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4: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一)課程設置安排不合理。
經濟法是門專業(yè)基礎課,其課程安排應該在專業(yè)課程講授之前進行。但是,學生在學習經濟法的同時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目前高校中已經開設有《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但是在法律基礎、經濟法、專業(yè)知識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在銜接上存在一些問題。課程設置方面,按照知識學習邏輯,學生應該首先掌握法律的基礎知識,例如:法律規(guī)范、法律關系等概念的學習,法律基礎的學習應該在經濟法學習之前進行。但是,在實際的高校教學中,《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和經濟法的開設時間是在同一個學期,一般是大一下學期。
(二)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所學內容的側重點原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實際教學中,不同的專業(yè)仍然使用同一本教材—《經濟法概論》,使用同樣的教案,完全忽視了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知識結構差異性,導致教學目標無法實現。另一方面,由于各個課程在制定教學計劃并沒有綜合考慮相互的關聯(lián)性,因此法律基礎、經濟學和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內容的協(xié)調性存在問題。法律基礎教授的法律知識很有限,導致講授法律基本知識的重擔壓在了經濟法教學上,結果經濟法教學內容所需講的內容偏多,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無法實現素質教育。
(三)教學評價不全面。
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評價不僅能夠檢驗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也是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影響,經濟法課程的教學評價和考試方法過于簡單,僅僅依賴考試來評價學生和教師顯然是不全面的。另外,在考核內容的選擇上重理論輕技能,這種忽視學生綜合技能培養(yǎng)的考核對于學生的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極不利的。
(四)理論與教學實踐嚴重脫節(jié)。
在目前的經濟法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包括:經濟法基礎理論、市場主體法、市場運行法、市場調控法及經濟仲裁與經濟司法法等五大部分,課時方面設置大部分在50到30多個學時之間。傳統(tǒng)的經濟法教學往往以講授式為主,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學偏重說理。其優(yōu)點是可是幫助學生快速的建立完整的經濟法學知識體系框架。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也有其弊端,即忽視了教學的實踐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現實脫節(jié),很難法律本身的價值及法律的合理性。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具體的司法糾紛時很難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導致理論與實踐產生嚴重脫節(jié)。很多人都知道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但是在最后在做到的時候卻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在日后經濟法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增強理論的實踐性應用,真正實現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二、對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認識與思考
(一)創(chuàng)新教學計劃,使經濟法與基礎課銜接。
法律基礎課程的開設可以為日后經濟法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兩者具有前后的繼承性。因此可以將經濟法課程的開設放在法律基礎課程之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間時間不能間隔太久。經濟法與統(tǒng)計原理、會計原理等課程同步開課,后續(xù)開設經濟類的專業(yè)課程,這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感到吃力或者是無所適從。
(二)教學內容因專業(yè)不同而異。
經濟法的教學內容中涉及眾多的法律條文和法規(guī),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介紹清楚每一個條文,這就要求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不同專業(yè)有選擇、有側重的進行教學。例如:工商管理類的專業(yè)教學中要重點介紹市場主體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財會專業(yè)應將重點放在介紹財會、稅收等法律上;農林經濟管理類的專業(yè)應重點介紹自然資源管理法規(guī)。教師只有充分把握好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精心設計每一章節(jié)的內容,才能有的放矢的教好每一節(jié)課。
(三)改革教學和考核方法。
以往傳統(tǒng)的以考試為主的考核方法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標準。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注意改革教學和考核方法。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針對目前社會中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并且撰寫專題論文,章節(jié)內容學習之后布置思考問題或者是作業(yè)題,通過對論文和作業(yè)的完成情況來評定學生的平時成績。通過過程性的評價不僅可以實時的讓學生反饋學習結果,還有助于督促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另外,最后的考試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考核方式,閉卷的方式以加強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記憶;論文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口試考察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思維敏捷性。
(四)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
論文關鍵詞:中職院校;法律;教學探析
《法律基礎知識》是中職學校的一門基礎課程,培養(yǎng)中職學生學習和掌握法律基礎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能力,成長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公民。
一、教學要具有針對性,授課要講藝術性
