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心理學碩士畢業論文

心理學碩士畢業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2-15 20:39: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學碩士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學碩士畢業論文

篇(1)

【關鍵詞】 高職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Social Suppor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Zhang Lixia, Yuan Yupeng, Wang Zengtao. Faculty of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ort the relationship brtween Self-concept and social suppor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Self-concept and social support of 300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 were tested by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and "Social support scale". Results ①About the self-concept's difference between sexe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hysical level, ethic self-concept, familial self-concept, mental self-concept, self-identification level and total score level. About the self-concept's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hysical level, mental self-concept, self-satisfaction level. ②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sing rate of social support. ③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social support. Conclusion Self-concep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fluencing Social support of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Self-concept

自我概念是個體通過自我觀察、分析外部活動等多種途徑獲得的對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等方面的比較穩定的認識和看法。研究表明,自我概念直接關系到個體對社會的認知、人際交往等[1];社會支持是指以個體為核心,由個體和他人(提供支持的人)通過支持行為所構成的人際交往系統,是一種人際關系的反映[2]。本研究主旨在于探討高職生社會支持狀況與自我概念之間的關系,以分析為什么有些人會積極、主動地尋求社會支持,并通過努力,爭取進一步改善人際關系;而另一些人則表現出消極自卑態度,在面臨困境時較少主動采取可能的措施與積極尋求幫助以求更好地解決問題。從而為更好的預防高職生的行為心理問題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從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抽取300人進行調查,得到有效問卷249份,其中男147人,女102人;鄉村176人,城市73人。

1.2 研究工具

1.2.1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由美國H.Fitts于1965年編制、林邦杰在1978年修訂的第3版,共70個題目,包含自我概念2個維度和綜合狀況共10個因子,即結構維度:自我認同、自我滿意、自我行動;內容維度:生理維度、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綜合狀況:自我總分與自我批評。前9個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積極,而自我批評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極。該量表分半信度在0.925~0.945之間。

1.2.2 社會支持量表 由肖水源編制,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3個因子,共10個條目,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題目的詞語做了修改,把“配偶”、“夫妻”改為“戀人”,把“同事”改為“同學”去掉“兒女”一項。修訂后的量表3周后小樣本重測,結果10個項目的相關系數在0.69~0.91之間[3,4]。

2 研究結果

2.1 高職生自我概念的性別、城鄉差異 高職生自我概念總分性別差異顯著(P

2.2 高職生社會支持的性別、城鄉差異 男女高職生在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及總分上無顯著差異,但在對支持的利用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

2.3 高職生自我概念與社會支持的相關 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與自我概念各正向因子及總分呈現出顯著正相關,而客觀支持只是和其中的幾個正向因子呈顯著正相關。三者均與負向因子自我批評呈負相關。見表3。

2.4 自我概念對社會支持的影響 按照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得分,把得分高的27%作為高自我概念組(67人),得分低的27%作為低自我概念組(67人),比較兩組被試之間社會支持各因子的差別。結果見表4。

3 討 論

高職院校中女生比男生具有更積極的自我概念,這一結論和以往有關大學生自我概念的研究一致[5],這可能和我國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相符合。傳統觀念認為,男生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樣會使得男生有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多的注意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女生由于受傳統的道德觀念社會輿論的約束,從小就受到更多的自律和他律,其社會壓力較之男生要小一些。因此女生在家庭自我、道德自我以及自我認同上明顯高于男生。而由于女生對自己的外貌有更高和嚴格的要求,對自己的外貌缺乏信心,所以女生的生理自我得分低于男生。

高職生在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以及自我滿意方面存在顯著的城鄉差異,這和國內一些關于大學生及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研究的結果一致[5-7]。這可能是由于城鄉的經濟文化環境不同,城市中先進的文化、開放的意識、寬容的氛圍,都有助于城市高職生積極自我概念的培養,而農村相對閉塞的環境影響到高職生自我概念的形成。

本研究發現,高職生社會支持總體水平較國內已有研究有所提高[8],這可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越來越多,高職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研究同時發現女生支持利用度高于男生[9],并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與女生身心成熟早于男生有關。城鄉高職生社會支持不存在差異,只是城市學生社會支持略高于農村學生。比較高低自我概念組的社會支持發現,二者除了朋友支持、戀人支持、經濟支持外,在社會支持各項上均存在顯著差異,自我概念高的高職生能夠更好的利用各種客觀支持,并具有更積極的主觀支持,而自我概念低的高職生在感受到的客觀支持即利用度上均低于高自我概念高職生,這說明自我概念是影響社會支持的重要因素,具有積極自我概念的個體,可能和周圍的同學、朋友和諧的相處,有更多的傾訴對象和求助資源,能夠感受到來自他們的支持,而自我概念低的個體往往會存在社會適應問題,不能和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處。社會認知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個體的自我認知直接影響個體的行為,因此,培養高職生積極的自我概念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4 參考文獻

[1]高亞席.大學生自我概念和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碩士畢業論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49-50

[2]張彥.中小學社會支持特點的初步研究(碩士畢業論文).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4:2

[3]張雯.師范大學生社會支持及相關因素的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2):81-82

[4]汪向東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7-131

[5]孔祥軍.大學生自我概念與防御方式的相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9(1):61-62

[6]蔣立杰,王欣.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父母教養方式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6):442-444

[7]王金道.農村中小學生自我概念調查及城鄉差異比較.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4):311-312

[8]肖水源.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7,1(4):185

篇(2)

開題報告是研究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指為闡述、審核和確定畢業論文題目而做的專題書面報告,它是研究生實施畢業論文課題研究的前瞻性計劃和依據,是監督和保證論文質量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訓練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學術作品撰寫能力的有效的實踐活動。

《中國青年報》報道: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19級研究生所做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獲一次性通過,而78位碩士研究生,10人沒獲通過,僅有19人獲一次性通過。這在復旦大學乃至于全國研究生教育的歷史上“都很少見”。但據筆者了解,倘若以嚴肅的眼光審視目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論文開題報告工作,可以說,管理部門、導師、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認識不足的問題——視“論文開題報告為走過場”、視“論文開題報告為形式”。除思想上重視不足外,對畢業設計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鑒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管理工作體會,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寫法和技巧做一探討。

1.1 1 畢業論文選題的原則

畢業論文選題一般要求滿足以下原則:

①開拓性:前人沒有專門研究過或雖已研究但尚無理想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或是學術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②先進性:碩士畢業論文要有新的見解,博士畢業論文要做出創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選課題應有需要背景,針對實際的和科學發展的需要,即應有實際效益或學術價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課題的內容要有科學性,難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適當,充分考慮到在一定時間內獲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說明,畢業論文題目不是給定的,而是研究出來的,只有在對所研究領域的過去、現在的研究資料等信息進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夠確立滿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選題,從而為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奠定堅實的基礎。無論是結合導師已有科研任務的選題,還是自選課題,選題之前的“信息積累”與“發現問題”均是研究生所必須經歷的過程,盡管導師已完成了以上過程,但導師并不能替代研究生,這就是研究生學習、研究的獨立性要求。

1.2 2 開題報告的內容與撰寫要求

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題目、立論依據(畢業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案(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新點)、條件分析(儀器設備、協作單位及分工、人員配置)等。

2.1 開題報告——畢業論文題目

題目是畢業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準確、規范。要將研究的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質,反映出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處理因素、受試對象及實驗效應等。用詞造句要科學、規范。

②簡潔。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一般不得超過20個漢字。

2.2 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立論依據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 畢業論文的選題目的與意義,即回答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后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此外,文獻綜述所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應予著錄,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造性勞動的尊重。

