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4: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愛的教育
幼兒教師,是幼兒的啟蒙老師,但家長們認為,幼兒園嘛!就是帶孩子們玩,上什么課、殊不知,幼 兒園的課還不好上,要有專業素養的教師才有可能被 幼兒所接受。這從何說起呢? 幼兒園的課你別看它就只有這么短短的 15分鐘或者25分鐘、甚至到30分鐘,如果要在整節課都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確實要費很大的功夫, 要上好一節課,我們要查閱許多資料準備許多課件, 讓每一門學科融合到其它學科中,而又始終以一門學 科為主,其它學科為輔,這樣來組織教學,幼兒才不會被催眠曲一樣的睡著或者是像蜂子朝王一樣的起 哄。除此之處,老師的著裝、表情、語言也要貼進兒 童化。這樣才不愧是一個幼兒教師。
許多人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勞動創造著民族和人類的未來”。教師職業也正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羨慕與尊敬。因此,教師職業被認為是一種幸福的職業。但我認為教師的幸福并不僅僅來自這些高尚的評價,而是來源于教師的真情感受。
首先,教師的幸福來自幼兒的真摯的感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別是幼兒,他們的感情總是會毫無保留地完全呈現在你的面前,沒有虛偽,沒有做作,有的只是真摯。所以我也特別喜歡跟孩子們在一起,心甘情愿地做不起眼的“孩子王”。在人的記憶里,公式可能淡漠,定理可能忘記,而師生之間培養起來的真摯的感情,卻常常經年累月不僅不淡忘,甚至會越來越深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就像我參加工作多年,仍念念不忘曾經的母校和老師,那么若干年后,我的孩子仍能時時想起我幼兒教育論文,并相約來看望我,這難道不是我幸福的理由嗎?
其次,教師的幸福來自于學生的成才。
教師的幸福除了收獲真摯的感情外,還有就是收獲了各類人才。工人、農民生產的機器、糧食能服務于社會,滿足人民的需要,于是他們產生了幸福感、自豪感。那么教師呢?同樣,當一個知識面很窄,各方面能力很低的娃娃,經過幼兒教師、小學教師、中學
教師、大學教師的精心培養,就成了知識較豐富,有一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才了。看到自己培養的人才在各行各業上實實在在的作貢獻,試問哪一位教師能不感覺到幸福、自豪呢?這就像農民在春天播下種子,等到秋天碩果累累時一樣,心里充滿了收獲的喜悅,這難道不使你感到幸福嗎?
再次,教師的幸福來自于創造性的勞動。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是千差萬別的,要做好工作,就得充分發揮創造性。由于這種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教師必須學識淵博,并且每時每刻都要開動腦筋,創造性的處理各種問題。例如,由于你的點撥,使學生想出了更為簡便、快捷的解題方法;由于你的幫助,使學生改掉了不良學習習慣,積極上進;或者又是你的輔導,使學生在各種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這些無不閃耀著你創造性的智慧的火花,而由此帶給自己的成功感更是令自己幸福不已。
偉大的教育家魏書生曾說過:“教育是一項可以給人以雙倍精神幸福的勞動。教育對象是人,是學生,是有思想、有語言、有感情的學生。教師勞動的收獲,既有自己感覺到的成功的歡樂,更有學生感覺到的成功的歡樂,于是教師收獲的是雙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勞動雙倍的幸福。”我想,只要你是一位教師,肯定跟我一樣,在平凡而平淡的工作中體會到了不平淡的幸福。
體育教育論文2300字(一):關于提高高中體育教育有效性的探討論文
摘要:現階段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很多學校摒棄了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著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因此高中教學中的作用也得到了重視,提高高中體育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可以提開學生們的身體素質,而且有利于建立學生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堅強的學習意志。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體育教學的概況以及目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這些建議的提出能夠為高中體育教育教學有效性的提開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育教學;有效性
一、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
要提高中體育教學的效率,必須要讓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體現自我價值與愿望,發揮自我優勢與才能,這樣才能建立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自信心,作為一名高中體育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勢體能領域,特別是對于那些在傳統體力結構中表現較弱的差生,教師尤其要發現他們的不尋常之處。一般鑒別學生的優勢體能有這樣幾種方法,首先是觀察,教師要根據學生課內及課外的表現,分析他們是哪一類型體能的佼佼者。例如,在排球課上進行比賽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經常用腳接球,可能足球是他的運動強項,那么教師應安排其進行體育項目的鍛煉;有的學生移動能力強,但總接不好球,可能短跑是他的運動強項,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短跑的鍛煉;有的學生自己的個人技術不好,但是能看出其他同學的技術問題,并對戰術配合有一定的認識,說明他可能是自然觀察智能和空間職能的優勢個體,那么教學可以讓其進行小組練習的組長或指揮員,發揮其智能優勢。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因為每一個學生的體能與智能發展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一概而論地進行教學,就很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巧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大膽地給學生留足充分的活動時間,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自學、思考、質疑、討論、實踐的條件與機會,構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不斷創造獲取知識的機會。
