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06: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縣域金融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金融制度缺陷;金融生態;縣域
一、金融制度缺陷導致資金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由于農村金融制度安排缺陷,造成縣域經濟資金供給的結構性矛盾,金融服務被弱化,使縣域經濟得不到有效支持。
(一)因制度因素
農村金融供給主體減少,弱化了金融服務功能。2000年以來,由于國有商業銀行進行集約化經營,HB市縣轄金融機構網點逐年減少,使縣轄金融機構服務功能減弱。調查統計,HB市縣轄金融機構網點由2000年的183個減少到2009年的96個,減少了87個,減少了47.5%。到2009年末,縣轄國有商業銀行網點只有21個,僅占縣轄金融機構網點的21.8%,大多分布在縣城和礦區。縣域金融機構存款從2004年的38.4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97.66億元,增加59.26億元,增長了154%,縣轄金融機構貸款從2004年的19.46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0.17億元,增加10.71億元,增長了55.05%,增長較為緩慢,存差不斷擴大,存差從2004年的18.94億元,上升到2009年的67.49億元,存貸比逐年下降,存貸款比例已從2004年的50.67%下降到2009年的30.89%(見圖1)。由于農村金融網點迅速減少,使農村金融網點的覆蓋率較低。調查統計,HB市縣轄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平均為1/24.3平方公里,1/1.53萬人。
圖1淮北市縣轄金融機構2002—2006年存款、貸款和存貸比變化圖
(二)因制度缺陷,導致農村經濟發展中資金短缺與資金流失并存
目前,農村資金供需矛盾較為突出。一方面資金需求旺盛,隨著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另一方面資金外流嚴重,信貸流向、流量發生了新的變化。因此,農村經濟對信貸資金需求量的剛性增加趨勢與農村資金外流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
1.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戰略的轉移,縣轄金融機構信貸業務不斷收縮,縣級機構基本上成為上級機構的“儲蓄所”,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縣轄國有商業銀行吸收存款通過上劃流向優勢行業和優勢企業。調查統計,HB市縣轄國有商業銀行上存資金逐年增加,盡管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上存資金較以前有所減少,但到2009年底縣轄國有商業銀行上存資金占存款比例仍達50%以上。圖2是縣轄國有商業銀行2004—2009年存款余額、上存資金和上存資金比例情況圖。
圖22002—2006年淮北市縣轄國有商業銀行存款、上存資金和上存資金占比情況圖
2.郵政儲蓄憑借基層網點優勢吸收存款上存。郵政儲蓄在農村各鄉鎮都設有儲蓄網點,從基層農村吸收存款存入上級郵政部門。調查統計,2004—2009年,HB市郵政儲蓄縣及縣以下機構吸儲余額從4.31億元增加到了14.16億元,占縣轄全部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比例從11.22%上升至14.5%。
通過對HB市縣轄金融機構調查統計,2009年縣轄金融機構存款余額97.66萬元,其中,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28.6萬元,()占金融機構存款的29.9%。2009年縣轄金融機構新增存款11.38億元,農村信用社新增存款3.58億元,占縣轄金融機構新增存款的31.45%,雖然,人民銀行以再貸款的方式對農村信用社進行資金返還,但仍很有限,可見農村資金流失嚴重。
3.農業保障體系不健全,影響了對農村資金的信貸投入。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基礎還較薄弱,抗風險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較大的自然災害,農業生產將受到很大影響,投入資金將無法收回。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對農業投入的風險較大。目前各類農業保險機構還沒有在HB市縣域得到發展,農業生產的高風險、低收入,也使農村金融部門在信貸投放中產生較多顧慮。
4.民間借貸活躍,但缺乏制度規范。長期以來,由于體制內金融服務嚴重不足,造成體制外民間借貸的活躍。由于民間借貸市場廣闊,民間中介組織不斷出現,隨著民間中介組織的出現,民間借貸也已從暗處走到明處。調查統計,HB市民間中介組織已從2005年的3家發展到2009年的19家。由于民間借貸沒有法律保護和監管制度約束,導致非法金融的不斷出現,糾紛頻發,矛盾四起,不僅增加了金融風險,對社會穩定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據調查,2005年以來,淮北市縣轄發生兩起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造成群眾多次上訪和圍攻農村信用社事件,其危害至今難以消除。
二、因金融制度約束,造成資金供給機構過度審慎行為
(一)農村資金供給缺乏,資源不能被合理利用
1.農村信用社信貸投放單一。目前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受資金和風險等因素制約,其貸款投向主要局限于傳統的農業領域,農戶小額貸款占絕對比重,對日益增長的規模農業產業和產業化經營信貸支持不足。調查顯示,2009年HB市縣轄農村信用社新增小額農戶貸款占新增貸款的53%,由于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和微小企業不符合信用社農戶小額貸款條件,不能得到有效信貸支持。經濟組織和農村微小企業成為金融支持的“盲點”,嚴重制約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致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乏力,農產品得不到加工升值,農村經濟增長后勁不足。
2.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支農職責發揮不充分。從目前實際情況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約了金融支農作用的有效發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中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目前僅限于承擔國有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發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業務,如,對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基礎設施等服務功能并沒有有效運作起來,對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乏力。調查統計,2009年淮北市農發行縣級機構貸款余額為4.49億元,其中糧食收購貸款為3.55億元,占比79%,可見,縣級農發行政策支農功能較為單一。
(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權利集中,不適應縣域經濟的需要
國有商業銀行強化了以城市為重點的經營戰略,其業務和機構網點快速從農村地區收縮,基本取消了縣以下分支機構的貸款權。這種信貸管理體制不適應縣域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據了解,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發放權過于集中,制約了基層行貸款發放的靈活性和時效性,不適應縣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信貸需要急、期限短、頻率高的特點;加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失衡,嚴重制約了信貸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調查顯示,2009年HB市縣域金融機構新增中小企業貸款僅為0.49億元(不含農發行糧食收購貸款),可見,縣域金融機構幾乎得不到正規金融的支持。因資金缺乏,使縣域中小企業發展極為緩慢。通過對縣域23家中小企業調查顯示,僅有3家在銀行有貸款,17家僅靠自籌資金和自身積累發展,4家因設備老化缺乏資金更新處于半停產狀態。
三、幾點看法及建議
(一)構建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增加農村金融市場有效供給
1.構筑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是實現農村資金回流的有效選擇。實現農村金融機構多元化,一是有利于打破目前農村信用社壟斷經營局面,以便在農村市場上形成一種金融競爭局面,克服因缺乏競爭可能出現的金融服務低效率;二是可彌補因國有商業金融機構從農村大量收縮帶來的金融供給不足;三是金融機構多樣化,可轉移、分散和降低金融服務風險。如,可把縣域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為綜合性地方金融機構、可制定“農村社區再投資法”規定縣域金融機構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當地經濟建設等,以防止農村資金流失,涵養農村金融資源。
2.拓寬農村政策性金融的服務范圍。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銀行在承擔政策性金融業務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性金融服務,在國家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迫切需要縣級農業發展銀行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拓展信貸支農領域,加大信貸投入力度。縣級農發行應當健全和完善政策,履行為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和管理等政策性業務同時,整合政策性金融業務,開辦農村綜合開發、農村基礎建設和扶貧資金等貸款業務,把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等納入支持范圍,拓展對農村服務范圍。
關鍵詞:金融支持;縣域經濟
一、金融支持理論的發展趨勢
研究金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關系,早已成為金融實踐研究領域之焦點問題。且已在以往諸多經濟學家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中被充分證實。
(一)金融發展理論概述
1955年,E·S·肖以名為《金融中介機構與儲蓄——投資》的著作,格利以名為《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方面》的著作,開啟了金融發展理論研究的先河。E·S·肖和格利構建了金融發展的模型,此模型具有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到繁變化的特征。該模型論證了經濟發展階段與金融作用成正相關的命題,即經濟發展階段越高,則金融發揮的作用越大。
1966年,帕特里克在其論文《欠發達國家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中,充分論證了許多金融問題,核心問題為貨幣供給和需求推動。研究表明,金融體系通過刺激投資和儲蓄的方式。來制約資源配置和改進資本構成。如在實踐中一些經濟不發達國家,政府會運用金融優先發展方式,去推動貨幣供給總量,從而拉動社會經濟增長。
