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05: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信息技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信息素養教育;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4-0076-02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y Course Reform//Sun Xichao, Liu Aiguo
Abstract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applied talents strateg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ecome a new round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hot spo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 curriculum reform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Xingtai College, Xingtai, Hebei, China 054001
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它不僅是大學生在一定階段的任務,而且是每個社會成員終生追求的目標。近年來,教育信息化進程逐步從基礎建設轉向信息化人才培養,其目的是保證大學生為迎接信息化社會做好知識上、心理上、技能上的準備。因此,作為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主渠道,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改革得到大家的關注。
1 問題的提出
1.1 推行2006—2020國家信息化戰略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的大趨勢,全球信息化正在引發世界的深刻變革。國務院辦公廳于2006年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明確提出:“提高國民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隊伍?!钡?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基本完善,國民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顯著提高,為邁向信息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棟梁和社會建設者,作為信息化人才隊伍的主力軍,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水平和程度將關乎我國信息化戰略目標的實現。
1.2 落實教育部“質量工程”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持續落實,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由此帶來的問題日益凸顯。教育部、財政部于2007年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指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許多高校的專業設置和結構不盡合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亟待加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需要進一步轉變。教育部“質量工程”的目標是提高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強化信息素養教育就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質就是實現信息與知識共享;從全社會的范圍來看,是實現整個社會的信息與知識的共享,提高社會的智能。信息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與以往不同的是,它對于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創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都有更高的要求。信息化人才必須具有很強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素養成為信息化社會人才的生存素養。
1.3 滿足大學生的成長需要
首先,隨著信息時代雛形日顯,知識增長大大加快,信息傳播與日俱增,信息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獲取信息、分析處理信息,從而做出決策,缺乏信息素養將難以維系生存。其次,適應教育改革。信息化社會對教育提出的種種需求,要求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創新能力和信息素養的新型人才;培養具有查找、評估、利用信息能力的終身學習者;落實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確保較高的教學質量和效益。再次,滿足自身需要。學生最終是要走進社會的,而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深入影響,信息化正在深入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信息素養是21世紀人們生存技能”正在成為人們的共識,具備優秀的信息素養就成為各種職業的需要,而不具備好的信息素養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2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的教學理念
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給傳統教育內容的結構帶來了強大的沖擊,那些強調知識內在聯系、基本理論、與真實世界相關的教育內容變得越來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脫離實際、簡單的知識傳授和技術培訓的內容則成為一種冗余和障礙。其次,教育內容的表現形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即由原來的文本性、線性結構形式變為多媒化、超鏈接結構形式。以往的教育內容主要源于文字教材,其主要內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補充說明性的圖例、圖表。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資料可以用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媒體形式存在。此外,現代教育技術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準確的信息、最靈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始終保持科學性、新穎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等特點,以適應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F代教學中,教學內容和資源不僅以多媒體形式存在,而且大量內容和資源經數字化后存儲。這樣使得教學資源能夠方便地大量存儲,而且方便廣大師生通過數字圖書館、信息網絡共享。數字化資源的共享不再局限于小范圍、小集團內部,而是在更廣泛的范圍共享,甚至實現全球資源共享。傳統教育采取學生在學校封閉的學習形式,受時間、空間限制,學生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有限的空間范圍中受到教育。而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廣泛使用,不僅大大擴展了教育資源的使用范圍和利用率,而且可以打破教育資源的時空限制,打破傳統單一的面對面的教學形式,使遠程教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信息網絡,各種教育資源可以在網上實現資源共享,信息網絡將學校乃至全國、全球的教育資源連成一體,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教學、輔導答疑、批改作業,學生則可以通過網絡聽課、搜集資料、請教問題,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教師,打破地區、院校、專業的限制,使教育形式開放化。
