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7: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導論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類模式;電子信息類“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李鋒(1970-),男,陜西商洛人,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滿族,遼寧鐵嶺人,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授。(江蘇 鎮江 212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5-0099-02
作為社會信息化的支撐和依托,電子信息技術及相關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21世紀,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會的各個領域滲透。相應地,電子信息相關學科知識領域更新與增長越來越快,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越來越緊密。伴隨著學科發展方向不斷分化、細化的同時,電子信息各學科、專業或方向之間的交叉基礎知識更加多,專業界限越來越模糊。與此同時,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呈現變化快、多元化的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實現“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和共識。大類培養模式提倡按大類招生,實施厚基礎、寬口徑的通識教育,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流培養,學生結合自身興趣特點做出合理的選擇。事實說明,大類培養利于提高辦學效益,優化教學資源,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實現更廣泛的通才教育,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生活多元化對人才的需求。
一、開設“專業導論”課程的意義和目標
在大類培養模式下,學生在大一、大二期間主要是學習公共課和大類基礎課,大三期間學習技術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大四期間學習專業課程和接受綜合實踐訓練。但是在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中發現,盡管大類培養適應了學科專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但要更好地發揮大類培養的優勢,還必須加強大類學習到專業培養之間的銜接,否則將直接影響培養目標的實現。
1.開設“專業導論”課程的意義
在大類培養階段,本科低年級學生對電子信息學科、專業缺乏整體認識,不了解自己的專業方向,不了解專業課程設置,不了解專業課程與基礎通識課程的關系;在思想上準備不足,不知為何要學習這些課程,不知道這些課程對于專業學習和未來所從事的工作的作用,沒有自己的專業目標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學業規劃,甚至有不少高年級學生到了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對自己的專業都不甚了解。針對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展開的問卷調查及座談會結果表明,在開設專業導論課程之前學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緒,找不到發展方向,不能心平氣和、扎扎實實地學習,甚至出現了所謂“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況。
大學階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長的時期,抓好大類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銜接可以縮短他們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期,引導大學生做好學業規劃,為實現培養目標、提升培養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專業導論”作為專業啟蒙課程,將學科專業教育、思想教育、就業教育等融為一體,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就讀的學科與專業,加深對所學專業的感情,激發學習本專業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為后續課程做鋪墊;同時引導學生做好學業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2.“專業導論”課程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在第二學年下學期和第三學年的上學期開設“專業導論”課程——電子信息技術導論更加符合教學實際。該課程的目標是:介紹電子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學科知識體系、技術發展歷程、當前的技術狀況及發展走向、前沿領域,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激發部分學生對某些研究領域的興趣;介紹本專業的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專業特色、課程設置、進度安排、實踐環節等;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指導學生做好學涯規劃和人生職業規劃。
二、“專業導論”教學模式探索
由于“專業導論”課程的特殊性,為使該課程教學效果更加明顯,應從課程安排、教學內容、任課教師、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適的教學模式。
1.課程安排
在大類培養機制下,大學一年級學生在專業方面接觸的主要是大類基礎課,對專業的認識比較膚淺,對于專業領域的知識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學二年級開始,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對專業的認識不斷深化,了解專業的愿望也更加強烈。到了大學三年級,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某個領域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但還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進行職業規劃及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因此,學校選擇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初和大學三年級上學期初各開設16學時的“專業導論”課程。
2.教學內容
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初,針對即將進入專業學習的學生,著重介紹專業特色、專業課程及專業知識體系、實踐環節;介紹電子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專業技術發展歷程、當前的技術狀況及發展走向、前沿研究課題等;介紹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領域及與學科之間的關系,電子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強調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支柱產業,讓學生對自己所選專業產生認同感,激發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
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分若干模塊介紹信息科學的各個學科各分支的研究內容及發展動態,如:電磁場與無線技術模塊,通信技術與通信網模塊,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安全模塊,微電子、集成電路及其應用模塊,控制科學與工程模塊,數字信號處理、圖像、語音處理模塊,光電信息技術等。介紹各模塊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基本框架,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等,使學生初步體會信息科學所涉及的領域范疇,相關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和方法,達到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3.任課教師安排
為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采用課程教學小組的形式安排任課教師。小組長為課程的總負責教師,由主管教學的副院長或系主任擔任,小組成員為專業骨干教師,根據每個教師的專長負責不同的模塊。小組長負責介紹課程總體概況,包括主要學科領域、技術、產業、前沿課題等,突出介紹電子信息產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其他任課教師分別向學生介紹各模塊的基本理論、技術及發展動態等。課程教學小組經常針對專業導論課進行教學經驗、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及教學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討和研究。
4.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由課程組長負責,采用作業小論文+課程大論文的形式。每位教師根據自己負責的模塊擬出若干題目讓學生選擇,最后課程組長綜合各任課教師的評分給出本課程的總成績。
作業小論文:若干題目自選,如電子信息技術可分為哪些產業,電子信息技術與國民經濟及工業信息化之間的關系,電子信息技術各個學科與產業之間的聯系,感興趣的產業或領域,某領域的發展現狀,大學期間專業學習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等。
課程大論文:要求學生在學習完專業導論的基礎上,通過調研對大學的專業學習及今后的發展進行規劃,形成課程學習報告。包括各自特長和愛好是什么,自己的學習習慣、喜歡的職業,該領域當前的社會需求是什么,本科階段應培養的能力有哪些,大學剩下的時間準備做哪些事情,畢業后的發展規劃是什么,準備采取哪些措施去實施你的計劃等。
三、對“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效果的思考
通過學生座談會和問卷等形式對本課程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在本課程之前,很多學生都存在對所學專業不了解、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這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規劃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對學業生涯定位模糊,對基礎課不重視。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該專業2009級學生在開課之前認為自己了解該專業的僅占14.3%,了解一點的占50.8%,認為自己對專業學科領域及相關產業了解的僅占9.5%,認為自己有明確專業愛好的僅占8%左右,不少學生渴望對專業有更深入的了解。經過課程學習之后,有70%左右的學生對自己大學階段學習及今后專業發展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規劃。教學座談會反饋結果表明學生和學生管理部門也對該課程持肯定態度。
由于“專業導論”課程的開設時間較短,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與工程實際聯系偏少、部分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時間安排不盡合理等。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課程時間安排
“專業導論”作為大類招生專業的專業先導課程,具有教育和引導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級開設更有利于學生盡早了解專業,建立對專業的認同感,并盡早確立今后繼續深造所要涉及的發展方向,減少專業上迷茫、學習精力分散等情況的發生;在中高年級開設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學科不同分支,并結合自身愛好特長對學業和今后發展方向做出合理規劃。因此建議將“專業導論”課程的兩部分內容分別安排在低年級和中高年級開設。
2.改革教學內容
密切跟蹤學科發展,充分發揮不同研究方向教師的優勢,充分把握學科及其分支的發展動態,把本學科最新的發展情況介紹給學生,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專業內容及發展方向,并適當結合學校特色,構建特色化的教學內容。
3.重視條件建設,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條件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保證。進一步加強該課程的建設,包括教材、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網絡教學環境的建設;積極利用實驗室、企業等條件開展實踐教學;努力實現專題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等有機結合。
四、結語
在大類培養體制下,電子信息類“專業導論”課程在整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加強“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研究,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其引領、規劃和導向作用,指導學生認識專業、規劃未來,對提高教學質量乃至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學低年級課程中開設專業導論課的探索[J].高教論壇,2007.2(1):37-39.
