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3: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科學課堂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要想真正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教師的角色就必須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占據課堂的主置,其角色是教書匠和講解員,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改變與學生間單純的傳遞和接受關系,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有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師要由課堂組織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成長規律為出發點,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從而促進每個學生發展。再次,教師要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轉為與學生一起學習的伙伴。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學生學習的導師、朋友,還要成為教與學的合作者、關懷學生成長的有心人。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往僅靠一張嘴、一只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教學手段應運而生,它集聲音、圖片、動畫、文字于一體,能夠突破時空和空間的限制,具有直觀性強、容量大、傳輸速度快的特點,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將抽象的知識利用多媒體直觀地呈現出來,化難為易,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學《火山》時,由于條件的限制,無法進行火山噴發的實驗。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火山噴發的資料片,隆隆的地鳴聲、噴發時的撕裂聲、火紅的巖漿,那場面猶如讓學生身臨其境。接著利用電腦模擬地球構造,模擬巖漿的上升,使學生認識火山噴發是怎樣形成的,需要怎樣的條件。這樣教學,不僅克服了空間障礙,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還突破了重點、難點,實現了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僅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并不能代替師生間的交流、教師的講解,它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優勢,為日常教學增光添彩,為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供有利條件,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
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延伸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科學教育不能“以問題開始,以答案結束”,而要“以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小學生天真、活潑,單靠課堂教學是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的,這樣的教學是對學生的一種課堂束縛。因此,我們要重視課外拓展,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本地區特點,讓學生在校園、家庭、大自然中去學科學。如在教學《月相變化》時,教師可在給學生確定了研究問題:“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后,讓學生在課外認真觀察,并將一月內觀察到的月相變化做好記錄。通過認真觀察,學生得到了月相變化規律的答案:上半月由缺變圓,下半月由圓變缺,并明白了事物的一切變化都是有規律的,只要我們認真觀察、探究、就能探索出它們的奧妙。這樣,學生的科學意志、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四、總結
關鍵詞:實踐教學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
小學科學教學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能夠養成科學探究思維。通過對自然、社會、制作等課程內容的傳授,保證學生能夠形成系統化的思維能力,為中等教學活動奠定基礎知識和培養思維能力。但是我國應試教育的發展歷程導致小學科學課程喪失其應有的教學意義,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未能通過小學科學課程掌握到科學思維能力,要求能夠創新優化教學方式,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一、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現狀
1.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性喪失
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要求教學活動中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展開教學活動。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中培養自我探究能力,同時養成學科思維。為繼續接收教育奠定基礎。但是事實上,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科所涉及的內容較廣,課時設計時間較短,導致學生在一星期一課時至兩課時的課程學習中,難以尋求到良好的銜接。而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照本宣科,無法真正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中主體性缺失,無法很好地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
