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0: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職業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學徒制;辦學體制;校企融合;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9.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09-0033-05
2014年12月27~28日,第九屆中青年職教論壇在石家莊舉行。此次會議的主題是“落實全國職教工作會議精神,科學建設現代職業教育”。會議圍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內涵與發展策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課程銜接體系建立”“產教深度融合的模式與路徑”“學校管理模式改革與現代職業學校制度建立”“職業學校校長與教師培養體系構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外部制度創新”等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會議分為中青年論壇、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研討會、博士研究生沙龍、碩士研究生沙龍四個部分。會議共收到論文120余篇,來自全國各地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的40多名研究者作了主題發言。本文旨在對相關主題發言及提交論文中的重要觀點進行概述和評析。
一、普職融通、中高職銜接、應用型本科轉型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
根據國家政策部署,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最終目標。圍繞這一目標,有20余位代表提交了論文,多位青年學者作了學術交流。
天津大學賈F博士認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特點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溝通融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的相關政策演變也遵循了這樣一個邏輯過程:職業教育被納入國家體系――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融合。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課程內容上的滲透、整合,表現為職業技術以及職業課程作為一個體系貫穿基礎教育階段。職普融通的實踐路徑表現在兩個方面:在機構組織形式上,不同教育機構相互協作、企業積極參與;在學校管理運行上,完善分系統構建國家資格框架體系。
與普職融通相對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縱向銜接。沈陽師范大學蔣春洋副教授從國際比較的視角介紹了中高職銜接的模式。一是日本的對口入學模式,其實質是通過在高等專門學校實施五年一貫制來實現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二是英國的單元銜接模式,其實質是把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根據培養標準分為若干教學單元,對課程進行統一編排,分別屬于五個階段,即中等職業教育課程屬于前三個階段,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屬于后兩個階段,通過自然過渡來完成銜接;三是美國的課程或大綱直接銜接模式,主要途徑是通過對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實現其與高中后技術課程的銜接來完成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四是澳大利亞的培訓包模式,根據澳大利亞國家資格框架(AQF)的標準,“培訓包”也分為不同層級與資格框架相對應,每個層級的內容與相鄰層級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從這幾種模式出發,蔣春洋認為,有效的中高職銜接具有如下特征:良好的制度環境、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有效的政策支持、重視課程內容銜接。據此,她提出,我國中高職銜接要采取如下策略:建立并完善高等職業院校自主招生制度,制定適宜的課程銜接體系。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唐林偉博士提出,現代職業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用動態的發展眼光看待職業教育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職業教育學歷層次的上升不是知識的簡單累加,中職課程與高職課程的銜接關系也不是新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應用”的關系,它們之間應該是基于職業資格體系的等級的上升?,F代職業教育體系需要建立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但仍需保證中、高等職業教育各自的相對獨立性。中高職銜接不僅是中職學生學歷提升的通道,更是他們職業成才的通道。
江蘇師范大學陳鵬認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應基于大職教觀的視野,全面考察職業教育的外部適應性、內部延展性和內“外”互通性三個基本維度。具體而言,現代職業教育應在滿足經濟發展的“高端性”需求、人民群眾的“廣泛性”需要和職業人個體的“普適性”需要等外部需求的基礎上,建構包容職業啟蒙教育、職業準備教育和職業繼續教育的前后一體化內部結構,并試圖通過學科課程滲透、高等預科教育、院校合作聯盟和職業精神訓育等模式實現不同層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橫向融合。
天津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閆智勇運用歷史研究法和文獻分析法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目標進行了系統研究。他認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總體旨歸是,在國家層面統一標準和法制保障下構建多元化的職業教育體系,實現學校職業教育、社會職業培訓和企事業單位職業培訓齊抓并舉且能互通互融,職業啟蒙教育、職業準備教育、職業繼續教育一脈相承且能兼顧分流、就業和轉崗換業等多種需求,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且能雙向轉換,其目的一是以多元化的辦學模式解決職業教育自身在空間上的二元對立性和生產力分布的不均衡性。二是以一貫制的辦學體系和職普融通、學歷證書和資格證書等值互換的國家職業資格體系為平臺,滿足主體職業生涯發展過程的連續性和需求的多樣性。
推動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繞不開的話題,很多與會人員對這一主題進行了論證,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具體策略。江蘇理工學院臧志軍博士從西方高等教育產生發展的角度論述了發展本科及以上層次職業教育的深層機制。他認為,可以將博雅教育、專業教育與職業主義實踐之間的互動作為考察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工具,中國大學的問題不在于“應用性”是否足夠,而在于博雅教育、專業教育與職業主義實踐之間的失衡。在大學中增強職業主義并不一定必須要把大學或大學中的學院整體職業教育化,也不一定必須要把大學中的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化。應該像建立高等學校分類體系一樣,建立起課程分類體系,將那些貼近生產實際的知識按照職業教育的邏輯進行教學,將那些在專業內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按照專業教育的邏輯進行教學。因此,高等教育發展的理想狀態應該是相當一部分課程的職業教育化,而不是整個學校或整個專業的職業教育化。
二、發展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相融合的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創新點
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現代學徒制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已經成為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而為緩解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在職業院校推行以工學結合為特征的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也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關注點。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視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著力構建現代學徒制培養體系,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如何借鑒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模式,發展適應我國國情的現代學徒制,成為本次會議的重要議題。
上海師范大學關晶博士介紹了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她認為,現代學徒制的現代化特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功能目的從重生產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質從狹隘到廣泛,表現為從就業培訓到職業教育、從非正規培訓到正規教育、從終結教育到終身教育;制度規范從行會層面上升到國家層面,表現為國家法規的保護、國家機構的統籌、課程框架的統一、認證資質的通行;利益相關者機制從簡單到復雜,表現為跨部門合作機制、培訓合同的約束、多方嚴格的監督;教學組織從非結構化到結構化,表現在教學場所上,現代學徒制通常包括職業學校和企業兩方面。她強調,我國應從一種更廣泛的視野發展現代學徒制,把現代學徒制作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化社會的重要方式,特別是面向農民工開展現代學徒制,將其納入正規教育體系,為農民工搭建一條與職業學校教育并行的職業生涯發展通道。與這一觀點相吻合,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田立博、趙寶柱在提交的文章《從現代學徒制看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發展》中也提出,可以將現代學徒制作為解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發展問題的路徑。
對于現代學徒制概念的理解是會議的重要關注點。東華理工大學副教授張霞在提交的論文《建立以龍頭企業為依托的現代學徒制的思考》中提出,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制與現代學校職業教育的結合。其既繼承了傳統學徒制中技能傳承的特點,又增加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基礎,是適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一種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清華大學王喜雪博士后在提交的論文《我國現代學徒制內涵解析和制度建構》中提出,現代學徒制是企業本位、基于工作進行學習的職業教育制度,其綜合了學歷職業教育和在職職業培訓的優點,是在傳統學徒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于工作的學習是現代學徒制的本質特征?,F代學徒制在我國的構建,不能單純依靠教育部門,必須是由政府主持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
