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扶貧攻堅論文

扶貧攻堅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3 11:16: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扶貧攻堅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扶貧攻堅論文

篇(1)

1、學術性,或稱理論性,是學術論文與其他類議論文章根本區別之所在。學術論文是一種學術性的論理文章,只能以學術問題作為論題,以學術成果作為表述對象,以學術見解作為文章的核心內容。它要求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通過嚴密的論證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而不是客觀事物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的敘述。

2、科學性,科學性是一切學術論文的靈魂和生命。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客觀真理,因此首先必須發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反對弄虛作假的不誠實態度;其次任何學術研究,都必須符合科學的規律。

3、創造性,或稱創新性、創見性、獨創性,這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的根本標準。科學研究是處理已有信息、獲取新的信息的一種創造性精神勞動,需要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探索新的方法,闡發新的理論,提出新的見解。表述科研成果的學術論文,貴在創新。如果沒有一點創新性,就根本沒有必要寫學術論文。

4、專業性,學術論文的專業性不僅表現在研究內容和手段上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而且表現在文章的結構、專業術語、圖表、公式等方面。

5、規范性,不同的期刊論文雖然在語種、版面上有區別,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格式。世界發達國家對學術論文的撰寫和編輯制定了各種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標準,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術機構還制定了本學科和專業的國際標準。

科技論文范文欣賞:

[摘要]科技扶貧在我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偉大實踐中,使廣大貧困地區農民依靠科技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在中國經濟整體日益市場化的今天,為了進一步提高科技在扶貧攻堅戰中的作用,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本文介紹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這一條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能很好地保護林地生態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從而證實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切實是一條切實可行的科技扶貧新途徑。

[關鍵詞]新途徑林業科技興農林下經濟作物種植

[中圖分類號]F32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650(2014)07-0110-02

引言: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它是應對貧困農村地區技術生產落后和技術人才極度缺乏的這一經濟現狀的,近些年來,科技扶貧為實現我國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因為在我國,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較晚,地區之間發展的還很不均衡,還沒有形成一致認識的扶貧模式的具體界定。因此,研究科技扶貧發展的具體操作模式,探索形成比較規范和科學先進的科技扶貧模式理論,對完善和發展科技扶貧理論和進一步推進科技扶貧實踐都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這種背景下,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就應運而生,它是在實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將集體林地承包到了農戶手中,廣大林農為充分的利用林地空間,深挖林業生產力,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綠色循環經濟,而在農業生產領域涌現出的新生事物。近年來,我國把把林下經濟作物種植產業作為促進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社會發展的重要農業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經濟作物種植,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科技扶貧的意義及其特征

1.科技扶貧的意義

科技扶貧政策的實施與應用,促進了貧困地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盡快的實現了脫貧致富。高素質的科技扶貧人才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農民群眾進行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普及教育,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了貧困地區農民自我發展和積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貧困地區勞動生產率水平,以得到最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科技扶貧的特征

2.1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在科技扶貧中始終扮演著第一位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永遠是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性的。由于貧困地區自然、經濟、社會和人文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較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科技扶貧開發中,需要大力發展本土科技以及引入必要的先進技術,同時由于農林牧漁等行業技術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適應性,在貧困地區引入技術時,必須要求技術本身是先進的、成熟的,并結合當地實際綜合體現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實用性和經濟性。

2.2加大力度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學文化素質。科技扶貧不僅要求有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同時要求科技實施人員素質較高,因此提高個體素質是貧困地區脫貧的必備條件。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不僅要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組織實施各類型的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集中解決貧困問題以及增大群眾的認知面,而且要在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的帶動下,大力開展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培訓與教育,以達到普及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目的,這樣就從根本上轉變了農民思想觀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個體素質,造就了當代的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新時代農民。

二、應用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的開展方法

筆者生活在平原地區,隨著退耕還林工程以及防護林工程等項目的實施,農民栽樹的積極性高漲,林地面積在近幾年迅速增加,改變了林木稀少的的狀況,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近幾年來,養殖業收益較好,林農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資源,實現養殖以及林業的雙重發展。在林地里散養家常雞、鴨,鵝等,在各地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果園散養雞鴨鵝等家禽,能夠明顯的減少害蟲的蟲口密度,而且不用給果園單獨除草,省工省力。在合適的林地規劃一片空地圈養生豬和羊,有的還在林地建立托牛所,利用林地的坑塘養魚,收益相當高。而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是林木生長良好的肥料,二者相得益彰,極大地提高了林地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林木的生長。

2.林下種植已經非常普遍,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林下套種喜陰的園藝用卉苗木前景廣闊,喜陰的有苔類。在林木種植的初期,可以采取林木與矮桿作物間作,例如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陰的藥材品種非常多,而且隨著中醫藥的發展,藥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栽植人參、西洋參、等很多品種。林地栽植食用菌歷史悠久,可以種植蘑菇等菌類植物。

3.充分發揮林木豐茂、空氣清新、生態良好的優勢,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自然環境和林下產品資源,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產業,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建立“林家樂”,突出個性特色,以采摘、垂釣等休閑模式吸引各方游客來享受林地的中的農家樂趣。

三、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1.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林木的生產周期是比較漫長的,這嚴重制約著林改后農民的發家致富。而發展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增加了林業附加值,開辟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2.因地制宜成本低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利用森林系統良好的生態條件,在林下種植南藥、棕櫚藤和切葉花卉等適宜的經濟作物(植物),這種種植模式是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藥用經濟作物和資源,投入少、效益高,也可有效地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從而實現“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3.保護環境效果好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可構建不同類型森林復合經營系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從而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結語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條農村科技扶貧新途徑,具有農民可操作性強、投入少、見效快、種植面積廣、大大增加農民收益、保護生態環境等優勢,在農民林業生產實踐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能提高森林覆蓋率,同時由于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益,產品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這樣,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必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也成為了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褚琳,勁草.科技扶貧是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J].科學經濟社會,1999

[2]畢文博.深化科技扶貧,做好科技共建工作[J].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2003

[3]李金海.林下經濟理論與實踐[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篇(2)

