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礎教育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年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也不斷嘗試改革與創新,制定了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初步建立起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管理、咨詢、教研機構,改變了過去一直無專門機構和專人管理音樂教育的狀態;制定了一系列指導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法規和文件,改變了音樂教育無法可依的渙散局面;中小學音樂課程開課率穩步上升,改變了音樂教育長期存在著大面積空白的狀況;引進吸收了多種國外著名音樂教學法,如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洛茲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鈴木教學法等,教學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音樂活動,有效地推動了學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另外,在音樂教材建設、教學器材配備以及音樂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成果。可以說,當前是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史上的黃金發展期和歷史機遇期。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筆者由于從事高師音樂教育的工作,曾就音樂新課程的推行對海南省及深圳市的中小學骨干音樂教師進行了培訓。在此期間,經過實地聽課、看課及與各地中小學老師溝通了解,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基礎音樂教育課程體系仍存在著諸多不適應時展的問題。良好的教學條件和大量的投入為城市音樂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農村音樂教育尤其是農村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則嚴重滯后,城鄉音樂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在此,筆者結合實際現象,將《音樂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城市與農村、漢族與少數民族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進行比較分析,為有針對性、有效地把新課改的先進理念、方法等貫徹到實際教學工作中提供實踐依據。
師資現狀的比較
城市教師隊伍現狀。在我國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學,多配備有專門的音樂教師。音樂教師作為教育資源的一部分,受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觀念的影響,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和參加培訓,完成教學素養的自我提升,以適應社會的前進和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的學歷層次較高、綜合能力強,在能較好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多數還能勝任課外音樂特長輔導。此外,城市中還有一批音樂教研人員、音樂教育專家、熱衷于音樂的各行業音樂愛好者來支持國民音樂教育事業,并發揮了帶頭、引導、示范等骨干作用。他們對音樂教育資源的整合、對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起著不可輕視的作用。
音樂新課改要求教師們認真解讀《音樂課程標準》。參照標準,教師們在教學設計上下工夫,認真研讀新教材;及時在課堂上調整教師角色的轉換,讓課堂氣氛活起來;并能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真正做到了理念和知識的更新。正如音樂教育界專家所言: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革,教師的課堂生活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
農村教師隊伍現狀。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基礎教育仍相當薄弱。以海南為例,2003年我們對海南省3320所小學、535所中學當中的109所中小學進行了抽樣調研。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292名中學教師當中,擁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僅有37人,占被調查教師總人數的12.7%,連專科文憑都未獲得的教師有42人,占所調查教師總人數的14.4%;能勝任或基本勝任所從事的音樂教學工作的教師約占60%。海南省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整體素質與深圳等在基礎音樂教育較為先進的城市相比,要落后至少10年。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占我國總人口65%的農村音樂教育幾乎未發生任何影響。筆者曾被從農村走出來學習的一線音樂教師多次問過一句同樣的話:“老師,我們那兒沒有多媒體、學生又買不起新教材怎么辦?”是啊,該怎么辦?像海南一些貧困縣鄉,長期以來無專職的音樂教師,有些地方連語文課都無法保證用普通話正常授課,都是夾雜著海南話的“雙語”授課,更甭說音樂課了,我們又怎么能要求其推行新課程標準呢?這種因缺少專職音樂教師而無法確保正常上課、保證教學質量的現象在其他省市也存在。我國80%左右的學校在農村,75%左右的學生在農村。農村音樂教育又是我國國民音樂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因此,新課程在農村學校的推廣和實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使用教材的比較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新的音樂教材的編寫必須遵循六大原則:教育性原則、學生為本原則、科學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開放性原則。