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0 23:59: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畢業音樂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課題名稱:淺論音樂表演中的情感體驗
學生姓名:
系別:音樂系
專業:音樂學
指導教師:
年月日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音樂表演是音樂存在的活化機制,無論在任何音樂行為方式中,音樂表演都使整個音樂活動處于激活狀態。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紹、傳播、完善、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音樂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聲調聲覺的聲波運動,而是通過內在的情感動態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層心理體驗,賦予無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給人以人性的體驗。音樂表演的二度創造,就是通過表演者對音樂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賦予音響的動態結構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滿著豐富情態意味的音樂運動。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主要內容:
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在表現方式上與非表演藝術很不相同。而音樂表演藝術則不同,他必須通過表演這個環節,才能把藝術作品傳達給欣賞者,實現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而音樂表演中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對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揮之即去,達到揮灑自如、變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為音樂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實情感作為種子,同時它又是經過提煉,升華了的與音樂中的情感內涵融為一體的。應該說,只有這種藝術化了的情感,才是音樂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問題:
1、什么是音樂表演藝術及意義。
2、音樂的表現與精神性內涵。
3、音樂表演的二度創造本質——情感體驗。
4、音樂表演的情感體驗——投情。
5、音樂表演—賦予情感以生命。
6、音樂表演中審美情感的體驗。
7、對于音樂表演者的技巧與表現統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
1﹑大量閱讀古箏方面的文獻和著作;
2﹑找出有價值的課題;
3﹑依據論題精確尋找相關資料;
4﹑論文撰寫;
5﹑在老師的知道下進行修改;
6﹑定稿并準備論文答辯。
措施:
1﹑在圖書館和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文獻;
2﹑真理原有資料;
3﹑請教知道老師,與同學交流探討本論題。
進度安排:
1﹑XX年11月-12月初:查閱相關的資料;
2﹑XX年12月中旬:確定選題;
3﹑XX年12月底:寫開題報告并準備開題答辯;
4﹑XX年1月-3月:開始正文協作,完成初稿;
5﹑XX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XX年5月: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王次沼著:《音樂美學通論》人民音樂出版社
[2]修海平羅小平著:《音樂美學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
[3]蘇珊郎格:《情感與形式》中國社會出版社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注:此表由學生本人填寫,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檔,指導教師和學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開題報告參考:
談音樂論文開題報告的寫作要求及方法
摘要:開題報告是大學生畢業論文寫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檢驗論文寫作者的研究能力、學術水平、選題價值、獲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據。本文將結合筆者近年來在論文指導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對音樂論文開題報告中主要內容的寫作要求及方法進行分析論述,期望能給撰寫音樂論文開題報告的同學們以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開題報告;寫作;要求;方法
中圖分類號:H19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260-03
開題報告,也叫開題申請報告(或選題設計書),它是檢驗論文寫作者的研究能力、學術水平、選題價值、獲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據。可以說,開題報告就是科研施工的“藍圖”,是一份周密詳細的研究提綱。目前,高校大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前都需要根據自己的選題撰寫開題報告,雖然各個高校有關開題報告的形式要求不完全相同,但開題報告所包含的內容卻大同小異。筆者在近年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由于不清楚開題報告的具體寫作要求及方法,因此,在開題論證階段遞交的開題報告中常存在各種問題,以至于影響到畢業論文的正常寫作。本文將根據開題報告中所涉及的論文題目、選題依據、研究方法及手段、論文的框架結構、論文寫作的階段計劃等內容,結合目前音樂專業學生撰寫開題報告中存在的問題,對開題報告寫作要求及方法進行分析論述,期望能給撰寫音樂論文開題報告的同學們以啟發和幫助。
一、論文題目
論文題目就是論文的名稱,在寫作時應注意論文名稱一定要準確、簡練,即論文的名稱要把論文研究的對象、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常存在的問題有:論文題目不準確、選題不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選題難易不合適。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同學們在確定論文題目時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選題時應對自己的主觀條件、客觀條件有一個準確的認識,之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專業所長,選擇適宜自己完成的論題。
2.論文的選題一定要符合本學科的理論發展,解決學科建設、科學發展的理論或方法問題,要有一定的科學意義;符合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解決應用性研究中的問題,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3.論文選題一定要難易適度、大小適中。如果論文題目的研究范圍太大,將不適宜學生在短期內完成,所以在確定論題的過程中,既要考慮論題的創新性、嚴謹性,還要考慮論題完成的可行性。
因此,準確、簡練、醒目、新穎的論文題目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研究能力與水平,這樣才能體現出學科、專業特點和教學計劃中對能力知識結構的基本要求,從而實現畢業論文綜合訓練的目的。
二、選題依據
開題報告中選題依據主要包括:選題的來源及意義、國內外研究狀況、本選題的研究目標、內容創新點及主要參考文獻等內容。
1.選題的來源及意義。主要是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論文的研究有什么實際作用,然后,再寫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且有針對性,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常存在的問題有:選題來源及意義混淆;選題的來源及意義表述不清、過于簡單;語言組織口語化嚴重,書面用語表述能力欠缺。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同學們在撰寫選題的來源及意義時參考以下方式進行寫作。如:××現象是當前音樂教育中較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本人大學期間或實習期間對該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或是對該問題比較感興趣,因此想通過畢業論文的寫作對此問題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通過和指導教師溝通交流,最終確定××××為我的畢業論文題目。如:論文《談評價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的選題來源及意義。教師在鋼琴教學中對學生演奏能力及水平進行全面、正確、客觀地評價,將有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學生的鋼琴演奏技能。因此,在教師命題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在鋼琴學習中的感受,通過與指導教師的溝通交流最終確定《談評價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為本人的畢業論文題目。又如:論文《談手風琴演奏中視奏能力的培養》的選題來源及意義。視奏能力是檢驗手風琴演奏者演奏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內容,視奏能力不僅影響手風琴演奏者的學習進度和學習興趣,還制約手風琴演奏者技術能力的提高,這也是手風琴教學中學生反映最強烈和最迫切希望得到解決的問題之一。因本人自幼學習手風琴,也對手風琴演奏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在與指導老師共同探討交流之后,決定以手風琴演奏中視奏能力的培養為我的畢業論文題目,同時通過分析研究手風琴演奏中視奏能力培養的方法,為今后自己更好地學習演奏手風琴提供技術支持。
2.國內外研究現狀。一般是指與該論題相關的文獻研究,包括論著、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觀點、研究的廣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從中尋找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進而確定本論題研究的平臺(起點)、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常存在的問題有:文獻資料收集不充分;所列著作或文章與論題聯系不緊密;語言組織缺乏概括能力,對相關文獻中的觀點表述不準確。關于國內外研究現狀可參考以下方式進行表述。如:論文《談評價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的國內外研究狀況。國內外有關評價在教學中的研究較多。如:國內的馬永霞著的《教育評價》一書中以教育學的一些新學科新論點為學科研究的理論依據,指出我國當前音樂教學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學科研究和發展的建議;國外的蘇霍姆林斯基著的《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談到,美國八年研究報告中關于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方法被人們接受之后,人們普遍認為,教育評價是教育領域中的重要課題,為了使評價能夠達到預期目的,關鍵是要明確各種教育活動的目標。以上文獻資料都為本論題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論參考,雖然有關評價在教學中的研究較多,但目前尚未見到對評價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所進行的專門性研究。