六盤水師范學院院長鐘郁銘教授致開幕詞,他指出,烏蒙山區是“十二五”國家扶貧攻堅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處于烏蒙山腹地的六盤水師范學院在推進烏蒙山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過程中,應找準位置,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六盤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付昭祥介紹了六盤水市的資源、工業基礎、行政管理、發展布局等基本情況,認為烏蒙山區發展研究會議將會為推動烏蒙山連片特困產業扶貧開發獻計獻策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建設創新型六盤水具有重要的意義。

會議安排四位專家圍繞著烏蒙山區的發展作大會主題發言。云南大學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的肖迎教授在題為“西部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現代化經營的思考”的發言中,結合其多年來在云南農村的實地調研的經驗,指出目前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的困難主要體現在農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農業水利化程度低、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強、農業合作社發展質量不高、公路道路運輸能力偏低、農村能源開發利用低、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作用不足、農村信息化程度較低、帶動“三農”的外部力量不足九個方面。西部貧困地區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經營,必須轉變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具體而言,應強化農業“固本強基”的認識,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延伸地方性的農業產業鏈。同時,現代化并不等同于規模化,尤其是在可耕地較為細碎的烏蒙山地區,適度規模經營是山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培養和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強力推動農民合作組織建設,培育新型農民,推動農業經營主體的職業化將是未來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發展方向。地方政府應積極建立多渠道投入增長機制,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政策扶持、價格政策扶持、生態補償政策扶持等相應的配套措施。西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發展中心主任楊正文教授從區域研究、產業扶貧、資源開發等方面闡釋了“烏蒙山地區研究”的學理意義與現實意義。楊正文教授指出,對烏蒙山區的研究是人類學“區域研究”的學科需要,也是學術研究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參與倡導該區域研究的幾所高校既基于學校的區位優勢,也體現了高校服務社會,服務于國家發展重大戰略決策的需要。他進一步指出,烏蒙山區既是一個涵括了漢、彝、苗、仡佬、回、布依族的多族群文化區域,同時也具有三線建設重點區、十四個連片特困區、綜合治理試驗區、生態脆弱區等政治區域的意義。目前圍繞著烏蒙山區的發展,可以開展對該區域改革、試驗與創新的經驗研究、產業扶貧開發路徑探討、資源開發與貧困問題、災害與生態治理風險等課題的研究,這些研究可以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智力支持。楊正文還針對烏蒙山區產業扶貧提出了“結合特殊氣候自然條件,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劣勢為優勢”思路。貴州民族大學吳秋林教授在題為“烏蒙山連片貧困地區的文化政治”的發言中,首先對“政治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政治”的內涵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政治是有文化的,最終極的政治就是實現文化的轉型和文化的復興”。他說,以前學者們容易將“文化中的政治”等同于“意識形態”,而今天的中國在文化中強調政治卻不是“意識形態”的,這個“文化中的政治”是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許多文化行為的政治意味。烏蒙山區特殊連片扶貧開發地區的設置,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是國家扶貧政策的深化;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彝族、苗族、布依族文化在此區域內共生共榮,這是此區域扶貧開發的重要人文因素,因而對于連片貧困地區的設置是政治對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因此,“烏蒙山連片貧困地區”的扶貧政策體現了“文化中的政治”。付昭祥副市長在發言中分析了六盤水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對于當地的扶貧開發工作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指出其劣勢主要表現在喀斯特地貌造成土地貧瘠,可耕地零星、細碎,增加了推廣集約化農業的難度。同時,也造成了當地的可進入性差,交通建設成本高,通訊服務覆蓋效率低等困難。但如果因勢利導,同樣也可發展一些特色產業。比如高原喀斯特小氣候,適宜于獼猴桃、茶葉等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因而,他認為六盤水市的發展方向應是合理控制規模,發展特色優勢農產業,最終達到產業鏈條上各方的共贏。

會議分為“人文社科組”與“自然科學組”分別進行。“人文社科組”的學者們圍繞著烏蒙山區的地理特征、資源開發與能源利用、經濟發展、民俗傳承、民族文化保護等問題展開了討論。貴州師范大學的李旭東教授根據烏蒙山區基礎地理數據和相關統計數據的分析結果,指出烏蒙山區人口和耕地垂直分布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影響山區人口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耕地,海拔高度通過影響耕地面積來影響人口分布,隨著海拔升高,人均耕地減少呈遞減狀態。六盤水師范學院的呂學琴教授對妥樂古村寨“人樹相依”的獨特景觀進行了分析,對其以銀杏樹為載體的歷史遷徙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等“古樹文化”進行了文化的闡釋。西南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郎麗娜從地理環境、彝族族源關系和歷史、儀式、英雄史詩、日常生活等六個方面探討至今仍影響著烏蒙山區的文化性質和基本表現要素。六盤水師范學院的張緒清副教授對烏蒙山國家能礦基地“財富悖論”問題與深度脫貧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思考,指出政治、經濟、文化、法律、技術、保障等制度的存在,矛盾疊加與問題累積抑制了礦區轉型跨越與深度脫貧。貴州六盤水行政學院的封毅教授發言指出,六盤水作為烏蒙山區一個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面對資源挑戰,迫切需要創新驅動,跨越發展,開創出一條發展的新路子。張宇以梭嘎生態博物館為例分析了“六枝原則”作為一個建設生態博物館的國際共識在建設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自然科學組的討論上半場由貴州師范大學的羅充教授主持,貴州六盤水師范學院的譚萍教授、楊友聯副教授、杜琨教授、周慶萍老師分別就自己的研究進行了學術報告。譚萍教授采用DPPH法探究了苦蕎麥多糖提取物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實驗數據表明苦蕎麥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楊友聯副教授采用單胞分離法對引起云貴川三省炭疽病的常春藤病原進行了分離,通過顯微形態特征和ITS分子系統學研究表明,常春藤炭疽病病原為常春藤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ichellum(fr.) Duke)。周慶萍老師以液體培養基取代固體培養基,對提高太子參組培苗質量進行了實驗,結果表明此方法經自然光照培養能得到高質量的試管苗。下半場討論由六盤水師范學院的譚萍教授主持,六盤水師范學院的石開儀教授,畢節學院的駱強教授、貴州師范大學的羅充教授分別就白腐真菌對低價煤模型化合物喹啉降解機理、韭菜坪及其鄰近地區蕨類植物物種多樣性、叢枝菌根真菌對西南巖溶地區退化生態系統的修復作用進行了報告。