[2]彭熙偉,廖曉鐘,鄒凌.“自動化專業導論”課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1,(1):74-75.
(鹽城工學院材料學院,江蘇鹽城224051)
【摘要】材料學院開設的《科研導論》是自主學習的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能力和創新思維,是學生學會獻檢索方法和歸納總結方法,掌握科研成果的分析和處理方法,并能撰寫論文,為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畢業論文的開展和以后從事科研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自主學習;科學研究;創新思維
自2014年,鹽城工學院材料學院開設了自主學習的課程,此課程主要針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和對科研感興趣的材料類學生。本課程注重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多方面、多渠道為學生創造學習環境,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互動,通過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從科研實際出發,結合科研特點,著重論述典型的科研方法與基本規范,舉實例論述科學研究的戰略戰術與機智運籌,詳細論述科研論文的撰寫方略、專利申請、參加學術會議要求以及經典科研案例。課程將按照以史帶論、史論結合的方式,注重知識性、哲理性和實用性,由淺入深地使本科生了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初步掌握科研方法的實踐與思維技巧,為其本科階段參加課題研究、撰寫較高水平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做好本科論文(或畢業設計)以及今后從事深入的科學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1課程的目的和意義
《科研導論》作為本科生開設自主性課程的實驗課程,通過學生主動性、自覺性和創新性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學生主動參與科研活動打下理論和實踐基礎。通過對本門課程的系統學習,使學生全面了解大學生科研的意義、方法、步驟、環節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要求學生掌握和了解科學技術研究過程中常用的科學研究一般方法,科學研究成果的處理以及科技論文撰寫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作用,并能正確地應用這些知識,分析、思考和解決科研生產實際中遇到的一般問題,掌握科研論文的寫作方法,達到提高本科生科學研究能力和拓展知識的目的,為材料專業本科生開展畢業論文的科研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知識,為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
2課程的實踐與探索
《科研導論》這門課程主要介紹科學技術研究過程中常用的感性方法、理性方法、系統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研究成果的處理和科技論文撰寫的一般方法,并以“自主學習”為主。科研過程是參與人員自主創新的過程,“自主學習”是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和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1]。設計建立完整的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教案、電子教案和教學實施方案,并將教學團隊的相關科研項目作為具體科研實例融合到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主動、創新性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全部使用多媒體授課,并建立網站實現與學生互動。教案內容包括:講授內容、基礎內容、拓展內容和典型例題等;全部課程資源上網,基本實現網上教學與互動。
根據課程的任務和培養方案,本課程主要包括以下教學內容:
1)科學研究概述[2],重點是科學技術研究的涵義、性質和任務,難點是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2)科研課題的選擇與確定,重點是確定科研課題的一般原則,難點是確定科研課題的開創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
3)科學研究的方法,重點是科學研究的系統科學方法的原則和作用,科學抽象的一般步驟,理想模型和理想實驗。
4)科學研究成果的處理,重點是和科研成果的鑒定方法。
5)科技論文的撰寫,重點是課題和學位論文的綜述的寫法。
6)研究性學習科研,重點是研究性學習作用、本科生科研方略和具體學科的經典科研示例。
在本課程實踐和探索過程中,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建立一個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具有團隊協作精神的教師隊伍。由學術造詣高、師德好,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同時加強教師團隊自身素質和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自主學習”的原則,體系學生學習的“講、練”合一,要求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相結合。進行課程教學專用多媒體教室的設備完善和維護、在教學過程中體系學生學習的“教、學、做”合一,教師根據教學過程中的效果進行總結和提高,確保在學習過程中做到“手腦并用”[3]。利用視頻媒體,將抽象內容,用錄像、影片等形式進行演繹。最后,認真開展教研、科研活動,推動教學改革,提高學術氛圍,鼓勵師生積極創作,提高作品質量。
3課程的實踐效果
經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本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對本課程評價很高,認為本課程非常重要,為他們后期專業課程和科研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學習,學生能積極查閱文獻并整理信息資料,比較熟練的利用學校圖書館的網絡查詢系統,并能有效獲取各種數據庫所提供的科研和文獻信息,為科研活動開展提供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隊伍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制定明確的中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包括職稱、學歷、進修訪學等;組織教學活動,廣納意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得本課程具備持續、穩步發展的潛力、為本課程的高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學生的“學生自主學習”,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對科學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帶著科研問題主動思考,查閱文獻,并掌握快速學習能力,學會分類歸納總結。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科研項目過程的訓練和科學研究,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不斷提高,能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自己的思維分析、總結、歸納、推論。有效的處理實驗數據并撰寫科研論文,在鞏固科學研究有關的理論知識,并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步奏,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4]。
4結語
在《科研導論》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科學研究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并積極參與到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學研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科研工作就是從不斷失敗中前進,在教師和學生的勤懇踏實的努力工作下,科學研究才會有所成功。科學研究講究一點的研究方法,掌握了正確的研究方法會讓科學研究事半功倍。本課程的實踐與探索,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術交流,增長了學生的見識,讓學生認識到了自身專業知識的不足,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并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科研素養、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為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畢業論文的開展和以后從事科研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藺婷.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財務會計》課程設計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4.