2.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不明確
素質教育標準下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獲得淺顯的科學基礎知識,并且能夠培養學科興趣以及學科思維能力。但事實上,當前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科興趣的培養,大多數小學生都忽視自己曾經學過科學課,對于科學課的課堂內容印象不深刻。在更進一步的生物、地理等相關學科的學習時,基礎知識不牢固,難以很快地進入到相關學科的再學習中。
由上文可知,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忽視教學目標,因而在整體發展中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這同小學科學課程的設計目的大相近庭。從1903年開設科學課程以來,旨在提高我國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從而引發其創造力。但是現實顯示,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達到計劃中的教學目標,難以培養具有較大科學探究能力、應用創新能力的人才。
二、實踐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實踐教學法能夠有效鞏固理論知識,加深對理論活動的認識,培養創新意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采用實踐教學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過實際演示的方式導入小學科學教學活動
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不僅僅有物理、化學等自然的科學知識,還有歷史、人文等偏文科性的知識內容。對于人文理論較強的知識內容,老師可以通過實踐演示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框架的構建中,如科學課程“植物的一生”中,教師將不同的植物帶到課堂上,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些植物是如何生長的。教師自己做好課前準備,通過錄制自己種植物的歷程的相關視頻,有效地導入到課程內容中。同時也指導學生在課后種植某一種植物,并參照教師的方式將成果在期末的時候在班級演示。通過實踐演示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對動手創造有一定的興趣,從而參與到科學活動中。
2.通過野外實踐方式提高學生對科學教學的興趣
小學科學教學活動并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求能夠帶領學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植物,觀察自然現象,對自然科學產生好奇心。由于小學科學課程在設計中所涉及到到知識原理較為簡單,如生物所需的環境一課中,僅僅提到的幾個主要的環境因素,如水、空氣、溫度等等。但是一些具體的東西或是細節無法一一闡述,但是通過野外實踐同理論課相結合的方式,能夠使學生驗證課堂上所提到的理論同時提出自己觀察思考出來的答案。某小學科學教師在講授“生物對環境的需求”一課時,首先通過理論課,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環境是怎樣的,同時引導出學生對于生物生存環境的整體認知,最后帶領學生進入到野外,觀察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環境下的生存情況,由此保證學生能夠初步掌握生物同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同時也能夠保持疑問,進行自我探究。
3.通過課堂實踐演練的方式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傳統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采用的以教師講課為主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對一些自然科學現象的認識僅限于表面。如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對于植物的脈絡的學習中,學生往往只會畫框架圖,但是對于植物不同細胞所起到的功能作用卻半知半解。通過實踐演練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自己發現不同事物的功能作用。如通過制作植物書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到植物葉片的不同結構特點;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到一些化學溶液的作用和注意事項。通過衍生思考,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原理的困難時,能夠更快的進行轉化,使得小學科學教學活動實現其生活化教學的目的,還能夠使學生提高動手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如有的學生將書簽加入一些色素,制作成各種顏色。由此觀之,實踐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能夠為其他學科的創新提供參考和借鑒。
三、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生科學思維不強、課堂教學以理論為主體、以教師為主體的現象,可以通過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實踐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拋棄傳統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性。最終奠定小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建軍.淺談農村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應用多媒體教學的意義[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5第一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5:1.