教師在傳授法律知識的同時,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為教學目的。實踐表明,法律課越能緊密聯(lián)系實際,就越受學生歡迎、效果越佳。因此法律基礎課要做到針對性、實效性,一方面教師應深入學生之中,使法律課與學生自身實際相結合。中職學生一般都文化基礎差,不愛學習,行為規(guī)范和自律能力差,敏感、好奇、容易沖動,同時自控力弱,缺乏足夠的支配力,法制觀念淡薄。面對這樣的群體,作為法律基礎課的任課教師,首先應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學生的特點,因勢利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多方面采集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事實說話,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另一方面法律課教學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相結合,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注意將教材的內容加以延續(xù)——例如“網絡犯罪”,這樣學生就會感到法律與他們的現實很近,就能較好的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如何使學生在學習法律基礎知識過程中能保持較高的學習情緒,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首先,教師要做到觀點正確、內容熟練、重點突出、口齒清晰。其次,要精心設計教案,使講課如同演劇,開場不久即有懸念,能吸引學生,集中其注意力,隨著課程往前進展,不斷有出現,令學生動情、喝彩或自發(fā)討論問題。這樣不僅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臨場應變能力,而且給學生提供了師生之問、同學之間交流協(xié)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現、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質。
二、教學要體現自主獨立性和能動性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教學方法 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形勢不斷發(fā)展,高校擴招,生源質量下降,且學生又面臨著經濟壓力、就業(yè)難、難以適應環(huán)境等多方面思想、心理問題,為此《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學習,善于總結,在教學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推進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思路,推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一、在師生關系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上我們一般采用講授法,其最大的優(yōu)點是知識容量大、效率高、通用性強等,但常常會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壓抑。改變這種現象可以采取以下做法:第一,由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選定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指出重點、難點,擬定思考題,然后讓學生進行課前自學,就思考題做出簡要答案并篩選出不懂的問題,教師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第二,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適于學生討論的、有價值的熱點話題,由學生講述自己的觀點,還可以組織討論,最后由教師作總結;第三,師生共同配合,總結本章節(jié)的內容,進行小節(jié),并布置作業(y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形成一個共同探討、教學相長的和諧統(tǒng)一體。
二、采用多種教學法,提高教學效果
1.專題講座式教學法
課堂講授是教學的基本形式,特別是某些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仍然要靠系統(tǒng)的講授來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可為學生形成比較完整和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打下扎實的基礎。我校的專題講座模塊包括六大塊:人才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道德觀教育、法制觀教育、實踐觀教育。所請校外的法制專家大都在一線工作,他們帶來最新的實踐實例和法律邊緣問題,引起學生的積極關注和思考,因此,專家講座深受學生的歡迎。
2.案例教學法
又稱情景教學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閱讀分析、評判和討論,進而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案,深化對相關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運用案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法較為直觀、生動,學生較為喜歡。在具體案例教學中,教師選取案例應當把握以下原則:(1)真實性,是指所選擇的案例應當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不是道聽途說或隨意杜撰的;(2)典型性,是指備受社會普遍關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教學案例沒有典型性就沒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學生們的廣泛關注和共鳴;(3)時代性,一方面,它充分反映了十七大的精神,特別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另一方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新法律、新法規(guī)不斷頒布和實施,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漸完善。這就要求教師在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與時俱進,及時選取和更新當前所發(fā)生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
3.演講、研討教學法
這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自我認識能力的高度訓練形式。教師在運用此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演講內容、研討題目不一定直接與書本有關,但必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結合。(2)老師要把握全局,對每一位演講(研討)的學生進行客觀的、側重的、肯定的評論。(3)研討的內容應以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為主導。但因為它需要大量時間收集資料,會擠占其他學科的課余學習時間,這種形式不宜過多。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現在的學生在全方位地接受外面的知識信息,自主意識強,思維日益成熟,若再把他們看作小孩子,隨意支配,不僅不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我們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也可以改善學生與老師的關系,由原來的教與學的關系變成相互交鋒學習的關系,使師生關系朋友化,學生更容易與老師進行思想交流。
4.電化教學法
我校采取的電化教學主要是組織學生觀看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影片,如《離開雷鋒的日子》、《可可西里》、《東京審判》、《〈今日說法〉精編版》等富有教育學習意義的影片。學生看后主動提交觀后感,與任課老師討論分析案例。
三、改進教學手段,采用現代化教學模式
