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視覺傳達藝術設計論文
時間:2023-03-13 11:18: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視覺傳達藝術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任何一項設計當中,可以說數字媒體藝術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自身沒有強大的理論結構。因此,視覺傳達藝術非常傾向于實用主義。現代數字技術與軟件技術在設計中的大量運用,有效的轉變了設計人員思維的有效發揮。正是因為這些現代技術的出現和在設計領域的應用,極大的減輕了設計的難度和方便了對設計的修改。所以,伴隨著媒體技術發展而出現的新媒體藝術在設計理論以及美學方面的繼承了一些傳統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體系。過去的理論體系在今天的新媒體時代依然適用,因為在藝術理論基礎方面,還是有下面的幾個共同點:(1)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的藝術設計,在本質上必須滿足對功能的要求;(2)在美學中,所有的審美理論基礎是完全一樣的;(3)設計的平面視覺創意法則以及理論法則大體上是一樣的;(4)設計以及表現方法方面的是一樣的,可以相互融通,可以說,新媒體藝術的出現,讓視覺傳達藝術更加的豐富。
二、在新媒體藝術推動下,如何提升視覺傳達設計效果
通常來說,視覺傳達設計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觀眾傳遞信息,但是,要想傳輸信息,就必須依靠媒體來進行。因此,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和媒體之間是一種互動關系,媒體可以體現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同時又限制設計的過度發展,同時,設計也受媒體的影響,成為新媒體繼續前進的動力因素。所以,在進行新媒體設計時,在遵循傳統的審美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媒體接受者的感受,讓設計出來的新媒體,符合人們對信息需求已經信息采集的追求。新媒體藝術下的視覺傳統的交互性設計,提供了一種新興的文化凝聚力,不同的使用者在設計時,都借助新媒體將其實現凝聚,表現出更加的個性化和有責任感。在新媒體設計過程中,因為視覺傳達有其交互性,這十分有利于滿足社會民眾對個性化信息的需求滿足,比如,設計一些漂亮的界面,正是用戶所期待的視覺傳達設計,進而滿足了用戶的參與性,或者實現了用戶的某種需求。在新媒體界面上的視覺傳達方面,需要構建一種機器和人交流的模式,優秀的界面會讓人以一種更加良好的心態融入其中,有利于不同的世界協調相容,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不同世界的聯系類型。或許計算機從本質上是無法完成的,但是,新的視覺設計的出現,或許會是對計算機交流障礙的一種良性補充,讓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趣味性更強。
三、總結
當前高校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內容構建和課程設置
視覺傳達設計是通過視覺媒介表現并傳達給觀眾的設計,其領域隨著科技的進步、新能源的出現和產品材料的開發應用而不斷擴大,并與其他領域相互交叉,逐漸形成一個與其他視覺媒介關聯并相互協作的設計新領域。在高校藝術設計課程設置中,視覺傳達設計一般是基于平面設計在數字時代的發展而來,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標志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設計、插畫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網頁設計等。 目前我國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主要沿用了西方“包豪斯”平面設計的教學模式,以西方的理念和審美為基礎。但民族文化的國際化是設計發展的必然,在中國的視覺傳達教育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育體系仍未完全建立。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中汲取與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當前我國政治影響力的提升和經濟實力的提高,使得我們能夠重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飽經風霜的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受到整個社會的重視。政府不斷加強對我國文化建設的力度。而傳統文化的復興和西式設計觀念的打破迫切需要從教育本源和具有民族文化力量的藝術設計人才來做起。高校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中汲取與利用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可以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層理解,使得傳統文化可以通過視覺傳達教學得到傳承和發展;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從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源源不斷地汲取創作營養,豐富設計意識、設計風格,更有利于學生思想品德、設計態度的塑造。為我國未來的專業藝術設計人才真正走向國際,走在行業的前端打下堅實的基礎,也促進我國民族設計特色的形成。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中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措施
1.對教學思想的滲透
教師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理念的教學引導和滲透,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對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在紛繁的現代設計潮流中找到屬于本土特色的設計方向,培養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崇敬。教師也應該充分學習和認識到只有吸納傳統文化為基礎的視覺傳達設計教育、教學,才能完整地建立起中國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完整體系。在具體的教學課程中,應先引導學生樹立起用本民族語言來建立現代設計風格的學習目標,在這個前提下再進行具體設計課程的學、創作等,就可以把對傳統文化吸納的學習逐漸變為自覺主動的學習。
