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3: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考察探究活動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體現新課程標準的這一理念,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我們實施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專題研究。
一、課題的產生背景
1993年1月18日,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為地球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斷加重的水污染敲響警鐘。在我國水資源總量雖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還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88位。北方缺水區總面積58萬多平方公里,還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在全國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城市缺水,90%以上城市的水環境正在日益惡化,并且城市河流正在遭受嚴重的污染。水日的確定,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并解決這些問題。在這一天,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就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開展各項活動,以提高公眾的水意識。
寶雞市位于西部的秦嶺北麓,渭河上游,是生態薄弱的地區之一,人口100余萬。
我校地處川陜公路旁,清姜河流域的東岸。清姜河屬渭河一級支流,整個流域在寶雞市范圍內,流域總面積234.4km2,河流長度為43km,屬于清水區。據環保局的同志介紹,清姜河是寶雞市主要水源地,九公里水廠向寶雞市日供水量為4.5萬m3,解決了寶雞市十多萬人的用水問題,占全市自來水供水量的14%。同時寶雞橋梁廠、寶雞燈泡廠、益門糧庫、寶雞發電廠等企業在清姜河日取水量約3.3萬m3,加之沿途鄉鎮人畜用水,其最大日取水量可達12.8萬噸左右。
這樣一條被寶雞人民視為母親河的清姜河,其周邊環境保護的怎樣?河水是否被污染了呢?污染的情況如何?為此。我校環境保護小隊的同學召開了一次討論會,會上有的同學說清姜河水被污染。尤其是中下游污染嚴重,這是他親眼所見。于是同學們提出: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保護我們的母親河,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同時也為世界水日的到來做好宣傳準備工作。
通過討論,我們確定了這次活動的子課題――清姜河段污染情況的考察。計劃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 清姜河段水污染情況考察。
2 治理清姜河段水污染的應對措施。
為了使這次活動能落到實處,我們對學生提出了幾點建議及要求:
(1)首先收集有關河水污染問題方面的資料。可查閱有關書籍,也可向家長求援,獲取幫助,有條件的同學可以上網查詢、收集資料。
(2)聘請環保方面的專家,請他們介紹有關清姜河的情況以及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
(3)將小隊分為幾個小組,分頭收集資料。最后進行匯總。
(4)制訂考察計劃,以利于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實地考察。
(5)實地考察所需準備的物品,交通工具如何解決,制定考察路線圖,在考察中如何采取水樣、如何做好原始紀錄。
二、課題實施
(一)準備階段
1 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講座、提高學生的認識。
首先,利用星期五第三節課后的時間,由學校出面請來了渭濱區環境保護局的專家為我們小隊進行了歷時一個多小時的環保知識講座。為了擴大影響,我們還將五、六年級大部學生叫來一起聽了報告。報告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環境保護的意義、清姜河流域的情況介紹、寶雞市取水源情況介紹、目前清姜河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及應采取的措施。
為了擴大宣傳環保知識的力度,我們通過板報欄,將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制作了校園環境保護網站,進行宣傳。同時指導學生制作了有關環境保護知識的電子科技小報,并在學生中開展保護知識系列活動,建立了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自然科學展示廳。
通過這些活動,擴大了影響,使我校形成了人人知環保,人人講環保,人人爭做環保小衛士的良好風氣,為我們下一步順利開展環保考察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受舊的教學觀念的影響,學校、學生、家長乃至社會的部分人一直認為,只要學好語文、數學這些“主科”就行了。其他科不用太費心。這樣就給我們開展活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為此,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轉變學校、學生、家長的觀念。抓住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這一特點,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激發他們的興趣。經過努力。我校的環境保護考察小隊正式成立了。小隊成員都是愛好科學活動,喜歡探究,對科學充滿興趣的未來的“小科學家”。
3 指導學生分組活動,培養他們的團結合作精神。
為了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我們引導學生自愿分成了5個小組,并要求每組選出一名組織能力強的同學為組長。小組成員分頭行動,進行信息的收集、考察活動中材料的準備等工作,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4 指導學生制訂活動計劃,使他們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
各小組利用業余時間分頭制訂出了實地考察計劃,有的小組的計劃寫得較詳細。可操作性強,但個別小組的計劃不夠詳細、不夠實際,要考察的內容也沒有寫明白、寫全面。這樣的計劃沒法實施。讓他們看看別的小組的計劃,相互借鑒。不久他們就制訂出了詳細的計劃。
5 尋求各方支援,作好物資準備。
由于清姜河流域較長,全靠徒步行走不能完成任務,需要代步的交通工具。學校在_資金條件嚴重困難的情況下,仍然為我們小隊派了一輛小面包車,但仍沒法解決全體隊員的問題,這時有些同學就想到了向家長求援,經過與部分家長聯系,他們都很支持我們的活動,又為我們義務出了四輛面包車和一輛轎車,這樣就解決了外出考察的交通工具問題。
解決了交通問題后,我們就著手準備考察的物品、記錄、考察工具等。各小組按照計劃準備好了采集水樣的瓶子,用于測量排污口的卷尺、木棒,記錄第一手資料的記錄本,照相機、錄像機。同時制訂出了考察路線圖。計劃去時坐車,盡量走到離清姜河源頭近的地方,從那里開始分上、中、下游三段進行考察取水樣,做好記錄,并進行拍照、錄像。留下第一手資料。
(二)實施階段
1 信息的收集。
分好小組后。各小組都制訂了考察計劃,并按照計劃開始第一階段的實施,即信息收集階段。同學們有的從書上查到了一些有關的資料,有的同學尋求家長的支援,請家長幫忙收集到了一些資料,尤其是第三小組的