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zhàn),學校應合理運用以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以新穎、充滿現代性的特點較好地適應了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人們接受信息的一般規(guī)律。它以大量圖文并茂、聲像俱備、富有變化的教學材料,以豐富、生動活潑的立體化的教學形式代替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有助于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利用聲、光、影像等現代技術。聲、光、影像能夠給人以立體化的感受,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印象深刻。多媒體綜合利用聲音、影像、動畫等現代傳播技術,的確有使學生便于理解,易于感染的效果。所以近來已被多數學校提倡和采用。我校制作了符合學校教學實際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件和網絡課程,積極制作精品課程,結合教學內容,從新聞、電視、網絡等媒體中及時下載有關資料,組織學生學習、觀看。二是可以利用學校的網絡平臺,傳遞信息,利用QQ、電子郵件、MSN和學生保持聯(lián)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同時我校還利用網絡論壇引導學生自主開展某些問題的討論,以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網絡交流是不見面的方式,學生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實話實說,從而方便教師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掌握有用信息。
四、改革考核方式,由單一的試卷考核轉變?yōu)槎嘟嵌鹊目己朔绞?/p>
以往的一張試卷定分數,忽視了學生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力。考核既要考核學生的基本知識和理論掌握的程度,更要兼顧學生的日常道德行為表現。我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采用平時成績、論文、社會調查報告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三者比例為4∶3∶3。學生的平時成績由任課老師根據對學生上課、參加活動的平時表現,以及學工部門、班主任等提供的學生學期表現情況綜合評定,加強對平時表現的考核力度。論文與專題研討的題目相結合,輔導學生如何剖題,如何收集相關信息,如何寫論文及發(fā)言稿。調查報告與同學們最感興趣的熱點話題相結合,學生可以自行設計題目、問卷,在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形成報告。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均有提高,有效地克服了過去那種高分低能,甚至知行脫節(jié)的現象。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過程,我們只有不斷地總結教學的實踐經驗,吸取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增強課堂吸引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知識教育為依托,實現能力教育,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祖嘉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三題.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
[2]范紅鳳.創(chuàng)新思想適德修養(yǎng)課教學的兒點看法.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9,VOL5,(3).
[3]莊和美.芻議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考試改革.科教縱橫,2009,(12).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yǎng);法律基礎;實踐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268-01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不僅具有鮮明的理論性和知識性,還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因此,“基礎”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片面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或者片面強調實踐教學忽視理論教學都是不可取的。其教學目標不僅要解決大學生知道不知道的問題,還要解決大學生“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完全依靠理論教學是難以奏效的,必須在教學方法和途徑上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研究。
一、實踐教學對“基礎”課教學的重要作用
1.實踐教學是實現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內化和外化的必要途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實踐,作為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也是人們思想道德品質形成之根本。通過實踐教學,一是可以將理論知識、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內化為受教育者的認知、情感和信念,二是可以使受教育者將自己的思想認識、道德觀念、法律意識等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并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之,如果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修養(yǎng)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或內心里,而不見諸行動,很可能將學生培養(yǎng)成“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那么修養(yǎng)就失去了意義,也不會產生任何效果。
2.實踐教學是實現教育者課程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德育的基本價值在于培養(yǎng)人的品德,德育課程的設置正是力圖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實現塑造人良好品行的教學目的,這與德育的價值追求是一致的;對于教育者來說,保證課程教學目的的充分實現即是保證德育價值的充分發(fā)揮。如果缺乏必要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不但使課程教學成為純粹的理論說教,而且使教學效果無法得到檢驗,更談不上實現教學目的了。
二、“基礎”課實踐教學應采取的模式
要想使實踐教學的目的得以實現,必須選擇合理的實踐教學模式,也就是課堂實踐、校內實踐與社會實踐三個層次的有機組合。
1.課堂實踐。課堂教學是理論灌輸的主要渠道,但是在教學中也應當強調實踐教學,以使外在灌輸與內在接受達到統(tǒng)一。課堂實踐的具體方式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選擇,例如,教師根據教學所涉及的內容,舉出典型的案例,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形成小組集體意見,并推薦代表向全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其他小組交流看法。然后由教師予以引導或總結。活動結束后,學生上交案例分析材料。
2.校內實踐。校園生活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也是實踐教學最直接的教育資源。校內實踐主要包括社團活動和校內調研活動兩種。社團活動主要是通過開展社團校園文化活動,如專題報告、讀書活動、論文評選等,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增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守紀律的品格。校內調研活動則應從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出發(fā),設計調查的主題,指導學生進行校內調查研究,使他們在實踐中感悟生活,引發(fā)思考。