1969年,在35個國家100年經濟發展信息基礎之上,戈德史密斯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了重要結論,經濟發展水平與金融相關率正相關。這一重大結論奠定了金融發展的理論根基,為今后的金融理論研究提供了基礎參考和分析方法,很有積極指導意義。
經濟在發展。科技在進步。金融發展理論的研究也在逐漸拓展,其研究結果說明金融要素、金融體系的完善在經濟成長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要研究經濟的發展,必須從金融領域人手,以這些理論為依據研究金融體系的變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通過金融體系改革,減少金融抑制,最終實現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相互協調。
(二)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的關系理論概述
就我國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的關系問題,在國外學者理論研究結果的借鑒學習基礎之上,我國的一些學者進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列舉如下:
1995年,張杰提出金融成長的定義,指出金融成長范疇有兩個方面,即金融發展與金融增長。張杰從金融努力、經濟結構和經濟狀態三個角度研究了其對金融成長的影響。最后提出金融成長的內生分析框架理論。
1997年。王光謙提出金融對經濟增長有三方面的貢獻。貢獻之一:金融借助高科技,以提高生產力和實現資源再配置及規模效益的方式,作用于國民經濟增長。貢獻之二:金融借助經濟轉型,來提高儲蓄一投資要素,拉動經濟發展。貢獻之三:金融產業借助自身價值創造。為國民生產總值做貢獻。
2003年。計承江提出發揮金融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杠桿”作用,需找準均衡點。需借助金融“杠桿”找準城鄉統籌建設的著力點。找準發展現代大農業建設的支撐點,來促進農村信用體系的完善。
2004年,周小川強調了農村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在風險防范基礎之上,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加大對農民農業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
(三)縣域經濟和縣域金融兩者關系的理論概述
黨的十六大會議正式提出“壯大縣域經濟”之說,此后。在我國各地有很多專家就此問題展開了細致深入的研究。
2007年,郭建民和蔡國華指出,金融抑制現象在我國各地縣普遍存在。其具體表象是縣域資金外流和信貸投入總量不充足的問題。他們指出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大力發展縣域特色金融。實現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職能。來體現合作性金融的積極作用,進一步規范和發展民間金融,去克服縣域金融抑制的現象。
同年,另一學者李文森指出。“三農問題”的發展面臨的困境本質上是縣域金融所面臨困境。因為縣域經濟范疇幾乎涵蓋了我國所有弱勢群眾。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在經濟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狀態良好,反之則較落后。解決縣域金融問題的重點是解決好兩組矛盾:即金融企業商業化運作和縣域經濟效益不高之間的矛盾,及民間金融良性擴張和金融監管部門監管之間的矛盾。
如今,在我國學術領域針對縣域經濟的研究還較少。還未構成科學、系統的理論框架。縣域經濟發展的科學研究還不系統、全面。這就需要對縣域經濟與縣域金融的關系進行深入系統的探討。
二、金融支持理論綜述
金融支持指國家和各級地方金融機構借助多種金融工具,來推動某個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的活動。其途徑是借助金融體系與金融工具的綜合利用。來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區域經濟發展和金融支持的關系十分密切,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本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就越快。反之亦然。所以。經濟發達地區的金融業也很發達。
(一)金融支持和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般而言,金融支持水平受到金融發展水平的直接制約。當金融發展到相當水平時,就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的支持作用。金融的發展要求金融機構能高效運行,金融工具需多樣化。金融的發展會導致金融機構增多,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之間的交易成本也會降低。
(二)以金融推動主體不同的分類
以金融推動主體的差異,將金融支持分為兩類,即政策性金融支持與市場性金融支持。
1.政策性金融支持
學術界對政策性金融支持理解有異,存在國家金融支持、制度金融支持、政府金融支持等不同認知。政策性金融支持不是根據一般認知的效率準則去實施。而是根據政府政策目標而制定的。相關金融領域的政策支持,它較好的兼顧了社會的效益與政策的。
2.市場性金融支持
市場性金融支持是將市場機制做為前提,各產業通過金融機構來取得資金支持的一種融資方式。市場性金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它以社會存款為資金來源,借助負債完成信用創造,以利潤最大化為追求目標等特征。從而實現資金支持各類企業,提供完善的融資服務。
經濟發展需要金融支持。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程度和經濟的宏觀調控息息相關。
(三)以金融支持形態不同的分類
以金融支持形態的差異,把金融支持分為:金融制度支持、金融總量支持和金融結構支持三類。
1.金融制度支持
金融制度支持是研究各種金融制度、政策對經濟所產生作用的理論。主要內容有:區域金融政策、金融開放程度、金融法律和金融組織的形式等方面的制度。
當前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外流嚴重、農村金融機構網點不足及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嚴重滯后,這都成為我國構建普惠性農村金融的重要制約因素。那么,我國當前的縣域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農村生產率影響程度如何,是促進還是抑制?國內外大量的文獻對金融發展的生產率效應進行了理論和經驗分析,然而,已有的文獻主要基于金融深度的角度討論了金融發展的生產率效應。最新的金融發展理論表明,金融發展不僅包括金融深度,還包括金融寬度。金融寬度也叫普惠性金融。金融寬度強調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即指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能夠使用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務。由于數據的獲取比較困難,目前鮮有文獻實證分析中國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農村生產率的影響。本文將使用來自中國1 867個縣(市)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探討中國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農村生產率的效應,為構建中國縣域農村普惠性金融體系,促進農村生產率和農村經濟增長提供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普惠性金融發展的理論與文獻回顧
金融功能包括:動員儲蓄、優化資源配置、分散風險、促進交易、監督公司管理者并形成公司治理。金融發展從以下5個方面作用于生產率:
(1)金融系統通過積累儲蓄促進生產率增長。金融體系通過高效的儲蓄動員功能向更多的創新型企業提供融資支持,這不僅能減少與不同經濟體的交易成本,減少儲蓄者的信息成本,而且使用金融中介會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有助于技術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2)金融體系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功能促進生產率的增長。金融系統通過信息顯示功能來引導投資,使資本的配置效率更高。金融體系不發達導致有才能的、高效率的企業家受制于有限的自我融資渠道而不能進入市場,金融中介發展會使借款人進行創新,帶來科學技術進步;金融中介收集和處理信息具有規模經濟,這便利于資金流向社會回報更高的項目;金融中介降低了流動性風險。
(3)金融市場通過風險分散功能促進技術進步。金融市場能夠對企業在技術創新投資時面臨著的跨期風險進行分散,從而可能的沖擊將在更長的時期得以分擔,減少了研發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使企業技術創新的成功率得以提高。
(4)金融市場通過交易促進功能促進了技術進步。有效率的金融市場通過降低交易的成本來促進交易的繁榮,這樣投資者就不用過多顧慮長期投資時的流動性約束,進而使高回報、高效率的長期投資項目增加,有效地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有效的金融市場通過建立各種交易制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使企業更為頻繁的橫向或縱向交易成為可能,促進了對專業化技術和生產的需要。
(5)金融系統通過對企業進行監督,加強公司治理來推動技術進步。金融機構對企業家所進行的風險性創新活動進行評估并提供資金來影響企業家的創新;金融體系發展能降低成本和信息成本,使企業家能夠獲得更加優惠的貸款條件,進一步推動企業家創新活動的展開。企業家的技術創新又增加了金融創新活動的回報,導致了金融創新和技術創新之間的良性互動。
國內外關于金融發展對生產率影響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但都是從金融深度的角度展開的研究,比如Méon等通過對47個國家的研究發現,金融中介的發展對于生產效率的提高有正向的作用,而且經濟發展水平越低,金融中介的生產率效應越不明顯。國內學者研究金融發展時采用的衡量指標和檢驗方法存在不同,導致結果存在差異,如張軍等在增長核算方法的基礎上,使用省級面板數據對中國金融深化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進行了檢驗,發現中國金融深化與生產率之間呈正向關系。袁云峰等使用隨機生產前沿函數對中國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效率之間進行了分析,發現中國金融發展只是通過資本積累促進了經濟增長,并沒有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dylw.net 寫作論文趙勇等對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分析結果表明,經濟增長方式在由投資推動向生產率主導的轉變過程中存在著門檻效應,而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通過降低增長方式轉變的門檻值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集約式轉變。
二、檢驗模型、指標與數據來源
1.數據來源
