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網絡生活調查

大學生網絡生活調查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4 15:13: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網絡生活調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網絡生活調查

篇(1)

關鍵詞: 大學生 網絡生活方式 現狀

如今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大學生作為時代前沿的群體,越來越多地把網絡作為傳播信息的媒介,娛樂休閑的陣地及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新途徑。充分認識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現狀,可對引導大學生養成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活方式,維護校園穩定,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奠定基礎,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和吸引力的必然要求。

1.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現狀

全新的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社會生活空間帶來了人們行為方式、思考方式、社會關系的改變,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尤為深遠。在網絡娛樂、交流溝通、信息獲取方面,大學生網民表現得較為活躍;在商務應用上,大學生網民網購比率達43.1%,使用網上支付和網上銀行的比率分別達40.1%和38.9%。[1]

1.1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主要類型。

綜合現行對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研究來看,目前,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主要類型有網絡學習生活方式、網絡社交生活方式、網絡娛樂生活方式、網絡交易生活方式、網絡政治生活方式等[2]。

1.2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

1.2.1大學生學習網絡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分享合作、完成網絡課件等。如:依托微博、博客、BBS、通訊群等網絡平臺接受課堂教學,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主地選擇老師,選擇課程,接受課堂教學,完成作業及提交作業,共享學習教案,搜索學習資源,等等。

1.2.2大學生網絡社交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進行網絡交流、網絡交友、網絡虛擬社區等。各種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博客、交友網站,多渠道、多方式地為大學生們提供了情感交流的平臺空間。網絡交友主要包括休閑交友、商務交友和婚戀交友、社區交友、網絡求職等。

1.2.3大學生網絡娛樂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利用網絡可以進行音樂欣賞、觀看影視、開展網絡游戲等。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娛樂休閑活動方式,其中,網絡游戲是目前大學生網絡娛樂休閑的主要方式,很多學生通過網絡游戲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

1.2.4大學生網絡交易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網絡交易生活方式主要體現為網絡購物、網上交換、網上出售等。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商店、網絡商場、網絡商城層出不窮,網絡購物作為一種新興的購物方式已在大學校園逐漸流行起來。

1.3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特點。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網絡生活方式除了具有網絡生活方式本身的特點,還具有網絡生活方式的普遍性、網絡生活態度多樣性、網絡生活方式差異性等特點。

2.不合理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

2.1網絡時代,教育主體對網絡生活方式的認識、把握不及時、不透徹。

網絡的發展太快,很多高校對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現狀了解不夠,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工作干部對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現狀都不大了解。一些學校對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引導重視不夠,部分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認識不夠,導致學生在選擇網絡生活方式,參與網絡生活的過程中心理障礙突出,嚴重影響了校園的和諧及社會的穩定。

2.2“90后”大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家庭教育的誤區。

家庭環境是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態度和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其性格、為人處世的能力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在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及復雜的社會環境時,他們容易出現適應障礙,從而陷入網絡生活,養成不合理的網絡生活方式。

2.3大學生本身對網絡的把握認識不夠科學。

大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網絡依賴性強,普遍具有“盲從心理”,盲目崇尚網絡技術,具有較強的“偏激心理”和好奇心理,更容易受到網絡傳播中不良信息的蠱惑和感染。另外,大學生較強的逆反心理也是造成他們不合理網絡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的主觀因素。網絡不良信息,難免會對道德發展不完善、自我約束力弱的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

2.4大學生成長的社會、網絡環境復雜難辨。

一方面,網絡環境錯綜復雜。由于網絡生活具有在精神層面先天不足的缺陷,因而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也會焦慮與不安,生活習慣混亂。另一方面,大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復雜。大學生生活習慣除了受網絡虛擬生活環境的影響外,必然也受到現實生活環境的影響。如:社會中各種不穩定因素使大學生移情于網絡生活、社會中各種陋習散布到網絡讓大學生難以駕馭。

總體來看,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外部環境等都是構成大學生不合理網絡生活方式主要原因。只有分析現狀,找出問題,才能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維護校園穩定,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篇(2)