同學還從家長處收集到了過去家長在清姜河拍的照片,從照片上能看出那時清姜河的本來面貌。還有的同學在老師的幫助下從網上查到了有關河水污染的一些資料,這些都有助于我們這次活動的順利開展,
2 信息的整理、交流。
星期六小隊活動時。隊員們帶來了一大堆資料,如《環境保護報》《小學生學習報》、《少年科技報》等,大部分的信息是從網上下載的,如:中國科普網、學生科技網等。大家分頭將這些資料進行了歸納、分類,整理,然后又進行了小組間的交流,通過交流,使大家收集的資料能夠資源共享,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課題報告
經過歷時一個多月的考察,分析、討論,并通過走訪環保專家,上網查詢有關資料,我們指導學生寫出了本課題的結題報告。
清姜河段污染情況考察報告
隨著科學技術事業的突飛猛進,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保護的問題就上升為重中之重的首要問題,
為此我們對清姜河段水域進行了考察,考察結果報告如下:
1 清姜河水質情況分析。
我們從嘉陵江源頭出發。將這一段流域分為上、中、下三段,在這些地段我們分別采集了十多瓶水質樣本帶回學校,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中、上游地段的水質清澈、無異味、水中無雜質,可以看見一些魚在水中游玩。說明這一段水域基本無污染。中下游地段的水質輕度渾濁,偶見漂浮的雜質,有腥異味,沒有見到一尾魚。說明這一地段韻水質有輕度污染。下游的水質混濁,水中有雜質。有腥臭等異味,根本找不到一尾魚在水中生活。說明這一地段的水質污染嚴重。
為此我們得出結論:清姜河中下游地段的水已經被污染
2 污染源情況分析。
(1)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農村居民,將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沿岸,造成河道堵塞,河水嚴重荇染。其中沿岸的大小垃圾堆約33座,最大的一個垃圾堆約7500m3。這些是造成清姜河下游嚴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2)位于清姜河沿岸公路旁的一些餐館、洗車點、居民區、加油站等的污水。清姜河沿岸共有餐館約148個、洗車點20個左右、居民區大約有25個、加油站11個。這些地方的廢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清姜河中,是造成清姜河水污染的又一因素。
(3)小型工廠、養豬場等排放的廢水污染。清姜河沿岸共有小型工廠約9個,養豬場2個。這些地方的廢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造成河水的污染,其中就有一個寬1.3米、水深10厘米左右、流速較快的污水排放點直接將渾濁、散發著異味的污水排放到河水中,另一個緊挨岸邊的養豬場將混有豬糞便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
(4)人為的盲目污染。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人們,他們的環保意識不高,根本沒有意識到環保對他們自己乃至人類的重要性。在考察中,我們就親眼看到一些婦女在河道中洗衣服,任憑泛著洗衣粉泡沫的廢水流入河水,而在她們的下游就是我們寶雞市自來水廠的取水處。正是部分人的環保意識淡薄,無知,才導致清姜河水受到污染。
3 污染造成的危害。
(1)寶雞市的城市主要取水點就位于清姜河的中游地段,河水嚴重污染,會使寶雞市自來水質量受到嚴重影響。飲用這樣的水,會影響到寶雞市人民的身體健康。
(2)大量的生活垃圾、廢物倒入河道中會使清姜河河道變窄、堵塞。降低了河道的排水能力,遇到雨水到來的季節,就會造成河水泛濫,淹沒兩岸民居的危害。
(3)記得小時候,清姜河水清澈見底,一到盛夏,河邊總有一堆堆納涼的人們,水中總能見到游泳嬉戲的大人孩子以及一尾尾的魚,岸邊也能找到一些螃蟹、小蝦。如今中下游地段的魚蝦已不見蹤影,人們只能遠離這里。污染已嚴重破壞這里的生態環境。
(4)考察沿岸,見到沿岸農民都用河水灌溉菜地,這樣,污染的河水會進入蔬菜體內,人們長期食用含有有害物質的蔬菜,會得許多疾病。
4 我們的建議。
通過這次清姜河水質污染情況的考察,同學們覺得目前的清姜河環境情況令人擔憂,都表示要強烈呼吁,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加快治理清姜河沿岸環境工作的速度,大家紛紛提出了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加大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力度,定期召開環保知識講座,尤其是針對沿岸農村居民,提高他們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對他們自身乃至我們全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2)清理沿岸的生活垃圾,盡快建立垃圾處理廠。建立、健全垃圾處理相關制度,嚴格控制垃圾的去向。
(3)嚴格清姜河沿岸餐館、洗車點、小型工廠、養豬場等廢水排放的管理,督促環保工作人員不定期地進行抽查,發現有違反規定的應立即嚴肅處理,嚴重的要令其停業整頓或關閉。
(4)沿岸樹立明顯的宣傳環保知識的標志,提醒人們注意保護環境,不要將垃圾傾倒到河床中,也不要在河中洗衣、洗車、洗牲畜,使河水免遭污染、生態免遭破壞。
(5)借鑒渭河兩岸治理環境的方法,逐步將清姜河兩岸建成花園式的娛樂、休閑場所,這樣即美化了環境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我們堅信,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政府部門的重視及不斷努力,清姜河一定能重現河水清澈見底、魚蝦成群嬉戲、人們悠閑漫步河邊的景象。那時,我們就可以站在河岸激動地說:清姜河――寶雞人民的母親河,你是多么的美麗、迷人。
四、成果與體會
本課題實施雖歷時一個多月,但師生都受益匪淺。通過活動不僅使學生養成了觀察的好習慣,而且鍛煉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的能力。在活動中,學生深深體會到污染對環境造成的種種危害,直至危及到我們人類的安全。
考察活動結束后,不少學生寫出了小論文、文章、考察報告。并積極向各方投稿,以期引起人們的重視,一些論文、考察報告在區教育局、區環保局的征文中獲獎,小隊的一名學生被區環保局命名為“環保小衛士”。我們的活動也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重視,他們也積極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來。
作為地球居民的人類,在享受著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卻產生了大量垃圾。這些垃圾已經成為困擾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一個“頑疾”。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國家里,矛盾就更為突出。家庭生活垃圾是城市垃圾產生的主要來源,對家庭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可以有效地減少垃圾危害,提高垃圾處理的效率,更能有效實施資源回收再利用。
然而,推廣垃圾分類政策13年來,始終收效甚微。在上海世博會上,加拿大、我國臺灣等多個國家或地區展示了他們的垃圾處理方式,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他們的垃圾分類政策之所以取得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加強了民眾的教育宣傳工作。要“從娃娃抓起”,從小事抓起。為此,我們開展了“家庭‘屎殼郎’行動”——家庭垃圾分類處理的系列科普實踐活動。
活動目的
科學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