2.3 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研究方案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 研究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保證具體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干擾。

② 研究的內容。要根據研究目標來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要求全面、詳實、周密,研究內容籠統、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義當作內容,往往使研究進程陷于被動。

③ 研究的方法。選題確立后,最重要的莫過于方法。假如對牛彈琴,不看對象地應用方法,錯誤便在所難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過的課題,只要采取一個新的視角,采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創新的結論。

④ 研究的過程。整個研究在時間及順序上的安排,要分階段進行,對每一階段的起止時間、相應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確的規定,階段之間不能間斷,以保證研究進程的連續性。

⑤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關鍵性困難與問題要有準確、科學的估計和判斷,并采取可行的解決方法和措施。

⑥ 創新點。要突出重點,突出所選課題與同類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

2.4 開題報告——畢業設計條件分析

突出儀器設備等物質條件的優勢。明確協作單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確各自的工作及職責,同時又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導師組,導師組成員的選擇要充分考慮課題研究的實際需要,要以知識結構的互補為依據。

以上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之構成要素的撰寫進行了簡要的介紹。要寫好開題報告,除了掌握必要的開題報告的寫法之外,筆者認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視,平時要勤動筆,并善于學習借鑒他人開題報告的優點。(選自:《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19.9,原文:“撰寫研究生開題報告的技巧與方法”作者:張紅)

開題報告寫作規范

一、 開題報告的寫作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綜述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2、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3、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進度;

5、主要參考文獻。

二、開題報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為四號宋體,正文為小四號宋體,頁邊距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標準字間距,標準行間距,頁面統一采用A4紙。

三、開題報告的字數要求:

正文字數不得少于3000字。

設計策劃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一. 簡述

設計計劃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證設計的優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導設計的展開。在設計需要科學計劃這一概念已成為現代設計界共識的情況下,我國業界內部對設計計劃學的認識與研究,還沒有跟上設計發展需要的步伐。針對我國設計教育現狀,本書將就該學科的教學方面,提出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設計計劃方法。以期為設計類學生深入理解設計,更好地掌握設計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導。

二.學術價值分析

1. 選題依據

計劃在今天已逐漸成為一門顯學,大至國家事務,小至個人日常生活,社會各個領域都離不開計劃,各類大大小小的成功項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導入,實施了相應的計劃活動。計劃學的興起是知識經濟時代資源整合化的大勢所趨。而反映到藝術設計學的領域,我們可以發現,計劃同樣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如何設計,如何保證優良的設計,這都需要科學的調查研究,需要精準的分析定位,需要詳實的設計依據,需要合理的組織安排,這些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形式,風格的賦予層面的“設計”相異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設計計劃的內容。而如何正確進行設計計劃,存在著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在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成為當前學術主流的大環境下,設計計劃應該可以打通各設計專業間的藩籬,為取得成功的設計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設計先進國家,對設計計劃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設計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較成熟的結果,出現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術預測法,科學類比法,系統分析設計法,創造性設計法,邏輯設計法,信號分析法,相似設計法,模擬設計法,有限元法,優化設計法,可靠性設計法,動態分析設計法,模糊設計法等。這些方法側重于不同的專業設計方向,而設計計劃面臨不同設計專業,更需要的是一種整合的靈活的解決問題的計劃方法。這就需要我們針對計劃自身的學科特點,從現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進行提煉,總結出一套適應現在情況的設計計劃方法來。

2. 創新性及難度

本文將參考管理決策方法與相關設計方法研究的成果, 試圖尋找一套對于我國設計師來說,明確可行的跨專業設計計劃的方法體系。

本文致力于從簡明實效的角度,為設計計劃人員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個專業設計師進行溝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該方法不僅對專業設計團隊的計劃環節有用,對個體設計人員的的設計工作也應具有指導作用。這就需要針對我國設計現狀,從國內外各學科領域名目眾多的相關方法中進行精心挑選,合理安排,科學綜合的處理,創造出一套高效的計劃方法來。雖然國外的相關成果業已成熟,但如何在眾多不同側重角度的方法中總結出理想的計劃方法,需要我們對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同時明了我們設計各專業的工作規律,以期做到跨專業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在對計劃的理論性分析與研究中,需要樹立對計劃的正確理解與認識,進而廓清設計計劃的概念。接著將在設計計劃方法論層面的研究上,對設計計劃及其方法論進一步闡述。鑒于國內現在并沒有對設計計劃有深入的的系統的研究,該書內容基本上屬此方面問題的首次討論,面臨著缺乏大量相關經驗及理論借鑒的景況,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積累的實踐性資料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總結與深化。

本文最大的難度在于資料的搜集上,國內相關資料匱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氣候,而由于我院互聯網情報系統的不完善和出于對技術保密的考慮,也很難從互聯網上得到理想的資料。作者只能從書店,圖書館和其他專業的老師和同學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當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從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方法的研究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課題,也需要從很多領域進行比較分,探索總結。而從一個學科到另一個學科的跳躍性研究,需要迅速轉換思維及反復調整視點,這也對作者的思維技能,思考方式,學術視野及知識積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質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國際設計交流間的局限和我國設計界的特殊情況,尤其是國內設計教育上的某種封閉性和滯后性,我國業界對設計計劃方法的認知尚不夠深入,還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學和實踐中簡明且易于操作的設計計劃方法。經初步調查,當前學界內僅有的幾本相關著作,也僅限于對西方某些設計方法與程序的簡單的介紹,沒有很專業地從計劃的層面進行系統闡述,而市場上連篇累牘的相關書籍主要是從市場營銷和工商管理方面著手,對設計類諸專業的設計計劃,并不具備現實指導作用。所以亟待有這么一套專業性較強的設計計劃方法及其論著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本書的出現將對設計計劃這一門新興學科,起到填補教學用書空白的作用。而從技術的角度而言,本書的完成也有相當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幾年來的設計策劃課程的教學中,已為之積累了大量新鮮的實踐性,經驗性資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構,亦為這個跨專業的研究項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資源上的準備。

4.預期成果

本書預期字數為12萬字,分為理論與方法兩大版,僅闡述設計計劃的相關內容,更重要是推出設計計劃的概念與方法。所涉及范圍主要包括管理學,決策學,認識論,方法論,創造學,心理學,行為組織學,人類學,社會學,設計學,史學等諸多學科領域,最終將完成一本集科學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動案例及實際操作指導于一身的,具有教學指導作用的專業書籍。現在本書工作已大致完成資料收集階段任務,在下階段三個月的時間內,我將就所收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 全書基本構架

設計有序---設計計劃學方法研究

前言

一. 思維的奧秘

1. 神奇教練的解決之道

2. 全腦運動---人腦思維的奧秘

3. 理性思維程序化

4. 日常生活中的思維程序

二.設計有序

1. 系統設計系統---淺析設計

2. 設計有序---設計計劃學的興起

a. 設計計劃學的需要

b. 設計計劃學的發展與前景

c. 設計計劃學的角色

3. 設計計劃方法論

4. Step to step---計劃的展開(全書之重)

5. 一起來吧(具體案例)

6. 計劃書

a. 操作方案書的要求

b. 實施方案書的要求

c. 計劃書的構成

d. 計劃書的表現技法

7. 十八般武器---計劃工具介紹

三.計劃從身邊做起

a. 處處留心皆學問---以窺視來訓練

b. 排除確信無疑的定論

c. 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 培養有效運用分配時間的能力

后記

附二. 參考書目(僅列二十條)

1.《蘭德決策—機遇預測與經營決策》/喬迪譯著? —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10

2.《麥肯錫理念》/ [美] 埃森?拉塞爾 保羅?弗里嘉著;趙睿等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19,4

6.《企劃書實用手冊》/ [日] 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譯?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

8.

