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4: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三嚴三爭剖析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筑牢“趕考”意識,鞭策自省
的“趕考”說,影響巨大,意味深長。自古以來,多少人投身考場,或失意沉默,一蹶不振,或金榜題名,功成名就。深諳其理,在我黨即將掌握全國政權之際,提出“兩個務必”,“進京趕考”、“不當李自成”等著名論述。機關工作責任大、標準高、要求嚴。機關干部的工作就是一個“趕考、考試、交卷”的過程,只有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才能向黨、向國家、向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因此,必須不斷強化“趕考”意識自我鞭策。要摒棄優越感,消除“免試”心理,心系事業,情注基層,熱心服務,自覺接受廣大官兵的監督和“考核”;要自覺好學求知,不斷“加鋼淬火”,提升“應試”能力;要時時低調做人、踏實干事,處處謹言慎行、不驕不躁,事事反省總結、沉穩工作,當一名“模范考生”。
筑牢“問題”意識,明察秋毫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電廠的發電機出現故障,由于電機結構太復雜,大家手足無措,便請了一位專家。沒多久。專家只在電機圖紙的故障位置上畫了一下,然后讓他們按照所指的位置檢查修理,結果電機正常運轉。專家所收報酬頗高,引起眾人非議。專家解釋道:很多人知道是電機的哪個部件內部壞了,但不知道部件內部是哪根電絲出現問題。我雖然只在圖紙上畫了一下,但真正的價值是在于我找到了問題的真正癥結。在工作當中,也要增強這種發現問題、洞察隱患、剖析矛盾、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本領,始終堅持求真務實。不放過工作中的任何疑點和困惑,有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真正搞明弄清、吃透弄懂。
筑牢“精品”意識,小事細做
機關工作崗位特殊、責任重大,要求機關干部必須樹立“精品”意識,勤奮敬業、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在標準上要堅持一個“高”字,做到寫材料看文章字句用得準不準、摳得細不細,會議組織看到位不到位、標準高不高,干事看想得全不全、落實得好不好。在質量上體現一個“優”字。名牌商品之所以受到青睞,原因在于它是用誠信和責任打造出的品牌,這是它的真正價值。機關工作要出精品,也源于機關干部的責任心。責任心強就會對工作投入更大精力,花費更大心思,竭盡全力、深研細鉆、精雕細刻,工作才會出色漂亮、優質高效;反之,就會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濫竽充數不以為然,出現差錯滿不在乎。
筑牢“亮劍”意識,攻堅克難
亮劍意識既是一種工作膽識和魄力,更是一種智慧和謀略。有人形容機關工作: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唯唯諾諾、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等等。機關工作是要謹小慎微,但思想上過分緊張.就會像一張長期拉滿的弓,如果不注意收縮.遲早會斷掉。這也就束縛住了闖勁而故步自封,禁錮住了思維而循規蹈矩,羈絆住了腳步而作繭自縛,必然導致工作成效事與愿違。機關工作事事關系全局,要求機關干部對工作必須想得早、思得深、謀得遠,敢于亮劍、勇于亮劍、善于亮劍。要有以“亮”為先的膽識.有爭第一創一流的勇氣,有不服輸不放棄的心氣,并外化為一種工作的精神狀態;要解決好怎么“亮”的問題,做到適時適地而“亮”,防止盲目隨意。在工作目標確定后,不畏艱難、持之以恒;要有“劍”可亮.經常查找短處弱項,潛心注重完善提高,努力做到能力強素質高,有過人之處、高人一籌的本領,不斷集聚“亮劍”的底氣和勇氣。
【關鍵詞】基層,區隊,規范化,創先爭優
正文:2013年,XX礦先后在掘進二隊施工的己15-17―13042機巷、風巷、切眼召開了3次質量標準化現場會;2014年9月,集團在該隊施工的己15-17―12022機巷召開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推進會,得到了集團領導的高度評價,集團90多個兄弟單位前來觀摩學習。同時,該隊在2014年8月,在己15-17―12022機巷創造了單月進尺310.3米的最高記錄;2015年4月28日,XX礦在該隊施工的己15-17―11072機巷召開質量標準化現場會,等等。面對不同條件的工作地點,掘進二隊都能做到“質量精品化、生產創水平”。該隊以“章”管事,以“嚴”管理,以“比”促升,以“情”感人,“四輪驅動”打造一流隊伍的先進管理經驗值得煤礦企業基層區隊學習借鑒。
一、以“章”管事,規范制度
為了使隊里的各項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軌道,該隊在大家共同討論并同意的基礎上,先后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使各項工作走向規范化、流程化。一是建立完善了“菜單式管理法”。該隊堅持依靠各項管理制度進行規范化管理,建立完善了“菜單式管理法”,實施表格規范化管理,包括“自主管理日報”、“值班干部流程表”、“干部出勤工作量化細化考核表”、“機電設備檢修計劃表”和“二三級構建考核表”等內容。“自主管理日報”:每天一期,將前一日的質量達標情況、進尺任務完成情況、隱患排查整改情況、責任追究結果以及當日工作安排等如實地統計在日報表上,并公示在班前會上,讓每個職工干部都能做到心中有數。便于安排工作,達到了動態考核,精細化考核的目的。“干部值班流程表”:以表格的形式明確值班干部在值班期間每一個時間段需要開展的工作,要求值班干部嚴格按照流程逐條落實,并將工作情況認真填寫在值班干部流程表上,這種方法大大提高了值班干部的工作效率,有效杜絕了工作漏洞。“干部出勤工作量化細化考核表”:相當于干部的工作日記,要求每名干部每天將當班的工作完成情況填寫到考核表中,作為月底工作量考核的依據。“機電設備檢修計劃表”:將所管轄的每臺機電設備登記在冊,詳細標注檢修周期和檢修標準,檢修人員檢修后填寫檢修結果并簽字,確保責任到人,檢修到位。“二三級構建考核表”:根據礦規定,該隊認真開展區隊對班組、班組對職工安全考核的二、三級構建工作。
二是制定實施了“五位一體”驗收模式。在抓工程施工質量這個關鍵環節中,該隊堅持工程質量齊抓共管原則,同時進一步明確誰管理、誰落實、誰考核、誰獎懲,實施“五位一體”驗收模式。一是施工人員自我驗收,要求施工人員在施工時必須帶有尺子、小線,對照工程質量驗收制度規定的詳細參數進行邊施工邊自檢,確保達到合格要求;二是驗收員跟班驗收,每班安排一個驗收員與當班施工班組的職工同上同下,記錄當班的施工情況,施工結束時以抽檢的方式進行檢查;三是班組長互檢驗收,接班班組的班組長對上班工程質量進行驗收,發現上班工程質量出現問題并當班進行整改的,可對上班進行扣尺,對當班進尺數進行獎勵;四是跟班干部把關驗收,每班結束后,跟班干部將當班驗收情況填寫到自主管理日報中,作為當班工作質量的考核依據;五是主管技術員總體驗收,對整個巷道的質量、安全、文明衛生從頭到尾不留死角的排查一遍,對不符合標準的堅決推倒重來,并實行跟蹤管理直至達標,絕不讓小問題拖延變成大問題。通過層層驗收把關,有效提升了該隊的質量標準化水平。
制度和措施的健全與落實,調動了全隊干部職工的工作熱情,激發了大家的斗志。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敬業奉獻,單位自主管理上取得了顯著成績。
二、以“嚴”管理,強化執行
掘進二隊一切以制度為準繩,在考核方面不講“人情”,不論干部或是職工,違反規章制度,一視同仁處理。
一是轉變干部作風。在不斷完善干部考核細則的同時,掘進二隊安排專人對干部進行考核,按照考核結果支付干部工資。要求值班干部必須嚴格按照值班流程條款進行逐條落實,入井干部升井后第一時間到隊里填寫當班的工作量、排查的隱患及制約生產的問題,并對干部的入井時間進行統計。要求干部平時工作中必須消除“慵懶散”現象,隊管理干部必須著力解決思想平庸、能力平庸、消極懈怠、工作不作為、辦事效率低、團結協作意識差、紀律觀念淡薄等問題,反對做“太平官”。通過嚴管干部,轉變干部作風,提升干部的執行力。
二是規范職工行為。一方面掘進二隊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內部反“三違”管理規定,大力開展內部反“三違”工作。實行反“三違”指標分解管理。班組長以上干部每人每月一個反“三違”指標。對完不成反“三違”指標的人員進行處罰,對查處“三違”有功的人員進行獎勵,激勵管理人員嚴抓安全管理,杜絕干部職工“三違”現象發生。對“三違”人員本人進行處罰,月底工資降級考核,并要求其寫出深刻檢查。通過加強內部反“三違”工作,規范了職工的遵章守紀意識,基本杜絕了“三違”現象,實現了本質安全。
三是嚴格考核獎懲。一是掘進二隊每個月月底召集班組長以上管理人員召開考核總結會,對本月的考核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存在問題較多的班組或個人進行重點分析,查擺出問題產生的根源,并對考核細則進行補充完善,保證考核細則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二是掘進二隊將每項考核結果都及時公布到隊會議室的牌板上,確保每名職工都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被查出的問題,每日的考核得分,做到公開、公正、公平。三是掘進二隊在考核獎懲上做到獎罰分明,不斷提升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通過對干部職工的嚴格約束和管理,掘進二隊的隊伍整體素質得到了不斷提高,確保了政令暢通,各項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實。
三、以“比”促升,爭先創優
為提升單位自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工作質量,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掘進二隊大力開展“三個品牌、一個優秀”活動,激發各班組和每名干部職工的“創先爭優”意識。掘進二隊制定了“創先爭優”評比辦法,將安全、質量、生產任務、材料管控、班組建設情況作為考核內容,每日根據各班組當班有無安全事故、質量事故、生產事故,當班有無扣尺情況,當班材料消耗情況,當班有無“三違”情況,職工有無不規范行為等情況進行考核,評出品牌班組、品牌班組長以及品牌職工,月底按照全月各品牌評選綜合排名情況進行獎勵。同時,將各班組五項考核情況與礦“兩抓一追究”(抓干部作風轉變、抓工作作風落實、嚴肅責任追究)情況作為跟班干部考核依據,每日評選出一名“優秀干部”和一名“落后干部”,月底根據全月綜合評比情況評選出月度“優秀干部”以及“落后干部”,對“優秀干部”及“落后干部”進行獎懲。通過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在單位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促進各項工作的不斷提升。
四、以“情”感人,凝聚人心
掘進二隊在干部職工隊伍管理上,堅持以情管人,加強干部與職工之間的情感溝通,時刻關心、關愛職工,與職工建立了深厚的工友情,確保了隊伍的和諧穩定。
一是以真情贏得職工信任。該隊隊管干部圍繞“七必談”開展“4、6、8、10”談心工程(班組長每周與4名職工談心;跟班干部每周與6名職工談心;副隊長每周與8名職工談心;隊長、書記每周與10名職工談心),有的放矢的談心工程,在工作進步時,及時談心鼓勵;在工作變動時,提前談心解除顧慮;發現不良行為時,主動談心剖析,幫助放下思想包袱;發現人員關系矛盾時,及時談心解開心結;工作出現差錯時,積極談心找原因糾偏差。貫穿于日常工作中的談心工程,解開了許多職工的“心結”,營造了一種團結互助、共同進步的和風細雨般的環境。