(一)直觀法
運用直觀教學能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發揮主觀能動性。如課件、掛圖、投影、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合理應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學生易于理解、想象,尤其對于一些難點的突破更易收到極佳的效果。以乒乓球內旋球的發球與接球為例,借助課件,學生觀看乒乓球世界冠軍在內旋球的接發過程,在發球和接球的瞬間進行定格,并通過慢放讓學生自己體會。同時,再加上教師的講解,實現圖形和動畫的同步解說,讓學生生動直觀地建立了正確的動作概念,掌握技術要點,迅速形成運動表象。
(二)對比法
它能使學生的思維從比較中得到鑒別,從比較中得以升華,從混淆中得以明晰,產生一種云開霧散的輕松愉快的環境。如為了讓學生明確快速跑與加速跑的技術差異性,可著重從“軀干、擺臂、后蹬”等技術要領進行分析、比較,使學生較快、較正確地掌握知識并在實踐中熟練運用
(三)設疑法
設置疑問能激發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欲望,學生有了疑問后才會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造。教師應不斷給學生創造“問”的空間與機會,讓學生成為“問”的主體,使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探求問題、解決問題。如:進行籃球投籃教學時,為了提高投籃的準確性,教師結合示范,并設置疑問:“投籃時,球出手后在空中飛行的弧度是怎樣?”疑問提出后,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就會被激起,創造學習的激情也會油然而生。
(四)質疑法
俗語云:“多思長智,質疑人聰”。“質疑”是學生動腦筋的一種表現方式,是善于發現問題、提出異議,以求解決問題的形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答疑、解惑”,而且要“啟思、設疑”,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權威,懷疑書本,不滿足于獲得的、現成的答案或結果,而應于捕捉質疑點,大膽質疑,敢于和善于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去學習。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地給予肯定、鼓勵、表揚,絕不能把這種思維的積極性抹殺,讓他們養成思考、分析、抽象、創新的良好習慣,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
(五)提問法
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提出與教材緊密聯系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問題的難易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回答問題的方式也可以靈活多樣。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隨問隨答,比較難的問題,可以在上課開始時提出,讓學生在課中或下課前回答,同時可以允許學生互相討論研究。如:在足球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處理高空球的技術要領,教師提出問題:“當球從高空下墜時,應該用什么部位接球?接球的方式是借力打力,還是以柔克剛?”這種提問,有利于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接球的方法,體會完整的用力過程,建立正確動作概念,活躍課堂氣氛,對教學起到一種積極的作用。
三、總結
教師要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增強體質,增強心理素質,就必須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策劃和安排,制定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全面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高中體育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是進行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步驟,也是響應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目前的高中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存在問題和疏漏之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先進的教學技術對現有的體育教育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和改革,并及時的總結相關的經驗和教訓,提高體育教學的課堂質量,進一步促進提高高中體育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體育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探討如何創新中學體育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德智體美勞是我國強調的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其中體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兼顧一部分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過程中,中學體育教育也面臨著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本文從中學體育教育教學創新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并探討創新中學體育教育教學的具體方法,為提高中學體育教學水平提供一些助力。
