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1: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嚴以用權交流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六次、七次全會,市委三屆九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主題和黨委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情況,聯系班子和個人實際,深入查擺問題,嚴肅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立規執紀、抓好整改,確保專題民主生活會開出高質量、取得好效果,推動進一步形成風清氣正、崇廉尚實、干事創業、遵紀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態,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特別是“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形成的嚴和實精神匯集在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三線作戰”和打贏脫貧攻堅戰上,為加快建設美麗富饒文明和諧新凝聚強大力量。
二、會議目標
通過召開一場出以公心、開門見山、敢于交鋒、辣味十足的民主生活會,克服和避免“怕”的思想、“繞”的現象、“空”的問題,人人紅臉出汗,認真解決鎮班子和班子成員的突出問題,促進班子成員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群眾觀點,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提高為民服務本領,進一步把鎮領導班子建設成為堅定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善于領導科學發展的堅強領導集體。
三、民主生活會的前期籌備情況
(一)深入開展學習教育,確保群眾觀念入腦入心
堅持把學習教育與開展群眾工作、廣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機結合,領導率先垂范,層層傳導壓力,采取單位中心組學習和支部集中學、個人自學等方式,堅持把學習貫穿始終,進一步學習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目前,已學習5次,專題討論交流5次,上黨課2次,撰寫學習心得體會16篇,確保時間、內容、人員和效果“四到位”,為開好專題民主生活會奠定基礎。
(二)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確保突出問題找準找實
鎮“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開展以來,鎮黨委以召開座談會、院壩會、個別訪談的形式,征求領導班子在“三嚴三實”方面存在的問題,共發放征求意見表53份,召開座談會9次。共收集到意見建議139條,其中班子12條,領導干部個人共8條,機關黨員個人共48條,村(社區)班子共63條,村(社區)干部共8條,正在整改;收集到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共64條,已整改落實48條,正在整改16條。并在此基礎上對征求到的意見進行梳理的同時,進行了自查和回頭看,深入查擺,剖析問題存在的根源,為撰寫對照檢查材料做好準備。
(三)突出問題整改導向,確保教育活動邊學邊改
對查找到問題進行匯總梳理,分門別類建立“五本臺賬”,明確整改目標、主要措施、責任領導、責任人和完成時限。鎮領導班子帶頭根據職責分工,分別牽頭負責給予及時回應、及時解決。從群眾感受最直觀、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改起,實行整改銷號制,落實一件銷號一件,整改一件銷號一件,確保解決問題“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實”。鎮黨委還專門建立整改落實督查機制,及時掌握整改進度,并通過實地檢查、入戶走訪等形式了解整改效果,對整改滯后的發出督辦函,對解決不徹底、成效不明顯或群眾不滿意的督促其重新整改。
(四)認真開展談心談話,確保達成思想共識
主要負責同志與班子每名成員之間、班子成員相互之間、班子成員與分管干部之間深入開展了談心談話活動。干部間面對面剖析思想,開誠布公,暢所欲言,坦誠交換意見,征求對方對自己存在問題的意見和改進建議,相互溝通思想、增進了解、化解矛盾,幫助問題較突出又缺乏認識的同志提高認識、正視問題。通過相互談心,溝通思想、交換意見,相互諒解、增進共識,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專題民主生活會前。截至目前,談心談話率達到100%。
(五)撰寫對照檢查發言材料,確保“畫像”準確
領導班子及成員對照“三嚴三實”的要求撰寫好對照檢查材料。領導班子的對照檢查材料由主要負責同志親自主持起草,班子成員認真撰寫個人對照檢查材料。對照檢查材料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重點突出、內容實在,剖析深刻、觸及靈魂。班子成員對照檢查材料由主要領導親自審查。
(六)會議材料準備及分工
1.會議材料準備:班子材料撰寫和打印由、負責,個人材料由每個人自行準備;
2.會議室安排:負責;
3.會議主持:;
4.記錄:。
四、民主生活會安排
(一)會議時間
時間:2016年1月5日,會期1天。
(二)會議地點
地點:鎮紀委辦公室。
(三)參會人員
1.參會指導人員:。
2.參加人員:。
3.列席領導:。
4.列席人員:。
(四)會議主持人
鎮黨委書記:
(五)會議議程
1.同志代表鎮領導班子作對照檢查發言,對目前班子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整改措施。
2.鎮領導班子成員圍繞領導班子對照檢查內容進行討論發言。
3.鎮領導班子成員依次作個人對照檢查發言,針對查找出的問題,作自我批評,認真分析問題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確定整改時限。每位同志對照檢查發言后,其他班子成員逐一對其開展批評。
4.縣紀委、組織部領導對鎮民主生活會進行點評。
五、會議要求
(一)遵守會議相關要求
民主生活會前五天將此方案上報給縣紀委、縣委組織部。
(二)嚴格會議組織紀律
會議期間,參會人員帶好理論學習記錄本,做好會議筆記,嚴格遵守會場紀律。班子成員不得請假。
【論文關鍵詞】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 優勢互補
【論文摘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都各有其優缺點。本文提倡將兩種教學手段的優勢互補,以期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導言
眾所周知,大學英語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幫助他們掌握口頭和書面英語交流的能力,使其適應社會,滿足國際交流的需求。學生英語水平的綜合能力體現,也就是聽、說、讀、寫、譯這幾方面要素,是相互關聯且不可或缺的。
隨著課程和文本的創新,教學模式變得越來越重要。單憑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200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至此,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模式(CALL)開始廣泛地被應用于教學當中。而如何把傳統模式和CALL各自的優勢互補利用一直值得探究。
1.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和缺點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以面授課形式,課堂教學活動主要以教師傳授新知識和鞏固已學知識為目的而展開,其表現形式為教師“一言堂”或“滿堂灌”。”(余文靜,2007:31)
1.1 優點
首先,教學過程安排合理,容易控制。“教師備課審慎,并且有深思熟慮的計劃性。他們對授課內容記憶深刻,認真思考,并作出充分的準備,熟悉整個教學大綱和講義,有助于控制課堂教學的速度。“(聶麗華,2006:88)其次,教師是中心,而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對象。這樣可以幫助教師引導學生,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這種情感因素。同時,板書有助學生印象深刻。學生專心記筆記,跟上教師的思路,更清晰地理解課堂內容。此外,傳統教學模式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展示個人風格的平臺。教師的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身體語言,甚至表情,都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教學風格,吸引學生的眼球。
1.2 缺點
傳統的教學模式缺點之一是側重輸入,不顧輸出。教師只解釋單詞、課文,進行詞匯和語法練習,未重視輸出效果,導致了學生不會應用的問題。由于教師被認定是權威的,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課堂內容,不能發展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大多數文本上的內容已經過時,缺乏時尚性、科學性、趣味性和有用性,不能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板書的書寫浪費教師太多時間和精力,而學生們忙于記筆記,減少了實際運用的機會。何況有些復雜的概念、事件等也難以通過言語來解釋。
2.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模式的優點和缺點
何謂計算機輔助教學?運用于外語教學指的是教師借助于計算機的某些功能(或讓計算機分擔部分教學工作)來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2.1 優點
首先體現在師生角色的轉變上。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者,”而是“導演,指揮,組織者”(楊淑梅,2002:96);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計算機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結合了廣播與電視的特點,集聲音、圖像達到模擬英語國家語境的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并將交互功能融入其中,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學生有效的引發英語思維,獲取信息,掌握知識。”(余文靜,2007:32)其次,CALL豐富了教學資源。教學中所需要的各種影音文件,可以是軟件專業人員和教師制作、也可以從因特網和專業光盤上下載;圖像和影片還可以用相機等拍攝。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拓寬學生們的視野。與此同時,CALL延伸了課堂教學,開辟了第二課堂等多維立體式學習環境,并且迅速提高了教師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能。
2.2 缺點
首先,CALL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李黎(2005)指出,學生想要跟上授課的速度有些困難;很多人不能記錄下所有的課堂筆記,且注意力不集中,所學甚微。而且過多的人機交流會疏遠師生的關系。教師常常忙于多媒體操作,無法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而學生則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多媒體展示的信息上,這就造成師生互動不如普通課堂方便、自如。教師處處依賴多媒體課件,客觀上限制了教學才能的發揮,不利于課堂教學。還有部分老師片面追求課件的視聽與動畫效果,本末倒置,導致學生忽視了教學內容。此外,在大班上課教學環境下,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導致布置的任務對不同學生來說難易程度也不同。