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物質條件和技術保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需求,決定學習的內容及順序,決定學習的次數,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具有鮮明的自主性和個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可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和自學、投影學、利用網絡進行遠程教學等。這些教學形式和手段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從文字、圖表、動畫、聲音等多個角度去刺激學生,加深學生對新理論、新知識、新觀點的理解、記憶、思考和掌握,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求學、求知興趣,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加速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與評價等方方面面的變革。傳統的教育形式將學校作為教育教學的唯一載體并加以強化,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改變了這種格局。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地迅速發展,互聯網的普遍應用,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遠程教學成為新的教學方式,深受師生的歡迎,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師課堂授課。
二、大學生非智力素質的教育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層出不窮,日益成為學校、家長、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直接關系到未來中華民族整體心理素質的好壞,是關系到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多學科、多領域都在做著積極、有益地探討,希望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而作為負有教育重任的高校,更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時代的發展需要在學生受教育的黃金時期真正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教育領域,要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中做出積極、有益地嘗試。通過信息技術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日常有效地影響和教育,全面地發展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水平,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生活、學習、工作和發展中的重要性,乃至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有不可忽視的意義,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等重要,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培育非智力因素能更好地發揮智力因素。調查結果整體反映出當今的大學生缺乏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平時封閉孤獨,不善交際,自私自利,不善考慮他人需求,不能信任他人,感情脆弱,不能正確面對挫折和失敗,學習動機不明確,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社會適應能力差。高校肩負著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重任,應充分重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將多種學與教的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學和學生生活,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全面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全面復合型人才。隨著時代的進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俱佳的復合型人才,成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而我們現代的大學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尚有諸多欠缺,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動機不明確、沒有正確的生活理想、自私自利、缺乏團隊精神、意志薄弱等現象,使當代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面臨嚴峻的考驗。因此,大學理論課應該加強科學的教學設計,在傳授相關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要對大學理論課的教學設計進行探討,力求在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合理進行理論課教學,完善理論課的任務和功能。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加速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與評價等方方面面的變革?,F代教育技術在帶來開放的心態、自由的知識與新穎的方法的同時,也給教育功能、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者角色定位帶來了一場巨大的變革。
三、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提高非智力素質教育的效果
教學設計作為一門學科的概念,關系到研究對象、理論基礎和學科體系的建設,有必要在對教學設計概念梳理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界定。所謂科學界定,就是要遵循定義的科學性、嚴格性、邏輯性、高度概括性、理論抽象性和陳述的簡明性原則,給教學設計一個準確、恰當的定義。美國教育學家史密斯(P?L?Smirch)和拉根(T?J?raglan)認為,教學就是信息的傳遞及促進學生到達預定、專門學習目標的活動,包括學習、訓練和講授等活動。所謂設計就是指在進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統的計劃過程或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實施的計劃。韋斯特(Charles?K?West)等人則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探討教學設計,他們認為教學就是以系統的方式傳授知識,是關于技術程序綱要或指南的實施。設計是計劃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種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結構方式。從上述關于教學和設計的界定中總結出兩點:一是教學是一個有目標的活動;二是設計是為實現某一目標所進行的決策活動。
教學設計特征主要表現在: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換成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把教學過程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四、利用學校網絡資源進行教學設計