篇(3)

關鍵詞:三都水族自治縣;貧困;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2-0067-02

由于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低,扶貧難度大。位于貴州省黔南州東南部的三都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全縣轄21個鄉(鎮),其中有18個鄉(鎮)、186個村被省確定為扶貧開發重點鄉(鎮)、村,全縣面臨著走出貧困的巨大壓力和挑戰。

一、三都水族自治縣貧困現狀

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也是新時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因此三都也肩負著扶貧開發的重任。

(一)三都縣的貧困程度

貧困程度通常可以用貧困規模和貧困發生率來體現;貧困規模指的是貧困人口的數量的多少;貧困發生率指貧困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2010年,三都水族自治縣農村貧困人口共計82 549人,比2009年減少23 451人,比2000年減少10.6萬人。2010年三都水族自治縣的貧困發生率為23.12%,與2009年相比下降了7.87個百分點;在貧困人口中有53 656人為水族,占貧困人口總數的65%。

2012年,以農民人均純收入2 300元的扶貧標準計算,全縣低于2 300元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有16.36萬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45.4%;尚未通公路的村仍有44個,9.8萬人、4.32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問題還未解決,隨著扶貧標準的不斷提升,全縣貧困程度也逐漸加深,“減貧摘帽”任務十分艱巨。

(二)三都縣的貧困人口分布

三都水族自治縣的貧困人口分布在21個鄉鎮中,按照貧困的程度,貧困人口從低到高分為四個層次:扶貧戶、五保戶、低保戶和扶貧低保戶。2010年扶貧戶有224戶,559人;五保戶有203戶,265人;低保戶有7 249戶,11 795人;扶貧低保戶有29 490戶,69 930人。三都水族自治縣的貧困人口中以扶貧低保戶最多,占2010年貧困人口總數的84.7%;其次為低保戶,占2010年貧困總數的14.3%。

三都縣的貧困人口在21個鄉鎮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扶貧戶只分布在交梨鄉、恒豐鄉、羊福鄉,五保戶只分布在壩街、大河、豐樂、合江、交梨、九阡、拉攬、三洞、塘州、巫不、揚拱、羊福、中和、周覃,此外只有九阡沒有低保戶,而扶貧低保戶分布在21個鄉鎮都有分布,但也不均勻,其中普安縣的貧困人數最多,拉攬鄉的貧困人數最少。

(三)三都縣貧困程度的衡向比較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看到了三都水族自治縣貧困問題已經有了較大程度的緩解,而且絕對貧困人口已大大減少,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是和全國的平均水平以及其他扶貧工作重點縣的貧困程度相比,三都縣的貧困問題就顯得格外嚴峻。從表1可知,三都水族自治縣的貧困發生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扶貧重點縣、民族自治地方以及265個民族扶貧重點縣相比差距也非常明顯,三都縣貧困人口的總數還很大,比例還很高,扶貧攻堅任務還十分艱巨。

二、三都水族自治縣貧困與反貧困存在的問題

三都水族自治縣的貧困程度深,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現有的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零散分布,自身底子薄、素質差,單戶人口多,居住條件惡劣,幫扶的難度較大,成本高,尤其是因人均耕地有限且生產條件較差,人均吃糧水平長期難以達到越溫標準,客觀困難使年度內總體解決貧困人口溫飽的絕對數低和標準低。其次,扶貧開發資金投入缺口較大,制約扶貧開發的總體進程。一方面,本級財政入不敷出,無力對扶貧開發提供投入;另一方面,國家扶持我縣的資金與每年扶貧開發的需求差距較大。再次,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較多,項目建設投工不足,整村推進村的留守勞動力既要投入公益項目,又要投入到戶項目,因此,部分項目投工勞力不足。最后,縣內尚未形成和具備拉動能力的龍頭產業,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且后勁不足,農民增產不增收和增收渠道有限甚至萎縮的影響因素不少,產業化扶貧難以開展,對扶貧開發全面向縱深推進造成阻力。具體來看,三都水族自治縣還存在以下不足:

(一)群眾投工投勞投資不足

由于扶貧項目均安排在貧困鄉、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經濟較為落后,項目投入標準較低,需群眾投工投勞多,而目前農村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較多,群眾勞動力投入項目建設的組織到位較難,投入不足難以完成項目規模或達到相應的質量。此外,扶持資金主要投入到重點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農戶發展生產的資金幾乎為零,貧困農戶無錢投入生產,增收乏力。扶貧貼息貸款有效地補充了貧困農戶在發展生產時的資金缺口,但對于那些插花式貧困地區似乎未能。

(二)項目實施問題

財政扶貧資金是補資金,單位投資標準較低,行業部門在設計要求審查實施方案和驗收質量的標準也不完全符合實際需要。項目實施單位未按要求全面實行項目資金全程各環節公告制度。部分項目實施單位存在賬務處理、會計科目設置、專賬建立不夠規范,輔助賬未建立健全。此外,項目實施進度緩慢,一些鄉鎮對扶貧開發工作不夠重視,部分工程性項目沒有技術人員現場指導。

(三)扶貧到戶難度大,返貧因素眾多

扶貧到戶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進入扶貧開發新階段后,隨著貧困標準的進一步提高,農戶對扶貧開發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實施扶貧開發怕難度也越來越大,這些都給扶貧到戶工作提出了新的且嚴峻的考驗。

扶貧到戶的所有工作中核準對象是最基礎的工作,科學、準確地測算貧困農戶的人均純收入,準確無誤地核準貧困對象,絕非僅僅依靠扶貧部門自身的力量能夠完全,因為需要在貧困對象的把握、項目的選擇、項目的實施、項目的檢查督辦、項目資金的兌現等方面做許多細致周密的基礎性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因此對于如此龐大的工程來說,難度其實是非常大的。此外,返貧的因素具有多樣性,如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脆弱、思想觀念落后,自身素質較差、扶貧體制與相關政策方面的原因、農村社會保障程度較低等方面都可以成為返貧的重要原因,三都縣必須解決好眾多的返貧原因才能徹底擺脫貧困。

