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3: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描寫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家好!
感謝附中讓我們有緣在這塊神圣的熱土上相聚!感謝__給我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感謝領導的厚愛與栽培!感謝同仁的關心與支持!讓我們快樂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輩子!
下面,我將從三方面進行述職:
1、與時俱進,積極探討作文教學新模式
如,2015年1月22日,在原初二14班(現在的初三14班)上了一堂作文指導課《讓人物鮮活起來——人物動作描寫專項訓練》獲好評;
2、關注中考,多次應邀承擔__市專題講座
2015年3月,在__市語文教研活[文秘站:]動中作了題為《初中語文如何備課》的講座;
2015年10月28日在__校區語文組作了題為《關于中考及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的講座。
3.指導學生習作,多篇獲獎及發表
2015年4月指導__同學參加全國作文大賽獲二等獎;5月,指導__同學在《晨報》上發表文章;11月,指導初三8班吳小燕在《讀寫月報》發表習作。
4、堅持上門家訪,鼓勵引導學生
經常利用寒暑假及雙休日與__主任、__、__老師上門家訪。2015年春節期間,與__主任一起走訪了原初三8班鐘文清等5位同學。
5、堅持與學生談心,不斷鼓勵幫助學生
曾曉玥同學是初三8班的學生。在開學初及10月份的考試中語文成績一直在85分左右徘徊,情緒比較低落,我根據她選擇題及作文水平較弱的情況,建議她進行專項訓練,在12月份的月考中,以__分名列語文單科年級第一名。
7、辛勤耕耘喜豐收
2015屆中考,本人所帶的8班、13班中考語文成績:100分以上的人數,都在25人左右,其中__同學以116分的中考語文成績名列年級第二名。無論平均分還是優秀率均是平行班第一名。
2015年12月,被學校政教處、團委評為:“最美身邊人”。
初三8班語文成績進步明顯,2016年1月6日,在教務處組織的問卷調查中,得到了初三8班全體同學的好評。
1、在__任教時的部分科研成果:
2015年9月,作為主要參研人員積極參與國家級課題《語文學科“少教多學”課型研究》現已結題并獲得優秀等級;
2、2015年發表的部分論文:
2015年4月撰寫的《巧借文本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在__省教育廳主管的《開心素質教育》上發表;
2015年9月23日撰寫的教育論文《__師大附中:做有責任的中國人》在《中國教師報》(第13版)發表。
3、教學設計及論文多次獲獎
2015年4月,撰寫的教學設計《我的叔叔于勒》獲中語會二等獎;9月撰寫的論文《巧借文本,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獲__省一等獎;6月,撰寫的論文《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營造良好育人環境》獲校級二等獎。
(三)做備課組長,攜手并進
經常和國飛、謝今、茍雯老師交流教學心得,抓實晚自習及周練,__語文成績與老校區的相比,差距在逐漸縮小。2015年10月,根據省教育工會的安排,指導培養了__市九中(鄉鎮中學)教師__。
(四)做年級宣傳員,無怨無悔
據不完全
統計:2015年度,撰寫校級新聞稿400余篇,市級新聞稿近百篇。(一)學理論、學方法 (如:進行“主題閱讀”,參加業務培訓等。)
1、觀摩教學光盤,常年訂閱各種期刊
2、多次參加教學、教研培訓,參加省市中考語文研討會,主動與老師們分享
(二)學他人之長
如:學習__、__、__等老師的熱情豁達,學習__、__、__等老師的敬業奉獻,學習__、__、__等一大批青年教師的好學上進,學習我們全體老師的團結協作精神……
1、努力耕耘:堅持每天早上6:50前到辦公室,利用點滴時間抓學生背書、面改作文等。(說明:因為初二年級人氣不足,他們強烈要求我在初二辦公室,在樓下呆的時間反而更多些。)
2、努力做事:以校為家,寒暑假堅持值班,除夕仍堅守崗位;協助學校進行招生工作。
3、努力做人:常懷感恩之心,用實際行動真誠回報學校。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靠的是:團隊的力量、領導的栽培、同事的支持、學生的配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將取長補短,盡心盡責,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1、正文
正文是論文的主體部分,通常由引論(引言)、本論、結論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確標示。正文的各個章節或部分應以若干層級標題來標識。
引論(引言):簡要說明本項研究課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本項研究的前人研究基礎,及其深入研究方向、技術手段。
正文要符合一般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畢業論文字數不得少于3000字。論文應文字流暢,語言準確,層次清晰,論點清楚,論據準確,論證完整、嚴密,有獨立的觀點和見解。
論文內容要理論聯系實際,涉及到他人的觀點、統計數據或計算公式的要有出處(引注),涉及到計算內容的數據要求準確。
數字標題從大到小的順序寫法應為:一、(一)1、(1)①……。(可根據具體學科要求而定)
2、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使用過的文章、著作名錄。參考文獻要寫明作者、書名(或文章題目及報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序號使用[1],[2],[3]……。中譯本前要加國別。
示例:[序碼]作者。書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頁。[1]張曉風。中國經濟狀況,北京:經濟出版社,1983:3、論文的結構與行文(1)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論)三段式的邏輯結構為論文的基本構成原則。
(2)論點:是作者對題綱研究后產生的見解、主張和思想。論點要有鮮明的立場和思想性,必須符合的唯物主義哲學觀,一般要有一定的新意和針對性。
(3)論據:是作者用來證明觀點真實性的根據,為此,要求所用論據要真實充分、典型。用社會實踐獲取的第一手資料和數據。語言類論文原則上要以原文的語料為論據。
(4)論證:是作者用證據證明論點的過程,要求論證準確、適當,論文過程應有符合邏輯,科學、嚴密、有力、表述嚴謹,準確。