[2]楊軍,石海洋.淺談《科研導論課》教學內容創新及實踐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4,51:74-75.
[3]李淑英.興趣教學法在《金屬材料及熱處理》課程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3,5:89-90.
關鍵詞土木工程;專業導論;教學方法;考核評價
引言
每當新生跨入高等學校大門,很多學生都不清楚自己將要從事哪方面的學習、將來可能會從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新生,高校都會安排“土木工程專業導論”這門課程去解決這些問題。當前,“土木工程專業導論”主要是從宏觀方面入手,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有一個大致了解,引導土木工程專業新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土木工程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土木工程的概況以及將來土木工程的發展;學校將以何種方式培養學生成為高質量的工程專業人員;學生在學校環境里將學習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達到哪些目標;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不同點有哪些,如何讓自己盡早融入大學學習和生活,如何盡快地適應大學的節奏,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展示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土木工程專業導論課程使學生認識土木工程的作用和發展,了解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方式和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動性,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存在問題
土木工程專業導論課程是從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發展而來的,與其他課程相比,這門課程的發展歷程比較短。目前土木工程專業導論課程建設存在三個問題。(1)大部分老師缺乏專業從業經歷。土木工程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高校老師僅有理論基礎已經不太能滿足教學要求。然而,大部分老師從學校一畢業就直接來高校教書,沒有工程實踐經驗,授課內容缺乏新意,照本宣科,流于表面,尤其對于工程實例無法很好地展開講解和豐富書本內容,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印象。(2)課程考核方式單一,多以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學生抱有應付心態,存在抄襲現象。同時,老師無法準確直觀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3)在后續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前、學后階段,對課程在專業培養體系中的地位,專業課程對畢業后專業對應就業方向究竟提供什么樣的課程基礎,以及課程之間的聯系等都不甚了解,更遑論課程間的融匯貫通。這樣的不良現象大范圍的存在,同時也由于該現象的存在,使得學生學前不知為何而學,學后又不知有何作用。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學生專業學習的深度和主觀學習興趣,造成學習效率和能力培養兩方面的低效運行。
2改進措施
土木工程專業導論課程應當以學生的專業引導和興趣提升為主。對于土木工程導論課程存在的問題,可以從八個方面進行改進。(1)將課堂講解和現場教學相結合,實現課程教學內容的變革和優化。可以將土木工程導論課程與專業認識實習相結合,將書本上空洞的文字與現場實物相結合,使知識立體化,加深學生的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對自己今后的職業規劃有一個更加具體的認識。(2)專業老師加強自我提升。專業老師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到工程現場進行學習,也可以向學校申請半年或一年的時間去企業進修,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競爭力。(3)讓學生參與講課。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和迫切感,要求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自己收集與知識點相關的資料并制作成課件,上課的時候參與該知識點講解,增加學生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前學習習慣、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改變傳統的講授方式和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形式。(4)采用一課多師的形式。由多個專業老師按照所教方向分部分對學生進行講授,向學生展示專業前沿的發展和動態,不同老師的不同教學方式能有效避免課堂教學的冗長枯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可以邀請校外具有現場工作經驗的工程人員一起參與授課,工程人員的工程實例的講解與學校老師的理論教學可以很好地形成互補,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趣味性。(5)邀請業界代表開設講座、座談會等。通過講座、座談等形式引導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學生的關注點,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使學生明確發展方向,增加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啟發學生對學習和今后發展的思考。(6)改進評價方法,探索學生自主建構、探究與發現的教學模式。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不拘泥于論文、筆試等傳統考評形式。比如可以將學生分組,每組學生做一個與專業相關的創新創業計劃書,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學習自主性,并從中選取成績優秀的學生申請校級、省級或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一來可以鍛煉學生的溝通、組織、邏輯、文字編輯等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二來學生可以獲得第二課堂學分;三來可以使學生盡快地融入大學生活,一舉多得。又如,可以采取與專業相關的社會調研的考核評價方式,調研的內容、形式由學生自由選擇,讓學生對本專業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以口試和調研報告作為考核依據。(7)從微觀入手,對宏觀教學進行補充。對于一個具體的工序流程,可以將工序流程制作成動畫視頻或者采用課堂小品的方式,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帶動課堂氣氛,加深學生的印象,保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工序流程以及流程中各個階段與各門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形成一個脈絡框架。比如,介紹抗震空心磚砌體結構模型時,可以將模型的構造制作成動畫,與平面圖片的不易于理解相比,通過幾分鐘的動畫視屏就可以很形象地展示結構的構成,加深學生的記憶。又如,對于工程建設全流程(主要指一個工程項目從“業主想建”到最終“建成投入使用”全過程)應當包括從立項報告、可行性研究、選址勘察、設計、招投標、施工和竣工驗收幾個階段,可以在課堂上讓不同學生扮演不同階段所需要的工程人員,讓他們以小品的方式進行表演,表演中需要他們分別闡述在各自所在階段過程中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和需要完成的任務,其他學生可以對小品中不正確或不完整的地方進行更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8)在土木工程專業導論課程中加入土木工程專業各類執業資格考試的介紹。學習知識是為了工作做準備,執業資格證書是工作的敲門磚。老師不僅要向學生介紹不同方向對執業資格的要求,還要介紹每種執業資格考試與后續相關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進入專業學習之前有一個心理準備和規劃,能重視相應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
3結束語
土木工程專業導論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第一課,是一門啟發性課程。這門課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本專業,而且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規劃、發展等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高校應重視土木工程專業導論課程的建設,帶給學生更優的指導,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專業學習,明確學習方向和目標。
參考文獻
[1]付冰冰,吳疆鄂.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以化學相關專業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5(2).
