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2: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學與生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普通心理學;課程教學;教學模式;教學原則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教育學科的理論基礎。該學科是研究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的學科,是心理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學好這門課有助于學習心理學的后續課程,有助于學習其他的教育理論和提高教師職業技能。
《普通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知識、抽象內容比較多,對于“教”和“學”來說,都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學”,相對說來難度更大。因此恰當的通過教學模式、方法、優化課程資源等,能促進學生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學發展的一般趨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一、普通心理學課程教學過程堅持的原則
1、明確普通心理學的教學目標
普通心理學的教學目標是要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的“一般”知識和“基礎”知識,使學生了解心理學的知識、掌握心理學發展的一般趨勢。該學科的學習,應達到三方面目標:
(1)認知性方面。通過學習普通心理學課程,使學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學知識脈絡,認識掌握基本概念、規律、原理等;識記理解普通心理學重點、難點內容;學會運用普通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解釋現象;
(2)技能性學習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初步具備運用普通心理學的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將普通心理學理論運用到實際,提高學習管理心理學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楦胁粌H指學習興趣、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生活態度、求實科學態度、寬容人生態度。價值觀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
2、堅持理論與實際的原則
對教學內容的教學,堅持理論與實際結合,以促進理解與應用。運用學生實際學習、生活中案例與理論知識的結合;理論與實際結合也包含講練結合思想。理論與實際包括學生整理筆記、做習題、做小論文等。做好學生的體驗活動。
3、教學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理論的傳授的原則
普通心理學處在“入門”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論、基本實驗、基本原理的傳授的原則,有利于學習心理學其他分支課程,有利于學習的正遷移。
4、堅持教學過程的教學互動,發揮雙主體的作用
發揮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作用,既不單純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也不過分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為此教師要系統、準確、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學內容,學生要在學習中以積極的態度投入才能做好學習過程的主體。
5、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運用心理規律進行教學的原則
知識是無限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掌握知識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運用思維、記憶、強化規律、學習理論等促進教學。
6、重視學科發展前沿的介紹
心理學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各個學科都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緒對認知與行為的影響、智力理論的新發展和社會心理學理論與技術的進展等。
二、普通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為提高教學效果,增強教學質量,普通心理學課程,應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講授內容的不同進行教學。
1、在講授中“分析、案例、互動”相結合教學模式與方法
普通心理學課程的重點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規律等。所以要細致講解分析概念與規律、分析概念與規律的每一部分內容;使學生對心理學概念、規律、原理、理論有所理解。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直觀性,所以運用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心理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釋一定形象化、要聯系生活實際。通過互動了解學生的理解。
2、體驗、討論、教師導向結合的教學模式
創設問題情境叫學生進行討論,對某種理論或某些有普遍性的問題組織專題研討、寫課程小論文,既可以發揮學生主動性,也可以使學生加深了對心理學概念、原理、理論地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師的職能是針對學生的理解情況進行導向。
3、課堂學習與課后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擴大學生的視野,既補充了課堂教學的內容,也為學生學習知識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基礎,加深了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同時也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的機會。另外,每章講授結束之后,適當安排作業與練習,鞏固學習效果。布置各種不同的作業,如案例分析報告,評價報告等。
三、課程資源的建設
1、精選教學基本內容
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葉奕乾等主編《普通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春興主編《現代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蘭主編《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黃希庭著《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張述祖著《基礎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譯《心理學與生活》人民郵電出版社。這幾本書比較經典?!〗處熢谧屑氶喿x基礎上,形成一個有層次、有系統、有深度、有邏輯性的,既有實用性又有學術性教學內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資料與圖畫資料
