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優秀傳統文化在我身邊
時間:2023-02-28 15:51: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優秀傳統文化在我身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校 藝術教育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23-01
前言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的精髓,藝術教育的學了個人的技術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當代大學生的品質,具有一定的責任與擔當。當代的大學生尤其是藝術學校的學生,沒有了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熏陶,沒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持,學習了再多的專業知識也無濟于事,最后甚至還有可能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因此,重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加入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于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修養的提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重視傳統文化的基礎課程學習
在高校藝術教育中,許多的學校雖然忽視專業課學習,將重點放在了藝術的技藝提升方面。但是一般的基礎課程在大部分的高校藝術學校中都有開設。想要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首先就要在高校基礎課程中開設相關的課程或者涉及相關的學習,對于大學生而言,也有許多的國學經典、儒家文化等全國通用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包含了許多意義深刻的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的提升、人文素質的修養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基礎課程雖然在高校藝術教育學校中的所占的比重沒有一般的普通高校高,但是卻也對高校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礎的傳統文化課程學習能夠保證高校藝術學生在思想文化上的不斷升華,從而讓大學生不忘國之根本,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對于高校藝術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將傳統文化與藝術學習相結合
在高校的當前教育中,藝術學校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隨著西方國家的萬圣節、圣誕節、情人節等傳入我國,當代大學生尤其是藝術高校的學生,非常熱衷于外國的這些節日,忽視了我國留下來的傳統佳節,這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是一種沖擊。因此,作為高校藝術學校的教師,有責任與義務去教育好高校的藝術學生,在進行一般的藝術學習的同時,教師可以穿插著把我國的傳統文化的故事講給學生。例如,在戲劇學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梅蘭芳的光榮事跡講給高校的學生,讓高校學生有好的榜樣與力量,從而敬畏梅蘭芳的良好品質,給自己的人生也樹立好良好的榜樣。此外,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可以讓高校學生進行小組練習,增加高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具備的團隊精神,從而使高校藝術學生在傳統的文化熏陶中得到思想的升華。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與引領者,在整個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有義務與責任讓學生在完成藝術學習的同時也培養好高校學生自強不息、團結合作與尊老愛幼等優秀的道德品質與人格修養,以使高校藝術學生逐漸成長為人格健全的優秀高校藝術畢業生。
三、大力弘揚與發展傳統藝術教育
傳統藝術教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是我國的儒家傳統文化的精華,都在被世界各地的國家爭相模仿與學習。對于大學生的藝術類學生來說,戲劇、繪畫、剪紙、書法、皮影等的具有本土性質的民族傳統文化在我國已經具有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許多的高校藝術教育中就缺失了這些優勢,為了使傳統文化與我國當前的高校教育相結合,高校必須要重視發揚這些優秀的傳統藝術教育,對于有地域特色的學校來說,學校可以開設一些有自身特色的傳統專業。例如,在我國的河南省的一些藝術高校,可以發展有自身特色的戲劇專業,在我國河南,戲劇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成就,因此可以讓學生集中學習豫劇等專業,此外,還可以繼續學習河南的烙畫、皮影等藝術,使高校學生在學校中既能學到相關的特色專業,又能保證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繼承與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這種特色的帶有民間藝術氣息的傳統藝術教育,讓高校的藝術學生更加充滿愛國的力量。此外,在我國古代,有許多的民族樂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有著地方特色的舞蹈與歌曲等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例如新疆舞蹈、陜北民歌等都是具有地方性質的文化,也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高校的教育中,學校也可以設立這些專業讓學生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來選修,從而增加大學生的藝術修養與學習能力,也能讓大學生感受到我國的傳統文化就在我們的身邊,使民族的本土文化弘揚下去,繼承下去。
四、改革一些無關緊要的學科專業
在現在的一些高校中,許多的藝術類學校開設許多沒必要的專業,而且開設的學習專業太多,再加上本來的基礎課程的學習,就會讓高校的藝術類學生因課程太多而負擔太重,最終導致學生的每一門課程都不能學到精華。因此,對于高校而言,開設專業要適度,而且要特別重視一些傳統文化的設置,對于一些無關緊要的專業,學校可以把它們剔除,從而保證學生能集中精力學習自己喜歡的與我國的一些傳統的專業,這對于學生進一步研究我國的藝術專業,將我國的優秀藝術發揮到極致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的高校藝術學校中還存在很多較雜較偏的藝術專業以及國外的文化專業,這些專業不具有代表性,對于大部分學生學習我國傳統文化沒有較大的作用。因此,高校藝術學校進行一些相關的專業改革,對于大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結語
大學生是即將走向社會的后備人才,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承擔者與弘揚者,高校藝術學校有責任與義務把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給每一個在校的大學生,藝術生作為藝術的傳承者,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都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面對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當代的大學生要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為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擁軍.淺論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J]. 音樂天地,2012,10:9-11.