[2]潘羽.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14:33-34.
指導思想:
繼續貫徹新課程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加強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研究;圍繞我校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提升科學教學的教研質量與教研水平;充分利用遠程教育有效資源,強化教師業務學習水平,實施專業化指導與學術性、群眾性研討并行,增進我校科學教師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一、加強學習與研究,提升教師科學素養。
1、精心組織各種學習活動,積極構建學習型組織。
本學期擬圍繞以下專題開展學習活動:
(1) 繼續組織科學教師認真學習和鉆研《科學課程標準》、《科學課程標準解讀》兩本最基本的導向性書,把握科學教學的基本方向與目標。
(2) 組織學習《科學課》等專業性雜志,加強平時的總結與反思。
(3) 學習和鉆研有關“做中學”教學案例專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要求科學教師在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采取各種形式進行“教學反思”,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并參加“教海探航”論文評比活動。
3、“上網學習”是現代教師應具備的一種的能力,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加強網上學習實踐活動。
二、繼續深化科學課程改革,提高科學教育教學質量。
1、本學期要抓好實驗教材的研究工作,利用好“江蘇教育網”( xxkx.cn)中的教材教法培訓資料,對教師進行教材教法培訓。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仍將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科學教師的培訓。以各種形式,靈活、有效、充分發揮科學課程改革進程中的亮點與精華,向全鎮科學教師展示一些精品課例、精典案例等。
3、加強與溧陽市教研室的聯系,積極爭取各種培訓的機會。
三、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依托遠程教學資源,帶動學校科學教學水平的穩步提升。
1、調動教師參與科學教學課程改革的積極性,挖掘廣大教師的研究意識,組織教師學習遠程教育資源,通過不斷學習,汲取營養,共同協商、互動交流,指導教師自主開展教研活動。
2、積極探索“看中學”的形式、內容,依托遠程教育資源,自主開發一批適合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教學資源。
3、注重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豐富德育教學的內涵。
4.根據學科特點,開展四年級科學興趣小組活動,做到有計劃,有活動,有記錄,培養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5、實驗室工作人員做好實驗儀器的保管使用及實驗登記工作。
6、繼續做好小小氣象臺的指導工作。
四、具體工作:
九月份:
1、制訂課題組計劃。
2、制訂各年級教學計劃
十月份:
1、 中學《科學》新教材分析與培訓活動。
2、組建科學興趣小組并開展活動。
十一月份:
1、積極參加 “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組實驗教師研討活動。
2、科學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十二月份:
1、“優秀課”評比活動;
2、科學課堂教學研究活動;
元月份: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0330-01
小學科學課教學是擔負著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任務,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即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而作為小學科學課的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小學科學課的特點,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在科學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關鍵是教師更新教學觀念,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并善于捕捉和把握創新的契機,設計和組織好學生的探究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激情。那么,如何在科學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小學科學課是以探究學習為主的,學生大多數對科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愿意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勇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在這一環節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如教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這節課時,為了使一些物體改變浮沉狀況更為直觀、形象,我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鼓勵每人都要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并注意傾聽他人的看法,敢于失敗,敢于競爭。學生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大膽提出了十多種不同方案,然后經過充分討論選出最佳探究觀察和想象能手。在學生的合作與交流過程中,教師能主動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組各成員的分工與協同作用,使每一小組的同學人人參與、人人有收獲的喜人效果,享受了探究的樂趣。