3.社會實踐。實踐教學在層次上必須從課堂、校園延伸到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搭建知行統(tǒng)一的橋梁。社會實踐是實踐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具體的形式主要有:“以參觀考察為主要形式的感受型實踐活動;以社會調查和暑期社會實踐為主的踐行型實踐活動;以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為主的行為體驗性實踐活動。”[1] 如我們近年來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到九一八紀念館、兒童福利院、省博物館參觀、到敬老院、動物收容所進行服務、到社會上進行法律宣傳、暑期進行社會調查等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基礎課:思想道德修養(yǎng)、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馬哲論和"三個代表"形勢與政策、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體 育;
2、專業(yè)基礎課:建筑工程制圖、建筑材料與設備、建筑力學、建筑工程測量、經濟管理學基礎、建筑制圖測繪實訓、建筑工程測量實習;
3、專業(yè)主干課:房屋建筑學、建筑施工技術與組織、建筑工程預決算、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造價與建設監(jiān)理、建筑結構;
4、實訓項目: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建筑結構課程設計、建筑工程預算編制、畢業(yè)實習、畢業(yè)論文;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專題式教學 教學改革
專題式教學是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的有效途徑。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分層次,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打破各章節(jié)甚至各學科之間的界限,設定若干專題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這種專題式、開放型教學模式,不僅在內容設計上可以直接凸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的針對性和時代感,提高“基礎”課的實效性,而且為“基礎”課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提供了可能。近年來,我院在“基礎”課專題化教學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作為教學一線的老師,對“基礎”專題教學課的教學情況提出一點思考,以期與同行共同切磋。
一、“基礎”專題教學的原則
“基礎”專題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貫徹加強互動性、發(fā)展自主性、強化主體性、提高探究性、結合實踐性的教學思路,提出以重大理論問題和學生人生發(fā)展過程中提出的各種現實問題為切入點,改進課堂教學,提高實效性。為此,“基礎”課專題設計要遵循以下基本思想和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樹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課程一體化的整體意識,做到既有分工又相協(xié)調。為此,“基礎”課專題設計要研究新課程體系總體要求、目標和各門課程目標的整合與布局,把握好專題設置的方向。每門課程專題既要自成系列,又要與其他三門課程有效銜接,以體現整體性。具體專題的設置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圍繞某一理論主題,進行深入的闡述和具有示范性的探究。但是,專題與專題間應當具有邏輯關系,對實現教學目標起到協(xié)同作用。
(二)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活力,問題探索既是“基礎”課的本質,又是“基礎”課的靈魂。以問題設定教學起點和著力點,通過調研和深入學生,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使“基礎”課教學在不斷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時效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政治性、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
“基礎”課是一門政治課,然而同為政治課,與其他三門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相比,它是一門對大學生進行人生教育和指導大學生生活實踐的課程。“基礎”課直接面對大學生人生發(fā)展中的現實問題,將政治信仰、人生觀念融入生活實踐,其應用實踐性教育的特點非常明顯。
二、“基礎”課專題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專題式教學模式構建依據
根據“基礎”課新的教材體系,本門課程有四大知識模塊:第一模塊大學生活的適應(切入點),主要包括教材中“緒論”的內容;第二模塊(思想修養(yǎng))。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這三章以個體內在的精神支柱構建為內容,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愛國傳統(tǒng),把握新時期愛國主義特點,做忠誠的愛國者,并從正確理想信念確立和建構的高度,幫助大學生構建整個一生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把個體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提升到最高的境界。第三模塊(道德觀修養(yǎng)):主要包括第四章至第六章,這三章以大學生個體道德修養(yǎng)為基礎,幫助大學生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個體道德境界,自覺遵循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第四模塊(法制觀修養(yǎng)):主要包括第七章至第八章,這兩章從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和一般特點,到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制度,再到社會主義法律訴訟的基本內容和原則,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知識和程序,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在四大知識模塊中,緒論部分是思想理論前提,為后面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提供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和形而上的基礎。
(二)“基礎”課專題教學的組織形式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基礎課課程教材體系劃分為必修專題、選修專題、拓展專題和自學專題。共設計了八個專題。
1.必修專題。必修專題是“基礎”課程中的重點理論、和現實聯(lián)系密切的、學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疑惑的、對學生今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和成長有重要作用的內容作為重點講授內容設立成一系列專題。如:
第一專題:新階段新環(huán)境,調整適應發(fā)展。主要解決大一新生適應問題,適應大學生活是大學新生未來四年人生階段順利發(fā)展的第一步,“基礎”課則給予大學生高校學習生涯第一步的幫助,引導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新生活,提高獨立生活能力,樹立新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順利完成從中學向大學的人生轉變。
第二專題:遠大理想與人生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發(fā)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不僅為人生未來的發(fā)展提供明確的方向,而且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動力源。但部分大學新生并不能清醒地意識到目標理想的重要性,充滿了迷惘和困惑,甚至出現理想信念的空白點。理想信念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理想信念對于自我人生的重要意義,引導青年大學生自覺地考慮人生新目標,教育他們樹立遠大的抱負,在科學理想信念的指導下,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社會的理想結合起來,給自己的人生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第三專題:愛國情懷與時代取向。愛國主義教育旨在使大學生承擔起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在全球化條件下如何理國更是大學生必須思考的時代課題。
