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7: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一化學知識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危險化學品標志,如酒精、汽油——易燃液體;濃H2SO4、NaOH(酸堿)——腐蝕品。
2、粗鹽的成分:主要是NaCl,還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雜質。
3、物質的量(n)是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4、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電解質。)
關鍵詞: 高一化學 蘇教版 必修課 教學思考
高一化學蘇教版必修課的教材內容,幾乎結合了整個高中化學需要學習的所有知識。在高一化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打下扎實基礎,完成為后續學習奠基的使命。
一、完成由初中思維向高中思維的過渡
(一)給學生適應的空間。在剛剛進入新的環境學習時,很多學生往往會因為陌生的環境,而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壓力。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他們就會采取自己所熟悉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比如,在初中時聽從教師的進度進行學習,教師會做好準備,而他們只需要接受教師“投喂”的知識就可以。而在高中學習中,教師上課時只會講精要的、難度較大的知識點,需要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后查漏補缺等自主性學習。如果開始教師和學生不能配合好,就會對學生造成打擊,對化學學習喪失信心。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之初,幫助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節奏中,給予他們適應的空間,引導他們進行高中化學的學習。
(二)迅速進入高中學習模式。在高一化學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對整個高中的知識有一定了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因為每一章的內容都是不同的,學習時間不夠充足,所以學生在學習時要養成自主習慣,在每一章學習前,對章節所學習內容做一定了解,不僅僅是預習,還要將力所能及的知識全部吸收,再在學習過程中尋找知識的重難點,帶著問題聽課,比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為什么同一種物質在一個化學反應當中充當氧化劑,而在另一個化學反應當中充當還原劑呢?對這種問題如果不進行自學的話,則是不會發現的,在課堂上直接聽課也不會留下太深印象,沒有從根本上吸收知識。所以學生在學習中對自己提出問題并盡力找出答案,無法解答的再在課堂上學習,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減少學習中的漏洞。教師要引導學生迅速進入高中的學習模式當中,才能進行高效教學。
(三)養成整理筆記的習慣。在高中學習一段時間過后,學生就會發現,教師講授的內容不像初中教師一樣面面俱到、事無巨細,板書也是一字不差地供學生謄抄。高中學習時間緊、任務重的特點,讓教師在講課時無法將課本的每一個知識點都進行完整、詳細的講解,板書更是僅有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導過程,所以學生在記筆記的時候,一節課下來可能寥寥無幾。化學知識點細碎繁多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學習時,將所有知識點都掌握,這就需要學生養成整理筆記的習慣,將課前自學的內容進行總結,記錄教師所講的重難點,還要將做題時涉及的知識點積累起來,這樣不僅方便在日常學習中隨時進行鞏固,而且有利于在考前復習時,逐一回顧,查缺補漏。
二、高一化學教學重在基礎
(一)課堂教學以基礎為主。在近幾年的高考中,化學所考察的不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和化學反應,而是逐漸偏重于對學生能力的考察,但是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即便是考察書上沒有的化學方程式,解析它的本質,也是最基本的四種反應類型。所以,這種考驗學生能力的題,其實考察的還是學生是否對化學的本質有深入了解。因而,教師不能忽視化學基礎的學習,打好基礎才是能力提升的關鍵。在教授高一化學蘇教版必修課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全面掌握化學的本質、原理及組成等知識,扎實基礎。此外,由于高一化學蘇教版的內容很廣泛,因此教師不應任意拓展知識,使得本末倒置,加重學生負擔。
三、書本與實驗相結合
(一)實驗可以切身感受化學。在新課標的學習要求下,學生的實驗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高考大題中,實驗題分數占比重很大,蘇教版教材中的實驗也很多。教師應當結合所學知識,給予學生實驗機會,并要求他們對操作步驟、實驗現象、化學原理等進行總結。一些教師僅僅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其實在大部分學生對于實驗沒有切身體會時,就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鈉與水的反應時,書本上的實驗現象,鈉在與水反應時發光發熱,在水面移動等現象,單憑想象,是無法體會到其中的激烈反應的,更不用說鈉與酸更加激烈的反應現象。所以,應該讓學生親自看到整個化學反應過程,感受化學反應的魅力,如此對實驗現象的印象也會加深。
(二)書本與實驗相輔相成。化學的學習,既離不開書本中的化學原理解析,又離不開試驗中真實的化學反應現象。在初中化學中提及活潑金屬可以把不活潑金屬從其可溶性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金屬鈉不能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是否和金屬活動性順序相悖?通過金屬鈉和水的實驗,再通過金屬鈉和硫酸銅溶液的實驗,讓學生對金屬和鹽溶液之間的置換有了深度認識。為此,教師要將教材的學習和實驗緊緊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打好基礎,促進其實驗能力提升。
在高一化學蘇教版必修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著重于基礎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提高實驗能力及創新能力、推斷能力,將教材廣泛細密的特點發揮出來,為學生對化學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艾志偉.提高高一化學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1(19).