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產生的機制

(一)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形成的動力機制在現實的高校網絡生活中,“網絡黨校”、“網絡德育”甚至“網絡戀愛”、“網絡婚姻”等新形式和新現象的背后,都有網絡自組織的影子和影響。這種影響和作用不僅來自技術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新的觀念和設計,使得人們的現實活動具有網絡化、發散化和開放性的特點。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另一個基本特征,即它的獨立性、非主流性和虛擬性。從目前國內的研究成果和德育實踐來看,大部分高校學生管理還缺乏專門針對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理論分析和政策研究。而大學生網絡自組織自身也不愿意接受來自校方的主流意識形態系統和行政管理體系的限制。很難就此斷定,大學生群體從網絡自組織這種新技術的沖擊中受到的影響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因為網絡自組織的獨立性和非主流性、虛擬性,因應了90后大學生的群體性特點,即自我意識增強、情感發展和現實關懷發散化的特點,其出現和迅速發展,具有必然性。90后大學生價值趨向多元化、主體意識增強,是大學生實現社會化過程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和社會體制改革使社會結構形式發生變化、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普及的重要體現和影響所至。正是基于90后大學生的群體性特點,大學生網絡自組織也呈現出明顯的代際特點,即越來越“90”后和“地方化”,這成為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發生性的代際機制。在調查中,我們注意尋找個案作為突破口,引出具有線性甚至面上規律和特點的結論,并通過其他類似個案加以驗證。我們注意到一個名為“啦啦隊”的大學生網絡自組織,該組織由東莞職業技術學院2010級計算機專業的幾個學生骨干組成,其宗旨是“我們是旁觀者,不是參與者”,成員大多是學習和社團活動的邊緣化人員,而滿足于追求自己的個性化消費和興趣滿足,頗有美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在路上”一代人的某些作風和氣質。由于這個組織的消極性,引起了相關部門和教師、管理者的高度注意并加以引導,但從目前來看,效果有限,其具體的介入方式和手段尚有待探索和檢驗。(二)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特點及影響力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影響力在作用性質上可以分為情感性影響力和非情感性影響力。熊小斌和高勇強在《非正式組織分類管理研究》中,將非正式組織的影響力與組織成員的個人影響力的大小、領導力強弱、組織成員數量多少以及組織凝聚力強弱等四個方面掛鉤。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屬于大學生非正式組織的網絡化形式,或者網絡化的非正式組織,這是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基于大學生群體逐漸以90后為主流,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影響力構成及其表達形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層次:1.虛擬現實。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虛擬性與網絡的虛擬性一脈相承。大學生網絡自主且局限于網絡空間之中,是線上的活動,而與現實的生活系統和社會性的他組織不發生相互作用。在組織內部活動形式上,自組織成員一般以匿名、化名的形式出現在組織中,參與話題討論和相關活動,名字本身并無特定意義,有時候僅僅是一種“聲音”或者簡單的數字和符號,交流中使用的用語極其富有“網絡制造”意味,與一般的生活化用語和社會交往中的禮節性用語有很大的距離。總的來看,大學生網絡自組織與現實社會存在某種程度上的“間性”,即隔閡,尤其是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活動更難以預料和控制。在課題組所做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幾乎所有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有明顯的“他組織”的痕跡,即基本都由個別核心人物發起、延攬和組織其他相關人員基于共同的興趣或者需要、外在的機緣等條件自發形成,并且同一網絡自組織用戶之間的關系的退化也比較常見,如網絡聊天的好友列表就時常有增加和刪減的現象,并且還有一個“黑名單”功能,網絡博客會暫停、更新或關閉,QQ空間也存在類似的情形。而這些操作基本都是自發的、偶然的,其發生過程以及結果都是網民自發參與的活動,外部監管和引導難以進入。2.情感性影響力。許多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產生于情感性因素,如老鄉、同學、班集體、學生會等。情感性因素始終是維系自組織運行以及組織成員活動的重要因素,根據的是成員們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自然生成的情感關系,帶有強烈的地域性、排外性,對于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管理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大學生網絡自組織所具有的情感性影響力對實現學生管理和德育管理目標、增強高校自身的實力具有積極作用。即它們對組織成員起到督促和鞭策的作用,使學生管理和德育管理中的“他律”與“自律”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得高校大學生人群板塊化、分裂化,甚至形成某種程度的對立。根據一個發生于鄰校的事件,我們試圖說明這一點。東莞地區某高校,其學生管理部門為了促使學生早睡早起,在新生中實行晚上定點停電關燈制度,這一措施實施之初便遭到了來自學生方面的抵觸和對抗。事后調查發現,最先發起抵觸活動的,恰好就是通過網絡自組織而形成的地域性同鄉會。而在另一個學校,曾經發生來自某一地區的大學生,通過網絡自組織發起針對具體教師的“打小報告”活動,對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3.理性說服力。貫穿于各種類型的網絡自組織的內在機制,源于兩條基本的原則,即理性說服力以及對理想、價值和情感的需求和滿足。但需要說明一點,并不是由于這兩條基本原則導致了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產生以及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發展。而相反,網絡自組織的產生催化、膨脹了理性說服力以及各種的需求和滿足。首先,貫穿于信息咨詢型網絡自組織的是理性說服力的“被需要”。這是當前大學生網絡自組織最常用也是最隱蔽的一種影響力技巧,因為網絡自組織往往使用所謂的“事實”、數據和邏輯論據去調用、整合信息,試圖說服成員接受某個想法或者企圖,從而完成某項任務或是達成某種目標,這種理性說服力突破了純情感類型互動所帶來的盲動性,并是使得向上影響和向下影響或者平級之間的相互影響達到了一個“客觀”、“公正”、“親和”的效果,這是網絡自組織在大學生群體中得以生存發展的內在機制。其次,網絡自組織作為人際交往的一種新型模式,自然不能拒絕情感、目標在其中的動力機制作用。在課題組所做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網絡自組織,以“同鄉會Q群”為典型,組織者在其中試圖通過激發強烈的情感,從而獲得成員的認同和承諾。而在“興趣探求型”自組織中,組織者在其中試圖通過建議或請求,與成員的需求、理想和目標聯系在一起,從而獲得成員的熱情和投入,組織者試圖使成員感到他們自身要求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給予他們機會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理想、價值和情感是維系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核心原則。網絡自組織作為一種新技術手段和信息平臺,其根本功能是重新塑造人,使現代社會的人們比之前年代的人們信息收集更方便、人際交往更頻繁。可以說,在大學生群體生活中,網絡自組織可以在現實的校園生活中轉換成信息的精神形態,而且在整個大學生群體中被轉換為統一的意識。