實踐證明,很多科學探究都是通過實踐得出的,通過聯系課內所獲得知識,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分析現象、思考問題,順水推舟,讓學生動手做,動口說,動口問,動腦想,動眼看。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把活動中積累的經驗轉化為豐富的想象,以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發展思維。而合作交流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一個懂得學習需要合作的孩子,他會因此而找到探究的興趣與共事的伙伴;一個善于合作與交流的孩子,他會因此而學會科學的學習乃至科學探究,并從中享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學生需要設置一個科學工具箱,放置實驗和研究過程中必須使用的工具、材料、活動紀錄卡等。科學工具箱里的材料,如各種金屬條、塑料瓶、易拉罐、電磁鐵、小鐵釘、海綿、泡沫、木塊、硬紙板、皮筋、氣球、乒乓球、各種彈簧、玻璃片、石頭等可由學生自主籌備。教師應發動學生不斷為它"添磚加瓦",使它應有盡有,為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實施開放式探究提供便利。教師要花時間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觀察、實驗、飼養、栽培、小制作、小發明、小課題研究、科學知識競賽、科普知識講座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己去獨立思考,去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去經歷探索研究的過程,發揮他們的創造潛能。因此有必要讓動手實踐說話,使學生體會到創新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的科學學習的活動之中。引導學生不管是在課上的學習活動中,還是在課下的自主探究中,都要能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訓練創新能力。開設科學創新專欄,科普內容都是教師精選最前沿的科技知識、最貼近學生生活的科普文學,以及學生獲獎的科技小論文和適合學生動手操作的科學實驗等,并且定期更換。而這些創新專欄整體看上去圖文并茂、和諧美觀,每一處都顯示著設計者的巧妙用心,孩子們將在這些設計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激發創新興趣。學生對環保,對高科技,對生活科學,對科學實驗,也有了新的認識。
科學課堂具有開放性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按教材要求認真做好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積極創造條件向學生實驗條件,積極探索、改革實驗教學方式、方法。現代教育技術具有豐富的表現能力,可以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對象,再現各種事物的細節和變化,可以在教學中進行大小變換、速度變換、虛實變換,把許多簡單和復雜的事物展現在學生面前,揭示事物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從感性向理性飛躍。在科學課教學中,有很多課文內容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課堂上是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觀察的。可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實驗教學。如教學科學《宇宙》一課,利用多媒體播放教學光碟,讓學生欣賞到壯麗而遙遠、神秘的宇宙空間,從中看到月球外部的構造,了解月球的地形特征;可以從中觀看太陽、星星、銀河……美景,讓學生感受到宇宙空間的浩瀚無際。這種方法可以彌補課堂上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觀察,形象直觀,效果顯著。再如《植物》和《動物》等表現多種生物之間聯系類課文,《我們的身體》等講敘人體生理類課文,如果單憑教師講解,則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課前將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做成課件,課上演示給學生觀看,將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科學;創設情景;培養興趣
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最有效的方法是創設能夠激發興趣的情境。創設情境是一門藝術,不僅要與教學內容相關,還要把知識點融入情境之中,更要把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以及道德情操的教育結合起來,這樣就有一定的難度了。筆者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探討,這里就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與同仁分享。
一、創設語言情境誘發求知欲望
課堂語言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繪聲繪色、形象生動的語言表述,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情景,可以誘發求學生的知欲望。例如在學習《宇宙》這一單元時,筆者從介紹我們居住的地球開始,再向學生介紹太陽系,在太陽系中,我們居住的地球只是繞太陽運轉的九大行星之一,而太陽系又是銀河系中的一個成員,在銀河系之外還有河外星系,我們所在的宇宙是那樣無窮無盡,那樣深廣不測。通過逐層展開,形象的語言描述,學生聽得如癡如醉,津津樂道,開闊了視野,誘發了求知欲望。
