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學校兒童活動匯報材料
時間:2023-03-10 14:55: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校兒童活動匯報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深入落實滄州市教育局“一細五領”教育提升計劃,促進我縣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我校以“一細五領”為工作綱領,以“七項工程”為抓手,以“五育節日”為依托,著力打造農村優質小學,得到了社會各界和上級領導的一致好評,2019年獲評“五星級學校”榮譽稱號。現將學校新的一年來的具體工作,作簡要匯報。
一、以“333”課堂教學改革為基礎,落實課程引領的核心作用
學校始終秉承“啟智明德”的教育理念,教學上推行“333”課堂教學改革,德育上推行德育三線自我管理教育。“333”課堂教學改革和德育三線教育為主的三三教育品牌成為助推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強大動力,為學校發展注入生機活力。經過幾年的實踐,學生養成教育有了明顯改觀,為了使德育“三線”教育更有針對性、實效性,學校在原來德育“三線”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最基礎最簡單的 “行為三線九條”。 課程改革方面,依托縣教育局教研室“三三三”生命律動教改體系,遵循研究學習、課堂落實、制宜探究三步走的模式,改變教師思想,尋求教學突破。
學校將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特色品牌予以創建,確定了"以文化教育蘊博雅校園"的特色發展思路,呈現了“全校聯動 全員參與”的文化教育局面。積極開展課題研究,自主研編了校本教材《慶云燦兮》。學校力求通過“讓慶云古文化浸潤心靈,以燦爛文明譜寫人生”的 “文化育人”特色教育理念,積極為學生搭建實踐的平臺,引領學校特色發展。打造博雅校園,儒雅教師和文雅學生。
二、以校園文化為依托的工作思路,發揮文化引領在與育人方面的突出作用。
學校始終秉承“啟智明德”的教育理念,以“培養博學、知禮的現代社會公民”作為育人目標,砥礪出“立志、立德、向美、向真”的校訓、“和融、共進、精誠、陽光”的校風、“有愛、有嚴、無私、無悔”的教風、“樂學、會學、知謹、知性”的學風,引領師生共同成長。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素質、健全人格和創新精神,“齊心合力、勇于創新”鼓舞著師生不斷進步,先進的辦學理念,團結務實的領導班子,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高效優質的現代管理,加上書香濃郁、環境幽雅的校園必將使白廟中心小學的每一個孩子享受健康成長的快樂,擁有生命發展的美好未來!
學校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日常教學的同時,積極推行鹽山教育七項工程,即:互聯網教育、教師隊伍優化、育德樹人、精準扶貧等等。與此同時,學校在校區明顯位置設置了櫥窗和六塊展牌,第一塊是學校的遠景圖。第二塊展示的是學校的簡介。第三塊展示的是學校近兩年發展變化的對比,。第四塊展示的是感知覺統合無器械訓練。第五塊展示的是花兒朵朵的春天之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第六塊展示的是學校德育教育活動的展示。
學校每周一進行定期升旗活動,通過國旗下講話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他們的愛校、愛家、愛社會、愛國等思想品質
三、以感統合無器械訓練和文明禮儀教育為抓手,學校特色引領發展。
自2018年開始,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家庭教育研究員、國家專業人才庫注冊高級心理咨詢師、全國養成教育研究總課題組研究員、感覺統合訓練高級指導師、著名青少年教育專家仝慧琪教授帶來的“教育就要培養習慣”專題講座。仝慧琪是全國感覺統合無器械訓練法創始人,她的“加法手指操、乘法手指操”訓練了孩子們感知覺統一,使孩子們在愉悅的游戲中愛上學習。仝教授團隊三次來到我校進行感知覺統合無器械訓練,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開發智力。與此同時,鹽山教師發展中心感統合小組與我校結成了幫扶,定期到我校進行訓練活動。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傳承文明,弘揚美德,學校開展了“與禮有約”“文明禮儀”主題教育系列活動。
學校首先組織召開了“與禮有約”“文明禮儀”主題教育啟動儀式,向全校師生發出倡議。選出學生代表每周在國旗下進行禮儀教育演講,讓同學們積極投入到主題教育中來。
其次,利用黑板報、宣傳欄、手抄報、廣播站、教學樓文化等宣傳陣地,宣傳開展文明禮儀普及教育的目的、意義和知識,教育和引導學生,說文明話,做文明事,行文明路。通過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主題班會等,以“禮儀、禮貌、禮節”教育為重點,從“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腳下”、“文明在我心中”等方面教育學生,大力宣傳學習禮儀、待人之禮、行走之禮、儀式之禮等實踐文明的新氣象,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覺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同時將文明禮儀教育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每個細節,在全校師生中形成“做文明學生,展禮儀風采,爭做謙恭有禮的好學生”的良好氛圍,努力提高師生的文明素養,讓學校真正成為傳承文明傳播文明的搖籃。