10.《企劃訓練入門》/ [日] 悴田進一著;李幸紋譯? —臺北: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11.

11.《設計過程與方法》/ [日]沈祝華,米海妹編著?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5,10

47.《創意企劃案》/小管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9,9

48.《新企劃力:創意思考解決難題的六大能力》/ 郭泰著;?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9,4

50.《創意企劃案》/小管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9,9

本文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在對計劃的理論性分析與研究中,需要樹立對計劃的正確理解與認識,進而廓清設計計劃的概念。接著將在設計計劃方法論層面的研究上,對設計計劃及其方法論進一步闡述。鑒于國內現在并沒有對設計計劃有深入的的系統的研究,該書內容基本上屬此方面問題的首次討論,面臨著缺乏大量相關經驗及理論借鑒的景況,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積累的實踐性資料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總結與深化。

本文最大的難度在于資料的搜集上,國內相關資料匱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氣候,而由于我院互聯網情報系統的不完善和出于對技術保密的考慮,也很難從互聯網上得到理想的資料。作者只能從書店,圖書館和其他專業的老師和同學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當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從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方法的研究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課題,也需要從很多領域進行比較分,探索總結。而從一個學科到另一個學科的跳躍性研究,需要迅速轉換思維及反復調整視點,這也對作者的思維技能,思考方式,學術視野及知識積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質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篇(3)

1.地方師范院校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以重慶師范大學為例

2.回憶我“音樂碩士”的學業歷程

3.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養研究 

4.山東省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現狀調查

5.我院首次頒發音樂碩士、學士學位

6.中美音樂教育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 

7.有關高師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問題的若干思考

8.音樂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模式初探

9.綜合性大學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之研究

10.音樂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現狀與思考 

11.上海音樂學院第一個音樂碩士誕生 

12.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的研究生教育情況 

13.關于高師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規模及質量的探討與思考

14.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師范大學音樂教育碩士培養解析 

15.中美德音樂表演專業碩士教育的并置比較

16.臺灣師范大學在職音樂教學碩士培養模式探究

17.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現狀之反思

18.我國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使用調查研究方法的分析與反思

19.積極探索 勇于實踐 積聚能量 服務社會——記流行音樂作曲與理論碩士研究生論壇

20.從NBPTS音樂教師專業標準談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碩士的培養

21.談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的創新

22.淺議英國的音樂表演碩士教育

23.音樂教育研究的社會調查方法應用探索——基于108篇碩士學位論文的調查分析

24.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

25.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量化分析的可行性 

26.回憶我“音樂碩士”的學業歷程(上) 

27.關于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

28.談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的創新

29.2000-2010年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方向碩士畢業論文綜述

30.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的假劣之風當遏止

31.新疆音樂學碩士點建設的回顧與展望

32.中美藝術管理碩士研究生入學要求比較之思考——以中國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專業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藝術管理專業為例

33.兒童鋼琴音樂在碩士研究生論文中的研究狀況綜述

34.中美音樂學科專業學位碩士培養之比較及思考

35.社會現實下的分享與抗爭——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學、教學與畢業要求

36.音樂碩士研究生擴招現狀與分析

37.音樂教育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學探索——基于108篇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

38.留美碩士座談音樂治療學 

39.論音樂學碩士創新能力的培養機制

40.高師“音樂藝術碩士”(MFA)培養的若干思考 

41.民族音樂學方向碩士論文的社會調查方法審視

42.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碩士點介紹 

43.簡論加強音樂碩士導師隊伍建設

44.學術的探討 人生的啟迪——王耀華老師一堂普通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的記錄與感想

45.音樂專業藝術碩士教育教師調查問卷簡析

46.音樂學系92屆碩士研究生通過論文答辯

47.音樂專業藝術碩士教育學生調查問卷簡析

48.普通高校音樂藝術碩士[MFA]培養的定位思考

49.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習態度調查研究——以音樂舞蹈生為例

50.我國音樂教育碩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51.我國應當設立音樂表演類碩士專業學位

52.音樂治療的臨床操作規律  

53.音樂藝術碩士教育研究中的標志性參數 

54.論藝術碩士研究生學術活動平臺構建的學科價值與意義——以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學術活動周為例

55.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的動態致變因素分析

56.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舞臺表演實踐的教學保證

57.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問卷的調查分析

58.《民族樂器演奏》選修課程在高校音樂學碩士研究生課程中設置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59.音樂專業藝術碩士課程設置研究的數學實證

60.音樂學碩士“聲樂教學與研究”方向專業課程改革探析

61.赴美留學生馬淑慧獲音樂教育學碩士學位回國

62.武漢音樂學院2003屆碩士研究生畢業

63.音樂學碩士“聲樂類研究方向”名稱需準確和規范 

64.中國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獲準開展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工作

65.吉林藝術學院喜獲音樂學、繪畫藝術(油畫版畫)兩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66.高師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

67.長江師范學院藝術碩士(音樂)學科簡介

68.來自汾河畔的歌聲——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碩士研究生杜兵印象

69.藝術碩士(音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與思考

70.音樂教育學科研究方法現狀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碩士學位論文的定量研究

71.音樂類碩士學位論文的定量評估

72.音樂節奏與英語節奏的共性研究  

73.聚焦多元選題理念 彰顯傳媒音樂特色——中國傳媒大學2011年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綜述

74.中西音樂專業藝術碩士教育現狀比較及啟示

75.音樂藝術碩士需提高文學修養

76.思考與實踐——表演方向碩士研究生的西方音樂史教育

77.技巧·修養·境界——音樂“專業碩士”學位教學的三個基本追求

78.對吉林大學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思考

79.從博碩士論文看流行音樂傳播的研究

80.皖西鑼鼓——中國傳統音樂的一支奇葩——讀田耀農先生的碩士論文《皖西鑼鼓研究》

81.高師“音樂藝術碩士”(MFA)培養在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82.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社會導師”的可行性研究

83.音樂殿堂里解譯密碼的行者——記徐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楊健

84.中央音樂學院一九八七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試題

85.《西安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序言

86.大陸電視音樂傳播的價值觀調整  

87.音樂和語言神經基礎的重合與分離——基于腦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較  

88.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  

89.音樂訓練對認知能力的影響  

90.四川音樂學院表演專業首屆碩士研究生舉行畢業音樂會

91.民族音樂學:學術前沿與教學研究——訪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教授

92.民族器樂演奏專業的就業形勢

93.“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師資培養模式與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報告 

94.國際關系中的音樂與權力 

95.關于歌劇《黨的女兒》中音響運用的實踐與探索

96.春花秋實 繼往開來——武漢音樂學院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97.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談研究生教育 

98.為了一個承諾,呈一片赤子之心——高佳佳教授 

99.聚焦區域音樂文化研究 促進音樂地理理論建設

100.開啟心靈 共筑前沿——訪著名音樂心理學教授周世斌  

101.面向移動終端的普通高校音樂教學云平臺構建研究 

102.論儀式音樂的系統結構及在傳統音樂中的核心地位 

103.音樂與情緒誘發的機制模型 

104.中國傳統音樂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 

105.北京市音樂旅游資源分布規律研究

106.音樂療法配合長強穴按壓對初產婦產程及分娩結局的影響 

107.音樂療法在失語癥康復中的應用 

108.美國音樂版權制度轉型經驗的梳解與借鑒 

109.音樂干預在癡呆癥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110.高師音樂學碩士生課程結構失衡的審視