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管理和引導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全局性認識近年來,針對大學生網絡自組織進行管理和引導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上處于初始階段,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比較簡單,基本屬于經驗性的積累和發揮,沒有從人本和大學精神的高度以及系統學和現代管理科學的角度,進行管理和引導。在我們的調查中,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每天花在瀏覽QQ空間和微博寫作、回復留言等操作的時間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而對于富于現實體驗感的線下生活如上課、社會考察、實驗室訓練等活動則興趣淡薄。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管理和引導工作,迫切需要科學的理論成果作為指引,需要從全局的、和諧的、人本的模式和操作程序。但是從具體效果來看,目前的工作仍然是局部的、臨時的、應付性的。(二)重視程度不夠從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角度看,高校教育(包括高職教育)對于“人才培養”的理解有所偏差。由于受到整體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工具理性”的輻射,部分高校較為重視對學生進行理論的、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首先品質、人文素養方面重視不夠,只是將其看作是輔的東西。進入網絡時代,對學生思想引導和德育管理的忽視進一步表現為對大學生網絡生活的忽視,更多的時候,是將網絡看作一種工具和手段,將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簡單地看做是學生課余的“私人空間”,看不到其中存在著進行思想引導和德育管理的極大張力。在許多高校的網站和各二級學院的網站上,很難看到反映有關網絡生活德育方面的內容。從理論研究、隊伍建設、方法改進、硬件保障等方面來看,高校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管理和引導基本上處于政出多門、隊伍分散、無處著力的局面,也無法建立長效機制。一方面,學生處、團委、系部以及思政教師都具有對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生活進行管理和引導的職責與權限。然而這些部門卻都只是從或者理論、或者實踐經驗的角度進行工作,力量分散,沒有形成合力,甚至形成相互抵消、互相拆臺的局面。(三)網絡自組織的分散發展具有客觀的“不可管理”性質相對于平面媒體和門戶網站來說,網絡自組織的信息傳遞具有更明顯的“不可管理性”,未經過濾和把關的社會因素和群體言論在其中流傳極快。受到從眾心理和集體規范的導向,大學生用戶群體極容易接收這些新聞和信息,從而進一步形成一種被稱為“病毒式”的信息傳遞。即任何信息,或者新聞,經過網絡自組織的反復傳遞和宣傳,可以逐漸確立自身的所謂“形象”和“信用”,使之具備了一定程度上的可信性和說服力,而形成集體的無意識。更有甚者,這種有害的集體無意識,帶有深刻的“去理性化”特征。最近幾年流行于網絡自組織中間的部分話語體系,例如“因為愛所以愛”,“死了都要愛”,“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非理性語言通過網絡自組織的散播,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了非常消極而范圍廣泛的影響,極大地沖擊了現實的德育課程效果,使得90后大學生的行為在很多方面越來越表現出“感性化”特征。按照教育部的統計,目前全國500多所高校建起了校園網,許多高校建立了專門的德育網站,甚至在一些院校中有專門針對高校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管理隊伍和機構,網絡這個平臺已逐漸成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學生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學生管理和德育發展的新載體和新舞臺,這是非常可喜的局面。但是必須看到,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發生和發展必將給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和問題,各級教育部門、各高校、學生管理部門以及任課教師、輔導員,都要高度認識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在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積極做好規劃和設計,努力協調和保障各方面資源,因地制宜地管理好、引導好大學生網絡自組織的運行和發展,指導大學生結合大學生特色生活和興趣愛好開放有吸引力的網絡自組織,協調組織好師資隊伍對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加以指導和管理,保障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

作者:李林洪 單位: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講師

篇(3)

1.網齡、上網時間。從網齡來看,超過60%的學生其網齡在2—5年這個區間段上,網齡在1年以下的學生比例最小,另外還有23.8%的學生其網齡在5年以上,并且學生上網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特別是其中有近2%的學生在小學以前就開始使用網絡了。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仍有近15%學生是在進入大學后才使用網絡,這也許是與師范院校的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有關。從此圖表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普及,學生網齡低齡化將成為社會大趨勢。從上網時間來看,上網時間最多的主要集中在平均每周上網10—20小時,占到總人數的42.9%,其次是每周平均上網在20—30小時的學生,占到總人數的28.6%。雖然每周平均上網時間在30小時以上的學生比例只有近10%,但是在調查訪談這部分群體學生時發現,其中不乏平均每天上網6小時以上的學生,顯然這部分學生已經沉溺于網絡,應引起高度關注。進一步調查發現,不同類型的大學生使用網絡的時間也有差異。不同年級的學生上網時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P<0.01),低年級的上網時間低于高年級上網時間;不同性別的學生上網時間也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P<0.01),男生上網時間明顯高于女生;而專業不同的學生在上網時間上無明顯差異(P=0.163,P>0.01),這說明文科、理科和藝體類專業的學生在上網時間上無明顯差異。

2.上網內容。從我們的調查可知,大學生網絡生活的主要方式仍然以娛樂為主,占上網主要內容的近50%,另外較大的一部分是包括制作課件、備課、查資料等方式的學習。這也反映了作為一名師范生在當今互聯網發展的時代,須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才能勝任教師職業的要求。另外有近20%的學生以上網打游戲作為網絡生活的主要內容,這一群體在上網時間和上網程度上都比普通學生更高,因此作為高校學生管理者和教師應對這一群體加以引導,避免造成網絡成癮,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對網絡生活方式的評價。在對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評價的基本了解的基礎上,通過8個問題對被訪者從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5個尺度進行測量,從對被訪者的問卷結果統計中,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積極的網絡評價仍占主導因素。其中“網絡使人與人溝通更加便利”總體同意率達到92.2%,其余依次是“豐富文化娛樂生活”總體同意率達到88.5%、“共享社會信息資源”總體同意率為85.7%,“掌握現代教學技術”總體同意率為79.2%。第二,消極的網絡評價普遍較低。其中相對同意率最高的是“沉溺網絡”,總體同意率為61.8%,其余依次是“空虛孤獨感增強”總體同意率為50.6%、“網絡信息泛濫,難以甄別”總體同意率為42.3%、“導致實踐能力減弱”總體同意率為40.1%。第三,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師范院校大學生對網絡生活方式大多數予以積極的評價,而對其消極評價較低,特別是對“網絡垃圾的甄別”和“實踐能力減弱”的總體同意率都未達到被調查總體人數的一半,所以加強師范院校大學生對網絡生活方式負面影響的警惕性特別重要。

二、網絡生活下培養健康養成教育的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師范院校大學生“三觀”教育,培養思想政治過硬的基礎教育人才

