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5 17:06: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風格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高迪建筑風格的界定
西班牙建筑師高迪的建筑風格在建筑史上可謂獨樹一幟,巴塞羅那的精彩,很大一部分在于高迪為他抹上的獨特藝術色彩,看過高迪的建筑,很少不為他的設計而驚嘆,他是蜚聲世界的建筑“怪才”,高迪的建筑的風格是在他的建筑藝術實踐中慢慢形成的,他將東方伊斯蘭風格、新哥特主義以及現代主義、自然主義等諸多元素和諧而又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創造出極具震撼力的近乎怪誕的個人獨特風格,我們將他個人這種風格稱之為“高迪建筑風格”。
(二)高迪建筑造型特點及具體表現形式
高迪這位建筑大師在設計建造建筑時,將自然與技術完美結合,從視覺藝術的自由和嚴謹的幾何、力學兩個方面去建造充滿藝術感的建筑,能將感性和理性如此完美結合,真是令人折服。
(三)高迪建筑色彩特點及具體表現形式
色彩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手段,在包括建筑在內的設計構成諸多要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它具有鮮明性、認知性、真實性、感情性、與審美性的功能。是視覺反映最敏感的因素。一件設計作品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色彩運用的好壞。美的色彩具有美化的裝飾效果,能影響人的感覺、直覺、聯想、感情等,并產生特定的心理作用,激發共鳴,產生吸引力。色彩的持久影響會改變人們的思維注意力。
二、高迪建筑風格
在服裝上的具體表現形式建筑和服裝作為姐妹藝術,有著太多的共同點,他們共同為人服務,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藝術廣泛交融的今天,將高迪建筑風格引入服裝設計領域,或許可以在服裝設計中迸發令人興奮的新碰撞點。
(一)服裝造型上
1.曲線驚嘆于上帝造物精湛的手藝,人體本身就有著優美的曲線,舒緩而自然,服裝作為貼合人體的覆蓋物,塑造出自然流淌的曲線則更加能烘托出人體的美。從左至右曲線的應用各有不同,前者依人體之勢利用曲線夸張放大人體曲線,宛若一條流淌的河流;中者運用看似不經意的不規則曲線,使服裝平添許多趣味和美感;后者則用面料折疊產生的曲線來增加裙子的體積感和存在感,裝飾效果呼之欲出。曲線本身有著無限種可能,從而引發無數種造型方式。
2.幾何形體幾何形體在服裝中的應用往往會帶來夸張地視覺效果,令人過目不忘,使服裝添加濃郁的戲劇性和符號性。同時幾何形體也可以極大程度的豐富服裝的層次和深度,擴展人們的想象空間。通過空間中形體的鏡像、拉伸、旋轉等創作手段,達到象征與隱喻的目的。一件好的藝術作品,除了需要給觀者留下視覺的沖擊,還必須具有發人聯想的張力,這種張力,可以通過幾何形體的縱向與橫向的不斷變化而延伸和擴展。
(二)服裝色彩上
1.同種色系的運用色彩是有生命的,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由色彩帶來的進而轉化為激情和靈感的事物。我們通過對同種色系的運用可以更好的保持作品的整體性與系列感。同時,結合對比例的良好拿捏可以使作品更具和諧的美感。達到一種值得長久品味與聯想的效果。
2.對比色的運用對豐富的色彩的運用,可以結合對比色的沖突性,從而使服裝達到一種視覺的沖擊力。另外,對比色的運用也是結合了色彩的文化屬性并通過作用于一種人們的長期積累的主客觀思想因素,起到表現設計主題與理念的目的。濃烈的對比色往往伴隨著強烈的靈感閃現,猛烈的文化沖突等等主題。同時,也是有著一種情緒和文化暗示。
三、結語
關鍵詞:古鎮窯灣;建筑藝術;風水防御
中圖分類號:J0文獻標識碼: A
古鎮窯灣位于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三面環水,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水鄉古鎮,素有“黃金水道金三角”和“蘇北小上海”之稱。早在明清時期,窯灣就是南北水陸交通之要津和蘇北商業重鎮,市井繁華,商號云集,全國有18個省的商人在此設立商會,有10個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在此建商號、教堂,經商傳教,明末清初形成的兩條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風貌,現存古民居群834間,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古槐、古松等人文自然景觀20多處,被專家和媒體稱為“南有周莊、北有窯灣”。
窯灣古鎮古建筑遺產是運河文化的象征,厚重的歷史孕育了窯灣的獨特建筑文化,整體規劃和建筑特點上獨具風格,有湖有水,有著古老的街巷,有數千年的四方文化交融。
古鎮的建筑是南北、東西各地建筑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晶。
古鎮建筑風格十分獨特,其三面環水,因水而建的格局,酷似江南,又有北方四合院的痕跡,融南方的玲瓏精巧與北方的四合方庭為一體,間或有西北的窯洞、大草原的蒙古包的痕跡以及純西方建筑。
如蘇鎮揚“玲瓏精巧”的建筑風格。蘇鎮揚會館及住宅,是江南水鄉風格,青石街道,兩廂樓檐出廈。住宅和商業樓連接在一起,四進院落,室內多置木雕屏風,上面雕琢精致花紋,用工用料考究。江西人、蘇州、揚州、鎮江等地人住宅多在窯灣南大街,住房建筑是江南水鄉風格。青石街道,兩廂樓檐出廈。住宅和商業門市樓接在一起,四進院落。樓房注重防雨,有堂樓廊檐、走道廊檐,四周有曲廊檐。主屋堂樓寬大透光,室內隔間墻多是木隔扇,減少占地空間,還有移動式隔墻(屏風)落地罩式木雕隔墻,雕琢精致花紋。
