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4: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語文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調查顯示,目前學困生直接影響著本班、本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考試模式下的語文學科,學困生所占全班的30%到40%,遠高于其他學科并且嚴重地制約著其他學科的質量。一個重點中學的高中生,“口頭表達不清楚,書面表達空話連篇,語句不通順,錯別字滿篇,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詩歌鑒賞更是無從下手”,早已是普遍現象;而初中語文“學困生”基礎更差,并且具有較強的自卑感,學生的歧視、家長的責罵,教師的漠然,長期以往使得他們對自己徹底失去信心,由此產生了自暴自棄的想法,以致越學越差,并且伴隨著厭學、逃學等問題的出現。這部分“語文學困生”,雖然存在各自的差異,但究其原因他們具有一些共性:
1.缺乏語文學習的動機和興趣。
他們存在著一種思想:對于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學好學壞一個樣,語文成績相差不大,久而久之,產生了“學習語文無用論”或“學習語文浪費時間論”。
2.語文基礎知識薄弱、閱讀能力差、寫作能力低。
語文教學莫過于聽、說、讀、寫,可這四項能力成為制約提高語文成績的關鍵因素,更是學困生為之頭疼的事。3.對于語文學習沒有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語文學困生們也在埋頭苦學,“讀死書、死讀書”,成績進步不大,甚至出現倒退現象,以致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面對數量相對較多的被視為“包袱”這一群體,每一位語文教師不能坐視不理或刻意回避。
二、農村語文“學困生”的形成根源
農村語文“學困生”的形成不全是智力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對農村語文“學困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統計、評價,再結合大量的事例,發現其形成因素主要與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前所在學校及小學的基礎、學生的觀念等有關。
1.家庭因素。
據統計,多數農村語文“學困生”的家庭環境都很差。他們的父母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并且父母本身語言表達能力低,更無從談起閱讀或寫作,因此孩子從小沒有養成學習語文的習慣,也沒有形成閱讀或寫作的愛好,所以,這部分孩子從入學前就落后于城鎮孩子。可見,農村的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還遠遠不夠。
2.社會因素。
在新的思想的沖擊及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一些家長并不重視孩子的學習,更不重視孩子的語文學習。“背一背不如猜一猜”成為流行,因此,不少學生把語文課視為應試尤其是高考高壓下的休養課,在他們看來,語文學與不學都差不多,還不如借此放松一下為數理化的學習作鋪墊。再加上提高語文成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就使得家長、教師、學生不愿投時間在語文學習上。顯然,這樣的教育環境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是最為不利的。
3.學校因素。
在成績決定一切的影響下,不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校、教師都只重智育,只重視相對易于得高分的數理化、政史地,輕視甚至放棄難以得高分的語文學科。在應試的壓力下,有些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學校領導害怕影響本班成績和學校考核,嚴禁學生讀課外書,強迫學生機械重復地進行各種訓練,還占用大量的語文學習時間,并且有些學校將語文定為副科,給學生宣傳錯誤的觀點,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雪上加霜。
4.個人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農村“語文學困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為:缺乏語文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學習語文無用論”和“學習語文浪費時間論”等扭曲的學生觀使得學生在思想上不重視語文學習或不愿觸碰語文。長期以往,有些學優生逐漸滑向學困生邊緣,學困生更是越學越差,使得學困生的人數越來越多。再者,“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左右著他們,語文基礎知識薄弱、閱讀能力差、寫作能力低,他們拒絕教育,自我封閉,上課睡覺,不能與人正常交流或厭倦語文。
三、農村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綜上所述,造成農村語文“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為此,在學困生轉化過程中,也必須對癥下藥。就社會環境來說,要從根本上轉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理念和評價觀,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同時,學困生的轉化更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而對于教師和學校層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每一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來解決。
1.處于弱勢地位的學困生,他們自尊心強,渴望被重視,渴望被認可,更渴望成功。
這就要求教師有意地走進這一群體,給予他們生活上的幫助和學法指導,讓他們感受到溫暖,重拾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2.要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激活樂學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挖掘閃光點,變“我不行”為“我能行”;建立相容點,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創設情境,關注人文情感,重視語感,強化積累用多讀多寫提升語文素養,引導學困生獲取廣博的課外知識。
四、結語