111.民族音樂學:學術前沿與教學研究——訪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教授 

112.中國當代音樂學家  

113.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概況 

114.“學生喜歡音樂,不喜歡音樂課”現象之探究 

篇(4)

關鍵詞:兒童;死亡認知;研究方向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2

一、引言

“死”與“生”都是生命的組成部分。有生無死,不是生命的本質;只死不生,不是生命的全部。生死一直伴隨著生命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對生死的思考也豐富了人類精神發育。

隨著生命教育在國內的研究和實踐的進行,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也無可避免的要進入我們教育的視野和實踐空間中。而相對于兒童,死亡畢竟不是很遙遠的事情。“絕大多數的兒童在聽見“死亡”信息時,會產生難過,害怕、不舒服、擔心的情緒。”對兒童死亡認知的教育,更是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怎樣更好地了解兒童對死亡的認知程度,研究兒童對死亡認知的規律,可以更好的進行死亡教育,減輕兒童對死亡的不快,甚至恐懼的心理程度。對死亡的認知教育,是對兒童認知水平的提升,更是促進兒童思考生命和加速其社會性的有效方式。從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認識,死亡認知的清晰化可以更好為那些家庭遭受不幸變故的兒童更好的走出心理困境,以健康積極的心態迎接美好的生活。

二、兒童對死亡概念的認知

對于死亡的概念,國內學者,張向葵認為死亡是指生命的終結,是新陳代謝的停滯。我們對死亡的理解必然要涉及一下五個概念:“(Brend和Speece.1993,Corr.1995):universality(死亡的普遍性即人都有一死)”,irreversibility(死亡的不可逆性,即一旦死亡就無法復生),non-functionality(軀體功能失效性,即身體器官停止一切活動),causality(死亡誘發性,即因為什么而導致死亡)和non-corporeal continuation(非實體狀態的延續,即軀體死亡后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也就是生者和死者的情感聯系等)。”

相對于兒童來說,兒童在5―7歲時(最遲10歲左右),就基本上把握了死亡概念的三個成分,即不可逆性、普遍性和非功能性,但是兒童對死亡的理解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對死亡的每個成分的理解也不是同時達到的。

而今天,在醫學上,確定死亡,從傳統的“心臟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發展為“腦死亡”――全腦功能的永久喪失。

盧錦珍(2004)認為,除了肉體之死外,還有“精神之死(心之死)――失去追求和目標之死;自我否定之死――人就必須通過不斷的超越自己,超越肉體生命的死亡,求得精神的永恒,以確立生命的意義”,喪失超越之心。這是有關于死亡的哲理層面的認知。根據李丹和陳秀娣對上海學生的研究,到了11年級后才會有超過56%的人開始認知到死亡的哲理層面。而兒童對“精神之死”是模糊不清的。

三、兒童死亡認知發展特點的研究

(一)國外對兒童死亡認知的發展研究

皮亞杰最初以4~10歲的兒童為被試,研究兒童生命概念的發展,并將兒童對生命概念的認識劃分為5個階段:階段0,沒有生命概念,兒童不能區分有生命的物體和沒有生命的物體;階段1,活動性階段,兒童把活動的物體認為是有生命的;階段2,運動性階段,兒童把運動的物體看成是有生命的;階段3,自主運動階段,兒童把能自主運動的物體看作是有生命的;階段4,成人概念階段,具備了成熟的生命概念。Carandang(1979),Perrin(1981)和Redpath(1984)分別對兒童病因認知的發展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兒童對病因的認知發展呈現不連續的階段性。Nagy用實驗研究推斷出兒童對死亡理解的三個階段,即死亡是一種睡眠或暫時的狀態;死亡是一個人,是“死亡先生”;死亡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死亡不能避免。這一結果與皮亞杰提出的兒童生命概念發展的階段相對應。

(二)國內對兒童死亡認知的研究現狀

國內最早關注兒童死亡認知的學者為張向葵,他認把兒童對死亡認知的發展劃分為三種水平。

水平Ⅰ。對死亡特征的四個維度(不可逆性、必然性、功能喪失性和情緒性)不能清楚地認識,即使在研究者的啟發下,兒童也不能理解人會死的問題,尤其不能理解動物和植物會死的問題。

水平Ⅱ。能根據某些具體的原因,比較清楚地解釋死亡特征的四個維度,但是,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和情感色彩。就前者而言,兒童認為老爺爺、老奶奶生病治不好會死,因為他們太老了。他自己生病能治好,因為他還小,還沒有上學,永遠不會死的。就后者而論,兒童認為他們喜歡的人、動物和植物不能死,如爸爸媽媽、小花貓。

水平Ⅲ。能夠依據依據一定的自然原因、疾病原因和意外原因來解釋死亡,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人死了不能再活。任何人、動物和植物都會死;死去的人、植物、動物既不能走,也不能想問題,并使人感到傷心、難受和悲哀。這意味兒童對死亡特征的四個維度和外延的認知達到較高水平。

此外,他還提出,我國學前兒童對死亡的三個特征(普遍性、不可逆性、功能喪失性)的認知并非像西方兒童一樣存在發展順序上的差異,而是均衡發展的。

朱莉琪等人(2006)的最新研究表明,四歲兒童對死亡認知的死亡的無機能性、不可逆性和普遍性等三個次感念都不清楚。5歲兒童在死亡的無機能和不可逆上認知較好。普遍性上的認知較低,而六歲兒童在三個次概念上的水平較高,尤其是認知較易產生困難的“死亡的普遍性”也很好。

鄭永愛(2006)研究結果表明:1、幼兒對死亡概念認知的年齡主效應顯著、性別主效應不顯著;2、幼兒對死亡概念的內涵有一定認知,但同時這種認知還是不太成熟。其中,對死亡的適用性和死亡無功能性認知較高,對死亡的不可逆性認知居中,對死亡的普遍性和死亡原因性認知較低;3、在三類生命體死亡概念的認知中,對動物死亡和人體死亡概念認知要高于對植物死亡概念的認知。

李丹,陳秀娣(2009)在對兒童死亡認知的基礎上,研究了兒童對生命的哲理性思考認知。

由表可知,不同年級水平的兒童,其對生命認知的抽象程度是不同的,隨著年級的升高,對生命進行具體形象認知的人數減少,能夠感悟生命哲理的人數越來越多;而對生命表達態度的認知到6年級有個最高的比例,隨后兩個年級漸次減少。總體看來,6年級兒童的各類生命認知均呈一個明顯的轉折。男女兒童的生命認知無論總體還是分年級均無顯著差異。

四、研究兒童死亡認知的基本方法

閱讀相關兒童死亡認知研究的文獻,可以看出,在這一領域研究的主要方法有三種:訪談法,個案法、問卷法。

這三種方法外,在實際操作中為了增加研究可信度,基本上三種方法綜合運用。

五、當下兒童死亡認知研究的新方向

當下兒童死亡認知研究,在各個兒童年齡段上的死亡認知研究,已經被當下學者研究所剩無余了,而且已經蓋棺論定。于是很多的學者開始不斷發現兒童死亡認知研究的新方向和落腳點。