[2]陳宏.談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怎樣滲透傳統文化[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211-212.
一、要立足傳統,用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去培育共同的精神家園
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特別強調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厚營養。他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但是,每個時代的精神和價值觀都有其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基因。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
對于這個問題,講過,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中國自古就是文明之國、禮儀之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上生息繁衍,形成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實謙虛、禮貌待人,尊老愛幼、扶危濟困,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團結互助、敬業樂群等許多傳統美德,這些美德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精神動力;這些美德內化到國人的心靈深處,外化于國人的一言一行,成為中國人身份認同的重要標志。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些傳統美德支撐我們的精神信念和價值理想,我們還能算中國人嗎?不否認,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道德有糟粕的一面,如等級制度、男尊女卑意識等,但更有精華的一面,我們在批判傳統時不能把精華的東西也否定,正如黑格爾說的,給孩子洗澡時,不能把孩子連同洗澡水一并倒掉。
現在,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全球化就是美國化。美國的政治制度是世界最好的制度,美國文化是世界最好的文化;世界各國都要以美國為標準,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價值理念。這種觀念在我們的青少年中就體現為:吃飯要去麥當勞,過節要過情人節、圣誕節,談起美國影視明星和NBA球員就如自己的兄弟那么親切熟悉……而對我們自己的歷史人物和傳統文化則知之甚少:不知道孔孟、老莊,不知道秦皇漢武,更不懂得仁義禮智信。
傳統是歷史的一部分,又是民族特征的表現。漠視傳統、否定傳統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對自己的民族缺少自信心,對個人的民族身份缺乏認同感。可以想象,這樣的人怎么會有濃厚的愛國情結?所以,同志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9月9日,為了慶祝第30個教師節,到北師大視察時,又再次強調了“傳統文化不能丟”這一點。在得知北師大教師參加了全國課標的制作后,總書記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其實,在我們5000年的傳統文化中,關于人們修德、修身的內容是最多的。古人講究修身,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這種傳統文化的價值思想對普通百姓來說,首先就是尊老愛幼、仁義道德,有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懷,體現在平常一點一滴的教養當中。這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就是“友善”。一個人是不是文明有教養,一個特別簡單判斷標準,就是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大家都知道,給別人添麻煩就是不好的,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重私欲,而不講公德。在工作中,作為黨員干部要求要自律,要慎獨。慎獨出自秦漢時期的儒家著作《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就是在自己一個人獨處時也能做到潔身自好,問心無愧。指的就是人們在獨處時再沒有人監督時憑著高度的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來行動,不能做出任何有違于道德和法律的事情。以慎獨自律可以說是我們古人加強自身修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東漢楊震暮夜拒金的故事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一個典范。正因為如此,在中央黨校80年校慶的講話中指出,領導干部還應該了解一些文學知識,通過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生活情趣。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學素養,在詩詞歌賦方面有很高的造詣。總之,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可以說,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載著我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精神追求和是非曲直評判標準,是實現中國夢的共同精神基礎。核心價值觀啟示我們:常懷仁愛之心,常立自律之規,常守誠信之道,常做敬業之舉,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之大道,是我們每個人的做人準則,是我們共同構筑的人生信仰。
二、要堅持不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
強調,“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在于實踐。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養成,就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動員人們從身邊小事做起,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日常踐行的行為習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意四個“不得”。一是“急不得”。指出,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不要順利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懷疑動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二是“虛不得”。要找準與人們思想的共鳴點、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做到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通過廣泛開展各種面向大眾、富有實效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人們在實踐中深化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感悟核心價值觀的真諦和要義。三是“懶不得”。在北京海淀區民族小學視察時講到,只要從小就沿著正確道路走,學到一點,就實踐一點,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會迎來一路陽光。從小做起,就是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養成好思想、好品德。要充分認識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工作單位都有各自的責任,但歸根到底責任在自己,修行靠自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坐而論道,只說不做,關鍵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從小事做起,從具體的事情抓起,就一定會收到成效。四是“迷糊不得”。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了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丑,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因此在價值觀的問題上,要明辨是非,不能迷糊。
同時,也指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這就要通過各種宣傳教育手段,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所以,無論是電視、網絡媒體里的公益廣告,還是委員談“星星的你”以及“不要亂扔礦泉水瓶”的文明插話,都不是無的放矢或者神來一筆的。
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美麗天津
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樹立核心價值觀。同樣,一個城市的發展如果離開核心價值觀,不僅會失去持續動力,更會失去發展靈魂。2013年5月,同志在天津考察時提出“加快打造美麗天津”的重要要求。天津全市圍繞貫徹落實同志重要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建設美麗天津的精神航標和力量源泉,堅持立足基層,注重實踐養成,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取得新進展。
一是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美麗天津”建設。以“物業管理好、困難幫扶好、矛盾化解好、環境維護好、文明建設好”為目標,全市廣大干部群眾以主人翁的高度責任感,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把“三個倡導”要求融入美麗天津建設實踐,把美好意愿轉化為價值風尚,匯聚起建設美麗天津的共識和強大精神力量。
二是注重實踐養成,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力。圍繞同志“加快打造美麗天津”的重要要求,深入開展“共建美麗天津、共享美好生活”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市民踐行核心價值觀,提振城市精氣神。全市近3000支志愿服務隊、150萬名志愿者積極參與鄰里守望、文明交通、愛園護園等活動,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踐行核心價值觀。同時,全面提升市民道德素質,抓好“公民道德日”宣傳活動,辦好基層道德講堂,深化“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引導群眾從小處踐行核心價值觀要求,實施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網絡文明引導行動,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FOTO:這組作品什么時候開始創作的?拍攝了多久?