三、幾點建議

1.進一步提高認識,理清思路,把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擺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在扶貧開發總體思路上,應堅持因地制宜,走開發式扶貧之路。我們應深入貫徹落實加大新階段扶貧工作力度的政策精神,把農民增收和可持續發展作為重點目標,從區域經濟整體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上找突破口。加強扶貧開發調研,不斷充實和完善扶貧開發規劃,提出年度具體的扶貧工作目標和措施,有計劃、有步驟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做好縣、鄉和縣直各相關部門的項目發展規劃與鄉村扶貧規劃的銜接,實現整體推進。

2.切實抓好扶貧項目的選擇、申報、實施與管理,實現扶貧開發效果。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充分調動技術干部、基層組織及貧困群體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群眾的知情權,結合實際,選擇項目,提高項目申報成功率。建立和實行扶貧項目公告公示制度,對年度扶貧項目資金總量、用途、安排地點、建設內容、項目負責人、扶持對象、扶持標準、扶持方式、辦事程度等在項目實施單位、實施鄉村和項目點公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實行項目實施方案審查制度和項目建設責任狀制度、完善項目資金管理體系。

3.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職能作用。整合技術資源。提高科學技術在扶貧開發上的貢獻力,種植業、養殖業項目由縣技術部門統一負責培訓、技術指導,編制技術方案,與項目鄉鎮共同組織實施。其他扶貧項目由相關職能部門參與支持協作,確保項目的科技含量和工程質量。講求幫扶效應。部門掛村幫扶工作要遵循不脫貧不脫鉤的原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金上的優勢,幫助扶貧聯系點理清發展思路,把農民增收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工作重點,幫助選擇和實施扶貧開發工作。強化鄉村的工作職責。一是理清發展思路,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鄉村發展的關鍵內容來抓。二是抓好項目建設,明確專人專抓,并積極組織和引導群眾參與實施管理,確保項目實施的進度、工程質量、效益的實現。

4.加大培訓力度,轉移培訓工作重心。實施扶貧項目,尤其是覆蓋到戶的種植業項目,必須先對扶持對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以抓能人培養、示范引路為主要方向,配套扶持項目示范,推動扶貧開發工作縱深發展。

5.加大扶持力度,更大程度地向民族貧困地區傾斜。三都的貧困問題具有長期性、緊迫性、艱巨性和民族性的特征,要盡快實現全縣的跨越式發展,自身的努力至關重要,但是外界的幫助也必不可少,尤其是來自于政府的幫扶。政府應加大扶貧力度,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少數民族地區更多的傾斜。

參考文獻:

[1] 三都水族自治縣黨政網,http:///.

[2] 曾國良.水族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與對策――對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調查與思考[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篇(4)

摘要:本文以武陵山片區吉首大學為例,對地方高校廣告專業人才培養如何服務于區域社會人才需求進行探討。首先分析了廣告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基礎,分享了廣告專業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社會需求的實踐與經驗,最后提出了廣告專業人才培養重新定位與創新思路。

關鍵詞:地方高校 廣告專業 人才培養 社會需求

2011年國家啟動武陵山片區作為“十二五”國內率先啟動的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試點區,2012年吉首大學提出了建設服務武陵山片區的特色專業群建設,廣告專業依靠多年服務區域社會的基礎與積淀成為首批建設專業,并進一步開展了專業人才培養與區域社會需求對接的新探索。

一、廣告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基礎

1.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強化教學管理與人才培養質量。相對地方高校而言,目前吉首大學廣告專業建設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專業任課教師中,“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師1人,湖南省教學名師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2人。由于注重師資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建設,近年來廣告專業取得了諸多成果,如積極帶領本專業團隊與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共同協作,創造優秀的教學管理環境,使得本專業所在學院連續四年被評為吉首大學教學管理先進單位;學生專業素質過硬,在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等各種大賽中獲得好成績,學生就業率接近95%,獲得用人單位的好評,獲得社會的良好認可;組織建設的佛山廣告學實踐教學基地被評為湖南省優秀教學實習基地;組織參與建設的湖南省精品課程《傳播學概論》順利通過教育廳專家驗收。

2.注重專業學術研究和實踐能力的良性結合。近年來,廣告專業團隊承擔了國家級課題、省部級課題以及教育廳重點研究項目,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研究論文1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獲得省級科研成果獎3項。同時,積極發揮專業優勢,廣泛參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旅游公司等部門的CI設計、項目規劃及傳播營銷設計,為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廣告專業師生創作拍攝的電視藝術作品與廣告作品先后獲得80多項國家級、省級獎項,20多部電視、廣告藝術作品在各級電視媒體播出,現已公開發行了電視紀錄片和專題片20多部。其中專業團隊教師創作的《鳳凰城印象》、《張家界土家風情》被列為中國駐外使領館對外宣傳廣告片,譯制有10種不同語言的版本供對外宣傳使用。

3.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抓好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現建設有民族影像傳播研究所和現代傳媒實驗中心。2010年,現代傳媒實驗中心獲批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項目,該實驗中心擁有平面廣告設計制作室、蘋果電腦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線性編輯實驗室、廣告攝影教學實驗室、攝像教學實驗室、演播室等7個教學實驗室。其中蘋果電腦實驗室和非線性編輯室居全省同類專業實驗室前列。在湘西州、長沙、深圳等地設有10多個實踐教學基地和實習基地,其中,廣東佛山廣告學實習基地為湖南省優秀實踐教學基地。聘請中南傳媒集團、紅網、佛山廣告協會、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等各單位業界人士為實踐指導老師。

4.整合資源提高效益,形成協辦學同機制。一是與學院內部的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專業進行積極合作,在課程上、資源上形成良好共享機制。其次是積極與學院以外的美術學院、商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進行積極合作。如在藝術設計課程、市場營銷課程、文化創意產業等課程方面,廣告學專業與美術學院、商學院等學院積極合作,形成師資共享良好局面。同時,在歷屆的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組織中,都是廣告學專業牽頭組織,積極發動和組織全校各學院特別是商學院、美術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學生參賽,形成良好的參賽信息共享機制與組織架構。