2.對課程內容設置的滲透
(1)首先在具體專業課程作業練習中結合傳統文化命題,設置有關傳統藝術或技藝研究、體驗的教學內容。比如在《圖案設計》、《圖形創意》等課程中,讓學生做關于傳統圖案的由來、內涵、形式原理、科研論文等方面的調查,形成圖文并茂的調查報告在課堂發表,大家相互學習討論,最后老師來做總結,讓學生意識到美妙有趣的圖形不僅是當代的存在,其實早在千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運用的出神入化。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嘗試結合傳統技法來完成現代設計的創意方案,在大膽的嘗試中摸索傳統文化與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結合的方法,也使得課程作業的呈現方式更為多元。
(2)視覺傳達設計是要服務于社會事務的,與社會發展和大眾審美的密切結合,因此課程學習與實戰的結合不可分割,帶領學生參與有關傳統文化命題的賽事或項目等社會實踐,是十分必要的事。用實踐來驗證學習的同時,讓師生們可以在學校之外的領域里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有更廣泛、更深入的學習了解。師生們也能夠由此將對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研究成果及時帶入社會,服務社會,對中國本土設計風格的形成起到推動作用。
(3)在高校的視覺傳達課程學習中,應針對專業方向爭取更頻繁的文化考察活動,也可以請文化傳承人、專業研究人員來校開設相關任選課、講座、展覽等互動活動,為師生創造更多直觀學習與交流傳統文化的機會。
3.對人才培養方案的滲透。
按照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目標優化培養方案,將我們一直沿用的西方現代設計教學體系與中式傳統美學體系相結合,甚至更加重視對本民族設計的學習,以逐漸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視覺傳達設計教育體系。比如在基礎課程設置中,素描、色彩等課程是高考篩選美術生的必考科目,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就已經具備了基礎,大學就可以縮減這類課程的比重;像國學、書法、民間藝術、傳統工藝等傳統文化相關的基礎課程在大多數高校視覺傳達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是偶爾做為公共選修課出現,甚至沒有,學生在接受設計教育的過程中難以學到與本民族價值觀統一的設計觀念,自然也不會形成強烈的民族設計意識。因此務必將傳統藝術技法與審美方面的基礎課程納入培養方案。
綜上所述,在世界經濟逐漸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優秀的設計人才創作出具有本土設計風貌的優秀設計作品,將中華文化風采借由視覺產達等媒介展現給全世界,影響世人的審美與價值觀,影響民族的復興。需要借助教育本源培養具有民族設計觀念的優秀設計師;需要在高校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中汲取與利用中國傳統文化。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原重慶教育學院)位于重慶市主城南岸區,是一所由教育部備案、重慶市主管的公辦普通本科大學。學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學府大道兩個校區。美術系位于學府大道校區,軌道交通、公交干道匯集于此,航空、水路、公運、鐵路等多種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選擇。美術系現有教師45人,其中高級職稱24人、碩士及以上學歷學位24人,有重慶市名師1人、市優秀女園丁1人、市優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時,在四川美術學院、美國馬里蘭州大學以及法國、韓國等聘有客座教授。現開設有美術學、美術學(中國畫與數字藝術)、美術學(插畫與三維動畫)、視覺傳達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空間藝術)、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美術學(應用美術)、藝術設計等專業及方向,現有在校學生1246人(其中,赴韓國交換學習學生11人)。
美術系專業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充裕,師資力量雄厚。有專業教學場地面積15400平方米、實驗實訓室近2000平方米;有專業圖書、畫冊、期刊、光盤和軟件共計4000余冊(件);有校外實訓、實習、就業基地30余個;現有市(校)級教學團隊共5個、精品課程共6門,承擔了教改項目共25項,獲教學成果獎共11項;有學術研究、科研創新團隊共2個,承擔了市(校)級科研項目共近50項;教師的作品和論文參加市級以上展覽和公開發表近700幅(篇),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近100項,教學論文等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0余項;教師申請國家專利10余項,主編(著)教材、作品專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叢書》被全國20余所高校選用,共出版10萬余冊。
美術系學生作品在眾多省(部)級及以上專業競賽活動中屢獲佳績。學生參加教育部“全國大學生藝術作品展演”、“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學年獎”、“中國美協‘未來之星’大獎賽”、“重慶•長江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重慶•中國西部工業設計明日之星作品大賽”等賽事,獲獎共近60項、省(部)級獎200余項;同時,美術系每年都要舉辦“學生作品年度展”、“畢業作品展”、“學生社團作品展”等專業賽事,并組織學生參加重慶市高校服裝專業優秀畢業作品聯合展演活動,中央二臺、人民網、中國教育網、搜狐網、新浪網、鳳凰網、重慶電視臺、《重慶日報》等幾十家主流媒體先后進行了報道。