本研究選取2009年中國1 867個縣(市)作為本文研究的樣本,考察中國縣域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生產率的影響,其中縣(市)樣本的選擇來源于《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公布的縣(市)。農村普惠性金融數據來源于中國銀監會官方網站中農村金融圖集公布的2009年全國各個縣市的銀行類和經濟類統計數據(bankmap.cbrc.gov.cn),其他變量數據來源于2010《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中縣(市)社會經濟主要指標部分、國研網區域經濟數據庫中縣級經濟指標數據。剔除數據缺失或數據不合格的樣本縣(市),本文最終選取了1 867個縣(市)作為本文的樣本數據,占中國總縣(市)的90.2%,能夠代表中國農村地區。其中,東部地區537個縣,中部562個縣,西部768個縣。
2.指標的選擇
產出指標用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表示,投入勞動力L用地區總的就業人數表示,資本的數據無法獲取,本文用當地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表示。
影響農村生產率的因素包括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程度和政府財政支出比例,對每個指標的具體解釋如下。
(1)普惠性金融指數(inclusive financial index,IFI),見表1,具體算法參考田杰等的介紹。
(2)政府財政支出(governm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GEB)。政府財政支出的增加與生產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向關系,即政府支出比重越大,生產率增長就越慢。一般來 說,政府財政支出越高,說明經濟市場化程度越差,政府干預的力度也越大,因而越不利于生產率的增長。本文采用地方財政支出占當期GDP的比重來衡量地方政府經濟行為。
3.檢驗模型的設定
測度生產技術效率的方法主要有隨機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和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將選用SFA方法測度中國農村經濟的生產效率,并深入研究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農村生dylw.net 寫作論文產效率的影響。相對于DEA方法,SFA方法具備如下的幾點優勢:一是SFA具有統計特征,可以對模型本身和模型中的參數進行檢驗,而DEA方法不具備這一特性;二是SFA的生產前沿是隨機的,更加符合現實,而DEA的生產前沿是固定的,忽略了樣本之間的差異性。而且,與DEA方法相比,SFA采用特定的函數形式,更適合于經濟學理論的分析。本文根據Coelli等模型的基本原理,運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對2009年中國1 867個縣(市)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對前沿生產函數和生產無效率影響因素同時進行估計,具體模型如下:
式(3)中,Y表示產出,K和L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力要素投入向量,t是測度技術變化的時間趨勢變量,β表示需要估計的系數,隨機誤差項包涵2個部分:v和u,它們相互獨立,其中v表示經濟系統不可控因素(如觀測誤差等)沖擊的噪聲誤差,服從對稱的正態分布,u為非負隨機變量,代表非技術效率項,它們之間相互獨立,并且服從零點截斷正態分布。式(4)中技術非效率被視為效率影響因素和隨機變化的函數,Z表示效率影響因素,ω表示隨機擾動項,δ為待估計系數。式(5)主要是通過γ判斷模型是否能夠成立,如果非效率影響因素較小,即u在殘差中的比例不大,那么對非效率影響因素的分析就失去了意義。因此特別引入了γ對模型進行判斷。當γ接近于0時,表明實際產出與可能最大產出的差距主要來自不控制因素造成的噪聲誤差,這時直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即可實現對生產參數的估計,而沒有必要采用隨機前沿模型;γ越趨近于1,越能說明前沿生產函數的誤差主要來源于隨機變量u,采用隨機前沿模型對生產函數進行估計也就越合適。式(6)表示生產技術效率。
三、實證分析結果
1.總體效應
從表2可以看出,式(3)、式(4)中γ分別為0.37和0.87,并且在1%下顯著。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農村生產率的影響為正,和本文的理論預期相符合。我國發展良好的縣域農村普惠性金融體系通過動員儲蓄、優化資源配置、分散風險、促進交易、監督縣域農村中小企業管理來促進農村生產率的提高。從組成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的各個維度可以看出,貸款使用效用維度和產品接觸維度的發展顯著地促進了農村生產率,每萬人金融網點數維度和儲蓄使用效用維度反而抑制了農村生產率。和理論預期不一致,表明這2個維度的發展在促進農村生產率中的功能沒有發揮出來。
2.不同地區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生產效率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東部地區γ為0.01,偏離1,并且不顯著,因此不存在效率損失。中部地區γ為0.93,在1%的水平上顯著,存在效率損失。可以看出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的生產率效應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西部地區γ為0.78,在1%的水平上顯著,但是普惠性金融發展對生產率的影響不顯著,表明了其他更為重要的因素在發揮作用。西部政府財政支出比例對生產率的影響顯著為負,表明了西部地區由于政府干預過多,導致經濟市場化程度變差,因而不利于生產率的增長。
東、中、西部農村地區資本的彈性顯著為正,并且依次遞減,這和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縣域農村經濟發展差異的情況是相符合的。中、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的彈性顯著為正,表明了這兩個地區還是人力資本推動型發展。東部地區人力資本彈性為負,表明了東部農村地區已經從人力資本型發展轉向投資推動型發展。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研究得出如下的結論:從全國層面看,中國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的生產率效應為正,其中組成農村普惠性金融的貸款使用效用維度和產品接觸維度顯著地促進了農村生產率增長,其他不同維度對農村生產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從區域層面看,中部地區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的生產率效應為正,西部地區不顯著,可能其他更為重要的因素在發dylw.net 寫作論文揮著作用,東部地區不存在效率損失。
針對以上的結論,就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促進農村生產率增長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關鍵詞] 縣域經濟;聚類分析;發展模式
河南省縣域經濟單位共有108個,包括20個縣級市和88個縣。全省國土總面積為16.7萬平方公里,縣域面積為15.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90.7%。縣域人口為8122萬,占全省人口總量的85%左右。從GDP來看,全省108個縣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縣域經濟的聚類分析
河南省有108個縣市,通過聚類分析方法將所有縣市進行分類,便于更好的分類指導縣域經濟的發展。將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儲蓄存款余額、人均投資、工業占GDP的比重、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七項指標作為變量進行快速聚類分析。利用歐氏距離公式:EUCLID=■
K表示每個樣本有k個變量;X■表示第一個樣本在第i個變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個樣本在第i個變量上的取值。
1.結果
第一類:11個縣市。包括義馬市、鞏義市、長葛市、沁陽市、堰師市、新密市、新安縣、新鄭市、榮陽市、林州市。
第二類:27個縣市。包括桐柏縣、獲嘉縣、陜縣、輝縣市、淇縣、孟州市、寶豐縣、西峽縣、舞鋼市、中牟縣、靈寶市、汝州市、臨穎縣、伊川縣、新野縣、許昌縣、禹州市、修武縣、混池縣、新鄉縣、長垣縣、光山縣、永城市等。
第三類:70個縣市。包括沈丘縣、確山縣、清豐縣、寧陵縣、上蔡縣、夏邑縣、浚縣、臺前縣、扶溝縣、淮陽縣、羅山縣、魯山縣、商水縣、拓城縣、范縣、祀縣、唯縣、高縣、泌陽縣、滑具、息縣、民權縣、汝南縣、盧氏縣、原陽縣、固始縣、商城縣、封丘縣、宜陽縣、葉縣、洛寧縣、汝陽縣、虞城縣、平輿縣、正陽縣、淮陽縣、新蔡縣、淮濱縣、太康縣、鄲城縣、開封縣、尉氏縣、通許縣、唐河縣、鹿邑縣、蘭考縣、遂平縣、安陽縣、孟津縣、項城市、西華縣、內黃縣、南樂縣等。
2.聚類結果分析
第一類縣工業強縣,強調工業的核心和主導地位,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各類指標排名比較靠前,這11個縣的綜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這11個縣市的總人口761.55萬,占全省縣域總人口的9.4%,人均GDP為13224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類1.6倍、第三類縣市的3.2倍;人均財政收入378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類縣市的1.8、第三類縣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額6425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資水平3966元,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產業所占GDP比重分別為7.4%、60%、27.4%。
第二類縣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資源豐富,比如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工業縣伊川縣、桐柏縣、禹州市、汝州市、靈寶市、永城市、輝縣市、繩池縣等;此外,第二類縣域有一定的區位優勢、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農產品加工有較好基礎的資源型縣和農業大縣,較容易形成產業集聚,農業產業化等。第二類縣縣域總人口1664.19萬人,占河南省省縣域總人口的20.6%。各類經濟指標高于第三類縣市,且高于全省縣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類縣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額、人均投資水平是第一類縣市的62%、56%、58%、51%。第二類縣域一、二、三次產業比重為:19.2:54.6:26.2。
第三類縣是集中河南省的邊緣地帶,多數經濟發展落后,工業基礎薄弱,絕大多數貧困縣都集中在這一類。第三類縣市在河南省108個縣市中占得比重比較大,且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在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測度中處于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陽、南陽、駐馬店;豫北的安陽(除林州)、濮陽;豫東的開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門峽、洛陽等所轄的部分縣市。該類縣總人口占全省縣域的70%,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投資水平、人均儲蓄額低于全省縣域平均水平。該類縣的三次產業比重為33.4:39.2:27.4。轉貼于
二、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已形成模式