為學生的學習增加有趣的與形象性材料。
3、關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學科新成果的內容。
四、課程考核體系構建
科學的考核方法既能夠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又能使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荚噧热輵⒅乜荚u學生基本知識與應用能力的培養。既要能夠考評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考評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綜合性、創造性應用知識能力的考評。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在輕松的氣氛中讓學生學好知識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學生是主體。因此,在教學之前,認真細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通過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不斷探索,嘗試各種教學的方法,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為生物課單單做好這些還遠遠不夠,要讓生命活動的過程留在學生的記憶中。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提高課堂的時間效率是關鍵。
首先,我常常利用網絡資源、各類相關專業的書報雜志了解現代生物科學的動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學成果介紹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開拓自己的教學視野和思維。我在教學中,同時也鼓勵學生收集身邊有關生物的問題,在課堂上開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討論關注問題的天地。通過這樣的資料互動形式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體現生物學科的社會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和情感緊密聯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教學中,我常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如生物標本制作,小論文的撰寫,創意作品,還與開展昆蟲名稱的認識比賽。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既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求知興趣,也增強他們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外科技活動把生物課堂延伸到課外,為他們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提供了機會,通過發現、探索和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升華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養生物科學的后備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容易被感知,人獲得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獲也越大。因此,課堂上,我習慣通過媒體影片、實物觀察、實驗操作、掛圖演示、實地參觀、事例說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后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也讓學生能夠更多的參與到課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時,課堂上我重視德育的滲透工作,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陶冶他們愛自然、愛科學、愛祖國、愛勞動的思想情操,樹立關心生態環境等的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
通過兩年的努力,我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迎合學生好奇心強的特性,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把課堂與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為主,讓生物課的范圍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上基本創建了一個師生同樂,以生為本的課堂氛圍,學生們都喜歡我的課,所教班級的生物統考成績均能保持前列。同時,教學過程中,我善于總結經驗,撰寫學術論文,和同行進行交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XX年撰寫的論文《淺談生物課教學中的趣味教學》獲禪城區優秀教育論文二等獎并在學科論文交流大會上宣讀,創新活動設計方案獲禪城區XX年度一等獎。我積極地擔任學校的生物公開課任務,積極參與區鎮有交流活動、培訓課程,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對象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最為根本的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有著自我覺知的人,因而研究對象并不是被動的反映客觀世界,而是主動的建構自己的內心世界。在建構心理世界的過程中,文化環境提供了意義資源。因此,心理學的研究方式也應該與自然科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必須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特征,確定適合的研究程序與研究方法。’
2.2大學生心理的校園文化特性
根據前述有關心理學的文化轉向的理論,心理具有文化的屬性,文化對于心理行為方式的影響不容忽視。而在大學校園中,以高素質人才‘培養為根本目標而形成的校園文化,其文化環境存在的獨立性、完整性和系統性,都是其他社會亞文化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校園文化對于處于其中的大學生心理的影響也更為顯著。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成長的作用機制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深入研究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的作用機理,才能更好地發掘校園文化中蘊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1、物質環境對心理的影響