二、創設模擬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好動是小學生的基本特點,如何發掘教材中適合于小學生活動的素材,使得課堂活動起來,在活動過程中學習新的知識,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習《日食和月食》這一內容時,筆者考慮按照課本講比較乏味,即使學生可以聽懂,但不一定能夠真正掌握。筆者在課堂上運用模擬表演方法,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日食和月食演示活動。具體做法是:用一個較大的白熾燈當太陽,用一個不透明的塑料球做月亮,要一個學生舉著,再讓任意一個學生的頭來充當地球,這樣太陽、月亮地球都有了,就可以開始演示日食和月食了。舉著月亮的學生,使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當月亮在太陽與地球之間,三個在一條直線上時,太陽射到地球上的光線被月亮攔住了,做地球的學生有一段時間看不到燈泡,這就是日食現象。而當月亮運動到地球的另一側,太陽的光線被地球攔住射不到月亮時,這是就發生月食了。通過這種模擬情境的創設,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不僅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知識,并且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創設問題情境打開智慧大門
創設問題情境是現代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組織學生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這不僅是教學方法的改變,更是教學理念的轉變,這種教學方法才能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在學習《杠桿》時,筆者用一根兩米長的木棒設計了一個比試力氣的活動,要學生推薦班里力氣最大和力氣最小的兩位同學進行比試。學生就推薦了班里最大塊的一個男學生和最弱小的一個女生,將木棒靠在門框邊上作為支點,支點一邊是木棒的四分之一長,另一邊是木棒的四分之三長,在老師的保護下,讓男生扮離支點近的一邊,而女生扮離支點遠的一邊,結果是女生把男生扮動了,結果雖然是女生勝了,但很多學生看出了問題,并且提出疑問了。我們就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開始學習“杠桿”了。弱小女生能夠勝大塊男生“這到底是什么原因?”激發了學生研究杠桿的興趣。
四、運用電教技術創設動漫情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科學課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學習科學的啟蒙,筆者以為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科學知識,應該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樣可以發展兒童的探究興趣,培養兒童探索能力。小學科學課本圖文并茂,提供了大量的科學信息,這些信息中不僅有優美的文字介紹,還有彩色的實物圖片和模型圖,將科學知識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但這些還只是課本上有限的表述,現代電子技術已經遠遠比這些表述要優越得多了。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運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前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利用投影、錄像等各種方式,讓課本知識動起來,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學習《自然界形形的動物》時,筆者在網絡上找了很多的動物生活片段,把他們剪輯制作成一個完整的課件,運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播放,活靈活現的動物吸引著每一個學生,個個看的專注而入迷。這樣的一堂課比游玩一次動物園收獲還大,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五、運用激勵機制創設激勵情景培養學習信心
一、科學網絡教研可行性分析
小學科學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啟蒙學科,同時也是義務教育階段中的薄弱學科。基于科學學科的重要性,加強學科建設和搞好學科教研是勢在必行的。但就當前科學學科教學和教研的現狀來看,不是很令人滿意。主要表現在科學教師隊伍不足,城區學校有科學教師,農村學校大部分不是專業,而是其他學科兼任,甚至還有不開科學課的現象存在;科學教研成為了擺設,城區學校和其他綜合學科在一些教研,而農村學校由于科學教師的不足,又加上是非專業,無法在本校進行教研,很少開展教研活動。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運用。網絡就是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能夠展示、分享成果,并能進行實時溝通,讓我們的距離縮短。而科學學科的教研正好可以引入網絡,利用網絡平臺彌補學校教研的不足,通過網絡把大家集中起來,進行教學研究;開展網絡集體備課、探索教學中問題,并分享和展示教學成果,進行討論、交流,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更好地服務課堂教學。
二、科學網絡教研的實踐研究
科學教研現狀不容樂觀,但是進行網絡教研能夠在時間和空間方面彌補一定的不足,并能把有限的科學教師集中起來,促進教研活動的開展。現就結合當前科學教研的實際談談筆者的幾點看法:
(一)進行區域教研
由于科學教師的不足而又分布在各個學校,這樣就比較分散,而本校教師又無法獨立進行教研,為此可以利用網絡建立區域教研群,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建立區域科學教研QQ群。對于里面的群成員必須是從事科學教學的一線教師,通過資格審核后才能加入,并指定專門的教師對本教研群進行管理,為大家搞好服務。對教研群的建立,教師主要利用群開展集體備課、討論交流教學問題,安排各個時期的教研工作,分享教學成果等。特別是利用QQ教研群平臺進行集體備課活動,大家備課,展示、討論,不受時空的限制,課后都可以進行。這比以往的教師人數不夠,大家沒時間集中要好的很多。集體備課中,主備人可以把自己設計的教學方案在群中進行展示,由其他老師提出建議,再由主備人進行答辯,然后梳理出可行的意見,由主備人再一次進行整理再群中進行分享,作為其他老師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的參考依據。這樣網絡教研平臺就打造了一個大的區域教研,各校科學老師都可以參與進來,大家可以學進度,共同參與教研活動,從而提升了科學教研的實效。對于區域教研也可以劃成幾個片,比如城區可以分為一個網絡教研組,農村學校再分為幾個教研組,這樣也就形成了幾個大的科學網絡教研組,就有利于大家開展教研,也便于大家就近進行賽課活動,讓科學教研活動高效開展起來。
