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2 21:01: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營養安全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課程的重要性
飼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水產品品質的好壞,水產品質量的好壞又直接關系到人類的健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衛生、無公害的水產品將會備受消費者的青睞,而正是動物飼料、水產品、人類食品這樣一條食物鏈,使飼料的質量安全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源頭。對飼料進行分析和檢測,則是飼料質量與安全的技術保障。
二、飼料分析與檢測課程存在的問題
無論是飼料原料,飼料的加工工藝還是飼料成品的保存都關系到飼料的質量,因此通過《飼料分析與檢測》課程的學習,旨在讓學生們既能掌握各項檢測技術及原理,熟知相關儀器的操作,又能根據飼料分析得到的數據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挖掘影響飼料質量的因素,成為一名具備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然而,在現有的課程設置和管理模式下,該門課程的教學實驗以驗證型實驗項目為主,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一個實驗充其量有三個學時,學生們因為沒有全程參與,故對某些環節半知半解,質疑或改進技術并在管理工作中加以靈活應用的鍛煉機會較少。為通過飼料分析與檢測的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在飼料質量安全評價和管理方面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有必要利用課余時間,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基礎上,讓學生最大程度地成為有思考能力的管理人才,是我們在目前的教學實驗課程中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飼料分析檢測課程存在問題的解決途徑――開放式實驗教學
開放式實驗教學,顧名思義即整合教學和科研資源,打破教學和科研界限,整合校內外資源,充分利用產學研平臺,讓學生在接受最基本的理論和實驗學習的基礎上,以創新實驗和畢業論文設計為契機,以創新思維培養為導向,在校內外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中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1)實驗內容的改革。根據飼料質量評價要求按部就班檢測飼料原料、配合飼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各項營養指標、衛生指標,再與相應的標準相比較,得出待檢物是否符合質量安全要求,是本課程所應達到的最基本的培養目標。為順應創新人才的培養趨勢,結合課程學習進行科研成為培養學生科研興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1]。建議采用由簡到繁的培養方式,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原來的單一驗證實驗調整為綜合實驗,針對某一種飼料原料或配合飼料進行綜合評價;在此基礎上,進行全面的飼料質量評價實訓,鼓勵大學生進入專業教師的研究隊伍,開展相關創新實驗或畢業論文設計,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2]。①綜合實驗方案的確定:以3人小組為單位,首先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撰寫針對特定原料或配合飼料質量安全評價的實驗方案,選擇針對性強的評價指標,再由教師修改實驗方案。②飼料原料的識別:在《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配合飼料學》等課程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展示常見的飼料原料實物,給同學們最直接的感官認識。③檢測分析過程:每組派出若干名代表參與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熟悉實驗儀器使用的基礎上,在課堂上配合老師指導其他學生正確地使用實驗儀器[2];在實驗教學課堂上,老師給每個實驗小組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做實驗。④數據的處理:除計算檢測結果外,培養學生分析判斷實驗結果可靠性的能力,分析出現非正常結果的可能原因,提醒學生避免用實驗指導書上的“注意事項”代替可能原因。設置三人小組的目的是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確保每一小組至少得到三個“平行”數據用于統計分析,若條件允許,還可比較三人小組的實驗結果與同一名學生得到的三平行結果的異同,讓學生在教學實驗中體會科學研究的嚴謹性。⑤安全質量評價:根據選定的單一指標和多項指標綜合評價飼料或原料的質量,并分析影響原料或飼料質量的可能因素。此過程須以熟悉原料及飼料標準,飼料及添加劑管理條例和相關法規為前提。⑥作業要求及反饋:實驗報告的撰寫,強調對結果的分析討論;報告中存在的問題,無論是共性問題還是個性問題,及時講解分析。據筆者六年的教學經歷,發現學生盡管在實驗初期不能寫出規范的實驗報告,但只要經過2~3次針對性的反饋和輔導,就會寫得非常流暢。模仿小論文的結構和要求書寫實驗報告,則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2)飼料分析與檢測質量安全評價實訓。校園內的教學不容易給人緊迫感,因此有必要把學生派到公司或專門的質檢機構強化飼料分析與檢測能力、飼料質量安全評價和管理能力。據筆者幾年的帶教經歷,發現飼料企業是非常不錯的實訓平臺。與學校里比較枯燥的說教相比,在企業進行的現場教學顯得更為生動。在那里,學生可以親眼目睹各種飼料原料,真真切切了解配合飼料的加工工藝。在兩周左右的實訓中,同學們除了鞏固、強化原料和配合飼料成品的質量安全指標檢測能力外,配合飼料半成品的車間質量監控也能彌補因校內無成套飼料加工設備而缺少相應學習內容的遺憾。實訓中,與一線工人同工,能讓學生快速高效地學習到多種技術;與相關部門領導的交流,能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地學到針對性強的飼料質量管理方法。期間,邀請公司的技術人員開設專題講座,更能針對性地解答實訓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實踐六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高校與水產飼料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或拔尖科研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聘請具有一線工作經驗的企業領導或部門經理作為校外兼職導師,能切實有效的為水產養殖專業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方向的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3)飼料分析與檢測的延伸。