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0: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護理本科生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討論嚴格臨床指導教師資質的準入和完善激勵機制
由于目前具有本科畢業論文指導資格者多為臨床護士長,學生論文得不到足夠的指導,可能與她們口常工作繁忙,指導論文沒有相應的待遇,思想上不夠重視有關。方秀新調查顯示本科學歷、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指導教師所指導的論文質量更顯優勢,證明畢業論文完成的質量與指導教師密切相關。
因此,要嚴格導師準入制度,正如學生期望的那樣選擇高水平的師資力量。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應具備本科帶教資格,即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和實踐經驗,同時,具有實際開展科研課題和論文撰寫經驗,近3年至少發表3篇護理論文。一年中沒有以第一作者發表過論文的護士不應作為論文指導教師。同時應完善激勵機制,對論文指導教師給予相應的待遇,如評定教學職稱時優先,或者有一定的物質獎勵和榮譽,使指導教師的積極性更高。
2 加強師資力量的培訓
畢業論文的順利完成與選題、科研設計、統計學分析以及論文寫作密切相關。對于剛進入臨床還沒有論文寫作經驗的實習生來說,這些方面都需要老師的指導。本調查表明,統計分析和統計軟件的應用是護理本科生完成論文過程中碰到的最大難題,也是教師指導不夠和學生自己感覺到最薄弱的環節。另外,半數學生認為論文撰寫方面指導不足,很多學生希望教師能抽出更多的時間對論文進行指導,可能與現有師資力量薄弱及臨床工作過于繁忙有關。
統計學是科學研究過程的重要方法學,如果沒有統計學知識,科研無從談起。盡管本組學生學習過佚學統計學》,具體到應用的時候還是感覺到無從下手,尤其對統計軟件比較陌生,可能與學生未修毓計軟件的應用》課程和較少實踐數據統計的方法有關。只有到資料收集完畢,由有統計分析經驗的臨床指導教師統一指導。然而這樣仍不能滿足她們的要求,有的學生由于開始收集資料的時候不懂得統計分析的方法,致使資料收集例數不足或者不能滿足分析的要求,不能發現問題的關鍵點。缺乏統計學知識,在統計設計的時候就存在問題,到分析時發現己經為時己晚。因此應組織師資力量進行統計學、統計軟件的應用、英語、文獻檢索、論文寫作和教育學等方面的培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提高現有教師的指導水平。
3 加強院校論文指導教師的聯系
結果表明,院校指導教師聯合指導不夠,在整個指導過程中雖然是雙導師制,即1名護理學院教師,1名臨床教師,但是互相之間缺乏交流,只是單獨面對學生。不能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使學生受益。從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有的學生希望能得到其他教師的指導,證明自己的教師有些方面不能滿足要求。
要充分發揮教師聯合指導的作用,學院和醫院的指導教師以及醫院內部的指導教師都應該在指導過程中互相交流,就學生缺乏的知識和科研過程中的困難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幫助。如果自己的能力范圍不能解決,教師可以出面請求其他力量的援助。這樣可以達到教學相長,既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也促使指導教師提高自己的水平。
4 調整學校和醫院有關論文指導的安排
本調查表明,一方面,醫院安排講座沒有順應學生的需求,雖然每所醫院都會給學生安排一些講座內容,但是在論文的完成過程中,有的醫院沒有安排她們最缺乏的統計軟件的應用和論文寫作等方面的講座,或者安排了仍沒有滿足她們的需要。盡管在學校己經學習過有關方面的課程,應用時仍然需要就實踐中的問題請教指導教師。另一方面,學生感覺臨床實習時間緊張,完成課題時間不足,且有的醫院沒有安排預答辯。
1.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1.1 考生選題困難,撰寫的護理綜述類文章多,內容缺乏新穎性
護理論文可以反映護理學科的發展趨勢,應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創新性和新穎性。大部分考生感覺選題困難,不知從何處下手,選不好論文題目。評閱分析所見護理綜述論文32篇占總課題的64%,僅有3人撰寫護理科研論文。護理文獻綜述是護理論文中的一種特殊文體,作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后,將有關資料進行分門別類,歸納整理而寫成的文章。大多數考生選題不新穎,僅把一些國內醫院早已開展的護理技術或已經形成常規的項目進行總結,不了解護理專業發展動態,不能把握護理學科發展的前沿方向,如論文“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術后病人疼痛的護理”、“靜脈輸液的護理方法與技巧”等,嚴格地講,綜述不應屬于畢業論文的范疇。
1.2 考生畢業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不規范,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部分考生論文存在題文不符、摘要概念不清,討論重復前言、結果的內容,與結果分離,不了解量表、問卷的使用原則及信、效度檢測的方法等,且參考文獻著錄意識淡薄,論文中引文量不大,平均3條/篇,論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觀點、數據、方法、判斷標準而文后未標出其參考文獻,或參考文獻書寫欠規范。有的考生將個案報道、護理經驗總結寫成科研論文,個案護理未交待清楚特殊護理的操作內容,護理經驗只抄寫教科書上常規護理內容。如論文“上消化出血的護理”,書本常規內容多,而對獲得的經驗和體會的具體做法介紹甚少,護理效果也未加以報告,也未總結出新認識和新觀點。
1.3 考生中畢業論文抄襲現象時有發生,缺乏嚴肅性
嚴肅性是撰寫論文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實事求是是寫作的基本道德。大部分考生時間投入較少,在論文寫作上表現出嚴重的任務觀念,提交畢業論文前臨陣磨槍,勉強成文。評閱分析所見,有些論文資料有抄襲現象,有的在設計實驗時不設對照組,數據之間的關系不清楚,統計分析時多數使用算術平均數或百分率。有的考生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對網絡論文進行復制、粘貼或大段照抄教科書或某專著。抄襲是科學研究的大忌,既不能鍛煉能力,還違背科學道德。論文的科學性表現在實驗設計必須科學、合理;數據要準確并經過統計處理;統計圖表要簡單、恰當。如“術后病人的疼痛護理”有2篇在內容上大段雷同,視為抄襲或剽竊。
2.對策
2.1 優化自考護理本科教育課程設置,開設論文寫作必修課和學術論文專題講座
我國護理科研起步較晚,護理人員科研理論和能力的不足已成為阻礙護理科研發展的主要障礙。高等護理自學考試培養目標就是使學生具備一定護理研究、管理等能力,雖然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已開設護理研究、統計學等課程,但從幾年的“護理研究”教學經驗和相關調查的結果得知:護理專業學生整體信息素質偏低,獲取信息能力較差,撰寫畢業論文選題困難。因此,應對護理研究課程進行改革,圍繞護理研究與論文寫作的主題設計綜合課程框架,擬定實用性強的內容,增加文獻檢索實習課,選擇科研經驗豐富及文獻檢索知識扎實的教師任教,提高自考本科生文獻檢索能力和信息運用能力。畢業論文考核前舉辦護理最新研究進展和發展方向及論文撰寫講座,幫助考生明確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科學地進行科研設計和規范地書寫畢業論文。
2.2 建立畢業論文考核前撰寫開題報告制度,提高考生畢業論文的撰寫質量
開題報告對學生的科研知識掌握和科研思路的明確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效果。開題報告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畢業論文的寫作與質量。撰寫開題報告前,應講清開題報告的模式,請指導教師及專家幫助考生判斷所研究的選題有無價值,研究方法是否得當,論證邏輯有無缺陷。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選題的意義;研究的主要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闡述的主要觀點);研究(工作)步驟、方法及措施;畢業論文(設計)提綱;主要參考文獻。在畢業論文的教學時間安排上要作出相應調整,提早布置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寫作任務,學生可在臨床實習的過程中,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查閱大量的資料,選擇合適的課題,并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科研設計、實驗研究及對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書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2.3 靈活選聘導師,建立導師工作監督機制,加強考生畢業論文的全程管理