舒:在2015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路過了一個垃圾場,一下子被眼前的場景給震住了,目力所及,漫山遍野,都被垃圾覆蓋著。在方圓數里就能見到蚊蠅四飛,刺鼻難聞,居然還有人在垃圾堆里拾荒……在遠處望去就像是一座不長草木的山。當時我就馬上拿著相機走進去了,里面也沒人管理,轉了幾圈拍了一些片。回來后一連數天,我的腦里都被這滿山遍野的垃圾所占據了,很著急,我想我應該要做點什么,就這樣慢慢開始了一些要創作的想法。拍攝時間加起來差不多有一年左右吧。
FOTO:這些垃圾場都集中于某個城市嗎?還是分散在各個城市的?
舒:自從有了創作的想法后,就開始調查周邊垃圾場的一些情況,主要還是集中在我自己生活的城市范圍吧,因為我喜歡關注自己身邊的事和物,我覺得身邊的事和物與我的生活是有交集、有觸碰的、也最有感受的,所以當時在創作時我也沒太多考慮要去市城。我陸陸續續找了10多個地方吧,每個地方情況都有些不一樣,不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都在城郊無人區的山凹里。
FOTO:畫面中為什么“山”的部分影調壓得很暗,甚至是去了飽和度,這是有意而為之嗎?
舒:對,這是我主觀的思想。一個是視覺效果上的需要,一個當時在現場密密麻麻黑壓壓的一片,給人感覺就特別的壓抑。人們都喜歡流光溢彩,而我則恰恰相反,在影調的處理上把原本比較艷麗的垃圾進行弱化,一方面是為了讓作品有統一的格調,另外一方面是為了讓人們在弱化后的含蓄中能夠靜心屏氣地觀看。
FOTO:呈現的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文化有關嗎?
舒:在畫面中加的點綴元素,有些是中國人熟知的傳統文化符號,而垃圾問題則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國際化問題,我把這兩者通過影像有機地結合,營造了一個特別古典的畫面,就是讓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地觀看垃圾問題。而融入的中國文化元素是讓人有一種東方文化的思考。傳統文化是一個很大話題,攝影則恰恰是一個迫來品,“國際化”對我們影響太深。將中國化和國際化有機的融合也是一種文化自信吧。
FOTO:這些公路和亭臺樓閣、廟宇和牌坊的選取有什么依據嗎?
舒:這些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一種傳統文化符號,同時又不是很純粹地使用這些東西,還有一些現代的元素。元素的混雜也是一種常見的方式。我把傳統和現代元素混雜在同一系列中是因為在現實當中,這些東西也是混雜的、并存的,它們之間有聯系但又有沖突,我更多的是去探索一些作品之外的內涵。
FOTO:我看有很多藝術家也關注過環境污染問題,你也是想通過作品表達對環境污染的焦慮嗎?