依據有關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個體總是處于一定的環境之中,“環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體系,它為我們提供直接而真實的感覺刺激,即環境信息?!?個體在通過所有感官獲取環境信息的同時,其心理也會受到環境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就有不同環境對人心理的造成不同影響的描述,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在“陰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環.境里,人們的心理狀態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钡窃凇按汉途懊?,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鄰游泳;……”的環境人們的心理狀態是:“心曠神怡,寵辱不驚,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蔽?,田浩.文化與心理學研究方式的變革[D].長春:吉林大學,2006,馬鐵丁.環境心理學與心理環境學【M〕.國防工業出版社,19%:164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大學生心理的校園文化特性質環境的光彩、顏色、聲音、溫度、形狀、構造等等,或多或少都會對處于其中個體的心理產生影響。以色彩為例,紅色使人朝氣蓬勃、充滿生機與活力,但容易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黃色使人感到溫暖、輕快、鎮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藍色使人感覺恬靜、柔和、涼爽,可以減慢心率,降低血壓。綠色寓意生命、希望,象征和平、自然,給人清新的感受,能調節神經系統,活躍思維,消除緊張情緒。白色清純、素雅,讓人感覺安全,利于靜心休養,鎮定煩燥情緒。整體而言,優美的校園環境,讓學生感到心情舒暢、愉悅,并能激發學生的美感,豐富審美表象,促其審美情趣的高尚化,提高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而相反,昏暗、臟亂的教室則會讓學生感到煩躁、甚至厭惡。
2、群體心理作用
群體是指“一群人有共同目的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組成的人群集合體”’。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人們結成的各種群體,不是靜止不變,而是處于各種因素不斷互相作用和相互適應的過程中,因此,群體不是個體的簡單集合,而是一個動力整體,是一個系統,其中某一部分的變化也會導致其他部分的狀態發生變化;群體的行為通過協作活動所產生的力量,會超過各個人單獨活動的力量總和。這是因為群體具備將個體力量聚合成新的力量的功能,其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這表現在社會助長作用和社會抑制作用、群體規范的影響、群體壓力與社會從眾行為等。而在大學生群體中,上述影響具體的表現為大學生群體能夠滿足學生個體的心理需要,產生歸屬功能,認同功能,支持功能和塑造功能。任何群體成員都有許多需要,有些需要通過學習可以得到滿足,而有些需要則必須通過群體來滿足,例如,安全需要、自尊需要、交往需要、歸屬需要、社會化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等。一個學生當他屬于某一群體時,會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產生一種歸屬感,特別是在涉及到群體利益和榮譽的情境中給人產生更為強烈的歸屬感。大學生群體具有認同功能,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對成員有吸引力,而個體也往往自愿接受這一群體的影響并與其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心理傾向;個體的思想、觀點、情感特征、行為方式和具體業績等若符合群體的要求,便會得到群體的支持,而這種支持又會強化個體的思想、情感、行為和業績,增強自唁心,推動個體前進。大學生群體對學生個體還有塑造功能,按照規定要求評價各成員的言行和成績,規范各成員的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個體可以通過群體實現個人力量所不能勝任的事情,可以相互勉勵,共同進步,相互關心照顧,解除精神上的空虛和無聊以達到健康心理。大學生個體的價值觀主要來自于他所生活的社會,特別是來自于他所屬的群體,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也受到他所屬群體的巨大影響。這說明群體價值趨向、群體心理對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有多么的重要。群體心理的形成后不是一成不變的,除了群體內部變化引起群體局部或整體變化外,外力作用對群體心理亦會產生影響,特別是對可塑性較強的大學生群體。而校園文化恰恰是這樣一種非常有效的外力,它能夠營造一個積極的、向上的、健康的大環境,通過影響、引導大學生群體,達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最終目的。 3、環境因素對創造性行為的影響
創造能力是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且是較高層次的一個方面。從創造性來分析,人類創造性的生態學理論研究者哈弗林頓通過多階段的分析,提出了兩個平行的生態系個體資源與生態資源。前者指的是個體的認知技能、人格特質等,后者指的是對創造性具有影響的環境性因素,如關于智力的、審美的社會標準,合作與競爭的形式,信息與訓練的獲得等。當然,在本文中我們關注的是生態資源,即環境性因素。哈弗林頓認為生態資源對創造性加工產生影響的機制是匹配,創造加工對創造活動的個體與環境提出很多要求,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創造性就不可能產生。生態資源主要是通過促進人格資源的表達而發生影響,如果創造性活動要求個體具有勇氣,而生態資源具有鼓勵勇氣的特征,人格資源的要求獲得滿足的程度就更高。哈弗林頓認為創造活動一般受到心理社會的利益追求的激發,有必要進一步去構建這種動機關系。從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說,對于創造性加工活動,個體資源與生態資源是兩個平行的生態系,都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生態資源即環境因素蘊含與創造性活動要求匹配的資源,促進個體產生動機,利用個體資源,實現創造性活動。心理健康與成長對環境提出要求,環境的好壞,將影響學生適應和改善環境的動機和方式,從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2.2.2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功能體現
1、陶冶功能
校園文化的陶冶功能,主要是通過給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制度環境與精神環境來感染情緒、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首先,優美的校園物質環境,可以讓身處其中的校園主體有意無意間受到感染和影響。鳥語花香、濃蔭蔽日的校園環境,令人心曠神怡、精神振奮;整潔的教室、明亮的光線,會使人心情恬靜、舒暢;年代久遠的建筑、前輩大師的塑像,讓人心生敬畏與自豪……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非常重視校址的選擇,他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生心理的校園文化認為:“天然環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關系?!被谶@種看法,他提出了選址建校的五項目標:“一要雄壯,可以令人興奮;二要美麗,可以令人欣賞;三要闊大,可以使人胸襟開拓,度量寬宏;四要富于歷史,使人常能領略千百年以來之文明,以啟發他們光大國粹的心思;五要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觸外界之思潮,以引起他們自新不已的精神?!?/p>