如山西建筑風格。山西人的建筑多在西大街,房屋布局嚴謹,呈現出門窗小、庭院小的天井院特色,且門窗上沿皆為半圓結構,窯洞的痕跡依稀可見。房屋磚木結構,人字立梁,楠木框架。住宅前后四進院落,寓言四進士。每道設三個臺階,寓意為登三級,步步登高。
如福建建筑風格。福建清朝初在窯灣南、中、西大街都建有宅院。福建人宅院門窗寬大,院落寬大,院子前有高大影壁墻,院道多為青磚、石板。福建人建房以木結構為主,斗柱梁架用料寬厚,屋山墻多設風火墻,每道院角都設下水道。前后大門厚重,設有防盜杠防盜銷。建房帶有閩鄉習俗,體現防臺風、暴雨和防海盜觀念。典型建筑為吳家大院,它是窯灣古鎮最大的宅院,南北長80米,東西寬20米,共四進院落,整體呈“弓”字形,院落前低后高,很有層次,每進院落都呈“井”字形,以聚財氣。吳家大院體現了南北建筑文化的融合,帶有福建沿海建房風格。
如會館建筑風格。窯灣原八省會館在建筑工藝上各具風格。山西會館原是明代所建的關帝廟,山東會館原是明代所建的桃園結義三圣廟。福建、江西會館在南方園林布局結構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麗豪華,生動活潑。
又如西方建筑風格。清末,美英法等國商人和傳教士在窯灣經商或傳教,建有教堂廟宇10多座,蘇北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建于此地,這座宏偉的歐洲哥特式建筑占地18000平方米,由主教堂和修女教堂并建,有樓房百余間。當年的窯灣,數百家商業店鋪遍布12條主要街道,糧行、鹽行、船行、八省會館、十省商業代辦處,五國辦事處及2座教堂、8座廟宇。鎮上駐有美英法俄意荷蘭加拿大等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近百人。船來人往,處處繁忙。
古鎮建筑的另一大特點是全鎮建筑總布局根據歷代軍事家軍屯營盤陣圖而建。到了古鎮,最顯眼的就是幾座炮樓,由此可以了解到此地應當是軍事重鎮。窯灣鎮呈三角形,西南面朝運河,其中、東、西各有一座炮樓,登上炮樓,既可俯瞰全鎮,也可瞭望遠方。
窯灣古鎮的布局很獨特,它不以傳統的一字形、十字形或井字形為街區格式,而以一個中心區,三條放射狀街道作為獨具一格的建鎮格局。建筑方式采用“奇門遁甲八卦迷宮陣”和“七星八卦陣”。之所以有這種獨特的建鎮格局,是因為窯灣自楚漢起便是古營盤,千百年來一直是軍事、政治特區。公元前209年,楚王韓信建都下邳,東軍營設在窯灣,按孫子兵法實施自然水土工程,利用樹木蔽體構成奇門遁甲八卦陣勢。公元1840年,舉人臧紆青為防外侵敵人,在窯灣建筑軍事設施 “七星八卦陣”。按八卦方位設立炮臺于城墻上,8門炮控制城外周圍8個方位,炮群聽從中央炮樓旗語、燈語指揮,中央炮樓設在東當典,樓高10米,視野可覆蓋窯灣古鎮街區。“七星”,是指大東門炮樓、南門炮樓、拐彎炮樓、楊家巷炮樓、山河街炮樓、界牌炮樓、西門炮樓,這些炮樓全矗立在五華里長街道上,布形北斗星。八卦圖中心太極線是窯灣街“S”形五華里步行街道,八卦分天盤、地盤、人盤。窄窄的青石板地面,兩邊店鋪青磚瓦、飛檐、紅柱,統一色調建筑,街道彎曲很難辨別地盤方向。
窯灣鎮古建筑不但工藝技術高超,軍事設施精密,在音學上也深有奧妙,如同北京的天壇回音壁一樣,在一定位置呼叫一聲,全鎮方圓五華里都能聽到。
古鎮的街區布局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念,建設遵循的是五行八卦風水理論。建筑群落不是橫平豎直、朝向周正,而是呈“s ”型、八卦形態,將古鎮劃成兩個半圓,人稱“七星八卦”。古鎮至今仍保存原汁原味的街巷15條 ,總長度為1327米,所有街巷皆與兩條主要街道相通,有迷宮街之稱。
古鎮因水而生,因水而榮,古鎮人自然了解水的習性,因此建筑物大多采取砌石為基、木構房架,有墻倒屋不塌的特點,就連房門朝向,也根據沿河地形特點,以及風水理論而設計,既自然協調,又采光充足,又滿足了人們驅利避害的心理需求。窯灣古鎮自建鎮以來一直有良好的排水功能,五華里S形街道,兩廂廊檐下各有一米寬、五寸高的臺階,中心街石板下是半米深下水道,目前,主要排水管道從未清淤,亦從未堵死。
中寧街,古鎮主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仿江南水鄉街道模式,街道兩側各伸出1米廊檐,舉目一線天,青石鋪路,廊沿下日不曬、雨不淋,街道門面房用木板柵式門,樓上街面墻用木板代替前墻,街兩廂排無數廊檐柱。這些木質結構建筑有消音作用。5華里的狹長街道,分支出12條 伸長巷,既方便進出,又有通風消音的功能,只聞討價還價之聲,無車馬喧之擾,典型的步行街格局。
窯灣建筑物總體來說古樸素雅,但是在局部細節上,也不乏獨具特色的各種雕飾。比如廊沿下簡潔的萬字紋,屋脊上鏤空的瓦飾,山墻上別具一格的圓形小窗,重檐的火墻,門前的石鼓,以及檐下的磚雕等。
窯灣古鎮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理優勢造就了獨特的建筑文化,它以融匯南北中西的建筑藝術風格、科學布局的風水防御功能、吸收接納相互交融的個性特色,為我國建筑文化體系增色添彩。
參考資料
1《藝術研究》,2010 年01期,千年古韻 文化傳承
關鍵詞:紀念公園;鄉村空間;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8-0195-01
公園是建筑空間組織中具有公共性和藝術魅力的一類開放空間,最直接目的是為人民提供游憩場所的功能,而公園內的建筑空間是環境整體設計的表現它與街道綠地、廣場、周圍環境等共同構成富有特色的建筑外部空間環境。
一、紀念公園空間環境地域文化互融
紀念性公園建筑,作為物質和精神空間的縮影,在尊重傳統、延續歷史、繼承文脈的基礎上、基于現狀重新思考,表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延續和文脈傳承。紀念性建筑須真實反映建筑的特點和地域文化特色,并能合理運用當地的地方特色來營造場所的精神感。
(一)紀念公園的地域互融性
地域是指一個區域具有相同特質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征。包括社會體系、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