二、廣告專業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社會需求實踐與經驗

1.整體經驗。吉首大學廣告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社會需求的經驗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注重專業發展的普適性與地方性相結合,強調專業辦學路子的地方性特色。第二,注重師資團隊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強調師資能力的實踐性品格。第三,注重教學資源的集成性與開放性相結合,強調專業內外的開放性互動。第四,注重學生能力的技能性與創意型相結合,強調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意能力。廣告專業秉承學校開放性辦學的基本理念,順應武陵山片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專業師資力量和優秀學生團隊為核心,積極與大湘西地區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廣泛開展廣告制作與廣告策劃業務活動,在重大節日、重要活動的方案策劃、形象宣傳、品牌推廣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2.為地方民族文化發展提供參考或承擔具體工作。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將科研、教學成果轉化成服務地方民族文化發展的資源,為地方民族發展提供了各種有效智力支持。如本專業團隊成員擔任了湘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專業團隊成員掛職吉首市市長助理等職務,著重協助管理吉首市文化、旅游發展事務;團隊還參與承擔了《吉首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規劃(2012—2020)》、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的編制等工作。

3.為地方政府各種文化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積極參加區域政府部門的各項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建設策劃與實施工作,如積極承擔湘西州政府“特色村寨、古村落保護調查研究”的具體項目;承擔湘西州政府做CI系統標識;承擔湘西州政府“導游員民族文化培訓”的教學指導工作;承擔吉首市“旅游標識牌”的設計與制作;參與湘西州委、州政府“十二五文化強州戰略方案”的制定;參與湘西州“旅游廣告語”的最終評選;參與吉首市“市樹、市花、市鳥”的最終評選;參與吉首市“城市品牌標志”的最終評選。專業團隊創作的《鳳凰城印象》、《張家界土家風情》被列為中國駐外使領館對外宣傳廣告片,譯制有10種不同語言的版本供對外宣傳使用,為武陵山民族文化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4.為區域文化企業、旅游公司提供決策參考或智力支持。積極參與旅游開發的各項項目,且發揮了實際作用,取得良好效果。本專業的教師團隊帶領學生在芙蓉鎮景點圈、德夯景點圈、乾州古城景點圈、里耶景點圈等景區的開發與創意中,都承擔具體工作內容。如組織策劃了吉首市吉鳳工業園開工典禮、韶山領墅廣告大賽、芙蓉鎮形象設計大賽、邊城醋業廣告設計大賽、州氣象局的園林規劃等項目。團隊教師帶領學生承擔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情韻桃花源”、“煙雨張家界”兩臺節目演出的平面廣告設計與制作。

三、廣告專業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社會需求的重新定位與創新思路

1.根據區域社會需求為導向,重新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緊貼武陵山片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扶貧攻堅的現實需要,圍繞武陵山區域旅游、民族文化產業等地方產業群發展實際開展教學和科研服務工作,積極探索專業群建設的機制與體制;加強專業與專業、專業與地方政府、專業與區域企業間協作,發展以“項目教學”為核心的廣告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校企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長效合作機制。

2.積極探索共享創新機制,加強專業群建設的機制與體制建設。積極促進廣告專業與漢語言文學、市場營銷學、文化產業管理、藝術設計、旅游管理等相關專業的溝通與協作,探索建立該專業群在教學、科研、實驗等方面資源共享機制,提升專業的整體辦學水平。將廣告專業示范性建設與改革中的先進教改理念、校企合作的經驗和做法等通過學習交流,影響到專業群中各專業、各位老師,推動專業群的整體改革,帶動專業群建設,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3.做好區域人才需求調研,提升專業人才培養針對性與規格。做好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對廣告人才需求調研工作,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及職業資格標準,組織企業相關崗位管理人員進行共同研究分析,明確培養崗位、工作任務、任務領域及能力需求,再根據能力要求進行歸類,形成滿足于武陵山區經濟發展需求的課程體系。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體系,加強教學手段與方法革新,培養具有系統的廣告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在武陵山片區文化傳媒業、旅游業、信息咨詢行業、文化產業等部門從事廣告經營管理、廣告設計、廣告創意、廣告營銷策劃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創新性專門人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與建設方面,在專業課程和部分專業基礎課程中,按照武陵山區對廣告專業人才的能力和規格要求,實施課程體系的改造,使每一個教學內容都能培養一種職業能力。

4.推動區域協作,抓好專業綜合實踐教學平臺和“產學研”建設。產學研合作可以通過學校的優勢學科服務地方,培養鍛煉一批掌握前沿、具有解決科研與工程實際問題能力、可以進行創新性教學的人才梯隊。廣告專業在原有系列實踐教學實踐基地基礎上,積極與湘西州電視臺廣告部、德夯旅游公司、芙蓉鎮景點圈旅游有限公司、一鳴廣告公司等單位合作,建立3個專業綜合實踐教學平臺,積極探索實踐教學體系新模式。針對武陵山地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申報一批省部級以上教學改革和科研課題,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并積極促進研究成果的社會服務轉化。同時積極推動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針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開展選題研究。

5.抓好專業改造工作,推出系列特色課程與特色教材。重點結合武陵山片區傳媒產業、民族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需求,加強廣告專業改造。在加強已有的主干課程的基礎上,針對性設置《旅游廣告策劃》、《文化產業廣告營銷》、《民族文化廣告創意》等特色課程與教材體系,調整與充實教學內容。在遵循廣告人才培養基本規律的前提下,根據武陵山片區廣告人才的特殊需求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建設期內出版與武陵山片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聯的特色教材3部以上。

參考文獻:

[1]姜正國,盛正發.以產學研合作促進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1):141-144

篇(5)

論文摘要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小康 社會 、和諧社會和 社會主義 新 農村 建設的必然要求。分析了制約化隆縣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加快當地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以期為加快化隆縣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力量。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在 歷史 發展的新起點上,必須緊緊抓住中央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機遇,統籌規劃,開拓創新,實現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1制約化隆縣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