通過活動,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讓學生樂意提出問題并積極探究答案,從小養成關心身邊事、關注未來事的習慣;讓學生意識到家庭垃圾分類是一種保護環境、使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行為,也是公民的一種社會責任;理解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理念,從小養成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的習慣;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質疑與合作,學會交流與分享。
科學知識的認知
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對地球環境和人類健康所帶來的危害,知道垃圾分類處理的重要意義,掌握家庭垃圾分類處理的基本方法;讓學生知道減少垃圾危害的根本辦法是“減量、分類、回收再利用”,最終方法是“垃圾零廢棄”;啟發學生思維,帶動家庭、社區開展各種實際行動,減少家庭垃圾的產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共創美好生活環境。
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通過活動,讓學生初步具備調查、訪問、收集分析資料、交流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簡單的方案設計以及想象和創新。
活動內容
整個活動分為“屎殼郎‘識’垃圾”“屎殼郎‘辨’垃圾”和“屎殼郎‘秀’垃圾”三個系列(見圖1,圖中紅色部分為重點活動)。
活動過程
系列活動一:屎殼郎“識”垃圾
活動1—1:認識城市垃圾的危害
活動時間:2010年4月22日-4月29日
活動過程及具體要求4月22日,結合“世界地球日”的紀念活動,全校師生集合在操場舉行主題校會暨開幕式活動。以班級為單位收看關于城市垃圾問題的專題教育片,并確立各自研究的專題和活動方案。分年級、分專題開展探究活動:三四年級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關于垃圾危害的電子小報,上傳至學校主題網站,進行網絡展評;五年級以班級為單位,以垃圾的危害為主題,利用每天中午時間輪流為一二年級同學舉行一次專題宣講會,并由低年級小朋友評選出最佳作品。各年級學生完成學習單。
活動1 2:探索城市垃圾的處理方式
活動時間:2010年5-12月
活動過程及具體要求:考察世博園的垃圾處理問題,完成考察前的信息收集工作,并在考察完成后,完成有關考察報告。實地考察蘊藻浜垃圾處理碼頭,設計一份考察方案并撰寫考察報告。
活動1-3:發現身邊的垃圾問題
活動時間:2010年4月-2011年2月
活動過程及具體要求:發放一份告知書,征得家長配合;通過完成觀察記錄表,初步學習觀察、記錄,以及收集信息的方法;由探究老師利用探究課專門講解有關的數據統計的方法后,請五年級同學完成統計分析工作,并初步學會數據的收集、分析工作。
系列活動二:屎殼郎“辨”垃圾
在對城市垃圾問題有了一個充分了解以后,讓師生、家長認識到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我們的身邊小事做起,盡量減少日常生活中垃圾的產生,并開展分類回收活動。利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向全體師生和家長發出“家庭‘屎殼郎’行動”的倡議書,號召大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減少垃圾危害。并鼓勵大家開展“家庭垃圾處理創意金點子競賽”和“廢舊電池‘綠箱子’行動”。(見表1)
系列活動三:屎殼郎“秀”垃圾
活動3-1:變廢為寶綠滿家圊行動
活動時間:2011年3—10月
活動過程及具體要求:3月12日,向全體師生、家長發出倡議。要求大家開展“變廢為寶綠滿家園行動”,開展無土栽培容器設計比賽。具體要求:利用家庭日常廢棄品設計一個無土栽培容器,學校為每戶家庭送上一份蔬菜種子,開展無土栽培實驗,并鼓勵大家開展各種蔬菜或花卉的種植實驗。
活動5-2:垃圾分類進社區活動
活動時間:2011年8-10月
活動過程及具體要求:利用科技節閉幕式,邀請居民代表參與學校的各項表彰、互動節目,了解垃圾分類的積極意義;向社區居民、路人發放垃圾分類的宣傳單;為社區居民做小品劇表演,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活動3-3:垃圾分類能力親子大賽暨總結表彰大會
活動時間:2011年10月
活動過程及具體要求如下。
垃圾分類電子小報優秀作品展評:每班根據網絡投票數的多少,挑選出5件作品,統一制作在90cm×120cm的KT板上,布置在進校門的兩側,由每位學生和來賓來評選出最好的20件作品。
家庭垃圾分類調查報告展示:由科技室組織有關學科教師評選出20篇優秀調查報告,統一制作在90cm×120cm的KT板上,布置在學校櫥窗里,供同學和來賓品鑒,并擇優推薦參加有關比賽。
家庭垃圾分類創意金點子展評:在學校主題網站展示的同時,由學校邀請有關專家,評選出50個最具創意金點子,命名為學校的“創意智多星”,并推薦參加區級的創意金點子比賽。
“變廢為寶綠滿家園行動”作品展評:將學生在家庭中利用廢棄日用品改造成的無土栽培容器和栽培的蔬菜帶到學校參加展評,由家長代表、專家代表共同評選出優秀作品并予以表彰。
優秀主題宣講會展示:由在前期宣講會中表現出色的班級,向全校師生和來賓進行表演。
垃圾分類能力趣味親子大賽:同居委會合作,邀請社區居民,以家庭為單位在校園網上進行知識競賽,在閉幕式這一天進行表彰。
表彰活動: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再次向全體市民發出家庭“屎殼郎”行動倡議書。
@活動的教育意義及特色
通過這次系列科普實踐活動,可以增長學生的課外知識,增進他們對所生活城市的了解,激發他們對自然的喜愛之情,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從小關心身邊、關注未來的良好習慣,樹立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協作精神,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區別于以往活動最大的特色就是:
活動主題緊緊圍繞“世博”理念,結合“世界環境日”等重要紀念日開展活動,把握社會熱點,緊貼學生生活實際,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充分挖掘學校附近的社會資源服務學校科普教育。上海環境物流有限公司(蘊藻浜碼頭)是全市最大,最先進的兩個垃圾處理碼頭之一,距離學校只有800米左右,是一處極好的科普教育基地。
本次活動通過學生帶動家庭與社區的科普宣傳活動,在延續“世博”精神,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城市形象等一系列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次活動充分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來激發學生、市民參與的興趣,提高了教育效率,擴大了學校科普教育的影響面。
該項目獲得第2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科技教育方案類一等獎。
利用校外資源轉變教學模式就是把課堂搬到廣闊的天地之中,是指在語文教學課堂活動中,老師把學生從從單一的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通過運用信息技術 ,校外資源,進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使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變得多種多樣,既增強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了語文素養,使他們更好的適應現在社會。