3.傳統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互補利用
基于以上對兩種教學模式的優缺點分析,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兩種模式各自的優點結合起來,嘗試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和學生共同決定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確定學習目標、內容、材料和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及對自我發展進行檢查、評估。”(董連忠,2006:119)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多媒體網絡系統把預授課內容傳達給學生,與學生共同探討并確定題目,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關注課堂內容并確定學習目標,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其次,結合自己的主導作用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利用各種任務和活動為學生多創造一些輸出的機會。”(楊連瑞,2007:199)多媒體輔助教學雖有不少的優點,但過多、過濫地使用會讓英語課堂變成課件的展覽會。課件要避免華而不實,要重點突出。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自然語言是最具親和力、最具靈活性的語言,師生之間課堂上互動式的交流應該是最有效的教和學的途徑”(張紅玲,2000)。教師在英語課堂上組織的很多活動,包括演講、小組表演、討論、辯論等是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好方式,是計算機所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師在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時,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善于通過課件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等。這樣才能恰到好處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多媒體的輔助作用。
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附以板書,突顯教學風格。教師能否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眼球,與其特殊的教學風格息息相關。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使教師的教學風格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毛明勇,2006:120)。教師可以按照教學進程,選用最適合自己的教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把自身的教學風格融入到課件的制作中去。教學過程中使用課件并配以板書,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的魅力,既能體現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能使學生容易接受。
而且,要合理安排教學進程。正如前文所說,CALL的缺點之一是信息量過大,學生跟不上教師授課的速度。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認真備課,并且有深思熟慮的計劃性。在課堂教學中,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針對其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對授課速度進行適度的調整。
最后,利用網絡系統,引導學生進行課后自主學習和評估工作。課外,教師進行輔導可以采取實時和非實時相結合的原則,跟學生交流,布置作業,上傳輔導資料,對學生的提問進行解答等。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系統隨時掌握所教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效果,并可根據所掌握的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嚴華,2005:95)學生利用網絡課程部分對課堂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步情況,得到相關信息反饋,以便調整學習策略。此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師之間都可互相評估,彼此促進。
總之,“語言學習是一個積極的動態過程,是學習者綜合運用各種策略對信息積極加工、對學習過程自我監控,從而達到自然運用語言的過程。”(張蓮,2008:165)
結論
在大學英語的課堂上,目前還未出現一套完美而又固定的教學模式。我們教育者應該充分結合傳統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點,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擴充學生學習的渠道,改善他們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靈活運用英語進行溝通,適應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蓮,邱瑜毅.通過網絡及多媒體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
[2]楊連瑞,張德祿等.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李黎.英語精讀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實驗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5,(3).
[4]聶麗華,陳華,馮輝榮.試析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互補[J].2006,(9).
[5]張紅玲.現代外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和機輔外語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0,(3).
[6]毛明勇.英語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應處理好的幾大關系[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6).
[7]楊淑梅.調動學生自主性是加快輸入到輸出過程的關鍵[J].外語教學,2002,(11).
[8]董連忠,董麗娜.從大學新生英語學習現狀看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6,(10).
精準扶貧的必然選擇
自2010~2011學年起,國務院扶貧辦與財政部聯合開展了雨露計劃實施方式改革試點。試點第一學年9個縣,第二學年100個縣,第三學年203個縣,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推進,政策設計得到試點地區基層干部群眾的一致認可,但補助對象的瞄準度差、扶貧對象申報困難、基層扶貧部門工作量大等問題,基層干部群眾無法克服。經過調研分析,發現主要原因在于三個“不對稱”:
扶貧部門和貧困農戶信息不對稱。雨露計劃改革試點是一項直接面對貧困人口個體的特惠政策,工作對象涉及千家萬戶,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和手段非常不便。一方面基層扶貧部門依靠開會發動、媒體廣播、口口相傳等傳統方式,把政策傳遞到偏遠閉塞的貧困鄉村十分困難,精準送達建檔立卡貧困人群更是難上加難;另一方面貧困人口對試點政策知曉度低或理解存在偏差,不少補助對象未能及時申報,錯過了獲得補助的機會。
試點工作量與基層工作人力不對稱。試點工作到戶到人,直接涉及貧困人口的個人利益,點多、面廣、繁雜瑣碎。但基層扶貧部門人手普遍少,縣級扶貧部門編制一般10人左右,扶貧重點鄉鎮才設1名扶貧專干,而且都要身兼數職,日常工作疲于應對,在較短時間內對數千名學生的紙質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工作量非常大,質量難以保證。加上沒有專項的工作經費,一些地方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人為影響工作效率。
監管要求與監管手段不對稱。由于此項工作是為數不多的直補到戶政策,各級普遍要求嚴、關注度高,往往是審計重點。盡管各試點縣工作都很認真,制定了規范的操作規程和嚴格的監管措施,連整理表格都有規范裝訂標準。但面對紙質報表,人工作業核對,工作量相當大,漏洞頻出,效果欠佳。
經多次認真研究分析,大家一致認為,只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管理服務手段,才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唯一有效途徑。在上述背景下,作為雨露計劃的具體協調單位,全國扶貧培訓宣傳中心在沒有財政資金投入支持的條件下,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事業,于2012年7月與梅泰諾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開始了系統平臺合作開發工作。
以需求為導向的探索旅程
雨露計劃是一項針對貧困人口人力資源開發的專項扶貧項目,工作涵蓋扶貧職業教育培訓工程、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工程、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創業適用技術推廣等項目。由于工作迫切需要,我們把首要開發目標選定在職業教育補助申報、審批流程上。此后3年,我們從貧困村開始,歷經了“需求調研設計開發,試用修改,再試用再修改”的過程,平臺功能也從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助資金的申報、審批,逐步豐富擴展到扶貧資訊、創業園地、培訓管理、跟蹤調查、互動交流、統計抽查等方面。
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我們進行了第一輪需求調研,先后赴河北、黑龍江、湖北、甘肅等省區的20多個鄉鎮,深入貧困村老百姓中間,了解他們的需求,衡量他們的接受水平,結合工作操作流程,形成了“銜接三大系統,并行兩個終端,實現六大功能”的首期開發思路。銜接三大系統,即該平臺分別與國務院扶貧辦貧困農戶建檔立卡信息管理系統,教育部中、高等職業教育學籍管理系統和人社部技工院校學籍管理系統建立網絡銜接,對申報人員的扶貧對象資格和在校就讀學籍自動進行比對審核;并行兩個終端,即該系統的個人申報、各級審批、信息互動、抽查監督等工作,全部可同時通過移動信息終端(手機)和互聯網信息終端(計算機上網)完成;實現六大功能,即雨露計劃的政策宣傳、農戶申報、對象資格審核、信息互動交流、數據統計存儲、項目監測抽查六項功能,全部通過該平成操作。