制約化隆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氣候干旱,制約了 農業 的發展;二是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貧困仍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頑癥,扶貧攻堅難度大;三是產業發展特色不濃,主導產業選擇困難;四是小城鎮發展功能單一,中心城鎮經濟帶動能力弱小;五是 人力 資源 開發不足,勞動力知識貧困使資源優勢不能充分地轉化為經濟優勢;六是社會事業發展滯后, 教育 、 文化 、衛生等領域基礎設施亟待加強。

2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2.1強化一個基礎,促進特色農業發展

化隆是山區農業縣,78%的耕地分布在淺、腦山地區,基礎設施落后,同時自然災害頻繁,經常出現大災大返貧、小災小返貧的現象。因此,必須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斷優化農牧業結構,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和特色農業,突出區域化、規模化、科技化、標準化和生態化。在農業空間布局上,實施立體生態農業 發展戰略 。自黃河谷地至高海拔區依次形成:第1帶冷涼型水產養殖業,依托電站庫區水面,大力開發淡水養殖;第2帶特色經濟作物種植,以特色、綠色農產品生產為龍頭,大力開發蔬菜、雜果、 藥 材及油菜、馬鈴薯等產業;第3帶規模經營農區畜牧業,集中力量大力推進農區畜牧業產業化進程;第4帶為優質青稞、豌豆等的種植區。

2.2加快“兩化”進程,提高城鎮品位

加快推進 工業 化和城鎮化進程,是化隆面臨的重大課題。在推進過程中應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按照“向上爭取一批,向外引進一批,向內挖潛自建一批,篩選論證儲備一批”的思路,加強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促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以縣城為中心,以培育經濟“增長”點為重點,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鎮為紐帶,以中心村為依托,把城鎮建設與招商引資、培育 市場 體系、發展縣屬工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結合起來,構建城鎮框架,提高城鎮品位。

2.3實施三大戰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3.1“拉面經濟”突破戰略。從目前化隆“拉面經濟”發展的勢頭來看,已在沿海和各大中城市開拓了市場,站穩了腳跟。為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必須推進“拉面經濟”上臺階,實現新突破。一是突破自我,創新觀念。“拉面經濟”是化隆人民創出來的一條脫貧致富之路,也使化隆人逐漸成為青海的“形象大使”。要不斷創新思路,通過飲食、經營作風、誠實守信等紐帶,推銷青海、推銷青海產品。二是突破地域,開拓市場。化隆飲食業不僅要走出青海,走向全國;更要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三是突破粗放,實現品牌經營。要向連鎖經營方向發展,實行標準化經營,提高市場信譽度,擴大市場份額,創造品牌效應,增強競爭實力。

2.3.2水電經濟發展戰略。化隆縣在今后發展中,應充分利用水電站建設開發的大好機遇,通過移民安置及為電站建設提供生產生活服務、電站持續運營提供 環境 保障,不斷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一方面圍繞電站建設,著力培植特色產業;另一方面以 水利 資源的綜合開發和水電站能源的全面利用為主體,形成具有水電特色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格局。

2.3.3科教興縣戰略。圍繞發展這一要務,把優先發展教育、擴大培訓作為戰略重點,增加投入,改善 基礎教育 滯后、 職業教育 培訓薄弱的狀況;與此同時著力改善環境,吸引有助于化隆發展的各類人才和適用技術,為推進縣域經濟社會快速、全面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撐。

2.4構建四大產業鏈條,強化縣域經濟增長能力

一是“拉面經濟”產業鏈條。要做好“化隆牛肉面”館的全國布局;做好勞動力資源不斷地輸送及政府的服務協調工作;做好拉面技師培訓、畜產品及兩椒、菜籽油生產加工與運銷工作。二是水電產業鏈。要圍繞電站建設提供的多樣化市場,加快發展為生產服務的建材工業及 運輸 、通訊業等,大力開發城郊農業及 旅游 、商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依托電站建設后形成的庫區水面,開發高原特色冷水養殖。積極扶持縣域高耗電工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工業。三是生態農業產業鏈。大力發展現已形成一定經濟規模和效益的優勢傳統產品,加快特色農產品的基地建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及畜產品深加工,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四是旅游業產業鏈。將沿黃經濟帶建設成為峽谷風光、宗教文化、民俗風情以及觀光農業和庫區水上游為特色的重點旅游區,形成沿黃谷地產業整體開發的態勢。

篇(6)

關鍵詞: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走進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9-0166-02

一、問題的提出

貴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東地區,其中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東北角,地處黔、渝、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的烏江中下游,是全國四個單一土家族自治縣之一,是貴州省唯一一個土家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民間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即興創作、隨口演唱的土家族山歌,動作優美明快的土家族擺手舞,民間集體舞蹈“肉蓮花”,有人類原始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儺壇戲,情真意切的“哭嫁歌”,各種民間神話傳說等等,這些民間文化精髓體現著土家族舞蹈、音樂、戲曲、文學、工藝等所獨有的特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因其豐富而獨具魅力的民間文化藝術,先后被國家相關部門命名為“中國土家山歌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力地推動沿河土家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繁榮,充分發揮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對沿河土家族民間文化資源的深入調研為起點,以國家實施的《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為契機,試圖對土家族民間文化走進課堂問題進行闡釋。

二、土家族民間文化走進課堂研究評述

沿河土家族民間文化走進課堂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沿河土家族民間文化中,山歌作為沿河民間文化的資源龍頭,帶動著全縣各項土家族民間文化的發展。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縣委、政府組織相關部門,積極推動著土家族民間文化走進課堂。相關部門投入資金收集和整理土家族山歌,印刷成冊,隨同相關書籍和音樂光碟,贈送給中小學,同時編印各種版本的山歌中小學校本教材,土家族山歌進入課堂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與此同時,掛牌成立“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土家山歌傳習培訓基地”,開展山歌學唱、傳承和培訓業務,指定相關政策保護土家山歌,獎勵和扶持民間文藝工作者和文化傳承人。通過邀請民間藝人和傳承人進入課堂,給中小學學生示范,同時也帶動著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對土家族民間文化的學習和掌握。此外,沿河縣克服種種困難,成功申報“土家山歌”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同。此外,近年來沿河縣積極舉辦山峽百里畫廊文化旅游節,積極推廣沿河土家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成功地把民間文化與旅游和教育嫁接起來,使得民間文化在中小學學生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尤其是沿河土家族山歌先后進入貴州衛視、央視,2008年,“土蠻子”組合演唱的《姐妹哭嫁歌》獲“多彩貴州”歌唱大賽全省總決賽“銅鼓獎”。2010年,“山哥山妹”組合代表貴州省參加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順利闖入團體決賽第二輪,并進入個人單項決賽。《望牛歌》、《栽秧歌》、《烏江船工號子》、《這山沒得那山高》等山歌先后在央視《民歌中國》欄目錄制并播出。其中,《太陽出來照北巖》和《望牛歌》被該臺《民歌博物館》永久收藏。這些成績和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學習和重視山歌的熱情。

