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30 08:05: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民生問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格式規范全攻略
(一)題目論文(設計)題目應簡短、明確,把畢業論文的內容、專業特點概括出來。題目主標題字數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可以設副標題。主標題用宋體三號字加粗;副標題用宋體小三號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
(二)摘要及關鍵詞(中文在前,英文在后)論文摘要字數要適當,中文摘要一般以300字左右為宜,“中文摘要”字樣為黑體四號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內容。關鍵詞是反映論文(設計)主題概念的詞或詞組,一般每篇可選3~5個,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摘要內容和關鍵詞與正文字體字號相同,均為宋體小四號字,行距為1.5倍,但“關鍵詞”三個字字樣要加黑,其后要加冒號,左對齊。另起一頁打印英文摘要和關鍵詞,英文摘要的內容應與中文摘要相符,一般以200個英文單詞左右為宜。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標題,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號加黑“ABSTRACT”字樣,另起一行小四號打英文摘要。使用的英文應該準確、通順。“KeyWords”加黑并加冒號,左對齊,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英文全部采用TimesNewRoman字體。
(三)正文畢業論文正文中各級標題順序為:一、(一)、1、(1)、①。畢業設計可采用下列標題順序:1、1.1、1.1.1、①。一級標題即“一”用四號黑體打印,每一部分結束后另起一頁開始下一部分。正文內小標題力求簡短、明確,題末不用標點符號。。二級標題(一)用黑體小四號字。三級標題1后用點“.”,宋體小四號字加黑。四級標題(1),字體字號同正文,為宋體小四號字,行距為1.5倍。文中如有插圖和照片,應比例適當,清楚美觀;插圖應標明圖序和圖題,序號和圖題之間空一格;圖序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圖題一般居中位于圖的下方。文中如有表格,應結構簡潔,表格應有表序和表題。序號和表題居中位于表格上方,兩者之間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如果表格引用別處,要注明表格的出處和相關信息。文中一行不占頁,一字不占行。
(四)注釋畢業論文注釋統一采用頁下注的方式,在所需引用或注釋處用上標①、②、③……表示,注釋內容包括作者、出處、出版年份、頁碼等信息。注釋也可是解釋性語句。所有注釋采用小五號宋體。
(五)參考文獻按正文參考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在方括號中連續編號。文獻中如果有三位以上作者時,只列舉前三位作者,中間以逗號隔開,其余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頁采用四號黑體打印“參考文獻”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號宋體打印參考文獻的內容。“參考文獻”字樣和內容均采取左對齊格式。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不得少于15條,要注重文獻的時效性和權威性。
(六)頁眉論文的頁眉內容為論文題目,宋體小五號字,居中。
(七)附錄(必要時可加,不必要時,無需附錄)對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以編入畢業論文(設計)的附錄中。按照文中出現的順序依次列出附錄的內容。
(八)頁碼論文頁碼一律采用頁下居中形式。正文前的目錄和摘要部分單獨編排頁碼,頁碼采用羅馬文字“Ⅰ、Ⅱ、Ⅲ”等標示,正文獨立編排頁碼,用阿拉伯數字“1、2、3、4、5……”等標記。
(九)電子文檔要求畢業論文的電子文檔,學生應存成以學號和姓名為名字的.doc文件,如一個學生學號035272001叫王波的學生,其文件名為035272001王波.doc。
論文格式模板范文:民生科技與第六次科技革命
〔摘要〕近代以來,世界上大致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些規律性機理:發生領域從單個學科走向學科群,科學技術從分化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動力來源于科技內部發展需要和社會外部需求;其影響促進人類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與經濟中心不斷發生轉移;其趨勢越來越走向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一體化。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域,解決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是重要動力,將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轉移,與產業的一體化將成為重要趨勢。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大力發展民生科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加強民生科技內部發展需要與外部需求的耦合,提高民生科技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等。
〔關鍵詞〕民生科技,第六次科技革命,機理,走向,重要維度,現實路徑關于科技革命,學界有三次說、四次說、五次說,比較能夠達到共識的是五次說。“第一次是近代物理學誕生,第二次是蒸汽機和機械革命,第三次是電力和運輸革命,第四次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革命,第五次是電子和信息革命。”〔1〕2011年以來,《科學時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時報》《中國科學基金》《決策》等報刊發表了一系列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論文、調查報告和人物專訪。根據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機理以及專家學者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猜測,我認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維度。“民生科技指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學技術,是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的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成果轉換和科技服務。”〔2〕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民生科技。
一、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機理及其走向
前五次科技革命的發生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把握科技革命發生的規律有助于預測第六次科技革命。(一)科技革命發生的領域從單個學科走向學科群,科學技術從分化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6~17世紀,是以日心說、牛頓力學等為代表的近代物理學革命,促進近代化學、生物學、地學等科學的發展,科學逐步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8世紀中后期,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蒸汽機和機械革命,促進了當時英國冶金業、紡織業等產業的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9世紀中后期,是以發電機、內燃機、電訊技術等為代表的電力技術革命,促進了汽車、無線電、航空等行業的發展;第四次科技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上半葉,是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物理學革命,促進了天文學、地學等學科的發展。前四次科技革命表征為主體科學技術在發生革命的過程中滲透或帶動了與其相關科學或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從綜合走向分化。第五次科技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中后期,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包括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在內的學科群革命。第五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四次科技革命,它是以某主體學科為先導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學科群革命。從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的軌跡看,科技革命不僅體現了從某學科革命走向學科群革命,而且體現了科學技術從綜合走向分化,再從分化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
(二)科技革命發生的動力來源于科技內部發展需要和社會外部需求。科學革命主要來源于科學內部發展需要,技術革命更多來源于社會外部需求。“發達國家的科技需求與科技革命的關系更緊密。”〔1〕蒸汽機和機械革命來源于英國解決棉紡織品質量低劣、競爭力低問題,因急需采用新技術提高競爭力的需求而產生;電力革命起源于歐洲,發生于美國,“原因在于當時美國人少地多,勞力不足,需要發展節約勞力的機械技術。”〔3〕第五次科技革命來源于解放腦力勞動和解決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能源、生態、環境等危機的需求。美國在20世紀中后期具有人才、資金、技術等優勢,成為第五次科技革命的發生地。因此,科技革命是否發生需要科技內部發展需要和社會外部需求的推動。
(三)科技革命發生的影響促進人類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與經濟中心不斷發生轉移。一般來講,科學革命引起人類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變革,技術革命引起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兩次科學革命產生了機械唯物觀和辯證唯物觀;三次技術革命實現了生產方式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生活方式電氣化和信息化,使人類逐步從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與此同時,科技革命促進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轉移,科技中心與經濟中心的轉移路線基本是一致的,即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日本。
(四)科技革命發生的趨勢越來越走向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一體化。一方面,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發生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不斷走向一體化。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于16~17世紀,第一次技術革命發生于18世紀中后期,相隔近200年;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上半葉,第二次技術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中后期,相隔僅幾十年。另一方面,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越來越走向一體化。第一次產業革命發生于1763~1870年,第一次技術與第一次產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第三次產業革命發生于1946~1970年,第三次技術革命與第三次產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所以,從發展趨勢看,總體上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走向一體化。
二、民生科技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維度
第六次科技革命什么時候發生?一些專家認為可能發生于2020~2050年。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約2020~2050年)有可能以生命科學為基礎,融合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提供解決和滿足人類精神生活和生活質量需要的最新科技。”〔4〕他提出三個方面原因,每次科技革命發生周期約70年,第五次科技革命從20世紀中后期到21世紀20~50年代近70年,此后將會發生新的科技革命;分子生物學從1953年誕生到2020年近70年的積累,有從量變到質變的潛能;還有2020年有可能是經濟增長周期的一個拐點。中科院通過對300多名專家研究形成“面向2050年中科院科技發展路線圖”指出10~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新的科技革命。通過對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及綜合考慮專家學者的觀點,我認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維度,具有相應的動力機制,并對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討論具有一定的“科學猜想”性質。