關鍵詞:中學教育;體育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0)-13-251
一、中學體育教育教學創新的必要性
從根本上來講,創新就是指在教育教學中運用與傳統教育教學方法不同的手段,借此來達到改善教育教學現狀的目的,提高中學體育教育水平,培養更符合新課程標準改革要求的綜合人才。
(一)轉變中學體育教育教學單一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中學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十分單一,教師通常在講解理論知識后要求學生不斷地練習,整個教學過程死板、枯燥,不利于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運動意識和習慣。創新能夠有效改善傳統中學體育教育教學的教學現狀,豐富中學體育教育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而實現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
(二)提升中學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
與傳統的中學體育教育教學不同,在進行教育教學創新時,教師必須開動腦筋,不斷從教學能力、課堂控制、學生交流等方面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應對教學的創新要求,提高中學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當中學體育教育教學開展創新時,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這有利于中學的教師隊伍建設,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水平,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和服務。
(三)促進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創新不僅是改善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措施,還能夠有效提升中學體育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除此外,創新還是促進中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必要手段。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對個性化成長的潛在需求巨大,傳統中學體育的教育教學模式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反而會抑制他們的需求,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當中學體育教育教學進行創新時,教師在課堂中引入游戲教學法、多媒體教學等新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滿足中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使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享受體育運動,這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創新中學體育教育教學的具體方法
創新是新課程標準改革時期中學體育教育教學的重要工作,創新需要結合中學體育教育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從根本上改善中學體育教育教學的薄弱之處,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
(一)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中學體育教育教學
多媒體技術早已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的基礎配置,被廣泛應用于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重要的學科之中,但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還比較少,無論是頻率上還是總量上。中學體育教師要更積極地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上,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利用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形式的教學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體育知識,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對于體育知識的學習興趣。除此外,體育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讓學生了解體育技巧、體育運動規則,了解體育運動中的危險動作和保護動作,提高學生對體育理論的掌握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對安全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借助多媒體技術,教師還可以在理論教學中加入一些知識競賽等形式的教學活動,增加體育課堂趣味性,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體育方面的知識。
(二)將游戲教學法應用于中學體育教育教學
(一)研究問題。
1.學生對“英語教師教育類課程”在教育實習中的價值評價;
2.學生對“英語教師教育類課程”在課程設置、課程資源、教學方法、教育實踐方面的評價。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完成教育實習后返校的大四學生為調查對象,樣本由來自不同民族的185名學生組成。