與舊版教材相比,新教材所選曲目加入了部分中國民族傳統音樂、專業創作的經典作品、優秀新作品,中外作品比例適當,有利于欣賞、歌唱、演奏、創造性等內容的綜合運用;音響教材包括歌曲示范演唱、歌曲伴奏、欣賞曲、實踐范例及供教師選用的一定數量的備用樂曲;教師參考用書包括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建議、有關參考書目等。編寫內容既利于發揮教學的規范性,又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材的呈現形式上,學生教科書圖文并茂、生動活潑、文字簡明、富有趣味性和可讀性。教師參考資料除了用文字表達的教師用書外,還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軟件,開發制作音樂課件(如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教材的編寫,使音樂教學更具直觀性、參與性、豐富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城市教材使用情況。眾多城市的中小學均使用了新版的音樂教材,且多數學校采用的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的教材,只是有些學校使用線譜版、有些學校使用簡譜版;還有些城市的學校使用按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本省自編教材(如廣東省大部分城市的多數學校);另有少數學校仍沿用人民音樂出版社的舊版教材。
農村教材使用情況。在我國廣大農村,部分條件相對較好、能正常開課的學校使用的仍是舊版教材,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教師不愿意換。他們已經熟悉并掌握了原來教材的使用,自身的技能及知識結構使他們研讀新的教材很吃力,且音樂課件在農村因教學條件的限制而無法應用,因此教師們情愿使用舊教材。至于相當一部分經濟落后縣鄉的中小學,長期以來是“教師手中一本書,學生桌前光禿禿”,即學生根本沒有教材,只有老師手里有本教材。他們每堂課只帶著耳朵、嘴巴來,每學期跟著老師學幾首生澀的歌曲,課堂也不涉及音樂知識的講解,隨意性很大。教師簡單、程式化的教學使原本最應有趣的音樂課變得枯燥無趣。
少數民族教材使用情況。在我國的少數民族當中,多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其中蒙古族、朝鮮族、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傣族等的文字較常用,彝、納西、苗、景頗、傈僳、拉祜、佤等族的文字已少用。其中蒙古族、朝鮮族(延邊自治州教材較富民族特色)、藏族等都有用本民族文字編寫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材,他們使用的仍是過去編寫的音樂教材,沒有受新課程標準實施的影響。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邊遠少數民族農村的中小學雖無教材,但當地一些民間歌唱藝人走進課堂,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孩子們唱著本民族世世代代相傳的古老民歌,這也正是我們亟須挖掘的民間音樂瑰寶。如北方少數民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南方少數民族藏族(部分經濟較落后縣鄉)、侗族等。如今,隨著音樂教育的改革,一些熱心我國民族音樂事業的業內人士在少數民族當地建立了“音樂傳習所”,立足于挖掘民間音樂、民間歌手,傳承民族民間音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教學設施的比較
城市教學設施狀況。城市的中小學當中,教學設施完善、各種樂器配備豐富,如鋼琴、手風琴、電子琴、各種打擊樂器等,有樂隊的學校更配備了齊全的西洋管弦樂器、民族管弦樂器等;很多學校都有固定的音樂教室,教室配有多媒體教學設施,教師能依據新教材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對象,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手段授課,使教學更為直觀、形象,教學過程更為立體化。
農村教學設施狀況。在偏遠落后的農村,只有個別學校有專門的音樂教室,有的師生都未見過多媒體教室。城市學校常見的各種形式的排練,如合唱、舞蹈、器樂等,在這里均無固定的場所、樂器及必備的教學設施。大部分教學是隨班上課,有些學校連基本的教學掛圖都沒有,更無緣投影儀、電腦等先進設備了。
(1、3.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117;2.吉林省教育學院,吉林長春130022)
摘要: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一種具有教師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其目的是面向基礎教育領域培養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它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等方面與學術型學位有著明顯區別。文章從教育碩士的培養目標、課程學習內容、學位論文撰寫三個方面對教育碩士的實踐性特質進行了分析,指出提升教育碩士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突出教育碩士的職業性特征是其實踐性特質的核心。
關鍵詞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實踐性;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11—0001—02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1996年設置的,目的是面向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領域培養高層次人才。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變化,我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目前,招生學科、專業基本涵蓋了基礎教育的全部領域,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招生體系和培養模式已經形成。
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現狀梳理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為基礎教育工作者獲取碩士學位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目前,我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有兩種培養模式、三種學習方式、三種招收對象(見表1),雖然培養模式和學習方式各不相同,但培養目標和重要性是一致的。