美術系學生工作以“抓常規、濃學風、重規范、強素質、促就業、創品牌”為主線開展工作。一方面,積極圍繞專業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專業思想和藝術素養,提升學生專業水平,夯實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正確引導學生爭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論、有理念、有理智的美術學子,促進學生情商培養和提升,拓展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學生就業綜合競爭力。相當部分畢業生已成為廣告公司、室內裝飾公司的設計總監、項目經理和業務骨干,有的成為了基礎教育行業專家并多次在全國和市級美術教學競賽中獲獎。自2008年以來,每年都有學生考取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碩士研究生。
二、2015年擬招生專業介紹
視覺傳達設計 [本科 非師范]
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造型基礎、設計色彩、設計構成、電腦輔助設計、圖形創意、版式設計、商業攝影、插畫設計、網頁與界面設計、標志設計、VI設計、包裝設計、平面廣告設計、影視動態廣告設計、型錄設計、書籍設計、文化海報設計、設計概論、世界平面設計史等。
畢業生能夠從事廣告策劃與設計、印刷品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商場商品陳列設計、網頁及新媒體設計、商業攝影及設計管理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空間藝術) [本科 非師范]
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視覺傳達設計(空間藝術設計方向)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空間藝術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造型基礎、設計色彩、設計構成、計算機輔助設計、建筑制圖與測繪、建筑效果圖技法表現、工程概算、形式與構造、商業空間設計、餐飲空間設計、展示空間設計、住宅空間設計、園林景觀設計、辦公空間設計、裝飾雕塑、設計概論、中外建筑史等。
畢業生能夠從事商業空間、住宅空間、公共空間及園林景觀等設計工作,也能從事相關領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 [本科 非師范]
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設計方向)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時尚藝術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造型基礎、設計色彩、設計構成、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工藝、服裝效果圖表現技法、服裝設計思維訓練、成衣設計、立體裁剪、服裝材料與面料再造、創意服裝設計、時尚攝影、針織裝設計、化妝造型、服裝展示設計、平面紙樣結構、服飾配件設計與制作、服裝設計概論等。
畢業生具備設計造型能力、市場分析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能夠適應服裝服飾藝術設計行業發展的需要,從事服裝、服飾品的設計、制作和營銷等工作,也能在相關時尚設計領域從事設計、制作與管理等工作。
美術學 [本科 非師范]
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美術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繪畫創作和現代藝術設計的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透視學、解剖學、素描、色彩、風景、雕塑、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課堂教學技能、古典油畫技法、油畫材料與技法、油畫靜物、油畫風景、油畫人像、油畫人體、傳統水墨技法、中國畫材料與技法、專業書法、中國花鳥畫、中國人物畫、中國山水畫、版式設計、平面廣告設計、住宅空間裝飾設計等。
畢業生能夠從事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美術編輯、藝術設計和管理,以及美術宣傳和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等工作。
美術學(中國畫與數字藝術) [本科 非師范]
本專業是中國畫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主要培養具有中國藝術思維和原創能力,并能利用數字技術平臺進行水墨文化的推廣與傳播、水墨風格的影視動畫與游戲設計、網絡與新媒體藝術制作等方面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本專業學生將系統學習水墨畫技法、語言、審美思想,熟練掌握圖形圖像處理的各種數字媒體技術。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線描場景設計、工筆畫、寫意花鳥畫、動態解剖與透視學、人體寫生、水墨人物、工筆與卡漫人物、連環畫設計、寫意山水畫、水墨山水場景、水墨構成、水墨插畫、FLASH水墨應用、MAYA水墨應用、3DSMAX山水虛擬漫游、水墨短片設計與制作、《新媒體概論》、多媒體信息處理與傳輸、網頁與界面設計等相關課程。
畢業生能夠從事水墨原創設計(動畫、游戲、影視制作等)、網絡與新媒體、商業與文化類廣告制作、宣傳部門、藝術教育及其它文化創意產業等崗位工作。
美術學(插畫與三維動畫) [本科 非師范]
本專業是手繪藝術與三維動畫技術相結合的復合型專業,培養具有國粹藝術風格的原創設計和三維動畫制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生將系統學習中外藝術特征及審美法則,培養以人為本的創意思維及表現手法,熟練掌運用3DMAX和MAYA等技術來完成三維動態圖形圖像制作及后期剪輯。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形式美學、線造型、水墨構成與技法、計算機輔助設計(PS、PAINTER)、數字構成、動態解剖與透視學、光影與質感表現、插畫設計、原畫設計、分鏡設計、傳統動畫表現、手辦精雕、數字雕刻、3DMAX動畫應用技術、MAYA動畫應用技術、睿明后期商業剪輯技術、動漫周邊產品設計、UI(中國風)設計與體驗、FLASH新媒體應用、項目規劃和流程制作等。
畢業生可在影視動畫、游戲開發、景觀及古建園林等商業公司從事商業動畫、游戲概念設計及外包制作、3D打印、會展設計、古建修復及商業建筑虛擬漫游的開發與制作等工作。
三、2015年錄取規則
1.考生體檢必須符合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規定。
2.除重慶、四川考生分別認可重慶市和四川省的美術聯招專業成績外,其余省份認可我校單獨設點獨立招生專業考試成績。