我國護理本科自考生的論文多在完成后,交于主考院校,主考院校按照論題方向將論文分組,分配給相關評審教師評價考核。大部分考生由于任務重,答辯時間緊迫,評閱教師給予的指導不能及時糾正,仍然按照錯誤的或有缺陷的設計開展研究或寫作,嚴重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因此,在導師的聘用上,可以聘請青年教師和優秀碩士、博士擔當護理自考生導師,或是在院校之間相互聘用導師。建立導師工作監督機制,學院可定期檢查導師的工作情況,同時制定學生權益保障機制,學生在面對導師很少指導或沒有指導的情況時,可以向學校主管部門提出。通過建立“導師制”,可對考生畢業論文進行全程管理,包括開題報告、調查研究、文獻查閱、論文撰寫、答辯等各項工作,這樣才能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同時也可促進省內地區院校間協作,還可以彌補目前我國護理科研協作性不夠的現狀,為進一步的護理科研協作提供可能。
2.4 加強考生管理和畢業論文的學風建設,杜絕抄襲行為
文章編號: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圖分類號:R 47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護理學專業已提升為一級學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培養護理創新人才。我國頒布實施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專業中要求護理本科畢業生“應具有基本的臨床護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學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導創新精神的今天,增強創新的意識,培養創新型護理人才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緊迫,而創新型護理人才培養的基礎,就是學生在校期間創新意識的形成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提高護理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是護理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我校地處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60%的學生來自基層及少數民族地區,畢業后絕大多數回到基層工作。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新醫改政策及新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基層醫療事業迅速發展,但高端護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創新能力的護理人才充實到臨床及護理管理的崗位。本著“加強基礎、突出素質、注重能力、引導創新”的原則[1],為了更好地實踐我校培養“精醫術、懂人文、有理想、能創新”的辦學定位,近年來實施護理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教學改革實踐,取得較滿意效果。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以我校2004級、2005級、2006級五年制護理學本科(英語方向)共15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齡19~23歲。
2.方法 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計劃,并在此基礎上實施科研導師制針對性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具體做法為:①選聘導師。由護理學院在學校專、兼職教師中選拔責任心強,副高以上職稱或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擔任導師。并將導師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學生公布。②選擇導師。一般于大四第二學期開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對導師的了解自行選擇導師,由每位導師確定帶2~3名學生。③開展系列專題講座。在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的《預防醫學》《文獻檢索》《護理研究》等相關課程的基礎上,以專題講座、參加相關學術活動、小講課等形式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內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識、護理科研概況、統計學基本知識、護理論文撰寫方法等。④舉辦科技創新活動。學生自由參加學校及院系組織的科技活動。⑤到基層教學基地掛職鍛煉進行社會實踐活動。⑥科研實踐。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科研選題,撰寫科研立項標書,進行開題報告,由護理學院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學生獲立項后帶著課題進入臨床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由導師和臨床帶教老師共同監督實施課題。實習結束回到學校后安排2~4周時間撰寫論文,由護理學院組織進行論文答辯、評分。
3.評價 ①科研立項:由護理學院組織科研開題報告,專家組從選題意義、科學性、實用性、可行性、創新性、譯文、課題完成量等七方面評價,答辯通過給予立項,不能通過者由導師根據專家意見指導學生修改,合格后給予立項。②論文評價:畢業論文成績由導師評分、專家評分、答辯小組評分三部分組成,比例為3∶2∶5;評價標準從學術價值、實用性、創新性、論點論據、語言文字、參考文獻、答辯情況等七方面進行評分,總分90分以上為優秀、85~89分為優良、80~84分為良好、60~79為分合格、59分以下為不合格。
4.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5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
結 果
1科研課題研究內容 150項學生科研課題研究內容,前三位順位依次為:調查分析、臨床護理觀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術運用、護理管理和教學改革所占比重較低。見表1。
2.課題完成情況 150名學生中有144名學生能按計劃實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無法實施或完成課題而要求更改研究內容,并在導師指導下調整,最終能完成課題。
3.論文評價 論文評分優良率為42.0%,良好以上的達79.33%,無不合格論文。見表2。
討 論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新世紀以知識創新為突出的特征,創新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創新離不開科研,科研是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的基本活動,是加強護理研究、推動護理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最重要的環節。張金萍等[2]認為21世紀的護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內容將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為對象開展預防、保健、社會服務等工作,根據社會市場需求和衛生保健事業發展需要,護理學專業的學生應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醫學基礎知識和先進的護理理論及技能,能在不同類型的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護理科研工作的高級應用型護理人才。