第四專題:人生意義與價值追求,主要從大學生個體發(fā)展要求的視角出發(fā),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人生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人生引導。
第八專題:法律意識與憲法精神;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更側重于從國家與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法治觀,以及培養(yǎng)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
2.選修專題。選修專題主要是根據所授課程內容,如針對大學生的人生、愛情和健康心理等問題,通過講座等形式進行,聘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擔任講座首席教授。如第五專題:道德修養(yǎng)與現代文明;第六專題:情感生活與戀愛取舍。
3.拓展專題。拓展專題主要要求學生根據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結合中國國情,結合當前現實,把教材中有些教學內容,通過討論講析、演講、論文撰寫等形式展現出來,把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和學生寫出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文章,作為考查學生平時學習效果的重要依據。如:第七專題,守則意識與職業(yè)精神。
三、“基礎”課專題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恰當處理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的依存與超越的關系
教材體系是教學的重要基礎,而教學體系是教學的關鍵;教材體系是課程目標和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基礎和依據,教學內容是教材內容的開拓和發(fā)展,教材體系的作用和功能必須依靠教學體系才能真正得到發(fā)揮。在專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否根據環(huán)境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深入解讀和再創(chuàng)造,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關鍵。一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一方面要透徹地分析教材中的規(guī)定內容,通過對教材的認真分析,對教材內容進行處理,使自己對教材的框架結構、內在邏輯爛熟于心,從而能夠游刃有余地駕馭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將課本內容轉變?yōu)椤白约旱臇|西”,使教學既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二是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化。限于內容篇幅和教學時數的限制,教材的一些重點、難點章節(jié)內容也只是“點到為止”或者“一帶而過”,因此,需要作進一步的理論上的拓展和深化。三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目前的教材整體性和框架性的特征非常突出。在實際教學中,對一些重點的內容需要進行具體化的處理,這樣才能使教學內容變得“有血有肉”。
(二)注重“學生為本”與“教師主導”的統(tǒng)一
“基礎”課專題教學強調“學生為本”和“教師主導”的統(tǒng)一,是由其教學的目的、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決定的。“基礎”課的特點在于它是引導大學生人生發(fā)展,指導大學生生活實踐的課程。因此,著眼于個體人生發(fā)展問題的研究和教育,直面大學生人生發(fā)展中的現實問題,將政治信仰、人生觀念融入生活實踐是“基礎”課教育的特點。“基礎”課的人生課程和實踐性的特點就要求在實施專題教學中既要突出“學生為本”又要強調“教師主導”,二者達到統(tǒng)一與協(xié)調。學生是教學的中心,也是教學的目的;學生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學生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的根本,一切教學都必須以“學生為本”。基礎課專題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首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相信學生、調動學生,為學生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基礎課專題教學強調“教師主導”,是因為教師既擔負教學內容選擇、方法導引等職責,更承載價值導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設計者、發(fā)起者與領導者,對整個教學起規(guī)劃與導引作用,通過系統(tǒng)的有計劃的知識傳授、理論闡釋、言傳身教等多種方式對學生價值觀等產生重大影響。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溝通、交流,共同探討問題,才能完成學生認同、接受、內化,進而升華精神世界的重要使命。因此,“學生為本”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關涉教學的根本性的問題,它的視域是學生的地位問題;而“教師主導”更多的意蘊是教師的功能與價值,以及在教學中應采用的手段。
(三)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與課程考核體系
完善的課程評價與課程考核體系,體現著基礎課專題教學取得怎樣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已經形成了把課堂教學的過程考核、學生日常的思想道德行為表現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思路。一是考核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由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出勤、違紀等)、課堂表現(聽課筆記、提問回答、討論演講辯論發(fā)言等)、完成作業(yè)情況(作業(yè)、論文、演講稿、調查報告等)構成。二是考核學生日常的思想道德行為表現,這一部分成績的考核應具體參照德育量化考核細則,可以考慮交由班主任、學生處、團委等學生教育管理機構及專職學生工作干部完成,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教師則應該加強相互之間的協(xié)作和溝通。三是終結性考核,《基礎》課的試卷考試應多采用開卷,試題則體現思考性、教育性、思想針對性、素質提高性等考核目標,試題的理想選擇應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有機統(tǒng)一,客觀性考題考查學生是否達到教學基本要求,主觀性考題用來測試學生的能力素質,從而為教學過程的改進提供真實的信息反饋。今后,需要在完善原有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對學生的課堂理論學習與實際表現相統(tǒng)一,采取多種方式,綜合考核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實際運用,力求全面、真實、客觀地反映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法律素養(yǎng)、價值取向和行為決策能力,構建出以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標準的,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為中心的測評指標體系,從而真正達到專題教學的效用。
參考文獻:
[1]房攻.深化“兩課”改革 提升教學實效[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2]周雙娥.運用專題教學,促進兩課教學改革[J].鄂州大學學報,2001,(4).