隨著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擴大、招生對象范圍以及專業領域的不斷拓展,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也日漸凸顯。有的培養單位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與學術型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劃等號,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論文開題及答辯等環節上均無明顯差別。對于教育碩士而言,著重提升其教育實踐能力,突出其教育的職業性特征非常重要。所以,有必要對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實踐性特征進行具體的分析,以便在培養過程中能更好地貫徹和體現其本質特點。
二、教育碩士的實踐性特質
教育碩士的實踐性特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性,即在教育碩士培養的各環節中,體現出與基礎教育緊密相連的特征;二是教育碩士培養過程中的專業實踐環節。具體如下:
(一)培養目標以“專業實踐為導向”
首先,教育碩士的培養目標是:“通過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使其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反思能力,為成長為優秀教師和教育家奠定堅實基礎。”這就要求教育碩士系統地學習新知識,掌握學科的前沿,并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基礎教育的教學實踐。所以,實踐性特點應貫穿于整個教育碩士培養過程的始終,這也是其以專業實踐為導向的核心所在。
其次,培養目標中的“專業實踐為導向”體現為:教育碩士與教育學碩士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教育碩士學位是一種具有教師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它在學位設置、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等方面,與教育學碩士學位有明顯的不同”。教育學碩士屬于學術型學位,學術型學位的培養方式以研究性為主。教育碩士屬于專業學位,專業學位的培養方式以課程學習和教育教學實踐為主,但更強調的是教育實踐。
最后,培養目標中的“專業實踐為導向”還體現為:不同類別的教育碩士其專業實踐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目前,我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有兩種培養模式、三種學習方式、三種招收對象(見表1),但培養目標和重要性是一致的。因此,要細化教育碩士的培養過程,在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上,依據不同類別教育碩士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對于全日制教育碩士,要加強其實踐性鍛煉,提高教師教育的技能;對于在職教育碩士,要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并服務于教育實踐;對于師范生教育碩士,則應加強網絡學習中的監督和考核,注重假期面授的實效性。
(二)課程學習內容與實踐相結合
教育碩士所有課程的設置均要與基礎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相連,要突出實踐性,密切結合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課程的設計要突出課程學習中理論對實踐的指導與運用。
以某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為例:
教育碩士的課程以模塊方式呈現,共分為4個模塊,分別為:公共必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教育實踐研究。總學分至少為34學分。
公共必修課程為6門(12個學分左右),分別為:政治理論、外國語、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教育的社會學基礎、中小學教育研究方法、課程與教學論專題。
專業必修課為4門(10個學分左右),其中有3門課程是根據各學科、專業研究方向進行設置;一門課程是根據各學科、專業的特點進行自主設置。
選修課程的學分不少于6個學分。選修課程分為公共選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所設置的公共選修課程基本是圍繞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而設定的,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內容、教育政策法規方面的內容、中小學班級管理方面的內容等;專業選修課程由各專業自主設置,但不得少于兩門課程、4個學分。
教育實踐研究模塊為6個學分左右,主要以“檔案袋”的方式呈現,包含教育碩士研究生在教育見習、實習和實踐研究等方面的體會與收獲。
(三)學位論文凸顯實踐性
1.論文選題要有實踐價值。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的選題要源于教育碩士所從事的教育教學或教育管理工作,并且在研究學科和研究方向范圍內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論文選題要來源于基礎教育教學實際、教育教學領域的研究課題或現實問題,要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2.論文寫作要與實際結合。論文撰寫要在大量占有充分詳實的文獻資料,或實地調查訪談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寫作過程中要著重體現運用教育教學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實際案例,體現教育教學改革與實驗成果。論文的撰寫時間應不少于8個月。
3.論文答辯要體現實踐特色。教育碩士論文答辯可采用答辯會、研討會等方式進行。可以將論文答辯與觀摩課、示范課等教學活動相結合,也可以將論文答辯與研究的課題相結合,多種方式,靈活體現,突出其實踐性特色。
[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畢業生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實施辦法(暫行)[Z].2010,5.
[2]董盛.教育碩士:歷經十年招生體系形成[N].中國教育報,2007,11,09.
[3]楊秀蓮.網絡環境下免費師范生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探討——以D大學課程的設置與實施為個案[J].電化教育研究,2012(9).