二是以深情拉近干群關系。掘進二隊從關愛職工入手,始終把職工的冷暖放在心坎上,認真開展“六必訪”工作,為職工分憂解難。該隊規定包班干部每個月必須家訪兩家困難職工,班前會時留意考察職工精神狀態,做到職工不帶病、不帶情緒上班。定期召開職工生活會,解決職工思想、生活上遇到的難題。
三是以激情感染干部職工。激情是實現愿望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只有那些對自己的愿望真正有激情的人,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愿望變成美好的現實。要使干部職工隊伍工作有激情,隊長的率先垂范作用很重要。該隊隊長上任伊始,便在全隊干部職工大會上提出了“抓落實向我看,抓落實跟”的鄭重承諾,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掘進二隊引好路,導好航,把掘進二隊建設成一個精誠團結、朝氣蓬勃、奮發進取的戰斗堡壘。因此,工作中,他時時以身作則,處處率先垂范,堅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和帶動身邊干部職工。他要求讓職工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
孔子“中庸”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傳統的“尚中”觀念。如:“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師,顓孫師,即子張。商,卜商,即子夏。二人均為孔子弟子。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更強一些,孔子評價說:“子張有些過分,子夏有些趕不上。”子貢以為,子張“有些過分”,自然要比“有些趕不上”的子夏強些,孰料孔子的回答則是:“過分和趕不上同樣不好”。在這里,孔子衡量弟子孰優孰劣的標準是“中”,即“無過無不及”。
“中”也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導思想和行為原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質彬彬”也就是前文所謂的“中行”,對一個人而言,美好的素質和合理的行為都是不可偏廢的。事實上,孔子本人也正是以“中”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準則的,其曰:“吾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兩端,或謂指“不及和過頭兩個極端”;或謂指“事情的兩個方面”。總之“叩其兩端”是孔子在認識事物、獲取知識、解疑釋惑的過程中體會到的一種思想方法,此種方法,其核心即為“用其中”。可見,對于傳統文化持“因、損、益”態度的理性主義大師孔子,對傳統“尚中”觀念是持完全贊成的態度的。
時中:中庸的內在本質
如果說“尚中”是傳統觀念,為孔子所繼承,并成為其“中庸”思想的邏輯起點;那么“時中”則是孔子對傳統“尚中”觀念的豐富和發展,是其“中庸”思想的邏輯展開。
與“中”一樣,“時”也是一種起源甚古的觀念。孔子一向重視“時”,其曰:“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強調“時”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不但治國。就連說話,孔子也是“時然后言”,并主張“言不當其時則閉慎而觀”。不但說話,就連看到飛鳥,孔子也不免“時哉時哉”之嘆:“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因此,孔子特別強調:“君子務時。”
孔子的貢獻在于,將“時”與“中”聯系起來,形成了“時中”的觀念:“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時中”,即“隨時以處中”,用《論語》所記孔子的話說,就是“無可無不可”。孔子說,不動搖自己意志,不辱沒自己身份,這是伯夷、叔齊的特點。柳下惠、少連降低自己意志,屈辱自己身份了,可是言語合乎法度,行為經過思慮,那也不過如此罷了。虞仲、夷逸逃世隱居,放肆直言。行為廉潔,被廢棄了也是他的權術。而孔子認為自己與他們不同,乃是“無可無不可”。
如何理解孔子的“無可無不可”,《孟子?公孫丑上》的一段評論正好可以做其注腳:“(公孫丑)曰:‘伯夷、伊尹何如?’(孟子)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不難看出,孔子與其他諸人的區別在于,其他諸人固守一節,而孔子則“無可無不可”。所以孟子說:“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中正:中庸的規范原則
前面說,“時中”就是變通趨時,這種“變”,并非沒有標準,其標準就是“禮”,“禮”是孔子中庸思想的規范原則。孔子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在《論語》中,有不少材料反映了“中庸”與“禮”的關系,如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過分恭敬,而不約之以禮,就未免勞倦;過分謹慎,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流于膽怯懦弱;過分敢作敢為,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盲動闖禍;過分直率,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尖酸刻薄。恭敬、謹慎、勇敢、直率,本來都屬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認為,如果發揮不當,或不用禮來約束,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很明顯,在這里,“禮”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適中的規范原則。又如:“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博學”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態度,如其曰:“君子不器。”(為政)即君子不應當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處。而如果想有多種用處,無疑需要博學。但孔子同時又強調,“博學”不能走極端,必須“約之以禮”,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不離經叛道。
孔子特別重視“禮”在“中庸”中的意義和作用,要求“君子之行也,度于禮”。“度于禮”,即是“就有道而正焉”(學而)。從這個意義上說,合于禮就是“正”。孔子很強調“正”,如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身正”就是行為合于禮。由“正身”,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也就是要以禮為規范,衡量人們的等級名分,以使人們的等級與其名分相當。名分相當,就合乎禮,也就是“正”。
其實,“正身”也好,“正名”也好,實質都是“以禮制中”。“以禮制中”,就是把禮作為中的規范準則,可以說,孔子講中,其尺度就是禮。而其講禮,目的也是為了達到“中”。前引“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就是以禮“制中”的很好例證。《禮記》說,“富貴而知好札,則不驕不;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曲禮上),“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禮器),也說明禮具有致中的作用。這誠如荀子所說:“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為中?曰:禮義是也。”(儒效)
中和:中庸的理想目標
從“中”的層面理解“禮”,則“禮”的實質可以謂之“和”。“和”也是先民t分重視的觀念之一。孔子很注意體會“和”的價值和意義。其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和而不同”,就是,恰到好處。這一點,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的有關論述,或可作其注腳。晏嬰說,“和”,如果用烹飪形容即是:“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嬋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用現代術語說,“同”就是沒有差別的絕對的同一。
“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實際上也就是“中”。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與“和”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雖然我們沒有充分的材料證明孔子已經形成了相當成熟的“中和”觀念。但于相關文獻中也不難發
現,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包含著“中和”觀念的。孔子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這是孔子評論鄭國著名政治家子產的“臨終遺言”時所說的一段話。據《左傳》記載,子產臨死前,曾告訴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說,為政的關鍵,在于針對不同的對象,或寬或猛,寬猛適中。孔子稱這種寬猛相濟所達到的適中狀態為“和”,并引《詩經》“不競不觫,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道”的詩句,稱贊子產的為政之道是“和之至也”。孔子所引詩句,出自《商頌?長發》。大意是說,不相爭也不急躁,不強硬也不柔軟,施政行令很寬和,百樣福祿集如山。孔子以此形容子產的“寬猛”之論,認為這是達到了“和”的極點。子產死后,孔子“出涕曰:‘古之遺愛也。”’孔子用“和”概括子產的“寬猛”之論及《商頌?長發》中所表現出來的“適中”思想,表明孔子已經意識到了“中”與“和”的內在關系。
關于“為政”,孔子還說道:“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北辰”,即與地球自轉軸正相對應的天球北極,在地球自轉和公轉所反映出來的恒星周日和周年視運動中,天球北極是不動的,其他恒星則繞之旋轉。故古人稱北辰為“天樞”。孔子認為,統治者以德治國,就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圍繞著它。可見,“德政”所體現出來的和諧,猶如天體運行之和諧,自然而然。也許正是基于這層體認,孔子曾對其弟子子貢說:“我不想說話了。”孔子不想說話的原因是:“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不難想象,當孔子說這段話時,其對天人和諧的感受是何等的強烈。