河北師范大學副研究員王輝對英國近年來的高等學徒制進行了系統分析。他介紹說,2005~2014年間,英國高等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經歷了從初起到初興,再到勃興的發展歷程。近年來,英國高等學徒制的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正成為英國企業界人才引進的關鍵路徑。2013年,英格蘭地區54%的青少年已將高等學徒制視為個人發展的首選路徑。他認為,英國學徒制的勃興可以歸結為如下幾點:人才培養框架日益完善,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以及政府政策和行動的大力支持。借鑒英國的經驗,我國應重視學徒制的發展,吸收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三、職業學校辦學體制創新和校企深度融合是職業教育走向現代化的基礎工程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采取措施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實現校企深度融合。作為我國職業教育辦學和實施的關鍵環節,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實現緊密型的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也是本次會議探討的重點議題。
南京師范大學劉家樞博士作了主題為“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模式與路徑思考”的主題發言。他指出,我國在職業教育領域應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混合所有制是推動企業成為職業教育重要辦學主體、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實現校企深度融合辦學體制改革的重要決策。職業院校成為混合所有制辦學的經濟組織,其內涵就是產權發生革命性結構變化,由單一所有制主體辦學,轉變為不同所有制性質的投資主體共同投入、建立由不同所有制性質的經濟主體共同實施職業學院決策、實施、評價、改進的新型辦學主體,建立新的產權結構。高等職業院?;旌纤兄瓶梢圆捎萌缦履J剑汗k高職院校與外資企業聯合組成混合所有制辦學體;公辦高職院校與國內私營獨資企業建立混合所有制辦學體;民辦高職院校與公辦事業單位聯合組成辦學體。
沈陽師范大學張淼提交了《現代職業學校制度》的論文。文章提出,現代職業學校制度就是職業學校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為協調各種職業學校辦學及教育教學中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而制定的一系列規范體系。建設現代職業學校制度就是要構建一系列有效協調各主體行為及其關系的制度體系,具體包括:簡政放權的行政管理制度,多元辦學和投資體制,民主決策的現代職業學校內部管理制度,國家統籌、法治推進的校企合作制度,完備靈活的職業學校課程制度,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制度。
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多名研究者圍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進行了深入闡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聶偉博士認為,職業教育責任屬于企業最高層次的社會責任,有內外之分。企業將內生責任前置到職業院校,轉化為外部責任,成為當前政策環境下校企合作的契合點和有效途徑。這種途徑以訂單培養為具體實施形式,在降低企業成本的同時,還使其爭取了相應權利,積累了社會資本,從而激發了企業參與學校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成為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天津大學張馳博士提出,職業院校自身難以勝任綜合性職業能力培養的責任,高等職業教育學習者的職業能力培養應走產學研一體化的路徑,將多元主體納入職業能力培養體系之中。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祝成林提出,產教融合是指產業和職業教育融為一體,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共同承擔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責任,發揮育人雙主體地位。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內容選擇等方面的產教融合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天津大學祝士明教授在提交的文章中提出,校企有效合作是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發展的源泉,互惠雙贏是職業院校和企業有效合作的基礎。天津大學陳勝博士提出,校企合作中,政府是主導者,行業是指導者,企業和職業院校是直接參與者。實現校企合作的功能,關鍵是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的利益共同體。
四、建設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是職業技術教育學未來發展的核心任務
作為論壇的重要一部分,會議還專門召開了職業技術教育學科建設研討會。來自天津大學、西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的多位研究者就職業技術教育學科建設及研究生培養提出了意見。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全作了題為“概念、框架、范式: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范式創生思維”的主體發言。他指出,目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科建設面臨三方面缺失:一缺“特質性”的概念,二缺“學理性”的框架,三缺“科學性”的范式?;诖?,未來職業技術教育學科建設要追求“三有”:一是建構體現五大特征的學科概念,包括來源性概念、專業性概念、解釋性概念、結構性概念、全息性概念;二是建構體現三大特征的“學術框架”,包括領域性框架、分析性框架、法則性框架;三是建構體現四大特征的“科學范式”,包括理念性范式、模型性范式、程序性范式、綱領性范式。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閆廣芬教授指出,學科發展是一種在特定學術規范作用下的科學活動,需要學科共同體成員在學術活動中保持相對的邊界一致、標準一致以及行為模式一致。她強調,研究生教育是以培養“主體人”為目的的超越性教育,是以“探索為本”的創造性教育。研究生教育應著力于培養學生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堅持如下原則:原創性――研究生不僅能解決常規問題,而且通過研究、探索,提出并解決新問題。整體性――以廣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的基礎理論形成宏大的知識背景。前沿性――研究生教育應是動態的過程,注重把科學體系中的問題和爭論介紹給學生,并啟發學生用科學的邏輯分析手段予以梳理判斷。
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徐國慶作了題為“新時期職業技術教育學科建設創新”的主題發言,他通過介紹德國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科建設情況,認為“如何規劃學科點的師資結構、如何規劃學科的研究領域、如何轉換研究范式、如何使學科從邊緣走向次中心”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科建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李海宗副教授介紹了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學術性學位與專業學位的關系。他認為,學術性碩士更加關注于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學術水平方面的培養,對學生的理論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更高。專業碩士在保留了學術性學位對職業技術教育學相關理論學習的基礎之上,更加關注專業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此出發,兩者在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培養模式上都有一定的差異和側重點。如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學位,強調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因此其以“職業能力”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
河北省職業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孫志河介紹了河北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經驗,包括建立專兼結合的導師隊伍、建立研究生科研專項經費、建立職業院校聯合培養基地、建立職業院校實踐制度、建立職業能力提升平臺,等等。
五、結論與啟示
總體來看,本次會議所提出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目前學界和政策層面的視野,我國職業教育研究正朝著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
首先,從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發展的角度看待應用型本科的轉型問題。江蘇理工學院臧志軍提出的從博雅教育、專業教育與職業主義等視角看待應用型本科轉型問題,為當前的應用型本科轉型提出了一個新思路。依據這一視角,應用型本科發展并非僅僅是高等教育分類的問題,而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不同職能定位的問題。
其次,從整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角度看待學徒制在我國的發展問題。近幾年來,學徒制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很多職業院校試點推廣。但是,由于社會背景與教育傳統不同,我國不可能完全引進西方企業本位的精細化的學徒制實施模式,根據本次會議的相關觀點,我國可以將西方學徒制的精髓,即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實現更加緊密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給學生充分的工作場所實踐機會等理念充分引進到目前職業教育所有的專業教學中,而不僅僅是在某些專業進行學徒制試點。
【論文關鍵詞】黃炎培 職業教育理論 啟示
一、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理論
黃炎培因大力倡導并積極推行職業教育而聞名于世。在黃炎培所處的時代,中國的教育制度存在著種種弊端,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一方面學校畢業生學不致用,畢業即失業;另一方面經濟生產領域急需各種技術人才奇缺。黃炎培針對當時現狀,改良中國職業教育。
(一)職業教育的作用與地位
