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3: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茶藝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茶文化如茶道、茶藝、茶俗、茶禮之類清新淡雅的片斷是人類悠久流長歷史中沉淀下的一朵瑰寶,大唐盛世在政治經濟文化的推動下,茶文化在社會發展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論文主要從茶的起源、發展及文化的形成過程和內容,研究其作為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內涵及對其他領域的連帶作用,引起人們以對本民族文化的共鳴。唐朝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最鼎盛的時期,因而對茶飲文化發展有強大的推動作用。繼而出現的陸羽《茶經》等文字著作是對茶文化發展從飲食到文化的高度總結和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茶葉的種植、采摘、加工、烹煮、品飲乃至于茶具、習俗,使茶文化從純技藝升華為精神文化,并集中體現在茶道文化這一次生的文化形式,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流芳全世界。
關鍵詞:
唐代;茶文化;茶經
1.緒論
茶文化廣義上包括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即茶具、茶館、運茶、制茶、茶道、茶政、茶禮、茶藝等等,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指其人文科學內容。而本論文則從廣義的方向入手來研究中國唐代社會經濟對茶文化的推動以及茶文化對后世之影響。從茶物質開始,在延伸至與其相關的人文精神素養。“茶文化是茶的物質產生和飲品利用過程的物質、記憶以及形成精神的成果的總和,其內容包含物質層面,技藝層面和精神層面。”[1]隨著唐代疆域的擴大,飲茶文化也逐漸從南方傳播開來。直至邊疆地區,對后世在經濟、文化、名俗乃至于民族融合上影響深遠。如唐代有言:“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2]可見,飲茶、販茶在唐之前已經廣為流傳與普及。飲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乃至上古,唐代以前并無“茶”字,只有“荼”的記載。茶圣陸羽首先提出了茶的起源是“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而至于全民品茶,論茶,斗茶,將茶發展出其專屬的文化品位,則源自于唐朝,它起到了加強經濟、融合文化、豐富藝術、促進交流、開源國庫的作用,有著無法預計的社會提升作用和效果。
2.唐代社會經濟對茶文化的推動
秦漢之際,中華民族的祖先飲茶始于藥用。有言“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荼”即古代的“茶”(《爾雅》記載)。南北朝時佛教興起為茶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而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到了唐代,隨著國力、經濟的大力發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多促成了茶文化的發展條件。安史之亂后,雖然經濟有所動蕩,但茶文化的發展趨勢仍未受到影響。正是在這種多元的文化氛圍下,茶飲文化正式的開始了發展和壯大。由此,茶葉貿易,貢茶制度,茶書著作,茶禪聯系都蓬勃發展起來。
2.1唐代茶葉貿易的盛行。
白居易《琵琶行》有言:“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浮梁是唐朝疆域里最東南的一個集散地,經濟交易十分頻繁。唐中葉以后,由于交易的經一步推進,使得茶葉文化從南向北擴散,呈網狀結構覆蓋全國。陸羽在《茶經》中更是羅列了無數的產茶州縣,現階段已經明確知道的茶業產區已有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江西、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覆蓋大江南北。這樣的網狀結構,在唐代這樣的廣泛交流時代,為茶葉的傳播和茶風的普遍化提供有利條件。
2.2貢茶制度的施行。
由唐代開始,朝廷開始在名茶產區設立貢茶院,由官府監督。當時最著名的貢茶院設在湖州、常州以及顧渚山等地。每年清明前,都需將上好的明前茶上貢至朝廷。貢茶制度勞民傷財,每次運輸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有其負面性。但另一方面該制度確實對茶葉質量的提升意義非凡。皇家飲茶習慣的發展帶動民間飲茶消費,當時宮廷里產生的許多新興茶飲模式成為民間習俗的風向標。自唐代開元以來對茶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甚至在產茶地設下御用制茶場。此外,唐代朝廷增收茶葉稅加以立法管理,也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發展。
2.3茶書發展及流傳。
唐代社會經濟推動茶文化發展的標志性產性—茶書興盛,對茶文化系統理論性研究愈加廣泛。自公元七六〇年左右茶圣陸羽所著《茶經》問世以來,陸續撰寫了《茶記》、《顧渚山記》等卷,系統介紹采茶、制茶、煎茶、飲茶之法并分列等級[4]。《新唐書-陸羽傳》記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以。”[5]另外詩僧皎然、張又新、溫庭筠等著作《茶訣》、《煎茶水記》、《采茶錄》、《十六湯品》、《茶述》、《茶學大典》、《茶譜》等較為著名。這些茶書將飲茶學問詳細地論述,更加推動茶經濟貿易的發展。
2.4茶禪關系的發展。
由于茶味先苦后甘,與禪境十分相像,故自東晉后,飲茶便被列入禪規之中[6]。僧徒行蹤遍布全國,也使南方飲茶之風傳播到北方。茶對于僧人而言,其妙用在于精神層面,茶道所言清雅、寧靜、和諧、自由儉德等精神領悟與佛法之六度五戒暗暗相合。喝茶既可以通曉茶品、體驗自然、又可以通過觀茶色品茶味,識解佛性。總而言之,其共同特點在于,領悟自然的神妙。[7]同時,寺廟因為其清幽雅致、古樸無華的環境,成為了文人墨客與僧人進行儒釋文化交流的絕佳之地。這些活動與交往,擴大了茶文化的傳播。[8]
3.茶文化對飲茶物品貿易的帶動
《茶經》對采茶天氣、制茶工序、煮茶用水、品茶方法等的詳細說明,[9]明確了茶文化除茶葉貿易外,還存在飲茶物品的交易。其中所列的飲茶器具總共有二十八種,并稱為茶器。而采茶所用器具則稱為茶具。唐代茶器可分為兩類,一種是陸羽所言,乃文人學士所用。二是在陜西出土的金銀、秘色瓷、琉璃茶器,乃是皇室王孫貴族和宮廷所用。比如風爐、水方、碗、札等,平時并不一定要用全套茶器,但最好還是備齊全套,否則,“茶廢矣”。
4.結論
在唐以前一千多年里,茶飲文化經過了漫長的孕育期,在唐朝國富力強的時代以空前的速度發展起來,極大的影響了后世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甚至人民的想觀念和意識形態,除了與飲茶實物的貿易外,茶文化在茶館、家庭消費等奠定了不容忽視的基礎,迄今不衰。茶飲已逐漸藝術化,國際化。
作者:光梓宜 汪翔 單位:西安交大附中 安徽大學
參考文獻:
[1]《論茶文化的理論與實踐》,鄭永球
[2]《封氏聞見錄》,[唐]封演著,《雅雨堂叢書》本
[3]《茶經》,[宋]陸羽著,1956,百部叢書集成,藝文印書館出版
[4]《神農本草經》,作者不詳,約成書于秦漢時期
[5]《新唐書-陸羽傳》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
[6]《飲茶與禪修》,沈柏村,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000.5
[7]《中國唐宋茶道》,梁子著,1997,陜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