[2]楊曉敏,李全意.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2).
[3]李鴻昌,等.對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效果的調查與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2010,1(9).
[4]李莉.導論課程在專業教學體系中的定位與作用[J].集美大學學報,2013,2(14).
[5]史三元.從土木工程概論到土木工程導論[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10,2(27).
[關鍵詞]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與關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課程目標的實現、課程實施的進行以及學生的培養方向,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如何對當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進行改革與創新,進而設置符合時展要求和社會需求的工商專業課程,已經成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1]湖南農業大學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準設立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當年納入了國家全日制招生計劃。經過17年的專業建設,目前學校工商管理專業已具備一系列的發展優勢:師資隊伍年輕且學歷層次較高,專業建設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較快,教學實習基地初具規模等。[2]可是該專業依舊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課程設置的優化就是其中的重點。
一、湖南農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一)目前課程設置基本情況。目前,湖南農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本科課程結構按照學科知識邏輯與技能訓練的先行后續關系依次分為四大模塊,分別是通識教育、專業課、實踐教學和素質拓展,達到畢業要求需學習的課程和相應學分情況如下。通識教育模塊中的公共必修課需修62學分,課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語、體育、數學、計算機、創業就業教育、軍事理論、安全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指導、形勢與政策。公共選修課需修6.5學分,課程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藝術審美四類。專業課模塊中的專業必修課需修55.5學分,課程包括統計學、運籌學、組織行為學、電子商務、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學、創業管理、管理溝通、企業會計、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專業導論、項目管理、管理學原理、微(宏)觀經濟學、會計學原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統、企業生產管理課程。專業選修課需修15學分,課程包括財經應用文、工商管理專業英語、企業管理咨詢、經濟法等。實踐教學模塊需必修25學分,課程包括軍訓、專業公益勞動、入學教育、英語教學周、社會調查、人力資源管理教學實踐、企業戰略管理教學實踐、EPR沙盤綜合實訓、創業管理教學實踐、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教學實踐、畢業(教育、實習、論文)、調查報告。素質拓展模塊需選修4學分,課程包括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文明道德活動、文化藝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個性發展活動、就業創業活動六大類。(二)目前課程設置的可取之處。1.課程設置模塊完整,進程有序《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培育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需要,具備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誠信品質,掌握現代管理理論,具有國際化視野、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具有實踐能力與溝通技能,能夠在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機構從事管理工作或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3]一個良好的課程結構必須在各模塊之間分配合適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才能有效驅動學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訓練管理技能。[4]根據上述課程設置情況來看,課程設置模塊完整,進程有序。2.理論課與實踐課相輔相成湖南農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注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創新創業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能夠從事管理、理論研究和教學等工作的應用型專業人才。[5]學校在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和實踐教學中通過相關的實踐課程設計和運作,分別在英語教育、計算機教育、會計學原理、統計學、運籌學、電子商務等多門課程中為學生開設了與理論搭檔的實踐課程,最后搭配專業實驗和社會調查、課程實驗與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這些實踐課程的設計除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3.素質拓展課程特色鮮明大學生素質拓展是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能力培養體系,是提高學校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實現畢業多證上崗的主要途徑。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課程教學中融入職業教育,通過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同時也符合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目前,學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前基本都能獲得人力資源管理師、物流師、初級會計師等執業資格證書。另外,素質拓展項目中還包含各種校內、省內、國家級的創新創業大賽、市場營銷大賽、體育運動比賽等活動,以在實踐中發現學生自身的特長和愛好,提升學生引導力、想象力與行動力。(三)目前課程設置的不足之處。1.該有的課程沒有根據前面的課程設置情況可以發現目前學校開設的工商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該有的課程沒有的情況。公共必修課要求所修學分為62分,占總學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塊:政治教育、數學教育、英語教育和體育教育。從學分的分配上,四大塊依次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見,數學教育、英語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識教育課程中獨占鰲頭,而計算機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明顯被忽視;公共選修課限定在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和藝術三個方面,提供了上百門左右的課程供全校所有專業的人選修,公共選修課必修6.5個學分,只占總學分的3.8%。公共課中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達到了9.7∶1,選修課的比例偏小同時選擇偏少。專業必修課程中的專業核心課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頒布的專業目錄規定的專業核心課程開設。專業核心課程占418個學時,26個學分,可是實驗學時只有106個學時,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課程開設了相應的實驗課;專業選修課安排了240個學時,15個學分,占總學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專業選修課增加了48個學時,3個學分。雖然專業選修課的比例增加了,可學生可選的范圍十分有限,為12門課程選8門,且專業選修課中沒有實驗課。素質拓展是學校的特色課程,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集中體現,與學生未來的就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課程設置數量充足,可只有4學分,占總學分的2.3%,這個比例明顯偏低。