通過分析與檢測,獲知了飼料或原料的質量與安全性能,但還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其對水產動物安全性的影響,為此,通過創新項目的開展以及畢業論文的設計均能使飼料分析與檢測結果用生物學的方法加以驗證,在科學研究中使飼料分析與檢測課程的內容得到升華。①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方向創新項目的開展。對于1~2年級的學生而言,專業水平有限,因此開展創新研究有相當大的難度[4]。筆者指導的幾名學生盡管當時沒有取得預期的研究結果,但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遠遠超過未做過創新實驗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也大有提高。因為任何創新實驗的實施,學生們都經歷了項目申請書的撰寫,原料營養成分的檢測,飼料配方的設計,實驗室條件下配合飼料的制備以及飼養試驗;實驗結果的處理和項目結題材料的匯總,對飼料或原料的質量安全評價已經有了大概的框架,因此到三年級參加飼料分析與檢測課程的學習時,就會有較強的全局駕馭能力,也具備了多角度分析、解決課程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推薦優秀學生參加專業教師的課題研究也能起到異曲同工的效果。在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過程中,指導教師自身的科研思路會更開闊,這樣,教師與學生在教學科研活動中就能達到雙贏的效果。②畢業論文設計。盡管畢業論文設計是獨立于實驗教學的課程,但是從培養專業人才角度而言,如果能把畢業論文設計作為專業課程的延伸,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因為實驗教學課時數不夠,學生無法全程參與實驗,或創新項目限項申報,受益面不廣的不足。因此就人才培養的整體性、邏輯思維的連貫性而言,建議結合專業特點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這樣的畢業論文設計不失為變零散的專業知識為系統的專業知識的有效途徑。有良好的科研訓練基礎的學生,較易完成畢業論文設計,也較易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從而也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開放時間的保證。為保證學生能在課余時間參加實驗,就必須延長實驗室開放時間,指導老師和教輔人員也應該在開放時間內繼續上崗,這就需要學生層面劃撥經費給予勞務支持。另外,可適當安排研究生參加實踐教學指導本科生,實現大學生培養和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雙贏局面。允許學生跨學期完成該課程的學習也是不錯的方法。
四、考核方式的轉變
考核方式是開放式教學模式的難點,沒有標準答案可供參考,全憑指導教師主觀打分,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勞動果實,以高度的責任心,用伯樂識駿馬的慧眼發現學生任何可能的閃光點。任何一項能力的培養、實驗項目的實施都是以充足的時間保證為前提的,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的時間投入是本課程的考核基礎。其次,在注重實驗技能考察的同時,把每一個實驗的方案設計、實施過程、結果的呈現和分析討論等環節都作為考察要素,將綜合實驗的整體性作為重點考察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在過程體驗中接受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
目前,中國疾控中心已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展開進一步全面、深入的調查。
到底是幾個試驗?
8月1日,美國塔夫茨大學科研機構發表《黃金大米中的β—胡蘿卜素與油膠囊中的β—胡蘿卜素對兒童補充維生素A同樣有效》的論文。
論文中稱,為了比較兒童攝入“黃金大米”、菠菜和β—胡蘿卜素油膠囊對補充維生素A有何不同,美國塔夫茨大學、湖南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浙江醫學科學院等工作機構的研究人員于2008年共同在湖南省的一所小學進行試驗,針對的是6~8歲健康的在校小學生。
據報道,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蔭士安表示,他本人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植物中類胡蘿卜素在兒童體內轉化成為維生素A的效率研究》課題負責人。該課題的目的是通過研究獲知我國兒童膳食中胡蘿卜素在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的效率,最終獲得的結果將作為評估我國兒童維生素A需要量、制定膳食維生素A推薦攝入量的重要基礎數據。
疾控中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蔭士安研究員,考慮到其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與美國塔夫茨大學湯光文博士負責的美國NIH項目均有菠菜中類胡蘿卜素轉化效率研究內容,故將兩個項目的現場工作合并在一起進行。
疑問:既然是兩個項目合并了,為什么只說了他本人主要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植物中類胡蘿卜素在兒童體內轉化成為維生素A的效率研究》?
項目資金支持來自何方?
湖南省衡陽市政府表示,該課題全程由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的專家進行指導,課題實施方案由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制定,湖南省疾控中心與衡南縣疾控中心負責課題的實施。
在湖南省疾控中心出具的該項課題協議書上,協議書的委托方和受托方分別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和“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課題所需經費均由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撥付,并非來自國外的科研機構。衡南縣疾控中心出具的一份銀行轉賬單也顯示,付款人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蔭士安在聲明中也言之鑿鑿地說,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植物中類胡蘿卜素在兒童體內轉化成為維生素A的效率研究》課題承擔單位,項目實施是與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進行,在實驗室分析技術上得到了美國塔夫茨大學的支持。
疑問:既然是項目合并,為何不公開?是否存在隱瞞?將兩個項目合并,為什么經費卻全部由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撥付?
