些軟件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咨詢有限公司等實習基地進行實習,還有一部分學生分散安排到即將去就業的企事業單位、證券和銀行等機構進行實習,實習場所具有固定加變動相結合的特點,很好地滿足了日益擴大的會計專業培養規模的需要,通過實習使學生在基本真實的職業氛圍中得到鍛煉。畢業論文由學生分散獨立完成,強調過程控制:成立論文領導小組,由專業負責人、專業秘書、論文組長、輔導員、導師各司其責;采取網上畢業設計管理系統,推動工作流程化;狠抓論文質量和格式規范,采取具體措施,開展文獻檢索、論文格式、畢業設計管理系統操作等培訓講座,抓好中期檢查、論文互評及答辯環節,論文統一打印。整個環節不僅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水平,也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團結協作精神。
(六)動態綜合的實踐教學評價方法 實踐效果的評價是實踐教學模式的重要一環,其評價方法的優劣會對學生的實踐行為產生導向作用。因此,為了合理評價會計實踐教學效果,可分四個模塊構建動態綜合的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該指標體系的設計旨在考查實踐教學過程是否激發了學生對會計學科的濃厚興趣,是否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在操作過程中,部分環節的得分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如模塊實訓中的網絡大作業,綜合實訓過程中的實訓匯報以及畢業實習環節的工作日志。除以上實訓環節外,學生還可以通過考證、參加各種省級、國家級創新創業比賽等形式來獲取實踐學分。實踐表明,這種動態綜合的評價方式大大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評定結果不僅真實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使學生的業務素質和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同時還較為有效地采集到學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信息,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起到一定作用。
四、結論
三維立體式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打破了時空局限性,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和提升,為我院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寬廣的舞臺。這種模式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也促進了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為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與崗位要求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何存花:《高校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研究》,《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關鍵詞】 管理會計;雙語教學;教學質量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量的跨國公司進入我國進行本土化經營,國內許多企業也開始實行國際化戰略,職業市場對具備雙語能力的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這對我國高校的會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自教育部2001年頒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 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來,雙語教學已在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下文簡稱“我院”)推廣和深入,對雙語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的探討也日益受到重視。筆者自2002年起擔任“我院”中澳合作班的《管理會計》課程雙語教師,作為原版教材的授課教師,有一些切身的體會和思考,在此作一些交流和探討。
一、“管理會計”雙語教學的目標
要有效實施雙語教學,首先要明確實施雙語教學的目的。目前在雙語教學中,尤其教學初期,往往存在“翻譯課文”、“專業術語或新單詞課”等誤區,致使部分學生感到雙語教學就是專業英語課,甚至從某種程度上等同于英語課,這就是教學目標不明而導致的本末倒置。
雙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用英語來理解和表達專業理論的能力,引導學生去接觸更多的英文文獻和資料,加深學生對國外先進的知識體系、思考方法以及前言的學術理論的進一步了解,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著力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并為今后進入的專業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管理會計”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很多中文教材直接就是國外原版教材的翻譯或介紹,非常適合采用雙語教學,可以促使學生掌握更根源的學科知識點。因此,雙語教學首先是會計的專業教學,獲取學科知識是雙語教學的核心和重點。
二、“管理會計”雙語教學的實施及相關問題的探討
(一)雙語教材的選用