(一)轉變學習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我結合課本內容,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和網絡資源,把他們從單一的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那么,怎樣利用校外資源呢?韶關曲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城,有千古一相張九齡,有六祖惠能南華寺,還有馬壩人遺址;還有當地所特有的文學形式客家山歌。于是我讓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查閱書籍、報刊、互聯網、實地考察等形式,結合自己的知識、能力,收集有關資料本地名人立傳,極大的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
(二)利用圖書館,確定在某一時間內,學生的閱讀量達到一定的數量,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基本技能。高爾基說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于書。”“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由此可知,閱讀教學是從傳統語文教學觀轉變到大語文教學觀,是一個從知識本位向人本位的轉化過程。它不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教學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學會學習,促進人格與個性全面發展和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基本技能為重點。從這一理念出發,我把學生分成四組,利用圖書館,在一個學期的時間內完成下面四個課題的閱讀和報告。(1)從古詩看古代的交通狀況。(2)了解神話這種文學形式的發展變化。(3)初識“諸子百家”。(4)舉辦中外戲劇知識大賽。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從眾多的資料中提取對自己有用的材料,還學會如何利用圖書館,如何收集資料。大大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能力。
(三)利用科技館、博物館,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了解我國的歷史和文化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增強愛國情感。我校所在地曲江區歷史悠久,自漢朝置縣至今已有2116年的歷史。曾孕育出盛唐名相張九齡、北宋名臣余靖及禪宗六祖惠能等一批歷史名人,旅游勝地有獅子巖(13萬年前人類祖先“馬壩人”繁衍生息之地,又是“石峽文化”的發祥地,華夏民族古老文化的搖籃之一)和禪宗祖庭南華寺。還有很多地方是革命老區,地方歷史資源豐富。因此,在我平時就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收集資料,并通過有組織有目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體驗生活,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了解,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增強學生的愛家愛國情感。在每一個小階段考察學習結束后,我會指導學生對所得的資料進行整合,寫一份心得報告。學習小組圍繞學習主題進行交流討論,完成組內綜合實踐報告,并舉行報告會。通過這種感知(親自考察),學生動筆寫出來的報告材料詳實,文筆生動,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
一、開展課內演示實驗,傳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學生的學習愿望和興趣,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而我們又知道,興趣是學習一切科學入門的向導,是執著追求行為的動因。有了興趣,學生們的學習就必然主動和積極,探究精神也必然強化。我在教《大氣壓力》一課時,曾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準備有個掛有小布娃娃的塑料碗,我用力將碗壓在玻璃上,碗被牢牢吸住了,布娃娃當然也穩穩當當地掛在玻璃上了。這時,我問學生:“玻璃窗上沒有鉤,布娃娃為什么能掛在上面呢?”這一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調動了他們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我也很輕松自然地導入新課。
二、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合能力,,我在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通過閱讀、研討自己設計實驗。具體做法是:把實驗的目的、名稱、器材、步驟、現象、結論等要素設計成空白實驗報告提供給學生。學生在自己的小組中閱讀、思考、研討,共同填寫實驗報告,等于是自己設計實驗,自己進行操作、觀察、分析。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認真閱讀了教材,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他們互相補充,互相幫助共同填寫有關內容。教師巡堂只做啟發和點撥。在確定了實驗步驟后,各小組按照自己確定的方法獨立地操作、記錄和分析。
三、提供足夠的時間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探究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今指出:教育教學的過程,教師的責任在于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自己去獲取知識。這就是說雖然是教育的對象,但他們更是教育的主體,他們應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求的自我的發展。鑒于此,教師必須為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我在教《我的大樹》一課時,我讓學生結合教材,進行課外探究。我擬定了探究題目:“讓你去研究一棵樹,你準備怎么實施您的研究?”之后,我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制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整個過程,學生自己去完成。研究結束后,我要求學生對原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總結,然后寫出探究報告。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學生們既增長了知識和才干,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深刻理解科學的真諦和本質。
四、做好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評價工作