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許多高校在借鑒國外高校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探索學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種新的工作機制[3]。我們通過實施導師制針對性地培養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初步顯現人才培養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識 護理本科生應具備初步的科研意識已是護理學界的共識,隨著護理學科的提升,加快學科建設步伐成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識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護理隊伍普遍存在的問題,除歷史原因外與隊伍學科氛圍有密切關系,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護理教育抓起。在國外,護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碩士畢業生承擔,對本科及大專生未作要求[4],但美國的一些研究型大學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強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提高其創新能力,培養學術后備人才則成為這些改革的中心環節[5]。當前我國護理博士生幾乎是鳳毛麟角,碩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發展階段,護理科研的重任落到護理本科畢業生的肩上。我們通過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的實施,三屆護理學本科學生科研立項達150項,從結果看到,雖然學生科研立項的內容比較局限,新穎性不夠,45.33%為調查分析,新技術應用僅占5.33%;論文撰寫的優秀率僅為7.33%,質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學生有了實踐機會,科研意識有明顯的提高。
2.培養初步的科研能力 護理本科生學制五年,在校學習時間相當充裕,參加校園文化、學術活動的機會多。我們在入學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利用節假日定期輪流到實踐教學基地掛職,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早接觸臨床、早接觸實踐、早接觸病人、早接觸社會,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臨床思維和評判性思維,發現問題,萌發探索及解決問題的好奇心和強烈欲望,導師因勢利導地培養創新思維,為科研選題和開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礎。本科生通過課堂-實踐-文獻檢索-選題-立項-撰寫科研標書-開題報告-實施課題-撰寫論文-論文答辯,經歷科研工作的全過程,體會其中的艱辛與獲得成功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在實施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知識的不足,激發學習興趣及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論文評分結果顯示優良率為42.0%,良好以上的達79.33%,說明學生在導師指導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驟、方法和科研論文書寫的程序與要求,具備初步科學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及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人民群眾對護理技術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護理常規不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臨床需要的護士是醫學基礎知識牢固,專業知識扎實,技能操作熟練,溝通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獨立思考及臨床思維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陳規,能不斷創新的新型高級護理人才。而在欠發達地區對上述新型高級護理人才更是求賢若渴,如我校所處地域是全市總人口382.63萬人,有12個縣區的少數民族地區,2010年底注冊護士有4000多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注冊護士只有1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本科畢業生充實到臨床一線,對本地區護理學科的發展更是非常緊迫而具有戰略性意義的。當前護理本科教育階段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時明顯不夠,如我校的培養方案中《護理研究》理論課為僅18學時,為了彌補不足我們采取專題講座,課外活動及假期的社會實踐來補充,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一定成效,既能節省學時,又能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教育階段是培養的基礎,護理本科生文化基礎較好,具備有科學研究的潛質,學校如能正確引導,樹立科研意識,讓學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對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義。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科學研究工作,經過親身體驗,從中感悟科學的嚴謹、倫理道德的重要,樹立科學研究的意識,培養創新能力。作為護理教育策劃者及護理教學管理者,應從有利于學科可持續發展和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角度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整合課程,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不拘泥于課本和課堂,利用一切教學資源全面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我們體會到導師制的優勢是:導師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興趣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能正確引導學生樹立科研意識,逐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學生能在直接參與導師課題實施,協助導師進行資料收集,數據錄入等具體科研工作,有比較多的機會與導師溝通交流。實踐證明,學生課題的水平,撰寫論文的質量與導師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導程度有密切的關系,沒有導師的正確指導,僅靠課堂中講授學生是無法進行科研立項并實施的。因此,導師制能提高護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養創新型護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處是少部分導師因教學、臨床或管理工作任務繁重,對學生投入精力不夠,今后將進一步完善。
總之,注重護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將有力地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質量的提高,將為社會輸送更多思維敏銳、素質全面的創新護理人才,從而促進護理專業人員學術和社會地位的提高[6]。培養護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學校、學生重視外,與臨床帶教老師的科研能力和意識、實習醫院的科研環境有緊密切的聯系,需要參與護理教學的各機構、部門、人員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東玲,楊培常,李 偉, 等.護理本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張金萍,劉文慶,劉麗華,等.護理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新體系的構建[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30(7):89-90.