(5)畢業論文說明方法:應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質及其規律性,可采用分類、舉例、描寫、比喻、對比數字數據等方法。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依據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幼兒園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社會對幼兒園教學的質量慢慢開始關注,也對教師教學方式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在幼兒教學過程中,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過渡工作尤其的重要,作為幼兒教育的終結階段和小學教育的啟蒙環節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我國教育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形勢下,教師需要樹立現代科學的教育觀點,掌握好幼小過渡工作的火候,不僅要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鋪墊工作,還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享受幼兒時期的快樂時光。
關鍵詞:幼兒園;小學;過渡;策略
幼小過渡問題是幼兒園、小學和家庭三方共同關注的問題。兒童走出幼兒園、跨入小學校門,是其成長中的一次重要的“生態轉變”,不僅意味著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角色轉變,而且要適應新的學習生活與環境,要適應新的同伴和教師及新的交往方式。
一、掌握好幼小教育有效過渡的依據
要想做好幼小教育過渡工作需要對孩子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準確地找出開展工作的切入點,解決幼小教育過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部分教師和家長在幼兒園與小學教育過渡的問題上存在嚴重的誤區,認為提前讓孩子接觸英語、詩詞、漢字、算數方面的知識能夠緩解孩子進入小學的壓力,在接受小學教育的過程中處于優勢地位。但是有關的調查研究指出,孩子進入小學的主要難題是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而不是對知識面的掌握。兒童在剛進入小學時,在學習方法、交流方式、人際關系、行為規范、學習環境等方面會處于一種未知的狀態,與自己之前所接觸的事物存在明顯的斷層。幼小教育過渡工作需要從這幾個著重點入手有針對性解決主要矛盾。教師需要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啟發幼兒的思維能力,幫助幼兒養成專心聽講、做事認真、不懂就問的行為習慣,讓幼兒慢慢接觸小學的教學方式以及周圍的環境,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流能力,樹立幼兒團結合作、自我保護和獨立自主的意識。
二、把握好幼小教育有效過渡的尺度
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有效過渡就是在為幼兒接受小學教育做好充分準備的同時,還要讓幼兒擁有此年齡段本該有的幸福和快樂,使幼兒有足夠的空間釋放自己天真的本性。不少幼兒園沒有掌握好幼小過渡的度,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片面性的教學行為,如,在幼兒即將進入小學的昀后一個學期,從作息時間、教學內容方面強制性執行小學的要求;過于注重基礎知識的培養,忽略了幼兒其他方面的成長;將小學的教學方式照搬到幼兒園中。幼兒園應該采取適合此年齡段幼兒接受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一些比較基本的知識,為幼兒創造一個有益于身心發展的快樂童年。幼小過渡不是生硬地照搬小學教學模式,而是適度地進行過渡,令幼兒從幼兒園教育輕松地過渡到小學教學環境中,讓幼兒在思想認識、交際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適應新的環境。
三、長期的養成教育應與關鍵期的入學教育相結合
幼小過渡工作,大班是關鍵,長期養成教育是鋪墊。幼小過渡要從幼兒入園的那一刻開始,而到了大班要對幼兒進行強化訓練。要將此項工作有機地、自然地融入幼兒園教育工作之中,而不能盲目地向小學靠攏。應將有關認識小學、體驗小學生活、調整作息時間、知識準備等方面的內容放到大班來進行。例如,幼兒獨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這樣,幼兒逐步養成了獨立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好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小學生應具備一定的任務意識與完成任務的能力,幼兒園可以嘗試讓幼兒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如值日生、小組長等,并通過游戲、設置情景讓兒童掌握完成任務的方法,逐漸培養兒童的任務意識與完成任務的能力。小班階段,可以嘗試讓孩子回家把學過的兒歌朗誦給家長聽。中班階段,可以讓孩子當小傳令兵,把老師交給的任務轉達給家長。大班階段,可以讓幼兒回家自己創編故事由家長記錄后帶到幼兒園,或請孩子和家長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讓孩子養成每日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大班是幼小過渡的關鍵期,可以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幼兒入小學學習的強烈愿望,幫助幼兒做好習慣、能力、知識與經驗等方面的充分準備。如增加大班幼兒“入學預備期”評價項目,以入學愿望、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生活能力等要素為評價內容,讓幼兒在評價中體驗成長、成功的快樂;可以實施“走班制”教學,逐步擴大師往的范圍,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另外,應注重科學調整大班幼兒的作息時間,幫助大班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以減緩幼小過渡坡度,讓幼兒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
四、幼兒園與小學配合,幼兒園與家庭合作