[3]陳朝勇,賈陽果.專題式教學法――高校“思政課”教學之應然選擇[J].教學研究,2006,(5).
[4]趙明媚,陳瑩.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5]羅國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編寫的有關問題[J].思想理論導刊(增刊),2006.
[6]吳潛濤.“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性質、邏輯結構與特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增刊),2006.
【關鍵詞】中職 ;法律事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
一、中職法律事務專業(yè)就業(yè)方向及情況
我國的法律工作者分為三類:正規(guī)化的法律工作者,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和公證員,國家對他們有統(tǒng)一的執(zhí)業(yè)要求,統(tǒng)一的職業(yè)準入考試,在所有法律工作者中專業(yè)要求是最高的;半正規(guī)化的法律工作者,包括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企業(yè)法律顧問、仲裁員,各個行業(yè)有各自的職業(yè)準人條件,就法律專業(yè)素質而言,一般要比第一類低,但是又具有本行業(yè)的一些特殊要求;非正規(guī)化的法律工作者,包括人民調解員、基層治安保衛(wèi)人員,一般不需要專門的法律知識,雖然近年來國家也對他們進行過長短不同的法律培訓。這三類法律工作者都是我國法律工作者的組成部分,但是他們職業(yè)化的程度不同,分別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法律需求。
中職法律事務專業(yè)的就業(yè)方向主要為非正規(guī)化的法律工作者。法學類專業(yè)畢業(yè)的專科生就業(yè)情況并不樂觀。近年來, 根據部分學校對畢業(yè)生的跟蹤調查, 通過走訪、問卷調查、座談、學生社會實踐等形式, 法學畢業(yè)生在其選擇職業(yè)發(fā)展方向時, 大多數選擇與“法”相關聯(lián)的新型就業(yè)崗位,根據其個人性格特點、專業(yè)特長, 選擇在企業(yè)、公司的商務部任職,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在商務合同的簽訂、談判維護企業(yè)利益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自身的價值也在實際應用中體現出來。同時,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展現出新的發(fā)展趨勢,基層鄉(xiāng)、鎮(zhèn)、村、社區(qū)對具備相關法律知識以及調節(jié)能力,同時能夠忍受基層工作閑雜繁瑣法律工作人員需求很大。他們一般處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小城市、縣城、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 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qū), 條件艱苦, 收入較低,一般本科或者高職高專法學畢業(yè)生較少考慮。但由于大量的法律糾紛發(fā)生在基層, 從法律的作用和實效發(fā)揮上來講, 基層特別需要法律工作者以熱情的笑容、熟練的法律知識為農民和社區(qū)居民提供人性化的法律服務。因此, 我們應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 對該專業(yè)的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行調整。
二、中職法律事務專業(yè)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就業(yè)形勢嚴峻
每年大學本科、專科畢業(yè)生的數量超過10萬人,越來越多的法律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問題已經成為擺在國家和畢業(yè)生個人面前的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根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2002年的數據,國務院部委院校法學專業(yè)學生的綜合就業(yè)率為77%,在全部214個專業(yè)中排在第187位,2002年以后法學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形勢更加嚴峻,2005年成為墊底的專業(yè)。中職法律事務專業(yè)學生作為法學中專畢業(yè)生出現在社會中,其就業(yè)受到來自法律行業(yè)高學歷高標準職業(yè)化以及法學專業(yè)大學畢業(yè)生人數居高不下的雙重壓力下顯得格外嚴峻。
(二)法律職業(yè)的關系模糊
就我國的情況看,法律職業(yè)一般分為四種,即法律輔助事務型、法律執(zhí)行型、基層法律實務型和法律技術型。筆者在此提到的法律職業(yè)主要是指法律輔助事務型。然而,現階段中職法律事務專業(yè)在促進法律職業(yè)方面,一直存在嚴重的偏離。概括說來,其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中職法律事務教育沒有成為中職生通往法律職業(yè)的必備條件;第二,中職法律事務教育并不以法律職業(yè)需要的人才作為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第三,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自覺地貫穿法律職業(yè)的基本要求;第四,中職法律事務教育缺乏應有的法律職業(yè)實踐。
(三)實踐性不足
長期以來,所有的法學教育都有一個特點,即:“我們有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沒有運用法律知識來解剖案例的能力,我們的法律教育也許教給學生諸多的法律解釋的概念,但卻沒有教給他們使用法律解釋的技巧。”學生畢業(yè)后走上工作崗位,他們只是單純地硬搬、硬套法律條文,而對案件的具體情形缺乏全面的分析,應對突發(fā)事件、疑難復雜案件的能力欠缺。而且中職生由于年齡和心理不成熟,在面對職業(yè)環(huán)境和問題時更加顯得措手無策,三年中職學習似乎對他們的工作起效不大。