舒:環境污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又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課題,我們每個人既是垃圾生產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垃圾問題是現在社會一種普遍現象,是社會公眾關心的熱點話題,也引起了很多藝術家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比如美國的愛德華?伯汀斯基,中國的王久良等等都有出過很優秀的記錄片和系列作品。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感觸和對這一問題的理解,以自己的態度和創作風格來表達我內心焦慮的情感。
1.1應對人才競爭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
隨著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數量與日俱增,各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即不僅要求專業高技能,而對非專業技能的人文素養要求也越來越看重。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13年的企業評教反饋中顯示,企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職業素質要求,以10分為滿分,排在前幾位的依次是團隊精神(9.4)、誠實守信(9.2)、敬業勤奮(9.2)、溝通能力(9.2)和學習能力(9.2)。這些職業素質無不是人文素養的具體體現和實質所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則會有高尚的精神情操、豐富的人文情懷和崇高的道德責任感,并可化為精神力量而成為解決問題的內在綜合品質和前進動力。我國著名科學家華羅庚、茅以升、李四光、錢偉長、鄧稼先等均能熟記“四書五經”、《全唐詩》等,正是因為他們具有很高的人文素養,而蘊育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才造就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因此,不可否認,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與事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它可以成為事業走向成功的催化劑。
1.2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一個國家能否穩定發展并不斷地走向繁榮富強須有主流意識形態既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而能被人們普遍所認同且具有引領作用的核心價值觀的生成,絕不是水上之浮萍,它是根植于歷史長河中不斷孕育而沉淀的沃土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奮斗目標,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以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層面的要求,無不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凝練和寶貴精神財富的集中體現。傳統文化的愛國精神、和諧思想、講誠信、重禮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因此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核,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它承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和追求。
1.3繼承傳統美德、凈化社會風氣的必然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講禮儀、倡和諧、守誠信、尚友善、求大同、崇正義、講仁愛,這是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哪里都為之自豪的傳統美德。但不可否認,現實中誠信缺失、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自由主義、崇洋等現象叢生,而很多人將其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市場經濟、對外開放帶來的沖擊。雖固然有之,但反思自問,我們有多少人已將自己的傳統美德忘卻并已拋棄?一個民族的良好風尚是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凝聚力,體現在對本民族的認同感,而認同是建立在對事物的了解,對內涵的把握。因為種種原因,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淡忘,因而何談對它的認同和傳承。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社會存在的道德滑坡、各種不良風氣的存在等,就是對優秀傳統美德的背叛。“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孔子把“禮”作為衡量舉止修養的標準。要想立身處世必須從禮儀開始學習。“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禮記•中庸》)“誠”是事物的根本,沒有誠,就沒有萬事萬物的存在,也就談不上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立足。“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氾論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正是有了這些優秀傳統美德,才架起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橋梁,成為中華民族和文明唯一沒有中斷而屹立于世界的根源所在。傳統文化是財富,維系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并成為良好社會風氣的凈化劑和思想道德防線的守護神。
2以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養成的途徑
2.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養
教師的人文素養不僅包括其在本專業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還包括對本民族積淀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和行為的高尚與否。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是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提升的關鍵。如果教師自身的人文知識匱乏、人文素養低下,學生便難以在他的教育活動中獲得人文精神地提升和熏陶。因此,作為師者,無論從學識還是做人都應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表帥。首先,要言傳身教,以德樹人。要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良好的師德去熏陶感染和塑造學生。其次,要勤讀書。不斷學習人文科學知識,用豐富的傳統文化等人文知識武裝頭腦,從而具有充沛的思想感情、多元的文化知識結構,要培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才會游刃有余。再次,要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摒棄糟粕。教師應自覺傳承和弘揚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堅決抵御腐朽落后的思想,并按時代新要求,創新性地將人文素養貫穿于整個學生學業教育的全過程。