師范院校大學生是未來基礎教育的主力軍,他們具有怎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直接影響整個民族下一代的培養,因此加強師范院校大學生的“三觀”教育也尤為重要。從我們的調查可知,在網絡生活方式下許多大學生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難以甄別,因此我們要增強師范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高校要主動占領網絡教育的陣地,開設紅色網站,培養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分析各種社會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和政治敏感性。特別是在世界和社會的敏感事件時期,高校應利用現代網絡方式,通過學生QQ群、網絡論壇、微博、飛信、電子郵件等途徑與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狀況,適時提醒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培養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師范院校的學生除了應具備扎實的本專業知識外,還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良好的表達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及管理組織能力。從以上的調查可知,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娛樂,并有50%左右的學生認為自己感到空虛和孤獨。試想一個整天自閉于虛幻網絡世界的大學生,在畢業后怎么能從事好基礎教育工作。因此,豐富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多開展與師范專業相結合的文化體育活動,是將學生從虛擬的網絡生活中吸引到現實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途徑。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還可以將增強師范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相結合,例如社區義務支教活動、學生展演活動、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等等。在這些活動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在現實世界的角色感和存在感,學生還在這些活動中提高了師范技能,為師范生實習和就業做好了前期準備,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另外,在開展各種師范特色的活動中,也應利用好網絡這一有效手段,比如在線直播、網上討論、微博互動等,不僅使學生接受到網絡生活中的正面、真實的信息,也將創新教育理念和現代網絡教育技術相結合,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校園文化生活中,從而擺脫因孤獨空虛而導致的沉溺網絡的現象。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絡咨詢平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就業的狀況也日益嚴峻,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日益重要。作為未來的教師,師范院校大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及掌握基本的教育心理的知識,也是其必備條件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和大學生現代網絡方式、廣播電視等各種媒體相結合,搭建校園網絡、校園廣播、校園微博、心理健康網絡論壇等各種載體,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師范院校大學生熟知并能初步掌握的一門知識。另外,利用網絡方式進行心理健康咨詢,擺脫了傳統面對面咨詢的某些弊端,學生的隱私可以更加受到保護,也可以避免某些尷尬的問題和場景。有了心理健康的網絡咨詢平臺,學生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情況在線咨詢,在網絡交流中疏導自己的情緒,使學生能方便地掌握好自己的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當然,這不僅需要高校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更要有一批既懂得心理健康專業知識又懂得網絡技術的人才。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網絡生活方式相結合,才能增強大學生心理咨詢的親切感和便利性,從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生的實際出發,符合時代的要求,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四)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紀律管理

篇(4)

【關鍵詞】網絡道德教育;大學生;網絡

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網絡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各個領域。而如今的網絡生活也已儼然成為了當今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據有關調查顯示,大學生的上網比例都普遍高于百分之九十。由此可以看出,網絡對于大學生的認知、心理、道德修養與情感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網絡技術的河流中,雖然網絡可以給大學生帶來新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掌握最新的動態。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利劍,在給大學生帶來益處時,也同時帶來了這樣或那樣的危害。通過調查研究,有很大一部分的高校大學生對于其網絡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沒有正確的認識觀,致使網絡道德失范的現象嚴重,例如:有接近20%的人對網絡上的性內容或者各種傳聞有興趣;大概30%的人對黑客感興趣并且表示崇拜并且多于40%的人還表示如果有機會將對黑客的行為進行試驗。網絡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而網絡文明的重大工程也早已在全國各地開展,來宣傳網絡的文明。但是人有人認為網絡是自由的、是隱蔽私密的,所以出現了各個BBS論壇上的相互謾罵以及各種人身攻擊事件的出現;還有部分大學生專門在網絡上傳播散布有害的信息或瀏覽黃色不健康的網站等來尋求刺激;更有極少數的人在網絡上謊話連篇、弄虛作假,來騙取不義之財。

1.高校網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教育者缺乏對網絡道德特點的研究

網絡作為一個新興的事物,它的出現也是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必然。網絡為新道德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現階段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卻忽略了網絡道德教育的優勢,缺乏對網絡道德特點的研究。大學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強,所以在接觸網絡等新生事物時,接受能力、掌握能力會比一些老教師要強的多。大部分教育者沒有意識到網絡會發展的這么迅速,廣大的教育者并沒有充分地認識網絡道德呈現的新特點。其實作為網絡道德它是一種自主自律型的道德、一種多元開放型的道德。

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的特點,網絡道德不可能與傳統道德徹底決裂,它應當包含著對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繼承,又要直面和順應社會變遷中對道德觀念的不斷“吐故納新”的現實。這就要求網絡道德教育既要體現歷史的內在邏輯聯系,又要強調現實性和歷史性的和諧統一。

1.2作為教育者缺乏對網絡道德客觀性的認識

網絡技術的發展超乎了人們的想象,現階段網絡已經深入人心,它已介入我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網絡社會”的到來,反映最強烈的是在校的學生。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思想活躍,也善于適應時代的要求。而身在高校,站在講臺的教師,接受新事物反而不是很強烈,尤其是那些年齡偏大的老教師,對操作電腦等沒什么興趣可言,缺乏對網絡道德客觀性的認識。這也是近些年高校一直招聘引進年輕一代的青年教師的原因所在。在“網絡社會”,如何對在校的大學生這個龐大的網絡使用群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是作為教育工作者首要研究的課題。如果作為教育者缺乏對網絡道德客觀存在的理性認識,就不可能真正的去幫助學生解決在網絡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就談不上教育任務的充分實現。所以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與學生同步,研究學生的思想狀態,加強對網絡道德客觀性認識。

