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設計史論文

設計史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3 11:17: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設計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設計史論文

篇(1)

本文對現有高校的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教學狀況進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的幾點設想,結合藝術設計項目式教學模式以及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研究分析報告,總結出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整體問題和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未來發展趨勢。

藝術設計與藝術設計史論教學的契合模式

“設計”這一詞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被用到,諸如“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本文結合許多有關藝術設計著作對設計概念的闡釋,將設計的概念試圖從設計專業的角度對其進行一番再梳理,使得對設計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認識。

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藝術設計作為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結合,更是與生活息息相關。隨著藝術設計專業的蓬勃發展,全國各大高校基本都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的加強,藝術設計史論課程越來越受到重視,開設了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高等院校也根據自己的學科專業特點,都開設一定數量的藝術設計史論課程,但是還是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結合整體的分析研究數據,總結出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整體問題和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未來發展趨勢。

藝術設計史論課程初探

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程,其中包括了有中外藝術設計的發展歷程、藝術設計理論的萌發、分支及其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貢獻率等等。藝術設計史論課程自20世紀90年代起陸續在全國的藝術院校和綜合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中開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80%以上的院校開設了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此類課程在開闊設計專業學生的視野,提高其人文素養、樹立創新的設計理念,提升設計的品位,形成個人風格等方面意義深遠。因其滯后于藝術設計實踐,其研究內容和教學方法尚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當今國內更是如此。總之,高校藝術設計史論教材田圃中,已由過去的一枝獨秀,發展到今天的百花競放。中國的藝術設計史論研究也將邁進一個較快發展時期。

事物具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不足的一面。在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1)藝術設計史論課程觀念需要更新;(2)教學課程設置不夠合理;(3)教學方式方法亟待創新;(4)理論教學與設計實踐需要更好的對接。

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概況以及發展趨勢

1.教材的使用

在藝術設計史論課程剛剛興起的時候,對于藝術設計史論的教學還處在基本的發展階段,教材有一枝獨秀到目前的百家爭鳴。在當時只有尹定邦教授著《設計學概論》,尹定邦教授在書中重點介紹了設計學研究的范圍、現狀,設計的多重性,設計的類型,設計師的職能,中外設計史的源流,設計批評理論的發展、嬗變與多元化等,特別著重強調了設計理論對設計發展的必要性。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藝術設計史論教材層出不窮。李硯祖教授著的《藝術設計概論》得到眾多高校的青睞。該書主要介紹了設計的方法、程序與管理、設計的哲學、設計與文化的關系等,提出“設計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統一結合”的觀點。目前,高校設計史論的版本逐漸增多起來,如趙農著的《中國藝術設計史》、李立新著的《中國設計藝術史論》、朱和平著的《中國藝術設計史綱》、王受之著的《世界現代設計史》等,都是比較權威的藝術設計史論教材。

2.加強師資力量

當前,我們一些高校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教師師資力量基礎相對有些薄弱。很多時候,有一些畢業生畢業后選擇出國或者到科研機構,能夠進入高校的人員較少。可見,藝術設計史論教師的供不應求和教學質量提高速度慢是現代設計教學中面對的直觀問題。

篇(2)

本文對現有高校的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教學狀況進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的幾點設想,結合藝術設計項目式教學模式以及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研究分析報告,總結出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整體問題和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未來發展趨勢。

藝術設計與藝術設計史論教學的契合模式

“設計”這一詞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被用到,諸如“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本文結合許多有關藝術設計著作對設計概念的闡釋,將設計的概念試圖從設計專業的角度對其進行一番再梳理,使得對設計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認識。

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藝術設計作為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結合,更是與生活息息相關。隨著藝術設計專業的蓬勃發展,全國各大高校基本都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的加強,藝術設計史論課程越來越受到重視,開設了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高等院校也根據自己的學科專業特點,都開設一定數量的藝術設計史論課程,但是還是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結合整體的分析研究數據,總結出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整體問題和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未來發展趨勢。

藝術設計史論課程初探

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程,其中包括了有中外藝術設計的發展歷程、藝術設計理論的萌發、分支及其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貢獻率等等。藝術設計史論課程自20世紀90年代起陸續在全國的藝術院校和綜合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中開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80%以上的院校開設了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此類課程在開闊設計專業學生的視野,提高其人文素養、樹立創新的設計理念,提升設計的品位,形成個人風格等方面意義深遠。因其滯后于藝術設計實踐,其研究內容和教學方法尚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當今國內更是如此。總之,高校藝術設計史論教材田圃中,已由過去的一枝獨秀,發展到今天的百花競放。中國的藝術設計史論研究也將邁進一個較快發展時期。

事物具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不足的一面。在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1)藝術設計史論課程觀念需要更新;(2)教學課程設置不夠合理;(3)教學方式方法亟待創新;(4)理論教學與設計實踐需要更好的對接。

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概況以及發展趨勢

1.教材的使用

在藝術設計史論課程剛剛興起的時候,對于藝術設計史論的教學還處在基本的發展階段,教材有一枝獨秀到目前的百家爭鳴。在當時只有尹定邦教授著《設計學概論》,尹定邦教授在書中重點介紹了設計學研究的范圍、現狀,設計的多重性,設計的類型,設計師的職能,中外設計史的源流,設計批評理論的發展、嬗變與多元化等,特別著重強調了設計理論對設計發展的必要性。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藝術設計史論教材層出不窮。李硯祖教授著的《藝術設計概論》得到眾多高校的青睞。該書主要介紹了設計的方法、程序與管理、設計的哲學、設計與文化的關系等,提出“設計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統一結合”的觀點。目前,高校設計史論的版本逐漸增多起來,如趙農著的《中國藝術設計史》、李立新著的《中國設計藝術史論》、朱和平著的《中國藝術設計史綱》、王受之著的《世界現代設計史》等,都是比較權威的藝術設計史論教材。