生活中的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即溫和而嚴厲,有威儀而不兇猛,莊嚴而安詳。“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同上)孔子在家閑居,很整齊,很和樂而舒展。這大概就是圣人的中和之象吧。這種氣象,看似平常,卻體現了“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所以“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其境界深不可測。《易傳》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系辭傳),或許就是這種“中和”境界的寫照吧。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省、市“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動員大會精神,安排部署教育系統“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動員和引導教育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強化宗旨意識、責任意識、實干意識、廉政意識,以堅實過硬的作風,提升邯鄲教育形象,加快推進區域教育高地建設進程。剛才,憲民同志宣讀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關于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的實施意見》,大家要緊密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認清形勢、迎接挑戰,凝聚作風建設的新動力
在全省、全市“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動員大會上,省委云川書記和市委江水書記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加強作風建設的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家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同時也要認識到,當前全市教育發展形勢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廣大干部職工在價值觀念取向上正在發生新的重大轉型,進一步強化作風建設至為重要。
第一,加強作風建設是推進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市的教育工作正處在一個蓄勢初發、奮力攀升的重要發展關頭,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潮流中,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將更加突出;在外延擴張的有力推動下,內涵發展的問題將更加突出;隨著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將更加突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資金制約的問題將更加突出;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師資素質的問題將更加突出。今年,我們分專題對各項事業發展進行了研討,在更高起點上對教育事業發展進行了精心謀劃,提出了一些創新性措施。前段時間,新到任的市長郭大建同志來我局調研,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在教育這個特殊的行業,在市直系統這一肩負重任的群體,做好2009年的工作非常關鍵,加強思想作風建設非常緊迫。我們一定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上級的決策部署上來,落實到具體實踐中,立足新起點、咬定新目標、把握新要求,當好全市教職員工的引路人,帶動全市教育事業在新一輪激烈競爭中提升位次、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第二,加強作風建設是提升隊伍素質的重大舉措。多年來,廣大教育干部和教職員工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為全市教育事業發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尤其是近年來,大家齊心協力、負重前行,在基礎不牢、資金不足、師資不強、發展不均等實際情況下,求真務實、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以飽滿的熱情、高昂的斗志、過硬的作風,滿懷激情,奮起直追,開創了全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好局面。這充分說明,我們的隊伍是一支素質過硬、作風優良的隊伍,是一支值得信賴、堪當重任的隊伍。但也要看到,在少數同志身在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全省、全市“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動員大會上指出的一些突出問題,在個別同志身上還不同程度的存在,這些問題可以說機關多于、重于學校,希望大家認真加以整改。這里,再點一些問題,大家要引起高度注意:
就局機關來說,主要存在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大局觀念不強。有的同志只想別人配合,不愿配合別人,考慮個人的事情多、考慮工作的事情少。二是責任意識不強。有的同志辦事不用心、在位不在崗、在崗不盡職、履職不求效。三是自我約束不嚴。有的同志自由散漫,作風飄浮、行動遲緩,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遲到早退、無故缺勤。四是進取精神不足。有的同志工作標準低,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碰到矛盾就回避、遇到困難就上交。五是服務意識不強。門難進、臉難看的問題雖然有所改變,但事難辦的問題仍然存在,不給好處不辦事的現象雖然少見,但得了好處亂辦事的現象仍然存在。
就學校來說,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發展定位不準。有的學校辦學目標不明、辦學思路不清,辦學理念陳舊、育人觀念落后,對于“辦什么樣的學校、怎樣辦好學校”和“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既缺乏長遠規劃,又沒有具體目標;二是領導班子不強。有的學校班子成員分工明確但責任不明確,任務明確但程序不明確,工作上有人錯位、有人缺位、有人越位。三是辦學行為不規范。有的學校無視教育教學規律,置市教育局三令五申于不顧,不執行國家課程標準,節假日違規有償補課,學生作業過多,課業負擔過重。四是內部管理不嚴。有的學校班子凝聚力不強,管理水平不高,要么管理不嚴、嚴于表面,要么管理粗放、橫不到邊、縱不到底。有的對教師管理失之于松、失之于軟,對有關師德的制度執行不力、查處不嚴,對有違師德的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對個別在編不在崗、雇人上課的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就教師來說,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拜金主義抬頭。有的教師上課留一手,課后搞有償家教,有的校外代課、有的私自辦班,有的私自向學生推銷教輔用書,還有誘導學生到外地學校就學,私自給外地學校提供成績優秀學生信息,從中撈取好處費。二是享樂主義滋生。有的晉升高級職稱后,就想方設法脫離教學一線;有的備課不認真、上課不精細、課后不輔導,課下實施“題海戰術”,把自己的責任轉嫁到學生身上,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三是從教行為失范。有的學校動不動就勸退、開除學生,有的教師經常不讓學生上課,還有的教師因學生違紀而停學生的課。有的教師譏諷挖苦、歧視侮辱學生,動輒體罰學生。四是公眾形象不佳。有的教師衣著不整,儀表不端、濃裝艷抹和著奇裝異服,有的言語粗俗、行為粗野,有的參與賭博,有的涉足不健康娛樂場所,嚴重地損害了教師群體的形象。
這些問題,雖然僅在個別處室、個別學校和個別同志身上反映比較突出,但它影響的是師表形象,危害的是民族利益,其影響不可低估,危害不可小覷。嚴重制約著教育發展環境的優化,阻礙著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損害著教育事業的圣潔形象。我們加強作風建設,就是要切實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和存在的不足,切實改進工作作風,進一步形成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良好氛圍。
第三、加強作風建設是促進教育惠民的必然要求。作風就是形象,作風就是效率,作風就是質量,作風就是保證。教育事業的興衰,成在作風,敗也在作風;干部的形象,好在作風,壞也在作風;人民群眾對干部的態度,敬佩的是作風,不滿的也是作風。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就必須始終堅持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宗旨,始終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下大氣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教育利益,共享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近兩年,我們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全市貧困學生全資助,兌現了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上不起學的鄭重承諾;強力推進了發展高中教育攻堅戰和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暨標準化學校建設攻堅戰,推行了化解主城區義務教育擇校問題的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推進了教育公平;大力實施了農村中小學取暖設施改造工程,結束了全市80多萬農村學生寒窗受凍的歷史,贏得了全市人民的贊許。但也要看到,人民群眾對我們的一些工作還不滿意,甚至對一些工作還有意見。我們只有切實轉變教育行風,下大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才能爭取更多的支持,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
二、強化措施、攻堅克難,創造作風建設新成果
作風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標本兼治、常抓不懈,工作力度要再加大,內容要再豐富,范圍要再拓展,措施要再創新,著力解決干部作風不實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開創全市教育事業快速和諧發展的新局面。在具體實踐中,要抓好“五個突出”,實現“五個突破”。
