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2: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本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生本教育的必要性
知識經濟的發展呼喚知識經濟人才,人才的培養教育,教育的不斷創新,培養出更多科技人才。因此,教育改革要轉變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改革觀念,進行以生為本進行教育,是當代教育的必由之路。生本教育主要在以下教育理念變革下產生的新事物:
(一)一切為了學生。每個學生在考試壓力下爭取高分不斷努力學習,最后成為一個高分低能的學生。由于這種嚴謹的的教學模式體制,學習的需要受到嚴重的阻礙。學生進入學校更多是為老師,為名譽努力學習,學校教育沒有關注到學生真正的需要。相反,生本教育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終極目標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生本教育理念影響下,教育體現的是學生這一主體,教育更多是學生的自我掌控、批評,這樣的結果是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
(二)尊重學生。新時代的教育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學生的成長增添更多的色彩。堅持尊重學生的原則,要堅持正確的學生觀,堅持以學生主體需要為教育的出發點,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方案,為學生不斷成長做出應有的努力。現代教育就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一切按學生的規律進行教育,以發揮教育的最大作用;還要為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能動性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充分尊重教育主體的能動性有利于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有利于學生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總而言之,要實實在在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三)全面依靠學生。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但是,現在教育卻出現一個誤區,教育只是一個人成長、建立事業的一個途徑,讀書就是為進入高等學府而獲得更高的個人成績。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的追求是更高的成績,教育的指揮棒就是分數。為取得更高成績,教育圍繞考試大綱進行,老師是教育的主導者。這樣的教育結果是學生的主體性的喪失,學生成為教育的奴隸,教育失去其真正教書育人的作用。要改變這樣的教育狀況就要實行生本教育,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知道盧梭很早之前就提倡尊重兒童的天性,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好典范。當今基礎教育改革就要踐行這樣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高的發展空間,生本教育勢在必行。
二、如何貫徹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一)從教育目的上說。在教育目的上說,就是要不斷改變傳統的教育目的論,使教育在不斷追求個人的身心發展和和諧發展完整過程中逐漸走向成熟并彰顯教育本義,教育的關注的重點不在于學生的分數提高,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和諧全面發展,從而實現課程的價值取向由學生學科科目到以人文本的重要轉變。
教育目標的轉變直接從學生的“學”的角度提出,直接指向學習活動本身,關注的焦點的是學什么,如何學,學的如何,以學論教,使教育素質目的真正落實到實處。“過程與教育”作為重要的課程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探究,勤于動手,感受體驗等為突出特點的新型學習方式。無論教育目的如何,關鍵關于如何落實教育目的,生本教育以生為本,首先在教育目標中有充分體現,不斷實現其有效轉換。
(二)從教育評價方法上說。新課程強調在教師的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動手參與體驗,親身體驗,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嘗試解決問題,要求老師不要以簡單的講解去取代學生的親身體驗、思考、發現和創造體驗,實現從過程性評價到發展性評價的轉變,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評價是貫穿于日常的教育中,成為課堂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師生調控課堂提供發展性評價的標準。
2、要淡化評比意識,尊重主體評價的多樣化。
3、從長遠上對評價主體進行多角度進行全方位評價。
4、不要以書面考試作為唯一的評價學生和老師的手段,注重學生成長過程的評價。
(三)從教育資源的利用說。生本教育實現教育從“老師中心論”向“學生中心論”轉變,教育資源不再局限于教師和教材,而是多方面的,特別是當今信息化的發展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更廣的發展空間。學生親自參與社會,在實踐中學習自己需要的知識。當下教育改革下校本課程的開發就是最好教學資源。校本教材以其實踐真實性和課程的認可度不斷吸引學生不斷進行學習,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課程教育的有效性。校本課程充分體現學校的特色,是根據本校學生的需要進行開發的,從而為生本教育提供更好的出路,當下,很多學校都進行生本教育的實踐,并取得很大的成績。例如,廣州天河華陽小學就把生本教育進行到底,學校以“一切相信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辦學理念,以“以生為本,張揚學生個性”為培養目標。學校于1999年參加廣東省教科所主持的“生本教育”實驗,時至今日,已發展為六個實驗班,尤為重要的是,該校以實驗班為龍頭,將生本教育理念輻射到了全校各學科、各層面。因此,借鑒成功的實踐經驗,在教育領域發揚生本教育的理念。
一種教育理念的提出并不難,關鍵是如何在教育實踐中有效落實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在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下,生本教育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向傳統的教育理論提出挑戰,實踐生本教育的道路必定是非常艱難的。只要不斷堅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生本教育必定可以不斷前進,生本教育也必定是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重要的里程碑。生本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定要繼續走下去。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
[2]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生本》
一、怎樣“把羊群帶到水草豐盈之處”?