目前,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尚不夠充分,存在重復教育或教育脫節的現象。幼兒園與小學的配合是幼小有效過渡的重要方法。幼兒園可以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初步熟悉小學的環境,了解小學生的學習和活動情況,使幼兒萌發入小學的愿望。幼兒園應該與小學建立互訪課堂、互動教研的制度,促進幼兒教師與小學教師的相互了解,使幼兒園的單向過渡變為幼兒園與小學基于兒童發展需要的雙向準備。在幼小過渡的過程中,家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幼小過渡觀念,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合作。幼兒園可以針對幼小過渡工作的實際情況,組織不同形式的大班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請專家給家長介紹如何做好幼小過渡工作。教師要圍繞幼兒園實施幼小過渡活動的內容,經常與家長進行溝通,定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還可以組織家長沙龍,邀請大班中做教師的家長現身說法,為家長答疑解惑。這些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家長的認識,使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不同,讓家長能夠意識到幼兒的入學準備不僅是知識方面的準備,還包括身體和心理上的準備,通過家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為實現幼兒的平穩過渡奠定基礎。
幼兒園與小學教育過渡的有效性關系到社會對幼兒園教學的評估,以及幼兒園今后的發展,影響著今后的教學質量。因此,幼兒園和小學之間一定要做好交流工作,關注幼小過渡工作的每個環節。
參考文獻:
[1]李玉杰,趙春穎,李桂云.幼兒園與小學教育過渡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
【關鍵詞】閱讀理念;閱讀興趣;閱讀方法
一、要更新閱讀理念,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以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基于新的閱讀理念,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課外閱讀,注重閱讀的科學性和人文性,樹立自主性的閱讀無處不在的意識,自覺地把課外閱讀當作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
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喜歡課外閱讀并非難事,問題是絕大部分的初中學生只是把課外閱讀當作是一種消遣調劑,而有一部分的教師、家長把課外閱讀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種手段,這樣的閱讀就難以發揮書本應有的作用,體現出閱讀的力量。只有讓學生多讀文學名著,多接觸有益的報刊文集,才能讓學生在主體活動中逐漸地把言語作品內化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語能力。因此必須注意為學生的課外閱讀營造一種主動積極健康的氛圍。
在實踐中筆者發現讓學生初嘗自主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的魅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可以嘗試讓學生到閱覽室去讀自己喜歡的書,把感興趣的內容摘抄下來。學生都十分珍惜這節不同尋常的課。課后我組織學生把摘抄的內容在班級的黑板報上展覽出來,供同學在課余時間中互相欣賞口頭點評。堅持一段時間后,不僅要讀書的學生學有所獲,而且原來讀書興趣不濃的同學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不再一味地附和別人的見解,初步具有批評的意識。
二、要激發閱讀興趣,加強閱讀內容的引導
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源自于合適的閱讀內容和恰當的方式方法。教師要做有心人,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落實主導地位,在選擇推薦閱讀內容時,應摒棄傳統的教育性標準而選擇反映學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當代少年閱讀口味的書籍。為此筆者注意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注意課外閱讀內容與課內內容的溝通。將課內教育教學的內容當作是點,把課外的相關閱讀當作是面,由點到面的拓展閱讀,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比較閱讀正是連接課內外的橋梁和紐帶。在教學中,教師立足課本,有意識的引進有關的課外知識、名家名篇,進行對比閱讀,這樣既可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將觸覺從課內延伸至課外,又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初步獲得課外閱讀的方向。
二是注意課外閱讀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課外閱讀是學生與人類最富于智慧,最充滿個性的思想者的對話,要善于讓學生聯系自身實際,從他們的思想和經驗中吸取有益的營養,積累更多的社會生活經驗,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既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教師又要成為學生閱讀的“引路人”,啟發引導,及時點撥,調動學生的情緒,發掘學生的內在潛力,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三是注意各學科內容的融合。中學教學課程改革呈現出多樣性、綜合化的趨勢,語文學科也不能囿于一科,應該溝通其他學科,來不斷補充完善自身,追求“大語文教育”的境界。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知識面,設計“套餐”方案。即為學生增加喜聞樂見的古典小說、具有時代氣息的科幻小說、科普書籍和適合學生閱讀的歷史、地理、天文書籍等。這樣使學生的閱讀內容做到文學與科學并重,使文學作品滋養學生倫理情感,用自然與社會科學知識豐富其知識世界,為構建學生完善的知識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指導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最忌教師既不指導,也不檢查,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讀的做法。教師在方法上要給予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就如給學生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首先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特別要強調“手到”的習慣。“手到”是指閱讀過程中在文中的圈圈畫畫,對讀物中的佳句、名段、分門別類地摘錄下來。