四、通過教師新技術培訓,多渠道加強共建,以技術引領提升學校辦學水平
我校借助學校多功能微機教室、校園無線覆蓋、樂教樂學平臺、網絡研修平臺等助力,不斷提高教師們的教育信息化能力。校內開展計算機辦公應用、多媒體應用校園培訓,力爭在一年內實現班級多媒體教學全覆蓋。
學校重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結合鄉村家長教育水平與能力不足,親子溝通、家校溝通存在誤區的現狀,本學年開設了網上家庭教育講堂,聘請專家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專題培訓,取得良好效果。
學校不定期組織專兼職人員利用學校未及時進行教師信息化培訓,進行教研共同提高業務水平和能力。開展了“校園之聲”廣播站,每班選拔優秀的學生在上午大課間進行優秀文章的廣播,增強學生的美感,發揚學生優良品質,發揮校園廣播的作用。近期,學校依托小蓋茨機器人為平臺,組織了第一屆校園科技觀摩活動,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
五、依托教育局“三大表彰”落實學校班級、教師、學生的評價引領
學校將評價劃分為班級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每學期開展“優秀班級”表彰、“優秀教師”表彰、“優秀少年”表彰,以榜樣引領的作用,帶動學校教育教學生態的活力與生機。在三大表彰的前提下,規范評價標準,細化評價機制。在落實學生學期綜合素質評價的前提下,依托學生勵志成長手冊,進一步完善學生評價機制,從學科知識考核、能力考核、體育素質考核、行為習慣考核、行為操守考核幾方面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教師評價主要從教學成果考核、教學研修考核、工作常規考核、個人研修考核等方面。師生的考核與年度獎勵掛鉤,以評價促發展,以考核助提高。
一年來的工作,在教育局的領導下,學校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社會滿意度不斷提高。但是也存在諸多不足:新課程建設發展存在的教師不專業;校園文化體系建設內涵不足;評價機制中一些隱性評價標準不好把控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仍需要不斷優化思路、剖析問題、因地制宜、全面提高,爭取不斷提升學校辦學水平,辦滿意的優質教育。
一、發揮游戲的多種功能,確立游戲課程開發的基本原則
教育的原點是童年的身體生活和身體教育,而教育的本原應該是遵循兒童自然發展的規律,促進每個孩子健康發展。游戲課程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出發點,要重塑孩子快樂的童年,我們應把握游戲對于兒童生活、生長和童年幸福的意義。組織活動時,應遵循一下兩個原則:
(一)活動的開展兼顧游戲的自然性與教育性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戲作為兒童學習或經驗建構的“自組織”過程,具有課程生成的巨大潛能。因而要兼顧游戲的自然性和教育性。
“只有當人是充分意義的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并且只有當他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全的人。”作為自由活動的游戲是人的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發揮兒童的主體性,給其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權力,給予兒童角色選擇的自由,情節選擇的自由,主題選擇的自由,玩具選擇的自由,活動方式選擇的自由,同伴選擇的自由,交流選擇的自由,讓兒童擔憂游戲以外的獎懲,從而充分體會游戲的快樂。
在強調兒童游戲自由的同時,給予適當的介入來支持和擴展兒童的游戲活動和經驗建構是有必要的,教師需要在自由和介入二者之間尋找一種平衡。介入的時間可以是課前的決策和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課中旁觀者的觀察與發現之后,游戲中矛盾學生無法自己解決的時候,不安全的情況下,兒童在求助時,沒有玩伴時,即將放棄時。而介入的方法則有許多,如:描述、詢問、提問、建議、制止、面部表情、動作提示、示范;介入的層次可因人而異,如:追隨興趣型、診斷“缺失”型、積極引導型。
(二)活動的開展關注適應環境和體驗自我存在
根據發展心理學和生物學理論,游戲具有適應性和體驗自我存在的教育意義,適應包含兩層涵義:一是為了準備未來,游戲為未來的社會生活作準備;二是適應現實,游戲是兒童在現實中交往、娛樂、沖突、競爭、認知的一種特殊形式。
而從游戲的“發展”和“進步”功能來看,游戲又具有“體驗”或“滿足”功能,最大限度地允許兒童自我表現和自我選擇,游戲作為創造性活動,它的價值應具有實現自我、體驗自我的存在。因此,在考慮為什么讓兒童游戲的問題時,也必須保持游戲的“適應”和“存在”機能之間的適度張力。