1.工業推動型
堅持“突出特色、強化優勢、膨脹總量、集中布局、產業升級”的發展思路,繼續在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中領跑。義馬、欒川、鞏義、新安等縣(市)的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業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加速實現工業化,從而提升縣域經濟的綜合經濟實力,如鞏義、新鄭、偃師、新安、伊川、沁陽、永城、禹州、輝縣等,大部分位于聚類分析的第一層次,基本屬于工業強縣,經濟發展水平均比較高,各類指標排名均比較靠前。特別是地處豫西的新安縣,從農業弱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因為興起一個企業集團,帶動了一個縣的工業崛起,發展成今日的工業強縣。
2.非公有經濟推動型
非公有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充分發揮各縣域的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各色各樣的非公有經濟,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突出縣域特色,以此實現縣域經濟的突破。長葛、鄲城、遂平、澠池等縣域在民營經濟做的相當好,基本上位于聚類分析的第二層次,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區位優勢。例如,長葛在河南縣域經濟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經濟推動型的典型代表。具有支柱產業,是全國最大的金剛石生產基地、衛生陶瓷生產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農機配件生產加工基地,此外還有黃河旋風、眾品食品、森源電器、奔馬機械等知名品牌。
3.產業集聚型
產業集聚模式特別適合有一定工業基礎的縣域,突出地方經濟特色,集中布局產業,如長垣、偃師、長葛、林州、濮陽、虞城等縣市,根據產業集聚理論,發展各類特色的產業集群。例如,長垣縣在“零資源”上逐步發展,從“點狀經濟”發展到“塊狀經濟”,形成了起重機械等為主產業集群。產業聚集效果非常明顯,現已建成年產26萬臺起重機、165萬臺起重機配件生產能力的特色產業基地,中小噸位起重機占全國市場份額60%以上。偃師市跨產業聚集和工業強縣兩大類型,有力的突出的產業聚集的“塊狀經濟”。
4.勞動經濟型
處在河南省的邊緣地區以及貧困山區的一些縣域,經濟發展比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類分析的第三個層次。三次產業和第一、二兩個層次的縣域相比均比較薄弱,但是這些縣域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比如固始、新縣、柘城、淮陽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屬于經濟發展落后的農業縣。為了改變貧困命運的固始人遠走他鄉,因此成為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縣,成為河南勞務輸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務工成功人士回鄉投資創業,現在固始的房地產業、服務業、醫療衛生業等均由這部分人支撐。
5.農業產業化推動型
這個模式比較適用于農業大縣,潢川、淇縣、鄢陵、尉氏、湯陰、延津、正陽等縣市,這些縣市基本都位于聚類分析的第三個層次,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等各項指標都落后于一、二兩個層次。這些農業大縣要發展,最終還要靠農業產業化。一方面加強優質糧食基地建設,另一方面改變單一的糧食生產,發展農業規模化和特色農業,走農業產業化強縣的道路。例如,尉氏縣全縣農業產業化組織有74個,資產總值達到18.9億元,帶動26.8萬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此外花卉縣鄢陵縣全縣花卉面積達52.4萬畝,擁有各類花木園林企業612家,花木產業年產值達22億元以上;畜牧業發展迅猛,品種結構優化,逐漸形成規模養殖。
6.開放帶動型
立足本地特色,優化環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開放謀發展,以發展促開放的互動格局。許昌2003-2007年,出口創匯總額達7.1億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遞增,在全省縣市中連年保持領先地位。以瑞貝卡發制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發制品,出口額占全縣出口總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總額達14483萬美元,2007年出口額達16903萬美元。目前許昌縣產品出口市場已拓展到英國、法國、韓國、日本、俄羅斯、歐盟、東盟和非洲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河南省發展縣域經濟的對策
1.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程
非公有制經濟是縣域經濟最具有活力的增長點,是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源,對增加就業和保持社會穩定具有積極的作用。實踐證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好的地方,縣域經濟實力就相對來說比較強,比如東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經濟具有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等優勢,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長葛、鄲城、遂平、澠池等縣域在民營經濟做的比較好,但遠遠不夠,河南省要放寬準入政策,要積極引導扶持。落實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類優惠政策,創造公平環境,為民營經濟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加快城鎮化建設
河南省經濟水平比較落后,經濟基礎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鎮化水平比較低。城鎮化就是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集中的轉變過程。農村城鎮化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重點難點都在農村,城鎮化的最好辦法就是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河南省城鎮化建設步伐,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資金上支持。縣域應充分利用財政的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加強縣城對周邊城鄉的輻射帶動作用。部分縣市或城鎮,可結合自身的條件,建立工業園區,引導企業城鎮集中,把產業化和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塊狀經濟,努力形成集聚效應。
3.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農業是縣域經濟的基礎。河南省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振興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根本出路。對傳統農業進行升級改造,調整農業結構,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各縣域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發展并做大把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規模,例如“中國花木第一縣”鄢陵縣,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產業,促進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或“多村一品、多鄉一業”的發展格局。此外,還要解決農產品的賣難低效問題,這就要求對農產品從簡單加工到深度加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產品的加工增值。
4.積極開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河南省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對河南省經濟發展是一大重要貢獻。針對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情況,積極發展勞務經濟,變人口優勢為經濟優勢,提高務工人員素質,加大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力度。廣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農民文化、技能等實際情況,開展了服裝、針織等專業培訓,用規模化方式組織農民工輸出,實施勞務輸出產業化經營,這樣為河南經濟總水平提高貢獻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陽各縣市,在河南剩余勞動力轉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縣,全縣36萬人中,農村人口28萬,靠勞務經濟富起來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縣近年來,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新縣勞務輸出就7萬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為新縣的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 考 文 獻]
[1]段麗娜.促進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C].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介翔.河南縣域經濟發展探究[C].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李亞閣.河南省縣域經濟分類和發展戰略研究[C].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劉俊杰.縣域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
曾業松是中央黨校研究員、“三農”問題專家。20多年來,他深入1300多個市縣調查研究,發表了大量的有影響的調查報告和評論文章,多次參加國家重大農村課題研究,為中央決策提供了許多重要信息和參考建議。
他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縣域經濟是基礎,是前提,是條件。沒有縣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工業化、城鎮化,根本談不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只有發展縣域經濟,農民才有就業、創業的機會和舞臺,才有致富的出路和增收的渠道。
辯證關系
《經濟》: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十七大又提出“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為何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視?