紀念性建筑應根據不同的主題選擇不同的形式和內容,但無論選擇何種類型,都必須遵守一點:建筑環境的整體性和互融性。在表現紀念性的個性和共性基礎上充分表達周邊建筑環境的歷史文脈、突出場所精神、統一紀念性與周邊建筑環境的地域性
(二)紀念公園的文化互融性
文化是運動的、發展的、永恒的、紀念性公園是對文化的回歸和提煉的產物,特別是本土的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因為紀念公園的特殊性,在表達文化時應注重空間環境的內涵、內容的展現,避免過多的造型和形式的出現。對紀念性建筑與周邊環境的互融性的研究反映的始終是對建筑地域文化的一種表達和實踐。
二、鄉村公園地域文化的越界與實驗
“建筑的地域文化的特征表現根據建筑物的自身社會屬性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表達方式。但都是以傳達建筑物自身的地域文化精神為主要目的”。江上青紀念公園在空間環境的營造上重點在空間序列的組織上和空間布局上。“空間序列與空間布局可以通過空間與環境的塑造與氛圍的渲染,引導觀者的思緒與情感從而達到紀念的主題”。
(一)傳統元素的還原
在造園方式上,江上青紀念公園采用的是整體造景的手法,其體現出的建筑文化表達主要體現在建筑群體的形態表皮和園內景觀上,運用了傳統的造園手法來處理建筑、水體、花木的關系。
整個園內以徽派建筑風格作為園區主角,新材料和傳統木構件融合運用,徽派元素隨處可見。徽文化和楚文化的融合衍生出具有新人文精神的皖北建筑文化體系。在江上青紀念公園的整體建筑空間環境的塑造中,建筑元素的的跨界與綜合得到了很好的展現。
(二)空間環境細節的詮釋
紀念公園與附屬的小學建筑物等在建筑形態和空間環境氛圍塑造的細部設計上也獨具特色。如紀念功柱、英雄牌坊、事跡浮雕等的過程中逐一體現出來。而玻璃和木構件的結合彰顯新徽派建筑風格的優越性,漫長的紀念道路、隨風而動的竹林、挺拔的紀念功柱和氣勢磅礴的主題紀念館,都在表達了一種革命傳承精神。
在江上青紀念公園中,八個紀念功柱、一座紀念牌坊、一面彰顯革命烈士的主題浮雕,在位置選擇上都充分強化和界定了紀念性空間感,點綴了紀念建筑空間的情感場所感。因此細節的設計在紀念性建筑表達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空間環境的可視與營造
紀念性公園的建筑并不能像鄉村公園考慮太多的功能性,紀念公園是象征性的,其建筑實體所占據的空間的紀念形式表達遠遠大于圍合空間,建筑空間環境是一種表達人們哀悼情感的物化形式營造。
公園在選址上遵循了鄉村的平原地形為主,同時針對空間分隔、阻擋視線、創造豐富的獨立空間為目的的人工高低落差地形。
紀念公園的環境塑造除了上文的建筑體和雕塑體外,在植物和造景上也得到很好的表達。紀念性空間中的植物有限定空間、美化環境、營造氣氛的作用,通過植載、圖案的變換和造型修剪,能強化主體造型和軸線,使空間視野通暢,結構清晰。“植物的文化象征能隱喻場所精神、烘托空間氛圍,以激發聯想來引導觀者的情緒變化,而植物周期性的色調、形態和質感變化使空間具有季相變化成為思維空間”。
三、結語
鄉村公園建筑空間環境的表達已經從傳統的模仿到從人們內心的情感挖掘為創作構思的新方向,情感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空間環境的營造開始注重人性化、地域化、情感化、鄉村化等。對公園的空間布局、景觀規劃、建筑形態以及整體空間環境的塑造,運用徽州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結合山水特點以求達到整體性。本文所闡述的只是簡單的見解,還有很多深入的課題有待研究,例如紀念公園建筑風格的取舍問題、建筑語言和環境設計要素,如景觀中的植物、水體、建筑體的色彩、材料選用、紀念雕刻的運用等等。至此,希望新農村的建設走向地域多元文化表達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英]帕瑞克.紐金斯著.顧孟潮,張白平譯,世界建筑藝術史[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2]任軍.紀念性建筑解讀[D].天津: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3]唐學山.李雄.曹禮昆著.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
〔關鍵詞〕 近代天津;租界建筑;地域文化;地域色彩
〔中圖分類號〕 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89(2013)01-0079-05
0 引言
《天津歷史風貌建筑》一書四冊,以建筑功能分類為公共建筑與居住建筑各兩冊,涵蓋了天津本土存在50年以上并能夠反映時代特色與地域特征的各類建筑。“2005年的《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實施后,依法確定了5批746幢、114萬平方米的歷史風貌建筑” [1]。《天津歷史風貌建筑》系列叢書是對其中的158處歷史風貌建筑的歷史人文背景和建筑特色進行了詳細解讀[2],從書中可以讀出天津市歷史風貌保護工作的點點滴滴,現存的保護建筑就是對保護工作成果的最好證明。從書中列舉的建筑來看,天津的歷史風貌建筑大多還是近代西洋建筑風格為主,論文選取書中租界建筑為研究對象,透過其保存現狀及歷史資料的記載,探尋天津獨具特色的近代租界建筑所體現出的地域文化及地域色彩。
一、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天津租界
建筑的風格形成