3.重慶市考生在文化、專業考試成績均達到最低控制線的基礎上,按綜合成績(綜合成績=文化成績÷文化成績總分×30+專業成績÷專業成績總分×70)排名,德智體美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其它省份考生在文化考試成績達到所在省份的最低控制線的基礎上,按專業成績排名,德智體美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四、2015年獨立招生考點設置及招生計劃
關鍵詞:海報設計;多元化;實踐能力
海報設計作為平面視覺傳達設計的核心課程,則是融合了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是集各種技法與創意構想為一體的設計綜合素質訓練課程。21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海報設計的設計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新媒體等眾多新興元素的加入使得海報設計課程所要整合的知識內容大大提高。然而,一直以來海報設計都以獨立的課程形式存在著,與其他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交叉、融合較少,教師大多都是獨立的完成自己的課程教學,造成了各門課程之間缺少聯系呈現碎片化的趨勢,很難達到課程之間的整體融合,同時也是學生學無所用、不能把學到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的重要原因。藝術設計專業本身就是一個與時代緊密相連,與時俱進的現代化專業,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海報設計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于該門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 多元化背景下海報設計教學呈多元化發展趨勢
首先,多元化的教學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我們本就生活在一個多元化且眾多新奇特的網絡信息媒體時代。因此,對于海報設計課程的內容提出了多元化、綜合化的新要求。其次,藝術設計學科的多元化與現代化性質決定了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多元化與現代化。再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聯系日益深入,這就要求現代海報設計要不斷更新設計形式。藝術設計的多元化發展,拓展了現代海報設計的設計形式,從而為現代海報設計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了更好的適應這樣的變化,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具有開闊的思路與綜合的學科知識,對于授課內容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要打破學科間的知識壁壘,以綜合全面的眼光來設計教學,進行課程改革,從而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思維能力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實踐能力。
2 海報設計多元化教學方法研究
藝術設計發展的多元化,拓展了現代海報設計的設計形式,為現代海報設計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海報設計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
2.1 整合多領域的海報設計
如今藝術設計已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發展時期,設計表現的語言不再是單一的方向,而是成為交叉性和跨界性的整合設計,具有開放性和融通性。海報設計屬于綜合設計課程,由一系列的基礎設計課程支撐,并涉及多元學科的知識。例如,與社會學、文學、市場學、藝術學、設計學、消費心理學、信息傳播學以及媒體技術等都有著密切關聯。然而,在目前的海報設計教學中,多數院校還是沿襲傳統教學模式,看重設計制作技能的學習,而對于設計中的一些理論研究以及交叉學科的學習非常缺少,甚至沒有相關的教學研究,這樣就導致了設計創作達不到一定的深度,沒有能力做到創新突破。對于海報設計工作者來說,在知識的整體環境中學科的交叉融合能夠廣泛的拓展設計創作思維,促進設計者思維的多元化和綜合化,并且有利于設計者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獲得更廣闊的視野。我們可以從藝術學科中的其他學科來探索。例如,纖維藝術、繪畫藝術、公共藝術等,同時我們還可以從美術學、傳播學、心理學甚至一些其他的理工科方面進行探索。
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是這個時展的必然趨勢,藝術設計學科也應該積極探索,順應時展的潮流,尋找各學科之間相互融合的契合點,這將有助于營造創新傳播擴散氛圍也是交叉融合理論擴散的必要條件。
2.2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
這里研討的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意指兩方面:其一是指用新媒體技術來表現海報設計。海報設計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也應具有多元化,傳統的平面表現形式和傳統媒介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新媒體在現代海報設計中的運用,是數字時展的新趨勢。“平面”不再“平”了,二維的轉變為三維的,或是兩者結合,靜態的與動態結合,甚至是互動式的,并且呈現出多種視覺傳達語言。如在聲、光、電等技術的應用下,可以產生四維的海報形式語言,還有視頻影像的(包括網絡、手機)、全息攝影等等。多媒體技術是新媒體的重要表現形式,綜合多元的表現形式對海報設計形式語言的表達起到了新的拓展和延伸作用。這就要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相關知識的拓展與教學素質的提升。其二是指教學課堂中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可設計制作精良的多媒體課件,或者海報設計的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專題教學、錄像教學、討論教學、現場教學等,都是基于交互式教學法利用網絡作有效的交互對話,信息共享的媒介由教師幫助引導,將資源中個體體驗,情境化的、經驗性的知識生動形象的傳遞以達到啟發學生思想,完善系統知識,培養推理能力,傳遞知識的目的。
2.3 注重感官設計,善用新型材料