是否涉及“黃金大米”?
據報道,涉及此事的三名中方研究員:湖南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胡余明、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蔭士安和浙江醫學科學院研究人員王茵均表示對黃金大米數據不知情。
疾控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蔭士安在文章發表前就收到了《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的通知,文章是經他簽字同意后發表的。
疑問:既然看過了論文全文且簽了字,為何蔭士安此前表示自己對“黃金大米”數據不知情?
試驗食材究竟誰提供?
此次事件爭議的焦點就是在此次試驗中,是否出現了關鍵性的食材“黃金大米”。
此前湖南省衡陽市政府發表聲明稱,通過調查,在衡南縣江口中心小學進行的試驗不是轉基因試驗,而是“植物中類胡蘿卜素在兒童體內轉化成為維生素A的效率研究”。
湖南衡陽市政府表示,課題組所用的米、油、調味品均由衡南縣疾控中心在衡陽市步步高超市采購;肉、禽蛋等生鮮食品由學校在江口鎮采購;給學生吃的大米則是湖南省金健米業的“桃花香米”,不是“黃金大米”。
美國塔夫茨大學科研機構稱,研究所用材料——“黃金大米”和菠菜都是在美國生產、處理和蒸煮,然后冷藏運至中國試驗所在地加熱后供小學生食用的。
疾控中心調查后稱,研究中所用的有穩定同位素標記的菠菜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提供,并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湯光文博士于2008年5月從美國攜帶到湖南。
論文關鍵詞:仔豬安全高效飼管11點
仔豬的飼養管理主要是抓成活率高,生長發育好,為培養種豬和育肥豬打好基礎。具體做到下面11點。
一、為了減少弱豬的死亡,使全窩仔豬能正常發育,可以將發育較差的仔豬固定在母豬前面2隊泌乳量較多的,并首先給以吮乳。發育較好的仔豬固定在中間和后面的。
二、仔豬生后3~5天內防止被母豬踩傷壓死,因此要特別注意護理,有條件的可裝防壓架。對護仔性差的母豬要采取母、仔分開的措施,每隔1~1.5小時哺乳1次,每次哺乳完畢,在把仔豬放到護仔箱或豬圈內。
三、為了防止發生貧血等疾病,仔豬出生后4~5天起就需補充礦物質。方法可用紅土或河底泥曬干,放于食槽內讓仔豬舔食。給仔豬放牧,使它經常拱土農業論文,也能得到所需要的礦物質。另外給仔豬補喂木炭也很有益,它能吸收腸道中有害物質和大腸中的氣體,有助于消化和防止拉稀。
四、仔豬生后4~5天,就應給以飲水,并經常更換,保持清潔,否則因口渴,喝了污水或尿液,就易發生白痢病及感染其他疾病。
五、早期補料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加強消化腺的酶化作用,促進消化機能,增強有機體的抗病能力,供給仔豬各種營養,補助母乳的不足。一般從生后7~10天開始訓練,訓練開食的仔豬料要符合色、香、味要求,品種要多樣化,要新鮮,易于消化。為了不使母豬吃到仔豬料,需在母豬圈內隔1個小圈,把食槽放在小圈里,使仔豬可以進入去吃料。而母豬不能進入cssci期刊目錄。
六、仔豬滿月后就要抓旺食,每天喂5~6次(自天4次,晚上1~2次)。少喂勤添,做到不浪費、吃得飽、吃得好。
七、對不需作種的仔豬,為了提高豬的生長速度,改善肉的品質。到了一定日齡就應閹割。時間一般是出生后30~45天,體重在10~25千克時進行為妥。
八、哺乳仔豬到了一定日齡就要和母豬分開,不再繼續吃乳,斷乳的時間要適宜。過早會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農業論文,過遲則影響母豬的配種。一般是45~60天,本地豬斷乳較早,國外引進種較晚。斷乳的方法多數采取“驟然斷乳法”,即安窩仔豬一次就和母豬分開。
九、仔豬斷乳后半個月以內保持哺乳期的飼料不變,日喂5~6次:半個月后再逐步改變為斷乳豬飼料,日喂4~5次。自3月齡起日喂4次。
十、仔豬舍內經常保持清潔干燥,草要勤墊、勤換、勤曬,每天打掃豬舍2~3次。冬天應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對斷乳仔豬要注意調教定位大小便,因為豬舍潮濕會妨礙仔豬的生長發育,并易發生肺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病。調教定位方法:在豬場鋪上墊草,食槽中放些飼料,指定拉糞便處放少許豬糞,然后調教進圈,如有不按規定拉糞便,就趕教幼豬。
十一、仔豬斷乳半個月后,就應普遍地預防注射豬瘟、丹毒、肺疫等疫苗。
論文摘要 食管癌患者手術后通過鼻胃腸管直接向腸道提供營養物質,使用時注意營養液流入的速度與溫度、營養液反流、防止脫管、防止感染、營養管道堵塞等問題,大多數患者使用后營養狀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是一種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的營養補充方法。
資料與方法
我們對110例食管癌術后的患者進行腸內營養,均為食管癌術后患者,其中男78例,女32例,年齡40~70歲,平均55歲。
方法:術晨將鼻腸營養管前端插入胃管前端的側孔內并與胃管前端30 cm捆在一起,經一側鼻孔置入胃內,術中吻合結束后將胃管放于胃竇內,將營養管插入十二指腸降部,抽出引導鋼絲。
應用和護理:使用方法:建立患者使用腸內營養登記表,記錄手術方式,營養管的放置方法、位置。術后第1天給予生理鹽水500ml+10%氯化鉀20ml經鼻腸管以50ml/小時均勻輸入,患者無腹痛,腹脹不適,術后第2天給予生理鹽水500ml+安素(能全素)3匙,以50~100ml/小時均勻輸入,以后逐日增加,5天以后可以增加魚湯、肉湯、蔬菜汁等,一般術后4~7天腸蠕動恢復后拔除胃腸減壓管,同時嘗試經口進食,鼻腸管一般在術后能正常進食后即可拔除。