(一)兒童群體性死亡認知研究

兒童死亡認知從個體研究和個體年齡段的研究已經窮盡后。從個體走向群體。今天的學者開始了群體環境下的兒童死亡認知研究。在這方面上,比較突出研究是華東師范大學李芳的碩士畢業論文《大班兒童對死亡或死亡事件的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該文從大班兒童為研究對象。該文從大班兒童這個一群體為對象,從影響他們死亡認知的外部因素為研究起點。從兒童性別,家長死亡態度,家長如何談論死亡對兒童的影響調查研究,兒童接觸死亡的經歷等四個方面來研究影響群體兒童死亡認知研究的外部因素。

(二)生命教育與死亡認知交叉研究

生命教育理念在國內已經研究和實踐了十幾年,而作為生命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認知生死價值部分,大眾對死亡的回避,忌諱的態度轉向認識死亡的價值。并借用死亡哲學和生死學研究成果。從哲學和文化兩大視角下觀照兒童死亡認知。多維度的了解死亡價值。這些研究領域的成果極大的幫助我們了解兒童對死亡的認知程度。引領我們的去學生認知死亡。從死亡價值領域去拾取生的意義,從對死亡認知中汲取生活積極力量。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極其豐富,數不勝數。

(三)網絡媒體環境下的死亡認知研究

作為外部因素對兒童死亡認知影響的研究。今天的社會,網絡媒體無孔不入,全方面的影響我們的生活。甚者,兒童從懷胎十月開始,父母就開始借助網絡,進行胎教。

當今的媒體上充斥了死亡事件,孩子沒有都可以從五花八門的電視新聞中大量接觸死亡事件,重大影響的災難事件。更令我們擔憂的是,當下媒體的無敵加無德定位,網絡媒體的平面上大量充斥了暴力,殘殺,恐怖的死亡事件,還有虛擬的暴力恐怖游戲。這無形中也會影響孩子們死亡認知。

張國華的碩士畢業論文《暴力網絡游戲對青少年的死亡認知及攻擊性的影響》就是這個死亡認知研究領域的代表作。在網絡游戲中,角色可以無數次“死亡”,然后在系統的控制下,扮演角色一次又一次地“活過來”。神話影視劇中,像孫悟空這類似的角色長生不老。在網絡暴力血腥游戲中,如CS類(反恐精英,穿越火線)中大量的殺戮,被擊殺死后,然后還能自動復活,再一次參與游戲。“青少年長期沉迷這類游戲中,很可能導致區分現實和虛擬的能力減弱,把人的生命與游戲中的“角色人物”相比。認為人的生命可以像在游戲中那樣通過‘加血’或重新開始游戲‘重來’,認為人(包括自己)是不會死去,即使死了也能再活過來。”

而相對于兒童來說,網絡電視媒體的影響更是強大。東北網6月9日電近日,雙城市13歲女生小影(化名)與8歲男生寧寧(化名)在和還沒有上小學的7歲小伙伴海洋玩“犧牲游戲”過程中,把電線纏在海洋的脖子上,將其吊在房梁上搖晃。其間,小海洋感到不適讓寧寧和小影將其放下,并不停地掙扎。寧寧和小影見狀害怕地跑了,小海洋被活活吊死。

參考文獻:

[1]黃曉月.對兒童死亡認知的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2010,(01):202- 203.

[2]張向葵.3.5-6.5歲兒童對死亡認知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4).

篇(5)

1.前期工作積累

筆者在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曾擔任本科、碩士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也曾多次指導本科、碩士畢業論文,因此對人機交互方向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有一定的切身體會。另外,筆者于2013年赴英國格林多大學參加了為期4周的學術英語和雙語師資研修培訓,對歐洲高等教育的理念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論認識,同時也促使筆者對本專業的教學教育改革進行思考和探索。在對國外高校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基礎上,我們認真分析了我國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并在人機交互課程建設中進行了解決方案的探索。

2.人機交互課程特點

人機交互主要研究用戶與系統之間的交互關系,為用戶設計、實現和評估交互式計算系統,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工業設計的交叉性學科。要求任課教師熟練掌握計算機圖形學、編程語言等技術,同時需要對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對教師個人素質和專業知識儲備有著較高的要求。該課程覆蓋面廣,技術更新快,教學難度較大,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良好的師生互動可以使得大量交互界面設計的教學變得直觀易懂。

引導型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有利于新型交互創意的產生。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引導性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是筆者在人機交互課程建設中的重點研究方向。

3.引導型教學模式淺析

引導型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師生互動:從教師講授為主的單向模式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雙向互動模式。下面我們將從課堂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式、實驗設計及評價、教師個人素質等四方面對引導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

3.1課堂教學內容設置

人機交互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論知識及案例分析兩部分。理論基礎包括交互模型及實例、設計規則、實現支持以及評估技術等。本課程還通過視頻、圖片等大量資料介紹普適計算、虛擬現實等熱門專題。這些教學內容有助于拓展學生在人機交互方面的視野,提高學生的交互式設計的能力。

作為計算機領域的新興研究方向,人機交互的理論和應用層出不窮、更新速度非常快,這對教學工作提出了極大考驗。在教學準備上需要花費大量精力進行查新,盡量做到和國際最新成果接軌,并根據學生專業背景和反饋及時進行調整。

3.2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教師應及時與學生溝通以調整教學進度和難度,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互動。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理論講授、個人陳述、分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式。

人機交互的教學需要學生對交互設計具有一定的熱情和敏感度。考慮到學生的專業背景、興趣愛好等各不相同,在實例分析環節應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交互問題作為切入點,使得每個學生都可以聯系實際、有話可說,從而鼓勵學生融入互動教學。

3.3實驗設計及評價

實驗環節設置應避免理論和實際脫節,教師不同的交互設計題目,每個題目均圍繞一個日常交互問題且難度遞增。學生組隊完成作業,項目管理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工程實踐能力。例如,學生首先應通過問卷調查、用戶面試等方法了解用戶實際需求,后期才有可能產生符合實際需求且有創意的交互設計理念。

3.4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個人魅力

學生對設計原則、交互風格等的理解較為費時,且必須在實踐基礎上逐漸積累。如果只是被動接受大量案例,既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會限制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就很難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產生出創新的設計方案。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堅實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項目實踐經驗,能隨時跟蹤專業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

教師的個人魅力在人機交互的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專業背景,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自信、熱情的性格以及活躍的課堂氣氛能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4.成果及展望

有效的人機交互人才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課題對人機交互課程建設進行了系統探討,分別從課堂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式、實驗設計及評價、教師個人素質等四方面對引導型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目前,我們已在“人機交互”、“信息可視化”等相關專業課程中進行了引導型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在加強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方面收效明顯。

篇(6)

[關鍵詞] 內隱攻擊性 外顯攻擊性 人格特征

近年來,大學生攻擊傷人、殘害小動物的事件屢見不鮮,使得人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越來越關注,根據已有資料顯示,幾乎所有存在暴力攻擊傾向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礙,因此,對大學生的攻擊性及其相應的人格特征進行研究,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攻擊性的定義在學者中還沒有統一定論,Sigmund Freud認為,攻擊是人的一種求死的本能。Bandura認為,攻擊是導致個人受傷或財產受損的行為。而我國學者高樺就認為,攻擊性是人發起攻擊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產生攻擊的內在可能性。綜合國內外學者的分析,本研究對于攻擊性的界定是:攻擊性是人表現出攻擊的內部心理特征,在一定條件下,攻擊性將轉化為對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有意侵犯、爭奪或破壞行為。由于攻擊性本身的危險性和隱藏性,使得研究者難以掌握真實的一手資料,所以除了使用調查法與觀察法,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內隱社會認知研究開始應用于攻擊性的研究領域。1996年S.A.Chen、楊治良等人采用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方法,借鑒研究內隱記憶的任務分離范式,發現攻擊也存在實驗性分離,證實了內隱攻擊性的存在。也就是說個體潛意識中存在著一種攻擊性的傾向,這種內在的傾向潛在的對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認知判斷、行為表現產生影響。因此只有從內隱社會認知的角度對大學生攻擊性進行研究,才能夠拓寬研究視野,使人們對攻擊性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