(二)利用教師網絡個人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再加上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人都有了微博、微信公眾號,各位科學教師申請微博進行教學研究活動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為了更好的搞好教學和教研,老師和學生都可以申請自己的微博,學生也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網絡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公眾號上傳視頻、圖片和文字,特別是隨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引入,老師把做好的學習視頻和學習任務放在網絡平臺中,供學生學習使用。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記錄自己的成長過程。比如,科學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進行種養殖活動,如果在課堂是顯然完不成不了,學生需要在課外進行,并需要一定時間,這樣學生就可以把自己種養殖的感受和經驗寫在個人網絡平臺中,還可以把記錄的圖片也傳遞在網絡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瀏覽學生的網上個人平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提升有效的建議進行指導。通過師生網絡上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的發展。另外教師也可以把自己的論文、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放在網上展示和分享,與其他教師進行學科教學的交流,在交流中大家的教育思想進行碰撞,讓各個都能得到啟示,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這樣通過微博或者公眾號,我們能夠同各行、學生和學生家長進行互動,這樣就建立起來了教研、家校合作的橋梁,從而促進教育合力,讓課堂教學更高效。
(三)微信話題討論
隨著智能手機和網絡的普及,在利用手機微信進行教研活動也成了可能,可以提供實時互動,和接受信息,從而促進科學教師的交流討論,讓教學活動形式更加靈活、暢通。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師可以利用手機微信及時進行教研任務的布置和進行教研話題的討論,這比利用電腦更加方便、快捷,同時可以利用手機收發信息,并進行信息的編輯和處理。比如,進行征文活動,每期的科學課雜志都有一個征文話題,我們事先知道的老師,就可以把征文的信息拍個圖片利用微信發再微信群,這樣科學老師就可以知道這個信息,也可以對這個話題先進行討論,你一言、我一語,這樣就把集體的智慧集中起來,沒有靈感的老師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討論之后大家就能根據自己的情況,確立自己的點進行發揮形成文字,然后投稿到雜志社。另外還可以把課堂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到微信群,征求大家的意見。比如,再一次上課,由于學校缺乏一些實驗器材,我讓學生自己準備然后帶到課堂中用,但是在教學中一開始學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一直擺弄著他們帶的材料,最后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對于這個問題,我利用微信群在課下問題求救。這時同行老師發來很多的寶貴意見,一種方法是,先把學生的材料都收上來,然后在實驗的時候再發放;還有就是先交個組長保存,需要時再取。這樣就能避免了學生對材料好奇、對教學內容冷的現象。
(四)籌建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的匱乏也影響著科學學科的教學和教研,為此籌建科學學科教學資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在上課前,要提前查閱資料,進行備課和設計。對于科學學科來講,能夠直接從網上獲取的資源不是很多,而且現在的網站資源很多需要利用同等資源交換或者購買分值進行下載,否則無法下載和使用這些資源,因此這也給科學教學和教研來了困難。為此,建立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庫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可以以縣區為單位,集中城鄉科學教師的智慧為一體,在科學教研員的發動和管理下,進行資源的建設。首先,以縣區教研科研網為依托,開設小學科學教學板塊,作為教學、教研信息和資源輸入的渠道,把足夠的網絡空間給科學學科使用。其次,各位科學教師可以把自己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課件、教學論文、課題成果等到教研網;最后,就是科學教師可以把指導學生的作品到教研網,比如科技小論文、學具制作、科學DV等。另外科學老師也可以推薦一些優秀的資料和一些前沿的科學信息。科學教學資源庫的建立,能夠讓教師隨時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材料,讓教師的教學和教研更加便利。科學教學資源為教研的舞臺增添了活力,為科學教師進行創新教研和教學奠定了基礎。
(五)與活動相結合
戴振華,高級教師,教育碩士,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西城實驗小學、東城實驗小學副校長,常州市特級教師后備人才,常州市科學學科帶頭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現兼任金壇區教師發展中心科學兼職研訓員。先后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江蘇教育》等刊物上十多篇,曾榮獲江蘇省小學科學評優課二等獎,并多次獲得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二等獎。
自1996年起,我一直從事科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當一名學者型教師”是我努力的目標。為此,我守著兒童科學教育這塊神圣園地,默默耕耘。
真愛奉獻,潛心育人
在平凡的教育崗位上,我愛崗敬業,以校為家,二十年如一日。我擔任過教研組長、年級組長、教科室主任、教導主任,不管什么崗位,我都虛心好學,盡心盡職。為專題活動策劃、競賽輔導、教學研究……我常常放棄休息的時間,工作至深夜。在備課、課題研究、論文寫作方面,我主動為老師們提供幫助和指導。