(一)設計好前置性學習任務
這是生本教育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前置性學習任務要盡量富有啟發性、開放性和創造性,要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我在教學中把“前置性學習主任務”稱之為“ ××的小研究”,把主任務又分成若干個子任務,鼓勵學生圍繞著這些任務,積極從生活中收集資料,先自己動手,自我探究、自我實踐、自主學習,爭取能完成這些學習任務。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時我的前置性學習主任務是“長方體表面積的小研究”,子任務是(1)什么是長方體表面積?(2)長方體表面積包括哪幾個面?(3)長方體表面積怎樣計算?學生圍繞這幾個任務,自己動手拆解一些從生活中收集到的實物長方體,如牙膏盒、化妝品盒等,直觀地感受和認識到長方體表面積是什么?數出長方體表面積包括哪幾個面?從而推導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二)培養出得力的“領頭羊”(小組長),實現“羊群”(學習者)的自主管理
首先,教師應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分配每組成員,并在在每一小組內挑選出一位能得到每個成員信任與信服,具有責任心強、組織能力強、操作能力強,口齒清楚,說話流利,表現欲望強烈等條件的學生擔當組長。但在實際操作中不是每個組都有一個理想的組長,對于能力相對較弱的小組長,配副組長加以輔助。
其次,對小組長進行有效的培訓。第一,鼓勵他們提高認識,認清任務,明確責任;第二,幫助他們學會管理,可適當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如從全局考慮問題的方法,表揚與批評的方法,抓好各方面工作的方法,積極主動地組織合作交流的方法等。第三,樹立他們在小組中的威信。第四,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引領小組長之間展開自主互助,相互交流,介紹經驗和技巧。
二、怎樣盡量實現學習者“羊群”自主快活地學習(吃草)?
(一)建立科學公正多層次的評價制度,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增強“羊群”的參與意識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會經常發現,個別學生會不積極參與或態度不認真,等別人討論的結果,自己不動腦子只是坐享其成;還有個別學生害怕自己的見解錯誤而不發言。因此,在布置前置性學習任務時,教師應將課堂教學結束時評價的內容與標準也提前向學生予以公布,對于一些性格內向、心理素質較差或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應適當降低評價標準,讓每個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在其他方面也提前努力,并多與其他小組成員互相促進啟發,真正達到小組合作的目的。
(二)培養“羊群”認真傾聽、包容他人的習慣
第一,要求學生在聽別人發言時做到認真仔細,不隨意打斷或插話;第二,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明確目標,帶著目的去聽。不但會聽,還要會質疑,聽得進批評;第三,對聽得認真的同學給予表揚。第四,發揮小組長的監督作用;第五,形成長效機制。
另外教師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還應創設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氛圍,并用鼓勵性的語言加以引導,讓學生包容小組間見解的差異,養成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例如,在小組匯報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時,有一小組匯報說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是長×高×4+寬×高×2,這時有的學生發出了嘲笑的聲音。我說:“你們小組的想法很奇特,能說說理由嗎?證明你們的想法是對的,其他小組注意聽,聽后發表你的意見。”在這種氛圍中,說的學生說得更起勁了,聽的學生更想說他的見解了。
一、學生得到了釋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放得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二、讓教師對自已的工作得到深刻反思
關于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以前的課堂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復復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教師太強勢,而且我發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愿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后卻往往是自己失敗。此時自已才意識到不是學生不會學,而是自已不會教。
三、讓學生得到了全面發展