關鍵詞:基礎教育,現狀,價值觀,發展趨勢
一、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
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主要表現在發展的嚴重不平衡上。宏觀上看東部、中部、西部基礎教育的差異,與經濟發展水平大體相一致,從東到西逐步由發達趨向落后。
我國東部地區,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不少地方已開始走上小康致富之路。科技文化使他們擺脫貧困后,他們逐漸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產生了追求知識,學習文化的愿望。而經濟收入的提高,又使他們的主觀愿望具備了實現的條件,所以,兒童的入學率,與以往相比有了極大提高。
而廣大的中部與西部地區,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薄弱,不僅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而且不少人在沒有真正感受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情況下,對知識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仍殘存著傳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們沒有迫切希望子女獲得教育的要求,也沒有條件讓他們去接受教育,以至使這些地區的不少地方,兒童入學率甚低,新文盲不斷產生。論文參考。
在宏觀方面的另一個表現則是革命老區和山區的基礎教育落后于全國其它地區。革命老區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的同時,也給當地的經濟、文化帶來了巨大的創傷。解放以后,加上我們對老區的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重視和扶持力度不夠,使這些地區與其它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改革開放以來,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緩慢,教育發展尤為滯后。
二、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的價值觀
基礎教育的價值觀回答的是:我們為什么要辦基礎教育?它最重要的價值是什么?這是一個關系到基礎教育定向和定位的老問題,它的答案卻是隨著時展、人們對教育的需要和認識的發展而變化的。
在我們現行的中小學教育實踐中較普遍地存在著對“基礎”認識狹窄化、短期化問題。其后果是學校圍繞著“考”、“評”、“賽”、“查”等具體要求轉,盡管大家工作得辛苦又到位,但卻漸漸丟失了中小學教育更為根本和長遠的價值――對社會發展和青少年發展的奠基性價值。
與基礎教育價值取向十分密切相關的是基礎教育的“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并以此作出新基礎教育的價值定向。“面向未來”是教育要“三個面向”中的內容之一。基礎教育貫徹“三個面向”尤其要重視面向未來的要求。因為基礎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規教育的起步階段,它的價值不只是滿足眼前的需要, 還要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提出基礎教育的“生命性”,是為了改變現在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重學科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價值、輕學生個體生命多方面發展價值的弊病。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論文參考。中小學學生正處于生命中成長最快、最富有學習可能、也是最需要學習的重要時期,處在個性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影響的價值,將遠遠超出本階段而延續到終身。
“社會性”是基礎教育價值取向中又一個重要的觀念,必須把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對人的要求的變化作為學校教育必須滿足的重要任務。中小學同社會變革與發展脫離的現象,在現實中并不少見。我們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意識,在文化精神上走在時代前列,把創建新文化并用新的文化精神滋養年輕一代作為應盡的責任。這對于今天處在轉型期和跨紀改革的中國社會而言特別重要。
社會性的另一個含義是:教育過程也是學生社會化的過程,青少年是未來的公民,教育必須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和自己應盡的各種社會責任,熱愛自己的祖國與民族,為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杰出人物而自豪,立志為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才華和智慧。
今天,獨生子女普遍化,社會比過去更多地承認個人利益和需求的合理性,金錢的誘惑力增強,中小學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學生接受學校以外的各種教育影響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些影響可能與學校教育的目標、觀念相沖突。學校所處的社會背景的變化,要求學校教育在樹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以它來培養富有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下一代上,發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可見,21世紀新基礎教育價值觀認為,基礎教育應為社會發展和學生終身發展服務,應把每個學生的潛能開發、健康個性發展、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之初步形成,為祖國為人民奉獻、創造的志向之確立,作為最根本的任務。
三、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
當代世界基礎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是把人的本體的發展置諸首位。與之相一致,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也開始關注人的本體價值和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問題,并在教育的價值觀、兒童觀、教育發展模式以及德育目標的選擇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論文參考。
關于教育模式的選擇。有的學者提出,在基礎教育發展模式的選擇上,發達國家和后發達國家不同,這是我們在選擇時必須注意的。另一類發展模式則強調以人為中心,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對于我國來說,在教育上應采取與社會發展模式相一致的做法。
有關教育觀、兒童觀的選擇。現代教育觀、兒童觀則強調把兒童作為主體,教育應是發現的、創造的、選擇的。與此相適應教學形式應作較大改革,變灌輸為啟發,變塑造為創造,變限制為選擇,使兒童的身心得到解放。在師生關系上也要轉變觀念。面向21 世紀的新的師生關系將具有如下特征,即“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人生價值為目的”,撕破角色面具而進入到真實的人與人之間深度交流的層次。