一提到評價,老師們往往會聯想到考查、考試。其實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涉及到許多方面,考查、考試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在科學課的標準中,對學生的評價問題作了詳細的敘述。標準中強調“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因此,科學探究能力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探究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探究過程。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中,他們對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實驗中的設計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對觀察、實驗中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質疑、交流、評議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等過程中都體現了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這些方面都是評價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這是單純以一紙試卷所不能體現的。只有注重了探究過程的評價,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另外,評價的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只是考試這一種形式。例如:在平時為學生建立一個探究過程的紀錄本,及時記錄學生的各種變化,從發展變化的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實驗競賽等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定的自然環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現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寫考察報告來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等等。
五、聯系實際學習,結合實際應用,提高探究能力
1主要理論依據
心理學理論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1]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建構主義學習觀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思想,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促使成員思維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構活動具有社會性,學生通過小組互助學習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識。[2]關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理論,有學者歸納了四條:(1)重視以“趣”導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熱情。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羅杰斯說過:“學習的最好的刺激乃是興趣。”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中“不在于教師講授多少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2)創設“問題”空間,激勵“合作交流”。教師應重視“問題”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在教師必要提示、引導下分析“問題”的形成過程,并結合“問題”展開討論、探索。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交流切磋,學習的動機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確。(3)加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嘗謂教學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則能自動為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著名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說過“不好的教師傳授真理,好的教師讓學生發現真理。”(4)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形成中的作用是學生學習方式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為學生創造一個樂于學習的環境,才能逐漸形成學生的學習方式。[3]
2影響科技實踐活動的成效性的諸因素
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的一項研究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在開展科技活動上存在的問題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開展中小學課外科技活動重視還不夠;對普及與提高之間的關系,尤其是農村中小學對普及與提高的關系處理得還不夠好;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數量與質量均不符合要求;經費投入不足,影響活動正常開展,影響科技館(站)建立。”[4]
2.1存在的問題
科技實踐活動符合綜合實踐課的本意,指導老師可以利用綜合實踐課這一“法定”時間開展科技實踐活動。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中,雖然有的學校嚴格執行把綜合實踐活動納入必修課,并積極開展包括科學實踐活動在內的其他實踐活動,有的還把夏令營、冬令營活動也納入校本課程,讓每一屆學生都有機會參與,但還存在一些不利科技實踐活動成效性提高的現象。有的學校采取消極的態度對待綜合實踐活動課,有名無實,任意擠占課程時間;或僅把夏令營、冬令營活動作為門面的點綴,缺乏對其注入科技探究內涵;或者以外出“安全”為由,不予組織,省事省心;有的干脆把綜合實踐課用來培優補差。
2.2問題主要成因的分析
顯然,不少人受“中考、高考出成績才是硬道理”觀念的影響較深,他們的思想認識仍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基點上。其影響因素主要反映在:
(1)認識上的滯后通常科技實踐活動除了可以利用綜合實踐課時外,只能利用課外時間,寒暑假成了可利用的最大時間段。很多學校都沒有對教師利用寒暑假開展各類活動做合理規定,有的是學校領導對夏令營活動“寓教于樂”作用缺乏認識,簡單地理解“寒暑假休息是教師享有的權利,不應作硬性規定”,殊不知由此而使學生失去了集體外出活動開拓視野的機會。其實,大多數夏(冬)令營活動并不會把時間拖得很長,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對活動進行科學設計,優化活動內容,充分利用活動時間,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2)操作上的無序對開展活動的無目的性導致活動操作上的無序性,從而降低了活動的成效性。雖然主觀上想搞好活動,但客觀上由于缺少經驗和對活動的一般規律的研究,使得活動成效大打折扣。以課題形式開展的科技創新活動也是“以項目帶知識”的學習活動,即研究性學習活動。這里的“項目”指的是科技創新作品的研發,活動的過程就是作品的研發過程,也即圍繞著作品開展的學習過程,這種活動形式我們稱之為“項目帶知識”。