這可以說是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的關鍵。教師要鼓勵學生隨時記下“智慧的火花”,還要在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時在課外閱讀的內容、感想等方面與學生進行交流、切磋。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可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指點,并及時體驗發現創造的快樂,從而長久地保持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其次,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材料選擇不同的學法。閱讀,有精讀和略讀兩種基本形式。需要教師做出各自不同的指導。葉圣陶先生說:“精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纖屑不遺的指導,略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提綱挈領的指導,其目的惟在學生習慣的養成,能夠自由閱讀。”課外閱讀只要遵循精讀和略讀的原則的前提下,讀法完全可以因人而異,靈活自助。例如,“瀏覽法——讀書時大量看書目、內容提要,了解書的概況;略讀法——觀書之大略,目的是擴大眼界、豐富知識;精讀法——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的讀物認真閱讀,對描寫精彩、意蘊深刻的部分,更要細細品味。
再次,要個別閱讀和小組閱讀相結合。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個別閱讀可以充分體現個性,隨機性強;小組閱讀則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有利于互相溝通,激發競爭意識,促進小組成員的整體提高。閱讀小組一般由學生自由組合而成,人數可在4—6人之間。學生主動地、協同地進行閱讀,學會彼此傾聽、共同討論、相互借鑒、吸收,達到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實現小組成員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發展提高。
語文學習的本源是廣闊的社會生活,離開了社會生活,而僅僅靠慢嚼細咽幾十篇課文,無異于“源不深而求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語文學習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閱讀也應該伴隨人的一生。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閱讀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就能拓寬視野,在語文學習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并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在我國,“幸福教育”這個概念應該是1998年首次出現在檀傳寶的博士后報告里。我1999年從南京師大博士畢業,畢業論文是《幸福教育論》。“幸福教育”這個概念提出來以后,影響還不大,但是它卻預示了教育發展的方向。我還記得博士畢業后不久,一位江蘇的校長得知我在研究幸福教育,就說:劉博士,你這個幸福教育很好,應該找一些學校來做呀。當時我跟他說,我做不了。《幸福教育論》我雖然寫出來了,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我感到慶幸的是,到現在為止,不斷地有一些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幸福教育作為研究的主題。2007年,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的年會主題就是幸福與教育。當時參加年會的專家都寫了這方面的論文,這些論文后來陸陸續續地在各種刊物上發表出來,于是制造出理論研究上的一個小。另外,有一些學校也在探索幸福教育的實踐。我記得最早的時候,好像是2003年,武漢有一所學校的校長給我寄了一本沒有正式出版的書,書名就是“幸福教育”。書雖然寫得比較簡單和粗糙,卻讓我知道在武漢那邊有一個學校在做這個東西。后來,陸陸續續地有一些中小學跟我聯系,他們也在做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探索,好像變得越來越熱了。它可能反映了我們大家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擔憂吧。在目前這個教育形勢下來提幸福教育,其價值怎么說也不為過。看到有這么些中小學在實踐研究,作為一個教育理論研究者來說,我覺得非常高興。為什么呢?前面我們做的理論研究,按照我的理解,那只是幸福教育的一半,還有一半,應該是在我們的實踐中。這一半,我們前些年一直在等待,在尋找,但沒有找到。今天我們找到了。我們說,理論的一半加實踐的一半,這個幸福教育才是完整的幸福教育。
二
在很多人談論和實踐幸福教育的時候,我覺得有必要澄清一下幸福究竟是什么。
在解釋幸福的時候有兩種傾向要反對。一是像詩人一樣,以文學的手法,使用很多比喻,把幸福說得玄而又玄,或者停留在談幸福的個人化感受,把幸福描述得見仁見智,沒有用科學的語言揭示幸福的實質,幸福感受背后的機制,所以不能給實踐者以可行的操作指導。另外一個傾向就是把幸福等同愉快。我要明確地聲明:幸福不是愉快,幸福教育也不是愉快教育。愉快教育把人的情感分成兩極,就是所謂的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它相信愉快是積極情感、是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而消極情感是不利于學生學習的,所以愉快教育就是要利用學生的愉快、快樂、歡樂等等一些積極的情感來促進學習,而避免另外一些不好的情感。但是我們要知道,把愉快當作積極情感,把痛苦當作消極情感,這只是心理學的理解。不同學科對情感的性質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從倫理學來說,有些愉快是不好的。因為倫理學區別所謂情感的價值是根據道德場景、道德規范來認定的。家里面有什么悲傷的事情,你流淚,你哭泣,這是積極的。教育學對情感性質的界定也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說,你這個情感是不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是不是有利于幫助學生去理解。如果我們教育學照搬心理學上的概念,往往研究不下去。如果教育只是講究愉快的東西,我們做老師的都知道,那是行不通的。
要理解幸福是什么,我們可以從生活當中的一些現象去把握。