曾業松: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角度來看,建設新農村和發展縣域經濟兩者之間互為因果,存在相互聯系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發展縣域經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為發展縣域經濟創造必要條件,帶來新的機遇。
縣域經濟是農村工業化的重要平臺。只有縣域經濟發展起來了,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壯大了,實現了農村工業的大發展,才能實行“以工促農”、“以工哺農”,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繁榮。
縣域經濟是農村城鎮化的重要基礎。縣域經濟發展了,城鎮工業和第三產業加快了,才能促進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和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廣大農村正是借助于縣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城鎮化,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縣域經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縣域經濟發展帶動了工業化、城鎮化,同時也給農民提供了就業創業的機遇。一方面為農民進城打工提供了許多崗位,一方面吸引農民創業,發展了民營經濟。這些既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發展縣域經濟是城鄉統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件,應該受到高度重視。
發展瓶頸
《經濟》:目前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有哪些呢?
曾業松: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發展縣域經濟關鍵是培育壯大主導產業。但是目前縣域資源開發還不充分、支柱產業不夠強大。這個問題在欠發達的西部縣域比較突出。在這些地方,縣域經濟發展面臨傳統優勢弱化、競爭壓力增大的挑戰。從產業結構看,縣域工業優勢產業不明顯,而且明顯存在結構雷同、規模偏小現象。農業方面傳統種養業仍占相當大的比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產業鏈短,專業化分工水平低,農業組織化程度低,比較效益低。
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撐。當前多數縣域經濟發展中投入嚴重不足,資金嚴重短缺。中西部一些地方縣以下財政基本處于困境之中。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在政府資金投入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基層國有商業銀行機構撤并,金融服務出現體制上的斷層,農村金融日益邊緣化,對農民的金融支持越來越少,農民創業缺乏資金支持,中小企業再創業貸款困難。
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很多。許多地方由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等方面存在結構性矛盾,加之受縣域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條件的影響,經濟運行不暢、質量不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城鄉之間存在的二元結構、二元體制還沒有根本動搖,縣鄉管理體制、條條塊塊關系及整個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滯后,也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兩個關鍵
《經濟》:您曾提出要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是要抓住兩個字來思考和實踐:一個是“路”,一個是“業”。請您具體談談其中的內涵?
曾業松:“路”,就是明確戰略思路,選準發展道路,找出本地出路。
中央提出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體會 “重中之重”就是重發展,重農民利益,重體制創新。發展是前提,農民利益是核心,改革創新是途徑。 就是通過體制改革、政策創新實現和維護農民利益,通過實現和維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發展了進一步增加農民利益。這既體現科學發展觀,又體現執政為民的宗旨。這個“重中之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全新的戰略思路。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必須樹立這個新的重農思想,切實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
發展縣域經濟要從實際出發,發揮比較優勢,走特色經濟道路。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找到有自己特色和市場前景的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對特色傳統產業,要用高新技術進行改造,建立創新的優勢。對新興特色產業,要集中力量做強企業、做大規模、做響品牌,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縣域經濟上水平、上檔次。全國許多縣域經濟強縣,如浙江紹興、義烏等都是靠打造國際化專業化商業市場帶動起來的。
對于絕大多數縣域特別是那些基礎相對薄弱的縣域而言,最需要也最宜于發展民營經濟,走民本經濟道路。民本經濟應該成為縣域經濟最主要的發展定位。比如溫州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千家萬戶辦工廠,千軍萬馬闖市場;得益于個體戶、私營企業、家庭工業為主的私營經濟的發展。所以,我認為富縣先要富民,富民要靠民營。
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重視人居環境、生態環境。也就是說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只有人居、生態環境好了,人家才來投資,經濟才能長久繁榮。這是中西部正在壯大的縣域經濟發展經驗,也是珠三角、長三角縣域經濟的發展經驗。如浙江治理了錢塘江,災害之江變成錦繡之江,憂患之江變成財富之江,塊狀經濟變成帶狀經濟,浙江變成天下糧倉、天下錢倉。
《經濟》:具體到一個縣,它的發展出路在哪里?
曾業松:就一個縣而言,關鍵是兩條。一是從實際出發,二是轉變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財路。比如廣東增城市先前走開放型道路,重點發展科技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但現在強調發展效益密集型產業。實行了這個轉變,只用五年時間財政收入就從6億增加到50億。再比如內蒙古是我國近年來發展速度最快的省區,重要原因是他們把資源優勢變成了經濟優勢。過去光是挖煤,賣煤,現在煤電、煤油、煤化工產業聯動。他們的思路轉變了,出路找到了,經濟發展水平大大提高了。正因此,伊金霍洛旗經濟競爭力從1058位排到現在的85位。
我們從西部發展態勢看,2005年發展速度最快的100個縣,79個在西部;2006年,59個在西部,22個在中部。這就告訴我們,西部的縣也不要悲觀失望。只要發展的思路轉變了,就有快速發展的可能。
《經濟》:“業”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培育主導產業?