(三)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是筆者在與教師教育類課程任課教師、英語專業學生訪談的基礎上,查閱文獻后,自行設計。為保證問卷質量,對30名學生進行了預測,根據調查數據分析了問卷的效度和信度后,修訂而成。調查問卷包括五個維度:“英語教師教育類課程”在教育實習中的價值、課程設置、課程資源、教學方法、教育實踐。為避免學生答題時具有傾向性,項目編排時穿插了5道反向題。問卷采用利克特量表。正式測試時,發放問卷185份,回收有效試卷168份,回收有效率為91%。借助SPSS(19.0)重新編碼問卷中的反向題后,分析了測量結果。
二、英語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現狀
外語系2010版的課程體系總體設置為“平臺+模塊”,教師教育類課程平臺包含教育基礎課程模塊、教育發展課程模塊、教育選修課程模塊。教育基礎課程模塊由基礎心理學、教育學原理、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實務、教育心理學構成,每門課2學分、共10學分,占總學分的4.59%。教育發展課程模塊僅包含“英語教學論”,2學分,占總學分的1.83%。教育選修課程要求至少修滿12學分,占總學分的5.47%,其中課程教學策略、語言學習策略、經典教學案例賞析、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為外語系學生的限選課,每門2學分。其余4學分需選修教育科學系所開課程。教育見習和實習屬于實踐課程平臺的專業實踐課程模塊,共分,占總學分的4.14%。甘肅民院運行三學期制,即每學年度包含秋、春、夏學期,后者僅有7周教學時間。教育選修課程集中在第6學期開設、教育實習在第8學期進行、其它課程均在大二或大三上學期完成。
三、結果與分析
(一)學生對“英語教師教育類課程”在教育實習中的價值評價
教育實習有檢驗高師教育質量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根據師范生的評價進行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的調整。關于學生對“英語教師教育類課程”在教育實習的價值,筆者設置為5級:很小、小、一般、大、很大,依次賦值從1至5。學生對教師教育類課程在教育實習中的價值評價均值從大到小依次為:英語教學論、課程教學策略、教學實務、經典教學案例賞析、基礎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學原理、英語課程標準標解讀、語言學習策略、現代教育技術。英語教師教育類課程各模塊在教育實習中的價值依次為:教育發展課程(均值為3.97),教育選修課程(均值為3.37),教育基礎課程(均值為3.19)。78.8%的學生認為英語教學論在教育實習中的價值大或很大、標準差(.984)也表明學生的意見比較一致。“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實習中的價值評價均值最低(2.82),這可能和有些實習基地缺乏多媒體設備有關。在教育選修課程模塊中,大部分學生認為“課程教學策略”和“經典教學案例賞析”在教育實習中的價值大,而“語言學習策略”和“新課程標準解讀”對教育實習的幫助較小。
(二)學生對“英語教師教育類課程”的評價
關于學生對“英語教師教育類課程”在課程設置、課程資源、教學方法、教育實踐方面的評價,筆者設置為5級:完全不適合、基本不適合、一般、基本適合、完全適合,依次賦值從1至5。
1.課程設置
英語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問題。其一、學分所占比例過小。教師教育類課程約占總學分的11%,占總學時的12.63%。75.8%的學生認為選修課學分過少,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求選修課程。教育選修課程雖說有12學分,但因為外語系所開設的4門課程是限選課,學生只能選修4學分的教育科學系所開課程。其二、教育選修課程開設時間過于集中。66.7%的學生認為選修課程集中在第6學期開設,安排時間過于集中。并且,每門課程30個課時,在一周內完成,教師和學生上課強度大,降低了上課的質量,不利于學生掌握授課內容。其三、重理論輕技能。73.2%的學生認為我院開設的教育選修課程過于側重理論講授,輕視技能訓練。60.6%的學生認為“教學實務”在教育實習中的價值大或很大,這正反映了學生期望在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習中掌握教學技能的心聲。
2.課程資源
其一、課程類型和內容單一。高達90.9%的學生認為不能選到自己喜歡的教育選修課程。63.6%的學生認為教師教育類課程種類較少、僅有18.2%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豐富新穎。在課程內容上對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基礎教育改革的動態沒能及時加以反映,缺乏時代感和針對性,地方民族教育、民族心理等內容從未體現。缺少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發展領域的課程。其二、班級人數過多。英語教師教育類課程大多數是大班上課,75.8%的學生認為班級人數過多。這導致課堂活動難以開展,學生無法在實踐中加深對教育理論的理解。其三、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系老師除了擔任本系的教學工作外,還要承擔全校的教育基礎類課程的教學任務。盡管學院在夏學期聘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但僅有15.2%的學生認為收獲大。27.3%的學生認為教師教育類課程的任課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
3.教學方法
90.9%的學生認為英語專業教師教育類課程的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66.7%的學生認為不能聯系中小學實際進行教學,72.5%的學生認為不注重學生體驗和參與。75.5%的學生期待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案例分析和實例講解。在教師教育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現自我的舞臺,使他們在參與探究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更加有效地掌握教學技能。
4.教育實踐