要進行高質量的雙語教學,必須選擇恰當的雙語教材,教師要兼顧教材內容和教材費用兩個問題,但前者應該是教師選用教材的關鍵因素。對于教材的選用,一般有購買原版教材、自編教材、雙語教材、改編教材等幾種選擇。對“管理會計”而言,其課程特點決定了選擇原版教材為好,以對那些在管理學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的學術研究可以做更深入的了解,但本科生的教材要難度適中,不能讓晦澀的語言成為大部分學生學習的障礙。也就是說,在保證教學體系完整合理的前提下,應盡量選擇語言生動、示例清晰、邏輯性強的原版教材。雙語教師要對選用的教材充分理解,并根據課程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調整與組合,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尤其要補充難度適中的閱讀材料,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求知欲。
(二)雙語教學準備與實踐
為有效提高雙語教學的質量,教師在雙語教學實踐中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充分準備教學資料,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在雙語教學實踐中,最佳的狀態是學生課堂外自學,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討論,由教師檢驗自學效果并解決重點疑難問題,提出系統的專業前沿理論知識。但實際過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實現,因為原版教材往往閱讀量很大,一些學生由于語言問題往往不能堅持自學,或者雖然課前閱讀了課文和相關資料但不能把握要點,致使課前預習沒有實際效果而最終放棄,學習效率較低。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雙語教學前要合理評價授課水平與學生素質,明確雙語教學的基本條件與學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此為基礎充分準備教學資料,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些教學資料應該包括全英文的教材、教學大綱、授課專題摘要、練習題、輔助閱讀材料、自測題、小測試等,有些教學資料教材中已經提供,有些則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實踐不斷地積累完善,并根據授課計劃進度及時提供給學生,指導學生適應雙語教學的節奏,進行積極有效的課前預習,使一些基礎的語言問題在課前得到解決,從而提高實際教學效果和效率。
2.詳細講解重點與難點,引導學生自我學習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盡量用英文授課,但不必強求英文授課比例,可在必要時以中文輔助解釋,主要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的理解程度適當加以調整。教師一定要精心準備教案,在“管理會計”雙語教學中,筆者一般以小的案例引出本專題主要內容,列出關鍵詞并加以解釋,通過例題講解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根據時間提出一些小問題讓學生解答,著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理解學科重點。這要求雙語教師要提高英文表述水平,能夠詳細講解重點與難點,在掌控教學進度的前提下,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過程的互動,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要避免因為教師的英文水平,使得原本能夠旁征博引、精彩紛呈的課堂變得平淡無味,甚至成了純粹的專業詞匯學習,或者出現備課時幾乎把每一句課堂用語都設計好,根本不敢多講一句教案上沒有的話,師生之間缺乏互動。
3.恰當安排習題答疑,加強師生的溝通、交流
在雙語教學中,很多學生反映看得懂、聽得懂,但仍不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為課堂時間有限,這些能力又不能僅依賴授課得到提高,問題長期積累下來,往往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教學的惡性循環。因此,要根據教學進度,靈活安排習題課和答疑課的時間。習題答疑不一定完全由教師講解,可以請一些知識掌握的好的學生在充分準備后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課堂,可以針對全班、部分同學或者個人,借助于班級公共郵箱或我院的網絡教學系統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習題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盡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學生對課堂教學不感興趣,只是等著習題答疑,降低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4.適時進行復習測試,促進學生主動思考
雙語教學中往往出現學生學后忘前,即在學習后面專題的過程中發現對前面的幾個專題已經沒有印象,甚至有個別學生夸張地說等臨近考試發現對以往的知識點遺忘大半,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差異,學習態度也不盡相同,尤其是有些學生由于語言障礙可能會對某些課程存在回避心理。為避免這種情況,需要雙語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和授課內容進行復習測試,一則促進學生溫故而知新,二則使學生及時總結學習經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復習測試不一定是書面形式,也不一定占用過多課堂時間,可以通過設專題分組討論、案例設計與分析等形式進行,主要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引導學生對某一問題深入研究,最終形成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三)雙語教學方法和手段