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的作用從理論價值來講在于;“謀人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生產力之準備”。從對社會影響來講,在于通過提高國民的職業素質,使學校培養之材無不可用,社會從業者無不得到良好訓練。從對當代中國社會的作用來講,有助于解決中國最大、最重要、最困難、最急需解決的人民生計問題,進而使國家每一個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權利。在當時現狀的中國,黃炎培的主張雖然充滿了幻想,但的確表達了他力求改變中國教育和社會現狀的美好心愿。
(二)職業教育的目的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職教實踐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黃炎培提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但他又意識到職教在使受教育者獲得謀生并服務于社會的同時,還須注重其個性的發展。而后,黃炎培將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概括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黃炎培的現代職業教育目的理論,是從人與社會的雙重意義來闡述的。即對個人來說,職業教育具有求生存、求發展的意義;對社會來說,職業教育具有利國富民的意義。
(三)職業教育的方針
為了實現職業教育的目的,黃炎培還遠見卓識地提出了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他認為職業教育的社會化、科學化、平民化是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所謂社會化,在他看來即“辦理職業教育,并須注意時代趨勢與應走之途徑,社會需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學校”。所謂科學化,是指“用科學來解決職業教育問題”,并用科學管理方法組織職業教育機構自身建設,力爭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用科學之態度處理職教的種種問題。所謂平民化,是指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的需要和發展,這說明了他把職業教育的對象關注到廣大平民的身上,已認識到職業教育是大眾教育。
(四)職業教育的教學原則
黃炎培在不斷的實踐、總結、探索以及結合職業教育特征的基礎上,倡導且努力貫徹實施“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的主張,來作為職業教育中開展教學工作必須堅持的教學原則。他發現辦學的弊端在于學校功課設置重理論輕實習,學生富于欲望而貧于能力。于是指出職業教育的目的乃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想達到這種境界,需手腦并用。如果只注重書本知識,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評了過去實業教育中“重理論而輕實習”、學生“有讀書之慣習,無服勞之慣習”。黃炎培從課程設置、師資聘用等各個環節加強了應用與動手的分量。如學生行半工半讀,不僅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
二、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在三十多年職業教育實踐的基礎上,黃炎培形成了較完整的職業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論成果在今天看來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對我國當代職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一)改變舊的社會觀念
由于傳統的封建陳腐觀念殘留,因此,教育體制的改革、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職業高中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封建思想,滲透在社會各個領域,蔓延到歷史的各個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應提高人們對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改變在人才、勞動就業上的舊觀念,使職業技術教育扎根于社會。
(二)順應社會需求
人才結構的不合理,嚴重阻礙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都是以學校課堂教育為主,學校與社會組織、生產企業之間,教育與市場需求之間有一定的脫節,缺乏社會性。黃炎培認為,在生產中,絕大部門所需要的,必須是受過職業訓練的中等技術人員。只有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出具有熟練技藝和高超手藝的生產第一線的勞動者,才能使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生產中得到實際運用,才能使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競爭力。職業學校應培養社會和用人單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實際職業生活中得到充分應用。
(三)職業教育現代化
整個教育都有一個現代化的要求,這是世界性的趨勢,職業教育顯得尤其重要??萍几锩陌l展,特別是各個領域知識的不斷更新,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技術教育具有深刻的影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具體反映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在教學內容上,不管是文化基礎學科,還是專業基礎學科,都應該根據現代科學的發展,反映科學技術的新成就,增加基礎理論知識的比重?,F代化的教學手段,對于擴大學生學習容量,培養提高能力,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京津地區;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啟示
一、京津地區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新舉措
京津地區教育行政部門和高職院校緊緊把握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大膽探索,勇于改革,引領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北京市高端技術技能人才7年制貫通培養實驗
破解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是北京市的重要任務之一。一方面,北京將繼續加快服務業轉型升級,加強金融等高端產業發展,外遷低端產業。北京經濟邁向“高端化、集聚化、總部化、融合化”發展,使北京有技術含量的中高端崗位需求加大,低端用工進一步減少。另一方面,北京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在逐年下降。北京教育考試院的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共有67816人報名參加高考,這是自2006年報考人數達到12.6萬人后,北京高考報名人數連續第9年下降。今年報考人數比2014年減少約2000名,比2013年減少近5000名。
鑒于此,北京市積極尋求破解職業教育發展瓶頸的對策,構建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立交橋”,試點高端技術技能人才7年制貫通培養實驗項目。該項目集優質高中、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北京市高水平本科大學以及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大學聯盟的各種優質資源于一身,探索創建國際一流的高等職業教育“北京模式”,為學生提供多途徑培養、多校園經歷和多元發展的成長機會,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項目招生對象為具有北京市正式戶籍的應屆(2015)初三年級學生和年齡在18周歲以下(1997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往屆生,具有參加北京市2015年中考資格的考生。項目特點是:從初中應屆畢業生中直接選拔和培養一批有發展潛質的人才,接受優質的高中教育、技術教育和高水平大學教育。匯集北京名校名師名企的優質教學資源,實施“2+3+2”的貫通式人才培養,構建高中教育、技術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三個階段相對獨立、相互銜接、階梯遞進。該項目學制為“2+3+2”,即2年高中、3年高職、2年本科。
(二)天津市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
天津市作為全國首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和唯一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在海河教育園示范窗口、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集團化辦學、現代職教體系和應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招生考試改革和“現代學徒制”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職業教育已經成為天津這座城市的靚麗名片。天津正在構建“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體系,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支撐。天津市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堅持以政府統籌為主導,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圍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的中心工作,加快構建天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把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納入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為天津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保障。
天津市依托海河教育園區和相關院校的資源,籌建天津海河應用技術大學,在天津市教育委員會的指導下,由天津海河教育園區管理委員會整體統籌、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牽頭,遴選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天津輕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天津商業職業學院、天津青年職業學院、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共8所高職院校的優勢和特色專業,整合園區內中天實訓中心、海河教育園圖書館等優質資源聯合舉辦。天津通過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打通中職、高職、本科、專業碩士的上升通道,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對接服務天津優勢主導產業,特別是濱海新區產業需求,培養全面覆蓋天津重要支柱產業及重大項目,高端化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把天津海河應用技術大學建設成為集學歷教育、職業培訓、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于一體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