3.本選題的研究目標。論文寫作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后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即本論文寫作的目標定位。常存在的問題有:研究目標不明確;用詞不準確;目標定得過高,無法實現。關于論文的研究目標,寫作時一定要緊扣論題,用詞準確、精練、明了。確定論文研究目標,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實際的寫作能力與水平。如:論文《談評價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的研究目標。通過分析、研究評價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為自己今后從事鋼琴教學積累一定的理論基礎,并且希望本論文的研究能為從事鋼琴教學的教師們提供一些參考。
4.內容創新點。論文內容創新點主要是論文寫作中與相關文獻中的出發點、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的不同之處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應該是每篇論文都有創新點。常存在的問題有:內容創新點不明確;沒有創新點。關于論文的內容創新點,寫作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研究角度來談與他人研究的不同之處。如:論文《談手風琴演奏中視奏能力的培養》的內容創新點。本文的內容創新點是結合自己在手風琴學習中的切身感受及認識,對手風琴演奏中視奏能力的培養方法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5.主要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論文寫作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論文的作者通常在選題、實驗研究、資料整理及論文撰寫過程中,需要參閱和利用一些文獻資料,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從而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內容,以便進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創新。在引用參考文獻時應遵從科學性、真實性及新穎性的原則,即: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常存在的問題有:引用文獻數量過少;參考文獻格式不規范。按照學士學位論文撰寫規范要求,每篇論文至少有10篇、部參考文獻,而主要參考文獻應在6~8篇、部;其次,在論文中所列參考文獻應符合相關格式要求,即: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社信息。如:期刊類【格式】:[序號]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專著類【格式】:[序號]作者.書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頁碼。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主要包括:選題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備的實驗條件等。常存在的問題有:有些學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無相應的解釋說明;個別學生選用的不是論文的研究方法。如:邏輯推理法。一般情況下,論文的研究方法可從下面選定: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寫作時應注意結合自己的論題對選用的研究方法做簡要解釋說明。
四、論文的框架結構
良好的結構層次可以幫助作者明晰構思、貫通文脈,同時也是寫好論文的重要保證。“言之有序”的問題要靠結構層次來保證。強調結構的目的是為了使文章內容緊緊圍繞主題層層展開、環環相扣,使整篇論文系統嚴密、渾然一體。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標題之間條理不清,缺乏邏輯性;標題概括性不夠。一般情況下,關于論文的框架格式首先要符合邏輯規律。論文的結構形式通常有并列式、遞進式、總分式和分總式等。因為論文結構層次一般分成若干個自然段,或是用若干個小標題來論述。所以在寫作框架結構時,應注意每層的小標題均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一個編碼的兩個數字之間用圓點(.)分開,末位數字后面不加圓點。如:1(一級標題);1.2(二級標題);1.2.3(三級標題);1.3.4.1(四級標題);所有的編碼均左頂格書寫。每一層次一般不超過4級,最后一級如果還要分層次,可用(1)、(2);①、②的形式表示。其次,要銜接自然,用語精練,完整統一。關于論文框架結構層次不論是采用自然段還是小標題的形式,都要注意各層次之間的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富有邏輯,達到無懈可擊。層次與層次之間還應協調一致,各部分的先后次序、篇幅的長短,都應根據邏輯順序和表現主題的需要當詳則詳,當略則略,符合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規律,讓人一目了然。因此,在設計論文框架結構時一定要講究層次、精心策劃。如:論文《在樂譜上挖掘情感——談視唱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的框架結構。
引言:
1.音高動態感。①同音進行;②級進;③跳進;④曲折進行。
2.節拍、節奏律動感。①注意樂譜中節拍的基本規律;②特殊對待樂譜中的非常規節奏;③特殊位置的音符特殊對待;④重視休止符的重要作用。
3.力度、速度的走向感與變化感。①力度的走向感與變化感;②速度的走向感與變化感。
4.音色、音量適應感。①音色適應感;②音量適應感。
綜上所述,一份寫作規范的開題報告不僅是對自己所選論題的初步研究,更是對所選論題是否具有實際寫作意義的檢驗。如果同學們在撰寫開題報告中能夠認真完成每一部分的內容,必將會為后期論文寫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其次,撰寫開題報告不僅可以使作者的寫作思路更加清晰,同時也有助于作者順利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
參考文獻:
[1]傅利民.音樂論文寫作基礎[M].第一版.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陳智慧(1971-),女,昌吉學院音樂系,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一)一流中央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中央高校屬于國務院部門直屬高等學校,簡稱“中央部屬高校”,是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其直屬機構在全國范圍內直屬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國中央部屬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共36所,B類3所,包含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共33所。藝術類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要求學生們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出問題并制作出擁有設計感和美學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決方案,最后提交論文論述。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形象聯想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相互結合,自然科學理論和人文關懷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見,藝術類專業是一種既富有美學性、實踐性,又擁有科學性的綜合性學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幾乎都設立了藝術類專業。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學模式從傳統的以總結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創新性和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畢業設計(論文)選題角度的新穎性、創造性、理論水平和現實意義、綜合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寫作水平、學術水平和格式的規范化都會有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學作為江蘇省教育部直屬的一流中央高校,對各類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評分標準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評分標準中,指導教師評分占30%,評閱教師評分占20%,答辯評分占50%,畢業論文(設計)總評分折算成五級計分的方法見表1。
(二)地方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地方高校是指隸屬于各個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普通高等學校,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財政或地方行政部門提供資金支持,在我國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實力沒有那么強勁,學科特色相對較弱,但是省級政府為了使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來推動地方發展的軟實力,極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蘇、廣東等高等資源集中的省市,涌現出了一批可以與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學,例如,蘇州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和上海大學等。這類高校的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評分基本都采用統一的“334”標準,成績采用的也是五級計分方式。相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藝術類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的藝術性、創造性、合理性、表現手段的完整性、規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對減弱③。藝術類的畢業設計(論文)涉及到美學上的藝術性評判,因此,個人的主觀性在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從指導教師的角度來看,學生能否熟練地綜合運用到所學的藝術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對所研究的問題能否提出較為深刻的分析和獨特的觀點,是指導教師評判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能力的主要條件。其次是設計(論文)方案設計的可行性和科學素養。從評閱教師的角度看,學生將藝術理論和設計實踐結合,在通過模型或圖紙等表達理念的時候,邏輯性和理論性要明確。其次是考慮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創新性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答辯小組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回答要具有現實的藝術理論根據,思路清晰,論點明確。
(三)貧困偏遠地區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貧困偏遠地區的高校藝術類專業并非高校的主力專業,在帶動地區的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領頭作用,因此非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并不會投入過多的經濟支持或教育資源在此方面。例如,廣西大學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成績的判定以指導教師為主,占據45%,評閱人和答辯成績分別占20%和25%,剩下的10%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況下,指導教師的評價具有很大影響。再如,較偏遠的內蒙古大學,在藝術類畢業設計(論文)評分標準中,主要側重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學術水平和使用價值,再次是格式,學生的答辯成績即為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成績。相對來說,這種畢業設計評價體系和評分標準并不完善和詳細,在答辯過程中去考察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完成度、質量、以及撰寫的水平和規范程度等,顯得較為急促。