1.適當采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雙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難以表述的理論或難度較大的課堂案例等采用動畫、聲音、視頻等形式編制成計算機軟件輔助講解,使教學內容直觀、趣味、多樣。而且,將多媒體課件發給學生,可以引導他們進行自主的學習。但要注意多媒體與板書并用,因為在“管理會計”教學中有些推理過程用板書邏輯更為清晰,也更能帶動學生逐步深入對理論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和校外的網絡資源,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等學習提供便利的平臺和工具。學生可以通過瀏覽各種專業網站,了解學科的最新動態,也可以隨時通過電子郵件、MSN、博客等與教師或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等。
2.有效實施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以致用
在雙語教學中根據授課進度恰當實施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對某一特定學科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指點、引導、啟發思維,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并在探索中解決問題。尤其“管理會計”是一種方法性、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案例教學可以成為連接知識點與業務實踐的橋梁,使知識的傳遞更加主動、迅速、高效。這對雙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當具有相當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運用知識,根據案例的背景資料和個案所處的環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可以通過小組作業、小組發言和討論,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外出調研等方式,將課程學習與其學年論文甚至畢業論文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促進雙語教學改進發展的思考
(一)雙語教學的師資選拔與培養
雙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素質是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學校要有專門的雙語師資選拔原則與方法,為教師參加教研和培訓提供支持。可以通過出國研修、聘請國外專家來校講學等在職培訓提高雙語教師教學能力與水平,有計劃地組織骨干教師的外語培訓與進修。同時,建立有效的教研激勵機制,定期獎勵教學研究成果,充分激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高質量的雙語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學科和英語功底,還要肯下工夫、肯付出。因此必須尊重和保護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和鼓勵教師上有自己特色的課。
(二)雙語教學評價與成績考核
由于雙語教學的特殊性,其教學評價機制應有別于一般的教學評價機制,要建立一個全程監控的測評體系,對結果與過程測評并重,可以實施多指標評估體系,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態度與能力、教學內容與方法以及有關部門在雙語教學實施中的作用與效果。雙語教學成績的考核根據課程內容形式要多樣化,要從教學的角度理性地認識東西方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成績考核的差異性,選擇貼近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的考核方式,將平時與期末成績并重、書面與口頭表達相結合,從而有效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與學習效果,實現雙語教學真正的意義和目標。
(三)雙語教學經驗的交流與傳遞
雙語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處于探索和不斷推進的階段,有待進一步提高和逐步完善,教學經驗有待積累和豐富,教學質量有待檢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大力開展教學的研討與交流,及時分析存在的問題,總結和推廣教學經驗。學校要為教師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專題討論提供平臺,可以定期組織跨專業的雙語教學教研活動,促進雙語教學經驗的交流與傳遞,加強不同階段、不同專業間雙語教學的溝通,使學校的雙語教學更加系統、合理。同時,在雙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就將一些問題加以解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對同類課程的學習興趣,避免教師重復無效的工作,加強雙語教學不同階段教師之間的配合與協作,最終提高學校雙語教學的總體質量,有效實現雙語教學目標。
在實施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大家基本認為雙語教學對教學雙方都會產生較大影響。對于學生,它可在人文素養培養上、思維方式訓練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于教師,也是一種思想文化和教學水平的提高過程。雙語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還需要教學雙方共同的努力、學校對雙語教學的合理安排以及雙語課程之間的有效銜接。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燦.對我國高校實施雙語教學的幾個相關問題探討――以會計學學科為例.高等教育研究,2007,(1):50~52.
[2] 吳平.五年來的雙語教學研究綜述.中國大學教學,2007,(1):37~45.
[3] 楊勁松,雷光和.關于構建雙語課程“學?教”評價體系的思考.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33~35.