2.加強師資力量

當前,我們一些高校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教師師資力量基礎相對有些薄弱。很多時候,有一些畢業生畢業后選擇出國或者到科研機構,能夠進入高校的人員較少。可見,藝術設計史論教師的供不應求和教學質量提高速度慢是現代設計教學中面對的直觀問題。

3.創新教學方法

國內藝術設計史論課程尚屬于發展初期,規模相對較小,因而在教學方法上還需要加大創新。目前基本上是沿襲美術史的教學方法,即:授課+圖片+(參觀)+論文+部分閉卷考試=結業。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國內迅猛發展的藝術設計教育之間還存在著一些差距。因此,盡快改善藝術設計史論教學的現狀已是當今藝術設計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改善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教學的設想

1.制定統一的教學規范和教學理念

制定統一的教學規范和方法要求教育部有關部門組織全國已設有藝術設計學專業博士、碩士點的院校的專家編寫供全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用的藝術設計史論方法和規范研究,明確該課的教學目標、內容及各章節的教學目的、基本知識點、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課時要求、課后習題、必讀書目、必看圖錄、參閱書目、參閱圖錄等指導教學,使各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史論課教學有綱可循;教育管理部門檢查、評估該專業教學狀況有“法”可依,就會對迅速提高全國高校藝術設計史論課程的教學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2.定期組織藝術設計史論課程骨干教師展開研討會,提高教學質量

鑒于目前一些高校藝術設計史論課程師資力量不足,教學經驗和研究能力整體水平需提高的情況,借鑒在該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理論課教師,借鑒成功的經驗,結合教學實踐,組織任課教師探索和交流教學改革經驗,對迅速提高藝術設計史論課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學能力會很有幫助。

3. 師資力量的儲備

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按照“高起點、厚基礎、寬口徑、善創新、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方針,培養具備藝術設計學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從事藝術設計理論的研究,高等院校藝術設計理論教學以及有關文博、新聞出版、藝術市場管理、企業形象策劃、藝術傳播與營銷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

根據專業發展的需求而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師結構,建成一支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專業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組建以老教授指導青年教師的傳、幫、帶團隊,幫助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我專業各項教學專項建設,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作用,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以骨干教師為核心,以專業方向作為紐帶,形成具有良好協作精神的教學團隊。

要以藝術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等高學科平臺為支撐,爭取學校進一步政策傾斜,加大扶持力度,多層次、多渠道培養與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增強梯隊實力。取得以“梯隊建設”、“成果建設”為標志的專業建設成果。

結語

篇(3)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藝術史論課;教學策略

藝術史論課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通常是必修的基礎理論課,也是一門比較難教的課程。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對于史論課的講解來說,學生更看重動手技能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入校時的文化課分數普遍不高,文化基礎薄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高校藝術史論課的教學還走以往“滿堂灌”的路子,勢必很難取得較好的效果。筆者從事藝術設計專業的藝術史論課教學多年,主要承擔的課程有中外美術史、中外工藝美術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園林史等。為了使高校藝術史論課的教學跟上新時代,本文提出轉換教學策略的思路。

一、教學策略:由“教導性”教學轉換為“發展性”教學

按照傳統的教學習慣,藝術史論課的教學大多是“教導性”教學,即教師在教學中占主動地位,多為講述藝術史內容、傳達藝術事實、提供正確答案,重在知識輸出。在課堂上,教師的“講”很重要。當學生總是處于被動聆聽者的角色,部分學生會在無意間依賴教師的督促,因為教師掌握著教學的主動權和學生所需要的信息。“發展性”教學則強調教師是一個引導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動者與積極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治學方法來更好地完成學習。教師不再是提供正確答案,而是要提供“好的問題”,并重點關注學生研究思維的建立和發展。每個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是他們自己的責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應依賴教師的教導。一般情況下,教師不會去修正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去發掘答案。為了確保學生能真正學到手,除了要求學生用心聽講外,練習、作業、考試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

二、教學目標:由“知識輸出”轉換為“研究思維培養”

發展性教學的教學目標是最關鍵的要素,它決定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一般情況下,高校的藝術史論課教學都以知識輸出為主,即以教授藝術史知識為基本目標,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藝術現象、藝術作品等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提高審美能力。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會旁涉文化、習俗、哲學、宗教等方面的內容,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這種教學目標固然沒錯,但在當今時代,通過各種電子媒體獲得知識已經非常便捷,課堂上單純的知識輸出對于學生來說沒有新意,甚至沒有必要。在這種情形下,教學目標由知識輸出轉換為“研究思維培養”勢在必行,其優勢在于:第一,符合大學生人才培養的發展規律。按照我國應試教育傳統,知識輸出型的理論課教學很容易被看做是中等教育的延續。盡管課程更專業、教師級別更高,但從教學本質來看,高校的課堂教學幾乎跟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沒有什么差別。唯有研究思維培養才更符合高校的人才培養規律。中小學大多沒有研究思維培養的意識,以致學生到了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依然非常缺乏研究思維。大學生最基本的素質是具備獨立學習和問題研究的能力。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藝術設計創作和創新的基礎。藝術設計專業課以技能培養為主,不注重研究思維的培養;而在藝術史論課上,研究思維培養卻可以貫穿整個課程,學生可以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藝術的發生、創作和發展過程,并由此提高學術研究意識。第二,符合“用較少的課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的要求。一方面,在大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專業課時量占較大的比重,而作為基礎課的藝術史論課一般課時安排較少,通常是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在目前一般大學的低年級基礎課教學中,英語、體育、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等必修課程往往占據一學期的主要學時,這樣,留給專業基礎課的課時就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藝術史的廣度和深度是無限的。在有限的課時里,所教授的內容要涵蓋中外藝術史的大部分知識是有難度的。知識輸出型教學重在知識的教授,因此“獲得多少知識點”就成了教學效果的一個評估指標,而有限的課時是這個教學指標的瓶頸。研究思維培養導向的教學則可以輕松化解這個難題,因為學生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思維的建立,可以使知識的獲得、選擇與利用變得長期有效。第三,符合基礎理論課教學和專業設計實踐結合的要求。高校課堂教學不能僅局限于知識和技能的教授,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更應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獨立研究、思考和創作能力的人才。研究思維培養導向的藝術史教學,可以從藝術、歷史、文化、政治、宗教等多維度出發,幫助學生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進而成為有獨立創造能力的設計師。