二、京津高職教育改革的啟示
(一)創新辦學理念,適應職教發展趨勢
辦學理念是關于學校整體發展的價值追求和理性認識,它決定著學校的教育行為,指導學校的辦學方向。京津地區的高職院校十分重視辦學理念在學校定位和發展目標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有了先進的辦學理念,學校才能明確發展目標和人才培養的總體思路。創新學校的辦學理念不是對以往教育理念的簡單否定,而是根據新常態的要求,遵循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凝練形成有利于培養職業技能、職業精神和創新能力高度融合的人才教育理念,構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育人環境。例如,教育理念中有一項重要內容是辦學定位,學校要檢查自己的辦學定位是否符合“合理定位、錯位發展、辦出特色、系統培養,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條基本原則。2015年是“十二五”發展規劃的收官之年,高職院校要總結以往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著手制定高職院校的“十三五”發展規劃,使學校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更加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十二五”期間,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職業教育的院校數、在校生數都已經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5年來,全國有近1500萬家庭通過高等職業教育實現了擁有第一代大學生的夢想。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持續提高,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達到90%,高職院校實現了“做大、做強”的戰略目標。在“十三五”期間,高職院校要堅持“做精、做特、做強”,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內涵建設為主線,以深化特色為重點,提升學校綜合實力,“為強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為國家技術技能積累筑牢基石”,讓“中國制造”走向“精品制造”,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教品牌”。
(二)實現三個對接,適應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需要
職業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職業教育兼具經濟和教育雙重屬性,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外部適應性特征。高等職業教育要緊緊圍繞地方黨委、政府的重大戰略規劃和具體工作部署,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以重慶工業職業學院為例,作為一所具有鮮明工業特色的高職院校,要緊密對接重慶市“6+1”支柱產業、五大功能區產業布局、兩江新區“6+3”核心產業體系、重慶十大新興產業,按照“改造傳統專業、拓展新興專業、打造品牌專業”的思路,加快推進專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布局工作。構建“一產一專業”建設模式,使一個專業群對應一個區域重點產業群,構建動態對接機制,將相應專業適時納入專業群,逐步建成學校品牌。以裝備制造、汽車摩托車、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等專業為主要特色,打造十大專業群,即制造類專業群、汽車類專業群、電氣自動化專業群、信息技術專業群、化工類專業群、財經類專業群、藝術類專業群、建筑工程技術類專業群、物流類專業群、航空類專業群,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個對接”。
(三)突出復合型人才培養,適應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
高等職業教育在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過程中,正發揮著更加突出的作用。一方面是對產業升級的驅動作用。勞動力素質提升是經濟增長的強大驅動力,受原材料、人力資源成本上升等因素倒逼,區域主導產業正積極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需要勞動力資源從低技能水平向高技能水平提升。職業教育有助于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有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是對產業結構優化的驅動作用。區域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淘汰落后產業,發展環境更友好、產能更高效的產業,新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撐。在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優化的新形勢下,單純依賴熟練動作技能的崗位越來越少,對生產人員創新能力、職業態度和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為適應新的時代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公民品質、職業道德、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軟技能”的培養和熏陶顯得越來越重要。這要求生產技術人員除了具備本崗位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與此產品有關的其他知識,如產品的技術服務知識、營銷知識、法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知識,還要求學生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和誠信服務品質。通過優化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任意選修課四類課程框架體系,將職業技術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融為一體。
(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當代中國已進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已成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修訂實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成為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要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的協同育人新機制,開設跨專業的交叉課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由專業單一型向多專業融合型轉變。要進一步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根據人才培養定位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要進一步強化創新創業實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設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擴大覆蓋面,促進項目落地轉化,舉辦各類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專題競賽,成立創新創業協會、創業俱樂部等社團,舉辦創新創業講座論壇,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五)凸顯以校本特色為核心的大學文化,適應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需要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的核心要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學文化,是每一所高等學校的靈魂所在,是體現學校辦學層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大學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它可以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層面理解。其中,精神文化是靈魂,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它主導著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發展方向。制度文化是對精神文化的貫徹和保證,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基礎,行為文化是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載體。四者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缺一不可。以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要認真挖掘、總結建校60年來積淀的“工業教育”精神,努力建設體現歷史傳承、時代要求和學校特色的以工業文化為基調的應用技術型大學校園文化。學校要提煉機械制造、模具、汽車、機電等特色專業的文化特色,積極推進校園景觀文化亭、校園雕塑、各二級學院特色標識的建設以及文化石刻字。堅持舉辦“重工大講堂”等一大批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努力形成“內容健康、形式多樣、主題鮮明、情趣高雅”的“重工”校園文化總體格局,形成以工業文化為核心,產業文化、企業文化、職業文化為支撐的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體系。
(六)實施科研興校,發揮高校對區域經濟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構建高等職業教育新常態,要求必須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科研體制,這就要求學校把制約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作為自己開展科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聯系生產實際開展科研工作,積極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做到“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價值體現在效益上”,在決策咨詢、技術服務、課題研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優勢,為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資源和強大動力。學校要組建緊密型科研團隊,建立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的橫向技術開發項目團隊,鼓勵二級學院以及二級學院之間組建跨界技術開發團隊,制定科技服務帶頭人獎勵制度,面向行業企業開展“四技”服務(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
參考文獻:
[1] 魯昕.職業教育,加快適應經濟新常態[J].職業技術,2015,(2).