2.2加強人文學科課程體系的建設
課程體系是實現育人活動的培養目標和指導思想,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將構成課程的各個要素進行排列組合,是保障和提高教育目標的依托和關鍵。高職高專院校人文學科相對欠缺,需通過不同課程體系的構建來彌補,特別是“要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足、開齊、開好文化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同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各地、各職業院校充分挖掘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第一,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解決高職院校人文學科相對欠缺、學時短等現實問題。可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選課情況,有的放矢的通過經史子集、傳統禮儀、優秀典型歷史人物等的學習“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第二,從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提取與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相貼切的結合點,以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養成。如以“概論”課、“基礎”課的“構建和諧社會”、“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等章節專題內容為載體,通過補充運用傳統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進行拓展,使學生在學習和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三,各科教師要深刻認識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意義,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中的人文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滲透,自覺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2.3大力開展校內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
文化活動具有凝聚功能、激勵功能、推動功能、認同功能。開展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各種活動,可以創設實實在在的情境,使所弘揚的精神和價值觀從抽象到具體得到激活并創新,從而產生共鳴。大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熱衷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者應適時引導,各部門要大力協同開展以傳統文化與時展相融合的系列主題活動,不斷強化校園傳統文化的氛圍,并以生動、活潑、有趣的形式,如讀書報告會、文化沙龍、論壇、征文比賽、國學知識競賽、詩歌朗誦、書畫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公益勞動等,使大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學到知識。同時感受到了美的享受、無聲的啟迪,潛移默化地升華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精神境界、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也激發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2.4充分發揮文物古跡等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
【關鍵詞】園林景觀;傳統文化;塑造
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表達了人們的理想與信仰。傳統文化是歷史的沉積,留存在建筑中,與人們的生活融合。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現代園林景觀恰如其分的展示了傳統文化的內涵,人們逐漸被園林景觀塑造的傳統文化所影響,并將這種文化進行傳承與發展。
一、傳統文化
文化主要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與物質財富的綜合。狹義的文化是指形態意識產生的精神財富,主要包含信仰、宗教、民俗習慣、文學思想、藝術情操、科學技術等。傳統文化則是發展過程中一個民族逐漸形成的物質體制和精神實體文化意識,是相較于外來文化與當代文化來說的,屬于狹義的文化。我國傳統文化在文化風俗、思想道德、技術心志等各個方面都具備獨特的風格,尤其是傳統文化具有的淳樸寧靜、自然淡雅的審美觀念,和諧順暢、自然共處的自然觀念,以及多樣形式、充分生機的形象藝術,都要求我們對其進行研究與傳承。
二、現代園林景觀與傳統文化的關聯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文化節點,它利用文化基因對現代人的價值觀念、園林景觀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創造開發具有地方人文特點的現代園林景觀是當今時代的需求。將傳統文化轉變為一種具有時代特點的精神,并且對其賦予新的園林景觀內涵是設計者肩負的神圣使命。現代園林景觀以真實的傳統地域文化作為依托,其主要目標就是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弘揚并且向世人充分展示,將現代園林景觀與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創造城市科學發展的新觀念。
三、現代園林景觀對傳統文化的需求
園林設計具體是指對街道、庭院、廣場、公元、河岸、橋梁等全部的生活區域、工商業和娛樂區域等一系列的外界空間以及獨立性質的室外空間建筑實施的環境園林設計,通過園林景觀文化意義能夠看出,園林景觀充當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調和劑,園林景觀設計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充分估計視覺形象、大眾心理、綠化生態及精神要求、傳統文化是精神需要的組成部分,是提高園林景觀層次的關鍵內容。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將會重新展示歷史的光芒,能夠使人們追憶美好的回憶,更加突顯園林景觀的唯一性,提高了園林景觀的檔次。
四、現代園林景觀塑造傳統文化的方式
(一)正視傳統文化