有關德育價值的選擇。有的學者提出,自以來,由于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中國學校德育存在著不斷“現實化”的趨勢。但這種現實化的追求也導致很大局限,如人們諱言政治理想,不講人生境界, 無所信仰也不追求信仰的建立;人們忽略對社會理想、人生目的的追求等。
參考書目和論文:
1、《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年版。
2、參見1996 年11 月28 日香港《文匯報》。
3、《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年版。
4、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論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5、史燕來:《堅持基礎性: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觀念》,《教育研究》,1999年3月。
6、王生:《試論基礎教育價值觀》,《南京師大學報》,1998年3月。
7、寧本濤:《“素質教育” 價值基礎追思》,《教育評論》1998年4月。
8、曹正善:《對我國現行基礎教育政策的初步分析》,《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4月。
9、葉瀾:《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中國教育學刊》1998年2月。
10、沈敏:《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礎及途徑》,《中小學管理》,1998年9月。
11、王拴正:《對我國基礎教育的思考――基礎教育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剖析》,《經濟發展比較》,1998 年第6 期。
12、韋禾:《世界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向與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選擇――北京地區第10 次“教育學博士論壇”述評》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 年第5 期。
關鍵詞:農村;小學;英語教育;建議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展開了一系列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旨在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個性化學習并落實素質教育。但是,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卻進行得緩慢。因此農村的小學生的教育現狀及小學師資隊伍問題已不容小覷,亟待被改善與解決。
二、小學的英語教育的重要性
(一)從人生發展歷程看
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最關鍵的時期之一,小學生不但思維敏捷,求知欲旺盛,而且記憶力好,模仿力強。在此階段學習英語發音,對小學生來講是一個愉快的過程,他們會以此為樂并且記得快,形成正反饋,促進學習。但是在這一時期,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客觀環境影響。因此,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一名學生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二)小學開始學習英語的益處
眾所周知,學習一門語言都需要一段“休眠期”,學生需要一點點熟悉并適應這種“新語言”,據有關英語專家的研究結果表明,9~12歲這個年齡段是學生學英語的最佳時期,因此在小學時期開設英語這門課程是必要的。學生處在小學這個黃金時期,暫時還沒有繁重的課業負擔,精力較充足。并且在此時開始學習英語也比較容易被接受,也容易激發和培養他們對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農村小學生學習英語面臨的問題
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小學的基礎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學習知識、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更是為了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由于小學的英語的特殊性,小學時期學習英語卻又面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
(一)社會對學生學習英語的期望過高
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國際交流日益密切,英語在國際上的影響越來越大、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因此社會各界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學生可以熟練掌握并自由使用。在對待初學者時大家常常要求比較嚴格甚至強迫要求初學者學習英語,促使小學生在對待英語時可能產生錯誤的態度。
(二)資源分配不均
雖然大家都認為英語很重要,但是在真實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給予英語應有的重視。以教學課程的設計為例,小學的英語課程無論從課時安排、還是師資投入都無法與語文和數學相提并論,即使數學、語文、英語被稱為“三大主科”。尤其是在農村這種問題更加明顯。
四、對農村英語教學的建議
(一)改善教師的教學觀念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認真完成自己的責任,充分認識到自己一言一行對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影響力,做到言傳身教。教師在授課時要精神飽滿,這樣可以感染學生,將學生帶入英語的世界。
(二)改革課堂教學方法
通過改革課堂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有限的45分鐘更為有效。教師需要認識到愉快的學習氣氛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通過活躍課堂氣氛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初學者,小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英語并沒有概念,所以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五、結語
農村小學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小學時開展英語教育是必要的,這關系到我國全面英語水平以及社會的長遠發展。農村小學英語教育面臨重重困難,但我們仍要積極促進農村教育發展,教育好祖國的花朵。國家政府要加強農村的師資隊伍的建設,完善農村的教育資源;教師要采取正確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在此方面還需有關人員進行調查研究,不斷改進、完善,尋找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高梅梅.高中英語教師教學觀念調查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5.
[2]張麗冰.廣州市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觀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廣東:華南師范大學,2005.