曾業松:不完全是。“業”既指培育主導產業,還包括鼓勵農民創業。
發展縣域經濟有了思路,還要有抓手。抓手就是培育支柱產業,用支柱產業來支撐縣域經濟。這個支柱產業可以是制造業、加工業,也可以是農業、林業、流通業。關鍵問題是要有特色,要有規模,要有效益。如內蒙古畜牧業有三大產業,不僅有鄂爾多斯的羊絨,有伊利的奶,還有草原興發的肉。吉林農業加工業產值達千億元,超過汽車和石化。
如何做強做大支柱產業?根本上要靠農民,靠農民創業。實踐證明哪個地方出現創業熱潮,哪個地方經濟發展就會出現奇跡。江蘇昆山市成為中國縣域經濟第一強縣,重要原因就是鼓勵農民創業,明確提出“人人有工作,個個有技能,家家有物業”,造就了8萬多本地老板,創造了驚人的發展奇跡。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三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縣域經濟日趨繁榮。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農行全面實施經營轉型,就必須找到農行“面向三農”與“商業運作”的著力點和結合點。
近年來,中央圍繞“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使我國縣域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日趨繁榮,也有力促進了服務于縣域經濟發展的縣級農行。然而按照:“面向三農”,“商業運轉”的方針,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農行全面實施經營轉型,最終實現“面向‘三農’、城鄉聯動、融入國際、綜合經營,致力于為最廣大客戶群體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的現代化全能型銀行”的目標,仍然相差一定的距離和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一、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行面臨的困境
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行經營效益低下是內外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從理論到實踐的方法,結合泰來農行作為調查對象,具體分析,存在以下問題:
(一)外部原因
1.當地經濟發展滯后制約了農行業務經營。泰來縣位于黑龍江省西部,東臨大慶,南與吉林省接壤,西與內蒙古接壤,是三省交界處,土質貧瘠,資源匱乏。泰來縣是國定貧困縣,土地面積3,922平方公里,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8萬畝,32萬人口中,有6.7萬人至今尚未脫貧。近幾年來,多數農戶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下走上富裕之路,但農村人均收入從實際上論證,仍達不到小康標準。同時泰來縣既是貧困縣,又是重災縣,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如1998年的特大洪災后,全縣又連續遭受了自然災害,截止2007年末,全縣糧食總產量41.4萬噸,農民人均收入1,280元,國民生產總值15.3億,財政收入10,331萬元,全縣各項存款僅有13.2億。
2.外部競爭手段激烈,加劇了自身經營負擔。隨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推出,農村信用社管理關系的變化產生利害關系的改變,農業銀行作為信用社最主要競爭對手,面臨最直接的沖擊。在競爭關系上,信用社作為地方政府利益的代言人,在財政性存款、集中支付等業務方面,將獲得更多的受益,如泰來財政性存款,受政府的指令,全部在當地農村信用社。農行相對處于不對等、不公平的地位,農行各項存款16,987萬元,僅占全縣存款市場份額的184%。
3.對縣域經濟發展資金投量不足。2007年全縣累計投放各項支農貸款(包括2006年底發放的跨年度貸款)46700萬元,其資金來源主要有支農再貸款投放14000萬元,20000萬元的拆借資金,其余是新增股金和新增貸款。由于嚴重的旱災涉及30904萬元農戶貸款,預計有14000萬元不能按期收回,收回的貸款也僅夠償還人行的支農再貸款和拆借資金。據調查統計,2008年,泰來縣備春耕生產資金需求65000萬元,除了農民自籌和財政補助外,資金缺口51000萬元。一方面自有資金不足,另一方面受從緊貨幣政策的制約又不能突破2007年的信貸規模。在2007年嚴重旱災的影響下,今年如果銳減農戶貸款,部分受災農戶可能就種不上地,農業生產將受到較大影響。
(二)內部原因
1.思想觀念不更新,阻礙農行的改革與發展。截止2007年末,泰來農行各項存款16,987萬元,各項貸款30602萬元,存貸比例180.1%,不良貸款占比99.5%,2007年實現財務經營利潤-1679萬元。扁平化之后,部分領導和員工片面的認為權力上收了,管理加強了,責任下發了“多做事大責任、少做事少責任、不做事沒責任”,一部分信貸員風險小的貸款投放消極被動,或不愿放、不敢放。同時作為貧困地區縣級行,經過幾年的商業化改革,業務范圍日益擴大,管理水平逐年提高,但“辦好商業銀行的意識”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同時,在營銷中間業務上,由于受地方經濟的影響、縣域企業自身水平的影響,部分員工在思想觀念還沒有徹底的轉變過來,制約了銀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有效收入的增加。
2.基層網點的收縮,導致了業務經營結構活化難。首先貧困地區縣級行機構先后撤并后,原機構所在的客戶只有撤走了資金,另謀合作伙伴,不僅存款總額大幅度的滑坡,同時,也給清收不良貸款、營銷貸款和開展中間業務增加難度。目前,全縣8鎮2鄉,農行只保留了一個城內站前分理處,業務輻射面受到局限;其次,地方政府對農村撤并機構存在著抵抑情緒,在撤消后的地區金融業務處于“真空”地帶。
3.歷史包袱重,清收難度大。由于泰來縣是貧困縣,十幾年來,承擔國家財政職能,發放了大量的政策性貸款,特別是98年特大洪災后,在無擔保、無抵押、無保證的情況下,投放的生產自救,重建家園的“指令性”貸款,現已全部形成了風險。同時由于粗放型經營,重數量,輕質量,重放輕管等問題十分嚴重。截止2007年末,泰來行各項貸款余額30,602萬元,不良貸款30,437萬元,占比99.5%。 同時在30,437萬元的不良貸款中,有近5000萬元的法人類客戶貸款均是關停多年的待改制企業及農發行劃轉的貸款,而且這部分均為信用放款,現在企業均已經沒有資產,貸款維權無從著手。
4.財務包袱嚴重影響了自身經營。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行財務包袱重,資源配置仍然實行統一調控,致使經營包袱逐年加大。同時在清收乏力、收入有限的情況下,縣級行效益明顯不足,如該行年人均費用不足3.8萬元,資源調控能力不足和人均占用不高,足以說明總體效益不好,員工的積極性難以發揮出來。
二、對策與建議
(一)更新思想觀念,拓展生存空間
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貧窮,但員工的精神面貌不能貧窮。尤其是農行基層員工身處服務“三農”的最前沿,應該感受到縣域農行是農行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的主要載體和平臺,隨著支持“三農”的力度不斷加大,經濟欠發達地區農行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條件和難得的發展機遇,要讓每位員工看到經濟欠發達地區農行蘊藏的潛力和發展的優勢,進一步轉變員工的思想觀念,通過對員工進行憂患、競爭、生存意識的灌輸和教育,拓展生存空間,否則將會被市場無情淘汰。只有觀念轉變了,思維才能活躍,生存思路才能開闊,轉換經營機制才有好基礎。
(二)找準市場定位,擴大業務領域
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行內外部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應及時在競爭戰略和經營戰略上都要做出調整,既要不能放棄與信用社在農村服務上的爭奪,也要不惜成本與之在縣域法人客戶、機關事業客戶上的拼搶,要把客戶定位在個體私營業主、公務員等穩健收入或消費群體,找準區域定位。要以城鎮化發展為依托,搶占豐厚的資金金融資源和業務發展的制高點。以優質客戶為重點,培育優良客戶以及金融保險、證券等業務客戶。同時大力發展縣域產險業務是農行進一步做好面向“三農”服務,有效服務“三農”信貸業務,推進經濟欠發達地區農行經營轉型的重要手段。
(三)開發人力資源,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在現有員工的基礎上,不僅要加強對員工的業務培訓,掌握計算機操作,法律法規知識等,還要進行文化課的培訓教育,全面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技能,并對現有人員進行合理配置,精簡管理崗位,不設不創造效益崗位,全面實行定崗、定編、定責,對部門經理一年一競聘,定出全年工作目標,以效益論成敗,看業績。對員工要定出崗位,通過競爭上崗。提供展示自我,發揮潛能的平臺。對定崗定編后富余的人員要主動找市場,搞存款,抓清收、組織存款及開展中間業務的按實現效果獲取報酬,使員工自覺樹立起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
(四)全力營銷市場,提高經營效益
一是做好負債業務。組織資金來獲取利差,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行取得效益,改善經營的一條重要途徑。全行上下要明確樹立早存款、早受益,多存款、多受益的指導思想,在努力優化負債結構,不斷營銷市場,加大存款總量上下功夫。二是做強資產業務。首先要把好增量關,重點抓好增量,投資結構的調整,通過增量調整,來逐步實現整個結構的優化,主動地預見性地退出低效信貸市場,退出劣質企業和夕陽產業;其次要把好存量關,必須把清收盤活不良貸款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農行的“生命工程”,在人員精力擺布要按不良資產占比的比例配備,在管理方式上要根據實際需要確定集中經營還是分散清收模式,在考核上要突破傳統的下達指標,計分獎勵的辦法,走市場化道路,實行計價清收專兼職和內外分類考核,調動一切力量,向不良資產宣戰,闖一條以不良資產清收實現支行脫困的道路來。通過挖潛存量資產效益來實現經營狀況的根本好轉。三是做活中間業務。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行其資產業務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發展空間有限,中間業務就其新的盈利增長點和增加效益的切入點,要積極拓展銀行卡業務,對中高檔客戶積極推廣差別服務,同時要積極營銷推廣工資、保險和代銷基金業務。