高一化學備課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
高一化學備課組成員由詹海東和楊健敏老師、孔毅英老師組成。高一化學備課組,是一個團結奮進的備課組,各成員間通力合作,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受到學校領導的肯定和學生的一致好評。現簡單總結如下:
一、 有計劃的安排高一第一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
新學期開課的第一天,備課組進行了第一次活動。該次活動的主題是制定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及討論如何響應學校的號召,開展主體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活動。
一個完整完善的工作計劃,能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完滿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視,并要努力做到保質保量完成。高中化學新教材第一冊共分七章,第一學期完成前四章內容的教學,中段考到第二章。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堅持每周一次的關于教學工作情況總結的備課組活動,發現情況,及時討論及時解決。
二、 定時進行備課組活動,解決有關問題
高一化學備課組,做到了:每個教學環節、每個教案都能在討論中確定;備課組每周一次大的活動,內容包括有關教學進度的安排、疑難問題的分析討論研究,化學教學的最新動態、化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等。一般每次備課組活動都有專人主要負責發言,時間為二節課。經過精心的準備,每次的備課組活動都能解決一到幾個相關的問題,各備課組成員的教學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三、積極抓好日常的教學工作程序,確保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按照學校的要求,積極認真地做好課前的備課資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體備課,制作成教學課件后共享,全備課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輪流制作,一人一節,上課前兩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師的電教課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兩次的學生作業,要求全批全改,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在班上評講,及時反饋;每章至少一次的學生實驗,要求全體學生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課后認真書寫實驗報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課外練習題,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識覆蓋面,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每章由專人負責出題;每章一次的測驗題,也由專人負責出題,并要達到一定的預期效果。
四、 積極參加教學改革工作,使學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處推進
本學期學校推行了多種的教學模式,要使學生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更好地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更自主地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本學期分別安排了詹海東老師的名師示范公開課、中段考復習公開課,楊健敏老師的新教師上崗公開課。都能積極響應學校教學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網上資源,使用啟發式教學,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高一化學備課組,充分發揮每個備課組成員的聰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學的教學任務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學校領導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和肯定。高一化學備課組,會再接再厲,創造更輝煌的成績。
五、以老帶新,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楊健敏老師是剛畢業的老師,是學校安排給我的“幫帶”對象。她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多聽老教師的課,多虛心請教老教師。楊健敏老師在一學期中聽課共計有53節以上,既有高一的,也有高二和高三的老師的課。楊健敏老師在教學中不斷成長,迅速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
六、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化學意識
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組由詹海東老師負責,任務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化學意識,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加以深化,使學生具備參加奧林匹克競賽的能力。每周五第8節為上為上課時間,內容包括化學興趣指引及
學法指導、離子反應專項練習、氧化還原反應專項練習、實驗專項練習、基本計算專項練習、阿氏定律及其應用專項練習等。楊健敏和陳銀珠老師負責高一化學的興趣組活動,每周三第8節為活動時間,主要進行了:變色溫度計、晴雨花、制葉脈書簽、化學儀器介紹、暖袋和冰袋的制備等,內容豐富,很受學生歡迎。
化學科組是一個團結向上的集體
我們科組的教師,在化學的教學改革,尤其是實驗教改、教學科研、加強教研組、備課組集體力量、中青年教師鍛煉與培養、優秀生培訓與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等各個方面堅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學校領導的正確指導下,在深刻體會學校教研處的《認真落實各項教學常規工作》精神的基礎上,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端正的教學態度,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共同提高化學科的教學質量。
在南海一中首屆《科技周》活動中,化學科組全體老師和高二化學班的學生們通力合作,創作了很多有很高水準的節目,表演的效果獲得大家的一致好評。同時,很好地配合學校,完成了《省實驗室工作會議現場交流會》的開展。
關鏡青老師的論文,在《中學化學》中發表;葉月麗等四位老師的論文,參加了南海區優秀論文的評選。