在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組成探究小組,教師既起指導作用,同時也是小組成員,與學生交流互學,圍繞課題開展活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受到指導老師指導能力、實驗條件、經費、工作時間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在諸制約因素中,指導老師的指導能力因素是最重要的。它是由指導老師自身的知識結構,技術素質,所收集掌握的與研究項目相關的知識、研究方法,所了解的該項目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項目的最新研究動態所決定的。指導老師要成為學生的榜樣,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嚴謹的科學精神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探索活動過程中學習知識,讓學生通過項目的探究更加熱愛科學。活動設計是活動取得成效的先決條件。為了達到活動成效的最大化,需要對整個活動作認真研究和周密安排。活動設計包括活動階段設計和課題設計。階段設計是明確每個階段的任務,課題設計則是提供給學生什么問題研究。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優勢去開展課題研究是活動成效性的關鍵。資源包括活動地域的自然和人文資源。誠然,指導老師也是活動資源!把指導老師的專業特長與地域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結合起來加以發揮和利用,獲得兩者優勢的最佳組合,為活動成效的最大化奠定了基礎,為課題最佳設計奠定了基礎。
3關于科技實踐活動的主題和課題
科技實踐活動一般表現為群體性。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主題,又在主題框架下開展的課題或項目的科學探究活動,是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義的綜合性、群體性科技實踐活動。活動旨在激發青少年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啟迪探究的興趣,培養觀察思索的習慣,引導正確的方法,獲得探究的體會和快樂。科技實踐活動與其他任何活動一樣都有自己的主題,圍繞主題可以展開很多的課題或項目實踐活動。那么什么是科技實踐活動的主題和課題呢?它們之間又存在什么關系?筆者認為,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對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實踐活動,不管從理論層面講,還是從操作層面講都具有指導意義。如果把科技實踐活動中的課題或項目也看作是作品的話(實際上它們也被這樣稱呼),那么,這些作品也必定有自己的主題。《辭海》對“主題”的解釋是“主題思想”。主題的概念出自對文藝作品內涵的定義。將其推而廣之,某個領域以及屬于某個領域的某個子領域都有自己的“作品”,所以這些領域和子領域也就有自己作品的主題。例如,2011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主題是“體驗、創新、成長”。這一大賽包括了發明創造及工程設計作品、科技小論文、科幻畫、科技實踐活動共四項內容。四項內容都體現這個大主題。其中,科技實踐活動又有子主題,但它們都服從和服務于大主題。例如以低碳環保為主題的各種實踐活動,以保護大自然、認識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夏令營實踐活動,以保護海洋為主題的海洋生物環境考察活動,等等。課題就是需要研究、討論或者解決的問題。顧名思義,科技實踐活動課題就是與科學技術有相關的、人們需要對其進行研究、討論或解決的問題。課題體現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目的。確定課題至關重要。正是科學上一個個課題得到解決,才有人類從遠古愚昧走到今天的信息時代,才有日新月異的繽紛世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上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如果沒有課題,學生不知道去考察什么、探究什么。但有課題不一定就有成效。確定課題切忌好高騖遠,題目過大,不切實際。要考慮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環境條件、活動器材等因素,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做到著筆于小,于小見大。活動主題體現的是方向性,課題體現的是目標性,目標不離方向,課題服從于主題;主題是宏觀的,課題是具體的,所以只有主題而無課題的活動是無目標的活動,絕對不是成功的活動。
4提高科技實踐活動成效性的實施策略
廣東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綜合素質的教育與評價研究》,對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的開展和管理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寶貴的經驗,這就是正確認識學科教育與科技教育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營造科技活動的氛圍;推動科技教育研究;實現師生共同發展。提高科技實踐活動的成效性需要把握好活動的管理層面和活動的操作層面。
4.1在活動管理層面上,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使得科技實踐活動的開展如同學科課程教學一樣有法可依,以形成一套有效的青少年科技活動管理機制
(1)保證活動時間。綜合實踐課時應確定為“法定”課時,不能被“借用”,使包括科技活動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制度保證。同時鼓勵各校利用寒暑假開展夏(冬)令營活動,條件成熟時可把這些活動定為校本課程。
(2)制定計算指導老師工作量制度。規定各校建立計算指導老師工作量制度,以有效地調動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各項活動的積極性。
(3)開放設施設備使用制度。鼓勵各校開放功能室等活動場所,諸如計算機教室、圖書館、理化生功能室、語音室等,讓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喜愛的活動。
(4)制定檢查與評價制度。要求各校定期對校本課程實施的情況進行檢查,既對學生學習與活動狀況進行檢查與評價,實行學分制;又對教師指導情況進行檢查與評價,納入年終考核。評價方式主要包括自我評價和小組相互評價、教師評價、成果展示評比。通過這些評價方式獲得評價信息,對學生的活動狀況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從中檢查教師的指導工作。
(5)制定激勵和獎勵制度。對活動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和指導老師進行激勵和獎勵,激勵和獎勵方式采取物質和精神兩種形式。在精神激勵方面,可采取大會報告、喜報張榜等形式,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委員會、全國婦女聯合會共同舉辦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這方面樹立了很好的典型;在物質獎勵方面,按照學生獲獎等級對教師提供報酬獎勵。
(6)制定校外活動制度。校外有豐富的資源,這在校內是不可及的。讓青少年學生走出校門,開拓視野,接收更多的科技信息。但外出活動,最關切的還是安全問題。規定學校對利用課余和假日組織學生外出進行的科技活動,應建立申報、審批的程序,制定必要的應急預案,以確保外出活動師生的安全。