2.存在內容重復的課程目前學校設置的課程還存在可有可無的課程:公共必修課中數學課程開設了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三門課程,各個專業對數學知識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專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集中開設一門課程。專業必修課程中的會計學原理,是初步介紹會計學相關知識的,與專業基礎類課程的企業會計課程存在內容的重復。同樣,統計學和管理信息系統都是以經濟數據為對象,運用統計方法分析經濟變量關系,從而為經濟和管理決策服務的。這些重復的課程不僅會給學生增加學習負擔,而且會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3.存在設置不合理的課程目前學校設置的課程中,有些課程完全可以去掉:一個學校的專業特色可以通過專業選修課來體現,目前學校開設的專業選修課沒有根據學校本身的辦學條件和資源創辦有特色的課程。專業選修課中政治經濟學和金融學這兩門課程與工商管理專業實際聯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換成其他課程;工商管理專業英語應該與公共基礎課里的英語課程相融合,這樣既能減輕學生負擔,又加強了課程專業性;實踐教學中的英語教學周應該與平時的教學結合起來,而不應該再占用課時。
二、具體課程設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與本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學校開設的課程與培養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與課程設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課程設置中,缺少關于專業法律知識的課程。目前,學校只開設了經濟法這一門課程。思想政治與法律基礎雖然觸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識,但仍然無法達到工商管理專業的要求。同時,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然而,課程設置中只有英語課程,缺乏相關的人文課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學校的實踐教學還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建立起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實踐教學體系。(二)與本專業辦學條件的匹配度。課程設置與本專業辦學條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學校的師資水平跟不上課程設置的更新速度。專業教師師資隊伍的教學負擔過重,他們又要備課,又要搞科研,還要評職稱,根本無心再考慮課程的設置問題,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課就行,而課程設置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要整個專業、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其次,學校的硬件設備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實驗教學是實踐教學的一種,需要專業實驗室及相關設備,但是,學校硬件建設較為落后,實驗室不足、配套設備不夠,而校外實訓基地的數量又少,且質量不高。(三)與學習規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還存在一部分與學習規律不匹配的情況,課程的教學進程應由淺入深、由工具到實踐,形成相互支撐的多層次課程體系。[6]以現在開設的專業導論和企業生產管理兩門課為例,專業導論是專業入門的理論課,在企業生產管理課程等專業基礎類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專業導論應為企業生產管理的先修課程。但目前實際情況是,企業生產管理于第5學期開設,而專業導論于第6學期開設。
三、地方高校應用型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建議
(一)調整課程模塊比例。調整各個類型課程模塊的內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現行課程模塊較為缺乏的課程,同時,撤銷、合并多余、重復的課程,使每一項課程都具有針對性和應用性。面對大量的基礎理論課程,學校應加強教師現代技術手段的培訓與運用,架構新型、通暢的師生交流與教學平臺,及時將豐富的教學資源轉化為實際教學生產力,尤其是要關注MOOC課程資源對教學產生的積極影響。[7](二)豐富課程內容。在公共必修課方面,大學語文或者學位論文指導可以培養語言組織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學校應增設這方面的課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現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也決定了其最終是否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為此,學校可以開設企業文化與商業倫理、團隊建設等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在公共選修課方面,應開設類型豐富的選修課,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在專業必修課方面,應增設工商管理基礎文獻選讀課程,以幫助學生形成系統性的管理理論基礎知識;增設民商法相關課程,以幫助學生構架專業法律知識體系;應增設“管理者社會責任理論”或“管理者商業道德”這方面課程,使未來的企業管理者具備符合社會標準的商業道德。在專業選修課方面,可以對選修課進行模塊設置,如設置物流管理模塊、質量管理模塊和經營分析模塊等,供學生自由選擇。此外,還應開設相應的實驗課,進行相關的素質拓展,并提升相應的比例。(三)優化課程進程。教師在編寫教學大綱時應互相探討,明確思路,在理清各門課程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對所有課程進行整體化設計,按照知識的接受順序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優化課程,使學生掌握不同課程在整體課程設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關系。就企業生產管理和專業導論兩門課程而言,專業導論應開設在企業生產管理的前面。
四、總結
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應用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將是社會及企業需求的主流。湖南農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的課程設置,應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盡可能讓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系統并且和本專業密切相關的知識體系,因此,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十分必要的。課程設置必須與工商管理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相匹配,以滿足學生就業的現實需要。只有不斷完善和優化課程設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何倩 尹紅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周萍.從課程體系建設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聯盟.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羅擁華,歐紹華.當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主要缺陷[J].中國市場,2013(12):194.
[5]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介紹[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關鍵詞:安全工程;課程導論;教學模式;教學實踐
一、引言