(四)教學目標不明確
長期以來,我國中職法律基礎教育被劃歸為“德育”范疇。《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基礎》與《哲學與人生》等中職公共課統(tǒng)稱為“德育課”。中職法律基礎教育呈現“德育”屬性。然而,這種屬性歸屬缺陷明顯: 1、容易導致概念混亂。“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內涵不同,外延也不存在重合,將“法律教育”歸屬“道德教育”范疇,令人費解。2、容易導致教學目標混亂。法律基礎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尊重和遵守法律的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品格高尚、對社會負責的公民。兩者目標不同。將“法律教育”歸屬于“道德教育”,容易讓施教者教學目標混亂。
三、中職法律事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確定
中職院校應根據不同的專業(yè)特點設計人才培養(yǎng)活動的具體方案。人才培養(yǎng)方案亦即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 它一般包括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大綱三部分。筆者認為, 針對中職法律事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定位應是: 律師助理、書記員、基層社法律工作者以及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等的法律工作者。因此, 法律事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應當是: 培養(yǎng)具有高尚的法律倫理道德, 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識, 有較強的專業(yè)技能, 有較強的說、寫能力, 能夠較好地為地方法制建設服務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同時,結合學生警體相關課程的嚴格要求,使得學生通過三年的專業(yè)學習和系統(tǒng)訓練,學生達到“六個一”法律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即有一身剛正不阿的正氣、有一個雄厚扎實的專業(yè)功底、有一種適應社會的實踐能力、有一副思維縝密的雄辯口才、有一手運用文字的熟練技能、有一副制敵自衛(wèi)的矯健身手。
四、中職法律事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
(一)修訂教學計劃,整合課程體系
1.合理設置法律專業(yè)課程。
由于中職學生的心理生理和基礎知識的限制,結合中職學校特點,法律課程設置可以分為專業(yè)課、警體課、拓展課。(1) 專業(yè)課主要根據中職學生不同年級挑選適合其學習理解的法律課程以及相應的文化課程, 是學生成績的主要來源, 是保證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理論的主要陣地, 是保證學生法律專業(yè)學習質量與規(guī)格的主要途徑。(2) 重視警體課。通過體能、制敵技巧和安全防衛(wèi)等的培養(yǎng)與訓練,使得學生有強健的體魄。(3)完善拓展課的設置。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愛好和特點及社會的需求等, 選擇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等方面的知識,不斷優(yōu)化他們知識結構, 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和技能, 滿足學生的個性、愛好、興趣、特長等。
2.合理選擇課程內容和教材。由于教學時間短、中職生學習能力較低,而我國法律體系龐雜、法律知識繁多,確定中職法律基礎教學內容并非易事。要遵循兩個原則: 1、目標原則。根據中職法律基礎教學目標來確定教學內容。2、對象原則。根據中職生的特點和需求確定教學內容。他們知識基礎較差、學習理論知識能力低、容易接受實用性和操作性較強的知識。因此,中職法律基礎教學內容應該做到三點: 易懂、實用、有趣。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一方面, 我們要在堅持傳授法學基礎理論的同時, 結合國內現行法律、法規(guī)與政策,引導學生進行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嘗試, 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應變能力。另一方面, 我們要在所有課程的安排上, 緊跟法學發(fā)展的客觀實際, 及時增加新的內容, 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為中職學生設計一套符合中職學生的法律專業(yè)教材,這樣能與高職高專、本科法學教育相區(qū)別,滿足中職法律事務專業(yè)學生的知識需要和學習特點。
3.注重課程功能和方法。根據 “六個一”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要求, 我們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 開設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實踐性的特殊專業(yè)課程。①開設公、檢、法、律師、法律顧問及其他與法律工作有關的職業(yè)道德教育課程, 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一顆公心”, 使學生具有較高的法律職業(yè)道德素質。②在司法文書課程和法律邏輯學課程之外, 開設語文課、辯論與演講方法課、速記課、律師實務、法律修辭學等課程, 并要求各專業(yè)課程任課教師布置旨在提高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作業(yè)( 專題小論文、案件分析報告或讀書報告等) , 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訓練文字表達能力的機會, 練就學生的“一支硬筆”。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書面表達好, 邏輯縝密, 能夠快速、準確、流暢、簡明、規(guī)范、熟練地制作法律文書及各種現場筆錄的法律職業(yè)人才。③為鑄造學生“一張鐵嘴”, 在語言學習方面, 應開設普通話、地方通用語言、典型方言和一般的院校方所在地鄰近國家語種的訓練課程。比如: 在同學之間結組進行“傳”“幫”“教”活動, 邀請相關專家作專題講座, 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同時, 開設講授辯論與演講方法和技巧的課程, 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④注重學生警體課的學習,可在課程中安排散打,擒拿格斗等相應內容,培養(yǎng)學生強健體格。