[3]孫來勤.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教學觀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4]李月.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觀念的個案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作文教學;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比較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國際范圍內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中語文教學的相對一致性,為中外語文教育比較借鑒研究提供了客觀基礎;中外語文教育在歷史、思想、認識、模式、方法、課程、效果等方面的差異,為中外語文教育的比較借鑒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作為語文教育一個不可或缺部分,“作文教學”自然也有上述特征。
我國很多學者已經對我國作文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有實踐價值的成果:
1.就某一具體教育階段進行比較。如曹紅麗(2006)、范錦飄(2011)等對中外“小學”作文教學進行了比較。
2.總括性研究。如陳翠芳(2008)、楊陽(2012)等對中外作文教學進行了總括性比較。如蔡宗模(2000)、李乾明(2004)等引介國外的教學經驗;再如董林海、胡立業(2011)等是對我國作文教學的普遍現狀進行反思。
3.從新舊大綱和教材的編排上進行比較。如顧振彪(2002)等研究“新課標作文教學目標”、宋嘉華、王洪玲(2006)等研究“新舊課程標準”歐治華(2006)等研究“新舊教材”等。
上述學者對我國作文教學經驗的適用范圍劃分較粗線條,其實我國義務教育1-4年級沒有過強的應試壓力,教學重點可以做到“重素質輕應試”;義務教育5-9年級和高中階段有著巨大的中高考壓力,所以教育教學重點難免“重應試輕素質”。
同時,在現有關于作文教學的研究中,似乎甚少涉及高等教育作文教學。
所以,本文的主要思路是按不同學習階段――小學、中學(含初中、高中)和大學――對目前已有的關于我國作文教學的可借鑒的經驗進行重新整合并嘗試提出使用建議,以期找到更適合相應學習階段的作文教學經驗,使其更具實踐價值。
二、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
小學1―4年級,沒有巨大的考試壓力,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有精力進行素質教育,本階段的作文教學可以主要集中在習慣、興趣和自信心的引導教育上。
在此階段的作文教學(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我們可借鑒的教學經驗有:
1.先口頭表達再作文。“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來說,寫書面作文的難度較大,應先讓其勇于口頭表達和交流,再慢慢實現口頭作文向書面作文的過渡。”[1]一般從看圖作文入手,理想的看圖作文教學要求教師開放思維,鼓勵學生在有限的圖畫內發揮無限的想象,鼓勵特色,鼓勵出錯。
2.從組詞、句子到段落、文章。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情境、組織話題、續寫故事等方式引發學生創作興趣,鼓勵學生盡量多說、多寫。比如蔡宗模(2000)舉過這樣的例子:
有位老師是這樣開始她的作文課的:瑪莎早上把小狗帶到教室。老師走進來,問人到齊了沒有。瑪莎剛想說“到齊了”,恰好小狗在桌下發出吱吱聲。老師責備她應該把話說清楚,瑪莎馬上掩飾:“到齊了!”可這時小狗又發出吱吱聲和抓撲聲。老師走到瑪莎跟前,一下子掀開桌面……講到最緊張處戛然而止,下面請學生補寫。試想,面對如此誘人的情境,哪個學生還會無動于衷呢?[2]
3.在培養學生作文興趣和自信心的基礎上,可以借鑒日本小學作文教學主張的“讀者意識”:“例如,學生所寫的習作可以是寫給父母看的、同學看的,或者兄弟姐妹看的,這樣有了明確的目的,就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寫作的內驅力。”[3]
4.作文要表達真情實感。“這不等于說,學生在作文中所說的話,只要是真的就行。……要密切關注學生作文的價值取向問題。”[4]
5.作文范圍要寬泛。“使學生意識到幾乎沒有什么不能成為寫作的素材,對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不能漠視。”[5]
6.評價學生時,以鼓勵為主。如“有個學生的作文寫自己怎樣收養了一只被別人遺棄了的小貓,老師的評語寫道:‘小貓的遭遇真可憐,它在雨地里發抖的樣子和凄苦的叫聲,使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現在它終于有了一個體貼的朋友了,我真為它高興。’”[6]
7.修改是作文的重要環節,引導學生享受修改的過程。教師要做的是“要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思想,幫助孩子用清晰的語言表達他著力要寫的東西,幫助孩子想辦法使自己的文章能夠讓讀者讀得懂。”[7]
8.注重實用文體的訓練。
(1)留言條、請假條等,短信、電子郵件等,這些應用性更強,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厚。
(2)可以嘗試訓練學生寫調查報告。“日本是科技和教育強國,特別是日本的大學研究水平很高,這跟日本從小學就要求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撰寫研究報告是有很大關系的。”[8]
三、中學階段的作文教學
義務教育5―9年級和普通高中階段,非畢業年級的作文教學經驗在以下幾方面比較突出:
1.注意正確價值取向的引導。在引導上,教師可以運用榜樣的力量,找些正面的實例,傳遞給學生正能量。