城市是一個逐漸傳承、有序前進的歷史過程,只有按照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才能具有根基。園林景觀設計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一個文化藝術領域,憑借一定的設計理念作為創造精神價值的原則。大部分人普遍認為傳統就代表著舊觀念、老思想。這樣無疑令我們對傳統的理解和研究僅停留在一些東西的表象上。總體來說傳統主要是文化方面的表現。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都發揮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園林景觀設計也是這樣。實際上,傳統文化一直在我們身邊,例如我們延續著一些很難舍棄的民族風俗習慣,因此我們的社會生活是不可能與傳統文化分離的。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更應當塑造傳統文化意識,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二)展示與繼承傳統文化
現代園林景觀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體現。能夠借助于公園綠地、道路、雕塑、行道樹等多種物體,作為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利用他們能夠將傳統文化大量呈現在大眾面前,使現代園林景觀中的工程建設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而是釋放深厚歷史地域文化。
1.公園綠地
現代園林景觀中城市綠地是重要的部分,通過斑塊的形式在城市整體生態體系中散步。在園林景觀規劃時,以城市的傳統文化作為題眼,將無形抽象的傳統文化進行形象化,進一步從不同方面顯示傳統文化。聯系公園綠地的需求功能,根據突顯的文化主題、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點的重要思想,應用碑文、欄桿、雕塑等一系列能夠利用的載體硬件,將與城市傳統文化相關的事件、傳說以及典故進行固化,彰顯其濃厚的文化氣息,使人們在娛樂休閑的時候,不自覺的對傳統文化進行了了解。
2.道路綠地
在城市綠地體系中道路綠地發揮了關鍵的生態廊道的作用,同時對于現代園林景觀的展示特起著關鍵作用。為了能夠彰顯城市的現代園林景觀特點,發揚傳統文化,可以應用各類載體硬件充分體現城市傳統文化特點。例如對古老城區中道路格局框架盡量保護,恢復使用歷史名字,保持方正古城的空間布局,盡可能保護歷史留下的老胡同等,特別是那些具有傳統文化特點的路名要盡可能的繼續使用,將傳統歷史文化憑借地名的形式實施固化,充分利用鄉土,將道路綠地的生態效益發揮到最大,使得現代園林景觀能夠更好的塑造傳統文化意識。
3.公共設施
在人們平常生活中公共設施隨處可見,并且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例如馬路燈、垃圾桶、座椅、花臺等。這些公共設施不僅使城市綠地憑借其自身的使用價值為人們使用和服務,同時還能利用它們具有的裝飾造型作為園林景觀的組成部分,成功塑造城市的傳統文化。例如馬路燈具有變化各異的造型,觀賞裝飾性很強,其布局情況能夠充分體現出城市的傳統文化,可以按照不同地區園林景觀的特點,布置協調且不同款式的燈具。
(三)利用色彩圖案塑造傳統文化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象征包含了很多的圖案,例如中國結、窗花、祥云、金烏等,在現代園林景觀中利用這些傳統的圖案塑造傳統文化意識,不僅僅具有深刻的寓意,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涵義,有效延續了本土文化,同時還能塑造獨特的園林景觀形象,使我們進一步與世界的交流。例如在墻壁、欄桿、道路等位置利用手繪或石刻的方法塑造祥云和龍鳳呈祥的圖案,能夠充分體現人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或者利用植物設計出十二生肖的各種圖案,讓人們欣賞的同時體會傳統文化留下的印跡,這都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塑造。現代園林景觀的色彩是表情定位景觀的重要元素,最能夠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色彩包括:紅、黃、白、灰等。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這些色彩,能夠準確營造園林景觀的表情。紅色和黃色能夠塑造喜慶、祥和的氣氛。例如在設計路燈時應用大紅色的燈籠,在節假日的氣氛中能夠突出中華民族創造的輝煌。在景觀建筑中采用灰色,能夠更加彰顯景觀特有的典雅與寧靜,園林景觀設計中利用傳統文化的標志性色彩成功向人們傳遞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
結束語
整體來說,園林景觀的布置風格和意境等方面都能夠有效塑造傳統文化意識。我們具有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不斷尋找傳統文化和審美精髓,發揚傳統文化,力爭實現古為今用。縱觀歷史發展過程,園林景觀設計始終傳遞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屬于具備了濃厚文化內涵的藝術典型表達形式,對于世界園林景觀的發展產生了更加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國學”、“傳統文化”一日熱過一日,越是需要我們對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冷靜的認識。光大傳統文化,不僅需要甄別精華和糟粕,需要融合中與西、古與今、文化與時代,更需要與時俱進,讓傳統文化成為一種鮮活的存在。
傳統文化的地位
在世界文化發展的今天,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和其他世界文化不斷融合,許許多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這說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正以輕快地的步伐邁向全世界。中國的民俗與地方文化、語言文字與文化、中國地域文化、中國民間民族文化、中國法制文化等。此外,在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化——《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等,更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弘揚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傳統文化成為許多中國人的自覺意識。當然,這同時也與西方現代文化日益顯露出自身的弊病有關。隨著現代文化的高度發展,其功利主義的、實利化的、過度商品化的一面極度膨脹,對自然的征服欲導致了生態的惡化,拜金主義風行、價值觀扭曲、道德淪喪更是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后患。面對這種危機,中國傳統文化顯示出了它獨特的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就重視實踐與知行合一的積極人生態度,倡導以禮節、自我修養為主體。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還在于其追求一種道德化、詩意化的人生境界,有著積極的精神氣象,而這在當今世界顯得彌足珍貴。儒道固有的人本精神、儒家文化的克己復禮與道家文化的法天貴真思想如能完美結合并進一步賦予其現代內涵和時代氣息,必將成為當下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的強大文化傳統支撐。