【關鍵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策略;問卷調查
自1999年我國高等院校開始大規模擴招以來,高等院校的經管類專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本科人才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全國6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500多所開設了經管類本科專業,形成了“校校辦財經”的新格局,人才培養質量問題仍然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1]。本科畢業論文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構成部分,是鍛煉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關鍵一環,可以說其實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也是其獲得學位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畢業論文也是一項重要內容,畢業論文質量體現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2]。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專業的發展始于1979年,業已形成以工商管理學為主體,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經濟學三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基本格局,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學生近5080人。近年來,我校經管類專業在如何加強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管理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校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仍存在總體質量不高、抄襲現象屢禁不止、內容空洞、論文過程管理不平衡等諸多問題,為此,亟待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予以應對。
一、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概念的界定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質量問題日益成為各行各業生死攸關的關鍵課題。那么質量的含義是什么呢?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克勞斯比認為質量就是“產品符合規定要求的程度”,根據這一定義,筆者認為所謂本科論文質量其實質就是指畢業論文寫作和論文文本所達到某些衡量標準的水平和程度[3]。同時趙英才認為畢業論文質量的衡量標準應包含的評價要素有專業性、創新性、學術性、規范性、科學性等[4]。畢業論文質量不僅涉及到學生的撰寫、教師的指導、培養的目標、學科的科研水平等諸多因素,同時高等院校主管部門的管理績效對其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畢業論文質量就是學生自身學習能力、教師指導能力、學科科研水平和高校主管部門管理能力等諸多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關聯的有機統一的過程和結果。所以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評價應以質量為中心,構建全員參與、各個部門協同合作,對畢業論文的前期準備、撰寫、答辯等全過程進行有效的質量監控和保障,并借助各種管理方法和手段,使畢業論文質量得以持續改進。基于此,筆者認為本科畢業論文的評價標準應涵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論文的靜態質量,在此主要關涉到對論文的結果進行質量管理,具體涵蓋的內容有形式質量、內在質量和答辯質量。其中形式質量是對論文的結構層次、語言文字以及規范性、標準性、可讀性方面所作的具體要求。[5]論文的內在質量則主要是指論文的選題價值及成果價值。而所謂答辯質量則體現在大學生的答辯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考核,同時答辯質量的高低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校對于論文工作的科學化管理水平。另一個方面,本科畢業論文的評價標準還應包括論文的動態質量,所謂畢業論文的動態質量在此主要是指對論文教學的全過程進行質量管理,對畢業論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進行質量監控,并通過有效的獎懲機制,從而使得畢業論文撰寫的過程監控和結果評價得到切實的貫徹。
二、影響湖南工業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因素分析
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專業主要包括有經濟學類和工商管理學類,涉及的專業有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財務管理及金融工程等若干專業,其中由于投資學是2015年新增的專業,目前還沒有畢業的學生,所以此次未有統計。本次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畢業論文質量調研采取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及跟蹤調查等方法,其中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8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6%;訪談法則主要是針對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管理部門負責人及部分參加畢業論文撰寫的學生,而跟蹤調查則主要對2016屆和2017屆經管類畢業生的整個畢業論文寫作過程進行跟蹤調查,并將相關信息搜集整理。從質量管理系統的角度并結合本次調研的數據,課題組發現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主體、指導教師、學生、質量保障激勵機制及其他外部因素等。
(一)管理主體
管理主體是承擔本科畢業論文管理責任,決定畢業論文工作管理方向和進程的有關組織和人員,由相關的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所構成。這里主要由學校及學院等畢業論文管理者和學校教務處、學院教務辦及教研室所組成。從此次調查的情況來看,近年來,湖南工業大學從學校層面頒布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出臺對于學校的畢業論文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宏觀指導作用,然而由于學校未頒布對該項工作具體的操作規范和實施細則,而學院本身又未出臺更具體的、有針對性的相關管理細則,其結果是一方面導致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論文)在論文選題、教師指導、成績評定等關鍵環節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激勵約束機制,其后果是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總體水平欠佳,另一方面是導致學校各層級之間職責不清、管理效果欠佳,也直接影響了畢業論文質量的提升。
(二)指導教師
眾所周知,指導教師是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在畢業論文的撰寫過程中,指導教師適當的引導、啟發對論文質量的高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從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資料的收集整理,還是論文的框架結構,直至論文的定稿,都需要指導教師2017年第11期下旬刊(總第679期)時代金融TimesFinanceNO.11,2017(CumulativetyNO.679)細心的指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能否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是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前提條件。在調查中發現,有近92%的學生將自己畢業論文通過及取得優異成績歸結于指導教師的嚴格監督、主動指導,還有73%的學生認為是教師在論文選題上的科學指導,另外還有80%認為是教師在資料收集上的幫助及研究方法上的指導等,然而同時由于學校生師比偏高、本身科研教學壓力較大,以及部分教師在思想認識上的不重視等緣由,仍有約9%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論文指導過程中不太負責任,對論文的選題、資料的收集及研究方法的指導等方面傾注精力不夠,其結果就是導致其論文成績不理想甚至未通過。