在生本課堂上的孩子們都是自信的、快樂的,當學生從自己研究和探索中發現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時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悅。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不足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的現狀其實很正常,因為在前期,我們并沒有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們這些方面的好習慣,現在,我們剛剛開始接觸生本教育,作為教師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得都不夠,又何況是孩子們呢?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他們在學習上沖勁十足,自主意識很強,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我深切的意識到,孩子們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真正全面的發展。
四、讓自已堅定課改的信心
李懷宇:生本小組建設是實施生本教育的一塊重要的基石,直接影響生本教育實施效果,需要教師全方位地分析每一個學生,達到小組成員優勢互補,性別互補,小組之間要具有可比性。我們班級班額小,共32名學生,從班級的實踐經驗來看,生本小組4人為宜,前后桌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可以隨時共同學習和交流,互幫互助很方便。
劉麗娟:我們五中班額比較大,我實施了6人一生本小組,有些還是7人一組,從而減少生本小組的個數。在小組成員的組成上與組長共同選人,考慮文理學科優勢搭配等問題,小組成員的素質盡量做到均衡、互補。
薛艷芝:我們班級在生本小組成員安排上,重點考慮了學習成績的梯次分布,好、中、差組合,這樣便于形成合力,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侯江春:我教的班級比較多。我對各個班級的生本座位進行了考察,大多是組員面對面側身對著黑板,說閑話的比較多,課堂紀律很是混亂,我感覺李懷宇老師的八年三班的座次與傳統的一樣,紀律好,前后4人組成一個生本小組,討論交流時,組合速度快,特別是學生展示發言時又注意傾聽。我認為,學習經驗不能照搬照抄,應該與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宮瓊:是這樣的,我的班級在開始實施生本的時候,我安排學生也是面對面側身對著黑板的,組織班級紀律不太容易。后來我們不限制學生的坐姿,學生可以以比較舒服的姿態聽課,學生說閑話的少了很多,注意力集中了很多,課堂學習效果也好了許多。
主持人:科學建立生本小組,嚴格規范小組是生本教育很重要的一環,生本課堂的核心是,通過發揮小組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本課堂小組長的核心作用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做好選拔和培訓小組長的工作呢?
李懷宇:組長的選拔要慎重,既要考慮組織能力又要考慮學習能力,如果兩者不能兼得,應重點考慮組織能力,這是生本小組發展的動力支撐點。不要輕易撤換組長,如果非撤換不可,應該考慮另給他一個事務去管理,否則,此學生一旦有受挫感,產生的負面影響會很大。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要處理好穩定與發展的關系,教師更不可意氣用事,給生本小組的發展帶來損失。
劉麗娟:小組長不一定是所有學科都負責。比如我們班小組成員比較多,我們就任用不同的學生擔任不同的學科組長,這樣不但能夠減輕組長的負擔,更重要的是使更多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朱愛春:我一般先對小組長進行單獨輔導,然后他們再去輔導學生的時候,就會有的放矢,效果很好。在小組長的帶動下,一些不愿意學習的同學也開始深入地學習了。
薛艷芝:小組長之間的交流也很重要,這樣可以取長補短,更好地協調組外組內的學習,促進每一個生本小組的全面進步。
主持人:培養好優秀的小組長,就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在生本教育的初始階段,我們還設計了生本學案,引導學生自己學習。下面我們就生本導學案問題進行一下交流。
侯江春:生本導學案重在“導學”,意在通過學案幫助學生更快掌握某些方法、技巧,由扶到放,最終形成自學能力。
李懷宇:我們學校的生本導學案設計簡單實用,力求學生通過生本導學案能知道學什么,如何去學。可以說生本導學案是一堂課的路標,具有導向的作用。生本導學案的設計要遵循這樣的幾個原則:低入、簡單、開放。
薛艷芝:生本導學案的設計要考慮教材的特點,更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劉麗娟:我們起初設計的生本導學案內容都很多,生怕學生課堂上沒有事情可做,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調整了學案的內容,精心設計問題,既抓住了重點,又突出了難點,便于學生學習。
宮瓊:我們是在開學初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設計生本導學案,在教學前組內教師又進行商議修改,最終定稿,這樣反復研討使得生本學案的實用性大大增強。
朱愛春:生本導學案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路線圖,但在使用中,不能過于依賴生本學案,要注意課堂的生成部分,要靈活運用生本學案。生本導學案還重在當堂檢測,以測促學,由測反饋,及時查漏補缺,調整教學思路。
主持人:在生本教育的初始階段,我們都同意用生本學案來引導學生學習。但對于前置性作業如何設置,一般爭論比較多。對此,大家又有哪些看法呢?