高校大學生非智力素質的培養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園網絡的優勢,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地進行系統知識的學習,掌握科學的健身鍛煉技能與方法,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利用校園網絡的優勢,拓展課程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使學生的學習具有自主性、協作性和探索性,利用網絡信息教育技術手段,通過豐富的學習資源、直觀形象的音視頻演示、在線討論、答疑與測驗等功能實現交互式教學。網絡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以現代化的手段演繹傳統的教學課程內容,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非智力素質。
建立課程的體系結構,主要包括課程內容、綜合測試、學習資源、交流中心和幫助說明等五大部分。
課程內容理論按章節知識點設計,學生可以隨時進入任何一個知識單元學習,為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提供重點指導,學生可以按類別進行學習,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圖文并茂的電子文檔和影像學習資源。
測試部分建立題庫,題型分為選擇、判斷和填空,學生在線可以完成測試,發揮網絡出題、聯機考試、網上自測、實時評判功能,并實現考試成績的統計和分析管理、
交流平臺上通過教師答疑指導,通過師生間的實時和非實時的交互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或點評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五、結束語
普通高校非智力素質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手段,通過高校的網絡資源,沖破課上對學生非智力素質培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培養探究式學習習慣,增加師生的交流機會,以彌補有限的教學課對學生非智力素質培養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足,提高教學的效果,進一步加強學生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工作。
參考文獻:
[1]劉雍潛,岳華.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展的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
[2]竺培梁.智力心理學探新[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關鍵詞 師范大學生;智能結構;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18-0136-02
1 信息時代對師范大學生智能結構的反思
1.1 師范大學生的智能結構
所謂師范大學生的“智能結構”是指師范大學生為實現或達到既定目標,行為主體具備的知識能力的數量構成與內部結構。實質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知識能力的總量,二是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F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師范大學生智能結構的確立和調整過程,就是知識和能力以及兩者合理的總量的增加和結構的邊際性調整過程。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是一種由教師組織和引導的活動。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具有什么樣的德能和智能結構,不僅直接關系教師的教育行為,而且直接影響教師教育效果及其價值實現。這一切又都有賴于接受教師教育專門化培養的大學生能否構建與教育發展相適應的最佳智能結構[1]。
1.2 信息技術條件下,師范大學生智能結構的反思
目前,一般高師院校大學生的智能結構中存在重專業學科輕教育學科,重專業輕通識,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發展,師范院校校園信息資源的逐步推進和基礎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現,信息技術條件下,師范生的智能結構與德能結構的和諧發展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內容陳舊,師范大學生對信息技術掌握不夠,缺乏能促進信息知識的能力和促進信息技術能力的知識,課程內容未能很好地體現師范專業要求,師范生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及應用能力還不夠,各學科專業教學方式或課程教學論很少涉及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與整合的教學技能;基于網絡的多媒體課件制作、網站建設、計算機數據統計、教學設計等知識還不夠系統,基于網絡平臺應該如何大力發展師范生的現代意識、主動精神、職業能力、創新品質等問題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生智能的培育與發展還跟不上基礎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教育需要。師范生急需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和基礎教育相銜接。
2 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師范大學生智能結構的
價值取向
2.1 智能結構與德育的和諧發展放到首位
師范大學生智能結構必須放在與德能的和諧發展的大環境中考慮,顯得尤其重要。樹立信息時代師范大學生智能結構與德育的和諧發展的視野尤其重要。和諧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原型,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維度。其恒新的理念對協調全球化時代特點的經濟、生態矛盾,社會、政治矛盾和民族、文化矛盾,對促進人的生存發展,維護社會和平與進步帶來深刻的啟示。對于實現“以德治國”方略與和諧社會理想,對于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養成師范大學生和諧人格,對于高校德能與智能和諧精神及其所滋生的先進性、實效性、針對性及可持續性,努力實現德育的和諧目標體系,促進德育與智能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已經成為互聯網使用者的主體力量,特別是網絡開放性、自由性,師范生的網絡倫理道德、心理等要素的地位就凸顯出來。尤其是在高科技信息時代,人才的倫理和道德要素更成為社會合作、和諧發展的德性保證,其地位之重要超越以往一切時代。
2.2 師范生智能結構價值取向體現信息技術平臺上全新的教育和學習理念
信息技術帶來深刻的教育革命和學習革命,也給教師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未來的教育實際上是一種開放性的教育,整個教育過程學生體驗的是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和教學的具體情境,學生所使用的學習工具就是現代信息技術,是一種基于任務和項目的學習,即任務驅動式學習。因此,師范生智能結構的價值取向應體現信息技術平臺上的全新教育理念,這些理念充分體現“以人發展為本”的教育價值觀,重視教學過程知識教學觀,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的教育觀,強調合作學習的教育觀。
把握教育的民主化方向,創造人際交往和諧環境,開展自我意識的積極建構,以便教育過程為人的發展展示一個充滿希望的前景,為人的潛能的實現提供一套激勵機制。教育是一種基于希望,著眼于未來的活動,需要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實踐方法。這種價值取向使教育者通過積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學生愿意做的事情,而不應該是強迫和命令。
2.3 師范生智能結構中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急需與中小學銜接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04年12月,我國頒布第一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它不僅是在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標準參照,也對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提出新的要求。但據調查,目前不少高師院校受知識本位和學科本位思想的影響,還僅靠一門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的單一培養模式,而且教育教學中與基礎教育的聯系不夠緊密,又沒有充分挖掘師范生的教育見習、實習平臺,導致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跟不上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步伐。