二十年來,我從未間斷過專業學習,從中專到大專到本科,再到攻讀碩士研究生。我克服了工作、生活上的困難,并以優異的成績被評為優秀在職教育碩士。因為對教育工作的熱愛,我虛心好學,并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和贊許,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尊重,讓每個孩子都享受成長的幸福”,是我一直以來的育人理念。新生小嘉的事,我一直記憶猶新。小嘉患有先天性腦癱,行動不便。為了讓小嘉擁有與其他孩子一樣的學習環境,學校安排他隨班就讀。這樣的孩子,在班上難免會發生意外,為此,老師們非常擔憂。為了打消老師們的顧慮,我組織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到小嘉家里了解情況,與老師們一起商討針對性的方法。最終,從各門課程的學習到一日生活,我們制訂了一整套細致的方案。在大家的努力下,小嘉逐漸適應了新的學習環境,他不再自卑,并收獲了友誼。小嘉是我認識的眾多特殊孩子中的一員,教學中我特別關注這類學生。我常覺得,只有做一個尊重孩子、讓孩子快樂成長的教師,我們才能體會到教師的真正意義,感受到教育的價值。
每年五月的生命節,我便為學生們選購蠶卵,蠶寶寶在學生們的精心呵護下,一天天長大,蛻皮、吐絲、結繭。飼養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這能培養學生對生命的負責精神,更能讓他們理解生命成長的意義。除此之外,每年的科學節、創造節、種植節等年度系列活動,也同樣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并形成了濃郁的科學氛圍。
扎根課堂,彰顯風格
科學課教什么,怎樣教,教得怎么樣,是我每節課都要思考的問題。對科學課堂的認識和轉變,我經歷了三個階段:關注自我,關注活動,關注兒童。這三個“轉身”,也是我追求理想科學課堂的“階梯”。
1.關注自我:追求“教學展示”的課堂。
2003年,我為常州市三百余名實習師范生上觀摩課《觀察魚》,我將本課設計成一個大的開放性探究活動,而教師則以指導者、幫助者的身份出現。整節課在我的精心預設下,學生興趣高漲,探究潛能得以激發,課堂教學效果顯著。回顧這一階段的教學實踐,我在追求什么呢?課堂目標清晰,每個細節都在“掌握”之中。其實,這都是在關注自我,即教學預案的完成度,教學行為的不斷優化。
2.關注活動:追求“游戲趣味”的課堂。
此后五年,我以學生探究活動為重心,大膽引入游戲,并將其滲透在科學課的導入、新授、運用等環節中。這一舉措,對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的培養,起到了較好的效果。這一階段的教學以“活動”為載體,突出“活動”的游戲化、趣味性,我追求的是“有趣”的科學課堂。
3.關注兒童:追求“兒童成長”的生態型課堂。
“有趣”的科學課堂,熱鬧的背后,學生究竟獲得了什么?科學素養究竟培養了多少?我開始深入鉆研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科學課的目標達成,教學形式與手段并不能解決本質問題。科學教學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包括三個核心內涵,即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我們不應忽視核心素養培養的主體――兒童。這時,指向兒童成長的生態型科學課堂,便成了我對科學教育本質追求的清晰定位。從起點、過程,到目標實現,只有立足兒童,研究兒童科學學習規律,把時間交給兒童,讓他們自己去探究,去解惑,去發現,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為此,我從三大維度架構“兒童”成長的生態型課堂:
一是兒童的探究活動優化設計。我立足兒童的前概念和原科學認知,圍繞科學概念的習得,設計和開發有趣味、有意義、有層次的兒童科學探究活動,并架構開放式的單元教學。
二是兒童的探究材料優化與呈現。我通過對兒童參與探究活動材料的選擇、整合和處理,使探究活動具有操作性、生活性和指向性,從而保障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
三是兒童探究思維的培養和提升。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兒童的探究思維水平決定了其探究能力發展的層次。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兒童的科學思維品質,特別要培養兒童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讓他們學會辯證地看待科學與人類及社會的關系。我通過做、思、辯、說等方法,讓兒童用自己的語言將科學事實、科學現象和規律,概括并表達出來。
在實踐“兒童”的科學教學中,我邊教邊思,邊思邊學,教學力爭做到“情、趣、悅”。“情”:用兒童情懷觀照課堂,營造寬容、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能處處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并置身于肯定和鼓勵之中;“趣”:通過組織生動有趣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兒童擁有快樂的課堂體驗,感受學科學的趣味、意義和價值;“悅”: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中身心愉悅,智能同長,同時立足兒童的學習基礎和身心發展特點,讓兒童在自主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和持續發展。
2012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頒獎大會在江陰華士實驗小學舉行。我有幸作為獲獎代表,與特級教師同題會課,執教《浮力》一課。鮮明的“兒童”科學教學主張,兒童化的活動設計,展現了我對“兒童化科學課堂”的追求。
【課例】五年級自編內容《浮力》
(一)激趣引入,玩出問題
師:把這三只大小一樣裝有不同液體的乒乓球放入水中會怎樣?同學們觀察到什么?
生:1號乒乓球浮在水面上,2號浮在水中央,3號球沉在水底。
(二)方法引路,自主探究
師:同學們想不想親手試試?研究時,可以注意以下問題,觀察到了什么現象,產生了什么問題,可能與什么有關,又怎樣來證明?
師:這里有位好“老師”――研究記錄單,請按研究記錄單上的步驟提示開展研究(指導探究流程),有什么問題嗎?
生:老師,球上沒有編號,弄不清是什么球?
師:問得好。第一步先把活動時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然后給這些球編號。如果球上浮,標幾號?