其次,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可以讓被教育、被管理者感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并影響他們在將來處理事情時的態度和做法。在對校園主體特別是學生的教育管理過程中,與單純的批評教育、生硬的管理者姿態相比,激勵、引導等方式、親切的朋友的角度更容易為學生接受,不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梢栽谄叫撵o氣中實現教育和管理的目的,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現并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接受對方的教育或管理。并且這種人性化制度管理方式還會影響被管理者的處事態度,使他們在以后處理類似事情的時候,也會采取積極的態度和人性化的方式。
再次,校園精神環境對大學生的陶冶作用更為明顯。校園精神以大學精神、學風、教風、人際關系等方式表現出來,對學校的各個方面起指導性的作用,給置身于其中的大學生以深刻而深遠的影響。學風踏實嚴謹,就容易形成刻苦好學、鍥而不舍、孜孜不倦、兢兢業業、實事求是的品格;人際關系融洽,就能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溫暖以及幫助他人的快樂。校園文化通過各種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精神的因素的綜合作用,于潛移默化中感染了情緒,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靈。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陶冶教育,是其他任何形式所無法替代的。
2、導向功能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的導向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校園文化所建立起的自身系統的價值和規范標準,影響和引導大學生的行為心理,制止不良行為的發生,通過各種文化活動,逐步把學生引導到校園文化所確定的價值目標上來。從社會大環境的角度來看,盡管大學生的主要生活限于校園以內,但校園的開放性、網絡的盛行、學生自主性的增強等因素的存在,使社會文化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有增無減。對于來自國內社會甚至國際社會的各種新觀念、新思潮澎無不引起大學生的關注和反思,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他們的價值取向。而校園文化便成為社會文化作用于大學生的緩沖帶,通過顯性或隱性的方式,校園文化幫助大學生對社會文化中的各種觀念、思潮進行正確的評價、鑒別、取舍,引導他們提高認識、提高政治思想素質,最終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正確的價值取向。從校園建設的角度來看,每一所高校在追求發展的既定目標之外,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有的嚴謹務實,有的自由活潑。不同的文化氣質和行為方式在有形無形中也會影響、引導學生個體形成相近的文化氣質。例如,“各高校圍繞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生心理的校園文化特性各自的發展目標而開展的各項創業活動,廣大師生在實踐中所體現的創業精神,對每一個學校成員都是一種鼓勵,一種愛校、建校的動力,對新進校的學生、老師更是一種召喚,一種要求,一種期望,使他們很快地接受高校文化的引導,認同高校文化中包含的團體意識和價值理念等?!薄?3、塑造功能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的塑造功能體現在能力塑造和人格塑造兩個方面。一方面,豐富的校園文化為大學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下,大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通過積極參與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使他們各自的組織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鍛煉和提高。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滿足了大學生求知成才、開展社會交際、鍛煉能力、提升自我等各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過校園文化所創設的優美的物質環境、和諧的制度環境以及良好的精神環境,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影響和熏陶,對他們良好素質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塑造力,使他們能在輕松偷快的校園文化環境中,自然地塑造健康的人格。
4、凝聚功能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的凝聚功能,體現為校園文化能夠在學生中形成一種向心力,一種團結一致的合力作用。校園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體現在校園精神文化上。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它主導著校園文化發展的方向與具體形態,一所學校與另一所學校的區別主要就是校園精神的差別。居于校園精神文化最深層的是校園人共同認同的價值觀,它對大學生的精神狀態、行為方式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白鳛閷W校師生員工共創和認同的價值觀念,校園精神具有無形的不可低估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認識并體驗到彼此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道德情操和行為規范,會使生存于同一所學校的人們彼此之間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并進而升華為強烈的歸屬感、責任感,從而把大家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并生動地以“交大人”、“清華人”自居。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理想目標,就是使身居校園中的大學生們時時處處感受到師長的愛護和集體的溫暖:同學之間,大家團結友愛、互相鼓勵、互相關懷;師生之間,學生尊敬師長,老師愛護學生。而在他們將來走出校園后,又會以曾經身為這所學校的一員而感到自豪,會為維護母校的聲譽、為母校爭光而努力奮斗!這種凝聚力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使得無論是在校生還是校友都自愿地、積極地團結起來,共同為學校的發展而奮斗
2.2.3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特點
1、影響方式的潛隱性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機制,既包括了能動的理性因素,同時又包含著被動的感性知覺因素,并以非理性的因素為主。校園文化往往具有規范性,但具體的規范與管理方式更多的是潛在的,不具有強制性。這種潛在的教育方式將具體的教育目的隱含于教育過程中,學生對教育者的教及自己的學都沒有明確的意識,而是在無意識中接受到教育者所要傳導的意義,教師是通過無意識強化的情感共鳴影響學生的心理、觀念和行為,從而能夠繞開意識的障礙,避免了學生對說教式教育的反感和抵觸,保證育人目標的實現;同時學生以被尊重的主體角色進行交往,體驗著參與者的價值感和自尊感,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與發展產生深刻的激勵作用,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會使學生畢生難忘,而且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2、影響范圍的全面性