三、教學實踐:教學各環節的改進

(一)教師教授方法的改進

在發展性課堂教學中,教師從課堂的主角身份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教師無需在意自己講得有多好,而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潛能。碰到針鋒相對的討論或問題時,教師在教學心理上不是要用自己的權威去壓制學生,而是要以謙卑與寬和的心態,激發其展開更深入的思考。在具體的教學手段上,教師應力圖做到以下五點:第一,教學語言口語化,盡量使用易懂易記的語言講解枯燥難懂的學術內容,讓學生把握藝術史的整體脈絡與課程重點;第二,注重圖例分析,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與觀察分析能力;第三,多采用問題啟發式教學,以問題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并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重點掌控能力和問題研究能力;第四,運用藝術史上藝術作品的古今、中外對比,提升學生對藝術史的整體理解與融會貫通的能力;第五,強調學有所用,培養發散思維和設計思維,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其設計創作能力。

(二)學生的課堂講解與分享

學生在課堂上以PPT課件形式進行講解和分享是課程設計的一個必要環節。在筆者的教學課堂上,筆者負責教授藝術史的整體內容,而學生負責講解藝術史上的一個知識點,即某時期的某個藝術流派,或某位藝術家作品的分析。學生的講解不僅能反映他們在課外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學習效果,也能夠使他們加深印象與發現問題。對教師而言,根據學生的講解情況,可以補充教學內容、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這樣即使是一名教師教授不同班級,也可以掌握每個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此外,有的學生學習態度認真,在課外下了大功夫,他們所呈現的講解內容往往非常豐富,對其他同學也能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對于學生的講解有幾項基本的要求:首先,學生選擇的講解內容要與教師的教學進度保持一致,要在課前先掌握這些知識,杜絕講解時照念大段文字;其次,學生在學習和講解的時候,必須從一個問題出發,把握一個中心,所講解內容不求多,而求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最后,鼓勵通過簡短的視頻資料來豐富所講解的內容。

(三)課外考察

鼓勵學生課外進行各種實地考察,如參觀博物館、藝術館、藝術院校的展覽館、藝術區畫廊等。課外考察的要求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考察前和考察后的學習研究工作。以學習中國園林史的學生考察頤和園為例,在考察前應閱讀教材中關于頤和園興建與演變的歷史,掌握各時期的園林規劃平面圖,并觀看一些關于頤和園的視頻。二是有主題地進行考察。以學習中國建筑史的學生考察北京故宮為例,可以有意識地重點考察故宮的規劃布局與主軸線設計、建筑中的倫理規制、宮與殿、大門和門院、屋頂與脊獸、建筑與花園等;三是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提交考察報告。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能表達自己研究思路的思維導圖,根據教材內容和網上的輔助學習資料,結合具體考察經驗與實地照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反映課外學習研究與考察的結果,如需要也可以配上自己手繪的圖例;四是根據考察和研究設計創作方案,畫出草圖或實際效果圖。

(四)課程考核

按照高校理論課的教學要求,藝術史論課的考核應是提交論文報告,但真正潛心于撰寫研究報告的學生只占少數。筆者經過多年課程考核的實踐與總結,發現以閉卷的形式進行考核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雖是閉卷考試,但試題的設計不是傳統的選擇、填空、名詞解釋題等。試題應是一個大題,側重于考核以下三點:一是注重學生對教材范圍內的藝術史綱要的掌握,要求學生能掌握藝術史的主要脈絡,并進行藝術古今中外的對比;二是能用藝術史的眼光來分析當代藝術的問題;三是能從所學知識中有所領悟,并應用到自己的設計創作中。通過課程考核的特別設計,能督促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和重點,并從學術研究的層面來思考藝術的問題,同時有助于開發藝術設計的創作思維。

(五)網絡課程

藝術史論課程可以配套建設網絡課程。如果教師在不同的學期教授不同的藝術史論課,并建設有相應的網絡課程的話,這些藝術史論課程可以在網絡上構成一個課程體系。如筆者建設有中外工藝藝術史、中國建筑史和中國園林史的網絡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資料可以在網絡上共享,互為補充,不僅能提供課堂教學的基礎資料,也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篇(4)

論文內容摘要: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等重要。創新精神的培養,離不開對知識的廣泛接納和吸收,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在當今大多重技能、輕理論的情況下,加強對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投入,是一項艱巨而又意義深遠的工程。

我國1998年8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而,當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設計人才。“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中“道”是無形的、本源的物質本身所遵照的運動規律;“器”是有形的、現象的技能、技法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系猶如“道”和“器”,創新精神是實踐能力的根本、源泉。創新精神從何而來?它來自于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培養。