(四)民辦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民辦高校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工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依法舉辦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④。然而,民辦高校因為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在藝術類專業中更是明顯,因此民辦高校的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理論基礎薄弱,且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都不是很強。同時,由于民辦高校的教學能力有限、投入資源過少、管理人員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學生的課程設置中,還是多以教授理論的傳統授課方式為主,實踐訓練不足,使得學生比較難以兼顧到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結合這一方面。在這種背景下,民辦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的標準可以說是四種高校類型中最低的一個了。在字數要求上,藝術類專業的畢業論文不得少于2500字,論文論點鮮明,論據充足,有實用性和創新型,整體語言流暢。基本上只要滿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過畢業答辯。
二、藝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述評
(一)美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國內美術類專業院校在藝術理論培訓和專業技術知識訓練上,都擁有一套相對完整且獨特的教育系統,美術類院校主要將專業分為設計類專業和藝術類專業。學生畢業前必須完成本專業的畢業創作(設計),并且結合自身畢業設計實踐來撰寫畢業論文,重點是強調出對本專業的畢業創作理性依據的表達,或對創作的創新性和原創性做出陳述分析。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在傳播藝術審美和引領學術構建中處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學生自由意志的發揮和求索精神的培養,希望學生能夠多注重身邊的環境,加強自身的自覺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畢業設計(論文)的創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規定,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展現出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中對于藝術的認知和審美的理解。學生畢業設計(論文)開題階段,需要考慮選題的學術意義和社會價值性,以及選題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創作的價值評判以對藝術傳統的繼承性和傳承性來作為一定的標準,在此基礎上,凸顯出學生專業上的特性以及專業深度。
(二)音樂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所謂音樂學位論文,與一般音樂學術論文的定義如出一轍,“是指針對音樂某一領域中的某些現象和問題進行系統考察、分析與研究后所撰寫的文章”⑤。在我國對于音樂類院校的畢業設計(論文)并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而且各個高校對于音樂類的論文寫作重視程度不同,部分院校雖然設立了“音樂論文寫作”課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更多的是講解論文的寫作格式規范和文獻的查閱方法,這也使得音樂類院校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參差不齊。一般情況而言,畢業設計(論文)需要凸顯出創新型和原創性,對于已經被進行過細致研究的論題,一般不會有更新穎的闡述,相應的畢業設計(論文)的評分也不會很高。其次,學生的學術敏感度和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評判標準,很多學生的畢業選題大多是對某個研究點的粗淺認識,很少有能夠為學術發展提供借鑒成果。最后,畢業設計(論文)的邏輯論證和解釋說明相互參證的過程也是作為評判論文的參考標準。邏輯論證的過程如果只擁有理論而缺少富有層次的解釋,論文的整體結構就會出現空洞感。同樣的,只有簡單的解釋描述而沒有足夠的邏輯理論支撐,論文的文化內涵就顯得十分淺薄。只有將兩者兼容并蓄,貫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畢業設計(論文)的論點清晰,邏輯嚴謹。
三、綜合性高校藝術類專業與藝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差異分析
(一)畢業設計(論文)內容要求的差異
綜合性大學的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差異性較大,可以分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學校來進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發展過程中,不僅保證本學校一流學科的獨特優勢,同時帶動學校院系共同進步發展。因此,藝術類專業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樣得到了重視,學院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在不斷學習藝術類學院教育系統的過程中,結合本校的優勢和特點,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論和課程設置。因此,學生受到的教育系統同藝術類院校的學生并無太大差別,在畢業設計(論文)的內容要求上,設計的規范性、設計的創造性、選題的范圍和畢業論文探討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學校與藝術類院校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綜合類大學的教育以理論研究和科學競賽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類的設計管理模式。在畢業設計(論文)內容的要求上,藝術類專業院校根據不同的專業,要求學生通過創作實踐出一份具有體量感的作品,設計類要求多以解決現實性問題為主,包含人文關懷性;純藝類要求展現學生自身的藝術性和審美想法,以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要求設計實踐及創作實踐和畢業論文結合在一起,以畢業設計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創作實踐所涉及的專業知識,或分析問題現狀,論述創作作品所蘊含的深意和未來的可行性等。而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專業的論文常常和創作實踐作品脫節,沒有起到創作和理論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畢業設計(論文)展示方式的差異
首先,由于綜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學生的畢業設計受到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大多數的高校在進行學生畢業設計展覽時,都將展覽置于校園展館內,主要面向校內師生進行觀展,觀展人數和群體狹小。其次,學生在畢業季的作品對于學生的工作和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校內布展限制了學生和社會資源的結合,使師生缺乏對行業內人才需求的有效認識。與綜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藝術類學院每年都會進行專業性的畢業設計展覽。例如,自2010年開始,九所重點美術學院便開始聯合舉辦“‘千里之行(全國版)’活動,敏感、真實地反映出當代背景下中國學院藝術的教學水平和成績;為我國美術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個學院與學院之間,學院與社會藝術生態之間比照的平臺”⑥。迄今為止,“千里之行”已經舉辦了10屆,每一屆的學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對于藝術的獨特想法,雖然無法同“大師”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長空間和藝術創作空間。
(三)畢業設計(論文)答辯方式的差異
綜合類高校因為專業的不同性,畢業設計(論文)的創作結果各有特點,但答辯形式基本上還是采用了傳統的管理模式,沒有按照不同專業的形式特點進行設計,產生了一刀切的現象。學生無法在答辯時完整地表達出自己對畢業設計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師的在思想和專業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藝術類院校每年都會舉辦畢業設計展,給予了學生充分的空間和平臺進行展示。針對不同的專業,設立不同的展廳,答辯小組可以現場觀摩學生作品,聽取學生對于作品的解讀。涉及到交互形式的畢業設計,教師也可以進行互動體驗,更好地了解學生創作的內容。整體的答辯過程以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為主,以學生對創作思路的分析,整體設計概念的闡述為輔,兩者緊密結合,互相映現,保障了在畢業設計和學生答辯評分的專業性和公平性。
(四)畢業設計(論文)培養目標的差異
綜合性高校藝術專業和藝術類院校在培養學生的目標上,有一定的相同之處,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藝術素養的提升、專業知識的靈活運用和藝術理念意識的培養,都是兩者進行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這也是學生在畢業之際所應該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綜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擔負的傳道授業解惑之重任重在培養學生對于自身和周遭環境的感知認知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和實踐轉化能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各個學科領域的相互交錯,使得藝術領域也延展出了新興學科,對于傳統的延續和現代的發展的把握,使得藝術類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變化。在錯綜復雜的文化交織網中,導師要在教學中清晰地把握學生的發展方向,尊重學生在畢業設計中的思考和探索。
結論
綜上所述,國內高校受教育資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在藝術類專業上展現出來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齊,因而畢業設計(論文)的標準也會因此產生差距。另外,藝術類的學科不同,所針對的標準也不同,美術類要求有實踐成果和理論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織,而音樂類由于學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論。通過對綜合性高校藝術類專業與藝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內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辯方式、培養目標的差異研究,針對藝術類教育的特點,綜合類高校應該開始思考如何根據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新型育人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田湘.合并,還是另謀出路?[J].新理財(政府理財),2014(06):66-67.