海報是當今最具活力的視覺傳達藝術形式之一,在海報的創作中我們要融入“五感”,也就是說從視覺開始,逐步進行更深一層次的感官設計,進而在海報設計中有了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甚者有了這五種感覺的綜合體驗。對于海報創作而言,這樣能夠豐富視覺設計的意境和語境,從而為海報設計注入新的內涵和靈魂,同時也能夠使海報更具有沖擊力和感染力。對于受眾來說,五感的體驗能夠很好的刺激他們的感覺神經,給人們帶來精神共鳴和更加震撼的視覺感受。“五感設計”同樣在平面設計其他課程的教學與實踐中也有著廣泛地研究和應用。
感官的刺激少不了各種材料的運用,多元化背景下海報設計依附的介質和載體也呈現出多樣化,不僅僅是傳統的紙質媒介,還有如紡織、金屬、玻璃、塑料、石材等材料上噴繪的,LED立體造型的廣告等等。課堂中同樣也可以采用手工藝。例如,拼貼、剪紙等表現。都能夠達到耳目一新的感官體驗。
3 結語
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接受快速變化和發展的社會,須要不斷學習、緊跟時展,勇于探索當今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因此,我們的教育需要有預見未來的意識和觀念,海報設計教學多元化的理念是當代藝術設計教學改革下的一個縮影,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現代海報設計順應了藝術多元化發展的需要,能夠起到調動人們多種感官的作用,喚起人們對于海報不同領域、空間、層次的思考和感受。只有融合傳統與現代、感性與理性、科技與人文,才能使中國的海報設計走向豐富、自信和獨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教學改革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劉燕泉.論當代海報設計的藝術化趨向[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關鍵詞:陶藝藝術城市公共藝術設計
陶藝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現代陶藝以其龐大的藝術背景為依托,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大眾面前。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持續進行,而所有城市的規劃建設都需要積極賦予一個城市特有的魅力和品位。所以,城市公共藝術設計顯得尤為關鍵。將現代陶藝融入公共建筑與公共環境藝術,是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現代陶藝作為環境景觀因素融入公共藝術建設,能使公共藝術建設具備較強的時代感和藝術感。環境陶藝具有特殊的魅力,吸引了廣大藝術家的不斷探尋。
一、拓展陶藝的文化性
陶藝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體現方式,需要同整體城市環境規劃相呼應。所以,城市中的陶藝作品不但需要體現出城市的悠久文化,還需要體現出城市當前的風貌;不但要彰顯民族特征,還需要提高城市歷史文化藝術的賞析價值,彰顯公共環境的和諧、自然之美。所以,陶藝創作者需要針對城市的歷史文化、民族習慣、人們的生活習性等進行歸納和分析,找到陶藝創作的切入點,緊扣主題,令公共空間內陶藝作品展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產生豐富并活躍城市環境的效果,不但具備較高的藝術品位,還可以展現一定的人文精神,凸顯環境陶藝與城市公共空間文化的呼應。
二、拓展陶藝的觀賞性
陶瓷是富有濃郁藝術氣息的珍寶。對于城市公共藝術設計而言,需要更多考量陶藝所形成的視覺沖擊力和特有的魅力。當前,隨著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和城市建筑樓層的逐漸增高,城市空間環境的單調感不斷加劇,令人們產生視覺疲勞。而陶藝的自然性較為顯著,可塑性較強,將其應用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可以優化城市環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陶藝作品不但能夠讓人們在城市環境中產生共鳴,還可以讓人們在乏味的城市環境中享受到自然之美。而陶藝的美感和藝術欣賞價值需要人們不斷挖掘。陶藝創作者不僅要把控好陶瓷的自然性,還要根據陶藝所處的環境進行陶瓷的色彩搭配,也需要考慮城市文化特征與時代特點,讓相應的城市元素可以體現在陶藝中,讓城市環境引發人們的共鳴。最關鍵的是,陶藝創作者需要掌握好陶藝的社會意境,讓陶藝融入公共設計,使其不僅通俗易懂,還極富親和力。
三、拓展陶藝的實用性
陶瓷作為文化藝術,也是物質的存在,具備實用性。城市建設能夠體現出陶瓷的材質作用。公共藝術設計者應尋求陶瓷的藝術性、實用性,使陶瓷藝術形式在當前的生活氛圍和建筑空間中體現特有的效果。對于公園建筑而言,通過將古典的粉彩瓷凳、瓷桌等設置在蒼松勁柏中,可以獲得猶如點睛之筆的效果,其寧靜而高雅,不但能夠給予人們藝術的享受,還可以讓游客在休息時心生遐想。對于城市街道而言,陶瓷制作的路燈桿也能夠賦予城市街道不同的文化藝術內涵。甚至旅游景點的垃圾桶,也可使用陶瓷制作。形態各異的卡通陶瓷垃圾桶,不但美觀耐用,還具有陶瓷易清理的優點。臨街建筑外墻也可利用陶瓷制作,如此不僅能夠美化環境,還能夠時常清洗外墻。
四、拓展陶藝的長久性
陶瓷材料的特性決定了其具有融入環境空間的長久性,通過高溫燒制而成的陶藝本身具備較強的抗腐蝕能力,表面釉色長期保持光澤,不會出現褪色現象。真正體現美的作品可以跨越時代,藝術的感染性不會由于時間的推移而喪失,反而會持續保持藝術魅力。如,古代的巖石壁畫和半坡文化的彩陶等,現在看來依舊很美。陶藝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不只是為了裝點和豐富公共藝術,其自身也是一種單純的藝術,具備長久的藝術性。陶藝材質的特點在于具有天然性,通過水、土、火與人們建立了久遠的親和關系。陶瓷材質與其他材料相比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可以長期保持公共藝術景觀塑造的形象。當前,一些都市人由于生活節奏較快,內心十分壓抑,感到特別孤獨。因此,在公共場合中設置一件可以貼近自然、放松心情的藝術品,可以激發人們的審美感受。由于陶藝具有天然屬性,通過水的調節和火的改變,展現出特有的質感和人文關懷,讓人們產生想要接近的沖動。在公共藝術設計中應用陶藝,不但可以讓現代陶藝的自身價值得以展現,也為社會發展乃至文化傳承作出了貢獻。
結語
當前,我國公共環境藝術的宏觀規劃逐步實施,較大程度地優化了公共環境。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應用陶藝,既能夠創作形態、創作理念乃至創作思維符合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特征,也可以給當代陶藝創作提供全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張黎.環境陶藝的互動性研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段玉潔.城市文化中的公共藝術——對環境陶藝設計與城市文化關系的思考.陶瓷科學與藝術,2010(2).