初入大學校門,安全工程專業新生絕大多數對本專業的認知甚少,僅有極少數做過一些調查和研究,但也不系統和不全面。他們對本專業既感到好奇又感到迷茫,迫切想知道本專業的性質、特色、現狀、發展趨勢及就業去向。如果不加以引導,將對其今后的大學生活產生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動力不足等負能量。為解析同學們的疑惑,提升其對本專業的認同感和科學研究興趣,按照學校的統一安排與要求,在大一新生中開設了《安全工程前沿》這門課程,由本專業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授課,詣在使大一新生對安全工程課程體系有個總體了解,同時為其打開一扇通往安全科學技術領域新世界的大門。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與思考,筆者所在教學團隊不斷完善課程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在教學目的與教學方法上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從學生的上課情況、提交的學習報告及其他反饋意見看,學生對該課程反響強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目的與意義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安全工程本科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國家重大需求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掌握安全科學、安全工程技術、安全管理和職業衛生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具備從事安全工程方面的研究、設計、檢測、評價、監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和素質,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專業人才[1-3]。依據培養目標與計劃,專業導論課應為新生對所選專業進行解讀。主要回答專業(學科)是什么、為什么(學習這個專業)、學什么(專業內容)、怎么學(學習方法指導)、做什么(就業規劃)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4]。因此導論課對學生的學習有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導引意義,也有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樹立與職業相關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進行高水準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意義,對于學生具體專業或課程良好學習效果的取得及能力提高、思維方式養成等都有重要意義。簡言之,就是一個“賦能”過程,賦予學生創新創造的能力,助推其達到一個更高的平臺。成功的導論課可以輔助學生的成長,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5]。(一)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熱情目前,我校教學計劃還沿用先基礎課,后專業基礎課,再專業課的“三步曲”。大一、大二主修基礎課,大三、大四主修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這樣的教學安排,部分學生在基礎課學習期間感到迷茫,主要表現為:其一,“我學了兩年的基礎課,怎么覺得對以后的專業學習沒有多大的益處”;其二,“學校有很多競賽或項目都需要專業知識支撐,我又沒有學過專業知識,我無法參加”;等等。這些困惑會導致學生基礎課學得不扎實或錯失很多參加競賽或項目的機會。出現這些現象,究其根源,學生還是延續了高中時期的學習氛圍與習慣,沒有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為此,導論課應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教學計劃體系、進度以及課程之間關系;正確認識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關系,認識到打好基礎的重要性,只要有了堅實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以后的專業課程才更容易接受。同時,鼓勵學生主動反復與專業課教師聯系,積極爭取參與其科研活動,期間針對性查閱相關資料,參與國家和學校層面的競賽和項目申報。令人欣慰的是,每年都有大一、大二的學生找教師探討問題或尋求相關的資料。由于提前介入,加之準備較充分,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通過競賽和項目的鍛煉,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技能,大學生活豐富飽滿。(二)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于剛步入大學學堂的新生而言,首先要激發其對所選專業的興趣,否則將對今后的大學學習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前些年,因專業推介工作不到位,曾發生過學生因不了解本專業,對本專業沒有興趣而轉投其他專業深造的現象。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實踐證明,當人們對某方面事物感興趣的時候,這種興趣會引導他們積極地從事這方面的實踐活動。有了興趣,才能談如何學習,才能尋求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此,選擇近期發生的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典型案例為切入點,輔以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剖析工程實例的解決方案,使學生了解所學知識在工程和研究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課程學習做好鋪墊。例如,在回答“安全工程是干什么?”時,以2015年8月發生的天津港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為切入點,引導出安全學科的研究內容。簡言之,就是預防生產事故的發生,確保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持續穩定發展,并從如何預防此類事故的發生進一步引伸出專業課程的設置,這樣學生就對本學科有了整體印象,專業學習內容及其關聯性也有了清晰的認識,從而有針對性地規劃大學生活。
三、教學方法
(一)運用新生已知知識講解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個深入淺出、合理而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教學效果優良與否的保證。在導論授課中發現,由于課程中需要引用較多的專業術語,而學生不易吸收消化。鑒于大一新生知識結構停留在高中層面,理解與掌握知識的能力不夠,需對教學方法做適當改進,以新生的發展特點和已知知識為基礎,以啟迪學生思維為出發點,將創新理念、學習方法的指導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如,在講解礦山安全研究熱點之礦山采空區的危害、穩定性評估、探測技術及控制技術時,就運用高中物理等相關知識,學生很感興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學時,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啟發性的設疑,恰當提問,給學生制造更多思考和總結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將理論學習和實際情況相結合,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過程中,學生能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達到了教學目的。(二)注重課堂教學互動課堂教學中發現,師生雙邊合作交流的單位比率低。究其原因可能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不熟悉;設置的質疑點有難度或提不起興趣;學生個體沒有充分表達的平臺;等等。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又是創造和發展的主體。教學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此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探索:提前布置討論主題,討論主題側重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話題或與專業相關的課題,如“你報考這個專業的理由是什么”、“學習安全工程到底對社會發展有哪些重要的促進作用”等問題;讓學生自由組成討論小組,并推薦代表上臺發言,并強調表現優秀的在課程成績上給予加分;先學生后教師對各組代表的發言進行點評。每位代表發言完后,帶領大家鼓掌祝賀。在這種交流互動中,學生的相互合作意識、溝通能力得到了加強和提高,這對于“90后”這一“拇指一族”而言意義特別。同時,通過互動式教學這一橋梁,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有助于了解學生的想法與興趣,并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內容與進度。
四、教學效果與建議
【關鍵詞】環境科學與工程導論 雙語教學 教學策略 探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C-0063-02
環境科學與工程導論是環境類專業本科生專業基礎課程,在廣西大學已連續7年采用雙語教學。在教學內容上,緊密結合學科發展動態,廣泛吸收現代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環境問題-產生機制-影響程度-控制方法-過程原理-效果評價”的課程結構;建立以環境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理念,不僅提供創新與發展空間,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還要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增強他們的環境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團隊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了教學實踐的探索,于2010年成為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程。