[2] 馬樹超.推動職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5-05-14.
[3] 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 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Z].2015-03-02.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內涵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052-02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Jie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Xiu ling Road No.37,Nan Ning,Guangxi
(Code:530001,China Email:)
Abstract:Stick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Party’s Eighteenth Congress,say,“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issues of how to deepen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newing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黨的十精神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薄?012年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指出:“隨著未來5―10年適齡生源尤其是應屆普通高中畢業生源的不斷下降,高等職業學校生源結構將發生很大變化,很多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教學手段和方法不能適應培養模式轉型的要求。專業帶頭人的行業影響、教師專業化水平和科研服務能力,日益成為高職院校提升自身服務能力的主要制約因素?!苯陙砦覈叩嚷殬I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現有高等職業教育尚未形成適應市場需要、獨具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這些充分說明,高等職業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必須深化教學改革。
一、統一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觀
更新教學理念是教學改革的先導。目前,高職教育雖然已經進行了許多改革,但是無論是力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還要加大力度,進一步拓寬改革的思路,深挖內涵建設。必須認識到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仍然是統一和更新教育觀念問題,學理念是教學改革的先導。觀念的更新,就是求新求為,使機制和實踐突破桎梏,帶來新的發展。思想的統一和更新必須重新認識高職教育的性質和特征,結合本學院的自身條件、社會需求、教學定位和發展目標,明確教學理念,并努力踐行,引導學院科學發展。教師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最大動力,也是最大阻力。教師的思想不統一,觀念不轉變,就會掣肘高職教育改革。所以,必須要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切實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觀,以學生為主體,以實現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為導向,師生共同探討交流的過程。
二、教學改革的主要思路
當前高職教育的主要思路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對具體的職業進行改革和拓展,實現工學結合,將工作實際帶入學習過程中,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實現工作任務為核心的課程設計。
1.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高職院校能否辦出自己的特色,關鍵在教師素質結構。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是有新的教育觀念、高尚的師德、高超的教學水平的“雙師型”人才。這里說的“雙師型”人才是必須要有對本專業及行業實際具有豐富生產經驗的“雙證+雙能”人才。這就要求教師最大限度了解本專業及行業的最新動態,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實踐技能,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適應新形勢下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對高職教師的新要求。同時,定期讓專任教師深入到企業生產一線鍛煉,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聘請企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為實踐指導教師;繼續加大“雙師型”年輕教師的培訓力度;在更深層次和更廣范圍開展校企合作。通過這些手段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實踐教學能力,辦出特色。
2.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應用。這幾年的改革,高職院校已經完成現代教學設備的更新,也盡量把企業搬入校園,但畢竟學校不是企業,有些環節是不能直觀體現的。為了使這些教學過程和教學方式更形象、更直觀,就要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應用,更大范圍普及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情感激勵,使課程結構、內容、資源及實施環節有機結合,促進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完成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教學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提高高職教育教學水平。
3.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高職院校要根據人才的實際需要以及崗位、崗位群的實際需要,合理制定本專業的教學計劃,重點考察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實用性,隨著我們調研的深入,不斷配合考察結果,進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1)構建具有應用性的課程體系。高職教育必須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念,要針對崗位群的需要,培養一線專業技術人才。所以,課程體系改革要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突出體現本專業應用性專業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設計培養計劃,構建具有應用性的教學體系,突出技能課程和實踐課程,將學生培養成為專業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的應用性人才。(2)課程設置突顯專業技能的特點。應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進行課程設置,設計培養計劃,以職業技能為核心,與職業的能力和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
4.考試內容及方法的改革。改善學生評價制度是教學改革的推進器。在當前高職院校中,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一般采取三種考試方式:閉卷、開卷考試、課外論文。閉卷考試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卷考試中,評卷的公正性、客觀性較差。課外論文的考試中,教師忽視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檢測,評分的主觀性較大。
所以,針對不同的課程采取不同的考試方式?;A課多采用閉卷考試,但應增加試題的靈活度以重點考核學生理解、應用知識的能力,在平時增加小論文的寫作、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課堂幾分鐘小考等,為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奠定基礎。專業課考試中,應采取閉卷、課外論文、技能面試等綜合形式,促使學生既鞏固知識又訓練能力。
高職教育必須要深化教學改革,深挖內涵建設,與時俱進,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才能為社會培養需要的專業技能人才,才能迎來高職教育發展新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陳英新.高職教育改革之我見[J].教育與職業,2001,(7).
[2]王軍偉.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課程與教材改革[J].職教精英論壇,2003,(12).
[3]錢光祥.高等職業教育技術應重視的幾個問題[J].貴州教育(半月刊),2005,(15).
[4]吳亞平.基于現代課程觀的高職課程改革[J].職教論壇,2004,(2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China's logistics market is huge, and is still in rapid growth. The huge market promotes the logistics demand for logistics personn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Shanghai, Jiangsu and other places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t also puts forward training way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untry's demand of higher vocational applied logistics talents.