2.在邏輯推理、理性思維、抽象思維等方面訓練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復雜句型,運用多重修辭手法,鼓勵學生多寫議論文、駁論文。
3.注重口語表達訓練。比如畢業講演、辯論、模擬推銷商品等。
四、大學階段的作文教學
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一直少有人重視和研究。中國大陸的學生經歷了中考、高考,進入大學學習階段,學習強度和密度減弱很多,限時作文要求也減弱,除了階段性課業論文和學位論文外,大學期間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精力進行自由的作文活動,但不論學術論文還是自主作文,都面臨著一些現實困惑,需要高校教師去引導。本文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探討:(一)自主作文
“自主作文”主要指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大學生因情感表達需要,自發、自覺進行的非人際、多以網絡為媒介的寫作活動,用以抒發個人內心真實情感,如網絡個性簽名、微信、微博、博客、網絡空間日志等。
這類作文的大部分內容與戀愛、人生、社交等有關,不少為焦躁、困惑、迷茫等負面情緒的宣泄,有的甚至有厭世、輕生、反社會等傾向,所以需要輔導員、教師、家長等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二)被動作文
這類作文主要是實用文體和學術論文等。
實用文體,小學接觸不多,中學應試教育不重視,只能遺留給大學解決。這類文體需要高校教師為學生創設實用情境,進而引導學生學會寫作。比如假設丟失物品,寫張尋物啟事;健身卡、考研學習卡等的轉讓告示;簡歷設計與書寫;投稿、投簡歷、辦公文件、網絡郵件的書寫等。
學術論文,中國的學生普遍缺乏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需要教師從選題、構思、研究方法、結果呈現等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和指導。
關鍵詞:教研方法; 研究條件;研究成果;發展教育
多年來的教研工作實踐,與學校各教研組老師有過密切接觸,大家對現代意義的教育研究頗有熱心,也投放了很多精力,花費了很大氣力,但學科教研實驗操作起來,總覺得既無頭緒,又無抓手,甚至如何組織都感到茫然。這個問題,究其根源,就廣義上說,還屬于教育研究方法問題。提及教育研究方法,就必然涉及到教育研究流程和教育研究技能等方面的理論內容。故就此教研敘事之話題,談談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若能對各科教研的老師們有一點點啟發,亦能產生由衷的喜悅和愜意。
教研選題立項后,就要有組織、有步驟、有計劃地按照本學科課題實施方案去完成研究任務。在具體研究實施過程中,如何實驗操作?一要創造研究條件,二要創造研究成果。這就是本文所說的廣義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策略。
首先,談談教育研究的條件創造。在教研敘事中曾討論過,“人本”理念,“人本”思想,都是一種現代教育科研意識,總是在指導人們去科學實踐,去努力學習,去積極培養投入,去準確選拔物色。基礎教育科學研究也是如此,因為,基礎教育研究的對象是培養人和培養人的能力素質,研究者的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決定著研究成果的成敗與優劣。所以,基礎教育研究要想創造出優秀成果,首先須創造出優秀成果的因素和條件,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強化自身素質。這指的是教科研課題主持人自身的素質提升問題,責任感增強問題,自身科研能力提高問題,自身申報教科研課題立項動機明確問題。作為教科研課題研究的負責人,在學識上,應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善于搜集、捕捉、采擷教育科研信息的人,勤于思考、反思教育教學與教研問題的人;在教育研究業務上,應是一個勤于探究的人,一個勇于實踐的人,一個有心之人。一句話,應是一個對本職業務投入、執著的人。對教育研究的投入、執著,其本身就是教育業務的升華。一個教科研課題本是你的主張,是你擬定的研究方案,你就應該具有獨到的研究見地,研究主見,研究思路,研究韜略,以及研究目標、內容與方法。有的課題主持人委托一名課題執行主持人,這須在你自身責任到位的前提下,要求課題執行主持人與你具有同等條件和能力,才能使課題研究創造出優秀成果來。
2.抓住研究對象。學生是教育者培養的對象,在哪些方面去研究如何培養的問題,培養什么的問題,都值得深思。諸如,優良品質的培養、學習動機與心理健康的培養、自主意識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等等。有了培養學生的具體豐富的內容,就有了教育研究的抓手,也就充實了你的研究案例,這就為總結科研文本成果創造了物質條件。
3.看準研究資質。教科研課題組的實驗老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教育科研能力,包括組織能力、教學示范能力、教育應用文寫作技能等。在吸納基礎教育科研課題組成員時,應該瞅清看準考量參研教師的研究人才資質,確保研究成果和研究任務的如期保質予以完成。
其次,談談教育研究的成果創造。這里所說的教科研“里”的內涵是指教科研課題實質性研究過程以及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包括兩個方面。