一、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任務

1.藝術設計理論概述

藝術設計理論是一門對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基本問題和基本原理做專門綜合探討的知識體系,主要包含藝術設計史的研究、藝術設計基礎理論的研究、設計批評、藝術設計實踐理論的研究等內容。藝術設計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論——中外設計史、中外美術史等,專史專論——中外廣告史、中外服裝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設計史、工業設計史等。藝術設計基礎理論的研究包括:設計概論、藝術概論、設計心理學、設計方法學、設計文化學、設計美學、藝術美學、藝術心理學、設計藝術原理等。設計批評是對與設計相關的對象的評價和判斷。藝術設計實踐理論是針對每一門具體設計專業的專業理論,這種理論不是簡單的對技法和工藝的概述,而是對技法和工藝一般規律的總結,是對技法和工藝本質及外延的研究。藝術設計理論是一個綜合性的、交叉邊緣學科,其知識體系涵蓋了哲學、美學、藝術學、心理學、社會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生態學、仿生學、人體工學、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因而,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的開設,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指導學生設計實踐的重要途徑。

2.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任務

①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

李硯祖先生認為藝術設計是“人類為生存而進行的造物活動,是人為實現實用功能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物化勞動形態。這種造物具有一定的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因而是一種藝術質的造物”。①諸葛凱先生也認為藝術設計的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的藝術”。②從以上的觀點中可以分析出藝術設計的兩大要素:“造物”體現的科學精神,造物之“美”蘊含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稱,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藝術設計實用功能性決定了它必須要遵循一定的科學原理進行造物,因而科學精神是藝術設計的內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價值的維護、追求,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珍視。藝術設計具有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體現了其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視。若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藝術設計中、滲透到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中,需要合理解決科技發展與文化心理之間的矛盾,需要學習生態學、仿生學、人體工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需要研究歷史、哲學、美學、藝術學、社會學、心理學、民族民俗學等相關內容。藝術設計理論知識體系涵蓋了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的方方面面,因而,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樹立、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是使藝術設計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重要渠道。

②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當今時代,一方面人們對藝術設計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越來越多樣,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已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多種風格與流派并存。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若想設計出既符合大眾需要又與眾不同的藝術作品,需要的是創新精神。創新需要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藝術設計理論包含藝術設計史知識、藝術設計基礎理論知識、設計批評、藝術設計實踐理論知識等內容——知識體系龐大而豐富,所以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理論修養的根本途徑。

藝術設計教育不是培養技術工人,而是培養具有理論修養,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藝術設計教育不應只傳授技法、技能,同時也應傳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藝術設計創新的本質、內涵),重在授之以“漁”而非“魚”。 藝術設計理論揭示藝術設計的客觀運行規律、總結藝術設計現象背后的本質,因而,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指導設計實踐的基礎。

二、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現狀

1.對待藝術設計理論不夠重視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師,都沒有充分認識到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認為理論可有可無。這與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開。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活動中,學生更偏愛能夠迅速帶來設計成果的設計實踐課,而藝術設計理論課相對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設計成果,較少受到學生的喜歡、重視。事實上,沒有藝術理論知識做支撐的藝術設計作品,不過是沒有靈魂的視覺元素的簡單組合。藝術設計教育,不是僅僅教會學生能創作成果,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掌握創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規律和內涵等本質性的東西。藝術設計實踐課程是教學的顯性課程,教給學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藝術設計理論課程培養的是設計師的氣質、創造意識和設計的綜合素質,教給學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應加強學生的理論意識。同時,教師的藝術設計理論意識也有待提高。教師在進行藝術設計實踐課程的教學時,可用相關理論知識來指導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充實教學內容,授技的同時,也要傳“道”,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對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重視。

2.藝術設計理論課程設置不大科學

目前高校的藝術設計理論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理論課程開設參差不齊,有的高校只開設了設計史、設計概論和中國工藝美術史。科學的藝術設計理論課程體系應該包括:基礎理論課,如設計概論、設計心理學、設計美學、設計方法學等;藝術設計史論課,包括通史通論(如中外設計史)和專史專論(如工業設計史、平面設計史);相關的設計批評課程和藝術設計實踐理論課程等。

3.授課方法單調

傳統的藝術設計理論課一般都是教師講解,學生聽,教學效果較差。現在多媒體引入教學,但是教學方式依然是灌輸式的,多媒體成了第二黑板。這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沒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聲、光、色的優勢,另一方面也因為理論課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課,聽課人數眾多,限制了互動式、靈活式教學手段的實施。另外,多媒體教學依然局限于狹小的教室空間,學生缺乏消化理論知識的身臨其境的客觀環境條件。

三、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藝術設計理論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因此藝術設計理論教育對教師綜合素養的要求就相當高。不僅僅是藝術設計理論課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藝術設計實踐課老師也同樣要具備。由于藝術設計理論教育必須緊密聯系設計實踐,所以對教師的要求就是雙重的:既要懂設計理論知識,又要會從事設計實踐活動。專職的藝術設計理論課教師,在專心研究、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了解相關的藝術設計實踐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的本質問題,避免紙上談兵的尷尬。專職的藝術設計實踐課老師,在掌握和教授設計技能、技法的同時,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不僅僅包括設計實踐課的專業理論,也包括基礎理論、藝術設計史論及設計批評等。教師隊伍是培養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師的全面發展,才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師素質、建設教師隊伍是教育的大計。 轉貼于  2.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

藝術設計理論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帶有較強的主觀性,所以理論課教學在形式上要更為開放與自由,使學生由以前被動的聽課變為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不應只局限于教室范圍,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安排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針對現成作品進行理論講解和分析;也可以針對某一藝術設計理論觀點,進行課堂辯論或討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要為理論而理論,藝術設計理論知識要和藝術設計實踐緊密結合,要提煉出設計觀、美學思想及其對現代設計實踐的影響與實用價值,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會到理論課程的實用性和指導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最終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寫論文或閉卷筆試。寫論文并不能檢驗學生真正的學習效果,因為歷年來的學生論文抄襲現象較嚴重,很多學生的論文都沒有實質性內容;試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學生的死記硬背能力。所以藝術設計理論課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論文加設計作品或試題加設計作品的方式來考核。論文加設計作品,是在寫論文的同時,要學生根據所寫論文的論點,設計出能反映論點思想或與論點思想相關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論文后面;試題加設計作品,就是把傳統的題型變化一下,把純文字型的試題,改為根據已知理論來設計相應作品的畫圖題或者是分析圖片作品的分析題。這樣,才能真正考核出學生理解、分析、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在運用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價值。

結語

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綜合素質的培養,而綜合素質中很大一塊是藝術設計理論修養。設計師不可能都是設計理論家,但只要是在專業設計上有一定成就的設計師,就一定是具備相當理論素養的人。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應拋棄重技能、輕理論的思想,應加強對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重視和投入。

注釋:

①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13.