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金融支持:農村信貸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4392(2013)04-0063-04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黨的十將城鎮化建設作為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小城市綠皮書》指出,預計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各類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2012年《中小城市綠皮書》指出2000年一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由36.2%提高至51.3%。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這必將為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城鎮化建設是我國實現繁榮昌盛、民主富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已經形成,服務業增長迅速,城鎮經濟實力增強,城鎮基礎設施初具規模,推進城鎮化的物質基礎基本具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城鎮住宅、投融資及社會保障等各項改革不斷深化,推進城鎮化的體制環境已漸形成,同時國家也在不失時機地實施城鎮化戰略,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條件逐漸成熟。在城鎮化的演變過程中資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解決好金融問題成為推進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必經之路。
一、城鎮化建設面臨的金融問題的主要體現
城鎮化建設金融支持是先導。金融系統作為引導其他要素稟賦轉變及資源配置調整的先導要素。應當先于城鎮化進程完成其制度與結構的變遷,以發揮供給先導作用。
首先,城鎮化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將是首要任務,目前我國城鎮化基礎建設的資金供給存在較大缺口。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的測算,農民“市民化”所需的人均公共支出至少是10萬元。按照2015年市民化率達到54%的目標,即實現約2億農民的“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支出累計將達20萬億元左右。
其次,政策引導和配套機制不完善,金融市場層次單一、服務創新不足,金融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撐乏力。金融機構農業貸款規模增長緩慢,城鎮金融產品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業務品種上。這些傳統信貸品種存在授信額度小、貸款期限短、利率上浮較多等局限性,無法滿足城鎮化進程中融資主體多元化、融資特點差異化、信貸需求靈活性、貸款方式多樣化的需求,制約了農業增產增效和城鎮化產業基礎的穩固發展。
第三,城鎮金融體系發展不健全,金融服務供給層次低、支持面窄。大部分商業銀行收縮城鎮及農村金融網點,導致金融機構資源布局集中在城市區域,城鎮金融機構數量少,對縣以下地區提供的金融服務基本只有基礎性的存取款業務、匯兌業務。另外,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也影響了銀行與農戶建立良性互動。
二、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金融支持不足的表現
統籌城鄉發展是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建設是城鎮化建設的必由之路。要實現商業化和工業化生產,就需要大量的資金用于社會和基礎設施投資,城鎮化建設就必然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新需求、新要求,應引起有關金融部門的高度重視。然而就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來看,由于金融支持的不足造成的問題成為阻礙城鎮化建設的掣肘因素,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融資難,農業貸款數量有限
在推進城鎮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十分明顯。由于金融支持力度的不足。造成我國農村融資困難,從而使得農村無法在有效的資金支持下加快二、三產業的發展。也就阻礙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比如,由于鄉鎮中的部分微小企業財務不夠健全,難以達到信用評級條件,不能成為合格的信貸載體,造成企業融資難。特別是隨著農村新評級辦法實施及考評政策的變化,小微企業更難進入信貸門檻。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不夠規范,經營組織凝聚力,號召力不強,信貸投入存在較大障礙。
由于農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不完善,在信貸風險追責制度十分嚴格的情況下,信貸人員對農業信貸業務十分謹慎,影響農業信貸業務的拓展。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方式比較陳舊,出于防范風險的要求,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權限在上游管理層,他們由于不了解地方發展特色,有時候一些好的發展項目因為沒有得到合理的信貸支持而暫時擱淺。同時,即便是發放出去的短期貸款,由于貸款利率較高,也給農村農民帶來了很大的負擔,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金融需求。目前臨漳縣的農戶保證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單戶的最高貸款額度僅為5萬元,商戶保證或聯保貸款最高金額為10萬元。期限以月為單位,最短為1個月。最長為12個月。
并且,農村資金流失嚴重,一方面,農村專業戶、重點戶難以貸款,金融機構農業貸款比重降低,形成農村資金“倒流”現象;據統計臨漳縣商業銀行貸款大部分流向房地產業和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各商業銀行資金上存利率高于人民銀行備付金存款利率,導致存款流向經濟發達地區。201 1年底,河北省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9563,7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8143,99億元,而其中信用社貸款余額僅為3535,19億元,這其中還包括了相當部分呆賬。
因此,由于金融政策支持的不足,農村融資困難,無法貸得足夠有效的資金,城鎮化建設也就受到了阻礙。金融機構在管理對城鎮化建設的貸款方面不能與時俱進,與政府政策保持步調一致。如何改善經濟結構。增強資金投放效率,提高資金流動性,推進城鎮化建設,成為了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基本問題。
(二)縣城金融機構偏少,弱化金融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持
商業銀行在縣、鄉設置的網點機構太少,并且專項給農村城鎮化建設信貸的網點更少,他們出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考慮,大規模退出農村。而支持小城鎮建設、農業產業化,則主要依靠農村信用社。目前農村信用社的支持對象基本上覆蓋了各個行業,形成農村信用社“一社支三農”的局面,但由于資金實力的影響。后勁不足,支持也是有限的。因此農村的一些小企業的流動資金主要依靠政府貼現或采取從民間集資來解決。比如,目前臨漳縣14個鄉鎮中,臨漳現有的農業發展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在縣城以下均無營業網點,且涉農貸款業務也大幅度萎縮。
由于在縣城以下鄉鎮的金融機構偏少,唯一涉及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金融機構更是少之又少,導致城鎮化建設無法通過有效的途徑得到金融支持,反而采取了從民間融資來解決資金困難的局面,結果由于民間融資的高風險,高利息,使有的小企業產生了資金困難,財務不合理等種種問題。
(三)農村金融業務狹窄,自主創新力不強
發展農村城鎮化建設,要求金融機構對農業生產,基礎建設、市場發展等各環節提供貸款、結算服務,受業務范圍的限制,縣域農村金融業務比較單一,金融創新產品較少,國有商業銀行基層機構在信貸產品創新上處于被動地位,不僅新的信貸品種由上級行開發,就連現有的普通工商信貸貸款發放都是由上級行審批,基層金融機構不能根據農村城鎮化的實際需求開展金融產品的自主創新。
城鎮化建設的有效開展離不開金融業務政策的有效支持,也需要貸款政策放松限制。金融業務過于單一,信貸品種少之又少,使本來進行受限制的城鎮化建設更加的艱難,各個縣域在城鎮化建設的融資方面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大多數只是由于受地方政策的限制,城鎮化建設才開展的緩慢。
(四)農村經濟缺乏風險補償機制,難以規避信貸風險