李懷宇:我認為前置作業是上好一節生本課的基礎和開端,是學生自己探究學習,理解學習內容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篩選知識、理解掌握知識的過程。學生必須要掌握文本,了然于胸,預習階段才能達到要求。所以前置性作業是必須要有的,而且要堅決做好。
侯江春:前置性作業不是一味設置,而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講敢講,取決于學生對前置作業的學習研究程度。在設計前置作業的時候,還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要從學科的角度,指導本學科的學習,要反復指導,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劉麗娟:前置性作業可以有,但不宜過多,要設計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的作業。前置作業的設計應由易到難,層級分布,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思維的發展,一般設計為3~5個問題,這是由課堂40分鐘決定的,為了實現課堂效果,實現學生發展,一節課不宜布置過多的任務。
宮瓊:前置作業必須有,一節課要以前置作業為中心設計教學,切忌把前置作業只作為一個導入點,后面就不用了。設計上可以加上簡單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評價,還可附上教師評價。
朱愛春:前置性作業不一定必須在課前完成,可以在課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共同完成,這樣便于學生的交流和反饋。
主持人:課堂展示是檢閱學生學習效果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如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臺上臺下互動,高效學習、互相提高,就需要我們研究探索學習了。課堂展示階段大家又是如何做的呢?
李懷宇:教師首先要當好導演,設計好生本課的實施程序,根據學情,確定本節課要重點關注幾號學生,也就是讓幾號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讓幾號學生補充發言,讓幾號學生做簡要評價等都要心中有數。
劉麗娟:要為展示學生創設展示的氛圍。為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我采取了這樣的方法:發言展示的學生加分,糾正錯誤的學生也加一樣的分,這樣就調動了更多學生的聽課積極性,保證了所有學生的學習效果。
薛艷芝:課堂展示包括兩大環節,首先要檢查前置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匯報評價,之后進入生本小組合作學習階段,其次才是生本小組展示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進行精彩的學習成果展示,學生會互相質疑,互相糾錯,生生互動,教師也會不失時機參與其中,進行必要的精彩的點撥,從而實現師生互動。
侯江春:我認為,在學生展示后教師的點撥非常重要。教師要善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把學生展示的成果引向學生的深入思考。
朱愛春:為了讓課堂展示的學生更大膽,我們一般采取讓3個學生去講臺的做法。即一個學生利用投影負責問題的展示、訂正,一個學生在屏幕前講解,另外一個學生在黑板上寫下相關的知識點,集體完成。
主持人:正如我們大家所期待的那樣,生本教育的實施給我們課堂教學的改革帶來了春天,我們愛輝區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那么大家就目前取得的成效交流一下。
李懷宇:生本教育在我校實施了兩年多,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了主動學習知識,形成了師教兵、兵教兵的良好學習氛圍。小組長的學習能力和幫扶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帶動小組成員積極廣泛地參與到班級的管理與活動中。與上一年級(沒實施生本教學)對比,語文優秀率提高了10%,及格率提高了12%。
薛艷芝:學生外語的會話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學生不再像以往那樣羞于表達,或者總是這幾個人表達,而是所有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常規的課堂對話和展示使得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學生的英語平均成績有很大的提升。
侯江春: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大膽發言,樂于展示,老師真正成為了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成為了展示的見證者和激勵者,師生關系變得和諧融洽。
劉麗娟:我校自實施生本教育以來,教師的角色徹底改變,由主講者變為組織者,由主宰變為引導,照本宣科的教師沒有了,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侃侃而談的多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宮瓊:通過生本教育,學生學會了主動學習,利用圖書、網絡查找相關資料;通過文字、圖畫或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解。
主持人: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在生本教育實踐中,一定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問題,能概括地談一談嗎?