二、探討游戲課程的實施,建立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
兒童的教育必須是身心一元的教育。我們把游戲類校本課程開發界定為:學校在小學一至六年級,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以學校教師為課程組織實施主體、以學生為游戲資源開發主體進行的,滿足學生興趣和身心發展需求的,適合學校具體特點和條件的課程開發策略,其中所指的游戲不包括網絡游戲。校本課程的結構和門類應該由學校或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校地域特色來確定,我們本著專業引領和服務的原則,指導一些學校和教師開發了《身體游戲》、《感官游戲》、《精神游戲》、《益智游戲》、《田間游戲》、《語言游戲》、《運動游戲》、《快樂游戲吧》等校本課程。
(一)確定課程總目標
游戲類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多種游戲的規則、技能、組織形式等,并自覺地將經典的傳統游戲、地方游戲和具有時代特色的游戲運用于課間與課余活動之中,繼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安全意識、合作意識、衛生意識,發展學生的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能力;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健全學生的人格和體魄,形成尊重、關懷、友善、分享等品質;使學生的生活變得自主、自由、健康、富有情趣,使學生的學習增添快樂的元素,享受幸福的童年,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活躍學校文化。
(二)組織與編排課程內容
游戲來自并超越現實生活,是個體自愿地認知與嬉戲活動,它伴有愉悅的情緒體驗,是具備一定規則的社會性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不同的是,游戲類課程具有較強的活動性、娛樂性、綜合性,它沒有嚴格的知識邏輯體系,教師都是根據自己具體的課程目標來編排課程內容。為了避免學生對于網絡游戲的迷戀,防止學生“上癮”,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因而不把其列為游戲類校本課程開發的范疇。游戲類校本課程內容的組織與編排形式如下:
⒈按時代特點與區域特點來組織和編排內容:如古代兒童游戲等、各民族兒童游戲、國外兒童游戲、現代兒童游戲,學生們根據不同的游戲來搜集、了解、模仿、改編。一些前輩流傳下來的一些古代經典游戲,如“投壺”、“擊壤”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戲,如“跳房子”、“翻手繩”、“摔元寶”等,我們將其引入到校本課程中來,引導學生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具有時代特征的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如“搭電子積木”、“悠悠球比賽”,同樣也納入了課程內容的范疇,增長了學生的知識,訓練了學生手指的靈活性。
⒉按學科性與非學科性兩個角度來考慮編排內容:有些游戲帶有一定的學科特點,如語言類游戲具有語文或外語學科特點;有些益智類的游戲具有數學學科特點;有些探究類游戲具有科學學科特點;另外還有體育類、音樂類、手工類、藝術創造類等游戲都帶有學科特色;有些游戲則有較強的綜合性或非學科性,如:“丟手絹”。
⒊按主題活動來編排內容:學生搜集和了解各種各樣的游戲;改編傳統游戲或地方游戲,改編現有的不適宜的兒童游戲;設計大型的群體性的室外游戲;設計室內小游戲;開展各種游戲活動等。倡導以若干人組成的小群體進行游戲,如“老鷹抓小雞”“桌上拔河比賽”等;但學生有時侯也根據個人需要與意愿,開展一些獨自玩的小游戲,如“走迷宮”、“擺七巧板”、“轉魔方”等。
(三)探討了五種游戲活動課型
除了組織開展各種游戲活動,我們還舉辦了游戲節,利用節假日開展大型群體性游戲活動,開設“室內游戲吧”和社區“兒童活動室”、游戲活動場地等。我們從 “兒童關注游戲”和“兒童進行游戲”兩個角度進行課堂教學的研究,產生了五種游戲活動的課型。
⒈以促進學生身心一元發展為目標的“主題游戲”課
當我們置身于游戲活動中,精神的快樂與身體的快樂合而為一。法布爾遠離喧囂的城市,舉家遷往鄉間小鎮,他鼓勵不能上“像樣的學校”的兒子,在鄉間能煉出強壯的身體和強健的頭腦,比在故事堆里更能發現美和真。因此,有專家認為,兒童的發展必須是身心一元的發展;兒童的教育也必須是身心一元的教育。為此,我們從游戲的內容入手,采取主題切入的方式,研究了益智、運動、語言、音樂、心理等主題游戲課的課堂活動方式:
激趣導入――身體游戲――心靈感悟――自由游戲――課外拓展
這只是一個基本的活動指導模式,教師根據游戲主題適當進行調整和變化。
以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心理主題游戲課《同舟共濟》為例:教師告訴大家,一只汽車備用輪胎象征著大海里的一艘小船,現在海面起風了,海浪也加大了,我們小組16人的生命受到了威脅。誰能上“小船”,誰就有了生的希望,但小船載不了16個人,怎么辦?在組長的帶領下,小組成員開始了認真的討論:誰有資格上“小船”?誰有價值上“小船”?誰有能力上“小船”?在“小船”載人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部分上船,部分落水是客觀的選擇, 這時教師開始進一步啟發:但面對生與死的選擇,我們是否可以突破極限,創造奇跡?