(一)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在科學發展上有新突破。要將“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增強科學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尤其是學校科學發展的意識和水平。學校是教育系統的基本單元,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具體體現。學校的發展不僅是辦學條件的改善,更是辦學理念的提升、辦學思路的明確、辦學行為的規范、辦學活力的增強、辦學特色的彰顯。用科學發展觀來審視我們的工作,就要把工作重心由外延擴張轉到內涵發展上來,主要舉措由做強優質學校轉向扶持薄弱學校上來,機關職能由強化行政管理轉向強化服務保障上來,校長職責由抓應付轉向抓中心上來,教師教育由重學歷轉向重能力上來,學校管理由重約束轉向重激勵上來,教學方式由重知識灌輸轉向重能力培養上來等等。為推進學校的科學發展,市教育局決定在全市教育系統深入開展以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校長群體、教師隊伍、教育科研、課堂教學、課業負擔、學習方式、校園文化、育人質量等十項內容的“校本革命”行動,堅決摒棄一切不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辦學和從教行為,全面打破一切不適應未來發展和實際需求的條條框框,以科學的理念重新編制發展規劃,以務實的態度重新制定制度措施,以“革命”的行動重新塑造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模式,培育學校發展新的創新點、生長點,形成全市教育事業的新動力、新優勢,為加快推進區域教育高地建設進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希望市直學校要以動為先、提早籌劃,為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做好表率。
(二)突出提質提效、強化服務,在履職盡責上有新突破。前一階段,我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局機關深入開展了“履職盡責、勤政為民”主題實踐活動,并初步謀劃了“履職盡責、精心育人”主題實踐活動,即將在基層學校實施。這與我們開展“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是一脈相承的,要緊密地結合起來,協調用力、統籌推進、相互促進。要健全完善公開承諾制、首辦責任制、限時辦結制、考核評議制和追究問責制,進一步明晰責任體系,體現實踐特色。希望同志們在具體實踐中,做到“四講”。首先,要講責任。一個具有責任感的人,把工作看成奉獻,滿懷熱情地工作;一個喪失責任感的人,把工作當作負擔,工作失去樂趣。職務就是責任,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大家一定始終保持一門心思謀事業,聚精會神干事業、攻堅克難成事業的精神狀態,樹立明責履職盡責、謀事干事成事的良好形象。其次,要講服務。要牢固樹立“教育為社會服務、機關為基層服務、干部為員工服務、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觀念,認真兌現服務承諾,努力提高服務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創基層贊許的機關,做群眾擁戴的干部,當學生喜歡的教師。第三,要講效率。要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對預知的工作,要早作準備,對臨時交辦工作要快速反應,抓緊辦理,對有時限的任務,要千方百計按時完成。第四,要講標準。無論什么事兒,不干則已,干就高標準,要少留歷史遺憾,經得起歷史檢驗。機關要樹立辦事就辦出經驗、辦文就辦成精品、辦會就辦成經典的意識,學校要樹立為每一名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對每一名教師的專業發展負責,讓每一位孩子都得到最適合的發展,讓每一位教師都獲得生命質量的提升這種理念,切實提升工作層次和工作水平。
三要突出重心下移、深入一線,在推動落實上有新突破。我們在《實施意見》里已經明確,我們系統內部將2009年確定為“學校服務年”,主要目的是提升為學校、教師、學生發展服務的意識和水平。抓好這項活動,市教育局領導班子要率先垂范,我們已決定,市教育局班子成員將在19個縣(市、區)和36所直屬學校包點,實行全覆蓋幫扶、全過程督導,同時除正常的公務活動外,每周深入基層調研督導的時間不少于2天。除了領導干部帶頭外,還要充分調動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為此,我們將大力開展“四進”活動,即百名干部進學校:組織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干部,全年要用不少于一個月的時間,包點進校,指導學校發展;千名校長進課堂,實行校長任課制,各中小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要堅持每周深入課堂聽課不少于2節,重點考察教師從教行為和授課效果,每學期為教師作一次示范課或公開課,及時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萬名教師進家庭,廣大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要主動拓寬與學生家長交流溝通的渠道,高度重視家訪工作的積極意義和所產生的育人效果,班主任老師每學期對學生家訪要有量的要求。同時,要增加對學困生、貧困生、單親或離異家庭學生的家訪次數,了解學生在家庭的表現情況,確保不放棄一個孩子。十萬家長進校園。要普遍建立家長委員會,經常請家長到學校提建議、通信息、評教師、增感情,爭取社會對教育的支持。希望同志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深入教學一線,形成干部在一線工作、決策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創新在一線體現、成效在一線檢驗的良好局面,用實實在在的業績,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我們的事業推向前進。
(四)突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在破解難題上有新突破。作風就是力量,好的作風能夠產生無窮的創造力,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造就堅強的戰斗力。具體實踐中,我們要堅持把作風建設作為攻堅克難的有力武器,以作風效能建設煥發出的強大實踐動力推進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今年我們要以“作風建設年”活動為契機,強力實施“三項攻堅”活動。一是爭跑項目資金。除中央、省已確定給付資金、項目外,確保爭取資金數額不低于全省的10%,力爭達到12%以上。相關處室也要以此為標準,大力開展爭跑工作。二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突破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學校建設工作中的資金、土地等難題,突破主城區住宅區配套學校建設政策不健全、學校發展滯后的難題,在統籌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上要破題,在化解擇校問題上要到位。三是實施高中課程改革。今年秋季,全省要實施高中課程改革,我們要克服等待觀望心理和畏難情緒,以積極的心態、審慎的行動穩妥做好高中課改準備工作。這三項“攻堅”活動,每項都要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逐一研究制定具體方案,列出工作日程安排,制定工作進度計劃,明確分管領導、責任處室、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并采取強力措施推進,做到不見成效不撒手,不達目標不罷休,確保三項“攻堅”活動取得顯著效果。
(五)突出規范管理、關注民生,在優化環境上有新突破。教育工作牽涉千家萬戶,人民群眾高度關注。教育作風好不好,群眾看得最清楚;作風抓得實不實,群眾感受最直接;作風存在哪些問題,群眾最有發言權。要始終貫徹重在整改、重在實效的原則,高標準找差距,高要求定目標,高質量抓整改。各處室無論是對口學校還是對口群眾的業務工作,要減少不必要的工作環節,壓縮不必要的程序,能一次辦結的絕不能讓當事人跑兩次。各事業單位涉及收費的項目,一定要明確依據,嚴格標準,沒有省以上依據的,一律不收,絕不能亂收費。民辦教育的審批要在保證審批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壓縮審批時限,只要收到符合規定的申請材料,要并聯審批,五個工作日內辦結。各學校要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大力實行“陽光招生”和“陽光收費”,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各級領導干部要潔身自愛,當好表率,凡是要求下級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下級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機關的同志和學校中層要嚴于律己,防微杜漸,最大限度的減少迎來送往,堅決杜絕吃請請吃。紀工委、監察室要強化對領導班子、領導干部,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監督,拓寬監督渠道,改進監督手段,提高廉政監督的實效性。市教育局和各學校都要開設“作風建設年”活動熱線電話,對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要立即抓,對基層意見大的問題要立即改,對群眾要求強烈的事情要立即做,切實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樹立教育良好形象。
三、加強領導,協同動作,切實增強作風建設的推進力度
加強作風建設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又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工作,標準高,要求嚴,任務重。要按照活動的總體部署,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科學安排,積極推進,務求實效。
一要加強組織領導。為保障“作風建設年”活動的有效實施,市教育局成立了領導小組,并設立了專門辦公室。各處室和直屬學校要根據各自職能,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切實落實各處室、學校主要領導在活動中的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真正形成整體聯動、穩步推進、高效運轉的工作機制。各學校也要成立干部作風建設領導小組,精心組織實施,堅持從領導干部抓起、從領導班子抓起,并對重點工作實施重點推進,強化專抓力量,確保“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取得實效。
二要注重活動實效。這次活動的開展要立足實情,實事求是,不提不切實際的目標,不搞空泛的形式主義,切實增強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時間、進度服從質量,每一階段、每個環節、每項工作,都要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以保證質量、取得實效為前提。要突出領導干部這個重點,局領導班子成員和學校校長,既是這次作風建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也是作風建設的主要對象。所有領導干部不僅要帶頭學習、帶頭排查,更要帶頭整改,自覺高標準、嚴要求,糾正既往的不足,以實際行動來影響和帶動其他同志。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一般人員,都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照各級要求,深刻剖析存在問題的根源,扎扎實實地搞好整改,切實在解決突出問題上見到成效。要把制度建設貫穿活動始終,邊建設、邊運行、邊完善,形成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