[3]曾凡東.科學評價是本科生導師制健康發展的動力[J].當代教育論壇2005(3):30-31.
[4]仇瑤琴,陳曉英,沈園園,等.護理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
關鍵詞:護理科研;科研能力;護生;高職
《護理科研》作為護理學專業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是用科學的方法探索、回答和解決護理領域的問題,直接或間接地指導護理實踐的過程。開設這門課程的根本目標,是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和科研能力的拓展提供機遇。但就目前來看,《護理科研》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理論知識枯燥難懂,實踐經驗嚴重不足,導致學生厭學情緒高漲,教師教學沒有成就感而敷衍了事,整個課堂教學效果不佳。探索新的《護理科研》課堂教學模式,才能真正為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服務。
一、高職護生《護理科研》教學現狀
1.從整個教學安排和體系看,《護理科研》不被重視
傳統觀念認為,只要突出操作技能,就能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護理科研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領導的心中,如何教會學生寫好畢業論文就是護理科研教學的唯一目標。校內實訓指導教師和臨床實習帶教教師強調的依然是護理操作技能,而非科研能力。因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實施性教學計劃均為對學生的科研能力作出具體的要求,課程安排課時少,沒有任何可供實踐的條件和機會。
2.從教學的師資力量來看,《護理科研》基礎薄弱
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護理科研》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沒有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護理科研教師多數自身已經對科研不感興趣,或是已經習慣了依賴教案、教學筆記和現成的教學指導書,缺乏獨立思考、自我創新意識,已經習慣了在舊的軌道上運行,重知識、輕能力,忽視了學生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上也過于傳統,知識更新速度慢,學習進修的機會少,科研能力偏弱等。
3.從學生本身的素質來看,護理科研能力素質較差
在校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無護理科研的緊迫感,缺乏科研經歷和實訓指導,護理循證思維能力有限,校內實訓和臨床實習均無科研要求,畢業時撰寫護理論文由于要求不嚴,可以輕松通過也讓學生對科研缺乏興趣,加之科研本身理論性強,內容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總體上,護士科研能力的現狀及特點是:起點低、范圍小、能力弱、后勁差,與其在校期間缺乏科研能力培養有直接關系。
二、高職護生提升科研能力的核心
科研能力,綜合理解為閱讀、整理、選題、設計、統計、寫作、思維、探索、歸納提煉能力等。筆者認為,提升高職學生的科研能力,其核心即提升其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問題的能力。
1.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臨床護理中,一直強調要求護士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工作中的細節和問題,即護士要有發現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一般遵循的路徑是:實踐觀察思考比較分析假設推斷提問選題。要著重通過實踐體驗法、觀察思考法、比較分析法、理論假設法、文獻閱讀法、調查研究法的有機聯系,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學生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立體式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為其提煉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2.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涉及思維能力、技術方法、物質條件和帶教指導。護理科研的進行,需要的是通過從實踐中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最終去指導好實踐。通過反復地觀察和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為進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表達問題的能力
科研表達能力就是階段性成果的傳遞、輸出能力。唯有良好的表達,才能充分地理解;唯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效地交流;唯有有效地交流,才能有力地推進。畢業論文撰寫和設計能夠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其對護士未來的職業生涯具有強勁的推動作用。
三、創新《護理科研》教學,提升高職護生科研能力的基本對策
1.改革課程體系,注重護生科研基礎能力的培養
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克服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專業口徑過窄、課程體系死板、知識灌輸式傳授的傳統教學方式。在平時學習中,引導護生發現和解決問題,讓護生認真思考、分析和總結,歸納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然后再返回到實踐中進行檢驗,以此來提高護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設學術講座,將學科前沿知識、邊緣學科的交叉內容、學術界爭論的焦點、難點問題以專題的形式介紹給學生。此外在教師指導下做一些簡單的社會調查,寫出調查報告或調查心得。
2.優化教學模式,提升護生對護理科研的興趣
護理科研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穿兩條主線:一是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將科學研究引入的教學過程中去,使學生掌握本學科信息,結合教學,又可以對護生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教育,還能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二是要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護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間接經驗、感性認識以及在平時積累、總結的經驗和心得,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讓護生懂得知識的來源并不是一味的主觀獲取。
3.改進教學方法,提升科研教學效率
可在科研教學中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問題導向式,即以問題為導向培養能力。在臨床護理中可采用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護理專業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任課教師可以廣泛采用如下方式:教師預設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問題分頭尋找答案提出解決方案教師總結點評。通過這樣的教學,可增加學生對護理科研的研究興趣,鍛煉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4.改革考試模式,多方面衡量學生學習效果