師范生智能結構中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需要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對構成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理念、知識、技能、環境等相關因素進行系統設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系。根據鹽城師范學院師范生的實際情況,可以構建“學?,F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各學科教師課堂教學—圖書館輔助教學—見習與實習教學并行”的聯合教育的多層次教育技術能力培養體系。鼓勵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師全程參與學生的見習、實習過程的指導,并與相關人員構建教育實習專題網站,以教育見習、實習為平臺,高校師生與中小學教師搭建教育技術實習共同體行動學習、行動研究的交流平臺,促進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與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有效銜接。
3 總結
在信息時代,重構和優化師范大學生智能的研究,是師范院校遵循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積極實施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創新實踐。信息社會的師范大學理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民化、終身化、教師教育專業化和國際化、以人為本、服務基礎教育、持續發展、崇尚學術性與師范性的統一、重視道德教育、面向世界、引領社會的理念。以網絡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資源已成為大學生智能獲得最佳發掘的一個重要時代背景和技術平臺,師范大學生只有將一定的知識、能力、智力有機結合為一個優良的智能結構系統,使其產生整體效應,才能適應信息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創新創業 大學生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8-0062-01
1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現狀
學校每年都投入相當大的資金和精力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教育的形式不單有專門的創業教育課程, 啟發學生的創業意識, 還有多種創業孵化機構, 為學生創業提供資金和平臺的支持。
雖然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一直都在進行,但大學生創業的氛圍距離我們的設想還有一段距離,最終能落實到行動的學生就更少。事實上,創業意愿高, 但是行動力差是大學生創業狀況的真實寫照和學校創業教育的尷尬現狀。大學生創業之所以行動能力不強,除了缺乏資金和社會閱歷以外,對企業運營的不了解也是制約大學生創業不可忽視的因素。
因此,高校需要挖掘信息網絡化所帶來的機遇,并且充分結合大學生的思維、行為特點,從而將信息技術的優勢發揮出來,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
2 利用信息技術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進行培養
對于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來說,大學生實踐能力不強、創新精神不足是最為薄弱的環節,而創業實訓的開展,則能夠逐漸地讓學生從理論學習逐步過渡到真實的創業中去。高校應當利用信息技術開發適合于大學生實訓的模擬平臺,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提升創業成功的概率。
在創業教育實際的開展過程中,由于創業實訓真實環境的模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中,對于剛剛開展創新教育的高校來說,具有一定的操作難度。但是高??梢猿浞值貙⒕W絡信息化的優勢發揮出來,通過模擬軟件、營銷網絡平臺等開發與使用或者是淘寶等平臺來開展實訓創業訓練。
2.1 宣傳創業教育
高校可以充分地利用手機、網站、微博、論壇等信息傳播載體,逐步占領網絡創業教育的陣地。高校也可以利用創業競賽狀況、講座信息的公布等網絡信息,著力宣傳創業教育,讓學生能夠關注創業、能夠學習創業,最終達到實踐創業的目的。
2.2 開發網絡課程
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考慮到課時、師資短缺等方面的問題,高校需要充分地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積極地推廣創業教育課程。在網絡教育課程的開發中,也需要選擇效果優良、內容豐富的課程,將與創業有關的講座、課程等制作成為音頻或視頻文件,讓學生能夠更快地接受到創業知識教育;或者是將其編制成為一些經典的創業教育案例,方便學生的學習與吸收。網絡課程的開發,大學生也能夠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學習,進行自我控制,主動地上網學習創業。
2.3 網絡創業
網絡信息技術在我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很多大學生都逐漸開始了自己的網上創業生涯。在網絡創業中,大學生主要是利用網上開店、網絡信息技術創業、門戶網站的建立等方式。而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網絡創業比傳統模式之下的創業具備低門檻、高知識含量以及廣闊的創業前景等特點。
隨著近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網上開店已經成為主要的網絡創業形式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網絡創業緩解了學生項目難找、經驗不足、資金短缺等方面的問題。當代大學生,只要懂得運用信息技術、懂得網絡,就可以在網上開店,甚至可以制作網站、開網絡公司,并且經營時間相對較短,所需經驗也相對簡單。作為大學生,只要擁有創意、具備創新能力、有一個好的理念,就可以跳過傳統模式下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從而實現投入成本低、發展速度快的目標。
另外,相比傳統創業,選擇網絡創業項目也相對容易,在更換項目時,所需的成本較低。尤其是在網絡上開店,在時間、資金、店鋪等方面受到的限制較低,有的甚至是幾百元就能夠開店,這些都在大學生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并且在管理方面相對簡單,操作便宜、風險低下、存活率高等優勢的疊加,使得網絡創業受到了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喜愛。
3 結語
總之,在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中,只有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積極地宣傳創業教育、開發創業模擬平臺、開展新興的網絡創業、開發網絡課程,才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創業激情,才能夠讓學生去主動地接受、去學習創業教育。當今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信息時代下的創業教育,也是信息技術不斷運用的創業教育。
(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參考文獻:
[1]王杰,王杜春,朱森羅.依托高??蒲谐晒龠M大學生創業[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5):124-128.
[2]高國武.大學生創業轉化高??萍汲晒F狀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8):18-20.
[3]朱永華.大學生創業模式調查分析[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6):124-128.