目前我國財政資金在農村城鎮化建設中僅起到單純的建設作用。通過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吸引民間資金介入的杠桿效應未能體現。由于農村信用社受貸款規模、人員素質等方面的局限,自主創新的能力較弱,這就造成金融服務種類比較單調,結算渠道不暢通,滿足不了農村城鎮化建設的經濟活動中個人、企業和其他多種經濟類型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要。從臨漳縣的情況看。金融主要是借助農業發展銀行的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農村城鎮化建設進行金融支持的,貸款采取的是政府立項、財政列入預算、政策性銀行論證審批、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貸款建設的模式。但由于中央和地方在政策支持方面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金融機構缺乏風險保障,這種政策模式既不能在農村城鎮化建設實施上得以復制。也沒有得到農業銀行等涉及農村城鎮化建設金融機構的認可。金融機構自然不愿意放貸。
目前除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外,其他貸款品種都要求提供抵押擔保,而多數農戶和農村經濟主體都難以提供有效的足值抵押。農民能夠提供的抵押品也只有諸如宅基地、土地承包權、集體土地上的簡易建筑物等,然而由于國家法律的明文規定,均難以辦理符合法律規定的抵押手續,使銀行信貸更加謹慎。
所以,在城鎮化建設中為了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國家應在貸款抵押法律制度方面有很大的改進,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才是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保障措施,金融機構才敢于對城鎮化進行金融支持。
綜合以上四個方面的表現,我們了解到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金融支持作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卻不能發揮相應的作用,因而城鎮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三、城鎮化建設中如何加強金融支持的探討
城鎮化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公共服務、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特別是信貸資金的支持。與以往相比,更重“質量”的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意味著對更多信貸資金的需求。
如何發揮金融要素在現代城鎮化建設經濟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變縣域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區位優勢為開發優勢、基礎優勢為比較優勢。實現城鎮化建設與金融的和諧發展成為亟待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各級金融機構要積極為國家城鎮化建設服務,努力實現雙贏
城鎮化建設的基礎設施配套,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周邊產業園區工業項目發展,新城鎮內二、三產業發展所帶來的融資空間巨大,這些都將為城鎮化發展中的金融業務開辟新的廣闊發展空間。金融機構可依托當地文化、旅游、礦藏、邊貿口岸、交通樞紐等特色資源,擇優支持具有特色產業或生態文化優勢的小城鎮建設,將其發展成為集聚產業和人口、服務“三農”的重要載體,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金融機構也可優先支持農業產業化,技術較成熟、以內需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產業集群化項目等,著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基地,強化產業支撐能力。金融機構應該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優勢,合理擴大涉農貸款規模,對當地優勢資源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開拓中小企業和農村等新市場。進行相關金融產品的開發與創新,使之與當地優勢資源相得益彰。完善產權交易市場,建立區域性金融中心,探索建立適合當地農村金融支持模式和資金回流的長效機制,構建誠信、和諧、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大型商業銀行要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創新產品和服務,設計符合小城鎮建設的金融服務產品。積極開辦新民居住房貸款、大宗耐用消費品、子女上學等小城鎮消費貸款業務品種,發揮資金和網絡優勢,支持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安居工程及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良性循環,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堅強的經濟保障。
(二)創建城鎮化信貸支持方式。突破“貸款難”制約瓶頸
加快探索和嘗試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抵押貸款工作,積極擴大抵押擔保范圍。國家在法律規定上應支持農村城鎮化建設,積極推行農民能夠提供的抵押品諸如宅基地,土地承包權,集體土地上的簡易建筑物,大型農業機具等多種權利質押方式,解決貸款抵押難的問題。建立覆蓋主要涉農行業的行業信貸政策體系,在農業產業化項目準入、客戶準入和分類管理、風險防控等方面明確差異化要求;對農田水利建設、農業機械化改造、農產品育種、農村科技推廣等領域要跳出傳統的信貸管理思維模式,制定特殊的信貸政策,促進此類業務發展。對城鎮個人創業和農村生產經營客戶要做實貸后檢查,提高風險預警的前瞻性,有效防范信貸風險。
(三)構建農村信用保證及保險雙重擔保體系。緩解融資難局面
盡快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信用擔保保險制度,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是支持和保證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信用保證及擔保體系是緩解當前我國農村金融中因擔保手段缺乏導致農民融資難的關鍵所在。因為擔保對融資具有放大效應,和直接投入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信貸相比,政策性金融通過支持信用保證和保險體系建設可以取得更大的效果。我國城鎮化信用擔保保險體系中的信用擔保機構可由各級政府作為主要出資人,為農村城鎮化建設提供信用擔保。我國的涉及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信貸擔保的實施具體可在由中央、省、市及縣四級政府的主導下成立不同級別的擔保公司,通過不同層次的擔保及再擔保體系,最大程度分散農村城鎮化建設信用擔保風險。由各級政府為主要出資人,采取各種激勵優惠政策。吸引社會企業資金甚至農戶資金進入擔保公司。
(四)加快金融機構向城鄉布局發展,增強民營金融機構力量
城鎮化進程改變了以農戶為主體的農村金融需求結構,并導致其金融需求的改變,因此國家應進一步強化城鄉一體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優化中小城鎮金融生態環境,鼓勵金融企業增設鄉鎮機構,為金融機構介入支持提供必要條件與有利環境。同時,鼓勵民營金融機構成為城鎮經濟發展的支柱,填補國有銀行在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服務空白,增強金融機構對農民的服務意識。
(五)地方政府要當城鎮化建設的領軍人,明確農村城鎮化金融支持戰略方向
各級政府應當統籌謀劃,進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政府支持是新城鎮化建設發展成功與否的保障,地方政府應首先謀劃好“新城鎮化建設發展”整體規劃,加大政策激勵力度,激發金融部門支持農村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性。對支持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金融機構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獎勵政策。如制定農村城鎮化建設貸款財政貼息辦法,確定貼息規模,期限和貼息率。建立農村城鎮化建設政府還貸基金,保證抵押或還貸資金來源;對投入農村城鎮化建設項目的金融機構給予貼息補助或財政定向補貼;按發放金融城鎮化建設貸款資金占全部貸款資金的比例相應的減征所得稅;同時引導保險機構根據農村城鎮化建設項目的特點,積極開發各具特色的保險品種,實現保險資金與信貸資金的有機融合,合理分散城鎮化建設的信貸風險,降低建設信貸成本。
參考文獻:
[1]劉芬華,適配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1(3)。
[2]范立夫,金融支持農村城鎮化問題的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10(7)。
[3]王婷婷,劉鳳,陸岷峰,關于縣域金融支持縣城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政府與經濟,2012,(1)。
[4]馬慶斌,劉誠。中國城鎮化融資的現狀與政策創新[J],中國市場,第16期。
[5]王建威,何國欽,城鎮化發展與財政金融支持機制協同創新的效率分析[J],上海金融,2012(6)。
[6]許姍姍,農村城鎮化與農村金融體系的重構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