②諸葛鎧.圖案設計原理[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65.

參考文獻

[1]曾小紅.高等學校藝術設計理論教育初探[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朱和平,王美艷.談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2007(2).

篇(5)

[關鍵詞]人文素質 藝術設計 素質教育

1 前言

藝術設計類專業能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藝術觀,陶冶大學生的高尚情操,培養大學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風尚,引導大學生對美的追求,提高大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開闊他們的視野,促使他們塑造完美的人格。藝術家或設計師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越深,思想越進步,道德情操越高尚,所創作的藝術品或設計作品就越能給人們深刻的教育和積極的影響。這說明好的藝術作品,具有感召人的精神力量。藝術必須求真、求善、求美。真善美在好的藝術品里可以得到集中體現。我們在欣賞一幅繪畫、一幅書法、一幅設計作品的時候。除了感受作品的藝術美之外,無形之中會受到作者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作為情感教育的藝術教育是道德情感的基礎,也是強化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2 藝術設計類專業有助于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藝術設計類專業是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工科學生人文素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形成工科院校豐富的人文氛圍,培育工科院校良好的人文環境。藝術設計類專業通過舉辦各種作品展覽、開展各種藝術活動、舉行藝術講座等形式,可以讓更多的工科學生參與到藝術設計中來,在校園內形成濃郁的人文環境,加強對工科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2)提高工科學生的藝術修養,完善工科院校人文知識體系。人文知識是人類關于人文領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歷史知識、文學知識、政治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也涵蓋了藝術知識。通過開設藝術設計類的公選課,既提高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又普及了藝術類知識,進而完善了工科學生的人文知識體系。(3)有利于其它人文素質教育的展開,便于學生理解其它人文素質公選課的內容。藝術源于生活、再現生活、高于生活,藝術不僅反映現實生活的表象,而且反映現實生活的精神和本質,揭示生活本身的規律。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越深,思想越進步,道德情操越高尚,所創作的藝術作品就越能給人們深刻的教育和積極的影響。好的藝術作品,具有感召人的精神力量。一些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不僅是藝術家個人人格的折射,更集中地反映了一個國家、民族、時代的精神風貌和文化水平。選修藝術設計類公選課,通過藝術設計作品可以更直觀、更形象地理解其它人文素質公選課的內容。

3 如何構建藝術設計類公選課來促進人文素質教育

為了發揮藝術設計類專業促進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通常可以采取開設藝術設計類公選課、舉行藝術性講座、開展藝術性的校園活動、舉辦藝術類展覽及設置第二專業等形式,其中藝術設計類公選課是最主要、最常規、最有效的方法。

公選課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它已成為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跨專業、跨年級、跨學科的特點。公選課的開設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學習其它專業或學科的計劃,它不但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視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知,公選課是高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因此,要充分發揮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功能,首先應開設全校性的公選課,構建藝術設計類公選課課程群,并納入到全校公選課體系中,以提升工科院校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根據人文素質教育要求,結合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特點,筆者認為可開設以下幾種類型的公選課:一是知識普及類課程;二是藝術史論類課程;三是作品賞析類課程;四是實踐體驗類課程。

(1)知識普及類課程,如《藝術設計概論》、《工業設計概論》、《動漫藝術概論》、《流行色概論》等,并設置1.5-2個學分。通過這些公選課的學習,可使學生了解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概念、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體會藝術設計對現代社會發展的作用與意義,理解其它學科與美術、與設計的相互關系,掌握這些專業的研究方法和創新思路,并最終讓學生把這些知識融入到其自身專業中,增強他們在其他專業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綜合素質。

(2)藝術史論類課程,包括《中外美術簡史》、《工藝美術簡史》、《藝術設計簡史》、《工業設計簡史》等,可設置1.5個學分。這些公選課能讓學生了解美術與設計的起源、發展脈絡與發展動力,認識對美術或設計具有重要影響的風格流派、歷史名家與設計大師,并追蹤現代最新的設計理念和潮流前線,正確把握藝術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

(3)作品賞析類課程,有《美術欣賞》、《藝術設計欣賞》、《動漫藝術欣賞》、《產品設計欣賞》、《公共藝術欣賞》等課程,應設置1個學分。通過這些課程讓學生認識一些著名的、經典的作品(包括繪畫作品、工藝品、設計作品和動漫作品等),教會學生如何去欣賞作品、分析作品,懂得從哪些角度去評價作品的美與丑、好與壞、高雅與庸俗、獨特與普通,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靈感來源和創意思想,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并最終學會如何去欣賞美,怎樣去創作美。

(4)實踐體驗類課程,涵蓋了《基礎繪畫》、《陶藝制作》、《平面廣告設計》、《居家空間設計》、《網頁設計與制作》、《產品模型制作》等課程,需設置2個學分。這些課程是把藝術設計知識在實際動手中傳授給選修的學生,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設計的方法和步驟,讓選修的學生體會到了藝術設計的樂趣,這即陶冶他們的情操,也增強了他們的人文素質修養。