不同于某種制度的制定或者某一模式的選擇,校園文化是伴隨著學校的出現,伴隨著某一所高校的建成而逐漸萌芽、發展起來的。校園文化涵蓋了學校課堂教學內容以外方方面面,幾乎無所不存、無時不在。它不僅涵蓋了以校園建筑為主體的整個校園景觀,也涵蓋了教室、宿舍、食堂的特殊的文化氛圍;不僅涵蓋了教學系統,也涵蓋了行政和后勤系統;不僅涵蓋了學生的課外活動,也涵蓋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不僅涵蓋了歷史傳承的校園精神,也涵蓋了新形勢下學校制度文化的創新……校園文化內容的廣泛性決定了它與生活、學習于其中的大學生的密切關系,任何一個在校生幾乎無時無刻不與校園文化發生著聯系,受其影響;同時這種廣泛性也使得校園文化的影響波及學生生活、學習甚至休閑的方方面面。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全方位和多層次的滲透式影響,也要求教育者們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進行更加全面、精心的控制和設計。
關鍵詞:大提琴 表演怯場
大提琴演奏者大都是通過舞臺表演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筆者通過長期地大提琴教學實踐,對學生在演奏中暴露出來的普遍問題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發現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演奏得非常熟練的曲目,在考試和舞臺表演中卻往往不盡人意。其問題根源是舞臺表演心理因素造成的,即“怯場”?!扒訄觥币呀洺蔀榇筇崆傺葑嗾呶枧_表演的嚴重障礙,因而有必要深刻地揭示怯場心理產生的機制、危害、并找到解決辦法。
一、表演“怯場”的概念
“怯場”是指在比賽和類似比賽性質的活動中,因為環境的變化,學生出現不適應狀態,從而表現出過分焦慮、恐懼和逃避等心理狀態。大提琴表演“怯場”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會出現手指和手臂僵硬、心跳加快、思維空白、節奏不穩、呼吸不順等癥狀。心理學家在對焦慮情緒的研究認為:適度的緊張情緒對于心理素質好、應對能力強、準備充分的人,會產生積極效果、超長發揮;但是過度的焦慮情緒且不能自我控制,就會出現反效果。
二、表演“怯場”的影響因素
(一)表演“怯場”的表現
“怯場”是音樂表演中的一種“常見病”,在大提琴演奏中普遍存在,一些藝術家如卡薩爾斯、馬友友等,都會出現舞臺緊張,這是人類的一種與生俱來的反應。
心理表現:演出前情緒過度緊張、焦慮、心緒不寧、恐慌害怕,演出后會出現心理活動暫時中斷,嚴重的甚至出現思緒混亂并出現了暈場現象。生理表現:臉色蒼白、手腳僵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汗腺分泌過盛、活動能力和記憶能力大為下降,甚至瞬時記憶失常,腦中出現樂譜空白,使演奏效果大失水準。
(二)表演“怯場”的影響因素
心理學家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傾型與內傾型兩類?!皟葍A型”性格的人重視主觀世界,性格孤僻害羞、沉默寡言、缺乏自信,這種性格的人很容易怯場。由于性格上的特征,他們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對于遭受失敗的反應也比其他人強烈。人們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心理因素的作用, 表演藝術對心理素質的要求更高。有些學生在準備或參加表演過程中信心不足,對自己的記憶力產生懷疑,尤其是篇幅較長的或曲式結構不清楚的。例如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第一組曲前奏曲節奏相同,音樂線條流暢,只是音高發生變化,從而使得背譜更加困難。生理因素是先天條件非本人能改變或左右的。大提琴的表演技巧是建立在基本功掌握上的,對于基本功的訓練,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進行。
三、大提琴教學過程中如何克服表演“怯場”心理
(一)技術水平的提高
首先,對于大提琴演奏者來說慢練是提高演奏技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樂曲中出現的技術性難點段落要進行強化練習,要慢練、有目標、有方法、有步驟和指導的練習,做到生理與心理的統一。
其次,學生要學會如何讓練琴的質量事半功倍。練習時應找出最容易出錯的片段細練。難點解決了,再連貫全曲,這樣才會事半功倍。除此之外,還應練習一些有著相同技術難點的練習曲,使之在任何組合下都能熟練流暢地演奏。教師在選擇曲目上,要根究學生掌握的技術水平以及技巧掌握的熟練程度來進行選擇。這樣演奏者對掌握技術性樂段的自信心加強了,緊張的心理狀態就有所減輕,“怯場”的現象就會減少。
(二)增加自信心
大提琴教學是“一對一”的教學形式。健康、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教師在教學階段,要多對學生進行激勵,不要一味的指責,少否定多肯定,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專業上老師道高一籌,但在生活上應該愛護、關心與尊重學生,形成健康的師生關系。從心理學分析,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積極參與活動的心理傾向。教師可以從提高學生專業興趣入手,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讓學習音樂成為積極、輕松、快樂的事情。
(三)心理技法的運用
當我們在演出和考試中觀察到學生怯場的表現后,我們就應該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析,尋找原因,運用行為法(脫敏法、強化法、放松法)、暗示法等心理學技法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訓練?!扒訄觥边@一心理活動直接影響著演奏者的音樂表現。大提琴演奏怯場的很多因素是因人而異的,不同個體所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要想使舞臺演奏更加成熟,就要結合自己實際找出問題所在。因此,要克服“怯場,加強心理素質的培養,并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表演中的各種問題,把自己生理、心理調整帶最佳狀態,從而達到最完美的演出。
參考文獻:
[1]徐孟東.20世紀帕薩卡里亞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D].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劉瑾.薩蒂研究:風格、技術與價值[D].上海:上
海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5.
[3]娟.普羅科菲鄧夫《古典交響曲)研究[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
為了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自己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在輕松的氣氛中讓學生學好知識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學生是主體。因此,在教學之前,認真細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通過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不斷探索,嘗試各種教學的方法,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為生物課單單做好這些還遠遠不夠,要讓生命活動的過程留在學生的記憶中。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提高課堂的時間效率是關鍵。
