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7: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育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時代與教育背景的變化,以及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語言,已經不能適應學生個性增長的需要,新《體育課程標準》和教學模式對體育課堂教師教學語言提出更多的要求。教學語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得正確與否對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作用。藝術的體育課堂教學語言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有助于創造師生平等的良好課堂環境。
2.高中體育課堂教學語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體育教學語言刻板單一。體育教學主要強調學生的參與合作,在日常體育教學聽課過程中,我們常常能感受到體育教學語言過分強調標準化、統一性。有的教師只用簡單的“口令”教學,有的只過度強調肢體語言的示范,等等。命令式的語言過多,導致學生只能一味的聽從,不能有效理解;只能一味模仿,不能舉一反三。另外,有部分教師課堂導入語刻板無趣、平淡如水,缺乏行動性。
(2)體育教學語言缺乏創新。在現今的高中體育課堂上,教學方式一般是“一對多”的形式,即一名教師負責幾個班的體育教學任務,而高中一個班又有四五十名學生。大多數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語言模式,即教師一味的按照教材進行講解,學生疲于聽講解、看示范,然后反復練習,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不愿學,再加上升學的壓力,于是把大部分學習時間用于別的學科的學習上,體育教學出現了惡性循環。在這種師生教學關系下,使學生個性體育習得被扼殺,沒有時間去真正體會體育給人帶來的樂趣。
(3)體育教學語言問題歸因。導致高中體育課堂教學語言問題的因素很多:一是高中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語言不夠重視。大多數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只重視肢體語言的示范和單一的口頭語言講解而忽略了體育教學語言的藝術性。二是偏重結果而輕視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育的結果,而忽略講授知識的過程,甚至不注意學生對新知識理解的思維過程。三是偏重傳授而忽視發展。在高中體育課堂現狀中,我們可以發現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傳授重視對體育技能的傳授,忽視對學生的發展。四是偏重形式而忽略差異。學生的自身素質有高低,許多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對學生的心理體驗的把握上有失偏頗,當學生有不同見解和疑惑時,很多教師不能用有效的語言藝術去適時地指點迷津、有效引導。
3.高中體育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培養策略
(1)更新理念,吸收知識。如果體育教師自身沒有強烈的想要提高自己的語言的需要,沒有想要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的信心,那么一定不會形成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語言也就不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只有教師對自己有了更高的目標和追求,并且不斷超越自身的高度,才能形成自己良好的藝術性語言。體育課堂藝術化的教學語言不但蘊含著豐厚的內涵和底蘊,也是對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的一個考核。藝術化的教學語言可以經過大量地閱讀書籍、大量地在課堂上演練得以鍛煉出來,切忌刻意營造,急功近利。高中體育教師還應該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學習語言文學的各類知識,掌握漢語的結構特征、修辭手法,等等。也應及時關注高中體育課教學的最新成果,掌握最新動態,與時俱進。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多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觀摩。只要多多練習,還有平時文化的積累,就會慢慢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2)精心備課,隨機應變。高中體育教師教學語言藝術是傳送文字的一個載體,同一教學內容,有的教師講授能使學生茅塞頓開,很快掌握動作的技巧,有的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卻并沒有使學生掌握動作要領。高中體育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準備,要提前寫好講課的教案。課堂上,把“標準化”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幽默的口語,這樣聽起來比較自然隨和。教師在課前應先對課堂進行設想,模擬課堂,認真推敲自己的語言,把課前所寫的教案經過多次演練,認真思考,進而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樣的方法,會使一些教學經驗不是特別豐富的教師不會太緊張,進而減少教師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失誤,使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一種精神交流與情感對話。