以往的眾多研究發現,攻擊性對很多個體來說都是一種相當穩定的特質,并且發現人格對于個體攻擊性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但關于人格因素與內隱攻擊性的研究卻鮮有見到。因此,本研究嘗試對與內隱攻擊性有關的人格因素進行研究,以期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提出更全面的啟示。

一、研究過程

1.被試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四川2所大學隨機選取人數為50~60人的自然班5個,在學校老師的配合下,統一講解指導語,進行實驗,同時發放問卷共252份,全部收回。經分析后,剔除無效問卷25份,得到有效問卷227份,有效率達到90%。其中男生92人,女生135人。

2.研究工具

被試基本情況表,包括被試的年級、專業和性別;外顯攻擊問卷;卡特爾16PF人格問卷;偏好組詞實驗。

問卷選用江西師范大學倪林英在其2005年碩士畢業論文中修訂的Buss & Perry敵意量表。修改后的該量表由23道題目構成,共分成四個維度:憤怒(7題)、身體攻擊(6題)、敵對(7題)和言語攻擊(3題)。問卷采用5點計分,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很符合,分數越高,表示外顯攻擊性越強。

在正式施測之前,進行了試測,驗證了該問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以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偏好判斷法是給被試提供一定材料,讓被試判斷對該材料的好惡情況,但其真實的實驗目的是通過被試給出的好惡反應來考察被試對某種特定社會性信息的敏感程度或偏好,從而揭示內隱社會認知的某種特征。偏好組詞實驗是在偏好判斷和詞干補筆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測量個體內隱攻擊性的方法,朱嬋媚等人的研究結果支持了偏好組詞法測量內隱攻擊性的有效性。

在實驗之前,篩選實驗用詞組。挑選50個詞頻相近的常用詞組(25對):25個為攻擊性詞語;25個為中性詞,詞中的探測字相同。請10位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從這些詞組中選擇出配對最符合攻擊性和中性要求的20對作為試驗用詞組。通過詞頻比較,差異不顯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被試習慣選擇常用詞的傾向。為了識別隨意作答,另增加20個干擾字作為詞干的備選項。另準備練習用詞組5對,其與實驗內容不相干但形式相同。上述所有詞組均由2個字構成。

將所有詞組分別制成連貫的PPT,其形式是第一頁呈現探測字,緊接著的一頁呈現與探測字配對的目標字,目標字中含一個與探測字組成攻擊性詞的字、一個與探測字組成中性詞的字、一個干擾字。

制作時,目標字采用拉丁方設計排列以避免呈現的空間誤差。每一頁PPT的呈現時間為1秒,間隔為3秒。

3.施測

在任課老師的幫助下,統一發放總問卷(內含被試基本情況表、實驗答題紙、外顯攻擊問卷和16PF人格問卷),由主試說明統一的指導語。

在正式施測前用多媒體給被試呈現練習用詞組的PPT,使被試適應實驗的模式和時間的快慢。

正式施測時用多媒體給被試呈現實驗用詞組的PPT,要求被試快速在目標字中選一個字與探測字組成詞并把所選字的編號寫在答題紙上相應的位置。

4.收回問卷

整個實驗持續時間約5分鐘,實驗完成后要求被試填寫問卷,填寫問卷時間約45分鐘,整個過程持續約50分鐘,50分鐘后由主試統一收回問卷。

5.數據處理

實驗結果按照信號檢測論的指標――擊中率(選擇的攻擊性詞的數量除總的詞組數量)――作為判斷標準,擊中率越高,則表示被試的內隱攻擊性越強,反之則較弱。

問卷數據輸入SPSS11.5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二、研究結果

1.大學生內隱攻擊性的特點

全體大學生被試在快速判斷的時候,對攻擊性詞的偏好要高于對中性詞的偏好,并且經過差異顯著性檢驗,差異達到顯著水平(t=2.341,p=0.020),說明全體被試更偏好攻擊性詞,具有攻擊的傾向性。但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攻擊性詞的擊中率差異不顯著(t=1.901,p=0.059)。

2.大學生外顯攻擊性的特點

調查結果表明,接近2/3的大學生在外顯攻擊性上的得分在3分上下,趨于中間水平,又有近1/3的大學生在外顯攻擊性上的得分在2分上下,攻擊性水平偏低,剩下的僅有不到7%的被試分數達到了4分上下,攻擊性水平偏高。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被試在外顯攻擊總分、敵對和言語攻擊維度上,男女大學生都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憤怒維度上,男大學生顯著低于女大學生(t=-2.210,p=.028);在身體攻擊維度上,男大學生顯著高于女大學生(t=2.327,p=.021)。

3.不同內隱攻擊性水平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差異

將被試的攻擊性詞的擊中率從低到高排序,分別從最上面和最下面取被試總人數的27%作為擊中率低組和擊中率高組,剩余的作為擊中率中組,。經檢驗,攻擊性詞擊中率低、中、高三組的組間差異顯著:F(2,224)=504.703,p

攻擊性詞擊中率低、中、高三組在人格特質穩定性(C)、敢為性(H)、憂慮性(O)和次元人格因素適應與焦慮型上的得分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在其他人格特質上的得分差異不顯著。

對人格特質穩定性、敢為性、憂慮性和次元人格因素適應與焦慮型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發現其樣本方差無顯著性差異,變異數同質。經進一步多重比較后發現,攻擊性詞擊中率低組與擊中率中、高組在穩定性、敢為性、憂慮性和次元人格因素適應與焦慮型上的得分均有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擊中率越低,穩定性越強,敢為性越強,憂慮性越低,生活適應越順利。但攻擊性詞擊中率中組與高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4.不同外顯攻擊性水平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差異

分組方法同內隱攻擊性分組,經檢驗,外顯攻擊性低、中、高三組的組間差異顯著:F(2,224)=522.748,p

研究發現,外顯攻擊性低、中、高三組在人格特質穩定性(C)、有恒性(G)、敢為性(H)、懷疑性(L)、憂慮性(O)、自律性(Q3)、緊張性(Q4)和次元人格因素適應與焦慮型、內向與外向型上的得分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而在其他人格特質上的得分差異不顯著。

對以上人格特質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發現p>0.05,變異數同質。經進一步多重比較發現,外顯攻擊性低組與外顯攻擊性中、高組在人格穩定性、敢為性、憂慮性、自律性、緊張性和適應與焦慮性、內向與外向性上的得分都有顯著差異,表現為外顯攻擊性越低,穩定性越高、敢為性越高、憂慮性越低、自律性越強、緊張性越低、適應性越強、越外向、開朗。外顯攻擊性高組與外顯攻擊性低、中組在人格有恒性、懷疑性、緊張性上的得分有顯著差異,表現為外顯攻擊性越高,有恒性越低、懷疑性越強、緊張性越高。外顯攻擊性中組與高組在適應與焦慮性上也表現出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外顯攻擊性越低,焦慮性越低,適應性越強。