首先,我常常利用網絡資源、各類相關專業的書報雜志了解現代生物科學的動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學成果介紹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開拓自己的教學視野和思維。我在教學中,同時也鼓勵學生收集身邊有關生物的問題,在課堂上開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討論關注問題的天地。通過這樣的資料互動形式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體現生物學科的社會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和情感緊密聯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豐富多彩的生物課活動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既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求知興趣,也增強他們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外科技活動把生物課堂延伸到課外,為他們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提供了機會,通過發現、探索和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升華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養生物科學的后備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容易被感知,人獲得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獲也越大。因此,課堂上,我習慣通過媒體影片、實物觀察、實驗操作、掛圖演示、實地參觀、事例說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后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也讓學生能夠更多的參與到課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時,課堂上我重視德育的滲透工作,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陶冶他們愛自然、愛科學、愛祖國、愛勞動的思想情操,樹立關心生態環境等的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
人類在享受日新月異的社會帶來的高效、舒適與文明的同時,卻由于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競爭與日俱增和壓力舒緩渠道的匱乏,越來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癥的折磨。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郁癥的發病率約為11%,全球抑郁人口多達1.2億人,抑郁癥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可能將成為僅次于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有關統計顯示:我國抑郁癥發病率約為3%—5%,目前已經有超過2600萬人患有抑郁癥,每年給中國帶來的經濟負擔達到了621.91億元。大學生承受著諸多的煩惱與困惑,在社會優勢群體的光鮮外表下,心靈的迷茫很難得到公眾的真正理解,“郁悶”已成為大學校園中最流行的口頭禪。我國學者對青少年抑郁的研究顯示,大中學生抑郁檢出率可高達18%—36%。抑郁情緒導致大學生學習、交往、生活方面遇到障礙,自傷、他傷事件時有發生。如何引導大學生關愛自我,走出抑郁傾向,建立和諧的身心健康機制,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二、大學生常見輕度抑郁傾向的特點
大學生輕度抑郁傾向的常見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認知偏差,傾向于以消極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對現狀有所埋怨。二是情緒低落,悶悶不樂。三是社交退縮,對學業與生活表現出無所謂,不感興趣。盡管這些表現一定程度上與抑郁癥有類似之處,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并未達到抑郁癥的癥狀標準。因此,我們稱之為輕度抑郁傾向。
大學生輕度抑郁傾向在不同的年級、性別、環境間具有顯著差別。
1.不同年級的學生抑郁傾向存在顯著差異。
大一新生的抑郁程度最高,主要原因是未考上理想的院校或專業、遠離家鄉生活不適應、不適應社交圈變化、學習內容與方法的變化等。其次是大四,主要原因有就業壓力、處理大學戀情等。大二和大三的抑郁程度較之前兩個群體較低,且大二和大三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2.不同性別的學生抑郁傾向存在顯著差異。
抑郁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為什么女性抑郁患者是男性的兩倍。女性經歷悲傷時會想到可能的原因及其對她們感受的意義。相反,男人則試圖通過集中注意于其他事情或者投入體育運動來積極地分散自己的抑郁情緒。
3.大學生抑郁情緒與生活環境緊密相連。
大學階段是人生思想活躍、精力充沛的階段,大學生仍然處于尚未成熟的特殊階段,生活環境的突然轉變也可能引起抑郁的發生。有研究表明,影響程度較高的十種生活事件依次為就業(升學)壓力、親友死亡、親友患急重病、戀愛不順利或失戀、學習負擔重、長期遠離家人不能團聚、考試失敗或不理想、家庭經濟困難、被人誤會或錯怪、與同學或好友發生糾紛。
三、心理調節對策
既然抑郁傾向的學生產生抑郁情緒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那么相應的心理調節對策也就應當是多維度的。
1.接受專業心理輔導
近年來,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十分關注,紛紛成立了正式的心理健康中心,配備專業心理咨詢師,培養兼職心理咨詢師,開展廣泛的心理健康教育。這為大學生抑郁傾向的調節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尋求專業、半專業心理輔導,學生可以有多種選擇途徑:一是一對一的專業心理咨詢;二是團體心理輔導;三是朋輩輔導。每種方法的效果各有千秋,但都是心理輔導的好方法。
2.參加豐富的校園活動
所謂校園文化,是一種以學校校園特定環境為背景的學校文化精神和氛圍。一般來說,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同步發展,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是通過一定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使生活在其中的每個個體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與既定文化發生認同,從而實現對精神、心靈、性格、素質的塑造。當個體融入到集體中,充分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在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展示自我才能,獲得充足自信,結交一些朋友,具有抑郁傾向的學生往往就會變得樂觀、開朗。