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①注意營養液的速度與溫度:按計劃設置營養液輸入量,控制滴注速度,太快容易發生腹瀉、腹脹、惡心,太慢則不能完成輸液量。保證營養液溫度合適,可以使用恒溫加熱器使輸入的營養液保持在38℃;過燙易燙傷腸內膜,過冷易引起腹瀉。②營養液反流:多發生于胃腸道蠕動不良存在腹脹或營養液輸入速度過快,發生惡心、嘔吐,腹脹。輸入過程中,指導患者在病情允許情況下取半臥位,輸注速度增加不宜過快,沖洗推力不宜過大;觀察患者體溫變化,有無腹痛、發熱等表現,發現異常及時停用腸內營養并及時處理。③防止脫管:脫管主要與鼻腸管固定不牢以及患者煩燥,自行拔除有關,術前要向患者解釋腸內營養的重要性,活動時注意保護鼻腸管,加強巡視,發現有松動,應及時固定。若鼻腸管滑出,可插人導絲后重新置管于胃內,患者右側臥位易使鼻腸管隨胃蠕動到達十二指腸[1]。④防止感染:由于鼻腸管患者缺乏對口腔腺體的刺激,而使唾液分泌減少,容易引起細菌滋生,并發感染。因此需每日進行口腔護理2~3次。為確保衛生要求,每日需更換輸液瓶、輸液器1次,每次輸注完畢后用開水沖洗輸液瓶、輸液器。⑤營養管道堵塞:導管不暢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腸內營養液沉淀或腸內黏液凝結造成,這種情況應以預防為主,每次營養液輸注完畢都應使用30ml溫開水沖洗管道,以保證再次使用不至于管道不暢。注射藥物應碾碎充分溶解后注入,并在注藥后用溫開水20ml沖洗管腔,以預防藥物和營養液在管腔內凝結成塊造成的堵塞。另一種原因是管道打折或打結,可用導絲將導管伸直。
健康教育:多數患者及家屬不了解鼻胃腸管和腸內營養,有懼怕心理,尤其是經鼻插管的不適感,使患者不易接受,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另外,有的患者對腸內營養持懷疑態度,這些不正常因素對腸內營養的安全、有效實施十分不利,一旦施行過程中,出現不配合或出現輕度的并發癥,將導致患者的極度不配合,甚至拒絕應用,因此做好術后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指導十分重要。術前應使患者及其家屬真正理解,積極配合;術后早期使用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腹瀉、腹痛等,應更加做好解釋工作并分析其原因,給予相應的處理。
結 果
110例患者營養狀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9例出現輕度腹瀉,經減少營養液量,降低營養液濃度,減少輸注速度使癥狀消失。2例出現重度腹瀉給予止瀉藥物后緩解。
討 論
腸內營養具有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符合生理、療效好、患者易耐受等特點,有人指出,腸內營養克服了完全胃腸的營養(TPN)價格昂貴、易感染,微量元素缺乏的不足之處,能避免長期禁食導致的胃腸黏膜萎縮。食管癌術后采用腸內營養對病人的恢復具有以下優勢:促進腸蠕動,增進門靜脈系統血流,促進腸激素的釋放,改善腸黏膜的屏障功能[2]。
腸內營養同樣會引起各種不良反應和相關問題,這就需要醫務人員加強責任心,加強管理,加強腸內營養方面知識培訓,這樣才能減少不良反應保證病人的營養供給,促進病人恢復。
鼻胃腸管的護理是腸內營養成功實施的重要環節,我們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通過積極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嚴密細心的觀察、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將腸內營養的并發癥降低到最低限度,本組資料表明,在認真細致的護理前提下,食管癌術后早期實施腸內營養是安全可行的。
總之,鼻胃腸管和各種合理的營養要素膳的應用使腸內營養的并發癥大大減少,隨著鼻胃腸管在各級醫院的廣泛應用其適應證也正在擴大。有跡象表明對某些患者可能是有效的基礎治療,其作用機理尚待結合細胞營養學、分子營養學、免疫營養學等多方面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教學體系改革
石河子大學食品學院高度重視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的培養,以培養拔尖創新專業人才為目標,從專業定位、教學體系改革、產學研平臺搭建、拔尖人才評估體系建立、創業培訓等多渠道進行改革,積極探索立足兵團、服務新疆的人才培養模式。本專業雖然辦學時間不長,但依托石河子大學優越的辦學條件及交叉學科的優勢,借助民族性、區域性特色,不斷提高辦學質量,使本專業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
一、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基礎,研究食品的營養、安全與健康的關系,食品營養的保障和食品安全衛生質量管理的學科,是食品科學與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食品與預防醫學的重要橋梁。我們通過對食品生產、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證食品的營養品質和衛生質量,促進人體的健康。食品營養與安全的保證主要依靠食品生產全面系統的質量管理,從而使營養與食品安全從過去的監督管理擴展成包括食品生產、食品營養、食品安全、食品管理、食品質量控制的諸多領域,在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體系改革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必須從優化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考核評價方式入手,構建合理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體系。
1.課程體系與教學手段優化
在課程體系與教學手段優化方面,實行基于問題的先進教學方法,開展研究式、討論式、團隊式教學,強化以實例為載體的案例教學,變學生被動接受為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方法。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認知實習、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專業綜合實驗、課程設計(論文)、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教學實習、專業綜合技能訓練、第二課堂(科研訓練、課外科技活動)、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在教學手段上,從過去的粉筆加黑板的單一教學手段轉向多媒體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所具有的圖、文、聲、像并茂的功能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從而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傳授更多的科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1]。