[2]陸瑩,樂曉丹.江蘇省地方高校教育經費投入結構對績效的影響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教學的新定位[J].紡織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吳慶.民辦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0.
[5]王建朝.高等院校音樂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和寫作的問題透視與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7(12):24-28.
關鍵詞:地方師范院校;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雙導師制
藝術碩士培養模式是指在現代藝術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為了實現藝術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在培養過程中所采用的特定標準的構造樣式及運行方式。藝術碩士培養模式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同時又具有泛型性,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又因為培養模式是一個系統,所以它包含著一些固定的要素,即導向性要素(即培養目標)、組織性要素(即培養過程)、調控性要素(即培養考核)。因為培養模式具有泛型性,所以一經形成便可以為培養單位所遵循。但培養模式一經形成之后,同時也具開放性。也就是說,培養模式不是僵化不變的,培養單位應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不斷以開放和改革的態度探索適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培養模式。
一、重慶師范大學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模式的指導原則
重慶師范大學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模式的宏觀指導思想是:“密切與音樂行業接軌,注重音樂藝術實踐,突出音樂職業導向。”在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堅持了以下原則:一是注重培養模式與行業標準密切接軌。學院邀請了遵義演藝集團藝術總監王小平、重慶高戈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閻旭、重慶市廣播電視集團(總臺)頻道總監寇錦等業界精英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并參照相應行業標準設計課程模塊。二是注重知識發展性與職業導向性的密切融合。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具有學術性的價值取向,這是藝術碩士教育不同于一般意義的職業藝術教育的根本所在。藝術碩士教育培養的不僅僅是藝術行業精通技巧的從業者,而且是藝術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兼備的復合型高端人才。三是突出藝術職業崗位能力和藝術職業素養的培養。著力加強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實踐學分權重。聯合藝術創新實踐基地,充分利用各基地的師資和硬件設施以及其他資源,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重慶師范大學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模式
音樂藝術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系統音樂專業知識,適應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和音樂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音樂表演、音樂創作等領域的專門人才。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模式必須符合這一培養目標的需求。為了有效地實現這一培養目標,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經過理論探索與教學實踐,逐漸摸索出“人文綜合素養+專業理論基礎+藝術實踐+創新創業能力”的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模式。在這一培養模式中,培養目標是導向性的要素,是培養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對培養工作進行檢驗的立足點。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是培養過程,也就是組織性要素。畢業環節則是對整個培養過程的最終考核,也就是調控性要素,通過這一環節檢驗所培養的學生是否達到了培養目標的要求。
(一)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模式的課程內容和教學安排
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以音樂藝術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基于“面向社會、服務地方需求、促進音樂事業繁榮發展”的理念,構建了“2+1”的課程體系,即理論課程、實踐課程+行業實訓,實踐環節以課內實踐、專題創作實踐、作品展演、行業實訓等多種不同的方式完成。根據藝術碩士教指委頒布的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2015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指導性方案),藝術碩士(音樂)的課程類別為公共課、專業必修課、實踐環節、選修課。重慶師范大學藝術碩士音樂領域各類課程的學分數及所占比重可參見表1,公共課與專業必修課見表2。在重慶師范大學音樂藝術碩士課程中,文藝理論、藝術原理、音樂藝術實踐、音樂心理學、音樂美學等課程屬于理論課程。專業主課、高級視唱練耳、音樂論文寫作與學術規范等課程屬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音樂藝術實踐屬于純粹的實踐性課程。學院要求這一實踐性課程的考核形式為音樂會或實踐性成果的展示。比如,對于聲樂方向的學生,培養方案要求他們必須開兩場音樂會,方能獲得該門課程的學分。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將音樂藝術實踐類課程納入必修課程中,并占有一定的比重,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滿足培養目標的需要。此處的實踐課程同獨立實踐環節不同。獨立實踐環節側重的是總結性評價,是對學生藝術實踐能力的最終檢驗。而必修課中的藝術實踐類課程側重的是對學生藝術實踐能力的形成性評價。實踐類課程可以在課內進行,也可貫穿于課外活動中;可以在校內進行,也可在校外的實踐基地進行。為了增強學生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創意表達和風格呈現方面的能力,學院開設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音樂作品分析、視唱練耳等課程。在培養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理念和美學觀念,而很多學生在本科階段并沒有接受到這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基于此,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培養方案中開設了音樂美學課程。音樂心理學類課程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應對音樂表演中一些較為復雜的心理問題,比如,音樂創作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演出中的怯場等。開設音樂作品分析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的分析方法。通過分析方法的掌握,使得他們能夠很好地在表演中呈現作品,在創作中把握好作品的風格特質。此外,學院還開設了一門視唱練耳課程,幫助學生解決音樂表演過程中的音準問題。除了必修課程中的音樂藝術實踐課程,還有獨立實踐環節,包括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專業能力展示(畢業音樂會)三項內容。該校的培養方案要求在藝術實踐基地的行業實習、實訓時間不少于一年,同時學位論文(設計)須建立在藝術實踐基礎上。該校藝術碩士培養實行雙導師制,由校內專職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共同承擔培養任務。學生修完培養方案所要求的課程,通過學位論文(設計)答辯,同時還須通過藝術行業職業資格認定,方可畢業授位。“2+1”課程體系即兩種課程(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加上行業中的實習、實訓,更有利于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模式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聲樂;現代民族聲樂;原生態;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1-0176-02