國學熱、傳統文化復興熱也帶來了很多值得正視的問題,如復古主義的全盤照搬傾向、封建文化糟粕的死灰復燃等。中國傳統社會孕育出的傳統文化是建基于農業生產方式和農耕文明之上的,傳統文化與以血緣家庭為紐帶的宗法社會文化息息相關,這決定了在傳統文化中存有一些陳腐、保守、褊狹的社會文化觀念和人倫道德信條。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權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現象,扯不斷的裙帶關系和人情網等都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消極的一面。因此,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清醒、自覺、辯證、科學地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傳承和發展國學還要發揚傳統文化自身體現的海納百川、融會新機的固有機制。中國傳統文化不等于儒學,也不等于漢文化,從遠說它是先秦諸子百家、漢夷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果,從近說是儒釋道融會貫通、中學西學碰撞化合的文化新生態。儒家思想長期以來無疑是中國傳統人倫道德和思想文化的主流,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成分。
應試教育與品行教育孰輕孰重
近來應試教育越來越遭到來自社會各方的廣泛批評,新聞媒體也好,專家學者也好,包括學生和學生家長,眾口一詞,統統都是“咒罵“應試教育的。不過,這些批評和反對的聲音終究力不從心,“應試教育”沒有任何形式的更改,依然大興其道,就像孟姜女哭長城,不管有多少怨恨和淚水,長城還是屹立不倒。
其實,所有的眼光聚焦“應試教育”反倒看不清其本來面目。我國古代雖然沒有思想教育之名,但有思想教育之實。”官吏行孝在家族,可以推及在朝廷忠于君主,而廉潔既可以減少行政成本,又可以凈化風氣。統治者的意志、愿望、要求同樣體現在科舉考試的內容之中,諸如《孝經》、《論語》、《禮記》等。各位老師,在你們應試教育的同時,不要忘了教給學生行為、禮貌及做人的道理。
當前,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寵愛,家長的疏忽,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使現在許多孩子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心里不成熟,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顧他人感覺;自私狹隘......而在《弟子規》、《論語》、《孟子》、《道德經》等先賢的著述中的大多經典恰恰是給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那么除了支持孩子學習國學外,怎么把國學經典在生活中活學活用呢?如今的獨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見了喜歡的食物只顧吃獨食,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不懂得謙讓。此時,我們要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4歲時就非常懂得禮節。這樣熏導他們,培養他們謙讓、懂禮貌的好品質,但不能指望孩子一步到位。日久天長,他們就能將體貼關心他人的行為衍化成一種習慣了。我們還可以從“黃香溫席”中懂得孝敬長輩。“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即凡是說出去的話,都要以誠信為先;欺騙蒙混或花言巧語是絕對不可以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做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處世。“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講誠信是做人之道。這些格言言簡意賅,讀來朗朗上口,孩子們在記誦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接納它們、逐漸養成美德。讓孩子明白: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是道德的根本。再如《增廣賢文》中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和《弟子規》中的“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讓孩子明白:在內心要記住別人對自己的點滴好處,加倍地、持久地報答,而對他人的怨恨則盡量淡化直至忘記,學會帶著感激之心生活。《弟子規》中的“泛愛眾,而親仁。”“凡是人,皆須愛,天地覆,地同載”,讓孩子懂得: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上的,我們離不開周圍的人,鼓勵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給身邊的人一分真誠的關愛,“以愛己之心愛人”,培養起孩子的博愛心、慈悲心。
以活動的形式展示國學成果
[關鍵詞] 課程資源 教學 挖掘
雖然我們的教科書已經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但是在地方課程的教學中,似乎單單一本教科書顯得有點單薄,甚至有些內容也跟郊區的學生生活背景不太適合。其實,生活處處皆課堂,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資源可以利用,尤其是地方課程的資源我們只要有心就可隨手拈來。地方課程其實可以跟各個方面的教育相互結合,互相促進。有感于此,作為一名中學地方課程教師我一直是結合身邊的資源來豐富課本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更加飽滿、靈動。下面就談一談這些年來我在這方面的實踐和體會。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挖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外來文化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已有壓倒傳統文化的趨勢,年輕人喜歡穿韓服、看日本動漫、吃肯德基、過洋節……這一現狀令人不無擔憂。 中國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教育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成果。”
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比如特定的日子要吃特定的東西,像除夕吃年糕,二月初二吃芥菜飯,清明節吃棉菜餅等等,雖然課本里沒有,甚至許多傳統習俗已被現代人所忘卻,如《溫州名人》一課中,學生上網找蘇步青的資料。蘇步青,浙江溫州人。著名的教育學家、數學家。曾任浙江大學教授、數學系主任,浙江大學教務長,復旦大學教授、校長、名譽校長,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他創立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幾何學,開拓了仿射微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和空間微分幾何等領域,開創了計算幾何的研究方向。為國家培養出了大量優秀的數學人才。他被稱為“東方第一幾何學家”。