4.實踐教學應注重落實理論聯(lián)系實際。(1) 改變過去那種法學實踐教學依賴于法學理論教學的狀況, 構建一條從一般應用基本技能到法律專業(yè)應用技能的培養(yǎng)主線, 突出操作能力和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2) 在安排實習基地上, 要選擇那些學生參與操作條件好, 動手機會多的地方, 創(chuàng)造條件, 讓學生在實習期間內盡可能到公、檢、法、司各部門以及基層社區(qū)輪轉一圈, 讓學生了解各部門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3) 在確定實習內容方面, 要從增強學生作為法律工作者的職業(yè)意識, 提高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解決實際案件的能力入手, 制定嚴密的計劃、可行的措施, 以加強實習的效果。
(二)推進教學改革
1.革新教學觀念。要求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主體, 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展為中心”的現代教學理念,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2.變革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壓縮教學內容的總量, 要重點講授各門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難點、疑點、重點。在給學生理解、消化和思考知識的余地的同時, 讓學生有時間廣泛涉獵課外知識; 要適當增加法學學科的前沿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 通過有一定的學術觀點和學術動態(tài)的介紹, 讓學生及時掌握法學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及其學術成果; 要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加強學生的職業(yè)技能。
3.創(chuàng)新教學組織形式與方法。教師應結合法律課的特點多采用引導式、啟發(fā)式教學等形式, 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 還應要求教師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和需要,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將課堂講授與討論式教學、模擬法庭式教學、案例式教學、觀摩式教學等方法有機結合, 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使課堂教學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過程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學習過程轉變。
4.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律專業(yè)要求每位教師時時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特別是中職學生正處于各種觀念混淆的年齡段,教師應當抓住時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如刑法課教師在講授刑法學時, 通過實例說明任何人犯罪都必然受法律制裁, 司法人員更不能貪贓枉法、自毀前程; 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行政訴訟法學任課教師則強調程序公正的重要性, 讓學生樹立司法公正的理念。
5.積極開展活動。積極開展一系列學術活動, 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 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 舉辦法學專題講座; 開展“每月一庭”活動; 不定期地舉辦各種形式的演講比賽、法學辯論擂臺賽、朗誦比賽等活動; 邀請著名律師、法官、檢察官以及社區(qū)調解員等到學校, 與法學專業(yè)學生進行座談, 就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 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實現思想與思想的撞擊,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等。
參考文獻:
[1] 時紅霞. 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構建 .教育與職業(yè).第5期.總第537期2007年2月中.
[2] 朱景文. 中國法律工作者的職業(yè)化分析.法學研究.2008年第5期
[3] 楊善銘. 公民教育視野下中職法律基礎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從美國公民法律教育屬性看我國中職法律基礎教育改革. 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2年4月第2期( 總第 91 期)
[4] 丁華宇.法律職業(yè)化背景下中國法學本科教育. 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第21期.總第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