1我國高等院校應用計算機技術于學生管理中的重要意義
1.1社會的發展大勢所趨
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至今,我國的各行各業已經離不開計算機信息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為了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對于高校學生繁重的管理工作,應引進計算既信息技術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工作,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在我國許多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已經開始使用計算機技術對大學生進行管理,并取得了滿意的成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變,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現在高校的學生管理需求。采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實現高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已經是必經之路。應該積極采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加強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張云,淺談計算機網絡技術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中國高等教育,2012年第12期50-51頁)。
1.2高校的發展需求
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發展,新一批的高校學生也日益增多,學校的管理難度越日益增加,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于高等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對高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我國高等院校的廣招制度,所以我國大學生越來越多,給我們的學生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運用計算機技術,能夠有效提高對高等院校學生的管理,同時還能提高相關部門的工作質量。計算機信息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及時調取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等資料,而且也能夠完成大學生個人信息的及時錄入工作。有效避不必要的錄入錯誤發生。計算機信息技術還可以實現學生管理中的數據統計與分析,從而提升我國高等院校對學生的管理質量。(王巍娟,現代信息技術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研究,科技信息,2011年第11期285和288頁)。計算機信息技術也能夠優化我校學生管理的內容并且利用多元化的網絡平臺技術,完成校園師生之間的網上交流建立,提高學生管理質量,有效提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
2計算機信息技術在高等院校學生管理中的實際應用
2.1構建完善的線上交流平臺
對于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的管理來看,每個班級都配有輔導員,輔導員的工作不僅需要管理高校大學生在平日的學習和生活狀況,還要對大學生進行及時的思想疏導和教育,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個輔導員要管理兩百名左右的高校學生,管理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思想狀況,這就使得輔導員的工作壓力十分的大,甚至有的輔導員還肩負著代課的工作,導致會對學生產生疏于管理的狀況,高校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找不到機會與輔導員進行溝通,這就導致學生的管理工作得不到保障(劉小平,淺談網絡信息技術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電子測試,2014年第5期78-79頁)。而且,由于輔導員和學生處在完全不同的地位和角色,當學生和輔導員進行交流時,會產生一定的隔閡,學生有心里話不愿意與輔導員說,輔導員就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就不能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辦法。所以,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搭建完善的顯示交流平臺,在線上可以打消學生們的羞澀干,大膽敞開心扉與輔導員心對心交流,學生們可以輕松的與輔導員進行交流,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也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給輔導員發送郵件,表達出內心的獨白,方便輔導員對學生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們解決問題,促進高校學生的發展,使高校大學生能夠積極向上的過好大學生活。
2.2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
在對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進行管理時,應該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建立管理信息系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我國高校都應該具備一套屬于自己的完善學生管理系統,系統的操作內容包括以下幾點:1)專業課程系統;2)學生教學系統;3)課程管理系統;4)教師管理系統;5)大學生管理操作系統;6)線上交流系統;7)選修課系統;8)成績查詢系統。通過良好的運用,能夠實現高質量的管理工作,應及時完善學生管理系統的內容,方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完善的高校學生管理系統能夠有效的整合學生的信息,對學生在校的一切活動了如執掌,例如:學習成績、選課信息、宿舍管理、專業管理、獎罰管理等相關信息。輔導員可以通過這些信息,了解學生的最新動態,及時準確的掌握學生的個人信息,對學生管理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喬彪,趙云虎,趙映明,高校學生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與應用,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133-135頁)。
2.3開設網上家長學校
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不僅需要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還要讓家長也參與進來,加強學習與家長的及時溝通。由于許多高校學生都來自于外地,這讓學校與家長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溝通起來也非常困難,更重要的是由于輔導員事物繁重,不能一一與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石磊,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內蒙古電大學刊,2010年第5期87-89頁)。針對這一問題,高校可以開設網上家長學校,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方便輔導員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家長也可以通過系統對學生的在校情況進行查詢,關注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各階段的獎懲情況,并了解他們在大學非專業課選修時的情況,掌握孩子的興趣愛好,對學生在校的表現情況了如執掌,如果對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產生疑問,便能夠主動與學生的輔導員進行聯系,為提供學生們的培養提供幫助工作,實現改進和自我提升,為實現學生們的健康發展提供幫助。
2.4創建大學生干部培訓機構