一、有計劃的安排高一第一學期的教學:新學期開課的第一天,備課組進行了第一次活動。該次活動的主題是制定本學期的教學及討論如何響應學校的號召,開展主體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活動。一個完整完善的工作計劃,能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完滿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視,并要努力做到保質保量完成。高中化學新教材第一冊共分七章,第一學期完成前四章內容的教學,中段考到第二章。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堅持每周一次的關于教學工作情況總結的備課組活動,發現情況,及時討論及時解決。
二、定時進行備課組活動,解決有關問題高一化學備課組,做到了:每個教學環節、每個教案都能在討論中確定;備課組每周一次大的活動,內容包括有關教學進度的安排、疑難問題的分析討論研究,化學教學的最新動態、化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等。一般每次備課組活動都有專人主要負責發言,時間為二節課。經過精心的準備,每次的備課組活動都能解決一到幾個相關的問題,各備課組成員的教學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范文目錄網
三、積極抓好日常的教學工作程序,確保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按照學校的要求,積極認真地做好課前的備課資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體備課,制作成教學課件后共享,全備課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輪流制作,一人一節,上課前兩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師的電教課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兩次的學生作業,要求全批全改,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在班上評講,及時反饋;每章至少一次的學生實驗,要求全體學生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課后認真書寫實驗報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課外練習題,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識覆蓋面,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每章由專人負責出題;每章一次的測驗題,也由專人負責出題,并要達到一定的預期效果。
四、積極參加教學改革工作,使學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處推進本學期學校推行了多種的教學模式,要使學生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更好地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更自主地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本學期分別安排了老師的名師示范公開課、中段考復習公開課,老師的新教師上崗公開課。都能積極響應學校教學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網上資源,使用啟發式教學,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高一化學備課組,充分發揮每個備課組成員的聰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學的教學任務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學校領導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和肯定。高一化學備課組,會再接再厲,創造更輝煌的成績。
高中化學和初中化學的區別主要有:教學大綱對學生的要求不同;知識點內容的完整程度不同;學生的年齡、心理和接受知識能力不同。所以,我們的教學方法也應有所區別。
一、 化學教學目標要求及教材內容的差異
(1)初中化學教學大綱規定,要求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化學知識,掌握最基本的化學技能、簡單的化學計算以及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簡單應用。高中化學則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實施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其化學知識逐步向系統化、理論化方向靠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是什么”,且須解釋“為什么”。另外還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具體應用知識的能力,要有一定創新能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逐步構建出知識系統,逐步形成一定的通過現象發現本質的能力。
(2)初、高中化學教材中某些知識點的銜接。初中教材有些知識點出現了但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教材中作要求但未轉門講述。如:同素異形體的概念;酸、堿性氧化物的概念;有關溶解度的計算等。我們在講授相關知識時必須予以補充,以免學生感到突兀。
(3)初中某些知識點在高一必須予以加深和完善。例如:①氧化還原反應。初中只是從得氧、失氧這個角度簡單介紹氧化還原反應,顯然存在其局限性。高一化學中則從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這一相對較本質的角度介紹。②物質結構理論的初步知識。初中只介紹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最基本情況,高一化學則介紹核外電子排布的幾條基本規律,并要掌握1~18號元素為主的常見主族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情況。③初中只介紹了“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以及“化學鍵”這幾個概念,而高一化學則對這幾個概念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初步介紹了其形成過程,并為進一步介紹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的結構做準備。
由以上例子可知,高中化學教材對于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闡述比初中要更完善、更嚴密;也更理論化、科學化。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對初中知識的銜接與補充,且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4)初中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在高中須進一步系統化。如在初中已學過的氧氣、氫氣、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并介紹了其使用儀器等,但并未形成具體的知識規律。高一化學結合氯氣、二氧化硫等制法,考慮相關物質的性質從反應原理、發生裝置設計、收集裝置的設計、除雜、注意事項等方面加以總結,進而將其擴大為常見氣體實驗室制備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的銜接與補充首要把握時機,最好是在相關知識教學時自然引入,這樣才能讓學生自然過渡,有利于學生學好高中化學知識。另外,在銜接補充時要注意把握尺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做無用功。