一、雙語教學目標的確立與實現
(一)根據專業人才構建一個多層級的雙語教學目標體系。雙語教學目標是雙語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雙語教學中師生共同的行動導向,具有激勵和評價功能。在雙語教學目標體系中,最高層次是人才培養目標,其次是雙語教學目標,再次是課程目標。本課程是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具有導向和示范作用。本課程依據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來構建一個多層級的雙語教學目標體系(見圖1),作為課程教學活動的宏觀指導和具體行動指南。
(二)構建雙語教學內部課程體系。此內部課程體系由雙語課堂教學、小組活動和隱性課程組成。
課堂教學是讓學生在“教中學”,以系統掌握必要的學習技能、專業本領和科技英語知識;小組活動(Group learning)主要在課后進行,這是一種“動”的狀態,其意義則是讓學生在“動中學”,以鞏固課堂知識,以“用”為導向,實現學以致用,這兩項教學活動之間是一種“學用結合”的關系。雙語隱性課程則要求為學生創設一種浸潤式的雙語情境,如通過視頻、音頻、科技文獻、游戲等給學生營造―種語言氛圍,使之在自覺與不自覺之中習得雙語;課堂教學是顯性課程,教學網站提供的影像資訊、材料閱讀和論文寫作是潛在的隱形課程,二者之間就是一種“顯隱結合”的關系。
(三)課程考核改革與試題庫建設。首先對考核方式進行必要的改革,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例,以平時成績為導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成績構成分幾個方面,如圖2所示。
平時成績又三部分構成:一是課堂表現及課堂作業;二是基于解決問題的小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三是課程小論文。
在課堂作業形式、小組學習內容、課程論文選題方面,教師精心設計,在內容上既要考慮涉及的知識點,又要保證合適的信息量;在形式上既要顧及年輕人喜歡挑戰、敢于展示能力的一面,又要做到輕松有趣,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生的課堂表現主要通過案例討論的形式予以考察,根據大家時下關注的環境問題和環境熱點,結合專業理論,組織大家進行課堂討論。
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可設計為《××大學新生環境意識調查》,具體任務為:一是設計一份調查問卷(如環境意識調查、某個具體環境問題的公眾參與問卷等);二是完成調查工作,回收問卷;三是統計分析調查結果,按格式撰寫調查報告;四是選讀調查報告,制作Powerpoint幻燈片,采用漢語或英語陳述。此環節要求小組每個成員都提前做好準備,采取小組現場抽簽形式選出代表宣講,避免性格內向的學生被邊緣化。教師和助教按以上四個部分作業的完成情況給小組評分,各小組根據每個組員的具體表現,民主評議分配總分。
課程小論文可以設計為以“家鄉環境”為主題,要求個人獨立完成。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或書信收集家鄉環境信息,分析家鄉環境問題,撰寫以家鄉環境問題調查為內容的小論文,格式上嚴格按照《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投稿要求。學生在撰寫中英文摘要時,就是對“雙語”教學一種“學以致用”的體驗,也是對雙語教學效果最好的檢驗,教師可以將學生中英文摘要作為專題教學素材予以點評。
所有平時成績(課堂表現、小組學習、課程論文)都要及時講評和記錄,并及時在課程QQ群里公布,以便于及時提醒和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本課程教學實踐證明,這種以平時成績為導向的教學方式把“教”和“學”雙方緊密地聯系起來,教師對“學”的進程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把控,學生對“教”的目的和“學”的內容及時了解,并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心中有數”。
對考試內容也要進行改革,使考試內容具有較強思考性與啟發性,試題的難度、區分度安排較合理,緊貼教學大綱;命題符合大綱要求,科學、合理,注重學生雙語能力的考查。
期末考試方式采用英文出題,除論述題外,其余用英文答題。既注重引導學生牢固掌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基本的知識點,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常識,還注重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建立一套專業課程雙語教學水平的評估體系。構建針對學生、教師的雙語教育評價標準與指標體系,發揮評價的導向、調節、鑒別與激勵功能,為使雙語教學向其他課程輻射奠定基礎。雙語教學評估體系可以包括:一是針對學生的評價標準與指標體系,如專業知識學習能力、專業英語交流能力、專業信息獲取能力等;二是針對雙語教師評價的標準與指標體系,如專業知識傳授能力評價、專業外語傳授能力評價、課堂組織能力評價、教學績效評價等。
關鍵詞:智能科學技術導論;導向作用;教學策略
智能科學與技術是形成于生命科學、控制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學科與技術交叉基礎上的新興專業與研究方向[1],旨在培養具有腦與認知科學、智能科學、信息科學、現代科學方法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計算機、智能系統、信息網絡、信息處理的基本技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復合型人才[2]。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從2004年設立至今,全國只有17所大學開辦該本科專業,目前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還沒有完全建立,培養方案的理論體系和實驗體系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3-4]。在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智能科學技術導論作為一門專業的基礎課程,針對的是學生實際需要,科學、系統地解答了學生各種專業問題[2],可以幫助學生對本專業有一個整體認識,對智能科學領域有初步的了解,以發揮其對專業及專業基礎課學習的良好導向作用。研究和探討如何講授該門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智能科學技術導論教學現狀
1.1具體表現
對專業認識較少是不少新生入學時找不到學習方向和目標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進入高等學校學習之前,絕大部分學生并不知道“智能科學與技術”指的是什么,涉及哪些知識,應用在哪些領域,影響有多大,他們只是憑專業名稱、簡單的介紹對該專業有個初步、直觀的了解,而在進校后一般都是學習基礎課程(如英語、線性代數、電路理論等),到大二甚至大三才開始進行專業課的學習。學生在此之前由于不了解專業方向的學習和研究內容,很難想象他們在專業基礎課學習上會有濃厚的興趣,更不談學習主動性的提升。智能科學技術導論在低年級開設,目的是讓學生逐步認識、了解該專業的概況,達到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程、參與科學研究的興趣,幫助他們對大學學習和生活進行規劃和定位。然而,這一門課程并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1) 導論學習與專業學習存在斷層。智能科學與技術的專業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三、大四,而導論一般安排在大一學期,此時,由于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的缺失,新生難以將過深的學科形態、專業教學抽象成整體概念,對導論所涉及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限,在開始接觸大量專業課時,他們已基本忘記了這一門入學時開設的從整體上介紹本專業的課程。
2) 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筆者在對高年級學生講授專業課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對本應在大一就具備的專業思想、所涉及的智能科學技術領域的宏觀知識、正確的學習方法等缺乏足夠的認識,甚至是處于完全陌生的狀態,因此對相關專業課的學習毫無興趣,一味地認為進入該專業學習是自己的不幸,轉而要求換專業甚至退學。
3) 繼續從事本專業領域的研究或工作的興趣低。根據調查發現,很多本專業的學生對畢業去向不持樂觀態度,部分打算繼續深造的學生考慮的是其他專業,而要進入社會的畢業生則表示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很難,他們大部分認為這是從一開始就沒有對大學學習和生活做好規劃和定位所導致。
1.2相關因素