教師教育類課程目的之一是讓學生掌握從事教育、教學、管理和科研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形成較強的自我發展和創新能力,而教育技能的掌握來源于形式多樣的實踐。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課程設置方案中的專業實踐模塊主要包括分的教育見習和實習,實踐課程在整個教師教育課程中所占比例較小。60.6%的同學認為教育實踐環節薄弱,教育實習基地較少,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實習需求。有的實習基地地處偏遠,班級及學生人數非常少,實習生沒有充分的實踐機會。有的學校不需要英語實習教師,英語系的學生只能擔任其它課程的教學工作。97%的學生認為試講指導提高了他們的教學實踐能力,這和甘肅民院外語系重視試講指導工作,安排得當、組織得力、教師敬業緊密相關。作為教育實環節的教育實習,安排在第8學期,教育實習的第一周是教育見習時間。在教育實習前,學生接受中小學英語教學實踐的機會很少。這種教育實踐模式容易導致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的脫節,師范生的學習從時間上分成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兩個階段,理論學習階段缺乏實踐體驗與感悟的融通,而實踐學習中又缺乏理論及時有效的指導。
四、結語
學前階段素質教育離不開國學經典啟蒙教育。因為國學啟蒙教育能夠“把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道德理念,是歷代仁人志士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從學前階段開始推行國學啟蒙教育,幫助幼兒從小感受古人情懷,從而培植其愛國情操,也有助于幼兒繼承優良傳統、提高文化素養。中國國學經典是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流傳下來的,代表某一時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關的作品,是我們祖先在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精神財富,是歷史的活化石。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國學經典。無論通過口耳傳誦抑或是其他方式,國學經典都是需要代代相傳的。而學前階段是接觸國學經典的最早階段,是引導幼兒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時期。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很多幼兒園早就開展了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對孩子們開展基礎的倫理道德教育,讓孩子們誦讀《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經典;讓國學經典進校園,用祖國優秀的國學經典吸引學生、引導學生、熏陶學生、教育學生、塑造學生。將國學啟蒙教育與學前階段素質教育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并行不悖,收效顯著。
二、如何在學前階段實施國學啟蒙教育
1.在誦讀游戲中領悟國學經典內涵
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每周安排1—2次專項活動。專項活動包括誦讀,誦讀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如教師范讀、領讀、幼兒跟讀、齊讀、個別讀、分組競賽讀或者以朗誦形式呈現。但在誦讀過程中需注意時長。游戲因其有很強的趣味性得到很多幼兒的喜愛,它的形式和過程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能激起幼兒良好的情緒和積極從事活動的力量。在游戲中,幼兒可以通過扮演各種角色,從來達到規范自己行為的目的,作為教師,不僅僅要組織幼兒誦讀經典,更重要的是設計合理的游戲,讓幼兒自主教育。如可以根據《弟子規》的內容,設計《起床了》、《出門了》、《回家了》等游戲內容,讓幼兒在游戲中領悟《弟子規》中“出必告、返必面”的優良傳統美德。
2.利用環境創設開展國學教育活動
幼兒園是學齡前兒童每天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幼兒主要的生長環境之一,他們不斷地與環境互動,所以,環境具備教育的功能,那么我們可以在環境布置中充分體現“學國學、知禮儀、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如閩南的提線木偶、花燈等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學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在泉州市區很多的幼兒園中,我們都可以在醒目的位置看到這種國學藝術,以便豐富幼兒的傳統文化知識;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都能巧妙滲透其中的禮儀典籍內容,將國學經典和幼兒園環境有機結合,于細處著眼。例如:班牌、家園共育、走廊、樓梯、盥洗室等等。如主題墻上“公共汽車”中的“長者立,幼勿坐”,“寶寶餐廳”里的“對飲食、勿挑揀”,寶寶客廳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等等讓幼兒們在學習、游戲中與環境互動,理解上述禮儀典籍內容,逐漸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
3.利用家園共育擴展國學啟蒙教育
“異化”(alien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alien-atio,有脫離、轉讓、出賣、受異己力量支配等意思。異化作為哲學概念,其含義是指個體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然后這一對立面又作為外在的異己力量反對個體自身。筆者認為,教育關懷的異化是指在功利性教育觀念驅使下,教育關懷走向了片面性和形式化,從而迷失了關懷的本意,扭曲了關懷的本質,最終導致關懷成為“虛假的關懷”或“無意義的關懷”。教育關懷本應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手段,但在高等教育發展的今天,它已逐漸異化成與高等教育目的背道而馳的對立因素,成為影響大學生品格發展的異己力量,其表現如下:
(一)關懷對象的異化,導致關懷價值的錯位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關注學生發展,引領學生成長”是教育關懷的真正價值所在,是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使命。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教育的經濟功能被日益凸顯,高等教育似乎已經成為國家經濟騰飛和個人獲取職業成功的重要途徑。在現實和功利面前,一些高校將傳授和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作為教育重心,最重視的是學生擇業、就業問題。在此教育理念的導向下,教師育人更為關注的是學生學業成績的優劣、就業競爭技能的高低,而忽視了對學生合理需求、學習體驗及情感狀態的關懷,忽視了學生也是作為生命的個體,缺乏對學生生命的關注、對學生精神的關懷。這導致教育由一種基于信念的行為,變成單向的知識傳授和技術訓練行為。學生蛻變成了知識、技能的容器,缺乏個性和活力,情感自私冷漠,品德令人堪憂,這與高校德育落實不到位,尤其是關懷教育的缺失有關。
(二)師生交往關系的異化,導致教育關懷的嚴重缺失師生關系是學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學校開展各項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是師生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前提和最直接的途徑。師生關系作為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成長氛圍的構成因素之一,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然而,近些年來高校師生關系卻呈現出疏離與松散的不良態勢。首先,伴隨高校改革,許多綜合型大學頻頻組建,多校合并,規模擴大,致使一所大學多個校區林立,地域的分散性導致教育空間人為地被拉長變寬,這在客觀上造成師生缺乏交流溝通時間和地點的同一性;其次,當前各級各類高校生源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學校為了“打造學校品牌,擴大辦學知名度”狠抓教學質量和科研成果,教師們整日奔波于教學和科研之間,雙重壓力之下他們早已分身乏術,導致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與學生交流溝通;再次,傳統的教師觀使一些教師難以放下“學者”、“師傅”的架子來面對學生,難以與學生真正平等地進行交流,依然維持的僅僅是“教與學”的師生關系。總之,松散的高校人際關系已經成為滋長學校關懷危機的溫床,日趨割裂的師生關系,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只有冰冷生硬的課堂講義,教師無法讓學生感受到真誠的關愛和幫助,這些都加劇了師生間的疏離與冷漠。
(三)關懷責任的異化,導致關懷效果的式微教書育人是每一位教師應有的義務和責任,但是一些教師認為大學生已經成人,既然教育倡導“以人為本”,就應該放手讓學生們自主、自理、自行其是,殊不知,這樣的放縱和不負責任的做法,只會導致思維簡單片面、社會經驗缺乏的大學生在社會多元價值中、在激烈競爭下不知所措,陷入迷茫的境地,進而產生厭世、悲觀的情緒。更有教師認為,“教好書,上好課”是自己的本分,關懷學生是輔導員和學生工作者的事情。這種教師對育人責任的推卸與旁落,是造成多年來高校德育“一條腿走路”現狀的重要因素,大大削弱了高校德育的實效。冷漠且缺乏責任心的教師是不可能培養出有愛心、對他人及社會有所擔當、勇于承擔責任的大學生的。
(四)關懷方法的異化,導致負面效果的產生教育得法才能收到成效,育人實踐中,由于一些教師關懷能力不強,關懷方法不當,反而使關懷教育產生諸多負面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形:
1.一廂情愿型關懷。有句諺語說得好,“一個人的美味在另一個人卻可能是毒藥”,這說明每個人的體驗和感受都具有獨特性。因此,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必須根據學生的個體體驗和感受。關懷始于教師的關懷行為,完成于學生的被關懷感受。然而,現實中的一些教師無視學生的需求和感受,往往出于自身的行為習慣和喜好進行種種錯位的關懷,或者對班級所有學生施以普惠的一模一樣的關懷,這種關懷常常與學生的關懷需求相悖,使得學生根本體驗和感受不到教師的關懷,自然不能達到應有的育人效果。
2.選擇型關懷。一些教師更偏向于關懷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偏向于關懷外貌舉止討人喜歡的學生,而較少關懷學習成績不突出、表現不好或者有缺陷的學生。這導致關懷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不公平性和歧視性,長此以往,未被關懷的學生對教師必然產生抱怨和疏離。3.被動型關懷。一些高校的學生管理部門或上級組織會向各學院下達關懷幫扶困難學生的任務,一些教師為了完成任務,開展一系列應付差事式的關懷活動,由于這類關懷行為是被動的甚至是被迫的,所以這種帶著消極情緒、缺乏真心誠意的關懷只會使學生產生反感和抵觸。4.過度責任型關懷。新任輔導員或青年班主任大多存有“過度責任心”傾向,他們對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不夠信任,凡事親力親為,將班級大事小事全權包攬,為學生操碎了心,一旦遇到學生不理解或不領情,心里又覺得憋屈不解,然而,學生卻把他們做的這些事情當作是理所當然,久而久之,教師工作效率不高,學生也逐漸喪失責任心和主人翁意識。
二、高等教育中教育關懷的本質及回歸
西方關懷倫理學派著名代表人物內爾·諾丁斯認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強化經濟功能,而是要培養“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關心的品質。美國當代精神教育問題研究專家米勒在重新反思“什么樣的人才是受過教育的人”這個傳統的教育哲學問題后,認為只有精神世界獲得高度發展的人才是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教育本性就是對人性、精神性的關照與關懷,從而不斷塑造人的心靈,構建人的精神世界。由此看來,教育關懷的內在的、本真的意義應該落實到受教育的主體———學生,可以概括為:在愛和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從學生外部學習生活和內部心理、生命、情感等方面進行高度適當的關心,從而引導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成長。這一本質概括蘊涵著以下幾個方面:
(一)“愛”與“尊重”———教育關懷的前提關懷教育是以關愛為主要行為方式,關心他人,關注成長的一種教育。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關懷是指教師作為師生關系中著重付出的一面,對學生無私的關注和給予以及對學生的責任感、理解和尊重。這種關懷關系是建立在理解背景之下、平等基礎之上的尊重。在教師的關懷下,伴隨著教師對學生的“愛與尊重”而展開的德育蘊含親情和友善,包含著親切和信賴。只有情感上的親近交融才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融洽相處和有效溝通,才能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班級環境,才能使學生在接受教師的關懷和教育下,有效地促進其良好品性的形成。總之,教育關懷要真正體現人的價值、尊嚴,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宗旨,自始至終貫穿“愛”這根主線。
(二)教師關懷能力———教育關懷的關鍵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充滿關懷的事業,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是有頭腦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且是代表人類前途和發展命運的人類群體中最富活力的成員。”這一對象的特征決定了教師必須懂得關懷,懂得怎樣去關懷,這便是對教師關懷能力的訴求。首先,提高教師對學生合理需求的感受和識別能力。從學生實際的合理需求出發,應成為教育關懷的核心理念,也應成為教育關懷的實踐取向。教師力戒將其教育目標僅僅局限在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方面,而是要關注學生的想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去感受學生的希望、夢想,去體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掌握學生的興趣、能力,從而滿足學生心理和精神發展等多方面的合理需求。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心靈有特別的感悟力,既能聽“話”,又能聽“聲”,包括對聲調、手勢、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識別能力,這樣才能破譯他們的言外之意或言下之意。善于透過學生的外顯行為,迅速、準確地理解學生內在的真實感受和行為動機,并及時給予關懷和鼓勵。其次,提高教師的關懷能力,改善關懷方式。1.教師首先必須成為關懷型的人,積極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教師要善于從關懷的視角反思自己的關懷經歷和言行舉止,在與學生交往時,強化與學生換位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避免用已有的慣性思維來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當教師對學生的真誠關懷觸動了學生的心弦時,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在體驗和感受教師的關懷過程中,他們明白了什么是關懷,并以教師為榜樣,去模仿,去關懷他人。
2.提高自身的人際智能,掌握與學生對話和溝通的技巧。人際智能即人際理性,是指對他人需要、利益、情感等語言或非語言符號的準確觀察和理解,并能通過相互讓步或發現彼此共同的興趣點而達成平衡共識的能力。人際智能是激起教師關懷行為的充分必要條件。教師只有掌握了與學生溝通的技巧,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才能使學生樂于與教師交流,才能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懷。
3.有意識提高對學生的認可度。認可即教師對學生優點的確認和鼓勵,教師要賦予學生與現實相符的積極的自我形象,唯有此,學生才能產生較高的自我認同感,才能形成積極的追求,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質。
4.教師要積極營造關懷的育人氛圍和民主的管理環境,為師生良好關懷關系的建立提供文化和制度上的保證。關懷教育的關鍵是良好的關懷關系,這是以平等、尊重、對話以及寬容等為基礎的民主和諧的關系。惟有在民主、和諧、彌漫著關懷和集體溫暖的班級氛圍中,師生間才能敞開心扉,真誠坦率地溝通交流。
(1)欣賞歌曲《不想長大》并討論: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你們長大了?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有的同學說長高了,有的同學說長小胡子了,有的同學說女同學的胸圍大了,還有的同學現在想法多了,女同學的煩惱多了,大家的脾氣也長了,家長老師也說我們開始叛逆了。面對初中學生生理、心理上的變化,要引導他們,并讓他們明白這都是人生必須經歷過程,就如桃樹開花,東風正勁。
(2)討論:你是如何理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和“長大不成人”的?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有的同學舉出了有人一遇批評就走的例子,也有的同學舉出了南京某名牌大學的陳博士當乞丐,逾越了自食其力的倫理底線的例子,這類人就是一種“長大不成人”的表現。
(3)出示名人“有肩挑擔子”的故事:劉胡蘭14歲,“生的偉大,死得光榮”;伏明霞14歲,是奧運史上最年輕的冠軍;舒伯特僅1815一年內就創作了250余首歌曲。
(4)展示有關“責任”的名言,例如,“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等,然后讓學生說出感受。
(5)找出自己的一個優點,看你能堅持多久,并且有進步。同時,找出自己的一個缺點,看多長時間能夠改掉,或保持多長時間不反復。
二、以情動人,初中教育例談加強學生的心理疏導
在初中思想教育中,要想找準著力點,必須要有針對性,要有針對性就必須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要研究的深透,就必須走近學生,掌握第一手資料,要知道學生喜歡什么、討厭什么、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如果僅僅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想情感教學,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情感漠視,對學生來說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走進學生的方法有很多,經常性地和學生“閑談”,他們會在一種放松狀態下,很自然地講出班級里的各種小秘密,也會不知不覺地講出他們心中的快樂和煩惱。教師可以通過課間游戲的方式分析學生的心理,還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式間接地了解學生的情感表達方式,還可以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