接下來,學生開始進行游戲。最后學生談感受,總結游戲成功的關鍵:要有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要有團隊協作精神;要學會運用平衡技巧。有了團結合作的理念,學生自由組合玩“穿針引線”和“流星雨”的團隊游戲,由課內游戲延伸到課外,教師課間進行適時的組織與參與。
⒉以指導學生搜集、整理游戲資源,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標的“活動展示課”
游戲是文化的起源。中國古代的兒童游戲從史前時期就已經出現,從游戲能反映出歷史的發展和不同時期的文化性格。為了讓兒童了解古代游戲和民族游戲、地方游戲,繼承優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我們開展了“古代兒童游戲”“爺爺奶奶玩過的游戲”和“地方兒童游戲”“國外兒童游戲”等的專題研究。并探索了游戲的活動展示課,研究了諸如“摜結子”、“蹴鞠”、“投壺”等游戲。
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實驗學校全宏永老師執教的《穿越時光――走進古代兒童游戲》,采取了如下教學活動流程:創設情景,激趣導入――匯報展示,師生共評――課外延伸,繼續探究。
課堂上,學生既有展示智力型游戲的,如七巧板、華容道,也有介紹博弈型游戲的,如打馬、六博、圍棋等,還有介紹文字型游戲的,如斗草、投壺、酒令;以及力量型對抗性團體游戲,如蹴鞠等。每組設計了游戲名稱展牌,運用自制課件,圖文并茂地對古代兒童游戲的起源、材料、規則、玩法等進行具體介紹,并進行現場表演。如《投壺》,學生從電影《赤壁》里截取了諸葛亮、周瑜、張飛投壺的場景來介紹,并裝扮成古人,用筷子做成箭進行了演示,看到“張飛”心急一大把箭投過去結果一支也沒進到壺里,同學們都笑了,由此總結出:玩投壺游戲要心靜,就像我們學習一樣,不能急于求成。從游戲中孩子們了解了我國的歷史文化,生成和構建了生活經驗。
⒊以指導學生對已有的游戲進行整合與改編、創造,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游戲設計課”
很多游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的游戲活動過于簡單,有的游戲不夠安全,有的游戲則在衛生方面不好把握。比如說用土塊和石塊來“打野戰”、玩彈弓,就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如何保證游戲的安全性、新穎性,讓它能永遠吸引學生的眼球呢?因此,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對游戲進行一定的整合與改編,讓游戲能散發出持久的魅力。
整合和改編型游戲課的流程為:激趣導入,介紹游戲――提供材料,展開游戲――發現問題,改編(整合)游戲――評改游戲,自由游戲
創造型游戲課的流程為:圍繞主題,開展討論――制定方案,嘗試游戲――展示游戲,適當評改――自由游戲。
下面再具體介紹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游戲的整合、改編與創新,以游戲的整合為例:
游戲與學科的整合,能夠幫助學生在玩中學,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有位課題研究人員讓孩子們自編童謠進行跳橡皮筋游戲:
Spring, spring, beautiful spring, fly kites, fly kites.
Summer, summer, hot summer, go swimming, go swimming.