(一)民生科技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可能領域。從目前世界科技發展視角看,“許多科學家認為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許多國家對生命科學的投入比較大。”〔1〕生物學發展對人口健康等民生科技發展具有變革力。從我國科技發展情況看,2011年5月,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曾收回108位院士關于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看法與對策建議。從統計資料看,“信息和仿生工程的支持率最高,達到72%;部分院士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體部分應包括:生命科學、生物醫學、環境科學、防災減災科學等;有院士認為,21世紀人類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綠色能源問題。”〔5〕從面向2050年中科院科技發展路線圖來看,圍繞民生的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等有望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維度。所以,第六次科技革命將以與民生直接相關的生物學為先導,包括健康科技、生態環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防災減災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內的學科群革命。民生科技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可能領域。(二)解決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動力。從科學內部發展需要看,學術界多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發生在生命科學領域或者以生命科學為基礎的領域。”〔5〕
從社會需求看,21世紀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把解決民生問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作為國家科技規劃的重要選擇。美國把“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作為重要維度之一;歐盟把“提高生活質量和生活資源的管理”作為四個主題計劃之一;日本把建設“人民安居樂業且生活質量高的國家”作為科技發展三個目標之一;我國《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把科技惠及民生作為本質要求,大力發展惠及民生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綠色城鎮關鍵技術等。《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將與民眾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緊密相關的能源科技、環境科技、人口與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信息科技、生命科學、能源科技、納米技術和新材料科技,以及與公共衛生、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領域多成為各國重點發展的領域。而這些重點領域往往是多學科交叉的、有廣泛影響的領域。”〔6〕
所以,從科技發展內部發展需要和外部需求看,解決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為己任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環保科技等民生科技將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領域。
(三)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領域將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轉移。從觀念變革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將體現以人為本的和諧觀。18~20世紀科技發展的重點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21世紀的科技重點將是人類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和適應太空環境,全面提高生活質量,提高人類可持續性和適應宇航時代的需要”〔1〕,體現為以人為本,人類與環境、人類與社會、人類自身的和諧發展。第六次科技革命將使人類生產方式走向人性化,生活方式走向休閑化和創新化,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第六次科技革命將引起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轉移到何處?從目前國際發展趨向看,誰抓住機遇,搶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有利位置和制高點,誰就有可能成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1700~1950年期間中國從世界強國降為半殖民地國家,從發達國家降為欠發達國家。”〔4〕1950年以來,中國社會生產力(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不斷提升,1978年中國GDP總值世界排名第15位,1980年第7位,2011年躍升為第2位。第六次科技革命使中國再次面臨選擇,我們是從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抓住機遇獲得巨大發展,還是付出高額代價,關鍵看我們的行動。我們只有主動解決民生問題,積極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才有可能創造新的輝煌。
(四)民生科技與產業的一體化將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趨勢。從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機理看,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是交替發生的,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將實現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叉融合,并走各一體化。原因在于:其一,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再到產業化時間越來越短。電動機從發明到應用共用了65年,電話用了56年,真空管用了5年。科學與技術、產業的融合趨勢,預示著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將走向一體化。其二,第六次科技革命將圍繞提高人類生活質量而展開,它從一開始就同社會需求緊密聯系,一旦有科學或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必然會很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總之,第六次科技革命將是一場圍繞解決人類自身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而引發的,以生物學為先導,包括生態環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人口健康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內的學科群革命,并將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等變革。
三、發展民生科技,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現實路徑從科技革命發展歷程看,中國錯過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機會,第五次科技革命收獲不是特別多。所以,對第六次科技革命倍受學界關注。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們必須創新民生科技發展路徑。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科技觀是引領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指示燈。蒸汽機革命和電力革命大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期間產生了以人類中心主義為特征的科技樂觀主義,科技發展以滿足人類需求為價值取向,不惜以生態和環境破壞為代價。20世紀50年代,隨著科技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資源危機、人口過剩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科技悲觀主義越來越盛行,給世人以警示,喚醒了人們的憂患意識。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保護運動不斷掀起。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觀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進入21世紀,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成為科學技術發展應遵循的理念。首先,體現以人為本,即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根本,以發展成果由民眾共享理念來發展科學技術;其次,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自身的和諧發展。從世界范圍看,目前生態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大力發展生態環境科技和新能源科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仍是未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進入21世紀,公共安全事件呈上升趨勢,大力發展公共安全科技,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也是未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隨著民眾對健康需求的不斷提升,實現人自身和諧發展也成為新時期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理念。總之,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
(二)加強民生科技內部發展需要與外部發展需求的耦合。從科技發展的內部需要看,近年來生物學得到了我國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生物技術被列入國家科技發展的五個戰略重點之一。在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中也將生物學列入了重點支持領域。“2002-2012年(截止11月1日)10年間,我國發表的國際論文中有14個學科的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10位。其中,藥學與毒物學居世界第6位,生物與生物化學居世界第8位,微生物學居世界第10位。此外,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居世界第12位,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居世界第13位,臨床醫學仍保持世界第14位,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居世界第16位。”〔7〕這些學科多是與解決民眾健康等民生問題緊密相關的生物學與醫學領域。
從民眾需求看,解決健康、安全、環保等民生問題成為民生科技發展的重要外部需求。“”以來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己任的民生科技越來越得到政府的重視。《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和《關于加快發展民生科技的意見》對“十二五”期間我國重點發展的民生科技從資金、人才、管理、科普等方面進行規劃,體現了民生科技對解決民生問題的支撐功能。從目前看,科技發展內部發展需要與外部需求是一致的,都集中于解決民眾健康、安全、環保等民生問題相關的生物學、生態環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二者的耦合有助于加快民生科技的轉化與應用。
(三)提高民生科技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第六次科技革命將使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走向一體化。我們應創造條件加快民生科技與其相關產業的融合。一方面,在機制上進一步深化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充分建立起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科研院所、大學與民眾參與五位一體的管理機制,加強不同主體之間的協同性,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功能;另一方面,在產業上加快環保、健康、醫藥衛生、安全等民生科技產業的布局,為民生科技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人才、制度等保障。目前我國民生科技產業處于起步階段,資金、人才和制度等支撐都比較缺乏,民生科技學科建設比較滯后,這些嚴重影響了民生科技產業化水平;再者,提高民生科技對傳統農業、工業等改造力度,實現傳統產業健康化、安全化、生態化發展。農業、工業等傳統產業存在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安全系數低等問題,要實現傳統產業健康、安全和環保發展,必須加快民生科技對傳統產業的變革,實現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四)加快民生科技對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步伐。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域,它將使人類從觀念上越來越重視健康、安全、環保,人類觀念的變革反過來會成為民生科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民生科技的發展也會使人類生產方式更加注重健康、環保、安全,人類生活方式越來越走向人性化和休閑化。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往往反映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隨著民生科技發展的不斷深入,人類的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將越來越來越人性化,不斷走向健康、安全和環保,引領人類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總之,“科學革命是不同時展的產物。”〔8〕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維度,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加快解決健康、安全和環保等民生問題,大力發展健康、環保和安全等環保產業,實現人類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
參考文獻:
〔1〕何傳啟.第6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J〕.中國科學基金,2011(5).