一期工程開發完成并通過技術測試后,我們于2013年3~6月,先在河北武強、湖北羅田、甘肅永靖3個縣進行了初步試用。去年上半年,又在全國20個省的20個縣進行試用。在試點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即時改進,補充完善。比如平臺開始設計的手機短信申報功能,如果學生本人不在建檔立卡數據庫中,還得找電腦上網補充信息,不具備計算機上網條件的地方還是很不方便。于是,我們加上了手機APP端口,通過手機操作,完成個人申報信息補充填報。有了APP端口后,又根據基層需求,加上了扶貧資訊、村長、創業園地(農技指導)等功能。從2015年3月開始,我們又在寧夏進行了全覆蓋使用試點,應寧夏扶貧辦要求,又新加入了內部交流、培訓管理、問卷調查等功能。整個平臺根據實際應用需求,不斷改進,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完善。
精準扶貧的強勁功能
經過試用,目前開發完成的各項功能,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如果全面推廣使用,至少可以實現以下8個精準:
扶貧對象精準。平臺充分利用新一輪建檔立卡成果,所有管理和服務功能都以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為基礎,確保政策指向精確瞄準扶貧對象。以職業教育補助審核為例,扶貧對象提出申請后,平臺與國務院扶貧辦建檔立卡、教育部和人社部學籍管理系統網絡相銜接,自動識別貧困資格和學籍資格,將不符合條件的申報對象自動排除,避免了因人為因素和技術手段落后而導致的對象瞄準錯位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確保了雨露計劃資金直補到戶的精準度。
方便群眾精準。針對貧困鄉村計算機寬帶上網不便的現狀,除后臺管理之外,平臺的各項功能都可以通過手機完成。只要有一部手機,每個扶貧對象都能足不出戶了解扶貧信息,完成補助申報,學習實用技能。每個申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或計算機上網完成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助申報,時間只需三五分鐘,費用幾乎為零。他們不用再跑村、鄉、縣找人蓋章,到學校開具證明,在免于奔波的同時,人均節省申報過程中的食宿、路費、郵寄費等共計100~230元。
服務基層精準。為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平臺采用全國大集中架構,軟、硬件全部由我們統一設計、統一開發,業務數據由中央數據庫統一存儲管理,權限統一分配,各級用戶和扶貧對象直接訪問,上線即用,無需任何基礎設施投入。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助對象村、鄉、縣三級審核,都從手工對照名單變為系統自動比對,大大縮短了審核時間,提高了精準度,解放了人手。為了服務進村,平臺的手機APP設置了“村長”平臺,村干部可以用手機向本村群眾視頻、錄音、文字等消息,方便與本村村民聯絡。
政策宣傳精準。手機APP專門開設了“扶貧資訊”窗口,縣級以上扶貧部門都可圖片和文字信息,直接發送到老百姓的手機上,政策信息可直接傳送到千家萬戶,不僅一步到位,而且信息不會在上下層層傳遞過程中以訛傳訛,發生誤讀。
跟蹤監管精準。平臺設計了全程實時跟蹤功能,可以隨機條件抽查,各級扶貧干部都可通過手機操作,隨時隨地查看本地區情況,通過數據及時發現問題,追查根源,方便各級指導監督管理,規范程序,改進工作。手機APP的跟蹤調查功能,方便縣級以上扶貧部門有針對性地下發調查問卷,通過問卷了解培訓需求,跟蹤了解實際效果。
信息公開精準。平臺設立了意見反饋和短信通知功能。群眾有什么意見,都可以通過手機向縣扶貧辦反饋,便于基層干部了解實際情況,及時處理一線實際問題。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助發放工作,從對象申報開始,每一步審核結果,都有一條短信通知,前后至少8條信息發送到申報人手機,而且申報人可以隨時查詢每步審核結果。暢通的立體交流溝通渠道,大大提高了工作透明度,保證了扶貧對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培訓管理精準。每一個培訓班信息輸入到平臺之后,平臺會自動生成唯一的二維碼。當學員報到或進班上課時,可以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簽到,平臺自動生成時間、地點二維記錄,方便準確地對培訓班實施到人管理。學員聽課后,用手機對培訓課程、老師授課以及培訓班整體效果進行評價。培訓結束后,后臺將培訓信息自動匯總,生成原始記錄,歸檔保存。
技術推送精準。手機APP開設創業園地專欄,把技術員(專家)的聯系方式、學習資料通過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網絡發送,群眾可以用手機咨詢、觀看、學習,解決技術下鄉最后一公里問題。
鮮明生動的互聯網特征
這個平臺開發之初,在思想上并沒有“互聯網+”自覺。在寧夏試用期間,時任寧夏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的趙滿禮在談話中無意間提出一個觀點:大家天天在說“互聯網+”,找“互聯網+”,咱們這個不就是“互聯網+”嗎?后來一琢磨,還真是這么回事,因為它具備非常突出的互聯網特征。
信息來源的大眾化。除了基礎比對數據來源于部委數據庫外,平臺的其他信息全部來源于各級各類用戶,尤其是基層干部群眾。扶貧資訊,縣級(含縣)以上扶貧部門都可以;創業園地的技術信息,依靠各級各類技術員、專家;村長功能,本身就由行政村的村級管理員。同時,平臺還設計了幫扶互助和信息反饋通道,各級扶貧干部、駐村工作隊員(第一書記)、村干部、創業致富帶頭人、扶貧對象、各類技術員(專家)、培訓機構等,都有暢通的發聲渠道,具有互聯網大眾化的基本特色。
信息傳播的扁平化。這個平臺的基礎人群,是最新一輪認定的9000萬建檔立卡扶貧對象。圍繞他們發展參與的人群,第一批是各級管理員和扶貧干部,包括村干部、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扶貧專家、農村技術員、普通村民,將來會逐步擴展到相關學校、企業等社會各界。一旦進入平臺,每個用戶既是信息的分享和應用者,又是信息的制造和者,實名入網,開放平等,充分體現了互聯網傳播的扁平化特色。
參與主體的社會化。這個平臺的開發建設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過程。首先,平臺是社會力量捐贈開發的。捐贈方是北京梅泰諾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3年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參與了方案制定、前期調研、設計開發、平臺試用全過程,并獨立承擔了軟件開發的全部工作和費用。其次,平臺建設的過程,是各級扶貧系統合力推進的過程。從調研、開發、試用,到修改、補充、完善,每一步都凝聚了全系統上下各級扶貧人的汗水和心血。第三,在使用推廣過程中,不斷地有社會力量加入進來,優勢互補,數據共享,共同成長。尤其在寧夏試點中,與自治區扶貧辦先前開發的雨露計劃信息管理系統深度融合,不但提高了雙方的系統功能,而且與當地開發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對系統的優化升級和推廣應用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運行機制的多贏化。今年寧夏試點,最大的收獲就是引入了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嘗試到了互聯網思維給扶貧開發帶來的推動與便利。
一是扶貧對象得到周到的服務和優惠的套餐資費。寧夏聯通公司推出雨露惠農包優惠套餐產品,資費2.5元/月,包括1G定向流量、3000條定向短信、300分鐘村內通或200分鐘親情號碼通,還有雨露學生卡優惠套餐產品(30元/月,包括150分鐘通話、4.5G流量),都大大低于市場價格,使群眾得到了實惠。
二是扶貧部門得到了良好的扶貧效果、擴大的社會效益口碑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今年上半年寧夏全區雨露計劃助學補貼申報人數達2.64萬名,在滿足農村貧困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培訓需求的同時,建立了政策宣傳、項目申報、實用技術培訓、聯系群眾互動四個服務群眾、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三是移動運營商得到了穩定的用戶群體。在試點過程中,寧夏聯通公司全程宣傳輔導,僅頭兩個月就幫助制作雨露計劃政策宣傳展架230個、海報1100張、條幅1200米、彩頁7萬份等,制作公益宣傳短信和微信宣傳信息,布置培訓場地,借助聯通技術人員隊伍對貧困群眾貧困學生進行面對面、點對點的雨露計劃政策宣傳解答和軟件安裝應用培訓指導。截至目前,雨露百事通手機APP軟件下載次數10.8萬次,注冊使用人數3.3萬人,功能模塊訪問量76.6萬次,這些用戶都是移動運營商的潛在用戶。
關鍵詞: 系統功能語法 語篇分析 閱讀
系統功能語法認為語言系統表現為選擇關系,選擇是第一性的,結構是各種選擇的結果,語言是一定語境的選擇。韓禮德認為任何語言都具有三大元功能。第一是概念功能,即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第二是人際功能,即語言用來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度、動機和他對事物的判斷的功能;第三是語篇功能,即在語義層中,把語言成分組織成為語篇的功能。語言的這三大元功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人們交流思想、連接語篇和相互交際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系統功能語法認為語言是社會活動的產物。作為人類交際的工具,它承載著各種各樣的功能,它是語篇語法,可以用來分析語篇。
韓禮德創立的系統功能語法吸收了歐洲各個學派的觀點,是唯一可以與轉換生成語法相比較的全面系統,韓禮德認為語言是由橫綜合和縱綜合兩條關系軸構成的一個系統網絡。當人們用語言來表達意義時,就被看作是從這個系統中進行各種選擇的過程,這個系統是包括若干子系統的,同一系統內的選項具有排他性。人們在選擇的過程中不是隨意的,要根據本身所要表達的概念意義、語言系統的限制和語境的制約進行選擇,但是這種選擇的過程更多時候是人們沒有注意到的,是屬于一種潛意識的行為。韓禮德認為語言是一種多層次的系統,由語義、詞匯語法及音系三者構成相交疊的三個層次,語義層體現于詞匯語法層,詞匯語法層體現于音系層,所以語義是語言符號對外界最直接的體現。語言在具體運用中所具有的功能包括從幼兒時期的微觀功能到從幼兒向成年人過渡期的宏觀功能再到完全成人語言的純理功能,因此純理功能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
語篇通常指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語篇分析法是指從語篇的整體出發對文章進行理解、分析的教學方法。它以篇章為單位并圍繞語篇的中心思想來展開教學活動。語篇分析法在閱讀訓練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語篇的體裁分析。語篇的體裁常見的有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等。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點,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對其特點進行分析。對于記敘文,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抓住敘事的要素,即在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的基礎上找出作者是通過什么要素來組織和發展語篇的;對于議論文,則要指導學生找出作者的觀點,即從中心論點進而分析文章論據的組織和論證的技巧;對于說明文,則應引導學生注意文章中或淺顯或生動的說明性的語言。
其次是語篇的主題分析。語篇的主題是對全文內容的概括,反映了作者真實的寫作意圖,而最能反映文章主題的就是段落主題句。主題句在段落中一般分布在段首、段中或段末,因此學生很容易根據閱讀技巧找出段落主題句。而在有的段落里主題并不明確,此時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歸納總結。