李懷宇:有個別教師急功近利,追求課堂表面繁榮,忽視了課堂教學最本質的東西,使得一些課華而不實,學生沒有真正掌握知識,也沒有培養能力。
侯江春:一些教師囿于生本課堂形式,使得課堂教學有時候陷入被動僵硬的局面。
宮瓊:個別學生一個學期下來,雖然也有了一些自我展示的機會,但總體進步不明顯,還沒有把學習內化為自己的積極行動。
劉麗娟:各個教師都進行生本實踐,有時7個科目的前置作業過多,會造成在課下學生學習時間不夠用,實踐教師要協調行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薛艷芝:生本的小組成員都能互相合作,我們的教師今后在互相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上還要下工夫。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這是郭思樂教授關于《教育走向生本"的核心理念。通過讀書使我明確,教師必須轉變角色,由演員變為導演。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服務于學生的學。生本教育中的先學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嗎?那為什么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把老師從沉重的教學負擔中解脫出來,還給學生充滿快樂和激情的課堂呢?
1.感受生本教育
1.1 理念上的認識。2011年7月在紅旗中學參加市骨干教師培訓時,一位校長曾提問:"教育的本體是什么?"其實,要解答教育的本體是什么,首先要明確教育是為了誰。生本教育理論認為:教育這件事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教育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是教育教學的終端,因而教育的本體應該是學生發展。傳統的教育沒有把學生看成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把學生當作是吸收知識的"容器",教師的教育教學就是往這個"容器"灌注知識,學生是被動的。生本教育則是以生為本,張揚學生個性。
1.2 教學轉向的核心是教學本質的轉向。具體而言:(1)教學觀念從"單純傳授知識"轉向"知能并重";(2)教學目標從"以知識為主"轉向"以方法為主";(3)教學方法從"單純的授、受"轉向"合作參與";(4)教學特點從"生為教而學"轉向"師為生而教";(5)教學過程從"重結論"轉向"重過程";(6)教學對象從"關注部分學生"轉向"
關注每一位學生";(7)教學方式從"單、雙向交流"轉向"群體、多向交流"。
1.3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顯著特征。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方式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2.如何貫徹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2.1 從教育目的上說。在教育目的上說,就是要不斷改變傳統的教育目的論,使教育在不斷追求個人的身心發展和和諧發展完整過程中逐漸走向成熟并彰顯教育本義,教育的關注的重點不在于學生的分數提高,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和諧全面發展,從而實現課程的價值取向由學生學科科目到以人文本的重要轉變。
2.2 從教育評價方法上說。
2.2.1 評價是貫穿于日常的教育中,成為課堂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師生調控課堂提供發展性評價的標準。
2.2.2 要淡化評比意識,尊重主體評價的多樣化。
2.2.3 從長遠上對評價主體進行多角度進行全方位評價。
2.2.4 不要以書面考試作為唯一的評價學生和老師的手段,注重學生成長過程的評價。
3.從教育資源的利用說
生本教育實現教育從"老師中心論"向"學生中心論"轉變,教育資源不再局限于教師和教材,而是多方面的,特別是當今信息化的發展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更廣的發展空間。學生親自參與社會,在實踐中學習自己需要的知識。當下教育改革下校本課程的開發就是最好教學資源。校本教材以其實踐真實性和課程的認可度不斷吸引學生不斷進行學習,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課程教育的有效性。校本課程充分體現學校的特色,是根據本校學生的需要進行開發的,從而為生本教育提供更好的出路,當下,很多學校都進行生本教育的實踐,并取得很大的成績。
小組建設,正能量激發能動性
三年前,我開始進行生本課堂實驗,以小組建設為突破口。
我任教的班級為四年級1班,共有46人。我分層次、分能力、分男女進行優化組合,4~5人為一組,建立了11個學習小組。每組中1號為優秀學生,成績優秀或具有一定的帶動能力,指定為組長。2至5號為成績依次較差一點的學生。通過組名、組內口號擬定,激勵孩子們力爭上游的信心,樹立團結奮進的目標。之后對全班進行了組間競爭、組內既互相學習又互相競爭,還要互相幫扶的指導培訓,激勵奮勇爭先、互助共勉;特別開會對組長進行組內管理培訓,激勵榜樣示范、組內互助、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再次進行組間比拼競爭的激勵,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風。
日常學習中,經常性觀察發現小組長的管理問題、組員的問題,適當地進行談話了解情況,以便分析思考,尋找教育策略與辦法,激勵鞭策,改進小組管理。
以2、3號向1號挑戰比拼為著力點,促進競爭氛圍的形成。幫助2、3號學生分析差距,向1號學生學習,改進不足,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動力,同時對1號學生形成無形的壓力,自主而不甘落后。對4、5號學生形成示范效應,激勵內省,積極向自己的競爭對手學習,趕超同學,濃厚的學風蔚然形成。
樹立班內各類型榜樣,積極宣傳正能量,塑造正能量,樹立更加濃厚“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風。樹立榜樣,一般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方面是學習優秀榜樣,一方面是學習進步的榜樣。同時,又從轉變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與效率著眼,利用榜樣的力量宣傳并樹立正能量,用不斷豐富、細化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的方法樹立榜樣。運用勵志名言作為激勵: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用發展階段觀點激勵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量的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會有質的提升,用自己的堅韌不拔,用自己的勤奮刻苦,靜待一個又一個上升期!