藝術設計系教學科研成果豐碩。近幾年,已建成校級精品課、優秀課各1門,承擔、省級以上科研課題10余項,在國家一級期刊、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教材10余部。專業教師多件作品入選《中國設計年鑒》。
藝術設計系教學設施先進,擁有省內一流的天光畫室、專業設計工作室、材料分析與設施實驗室、攝影與攝像實驗室、電腦圖文設計實驗室、計算機輔助設計實驗室、模型制作實驗室。
藝術設計系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近兩年在校學生榮獲2013年中國建筑與藝術“青年設計師獎”金獎1項;2015年第三屆中國高等院校設計藝術大賽二等獎3項、三等獎9項,優秀獎多項;第十二屆中國環境設計學年獎銀獎2項,銅獎1項,優秀獎多項,并獲得優秀組織管理單位。學生就業質量高,多名畢業生就職于國內各大設計公司和設計研究機構,如上海復旦上科、北京新天三月廣告公司、北京電通廣告公司、廣汽設計研究院等,受到業界好評。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專業介紹: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立足于藝術、文化與設計相融合,在開放、互動的精神指導下以研究藝術設計領域內視覺表現與信息傳達為專業主攻方向,擁有一支素質過硬、結構合理、設計實踐經驗豐富、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師資隊伍,為高質量教學提供了保障。本專業著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學生參與國內外專業競賽多次獲獎。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基礎造型、電腦圖像軟件應用、中外設計藝術史、圖形創意、字體設計、版式設計、書籍印刷、標志設計、商業插圖設計、招貼設計、網頁設計、型錄設計、包裝設計、VI設計等。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國際設計文化視野及中國設計文化特色,能夠掌握視覺傳達設計的最新發展趨勢,具備較強的視覺傳達綜合素質和設計能力,在專業設計領域、企事業單位市場宣傳、傳播機構、中等院校、研究單位從事創意設計、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環境設計專業
專業介紹:環境設計專業立足于藝術、設計、工程相結合,集實用性和藝術性、現代與傳統為一體,以培養具有綜合思維理念和獨立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環境藝術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為目標。擁有一支職稱結構合理、綜合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校學生多次在國內外專業競賽中獲得獎項,并獲得社會廣泛好評。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基礎造型、透視與制圖、計算機輔助設計、快速表現、人機工程學、建筑設計史、中外工藝美術史、室內外效果圖表現技法、室內設計程序、家具設計、照明設計 、建筑裝飾施工、陳設設計 、空間設計、環境景觀設計等。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設計實踐能力及相應的文化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在藝術環境機構及高等藝術學校從事室內外環境設計、教學、研究工作的高素質環境藝術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產品設計專業
專業介紹:產品設計專業立足于設計、藝術、工程相結合,在理性與感性并重的創新思維模式下形成了以產品創新設計為核心,同時兼顧視覺傳達設計和環境設計需求為特色的教學體系,擁有一支素質精良、充滿活力、具有豐富教學與科研經驗的師資隊伍,注重培養具有系統設計知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生的設計作品在國內外專業競賽中多次獲獎。
主要課程:設計造型基礎、設計表達、計算機輔助設計、產品材料與工藝、工業設計史、設計心理學、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產品模型制作、人機工程學、產品語意學、產品專題研究、交通工具設計、機械產品造型設計、互動媒體設計。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有扎實的工業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及產品造型能力、較強的設計表現能力、熟練掌握多種設計軟件、熟悉材料及加工工藝,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機構、科研單位從事以產品創新為重點的設計、管理、科研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招生專業及專業考試科目
1.招生專業: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
2.招生科類:文理兼招
3.招考人數:共120人(視覺傳達設計43人、環境設計26人、產品設計51人)
4.校考考試科目:素描(150分)、色彩(150分)
5.招生省份:河北、山東、湖南、江蘇、江西、山西、浙江
6.學制及學費:
視覺傳達設計:四年制本科6200元/年
環 境 設 計 :四年制本科6200元/年
產 品 設 計 :四年制本科6200元/年
報考條件
1.熱愛祖國,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熱愛藝術事業。
2.符合戶口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門公布的報考條件,有較強的美術基礎,品行端正,身體健康,符合教育部、衛生部規定的普通高校招生體檢標準,非色盲、非色弱。
3.具有參加2016年全國普通高校統一考試資格的考生。同時具有良好的美術基礎和藝術修養。
4.須取得考生所在省份專業統考合格證。