最后是語篇的結構分析。由于各種語篇的交際功能、語篇主題、文章體裁不同,語篇的結構也不同。不同語體的語篇通常用不同的結構形式表示開頭、中間、結尾等。但語篇的結構安排并不是隨意的,而是為一定的目的服務的。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起到指導的作用,學生則是課堂的中心,這樣有利于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閱讀興趣。根據系統功能語法,敘事語篇,特別是短篇文章,往往有三層含義:本義、社會意義和主題。主題是從語篇的具體特征中分離出來的,就其性質而言它近于一種概括。因此對主題的理解必定經過推理,而推理又必須依靠語境和世界知識,同樣也建立在語言證據的基礎之上。語篇中的型式化是語篇散文表義手段。型式化又有主次之分,主要型式化是語篇的前景化部分,與語篇的整體意義有關,因此通過查詢和分析語篇的若干型式化及其對比,可以為了解主題而進行的推理提供語言依據。此外在理解科技英語時,科技英語因其特殊的語場、語旨,采用的語式也較特殊。科技英語中多采用名詞化短語、長句、被動語態及專業詞匯,因此句式復雜,較難理解,在講授科技英語時,我們可以借助系統功能語法對科技英語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科技英語。韓禮德分析科技英語語篇時,借用了雅式和土式的概念。此后,他基本上以雅式和土式的區別代替隱喻式和一致式的區別。雅式指一個小句中含有較多的語義,長而復雜的詞組和短語,而同樣的語義在土式中可分解為較多的簡明的小句。雅式比土式更具分量,它陳述的是一個嚴肅的已經證明了的事實,具有權威性和智慧,科學性更強。科技英語為了表達更復雜的經驗和更高度的認識,因此它的句型多采用雅式句式。
系統功能語法指導下的語篇分析法能夠很好地指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它以語篇為基本單位,有助于提高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時打破教師“一言堂”,讓學生積極參與,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
[3]楊小揚.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點教學與語篇教學探討[J].高等建筑教學,2002.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語言與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教學 文化意識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這種特定的文化背景給異國語言學習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并極可能在國際交往中引起誤解。而我們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其中應包括社會文化能力。因此,文化因素教學應成為學校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然而,由于受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國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都是以語法教學為主,很多人學了十來年英語,最后發現自己學的是“啞巴英語”。雖然當前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的教學目標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教學卻常被忽視,大多數學生的語用能力明顯低于語言能力,他們在實際交往中總是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而這些障礙往往又是因為說話雙方不了解對方的社會文化背景,或者是違反了其社會文化規約而造成的。因此,要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必須了解使用該語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注重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知識的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這樣有利于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語言不僅是一套符號系統,而且是社會的產物,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區(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E.Sapir認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社會語言學家Hudson也認為:語言在絕大多數方面,都蘊涵在文化之中。可見,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教授語言的同時避而不談其所存在的文化,就如同教授毫無意義的符號,或者說是教授了學生賦予了錯誤意義的符號。同樣,缺乏文化洞察力和技能,再流利的外語學習者也可能誤解他所聽到的或讀到的信息,交際的意圖也可能被誤解。
但是長期以來,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談及英語教學,人們往往只想到聽、說、讀、寫、譯幾項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毫無疑問,這種認識是片面的。語言學習中的文化不是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能,排在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教學之后。它應該滲透在聽、說、讀、寫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另外,語言基本功的掌握固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學習一門語言的目的畢竟不是為了記憶一些詞匯、語法規則。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人們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際。
再者,由于外語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外語文化學習的過程。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那么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就會屢屢出現歧義誤解的現象。例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另外,我們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但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如果用“You are flattering me.(過獎)”來應酬的話,就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交際能力的強弱便成了衡量英語水平高低的一種尺度。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人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敗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因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恰當運用語言。這不僅是現今教材所實施的交際教學原則的要求,而且是國際交流的迫切要求。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主要內容
1.詞匯方面
在語言這個符號系統中,詞匯是受文化影響表現最為敏感的一個方面,由于不同的語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異,因而在各個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獨特文化的詞匯。而中國和英、美國家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并且各自語言中詞匯的文化內涵也不盡相同,所以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如果學生不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就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失誤。例如在漢語中“龍”是高貴、神圣、偉大、強壯的象征,中國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而在英語中,“dragon”卻表示邪惡。引申為“兇惡殘忍的人”,“狡詐、虛偽的人”,已經成為惡魔的代名詞。還有一常用詞“dog”,英漢對它的理解差別也很大,在漢語中,“狗”往往為貶義詞,如:“走狗”、“落水狗”、“狗腿子”、“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均屬貶義詞。但在英語中,“dog”卻可表示褒義詞,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as faithful as a dog(赤膽忠心)等,反映了英美人與狗的密切關系。另外,在顏色詞匯方面,中英文的差異也很大。例如,中文里的“紅茶”在英文里卻是“black tea”,而紅糖在英文里與之對應的卻是“brown sugar”;黃顏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式權貴之色,代表尊貴、莊嚴、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然而對于西方國家來說,這一顏色是令人不快、討厭的顏色。在《圣經》中出賣耶穌的猶大身穿黃色的衣服,因而yellow也就被賦予了膽怯、、卑劣之意,如“yellow belly(膽小鬼)”,“yellow peril(黃禍)”、“yellow looks(陰沉多疑的性格)”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像dog,dragon,red,yellow這些詞的讀音、詞義,還要教給學生如何使用及其使用的場合,以及這些詞語的文化含義。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到英語文化習俗,更好地使用該語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掌握好這些詞匯,學好英語,開闊他們的視野,而且有助于他們理解本民族文化。因為,人類所持有的語言既有個性,也有其共性。如果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掌握語言所載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便有助于正確、恰當使用英語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際。
2.習慣用語方面