(3)諳熟規律,學會反思。高中體育教師要想加強語言藝術化,一定要熟悉教學規律。這是指一定要熟悉、掌握教學的語境。教學方案要與課本密切結合,對于教學目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對于重點更要反復推敲,對于每一個教學步驟都要事先做好準備,比如如何導入新課才能引人入勝,如何舉例子來吸引學生有意注意,如何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積極踴躍參與。只有反復推敲這些問題,預想到課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好補救措施,這樣才能保障給受眾者上一堂好課。切忌不清不楚、無邏輯地想到哪里說到哪里。教學者的語言應該緊跟時代步伐,結合課本內容勇于創新,讓自己的教學內容不斷融入新的內容和想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4)寬厚仁慈,加強修養。高中體育教師要實現語言的藝術化,應該在掌握本學科語言的基礎上,調整自己的心態。因此,高中體育教師作為教學者必須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教師應該寬厚仁慈,在學生犯了錯誤之后不應急于批評學生,也不要因為看不到學生的進步而發脾氣,教師需要有寬厚的心態,能包容學生的一切,做到內心與語言相和諧,這樣才能讓語言有魅力,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不但能夠受到藝術化的熏陶,也能提高培養自己的健全的人格,促進身心發育。
1巧設語言疑問,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語言來激發學生高昂的學習情趣和興奮地智力內心狀態,才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在使用語言技巧的的時候應該巧設懸疑,并采用提問的教學方式,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突破學生受固定知識的限制,變無疑為有疑,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吸引學生的學習思維和探索思維,使課堂教學能夠有效的開展。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充分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緒、掌握知識的能力以及掌握體育的基本動作技能情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思維方面出發,結合實際的教材內容,巧設語言懸疑,體現教師語言藝術性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高校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如:在武術練習的課堂上時,教師可以為學生編一些比較順口的詞語或順口溜,使學生能夠有效地記住武術的基本動作和名稱,比如說"馬步橫打"、"掄臂砸拳"等等,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記憶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
2在教學中要適時、有節奏的運用語言
突顯語言的藝術性價值在實際的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在重視課堂語言運用的同時,還應該重視語言的節奏和在什么時候運用什么語言,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不等同的教學語言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更能突顯教師語言的藝術性價值。快速地教學語言是不可取的,不能被廣大學生所接受的,因此,在實際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慢節奏的使用語言,并通過一定的動作技巧來伴隨著課堂教學的開展,這樣既突顯了語言的藝術性,又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記憶力和訓練情趣。所謂慢節奏的教學語言不是漫無目的"慢"教學語言,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掌握基本體育技能的情況來確定的。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適時、有節奏的運用教學語言,突顯教學語言藝術性的價值,這樣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就能夠有效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授體操運用中的跨跳拋繩的動作的時候,眾所周知,這一個動作具有很高的要求,既要將繩子拋到一定的幅度,又要要求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優美的動作和姿態。此時,就需要教師及時的運用準確、規范、標準、激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提示與鼓勵,使學生在教師的支持與鼓勵下,快速的掌握拋繩的動作與技巧,使學生能夠對拋繩的力度、順序等基礎性知識有效地掌握,進而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為學生的體育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結語
關鍵詞:自媒體;攝影;文學式攝影
自媒體時代來臨之后,特別是手機的普及,人人都有可拍照的手機,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雖然使得新聞自由度顯著提高,卻也使得媒體的一些專業的技術手段受到了挑戰,比如說攝影。對于攝影來說,當攝影設備和攝影技術的關注度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后,攝影比拼的是什么?是照相機背后的腦袋?還是圖片里的思想?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社會一直是一個“讀圖時代”。我們從古代的壁畫和崖畫里可以窺視到先人那個時代的文化與生活,而幾百年后,我們的后人又可以從我們當代這種“圖”里讀到什么?
一、攝影的關注
攝影術起源于美術,是畫家們為了更加準確地表現對象而發明的。自從1826年法國尼普斯使用照相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以來,攝影作為藝術與技術結合而產生的新藝術門類,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攝影新技術的運用,廣大攝影工作者不再為曝光失誤、焦距不清而犯愁,可以更多地注重所應表現的對象。
攝影從誕生之日起就以紀實寫真為最基本特征。《希望工程》、《俺爹俺娘》、《麥客》等攝影作品受到歡迎和贊揚的原因,并不在于光影的完美,而是紀錄下來的人的真情。
《云南畫報》自1959年創刊以來,很多讀者都對其圖片的精美有很深印象,但如何也能讓他們記得圖片的內容呢?