關鍵詞: 物流人才;銜接教育;培養模式;可持續發展
Key words: logistics personnel;link up education;training mod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5-0247-02
1 物流人才培養對應的教育層次
當前物流人才的需求一般包括4個層次(表1)。
2 我國物流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瓶頸問題
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物流人才缺口很大。我國物流市場龐大,并且仍在快速增長中,物流市場的龐大促進了物流人才的需求。據相關部門預測,截止2012年我國高級物流人才每年需求3萬-4萬。中國的物流市場人才缺口為600萬左右,其中高級物流人才缺口為40萬左右。
另一方面,我國物流職業崗位所需求的人才主要是高級研究開發人才和中高級應用操作人才。因此我國初級的物流作業執行人員相對過剩。因此,我國物流人才需求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初級物流人才相對過剩而中高級物流人才缺乏的人才培養失衡問題。
3 我國物流人才培養在職業教育中的目標定位
3.1 中職物流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為了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能夠在生產、服務等一線工作中進行操作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3.2 高職高專物流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為了保證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畢業后即可上崗,高職高專教育與本科教育就需要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實現高職物流專業人才的實踐動手能力,這樣才能保證專業人才能夠熟練掌握現代物流設施設備,培養能夠操作現代物流辦公軟件的物流人員。
3.3 應用本科物流人才培養目標 物流本科生教育主要是以培養物流企業的管理人才為核心,培養中層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為方向。使培養的人才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協調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戰略決策能力。
3.4 研究生物流人才培養目標 物流研究生教育的培養,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具有較強研究能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能夠解決現代物流產業發展中所遇到的突發事件問題的能力。
4 江蘇、上海發達地區在職業教育中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踐
4.1 江蘇中職和高職教育將直接銜接本科 讀完中職,只要參加對口本科院校的考試,就能直接入讀本科。江蘇2012年啟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建設中職―高職―本科一體化職業教育模式。在5個開始試點的城市,南京、蘇州、無錫和常州及南通,共有71個項目包括在內。本科院校將教學要求滲透到中職或高職院校,學生升學只需要通過銜接院校的選拔,不必參加全省統一考試。此次試點主要是為了培養職業技能型的本科人才。
為形成中職、高職、本科三階段的一體化教育體系,試點共設計了3個大類的銜接學制:中職與高職“3+2”或“3+3”分段培養學制,即中等職業教育學習3年,通過注冊入學方式進入高等職業教育學習2年或3年,獲得高等職業教育學歷;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學制,即中等職業教育學習3年,進入本科教育學習4年,獲得本科教育學歷;高職與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養,即高等職業教育學習3年(5年制高職學習5年),進入本科教育學習2年,獲得本科教育學歷。
4.2 上海2012年下半年高職與應用本科銜接 2012年上海市通過中高職貫通教育模式招生錄取學生近1400名。另外上海市還探索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探索高職和應用本科的銜接試點。在2012年參與上海市中高職貫通招生學生增至30多所學校,涉及到18個專業,招收學生增至近1400名。而在2010年,上海市第一次推出中高職貫通培養,連續三年招生人數逐年上升。從2011年開始,在招生方式上增加了面試環節,面試合格后,考生可填報中高職貫通志愿。
學校在進行學生錄取的時候,需要根據相關的規定,這樣被錄取的學生在規定學習年限內,才能夠順利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等到成績合格的時候,才能獲得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的相關畢業正式。
2013下半年,上海市探索高職和應用本科的銜接試點工作,促進中職-高職-應用本科的有效銜接。
5 中高職-應用本科銜接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從以上的江蘇、上海等發達地區中高職、應用本科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我們看到了可喜的變化。但是中高職、應用本科的銜接發展絕不是中職與高職與應用本科幾個系統的簡單鏈接,而是系統在多種特征上兼容性的適配。
借鑒發達國家中高職、應用本科銜接模式成功的經驗,在結合我國中高職銜接段發展的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①建立一套屬于自己職教特點的中高職、應用本科的入學制度,逐年推進“寬進嚴出”的管理模式。實行中期擇優錄取的方法,為中職畢業生繼續學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以形成我國的職業教育與繼續教學銜接的“立交橋”。②為了保證中高職、應用本科銜接的彈性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放寬職業教育招生和入學的年齡限制,允許學生能夠完成每個階段的學業,這樣能夠實現中高職培養人才的目標。③完善物流人才培養的多層次教育體系。中高等職業院校為了培養專業的物流人才,就需要制定科學的培養目標和規劃體系,完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三個層次不同階段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此提高物流人才培養的質量。④完善中高職、應用本科“直通車”,以此打開我國物流人才發展需求的制約。
因為我國的物流業還處于尚未完善的階段,因此現階段的人才培養還不能夠滿足我國快速發展的物流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這就需要培養新型人才,以緩解物流對人才的迫切需求。
6 結束語
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及繼續教育的銜接,都是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為了完善中高職院校、應用本科等銜接的教學管理機制,就需要推進職業教育的終身制教育。
參考文獻:
[1]胡春秀,李蜀湘,涂嶺.我國人才需求及崗位能力分析[J].湖南工業職業學院,2010,10(3).
[2]王佑華.中物在線《我國現代物流人才的需求調查報告》[A].2006-07-09.
[3]王素娟,劉蓉.金陵晚報[N].2012年6月9日.