習慣用語與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密切相連,習慣用語大都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樣的意思在不同的文化里有著不同的表達方法,英語語言中的習語體現了這種差異。如漢語中有“壯如牛”的成語,在英語中卻表達為“as strong as a horse”;中文里的“膽小如鼠”在英文中卻是“as timid as a rabbit”。再如英語中“the apple of one’s eye”卻是我們漢語中“掌上明珠”的意思,而不是字面上的“某人眼中的蘋果”的意思。另外,有些英語成語因為是在特定文化中形成的,所以僅僅從字面上是很難理解的,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從字面上看是“運煤到紐卡斯爾”,但實際它指的是“徒勞無益;多此一舉”。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紐卡斯爾(Newcastle)是英國的一個港市,位于英格蘭北部泰因(Tyne)河口附近,素以產煤著稱,早在1932年就獲得了英國國王亨利三世授予的挖煤特許權,是世界上最早的煤炭輸出港。因此,向紐卡斯爾運煤,無異于白費力氣。由此可見,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內容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很多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難免就會望文生義,或根據中國的文化傳統加以理解,要么感到迷惑不解,要么鬧出笑話。
3.語用得體方面
語言的交際性是語言的最本質的功能。人們在交際時,話語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語句,雙方參與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實的社會情景中和不同的場合下得體使用上下文連貫的話語。在話語方面,有些話在中國人之間聽起來很得體,但在英美人聽起來就不恰當,甚至令人誤解,傷了感情。例如在日常交際中,人們見面時很自然地要打招呼,可打招呼及問候語在不同的文化中卻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社會性,人們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體諒;而英美國家則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中國人見面后,除說聲“你好”以外,總還要問“你去哪兒?”、“你在干什么?”等以用來和對方打招呼,而英美人士往往對以上這些打招呼用語和社交方式不理解,還認為是干預他們的隱私權。另外,我們中國人見面也經常會問對方“吃了沒有?”,這里“吃了沒有”的含義已遠遠超出“吃飯”本身,它在漢語里是用來表示打招呼或問候對方,相當于英語中的“Hello!Hi!”。但在英語中“Have you eaten yet?”這句話的內涵僅僅限于吃飯。所以,當你問一個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時,他會以為你在邀請他吃飯而回答:“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而絕不會回答“Yes/No”。因為在英美國家問別人吃過飯了沒有,通常是指間接地想邀請別人一起用餐;而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著希望與對方交異性朋友。還有,中國人同桌吃飯,先吃完者離席時常說:“慢用,慢用”,這是十分得體的情景性打招呼語言,但如對同桌的英美人說“Eat slowly,eat slowly.”的話,他就會莫名其妙,甚至認為你暗示他貪吃而大為惱火。盡管現在大多數學生不再用“Have you had yourdinner?”來打招呼,然而他們還是會誤認為字面意義相同的漢英言語,其功能也完全相同。例如當和別人告別時,英語常說“Goodbye.”或“Take care.”,漢語則除了“再見”、“保重”外,主人還會說“慢慢走”或“小心點!”之類的話。若用英語說成“Please walk slowly.”或者“Be careful.”的話,則外國人聽了會感到困惑:難道走快了就不禮貌嗎?你讓我小心,是不是你已知道我會在路上遇到什么危險?而實際上在此場合主人只要說“Bye-bye!”或“Thank you for coming!”或“See you next time!”就很得體。再如當你和西方人結束談話時對方說“Let’s get together sometime.”你千萬不要等著他會再次約你,事實上這是西方人在結束談話時表示友好所說的。如果缺少文化意識就會在實際交往中對英語本族人感到失望,認為西方人待人不夠誠懇,說話不算話,甚至虛偽。
另外,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所以中國人常常是以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的。中國人在聽到別人贊美自己的長相、衣服漂亮時,往往會謙虛一番:“哪里,哪里。”而當英美人士的這種贊揚遭到中國人拒絕時,因為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差異,常常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作了一個錯誤的判斷。在送禮物時,中國人常謙虛地說:“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這是一點小禮物,不是什么好東西。)不太了解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這是“謙虛”的說法,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認為“not very good”的小禮物給別人。再比如別人向你表示感謝時,漢語中常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直譯成英語就是“It is myduty.”或者“Iought to do that.”然而英美人聽了就可能不高興,因為他會認為你的幫助不見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職責而已或不得已而為之。所以應該說“You are welcome.”“It is my pleasure.”“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體的回答。
還有在書寫信封地址時,也表現了不同的文化差異。中國人看問題喜歡從一般到個別。而英美人更注重個別,所以中國人寫信封地址從大地址到小地址、門牌號、收信人;而英語中則恰恰相反,從小到大,先寫收信人姓名,再寫門牌、地名。可以看出,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存在著種種深刻差異。這種差異會導致學習障礙、交際障礙。交際能力的培養與文化意識的滲透應是同步的,在英語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培養、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才能更好地掌握運用這門語言。所以,文化因素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了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種種體現,我們應該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和把握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碰到的文化差異問題,以便消除在英語交際中的尷尬情景,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四、如何培養跨文化意識,進行文化教學
我國語言學家張占一曾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際時,不直接影響傳遞信息的文化因素,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藝術等文化知識;交流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流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因此,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教學。
束定芳、莊智象(1998)認為,英語教學階段的文化導入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內容與中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對于那些干擾交流的文化因素,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做到學以致用。另外,文化教學結合語言交際實踐,使學生不至于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內容的導入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逐步擴展其范圍。適合性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適度,并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該與教材的內容有關,或者是教材的拓寬。文化導入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盡可能地與語言教學同行。
另外,由于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在掌握英語語言的同時,教師應該幫助他們逐步培養跨文化意識,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為跨文化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針對當前中國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師要廣采博覽,厚積薄發,必須熟悉外語教學所涉及的兩種文化,即學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語民族文化,成為兩種不同文化間的橋梁。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提供外國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在不同場合下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借助所學文化因素去增強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還要幫助學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學生盡快獲得一種跨文化意識。因此,教師自身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文化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至于如何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我認為可以通過途徑來實現。
(1)更新教學觀念
英語作為一門學科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教與學的雙向的互動,使學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英語綜合能力,即通過英語實現交流、學習及其研究。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教師過分地重視其基礎的問題,許多的教學內容演變成了重復的背誦和默寫;而且,由于考試指揮棒的作用,英語也像其他學科一樣,陷于題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為交際載體的特性也消失殆盡,英語學習變得枯燥乏味。