二、教學方法的差異
在初中階段,化學屬于一門啟蒙學科,再受初中學生知識水平及認知能力的限制,所以初中化學教學中更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高中以培養能力、培養創新意識為主要目的的教學中則該方法就不適合了。為了更好地完成高一化學教學,我認為教師應做到如下幾點:
(1)一定要讀懂初中和高中整個階段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對各部分內容在高、初中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數。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在教學中有針對性的銜接與補充。
例如,講“鹽類的水解”時,回顧初中的知識:酸溶液呈酸性,堿溶液呈堿性。然后設置懸念:鹽溶液是否呈中性?最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讓學生產生疑惑,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進入新課的學習。
(2)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如圖表、閱讀材料、演示實驗等,結合現今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么,我們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一大半。
例如,在演示“Na2O2與H2O、CO2的反應”,我們可以創設為趣味實驗——“滴水生火”、“吹氣生火”:預先用一團棉花包裹著適量的Na2O2粉末置于坩鍋中,再用一長的膠頭滴管吸起少量的水深入棉花中滴入;也可用以長玻璃管插入棉花中,再用嘴往里吹氣。過一會,棉花能燃燒起來。這一改動,大大的增加了趣味性,會深深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3)及時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知識遷移以及靈活應用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
例如,在教學“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讓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制氣原理化學反應方程式選擇制氣裝置除雜與干燥氣體的收集驗滿尾氣處理。通過幾次訓練,就可以使學生“由點到線”地掌握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運用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如作業規范化、實驗操作規范化、閱讀習慣等。從高一就開始培養這些良好習慣,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10,13,14,15班共4個教學班的化學教學,下面就本人的工作作一個小結。
化學教學是研究化學教學規律的一門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化學知識系統和化學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聯系,相互作用及其統一。它的中心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怎樣才能在教與學的統一中完成這個中心任務呢通過對學生的研究,發現學生差別很大,主要表現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以下分層教學對策:
一,彈性調節難度
教學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一定要適合學生的胃口,對不同層次學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過高,過難,學生接受不了,會產生厭學情緒,成績更差;若要求過低,學生會感覺太簡單,無味,不投入精力學習,成績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對不同層次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廣度要求不同,進行彈性調節,使每個同學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二,加強方法指導
對原有知識基礎較好,學習方法得當,學習信心強的學生,重點是指導學生把知識向縱,橫兩個方向發展,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有余味;對原有知識基礎一般,學習方法欠佳,學習信心時弱時強的學生,重點是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堅持由學生自己閱讀,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三,課堂,課后有分別
不管是難度和廣度的調節,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教師的教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法,課堂教學是完成教學中心任務的主戰場,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課堂效率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備課時堅持啟發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化學學科的待點,多做實驗,聯系生活,從各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候適當利用課件加強教學直觀性。注重課堂的節奏,容量大小,充分發揮教師語言的特點,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課后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培優補差的方式。
四,積極抓好日常的教學工作程序,使教學工作有效開展
復習初中知識的方法通常有:
1.集中復習法。高一化學課開始時,集中用若干課時復習化學中的重要“雙基”內容與高中化學密切相關的知識內容以及高中化學不再重復的,但初中化學里又沒有講全講透的知識。
2.穿插復習法。高中化學的許多內容與初中化學有著密切聯系,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以舊知識作“鋪墊”去探索獲取新的知識;同時把新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學知識得到合理銜接。
3.專題復習法。結合高一的化學內容,以專題形式復習整理已有的知識,使初高中化學中相關的知識內容有機地融為一體。
加強學法指導是搞好初、高中接軌教學的有力保證。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除了智力因素外,學習方法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階段,教師要把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作為高一接軌教學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