論文關鍵詞:高師,現代漢語課程,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現代漢語作為高等師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礎課程,對于培養師范類大學生的語文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仿照蘇聯的“現代俄語”開設的,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高校的現代漢語教學改革與研究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1)以教材編寫和修訂為重點的階段(1978—1985);(2)以教學內容調整為重點的階段(1986—1992);(3)以教學方法改革為重點的階段(1993—1995);(4)以課程體系建設為重點的階段(1995至今)。總體來說,現代漢語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學質量也獲得了長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現代漢語課程改革仍是在應試教育和知識教育的框架下進行,隨著語言本身的不斷發展、新課標的實施以及中學語文教學的不斷改革,迫切要求培養創新型的復合人才。面對新形勢,高等師范專業現代漢語的教學出現了種種新的問題。
同時,作為一門重要的工具性課程,現代漢語在師范專業的課程中理應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言現狀。[2]但是多年來現代漢語教學界卻頗有這樣同感:學生普遍反映現代漢語課不如文學課生動活潑,考試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惡性循環。為此,我們完全有必要對新課程背景下的高師現代漢語教學改革進行更深層次的審視與思考。
一、高師現代漢語教學現狀簡析
(一)課程定位欠科學
目前的現代漢語課程體系是五十年代確定下來的。我們模仿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別的極富形態變化的現代俄語,把現代漢語分割成語音、詞匯、語法、文字、修辭五大板塊。之后,又把這種語言分類的方法和語言研究的路子直接運用于語言教學。現代漢語作為一門社會的學科,跟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符號學等其他學科有復雜的聯系。目前忽略了語言學是在與諸學科的交叉滲透中發展的特點,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沒有充分體現這一現代特點。
(二)教學內容缺乏領先性、全面性、實用性和針對性
首先,現行課程中語音、詞匯、語法、修辭四部分的內容都比較陳舊,缺乏深度,有的內容跟中學教材簡單重復,也比較保守,沒有或很少反映學科發展的新成果,因而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
其次,從嚴格意義上講,現代漢語應包括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和現代漢語方言,可目前的現代漢語教材及課堂教學往往只講共同語,不講或很少講到方言,存在著嚴重的片面性。事實上,無論從教學還是從研究講,共同語和方言都是相互促進的。
第三,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師范學校的現代漢語教學,還擔負著一個重要的使命:提高未來的中小學教師的語言教學能力和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目前的現代漢語教學與現實的需求錯位,學生學了現代漢語課程后,語言素養并沒有明顯提高語文教學論文,尤其是作為教師運用語言的技能沒有明顯提高。目前的現代漢語教學只重視書面語的教學,忽視了口語是未來教師傳授知識時運用語言的主要形式。這就直接導致了高師現代漢語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實際的嚴重脫節,造成大多數學生對該門課程的重視度不夠。
(三)教學方法缺乏啟發性和實踐性
目前的現代漢語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往往只重課堂講授,滿足于一般知識的介紹,缺少課堂討論和雙邊活動,沒有著力啟發學生去思考和發現問題,而且不太注重語言實際和研究實踐,不是積極引導學生去觀察和分析現代漢語共同語的種種事實,幫助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由于學生總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作為語言課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因而學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識,并未轉化為實際能力,而且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極易形成學生僵化的思維方式。
二、高師現代漢語教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內容
(一)轉變觀念,構建適合高師專業的課程體系
目前高校現代漢語的很多分支學科發展極不平衡,如現漢語的結構學研究和教學相對要強,其中的語音結構和法結構的教學研究則更為成熟,語義、語匯的教學研究近來也獲得了長足的進展。現在的現代漢語教材(包括使面最廣的胡裕樹先生、黃伯榮與廖序東先生主編的兩個本),都是由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五大板塊組成。內容大大超過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后新教學計劃所規定的時,結果往往因課時不夠而匆匆結束語法教學,修辭部分幾個常見辭格了事。我們認為,針對現代漢語學科系統性特點,應調整教內容,形成“一主多選”的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模式。即把語音、詞匯、語法這一構成語言本體的三要素作為現代漢的主干課程(“一主”);而將語言本體以外的文字、修辭、用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識逐一剝離,系統配套,形成“漢字通論、語用學、方言學”三門選修課。在保證現代漢語基理論和基本知識教學總量的前提下,增設“演講與口才”“朗誦學”等基本技能訓練課,強化口語表達和口才技巧訓練,使現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更加貼近語文教學的實際在專業能力的延伸方面,開設“中外語言學史”“語言和文化”“語法研究專題”等選修課,促進師范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課程體系的重構。
(二)創新課程內容,構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需要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內容上,現代漢語課應反映出語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進文化語言學的有關內容,在語法教學中引進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增加語用的內容,引導學生關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現象,如廣告用語、校園用語等。現有現代漢語教材將語言當成一種游離于社會和人文世界的純形式系統,把語言各要素的分類、特征、構成和關系等作了詳盡的形式化描寫,學生從中感受到的只是一個零件和部件組成的機械的語言世界論文格式范文。因此,要把語言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層次的認識和闡釋。在教學中加進文化語言學的有關內容,加進社會語言學的有關內容,會使學生充分考慮到語言的動態因素。