隨著現代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對外交流的更加頻繁,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言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社會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不再是會很多英語單詞、能翻譯很多英語文章的“翻譯機器”,而是能夠進行實際談判、實時交流、傳播文化的實用性人才。這一要求同樣反映在英語教學中。這就需要英語教師摒棄傳統的只注重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的觀念,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識的內涵與價值,以文化教學為基點,跨文化意識培養為橋梁,最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加強文化修養
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是實施文化教學的主動者和執行者,教師自身文化素養將直接影響在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成效。因此,增強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意識顯得至關重要。要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我們認為可從三個方面來著手。
其一是重視教師英語文化課程培訓。一方面,高師院校要單獨開設英語文化課程,如英美概況、英美文化習俗等,使學生具備初步的英語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各教育機構要強化在職教師的文化培訓,利用寒暑假等時間舉辦文化培訓班或文化講座,以提高在職教師的文化素養。其二是教師要主動地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加強文化修養。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文化知識,教師首先必須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平時盡可能多地學習目的語文化知識,閱讀大量的英文報紙、雜志和文學作品等。其三是要重視文化教學。所謂教學相長,學是提高教師文化素養的途徑,教同樣也是促進教師文化素養提高的途徑。假如一個英語教師自身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卻不愿意花時間或精力來實施文化教學,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個滿腹經綸的學者,而不能稱之為是一個教書育人的教育者。也許有很多英語教師會抱怨說自己的工作量大、壓力重,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實施文化教學。但這不應該成為教師放棄文化教學的理由。我們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在無謂的重復練習和作業批改上,還不如花點時間和精力試著變通一下。例如組織學生能親自參與的英語主題文化活動,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動口、動腦的活動,這既能使教師在師生互動中增強自身的文化意識,又能使學生掌握特定的文化知識,提高他們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
2.加強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課堂是文化教學的主要陣地,雖然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但是只要教師充分合理地利用課堂教學的45分鐘,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包括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文化內容如此之多,要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進行有效的文化教學,我認為可采用以下策略。
(1)講解與解釋法
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主要在課堂上,平時很少有機會接觸該語言的真實環境,遇到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時,往往會感到費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發揮其主導作用,直接給學生講解、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并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精選一些典型的、與教學相關的文化信息材料,將它們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課堂上。
在實際英語課堂教學中,講解介紹文化知識的方法又可以一分為二,一種是綜合講解法,另一種是系統介紹法。很多學者將綜合講解法稱為“文化旁白”,指在語言課時就有關內容加入文化的介紹和討論。例如,在講到英國報紙的時候,可以介紹幾種大報和小報,以及它們的政治傾向和讀者群。綜合講解策略能夠創設文化語境、有助于聯想,這種文化教學的方法用途最廣、使用時間最長,但難度較大,它需要教師駕馭語言與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學技能與藝術。系統介紹法需要以文化課程為基礎,專門講授英語文化。目前,不少學校已經嘗試開設有關英語文化的選修課,如“英語語言國家概況”、“英美文化簡介”等課程,并定期開展文化專題講座等。系統介紹法能比較集中、系統地呈現某個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學生多維透視該民族的文化,認識該民族的文化思想。但是僅僅提供文化信息、講解文化特征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能通過實踐活動,如小組合作討論解決某一文化問題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了解文化差異,增長文化知識,增強文化差異意識。
(2)對比與分析法
在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文化間的相通和差異。對比分析的方法既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又是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方法。通過對比,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發現本國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異同,幫助他們正確區分知識文化因素和交際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教師在文化滲透時“對癥下藥”,從而使學生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理解意識的養成。英漢文化的比較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包括價值觀、思維方式、社會規范及生活習俗等。母語與目的語中的習語、禁忌語、委婉語及比喻等不同文化內涵的對比則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應予以特別關注。
當然,文化對比不是要貶低異族文化,而是在于豐富學生的經歷,增強其對文化多樣性的敏感度。因此,在進行文化對比的時候,教師本身應該保持客觀性,不能偏好于某一種文化而貶低另一種。因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也就是說,教師本身應該具有文化平等意識,才能在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對比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文化平等意識。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教學是英語教學中一個口語的訓練項目,其在文化導入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師可以參照教材內容,以課本劇為依托,設置一些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組織學生在課堂上模擬現實生活的情境,分角色進行問候、閑談、電話預約及送生日禮物等活動,讓他們參與角色表演或模擬表演,并鼓勵學生盡量以目的語文化的成員的身份表演,根據言語交際的環境來正確使用語言。由于大多數學生沒有或較少有機會同英美人士接觸和交流,他們只能將課堂作為操練和運用英語的主要場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模擬性的交際訓練十分重要,它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得體應用語言的十分有效的途徑。例如,在學過有關問路的對話之后,教師就可以將學校所在市區的主要街道、商店、車站、郵局等建筑物畫成一幅示意圖,用不同標志表示對話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隨時將其變換方位,讓學生分別扮作旅客和民警,進行問路、指路的情境對話。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可訓練學生的口語,又能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同時,還可以使學生逐步提高結合社會文化背景來恰當地使用語言的意識。當然,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解釋與指導,及時和學生一起討論語言的恰當性及文化的適合性,并在角色扮演結束后組織學生討論角色和表演的效果,從而培養學生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3.強化第二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學習和掌握外語僅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在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為了使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及拓展,教師應在校領導的支持下,努力營造一個英語文化氛圍濃厚的第二課堂環境,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為他們提供一個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更廣闊的舞臺。
(1)利用多種教學媒體
文化不僅具有歷史的繼承性,而且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具有時代性。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新的語言現象、文化現象也在不斷產生,在外語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去了解、探討、研究這些新的文化背景知識。外語教學就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各種視聽媒體和互聯網絡信息量大、時代性強的優勢,引導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收聽廣播、觀看電視節且,了解掌握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與此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傳播意識,培養了他們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也可以開設校園英語廣播,讓學生自己整理收集到的有關資料,并用流利的英語口語向全校播送。通過全方位的接觸,讓學生體驗異國文化。