考核是為了檢驗護生的學習情況,現階段考核的方式僅僅局限于理論的考核,而考核又大多是一張試卷解決問題,完全忽視了護生理論聯系實際操作能力。護理科研的教學不只是考核理論知識,還要考核護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例如:讓護生在規定課題內進行論文的書寫或是針對其論文進行答辯等等,諸如此類的科研設計,像這樣一些實際的護理科研應用有助于護生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讓護生高度重視護理科研的實際操作和應用能力的鍛煉,以考核的形式引導護生。
5.培養合格的師資隊伍,為科研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關鍵,教師的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是影響學生科研素質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設一支具有創新意識強、科研素質高的教師隊伍,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同時,可由學院牽頭組織負責,聘請一些專業人員、邀請臨床資深專家和多年從事臨床一線科研工作的護理人員參與到科研教學之中,保證科研教學的高質量和多樣化。
總之,提升高職護生的科研能力應作為培養高素質護士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不斷摸索和創新《護理科研》教學模式,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術的護理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博物館和文物保護現已成為一門新興的應用型學科,但是在甘肅地區,這門學科的實驗教學正處于起步階段。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為研究對象,結合四川大學考古實驗室實地調研情況,從實驗室教學建設方面、實驗室管理方面提出初步構想,以促進實驗室建設。
關鍵詞:
“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實驗教學;管理模式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對博物館的關注不斷提升,物質投入逐年增加,但博物館的專業人才缺乏,為了解決這一需求,2008年,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增設了博物館學專業,2012年增設了文物保護學專業。經過4年的建設,已經建成了“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對于實驗課課程的設置與教學還處于摸索階段,還需借鑒其它大學同類實驗室的成功經驗,提出適合自身實驗室建設及實驗教學的思路。
一“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實驗教學的調研
四川大學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走在了前面,有著十分豐富的資源和經驗,值得借鑒和學習。為此,2012年7月赴四川大學及周邊地區就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專業實驗教學進行了深入調研。四川大學考古實驗教學最早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為考古技術實驗室,被列入211和四川大學“523實驗室工程”二期建設項目。下設考古技術、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微痕分析、動物考古、成分分析、體質人類學等7個實驗室。另有中心專業圖書資料室、文物標本室各1個。多年來,該中心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在金沙遺址考古、三峽考古、考古等具有重大學術影響,其采用的多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考古實驗教學,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形成了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特色鮮明,在中國西南乃至整個南方地區都有重要影響和示范作用的考古實驗教學中心。博物館學實驗室:2006年,四川大學考古教學實驗中心正式依托四川大學博物館成立博物館學實驗室,開設“博物館藏品管理”、“博物館陳列設計”、“博物館觀眾研究”等3門試驗課。文物保護實驗室:成立于1989年,分為“有機質文物保護實驗室”和“無機質文物保護實驗室”兩部分,現配備有金相顯微鏡、大氣品質測量儀、恒溫恒濕箱、電腦測控耐折度儀、臺式放大鏡、電腦三目體視顯微鏡、電導率儀、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儀、高分辨率X射線衍射儀等分析、檢測實驗儀器等多種實驗設備,既可保證文物保護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基礎實驗教學需要,亦能支持專業師生在文物保護材料、保護技術、保護理論等方面開展研究實踐。動物考古實驗室:2005年,川大考古實驗教學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合作組建了動物考古實驗室,依托于擁有60萬件動植物標本的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和考古專業多年發掘積累的動物標本及考古教學中心購買的大量動物標本,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動物考古學》課程和動物骨骼種屬鑒定、年代測定、動物食性測試、脂肪酸測試、動物古DNA分析等實驗。
二對西北民族大學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課程設置的思考
根據對川大考古實驗室的調研情況,初步有以下構想:
(一)博物館實驗課程的設置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物館專業的實驗課,目前僅有攝影、文物保護、繪圖方面的課程,從實驗器材上看,我院與川大的差距并不大,結合我院的實際情況,可開設一些具有多元化的實驗課,將教學與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重點培養學生多元化的研究和實踐視角,聯系相關學科的最新理論,通過試驗培養博物館學的知識體系、強化實踐操作能力。[1]
1.“博物館藏品管理”實驗課實驗包括:
藏品清潔與消毒處理、藏品傳拓、藏品裝具制作、藏品編目與建檔、藏品信息數據庫建設、古代文獻書畫作品保護、民族與民俗文物保護。“博物館陳列設計”實驗課。實驗包括:室內視覺環境計測試驗、室內空間環境計測試驗、室內物理環境計測試驗、展陳工程制圖、3D建模試驗。
2.“博物館觀眾研究”實驗課。實驗包括:
觀眾生理計測試驗、觀眾心理計測試驗、SPSS統計分析軟件應用。
(二)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學專業實習課程增加
我院的這兩門學科的實習課程太少,只有畢業實習一項,鑒于這兩門學科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可以在課程設置中增加實習課程的比例,如可增加“田野調查實習”、“博物館實習”等課程。[2]
三對西北民族大學“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開放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管理現狀
從2008年“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成立至今已經有4年的時間,還處于摸索階段,實驗室管理在開放時間、開放內容、實驗設備管理及實驗室財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開放實驗內容單一
開放實驗的內容單一,大多數實驗室配合課程設置,依賴于課堂教學的理論,缺乏一定的創新性。操作性和驗證性的實驗占大多數,按照指導教師設計好的模式步驟進行,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高。
2.開放實驗難度缺乏梯度