三、討論與分析

1.大學生攻擊性的特點

調查發現大學生的外在攻擊行為表現是趨于中等的,較少人表現出強烈的外顯攻擊性,但通過實驗卻發現個體普遍存在內隱攻擊性的傾向,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大學生的心智已經逐漸走向成熟,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可以找到一些適當的情緒宣泄方式,如體育鍛煉、娛樂活動,甚至還可能升華成努力學習、需求進步。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環境的制約、文化的壓力、學生的身份,使他們在表現攻擊行為時有所顧慮,當想到可能帶來的痛苦后果或懲罰時,會將之壓抑下來。可見,大學生雖然普遍存在內隱攻擊性的傾向,但并不一定會以高外顯攻擊性的方式表現出來,絕大多數人能較好的控制并管理自己的攻擊傾向。但這也為我們提早發現及預防攻擊行為的發生提出了難題。

在性別差異上發現,內隱攻擊性和攻擊行為的總分上沒有顯著差異,但男生表現出的身體攻擊行為顯著高于女生,而女生表現出的憤怒情緒顯著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以往對于男性比女性更富攻擊性的看法并不全面。長期以來,人們對于男性表現出攻擊持更加認可、寬容的態度,而女性一旦表現出攻擊,將比男性受到更多指責。在這種壓力下,女性普遍傾向于壓抑自己的攻擊性,但內隱態度卻較少受到這種影響。有研究發現,女性對于最初的挑釁采取攻擊的要比男性少,但當她們受到反復挑釁后則比男性更具攻擊性。這也證明了女性的內隱攻擊性并不比男性低。而外部表現形式上正如尼克等人認為的男孩和女孩都可能具有很高的敵意和攻擊性,只是表現攻擊的方式不同而已。男性可能更傾向于直接用身體來表現,而女性則更多的選擇用憤怒這種情緒表達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2.不同攻擊水平大學生的人格特征

研究發現,內隱攻擊性得分中、高組表現出了“一高二低”的特征,即憂慮性高、穩定性低、敢為性低。同時在次元人格因素上表現為焦慮性高、易激動,易出現不滿意感。所以,高焦慮、情緒不穩定是內隱攻擊性較強的大學生的共同特征。而敢為性較低也是內隱攻擊性較強的大學生的人格特質,說明了畏怯退縮的個體并不一定就不具有攻擊性,而可能是他們的攻擊性被自身抑制住了,一旦遇到強烈的刺激,很難保證這部分群體不會發生攻擊傷害行為。這也就是為什么近年來許多大學生攻擊傷害事件沒能夠被提前預知、及時制止的原因。這也為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敲響了警鐘,在學生攻擊行為的預防工作上,不能僅僅關注那些平時行為不規范的個體。

研究發現,外顯攻擊性得分高者表現出“三高四低”的特點,即憂慮性高、緊張性高、懷疑性高,穩定性低、敢為性低、自律性低和有恒性低。當代大學生經歷著一系列的內心矛盾,當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與日俱增時,他們普遍難以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處理事情;當面臨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和自我發展等問題時,常常感到無力解決。在這種情況下,人格上情緒不穩定和易受他人影響的特點,會使大學生極易在不理智的情況下表現出攻擊行為。而不自信、悲觀沮喪的心態,使他們不能承受挫折,在遭遇一點小挫折時,就表現出比其他人更多的攻擊性。而多疑、斤斤計較的態度,使他們更有可能對他人表現出憤怒、敵對的攻擊傾向。同時發現,越外向的大學生,其攻擊性越低,這符合已有的研究結論,即性格外向的人愛交際,情緒情感能及時得到合理宣泄,這有可能減少攻擊性的發生。

3.內隱與外顯組的人格特征比較

從研究結果可知,外顯攻擊性高組和內隱攻擊性高組相比起來,多出了緊張性高、懷疑性高、自律性低和有恒性低四個特征,這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當個體具有較高的內隱攻擊性時,什么因素才會使他將這種潛意識的攻擊傾向轉化為外顯的行為。班杜拉指出,個體具有了攻擊性并不意味著他一定立即實施攻擊,個體攻擊行為的發生取決于特定的內外因素的啟動或刺激。不難看出,高緊張性會使個體情緒容易激動,高懷疑性使得個體不善于與人相處,低自律性意味著個體對于自我的管理能力較差,而低有恒性意味著個體缺乏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并且缺乏認真負責的精神。以往我們僅僅把這些看作個體自身的習慣、缺點,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卻不知道,如果這些人格特質比較穩定的存在于個體身上,這些個體會比其他人更有可能表現出攻擊行為。這就提醒我們,在大學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應該加強大學生人格教育,塑造大學生完善的人格,這樣才能從內部因素上預防大學生攻擊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高樺.內隱社會認知:攻擊性的理論和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1998.

[2]Shuium Andrew Chen,楊治良等.“攻擊”社會認知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報,1996,29(1).

[3]倪林英.大學生攻擊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4]朱嬋媚,宮火良,鄭希付.未成年人內隱攻擊性特征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6,26(2).

[5]銀娟.大學生內隱攻擊性與家庭環境的關系研究[J].河海大學碩士論文,2006.

篇(7)

【關鍵詞】語文教學 非智力因素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3-0070-02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從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語文教學貫穿始終,這足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但語文教學效率的低下也是人所共知的,大學畢業生連封信都寫不好已算不上什么新聞了。為什么我們花費了無數時間、精力在語文上,卻收效甚微,甚至讓學生對語文望而生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總是從智力方面尋找學生學習困難與失敗的原因,我們的教師和家長往往強調對學生智力的培養,把對學生的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對其智力的開發,教育者往往片面的強調對智力的開發,而忽視對非智力因素的發掘、培養。在語文教學中,往往只重視認知目標的實現,片面強調語文的技能、技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本身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忽視了語文課程傳承民族文化、文明的功能。這有悖于語文教學的特征與規律,直接影響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氛圍,扼制了語文教學的效率。本文試圖以教育心理學理論為指導,探討語文教學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以及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重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地位。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曰:“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其意是不是不會做,而是不肯做。“能”就是指“會不會”,指的就是智力因素;而“為”就是“肯不肯”,“有無愿望”,指的就是非智力因素。(沈德立1992:5~6)非智力因素是20世紀西方心理學在智力測驗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心理學概念。20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在其論文《具體智力和抽象智力》中首次提出“非智力因素”這一概念,我國學者則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教學理論方面對非智力因素展開了研究,如上海師大的燕國材教授于1983年2月11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一文,在我國心理學界和教育學界產生了很大反響。

那么,何謂非智力因素?目前國內外學界尚無統一界定。較為通行的觀點認為,非智力因素有廣、狹之分。廣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相對智力因素而言的,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生理因素等;狹義的非智力因素指與智力活動密切相關,并且影響(制約或促進)智力活動效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沈德立1992:7)

在學習過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智力因素接收、加工、處理各種信息,屬于認識活動范疇;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參與學習活動,但它們是學習活動的推動者和調節者,屬于動力系統。沒有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智力活動,也沒有不體現智力水平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在人的成功過程中,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密切結合。

二、非智力因素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

它不同于數學、英語、物理等其他學科,語文具有獨特的人文內涵。其人文性主要體現在語文課程本身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上。《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決定了非智力因素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語文成績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現語文課程目標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發展。

1.動機與語文學習

動機是激勵個體行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它具有喚起個體的行為,引導行為朝向一定的目標努力,維持、增強或減弱行為的強度的作用。動機如同汽車的引擎和方向盤,它既為人的活動提供動力,又可以對活動的方向加以調整。動機強的人一般在完成學習任務中的堅持性也比較強。但動機并非越強越好,過強或過弱的動機都不利于學習,中等強度的動機下學習效果最佳。