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之一。兩種文化之間接觸時會產生相互交流滲透的現象,無法在維持其原有的文化形態,彼此之間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歷史上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幾乎是在各自封閉的環境條件下逐漸產生發展起來的,形成兩種迥然不同的發展模式并一同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實際上就是由文化沖突過渡到文化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中西雙方的文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中,有“東學西傳”和“西學東漸”兩種模式,發生在近代天津以“被迫接受”帶來的中西文化碰撞與交流明顯屬于后者。就近代中西文化之間的關系來講,本土文化在接觸到異域文化的最初形式是暴力而非和平的,近代的文化交流是在歐洲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和中國反侵略的動蕩政治背景下進行的交流過程,清王朝被西方列強以武力逼迫開始的通商開埠,西方文化的傳入是以經濟侵略為后盾,帶來了文化交流的平臺:開埠通商、設立租界、公派留學、接納傳教和建立近代報業等形式,實現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沖突與融合。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構成,李允先生在《華夏意匠》中提到:“某一時代整個社會傾全力去建造的有代表性的一些重大建筑物,必然反映出當時最高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水平” [3](17)。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風格,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產生了獨具一格的近代租界建筑,外來文化賦予了建筑豐富的形式特點和設計理念,成就了中國土地上衍生出的中西文化交融思想下創造出的近代租界建筑,突破了中國傳統思想和傳統建筑一統天下的局面,促進了中國建筑文化發展。
中國傳統建筑隨著封閉的長時間發展,到封建社會末期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完整的傳統建筑體系,建筑形式、建筑技術和建筑類型與西方建筑文化截然不同,成為兩種相對獨立的建筑體系。從中國進入近代時期開始,這種單純的文化環境最終被打破。隨著通商開埠和各國租界地的設立,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天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其中也包括近代社會形成過程中大量涌現的西方建筑。租界地的建設,使得天津近代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受到租界文化的影響,這也是天津接觸西方文化的直接途徑,也比內地其他城市更早更多的認識西方文化的先進性。各個租界里出現了一些西式建筑,其建筑風格和形式與天津舊城區傳統建筑大相徑庭,也打破了天津原有的中國北方傳統建筑風格的格局。近代天津城市中出現的西洋建筑,是當時西方建筑設計中流行的各種建筑形式,各國租界在營建過程中實施建造的建筑,能夠體現出租界所屬國家的建筑文化特點、民族傳統、風俗習慣等,在與天津地方文化、氣候特點、材料運用、施工工藝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近代天津城市獨有的建筑風貌。
(一)租界中的西式建筑特色群落
從到20世紀初,天津先后建立了九國租界,各租界都是自行管理的“國中之國”,彼此之間不考慮協調配合,各自營建,以本國的利益為基點進行建設,有獨立的管理機構,這樣的建設雖然對天津城市的發展有所推進,但各租界各成系統,沒有統一的管理和規劃,城市建筑物雜亂無章。例如英租界在一些地區內“嚴格規定必須是外國式建筑,營造計劃必須先送工部局批準,對房屋的取暖、采光、衛生、安全及與街道環境的協調綠化也有詳細的明文規
定” [4](361-362)。意租界地區規定凡臨街建筑物形式不準雷同等等建設要求,各租界基本以本國風格建筑為基準,為適應天津的氣候和風土,多少做出一些改變,再加上建筑工人均為中國人,可以理解為租界地建筑是使用中國本土的建材和工匠,來建造西式房屋。
租界地建設期間,各租界內都陸續營建了先進體面的大型建筑,銀行、洋行和商場等建筑林立,風格各異;英、意、法租界都規劃有高級別墅住宅和新式里弄住宅,借鑒了當時西方流行的多種布局方式,且中高級民宅中衛生取暖設施一應俱全,建筑周圍還有花園綠地;租界內街道密度大,四通八達,道路鋪設柏油或混凝土路面,主要街道設有路燈、通夜長明,一派西方近代城市景象。
(二)介于中西風格之間的天津城市建筑形象
租界區在不斷建設擴張,而天津老城區卻在1900年后元氣大傷逐漸衰落,加上1902年接管天津后開辟的河北新區,與老城區和租界區三者共同構成一段時間的城市平衡發展格局。開埠后的天津城市形象,已不再是原先的“令人驚嘆的南北物資交流樞紐” [5](18)、“京師的儲運中心,也是整個河北地區的倉儲中心” [6](124)。因歷史原因由諸多移民組成的傳統天津城市,其本身的城市文化就呈現多元性,導致天津人民的文化具有包容性強且本土文化底蘊不深的特點,在因租界開發建設接觸到西方文化影響后,本土文化自然趨向對西方文化的好奇、觸碰、交融和互相滲透,從而形成了近代天津城市建筑介于中西風格之間的形象特征。例如少數幾座近代新增老城廂建筑――天津家之一“益德王”王奎章家宅在主體中國傳統式建筑中,局部裝飾采用了中西合璧式的廊柱(圖1),以及大門上方的橢圓拱券石材雕花(圖2)。作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英租界的慶王府,其建筑外觀采用西洋風格,與中國傳統琉璃欄桿交相輝映,建筑內部的房間安排按周邊式設計,采用明三暗五對稱式排列,這其實是一種四合院模式的變體;為適應當時的西化生活,室內設有寬敞的共享大廳;門窗玻璃采用的是以比利時工藝雕琢的中式傳統花鳥紋樣(圖3);庭院花園的布局、太湖石和涼亭(圖4)這些也都是中國傳統園林設計手法。