我國的民族聲樂分為傳統民族聲樂和現代民族聲樂,傳統民族聲樂包括戲曲、曲藝、民歌和說唱藝術等,而少數民族民歌則屬于傳統民族聲樂范疇。現代民族聲樂或稱新民族唱法,是建立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新唱法。就目前我國的現代民族聲樂教育來看,西洋美聲唱法體系的學習成為主體,而缺乏對傳統民族聲樂的學習,特別是少數民族聲樂的學習.由于少數民族生存的環境比較偏遠,又沒有一套系統、完善的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民歌的措施,使得一些少數民族民歌面臨失傳的境地。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傳承和保護的相輔相成的,因此,加強音樂藝術院校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少數民族民歌的特點
少數民族民歌是各民族用來表達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藝術形式,歌聲伴隨著他們的勞動生產、社交、娛樂、婚喪嫁娶、宗教、祭祀等活動。他們的歌聲真摯、淳樸,充滿了生活氣息。少數民族民歌具有以下幾個典型特點:
(一)地域性
少數民族大多居于邊疆、山區、牧區,受地域、語言和風俗的影響,每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民族音樂特色,如: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內蒙古的長調和呼麥、的拉魯山歌、彝族的四大腔和侗族大歌等。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按地域通常分為北方草原、黃土高原、中亞綠洲、云貴高原、中南丘陵等8個音樂文化組,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同是一首山歌, 黃土高原高亢嘹亮中帶有生活的無奈和辛酸;云貴高原的山歌則跌宕起伏,曲調多變;北方草原的民歌卻悠揚舒緩、遼遠蒼涼。
(二)語言特點
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洗禮和歲月變遷,各民族歷經了民族的遷徙、交融, 形成今天中華民族語言的五大語系:1、漢藏語系的民族共31個(含漢族),分為壯侗語族(含壯傣語支、侗水語支、黎語支)、藏緬語族(含藏語支、彝語支、景頗語支、羌語支)、 苗語語族(含苗語支、瑤語支)和漢語;2、阿爾泰語系共19個民族,分突厥語族、 蒙古語族、滿――通古斯語族(含滿語支、通古斯語支);3、南亞語系有三個民族;4、南島語系僅一個民族――高山族;印歐語系有兩個民族,分斯拉夫語族(俄羅斯族屬東斯 拉夫語支)和伊朗語族(塔吉克族)。
(三)風格多樣
中國少數民族民歌體裁多樣,品種繁紛,有山歌、勞動歌、風俗歌、祭祀歌、敘事歌、搖籃曲等等。蒙古族的牧歌、苗族的飛歌、侗族大歌都屬于山歌類別。勞動歌是在生產勞動時產生的,比如蒙古族民歌《勸奶歌》、貴州民歌《摘菜調》就屬于勞動歌。風俗歌有土家族的《哭嫁歌》、蒙古族的《送親歌》、《祝酒歌》、羌族的《酒歌》等等。少數民族有各種,比如道教、佛教、薩滿教、伊斯蘭教等等,因此宗教祭祀歌種類也很多。
(四)個性鮮明
由于少數民族信仰、語言、地域、風俗習慣的不同,其民歌具有較強的個性和不可替代的風格特點。例如:蒙古族民歌曲調悠長遼闊,節奏自由、尾音拖長、情緒熱烈奔放,旋律富于裝飾,常用真假聲并用的演唱方法,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山歌和新疆民歌大多節奏明快,舞蹈性強,歌聲嘹亮,蕩氣回腸;苗族飛歌、壯族山歌舒展、甜美,節奏快中有慢,活潑歡快,富有生活情趣;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各有特色,成為中華民族聲樂大花園的一支支奇葩,也為我們后人學習歌唱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二、我國現代民族聲樂存在的問題
(一)歌手大賽的“千人一聲”
從近代掀起西學浪潮開始,我國在西學的影響下成立了音樂藝術院校。這些音樂藝術院校為培養出眾多優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唱家和音樂家。那時的歌唱者比較注重傳統聲樂學習,甚至有的本身以前就從事傳統聲樂藝術,后來又接受西洋美聲方法的訓練。我國的民族聲樂一度出現了繁榮的景象。但是,從今天的音樂舞臺上我們看到,大多專業院校畢業的歌手們技巧很強,但是缺乏個性,對音樂風格的把握和情感處理不夠準確,造成聲音沒有特點。歌手的聲音都接近一致,以至于被業內界評為“千人一聲”。
自CCTV青年歌手大賽設立了“原生態”唱法比賽以來,引來了各界的強烈反響,也引來了專業界的“土嗓子”和“洋嗓子”之爭。一部分專家認為原生態民歌是鄉曲野調,發展不成熟,沒有什么技術含量,沒有經典作品和科學的發聲方法。而另外一些專家認為,原生態的歌手沒法與經過多年專業訓練的歌手相提并論。不管怎樣爭論,不爭的事實是原生態歌手受到了觀眾和評委的一致喜愛。他們樸實的衣著、真摯的歌聲,動情、自然、忘我的演唱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從這些事實看,原生態歌手與專業歌手在聲音、表演、服裝上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這都是過于追求技巧,而不注重藝術修養的結果。所以,只有學習傳統音樂、少數民族音樂,才能豐富藝術修養,使演唱具有民族性和個性。
(二)音樂院校教育的西化
我國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在《民族聲樂藝術的新視野》中說:“過去,我們對少數音樂文化不聞、不問、不采、不編,甚至認為不入大雅之堂。建國后雖說有了很大改觀,出現了許多有特色的歌唱家和音樂家。但受觀念和教學體系設置的影響,少數民族音樂的挖掘、整理、創作、改編還是相對滯后的”。從我國大部分音樂院校的聲樂課程設置來看,傳統民族聲樂和少數民族聲樂沒有被列為主要的課程,只有少數藝術院校單獨設立了少數民族聲樂班。比如: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的侗族大歌班;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有相對系統的長調教學體系;新疆有十二木卡姆的專門班。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孟新洋先生一直致力于少數民族聲樂的研究。他編寫了《少數民族聲樂教材》、《我國民族聲樂理論》等,其別強調對少數民族聲樂的學習。中央民族大學作為一所少數民族院校,專門設立了田野調查專項資金,每學期都會有師生組織到各少數民族地區采風。著名音樂理論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田聯韜先生是少數民族音樂研究者的榜樣,他多年到少數民族山區采風,甚至與少數民族同胞同吃同住,寫了許多有價值的少數民族音樂論著和音樂作品。
三、為什么要學習和傳承少數民族民歌
(一)現代民族聲樂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是現代音樂文化的基礎、土壤,而少數民族民歌更是現代民族聲樂的根。要想發展好現代民族聲樂藝術,首先應先了解和學習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特別是少數民族民歌。保護好民歌就是保護好我們的母體音樂文化,只有建立在傳統民族民間聲樂的基礎上來發展民族聲樂,才能使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更具個性和生命力。
(二)我國聲樂藝術要突出民族性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雖然要講究聲音的科學性,但最終要體現民族風格,這和追求聲音的科學性并不沖突。民族聲樂藝術,根植于中華傳統音樂文化,來源于各族人民的生產勞動生活,是地地道道的反映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
(三)少數民族民歌面臨失傳
不可否認,少數民族正以一種弱勢文化的姿態存在于人們精神生活的邊緣。受現代社會經濟、信息快速發展的影響,大多年青人更喜歡通過網絡、電影和一些現代科技手段來娛樂生活。我們看到一些少數民族青年對民歌沒有興趣、不愿意學唱的事實。當下一代年輕人失掉學習傳統民歌的環境與可能性時,它的傳承就會出現代溝與障礙,那少數民族的民歌也就離消亡之日不遠了。