在大學生活中學生干部是輔導員的“左右手”,可以輔助進行班內學生的管理工作。高校通過建立學生干部論壇,完善大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在線上,輔導員可以跟大學生進行問題探討,找到最為合適的解決辦法,通過學生干部不斷的輔助輔導員處理學生管理工作,也可以提升學生們對事情的處理能力和交際能力(沈錫臣,陳懷楚,李功強,基礎信息編碼的規范化研究,中國高教學會教育信息化分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第1-4頁)。并可以通過學生們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觀察學生們的生活狀態,以確保學生們的在大學生活中健康的發展。學生干部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合理的利用計算機,在平臺上可以大膽的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大膽的說出想法與意見,對學生的人性化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5宿舍管理服務的應用
在大學生活中,宿舍是學生們重要的活動圈子,它不僅可以保障學生們的休息,同時也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目前的大學宿舍僅提供了住宿功能,卻沒有完善的學習功能區。我國高等院校為了能夠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開展宿舍的互聯網服務功能,把宿舍和圖書館等多個服務部門通過網絡的形式有效連接起來,滿足大學生在宿舍就可以實現學習功能,保障了大學生們的實際需求。(李麗,高校信息化建設中主題數據庫的規劃設計,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
3結束語
關鍵詞:應用信息技術;教育管理;方法;路徑;探索
隨著應用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信息技術手段和現代社會的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大學生教育問題必然也受到了牽連。信息化不但為大學生教育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機會,更為其之后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在現如今的大學校園中,大學生的教育課堂已經完全擺脫了傳統教學模式,不再是從前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這么簡單的形式了,全新的信息技術教學已經為現如今的課堂增加了許多活力和新意。因此大學生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了當今教育的必然趨勢。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當前大學生教育信息化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弊端,如何使大學生教育管理走向信息化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信息社會和大學生教育管理信息化
在當今應用信息技術盛行的時代,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電腦、手機代替報紙、廣播、電視成為了新媒體技術,個人微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形式慢慢滲透到了當今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2014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北京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提出,中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6.18億之多,互聯網的普及率也已經上升到45.8%。在這中間,使用手機進行上網的網民已經達到了5億,并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1]。手機網民規模的穩步前進促使了手機終端每一個應用的多面發展,成為2013年以來中國互聯網發展路上一條靚麗的風景線。大學生作為其中對于應用信息技術反應較快的一個群體,是使用手機上網的主要人群,他們的積極性推動了信息技術的不斷前進,這就使得這類信息不斷涌現,也正是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蓋范圍廣等全新的傳媒特性,高度的開放性、個體相互影響性、全球交互性等特點,對高校大學生思想傾向、價值觀選擇、學習方式的運用影響極大。
1.1信息社會的定義與特征
隨著3G、4G網絡的進一步推廣普及,智能手機和無線網絡已經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了。在實驗調查中,高等院校在校生基本上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機,而且電腦終端在校園內已經基本普及。從中可以看出,信息渠道的暢通性決定了每時每刻所發生的事情能否及時地在大學生中間傳播?,F階段無所不在的網絡信息技術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在校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那么如何應對新形勢下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出現的弊端,促進大學生在教育、管理、服務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長是現階段高等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2信息社會對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影響
當今高等院校的教學理念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換言之,現階段的高等院校要思考依靠什么手段來解決培養人才的問題。利用應用信息技術這一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實處,并不是做些表面工作就能最終轉化大學生的價值理念追求。要進一步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就要用健康的思想意識加以引導,在大學生思想意識中強調思想的指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大學生群體中培育以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僅是高等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強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所寄予的歷史使命。此類種種都是需要充分發揮各種教育載體尤其是新媒體的作用,利用全面普及的信息技術手段作為傳播的媒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學的課堂效果,最終促進大學生思想的成熟以及健康發展。
2國內外大學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現狀
2.1國外大學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現狀
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斯•格林第一次提出“信息化校園”這一概念,并且在同一年發起了針對美國高校信息化的研究項目———“信息化校園計劃”,此項目從發起至今,一直是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信息化研究項目,為世界各國的高校教育管理提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靶畔⒒@計劃”的正式實施,象征著高校已經推開了信息化建設的大門,其工作也已經步入正軌。此項目是針對美國大學校園中計算機應用的現實狀況提出相對比較專業的研究數據,從這一側面反映了美國大學校園信息化的發展是相對順利的。
2.2國內大學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現狀
我國高等學校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開始于90年代,比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晚了好幾十年。但是我國信息化教學管理模式的發展速度是迅猛的,現如今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于高校的教學、科研、管理中去,并且還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可知,某大學現階段每一個學期已經有700多門課程使用網絡輔助教學,校園內還有將近兩萬多名學生是利用網絡這個平臺來學習相關課程[2]。
3加強大學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對策