學生活動,教師了解各組研究情況。15分鐘后,小組交流研究情況。
生:我們觀察到三個球分別在水中浮、懸浮和沉。那么,為什么同樣的乒乓球,有的上浮,有的下沉,還有的懸浮呢?我們的假設是可能與球中液體的質量有關。用手感覺重量是不一樣的,拿桌上的電子秤稱后,發現1號球31克、2號球34克、3號球46克。因為1號球浮,2號球懸浮,3號球沉,所以我們的研究結論是,球中液體重,球就沉;液體輕,球就浮。
(三)逐層解疑,激活思維
師(拿出裝食用油和裝蜂蜜的燒杯):這三種球在水中沉浮情況我們已經知道,在油中和在蜂蜜中情況會怎樣呢?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現象、討論原因,嘗試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生:我觀察到1號球在油中懸浮,2號球在油中沉到底下,3號球在油中也沉到底下。
(四)發現規律,感受成功
師:觀察研究記錄,又有什么發現。小組可以討論一下,比一比哪個小組的發現和收獲最多。
生:同體積的不同液體質量有大有小。
生:我發現油在油中懸浮,水在水中懸浮,蜂蜜在蜂蜜中懸浮。
架構兒童化的概念體系。教學中,我總是盡力把科學知識和概念,變得淺顯、有趣、易于兒童發現和歸納。這就要求教師對兒童科學概念體系、認知發展水平、思維能力進行研究。如:研究浮力,涉及力學、密度、質量等多個概念,教師要對這些概念及其關聯進行梳理、吃透,然后把概念點定位在兒童感興趣的液體沉浮上,這樣才更適合兒童自主探究。 設計兒童化的探究活動。我發現兒童探究能力的發展,課堂探究活動的兒童化設計和組織是關鍵。如:《浮力》一課,課堂一半的時間由兒童自主探究同體積的三種液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整個過程學生心里一直留著謎:球里裝的究竟是什么液體?想辦法測量質量后,推斷出這是三種不同液體,接著探究同體積的三種液體在油中、蜂蜜中的沉浮情況,最終他們發現了沉浮的規律。環環相扣,步步有趣。
呈現兒童化的探究材料。好的材料,能激發兒童的探究欲。選擇兒童熟悉、簡單、有結構的材料,能讓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如:研究浮力,用什么來裝液體呢?我選擇乒乓球,好玩、易操作,液體體積容易控制;材料呈現上,考慮結構性,有的組1個沉球2個浮球,有的組2個浮球1個懸浮球等,這樣探究活動才會充滿趣味和挑戰,并能最終促進兒童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鐘情教改,促進發展
一路走來,我的教學研究沒有止步。從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到反思,再到課題研究,我踏上了專業成長的快車道。2002―2006年,作為常州市重點課題“探索對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材料’進行優化和呈現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研究”子課題負責人,我積極參與研究,認真探索,最終課題成果被評為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獎;2009―2012年,我主持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做中學’在小學教學中運用的研究”,在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推進課程學習的綜合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在《江蘇教育》《科學課》等刊物上發表,并兩次面向全市進行課題研究成果展示活動,在全市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同時課題研究成果再獲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獎;2013年,我主持了市級備案課題“基于‘兒童’的科學課堂實施策略的研究”,我和全區農村、郊區小學的十多位科學教師一起研究“兒童化的科學課堂”的基本特征、實施策略和評價方法,從而革新了我們常態的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科學學習方式。
盡善至誠,甘為人梯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人成長的意義,在于能不能帶動一群人的成長。作為金壇區小學科學兼職教研員、科學課改講師團成員,我多次為全市小學科學教師上示范課、做專題講座,為全區青年科學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幫助。在區教育局和教師發展中心的指導和支持下,我通過沙龍組、工作室,開展同題異構、問題診斷、專題沙龍、論文寫作等活動,對近二十位中青年教師進行培訓指導。如今,戴輝文、鄧云、姚星、尹小燕等一批中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他們中有的已被評為常州市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有的獲江蘇省評優課一等獎,有的被評為金壇區“金沙名教師”。
我校是百年老校。2011年,擔任教導主任以來,我深知肩上擔子重。為此,我積極協助學校推行課程改革,構建適合師生發展的課程,踐行“綠色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舉措,作業改革促減負:在全區率先試行“無家庭作業日”,推行“一減一增”行動,“一減”即減去無效書面作業,“一增”即增加動手、體育鍛煉、藝術熏陶等別樣作業,并配套使用我們自編的《七彩生活》校本作業;孩子自己的“課表”:每周四、周五的最后兩節課,學生紛紛走出教室,根據自己的選擇,參加十字繡、足球、電子百拼等幾十門校本“綠色”課程;搭建兒童的“夢想舞臺”:設計“學生名人柱”,舉辦校園風采大賽,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