四、如何在音樂藝術院校開展學習少數民族民歌
(一)在各院校設立民族民間音樂班
通過成立民族民間音樂班,可以對于大量的民族民間歌曲進行挖掘、整理、學習和實踐。通過對民歌的樂調、歌曲背景分析,而了解少數民族的心理、風俗、語言、信仰,使我們從局部的技藝傳承上升為全面的文化傳承,從而形成音樂文化的全面認知。
(二)請民間歌手到課堂講學、傳授
許多技藝高超的民間歌手既是民歌的傳承者也是民歌的創作者。著名漫瀚調歌王齊福林,他原本是二人臺演員,對于歌曲的演唱和潤腔都有較高的技藝,他演唱的漫瀚調《打漁花花》等歌曲獲得了央視民歌大賽的大獎。長調歌王哈扎布沒有進過一天專業學堂,卻有精湛的歌唱技藝,并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歌唱家,拉蘇榮就是他的弟子。在少數民族中,這樣的歌手更是數不勝數,他們對生活、對民歌的把握和理解,正是我們要學習和傳承的寶貴財富。只有親身和這些歌者學習,才能了解到原汁原味的民歌。所以請民間歌手到課堂現身講學,是民歌傳唱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三)每人每學期要做田野調查,做文字記載
曾說過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我國的各大音樂藝術院校,設置傳統音樂藝術班或者少數民族民歌研究班。每個學生每學期要有田野調查的學習任務,在做完每項田野調查和采風完畢,都要將錄音、錄像等資料整理成文。這些寶貴的資料既能為后來人留下學習資料,也是以后創作和實踐的可靠依據。
(四)演出實踐
實踐演出是前面這些工作的一個總結和最終體現。在學習了少數民族民歌之后,學生們要以論文、音樂會,創作音樂作品來匯報給學校。也可以就某個民族的民歌或音樂文化現象開展文化專題和論壇,使其他人也參與到研究和學習中來。在當今的歌者中,龔琳娜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她一直都很注重對于民族民間歌曲的學習,曾一度到貴州山區、陜北等地采風,并因此也掌握了許多民歌風格。她演唱的《好花紅》、《摘菜調》、《丟丟銅》等民歌,生動活潑,富有情趣。也因為她對陜北、山西民歌的學習,了解到走西口的文化背景,因此才唱出了催人淚下的《走西口》。
五、結語
少數民族民歌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中的奇葩,它不僅記載了我國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生活,也是人類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因此挖掘、整理、學習、傳承少數民族民歌既是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也是促進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發展的根本所在。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多為民間自然傳承,在經濟、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這種傳播方式越來越薄弱。所以學習、保護、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既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重視,也是一種責任和文化自覺意識。
參考文獻:
[1]李萍.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論[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一、《夢回彝山》作曲者其人
《夢回彝山》作曲者李漢杰老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音樂理論家、研究員,原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所音樂研究室主任,原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1938年出生于江西省興國縣,1955年就讀于云南師范大學數學系,1964年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音樂系。曾長期在專業文藝團體從事樂隊指揮和音樂創作等工作。1981年起從事音樂理論研究并兼任教學工作。所創作的器樂曲《接親路上》獲1980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優秀節目獎。其余發表和演出的歌曲、樂曲數十首。1983年以來在中央及省級正式刊物上發表音樂論文三十余篇。《試論金沙江流域云南民歌謠的特征》獲1987年“首屆中國長江歌會”優秀論文獎。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曾先后出版了《音樂織體學概論》等音樂理論專著5部。擔任《白族音樂志》《傣族音樂史》《云南文化藝術詞典》副主編及主要撰稿人。其出版發行的專著數不勝數,在此不一一贅述。
在古稀之年,由于云南原創的音樂作品相對比較貧乏,本著“能為云南音樂原創作品做自己能做之事”的原則,李漢杰老師創作了這首《夢回彝山》。并且為之創作了鋼琴伴奏譜以及交響樂伴奏。
二、《夢回彝山》作品簡析及伴奏特點
1.引子部分。作品開始的時候,鋼琴伴奏左手運用半音(見譜例1),立刻把人帶入彝音樂特有的韻味中。同時右手以高出兩個音區的半音下行,填補左手和弦的空缺,加強了音的密度,用器樂化的手段增強了歌唱性。
彈奏這個部分伴奏的時候,因為旋律在左手,而且是一個比較舒緩、夢幻的旋律,所以,左手應該多以指腹來觸鍵,同時,右手要更加輕柔,用力方法仿佛細雨輕輕落在鋼琴鍵盤上。
從第五小節開始,左右手以分解琶音的方式形成水波蕩漾似得伴奏,等待女聲旋律的進入。這一段速度比較慢,因為要應“夢”字,所以,鋼琴的音響不可以太顆粒性,要靠指尖的連貫來把成串的半音進行彈得清楚而不斷開,同時踏板要運用“切分踏板”,這樣可以讓上一個音還沒有消逝的時候,可以清晰地聽到下一個音,同時又沒有斷開。從而營造一個朦朧的,似睡非睡地意境。(譜例2)
當聽眾以為夢中的低喃已經快要結束的時候,伴奏悄然一變,從搖擺不定地水波轉而成為彝族大三弦的彈撥,作曲者將右手的伴奏變換成了兩個一組的同音反復,這無疑是給再次在心底呼喚彝山的旋律以新鮮的陪襯。(譜例3)
在這里,“輪指”的運用,很好地模仿了民族彈撥樂器的音響效果,那么,伴奏者就應該多運用指尖,特別是要很好地支撐住雙手指關節的第一關節,這樣聲音可以更加集中,求得既清晰又輕巧地伴奏聲響,最大限度地接近彈撥弦樂的效果。輪指時各手指的幅度不要大,注意與其它手指相配合,保持音量的平衡,不要每輪到大拇指就奏出一個突強,盡量做到每個音的音量一致。要注意手指循環的周期與周期之間的銜接,和周期內各指觸弦間隔時間的均勻,做到連綿不斷、“顆粒”清楚,猶如珠落玉盤。同音換指部分,應該走長氣息線條,同時用科學的指法。手腕放松,指尖扣緊。
2.中部變奏歡快部分。經過引子的鋪墊,作品終于在32小節處由鋼琴的明快下行音程,勾勒出彝山春夏秋冬的美好景色。伴奏在這個地方地“小快板”節奏,烘托出彝山一年四季帶給人們的美好景色和作曲者對彝山的向往。這樣的情緒明快而清新,配合上伴奏左手的八度跳躍進行地和弦,像極了大三弦的彈撥聲音。仿佛讓我們看見熱鬧地火把節,大家圍著火堆跳舞唱歌的熱鬧場面,在聽眾中產生共鳴,這樣的共鳴來自于強烈地音樂感染力。正如于潤洋說的:“音樂聲音(尤其是器樂聲音)的內容不是抽象的邏輯思維,不是概念、判斷、推理、結論等理性內容,而是感性的、具體的情緒、感情內容,它能直接而迅速地激發起人的情緒、感情波瀾,引起共鳴。”①
中間快速部分,模仿民族樂器大三弦,手指要有彈性,“抓”著彈,同時把握好復拍子的變化,給人聲以很好襯托。
3.《夢回彝山》的尾聲。這個部分通過鋼琴伴奏一個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八度上行音階式進行,停止在一個Ⅴ和弦上,這樣的一個終止式,讓聽眾感覺是在突然的歡快中轉入昏昏欲睡的半夢狀態。所以,這個地方伴奏者應該把這個漸強做得極致。(譜例)
要把這個漸強做到位,首先要注意八度的彈奏,“彈八度,最重要的是從小指的指尖經過手掌到拇指的指尖形成一個牢固的‘環’或‘半環’,這時整只手必須呈圓頂形,手腕要比掌骨低。”②這個地方因為有著比較密集的八度,而且鋼琴的伴奏又擔負著承上啟下的任務,所以,要專門拿出來慢練,等可以準確而收發自如地時候,才可以加速度,以連貫的氣息加上身體的動作,把整個變奏部分推向,同時預示下一個樂思的到來。
當歌曲結束在呢喃的囈語中時,鋼琴伴奏襯托人聲在最后一個樂句呼喊出對彝山的向往。人聲有一個長達八拍半的長音,鋼琴則以分解和弦式的雙手反向進行配合漸強,把語氣推向頂峰。最后在顫音上以ff結束。
彈奏顫音的時候,“手指完全不離開琴鍵,使指尖和琴鍵之間甚至連一張薄的卷煙紙或剃刀的刀片都插不進去(當然要用踏板),幾乎有點像小提琴的一根炫上的揉音(vibrato)。”③整個地方一定要最高頻率地顫動,以達到交響樂隊般的推動效果。
三、《夢回彝山》的鋼琴伴奏特點
1.半音的運用,使其很有民族彝族的特色。這使得《夢回彝山》這首具備濃郁云南民族特色的原創作品帶上了地理特征的色彩。