三要強化宣傳引導。局機關和各學校要利用專題活動和媒體等多種渠道對“作風建設年”活動進行廣泛宣傳,積極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活動辦公室要定期編印好活動簡報,在市教育信息網站上開辟專欄,就活動的目的、意義、實施步驟和要求以及先進典型的經驗、事跡、做法等進行廣泛宣傳報道,同時也要對活動中發現的問題不護短、不遮丑,及時進行反映,對反面典型要公開曝光,通過強化輿論監督迫其整改到位。要進一步培育和樹立身邊的典型,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推廣典型、弘揚先進,讓全系統的干部職工在比、學、趕、超中實現全面共同進步。
[關鍵詞]程序隱形程序司法改革
英國有句古老的格言:“正義不僅應當得到實現,而且應以人們能夠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Justicemustnotonlybedone,butmustbeseentobedone)。這句法諺大體意思是說正義應當通過公開的程序加以實現。相反,“沒有公開則無謂正義”[1],因為“一切骯臟的事情都是在‘暗箱作業’中完成的,追求正義的法律程序必然是公開的、透明的”[2]。然而審視我國司法實踐,可以發現所謂隱形程序大量存在,這些隱形程序雖對彌補訴訟立法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負面效應卻大得多。長期以來,這一問題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致使隱形程序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本文擬就隱形程序問題作詳細剖析,以期對我國的司法改革有所裨益。
一、隱形程序:程序正義的背離
(一)、隱形程序的含義
所謂隱形程序是指在司法機關內部通行或者認可的但未向外界公布的辦案規則與程序。之所以稱之為“隱形”,是因為這些辦案規則與程序未經有權機關正式予以頒布,外界既無法查閱也無從知曉;之所以稱其為“程序”,是因為其在訴訟中幾乎與國家頒布的訴訟規程有著同等的效力和功能,甚至有時成為辦案人員辦案的首選規則。這些“隱形程序”在靜態上主要是以內部紅頭文件、請示、批示、指示、通知、講話、經驗總結、工作報告、慣例等形式表現出來;在動態上,主要表現為“暗箱操作”。
(二)、隱形程序的基本特征
隱形程序除了具有不言自明的秘密性、非法性之外,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單方性
公正的程序應當保障那些對裁判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能夠參加到訴訟中去,使其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提出支持該觀點的證據,以及反駁對方提出的觀點和證據,從而對裁判結果的產生發揮積極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程序多方參與性原則,一般認為,它是正當程序(DueProcess)最基本的內容和要求,也是滿足程序正義的最重要條件。[3]根據這一原則,裁判者的裁判活動必須在控辯雙方同時參與下,通過聽取各方的陳述、舉證、辯論等方式來展開,而禁止裁判者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進行單方面的接觸。然而在隱形程序中,“單方面接觸問題”比較嚴重,如在庭審前,承辦案件的法官為防“不測”同檢察官查閱案卷討論案情;承辦法官對于庭上難以查清的案件事實予以“調查核實”時,幾乎是清一色的單方行為;“三同現象”[4]等等。
2、多樣性
由于隱形程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缺乏監督與制約的“地下活動”,因此,何人在何時何地出于何種目的采用何種方式開啟該程序都存在極大變數,因而具有多樣性。(1)隱形程序的參與者既可以是雙方當事人、司法機關,也可以是與案件毫無關系的局外人和機關;(2)隱形程序可以發生在立案、偵查、審查、審判、執行的任何一個階段,甚至在立案之前也可能存在;(3)隱形程序既可以在司法場域之內出現,也可以在司法場域之外產生;(4)隱形程序的出現極可能基于司法機關的原因,如辦案人員為轉移錯案風險大肆進行案件請示匯報等,也可能基于訴訟當事人甚至案外人的緣故,如一方當事人為了獲得對己有利判決而恣意進行“AMP交易”[5];(5)隱形程序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如通氣會、搞協調、打招呼、批條子、走關系、定調子等。
3、隨意性
訴訟是指司法機關在訴訟當事人及其它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糾紛的一種活動。而程序是主體參與決策活動的過程、順序、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總和。[6]這表明規范性是訴訟活動的基本特征,它要求訴訟的進行應嚴格依照訴訟法規定的程序進行,而不能由司法機關、訴訟參與人隨心所欲、恣意妄為。具有規范性的程序與恣意相對立,它能保證司法機關有條不紊地、合乎理性地定紛止爭。而在隱形程序中,由于具有多樣性、非法性的特點,使得辦案人員、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活動不受程序法的調整和約束,常常游離于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之外,沒有統一的行為模式,至于是否啟動、如何啟動該程序完全取決于實施者,因而隱形程序具有較強的隨意性。
4、非理性
訴訟程序應當具有理性,因為合乎理性的程序往往會產生合理、正確的判決結果。即使這種程序不能產生正確的結果,也“能使程序參與者有機會獲知程序的進程、判決結果的內容以及判決得以形成的理由和根據,從而更能從心理上接受判決結果;同時,理性的程序能夠對判決結果作出充分的合理性證明,使程序參與者確信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對待”[7]。為保證程序符合理性原則,程序應當按照公開性、多方參與性、說理性、親歷性等特征進行設計。而在隱形程序中,“暗箱操作”現象不僅直接違反程序的公開性,使訴訟的一方或雙方喪失了解、影響程序的進程的機會,從而導致公開爭辯、公開求證難以形成,而且使裁判結論根本無法從程序過程中產生,而是來源于程序之外的沒有親歷整個訴訟過程的某種權威力量。因此,從本質上講,隱形程序是一種非理性的活動。
由此看來,隱形程序無論從哪個角度上講都是對正當法律程序的直接背叛,因為只有具備公開性、多方參與性、自治性、理性的程序才是正當性法律程序。故說隱形程序是對程序正義的恣意踐踏實在不為過。
(三)隱形程序的負面效應
隱形程序與正當程序結伴而行、相伴而生,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它作為一種異化的訴訟程序所展現出來的負面效應十分明顯。我們認為,隱形程序的危害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隱形程序是滋生司法腐敗的溫床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變的經驗”,[8]而不受監督與制約的權力更是如此。由于隱形程序是一種“地下活動”,因此使司法活動未受到廣大人民群眾、新聞媒體以及訴訟參加人的監督與制約,這給好利惡害的機會主義者可趁之機,不惜動用各種資源如金錢、權力、人情、美色等對司法人員進行狂轟濫炸,有血有肉甚至半推半就的司法人員哪能抵擋得了這種誘惑!在這種情況下,金錢案、人情案、關系案等司法腐敗現象怎能消除!
2、隱形程序是誘發司法不公的源泉
近年來,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成為人們最深惡痛絕的社會丑惡現象。而罪魁禍首就是隱形程序,它猶如一座加工廠,源源不斷地制造不公正的司法。首先,在司法腐敗的情況下,很難想象還能保證司法公正。俗話說“拿別人的手軟,吃別人的嘴短”,司法人員怎能“忘恩負義”而不“禮尚往來”?其次,隱形程序剝奪了或弱化了訴訟當事人參與訴訟程序、影響裁判結果的機會和權利,從而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不公正感,這種感覺源于他們的權益受到忽視,他們的人格遭到貶損。[9]
3、隱形程序是貶損司法權威的表征
司法作為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應當具有權威性,這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司法權威的前提條件是要有公開、公正的司法。然而,隱形程序一方面使廣大人民群眾無法充分了解司法權力及整個訴訟程序的運作方式,無法親眼目睹實現正義的全過程,從而不利于增強社會公眾對司法的認同感,使公眾對司法產生懷疑,喪失信心,另一方面隱形程序所產生的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現象很容易使公眾誤認為權力、金錢、關系比司法更重要、更有效,從而導致司法完全成為“地下交易”的“遮羞布”。
4、隱形程序是降低司法效率的誘因
在現代訴訟中,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一個都不能少。為使司法具有高效率,必然要在保證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司法資源的消耗。但是隱形程序的出現卻大大增加資源消耗,從而降低司法的效率。首先,司法不公產生波斯納所說的“錯誤消耗”,因為司法不公可能使鍥而不舍為權利而斗爭的人卷土重來,這勢必增加一次或多次司法予以救濟,而每增加一次司法就意味著司法資源的增長;其次,當地下“AMP競賽”出于勢均力敵時,訴訟的一方為了搶得“先機”可能會加大投入力度;最后,司法活動中不必要的請示、匯報、協調、審批等制度無疑會進一步增加司法資源的消耗。
二、隱形程序:司法的一大病灶
近年來,針對司法不公與司法腐敗問題,我國進行了司法改革,然而普遍認為收效不大,甚至有人申稱作為司法改革突破口的庭審方式改革已基本上宣告失敗。司法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筆者以為,司法改革之所以步履維艱恐怕在于其未擊中“靶心”,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隱形程序的泛濫無疑是其中“靶心”之一,舉其犖犖大端者有:
(1)、“三長會議”[10]、“協調定案”制度。眾所周知,我國在各級黨委內部,專門設立一個政法委員會,統一領導公、檢、法、司各部門的工作。然而,在一些地方,往往以“事關大局”為由,由政法委牽頭,動輒召開所謂“三長會議”,實行“聯合辦公”,對所謂“本地區有影響、有振動”的大案要案進行“協調定案”。
(2)、聯合偵查。一是濫用“兩指”、“兩規”。我國《行政監察法》第20條規定,監察機關在調查違反行政紀律行為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責令有違反行政紀律嫌疑的人員在指定的時間、地點就調查事項涉及的問題做出解釋和說明,即“兩指”。在黨紀檢查文件中,“兩指”變成為規定時間內、規定地點,即“兩規”。于是,在實踐中,為“避免師出無名”[11],精明的偵查人員(反貪的偵查人員居多)常常利用上述模糊性規定,聯合行政監察機關或者黨紀檢察部門,對所謂涉嫌犯罪的有關人員長期實行“兩規”、“兩指”,以這種長期“變相拘禁”方式去贏取時間,以便獲取“口供”。一旦獲取所謂“口供”即犯罪證據,馬上就對其予以立案,直到這時,“兩規”才宣告結束,偵查活動才開始由“地下”轉為“公開”。[12]二是檢察機關部門為了所謂“證據把關”,提前介入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同偵查人員一道“并肩作戰”。