1.廣泛開展研究實踐活動。基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是一切教科研課題研究的生命源泉,提倡其豐富性,就能使教科研課題研究內容充分、翔實,且有說服力,為總結其成果提供了充足的一手材料。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不僅要豐富,而且要多種多樣,生動活潑,具有趣味性和影響性。另外,開展那些豐富多彩的與其研究直接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要具有針對性、規范性、校本性、聯系性,即開展的研究活動是解決本校教育教學及其管理的一些實際問題,或規范教育教學行為的一些對策問題,且與相關方面密切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校本研究機制的整體策略。比如,與基礎教育課改的聯系,與創新精神的聯系,與教師專業成長的聯系,與教師繼續教育的聯系,與教育反思及教育教學經驗總結與交流的聯系等。還有,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主題要鮮明,要明確,要扣題。某項教育活動是屬哪一個行動研究的內容,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有什么實踐反應,有什么教育效果等,著力總結教育教學實踐經驗,深入探究實現未來理想教育的方略,以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制定教育決策提供依據。
2.認真整理研究文本成果。開展一切與教科研課題研究內容直接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對本教育課題研究成果評價的實踐反應,是總結教育研究成果文本的實踐基礎,是教育課題研究方案實施的實踐過程。為此,教育課題研究成果的文本材料是系列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科學理論結晶。由于教科研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其課題研究成果的文本表達形式也表現出諸多方式。具體有教育實踐活動經驗總結、教育調查報告、教育論文、教育學術專著、教育敘事文集、教育隨筆、教育日記、教學后記、教學設計闡述、課堂教學評析以及教育課題研究與結題驗收要求相關的文本材料等。
這些教育應用文的整理撰寫,需要具備一定的寫作技能,運用起來還要具有規范性和示范性。因為,教育科研不僅彰顯出教育實踐的成果與價值,而且貴在教育科普推廣的指導意義。另外,教育科研成果文本對教育研究理論文獻又是一個填補與充實。從各種意義上來說,認真、系統、科學整理撰寫教育科研成果文本是非常有價值的,不僅僅只是為了教科研結題驗收。最有意義的是,教科研成果的獲得,是一種教育閱歷,是一種教育的探索,是一種教育的奉獻。
論文關鍵詞:新課標,英語教師,培訓模式,調查分析
一、引言
2004年,為了促進新課程實驗推廣工作的順利完成,教育部下發文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師范院校和教師培訓機構要進一步樹立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指導思想,貼近中小學,貼近新課程改革第一線,根據新課程改革對師資的要求,改革教師教育培訓模式,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了切實貫徹教育部的思想,認真解決廣大中學教師在實施新課標過程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論文格式,河北省邢臺學院著手對邢臺幾所重點中學教師開展培訓的調查研究,其中包括邢臺市第三中學,第五中學、金華中學等頗有影響力的中學。本論文旨在分析與解決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中學教師面臨的壓力和問題,從而為加強地方院校英語新課程師資培訓,極大地提高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做鋪墊。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1)調查本省地方中學英語教師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歷結構的現狀;(2)了解中學教師是否參加過新課標的培訓情況,分析教師對培訓的需求狀況,根據目前教師對新課標的掌握,來明晰其教學水平及能力;(3)研究和分析本省地方中學英語教師對于新課標具體實施中所面臨的問題和切實的解決方案。
2.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河北省邢臺市第三中學、第五中學、第二十中學、金華中學、南和中學這五所中學的在職英語教師,共131人,其中男64人,占49%,女67人,占51%。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涵蓋了不同職稱等級,不同層次的教師,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為調查問卷。本研究采用了自編問卷調查表《河北省中學英語教師培訓調查問卷》,其中設計了總共六大部分,包括教師基本情況、培訓認識及動機、培訓模式及內容、培訓者所遇到的困難、對新課標的理解及教學應用、教師的科研情況等方面。本問卷合計共三十個調查項目,問卷設計采用了結構問卷后加非結構問題的形式,以便分析問卷時更科學、準確、合理。此問卷于2011年1月-2011年4月期間向調查對象發放了200份問卷,收回131份,其中有效問卷131份論文格式,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 參加調查教師的資歷結構
參加調查教師的基本情況共分7個項目,列表如下:
調查項目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64
48.9
女
67
51.1
年齡
20——30
32
24.4
30——40
90
68.7
40——50
9
6.9
50——60
教齡
5年以下
48
36.6
6——10年
58
44.3
11——20年
24
18.3
20年以上
1
0.8
職稱
中教三級
中教二級
15
11.5
中教一級
58
44.3
中教高級
58
44.3
類別
專職教師
130
99.2
轉崗教師
兼職教師
1
0.8
專業
英語專業
130
99.2
非英語專業
1
0.8
學歷
第一學歷
中師
專科
77
58.8
本科
54
41.2
現有學歷
中師
專科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