二、租界區建筑外立面材質中體現的地域文化與城市色彩
天津城市從明朝天津建衛至開埠之前,一直以傳統建筑的模式平穩發展,材料的選擇也是遵循了中國北方的傳統建材,以磚、石材、木為主要的材料進行建筑活動。“天津衛城初建為由土筑,因而不能持久。大約到了弘治初年以頹圮不堪,弘治六至七年,委都指揮使陳達用磚包砌,并在四門之上構筑城樓” [7](53),如今的鼓樓建筑依循了舊建筑的形式為青磚砌墻,灰瓦頂,門窗等建筑構件則為木材質刷紅褐色漆;一般的民居為四合院形式的平房建筑,以樸素簡潔的清水磚為墻面或灰磚砌墻,屋頂為灰陶瓦,門、窗、柱等構件則為木材質涂褐色或黑色漆(圖5),是典型的北方民間色彩,集合這些材質,共同塑造了天津舊城整體呈一片樸素的灰色調。清末民初建成的通慶里(現天津文化街內),建筑裝飾融入了西洋建筑符號,因為靠近老城區,建筑依然保持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青磚外墻,灰瓦坡屋頂,這點也可看作是環境色彩輻射作用的體現。
相比天津舊城區的單一灰色調,租界區內的歷史保護建筑的色彩要豐富許多,這與西方建筑思想帶來的各種建筑材料及其運用方式密切相關。租界建筑是由各租界自行營建,風格各異,規模較大的租界區內還形成了商業區、金融區和居住區等西方城市規劃的雛形,例如英租界內的五大道地區成為高檔住宅區,區內建筑紅磚使用普及,形成了和諧統一建筑色彩(圖6);英法租界區內的中街(現解放北路)開設了各類銀行、洋行等,形成了金融一條街[8],街道兩旁高大的銀行建筑選材考究,多以花崗巖、大理石等天然石材裝飾墻面或柱子,精美奢華,天然石材的自然色彩與混凝土的灰色也成了該區的主要色彩。另外,清水紅磚墻搭配灰色石材或淺色水泥墻面的搭配也是租界建筑的用色主流,如原天津工商學院、南開學校范孫樓、原天津公學等不勝枚舉。在對近代歷史保護建筑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從立面材質的色彩可以看出與周邊當代建筑明艷的涂料墻面或光滑的飾面磚相比色調淡雅清新,即便是清水紅磚的色彩也是柔和的暗磚紅色;混水墻或水刷石等立面材質粗糙,建筑色彩為淺灰色系的材質原色,整體感覺樸素大方,散發著歷史的沉淀感和時光印記,同時也體現了天津的地域文化與城市色彩。
三、西洋風格建筑中的天津傳統文化元素
天津傳統建筑中,很多大戶豪門喜愛將磚雕、木雕和石雕作為裝飾運用到住宅中,以顯示身家富有。富商豪門在打造住宅時也是不吝錢財的,怎樣舒適華麗怎樣營建,從庭院到大門,從廳堂到內房,雕刻藝術可以運用在各式建筑構件上,如照壁、屋脊、柱礎、挑檐梁柱等等,在圖案方面還廣源吸收南北方各地的藝術特色,建筑的裝飾紋樣十分豐富。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津的磚雕石刻藝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天津近代租界建筑以極其豐富的樣式風格和建筑空間展現西方建筑文化,在查閱文獻和現狀調研過程中,作者發現很多租界建筑,會將天津傳統文化表現之一的磚雕石刻技藝作為建筑的裝飾細節部分融入其中,這樣做的結果不但豐富了建筑的立面造型,也表現出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建筑情趣。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也并非有意為之,而是由于在建造近代租界建筑過程中,所雇用的建筑工人是當地的工匠,這些工匠并沒有接受過西方建筑教育,建材運用的也是本土材料,因此在建筑的裝飾細節上,工匠們透過自己的想象,創造出許多帶有天津地方文化元素的西洋建筑裝飾,習慣性的將天津傳統建筑特色中精美的磚雕和石刻藝術運用其中,“無論是紫竹林教堂上的石刻還是哥德式的望海樓的磚雕花紋,都表現了中國佛教的蓮花、珠寶和傳統的萬字圖案主題。精美的雕工手藝是天津舊城遺韻中天津手工藝術在洋教堂上的發揮” [9](153)。這些磚雕石刻裝飾使得西洋建筑上或多或少的刻上了天津的地方文化印記,這種天津地方建筑文化特征與外來建筑文化的交相輝映正是近代天津建筑的獨特風格所在。
四、結 語
《天津歷史風貌建筑》一書展現了天津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工作的卓越成果,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天津租界建筑的歷史背景和建筑特色進行解讀,選取的案例也是能夠反映出天津城市文化特色的代表建筑。隨著時間的流逝,近代時期的建筑距今已經過去了一個半世紀之久,近代租界建筑的風格也打破了天津傳統城市風貌,其文化影響作用甚至延續至今并成為了天津的城市特色,如今當代新建筑中可見遍街的歐風線腳、坡頂窗套,無不是對西式風格建筑元素的現代演繹。現存的一些被列為“歷史風貌建筑”被保存下來進行修復,也依然不能避免現代化的沾染,有的歷史保護建筑采取原有材質的基礎上覆蓋現代材料使之看起來“煥然一新”,磨滅了近代建筑表皮在歷史長河中產生的滄桑感。論文希望透過對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產生的天津近代租界建筑研究,探尋其中所蘊涵的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及透過建筑材料的選擇運用所體現出的地域色彩,找出其中值得現今建筑從業人員追溯和繼承的建筑文化內涵,了解近代天津的“歷史情感”,希望為未來天津建筑活動中地域性特征的形式體現做出文化探究和理論研究總結。
〔參考文獻〕
[1] 吳延龍主編.天津歷史風貌建筑 公共建筑卷一 [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2] 冬雷.天津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在制度與管理層面的經驗探析[J] .建筑與環境,2010(04):114-116.