就語文學習而言,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語文學習的意義,喚醒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渴望與熱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有益于開闊視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使自己更具備人的尊嚴與價值,而并非是為了應付考試或應付父母。只有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動機,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去,才能從學習中不斷獲得滿足,而這種滿足的體驗又促使他們對語文學習投入更多的精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語文學習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過程,學生們也無須死記硬背那些考完之后就會基本忘掉的死的知識,他們在語文學習中也對自己的行為態度擁有較大的自控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使語文學習具有可持續性。

2.興趣與語文學習

興趣是個性心理特征之一,指對某種事物所抱有的積極態度和特殊傾向。這種態度和傾向是在人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需要是興趣產生和發展的基礎。當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亢奮情緒。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轉引自沈德立1992:65)廣泛的興趣使人的精神生活充實,使人充滿快樂。興趣可以促使人勇于探索,并創造性地完成當前的活動。研究表明:中等難度的任務往往與個體能力相適應,最容易引起人的興趣;而非常容易解決的問題則不能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太難的問題又會使人望而生畏,駐足不前。

在語文學習中,能否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是學習成敗的關鍵。美國的扎拉勒研究了興趣對語文學習效果的影響。他把學生分成智能組和興趣組兩組。智能組學生的平均智商為120,但對語文閱讀和寫作均不太感興趣;興趣組的平均智商為107,但對閱讀和寫作均很感興趣。兩組學生在一學期中均必修閱讀和寫作課程,學期結束時進行檢查,興趣組的總成績遠優于智能組。(和秀梅2006:7)可見,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語文學習興趣表現為對語文學習的一種內在趨向性和選擇性,具備了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學生就能體驗到語文學習過程的樂趣,從而不再覺得學習語文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加以克服,興趣一旦與意志力相結合將會有無窮的潛力。

3.情感與語文學習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與該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密切相關。當客觀事物符合人的客觀需要時,人就表現肯定的態度,產生滿意、愉快、贊賞、尊敬的內心體驗,反之則表現否定態度,產生憎恨、不滿、憂慮、恐懼、羞恥等內心體驗。情感很少受情境影響,較為穩定、長久、深沉、含蓄。在各種非智力因素中,情感是唯一可以直接影響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因而被喻為心理之魂。

情感與語文學習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體驗可以使學生思維敏捷,思路開闊;消極的情感體驗會使學生思路閉塞,記憶力低下。情感對學習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學習過程中不能缺少情感的參與和調節。比如,學習王維的《鳥鳴澗》,詩中通過落花、空山、月出、鳥鳴、深澗等意象營造出一種恬靜、優美的意境,抒發了詩人遠離塵世、陶醉于大自然的閑適、恬靜的思想境界。學生在欣賞這首詩時,如果能夠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積極地運用情感體驗,就能夠深刻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4.意志與語文學習

意志是人在變革現實過程中,自覺調節自己的行動去克服困難以達到預定目的而產生的心理過程。往往通過行動和言語表現出來,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反映。從心理學角度看,人的意志具有調節內外活動的功能。意志的強弱主要以所克服困難的大小為衡量標準。愛迪生曾這樣說過:“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他堅強的意志,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任何改變,而終于克服障礙,以達到期望的目的。”(轉引自沈德立1992:163)堅強的意志有助于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意志在語文學習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辛的勞動,需要克服重重困難。堅強的意志有助于學生克服懶惰等不良習慣和消極情緒,排除自身與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擾,保證學習活動的持之以恒,有助于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諸如:說普通話、寫規范字、使用工具書、勤筆勉思等習慣的養成。葉圣陶曾經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而良好習慣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訓練、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形成,這就需要有堅強的意志。

5.性格與語文學習

性格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對現實的態度(做什么)和習慣性的行為方式(怎么做)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固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心理特征的總稱。性格是在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在學習、生活實踐中,通過各種心理過程反映客觀事物,并將保存下來的反映逐步鞏固,形成相對穩定的態度傾向,又把這種態度體驗表現在行為中,構成個體一定的行為方式。主體的生活原則、對現實的態度和活動方式是構成性格的三要素。

性格在個體學習、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或促進,或阻礙。青少年時期是人的情感和道德成長的關鍵時期,它影響著性格的形成。韓愈的《進學解》中說道:“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優秀的人,而堅毅、勤奮的性格又是影響人成長的重要因素。具有良好性格的人在追求既定目標時表現出持之以恒的耐心與生機勃勃的精力,他們的毅力與精力將自我的力量發揮至最有效,從而將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掃除,克服困難后他們又增強了自我的信心和決心,繼而情緒飽滿、精力充沛地去追逐下一個目標。語文學習作為一項復雜活動,其成效也要受到學生性格因素的影響。好的性格有助于學生克服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促進學生不斷進步;而不好的性格則會阻礙學生的進步,影響學習效果。

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策略

任何學習活動都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語文學習中,尤其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就是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發興趣、調節情感、磨練意志、養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與學習習慣。培養非智力因素與學生的語文學習之間互為因果,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進語文學習,而有效的語文學習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1.改善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具有指向(指明教學方向)、檢測(衡量教學效果)、診斷(發現存在的問題)、活化(調動師生的積極性)等功能。但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的評價體系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特點,淪為行政部門考核教學效果的唯一手段。在這種評價體系下,課文被切割成一個個零碎的知識點,學生們用學習英語的方式來學習語文,而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民族性,側重知識的記憶,而忽略了素養的培養。教師以分數來評價學生,領導以分數來評價教師,因而,分數的作用被無限放大,大家只看重結果,而忽視了語文學習過程。真正的評價應適應學科特點,有利于教學中師生更好的發展。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評價應充分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不應片面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評價方式的轉向必然引起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的方式、方向的轉變,有利于廣大師生真正認清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習語文的意義,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動機,重新燃起對語文的興趣。

2.優選教學方式

當我們的評價體系側重于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我們的教學就不能采取僵化的、把語文肢解的方式。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的不只是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用心去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而非以外科手術式的方式,將課文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讓學生死記硬背,借以取得一個好的分數。這樣的語文學習讓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多了理性,卻少了應用的激情,也使學生無法體驗到語文的魅力,這樣的教與學毫無樂趣可言,令人生厭。

3.拓展學習內容

語文素養的養成是長期、復雜的過程,僅靠課本上的那幾篇課文是無法勝任這個任務的。要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要在課堂之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活動,如文學社、記者團、話劇團、讀書報告會、影視劇評論會等。語文學習的大量功夫更應花在課外,課堂學習應該起到引導學生課外的學習、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的作用。課內外的學習應該緊密聯系,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不應該被語文課堂的水泥墻隔離開。

當然,知易行難。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非智力因素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積重難返,要想徹底改變語文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成為一門令學生學得開心、學有成效的學科,還需要廣大語文教師不斷地摸索、完善。

參考文獻

1 沈德立、陰國恩主編.非智力因素與人才培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 日本亲与子乱人妻hd| 久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在线播放 |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搡老熟女国产| 麻豆国产97在线 | 欧美|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汌a√| 亚洲av无码电影在线播放| 中国大陆高清aⅴ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 爱情岛论坛首页永久入口 |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丿按摩|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 |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在线视频 | 无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做国产爱免费视频| 男人和女人高潮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熟人妻视频|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果冻 | 夜夜爽免费888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红桃小说|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琪琪|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99| 久久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五月|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天码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末成年女av片| 全国最大成人网|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sv| 中字幕视频在线永久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