〔2〕科技部《關于加快發展民生科技意見》〔EB/OL〕.中國聚合物網,2011-07-21.
〔3〕張瑞民.世界科技革命的歷史簡介及啟示〔J〕.社科縱橫,2004(5)
〔4〕金振蓉.我國面臨第六次科技革命戰略機遇〔N〕.光明日報,2011-08-06.
〔5〕葉青,何傳啟.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J〕.決策,2011(8)
〔6〕李正風,邱惠麗.若干典型國家科技規劃共性特征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3).
論文關鍵詞:民生行政司法救濟
論文摘要:我國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善民生、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些國家政策的調整為我國行政法學發展提供了寶貴契機。尤其是,改善民生的國家政策將推動行政訴訟研究,有序參與的民主政策促進行政司法救濟的研究,而利益統籌政策將促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對這一領域的熱切關注將直接影響我國行政法學的未來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行政法學在激烈的社會變遷中已成為一門充滿無限生機的學科。每一種行政法理論背后,皆蘊藏著一種國家理論。黨的十七大報告不但確立黨的綱領而且確立了國家的未來發展綱領,隨著我國的國家政策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對我國的行政法學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嶄新課題。
一關注民生促進行政法學研究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為當前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表明了執政黨及其政府力圖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的勇氣和決心,彰顯了對現代國家社會功能的嶄新認識。在轉型時期的當下中國,民生問題已非簡單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就業、環境、社會保障、公共福利、收入分配等都與民生改善息息相關。在民生問題成為政府基本的施政目標之后,行政法學無疑應當更加關注社會性規制研究。從“十七大”報告的論述上看,發展民主政治將成為我國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在行政過程中的公民有序參與將打破政府對公共事務的壟斷,然而,在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進行密切合作的背景下,行政法學的使命就遠非拘泥于對公共權力的馴服,它不僅要防范公權力作惡更要激發公權力行善。隨著公民法律意識的提升,因公權力的行使侵犯私權利而引發的行政爭議也日趨復雜,如何確定及依法保護行政訴訟中訴之利益已成為行政司法領域急需探討的問題。
二關注民生定位行政訴訟中訴之利益
“訴之利益”的定位是行政訴訟中的基礎性概念,它與當事人行政訴權的行使、法院審理范圍的界定密不可分。雖然行政訴訟能夠為公民利益提供有利的保障,但審判權不是萬能的,法院只對能夠審查的行為,由合格的當事人在適當的時候提起的訴訟才能受理。行政訴訟中對訴的利益的審查,旨在明確何種私權利可以對公權力的行使提出質疑,進而避免無意義的訴訟阻礙行政效率的實現。由于訴訟途徑是保障公民利益免遭公權力侵害的最后屏障,而訴權是公民利益得到司法救濟所必需的程序權。
隨著國家政策對民生的高度關注,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需依法維護的“訴的利益”也產生了重大變化。第一,從“自然權利”到“社會權利”的擴大。公共事業的提供和社會福利的保障成為了政府必須承擔的義務,與之相對應的是公民享受這些服務的權利,就業權、環境權等新型權利被納入了法律保護的范圍,法律對于權利的保障已經不限于人的自然屬性,轉而強調為個人充分發展物質、智力和精神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第二,從“法定權利”到“法律保護的利益”擴大。隨著政府角色的轉變,對傳統行政訴訟模式構成了極大的沖擊。一方面,在行政行為已經“無孔不入”的情形下,公權力與私權利的接觸范圍擴大,對公民利益構成了更大的威脅,另一方面,在給付行政的理念下,越來越多的政府行為不再是針對具體相對人做出,而是提供給社會大眾;第三,依法維護的訴訟主體資格擴大化。我國的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前,公民對行政機關的一直適用民事訴訟法,可以說我國的行政訴訟是從民事訴訟發展而來的,因而民事訴訟中“訴的利益”界定標準對日后的行政訴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2000年的《若干解釋》將原告資格擴大適用于“法律上利害關系人”,但《若干解釋》也只是將可以請求司法救濟的“個人利益”的范圍適當放寬,所謂的“法律上利害關系人”仍然是為自己的利益提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行為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一些公民曾經只能被動接受而沒有任何發言權的領域,有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對政府決策說。不”,這對現行法律的空白與滯后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從2000年起,壘國范圍內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公益訴訟案件,人們紛紛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己任,有人將其稱為“一場方興未艾的法律運動”。然而面對公眾的熱情關切,由于缺乏制定法的有力支撐。法院只能予以謹慎的回應,這促使我們對如何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進行法理思考。
三關注民生掏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利益統籌促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在利益主體和利益內容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就是“統籌兼顧”,利益統籌貫穿于利益的激勵,表達、協調和保障的壘過程,但關鍵還是體現在對不同利益沖突的化解上。也就是說,多元的利益訴求和多元的利益表達不可避免地會引發不同利益之間的沖突,而利益沖突的消除實際上也就是一個統籌不同利益的過程。在社會沖突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利益統籌的理念應當貫穿于各種社會糾紛尤其是行政糾紛的解決之中。
(一)構建以行政司法為核心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中多元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在不斷加劇。特別是隨著城市房屋拆遷、農村土地征收的強力推行,民眾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在局部地區日趨緊張.甚至暴力事件也時有發生。盡管行政訴訟制度的實施已有20年之久,但民眾在與政府之間發生糾紛時往往首先采取的都是內部施壓、上訪等非常規性的方式,最后通過司法尋求解決的并不占據主流。私力救濟的盛行特別是潮的涌現反襯出公力救濟尤其是行政訴訟的無能。我國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受案數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即是明證。也許救濟與法治之間亦敵亦友的悖論關系可能會成為其作為具有補充性的“特殊行政救濟”的理論基礎,但正式行政救濟社會認同度的下降卻值得格外警醒。
筆者認為,鑒于我國當前行政糾紛解決機制的現實狀況.應當著力恢復司法在行政糾紛化解中應有的核心地位.從根本上扭轉行政糾紛解決無序的局面,進而把權利受到侵害的公民從家庭的血緣關系、從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的地緣關系、從單位的計劃管制關系、從國家機關的非權力化關系(調解關系)中解脫出來。以司法為核心的多元化行政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至少有三項急迫任務:一是系統改造現行制度,徹底改變是行政糾紛化解主渠道的現狀,二是吸收域外“替代性糾紛解決”(ADR)機制的合理成分建立起公正、透明,專業,有效的行政裁判制度,為行政糾紛的及時化解提供新的渠道;三是進一步修正現行行政復議特別是行政訴訟制度,擴大行政司法救濟的受案范圍,使司法常規手段成為民眾最為信賴的行政糾紛解決機制。
(二)在行政司法救濟中貫徹糾紛解決觀
我平時對民生問題比較關注,如交通安全、社會治安、食品衛生、社會保險等,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和社情民意。作為教育系統選出的代表,更多的是對教育的調研和思考。