2.教學內容的優化。
在教學內容的優化方面,注重相關課程的整合和優化,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交叉,促進相關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涉及的課程包括理(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工(食品工程原理)、農(食品保藏學)、醫(食品免疫學)、經濟(食品質量管理學)等,眾多課程使教學內容綜合化加強,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并重。
3.教學成果考核方式的優化。
考核從注重學習成績向注重學習實效轉變,引導學生從注重考試結果向注重學習過程轉變,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在教學內容的優化方面,注重相關課程的整合和集成,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交叉,促進相關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使課程內容綜合化。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并行,獨立考試、獨立學分。[2]
三、產學研平臺搭建
為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3],石河子大學將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一本專業進行招生,入學初期通過嚴格的選拔,低年級接受基礎教育和通識教育,高年級以實踐教學為主。新班采取導師制小班上課和管理等模式,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以科研和生產實習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效消除教學內容、科研技能和實習實踐之間的隔閡,努力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生產有機結合,做到學以致用,最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以科研項目為紐帶開展人才培養。
在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的基礎上,開展為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的活動,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以課題為紐帶,一方面為企業解決問題,給企業帶來社會效益,另一方面通過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合作,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教師培養工作的開展,并要求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的全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2.以企業為依托培養創新人才。
高校有充足的人才資源優勢,大中型企業有豐富的課題資源,高校與企業合作承擔應用性課題研究,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根據企業的需要和導師的支持,結合本科生參與的研究課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研究生可以進入企業工程中心開展科研實踐,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校企合作為學生提高創新能力搭建了平臺,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優秀人才有重要作用。
四、創業培訓
組織大學、學院和企業等職能部門的專家,成立拔尖人才培養與創業領導小組,對不同專業進行創業培訓,兼顧大學學習交流、科學實踐、生產實習等多種形式,借鑒美國國家創業指導基金會(NEFT)創業培訓、國際勞工組織創業培訓(SIYB)、國際勞工組織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進行的了解企業培訓(KAB)等國際優質課程資源,通過創業論壇、創業大賽等第二課堂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創業知識和創業體驗,傳播普及創業理念,讓有實力和條件的學生在畢業后進行自主創業,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儲備優秀的拔尖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孫勇.高校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與方法探討[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8(04):9-10.
[2]陳志剛,楊新海.地方高校工程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蘇州科技學院“五化”模式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75-80.
[3]王蔚斌.關于食品科學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經營管理者,2012(07):256-257.
[4]施建軍.以科教融合為主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校科技,2012(03):01-02.