Fall, fall, colourful fall, climb mountains, climb mountains.
Winter, winter, white winter, make a snowman, make a snowman.
游戲的改編方法,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換一換、變一變、加一加、想一想。通過對游戲的整合與改編,一些游戲活動更趨合理。削減危險動作、修改比賽規則、加入一些時尚元素,使之更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很好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改編之后的游戲使學生的需要得到滿足,安全得到保障,各種運動技能、意志品質得到培養,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
⒋以指導學生對經典個人小游戲活動進行深入了解為目標的“深度體驗課”
兒童在游戲中獲得的“自由感,對物體、行為、關系的支配感,使兒童在此時此地最充分地自我實現,感到情緒安寧舒適。游戲使孩子們成為建立在自由平等交往基礎上的兒童社會的成員。”一些經典的個人小游戲活動受到兒童的普遍喜愛,在游戲過程中能使學生產生興趣性體驗、自主性體驗、勝任感和成就感、幽默感和生理,如走迷宮、搭積木、玩魔方、沙坑游戲、玩風箏等。我們一般采取如下范式開展活動:
范例闡明“個”――范例闡明“類”――范例掌握規律──變式訓練
以走迷宮為例:教師從一個普通的迷宮圖入手,讓學生玩迷宮,尋找出路;在此基礎上,展示國內外不同的迷宮圖,如米諾斯迷宮、克里特迷宮、千島湖水上迷宮等,引導學生發現迷宮的秘密,了解迷宮的構成:通路、障礙、十字路口、入口、出口、背景等;自己設計迷宮,迷宮在生活中的運用,自由玩迷宮。
5.以教育性玩具(材料)為中介的“支架式活動課”
兒童的思維在手指上。玩具凝結著人類社會的文化歷史經驗,是訓練兒童思維的極佳物品。支架意指“教”對兒童的學習所具有的支持、引導和協助的作用。如玩具平衡盤、電子積木(一種電路游戲玩具,可以拼裝出收音機、電風扇等)。以玩具和游戲材料為中介的支架式活動課的基本步驟包含:
分析玩具或材料所蘊涵的概念或任務;確定搭設支架的計劃或步驟;進入任務情景;承認兒童合作游戲和兒童積極的探索;同伴游戲或獨立游戲,動態的效果評價。
(四)開展游戲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的個案研究
我們采取個案研究的方式,重點研究了游戲對兒童身體發展的作用,游戲對兒童認知發展的作用,游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作用,游戲對兒童情感發展的作用,游戲對兒童個性發展的作用等。
⒈讓孩子在游戲中懂得規則
游戲是規則的學校。惠加金認為:“文明生活巨大的本能力量起源于神話和禮儀:法律和秩序,商業和利潤,技能和工藝,詩歌、智慧和科學。它們全部都植根于游戲的原始土壤里。”游戲的規則幫助孩子擺脫自我中心,向社會合作發展。每個游戲的規則是每個孩子必須遵守的。游戲對孩子的誘惑,會使他們控制自己的行為而遵守規則,也讓孩子從新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孩子在與同伴游戲中掌握了規則,從而形成人際協調的合作關系。走入社會,他才能遵守社會的規則,做一個遵紀守法的社會人。
⒉讓孩子在游戲中產生自信
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基石。現實生活中,不少的孩子在外界強加的壓力下,膽小自卑,缺乏自信,意志消沉。長此下去,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發展。設計有針對性的游戲,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⒊讓孩子在游戲中鍛煉身體
身體運動型游戲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運動器官及內臟器官的生理機能起著提高和調整的良好作用,如提高興奮性和體溫,伸展關節韌帶等還可以達到使身體放松,消除疲勞。
我區一名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老師說,我既要關心孩子的學習,又要關心孩子的身體。這些孩子剛進學校時,參加開學典禮,40多個學生,暈倒1個,還有5個無法堅持下來,提前退場。如何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呢?田徑訓練孩子覺得枯燥乏味,于是我就引導孩子在課余時間開展游戲活動:將“障礙接力”改變為“小八路送情報”這一情景游戲,將游戲內容故事化。將游戲過程的各個障礙改為為繞過“敵人的哨崗”、跳過“小河”、爬過“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學生在練習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臨其境的練習使他們興致高漲,樂趣無窮,鍛煉了身體,也逐漸養成了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志向和習慣。
三、童年因游戲而精彩,構筑理想的童年生態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