因曾在**教育局工作,我對**教育比較了解。我覺得,作為**人大代表,僅僅了解**情況是不夠。近年來,借“浙江省督學”職務之便,我對**外縣市區的教育情況作詳細調研,如調研一天以上時間的有**實驗小學、**廣場路小學、**建設小學、**瓦市小學、甌海景山小學、甌海實驗小學、洞頭實驗小學、洞頭東屏小學、永嘉實驗小學、龍灣沙城二小、平陽懷溪中心校、文成珊溪中心校等。同時,借兼任**市校長培訓班講師之便,在上課的同時與**各中小學校長作詳細交流,比較全面地了解當前**基礎教育辦學的成果和突出問題。因掌握一線數據,對教育問題的認識和分析能夠提綱挈領,切中要害。
**各縣市區教育系統共有人大代表30多人,一些代表在提案、發言前后都打電話聽聽我的想法。**年11月,應**人大**第三小組盧秀英同志的邀請,在**僑聯會議室專門為該小組全體代表就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作中心發言。
**年7月,**宣傳部組織“求創新、抓落實——我為跨越做什么”討論活動。活動邀請20多位嘉賓參與討論,邀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張泉靈主持。現場請各界代表300多人參與旁聽,并安排電視直播和網絡直播。我作為**人大代表與會。會場上,主持人張泉靈邀請我就教育問題和**精神作了現場采訪發言。我的發言視頻后來好幾家媒體給予報道。
當前,我正在重點調研施行“**教育實驗區”的可能性,計劃在下次會議上作為提案;同時也在調研食品衛生監督和無車人群“行路難”的突出問題,如果有新意,我想作為下次會議發言的重點。
二、慎重建議
平時會議上積極發言,建言獻策。**第一屆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期間,**代表團組織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會上,我對《報告》大幅寫民生表示肯定,認為往年重經濟輕民生的現象有所改變,民生與經濟實際上已經如同坐上同一架飛機,同命運共呼吸。特別對《報告》中“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表述非常滿意。我認為,就全國教育而言,突出矛盾是“就學難”;而**作為發達地區,當前教育的突出矛盾是“人民群眾因生活富裕而帶來的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與長期投入不足而形成的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政府一定要加大對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的投入。后來,**電視臺、《**日報》、《**晚報》、《**日報》、《**人大簡報》和**新聞網、**教育網等媒體都報道我的的觀點。特別是關于民生的“飛機論”和關于教育的突出矛盾分析贏得廣泛認識。如《**日報》題為《心聲與民生》報道,“在**代表團的陳錢林代表也引用了一個貼切比喻來表達自己的心聲。他說:‘要是把政府工作報告比作一架啟航的飛機,以往總是經濟問題坐頭等艙,而民生問題往往是坐普通艙。今年我們很高興地看到,民生問題如今是與經濟問題并重,也坐上頭等艙了。’’他認為,只有把民生問題擺正了位置,才能使我們的飛行平穩。”后來**網記者在采訪文成縣長謝作雄說到,“**代表陳錢林的‘飛機論’’……”。《**晚報》題為《心語心愿》報道:“人大代表、**安陽實驗小學陳錢林認為,目前在**不是就學難,而是上好的學校難……”該報道后來在**教育網轉載,之后幾年的**教育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教育的突出問題不是‘上學難’’而是‘上好學難’’。”
**年7月,**市政府召開教育工作座談會,陳作榮副市長與會。我作為人大代表與會,并由主持人指定提建議。我說,就黨委、政府而言,兩點:一要盡快解決好辦學條件問題,要讓老百姓看到成果、享受到成果;如果政府無財力,應該考慮采取政策,可向上級申請成立**教育實驗區,**人能創造**經濟模式,**人也應該有創造**教育模式的魄力和能力。二要領導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當前教育的確還不和諧,但許多問題都是全國性的問題,都是長期形成的問題,都是需要長期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許多教育問題本身就是社會綜合問題在教育領域的表現;教育問題的解決,最終需要廣大教育干部和教師的努力,如果全社會都以旁觀者、評論家的身份,指責為發展教育無私奉獻的教育干部和教師,這本身就是比教育問題更可怕的問題。就教育行政部門而言,也是兩點:一是突出抓好教育隊伍建設,教育需要大樓,教育更需要大師;溫總理已經將教育家辦學提了出來,**可先走一步,可制訂鼓勵教育家辦學的相關措施。二要鼓勵、指導學校形成教育品
牌,之后以集團化辦學的思路,擴大品牌效應,借此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農村學校也可以聯合體的形式共同創建優質教育。……得到與會同志和陳作榮副市長高度評價。
**年12月底,我應邀就gdp情況接受**網記者采訪。后來,**年1月3日**網題為《**市gdp去年有望首次突破2000億元》文章報道了我的觀點:“以往在老百姓眼里,gdp是干部的政績指標,gdp總量多少,增長幅度多大,老百姓看不見、摸不著,因而很少有人去關心。市人大代表陳錢林說,而現在,更多的老百姓親身感受到了gdp增長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連,他們在關心發展實惠的同時,也更加關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了。”
**年3月**十一屆人大第二次會議期間,我對報告中“今年對教育加大投入,增加義務教育專項經費1400萬”的表述提出了意見,認為這是失信于民的話,因為1400萬平均分到**100萬學生身上,每人只有14元,怎能說是“增加教育投入呢?”為什么會出現僅增加1400萬就認為是“增加教育投入”而作為政府工作報告的一項為民辦實事寫入報告?如何避免政府工作報告不務實的情況?由此我提出應該建立政府與人大代表“雙向發展目標計劃體系”,指每年政府提出工作計劃,同時也由人大代表提出計劃,兩者背靠背提出,再對比、分析、協調,這樣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目標,也能更好地實現目標。該建議應該有一定思想含量,后來**人大簡報也給予報道。
**年底,我參加了**市“反兩搶”專題工作調研會,表示對當前安全工作不滿意,希望政府加大力度打擊犯罪行為。**年3月,我參加了《**市政府工作報告》會前調研會,對相關問題提了建議和意見。(
**年5月,國務院參贊室來**調研教育工作,我作為教育系統人大代表與會。我提出了三項建議:1.國家應該更多地尊重基層政府基層學校的創造性,不應該過于強調統一而把基層政府基層學校的手腳綁起來。東方管理的特點是,一統就死,一放就亂,如何在統與放中尋求一根平衡木,是當務之急。2.成立教育特區,靈活探索適合當地實際的教育模式。經濟有**模式、蘇南模式,教育也不應該全國一刀切,也應該有**教育模式、蘇南教育模式。國家可選十個、三十個或一百個教育特區,有經驗者在類似地區推廣,有問題者在局部給予糾正。3.國家和地方層面分頭成立中小學教育理論研究室。需要高校教授參與,畢竟理論研究離不開專家,但應更多地吸收中小學校長教師參加。……相關建議得到參贊室陳進玉主任、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朱慕菊等肯定,后來參贊室一同志對我說,會把我的“辦教育特區”建議報國務院領導參考。
三、樹立形象
作為教育系統的人大代表,我想首先應該有教育者的良好形象,因此我更加注重為人師表形象,特別注重自身學習,努力做學者型校長。幾年來,我帶領安陽實驗小學教師創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國內率先研究、實施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尊重教育模式,學校在社會的美譽度大幅度提升,成為**名校。同時,在學校管理、教育學兩個學術領域刻苦鉆研,學術論文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小學管理》等知名刊物發表,代表作《“尊重教育”與兒童發展》、《幸福為本》、《學校到底為誰而辦》在一些刊物和上百個網站轉載。**年課題研究成果獲浙江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全省僅僅十項一等獎,其中小學僅一項);著作《尊重教育新理念》獲**社科聯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年,我被**大學聘為兼職碩士生導師;**年,我被浙江省教育廳聘為作為省長工程的“全省中小學教師領雁工程講師團”成員。日前,我又次被評為**市拔尖人才。所有這些,我覺得都為“**人大代表”樹立了良好形象。
[關鍵詞] 數字化出版 期刊傳播 特色欄目與專業 《氣象與人類社會》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1-0047-03