(3)、庭前或庭外活動中心化、實質化。一是上下級法院的監督關系異化為領導關系,上級為了給下級把關搞所謂“批示”、“指示”;下級為了避免錯案搞所謂“疑案報請”。二是在法院內部行政化管理模式情況下形成所謂案件審批制度,以及審判人員在法庭審理之前或之后就如何判決問題向庭長、院長或審判委員會匯報,由后者進行審批之后才能定案。這種“審者不判、判者不審”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合議庭形式化、庭審形式化、庭前活動中心化、實質化。
(4)、監督異化、領導異化、外界干預。在我國目前政治體制下,人大掌握法院人事權,政府掌握法院財權,而各級黨委掌握法院領導權。在這種背景下,常常產生監督異化、領導異化。監督異化是指人大對法院的抽象監督異化為具體的監督、個案監督,領導異化是指黨委對法院的政治領導、組織領導、思想領導異化為事務性領導。因此,法院審判往往受到這些部門的不正當干預,實踐中所謂“批示”定案、“條子”定案、“指示”定案、“招呼”定案、“電話”定案等現象比較普遍。
(5)、第二審程序、再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中書面審理現象普遍。根據我國訴訟法有關規定[13],可以確定我國二審審理是以直接審理方式為原則,以庭外調查訊問方式、書面審理為例外。由于公開審理原則是我國審判的基本原則,它應貫徹于整個審判程序,因此二審的審理方式也可以理解為以公開審理為原則,以不公開審理為例外。但遺憾的是,我國有相當多的法院以所謂的“訴訟效益”為借口,將二審的審理方式演變為“以不公開審理為原則,以公開審理為例外”。再審的審理情況也與此相似。其次,由于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死刑復核程序只規定了書面審核的方式,因此,審判公開在死刑復核程序中根本無法貫徹落實。
(6)檢察官、法官相互串通。一是檢察官“咨詢”。或許是由于審判階段是刑事訴訟程序的最后一個階段的緣故,在許多檢察官的心目中,“以法律為準繩”已經被“以法院為準繩”所替代。于是有的檢察官對于一些吃不準的案件,常常攜卷前往法院向承辦法官“請教”,或者進行“電話討論”,在“談妥”之后,檢察官才以承辦法官的“意思”向法院提起公訴。二是法官“提前介入”,打探案情。即“刑事案件尚在審查甚至偵查階段,承辦案件的法官就向警官、檢察官了解案情,詢問證據情況,甚至直接前往檢察機關或者公安機關,與警官、檢察官查閱案卷材料,或者討論某一問題”[14]。
三、改革路徑:從隱形走向公開
(一)、隱形程序的生長原因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理由,隱形程序作為一種異化的訴訟現象也不例外。唯有找到隱形程序的生長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求得司法改革的出路。我們認為,隱形程序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大行其道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法律漏洞的客觀存在為隱形程序的生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為了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不得不允許法官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甚至法官造法以填補法律漏洞。不可否認,法官造法、自由裁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立法的不足,但前提條件必須是法官要保持公平、公正與理性。如果法官屈服于權貴或私利,那么造法、自由裁量必將成為某些人攫取私利的工具,此時隱形程序的產生不可避免。其次,相對穩定的法律(尤其是成文法)同瞬息萬變的社會相比不可避免地具有滯后性,正因如此,案件的處理本身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這無疑會給訴訟當事人串通甚至收買法官以便爭取有利于自己的判決提供契機與動力,其結果必然是法官以隱形程序來完成他們之間的“幕后交易”。最后,由于我國程序立法上的不完善,尤其是違反訴訟法的程序性法律后果的缺失,使得辦案人員、訴訟參加人敢于規避程序法的規定而大量采用隱形程序。
2、司法共同體[15]遠未真正建立起來,程序難以自治[16],司法外因素常常成為主角,使裁判結果往往形成于程序之外。這主要是下面兩個原因造成的。(1)我國司法地方化、行政化、官僚化、邊緣化運作趨向使司法活動喪失獨立個性,使司法成為一種被任意蹂躪、恣意干預的場所。(2)長期以來,我國司法實踐中,由于受種種因素的影響,無論是訴訟程序還是訴訟結果都存在很大的變數,“朝令夕改”,具有不確定性,甚至淪為某些人玩弄的游戲,使得“司法最終處理原則”無從體現,正義無處得到伸張,司法權威的喪失使許多“為權利而斗爭”的人不得不乞求于某些司法外因素成為必要的動機選擇。
3、世俗社會的影響。西方普遍認為,為了保證司法公正,法官應當與世俗社會尤其是與所在社區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避免千絲萬縷的關系網、人情網的干擾。如著名的學者兼法官波斯納認為,“訴訟所涉及到的人們與法官通常有不同的社會距離,與法官關系越近就會得到越多同情的回應,而與實際的過錯無關。”[17]所以為了實現司法公正,就應該適當割斷法官與世俗社會之間過多的聯系,以營造相對獨立的“隔音空間”,而“隔音空間”的營造將會大大壓縮隱形程序的生存環境。但遺憾的是,在我國看到的卻是另一幅景象。首先,中國無訴、和諧性法律文化向來主張“法與情諧”、“情法同在”,在司法上強調“執法原情”、“準情定讞”[18],這為隱形程序在我國人情味甚濃的關系社會中的施展提供了極為廣闊的舞臺。其次,中國的法院和法官背負的社會承載過于沉重:一方面,他們要定紛止爭,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另一方面,要帶頭送法下鄉、扶貧支教、摧糧討債、抗洪搶險,以便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這種滿足與被滿足之間使法律或司法權威滅失,隱形程序使得法律或程序虛無主義生成。
4、自古以來,以農業經濟為主、商業經濟不發達的中國使社會中間層消失,使得政府不得不直接面對民眾,“官本位”、“百姓崇尚權威、服從心理”由此而生,于是大眾民主觀念、參與意識淡薄,很容易使他們認為“訴訟”是國家官員的事情與己無關,國家如何進行訴訟只能服從而無需異議,而權力極易被濫用,因此,非司法化、非程序化的處理方式成為官方“愚弄百姓”的良好的劑。特別是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諸多因素尚存在極大變數,使得“在許多場合,社會變動的實踐迫使嚴格的訴訟程序要求撤退,轉而采用較有彈性的方式來處理糾紛。”[19]上述非司法化、彈性的處理方式無疑會對隱形程序的滋生和蔓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5、中國法官的素質狀況是隱形程序的誘發因素。如果說立法上有缺陷還能靠高素質的法官予以彌補的話,那么,司法一旦由素質低劣的法官或者比法官還外行的監督者所操縱則會步入“膏肓”。因為低素質的法官不僅無法滿足司法必須公開、公平、公正、理性的需要,而且會反過來侵蝕司法活動的公正性。而中國恰恰是在這方面出現了問題。據統計,截止1997年底,在全國法院系統25萬多名法官中,本科層次占5.6%,研究生僅占0.25%。[20]低素質的法官對引發隱形程序的作用十分明顯。首先,法官的業務不精會迫使他們轉移錯案風險,不厭其煩地將案件向上匯報、請示。其次,法官的職業道德較差會大大降低他們的抗腐蝕能力。最后,低素質的法官往往在觀念上更容易固守程序工具論、重實體輕程序,在執法上總是企圖擺脫正當程序的束縛而求救于隱形程序。
(二)、隱形程序的改革路徑
從前文的分析不難看出,隱形程序已成為我國司法改革道路上的一大障礙。為確保司法改革的順利進行,必須找到渠道通暢的路徑。筆者認為,當前的司法改革,除了繼續積極穩妥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以改善大環境以外,還應當明確從隱形程序走向公開的改革思路,具體說來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改革司法管理體制、領導體制、人事制度、財政制度,理順司法權與黨的領導、行政權、司法權之內在關系,確保司法獨立,樹立司法權威,重塑程序自治性,以便“通過排除各種偏見、不必要的社會影響和不著邊際的連環關系的重荷,來營造一個平等對話、自主判斷的場所”[21]。
2、盡快修改和完善我國訴訟法與訂立證據法。主要包括:(1)、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行證據開示制度;(2)、賦予律師訊問在場權,擴大律師閱卷范圍、為律師會見當事人疏通渠道;(3)、嚴格限制第二審程序、再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中書面審理方式的適用,擴大審判公開范圍;(4)、建立保障警察、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5)明確規定“三長會議”、協調定案制度、聯合偵查、疑案報請、審批制度等隱形程序非法,并規定違反訴訟法的程序性法律后果,確立司法審查制度或者第四種司法裁判形態[22]。
3、貫徹落實《法官法》、《檢察官法》、《警察法》,加大司法人員的培訓力度,把好司法隊伍“入口關”,提高司法隊伍的整體素質。
4、繼續大力推進警務公開、檢務公開、審判公開;提高司法工作的科技含量,開發多媒體法庭出示系統,加快司法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加大民眾旁聽力度,方便民眾查閱訴訟文書,實行“陽光”作業。
[1][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梁治平譯,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48頁。
[2]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頁。
[3]可參閱[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王亞新、劉榮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頁;陳瑞華:《刑事審判原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61-65頁;[美]戈爾丁:《法律哲學》,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240-243頁;[英]彼得·斯坦、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97-98頁。
[4]目前,由于法院辦案經費緊張加之又要法官包攬調查取證任務,法官只能從當事人身上想辦法,實踐中大量存在的“誰出錢為誰辦案”的現象以及法官與當事人實行“三同”(同吃、同住、同行)的主要原因也就在此。參考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頁。
[5]A代表Affection,人情;M代表Money,金錢;P代表Power,權力。
[6]汪進元:《論憲法的正當程序原則》,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2期,第54頁。
[7]陳瑞華:《刑事審判原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頁。
[8][法]孟德思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54頁。
[9]根據美國學者馬修的尊嚴價值理論,正當性法律程序的設計和運作應從不同的角度維護當事人作為人的尊嚴,使他們真正成為積極參與裁決制作過程,主動影響裁決結果的程序主體,而不是消極等待官方處理、被動承受追究的程序客體,從而具有自主地決定個人命運的選擇機會。否則,就是對他們的尊嚴的貶損,使他們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參閱陳瑞華:《程序正義的理論基礎——評馬修的“尊嚴價值理論”》,載《中國法學》2000年第3期,第144-152頁。