論文關鍵詞:保護地黃瓜常見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一、低溫障礙。黃瓜受低溫影響發生寒害或凍害后,先在葉的大葉脈間出現黃白色斑,凍害加重后擴大而連片。或植株發根緩慢,或不發根,或者花芽不分化,整個植株生長瘦弱,甚至葉片枯死至全株枯死。
病因:黃瓜相對其它蔬菜耐寒力比較弱,0~10℃就會受害,低于3~5℃生理機能出現障礙,造成傷害。這是因為:低溫時,根細胞原生質流動緩慢,根細胞原生質流行緩慢或停止,細胞滲透壓降低,造成水分供求不平衡。另外,植株受低溫侵襲后,細胞間隙的水分結凍,使細胞原生質的水分析出,冰塊逐漸加大,致細胞脫水,或使細胞脹離而死。再之,植株體內在-2~-5℃時誘發植物細胞水結凍的細菌,它也是導致黃瓜發生寒害和凍害的因素之一。
防治方法:選用耐低溫品種;低溫鍛煉,苗期經受一定的低溫可提高抗寒力;在棚室上加蓋雙層草簾;熏煙或臨時補溫;低溫后慢慢升溫,不可操之過急,嚴重受害的植株要拔除重新定栽。
二、漚根。漚根是育苗期常見病害,發生漚根時,根部不發新根或不定根,根皮發銹,后腐爛,致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地上部葉緣枯焦。嚴重時,成片干枯,似缺素癥。
病因:主要是地溫低于12℃,且持續時間較長,再加上澆水過量或遇連陰雨天氣,苗床溫度和地溫過低,瓜苗出現萎蔫,萎蔫持續時間一長,就會發生漚根。漚根后地上部子葉或真葉呈黃綠色或乳黃色,葉緣開始枯焦,嚴重的整葉皺縮枯焦,生長極為緩慢。在子葉期出現漚根,子葉即枯焦;在某片真葉期發生漚根,這片真葉就會枯焦,因此從地上部瓜苗表現可以判斷發生漚根的時間及原因。長期處于5~6℃低溫,尤其是夜間的低溫,致生長點停止生長,老葉邊緣逐漸變褐,致瓜苗干枯而死。
防治方法:(1)畦面要平,嚴防大水漫灌。(2)加強育苗期的地溫管理,避免苗床地溫過低或過濕,正確掌握放風時間及通風量大小。(3)采用電熱線育苗,控制苗床溫度在16℃左右,一般不宜低于12℃,使幼苗茁壯生長。(4)發生輕微漚根后,要及時松土,提高地溫,待新根長出后,再轉入正常管理。
三、花打頂。早春、晚秋或冬季種植的黃瓜在苗期至結瓜初期,常出現植株頂端形不成心葉的“花抱頭”現象,也叫花打頂,不僅延遲黃瓜生長發育,同時也會影響產量和質量。
病因:花打頂類型分燒根型、漚根型、營養障礙型和傷根型。定植穴內有機肥施用過量,定植后澆水不及時,棚室土壤干旱燒根形成燒根型花打頂。棚溫低于10℃,土壤相對濕度高于75%,土壤潮濕,根系生長受抑形成漚根型花打頂。夜間溫度低于10℃后一段時間,植株矮小,葉色變深綠色,葉面凹凸木平,出現營養障礙,造成營養障礙型花打頂。瓜苗或植株根系受傷后,養分吸收受抑,出現傷根型花打頂。
防治方法:防治燒根型花打頂應及時澆水,使土壤含水量達22%,空氣相對濕度達65%,澆水后中耕。漚根型花打頂要停止澆水,及時中耕,提高地溫,降低土壤含水量。夜溫低造成花打頂應提高夜溫,上半夜溫度達到15℃,并保持4~5小時,下半夜保持在10℃。傷根型花打頂,中耕時少傷根,采用保秧護根措施,提高根系活力。
四、畸形瓜。黃瓜畸形瓜種類很多,有尖嘴瓜、大肚瓜、細腰瓜、曲形瓜等,這些瓜條直接影響銷售,菜農損失嚴重。
病因:大棚內光照不足,晝夜溫差小,密度過大,透光不良,瓜條膨大時肥水供應不足;植株長勢弱,葉片小,黃葉,生長點受抑,根系受到損傷;植株生長后期表現衰老,或感染病蟲害農業論文,或遇連陰天。
防治方法:加強水肥管理,增施有機肥料,防止植株早衰,采用高光效無滴棚膜,合理密植,及時防治病蟲害。
五、苦味瓜。黃瓜中苦味素積累過多造成瓜條味苦無法食用。
病因:氮肥過多,磷、鉀肥不足,特別是一次性施氮肥過多,易出現苦味瓜;黃瓜對氮、磷、鉀的吸收基本遵循5∶2∶6的比例,否則會出現生育不平衡,造成徒長,或出現座果不齊,側枝上易出現苦味瓜;氣溫過高,高于32℃以上,致同化能力減弱,損耗過多,營養失調;土壤過于干旱;陰天多,陽光少,地溫低,水分養分吸收受抑,易形成苦味瓜;此外,與品種也有一定關系。
防治方法:配方施肥,使氮、磷、鉀肥合理搭配;及時澆水,防止干旱;控制溫度,避免高溫、低溫出現;陰天光照不足時補充光照,可采用啟墻涂白、掛反光膜、反光鏡等措施;選用不易產生苦味瓜的品種。
對于上述畸形瓜、苦味瓜,發現后立即摘除,然后加強管理,促進植株生長發育。
六、化瓜。瓜條長到2~5厘米長,停止生長,萎蔫站。