[3] 李允.華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4] 羅澍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M]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5] 戴學艷.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以近代租界為中心[D] .福建師范大學,2010.
[6] [美]丁匙良,沈弘譯.花甲記憶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7] 羅澍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論文關鍵詞:建筑理論 動態過程 建筑文化 建筑風格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回顧建筑發展史,建筑理論在社會文化藝術發展中,往往顯示出滯后性,是其他哲學藝術文化等雜交”的產物。這可能是由于建筑要綜合解決功能技術藝術環境以及社會問題等,因而建筑理論必然充滿著矛盾,i’ii~d復雜性。從歷史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每個時期作品風格,如何反映當時人們的觀念例如,文藝復興時期.先后有阿爾伯特<論建筑)、維尼奧拉的<建筑五柱式)、帕拉弟奧<建筑四書>,所有這些與15世紀初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后,資產階級為了動搖封建統治,在上層建筑領域里掀起借助古典文化來反對封建文化和建立自己的文化人文主義”精神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因此,建筑理論必然受文化精神的影響。
為什么建筑的現代主義形成于19世紀20年代,中心在德國呢7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作為戰敗國,物資匱乏,通貨膨脹.房屋緊缺,為大家蓋房子是緊迫任務,勒·柯布西耶高呼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建筑現代主義就是帶上這具體的時代烙印。他強調實用、經濟,希望用新材料、新技術加快建造速度,降低造價。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分五個漸進的層次,首先是生理的需求,吃住是第一位的。當然,這里也注重藝術,但藝術必須同實用、經濟、新技術統一起來.裝飾有罪的說法容易被采納。理性知識不斷積累,人們進而拋棄了所有其他思維方式。這樣與工業文明相對應的現代主義應運而生了,正如文藝復興時期.把古典文藝看得很高,工業社會把現代技術看得很高,引起一些人的崇拜心理。在思想中,一種重要思潮叫做技術主義或者技術至上主義,這樣現代主義就成了當時社會的主流。
現代英國著名建筑史學家n·佩夫斯在一本著作的前言中寫到建筑并不是材料和功能的產物,而是變革時代的精神的產物。正是這種時代精神滲透了它的社會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學術和它的藝術之中……現代建筑運動也不是因為鋼筋骨架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而發生,它們都產生于一種它所要求的精神“佩夫斯在這段話中割斷了建筑與材料及功能的關系不妥.但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滲透于它的社會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學術和它的藝術中去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為現代主義建筑作了相當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
當人們開始接受理性建筑世界觀,深信它將創造更高的生活的標準,為之歡呼雀躍的時候,實際面臨的卻是一個憂心忡忡的社會,一個不知去向的社會擁擠不堪的城市和進一步擴大的貧富差異,使人們開始反思理性主義正如馬斯洛原理提出人在滿足基本生理安全要求之后,有更高的精神要求,建筑遠非僅僅為人類提供庇護,更重要的是表達人類社會和精神境界。換句話說,理性思維已經束縛了我們很久,我們應該探索更多的途徑去理解人類的存在。理性主義過分強調理性市場經濟資本變成惟一的普遍標準社會價值被忽視,或僅僅被視為增加市場資本價值的手段。
回顧歷史,戰后時期存在主義在世界許多地區廣為流傳,它對此后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十分深遠。從世界是荒謬的這基本觀點出發,存在主義的文藝作品著重表現荒誕混亂、不連貫性,無意義性、虛無、中突無序等,這些也是存在主義文學藝術作品的表現方法和存在主義美學的特征。這些思想或多或少地沖擊著建筑理論。1966年文丘里發表了<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正反映了在這個背景下,建筑學家的思考。菲力浦·約翰遜在1978年回顧20世紀世界建筑思潮轉向時說:整個世界的思想意識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我們落后在最后面,建筑師向來都是趕最末一節車廂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勒·柯布西耶與眾不同,譬如,戰后他創作的郎香教堂,出自他與存在主義思想上的相通性.用一個特殊的抽象形體,間接地、模糊地,然而又是深刻的強烈的表達與存在主義觀念相通的人的情緒、情節、心境和意象。
關鍵詞:酒店;景觀;中庭景觀設計
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與世界接軌。加入世貿組織后,經濟和科技發展更加迅速,我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人們也從簡單的物質最求上升到更強烈的精神和物質雙需求的高度。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人們更多的是選擇放松心情、轉換空間,去體驗自然來調節自己的身心健康,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旅游,“自駕游”“驢友”“跟團游”等等紛紛出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旅游酒店企業的發展。另外,當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經濟迅速發展,各種高端“峰會”紛紛在中國召開,各種體育、旅游、經濟、選美等大賽在中國舉行,這也讓各國友人源源不斷地來到中國旅游、開會、公務、參賽、投資等,而這些外國旅人的到來也促進了中國各地經濟的發展,如旅游、文化、酒店等企業快速地發展著。然而,經濟的發展帶來各種競爭,中國各地的酒店紛紛發展自己的特色,出外學習其他地方酒店企業的優點為己用。我國的酒店企業形成了一種良性的競爭趨勢,各種賓館、酒店都努力地提高自己酒店的建筑風格設計、室內裝修上的地方特色、酒店室內共享空間的綠化景觀等酒店的硬件設施。在酒店的軟件設施上,酒店提高自己酒店的管理水平,提高酒店服務水平,讓硬件和軟件結合起來,提升自己酒店的層次,抬高自己酒店的競爭力。