(7)舉行活動經驗交流會。有綜合實踐課經驗交流會、夏令營總結匯報會和成果展示、科技創新成果論壇等,以營造青少年全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氛圍。
(8)科技活動方案建檔制度。建立由各校教學處負責執行的綜合實踐課教案和校外各類活動方案呈報、歸檔制度,這一方面有利于監督教師的備課情況,另一方面為開發校本課程積累原始素材。
(9)崗位再培訓制度。鼓勵教師參加科技輔導員培訓班、學術報告會、交流會及考察活動,提高科技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及時了解當今科技新動態,注重培養年富力強、熱愛科技教育工作的教師。
4.2在活動操作層面上,設計、實施主題思想指導下的科技實踐活動課題
4.2.1課題的設計
活動不等于課題。如果研究對象是單一的某個143問題,那么課題就是它本身。例如,科技創新大賽工程類作品就是研發的課題,或者某項科學實驗探索活動也是課題。另外一種是一個活動包含若干個課題。設計多個課題可為學生提供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例如,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XX生態考察夏令營就可以設計多個課題,水源、巖石、植物、魚蟲鳥獸、氣候,當地經濟作物等等都可以作為研究課題,還可以將課題拓展到當地社會人文領域,風土人情、民族宗教、經濟發展等等。總之,盡可能地將指導老師的專業特長與當地社會和自然資源結合起來,讓學生有更多的課題選擇,使活動成效最大化。實施跨學科考察,把文化與生態、人文與科學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跨學科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融合,充分高效地利用考察資源,實現多學科考察活動內容的整合。
4.2.2課題的實施
把整個活動作為一個總目標,把總目標分為若干個階段去實施,分步完成。做好活動階段設計,明確階段任務,使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有計劃地開展。科技實踐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培訓階段、考察階段和成果展示與總結交流階段。下面以廣東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綜合素質的教育與評價研究》的研究案例———“南嶺生態之旅夏令營”科技實踐活動為例,分析說明三個階段的實施要領。
(1)培訓階段培訓階段是向學生交代活動的目的、內容、要求,確定課題,組成小組,講授相關知識,收集相關資料。若是野外考察活動,還需講授攝影要領以及野外考察安全注意事項等。
但是遺憾的是,有不少教師在綜合探究課的教學中沒有突出“綜合探究”的特點,而是以傳統的講授為主,更談不上開展活動了。現根據這幾年來對七、八年級綜合探究活動課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研究所獲得的感受,就如何提高綜合探究活動課教學的有效性談幾點看法。
一、活動設計主題化
1、綜合探究活動的類型
任何一項活動,都有它的特色,所以在活動前就應該做到心中有數,突出主題化。《歷史與社會》七、八年級的綜合探究活動共有16個,各有特點,從目前教材的編寫來看,綜合探究活動按教學組織形式可分成三種類型:主題活動類、實踐探索類和問題研究類。
2、綜合探究活動的教學設計
綜合探究活動教學設計中,要注意四個方面:①課堂導入應把握探究的邏輯起點;②探究內容要體現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③問題設計要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④活動設計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1)主題活動類教學設計
這類綜合探究活動往往先確定一個貼近學生、貼近社會的主題,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然后引導學生對主題進行剖析。具體教學過程包括:出示材料,引出主題(創設情景,切入主題)、收集資料、分組討論(辯論)、交流感悟、小結評議、課外拓
展、升華主題。
(2)實踐探索類教學設計
這類綜合探究活動是以認識和解決自然、社會和生活中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結果
以調查報告的形式來呈現。具體教學過程包括:方法指導、實地考查、收集資料、綜合分析、整理資料、形成報告、小結反思等環節。
(3)問題研究類教學設計
這類活動課往往從一系列問題開始入手,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而且這類探究往往以課內活動探究為主,具體教學過程是:把握探究起點,激發探究興趣、思考探究材料,提出研究問題──領會課標要求,引導綜合分析─
─小組合作探討,提出解決思路-----反饋評價小結,聯系實際感悟。
以實踐探索類教學設計七年級綜合探究四《來自家鄉的報告》為例,首先告訴學生調查報告撰寫的方法以及收集資料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去家鄉進行實地考查,通過攝影、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然后進行綜合分析,整理資料形成調查報告,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小結反思。
二、教學活動主體化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設置“綜合探究”活動的目的之一。青少年學生的思維敏捷活躍,而且蘊藏著十分可貴的創新和創造天賦。在綜合探究活動進行過程中,他們對每一個問題的回答和思考都是他們知識和能力現狀的實際寫照,更是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寶貴過程。因此,在綜合探究活動組織中必須創設輕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努力使每一個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經常以贊賞的姿態對待每一個學生以及他們對問題的不同回答。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氣,只有在這樣一種平等的層面上,師生才可能進行平等對話,以實現智慧的撞擊,經驗的共享,心靈的契合,理性的升華,從而促進師生互動、共同發展。上述三種類型均應該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主題活動類七年級(上)“綜合探究三”為例。“綜合探究三”的主題是游歷華夏。這是在學習了我國自然環境的總體特征,區域間差異的現狀以及原因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華夏之旅。雖然這是一次虛擬旅行,但它給學生提供了由此嘗試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學生的興趣很大。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分頭搜集自己感興趣的地區的旅游景點和風土人情的相關資料,然后分別整理成文,在全班以“小記者”的身份進行報道、宣傳。在探究報告中,每組都設計出與以上不同的旅游路線,并分別介紹各地(如烏魯木齊、西安、敦煌、南昌等)的自然狀況與人文景觀。與此同時,學生還設想了旅游意外,計算旅游經費等等。在這一探究活動中,學生給了我們很多驚喜,學生的創造力是無限的,這次活動學生制作精美的課件展示旅游景點,設計了幽默的小品展現旅游活動,還繪制了可愛又詳細的圖片展現旅游中所見所聞。這一過程,學生學會了如何收集資料,如何整理資料,如何運用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團結一心,有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三、教學活動實踐化