2.輪指的演奏方法比較好地模仿民族彈撥樂器。把西洋樂器鋼琴和民族樂器三弦地彈撥,有效地結合。讓音樂與伴奏樂器表現出本民族與多民族互相影響的特點,符合了作曲者被建國以來“三化”精神影響的痕跡。④
3.復拍子的變化,讓音樂比較有動感,也比較符合民族音樂的特點――拍子的變化隨意性比較大。“正是節奏――節拍、調式――調性和旋律這三方面最大限度地決定著旋律形象的內容及表達、決定著旋律的結構、輪廓和整個旋律發展的內在邏輯”⑤正如李漢杰老師在他編纂的《曲式原理引論》一書中說的:“通常情況下,連續使用相同或近似的節奏會使曲式獲得明顯的結構邏輯,同一節奏的貫穿具有明顯統一的功能。相反,節奏的明顯改變會立即獲得對比的功能。”
4.伴奏比較“順手”,比較有音樂性。這個歌曲的鋼琴伴奏,自身的和聲就可以和人聲形成很和諧的呼應關系。這體現出了創作者“與時俱進”的創作風格。近現代的大多數作曲家為歌曲而作的伴奏,都很注意與人聲的相互呼應關系,不純粹是附屬,甚至有的局部會出現一、二個樂句(段)以鋼琴伴奏為主。這是“以人為本”的人文觀在創作領域的體現。鋼琴參與了藝術形象的塑造。
且引用幾句美學的經典名言,“一千個觀眾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想當你聆聽完這首原創歌曲,也會有不同的感受的。讓關心云南原創音樂和云南原創音樂鋼琴伴奏的熱心人在聆聽中做一次誠心地徜徉,或許你會有不同凡響的收獲。
注釋:
①于潤洋.《器樂創作的藝術規律》.《人民音樂》1979年第
5期第24頁
②涅高茲.《論鋼琴表演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第144頁
③涅高茲.《論鋼琴表演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第136頁
④“三化”即時代化、民族化、群眾化。(作曲者口述)
⑤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作》,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摘要:承德滿族音樂歷史悠遠,其中“清音會”已經被定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承德的音樂工作者們、滿族音樂愛好者們為滿族音樂的傳承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與貢獻,但在滿族音樂的傳承過程中也暴露了許多問題,需要有創新對策來解決。
關鍵詞:滿族音樂;傳承;創新對策
一、承德滿族音樂簡介
滿族作為中國56個民族的一員,歷史源遠流長,多年的積累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一個具有鮮明特點的少數民族。滿族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中原音樂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滿族音樂十分豐富,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音樂集成”和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掘工作,音樂工作者們整理出了滿族音樂文化大致的框架結構,而當今的滿族聚居地仍有很多滿族風情的音樂需要搜集整理、傳承。
清康乾時期,承德成為陪都。隨著城市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清廷開始于此大興文教,使“蠻荒之地”成為文化之都。具有特色的滿族音樂就是隨著避暑山莊成為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在承德繁衍生根的。
在承德民間流傳的滿族音樂藝術大致有以下幾類:滿洲罕都勒春(熱河二人轉)、滿族烏春音樂(民歌:山歌、勞動號子、小唱)、朱赤溫音樂(古老的滿洲戲曲音樂)、嗶喇力烏春(民間器樂曲:滿吹音樂、清音會音樂、佛事音樂)、民族宮樂(宮廷樂)。而薩滿音樂相對于其他滿族音樂更多地保留了滿族文化的特色,它集歌舞樂為一體,成為滿族音樂靈魂的代表。
滿族的樂器也頗為豐富,其特有的樂器多用于跳神的薩滿音樂,如單鼓、抬鼓、朗、響鈴、腰鈴、扎板、響刀等打擊樂器。而宮廷樂器的種類就更加復雜了,如:打擊樂器包括建鼓、編鐘、特磬、杖鼓、云鑼、拍板、龍鼓、銅鈸、達卜、接足、巴打拉等皮膜類、金屬類、竹木玉石類共37種樂器;吹奏樂器包括塤、笙、管、簫、大銅角、笛、巴拉滿等邊棱類、簧管類、簧舌類、號嘴類共20種樂器;吹彈樂器包括琴、三弦、箏、巴爾扎克、得約總、口琴等板面類、皮面類、金屬類共26種樂器。
二、承德滿族音樂傳承經驗及做法
承德,舊稱“熱河”,是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旅游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承德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國家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從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因為其關系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承德在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基礎與經驗上,在傳承滿族音樂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獲得了市政府文件、政策性的支持
在從事滿族音樂的收集整理工作的音樂工作者們的積極努力下,2010年,承德市政府出臺了《加快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承德地區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全新定位,指出利用“清宮廷文化、佛教文化、生態文化”等優勢,促進文化、旅游、城市一體化發展。
2012年5月,承德市委宣傳部針對政協承德市委員會第十二屆五次會議提出的“關于切實加大宮廷音樂保護傳承力度、進一步扶植承德清音會發展的建議”這一提案進行了答復,綱要如下:將保護和傳承避暑山莊宮廷音樂列入我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重視并支持承德清音會申請通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審批;盡快在避暑山莊內設立展示宮廷音樂文化的固定場所,在市區內提供一處日常排練場地;設專項資金扶植承德清音會宮廷音樂進行挖掘整理;對清音會繼續加大宣傳力度。
政府的支持是完成滿族音樂文化發掘與傳承的重要保證,這使從事這一工作的音樂工作者們更加堅定信心、對承德滿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充滿了希望。
(二)立足于對滿族音樂的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承德的學者及音樂工作者們長期以來積極投入到滿族音樂研究中,其中對承德清音會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學者與音樂工作者們通過大量研讀史料,到民間訪談、搜集資料,分析與論證等研究方法,完成了許多論著,如錢樹信先生的《避暑山莊宮廷音樂概說》、《避暑山莊宮廷音樂》、王玫罡先生的《關于承德避暑山莊清音會的由來》、程紅菲的《清代宮廷遺音―尋訪承德清音會、白曉穎先生的《避暑山莊文化中的承德清音會》、勤先生的《承德清音會傳承史探析》、》等。這些著作和論文對于承德清音會與避暑山莊宮廷音樂的關系進行了探究,向世人呈現了滿族宮廷音樂的歷史、傳承與發展。
(三)努力發掘并傳承、創新滿族音樂
眾多的學者與音樂工作者們在發掘與傳承滿族音樂文化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承德清音會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清初形成已有300多年歷史,呈現著漢族宮廷音樂與滿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音樂的復合型態,充分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大統一”的政治理念,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遺存,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使其得到傳承與發展,2001年原清音會的老琴師及高校的離退休老教授等30余人重新成立了清音會,他們潛心挖掘整理了民族文化音樂遺產,整理出包括皇家佛教、道教寺廟音樂在內的清音樂幾十首,并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活動展演、文化交流,為宣揚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承德滿族音樂文化傳承及創新對策