我們都長大了,當我們回顧一下我們幸福童年的時候,你會想到些什么?在我們美好的童年記憶中,不光有我們的歡笑,也包括我們的苦難、哭泣、痛恨,各種各樣的情緒都有,各種各樣的情景都有。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就是一個幸福的人生也好,幸福的童年也好,一定要有東西在里頭,只有做了事情以后才會找到有回憶的東西。記憶總是與經歷融在一起。沒有經歷,就無以記憶;沒有記憶,就無以回味;沒有回味,當然就沒有幸福。你沒事可做,也就意味著你當時的人生價值沒有賦予在你當時的工作當中。所以,你要過一種幸福的生活,那你首先要有事情去做。我們經常說,要給孩子創造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動機。你作為家長可能以為無憂無慮就是幸福,但是當這個小孩子過得無憂無慮的時候,他也就沒什么東西值得回憶,也就談不上幸福。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幸福的婚姻不僅有同甘,也有共苦。夫妻兩個人,一致對外,共同承擔生活的磨難,那也是幸福的。幸福的婚姻生活,我把它理解為同甘共苦的生活。有時覺得很奇怪,婚姻生活當中,共苦容易,同甘困難。為什么呢?因為生活美滿就意味著目前的各種需要基本得到了滿足,滿足以后,需要層次就得提高,這時需要層次往哪個方向提高,夫妻之間可能還會有分歧,弄得不好,兩個人就拜拜了。不容易離婚的時候常常是夫妻兩個共渡難關的時候。共渡難關是需要兩個人團結的,這么一團結,這么一凝聚,往往就可以把它理解為造成人生幸福感受的一個要素。所以,幸福的婚姻與貧富貴賤無關,而是看夫妻之間是不是一條心,是一條心的,你這個婚姻一定是幸福的。
透過這些生活瑣事,我們認識到,首先,幸福“要做事情”,“事情”是主體價值的載體,是幸福感受的載體,通過做事情,主體找到了安放自己、投射自己的客體;其次,幸福“要與客體融合”,因為“融合”而產生出喜怒哀樂的情感體驗都是幸福體驗。幸福不是哪一種情感(如愉快),而是喜怒哀樂背后那種融合感,正是融合制造了幸福感受。所以,幸福不是愉快,幸福感也不是任何個別化的感受描寫所能夠囊括的。我們只有抓住“融合”才能理解幸福的實質。
融合是通過什么機制去形成的呢?是互化融合。所謂互化,就是主體與工作對象之間的相互轉化。一個是外部的客體變成主體的東西,我們叫客體的主體化;另外一個是我們主體的東西投射在客體上面去,叫做主體的客體化。這里面“化”字很重要。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吃飯,吃飯是客體主體化,我們要把飯里的東西吸納進來,變成我的力量。當這個飯被我們消化的時候,我這個吃飯才是幸福的,如果這個飯我消化不了,即使吃著山珍海味還能幸福嗎?
三
懂得了幸福的融合實質和互化機制,我們才能夠科學地操作幸福教育。接下來我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師生關系三個方面給大家介紹幸福教育如何開展。
幸福教育應該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畢竟學生在校期間于課堂教學的時間上面占有很大比例,學生課外活動的時間是少部分。所以,學生在學校里的成就感、幸福感,更多的是來自課堂教學里面的感覺。那么,幸福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子呢?第一,在認知上要對學生形成挑戰性。為了對學生形成挑戰,你首先要了解學生目前是什么,當你了解目前是這個樣子的時候,才能提出更高的東西,你才會對他去形成挑戰。那么這個更高的東西從哪里來呢?我們一般從教材上來。所以,你要形成挑戰,第一你要研究學生,第二你要研究教材,使教材既適于又高于學生,從而形成教材與學生的互化。我們經常要求老師研究教材,但是我們老師總覺得教材沒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一看就懂。可以這樣說,一看就懂,說明你理解還不透。你要把那個一看就懂的教材看得不懂,要從無疑處生出疑問。老師對問題的設計體現出老師的功夫。一個基于研究、精心設計的問題勝過十個表面的、膚淺的、簡單的問題。老師有時候問的問題非常簡單、膚淺,不值得思考,更不值得小組討論。問題沒有內涵,沒有思維含量,就說明老師對學生、對教材沒有足夠的研究,要么在學生既有水平之下把教學設計得花里胡哨,要么超過學生理解水平只落得啟而不發、自問自答。你的教學沒有挑戰性,課堂也就沒有幸福感。第二,在情感上要有感動力。情感可以用三種方式去激發,第一種方式就是以情激情。喜怒哀樂寫在臉上面的老師,他講課是很容易以情激情,這個情感是靠感染力,靠移情。第二種方式叫做以行激情。動作可以帶動感受,因為人有一種心行一致的傾向。我的行動是什么,我在心理上就會下意識配合這個行動。第三種是以理激情。用道理去激發學生的情感。人的情感和動物的情感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人的情感當中有理性的東西。理通了,什么都通了,而且還會變成一個自覺的行動。所以說曉之以理是我們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最根本的、最管用的一個辦法。當然,選擇哪種方式決定于我們的學習內容、老師的個人氣質以及學生的特點。
關鍵詞:語文素養 信息手段 學習效率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6-0-01
隨著多媒體在生活領域的逐步深入,計算機輔助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青睞。運用多媒體教師可以輕松快捷地查詢資料并能進行教育信息的交流,成為教師最得力的助手。作為一名農村的基層教育工作者,深深懂得加大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
1運用多媒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職責。在角色定位上,教師是教學目標的制定者,是教學策略的設計者,是教學過程的實施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者。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則處于一種受支配的被動地位,學習主體作用難以得到發揮。自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教師的“教為主”變為學生的“學為主”,這就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能真正地動腦、動手、動口,主動參與學習的各項活動。運用多媒體可以達到這一點,它具有更形象、更直觀、更醒目的特點,所以可以通過圖、文、聲、像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目的。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設出一個最佳的學習氛圍,是極為必要和重要的。