(2)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文化內容本身即廣又雜,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又不能在課堂上談及所有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那么,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增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必須鼓勵和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的積累。課外閱讀既是課堂內容的延伸,又是擴大知識面的必要途徑。教師在指導閱讀時需要注意文章體裁的多樣性,題材的廣泛性,突出實用性與時代性、趣味性。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富含英美文化的報刊新聞、網上下載的英語文章、各類文化小故事等。而讓學生讀一些簡易的英文版的文學作品,做好筆記并交流心得,效果更好。因為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文化以及該民族的心理狀態、氣質等方面最生動、最豐富的材料。當然在選擇課外閱讀的材料時,教師要切忌包辦代替,搞“一刀切”,把教師選擇的材料強加給學生閱讀。課外閱讀之所以區別于課堂閱讀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選擇閱讀材料的自。要知道,如果不能吸引所有不同程度的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課外閱讀就不可能長久地開展下去。另外,在平時報紙雜志的閱讀中,教師也要提醒學生主動發掘和積累文化背景知識。這樣久而久之,學生才能自覺形成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3)加強課外跨文化交際訓練
人們的交際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語言的運用和發展均離不開社會文化環境。在學校,越來越多的校園已經出現各式英文或中英雙語標語、指示牌,并定期作適當的更新。如此布置,學生在校內隨處可見英語成語、諺語,身臨其境。另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日常交際中多講英語,并定期開展英語角、英語朗誦、英語演講、英語晚會、英語短劇表演等活動,來強化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進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學生除了在課堂及校園里了解文化,社會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大課堂,有更豐富、更全面的英語文化信息等待著他們去發現、去發掘。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探索和嘗試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各種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和native speakers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交際,了解世界文化,切身體驗中外文化差異,培養世界文化意識,進而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通過課內外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不僅使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而且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西方文化和本國文化的認識,有利于增強他們的文化融合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結語
文化教學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外語學習者綜合素質的必要途徑。而文化教學中的文化意識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滲透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推動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大幅度地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進而實現大面積地、全面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最終完成時代賦予英語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養更多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文化素養,并有意識地把西方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一方面,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操練,提高課堂文化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要積極幫助學生營造第二課堂文化的氛圍,從各個方面加強對學生課外跨文化交流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從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有效得體交際的目的出發,幫助學生排除交際中的文化障礙,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從而真正使文化教育與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同步進行。
參考文獻:
[1]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春洞,王才仁.英語教學交際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xx縣郵政局xx路營業班現有員工11人,平均年齡27歲,是一個以青年為業務骨干的年輕群體。年營業收入100萬。近年來。全班青年職工立足行業特色,踏實苦干、積極奮進的工作作風,通過深入扎實地開展“青年文明號”創建活動,努力按照以“一流管理、一流服務、一流人才、一流業績”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開展各項工作,有效地促進了企業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為用戶提供滿意優質的服務,在群眾中獲得了廣泛好評。曾榮獲xx縣“巾幗文明示范崗”、省、州、縣三級理州“青年文明號”、“”。現將其創建工作匯報介紹如下:
一、以創建活動為載體,全面提升服務水平,為用戶提供一流服務。
郵政營業窗口是郵政服務的橋梁和紐帶,窗口服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郵政企業的形象。營業班以創建省級“青年文明號”活動為載體,圍繞服務狠下功夫,逐步實現了從簡單服務向深層次、全方位的服務方式轉變,把微笑服務、承諾服務、規范服務向品牌服務推進,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檔次的品牌服務。
在推進和提高服務上,我分局重點念好“四字經”:圍繞“抓”字,即抓重點,把提高服務質量、創新服務思路和手段作為工作重點,抓規范,抓落實,抓提高,直至抓出成效;追求“實”字,即組織各種活動,充分發揚團隊精神,使營業班全體員工形成奮發向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實實在在地把企業發展目標與員工的實際利益統一起來;緊扣“嚴”字,即通過嚴格管理,從具體事情抓起,逐個解決存在的問題,扎實地把服務工作提高到一個新境界;體現“誠”字,即以用戶滿意不滿意為標準,將是否真正解決實際問題作為衡量創新服務工作有無成效或成效大小的主要標準,真抓實干,實現服務“零差錯”,擦亮服務窗口。
1、從用戶角度出發,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在創建“青年文明號”期間,我局投入大量資金完善營業廳的各項服務設施,竭盡全力為用戶提供一個舒適、優雅、文明的服務環境。設置了業務咨詢投訴臺,專門負責處理用戶的業務咨詢、投訴,對“首問負責制”流轉單進行監督,保證規章制度的落實;設立了“青年文明號”服務崗位、老年人(殘疾人)窗口,為特殊群體提供客戶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務;配備了多媒體觸摸查詢系統,張貼統一而醒目的郵政標志和標語,公布各項資費標準和業務辦理流程,讓用戶對郵政業務一目了然;還配備了飲水機,準備了寫字臺、休息椅、針、線、筆等便民設施,進一步方便廣大前來辦理業務的用戶。
2、狠抓規范化服務,推行營業窗口“五心服務”。我局從抓好微笑服務、掛牌服務、統一規范著裝、使用文明禮貌用語等形象服務硬指標入手,在對外服務中要求營業員做到“五心服務”,即一是耐心為用戶做好咨詢導向服務,把各種作業流程解釋得清楚明白;二是熱心接待用戶的來訪和查詢,限時為用戶排憂解難;三是用心宣傳中國郵政業務,讓用戶充分了解郵政業務;四是細心為用戶辦理各類業務,實現作業“一臺清”;五是虛心接受用戶的各類批評建議,使服務工作不斷向優質、快捷、制度化、規范化方向發展。推行“五心服務”后,服務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在民主評議中用戶滿意度已連續兩年達到95%以上。
3、及時解決服務上的熱點問題,滿足社會通信需求。為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我局以創建“青年文明號”為契機,結合民主評議行風工作、“創文明行業、建滿意窗口”等活動,采取意見征詢涵、座談會等方式,充分聽取行風評議員、社會監督員以及廣大用戶的意見和建議,下大力氣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普遍關注的郵政窗中服務上的熱、難點問題。
4、完善監督檢查機制,確保服務水平螺旋式上升。
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服務質量并保證建立長期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我局一是在營業班實行“三級”追蹤管理制度、末位淘汰制和用戶有理由申告一次下崗制度,每月舉行一次全方位的業務知識測試,對服務意識差、業務技能低的人員進行轉崗培訓、重新競爭上崗。二是由服務監督部門不定期以征詢函、調查問卷、電話回訪、明察暗訪等方式對窗口服務質量進行檢查,廣泛開展自查自糾工作,每個月編發《服務質量通報》,將服務質量差的人員進行曝光并按規定進行處罰,獎勵被用戶表揚的營業員,并在營業廳顯眼處設立服務明星榜,每月評選出一名服務質量最好的營業員作為服務明星,通過運用負效應激勵和正面拉動的措施,保證了服務質量的穩步提高;三是在強化局內監督檢查的同時,還聘請了4名代表性強的社會人士擔任行風監督員,定期召開座談會,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及時反饋整改情況,把評判的權力交給了廣大用戶。
二、注重員工綜合素質培養,加強班組文化建設,培養一流人才。