開放實驗難度缺乏梯度,這與內容單一是相互關聯的,正因為大多數實驗是驗證性,配合理論教學內容的,所以適用于大一、大二的學生。對于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的大三、大四的學生,這些實驗難度顯得簡單,此階段這些學生更需要的是設計型、綜合型的實驗項目。對于學院其他專業的學生,實驗室開放項目就要更加注重學科知識的互補,實驗難度應有所降低,才能適應沒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學生。
3.開放時間固定
實驗室的開放時間固定,大多數學生上實驗課時,課內時間有限,僅能夠完成基本的實驗內容,熟悉儀器的時間少,實驗效果差。對于一些外聘教師的授課,也存在授課時間短,往往在一周內集中授課,可能與正常的課程有沖突。
4.開放實驗室設備維護困難
開放實驗室設備維護困難,開放時間的不確定性,實驗員的缺乏,使開放期間設備的維護較為困難,實驗設備沒有得到及時的維護和修理,不僅影響到設備的使用,更給實驗課程帶來不便。
5.開放實驗室財產容易丟失
目前開放實驗室的易耗品的管理缺乏規劃,小的實驗材料沒有準確的登記,容易丟失,缺乏有效的實驗器材電子管理系統。
6.實驗員、指導教師工作量
一些開放性實驗是在業余時間開放,實驗員及指導教師的工作量增加,這就存在加班費問題。
(二)實驗室進一步開放的功能定位
1.提供課前預習時間
大多數實驗課時間安排緊湊,同一組同學數量又多,在有限的課內時間里,僅能夠完成實驗內容,對儀器熟悉時間少,對實驗內容理解的也不夠深刻,往往實驗做完了,并不理解通過了哪些實驗方法解決了哪些問題,為什么選擇這樣的方法,為什么選擇這樣的儀器,一旦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也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原因和解決方法。學生缺乏對實驗的理解、對儀器操作的時間。
2.提供課內實驗沒做完補充時間
由于近幾年的擴招,實驗室儀器的數量不能夠滿足學生都能操作的條件,特別是一些精密儀器,這就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將實驗內容完成;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實驗設備故障或動手能力太差等原因沒有完成實驗內容,這些問題也需要實驗室的開放來解決。
3.為外聘老師指導學生實驗提供條件
文物保護分析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對于各種材質文物的分析、修復、保護,需要有長期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人員演示及講解,而這些人員往往在博物館、考古所等單位工作,就需要合理安排時間,集中時間對學生進行短期的培訓和指導。
4.為學生自選實驗項目提供條件
實驗項目可分為必做實驗和選做實驗,必做實驗由教師統一安排時間,而選作實驗可由學生自主選擇項目和時間,可由實驗內容安排固定的指導教師,對于實驗操作進行指導。
5.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提供條件
以往的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都是綜述性質,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開放實驗室可以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提供時間、設備和場地,使理論聯系實際。
6.為大學生創新項目提供條件
為鼓勵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學校積極鼓勵學生申報科技創新項目,由學校提供1000-10000元的資助,我院學生更是積極參與,實驗室開放為這些課題的完成提供更好的選擇方向,也為這些課題的完成提供良好的條件。
7.為實行導師制提供條件
我院實行導師制已經近4年時間,導師制是指一組學生在一個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的制度,由導師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專業學習、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進行個別指導,開放實驗室為這一制度在我院的開展提供一個新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參與到導師的研究項目中,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
綜上所述,在對四川大學考古學實驗中心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本院實驗室建設的情況,從增設實驗課程(實習)課程、實驗室開放的管理提出了設想,實驗室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的工作,隨著工作的推進還會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研究完善。
作者:于永平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參考文獻
1.臨床醫學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分析
2.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實習教學模式探討
3.七年制臨床醫學生基礎醫學階段的科研訓練實踐
4.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紀臨床醫學教育的思考
6.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技能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7.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與成效——以湖北文理學院醫學院為例
8.臨床醫學專業本科課程考試改革思考
9.淺議多媒體技術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10.對臨床醫學專業設置《護理學》課程的調查分析
11.以本科評估為契機 提高臨床醫學教學質量
12.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影響及解決措施
13.高職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體會
14.適應現代醫學教育模式,改革臨床醫學教學方法
15.對臨床醫學生推行實習生導師制的探討
16.關于臨床醫學專科畢業生就業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17.循證醫學對中醫臨床醫學的啟示
18.雙向整合案例(PBL)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統為模塊的臨床醫學教學改革實踐
20.三段式實驗教學模式在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實驗診斷》教學中的探索
21.核醫學科放射防護的臨床調查分析
22.提高臨床專業醫學生預防醫學基本技能的教學研究與改革實踐
23.OSCE在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臨床技能考核中的應用
24.臨床醫學專業國際班《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改革初探
25.培養創新型臨床醫學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討
26.Jigsaw教學法與PBL教學法在臨床醫學實習教學中的效果比較
27.湖北醫藥學院臨床醫學實驗班“基礎學習”生物化學模塊式教學實踐與思考
28.歷版《臨床醫學概論》教材的比較和反思
29.低年級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學習意識和學習行為現狀
30.案例教學法聯合傳統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本科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效果評價
31.預防醫學專業臨床腫瘤學課程體系的開發與探索