例如,在教授《春雨的色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對春雨的感悟,筆者在多媒體中設計了讓學生能看到優美的春雨圖,淅淅瀝瀝的小雨沙沙地下著,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鳥可愛地叫著,頓時,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學生竟然興奮地跟著音樂一起唱起了《小雨沙沙》,課堂的氣氛自然和諧,因為它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幅動畫,更把新時代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了。
2運用多媒體,能夠創設語言豐富的意境
語文學習不僅僅是是語文知識的機械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深刻體會語文教學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境。那么,教師如何帶著種種體驗感受為學生創設一個他們自己獲得體驗、獲得感動的情境呢?
例如,在教授《春雨的色彩》一課時,利用動畫,筆者設計了這樣一組畫面:將課文中最能體現意境的句子在優美的雨境中顯示著,學生朗讀這些描寫春雨的句子,在圖文并茂的情境之下,很快便感悟到春之韻美。語文教師都知道,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應讓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并有所感悟和思考,深切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加深享受審美的樂趣。所以,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多媒體網絡資源的優勢,努力為學生創造生動直觀的情境,使他們深刻感悟課文內容,完成學習的目的。
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多樣性,合理運用多媒體有利于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也能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空間,加強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其達到強化語言積淀的目的。
3運用多媒體,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現代多媒體本身特有的功能和趣味性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著極高的作用。筆者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力爭每篇課文都能做課件,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使學生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而且能充分利用資源平臺使其發揮更大的優勢。例如,在教授《烏鴉喝水》一課時,利用動畫演示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學生欣賞之后爭先恐后上講臺來續編故事“假如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會怎么辦”。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和更好的理解,并且也升華了文章的主題思想。看完之后就是表演的環節,教師讓學生下來做著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在瓶子里實驗的時候,學生的興趣一下就提高了,知識在實踐中得以提升。通過多媒體與教學有機的整合,學生躍躍欲試,言之有物,可見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多媒體的輔助之下,語文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空間,實現了行與知的完美結合,并能培養學生在語文中的創新能力。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多媒體將深入并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就是以創新為目標推進的,向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多媒體教學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語文教學改革必定會如虎添翼。多媒體為語文教學創設合理的情境,幫助學生自然、準確地理解語言運用的妙處。有了多媒體的支撐和配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課程理念。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它充分優化了教學結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教學效率,為實現素質教育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山東壽光侯鎮黃橋小學,山東 壽光 262724)
參考文獻:
一、在誦讀中形成品味文學作品的能力
誦讀,是在看的基礎上,將文學作品變為有聲語言,但不是簡單的見字出聲。歷代大家對誦讀都有自己的見解,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誦讀者在這個過程中自會發覺“對勁兒”或“不對勁兒”的問題,于是便再看、再體味、再讀。正是這種自我感覺的不滿足,引導著誦讀者進行精益求精的反復,這就意味著誦讀者在自覺地對文學作品進行揣摩、品味。
例如,《春》一文的第一句話“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當我們在讀的時候,會產生這樣的感覺:這兩個“盼望著”都用同樣的語調讀,似乎顯得太平淡了。于是,在一遍遍的誦讀中,想起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感受到了人們在一個冬季的漫長等待后終于迎來春天的喜悅心情之后,也就不難處理兩個“盼望著”的讀法了。這樣邊想邊讀,使朗讀者進入自覺品味的境界,也最有利于從遣詞造句到思想感覺的融會貫通。