關鍵詞:職業教育;體系;中國;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0-0184-02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就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曾迎來一段發展黃金時期。隨著二十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到2011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已達800萬,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也已超300萬人,接近同期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雖然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勢頭較為迅速,但是由于歷史、體制和觀念等原因,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各省區、職業院校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還比較困惑,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問題。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具有緊迫性和實際性,對于提高全民教育質量,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本文探討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對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出題了幾點建議。
一、我國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概況
隨著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三個層次教育體系。初等職業教育是小學畢業后初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以初級職業中學,初級技工中學為主。中等職業教育是初中畢業后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以中專學校、職業高中為主,以培養初、中級技能型人才為主。高等職業教育是普通高中或者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后的職業技術教育,以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高等??茖W校、職工大學等為輔。我國現行職業教育體系所培養的是工業社會初期急需的生產服務第一線勞動力,屬于傳統職業教育體系。
(二)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所面臨的問題
1.思想不統一,各自為政。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時間較短,職業教育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教育部門、勞動管理部門對職業教育的指導、監管力度不夠,導致許多職業學院對學校發展、學生培養還存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困境,高職院校之間交流互動較少,各自為政的現象較為明顯,表現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脫節斷鏈”,同一地區高職院校之間專業設置相同相沖突,教育特色不明顯,專業比例結構失調,學生就業壓力增大。
2.地域性強,職業教育影響力低。職業教育的職業導向功能不強,按部就班的堅持原有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方向,職業教育體系對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反應遲鈍,表現出滯后性,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之間缺乏良性互動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嚴重。同時,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還未走出去,高等職業教育未脫離中等職業教育模式,只在本地區或附近區域招生,學生的專業性與本地區發展特色相關,未與全國經濟工業發展的步奏相協調,高職院校對全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思考較少,培養出的學生在就業上會出現與全國的市場需求脫節,難以面向全國,就業范圍窄,職業教育影響力無法得到提高。
3.教學科研資金投入不足。高等職業院校不僅僅是職業教育,還應該是高等教育。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學校本身的教學科研資金投入太少,申請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時,往往受限于高等職業院校原本的科研條件有限,沒有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的有效支撐,難以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資助,即使獲得項目資助,結題時也因成果不夠豐富遇到困難,如此循環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學院在科研水平、科研成果上會存在較大差距。
4.政策上的制約。在某些勞動人事政策上存有重學歷、輕能力的觀念。除邊遠山區外,我國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系統都需本科以上的畢業生才能報考,由于“身份”這一特殊產物,致使大多數有能力的高中生不愿報考高職院校,高職院校的學生素質受到了一定影響。這就是眾多有能力的高中學子們選擇復讀也不愿進高職院校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我國職業教育滑坡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政府監管,提高校際合作
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定期考察、調研高職學院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為其提供政策上的幫助和指導。制定一系列規范高職院校的相關法規政策,與高職院校一起把握好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方向,不要出現無目的性隨意發展或者盲目擴張。同時高職院校之間也應多做國家產業政策和學科建設的交流,使高職院校發展目標明確,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在進入生產第一線前能學習掌握到最好的專業技能。
(二)提高高等教育的影響力
高等職業教育應走向全國,不僅局限于本地或附近區域招生。以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為例,該校的每年招生主要來自重慶本地,僅有少量來自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影響面僅限于我國西南地區。但是重慶城管職院擁有的殯儀專業(全國僅3所院校)、城市監察與管理專業(全國僅4所院校),殯儀和城管的高等專業技術人才在全國需求量極大,僅在重慶周邊招收培養人才,在十年內就可能造成本地區人才飽和,而全國其它地區還出現人才匱乏現象。因此,走出去擴大影響力,使教育資源均衡化,將有利于高職院校的發展。
(三)加大教學科研投入
學校的教學投入不僅應在教室的改擴建上,還應提高對科研設施與設備投入。這樣才能培養一只高素質的教師人才隊伍,新引進的高學術水平博士教師可以帶領老一批教師提高科研能力,體現出博士教師的科研水平,這樣學校才可以產出更多科研成果,提高高職院校的整體科研水平。
(四)加強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如圖1所述,完善整個職業教育連接,職業教育能從初級一直到博士階段將是高職教育里程碑式的發展,高職生有一個良性的發展軌道,避免了教育層次的短節。不僅高職本科生可以考取工程職業碩士,普通本科畢業生也可以,職業教育甚至可以獲得工程職業博士學位。那么國家政策限制和人們內心的困惑都可以迎刃而解,大量優秀的高中畢業生生進入高職院校提高職業技能,高職學生素質將會大幅度提高。將整個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理清,將對中國教育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研究型人才和職業技術人才分別發揮他們的才能,為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我們相信職業教育的發展將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徐元俊.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幾點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4,25(1):67-69.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安全教育;實證研究
1推行安全教育的價值
1.1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安全重于泰山,隨著現代經濟的迅猛發展,校園社會化現象日益明顯,整體治安復雜化,各種社會安全問題接踵而至,如2004年馬加爵殺人案、2008年上海商學院火災、2013年復旦投毒案、2015年清華大學實驗室叔丁基鋰爆炸事件等[1]。校園信用貸款、網絡交友詐騙、求職陷阱等亦成為高校新的威脅和“殺手”,2016年甚至出現多起高校女生因為參與裸貸,還不起債務而被逼接受的案件,學生實習期間受傷索賠無果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2017年4月,國務院總經理在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上提出實行校園安全校長負責制,落實教師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責任。因此,高職院校安全教育應以學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長為基本培養目標,樹立正確的職場安全意識,加強職場安全技能的訓練,切實提高職業安全素質,綜合提升學生的職場安全能力。
1.2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需要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正面臨著深刻的“范式重建”,安全教育要順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2]。教職成〔2015〕6號文件重點研究了經濟新常態對職業教育的新要求,明確提出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的高度融合是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應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的對接。2016年,教育部聯合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等多個部門共同制定了《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實習過程進行安全監管。這些政策都引入了一個重要概念,即“職場安全”,不再將高校安全教育狹義地理解為校園安全或公共安全。安全教育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應當率先按照教育部相關教學文件的要求,實現與社會的無縫對接,為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奠定基礎。