為培養造就一支政治素質高、職業道德好、專業技術精、具有開拓精神的員工隊伍,我局結合工作實際特點,積極開展崗位練功、技術和業務培訓,鼓勵員工自學,不斷提高職工素質。
1、從“固本”、“重德”著力,培養正確的服務意識。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為了確保能向用戶提供高效、優質的郵政服務,我局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根本點,強化營業員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通過組織學習《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舉辦“我心中的亮麗工程”、“心中唯有用戶”演講比賽,不定期在營業員中收集“如何進一步方便用戶使用郵政業務”的合理化建議,使營業員深刻認識到企業與市場、消費者的服務與被服務關系,自覺完成角色調整,把“用戶至上、服務第一”的服務理念滲透到點點滴滴的日常工作中。
2、積極開展崗位練功活動,加大員工的業務技能培訓力度。高超嫻熟的業務技能是保證工作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我局營業廳每天的班前班后會成了學習業務知識和服務講評的課堂,時間雖然只有5到10分鐘,但業務知識、禮儀服務、素質教育在這里得到鞏固和提高。我局還通過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崗位練兵(營業全能、點鈔、電腦打字等)和中短期勞動競賽活動,形成比、學、趕、幫、超的風氣,不斷提高業務操作水平。在全州郵政系統舉行的崗位練功比賽,均取得較好的成績。
3、注重班組文化建設,樹立員工良好的精神風貌。我局始終堅持加強班組自身的文化建設,運用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體育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用牢牢占領員工的思想文化陣地,有效地調動員工參與創建活動的積極性、創造性。我局還經常利用節假日積極組織員工開展業務宣傳、義務獻血、扶貧救災、助殘助學等社會公益活動,。營業班的全體員工以實際行動努力實踐“三個代表”,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在塑造新世紀鶴慶郵政美好形象的同時,也為企業創造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三、建章立制,完善業務辦理流程,實現一流管理。
我局密切聯系實際工作,以方便用戶,提高工作效率為出發點,建立健全、合理、規范的管理制度,不斷整合、完善各種業務辦理流程。
1、結合本局實際整合業務流程。進一步理順各項業務處理流程,簡化業務受理流程,強化服務管理,加強前臺和后臺的溝通交流,保證服務時限與質量。并加大業務流程處理過程的考核力度,突出對業務差錯和工序超時的考核,使企業各項工作管理形成一個有力的閉環。其次是以方便用戶為出發點,進一步理順各項業務流程,明確各工種間協作關系,制定簡明的業務操作方法,真正落實“一臺清”作業,縮短用戶辦理業務的時間。
2、積極推行“三級”追蹤管理制度。對營業員的業務素質按月進行量化考核,與該月服務質量相結合進行考核定級,實行“三級”追蹤管理制度。同時將三級追蹤管理制度與營業員的考核辦法有機的結合起來,不同等級的營業員執行不同等級的計件系數,充分營造營業員在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兩方面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四、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創造一流業績。
1500年4月22日,帶領著13艘
>> 多彩之國 2013年《體育教學》選題公告(8~12期) 2013年第8期參考答案 中考版2013年7―8期參考答案 閱讀與寫作版2013年7―8期參考答案 2013年第7―8期《天地大轉盤》答案 魔戒之國:兩廂花冠8天自駕新西蘭 夢之國,星之國 《中學生英語》(閱讀與寫作版)2013年7―8期讀者問卷調查表 《中學生英語》(中考版)2013年第7―8期讀者問卷調查表 2013年8月新片預告 銀監會2013年“8號文”釋義 2013年郵市8大猜想 寒露2013年10月8 2013年6月—8月展會 2013年8月綠色科技第8期榆林市林業觀光園的生態模式及規劃探析 走進多彩的青春期 急之國 無水之國 竊之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醫學 > 多彩之國 2013年8期 多彩之國 2013年8期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Laurence Haloche Gilles LAPOUGE")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巴西從歷史深處走來
1500年4月22日,帶領著13艘小帆船的葡萄牙航海家加布拉爾(Cabral)率先發現了巴西。葡萄牙人對這片土地一無所知,他們本來打算繞過非洲的好望角去印度,但一場始料未及的信風使他們迷失在大西洋上,把他們帶到了一個滿是椰子樹、鸚鵡和原始人的海灘。他們驚呆了,以為自己發現了一個新海島,加布拉爾在海岸上立了一個刻有葡萄牙王室徽章的十字架,將這里命名為“圣十字之地”。
葡萄牙人很快發現,這片“圣十字之地”極為廣闊。但是,這次發現在里斯本并未得到重視。這些葡萄牙人很奇怪,他們找到了無價之寶,卻不知如何處置。相比較而言,他們更喜歡高雅的國度印度,因為那里有無數鉆石、有趣的象棋游戲,還有漂亮的印度公主。
葡萄牙水手在瓜那巴拉(Gunabala)(今天的里約熱內盧)海灘上暫作休整,欣賞著這個宛如黃金時代遺留下來的角落。既然發現了“天堂”,就想看看“天堂”里面究竟有什么,他們開始探索這片有無數海灣和島嶼的樂土,并且流連忘返。有一部分人深入內陸、最終到達圣保羅,其他人主要沿海岸線進行開拓,于是在由赤道到回歸線這段綿延6000米的海岸線上,一個個沿海城市相繼誕生。 打造一個全新的里約熱內盧
只要提及“里約熱內盧”這個名字,人們眼前仿佛就會出現美麗的女孩、熱情的桑巴舞、巨大的基督像、高大的棕櫚樹,以及日之將盡時的美好景色……1753年,這座壯麗的城市成為巴西的首都,真正開啟了屬于它的時代,無數名人把它視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如詩如歌,感性、幽默,充滿怡人的柔情。
里約熱內盧是一個傳奇,在富有魅力的外表下,有一個更加強悍的靈魂。這種內在的強大是兩種力量交鋒的結果:歡樂快活,與艱辛動蕩。這里曾先后被法國人和葡萄牙人征服,1960年,巴西利亞取代它成為新首都,但里約熱內盧還是保留了一座國都應有的風貌,風采不減當年。
1931年,里約熱內盧樹立起一座巨大的基督像,張開雙臂,迎接每一位觀光客,它也成為巴西的標志性建筑。這座莊嚴的雕像坐落于科爾科瓦多(Corcovado)山峰上,要想抵達那里,需要乘坐齒軌火車,穿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森林——提朱卡森林(Tijuka),隨后沿著山坡攀爬至頂峰。在山頂,整個城市的景觀宛如畫卷一般,360。鋪展開來:稍遠一點是瓜納巴拉海灣(Guanabara)和甜面包山(Pain de sucre),乘坐纜車即可抵達;山腳下有一座140公頃的植物園,每周日早上都會舉行古典音樂會;高爾夫球場附近的圣·孔拉多(Sao Conrado)區,羅納爾多和吉爾伯托·吉爾(Gilberto Gil,巴西音樂家,南美樂壇的風云人物,曾任巴西文化部部長)就在那里定居;此外還有一連串的海灘——勒布隆(Leblon),依帕內瑪(Ipanema),阿波多(Arpoador),科帕卡巴納(Copacabana),勒姆(Leme)……也許,依帕內瑪海灘上一個古銅色皮膚的女孩曾經給了費尼希鄔斯·迪摩賴斯(Vinicius de Moraes)和安東尼奧·卡洛斯·喬賓(Antonio Carlos Jobim)音樂靈感,他們為她創作了著名的《來自依帕內瑪的女孩》,曲聲悠揚,勾起人們對過往生活的無限懷念。
海灘是里約熱內盧生活中最本質的部分。這里沒有私人領土,海灘屬于所有人,你可以用任何方式親近它,它是最好的操場,是辦公室的延伸,也是最適宜情人約會的地方。每年12月31日海灘上都會舉行盛大的嘉年華會,成千上萬人穿著節日盛裝涌向海邊,開懷暢飲。
即使是在最高檔、體面的地方,比如依帕內瑪海灘的普拉亞(Praia),游客們也最好穿上當地標準服裝——泳衣和巴西人字拖,這樣才能融入人潮,更好地感受周圍的歡樂氣氛。若是一時興起,也可以和當地年輕人踢一場足球比賽,他們的夢想是有一天可以踏上馬拉卡納球場(Marakana)。在球場的看臺上,年輕的女球迷們穿著熒光色的衣服或是小巧的比基尼,精心打造著屬于自己的美麗,盡情展示著傲人身姿。巴西人堅信,塑造完美的外表并非是一種膚淺的需要,而是人人都應具有的一項權利。在街角常能看到有人分發美容手冊,向人們提供“免費”的整容手術,那些先天條件不好的女孩子經常甘當美容手術的試驗品。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曾經說過,巴西人是一群孩子氣十足的人。布萊茲·桑德拉(Blaise Cendrars)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正是在里約熱內盧,他學會了不再聽信自己的邏輯判斷。
當然,這個陽光城市也有陰影。康塔加羅貧民窟(Cantagallo)位于丘陵之上的巴拉奧街(Barao),像是一個巨大的蜂巢,各種極端的生活狀態相互疊加、融合、滲透。羅西拉貧民窟(Rocinha)創建于20世紀40年代,這里生活著三十多萬貧民。如今,各種慈善協會和機構致力于向公眾展示這些貧困街區的另外一面,比如桑巴學校、搏擊學校和馬戲學校,他們熱情地為游客組織參觀活動,盡管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看后心里總是感覺不太舒服,仿佛不合時宜地窺探到了他人的隱私。里約熱內盧就像一個透明的水晶球,毫無保留地將生活的每一處細節展現在世人面前。是一邊享受觸手可及的日光一邊做美夢,還是去最貧困的街區探險,感受陰暗處的動蕩,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
如今,里約熱內盧最惹人注目的一個標簽就是“奧運之城”。巴西將為世界奉上怎樣的一屆奧運盛會,三年后才會有答案,但不管怎樣,里約熱內盧將使南美大陸第一次擁抱奧林匹克,它也將為此面對諸多挑戰。
瑪利亞·西爾維婭·巴斯托斯·馬克斯(Maria Silvia Bastos Marques)在她寬敞的辦公室里接待了我們,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張巨大的地圖,標示著所有的奧運場館。這位里約熱內盧市政府的奧運會執政官事務繁忙,但還是友好地接待每一個來訪者,并不像媒體上宣稱的那樣,是一位“鐵娘子”。
“你看,雖然我們做的是行政工作,但是要講求速度。”瑪利亞對電話那頭的下屬說。她手下有150個工作人員,每天要工作到晚上8點。2016年奧運會不僅是對里約熱內盧的考驗,也是對整個巴西的挑戰。通過舉辦此次盛會,里約熱內盧將彌補幾十年來城市設施建設的不足,無論公共交通、住房還是臟亂差的城區,都將在幾個月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進程驟然加快。“奧運會對我們來說是件幸運和幸福的事情,我們有好幾個工地的進度是超前的,其他工地也可以保證按時完工。”
如果把奧運會比作一次盛大的集體舞,那么瑪利亞就是編舞者,她希望打造一場完美有序的芭蕾,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鐵娘子”將依靠兩張王牌來保證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其一,在奧運會各個建設項目的實施上,她與里約熱內盧市長愛德華多·帕埃斯(Eduardo Paes)一道,成功地將國企與私企組織在了一起;其二,由許多名人組成的促進委員會負責確保項目進度,并且避免可能遇到的障礙。“每個人都懂得,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將極大地提升城市的形象,吸引后續投資,這對于商業環境非常有益,它將引領里約熱內盧人走向未來。”
再天才的國家元首也難以獨自創造奇跡,奇跡的誕生首先取決于卓越的民眾。這個國家從五個世紀的歷史中走來,正渴望著嶄新的幸福的到來。 巴西紅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