3.自我調節
(1)運動法
不同的運動形式可以幫助人們減少壓力,放松心情,減輕抑郁情緒,使人們精力充沛,增加平衡性及柔韌性。從總體功能上來講,運動療法安全、有效而且簡單易行,但進行新的運動項目之前,一定要同醫生商議。結合抑郁傾向及各項運動的特點,在此主要介紹四種運動:一是慢跑。慢跑可以改善睡眠,增強體質,愉快心情,還可以凈心寧神。二是乒乓球。乒乓球運動是一項全身運動,可以鍛煉全身,集中注意力,使人靈活起來。三是登山。古人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钡巧绞且粋€相對艱難的過程,同時也在克服困難的同時看到了更壯觀、更宏偉、更遼闊的風景。對于具有抑郁傾向的學生來說,登山是一次鍛煉身體的過程,更是一個鍛煉毅力、體驗生活的過程,對于他們的消極思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四是瑜珈。瑜珈的功效之一,便是幫助人放松身與心,以最自然的療法消除身體的不適。瑜珈的最精深的內蘊不僅在調身,而且在調心;既塑造人外在的形象,又關照人內在的感受,給人一個源自內心最深處的力量。
(2)社交法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具有抑郁傾向的人常常不愿意與人交往,久而久之就容易喪失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撐。社會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所覺察到的來自重要他人或其他群體的肯定、尊重、關愛和幫助。研究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社會關系的存在則損害身心健康。根據劉春梅的研究,大學生感受到來自重要他人的肯定與支持、陪伴與親密感、滿意度主要與SCL一90的抑郁、精神病性、人際關系敏感維度呈顯著負相關;來自重要他人的沖突與懲罰與SCL一90的9個維度存在顯著正相關??梢?,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在大學生抑郁癥的自我治療中要重視良好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與利用。
(3)積極日記法
積極日記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寫積極日記,發掘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積極的一面,進而改變一個人消極的思維方式?!懊總€硬幣都有兩面”。具有抑郁傾向的人往往只看到反面、消極面,從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與斗志。積極日記療法的理論基礎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當代新興的心理學思潮,主張心理學應該對人類自身的積極品質進行研究,包括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積極社會環境。建議患者每天自由地書寫,不限題材、體裁,不限字數,不予檢查,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從樂觀、積極的角度看待筆下所寫之人、事、物。堅持半年左右,寫日記者往往已經學會了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改變消極的思維方式,對于抑郁傾向的人而言,猶如釜底抽薪,是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的。
(4)閱讀法
閱讀心理治療源于古代,流行于現代。閱讀療法是一種通過閱讀文學作品,達到修身養性、建立新的認知、調節情緒、重塑行為模式等目的的心理治療方法。閱讀療法的特點是:治療目的藏而不露,治療過程潛移默化,治療方法溫文爾雅。筆者推薦一套用于閱讀心理治療的文集——《閱讀心理治療》,該文集有5本,分別是《大自然是一間療養院》、《人生一首未完成的詩》、《挖掘你的快樂之源》、《習慣鑄造人格》和《音樂的精神分析》。如果能夠每天大聲朗讀一段或優美、或寧靜、或恢宏、或幽默的文字,自我調節效果是非常好的。
(5)音樂欣賞法
音樂療法是一種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治療方法,是研究音樂對人體機能的作用,以及如何應用音樂治療疾病的學科。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中,音樂療法作為一種輔助療法得到較為普遍的應用,它將成為心身疾病的非藥物療法的主要手段之一。音樂療法是音樂藝術與醫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多種學科交叉綜合的應用,音樂療法簡便易行,無須特殊設備,在基層醫院及患者的家中尤其適用。在醫療資源尚不充分的今天,對提高心身健康,輔助治療各種疾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使用音樂療法時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是“自信自強”,樹立康復的信心和勇氣;第二是“對癥下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程度、社會背景、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尋找合適的音樂,必要時可以咨詢專業人士,如擅長使用音樂治療的醫生、心理咨詢師等;第三是“隨機應變”,根據病情緩和的程度變換不同的音樂。
四、結語
如果一個人的興趣是單一的,那么他快樂的源泉也就是單一的,一旦這個源泉出現任何問題,就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本文所綜述的幾種心理調節策略,尤其是自我調節策略,既可用于治病,又可用于預防。這些方法不僅無痛無污染,而且簡單易行,節約社會資源。在大學期間,如果能形成這些良好習慣,對于人一生的影響都將是長遠的,可以為他帶來更多的快樂理由。此外,通過運動、社交等活動,還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改善社會支持系統,真是一舉多得。我們應共同銘記這句格言:“你不可以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輕度抑郁傾向特點心理調節對策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快節奏、高競爭與低溝通導致具有抑郁傾向的人與日俱增,給整個社會經濟帶來不小的負擔。“郁悶”已成為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口頭禪。本文作者根據在高校中對學生開展心理咨詢的實踐經驗,對大學生常見輕度抑郁傾向的特點進行思考、研究,總結出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參加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和自我調節三種對策,特別重點介紹了運動、社交、寫積極日記、閱讀和音樂欣賞等五種自我調節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建民,楊映蘭.淺析大學生抑郁癥形成原因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5):148-151.
[2]李雙,吳衛東.大學生的抑郁特點及其與自尊的關系[J].宜賓學院學報,2007,(7).
[3][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435.
[4]劉春梅.社會支持系統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4):113-114.
[5]王承清,崔立中.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2(12):33-34.