(三)學生
學生是畢業論文工作的主體,在畢業論文的撰寫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角色。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結構、科研素養等方面都直接影響著畢業論文的質量和水平。根據這次的調查結果來看,有相當比例的學生不太重視畢業論文的撰寫任務,其中有近80%的學生是在4周以內完成其畢業論文,而在兩周以內完成的比例也高達51%,由此可見,學生在畢業論文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時由于學生缺乏科研的訓練,而其自身在自主獲取知識意識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其根本無法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論文的撰寫,而只能依靠東拼西湊來完成任務。
(四)質量保障激勵機制
近年來,為促進湖南工業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提升,學校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然而卻疏于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質量監督保障方法,特別是對于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更是如此,畢業論文的中期管理往往流于形式,而為保障畢業論文質量所制定的諸多規章制度在實際工作中也無法真正落到實處。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控機制,教師的畢業論文工作職責劃分不清,使得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形同虛設,再加之,學校、學院等各級部門對于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出色的教師和畢業論文優秀的學生也缺少物質與精神上的激勵,而對于那些不合格的教師和畢業論文不及格的學生也缺乏有力的懲戒措施,以上諸多因素的存在都直接導致了教師和學生對于畢業論文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三、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對策與建議
(一)構建完善的畢業論文質量管理體系
畢業論文質量管理體系顧名思義就是對畢業論文質量進行管理的體系,它主要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將組織內部各環節的質量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的組織。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是做好畢業論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為此首先應科學構建從學校、學院到系部的三級組織管理體系,明確界定不同管理層級之間的工作職責,制定更為具體和詳盡的管理規范和管理細則,其次要強化畢業論文質量控制流程的管理,實施全程質量監控。畢業論文的撰寫歷經始于選題、經過開題、教師指導、中期檢查到最后的成績評定的全過程,這一過程的每一環節都與完成質量息息相關,并都會最終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鑒于此,為了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必須對畢業論文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監控體系。
(二)強化責任意識,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
指導教師在本科畢業論文中作用的真正發揮有賴于其在畢業論文工作中責任意識的強化、指導能力的提高、指導方法的改進與自身修養的加強[7]。由于畢業論文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指導教師的全程指導,因此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一定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意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工作作風。同時高質量的畢業論文還要求有好的選題和創新,而好的選題和創新主要來自于教師的指導。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有系統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對學術前沿動態有敏銳的洞察力。可以說,指導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了學生畢業論文的的質量,為了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大力提升指導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指導水平。
(三)加強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本科教學實踐證明,通過加強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大學本科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創新性,有利于學校綜合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針對目前湖南工業大學學生現狀,學校應該將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在培養方案中增設社會調研、論文撰寫、課程設計、學年論文、企業參觀實習等環節,逐步提升學生的科研素養。另外,還可以通過使學生了解和參與科學研究活動,從而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培養他們的科研思維,塑造其嚴謹的科研態度,使得學生們在思想上、行動上能投入到畢業論文工作中去,繼而形成良好畢業論文工作氛圍,為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加強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建設
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機制是評價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優劣的尺度和標準,對畢業論文質量有深刻的影響。基于此,湖南工業大學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機制的建設,應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適合我校實際的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機制。所謂全方位、多層次的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機制,不僅涉及參與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而且還涵蓋評價的角度與方法,也就是說質量評價既應該有結果評價,還應該有論文撰寫過程、相關環節的評價以及社會評價等內容[6]。同時還要建立畢業論文獎懲機制。特別是要加強對抄襲現象的處罰力度。當然事后的懲處,震懾作用是暫時的,難有長效,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實地調查能力和習慣,讓學術誠信內化為學生穩固的信念,逐步培養起求真務實的作風。
參考文獻
[1]劉彬讓.高等學校教學過程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4,(2).
[2]安靜,李風娟,蘭海鵬.高校工科本科生畢業設計現狀及對策[J].科教導刊,2016(26):31-32.
[3]宋律.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影響因素及控制模式研究[D].安徽:安徽醫科大學,2009.
[4]趙英才著.學位論文創作[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5]許駿.本科經管類畢業論文質量靜態與動態評價研究[D],東華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