數字出版引起學術期刊傳播方式的變革,有單篇論文的傳播取代整本期刊的傳播之勢,導致期刊的傳播力不斷弱化。因此,在數字化時代,高校社科期刊在保證編輯出版質量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傳播能力的提高。提高傳播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是加強特色欄目建設。對高校學報而言,根據本校的學科特色、充分利用學科資源優勢加強特色欄目建設,可以使欄目新穎獨特,保持相對穩定的風格,吸引專家學者關注,保證稿源穩定,還可以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擴大期刊的社會影響力。
1 《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的設置
據統計,目前全國高校社科學報的特色欄目有 200 多個,這些特色欄目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具有學科優勢的欄目,如《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的《中國農村研究》欄目,《徐州師范大學學報》的《留學生與近代中國》欄目等;二是具有地域優勢的欄目,如《安徽大學學報》的《徽學》,《湘潭大學學報》的《思想研究》,《云夢學刊》的《屈原研究》等。
《閱江學刊》設置特色欄目《氣象與人類社會》的首要依據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專業優勢。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專業躍居全國第一[1]。這樣的專業優勢為本欄目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源。
設置《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還因為氣候氣象與人類生活、人類文明發展有密切關系,氣候氣象問題成為全世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通過對《夏小正》《春秋》《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庚子·辛丑日記》《郭天錫日記》《張誠的日記》以及康熙二十四年開始上報的《晴雨錄》等歷史文獻的分析發現,在人類社會歷史上,氣候變化會引發族群整體遷移等文化活動,水災、旱災、苦寒、苦熱等各種異常天氣現象是歷代文學作品的常見題材。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發展,人類活動對氣候氣象的影響越來越大,氣候氣象變化問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比如氣溫反常、極端天氣和災害天氣頻現,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或污染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正常生活。因此,氣候氣象問題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不僅引起了氣象部門的重視,而且引起了學術界的嚴肅討論。這里的“學術界”,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研究領域,而且包括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從學術研究的視角嚴肅審視當今氣候氣象問題不難看出,氣候問題往高度看是政治問題,往深度看是民生問題,往學理看是哲學問題。也就是說,氣候或氣象已經不僅是一個純自然科學或技術方面的問題,而且是事關民生或人類社會生活的問題,是一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的文化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學術界進行認真研究與探討,以尋求解決之策。然而,縱觀國內學術期刊,卻沒有一本甚至沒有一個欄目以氣候氣象與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題,眾多的研究成果無處發表,專家學者沒有交流思想觀點、發出呼吁的穩固平臺。基于此,《閱江學刊》設置《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以特色專業建設特色欄目,刊發從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角度研究氣候氣象問題的學術論文,引領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綜合研究,為氣象學研究開拓一個新領域。
《閱江學刊》設立《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也是氣象軟科學發展的大勢所趨。隨著全球經濟文化的發展,氣候或氣象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越來越多地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因此,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是氣候與氣象研究的發展趨勢。2011年第2期《氣象軟科學》刊登了中國氣象局副局長于新文在中國氣象學會第27屆理事會氣象軟科學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講話以“科學研究”、“氣象事業”、“中國大發展”和“軟科學”為關鍵詞,闡述了氣象軟科學研究的社會意義。中國氣象局還設立氣象軟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為氣象學、環境學與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歷史學、文學等學科的綜合、交叉提供平臺,鼓勵氣象軟科學研究在運用軟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展開多種學科的綜合研究。這是氣象軟科學研究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這個角度說,《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的開設適得其時。
2 《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的選題特色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有兩個趨勢:一是不斷走向綜合與交叉,二是日益精細化和具體化。因此,學術期刊的欄目選題既要體現學科的綜合與交叉,又要展示學科研究在具體方向上的觀點和成果。同時,目前各學科專家學者的研究日趨“術業有專攻”,往往集中在學科的某一研究方向上。所以,要吸引專家學者投稿和閱讀,學術期刊在欄目選題上最好能保持與學科研究方向的一致。在這兩點上,《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的做法是,將欄目進一步細分為不同專欄,圍繞專欄主題策劃學術專題。欄目設立了《氣象與經濟》《氣象與倫理》《氣象與法律》《氣象與文學》等專欄,形式新穎,主題明確,吸引了眾多專家和學者的積極參與。這種“專欄+專題”的選題方式,突出了專業研究方向,使選題更有針對性,更能切中研究熱點,也便于研究者搜集學術信息。
欄目每期文章的選編,會注意學科間的互動和爭鳴,注重選題的前沿性和現實意義。其一,注意選發關于氣象與政治、氣象與經濟、氣象與法律、氣象與倫理、氣象與文學等方面的論文。當前全球范圍內對生存權與環境權的呼聲愈趨強烈,由氣候變化引發的人類文化活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反映到學術領域,氣象文化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大氣科學研究與有關的文化研究相互碰撞、交融,其結果是,不僅開拓了研究領域,而且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其二,注重氣象或氣候研究的前沿、熱點問題,如氣候變化與政策、氣候變化與倫理、氣象與人類生態文明等,組織刊發吳國雄、潘家華、呂學都等大家名家的論文,為《閱江學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引起學術界眾多專家學者的注意。其三,從解決現實問題的角度而言,《氣象與人類社會》刊發的學術論文具有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比如,李志江《東盟國家的氣候治理合作:現狀與問題》一文探討區域氣候治理合作問題[2];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唐納德·布朗《個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倫理責任探究》分析各國在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公平安全排放份額之內的責任和義務[3];程建軍《我國公共氣象服務理念的歷史嬗變》對我國公共氣象服務理念的歷史發展及內容轉變做了詳細而深刻的闡釋與論證,為氣象部門更好地服務民生和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4]。這些文章都以某一現實問題為切入點,在深刻論述的基礎上提出科學合理的對策或策略,為解決氣候問題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價值。