[關鍵詞] 外國電影理論 電影研究 發展軌跡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16
電影誕生至今,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人類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藝術和商業力量。與此同時,電影理論也與其他文藝理論類似,逐漸成為一種純理論。
梳理電影理論發展的脈絡,可以找到如下軌跡:
1、電影的研究者并非專業的電影理論家,他們對電影的研究只是將電影作為自身研究領域的一個案例。這種情況在電影發展的早期更加常見。
明斯特伯格是出色的心理學家,他將電影作為一個心理學研究標本,以心理作為出發點,從接受的最基礎層面“認知”入手,沿著“心理”這一線索,由小到大,通過電影與戲劇的比較,揭示出電影能夠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的可能性。
而俄國形式主義電影理論實際上是著名的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們將他們的文學研究的見解運用到電影上來的附生物而已。文學研究的目的是找尋使語言變為藝術品的東西,那么對于形式主義理論家而言,電影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尋使影像能夠變為藝術品的東西。埃亨鮑姆從其他藝術中總結出能夠使一種形式成為一門藝術的兩個特性,即他所謂的“不可理喻”和“語言”,“不可理喻”性和“語言”二律背反?!安豢衫碛鳌毙詫鴥仍跊_動、個人化、主觀化傾向;而語言(藝術的形式手段)的基本功能是“溝通”,必須要他人能夠理解。所以在用一種他人能夠理解的形式(約定俗成性)去傳達個人化的意義,這正是任何藝術存在的矛盾,而電影也正因為這兩個因素的存在,而可以成為一門藝術。當然,埃亨鮑姆論述的重心還是放在電影的具體構成上,他分析了電影的基本構成,即畫面與畫面組接,并且在與文學理論的類比中,劃分出諸如“電影語句”、“電影復合句”這樣的概念。
另一位跨領域研究卻更加有名的研究者是愛因漢姆。同樣是心理學家,愛因漢姆比明斯特伯格更關注電影的物理性。明斯特伯格也看到了電影在物理本性上的特點,比如深度感和運動感,但是愛因漢姆卻是較為系統的考察了電影手段的各個基本元素與視覺實態的差別,說明正是這些差別使電影成為一門藝術。
2、在電影發展早期更為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各種研究論文只是零散地看到了電影區別于其他藝術的特征。
時至今日,電影不同于各種古典藝術的商業特性早已得到公認,而商業性的基礎就是大眾性。在早期的電影理論中,巴拉茲•貝拉是一位相當清醒的意識到電影的大眾性的理論家。盡管他是站在階級斗爭的立場上說明電影藝術的群眾性:群體大范圍觀看以及最重要的因素――身體語言。他堅定的相信這些特點使電影有可能成為全世界人民互相增進了解的手段,進而使各國人民有可能“由于某一共同的事業而團結起來”。
然而電影區別于其他藝術的特征的在早期研究論文中的零散出現更常見的是,早期研究者們通常將電影與戲劇和文學進行比較,從而試圖指出電影具有完全獨立的藝術特性,因而可以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包括前面提及的明斯特伯格等人在內的大多數理論家,都在研究文章中或多或少的把戲劇或者文學(更多的是戲?。┳鳛樘釤掚娪暗莫毺匦缘膮⒄瘴?。而法國先鋒派電影思潮則是這方面的典型。法國先鋒派電影思潮的種種實踐雖然具有極強的實驗性,然而正因為偏激,其電影理論文章卻在“深刻的片面”中探尋出了電影可供利用的種種獨特形式,比如“光”、“畫面”、“畫面節奏”……
3、經典時期的理論雖然比較零散,但是理論家們卻一直在進行著系統化的努力。
前面提到的愛因漢姆是系統的分析了電影的物理特性上的特點,這些特點使電影與生活和現實拉開了距離,因而可以成為一門藝術。
愛森斯坦和巴贊是系統化努力的兩大代表人物,他們同時也成為經典時期的兩大代表人物,他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電影理論的體系,并且影響深遠。
作為經典時期影響深遠的兩大家,他們二人的理論體系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學基點的支撐。
愛森斯坦旁征博引的試圖證明電影應該“用富有最大簡潔性的視覺敘事來表現抽象概念”,并且“意義”要從影像的“碰撞”中產生。而巴贊卻先去追溯人類發明電影的心理機制,然后從他定義的“木乃伊情結”上展開說明電影的美學特性在于揭示真實,從而順理成章的推導出他所推崇的“深焦距”、“長鏡頭”的電影手段。
4、科學化的努力貫穿電影理論發展的始終。
眾所周知,文學和藝術的研究雖然存在著一些模式,但是卻無法做到精確量化。然而和文藝理論的發展類似,電影理論的發展也在索緒爾語言學的影響下,出現科學化研究的趨勢。這一特點不僅在經典時期出現,在當代仍然延續了下去。
從俄國形式主義開始,到當代的符號學、敘事學,甚至意識形態電影理論,研究者們都以一種自然科學的眼光、原則和方法來研究“電影”這一人類的精神文化現象,強調研究的客觀性、精確性和科學性,他們試圖對電影作品及其構成做精確劃分和模型分析,試圖以一種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電影。
對于電影這種人類的精神層面的現象,要用科學方法做出精確歸類是徒勞的,但是科學化的努力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畢竟電影是一種“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與其他古典藝術相比,它具有極強的技術性。此外,有很多電影作品,尤其是類型電影,的確是存在一些可供分析的模式的。
5、在電影的藝術地位確立后,理論成為純理論,哲學、社會學理論進入了電影理論。
這一點與文藝理論的發展也是類似的。當純粹的可以直接指導創作實踐的電影理論成熟之后,理論的發展就進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這時,理論家們不得不借助哲學的、社會學的、文化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來開辟電影研究的新的角度。所以,我們會看到符號學電影研究、女權主義電影研究、意識形態理論電影研究、后殖民主義電影研究。雖然早期的電影研究也借助了心理學等其他學科,但是早期的電影理論家是“兼職”的,他們本來是其他學科的學者,電影只是他們本學科研究中的附屬物。而當代的各種綜合性的電影研究卻是“全職”的電影研究者有意的借用他學科的理論來拓展本學科的研究。
目前,電影理論發展的科學化傾向和綜合化傾向仍然是當前電影理論發展的兩大趨勢。這兩種傾向不一定如經典時期的理論那樣,能夠直接的為實踐指明方向,但是卻往往能作為一種思潮影響電影創作。
參考文獻
1、李恒基、楊遠嬰主編《外國電影理論文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