報名、專業考試時間及考點設置
1.戶籍所在地為河北、山東、湖南、江蘇的考生若報考長春理工大學藝術類專業,考生除按所在省份普通高校藝術類專業招生辦法的要求進行外,還必須參加長春理工大學單獨組織的專業考試。
2.考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報名并到戶籍所在省指定考點參加藝術專業考試。
3.戶籍所在地為江西、山西、浙江的考生若報考長春理工大學藝術類專業,須參加所在省份普通高校美術類省級統考且成績合格,無需參加我校校考。
4. 參加長春理工大學單獨組織的專業考試的時間和考點設置請到長春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網站查詢。
錄取辦法
1.對組織校考的省份,在考生文化課考試成績達到考生所在省藝術類專業省控分數線和取得我校藝術專業考試合格證的前提下,按如下公式計算綜合成績進行排序,擇優錄取:
錄取總成績=(專業成績總分×100%)+(文化課成績總分×60%)
2.對不組織校考的省份,在考生文化課考試成績達到考生所在省藝術類專業省控分數線和取得生源省美術統考合格證的前提下,依據生源省省級招生部門規定的藝術類專業錄取規則進行錄取。如該省無相關要求,則按照如下公式計算綜合成績進行排序,擇優錄取:
錄取總成績=(省美術統考成績總分×100%)+(文化課成績總分×60%)
校考成績查詢及合格證發放
戶口所屬河北、山東、湖南、江蘇的考生專業考試成績將在2016年4月初公布,考生可通過長春理工大學本科招生網:Http://zsb.cust.edu.cn 進行查詢。
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及《長春理工大學藝術類招生專業考試管理規定》中的要求,向戶口所屬河北、山東、湖南、江蘇,成績合格的考生發放專業考試合格證書。
聯系方式
【長春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
地址:長春市衛星路7089號 郵政編碼:130022
電話:0431-85386281 傳真:0431-85386281
網址:Http://zsb.cust.edu.cn
關鍵詞:公共藝術、色彩、設計、教學
作者簡介:王鶴,男,1980年生,天津人,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城市雕塑、公共藝術及設計史論。已出版專著8部、合著10部,發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各一項,獲天津市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兩項
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形式具有綜合性、創作過程具有開放性的新型藝術形式,正在提升社區活力、繁榮城市文化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雖然公共藝術發展快速,社會對此需求大,但相關教學方法卻遠未成熟。而且與傳統雕塑、景觀等藝術形式相比,公共藝術設計對色彩,特別是明快的色彩運用格外重視,這是由公共藝術自身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基于此,筆者在天津大學開設的《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課程中充分發揮理工科學生理性思維和動手能力較強的特點,以公共藝術自身的多學科交叉特性為切入點,借鑒相關學科成熟知識體系,結合公共藝術自身特點,立足中國國情,進行相關公共藝術色彩設計教學探索。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后,初步摸索出一套完整、實用的公共藝術設計色彩教學體系。
一、基于色彩學基本理論的公共藝術設計色彩教學
公共藝術設計具有設計活動的共性,因此普及色彩學相關理論和基本知識,是進行公共藝術色彩設計的前提。但由于學時所限,應當限于最能夠直接運用于公共藝術設計的知識要點進行教授。比如,相比視覺傳達設計、服裝服飾設計,公共藝術自身色彩搭配和變化往往相對簡單,因此錯視等概念應用較少。同樣,運用奧斯瓦爾德色彩系統和孟塞爾色彩系統進行色彩設計也缺少必要性。與之相對,對色彩三屬性:色相、純度和飽和度的講解應當作為重點。[1]與上述簡化的理論知識點相對,在公共藝術設計教學中對于色彩心理學應該有深度的講解。舉例而言,由于波長和振幅區別,紅色的運用能使人呼吸急促,腎上腺素加快分泌。在視覺上首先給人帶來旺盛的生命力,使人想到熱情、青春、愛情、革命。因此,大量歐美幾何構成型公共藝術作品都選用紅色作為主基調,除了后文會提到的環境與形態限制的因素外,利用紅色產生警醒也是重要的色彩心理學功能。另外,黃色是明亮的、溫暖的,黃色在適當的背景下十分醒目,亮度和純度都較高的黃色可以很快吸引人的注意力。另外,藍色是冷靜、理智的色彩,大海和天空又為藍色標注了廣闊無垠的特征,帶有濃厚的自然清新氣息。另一方面,藍色還是科技的色彩,藍色與銀灰色都可以用來表示人類的科技產品和對未知世界的征服。白色則有純凈之感。黑色則使人壓抑、警惕。這些色彩特性都在公共藝術中有廣泛運用。這方面的教學范例是羅伯特印第安納的“LOVE”系列。印第安納將“LOVE”拉伸以具有一定的三維厚度,并按照符合形式美的原則將其排列起來后,產生了風靡世界的“LOVE”公共藝術品,醒目紅色的運用使這件作品超越了字母所傳達的信息,而上升為一種流行文化的符號。同樣,國內以字體(包括漢字、拉丁文字與自創字符)為主創作的公共藝術大多選用鮮明的色彩,特別紅色來突出這一心理感受,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教學實踐案例:《逝去累積》(趙夏瑀指導教師:王鶴)。該方案以二維圖像為出發點,采用了帶有文化含義的“Time”、“Goal”單詞為主要造型,通過形體變化表現出時間流逝和成功積累的主題。方案主題鮮明,尺度得當,形態變化豐富,二維公共藝術沿線性空間布置以節省空間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特別是設計者運用明黃、大紅和亮白三種醒目色彩來喚起公眾注意,更突出闡發了作品主題,發揮出了最佳視覺效果。
二、基于類型學的公共藝術設計色彩教學