1、去發現去創作。所謂“發現”是尊重客觀事實、理性、認識,采取平實的拍攝手法。“照相機對于我們是一種記錄我們所看到的社會現象的眼睛……我們對于自己所報道的事物來說,不是‘發明者’,而是‘發現者’”(flash攝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攝影家要具有嬰兒式初入未知國境的旅游者那樣的目光”(畢爾?布蘭德)。這就要求攝影家用自己的眼睛把握平常,用自己的大腦理出頭緒,用自己敏銳的直覺抓住現實,并以自己獨特的攝影語言、視角、構圖、光影等鮮明地顯露出生活態度。很多讀者看了《畫報》的專題后,都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我們在家鄉生活了這么多年卻從來沒發現這么美?有的游客把《畫報》作為指向去旅游,到了才大呼“上當”:怎么沒有照片上的這么美?這就是攝影者獨特的視角和發現。
2、攝影的情感。在藝術形式中表現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客觀關聯物”,藝術家要表現這些情感必須找到與這些情感密切相關的內容形象、情境、情節等適當的媒介。
用相機作為素描簿做一種直覺的反應,按動快門。作為攝影師,要有高度的文化素養,敏銳的洞察力,對生活有新的視覺形象的敏感,選擇對象的敏感和對把握最佳時機的敏感。這種按動快門的瞬間已包涵了一切:主題、影調、線條等。攝影的紀實性把觀賞者的目光分散在畫面的各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些實在的構成元素,這些構成元素在快門啟動的剎那間完成自己的時空交合,形成最佳組合。
“大眾傳播受眾的不可知性”作用于受眾不同的傳播效果。對攝影師來說,主客觀也是一種表現手法。例如,海灣戰爭后的科威特重建,王儲來到北京洽談請中國做一些項目。中國政府舉行歡迎儀式的那天正好刮起了大風。我們的記者拍的多是王儲和總理檢閱儀仗隊的一般照片,美聯社的攝影記者則拍了一張兩人頂風而行的照片,并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王儲和總理正頂著風去檢閱儀仗隊并說了中科兩國在經濟合作方面存在的分歧。他并沒有說中科關系就象圖片中那樣逆風而行,但卻通過攝影表達了這個意思。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追問自己:這一幅照片我要表現的是什么?
3、攝影的社會價值。照片雖然是一個瞬間的記錄,但仍可體現戰爭、體育、宗教、文明與落后、新與舊等矛盾的沖突。沖突是思想、性格的外延,沖突就是戲劇性。“一張照片的價值不能僅用美學的觀點去衡量,還必須從對人類和社會在視覺上的表現強度去判斷”(納吉)。攝影最偉大的功績是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可以將全世界納入腦海,替“我們”和世界作全新的“交流”,顯露出“人性的企圖”――攝影是呈現人類情感的最忠實媒體。攝影的紀實作為社會的見證者,從一開始就為人類的自身尊嚴、存在、人性的回歸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文學式攝影
很多著名的攝影家都不是學攝影的,薩爾加多是學經濟的,劉香成是學政治的,瑪麗?埃倫?馬克是學社會學的……攝影只是他們手中的工具。一般攝影師和攝影大師的差距并不在于攝影本身,甚至在攝影上還常常各有所長,差距主要還是表現在攝影師對所拍攝的題材的理解和影像的注釋。
1、 攝影的表現形式。攝影和文學上的現象有類似之處,大凡文學巨匠都一定是社會學家。攝影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薩爾加多的照片非常美,人們可以將其作品當作藝術品掛在墻上;而尤金?里查德的很多作品就很不好看,畫面既不完整,也不平衡,人物在畫面上常常只有一部分,往往還是斜的,對于這種畫面很多攝影師都難以接受,何況一般讀者。但他的作品的視覺感受很獨特,可以說他用了一種新的攝影語言,為紀實攝影師打開了另一扇大門,使他們今后也有理由以各自喜歡的方式來拍照片。
2、攝影的文學性。專題攝影是圍繞一個主題,選用多幅照片來全面而系統地反映事物的發展和運動,提示其社會意義,反映人物的活動及其情態變化。
由于照片直觀性的特點使得專題攝影作品在拍攝和編輯中極易發生“直、白、淺、露”的現象,缺少回味,甚至落到“快餐食品”的地步,因而漸漸失去一些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讀者。專題攝影作品是用照片寫文章,我們要提高文學素養,提高專題攝影作品的品味和水平。