4 藝術設計類公選課與藝術設計類的專業課程的關系

藝術設計類公選課源于藝術設計類的專業課程,但由于他們的授課對象和教學目的不同,兩者之間又有明顯的區別。在授課對象上,藝術設計類公選課面向的是全校所有專業、所有年級的學生,其受眾面非常廣泛;而后者面向的是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受眾范圍較窄。在教學目的上,藝術設計類公選課是以提高工科院校學生的藝術修養和人文素質為目的,屬于學科普及性課程;而后者則是講授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培養合格的能從事藝術設計工作的專業人才為目的。因此,可以說藝術設計類公選課是對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的綜合與概括。綜合是指一門公選課綜合了幾門藝術設計類課程的內容,如《藝術設計概論》是《平面設計》、《包裝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課程的綜合,而《基礎繪畫》就綜合了《素描》、《色彩》和《透視》等課程。概括是指公選課不可能像專業課那樣深入、詳細,它只有對某些專業課程的概括與簡化,才能讓非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工科學生聽得懂、學得進、理得透。如《中外美術簡史》就是對《中國美術史》和《外國美術史》課程的概括、提煉與簡化。

總之,藝術設計類公選課與藝術設計類的專業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后者是前者的源泉,而前者是對后者的綜合與概括,有的課程還是對后者的一個擴展和補充,尤其是欣賞類的公選課。

5 藝術設計類公選課與其它人文素質公選課的關系

藝術設計類公選課有利于工科學生更形象、更直觀地理解其它人文素質公選課的內容。藝術設計類公選課有許多是通過作品的形式來展現,作品不單有構圖、有形象、有色彩,同時作品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觀、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或時代精神、民族特性、風土人情等等內涵。因此,通過賞析,學生不但能感受作品給人的視覺美和藝術美,還能更直觀、更形象地從中體會到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識,便于學生對其它人文素質公選課的理解。反過來,其它人文素質公選課又有助于藝術設計類公選課的學習和解讀。藝術設計類專業是綜合性很高的交叉學科,它需要融入美術學、社會學、文學、哲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學生只有通過其它人文素質公選課的學習,較好地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識背景,才能更好賞析作品、讀懂蘊含作品背后的內容。如藝術設計的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等風格,都發源于文學或哲學,如果先選修了文學或哲學方面的公選課,必然能加深對某些畫派或設計風格的理解。同樣,掌握了德國的歷史知識,能更好地理解現代的設計的發展過程。

總之,藝術設計類公選課是高校人文素質公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藝術設計類公選課有利于其它人文素質公選課的教育;另一方面,其它人文素質公選課也有利于藝術設計類公選課的學習。兩者是互為補充、互為促進、互為完善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視覺化和形象化,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文字化和理論化。

6 藝術設計類公選課的教學方法與考核辦法

藝術設計類公選課不同于藝術設計類的專業課程,其教學方法和考核辦法應有自身的特點,盡量有利于其教學目的的實現,并根據藝術設計類公選課的類型采取相應的措施。由前文可知,藝術設計類公選課分為作品欣賞類、藝術史論類、知識普及類和實踐體驗類四種。

對于作品欣賞類公選課,應該以作品案例的分析教學為主,并通過提問的方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核分為兩部分,一是課堂里完成的對單件作品分析,二是課程結束后完成的對系列作品或者對某一作品展覽的評論。

對于藝術史論類公選課,最好的方式是以故事的方式講授美術或設計的發展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更容易讓非專業理解和明白,并在課程結束后以綜合報告作為考核的主要依據,綜合報告可以有PPT和論文兩種形式,綜合報告主要研究有關藝術設計發展過程中的某一歷史片段、某一美術風格形成過程、某一藝術大師的成名之路。

對于知識普及類的公選課,在授課的過程中增加案例的講解,通過案例來形象藝術設計的基本常識,并在課堂中以小組的形式結合選修學生的專業背景展開討論。在課程結束后,同樣以研究報告的形式為考核依據,并規定研究報告的主題應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

對于實踐體驗類公選課,其選修的學生人數不宜多,其教學方法自然以教師的動手示范為主,適當講解理論,并要求學生參與到作品的制作或設計過程中,親身體驗設計樂趣。在課程結束后,通過對選修學生的制作成品或設計方案進行評價,并以此為考核依據。

總體上,藝術設計類公選課要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內容上應遵循簡潔、知識面廣、通俗易懂的原則,并真正起到提高工科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藝術修養的目的;教學上要以案例為主、理論為輔,并加強課堂討論;考核辦法應體現課堂學習的能動性、課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7 結語

人文素質是大學生諸多素質當中最根本、最基礎的素質,是人類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品質,對于其它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對于人文氛圍相對缺乏的工科院校,只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優秀人才。而藝術設計類專業對工科院校人文素質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它能形成工科院校良好的人文環境,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完善工科院校的人文知識體系,并有助于開展其它人文素質教育。同時通過開設藝術設計類公選課、舉行藝術性講座、開展藝術性的校園活動、舉辦藝術類展覽等多種形式來實施。其中,藝術設計類公選課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最主要、最常規的方式,它與藝術設計類的專業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后者是前者的源泉,前者又是對后者的綜合與概括。且藝術設計類公選課是高校人文素質公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互為補充、互為促進、互為完善,前者是后者的視覺化和形象化,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文字化和理論化。此外,藝術設計類公選課在內容上、教學方法上和考核辦法上都應有自身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傅進軍.大學素質教育概論[M].科學出版社,2005.1.

[2]楊叔子.在理工科大學生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1.

[3]李福平.論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江蘇社會科學,2002.6.