病因:保護地黃瓜栽培化瓜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1)品種結實能力差。黃瓜為異花授粉作物,保護地由于育苗和生育前期晝夜溫差大,形成雌花多,雄花很少,當時昆蟲尚未活動,缺乏授粉媒介,又不進行人工授粉。主要靠單性結實,單性結實弱的品種就容易化瓜。(2)高溫。保護地內白天的溫度高于32℃,夜間溫度高于18℃,就會導致黃瓜光合作用受阻,呼吸作用增強,從而造成營養不良而化瓜,有時還出現畸形瓜。結瓜初期莖葉生長迅速,瓜條生長緩慢,如果此時連續2~3天晚上出現20℃高溫,營養成分會大量輸向莖葉,使瓜秧徒長而導致化瓜。(3)低溫冷害。春季氣溫回升,棚室內溫度起伏較大,如果忽視了對低溫冷害的防御,就會導致黃瓜根系因低溫冷害的影響而降低了吸收能力,使瓜條營養供應不足而化瓜。(4)二氧化碳濃度低。黃瓜對二氧化碳氣體濃度變化非常敏感,如果二氧化碳濃度過低,就容易化瓜。(5)密度不合理、肥水管理不當。密度過大,肥水供應不足,根系爭奪養分,莖葉爭奪空間,透光、透風差,光合效率低,消耗增加;氮素營養過剩,使黃瓜發生徒長等多方面因素引起化瓜。(6)根瓜采收不及時。(7)病蟲侵害。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角斑病等病害直接侵害葉片而影響光合作用,蚜蟲、白粉虱危害也會引起化瓜。
防治方法:(1)選擇適宜品種,掌握適當密度。另外,可通過人工授粉、放蜂等措施提高座果率。據試驗,進行人工授粉刺激子房膨大,可使化瓜率下降70%左右。(2)嫁接育苗,培育壯苗。(3)調節溫濕度,改善光照條件。加強放風管理,把溫度控制在適宜于黃瓜正常生長發育的范圍內。冷天可小放風,晴暖天大放風。采用透光率高的無滴防老薄膜,盡量延長光照時間,并注意清潔膜面以利透光,晚上用日光燈等光源進行人工補光。(4)合理施肥澆水。在根瓜坐住之前,不要澆速效氮肥。緩苗后若植株生長正常,不再澆水進行蹲苗,直到根瓜長至手指粗時再澆水和葉面噴肥,并及時通風排濕。葉面噴肥可采用1%磷酸二氫鉀+1%葡萄糖+1%尿素或0.3%紅糖+0.2%碳酸二氫鉀+0.3%尿素液。(5)及時調整植株。保留根瓜節以上的帶雌花的側枝,并在其雌花以上留1~2片葉摘心,其它側枝和卷須要及時除去。還應及時通風,保證二氧化碳的濃度。(6)加強病蟲害防治。(7)適時采收。黃瓜的根瓜生長期較長,應及時采收,以免墜秧,對不正常瓜,如“大肚瓜”、“尖嘴瓜”等應盡早摘除,以免影響正常瓜的生長。
七、葉片卷曲。植株上部葉片多發生上卷,顏色呈褐色。
病因:棚室內溫度過高,植株上部葉片遭受高溫燒傷。
防治方法:發現癥狀后及時檢查棚室內溫度,通風降溫,把溫度控制在25℃左右。
八、藥害。葉片出現五顏六色的斑點,局部組織焦枯,穿孔或脫落,或致葉黃化、退綠或變厚畸形。
病因:藥害主要是由于濃度過大、用藥時間和方法不當、過敏農藥等因素所致。代森錳鋅及一些含銅的藥劑在高溫時用藥或用藥后遇到高溫,都會產生藥害;煙霧劑如果放到植株行間點燃釋放,容易出現“煙”害使葉片褪綠焦枯;多效唑不僅可以使黃瓜莖蔓的生長受到抑制,而且也會使瓜條變粗變短。
論文關鍵詞:土嗅素,2-MIB,致嗅物質,生物降解,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濾池,X524
引言:
飲用水安全問題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是關系到國計民生,影響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環境友好、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的重大問題。近年來,水體富營養現象日益加重,尤其是春夏季藻類大量繁殖,導致水體中藻源次生代謝產物―嗅味物質大量產生,嚴重威脅飲用水安全。
嗅味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世界范圍內的普遍問題。早在1876年Nichols就報道了藻類引發的嗅味問題(Persson 1995)。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Lake Biwa)自從1969年首次爆發了嗅味問題后,幾乎每年夏季都會面臨這一問題(Kikuchi, Mimura et al. 1972; Terauchi,Ohtani et al. 1995; Saadoun, Schrader et al. 2001)。1969年秋,芬蘭Oulu 海域,由于魚中的霉味導致當地居民失去大量經濟收入(Persson 1992);70年代末生物濾池,挪威的Mjosa湖中大量的顫藻“水華”所引起的霉味影響了20萬人的飲用水供應(Vik,Storhaug et al. 1988)。Suffett等對美國和加拿大的800多個水廠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43%的水廠曾經發生過持續時間超過1周的惡嗅事件,16%的水廠曾經發生過嚴重的嗅味問題,這些水廠平均消耗其運行費用的4.5%用于控制水體中的嗅味(Suffett 1996)。