在當今高等院校的正規化管理教育中,信息化迫使教師作為中心,“黑板和粉筆”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受到了強有力的沖擊。首先,應用信息技術進入傳統課堂,新媒體、網絡等多媒體技術手段已經逐漸取代傳統教學模式,這也使得現階段的課堂呈現生動多樣化的效果。信息化不但從各個方面影響著高校的傳統教育,同時還使得一些函授、業余教育等傳統的遠程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而言,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基于網絡的現代遠程教育正在慢慢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國民素質以及實現終身學習等方面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也已經受到了眾多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3.1創新大學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理念
在創新教學理念之前要做的就是轉變之前的教學模式,營造出教學管理信息化環境。首先,要先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要讓教師充分認識到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嚴重沖擊。其次,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其重視程度,進一步確立教學管理的信息化理念,將信息化作為教學管理工作的要點,創建監督監察體制,保證教學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夠得到正常運作。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的關鍵是在于全校師生要將信息化系統運用到現實教學中去。在整個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各個高校都應該有目的地去營造一個適合每個人運用的信息化環境。
3.2建設大學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臺
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要求用最少的人力資源去辦最高效、最優質的工作。所以,創建一個具有相對優勢和完善化的教學信息管理平臺十分必要。安全性能是每一個網站、系統等正常運行的基礎。一個平臺的創建需要考慮的東西是很多的,比如現實的目標能否實現、平臺的投資是否能起到一定的效果,這些到最后都決定了該平臺的安全性能、實用能力以及可執行力。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的設計的開發過程應該是要將這些科學成熟的技術融入到該平臺的建設中去,將校園網作為平臺的傳播媒介進行宣傳。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應該要將安全可靠的信息技術相融合,這樣才能為教務部門提供更加高效率的管理性能,才能準確地收集到信息,最終實現資源的全方位瀏覽和共享[3]。
3.3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
隨著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深,進一步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認知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大學生教育管理者素質的高低程度以及能力的強弱都決定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以及信息平臺的創建。所以,高等院校應該進一步加強對信息化平臺的教學力度,更加科學地、有計劃地、有目的性地去組織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學習。例如,可以采取一些鼓勵的政策去激勵教學管理人員,進一步提高其工作的積極性,提升計算機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力,解決現階段面臨的難題。除此之外,教學管理人員還應該主動地去探究和教學相關的內容,可以適當尋找一些規律,為之后不斷改良和完善教學管理工作作出實質性的改變,對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作出一定的貢獻。
3.4改進大學生教育管理信息化方法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泛、投資力度大的項目。所以,該項目的正常運轉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和一個科學的管理體制,方便其針對建設過程整體進行規劃研究。在實際的信息技術運用過程中,設計研發的教學管理體系需要適應學校特點,以便于更好地運用于教學管理工作中去,提高管理的效率。在整個信息系統的研發的過程中,主要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負責人的決策,最終為教學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保障。在該系統投入運轉之后,一定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對于該系統進行檢測和維修,隨時隨地依照具體需求針對系統進行改良完善,該做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此系統的實用價值。在信息資源整合方面來看,信息資源的研究和開發過程是教學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內容,信息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必須要將現代化教學作為指導思想,確保數據的嚴謹性以及科學性,進一步做好教學信息的收集以及管理工作。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創建出更加科學的教學管理信息體系[4]。總而言之,教育信息化是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教育變革的必經之路。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的創建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運用現代化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科學規范化的管理,進一步加快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大難題。
參考文獻
[1]潘世祥,包小紅,殷立斌.以信息化促進教育機構職能現代化的實踐探索[J].教育信息化,2011(3).
[2]趙國棟,黃永中.關于中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9(5).
[3]楊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點亮孩子們的課堂[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9.
關鍵詞: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創新;創業;就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08-0026-03
為培養優秀的專業級和應用級、創新型及復合型的信息技術人才,自2011年以來,青島科技大學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舉辦的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與來自全國其他高等院校的數萬名學生在同一平臺上競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并在參賽中找到了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水平的新途徑。
一、建立健全競賽管理制度和組織機構,構建學生競賽的管理平臺
為做好大學生學科競賽工作,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學校先后制定了《青島科技大學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實施意見》、《青島科技大學大學生素質拓展與科技創新學分的記載辦法》、《青島科技大學學科競賽建設規劃》等制度。一方面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各類競賽指導工作,教師指導學生學科競賽計入教學工作量,獲獎情況與教師的職稱評定掛鉤。另一方面,學生參加各項競賽,有突出表現的給予科技創新學分獎勵,參加省級以上(含省級)大學生各類大賽獲獎或代表隊骨干成員可取得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推薦資格。為鼓勵更多的師生積極參與競賽活動,學校每年投入競賽專項經費為相關培訓、學習交流、購置儀器設備等提供充分的保障。