篇(6)

工業設計在中國發展已有40余載,每年關于工業設計的科研論文、教改論文數不勝數,大家都在潛心研究工業設計教學的發展與改革,可是效果并不明顯。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從事本專業工作的鳳毛麟角,多數不是去了廣告公司,就是去了裝飾公司。究其原因,是學校的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還是學生本身就不喜歡工業設計這個專業呢?也許兩者均有。更重要的是,大家對于工業設計的本質不甚了解。

(一)思考“為什么”的設計

工業設計教學不能只是“培訓中心”,它必須圍繞產品創新的目的和內容來進行,而不是僅僅塑造形式。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同樣也應該重視引導學生理解思考工業設計“為什么”的設計。產品不是畫出來的,而是制造出來的,教師應更多考慮的是“為什么”設計的問題,而不是“怎么樣”設計的問題。①比如,“我們為什么要設計冰箱”這個問題的提出,它的重要性就遠遠高出于“我們怎么樣來設計冰箱”。前者問題的重點在于創造新的生活方式,而后者則是有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之后才可能明確地知道如何去設計冰箱。為什么要設計冰箱,因為人們要儲藏食物,延長食物的新鮮度,最好還要節省能源,明確了人們對冰箱的需求點之后,我們才能設計出更好地為人服務同時又節能的冰箱。“怎么樣”僅僅是圍繞“物”該怎么設計的問題,而忽略了人的生活。

(二)抵制“技術崇拜”

工業設計歸根結底是通過創造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工業設計教學也應該是一種創造觀念、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造型技法的訓練。它不是單純的技術崇拜,這些都容易使學生步入一個誤區,這是因為技術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著我們的設計品質。無論多么卓越的想法,如果沒有與之適應的技術將其表現出來,就只能是空談。技術只是實現想法的一種手段,我們學習手繪、計算機軟件都是為了在適當的時候表達我們的設計想法和設計思路的,無論手繪多么灑脫,計算機圖紙繪制得多么逼真,沒有好的創意和想法是無濟于事的。這就像是朋友之間表達情感,不管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或寫信,或口頭表達,只要情意能表達清楚就可以了。有的學生每天沉迷于各種計算機軟件的研究,恨不得所有與專業相關的軟件都很精通。這種執著堅持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贊賞的,但遺憾的是,這樣的學生把自己定位在一個較低的層面,即繪圖員。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把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傳達出來,將設計概念轉化為現實產品。何況計算機軟件的發展日新月異,日后必定會有更簡捷、高效的軟件出現將其替代,因此不必將時間過多地耗費在對各種軟件功能的探索上。我們應該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習更多的設計思維,儲備更多的設計想法。所以,我們要避免對技術的盲目崇拜,做好學習計劃,有選擇性地汲取相關知識,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三)鼓勵“眼高手低”

在教學中有教師這樣總結:“學習設計,尤其是學習工業設計要避免‘眼高手低’。”這是很多務實的教師,特別是強調實用的教師經常說的一句話。但是避免“眼高手低”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是我們學習設計初期階段的一種狀態,并且這種“眼高手低”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鼓勵的,因為“眼高”說明學生對于設計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也已經具備了區分設計優劣的鑒賞能力;而“手低”說明學生目前掌握的技術不能達到自己所認識的水平的設計。如果“眼高”的認識水平都沒有的話,就沒有機會“手低”,也就是說,如果認識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的話,是不可能做出出色的設計的。因此,“眼高手低”是學習設計的初級階段的一種正常現象,只要這種“眼高”不是盲目的,在經過思維與技術的磨練后,就有可能有收獲。

(四)倡導“以史為鑒”

另外,“以史為鑒”也是學習設計、提高認識的重要手段。但是,史論類的課程也是目前高校學生厭倦的一類課程,常感覺枯燥無味。但是我們還是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史論類的課程,尤其是國內外各個歷史階段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它們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意識、人們的審美追求、消費觀念等社會現象。我們學習工業設計,不論什么時候都要以歷史的眼光和邏輯來看待這些產品。“讀史使人明智”,這是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的名言。歷史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迷惑,也能提供給我們一條清晰明朗的產品設計發展路線,使我們能夠從宏觀上去認識設計,把握設計。我們不是孤立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設計先驅取得的成就已經給予了我們一個很高的起點,我們沒有理由舍棄這種捷徑。以歷史觀的觀念重新解讀那些已經過歷史檢驗的設計成果,是一個設計師取得突破的前提。可見,“以史為鑒”在任何時代都不為過。②

二、工業設計教育的出路

當今的設計科學,從根本的意義上說,是要重思和重構新的設計智慧。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的最終價值尺度也是人,是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的、持續的發展,新的設計必須回歸人的全部現實生活,回歸人。我們給學生布置題目的時候就可以以“慢”為主題來進行產品設計,因為現在社會都是快餐、快節奏,讓人“慢”下來是一種全新的、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一種積極的奮斗,是對人生高度的自信。這樣的題目很開放,可以給學生無限的創造空間,同時慢設計(SLOW Design)涉及的是“為什么”的設計,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頭腦風暴來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增強團隊合作意識,相信這樣的設計題目比某種家具設計、電器設計更有意義。設計實際地面向人的全部生活,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面向人類真正的需要和價值的回歸。我們應該給學生灌輸這一點,讓他們在最初近乎于“白紙”的頭腦里形成真正的設計智慧,從而對我們國家的制造產業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注釋:

①朱媛.回歸設計的起點——工業設計概念與意義研究[D].浙江大學,2007.