2.大學生網絡教育的對策

2.1發揮網絡道德教育中各要素的獨特作用

第一,積極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學校是網絡道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它對大學生道德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學生的“網絡品格”能夠體現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等等。高校要積極建立網絡環境下學生思想道德培養,通過有效的途徑,把網絡道德作為重要的內容評價學生的道德素質。現在很多學校根據國外學校的成功經驗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美國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工作中,學校要求學生接受有關計算機網絡使用守則的學習和短期培訓,并順利通過以守則為內容的網上考試才有資格使用校園網。

第二,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學校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培養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我約束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開展網絡道德教育。

第三,切實發揮科技的助推作用。學生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好過我們的教師。學校要要發揮網絡技術對教育的促進作用,依靠高科技與學生交流和互動,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2.2構建大學生的網絡生活文化

大學生出現網絡道德問題并不是互聯網的普及的錯。事情都有兩面性,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將網絡視一種科技、一種生產力,并沒有真正的將其作為一種文化來發展。所以,教育必須跳出唯知識技術的窠臼,要擔起挽救網絡道德危機的使命。高校的網絡教育是一項信息文化活動,學校必須要把教育理念提升到文化層面,也就是說從單純的信息技能訓練慢慢向整體的信息文化素養積淀。在教育的內容方面,網絡教育要將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良好的網絡生活習慣。

2.3加強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自我監控能力

大學生應具備自我的監控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誘惑面前不屈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自我監控是一種良好的行為特質和積極的心理品質。學校要不斷的創新工作方法,通過開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討論、網絡教育等活動,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從而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

【參考文獻】

[1]戚萬學.道德教育新視野[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陳蘭英.談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6,5.

[3]蔣靈達.試論當前時期的網絡道德建設[J].高教研究,2006,4.

篇(5)

摘要:網絡現在已然成為了大學生學習和交往所必不可少的工具。誠然,網絡給大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帶來了方便,但是卻又有不少大學生因沉溺于網絡而不能自拔,這樣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為了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健康障礙,正確對待和使用網絡,本文將針對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從而導致網絡犯罪的成因進行分析,思考并探索解決此類問題的途徑,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犯罪;心理健康

一、 網絡時代:

1.網絡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21世紀是個網絡的新世紀,網絡如今影響著當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當今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地影響。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瀏覽全世界各種信息,網上購物,網上炒股,網上交易,極大方便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說,網絡的出現,是人類史上一項重要的發明創造。

2.網絡的高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毫無疑問,網絡的出現極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使人們的工作學習更加方便快捷,極大提高的人們日常的工作學習效率,提高了生產力,相應也推動的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是,不能否認,當今網絡時代的高速發展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這不是我們想要的,但這些負面效應卻也是的的確確真實存在的。比如,價值取向上,重個人輕他人而弱化倫理道德規范。交往方式上:虛擬化、隱秘性使人際關系慢慢疏遠和淡化。消費方式上,個性化、奢侈性而主體性被無限削弱。同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生力軍,而又處于時代的最前沿,對新生事物具有極大的好奇心理,導致迷戀網絡進而被網上不良信息誘導導致違法犯罪的問題是一個全社會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二、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

1.校園里的網絡文化:

相當今,“網絡文化”已然成為了大學校園里的最新的一種文化現象。通過調查,目前來說,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智力、心態、道德等幾個方面。“網絡文化”不論是內容還是就其形式來說,都不同于之前的所有文化,并且網絡文化還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效應。網絡生活中的糟粕文化對這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網絡犯罪。所以有一些學者專家不無夸張地說,“網絡文化”繼活字印刷、語言文字的產生和形成的發明之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第四個里程碑。

2.大學生網絡犯罪的心理分析:

目前大學生網絡犯罪的犯罪動機無非就是兩方面,一是好奇心理和表現欲望強烈,二是愛慕虛榮,貪圖錢財。大學生由于社會經歷少,與社會上的人交流不多,再加上好奇心重,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設置的網絡騙局,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如黃色信息、暴力信息所吸引從而在這些信息的影響下導致違法犯罪。而大學生通常是二十多歲年齡階層的人群,可以說是年輕氣盛,虛榮心強,表現欲望強,為了不勞而獲,或者是單純為了取樂,很容易做出一些對社會有害的事情。就比如,有很多大學生制造計算機網絡病毒目的并不是為了報復社會,或是想擾亂社會,不合法的侵入、盜取他人的賬號或者虛擬的財物,大多只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確實有這方面的實力,滿足虛榮心,卻不是以單純的竊取財物為目的。他們這樣做甚至只是想要向其他人表現自己高超的計算機水平。所以,好奇心理和表現欲望強烈是當代大學生實施網絡犯罪的很大誘因。再者,有一部分大學生錯誤地認為只有經濟實力和家庭狀況才能讓自己在同學、異性或者是在整個學校中的地位得到證明,他們之間會進行盲目的攀比。而大部分大學生還沒有創業,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又在少數,他們沒有過多的經濟來源。因此,這樣因為生貪圖錢財,不惜鋌而走險的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就時有發生。另外,內心挫敗,尋求刺激和宣泄,法律意識以及道德意識上的淡化或者人格發展不健全也是導致大學生網絡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3.針對大學生網絡犯罪的對策:

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人群,我們應采取不同的措施來杜絕大學生網絡犯罪。誠然,網絡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方面有積極的影響,但我們也不可否認,網絡文化也給校園以及社會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我們應該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正確對待網絡對于大學生的影響,盡可能減少網絡文化給大學生帶來的的負面影響。網絡心理問題的產生并不像某些人所歸因的教育失敗、世風頹廢那么嚴重,它只是網絡時展過程中的必經過程。作為學校應該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應該正視時代的挑戰,把學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學習競賽上來,引導他們正確使用互聯網,摒棄不道德、不文明的上網行為;家庭方面應該轉變教育方式,幫助學生明確網絡的意義和作用,讓大學生感受到社會的責任和家庭的溫暖,同高校一同督促學生健康文明上網,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健康的文體活動,多途徑、多渠道培養大學生廣泛的愛好和興趣。通過行政和法律、技術等手段正本清源,凸現網絡的有利的價值,強化社會管理者對網絡信息的管理和監督作用以及法制化和制度化的保障作用。各大高校應該也有必要適當的引導大學生建立他們健康積極的人際關系和人生態度,引導他們正確的對待網絡時代下現實中人與人間的交往方式。外界的引導和監督都需要圍繞學生的內在動機和欲望來展開,教育的關鍵是要有針對性,讓學生自我教育,引導學生自我反省才是對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網絡心理的問題,不能僅僅依賴于醫療機構的努力,也不能單純通過監管網絡運營、治理網吧的手段,更不能僅僅進行心理疏導和道德教育,應該綜合治理,多管齊下。綜合治理要整合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等各個必要因素的力量,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生理還有社會支持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看待問題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才能全面預防并進而解決網絡心理問題給大學生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河南警察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參考資料:

[1] 施今.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及引導[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2] 于波.大學生網絡心理教育淺析[J].中國林業教育,2007

篇(6)

關鍵詞:網絡生活;大學生;價值觀教育

大學生是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一群體對于是非、優劣、榮辱的判斷尺度將決定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繼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穩定發展的保證。但由于大學生年齡以及閱歷的限制,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強,不具備自我形成正確價值觀的能力,如果引導與教育不當,將會給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不良信息出現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網絡信息可以很簡單隨意的玷污大學生原本稚嫩純潔的心靈。沉迷網絡虛擬世界、大學校園恐怖暴力、大學生自殺等負面新聞在當今的大學校園已經不足為奇。網絡技術的發達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大學校園生活蒙上陰影。因此,網絡生活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已經成為當前大學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的利用網絡,如何對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有實效性的價值觀教育是今后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內容。

1、網絡生活對大學生價值觀負面影響的歸因分析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給社會帶來的影響還是積極的,其本身并沒有什么好壞之分,網絡生活方式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負面影響是由很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1) 大學生自身原因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主要是內因,外因只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是通過內因起到的作用。所以從這個觀點出發,雖然當前網絡世界充斥著很多不良因素,但是如果大學生自身能夠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日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較強的自控能力,即使外界環境再不利,自身也能夠有效的抵抗這些不良因素的干擾,很好的利用網絡來提高自身素質,吸取網絡生活中的精華。正是由于當前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決定了網絡生活對于他們價值觀形成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第一,當前很多大學生并未形成穩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踏入大學生活后,學生們需要經過一段的適應過程,他們的心理素質以及思維方式都處于不斷改變的環節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

第二,如今的大學生崇尚個性,但卻難以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縱觀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具有強調自我、表現自我、追求自我的心理特點,渴望在學校內各種活動中展示個人風采。這種做法對于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很多學生往往把握不好一個度,過分的張揚個性,唯我獨尊,甚至于到了一種自負的境界。而且這種嚴重自我欣賞的心理往往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滿足,轉換為消極心態,更加渴望通過自我發泄等方式來得到內心的滿足。網絡生活就成為了他們理想的場所,在虛擬的世界里,這些大學生可以完全充分的按照自我意識去改造社會,設計自己的未來生活,長此以往陷入網絡虛擬世界無法自拔,無法回歸現實世界。

第三,個人理想、信念以及發展目標缺失。理想和信念是一個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是在困難時期繼續面對生活的動力。很多大學生在擠出高考的獨木橋之后,對未來的大學生活充滿期待,但是當他們一走進真正的大學生活時,往往無法達到他們的理想目標。這種強烈的反差,使得很多大學生難以積極地適應大學生活,不再主動地去調整個人態度去面對大學生活。此外,大學是一個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階段,有些學生習慣了高中學校管教式的教學方法,難以適應這種大學教育,從而導致他們大學學習無從下手。這時網絡就成為他們逃避現實大學生活最方便的途徑。

(2)網絡媒體的原因

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當前的網絡信息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不論是從視覺上還是聽覺上,網絡信息絕對是當前最佳的信息傳播媒介。我國高校也非常重視網絡在校園內的發展,學生在宿舍內基本可以實現實時上網。而且現在網絡在登錄限制上基本沒有進行過多的限制,大學生可以憑借個人喜好隨意的瀏覽豐富的網絡資源,也可以通過網絡游戲任意的發泄和放松。這種極度自由的網絡生活,使得很多大學生沉迷其中,仿佛這才是他們所應該追求的生活方式。網絡高度的自由和便捷性,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喜歡上虛擬的網絡生活,長時間遨游其中,勢必會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響。

(3)學校的原因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校園管理工作是約束學生校園生活的關鍵。這里所指的約束并不是說嚴格管教,不準學生上網。是要針對一些沉迷于網絡的學生,有較為嚴格的管理和處罰措施。現在很多大學生都認為,在校園里只要不出什么特別重大的事情,學校一般不會去開除或者處分學生的,即使給了一些處分,到畢業時參加清處分的課程就行了。從而學校的規章制度在他們眼里如同虛設,屢屢犯錯又不會受到嚴格懲罰。雖然說這種學生還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他們的負面示范作用就會在校園內不斷的放大,這對于“三觀”尚不穩定的大學生而言,極容易被效仿。此外,很多老師對于學生日常的生活關注度不夠,總認為大學生應該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出現上網問題經過幾次教育不起作用之后,就視而不見,直至學生違反了學校的規定之后,給予相應的處罰作罷,后期也不會在跟蹤調查該學生是否已經改邪歸正。這種僅僅依靠心智尚不成熟學生自控能力,來教育學生的做法顯然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非常不利。