針對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我校由教務處、團委、傳播與動漫學院成立了專門的競賽組織委員會,負責策劃整個競賽活動的競賽規程與實施方案,明確宣傳、報名、輔導培訓、參賽、評審、頒獎、總結、經驗交流等關鍵節點的具體安排及負責人員。利用海報、傳單、校報、校電視臺、網絡等多種渠道積極開展賽事宣傳,吸引有興趣的學生踴躍參加,鼓勵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跨院系組隊參賽,并加強對競賽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跟蹤報道,以便使競賽活動發揮更廣泛、更深遠的影響。
管理制度和組織機構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為學生競賽構建了一個管理平臺,有效地保障了競賽活動的正常開展,并為競賽活動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學科競賽采取牽頭學院負責制。各負責學院將競賽作為主要的教育教學環節之一,把學科競賽體系固化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去,并將之長期化、規范化和課程化,以競賽作為帶動師生開展科技創新的龍頭,鼓勵教師積極投身于教學研究,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以賽促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大學學習是一種自主的、專業的、創造性的和全面提升完善的學習,要求大學生由接收型學習向接收型和創造型相結合的學習轉變、由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大賽促進了學院創新實踐基地的更新與補充,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參加比賽的團隊成員之間相互協作,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2010年,我校申請成為全國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教育工程培訓基地,緊密跟蹤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及時擴展、更新課程內容。培訓基地九十余門流媒體課程全部對學生開放、共享,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到培訓基地進行專業、系統的學習,快速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掌握就業必備的IT知識與技能,提升就業競爭力。
自2011年開始,我校參加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情況如表1所示。
2.以賽促教,引領教師專業提升
與教學團隊建設相結合,競賽負責學院選擇具有較強責任心、豐富實踐經驗、較強科研能力的教師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師團隊,提高培訓和指導效果。
為加強對我校賽前培訓工作的指導,提高賽前培訓的質量,提升大賽指導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授課能力,學校高度重視指導教師隊伍建設。針對大賽,學校安排《計算機輔助編輯》、《計算機輔助設計》、《電子商務運營》等課程教師參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舉辦的專業培訓,并將學到的新技術、新技能、新理念經過研究、整理,融入到今后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更新、擴充教學內容。每年大賽中出現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知識,都是現在產業最前沿的技術,也是行業、企業最大的需求點。這就要求指導教師密切關注科技前沿,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3.以賽促改,推動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根據競賽要求,競賽負責學院將競賽輔導和強化訓練進行綜合設計,形成系統的理論與實踐課程,并納入教學計劃。加強對競賽資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強對參賽學生的培訓指導,在培訓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競賽水平。
依托大賽,學校把部分大賽內容有機地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例如將“電子商務企業運營沙盤”嵌入到《電子商務運營》課程中,通過一個虛擬的世界,參與者組成多個相互競爭的模擬企業,在市場分析、戰略制定、產品采購、營銷策劃、項目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物流配送、客戶服務、網站運營、數據分析等一系列活動中,學生可以有效學習電子商務知識,增強認知,全面提升專業能力。
此外,大賽引領學校關注企業的需求點,從而推動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賽科目由企業參與設立,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評判,比賽內容體現產業一線生產工藝要求。在培養學生過程中,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實現以技能競賽為引領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今年的“服裝創意設計及現代制造技術”科目需要參加決賽的隊伍完成服裝工序樹狀圖,分析工藝難點并進行縫制模板設計與制作,合作企業提供了最先進的設備支撐,并對學生進行技術指導,完善了課程教學,也讓學校教師和學生學到了企業的先進技術。
三、實行彈性學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自主創業工作,加大對大學生自主創業資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
創業的前提是創新,我校鼓勵在校大學生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勇于創新,做有科技含量的創業。為全力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早在2009年9月,青島科技大學就出臺了《關于推進大學生創業的實施意見》。在校大學生創業不僅可以獲得學校提供的3-5萬元專項基金扶持,創業團隊主要成員學籍在學校規定基礎上可延長一年,研究生可獲10個科研成果量化分,本科生可獲12個創業實踐學分,免修公共選修類課程,學校實驗室、圖書館對創業團隊學生全部免費開放,成功創業成員可作為具有突出培養潛質學生推免研究生。
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以“實用、高效、創新、創業”為理念,得到了參賽師生和企業的廣泛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拔业膭摌I之路是從參加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電子商務運營開始的”,現為青島科技大學在校生馮海廷說。在完成創業策劃書的過程中,她的參賽團隊找到了創業的方向,創辦了“青島南軒教育”,致力于培養大學生語言能力。“書來書網”、“微享網”等參賽團隊也在參加電子商務運營比賽中開始了創業之路。
經過多年的培育,青島科技大學涌現出一大批大學生創業典型。學校已成功孵化企業85家,其中成功孵化并推向社會53家,正處于孵化期內的企業32家。通過學科創業帶動學生就業,青島科技大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畢業生簽約率連續八年位列山東省屬本科高校前茅;2014年,作為山東省唯一一所入選的高校,青島科技大學獲評“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50強”。
四、結束語
近年來,我校通過構建大學生的競賽管理平臺,全方位支持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逐步形成了以技能競賽為引領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參加大賽,讓學生明確了專業學習方向,提高了創新創業水平;教師接觸到新技術、新技能、新理念,開闊了視野,提升了教學水平;學校掌握了企業對信息技術人才需求的變化,并據此進行課程建設,最終實現大學生就業、創業“零適應期”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唐笑林.積極參與信息技術大賽 提高學生實踐創新水平[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8):33-34.
[2]丁海燕,周小兵.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對C語言教學的啟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9):132-134.
[3]方霞,劉風華,張軍.信息技術大賽對新疆高校計算機教育的促進[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