土家族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近些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貴州土家族研究在各級政府和民間組織以及高校學者的努力下,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貴州土家族研究學會的成立及其學會成員對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的研究尤其引起了貴州學界的注意。值得提及的是,《貴州民族民間文化讀本》進入基礎課堂,該書通俗易懂,圖文并茂,較為系統地介紹了貴州民族民間文化,而且實用性強,有地方特色;體現了民族性、時代性、生態性。涉及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研究,這類成果最多;二是以旅游文化為研究對象,對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的保護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三是在民俗學、人類學視野下,學者們對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進行了深度研究;四是在民間藝術的展示與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總而言之,“貴州土家族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成果豐碩,為恢復土家族的民族成份、推動整個土家族研究的進程和貴州土家族地區經濟社會進步做了大量切實的工作。”[1]

然而,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相關研究,仍然有四點不足:第一,研究對象過于集中,在研究深度上和廣度上缺乏對土家族民間文化發展給予一個整體關照,對土家族民間文化的藝術風格和思想內涵缺乏一個整體把握。缺乏沿河土家族民間文化研究的相關專著和碩博論文,學界介入力度不夠。第二,在目前發表的各類論文中,沿河土家族民間文化研究方法上有標簽式、單一化特點,缺乏結合人類學、民俗學、旅游文化、生態批評等其他領域的整合與比較。第三,沿河土家族民間文化研究學者,尤其是土家族民間文化走進課堂研究者們缺乏與湖北恩施、湖南湘西、重慶黔江等武陵山區土家族的民間文化研究學者的橫向溝通與比較,對于相互之間的研究缺乏相互學習和借鑒。第四,沿河土家族民間文化的研究缺乏與市場形成有機的嫁接,民間文化產業的輸出功能與市場經濟的發揮缺乏一個積極的市場導向機制。土家族民間文化資源產業化,需要與教育、旅游等行業有機地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環。

三、土家族民間文化走進課堂四個目標

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大力發展文化軟實力成為增強我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之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國務院也出臺“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2009):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先民留下的心理痕跡和經驗殘余的文化符號,是區域民眾的心理生活和現實生活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演化的展現。土家族民間文化不僅是藝術的、情感的、鑒賞的和市場的,也是歷史的、社會的、民族的和傳統的。土家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研究應遵循的原則:“主體性與主導性原則、原真性與活態性原則、全局性與系統性原則、長期性與可持續性原則”[2]。

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走進課堂問題研究要做到四點:一是文化保護與文化傳承。在遵循《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法律出版社,2004)的基礎上,積極處理好文化發展與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總是與文化傳承工作離不開的。“民族文化保護意義上的保護少數民族,核心是保護作為這種文化鮮活存在的文化主體。”[3]二是文化轉型與文化服務。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轉型是社會發展的要求,與此同時,文化服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文化闡釋與文化創新是重中之重。因此,土家族民間文化發展既要著眼于“文化保護”與“文化傳承”,又要著眼于“文化轉型”與“文化服務”,使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要求,從而避免文化斷層和文化資源流失。在展開土家族民間文化進課堂過程中,就要充分重視這兩者之間的緊密關系,從而實現土家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欲傳承。三是政府引導與政策保障。國家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區決策部門是土家族民間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因此,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研究一方面要積極依托政府的支持,在現有相關政策的保障下,利用各方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相互交流。四是民間參與與集體作為。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的開發利用工作,要充分利用民間資源,積極吸納民間資本,發展民間文化產業。與此同時,實現民間文化資源與旅游市場的有效嫁接,從而對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民間文化走進課堂,可通過多種渠道,不僅實現政府引導和政策保障,同時實現民間參與和集體作為。

2011年國務院出臺重要文件“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依托貴州多民族文化資源,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強以“多彩貴州”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藝美術、節慶會展、戲劇、影視、動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實力、有競爭力的文化骨干企業,積極引進文化產業領域戰略投資者。這對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教育事業保護工作也是一個重要的契機,抓住發展機會,大力發展貴州土家族民族民間文化事業,必將有力地推動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研究工作。

結語

貴州土家族民間文化走進課堂問題研究機制從六個方面出發:第一,政府與教育部門想盡一切有效的辦法,加大宣傳,擴大影響。第二,通過政府引導,成立土家族民間文化研究中心,縣級政府主管,給予經費支持,從深度和廣度上加大對土家族民間文化進行闡釋。第三,加大對土家族民間文化的傳承人給予身份確認和物質獎勵。第四,縣級政府教育局、鄉鎮輔導站聯合學校,邀請土家族民間文化傳承人走進中小學課堂,選擇優秀的傳承人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和指導。第五,縣級政府文史館以及鄉鎮政府設立民族民間文化博物館,并免費對外開放,縣、鄉級政府組織土家族民間文化表演工作,從而對外宣傳土家族民間文化。第六、在中小學開設土家族民間文化課,主要有民間音樂課、民間舞蹈課、民間手工藝課、民間歌劇課等,通過對義務教育階段開辟土家族民間文化第二課堂,形成氛圍。

參考文獻:

[1]黃柏權.貴州土家族研究評述[J].銅仁學院學報,2010,(1):1.