(4) 家庭的原因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基本上可以說孩子想要什么買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近網絡評論非常多的李某某案件,就是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的真實寫照。雖然說這起案件的主人翁不是因為網絡而出現的問題,但這也值得驚醒那些溺愛孩子的家長。現在有些高校嚴禁大一的學生使用電腦,就是為了能夠利用大一的時間作為緩沖,讓學生有一定自控能力之后再更多的接觸網絡生活。但是很多家長并沒有配合學校的這種制度,在上學之前就已經給學生把一切電子產品配備齊全。學生到學校之后還要背著檢查玩電腦,逆反心理讓他們難以理解學校的這種“變態”制度,促使他們對網絡越發的感興趣。

(5) 社會的原因

現在我國的網絡監管技術以及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這就導致網絡世界各種不良信息自由傳輸。大學生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可以盡情的放縱自己,超越自己,體驗各種成就所帶來的。加上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些多元文化滲透,使得當代大學生更加的向往網絡虛擬世界的生活。

2、 網絡生活影響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策略研究

網絡生活影響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一定要“以人為本”,根據社會的發展和主導價值觀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證他們能夠健康的成長。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價值觀不斷修正和完善的階段,學校在這段時間內一定要長期的、高效的對學生起到引導和教育作用。

(1) 強調說服教育,增強大學生的自律能力

意志力是大學生面對各種誘惑的重要品質,學校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意志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進行意志品質的教育。特別是當前網絡監管技術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提高學生個人的自律能力,才能實現當代大學生網絡社會化和傳統社會化的有效對接。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媒體素養,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逐漸的把網絡轉化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手。在校園內大力宣傳正確使用網絡的方式方法,預先告誡大學生如何判斷網絡上所傳播信息的優弊端,提高大學生上網的法制、責任、自律及安全意識。組織開展專題講座,通過實際案例來警示學生不要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不要依賴于網絡生活,不利用網絡實施違法犯罪的活動,不在網絡上傳播散步謠言,自覺抵制、暴力的信息。

(2) 利用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加強教育與引導

眾所周知,高校的引導和教育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既然網絡生活對于學生吸引力這么強,那么高校完全可以直接利用網絡環境來對學生實施引導和教育。首先,高校網站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要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與服務性。高校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傳播優勢專業的特色文化,向在校學生展示更多的校園優秀文化,從而吸引學生參與到學校優勢專業的建設中;其次,嘗試利用網絡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在網站上開辦特色講壇、專家講座、新聞時事分析、體育賽事轉播等等,提高網絡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學校還可以在網站上開辦實時在線心理咨詢室,通過網絡了解大學生的情感變化,讓他們能夠在網絡上找到心靈的慰藉。

(3) 豐富校園文化,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

學校在利用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價值觀進行教育時,也要注重校園文化的提升。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思維方式均與校園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優秀的校園文化體現的是學校全體成員的共同價值觀念,是經過長期沉淀下來的傳統風氣,它可以激勵大學生不斷進去。而且在當前多元文化泛濫的時代,優秀的校園文化可以給當今的大學生指明方向,讓他們能夠從網絡環境中正確的良莠分辨。學校一定要適時適當的開展廣泛而多樣的社會道德實踐活動,從網絡生活之外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此外,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社會的實踐活動中,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社會經驗,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上更多的事、人、物,促進思想的成熟。

[參考文獻]

[1]周洪亮,史甲慶 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調查與分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09,(23)

[2]張鴻燕 網絡環境與高校德育發展[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3]梅萍等 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篇(7)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 網絡行為 網絡認知

(一)前言

在愈演愈烈的網絡浪潮中,關注少數民族大學生,關注他們是否在接觸網絡,利用網絡在做些什么,以及他們對網絡的態度等等無疑是具有社會意義的。但在我查閱了相關資料后發現,專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研究不多,與此相關的就是關于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網絡教育,網絡成癮問題,大學生的信息素質等幾方面的研究。例如:云南民族大學圖書館的王育珊在《淺談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一文中介紹了作者理解的信息素質的內涵;靳淑偉在《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一文中指出的,網絡以數字化、高速化、全球化、交互性、開放性、可檢索性、多媒體性及容量大的特性風靡全球,說網絡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是一把兼具利弊的“雙刃劍”。

但是,這些文獻資料都沒有專門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的研究,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來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希望能喚起人們對少數民族朋友更多的關心和支持。

(二)研究方法

通過對西北民族大學194名在校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用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三)研究結果

1.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社會生活介入度。通過調查,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受網絡影響的程度,也就是了解網絡對他們的社會生活介入度是高還是低。

(1)網齡。

由上圖可以看出:有將近50%的同學是在高中階段開始接觸網絡的,推算一下,也就是2000年-2003年這段時間,這段時間是互聯網在我國加速發展的階段。應該說與漢族學生最早接觸網絡的時間幾乎沒什么差別,不像當初預想的那樣,這可能與我們的被訪者多數來自縣市地區,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有關。但也有將近30%的同學是在上大學以后才開始接觸網絡的,這或多或少讓我們為以這部分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感到擔憂,希望他們能抓住機會,補上網絡這堂課。

(2)上網頻率。

在網絡使用頻率上,每周上網一次的人數最多,為85人,占總數的44.5%,每周上兩三次的41人,占總數的21.5%,而每天上網和每學期只上四五次的均為7人,占總數的3.7%,因此大致可以說,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上網頻率都維持在每周一次或兩三次的正常范圍內,每天都上網,少數民族大學生幾乎沉溺于網絡的和很少上網、幾乎與網絡隔絕的只占極小的一部分。

(3)上網持續時間。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下面的結果:每次上網持續2―4小時的學生占到了52.6%,總數為101人,每次上網持續1―2小時的占了26.0%,為50人,這151人每次上網時間在1―4小時內,占總數的78.6%,應該說絕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都能很好的克制自己,理性的利用網絡,而另外41人每次上網時間則超過了4小時甚至達到6小時以上,顯然這多少會讓人產生沉溺于網絡的嫌疑,況且對健康不利。