且樂且學,為幸福人生奠基
“學會學習學會玩”,這是從三年級起,班主任帶給全班的一句樸實而又特別適合班情的班訓。
這句班訓淺顯易懂,三年級的孩子一看就懂: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學會玩,多愜意!多新鮮!從入學起,一天到晚老師講的,父母說的,親友問的,都是學習,哪有“玩”這個字啊?更何況,這句話,不只是在教室前的黑板上作為班訓用硬卡紙剪來貼著,老師還手把手地帶著孩子們學習玩!
且看:老師首先是鼓勵孩子們玩。告訴孩子們,會玩的人才會學習,玩也是一種學習。要學會安排自己的業余生活,課間,回家,可以用來玩的時間都要大膽玩,學會玩。
接著是老師帶著孩子們玩。許多孩子還不敢大膽地玩,因為他們還是覺得老師或父母對他們是不允許的。所以,老師要帶著孩子們玩。下課時,帶著孩子們跳繩、陪著孩子們下棋、與孩子們一起玩他們的玩具……在玩中,自然而然教會孩子們玩的規則。這個規則,不是某個游戲的規則,而是選擇玩法的原則:健康、積極、益智的游戲均可以成為我們的玩法,可以培養我們興趣特長愛好的游戲均可以成為我們的選項,要有動的興趣,也要有靜的愛好也是選擇的標準。不影響學習并且能有助于學習的玩法則更是好選擇。
最后當然是依照學生特點計劃選擇玩的內容:哪些能玩?哪些不能玩?下課可以玩什么?藝體課上應該玩什么?這學期玩什么?進入中年級玩什么?在和老師一起玩中明明白白地理解到:學習之后再來玩,學習之時絕不能玩,會玩的人才會學習,玩也是一種學習……
于是,三年級的時候,全班的孩子們都會玩泥巴了,教室一角經常會出現一些泥塑的擺件;四年級的時候,九連環風靡全班乃至全校;五年級的時候,棋類玩具進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六年級的時候,魔方幾乎是人人都會玩,演唱會開得不亦樂乎!運動會即將召開,乒乓球臺旁,老師和學生一起比賽了起來。老師還鼓勵孩子們參加各種興趣培訓(學校少年宮舉辦的培訓班),經常關心孩子們興趣活動的情況。運動會上、藝術節上,孩子竭力展現玩中所學,幾乎所有孩子都積極參與,所獲獎項也是特別得多,即便是運動會上拔河的失敗,在老師的適時引導下也成為孩子們成長中難得的挫折教育體驗!因為老師這樣引導:這些經歷是生活的必需,將讓你深切地體會什么叫痛并快樂著,從失敗中汲取力量這也是玩出的收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在老師的引領下,學會了靜心讀書這個特別有價值的“玩”法。由最初老師引導培養動靜結合的愛好,到反復講解讀書的好處妙處,結合語文教學引導形成“靜心讀書也是一種特別好的興趣愛好”的觀念,由安排學生互助讀書,到圖書室借書閱讀,到全班較多學生主動讀書交流氛圍的形成,極大地促進了班級優良學習氛圍的形成。
一、 傳統師本教育中的不幸福的學生
著名教育學家烏什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是勿需置疑的”。從古至今,將學生幸福作為教育的訴求,中外概莫能外,特別在終身教育時代到來之時,形成和提升學生幸福,儲備幸福能力更是一個必然趨勢。
然而,基礎教育中長期存在的師本教育:“一切為了教師的好教而設立,一切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師生關系等諸多方面剝奪了學生幸福的權利和機會。
1、教育目的被異化
馬卡連柯說,教育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公民,還要使所有受教育的人一定變成幸福的人。教育是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潛能的發掘,對于自身生命規律的認可和遵循,對于社會的參與和作為。反觀我們目前的大多數教育實況:“而今整個教育過程對兒童生活能量的漠視和踐踏,教育不應該是無視、敵視甚至控制”,但是漠視、踐踏、控制處處發生,我們無法得知“控制”之下本應該充滿樂趣和生命萌動氣息的學生,還有無幸福可言?