二、在誦讀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漢代揚雄在《答桓譚論賦書》中說:“能讀千賦,則能為之。”誦讀經典,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把別人的好作品融會貫通后,變成自己的東西,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在誦讀過程中,學生會理解作品那準確的詞語概念,生動的語法修辭,巧妙的構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寫,抑揚頓挫的韻律等,給學生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而這個過程使學生貯存了許多可資借鑒、可供取用的表現手段,在需要的時候或信手拈來或妙手偶得。正如古人所謂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劉勰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以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當語言積累多了,寫作、說話、朗讀等的表現力必然明顯提高,思維也更加縝密。隨著表現力的提高,言不及義的現象會越來越少,又因為朗讀是將文字變為有聲語言的活動,從而使口舌得到訓練。這樣,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使得“妙語連珠,出口成章”、“下筆千言,倚馬可待”、“七步為詩”不再遙不可及。
三、在誦讀中提高文學鑒賞和審美能力
文學作品有著強烈的感染力量,學生在誦讀優秀文學作品時,可挖掘出字里行間蘊含的深層內涵,并融合進自己對作品的鑒賞和審美感受。而通過誦讀所獲得的情操的陶冶、心靈的感染、思想的啟發,往往比單純的講解來得更細致入微。
1.感受音律美
漢字的聲調及聲韻配置使得漢語言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音律美。在誦讀中,可以感受到文字抑揚的韻律或跳動著歡快的音符,或流淌著憂傷的旋律……彌漫在誦讀者心中的是如歌的情懷。如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學生在誦讀“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詩句時,心中就會流淌著《撲蝶》那輕快活躍的旋律。
2.品味意境美
在誦讀中,我們對具體的意象進行形象的感受,進入作品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從而整體把握作品,領會它的意蘊。例如在誦讀《天凈沙·秋思》時,文字轉化為可以感知的畫面,九種景物構成一幅凄涼蕭瑟的晚秋圖,而畫中的景是人眼中的景,人卻是天涯斷腸人,由此展現旅人漂泊的心境。學生對文學意境進行審美感受的過程,也是對文學作品鑒賞的過程。
3.發覺人性美
論文摘 要: 語用能力薄弱是現代英語學習者的現狀。而中式英語是許許多多中國英語學習者一直很難以跨越的困境。語際語用學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紀80 年代初新興的學科。它涉及到兩種語言又與第二語言相關,這個學科主要特征是第二語言的語用研究,這對我們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引言
語際語用學(interlanguage pragmatics)是從語用學的角度探討學生語際語言中的語用現象和特征以及這些現象和特征形成和發展規律的學科。由于學生的語際語言(interlan guage)使用體現為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因此語際語用學的目的是要對學生使用語際語言進行理解和表達時所出現的種種現象和特征做出語用學等闡釋,涉及到跨語言和跨文化的諸多因素。語際語用學的理論屬純語用學和跨文化語用學,其研究范圍主要是言語行為。一方面,語際語用學的研究可以從靜態的角度描寫學生如何在母語語用知識的影響下理解、表達和習得第二語言的語用知識;另一方面,從動態的角度描寫學生的第二語言語用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二、研究內容
語際語用學的研究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方面(Kasper & Blum Kulka,1993;何自然,1995;洪崗,2000):1. 研究如何理解語際語言中的話語,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語學習者對間接言語行為言外之意的理解以及禮貌手段的識別,外語學習者在目的語知識缺乏時對禮貌手段的識別常常借助于識別母語禮貌手段的方法;2. 研究語際語言中的語言行為,同一言語行為在不同語言中能表達的言語功能以及使用范圍可能不同;3. 研究語際語言中的語用遷移,語用遷移包括語用語言遷移(pragmatic linguistic transfer)和社交語用遷移(social pragmatic transfer)的問題;4. 研究語際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效果和語用失誤。
三、母語遷移理論與中國式英語
(1957:12)母語遷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即母語對第二語言或外語習得所產生的影響。當母語與目的語的某些特征不對應時,而學習者若還試圖借助于母語而學習目的語,母語對目的語的掌握會產生很大干擾,稱作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中國式英語,也叫中式英語或漢式英語,是指中國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漢語的影響和干擾,硬套漢語的規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出現的不合規范英語或不符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李伯利,2001:93)。中國式英語不同于學習者的本族語,也不同于目標語,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習得過程中的一種中介語,其構成和使用范圍既不穩定也不廣泛,在對外交際和交流中起阻礙作用。
四、語際語用學和漢語負遷移視角下的高職英語的中國式英語分析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母語干擾是導致高職生英語學習出現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高職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差,對英語的語音、詞匯、句式等規則以及英語文化不夠熟悉,常把母語規則移植到英語學習過程中,從而產生母語干擾現象,給英語學習帶來困難。
英語和漢語分屬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無論是表達方式還是思維方式,都有較大的差異。由于英語水平有限以及對英漢語言差異的了解不夠,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經常模仿漢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在選詞、造句以及謀篇布局等方面都帶有明顯的漢語痕跡和印記,產生了大量的中國式英語。下面結合語際語用學理論與漢語的負遷移對高職英語的中國式英語進行分析和探討。
例1:
A: Hello, this is Wing speaking.