3 《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的傳播效應
“出版的意義在于文化傳播與學術積累……編輯所做不僅是對稿件的技術性完整,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學術意識,盡力發掘選題,根據現有條件增加書稿的學術含量和附加值”[5]。《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在選題上的開拓創新,極大地帶動了作者的積極性,校內外、國內外眾多領域和專業的專家學者紛紛將研究視野轉向學科交叉研究,一些長期從事大氣科學研究的專家也開始關注與氣象有關的社會科學和文化方面的內容。欄目創辦至今,刊發論文80余篇,其中中國科學院李崇銀院士的《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幾個問題》,世界氣候談判專家、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呂學都的《氣候變化國際和國內形勢發展展望及氣候變化科技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吳效剛教授的《氣象文化建設:理論創新與實踐變革》等文章,還被《新華文摘》《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轉載或摘編,獲得了良好的學術反響和傳播效應。在欄目的引領下,逐步形成大氣科學與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文學交叉融合研究的新局面,打破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各自為營的傳統研究格局,活躍了研究氛圍,將那些本來是一個人、幾個人或者一個小團隊參加的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課題變為一個開放的、公共的課題。并且,以欄目為媒介,《閱江學刊》凝聚起一支高水平的、穩定的學術研究隊伍,形成了“教學、科研、編輯”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擴大了刊物和欄目的影響力。
《閱江學刊》的《氣象與人類社會》這一特色欄目的創辦,儼然在學術界和期刊界舉起了一面新的學術大旗,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氣象”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探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群體,促成了大氣科學與政治、經濟、文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趨勢。反過來,這又使欄目獲得了充足的優質稿源,欄目質量不斷提高,影響力日漸提升。
4 總 結
高校學術期刊是引領學術繁榮、推動學術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科研評價、學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大學學報》主編程郁綴教授說:“我們提倡每一個學報努力辦好各自的特色欄目,朝著學術專業化方向發展,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其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有利于提高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6]早在“第二屆社科期刊改革與特色欄目建設高層論壇”上,有學者就針對社科期刊應高度重視傳播力這一熱點問題提出了“建設并抓好特色欄目”這一舉措,即社科期刊應通過特色欄目建設,不斷提高質量,形成鮮明特色,堅持把特色欄目辦成開放的公共平臺,吸引國內外最好的專家學者參與到欄目建設中來[7]。《閱江學刊》《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顯示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歷史傳統與專業特色,承載浸潤著豐厚的氣象文化,它將氣象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動態信息及時有效地呈現在專家和學者面前。同時,專家和學者通過這一公共開放的平臺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研究專長,開展學術探索與學術爭鳴。他們的研究成果又可以通過期刊傳播推進到管理和決策層面,從而使這些研究成果化為人類社會的資源,推進氣象學研究的開放式發展。通過這樣的良性循環發展,《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成為學術界、編輯出版界關注的名欄。
注 釋
[1]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OL].[2013-01-29].http:///xwyyjsjyxx/xxsbdxz/index.shtml
[2]李志江.東盟國家的氣候治理合作:現狀與問題[J].閱江學刊,2012(6)
[3][美]唐納德·布朗.個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倫理責任探究[J].閱江學刊,2012(5)
[4]程建軍.我國公共氣象服務理念的歷史嬗變[J].閱江學刊,2012(3)
[5]潘占偉.編輯在圖書出版中的學術意識[J].出版科學,2013(2):27
稅收是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國的稅制改革自1994年以來已走過了十六年的歷程,回顧這十六年的改革之路不難發現,我國的稅制改革正在遵循一條從注重制衡到注重效率,藏富于民的道路不斷前進。
一、分稅制改革——中央與地方的博弈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從很大程度上說是矛盾積累的產物。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經濟的高速發展相對應的本應該是財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和中央財政的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充實。可是事實上,情況卻正好相反,從1979年到1994年之間,中央財政日益捉襟見肘,單從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一項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問題。1994年分稅制改革正式啟動,除了大幅度調整中央財政的稅收和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稅之外,還建立了國家和地方兩套稅務機構。中央與地方的之間的財政天平從此開始向中央傾斜,使得中央控制全國發展建設的力度大大增強,中國開始步入統籌發展的新時期。
二.分類稅制的存亡——中國稅收所面臨的現實挑戰
進入新世紀,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舉足輕重,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關于稅收的問題,情況卻越來越顯得不容樂觀。近期《福布斯》雜志推出了新一期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榜單,中國高居全球第二。
如果說中國稅收在大局上的制衡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稅制改革所關注的重點,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民主制度建設的不斷深入,稅收的效率問題已經逐步取代制衡而成為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和百姓所關心的重點。中國目前實行的仍然是分類稅制,這一稅制對于效率低下的政府來說可以提高征稅率,但是對于廣大納稅人卻是一種加重負擔且效率低下的稅制。分類稅制的特點就是對公民的各項收入進行逐一收稅,且每一類收入都有著不同的稅率。分類稅制對于當前中國的現實情況其主要弊端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收入形式單一的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分類稅制滴水不漏的征稅使得這些人群繳納了占收入總額很大比重的稅費,同時使得這一層次的人群感到了很大的稅收壓力,但是對于收入形式多樣綜合收入很高的群體,卻可以通過分類稅制的漏洞而做到少交稅,甚至不交稅。第二,是中國稅收機構的繁復和效率問題。1994年稅改之后所形成的國稅和地稅兩套稅收征管機構經過十多年的運行確實有很大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總的來說有稅收征管成本過高,國稅與地稅之間的矛盾協調較難,稅收效率提高并不明顯等。