文學是一種幻覺藝術。它借助語言文字作媒介,調動人們自身的生活積累,在人腦中產生幻覺形象。這種創作富有層次,表現細膩,還能使用夸張手法。因此,他能使作品成為每一個讀者自己的作品。其實,照片也是一種媒介,攝影師也可以利用它,調動人們的生活積累,通過已有的圖像產生聯想,在自己的大腦里進行第二次創作。“決定瞬間”的理論就是調動人們的生活積累,把拍攝到的瞬間擴展到“具有過去的殘留,并映照著未來”的時段。照片中的圖像、場景、動作、光線都具有隱喻性,都能引發聯想。人物的動作、表情、環境的布置、光影的含義都因文化的不同,而對圖像的理解有所不同,從圖片上獲取的信息也就有所不同。圖片的大眾化可以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
文學創作者首先強調作品應有一個時代背景和構成環境。照片不需大篇幅的描寫,只需有目的地選擇畫面背景環境,利用背景中的文字、廣告牌、人物的服飾、環境的裝飾來表達時代背景。攝影還能利用環境做一些隱喻:雷雨隱喻激烈,朝陽隱喻希望,廁所隱喻宣泄等。攝影還可以利用光影形成的影調形成氛圍,影響讀者的心情。
照片在表達人與人的關系上亦有獨到之處。拍攝人物的體態、神態、表達人與人之間是和睦還是緊張,是熱情還是冷漠。照片還能以一圖勝千言地表現人物的職業、性格、修養、文化、道德水準。照片中的色彩還可以烘托氣氛,幫助突出主題,如蘭色,有隔漠、自閉、防范、寧靜的含義;紅色,有斗爭、革命、瘋狂的含義、照片對環境的重視就是“環境參加敘事”的理論,就是文學的“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性格”。
文學創作人為,社會生活是創作的素材和源泉,而攝影對社會的認識似乎還要來得更加復雜些。首先,攝影的創作必須來自生活進行深刻的思考,再到生活中去尋找可以表達這種思想和哲理的畫面來完成自己的創作。
攝影創作中的藝術構思也面臨同文學創作中一樣的問題,即“寫什么”,“怎么寫”。攝影的發現和選擇有時需要在同一瞬間中立即完成。如果你錯過了機會,就只能看著生活的亮點消逝,無法使用,留下的只是生活的經驗和無限的遺憾。在攝影作品的拍攝和圖片編輯過程中,也如同文學一樣有個結構問題。當今報刊、雜志上大量的系列照片不夠精彩,結構是否合理仍是主要問題。拍攝者在拍攝時就應想到系列照片的結構,圖片編輯也要有很清醒的結構意識,把一大推圖片安排成一個合理的結構,使主題思想更加深化、突出,并以結構的要求去指導拍攝,使作品更加完善。攝影師文學,是用圖片書寫的文章,是有獨特個性的文學形式。攝影者應學習文學知識,在具象的外表形式里多加一些文學修養的內涵和哲學思考的深沉。
三、攝影與文字的相互構建
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的整體感常常是通過文字部分的配合才得以實現的,這種配合是否有一定的規則?如果文字部分過于簡單,甚至沒有是否可以認為是一種缺陷?如果將徐勇的《胡同》照片掛滿一墻,一個文字都沒有,讀者仍能感受到這些照片作為紀實攝影作品的歷史性和人色彩嗎?現在的讀者已經開始求知于每張照片所拍胡同的歷史和故事,希望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處理好文字與攝影專題的關系,要做到文圖并茂,互為補充。專題攝影的文章是在一組以具有邏輯聯系的照片基礎上的文字,要求是拾遺補缺。文章有利于突出主題,有文采,栩栩如生,給人以美感,其最大價值就是突顯照片背后的深層意義。目前許多人文地理方面的雜志,往往用最精的圖片配以深入的文字,現在雜志已摒棄了以往堆砌圖片的做法。圖說也不是以往的“看圖說話”,而是采用大段說明,揭示圖片背后的故事,我們一些畫報也采取了這樣的做法。
鏡頭是人類的另一種語言,可以是大眾或是新聞記者在新聞現場所拍的紀錄照片,也可以是像攝影家王小慧那樣半夜突然有了靈感,起來創作的一組照片。不論這些圖片是用在自媒體上也好,或是用在大眾媒體上也好,若想引發大家的關注,我們何不懷著一種更為人文的情懷去感觸,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去思考讀者的需求,再搭配文字或是其它手段來展現,也許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世界。
參考文獻
1、《中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