當代公共藝術與設計關系緊密,其成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于設計方法論的研究范疇。如果基于類型學視角開展分析,現成品復制、二維圖像的運用以及構成,無疑是三種最主要的公共藝術設計方法。由于各自設計方法伴隨優點而來的內在局限,運用這三種方法設計出的公共藝術作品都對色彩的表現力有必然的需求。基于上述分析,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嘗試,選取三位建筑學院建筑學和環境設計專業同學的公共藝術概念設計方案,分別運用了現成品復制、二維圖像拉伸和構成的設計方法,從不同角度驗證強調公共藝術色彩教學的重要性。
1.現成品公共藝術
現成品公共藝術是當代公共藝術中的重要類型,以奧登博格為代表的現成品公共藝術不能脫離色彩而存在,因為這些作品摹仿自工業現成品或其他,這些物品本身就具有色彩,因此將它們放大、扭轉、組合運用后的公共藝術品必須著色,才能準確表現出作者的想法。如奧登博格和他的妻子布魯根所說:“我們也需要用一個十分相關的能夠在漂亮的色彩中被喚起的圖像。如果沒有那些,我們的雕塑就不能在充滿巴士、小汽車和煙霧的環境中脫穎而出。”[2]教學案例:《插電生活》(吳聞達指導教師:王鶴)。該方案還處于概念階段,尚未深化,但設計者選取插頭和插座這一現代生活中尋常可見的事物進行放大,達到表現生活,營造幽默感的設計目的,充分結合環境設計了懸吊結構以承力,同時不妨礙交通流線。為了強化視覺美感和幽默效果,借鑒了奧登博格在埃因霍溫《PING》中運用多個保齡球瓶的方法,運用了多個尺度相同的插頭,并添加黃、綠、藍等色彩,熟練掌握了利用色彩進行區分多個現成品相同元素的設計方法。
2二維公共藝術
二維型公共藝術,特別是二維厚度拉伸的人物形態公共藝術雖然具有直觀鮮明的特點,但是由于表現手段使然,視角受到局限,細節不足,因此必須輔以明亮、對比鮮明的色彩,提升自身表現力,因此對色彩表現有著強烈需求,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基斯哈林紅、黃、藍的卡通小人形公共藝術。這些作品普遍表現了兒童游戲般的稚拙天真,同時造型上穩定、均衡又富于變化。由于契合時代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造型簡單而形態多變的紅、黃、藍的卡通小人形象影響甚廣,甚至成為現代流行文化的象征之一。教學案例:《Returntonature》(史文舒指導教師:王鶴)。該方案以二維人物剪影的厚度拉伸為設計方法,以活躍環境為出發點,利用手工模型表現方法。設計者特別注重了色彩心理學相關理論,借鑒了不同色彩與相應心理狀態的聯系。以色彩為主,以尺度為輔表現抽象人體的年齡階層等特征,彌補了剪影型公共藝術缺少細節表現的不足。
3構成
構成型公共藝術主要依靠相同尺度或不同模數的元素,進行符合形式美法則的組合。因此,合理的色彩運用是避免單調視覺效果的重要手段。這方面教學范例除了最經典的亞歷山大利伯曼紅色的系列作品外,還有查爾斯佩里慣用的明黃色構成型公共藝術作品,以及位于紐約時代生活廣場的藍色構成作品都是這方面的范例。教學案例:《升騰的光影》(張昊指導教師:王鶴)。該方案利用五邊形為基本元素,以漸變構成為切入點,有著清晰的形式美感生成邏輯。作者特別注重了色彩運用,運用五色調和原理,選用紅、黃、藍、綠、紫五種色彩,使公共藝術作品立面呈現豐富、和諧的視覺效果。設計者特別注意了光照角度的問題,進行了局部調整,使紅、黃這樣的暖色調處于陰影中,保證了整體色彩運用效果的醒目和科學。
三、立足中國國情歸納公共藝術色彩運用前提
公共藝術設計教學雖然距離作品落成還有很長距離,但必要的有形的或無形的外部因素不能忽略,如城市色彩、社會禁忌等。同樣,由于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誕生于歐美的新型藝術觀念,在引入中國后必然需要根據中國國情調整主題、形態以及色彩。這些都是決定一個公共藝術設計方案成功與否的關鍵。
1規劃視角下的城市色彩統一
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空前規模的城市化,因此公共藝術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注意與城市色彩協調統一。這方面可以依托規劃學科相關成果,對天津等城市色彩進行的定量分析結果。
2大環境需要考慮緯度要素
在大多數情況下,公共藝術都位于室外開放空間內,因此其視覺效果必然受到大氣候環境的影響。位于高緯度國家或城市的公共藝術,普遍具有色彩鮮艷的特點。以便在漫長的景觀蕭瑟的冬季,帶給公眾醒目且富于生命力的視覺體驗,進而改善心理狀況。這方面用于教學的典型案例包括奧登博格落成于荷蘭埃茵霍溫市的《PING》,大量分散布置的保齡球瓶沒有運用傳統色彩,而是換成醒目的橙色,在白雪皚皚的冬季依然帶給人溫暖的體驗。同樣的案例還可見休格曼位于美國底特律等五大湖地區的公共藝術,更多使用紅色、橙色和黃色。而他在美國南部各州的作品則較多使用藍色和白色。
3社會學與民俗學視角下的禁忌因素
中國當前的公共藝術方案設計中還需要考慮禁忌心理因素,不能一味套用色彩搭配的科學原理和色彩心理學的現有理論。中國和許多東亞、東南亞國家都認為紅色是吉祥的象征。另一方面,紅色也是血液的顏色,事故和危險也多用紅色作標志。比如同樣是紅色的運用,青島的《五月的風》,就成功利用紅色突出了的主題,視覺效果突出,廣為大眾所接受。但位于廣西南寧市的《盛開的朱槿》(一般稱“朱槿花雕塑”)。由海外知名景觀設計公司主持設計,雖然紅色是朱槿的色彩,但由于設計方運用了花瓣形式,意圖通過乘坐交通工具的觀眾,在動態中形成朱槿花的視覺形象。但是由于很難達到理想的車速和角度,所以反而使公眾感覺很像血淋淋的刀片形狀,從而遭到猛烈抨擊,最后在落成八年后于2010年拆除。[3]這就是公共藝術形態與色彩設計結合不當,觸發民俗禁忌的失敗案例。
四、結語
很少有哪種室外立體藝術形式像公共藝術這樣與色彩運用不可分割。但在當前,公共藝術設計實踐中錯誤運用色彩或因害怕錯誤而避免使用色彩的案例屢見不鮮。這就需要通過深化理論研究,并反過來指導實踐加以解決。但更需要立足學科交叉,從教學階段進行色彩教學內容科學化探索以解決這一問題。這方面的努力既能夠為中國公共藝術實踐培養多學科背景的后備人才,也能夠豐富中國色彩研究和探索的理論體系,具有相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程悅杰、歷泉恩•、張超軍編著.色彩構成[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勞拉坦西尼.雕塑的方式——克拉斯奧登博格和庫斯杰范布魯根[J].世界藝術,2009,(1)譯自美國《雕塑》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