中庭在提高酒店的檔次和美化酒店的環境上起到重要的意義。在酒店內部的共享空間里,中庭空間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庭空間由于位置和作用的原因,它的設計往往是酒店室內裝飾設計的精華所在,它的設計往往可以營造酒店的氣勢和特色,從而提高酒店的經濟效益。中庭空間是酒店內部的一體共享空間,它集合建筑內部的交通、指引、觀光、休息、聚會等功能。當旅人們結束一天的行程,入住酒店,來到酒店的中庭里進行休息,在這個大型的共享空間,休憩、觀景、喝茶、聊天,也可能是從這里匆匆地經過,但無論怎樣,你都能感覺到這個空間里的自然景觀。這也形成了一句經典名句,“我在這里看風景,而看風景的人在看我”――我們在欣賞這個空間的景觀設計,而身處在景觀里人們也看著人來人往忙碌奔波中的路人,“動中看景,景中看動”。
酒店里,中庭景觀設計的發展是經歷著很長時間的演變而慢慢發展過來的。酒店的中庭是通過各種中庭經過漫長的過程而產生的,最早的中庭在西方可以起源于古羅馬時期的中央庭院,在東方則是由中國最早的庭院發展過來的。而現在酒店中庭的興起卻產生于約翰?波特曼(John Portman)設計的海亞特攝政酒店,在1976年建筑落成,這個酒店中庭設計的完成代表著中庭空間的設計在酒店室內空間設計興起。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現代的建筑形式,建筑結構,建筑材料不斷地發展與提高,更加合理化地設計建筑形式,使其建筑風格的設計不斷變化。同時,這也使中庭的設計應用在更多的建筑共享空間中,商業類的酒店建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酒店的中庭景觀是酒店建筑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庭里景觀的設計裝飾能決定酒店的整體風格。酒店中庭景觀的設計會使酒店室內的風格變得更加活潑性,更好地表現出酒店功能性。在這篇論文中,筆者將深入研究“五星級酒店中庭景觀設計”和重點研究“五星級酒店”的中庭景觀。筆者在仔細查閱資料和實際考察之后,發現“五星級酒店中庭景觀設計”會涉及建筑學、室內設計、空間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幾門學科領域的理論知識等。在我國也在逐漸重視酒店中庭景觀設計,把這一部分設計作為提高酒店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充分體現出這篇論文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酒店有很多部分組成,其中,中庭是一個很重要的共享空間,它是人們進入酒店后首先接觸的大型公共空間。所以,中庭是酒店各個共享空間中重要的共享空間。中庭空間中有很多綠化景觀,其中,包括植物、山石、水體等,設計后會使人感覺置身于室外自然景觀中――“酒店空間室內景觀室外化”,讓人們在酒店中庭空間休息時親近自然,享受清新、清透自然氣息的機會。酒店達到五星級時,中庭空間里空氣、溫度、濕度、景觀調節影響著酒店各個方面的設計。空間層次的豐富變化、酒店里強烈的商業氣息、大堂空間為酒店的重要交通樞紐區、連接著各種空間的中庭、生態環保綠化的調節、使用空間更加舒適、各種的宣傳廣告、組織各種不同的活動,形成了酒店休閑空間里中庭的主要功能。很多五星級酒店都利用玻璃頂棚和玻璃木墻來增加酒店的采光,使酒店引入更多的天然光或者太陽能,通透的玻璃也利于酒店的內、外景觀相融合和呼應。同時,設計者們往往還引入了室外景觀“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如假山、流水、小橋、低矮灌木林等元素用在酒店的室內景觀設計中,給了人們置身于廣闊的大自然中、臨山近水的親近感。中、外園林的設計理念完全不同,在中國大陸的酒店中庭設計中,很多設計師會把國外園林景觀的設計概念和設計手段用到我國酒店的設計里,這樣的設計方法巧妙地結合了中國傳統的設計元素與國外的西方園林設計元素,形成了獨特的一種設計風格,一種不同的設計手法。現代酒店的設計有很多元素都是發自于西方的建筑園林設計理念,如廣闊明亮的天窗、大量的玻璃鑲嵌拼接為酒店內的植物和一些設施提供充足的陽光與動力。同時,去掉了奢華的吊頂燈,營造中庭空間自然、親切、愉悅的快樂氣氛。很多酒店因為技術上的提高,將中庭設計成熱帶植物與陽光風情的主題,寧靜的熱帶樹木配上流水瀑布的涼爽,中庭間大理石雕刻的立柱顯得莊嚴,這種元素的結合讓我們感受到了萬里之外異國他鄉的美景。現代室外園林景觀的重重設計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室內共享空間的設計里。
在國內五星級酒店的中庭景觀設計中,有好多僅僅有簡單的植物布置,設計單一。例如,沈陽市五星級酒店萬鑫、萬豪的中庭空間設計,里面僅僅布置了些綠色植物和花卉就應用,里面涉及道理功能性原理、美學性原理、地域性、文化性、生態環保性的各種理論,算是中庭景觀的設計了,這是嚴重不足的。我們的中庭景觀設計需要幾門學科的共同結合,這些種種要求設計師必須掌握這些知識,整體運用,具體地細致設計,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考慮設計的方案,從而調節酒店的空間、結構、景觀、環境、人類心理的設計因素。做到“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使酒店的中庭設計能與景觀、人、生態環保結合起來,研究酒店中庭的景觀設計,為未來中庭空間的景觀設計提供借鑒。
如今,我國的五星級酒店越來越多,中庭的景觀設計也漸漸得到了重視。酒店中庭景觀的設計發展將更加完善,更多地考慮到地域文化、美學和生態環境幾個方面,并從這幾個方面入手,酒店中庭景觀設計則日趨走向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振杰.濱海度假酒店環境景觀設計的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0.
[2] 孫韜.度假酒店建筑公共空間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5.