篇(7)

新課程的課程目標“過程與方法”特別提出要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科思維方法。所謂“論從史出”,就是你評說歷史的任何一句話都要有史實依據,不能憑空想象。怎樣解決“史論脫節”這一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最常見也最實質性的問題呢?本文嘗試從日常教學實踐和教研活動中提取可借鑒的案例,以期與大家共勉。

一、究科生之際曉培養之可能

1.初中歷史與社會的特性

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中關于歷史的內容是研究歷史的,屬于史學,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科學,科學性是歷史學的基本特性之一。歷史科學所承擔的任務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以及總結研究歷史的方法和理論。這種實證性又是通過搜集、整理、解說、連綴證據、尋求確定性賦予的。更重要的是,歷史學科思維的基本特點之一是重視論證意識,這是學習歷史必須樹立的常識。從入門學習就要樹立學生的實證性意識,這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基礎,也是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質。

2.史實的推陳出新

目前,各種各樣不斷被挖掘和發現的史實,正逐漸并最終取代原先陳舊的、落后的但曾被世人視為亙古不變的史實,這一過程極大地推動了學術研究不斷涌現新成果,促進了歷史研究的繁榮與進步。其中,考古學之于歷史研究的意義之重大,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是研究者們的共識與常識。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歷史考古學所作出的貢獻越來越突出,如不斷發現新的文字資料,包括殷墟甲骨刻辭、青銅器銘文、戰國與秦漢的簡牘、陶文及封泥,以及歷代碑刻、墓志等,這些出土文獻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見的新的文字史料,具有極其獨特的證據價值。

3.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從生理和心理發展看,初中生已開始進入基本能力培養的良好時期。這一時期,作為思維的主要器官――大腦日趨成熟,為初中生的思維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并產生了許多新的特點,其中最重要的是思維的創造性進一步發展:創造性思維的構成主體,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協同發展成為中學階段最突出的特征。此外,初中生的獨創性有了一定發展,他們能創造性地學習、獨立分析問題、獨立解決問題。在獨立意識增強的同時,他們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總之,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我們培養他們的論證意識創造了極佳的機會。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提高證據意識可以通過加強對證據的認知,訓練和培養重視證據、積極收集和運用證據的思維習慣和專業精神,樹立證據核心價值觀實現。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領導者和合作者,首先必須樹立尊重史實的態度。

1.轉變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什么”講得比較多,“為什么”分析得比較少,告訴學生現成的結論比較多,啟發學生思維自己得出結論的比較少。因此,學生往往傾向了解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即知道歷史上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而對于歷史事實發生的過程、原因、結果、影響則更多地接受歷史教科書中的現成結論。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導致的最終結果是,許多學生對教師告知的結論產生依賴性,變得沒有主見,只會揣摩教師的意圖和參考答案,缺乏創造能力。因此,歷史教學的方式應由傳統講授向探究性學習發展轉變,教師精心設計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通過收集各種資料,推斷其真實性。根據不同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獲得充分的證據,再考慮到歷史背景、多種解釋與觀點、分析變化與延續等,然后綜合地得出精辟客觀的歷史判斷。這種轉變的重點在于強化史實對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論點的論證作用,符合新課程發展提出的“培養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

總之,教師要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培養實證研究能力。

2.更新知識儲備

教師應該深入探討教學內容的學術依據,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刨根問底。如關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史實新解、歷史解釋,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讓自己的歷史課具有時代性,同時善于將史料推陳出新。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固然可貴,但我認為普通史料的新利用更重要。教師仍然要放在研究舊的普通史料證據上,不能圍繞現成的材料不斷地炒冷飯,機械地根據某一類固定的思路、簡單地重復運用于論證同一個問題,善于將舊證據推陳出新。最重要的是擺脫舊的思維定勢和方法的束縛,運用新視角、新方法,證明新問題,使證據本身蘊含的信息最大化、多元化、立體化。但要特別警戒的是,在操作實踐中,這種獨創性地運用證據的理念主旨絕不是標新立異,以新奇取勝,更不是前人舊說,另立新說。

3.正確對待學生的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置于發現、探索證據的位置,放手讓學生讀、說、議,教師則適時點評。教師的點評只是從中起著轉承起合的作用,不可長篇大論。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和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在探索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分析研究證據材料,可能會得出與教材或教師不同的結論,對此,教師不能一棒子打死,因為結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結論時,學生是否會運用歷史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只要沒有政治錯誤,學生能夠言之成理、自圓其說的都要加以肯定,對于不得要領的學生,則要善加引導肯定其對的思路或加以提醒鼓勵其深入思考,直到得出結論。面對學生的不同見解,我們要給予有力的理解、支持、保護和鼓勵。

一節優秀的歷史課,必然具有某種歷史味道。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必然要選擇和呈現相關史料,史論結合地對歷史進行評說,對學生的思考成果給予合理的評價。

三、付諸保護行動,詮釋歷史論證意識

讓學生明確人們的生活本身就是“正在發生的歷史”、“歷史證據就在我們身邊”,周圍的長輩就是近現代社會生活變遷的見證人,由此發動學生自主尋找身邊歷史有關的人或物,通過訪問長輩,調查本地歷史,從自編的家史、家譜中進一步查找史實并集中起來,相互交流,進一步了解國家、地區及家庭生活變遷的歷史軌跡,感受和探究歷史。學生既學會搜集和處理史實,又鍛煉社會交往與合作的能力,充分體現歷史學習的社會性和實踐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区别麻豆| 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站动漫| 护士张开腿被奷日出白浆| 又嫩又硬又黄又爽的视频| 小荡货奶真大水真多紧视频|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西西人体www大胆高清| 丰满岳乱妇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桃花岛 | 在线观看a级片| 亚洲精品沙发午睡系列|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别视频手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国产av丝袜旗袍无码网站|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欧美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人人入人人爱|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网| 免费a级毛片高清在钱| 久久无码国产专区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公粗挺进了我的密道在线播放贝壳|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vr| 玩弄少妇人妻|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一本岛v免费不卡一二三区|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