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在教育目的確立的時候必然立足于教師,為了好教而延續教學過程,學生被視為教學流程中的附屬產品,他們的知識需求被擺放在有利于教師教的顯眼位置。可是,生命是完整的,人的需求也是完整的,我們不可能人為地分割,知識可以通過教師的教而繼承下來,而需求中更重要的情感——尤其是正向、積極地愉悅的幸福感受是無法通過傳授而體驗到的。所以,通過可控的簡單的知識傳輸無法達成學生對于自我發展全面要求的目標。
2、 教育內容空洞化
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進行的載體。師本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發言者,他們拼命地搜集知識,努力 地想把學生教好,這確實體現了教師對于工作的高度責任心和熱情。然而,實效性如何呢?“人們對著我們的耳朵,就像往漏斗里灌注什么東西似的,無休止的聲嘶力竭的叫喊,我們的職責是翻來覆去的嘮叨人云亦云的陳詞濫調,請老師改一改這樣的惡習吧!”這是新教育的先驅蒙臺涅在他的《教育隨筆》里的反抗和倡議,用在現在仍然不會過時。這些陳詞濫調,哪怕用現代語言和實例將他們表述出來,仍然是空洞而無教化的,它脫離了學生自身的生活世界,遠離了他們成長的領域和熟悉的環境,無法獲取認同感,采取排斥、抗拒的心理是必然的。
任何一門學科和學科承載具體內容,只有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才會被學生認可、接受,并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和經驗中去,才能產生意義。與生活無關的教材和知識內容,僅僅依靠純粹的語言符號或數理邏輯的重復推演呈現在學生面前知識則只可能成為“折磨心靈的無用古董,是加給心靈的可怕的負擔”。知識本來是力量,是給人生活幸福的力量。蘇霍姆林斯基說,知識是快樂最重要的源泉,而這種快樂的情感,也能構成豐碩的精神生活大樹的一粒種子,但是,知識本身卻缺乏“幸福”,怎樣才能產生幸福的感受?
3、 師生關系的僵持化
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會關系的人,時時刻刻都和生活在其周圍的人發生在聯系。學生在校園內,和老師的交往是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教師在知識傳遞中的權威,他們的交往更多時候僅僅是面向知識世界的,至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這些充滿趣味化伴隨著情感參與的部分往往被排除在外。師生關系呈現出直線性、缺乏你來我往的相互交流和碰撞。
要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師本教育引發的學生的不幸福的教育危機,我們亟需宣告他的終結,轉向生本教育的嶄新視角,奠定學生能夠幸福學習、幸福生活和幸福成長的基石。
二、 探尋生本教育中的幸福
正如生本教育的創始人郭思樂教授所言,通過實踐的檢驗,生本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提倡的生本教育使得長期以來教學中很多痛苦現象得到“輕松而愉快”的解決,“使得教師能‘偷懶地教’,學生會更加勤奮地學,自主地學,甚至有所創造。”學生都能夠在整個教育流程中各得其所、各有收獲、各自幸福。
(一)學生需要幸福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在終身教育時代到來之時,形成和提升學生對于幸福的感知,儲備幸福能力更是必然的趨勢。
終身教育不間斷地擴展個人的知識和才能,不斷培養其判斷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得每個人通過了解世界,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尋求到一種更好的充實自我、自我發展的生活,努力建設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幫助人們過一種和諧的與人性相一致的充實生活,生活的更好、更幸福、更祥和。學生時代僅僅是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對幸福學習的渴求、感知幸福能力的鑄鍛尤其迫切。