論文摘 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和傳統,這也必然導致其建筑風格的不同。人們都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歷史的載體,不同時期的建筑反映不同時期的人文藝術特點。貴州少數民族的建筑藝術是具有獨特東方藝術魅力的一種視覺元素。對其建筑風格中人文藝術元素的探討,應用,發揚,能很好的體現貴州建筑的特色,弘揚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和精神。
貴州少數民族的建筑無論是民居建筑還是公共建筑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傳統特點。貴州省較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建筑分別是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和瑤族建筑等。以下是貴州少數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類:
(一)風雨橋,侗族地區富有民族特色的長廊式橋梁。是處于村頭寨尾、連接溪河兩岸的交通設施,可避風雨,故名風雨橋。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專名。橋梁結構精密,堅固耐久。過去,在風雨橋上的亭閣里還設有神臺祭壇,閣中有文臣武將的彩色塑像,四壁掛有彩繪帷帳。橋上備有長凳、泉水等物,供來往行人取用。風雨橋既是貴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藝術上的結晶,也是侗族熱心公益事業和互助精神的象征。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風雨橋,包括上寨、下寨、甘龍3個自然寨。南江河從寨子之間蜿蜒流過,河上花橋將三個寨子連成一體,橋上建有長廊和三座鼓樓,均用小青瓦覆蓋,可擋風蔽雨,故又稱風雨橋。
橋上有一大兩小的3座樓,俗稱橋上鼓樓。高大的中樓建在河心石墩上,五重檐四角攢尖頂,上有葫蘆寶頂,寶頂下有如意裝飾,與鼓樓建筑形式相同,橋廊頂脊上彩塑雙龍搶寶,鸞鳳展翅,鴛鴦比翼等圖形,樓檐翼角彩塑各種珍奇異獸,樓頂天花板彩繪龍鳳鶴牛等紋樣,廊宇內側檐板,彩繪歷史人物故事、侗族人民生活情景、山水、花草等;中樓四柱浮雕金龍繞柱,橋頭門柱鐫刻對聯,其余柱子髹涂朱漆,各處雕塑、繪畫、無不形象生動,色彩鮮明。
(二)鼓樓,侗族的一種融合寶塔與亭閣風格于一體的特有建筑物。可分為干欄式、樓閣式、密檐鐘鈴式、門闕式等構造。樓身全用杉木鑿榫銜接,結構嚴謹。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層,多可達11層;下部似亭,為一正方形廳堂,寬約二三丈見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設座,可容二三百人集會。鼓樓全身均描龍雕鳳、玲瓏秀雅。在侗族人民擅長建筑,而且其建筑獨具特色,侗族村村寨寨都有鼓樓聳立、花橋橫跨,干欄式吊腳樓鱗次節比,構成侗寨特有風光,特別是鼓樓花橋建筑,無論多浩大的工程,整個建筑都不用一釘一鉚,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中國侗族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不僅是中國建筑藝術的瑰寶,而且是世界建筑藝術的瑰寶,侗族工匠不愧為“神奇的建筑師”。榕江縣晚寨的鼓樓、從江縣增沖寨的鼓樓都是貴州侗區著名的鼓樓。其中增沖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吊腳樓,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是一種純木結構建筑,采用穿斗式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無論梁、柱、枋、板、椽、檁、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面則蓋小青瓦或杉皮。吊腳樓的造型為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組合。可分內外兩部分,內部柱、枋、梁、檁互為垂直相交,構成一個在三維空間上的相互垂直網絡體系,奠定長方形結構的基礎。由于這種型制的房屋在結構、通風、采光、日照、占地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因而在廣大苗族地區得以長期沿襲下來。 轉貼于
(四)石板房,以安順一帶為中心的布依族民居建筑。與特定的喀斯特地區有直接的關系。人們就地取材、用石料為主構筑房屋,以石為基,以石砌墻,以石板蓋頂。石板房的堂屋及兩側間均有樓板,門有朝門、大門、小門、后門和耳門之分,除大小門為木枋、木框、木心外,其余常為石枋或木框、木心。窗多以石條為棱、石枋為框。石板房的正面講究裝飾,以線條和圖案為主,每一圖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一.貴州少數民族建筑中的人文藝術元素
在貴州少數民族當中的建筑中,融合了大量的一些人文藝術元素,苗繡、蠟染、刺繡、銀飾、面具、剪紙、原木藝術等,其中運用了我們以前學的平面構成當中的許多知識,如重復、漸變、對比、夸張等手法。
在建筑設計當中,也大量的運用了苗繡、蠟染、刺繡、銀飾、面具、剪紙、原木藝術中的手法,如在鼓樓的圖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運用了重復、漸變的手法。吊腳樓運用了虛實的手法,把底層架空,當然架空不僅是為了美觀,祖先們首先是以實用為目的的,為防止野獸、蛇蟲的襲擊。在建筑立面雕塑當中也運用了大量的夸張對比的手法,也有很多寫實的手法。在如侗族的門樓設計,作為迎賓送客之門。門樓的建造非常講究,雕梁畫棟,多姿多彩,從江銀譚的廣場雙魚圖騰 ,岜沙木樓古樸厚重的黑色,都體現了豐富的人文藝術元素。
貴州少數民族建筑中的平面構成元素也極其豐富,這些平面構成元素在人們生活的環境中無處不在,這里有侗族鼓樓立面的逐層漸變、村間鄰里交通道路上鵝卵石的發射構圖以及密集構成等都是貴州少數民族建筑文件有的設計元素,這些元素就能很好的運用到現代建筑的設計當中,能在傳統和現代的結合上尋求發展契機,能使設計師們利用這些傳統的民族符號、民族元素結合原有的作品本身的文化特色或歷史風情重新組合,這樣的設計既充滿了現代氣息又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民族特色的人文藝術特征。
在我國的建筑藝術文化寶庫中,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建筑藝術。少數民族的建筑,都是他們自己設計、建造。他們的建筑,是他們人民適應當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產物,是少數民族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結晶。貴州少數民族的建筑藝術是我國建筑文化遺產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秉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建筑的設計元素為,脫出美學傳統的物化表現,將這些少數民族建筑元素注入到設計師頭腦中并與現代意識相結合也是我們立足于國際化建筑設計之林的根本。
參考文獻:
[1] 尹定邦:《設計學概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