2高職院校安全教育的現狀調研與分析
為了對各高職院校安全教育的開設有個確切的了解,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問卷和個人訪談等方式展開現狀調研。利用問卷網在線平臺了《高職院校安全教育調查問卷》,包含16個題目,重點收集了安全教育的開設情況、在校生接受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各校安全教育的內容、課程的評價方式等數據。本次調查的對象為三年制高職學生,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4800份,調研的范圍包括常州大學、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天津職業大學、南京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大理衛生學校、鎮江高等??茖W校、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10所高職院校。
2.1安全教育的開設情況
目前國內各中小學的安全教育大多采取基于在線學習平臺的一體化教學模式,而中、高等職業院校則相對比較落后,安全教育依然僅處于宣傳階段,大多流于形式不受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更是過于零散,沒有進行頂層設計,無目標、無規范[3]。為了了解安全教育的開設情況,首先調研了各高職院校是否開設安全教育類相關課程以及開設的課程是否納入學分。調查數據顯示,有29.4%的高職院校專門開設了安全教育這門課程,其中有89.9%的將其納入學分。如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于2015年全面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將安全教育納入學校四大通識課程之一,明確提出作為各專業學生的特色選修課,納入學分制行列;而天津職業大學在2015年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之后專門組織相關專家,面對全院學生開設該課程,8課時,0.5學分。由此可見安全教育問題正逐漸被高職院校領導所重視,而將安全教育作為公共必修課,實行“進教材、進課堂、落實學分”將成為今后的發展趨勢。
2.2安全教育實施的途徑
安全教育不是機械、重復的知識傳授,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形式大于內容[4]。根據調查數據,有46.69%的院校通過安全講座的形式展開,其余的通過安全知識宣傳、安全教育課程、安全疏散演習、安全知識測試等方式。這些教學方式大都比較陳舊,作為新時代的90后大學生對此并不感興趣,甚至抱有抵觸情緒,他們更傾向于利用手機、電腦等網絡終端產品接收和了解外界信息。這與問卷調查中“你了解安全常識的主要途徑”的統計數據相一致,有57.46%的同學選擇通過網絡了解和學習知識。目前很多高校開始重視網絡教學平臺的運用,如上海大學專門開發了實驗室安全教育平臺。因此通過“互聯網+”提供一站式服務,將靜態知識傳授轉為智能教育,將是今后安全教學的改革潮流。
2.3安全教育的內容
從課程開設的模塊分析,有47.33%的學生傾向于安全防范技能的學習,42.38%的學生更愿意開拓安全意識,只有10.3%的選擇安全知識的學習,這與高職院校學生的個性特點有一定的關聯。高職學生普遍呈現抽象思維平板化,不傾向于純粹的理論教學,對形象思維的內容更感興趣。因此高職院校在開設此類課程時需要合理安排理論內容和實操環節所占的比例,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課程整體內容的設計。從課程開設的細化內容分析,有41.58%的學生更傾向于學習職場安全知識,31.21%的學生希望進一步學習職場身心健康。這是因為高職高專學生職業崗位目標明確,通常利用兼職和實習來了解自己將來的工作崗位群。在此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黑中介、試用期陷阱、合同陷阱等職場騙局,甚至于遇到傷害事故無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問題,他們更希望提升職場安全能力。然而高職院校往往著眼于傳統公共安全的培養,這與調查結論相偏離。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做好舵手,在課程內容上注重職場核心能力和職場安全素養的培養。
2.4安全教育的評價方式
通過與10所兄弟院校的訪談,有的采取交小論文和課程小結的方式,有的則借助全國大學生安全知識競賽選拔賽考核學生,并由此推選出本年度的參賽人員。這種“一紙定終身”的方式雖然有助于學生短時間速記知識點,但是學習的實效性和持續性較差,也無法達到檢驗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比如關于暑假安全,通常會出“能不能隨便下江河游泳”類似的題目,100%的學生都能選擇正確答案,但是每年的學生溺亡事件還是頻頻發生,因此這種課程評價方式太過單一,存在很大的缺陷。根據本次調查數據分析,學生們確實對這種“填鴨式”的滿堂灌形式相當抵觸,有59.3%的同學更希望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檢閱學習效果,19.95%的同學希望通過課堂參與度來評價,只有極少數的認同試卷測試的方式。這對教育者提出一個很有價值的難題,即如何借助于過程性考核來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和階段性學習成果,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檢驗學生的操作能力。
3安全教育改革與實踐研究
3.1融合職場安全的理念,創建“三層次遞進式”教學過程
高職學生將來面向的是典型工作崗位,如化工操作工、鑄造工、電切削工、鍋爐操作工等,在校期間就應對未來的就業崗位和專業領域有所了解,對作業場所的職業危害因素和現場的安全隱患能夠識別,對不安全因素有所預判。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跟蹤不同產業的發展趨勢和行業動態,調查與分析崗位職業能力,確立“三層次遞進式”的教學體系,第一層次為基本安全能力,著重于社會“大安全”和安全素養的孕育,第二層次為核心安全能力,包括基本操作能力及安全管理能力,第三層次為行業安全能力,體現了“共性+個性”的特征。三個層次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以基本安全能力為基礎,以核心能力培養為平臺,以行業能力為支撐,安全素養貫穿于安全教學的全過程。核,更要為學生提供一個不斷自我完善與提高的機會。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采取三維度的課程評價
3.2著力供給側改革,打造“菜單式”教學模式
安全教學的效果不佳。不同類型、處于不同階段的個體對安全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是不盡相同的[5]。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強化對需求側的需求分析和監管,提升供給側的教學質量和內涵,對安全教育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了系統、科學地頂層設計,將其劃分為通識性課程、專業性課程和行業性課程。借助以MOOC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聘請名師,打造名課程,實現供給側“名師+名課程”的菜單式教學模式。通過個性化的學習和訓練,使學生既能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能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從而迅速地適應新崗位的需求,實現職場的可持續發展。
3.3借助多方力量,實行“知行合一”的教學方式
由于“安全教育”課程的性質和高職學生的個性特點,需要采取“知行合一”的教學方法,融合多方教學資源,達到學中做,做中學,以學促做,才能行之有效[6]。然而實踐中發現高職院校的人員、資金、空間有限,而社會上可以提供的資源相當豐富,如各市、區的消防培訓基地和當地企業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能夠為學生提供實際認知能力與實際動手能力培訓的場所。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打造全國一流的安全實訓基地為載體,利用政府投入機制合作建立了常州民防科普教育館,與常州市建筑施工安全體驗中心建立了友好協作單位,“政行企校”四方深度融合。各下屬二級學院結合院級特色打造仿真式、模擬式和體感式項目,將理論課程和實訓項目進行線上線下的結合,實現安全教育、安全演練、安全工作的同步,實現理實一體化。
3.4基于責任關懷,建立三維度的評價模式
課程的考核僅僅是對學生某一學習階段的考核,更要為學生提供一個不斷自我完善與提高的機會。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采取三維度的課程評價模式,見下表,從安全素養的養成、安全知識的掌握和安全技能的靈活運用三個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課內項目和課外實踐環節考核的側重點不同,設計了不同層次和深度的評價標準。注重團隊間的合作,利用議題討論、課堂發言、競賽活動和期末成果展示會著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不鼓勵“英雄”主義,也杜絕渾水摸魚,建立團隊合作評價機制;強調責任關懷,建立額外加分機制,利用網絡平臺,不定期由教師擬定討論提綱,鼓勵學生留言;注重師生的情感交流,教師及時將課堂小組討論實況照片與同學分享;建立通知學生未完成測驗或作業機制,定期記錄,督促其盡快完成作業。通過這種評價模式,不僅使學生得到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也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地提升和進步。
4結束語
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高職院校的安全教育已逐步由通識教育轉為職場安全教育。通過融合社會、政府和企業多方力量,滿足大學生的生活安全和從業安全的需求,使安全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韋慶辛.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9):67-71
[2]紀兆東.新時期高職院校安全教育的踐行及其對策[J].職教通訊,2015,(23):70-73
[3]馬偉寧.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實踐與教學改革探析[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23):119-122
[4]季志.全媒體時代大學生安全教育微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35):127-131
[5]田茂,李聰影.美國中小學安全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