B: Hello, could I speak to John?
A: There is no John here.
B: Oh, maybe I dial the wrong number. Sorry.
A: You’re welcome. Good bye.
這是老師安排學生每人兩組進行的一小段英語對話,情景是撥錯電話。從例1我們可以看出B 的第二次回答帶有很明顯的中文色彩:“這里沒有這個人。”語際語用學也要遵循禮貌原則。禮貌原則是關于單語會話的一種理論,可是在跨文化交際中,禮貌原則卻常有“短路”現象發生。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這段對話里學生在遵守禮貌原則時出現的“失誤”現象。在電話英語中打電話的人B在接電話人A 接電話后應該自報家門,即This is Willy speaking.而后才開始找目標人物John接電話,即 Could I speak to John? 此時在發現來電人B可能撥錯電話后,A應該很委婉有禮貌地提醒對方有可能打錯電話, I’m afraid you dialed a wrong number.而不是直截了當地像中文那樣說出“這里沒有這個人。”在對方發現打錯電話而道歉之后A的回答也是不妥的,這個學生顯然對于感謝 “Thank you.”和道歉 “Sorry”的回答仍然處于混亂的狀態。所以對這段對話可以做出這樣的改變:
A:Hello, Wing speaking.
B: Hello, this is Willy. Could I speak to John?
A: I beg your pardon? John? I’m afraid you have the wrong number.
B: Oh, I’m going to dial 423-6681.Isn’t it right?
B:No.It isn’t.It’s 423-6631.
A:I’m sorry to have bothered you.
B:It’s ok.
禮貌是各社會群體共有的普遍現象,但對禮貌的認識卻因文化不同而不同。英國人的禮貌講究紳士風度,穿著不整會被視為失禮行為。中國人講究“客氣”,不客氣的直接接收他人的饋贈、邀請或恭維則被看成是沒禮貌的表現。在禮貌準則的應用上,中國人講究“卑己尊人”的“謙虛”準則,而西方人重視“平等取向”的“得體原則”。將母語的禮貌策略遷移到目的語文化中,勢必會造成語用失誤,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請看在宴會上的對話。
例2:
A:Nice to meet you.
B:Me too.
A:You look so beautiful tonight.
B:No, you are flattering me. You look more elegant.
…
這樣的對話顯然很有中式英語的味道。面對他人的褒獎中國人表現得都很謙遜。但是這樣的回答卻違背了英語的禮貌原則。語言學習者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必然受到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影響。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受到母語謙遜的影響,于是做出了自貶的答復,而以英語為母語的回復則是對別人對自己的贊揚表示感謝。得體的回答應該是”thank you.”而不是“No, you are flattering me.You look more elegant.”
五、培養語際語用能力策略
(一)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二)語言能力與語用能力并重,提高學生外語綜合應用能力
我國的高職英語教學把語言技能的傳授作為教學的中心,將語言的準確性作為追求的目標,而忽略了學生語言的得體性的培養,致使學生語用能力低下,語用失誤頻頻。因此,外語教師應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必要性,將文化知識、語用知識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加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學生充分認識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與負語用遷移現象,幫助他們在增進語言能力的同時,提高語用能力,減少語用失誤。
(三)注重跨文化語言教學,傳授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
然而語言和文化學習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緊緊聯系在一起,離開文化單獨教學生語言無法消除母語對學生的第二語言習得所造成的影響。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看英文電影,以此來增進跨文化語用知識,減少語用失誤。
(四)重視情感因素,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在外語教學中,動機、態度、自信心及情感狀態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積極的學習動機由于學習的成功往往能強化這種學習態度。教師要特別注意保護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強勁的動力和自信心才能使學習者積極參與創建和諧和語言學環境,進而達到真正、全面地具備語用能力的目的。
(五)重視語言輸入質量
應適當地提高目的語的輸入質量,即趣味性、多樣性。增加趣味性有助于培養學習興趣,并使暫時的、不穩定的興趣轉化為永久的、牢固的學習動力,使學習在更長的時間內處于自覺的、興奮的狀態中。語言輸入的多樣性既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又可以從心理上緩解學習者的疲勞感,讓他們有機會不斷地接觸新的刺激方式。
六、結語
母語對于外語學習者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而我們高職英語學生的英語水平本來就略遜于本科學生。高職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要時刻注意御用的負遷移現象,改進教學方法,努力幫助我們的學生克服這一困難,提高自身的語際語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常志勇,李文.語際語用學研究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職業時空,2008.
[2]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0.
[3] 郭芳. 語際語用學視角下的跨文化語用能力提高初探[J].劍南文學,2010.
[4] 黃青,付翠霞.外語學習情感策略與語際語用能力發展的研究[J].考試周刊,2009.
[5] 姜麗偉.論語際語語用能力的發展[J].素質教育論壇(上半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