1、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不僅要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且要讓他們走出教室、走出學校,通過查閱文獻、上網搜索、個別訪談、實地考察等方法,在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親身的體驗和感悟,在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認同與內化經濟學原理。《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的核心,就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建立學校、社會教育網絡體系,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悟、去體會、去探究,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地理課程 實踐活動 課程基地 條件 過程 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60117
一、地理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的提出――建設條件
1.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推動。地理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地理學習方式,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為課程基地的建設提供了指導方針和理論依據。
2.擁有天文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優勢。南京一中在1985年建成了全國首家中學生天文臺――望星樓,旨在讓學生了解天文知識,增強對天文學的興趣,同時也培養學生進行天文觀測的能力。2005年又建成了江蘇省首個中學生天象廳,2009年該校被授予首批“南京市中小學科技創新星光基地”并獲得江蘇省天文學會的表彰,2010年校本課程《望星》榮獲南京市校本精品課程一等獎等,這些天文科技教育方面的優勢為課程基地建設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3.厚實的實踐活動基礎。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學校長期致力于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從校內的“立竿見影”――測量日影,到校外的“識圖用圖”――定向越野、參觀1865――尋訪工業遺跡、考察冶山鐵礦等,積累了一定的實踐活動經驗。
4.勇于創新的教師團隊。在積極組織和開展學生活動的同時,也不忘加強教師團隊的建設,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培訓、外出考察、動手實踐、合作探討等,不斷增強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組織能力。
二、地理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的回顧――建設過程
1.成立項目小組,強化組織管理。課程基地的建設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校長親自掛帥成立專門項目小組,定期研討,分工明確,力求課程基地建設高質高效。
2.加強學習研究,細化建設方案。課程基地建設的過程并非單打獨斗、閉門造車,而是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建設方案。組織相關人員外出取經,學習其他院校的一些成功做法,同時邀請一些課程基地建設方面的專家能手來校指導,最終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最佳的建設方案。
3.加強軟硬件建設,開發實踐課程資源。硬件方面主要是場館設施、各種標本、實驗模型、模具教具等;軟件方面主要是課程建設,如邀請專家開展講座、建設專題網站、開展活動平臺建設等,積極開發實踐活動課程資源。
三、地理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的成果――成果展示
(一)地理實踐教學環境已經形成
1.天文臺:近年來學校不斷更新儀器設備,可以實現學生開展對太陽、月球、大行星等天體的觀測探究。
2.天象廳:可以逼真地演示四季星空、月相變化、流星雨、彗星運動、日食月食過程等天文現象。
3.古生物地質陳列館:以開放的形式向學生展示精美的礦物、不同類型的巖石、不同地質時期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等。
4.地理園:作為古生物地質陳列館的室外延伸,展示了太湖石等各類奇石,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內外力對巖石的作用和影響。
5.校園自動氣象站:可自動實時監測校園內氣溫、氣壓、濕度、風向、風力等氣象要素并與南京市氣象網,實現實時數據共享,通過氣象信息顯示屏及時呈現且每隔20分鐘自動更新一次數據信息。
6.數字化創新地理教室:通過觸摸式電腦一體機、電子白板、音響系統、網絡互動、語音立體地圖等現代化設備,創建數字化、信息化的互動式地理學習教室。
7.地理過程探究實驗室:配備了風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黃土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見的地貌模型,這里是學生進行地理實驗的主要場所,同時配備數字立體多媒體投影設備,可實現雙屏聯動。
8.校外課堂:積極開發校外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如江蘇六合國家地質公園開展野外地質學習和考察,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進行天文觀測探究,行知學農基地感受農業生產過程,1865產業區尋訪工業遺跡等已成為學生最受歡迎的校外實踐活動課程。
(二)三級課程體系日趨完善
1.第一級基礎性實踐課程:圍繞國家必修課程核心內容,面向全體學生,設計系列微實驗,構建實踐活動模型。目前已經比較成熟的地理微實驗如:地轉偏向力、熱力環流、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溫室效應、流水作用與地貌、流水的沉積過程、 褶皺、地幔對流的過程、洋流等。
2.第二級拓展性實踐課程:學校結合了學生興趣、辦學特色、高校資源等,開設了《望星》《動手做地理》《地理信息技術與人類生活》等校本課程,拓展了學生的實踐活動知識。
3.第三級創新性實踐課程:以學生社團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為平臺,為少數優秀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提供幫助,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
(三)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增強
經過多年地理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學生的創新探究和綜合實踐能力明顯增強,真正做到了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發展。如2014年第七屆“國際路邊天文夜”,天文社團的成員們組織和指導市民觀測星空,到瓜埠山野外考察并撰寫考察報告,參加國際天文競賽和地球小博士科技大賽并多次獲獎等。
(四)地理實踐活動課程基地的示范效應得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