篇(7)

北京大學教授屠鵬飛就是推動這一科技項目的領軍人物。“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的獎杯寫滿了屠鵬飛20多年的辛勞、智慧和汗水。獲獎之后的屠鵬飛說:“只有全國人民脫貧致富了,國家才能真正強大。我一個人做不了太多事情,就想起個示范作用,希望大家一起參與。”

點草成金,化荒漠為綠洲

肉蓯蓉是著名的補益中藥,俗稱“大蕓”,《神農本草經》列其為上品,有“沙漠人參”之稱,分布于我國西北沙漠地區,寄生在梭梭、檉柳等植物的根部。由于長期遭受濫采濫挖,加上寄生植物自然繁殖能力很弱,肉蓯蓉的野生資源已瀕于枯竭。

1990年10月,屠鵬飛到達烏魯木齊,乘坐公共汽車顛簸了5天到達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和田。在沙漠的一小片綠洲中尋找了一個多小時,終于見到了珍稀的肉蓯蓉,從此與肉蓯蓉結下不解之緣。

為了解決肉蓯蓉藥材資源問題,屠鵬飛領銜組織課題組開始進行肉蓯蓉系統的資源學研究和產業化發展,并聯合多所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成立了肉蓯蓉研究和技術推廣協作組。

肉蓯蓉分榱街鄭一種是已經載入《中國藥典》的荒漠肉蓯蓉,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西部、甘肅西北部、新疆北部,其寄主為梭梭;另一種是管花肉蓯蓉,僅分布于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周圍,其寄主為檉柳屬植物,老百姓習稱為“紅柳”。

在研究中,屠鵬飛發現管花肉蓯蓉的野生資源遠比當時已載入《中國藥典》的荒漠肉蓯蓉的資源豐富,其寄主檉柳也比荒漠肉蓯蓉的寄主梭梭生長旺盛,易于種植,同時管花肉蓯蓉的有效成分含量明顯高于荒漠肉蓯蓉。因此,發展管花肉蓯蓉人工種植,不僅解決中藥材資源問題,同時也治理沙漠,改善土壤,是一項經濟、生態、環境、社會四效合一的好項目。

但是,由于管花肉蓯蓉沒有收入國家藥典,不能作為肉蓯蓉使用。為此,屠鵬飛進行了大量的化學和藥理作用的比較研究,并建立了管花肉蓯蓉的質量標準。2003年,屠鵬飛向國家藥典委員會提出,將管花肉蓯蓉作為肉蓯蓉的來源植物收入藥典。2004年7月,國家藥典中藥材飲片專業委員會經過討論,決定將管花肉蓯蓉作為肉蓯蓉藥材的來源植物收入2005年版《中國藥典》。

從此,管花肉蓯蓉由“草”變成了“藥”,也變成了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為此后管花肉蓯蓉的大面積栽培和發展肉蓯蓉生態產業奠定了法律基礎。與此同時,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協作組解決了寄生植物人工種植的多項關鍵技術,建立了規范化高產穩產栽培技術,成功研制了接種和采收機械,形成了完整的栽培技術體系,推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肉蓯蓉特色產業。

不僅如此,早在1992年,屠鵬飛就對野生肉蓯蓉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出了建議,使得當地的野生資源保護和荒漠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今和田很多原先的荒漠已經變成了綠洲。時任和田地區于田縣林業局局長段宏平說:“于田自從種了大蕓,每年的沙塵天比以前減少了30 多天,生態環境好多了。像這樣的沙地,種植紅柳5 年后,就可以將其改造成良田。”

科技引領,助脫貧促穩定

作為科學家,或許做到這些就已經足夠了,但是屠鵬飛并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為了全面提升于田縣肉蓯蓉的生產水平,提高農牧民的經濟收入,2012年,屠鵬飛牽頭申報并獲得了首屆國家科技惠民計劃的支持,共獲得中央財政支持1700萬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配套資金1700萬元。

此后,為了使群眾能更好地種植管花肉蓯蓉,屠鵬飛多次和當地政府一起組織開辦農牧民培訓班。手把手教學,為于田縣培訓管理和技術人員115人,核心骨干20人,種植農牧民3085人,這些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各鄉鎮領導和農牧民對發展管花肉蓯蓉大規模種植的認識,在于田縣掀起了種植紅柳接種肉蓯蓉的。屠鵬飛深知,提升肉蓯蓉的應用價值、延伸產業鏈,才能使肉蓯蓉生態產業健康發展。他帶領團隊開展了肉蓯蓉系列藥物和保健品的研究,發明了優質飲片加工技術和高含量提取物生產技術,使加工后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提高了5-10倍,大大提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項目實施以來,課題組在于田縣建立管花肉蓯蓉種子基地2000多畝、紅柳苗木基地1000多畝,為農牧民免費發放優質種子8960公斤。對原先9萬畝低產基地進行了全面改良,同時,新發展紅柳規范化種植面積8萬多畝,接種管花肉蓯蓉17萬畝,并全面實行節水滴灌。據統計,僅2013年10月,采收鮮肉蓯蓉4000噸,部分基地畝產超過500公斤,直接經濟效益3200萬元。2014 年,于田縣肉蓯蓉總產量(鮮品)突破10000 噸,直接經濟效益超過8000 萬元。從事種植的農戶超過3000 戶,平均每戶年新增收入2.67萬元,部分種植大戶年收入達到數十萬元。2015年,肉蓯蓉產業收入占到于田縣GDP的5.5%。在推廣種植的三年里,種植戶平均每戶新增收入7.21萬元,扶貧人口達4萬人。2016年,于田縣生產鮮肉蓯蓉已達12983噸,藥材銷售直接經濟效益近1.06億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波多野结衣久久| 男受被做哭激烈娇喘gv视频| 欧美精品videosbestsex日本| 偷偷色噜狠狠狠狠的777米奇| 黑人巨大粗物挺进了少妇| 亚洲国产成av人天堂无码| 男人用嘴添女人下身免费视频 |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美腿乱|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 国产乱了真实在线观看| 国产熟女高潮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被老汉耸动呻吟双性美人| 18禁日本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专区|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 动漫av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好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 成人网站免费大全日韩国产 | 消息称老熟妇乱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西西4444www大胆无码|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一本久道综合在线无码88| 一区二区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日本一卡2卡3卡四卡精品网站| 亚洲 日本 欧美 中文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亚洲熟妇丰满多毛xxxx| 好爽…又高潮了毛片免费看|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 成年女人免费碰碰视频| 午夜无码人妻av大片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