32.提高醫學生臨床工作能力神經病學教學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醫科大學六所附屬臨床醫學院輸血醫學師資隊伍調查分析
34.臨床醫學專業《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改革方案研究與實踐
35.高職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體會
36.臨床虛擬醫學實驗教學模式研發與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勝任力模型構建與分析
38.地方高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循證醫學認知及態度調查
39.可視喉鏡在中醫藥大學醫學生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40.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藥理學課程教學的體會與思考
41.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創新性的探討
42.Mini-CEX在醫學影像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43.醫學教育管理提高傳染科臨床教學實踐中少數民族臨床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的能力
44.關于醫院臨床醫學工程科的建立與管理策略的探討
45.急診醫學臨床教學模式探討
46.重癥醫學的臨床帶教應分階段量化
47.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
48.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的實踐經驗與啟示 —以成都醫學院為例
49.新醫改背景下臨床醫學定向生免疫學教學實踐研究
50.加強臨床實踐培訓基地建設,促進醫教協同培養臨床醫學人才
51.“5+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醫學信息素養教育
52.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臨床醫學教學水平的研究
54.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55.臨床醫學生對不同類別公共衛生課程的學習興趣調查研究
56.臨床醫學專業系統整合課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崗位勝任力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再思考
58.臨床醫學類期刊編輯審稿決策能力及提高舉措
59.專科層次臨床醫學專業和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學生的全科醫師職業趨向調查
60.留學生臨床醫學本科(MBBS)教學現狀調查與對策
61.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體驗
62.建立臨床醫學實踐教學中心的實踐與思考
63.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
64.醫教協同 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實踐
65.我國臨床醫學教育之現狀及其策略分析
66.論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的協調發展
67.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向在高等醫學課程改革中的體現
68.教改醫改互動 推進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模式改革
69.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臨床技能培養現狀調查分析
70.現代臨床醫學正在走向危險的邊緣
71.臨床醫學教育中的醫學哲學
72.案例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組織與實施
73.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考試模式的研究與探討
74.淺談臨床醫學檢驗重要環節的質量控制
75.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新生學習目標與就業預期的現狀調查
76.過程控制與精細化管理: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發展之路——歐洲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框架應用述評
77.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78.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實證研究
79.循證醫學與臨床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
80.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醫學教育的現狀
81.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對策
82.關于轉化醫學背景下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幾點建議
83.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培養質量現狀調查
84.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85.臨床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以角色認知為視角
86.基于ESI的學科熱門論文的計量研究——以臨床醫學學科為例
87.國內臨床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文獻分析
88.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中的醫學生職業精神認知現狀調查及分析——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研究之一
89.國際臨床醫學研究領域熱點論文產出狀況分析及對我國醫學期刊的啟示
90.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的難點及對策研究
91.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中山大學為例
92.臨床醫學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教育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
93.臨床醫學生對循證醫學課程認知和態度分析
94.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軌的探索與思考
95.“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下五年制教學改革的思路
96.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97.構建以臨床技能訓練為核心的“5+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98.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5+3”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對護理專業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而對于以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的高等護理教育來說,校外實訓條件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教學過程的實施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受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的影響,醫院護理隊伍規模越來越大,覆蓋面積越來越廣,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許多高校缺乏必備的校外實訓場所,沒有布局合理資質良好的校外實習基地,疏于對實習基地的管理和考核評價,導致辦學水平的低下和人才規格的"縮水"。如何選擇與建立良好的校外實訓基地,是護理專業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我院經過調查研究,現將體會介紹如下:
1、方法
我院于2006年6月-2007年5月通過調查研究,對現有承擔護理學專業臨床教學的臨床教學基地和可能建立臨床教學基地關系的醫院進行相關研究資料調查、核查、補充、完善。對擬建立臨床教學基地關系的醫院進行相關內容的聯系、溝通、磋商與談判,對形成共識的提出建立方案。建立教學基地關系的協議(合同)文本,簽定協議,明確關系。必要時,可在醫院加掛"北華大學護理學專業臨床教學基地"牌匾。選派適合、適量學生進駐接受臨床教育教學實踐。在教學方面,臨床帶教老師按教學計劃認真備課,明確重點、難點,熟練掌握操作規程,統一標準。實行護士長管理,專職老師負責,以一對一的帶教方式,落實每位護生的實習計劃,安排每周1次講課,1次護理查房,做到理論聯系實際[1]。對與臨床護理教學相關的要素進行必要的建設,適時檢查指導,使其適應、符合、達到、提高臨床教學階段的質量要求。對每一輪臨床教學的中期和結束時,都要進行總結,提出發展和改進的具體意見,為下一輪教學提供借鑒和保障,以便得到鞏固和提高。
2、護理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類型單一,,與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協調
許多院校在選擇校外實習基地的過程中,只關注醫院的地理位置,沒有充分地考慮到醫院的層次和級別,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學生所接觸到的病例過少,動手能力差。不利于拓展學生的就業渠道和職業發展。
2.2部分老師缺乏帶教意識,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
有的帶教老師業務能力較差,不能指導學生掌握全面的護理知識。有的老師只分派學生完成具體工作,不講為什么做、怎樣做好,以致護生感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還有的學生認為教學方法單一,師生溝通欠缺,教學評價不全面。影響實習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
2.3實習基地過少,與護理專業的發展不匹配
問卷調查中有的護生反映動手操作的機會少。原來實習醫院只有12家,各科室加床多,重癥多,周轉快,臨床護士人力資源相對不足。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下,臨床帶教老師既要很好地完成本職工作,保證病人需求,又必須以臨床病人為實習對象來指導護生練習各項操作,病人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拒絕護生操作,造成教學與臨床工作的現實矛盾。
3、校外實習基地的選擇策略
3.1結合就業建立多元化實習模式
實習加就業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道路。經過近幾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我校在實習與用人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創出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實習促就業的模式,如"訂單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醫院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在實習醫院就業。充分利用了學校和醫院雙方資源,是很好的實習形式。
3.2實習醫院的合理性選擇
實習醫院的層次是保證學生將理論很好地應用實踐最重要的因素。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以北京、上海、廣東為中心的區域板塊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醫院技術能力最為先進的地區,也是醫學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護理專業在選擇校外實訓基地的過程中,除考慮服務于區域經濟的因素外,還應與中國醫學的發展主流相適應,校外實訓基地的區位應當布局合理。對其實習教學環節的質量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合理的區位分布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隨著高校招生范圍的不斷擴大,生源已不局限于某個省份,在實習就業的選擇中必然會出現多區域選擇的趨勢。因而高校在實習基地的選擇和布局中應當從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角度出發,兼顧不同區域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可能性,建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基地,避免校外實訓基地區位分布過于集中的情況。
3.3運行機制的選擇
專業實習是一個系統化過程,有效的運行機制是校外實訓基地得以正常運轉、實現共贏的保障。學生到崗實習并不意味著學校完成了教學任務,它代表著新的管理階段的開始。為避免實習過程中矛盾的產生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運行保障機制尤為重要。應增加實習醫院之間的聯系[2],成立由校方和醫院方共同組成的實訓管理機構或產學合作項目教學負責機構,對基地的選擇、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安排、師資培養、基地考核全面負責。同時,選派業務能力和責任心強的校方和醫院方實習指導老師,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思想動態、崗位工作情況、畢業論文等進行指導,提高實習質量。加強實習過程性控制與評估,建立學校、行業、用人單位三位一體的實習質量評估體系。建立動態的對醫院方的考評機制,提高醫院對實習工作的重視和管理,促進雙方合作關系穩定與和諧地發展。
4、實踐成果
4.1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基地
通過上述方法與基地建設選擇策略,我們的實習基地逐年擴充,由原來的12所,增加到20所,取締3所,并且相對穩定,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視野。
4.2建立完善了實習管理制度
成立臨床護理教學指導小組,制定臨床護理教學程序、護理教學質量控制辦法等對全院的臨床護理帶教給予檢查、指導與評價。并舉辦臨床帶教老師培訓班,以提高帶教老師的教學技能。同時注意組織學生自學討論,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促進自學;應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教學等形式,以更好的掌握知識[3]。
4.3提高了就業率
該研究成果于2006年開始應用于北華大學護理學院護理本科生的實踐教學,學生的綜合操作成績明顯提高,對臨床實習的態度積極,實習單位評價反饋,學生具有很好的臨床思維能力,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好,進入臨床角色快。學生的就業率由原86%上升至99%。
總之,通過研究,建立能集臨床實踐帶教教學與臨床相關理論知識教學相結合、與提供生活服務相結合、與就業相結合的,相對穩定的"三結合一穩定"型護理學專業臨床教學基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商臨萍.臨床護理教學研究新進展[J]護理研究,2004,18(3):38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