課程內容應該貫穿兩條線索:一條是現代漢語共同語(普通話)的主線,一條是現代漢語方言的副線。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們認為,作為主線的共同語固然是主要的講授對象,但作為副線的方言也當受到應有的重視。之所以在教學內容中穿進副線,是因為漢語方言復雜豐富,是發展我國語言學的一大寶庫,在現代漢語課程中加強方言的學習,可以加深對共同語的認識,對于學習古代漢語和語言學理論也有好處。
(三)加強實踐環節,突出師范教育的特色
現代漢語屬于語言專業基礎課,對培養師范大學生教學技能至關重要。為了調動師范大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化他們對語言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發現、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語言現象的能力,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語言實踐形式。
以現代漢語語音教學為例,由于地域的影響,貴州大學生,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受本民族語言與漢語方言的雙重影響,形成了自身較固定的語言模式,所說的普通話與實際的普通話存在較大的偏差,給普通話學習帶來了嚴重障礙。[3]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開展“校園流行語調查”“某某城市街頭店名調查”“互聯網絡用語”等社會用語調查,使學生了解我國的語言文字政策,增強語言規范意識,自覺使用規范語言。或組織學生開展方言調查,使他們更進一步理解“方言”和“普通話”的關系,激發學習興趣。或組織學生廣泛開展正字、正音比賽,開展辯論大賽、詩詞吟誦大賽、新生普通話大賽、名話劇表演大賽等,在活動中使學生切身體會漢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語言能力和水平。
(四)改革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造信息交互平臺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論文,教師和教材好比導演和劇本,教師組織教學就是在導學,導學藝術水平的高低與教學效果有密切聯系。教學內容在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也要不斷創新。一方面采用引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盡量少講、精講,講關鍵內容,盡量多提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生發,指導學生去觀察研究,形成“精講-多問-生發-研究”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五)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學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
在制作生動活潑多媒體課件的同時,本項目研究還根據學生語言水平,建立了適合他們實際的習題庫,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辦法,努力把只注重結果的考核轉變為注重過程的考核。強調對學生語言能力和學習態度的考核。
三、高師現代漢語教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實施步驟
我們的課程改革擬以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現代漢語教研室教師為主,組合教學與科研成團隊展開研究。具體實施步驟是:調查研究→優化現代漢語教學體系,構建“一主多選”課程體系并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實踐階段→跟蹤反饋,理論總結。
首先,研究需要具體展開進行幾個方面的調查:一是深入中學校園,了解中學教師和學生的語言知識結構,了解當今語文教師迫切需要掌握的語言知識有哪些;深入調查中學課本中現代漢語知識的分布及講解方式。二是調查了解近幾年畢業生就業時最主要的語言技能需求;三是深入了解高師現代漢語教學和研究的現狀,進而分析其與中學語文教學脫節和重復的地方。
第二,對以上三個方面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在基礎上構建適合中學課程改革實際的大學現代漢語課程體系;改革和深化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發展趨勢。在整個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正確處理“普通話”和“方言”的矛盾,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充分運用自然語言資源———方言,進行語言對比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并結合貴州的區域特點,探索適宜發展學生教學能力和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教學模式。
第三,對新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對改革的內容進行修正。
最后,確定漢語文學教育和對外漢語教育班的一部分同學作為跟蹤調查的對象,檢驗教學改革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總結。
通過研究主要打算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1.能否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探索出與貴州省中學語文教學實際相切合的有針對性的高師現代漢語教學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
2.對于現代漢語教學來說,構建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為高師學生一下四個方面的語言能力的提高服務:
(1)合格的教學、教育口語能力;
(2)合格的書面表達能力;
(3)合格的社交口語能力;
(4)語言運用所必需的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
3.對于較之文學顯得枯燥乏味的語言類課程,對學生如何采取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建設.現代漢語教學改革初探[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
[2]李宇明.師范大學生的語言文字狀況及其教學問題[J]. 語言文字運用,1994,2.
[3]周艷.民族雜居地區布依族說普通話的語音偏誤分析及對策[J]. 貴州民族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