[10]三長即公安局長、檢察長、法院院長。
[11]實踐中,偵查人員根據一些線索,往往對于涉嫌犯罪的有關人員掌握一定的證據,但又不符合立案標準,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偵查人員顯然不能對其采取強制措施和進行訊問。于是,偵查人員聯合行政監察機關或者紀檢部門,并以后者名義開始進行“變相”偵查,因為后者對涉嫌人員實施“兩規”往往是不需要理由的。
[12]說其“地下”是因為在實施“兩規”期間,偵查人員由于缺乏立案依據,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只能以檢察部門或紀檢部門的名義進行“調查取證”,而立案之后,偵查人員卻能名正言順地展開偵查活動。
[13]如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87條的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合議庭經過閱卷,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人的意見,對事實清楚的可以不開庭審理。對人民檢察院移送審查的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也有類似規定。
[14]陳瑞華:《看得見的正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頁。
[15]司法共同體是指司法過程中的對話共同體,就是論爭雙方與裁判者將所有事實問題均轉化為可供對話的法律問題,在法律對話中界定爭點,尋求共識,達到解決糾紛與沖突之目的。參見史蒂文•丁•伯頓:《法律推理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頁以下。
[16]程序自治是指裁判結果必須從程序特別是審判程序過程中形成和產生。
[17][美]波斯納:《法理學問題》,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頁。
[18]參見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2頁。
[19]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頁。
[20]參見李浩:《法官素質與民事訴訟模式的選擇》,載《法學研究》1998年第3期。轉引自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5頁。
商業銀行在由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的過程中,培育健康的信貸文化至關重要的,因為不良信貸文化正在日益成為不良貸款滋生的主要誘因。因此,很有必要檢討商業銀行現行信貸經營管理中存在的不良信貸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在日常信貸風險監管中,許多信貸經營管理人員常有一些習慣性思維方法和做法,涉及信貸決策、貸后管理、企業財務分析等各方面,這些習慣思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隱蔽性,已構成商業銀行不良信貸文化的主要方面,正逐漸取代過去圍繞規模放款、越權審批、行政干預、賬外經營等顯性問題,已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不良貸款形成的主要因素。本文結合當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原因的新變化,利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分析方法,試圖對其危害性進行剖析,并就如何培育健康的信貸文化做些初步探討。
二、不良信貸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其危害性分析
(一)信貸決策的觀念誤區
信貸決策是銀行信貸管理最為關鍵的環節。正確的決策方法是根據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從銀行利益出發,在立足于對借款人的償還能力準確判斷的前提下審查信貸業務的技術、經濟和商業可行性,分析其主要風險點,制定防范措施,依據該筆信貸業務預計給銀行帶來的效益和風險決定是否批準該筆信貸業務。決策依據的核心是借款人的償債能力分析,而擔保抵押是規避和防范信貸業務固有風險的措施之一,相關效益則是貸款的效果,這二者均不應成為貸款與否的充分條件,其他因素更不應成為決策的依據。但在信貸決策實踐中,以下思維方式卻有一定的普遍性。
1、有擔保的就是好貸款。這是貸前貸后及審批階段常見的思維方式。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發放貸款時關注抵押、擔保更甚于對借款人本身償還能力的關注。當然,強調貸款的抵押擔保等第二還款來源不僅無可厚非,而且應大力提倡,相對專業銀行時期主要發放信用貸款、行政命令貸款而言,這是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文化的一大進步。但是,抵押擔保在信貸決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條件,而不能也不應成為充分條件。過于強調抵押擔保關系,使之成為貸款的充分條件則難免矯枉過正,導致不良后果。從理論上講,信貸資金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只有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才能實現增值,進而還本付息,如果審批階段把關不嚴使資金遭受損失,再追索第二還款來源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實踐中常有因擔保單位是AAA級企業、上市公司或跨國公司等而輕率放款的現象,從而出現了某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擔保下其下屬服務公司(擁有的全部資產是幾臺電腦和一臺復印機)也能從銀行貸款數千萬元的怪現象。事實上,將抵押擔保作為銀行貸款充分條件的習慣思維正成為當前不良貸款形成的一個重要的、帶有一定隱蔽性的原因。一是部分企業或當地政府利用銀行信貸文化中的這種不良習慣,套取信貸資金,一般以提供抵押擔保為承諾,貸款后再使擔保單位改制重組,擺脫連帶責任或者干脆設置無實際擔保能力的"虛擬"擔保人或"虛置"根本無法處置的抵押物來"幫助"銀行"完善"貸款手續以取得資金。這種隱蔽性的行政干預正取代原來的直接干預影響著貸款的正常決策。二是貸款行往往以抵押擔保合乎總行要求為由逃避上級行檢查。例如,某總行規定土地使用權抵押率不超過50%,房產的抵押率不超過70%,部分行不顧當地實際機械執行,以當地評估事務所的評估結果按最高比率(或接近)設置押抵額,不關注借款人償債能力即放款,表面上看貸款手續齊全,實際上隱含著巨大的貸款損失風險和道德風險。作為一種健康的信貸文化,不論擔保企業是否真正具備足夠的擔保能力和擔保意愿,即使手續齊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對借款人本身運營能力、償債能力的分析。實踐中對第二還款來源的追索經常會受到政府干預,存在變現難、執行難等諸多問題,加大了銀行經營成本。而且追索擔保人還往往會惡化銀企關系,培育不出真正意義上的戰略伙伴,尤其在信貸買方市場中,更不利于商業銀行在當地的長遠發展。
2、為爭辦按揭業務而貸款。這是各級行信貸審批會議上常見的補充說明。實際上,伴隨按揭業務發展的是房地產開發貸款高達兩位數的不良率。按揭市場的競爭是殘酷的,但不能以犧牲開發貸款的資產質量為代價。辦理按揭貸款能轉嫁開發貸款的風險,是一種比較理想化的判斷,理論上至少存在以下幾種不確定性;一是開發商在貸款到位后不一定能將樓盤順利建設到預售程度(出于對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房地產"經濟泡沫"商品房預售門檻正不斷提高的考慮);二是商品房積壓、銷售不暢,無足夠客戶申辦按揭貸款;三是開發商在取得按揭貸款后不用于歸還開發貸款,而挪用于滾動開發新項目。因此,發放按揭貸款并不能必然化解開發貸款風險,為爭辦按揭業務而貸款就像當年為爭存款而貸款一樣不宜提倡。
3、反正錢已借出去了,轉貸是沒辦法的事。這是轉貸款申報、審批過程中的常見心態。當一筆貸款即將到期或逾期時,選擇依法收貸還是轉貸是一項責任重大的決策,因為最初的貸款合同一般均已約定信貸資金用途和還款來源,轉貸意味著依原定用途使用貸款在計劃時間內達不到預定效果,致使原有還款來源不能落實。這時要特別注意分析企業難以還款的內在原因以及識別貸款風險,若發現企業經營管理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且在擬轉貸款期限內無化解可能則應堅決收貸。否則,一味轉貸只會喪失收貸時機,掩蓋資產質量,使企業懷有僥幸心理,弱化其還款積極性。實踐中存在的較普遍的不良現象是經辦行明知借款人銷售收入下降,成本費用升高,資金運營漸趨困難,效益明顯下降或擔保人經營不斷惡化,但礙于情面常有意或無意地盲從于企業經營將會好轉的保證而予以轉貸,待下定決心依法收貸時,企業凈資產已所剩無幾,失誤的轉貸決策實際上導致了貸款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4、銀企關系好,在他行有不良貸款關系不大。類似的習慣性思維還包括企業負責人是當地政府部門領導,很有實權;或與本行某領導關系好,借款人不還別人的也會先還本行的貸款等。此類企業在其他行有不良信用記錄,已屬信貸大忌,反映其社會信用觀念,或者實際償債能力并非如報表反映得那么好;同時企業負責人在當地影響越大,將來不還款時,追索的難度也越大,尤其是在當前各行各業崗位交流頻繁的用人體制下,這種思維方式的另一種危害是與領導關系好的企業往往給人以企業信用好、一切正常的錯覺,進而導致銀行放松對企業正常的信貸調查與管理。部分企業則利用銀行這種不良信貸習慣進行投機,信貸經營管理尤其要關注這些所謂"能人"背后的真實經濟實力,提防為其"繁榮"表象所迷惑。關系好不可能是永恒的,貸款安全最終靠的還是企業償還能力的強弱。
5、向投資收益高的項目發放貸款風險小。這種思維方式還包括項目屬政府重點工程,或投資收益很高等。對此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的自由流動與競爭性配置必然使各行業利潤趨向于平均化,高收益一般伴隨著項目的高風險,銀行不能只看到項目的收益而看不到項目內在的風險。二是除了按總行項目貸款的規定受理審批外,還要考慮貸款收益與風險是否相匹配。借款人往往是投資人,是項目成功的主要受益人,理應在根本上承擔項目經營風險,銀行不應承擔過多的應由投資人承擔的風險,而僅取得債權人的收益。因此好的投資項目若風險實際上要由銀行承擔的就不一定是好的貸款項目。
(二)貸后管理的觀念誤區
貸后管理歷來是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經營管理中較薄弱的環節。除了體制、政策等原因外,一線信貸人員的素質及其不良信貸習慣也是極為重要的成因。這些不良習慣在信貸人員中的廣泛傳播,削弱了其對貸款風險作出及時、準確判斷的能力。
1、能還息就是好貸款。這是貸后管理中較流行的思維方式,雖有一定道理,但不絕對正確。因為一方面,還息來源很重要,還息是來自正常業務收入還是不固定的投資收益,是企業經營利潤還是他行借款,有些項目貸款還息甚至來源于銀行自己的貸款本金等,這都是銀行貸后管理應關注的;另一方面,能還息不代表能按期還本,也不代表第二還款源落實。還息可增加銀行當期收益,但若不能還本,銀行仍得不償失。這種論點的危害性在于相當部分經營管理人員因企業能還利息而作出企業運作正常的判斷,進而放松貸后管理或盲目辦理轉貸、續貸,忽視了企業在保證按期還息的承諾下,挪用貸款于高風險項目,經營狀況漸趨惡化的可能。