毋庸諱言,承德滿族音樂傳承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民族文化融合導致滿族音樂繼承性降低;文化融合導致滿族音樂繼承人銳減;挖掘、整理及傳承面臨諸多困難。
因此,依據國家關于非物質遺產文化保護工作“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十六字方針,做好承德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還要進一步創新。
(一)合理選配專業人員挖掘整理滿族音樂
需要整理的滿族音樂主要包括宮廷音樂、宮廷舞蹈、民間歌曲、民間曲藝等。
一方面,應“走群眾路線”,深入到市、縣、農村,采集第一手資料,到人民中去,深入挖掘、搜集存在于民間的、活的滿族音樂,把采錄資料匯集成冊、編印成書,使其受到記錄、有料可查,在此基礎上進行開發、研究、發展與繼承。此發掘整理工作對音樂工作者的專業性要求很強,他們必須是有豐厚的滿族文化積累、精心研究過滿族音樂文化的人,必須是能銳眼便從民間音樂中識別出有價值的東西的人,他們必須是個有力的專業團體,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對承德地區滿族音樂文化進行發掘整理,并把搜集整理的音、譜、圖、問、像建立數據庫存儲。
另一方面,在發掘、采錄、整理的基礎上,對承德滿族音樂進行研究、創新、發展、繼承。要想做好這一工作,就要對滿族音樂的歷史進行動態研究。滿族音樂文化在經歷了社會的變遷、自然環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動態環境發生改變后,自身發生轉變、在變中求存。音樂工作者們要研究滿族音樂中各種音樂形式的產生、演變、發展,從中找到其自身變化的規律,發現其文化綜合性的特點,使其得到弘揚與繼承。
(二)充分利用政策工具保護發展滿族音樂
承德當前正在建設國際旅游名城,打造文化大市。所以在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各種政策工具的作用,如管制、公共事業、政府直接提供等。
市政府要將滿族音樂的保護列入重要議事議程,并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鄉規劃。建立健全非物質遺產保護責任制、輿論宣傳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配套的地方性法規等,推進其科學化、民主化,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傳承性,促進滿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安排專項資金,將滿族音樂文化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障其發掘、整理、開發、繼承的經費投入。開展好此項工作,需確保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及統一,共同做好發展滿族音樂文化的工作。
把滿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與公共事業相聯系,充分發揮有關學術機構、高等院校的作用,共同開展滿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可以將滿族音樂植根于基礎教育的校園,讓孩子們從小學習滿族音樂、了解滿族音樂、傳承滿族音樂,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情。
(三)有效發揮高校資源研究創新滿族音樂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政府可以通過資金支持、政策傾斜等辦法將滿族音樂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基地設在這里,鼓勵教師們積極參與對滿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具體做法可以如下:
1.編寫高質量滿族音樂教材
對于教材的研發必須依靠扎實的理論知識,在音樂工作者采集、發掘、整理的資料基礎上進行。清朝時期的滿族宮廷音樂文化是蒙、漢、滿、回等民族融合的音樂文化,要理清它的脈絡,弄清它的歷史發展與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要考慮整體與分支、科研與教學、教學與應用諸多關系。
2.開展針對性滿族音樂研究
依托于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滿族音樂與舞蹈研究室”的資源(包括師資、設備、高校間溝通、調研便利等),制定總體研究規劃,采取分步實施,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研究。整理出版滿族音樂和民歌曲調集,作為滿族音樂文化的原生態資料庫,為開發利用這種資源提供依據;開展滿族音樂文化各種器樂的研究工作,培養可以傳承滿族音樂文化的人才隊伍,以繼承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立專業性較強的表演團隊,依據開發整理出來的音樂進行創編,使滿族音樂走向社會、投入市場、深入大眾,在傳承滿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繁榮滿族音樂文化。
3.打造特色化滿族文化風情園
承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名城,應開發地域文化旅游項目。可謀劃在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建設特色化滿族文化風情園,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來參觀欣賞,將滿族音樂文化的研究、教學、實踐的成果由師生共同在園內呈現,形成研、學、產產業鏈,做大做強,一方面可解決政府對滿族音樂文化研究投入資金的不足問題,還可以解決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同時也宣傳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做到一舉多得。
(四)積極吸納多元機構傳播滿族音樂
民族音樂是一種文化,滿族音樂文化來源民間與宮廷,具有大眾性。目前,承德能說流利滿語的人不足十人,能唱滿族歌曲的人更是微乎其微,這種文化的流失應受到大眾的重視,而能喚起公眾意識的手段依靠政府的宣傳。所以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推廣滿族音樂文化,讓大眾認識它、接受它、樂于傳承它;同時,也不能忽略民間力量,對于民間自發組織的滿族音樂研究及表演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資金上的幫扶,積極幫助民間演出團體克服各種困難,來共同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做法如下:
1.多措并舉加大宣傳
舉辦展覽、講座、論壇宣揚滿族音樂文化,使公眾更多了解其豐富內涵與特點,尤其是對承德本土加強宣傳力度,讓市民及游客自覺、自愿成為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播者。
2.深入大眾成為亮點
通過發送宣傳單、鼓勵民間演出團體義務演出(產生費用由政府補貼等形式)號召人們保護滿族音樂文化、宣揚滿族音樂文化,使滿族音樂文化深入大眾,將滿族音樂做成承德的一塊品牌,成為承德文化中的一張名片,使世界了解承德、了解承德避暑山莊、了解承德滿族文化、了解承德滿族音樂。
滿族音樂文化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自己的變化,但其文化價值就在于自己獨特的個性與文化內涵,它必須得到很好的保存、繼承、發展和豐富,發揮其鮮明的民族個性,使承德的滿族音樂得到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錢樹信.避暑山莊宮廷音樂[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2]錢樹信.離宮札記[M].內蒙國人民出版社.2010
[3]王珊珊.論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承與社會價值[J].音樂論壇.2011.06
[4]李鑫.滿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
[5]白瑋.滿族音樂的文化定位[J].文化學刊.2006.1
[6]高玉俠.滿族音樂及其研究現狀[J].滿族研究2013.2
[7]尚晶.滿族音樂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展[J].戲劇文學.2008.5
[8]張蘊華.發掘承德滿族音樂,完善文化旅游產業[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11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