其中,地稅局的稅收成本尤其之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地稅局主要負責收取的就是各種類型的分類稅,數目很多而難以征收,因而導致了稅收成本的顯著提高。稅收效率的低下不僅使得國家付出巨大的成本,人民要求改革的呼聲也日益高漲,隨著我國中產階級的不斷壯大和公民納稅人意識的覺醒,公民在納稅時所關注的并不是自己是否盡了納稅人的義務而是關注自己所繳納的稅費是否保證了良好的公共服務以及保障了社會的公平及正義。現在一提到稅收問題,中國古人的一句訓誡總是能夠見諸報端,那就是“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中國稅制目前存在的效率低下,加重貧富差距的隱患已經表現的十分突出,新的稅制改革在人們的呼聲之中似乎正在浮出水面。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力在近日舉行的全國所得稅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改革思想來做好所得稅工作。而這九個字的方針也就是中央對新一輪稅制改革所提出的指導思想。其中,將“簡稅制”這一項放在指導方針的第一位,可以看出中央已經將稅收效率的問題放在了稅制改革的首位。但是對于稅收效率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筆者認為其主要的難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分類稅制的改革問題。在前文中已經提到,分類稅過多有著諸多的不利因素,所以如何歸并稅種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但是我們看到,根據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各個地區,特別是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相應的也要求有不同的征稅標準進行衡量。僅以個人所得稅為例,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個稅的起征點都在2000元以上,而在西部的一些欠發達地區,個稅的起征點仍維持在800元的最低線附近。除了個稅起征點這個最普遍的標準問題之外還有一些特殊因素,比如西部地區招商引資的稅收減免問題,對于東部發達地區高污染企業的高稅收調節問題。不同的發展水平與稅制的簡化存在的這種難以解決的矛盾勢必成為稅制改革的重要阻礙。第二,國稅地稅兩稅合一問題。鑒于國稅地稅分開征管暴露出來的稅收成本過高,兩套稅務系統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等問題,許多學者建議在簡化稅制思想的指導下最終仍要實現兩稅合一,其具體措施旨在精簡人員,縮小編制的基礎上建立起既包含國稅又包含地稅的一套稅務系統,并且保證地方稅務機構的獨立性以減少地方政府的影響等等。這些建議看起來非常合理,但是始終存在一個隱患,就是稅收制度會不會又回到1994年之前的老路子上去,使得中央與地方財政的矛盾再次凸顯。筆者認為這一點也是中央并未提及有關兩稅合一的說法的重要顧慮。雖然目前稅收效率低下的問題亟待解決,但是對于稅收制衡問題,國家仍然要慎重考慮避免重蹈覆轍。
三、綜述
時事評論的定義與定位。新華社總編輯何平給“新華時評”做的定位是:“顧名思義定位在‘時’上。‘時’就是時事、時勢、時世、時政、時局、時弊,時評就是圍繞‘時’字做文章。”按照這個定位,我們理解“時評”就是“時事評論”“時勢評論”“時世評論”“時政評論”“時局評論”“時弊評論”。回溯時評發生發展的歷史,結合今天發展的形態,是否可以作出如下的歸結:時評是新聞媒介常用的一種時事評論文體,是緊密結合時事、時局、時政、時弊即時發表的簡潔明快、短小精悍、尖銳潑辣的政論性文字。(徐兆榮:《談如何寫好時事評論》)
時事評論從新聞屬性上講,它是報紙新聞的深化和延伸;其社會屬性是站在大眾的立場,緊追社會熱點,力圖用通俗的語言,透過新聞現象,幫助讀者看清事物的本質。與此同時,時事評論還向廣大讀者傳播先進的理念,為法制建設和市場經濟鼓與呼。這既是讀者的需求,也是報紙質量和品位的體現。由此可見,時評要緊緊圍繞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注重輿論引導的時機和節奏,采用受眾聽得懂、易接受的方式,不斷增強輿論引導的靈敏性、針對性、實效性;時事評論要堅持“三貼近”,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不斷增強輿論引導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堅持及時準確表明權威觀點,回應社會關切,做到好中求快、準中求快、深中求快,努力搶占先機、贏得話語權、掌握主動權,牢牢掌握輿論的制高點,不斷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
呼喚“血性”的評論。時事評論既要充滿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寫時評沒有激情,溫吞水是不行的。充滿激情,就是時評的寫作不能是溫良恭儉讓,不能躲躲閃閃、吞吞吐吐。激情之外,還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斷、理論的闡釋。時評說到底還是講道理的文體,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就是要擺事實、講道理。在這里,分析說理是時評的靈魂所在。時評的寫作需要“以事實為依據,以道理為準繩”。這里說的“道理”自然應該包含法律、法規、政策、紀律、道德等為社會所普遍公認的律則和價值標準,這應該成為時評寫作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時評的寫作是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
在文壇盛行功利主義的文化氛圍下,評論員的獨立身份和獨立人格已經淡化。時事評論秉筆直書的確有“諸多不便”,“別人做得,我卻寫不得”的尷尬也較為常見,但這并非一個有“血性”的評論家所為,一個沒有血性的評論家是寫不出真誠、率直而不乏真知灼見的評論來的。我們需要那種合乎時宜,“及時雨”式的評論;需要尋求那種激濁揚清、匡正時弊的評論;呼喚那種一針見血、酣暢淋漓的評論;渴望那種客觀公正、有思想深度、風趣生動而又富于邏輯力量、鋒發韻流的評論。
時評呼喚平民意識。平民意識,就是站在普通的人民大眾的立場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其核心是站在普通群眾的立場上,特別是要站在弱勢群體的立場上來看問題,來分析問題。說得直白一點,所謂平民意識,就是大眾意識、百姓意識、弱勢群體意識。也就是說作者在寫作時評時,要堅持“三貼近”原則,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寫出人們喜聞樂見的時評來。撰寫時評文章,要時刻關注老百姓的醫療、衛生、就業、收入、住房等民生問題,思之所思,悟之所悟,言之所言。2008年以來,《河南城鄉經濟報》開設“三日評彈”欄目,這些時評有三個鮮明的特點:強烈的平民意識;關注社會熱點難點;注重用事實說話。以平民化的視角,發掘主題,關注民生,反映民意,效果顯著。
呼喚有個性的時事評論。重視和加強報紙的評論是提高報紙質量和輿論引導水平的關鍵。2007年3月初,《開封日報》以“干成事”為主線,連續發表了3篇評論員文章,即《一論干成事》、《二論干成事》和《三論干成事》。這3篇文章立論正確,論據充分,給人以啟迪和力量。文章以干成事這條主線貫穿始終,就影響我們干成事的不良因素和怎樣才能干成事等問題,層層剖析,給讀者作了明白的交代。文章緊接著分析了當前影響干成事的突出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怎樣才能干成事?文章指出,一是要樹正氣,抑歪風。二是要正導向,立規矩。主要是著力健全選人用人的規則和程序,努力做到以干成事為出發點去選人用人。三是要抓具體,勤督察,要完善督察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明晰,獎罰得當。四是要敢創新,善總結,這樣才能少走彎路。作為地方黨報,能夠圍繞如此重大課題,緊跟市委工作部署,連續組織如此既有規模又有聲勢的評論,為突出發展主旋律營造濃厚氛圍,確屬難能可貴。
時評不能成為擴散虛假信息的工具。2010年3月30日,河南中原新聞網站刊登了河南洛陽市洛龍區法院、檢察院的聲明,對新聞媒體報道的河南洛陽“美女不配合被判有期徒刑”的新聞公開予以澄清,認為這則新聞是對法院、檢察院名譽的“惡意詆毀和誹謗”,并且要求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值得人們深思的是,這則虛假新聞最早出現在互聯網上,但很快被一些傳統新聞媒體借助于新聞評論傳播開來。從表面上看,相當一部分報紙的時事評論是抱著懷疑的目光看待這一新聞的,但是一些新聞評論工作者把虛假新聞作為由頭,展開無限的遐想,從而使得那些在互聯網上流傳的虛假新聞得以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在客觀上起到了擴散影響的作用。這些打著公開批評的幌子傳播虛假新聞的新聞評論,已經擊破了新聞評論的職業道德底線。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新聞評論工作者,必須學會去偽存真,謹慎地使用互聯網的信息。不能聽風就是雨,或者以批評的方式公開傳播虛假新聞。
秋去冬來,從衛生局來到人大工作很快就近一年時間,在人大各位領導和同志們的關心支持下,應該說情況基本熟悉,工作基本適應,任務基本完成。