(4)平均每月上網花費。

關于上網的花費,經調查:每月花費10―30元的占的比重最大,為42.2%,而每月花費50―100元的占8.3%,花費100元以上的只占2.1%,這大概可以說,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網絡的使用都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一般不會因為上網花費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5)上網地點。

關于上網地點,194名有效被訪者中,有127人則經常在校外網吧上網,占總數的65.5%,在學校機房上網的有60人,占30.9%。之所以選擇在校外網吧上網的人數會超過在學校機房上網的人數,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學校機房一般網速較慢,而且校外網吧服務周到也很吸引人,如代買午飯等。另外還有1人是經常在宿舍上網,有6人在家上網,這說明,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擁有個人電腦的只占極少數。

2.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行為。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網絡已經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他們利用互聯網在做些什么,又是哪些因素在誘發他們與網絡的親密接觸呢?

(1)是否擁有自己的個人主頁,博客等

調查顯示擁有自己的個人主頁、博客等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占了二分之一強,這說明大部分同學都有能力而且有興趣利用網絡做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了。

(2)各種網絡行為或動機。從下面的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被選擇最多的依次為收看或下載電影或音樂,查資料,聊天交友,分別為146人,134人,113人,分別占總數的22.7%,20.9%,17.6%,其余依次為:收發郵件,看新聞,玩網絡游戲,更新自己的博客,網上購物,參加虛擬社區活動。分別為85人,74人,42人,38人,7人,3人,分別占總數的13.2%,11.5%,6.5%,5.9%,1.1%,0.5%。這說明,通過上網看電影,聽音樂,聊天交友等活動來娛樂休閑還是少數民族大學生上網的最主要動機,當然利用網絡查資料以輔助學習也是他們其他上網的主要目的,還有通過互聯網瀏覽新聞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令人欣慰的是,只有6.5%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選擇了玩網絡游戲,這說明沉溺于網游的現象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并不多見。另外,利用互聯網參加虛擬社區活動和網上購物等較前衛時尚活動的人極少,共有10個人選擇了這兩項。

3.網絡認知。為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網絡的基本認知,我采用李克特量表,從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五個尺度,通過六個問題對被訪者的網絡認知及態度進行測量。從被訪者的回答中,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網絡的積極影響的題項同意程度普遍很高。其中對“網絡方便溝通”的總體同意率高達91.8%,其余依次為:對“網絡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的總體同意率為89.2%,對“網絡促進社會資源共享”的總體同意率為88.2%。

(2)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網絡的消極影響的題項同意程度普遍較低。其中對“網絡讓人變得孤獨不適應社會”的同意率最低,僅為43.3%,對“網絡導致垃圾信息泛濫”的同意率為59.3%,對“網絡會使人沉溺于其中影響學習”的同意率相對較高一些,為78.9%。

(3)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針對網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及學習的影響,絕大多數同學傾向于作積極評價,除了對“沉溺于網絡會影響學習”的同意率較高外,對“網絡會導致垃圾信息泛濫”和“網絡讓人變得孤獨不適應社會”的同意率都不高。互聯網的崛起,為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然而作為一種新的信息技術范式,互聯網也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到目前為止,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網絡負面影響的警惕性還不高。

(四)結果分析

通過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網絡生活介入度,網絡行為,以及網絡認知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出:

首先,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都可以有效的控制上網時間和上網次數,151人每次上網時間在1-4小時內,占總數的78.6%,應該說絕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都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理性的利用網絡,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上網頻率都維持在每周一次或兩三次的正常范圍內,少數民族大學生每天都上網,幾乎沉溺于網絡的和很少上網、幾乎與網絡隔絕的只占極小的一部分。可以說網絡成癮的現象并不嚴重。

其次,上網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學習資料,占總數的20.9%,排第二位,不可否認,網絡以其高容量和高效率的獨特優勢正成為很多同學的得力助手。但是更多的同學喜歡上網聊天、看電影、玩游戲等,這些占到了總數的46.8%,網絡娛樂無疑成為同學們課外網絡生活的主題曲,同學們普遍認為上網聊天可以任意傾吐心里的感受,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甚至找到感情的寄托。但沉迷于網絡勢必減少同學正常的學習時間,這不但不利于學習,更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好在,從上一點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同學的網絡生活介入度還是處在正常范圍內的,但我們也不應該放松警惕,給予適當指導還是有必要的。

最后,針對網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及學習的影響,絕大多數同學傾向于作積極評價,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網絡負面影響的警惕性還不高。針對這一情況,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正面引導,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及網絡素養教育,使網絡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發揮最大限度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諾頓,《互聯網:從神話到現實》,朱萍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頁

【2】王育珊,《淺談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 《云南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1卷第6期2004年11月

【3】 王海明,任娟娟,黃少華,《青少年網絡行為特征及其與網絡認知的相關性研究》,《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4期2005年7月

【4】陳一梅,《圖書館開展弱勢群體信息素質培養的思考》,《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5年第2期

【5】靳淑偉,《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職業技 術》 2006年12月

【6】 杜萍,何月順,《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之策略研究》《職業技術》2006年6月總第52期

【7】黃少華,《網絡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第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丁香花| 国产乱子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不卡| 欧美交换配乱吟粗大| 天天射寡妇射|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无码| 日本丰满少妇xxxx| 妇女性内射冈站hdwwwooo| 欧美第一黄网免费网站| 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浓毛大bbwbbw| 又白又嫩毛又多15p|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欧美大成色www永久网站婷|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 97人洗澡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 |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h片在线播放| 午夜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 | 男女性爽大片视频免费看|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老牲|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人妻丝袜中文无码av影音先锋专区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日本少妇被黑人猛cao| www国产亚洲精品|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av蓝导航精品导航| 女人另类牲交zozo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