老師在地方課程的課堂上介紹這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滲透了地方傳統文化教育,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倍感親切,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也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豐富與親切,同時也在學科教學中更好地落實了傳統文化教育。教師還可以同時滲透傳統中的故事傳說、諺語、俚語等,讓學生充分了解傳統中的精華,總之,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此類資源。
二、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
結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學科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一學期的四個社會實踐探究活動主題:永嘉學派;南戲故鄉;百工薈萃;歲時習俗。我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小組設一個負責人和執筆人,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和長假進行活動,隔周匯報調查探究情況,并利用班隊課、黑板報、手抄報等形式展出活動成果。學生對這一活動積極性高,踴躍參加,他們的探究成果也出乎我的意料。如溫州南戲文化探究組的學生,不僅能嫻熟地表演南戲,還能表演鼓詞、道情等溫州地方曲藝。學生們利用上網查閱資料、走訪民間藝人和戲曲愛好者,通過一切社會關系尋找與戲曲相關的資料。通過四個星期的收集準備,他們的成果在班隊活動課展出時,受到了同學們的高度評價,尤其是他們的演出,使那些周杰倫迷們耳目一新。而此后的班級文藝活動,也改變了以往單一的現代情歌大聯唱,增加了地方音樂元素。,年輕的一代能關注傳統的戲曲文化,這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意義重大。
如《溫州傳統文化》一課中,溫州鼓詞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溫州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因為過去多是盲人操之為業,所以又稱“瞽詞”或“盲詞”。據已故名藝人季松年、管華山說:“溫州鼓詞,始于明代,由橫陽里巷之曲與詞曲合并而成。”橫陽,即今平陽;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間小調。當時在野的文人與聰明的盲藝人,承受了古樂的衣缽,并吸收了當地的民間小調,創造了說唱形式。經過二百年的發展,在器樂和音樂上也日臻完善。溫州鼓詞在題材上,大都取材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其中以表現家庭的悲歡離合和愛情故事居多。有大小傳統曲目四百多本,如《陳十四》、《說岳》、《粉妝樓》《雙面貌》等。
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中的精華,教師充分利用此類資源,有助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
三、德育教育領域的滲透
加強思想教育是地方課程學科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比較順利,沒有什么坎坷曲折。這種生活環境可以使青少年學生開朗、樂觀、無憂無慮,但也可能使其抵御外來壓力與刺激的能力降低,使他們較難適應困難的處境,在遭受不順與挫折時容易灰心喪氣、一蹶不振。這就需要我們對學生加強意志教育,培養他們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能力,培養他們百折不撓、頑強堅定、奮發進取的意志品質。
在學習《葉適》一文時,我預先要求學生收集有關葉適生平資料及他的主要著作。在相互的資料交流中,同學們了解到葉適的“以利和義”永嘉學派思想,但卻屢受朝中主和派勢力的排擠與壓制,可他從不氣餒,始終對抗金復國大業充滿必勝信心。面對這樣的奮發有為之士,青少年學生自可受到感奮、受到鼓舞,從而激發戰勝困難、度過逆境的勇氣和力量,錘煉自己的意志品質,培養自己奮發進取的精神。
地方課程資源是樹立學生健康向上人生觀的催化劑。將德育中的精髓潛移默化地移植到地方課程中,使之立體化、生活化、社會化,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做到知行統一、表里如一。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此類資源,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定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情感品質在學習中的道德內化作用。
四、愛國主義教育的滋養
溫州,典章人物薈萃,歷史文化璀璨。溫州不僅是宋代經濟文化大發展的時期,也是溫州地域文化形成的時期。這里涌現了許多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歷史上的這些優秀人物,不僅以他們的功績彪炳史冊,而且以他們的浩然正氣振興了我們的民族精神。
我在地方課程上常常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名人的故事,比如文天祥雖然只在溫州呆了一個多月,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凜然正氣,依然鼓舞著大家,這不江心嶼的文天祥祠就是很好的明證,在課堂介紹之余,由于沒有條件組織全班同學一起去江心嶼參觀,但是我極力鼓勵大家周末時間個別去參觀。還有像鄭成功、戚繼光等在溫州的歷史上都留下了輝煌的成就,當年鄭成功揮師北伐,曾在洞頭大瞿島進行備戰休整、軍事操練。(孫怡讓,浙江溫州人,字仲容,號籀。清代經濟學家、文字學家。同治舉人,官刑部主事。其所著的《契文舉例》是甲骨文字學的開山之作,其對墟龜甲學術價值的認識,早于羅振玉、王國維、夢家、郭沫若、胡厚宣諸大家,被稱為第一個破譯甲骨文的學者。其學術成就,與著名的學者俞曲園、黃以周合稱為“清末浙江三先生“。梁啟超贊他為“有醇無疵,得此后殿,清學有光”,章太炎稱他為“三百年絕等雙”,郭沫若尊他為“啟后承前一巨儒”。其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貢獻。)學生從歷史上優秀人物功彪青史的偉績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可以激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使他們更迫切地去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熱愛祖國。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更應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在地方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愛國主義情感,讓我們年輕的一代在文化上找得到“回家”的路,使他們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從而發展家鄉,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真正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浙江省地方課程(通用內容)標準,浙江省教育廳制定2003年6月.
[2]辜偉節《略論地方課程開發的基本思路》.《教育發展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