在我國,水體的異嗅異味問題也普遍存在。2007年的太湖水體異味問題更是引發了全國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對我國一些湖泊水體異味問題的調查研究表明,在滇池、太湖、巢湖、東湖等富營養化湖泊中這一問題十分嚴重(徐盈,黎雯 et al. 1999; 雷臘梅, 宋立榮et al. 2001; 宋立榮, 李林 et al. 2004)論文格式模板。以往僅見于相對靜止的湖泊等水體的藻類繁殖現象在河流之中也開始出現,已危及我國大面積飲用水水源水的質量及飲用水安全。在飲用水水源污染日益加劇和飲用水標準不斷提高的雙重壓力之下,我國飲用水行業面臨空前的挑戰。因此,開展嗅味物質的去除機理與技術研究的需求十分迫切。
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已經可以檢測10余種水中產生嗅味的物質,主要有2-甲基異冰片(2-Methylisoborneol)、1,10-二甲基-9-十氫萘醇(Geosmin)、2-乙丁基-3-甲氧基吡嗪(IBMP)、2-乙丙基-3-甲氧基吡嗪(IPMJP)、2,3,6-三氯茴香醚(TCA)和三甲基胺等(Lauderdale,Aldrich et al. 2004)。其中2-Methylisoborneol (2-MIB)和Geosmin是除了氯以外,湖泊、水庫水中最普遍存在的致嗅物質,也是研究最多的致嗅物質,在飲用水標準中規定了這兩種物質的濃度限值。
在天然水體中,2-MIB和Geosmin的濃度在ng/L~μg/L的量級,屬于痕量物質,其嗅閾值均在10ng/L以下。由于這兩種物質在自然環境中的濃度一般非常低,受到檢測手段的限制生物濾池,對這兩種物質的研究是近年來隨著色譜-質譜(GC-MS)技術發展才逐漸展開的。特別是固相微萃取技術(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的發明,極大地推動了2-MIB和Geosmin的相關研究。目前,采用頂空法固相微萃取工藝結合GC-MS分析方法,可以定量測定5~100ng/L濃度范圍的2-MIB和Geosmin(張德明,徐榮et al. 2006;張錫輝,伍婧娉 et al. 2007)。
本文主要介紹關于水體中致嗅物質的2-MIB和Geosmin的性質、來源、降解途徑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生物降解2-MIB和Geosmin研究現狀。
1. 致嗅物質2-MIB和 Geosmin的性質
2-MIB (2-methylisborneol),2-甲基異莰醇,又稱2-甲基異冰片,標準狀態下為無色液體,是一種霉味物質,其嗅閾值為9ng/L(Elhadi, Huck et al. 2004)。Geosmin,1,10-二甲基-9-十氫萘醇,又稱土嗅素或土味素,標準狀態下為黃色透明液體,是一種土味物質,其嗅閾值為4ng/L(Pirbazari, Borow et al.1992)。Gerber在1968年闡明了Geosmin的化學結構(Gerber1968),Rosen及其合作者在1970年首次在天然水體中分離出Geosmin。這兩種物質的分子結構圖見圖1。這兩種物質都存在正反異構體生物濾池,只有(-)-2-MIB和(-)-Geosmin才會引發土霉味。兩種物質的化學性質見表1。
表 1 2-MIB和Geosmin的化學性質
2-MIB
Geosmin
名稱
(1-R-exo)-1,2,7,7-tetramethyl bucyclo-[2,2,1]-heptan-2-ol
2β,6α-Dimethylbicyclo[4.4.0]decan-1β-ol
分子式
C11H20O
C12H22O
分子量 [g/mol]
168
182
密度 [g/cm3]
0.9288
0.9494
沸點(標態) [ oC ]
196.7
165.1
水中溶解度 [mg/L]
194.5
150.2
折射率
1.4738
1.4650
Log(Kow)
3.13
3.70
Vapor Pressure(atm)
6.68í10-5
5.49í10-5
亨利常數(atm m3/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