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以及與學生的座談,筆者發現智能科學技術導論這門課程沒有起到其應有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智能科學與技術匯集多種邊緣學科與技術,諸如信號與信息處理、信息論與信息通信、模式識別、圖像處理、柔性決策與系統科學等內容,因此,課程所涉及的研究領域及內容十分豐富、教學知識結構較為龐大,涵蓋范圍廣,課堂內容龐雜,熱點分支多,知識點相對獨立,聯系不夠緊密。正因為如此,在短短的課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講述往往寬泛化,缺乏針對性。
2) 授課對象缺乏相關知識。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由于智能科學技術導論課程一般開設在入學之初,學生不僅缺乏相關基礎知識,而且處于高中到大學的過渡期,他們的學習認知行為、學習方法、學習要求和學習內容的組織形式難以適應教師所授內容。如果課程內容涉及的專業知識過多,學生學習起來就費勁;如果偏重理論,教學會顯得過于枯燥;如果過于注重工藝的講解,又會給學生造成輕視專業基礎知識的傾向[5]。如此種種,導致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處于兩難境地,而學生則難以建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有限的時間里所能掌握、吸收并內化的智能科學基礎知識很少,從而不利于今后專業課的深入學習。
3) 教學方式落后。目前,講授智能科學技術導論這一課程采取的教學方式更多是傳統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而其課程特點是知識面廣而不深。因此,傳統教學方式的缺陷更為凸顯出來,學生知識結構的延伸無法完成,對后續專業課教學產生不利影響。
2教學策略的提出
2.1課程的全程化
作為一門基礎專業課,智能科學技術導論應以學生在專業領域的發展為主線,貫穿本科四年的學習中,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課或開設學習指導性講座,如大一階段應以初步認識、了解專業本身,建立對本專業的信心,激發對專業的興趣為目的而設置課程內容;大二階段則為提高對專業的認識、鞏固專業信心、學習專業方法、制定專業目標的階段;大三階段則是深入掌握專業學習方法、系統學習專業知識的階段;大四階段則是走向職場、實踐運用專業知識的階段。通過這4個階段的遞進關系,最終促進學生螺旋化地構建專業知識。
2.2教學方式的革新
把科學研究引入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具有科研性,這是大學教學過程突出的特點[6],因此,授課內容不應完全局限于教材,而應融入教師的科研、工程項目、實踐經驗以及學科知識。開設智能科學技術導論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從整體上接觸專業基本知識,通過列舉專業知識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以及專業基礎知識在今后學習、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為專業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導向。為此,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外,還可考慮采取講座方式提供相關信息、講授相關知識。如選擇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師,就其所研究領域的知識、學科發展最新概況、智能科學前沿技術及最新科技成果、專業學習方法、實驗室在研項目等進行系列專題講座,這樣的講座一方面更加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能夠充分發揮不同研究方向老師的優勢。在此基礎上進行講解和討論,學生可以從不同來源、不同角度了解該專業的內容、研究方法、前沿技術及發展方向,從而引導他們在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這條道路上穩步前行。
2.3調整與優化教學內容
作為一門“入門”課程,智能科學技術導論的講授切忌涉及太多的理論,這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同時,也不允許對課程內容進行重復性的講授,這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鑒于此,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要做到內容難度適中,選擇適合學生接受能力且對后續專業課學習有幫助的內容來授課。此外,智能科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學科,其技術成果、研究動向更新快,教師應及時介紹智能科學技術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導學生關注本專業的知識應用,拉近學生與智能科學技術之間的距離,使他們及時掌握本學科領域發展的最新動態,擴大知識面,為今后專業課的學習以及就業做鋪墊。
2.4運用靈活的考核方式
一般專業課的學習效果比較顯著,只要努力,課程結束后,學生一般也就掌握并內化了相關的專業知識。和這些一般的專業課程不同,智能科學技術導論課程的學習效果只能在后續專業學習中逐步體現,也正是由于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其學習效果僅僅通過傳統的測試很難檢驗出來,同時也容易束縛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其應有作用的發揮,因此,可考慮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如提交通過思考和查閱資料等手段完成的小論文、根據實驗報告中的實驗步驟寫實驗體會、要求學生推薦他認為本專業最新科技成果或參考書等。
2.5積極開展實驗課
智能科學技術導論是一門從宏觀上介紹智能科學領域相關內容的專業基礎課,其重要任務是介紹專業教學安排和專業學習方法,并沒有深入具體地介紹某一知識點。由于導論課程的特殊性,實驗的開設可以參觀性、演示性、模擬性為主,如組織新生參觀學校組織的電子設計競賽的作品,在參觀過程中,從專業的角度為新生講解各參賽作品的設計意義和原理。
此外,智能科學與技術覆蓋面很廣,工程性與實踐性很強,現有市場上已存在涉及很大一部分相關知識的技術成果,因此,可進行反求工程式的實驗課。如本院實驗室擁有的機器人涉及到機械、計算機軟硬件、人工智能、智能系統集成等眾多先進技術,學生從中可逐漸認識、理解、學習掌握智能科學知識,這種反求工程式的實驗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本專業知識的興趣,也為后續專業學習奠定了基礎。
2.6培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智能科學技術導論作為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入門課程,對授課教師提出了很高的素質、能力要求。授課教師應具有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寬廣的專業知識、豐富的科研與工程實踐經歷、高水平的教學能力以及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經驗[7]。
3結語
智能科學技術導論這一課程對穩定學生初期迷茫的專業思想動態、激發學生濃厚的參與意識和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熱情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有重大影響。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只有不斷地實踐總結,才能發揮其作為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敲門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范軍芳,蘇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自動控制理論課程教學研究[J]. 理工高教研究,2010,29(3):138-140.
[2] 周延泉,張博.“智能科學技術導論”課程教學模式新思考[J]. 計算機教育,2009(11):78-80.
[3] 王萬森,鐘義信,韓力群,等. 我國智能科學技術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 計算機教育,2009(11):10-14.
[4] 鐘義信. 設置“智能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一級學科:必要性、可行性、緊迫性[J]. 計算機教育,2009(11):5-9.
[5] 劉光明,于斐,周雅,等. 大學低年級課程中開設專業導論課的探索[J]. 高教論壇,2007(1):37-39.
[6] 陳崢瀅,黃圣生. 論大學教學的探究性與師生關系的定位[J]. 現代大學教育,2004(3):105-107.
[7] 彭熙偉,廖曉鐘,鄒凌.“自動化專業導論”課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 中國電力教育,2011(1): 74-75.
Discussion on Teaching Strategy of Introduction to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Zhenbing, DANG Xuanju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