記得有一天,一個女生找我聊天,聊著聊著,她的眼淚就出來了,怎么回事呢?她說:“老師,我想死了?”“那你想好怎么死了嗎?”我故作鎮定地緊追了一句,然后在心里祈禱:千萬別告訴我,已經想好了怎么死。“老師,我還沒想好。”她說。謝天謝地,我知道,就目前狀況而言,還不一定要通知家她家里人,說不準,我就能做好她的思想工作。“老師,人怎么就那么可怕的呢?我們班上有個男生叫李XX,他想和我交朋友,我開始是不同意的,可他的一幫朋友都在我面前說他的好話。后來,我還是和李XX交上了朋友,但是交上朋友后我才發現,他會抽煙,抽煙可是不好的事啊。我哥哥原本是我的偶像,上高中的時候,他在班級里成績都是前三名,可是后來他抽煙,高考時,只考取三本。在結婚后,他還經常打我嫂子,你說可怕不可怕?”我說:“那你希望他如何做呢?”“自然是希望他把煙戒了。”“怎么戒呢?”于是我就和她商量,她沉思了許久,最后想出了五種戒煙的方法,其中有一招是“美人計”,我對她的策略進行了探討,讓她自己認識到有些策略的把握要拿捏分寸。我們又接著探討:如果李XX把煙戒了,又該如何處理和他的關系呢?這樣處理的利弊在哪里呢?在誘導的過程中,對于她如何處理與李XX的關系,其實是不能幫她決定的。筆者在與學生的長期交流中,發現這種誘導的方式效果常常優于訓導的方式。
一、遵循評價原則,給初中生提供持續不斷的英語學習動力
學生的英語學習活動可分解為初一、初二、初三不同的年級段,在不同的年級段里,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評價要注重整體性。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英語素質的考查,要從“英語知識與運用能力、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全面地進行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也要關注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成功運用英語的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幫助初中生建立起英語學習的自信、自強的心態。初中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結果既存在著必然性,也存在著偶然性。傳統英語教育活動中,學生主要是以測驗為本位的學習,以英語學習情況來預測學生未來能否成功。這種狹隘的教育觀直接導致了悲觀的學生觀,即只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是成功的,而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是要失敗的。實踐證明,采用描述性評價話語來反映學生英語學習的參與程度、交際運用的主動性、交流方式的創新性等,可以更加真實地反映我們目前的初中英語教育現狀。英語教育的任務是教會學生一門語言,其結果是靜態的,而教學語言的過程卻是動態的。只有對初中英語教育進行動態的過程評價,才能真正有效地調控學生學習英語的行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英語素質。要十分關注學生英語學習的過程,加強形成性評價,把平時的測驗、作業哪怕僅僅只是一次口語操練都作為評價的機會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促進學生的轉變與發展。要把評價自始至終貫穿于平時的英語教學過程中,以發展的眼光來客觀地評價學生英語智能的發展。同時,初中英語教育評價不是單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或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而應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雙向選擇、互相溝通和彼此協商。這樣評價才能真正成為教師、學生、教育部門管理者、家長或社會其他人士共同積極參與的互動性活動。
二、完善評價方式,為初中生營造更加人文的英語學習環境
如何使目標評價達到最優化的效果呢?我們在這方面也進行了嘗試,如對話課上引導學生從感知對話到熟悉對話,從練習對話到嘗試對話,從表演對話到自由對話,這一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學生對自己目標評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弱化了對目標的整體性評價,而強化了對目標的過程性評價。這是目前初中英語教育中最傳統、最常用的評價方式。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今天,我們對這一評價方式進行了全新的詮釋,擯棄以往那種以“RightorWrong”衡量學生英語學習行為的做法,代之以激情、激趣。在組織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實施學習效果的比較,讓基本功扎實的與扎實的比,讓基礎薄弱的與薄弱的比,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競爭欲。引導學生評價自身的優勢,或口語流利、或語音純正、或交際大方、或詞匯量大;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劣勢并發現自己進步的跡象或趨勢。讓學生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即時評價的主人。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以往在一堂課結束后,也有一定的評價方式,或找學生座談,或寫篇教后記,僅僅流于形式或是粗線條的評課,并未真正切中肯綮。而寄語評價主要是圍繞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的互動式評價。學生通過這張表評價了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評價了他人在課堂上的表現,了解了教師對自己課堂表現的評價,真正體現了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同時學生有了選擇教師教學內容、評判教師教學得失的權利。而教師在以寄語式評價表為載體的交流過程中,很好地營造出平等、民主的評價氛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里更容易接受各方面的評價,更容易積極主動地揚長避短、健康發展。
作者:曹剛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