在新的崗位上,分工聯系社會事業部門,更切身體會到科學發展、協調發展、統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一年來和工委同志們一起,圍繞相關議題,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關于職業病防治工作的主任會議議題調查工作。隨著我市工業經濟的發展,我市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企業和工種日益增多,在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6月份主任會議專題聽取了我市《職業病防治法》貫徹實施情況的匯報。為了做好議題的審議工作,6月上旬我們的同志分別到衛生局、安監局、疾控中心和車邏鎮走訪調查,聽取相關匯報,并召開由鄉企局、衛生監督所、相關重點企業等單位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形成了全市《職業病防治法》貫徹實施情況的調查報告。我們認為,針對我市職業病防治工作現狀,要強化宣傳教育培訓,提高全社會職業病防治意識;加強協調配合,建立統一高效的監管機制;狠抓基礎工作,有效預防和控制職業危害,不斷提高職業衛生監管水平。市政府十分重視,分管市長明確表態,要加大執法力度,重點抓好企業法人培訓,提高職工自我保護意識,加強對重點企業的重點檢查。
二是圍繞食品衛生安全“難點”問題,搞好聯動執法檢查。近年來,國內乃至全球食品衛生安全問題不斷,“問題食品”屢禁不止,廣大百姓苦不堪言,深受其害。今年__市人大常委會決定從8月份起在全市進行一次食品衛生市縣聯動執法檢查活動,根據方案要求,我們高度重視、精心安排,深入走訪、調研。總的看來,我市食品安全形勢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食品衛生管理制度落實還不到位,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理順,群眾食品衛生安全意識不強,特別是農村食品安全,由于監管力量薄弱,農民自身防范意識差,令人擔憂。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報送的調查報告中,建議強化《食品衛生法》宣傳,增強全民食品衛生安全意識;實行市場準入,推進“食品放心工程”建設;抓好重點環節,提高食品衛生監督效能;加大領導力度,提升食品監管水平。
三是組織好關于“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視察活動。根據主任會議安排,3月份我們主動與衛生局對接、認真準備,對匯報材料的準備、視察單位等精心安排。3月31日市人大對市合管辦、疾控中心、人民醫院病房樓、開發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文游社區衛生服務站等進行了實地視察,在聽取了衛生局關于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情況匯報后,認真進行了審議。針對實際情況和問題,向市政府和職能部門提出了加強公共衛生的宣傳,提高全民預防疾病的水平;切實關注民生,把緩解看病難、看病貴作為民生問題的重要切入點;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加強對困難群體大病統籌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投入,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設施的建設。
四是關注城市發展,努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府為了進一步推進城市東擴戰略,加快城市建設步伐,促進__城市新區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增強后發優勢,采取bt模式對海潮東路、通湖東路延伸建設。我們與有關主管部門認真研究,細致對接,建議市政府認真測算,嚴守誠信,確保政府對外形象;加強規劃,充分發揮該路的土地優勢,使土地增值后減輕政府的資金投入壓力,同時還要堅持標準,堅持質量,建好形象路。經過政府的努力,目前該路已建成通車,得到了社會一致好評。與此同時,還對政府申請農發行貸款建設甸湯等農村骨干公路項目,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促進了該項目的有序推進。
五是抓好常委會議題,推進旅游業發展。為了切實做好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關于聽取市政府關于旅游業發展情況的匯報準備,我們擬定了調研方案,經領導審定,常委會組成五個調查組,于8月至9月上旬分赴旅游局、文化局、宗教局、商貿總
公司和馬棚、界首、天山、菱塘、八橋、臨澤、龍虬等鄉鎮走訪調查,并赴儀征市、鹽城市鹽都區等周邊縣市學習考察。撰寫了綜合調查報告,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指出了我市旅游業發展與旅游資源比較豐富還不相符,與先進縣市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和不足,圍繞“小、低、散、舊”的突出問題,就繼續轉變觀念,增強旅游業發展動力;堅持規劃引領,加快整合全市旅游業資源;完善投入機制,著力打造旅游拳頭產品;精心組織實施,合力推進旅游大市建設五個方面向市政府提出了發展旅游業的建議。市政府已采取多種措施,積極落實了市人大的審議意見。六是配合__人大聯動執法檢查,推進《環境保護法》的貫徹。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根據__市人大的統一部署,從4月起開展了環保聯動執法檢查活動。常委會決定成立了執法檢查組,于4月上旬動員部署,具體制定了實施方案,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確定檢點。4月中下旬市政府及各鄉鎮組織相關單位進行自查。同時,市人大執法檢查組分別赴天山、市污水處理廠、開發區、湯莊、八橋、車邏、__鎮進行執法檢查。5月上旬,在聽取政府和相關單位匯報、廣泛調研及檢查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并形成書面報告,報送__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6月至9月,針對執法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按照__市人大常委會的部署和要求,督促政府及職能部門認真整改,狠抓落實。
七是認真辦理領導交辦事項,推進城市綠化、城市管理和鹽河小島地塊的實施規劃的調整。5月上旬按照主任會議安排,我們就近年來我市城市管理和城市綠化工作,進行一次專題調研,分別聽取建設局和城管局的工作情況匯報,召開城建、城管下屬部門負責人座談會和社區主任、市民代表、市人大代表、開發區、__鎮分管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實地察看城區道路、綠化現場,還走訪了部分市民。撰寫了專題調研報告,重點提出了城市管理八個方面薄弱環節和城市綠化方面的四個問題,建議重視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城管隊伍作風建設,強化城市管理綜合治理;同時,加強規劃,配套完善各類綠地;依法規范管理,抓好綠化隊伍建設;加大投入,提升城市綠化水平。對此,兩個職能部門高度重視,積極整改,尤其是建設局行動迅速,制定了“管、補、創”整改措施,按序時分解了城市綠化整治及維護補植任務。5月中下旬,我們就陸宇公司鹽河小島地塊的實施進展情況進行調查,分別走訪建設局、國土局,并實地查閱資料、察看現場,形成客觀、真實的調查報告,認真負責地根據調查情況,結合鹽河風光帶建設規劃的總體要求和專家意見,從三個方面對鹽河風光帶的開發規劃提出了建議,供領導決策參考。
一年來的工作在緊張和壓力中基本順利,在工作中我能夠虛心向老同志學習,遇事多請教、多溝通、多交流,重大或重要問題多請示、多會商,廣泛征求意見,力求建議或意見的提出,都能符合__的實際切實可行,都能有助于__又快又好的發展。
在工作之中、之余,不放松理論學習和業務學習,一年中先后三次參加__黨校理論學習班、省社會主義學院無黨派人士培訓班和省委組織部、統戰部舉辦的為期兩個月的第十二期縣處級黨外干部主題教育培訓班。三次學習豐富了自己的頭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我國的政黨制度、統一戰線思想、科學發展觀、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果與實踐等,有了更深、更新、更全面的理解。同時利用業余時間,順利完成了歷時三年的__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專業行政管理方向在職研究生的學習,撰寫的論文《新農村建設框架下農村衛生事業投入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為例》,一次全票通過論文答辯,同意授予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mpa),論文被答辯專家預評為優秀論文得到推薦。
在平時的工作中,嚴格執行領導干部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從不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