(二)生本教育提供幸福的可能
我們的教育需要具備這種能力:滿足每一個人,滿足每一個應當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學生對于幸福的渴求。生本教育對于學生的智力的、情感的需要和提升提供了種種可能。
1、重構教育目的,轉向學生的生命成長
生本教育是以學生自身的需要作為教育的初衷。每個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應當具備豐富的知識、健全的個性、充沛而健康的身體和情感;每個學生都是差異的個體,尊重差異,承認他們的生命多樣化,遵循他們身心發展規律,既是生態學給我們的啟示,也是教育的本來含義。“什么是以生為本?最基本的就是,我們不能分割生命,我們完整地對待生命,我們得知生命之流依照自身規律奔騰不息的本質,在生命之前俯下身來,轉向依靠生命———而不去拔苗助長。”
在自由而可貴的生命面前,教師需要保持一顆謙卑而尊重的心態,順其自然,當學生逐步擺脫“受人牽制”的位置,成為自己學習生活、個性成長、品德養成的主體時,主人翁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當他逐步進步、提升時,幸福感隨之增強,而這種積極的情感又會激勵著他繼續前進,無論對于社會還是個人,都是積極的督促。
2、重構教學內容,注重學生自己尋找
課堂教學需要以知識為依托,但是,僅僅依靠知識則遠遠不夠。課堂教學更需要立足于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關注他們周遭的生活世界,他們自身的實踐和經驗、態度、價值觀念等都需要參與到課堂中來,以完成對于“死知識”的建構。
以筆者所任課程《經濟常識》為例,它包含了社會財富是的創造、投資、消費、如何處理就業和創業的關系等內容,這些內容無一不和學生自身的生活、見聞相關,學習時,讓學生自己尋找生活經驗與知識的銜接點,完成對知識的理性化思考和整理,提取合理的因素作為自己處事的著眼點,無疑事半功倍,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模塊設置,“懶老師”照樣能教出智慧的學生。比如在學習“什么人適合創業”時,學生聰慧地將經典名著《西游記》中師徒四人“穿越”到現代,激烈的討論他們誰更具備創業者的素質和性格,搜集他們的經典片段和實例來論證各自觀點,既鍛煉了學生的辯論技巧,活躍了課程氛圍,又提煉出來課程應該學習的創業者素質,學生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走上工作崗位時何種性格更適合。這樣的學習內容會讓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凸顯出來,從辯論、討論、合作中體驗著思辨的樂趣和求知欲的滿足。課堂應該成為“學生思考、內化、感悟、交流、提升的場所,成為師生、生生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辯論與碰撞的平臺、探索與研究的平臺、成功與激勵的平臺”
3、重構師生關系,促使師生共同體驗幸福
消解“劍拔弩張”的師生關系,唯有在師生之間搭起一座共同的橋梁——他們有同樣的關注點,生本教育為此提供了土壤——蘊含著豐富知識的生活世界。在這里,教師不再是權威,也不再具有道德上的、知識上的絕對優勢,而是利用自身的經驗儲備,給學生以引導,與學生同行。而這種經驗的借鑒是相互的,學生的感悟也會給予教師以反思和提升。
師生之間不再是居高臨下的授予,而是平等的交流、對話、協商和進步,整個教育過程幸福的展開,洋溢著幸福的氣息。我們來看一看自中國教師報的小詩:
我不愿
我不愿做吐絲自縛的春蠶
當我是一棵樹吧
繁茂茁壯
庇蔭了一群又有一群人 也
伸展了我自己
我不愿
我不愿做迎風流淚的紅燭
當我是一顆太陽吧
永遠的燃燒
照亮了別人 也
輝煌了我自己
我不愿
我不愿做默默無聞的石子
當我一座山吧
快攀上來
我抬高了你 也
長高了自己
是的!我——不——愿
我不愿燃燒與毀滅接踵
我不愿奉獻與貧寒相連
我不愿犧牲與辛酸攜手
我不愿奮斗與埋沒相伴
如果揮灑熱血卻得不到回應
我寧肯明朝采薇青山
如果搏擊風浪卻無人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