2、貸款發放后資金調度是企業內部的事,銀行不必干預。每筆貸款的發放都有其指定的用途,企業有權調度、使用其借入資金,但應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按用途使用,這也是保證還款的一個前提。倘若任由企業將做貿易的流動資金挪用于固定資產項目,一個樓盤的開發貸款用于另一樓盤的開發,而這些固定資產項目或新的樓盤并沒有經過銀行組織的可行性評估,這種資金調度必然加大貸款風險。更多情況下,貸款被借款人轉移到關聯企業、母子公司,使借款企業逐漸空殼化,導致債權懸空,這種資金調度行為銀行必須依法干預。
3、貸款肯定能收回,企業用什么來還并不重要。這種說法就像能還息就是好貸款一樣不是絕對正確的。這里且不論其還款承諾是否真能實現,假設企業的確是一個好企業,關注企業還款來源仍是必要的。因為經辦行沿需要預防貸款企業因可能上市,其他行欲將本行貸款擠出,形成本行貸款被"頂替"的風險。因此,實際工作中,經辦行不應滿足于按期收貸,還應加大營銷力度,建立更加牢固的銀企關系。由于放松貸后管理而失去好客戶同樣是錯誤的。
4、別人欠了企業的錢,企業才欠銀行的貸款。這種說明本來是信貸員追債時企業的搪塞之言,但遺憾的是某些信貸員常信以為真,視其為理所當然可以理解。應收賬款過大是當前企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應收賬款中有正常的,有不正常的;有些企業努力清收,有些企業則不然,尤其債務人是其關聯企業時("猴王"公司破產案披露的關聯占用及其給銀行造成的損失是觸目驚心的)。對此,銀行不應坐等,而應加大催收力度,對借款人怠于行使的債權可依法行使代位執行權,直接向債務人的債務人收款,而不能任其相互拖欠。5、企業要避稅才做假報表可以理解。這種說法常見于貸款審批及貸后管理階段,尤其是房地產開發企業為避稅而緩結銷售收入,甚至隱匿收入,虛構成本,常常造成賬面虧損的假象。銀行經辦人員即使對企業避稅行為無法干涉,出于銀行利益亦需要弄清企業真正的經營成果,不能任由企業提供假報表而不加制止。企業當期的銷售收入、成本利潤、資產狀況等主要財務數據一定要準確,必要時,經辦員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直接調整企業報表,為各級信貸決策提供準確依據。
(三)財務分析的觀念誤區
海外金融界有句很流行的話"魔鬼總是隱藏在細節當中"。關注細節是財務分析的關鍵。實際工作中,一些信貸人員不以為然,尤其對企業償債能力指標進行分析時,普遍存在著不核實數據機械套用公式、以個別指標代替全面分析、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粗放型分析方法,使分析結果誤導經營者和管理者,成為誘發不良貸款的原因之一。
1、流動(速動)比率高的還款能力強。流動比率即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與速動比率、應收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等共同構成銀行判斷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體系。流動(速動)比率高的還款能力強,是經辦行客戶評價報告、貸款分類工作底稿中常見的結論性用語。這種判斷方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具有絕對性。首先,流動比率或速動比率所包含的經濟內容必須建立在已經核實的基礎上,比如應收賬款的合法性、有效性、存貨的真實性等。如不核實比率的真實性,財務分析只能誤導使用者("銀廣夏"事件是編造虛假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典型案例)。就速動比率而言,除了核實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及預付貨款(傳統上統稱速動資產)外,還須考慮預付貨款的數量和占比。如果占比過大,應予適當扣除,原因是它的下一個周期目標很可能是存貨,而且是存貨中的原材料,也可能是固定資產和長期投資,但決不是現金,當然不能用來償債。因此站在銀行的立場,應實事求是地剔除預付貨款。其次,流動(速動)比率僅是判斷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指標體系中的其中之一,要結合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共同分析才有意義,比率分析不能代替應收賬款的賬齡分析、存貨結構分析。第三,使用計算結果時應理解其代表的經濟含義。例如房地產開發企業待售商品房按現行會計制度均反映在企業存貨中,流動比例往往較高,但并不代表這些存貨真正能作為流動資產在短期內變現還債,所以指標分析切忌以偏概全,脫離企業實際情況生搬硬套。再比如,關于流動負債的分析,也要視企業具體情況而定。企業負債構成如果以有息負債為主,則流動、速動比率應適當提高才能保證利息支付的需要。反之,保持適度即可。第四,財務分析還要結合企業的法律關系,有些人常用企業的匯總報表或合并報表來進行比例分析,進而判斷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這也是不恰當的。因為企業集團的流動性并不代表貸款企業的流動性,一般也不能說明借款人的短期償債能力。
2、利潤高的企業還款沒問題。這種思路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利潤高是否真實,是否提足折舊,費用是否全部列支,收入有無虛構;二是高利潤相伴的現金流量是否也較高,利潤實際形成的可以是各種各樣的資產,企業還款用的是現金資產,即使高利潤是真實的,但由于應收賬款存貨的增加,部分應付款的優先支付都會使企業現金流不能隨利潤增加而增加,出現高利潤企業不能按時還款的現象。尤其是擴張速度很快的集團性企業,往往會面臨所謂的"速度陷阱",即銷售與生產的擴張導致企業財務資源的相對嚴重不足所引發的流動性及償債能力危機。企業界一般通過計算"凈利潤現金保障倍數"來監測此種風險,值得銀行業借鑒。其實,根據現階段國內會計準則,至少有以下幾種企業經營風險值得銀行關注,即非經常性損益風險、營業成本比率波動風險、所得稅風險、新增其他應收款風險、現金流量風險等。非經常性損益是在連續的會計期間不能連續出現的損益。例如,一項股權被轉讓后,轉讓當期可以產生相應投資損益,但該股權的轉讓意味著公司今后不再享有該項股權的損益。同時,中國已加入WTO,應將屬政策性優惠范疇的所得稅優惠、補貼收入均視為非經常性損益。分析人員應認清非經常性損益不能在連續的會計期間連續發生的本質,在判斷借款人業績時,依據剔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經常性凈利潤而不是依賴利潤表提供凈利潤,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對借款人營運狀況判斷的準確性,不為其高利潤的假象所迷惑。
3、現金流量大的是好貸款。這是現金流量分析中常見的誤區之一。信貸員往往用前后兩期現金科目的差額直接計算當期現金凈變化額,為正數時,即認為企業經營狀態好,沒有風險,其實未必。現金流量分析要求的是對當期企業經營、投資、籌資三種現金流量的構成因素及相互結構進行分析,以判斷未來影響企業現金流的因素中哪些是長期的、固定的,哪些是臨時性的,進而預測到還款日止的流量變化,并從中發現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及收貸的最佳時期。例如,一般認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因為企業可能通過調整銷售政策與采購政策控制它的流量。但實際上也不絕對如此。一些公司報告期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流入、流出量中,許多是因為其他應收款與其他應付款產生的,后者很難說是經常性的,嚴格地講,它們很有可能與經營活動無關,屬于關聯方非經常性占用。因此,在分析凈利潤現金保障能力時,予以適當剔除后計算才會更準確,更有揭示力。如果用利潤表提供的"主營業務收入"除以現金流量表提供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企業界稱為營業收入現金保障倍數)來分析企業流動性則更有效。顯然,那種僅靠一個凈現金流量數來代替全面流量分析的做法是不科學、不全面的。
三、培育健康信貸文化的對策
信貸文化是信貸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的總稱。健康的信貸文化特征就是要強化規范意識、風險意識、客戶和市場意識、成本和效益意識,這是構成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上述普遍存在的諸種不良信貸文化表現形式,培育健康的信貸文化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借鑒國外商業銀行先進管理理念和實際運作方式,盡快形成國有商業銀行健康的信貸文化
信貸資金運動是信貸資金聚集、分配和再分配的循環、周轉運動,各項存款的存入和提取、各項貸款的發放與回收、現金的流出與回籠是信貸資金運動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形態。在一般意義上信貸資金具有雙重支付和雙重回流規律。第一重支付是銀行將貨幣借給企業使用,第二重支付是企業將借來的貨幣投入生產過程,用于維護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第一重回流是經過生產過程,企業將商品變成已增值的貨幣,第二重回流是企業采用還本付息的方式將貨幣連同已增值的貨幣的一部分支付給銀行,這種雙重支付與雙重回流的信貸資金運動規律具有適用于各國商業銀行的共同性。我國商業銀行的發育及存在歷史較短,而國外先進的商業銀行大都有數百年的經營管理歷史,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完善的管理理論。加入WTO后,我國民族銀行業面臨嚴峻的挑戰。盡管有社會制度和具體國情的區別,但信貸資金運動的基本規律是一致的,國有商業銀行在培育健康的信貸文化過程中,必須積極吸取和借鑒其經驗教訓,善于結合我國國情和本行實際從其理論與實踐經驗中總結提煉出真正能夠反映和滿足信貸資金運動規律需求的精髓,通過制定本行規章制度的形式,使之成為該行信貸管理理念的一部分,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完善,形成該行健康的信貸文化,從理論上根除上述各種不良信貸文化現象。
(二)加強信貸人員隊伍建設,培養其忠誠度
信貸文化是銀行整體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信貸人員除應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外,還應具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素質。只有思想品德端正,真正忠誠于商業銀行的信貸員,才能真正認同并形成健康的信貸理念,才有自覺抵制上述各種不良信貸文化表現方式的自覺性和使命感,才能真正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負責。在人才使用上,可以通過對信貸人員實行上崗分級授權經營,狠抓信貸人員的基本素質,只有信貸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才能形成商業銀行健康向的信貸文化。信貸人員的素質,不僅包括精通金融和信貸,同樣重要的是要使他們成為借款人所在行業方面的專家。就營銷而言,企業更愿意和熟悉自己行業的客戶經理打交道。從信貸風險管理角度,只有熟悉企業及行業狀況的客戶經理才能準確地判斷貸款的風險程度,從而防范不良貸款的發生。同時,信貸人員素質的提高,健康信貸文化的形成也需要一套完整的激勵機制,通過實行績效掛鉤的分配機制,運用內部利潤核算、內部轉移價格、市場成本和資產質量等指標,核算其業績并與其收入掛鉤,從而促使信貸人員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享其利。
(三)加強規章制度建設,并做到有章可依,違法必究,懲處必嚴,從制度上保證健康信貸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