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0: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教師專業化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第一是大學教師專業化是個動態的過程,它是指大學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教授大學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為一個良好的大學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這一發展過程的實現強調大學教師自身主動的學習和努力,同時,良好外部環境的創設也是大學教師專業成長必不可少的條件。
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具有相應的在大學教學實際教學能力。這是專業化最基本的能力。(2)具有教學設計的獨創性,能有效地組織大學課堂教學。+-(3)能在大學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思、總結和開展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大學教師職業專業化既是一種認識,更是一個奮斗過程,既是一種職業資格的認定,更是一個終身學習、不斷更新的自覺追求。
二、大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本途徑
(一)樹立大學教師專業化的新理念,關注大學教師教育信念、專業精神的培養。大學教師專業化首先要轉變教育思想,要讓教師及整個社會認識到大學教師是種專門的職業,應該具備專業的知識。改變社會對教師職業具有一定替代性或是準專業化等模糊看法,要認識到大學教師是個專門職業,大學教師職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作為教師專業化理論內涵的組成之一,大學教師的教育信念反映的是大學教師對教育、學生以及學習等的基本看法,形成之后,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教育信念在大學教師專業結構中位于較高層次,它統攝大學教師專業結構的其他方面。因此,應該對大學教師進行信念和信仰教育。要自始至終把教師作為一個富有生命力的人來看待,強調教師自我生命活力的體驗和專業滿足感,增強對教師專業內在的、執著的熱愛之情,這樣才能將情感內化,形成穩定的個人品質和正確的教育信仰。
(二)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的訓練,突出大學教師專業化的特色。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訓練在大學教師專業發展中發揮著先導作用。大學教師的知識應該是雙重性的,應是專業知識和教育知識的統一。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大學教師要求既有深厚的學科專業知識,又該通曉教育科學知識,了解教育規律,掌握大學教學技能,避免只會專業知識不會教授知識的情況發生。據說在一所高校,校長聘用了北京某名牌大學的博士來任教。這博士在授課過程中,不太注意教學方法,學生給他提了些建議,后來校長找他談話時,他還說:這些學生是什么水平?難道我堂堂一名牌博士還教不了他們?在很多大學,教師都是只顧自己搞科學研究和忽視大學教學能力培養的,加上很多大學在招聘教師時把學歷作為唯一條件,這就導致很多大學老師有很淵博的知識卻沒法傳授給學生。雖也有些教育學知識在現實中卻不會運用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大學教師應該加強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的訓練,加強自己的大學從教能力,實現學科專業水平與教育專業水平的同步提升。
(三)建立大學教師專業標準,實行嚴格的大學教師資格評定制度。大學教師專業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建立嚴格的大學教師教育資格認定制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盡快制定出臺《大學教師教育機構認定制度》、《大學教師教育水平等級評估制度》、《大學教師業務評定制度》等,并在省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設立專門的大學教師教育資格認定機構來研究和制定大學教師資格標準,負責對高校教師進行資格認定。大學教師資格認定工作要堅持高標準,通過全面考核,成績合格,具備大學教師資格,有教大學的能力,具有大學教師職業道德的人才能加入到大學隊伍中來。因此,要提高大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師范院校和各高校本身不僅要重視新教師培養,還要高度重視大學教師的職后培訓。要根據大學教師職業特點和教師專業發展各階段的不同要求,全程規劃和總體設計職前培養、新教師崗前培訓和職后培訓的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和規格、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評價體系等各個方面,使其前后連貫,相互溝通,有機銜接,實現大學教師教育的一體化。
(四)培養大學教師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專業自主性。自主學習又稱自律性學習,是相對于他律性而言的。其基本含義是學習者對學習的進程進行有效的控制,充分發揮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自主學習是大學教師專業化的基本條件。柏拉圖說過:“凡是自動的才是動的初始。”真正優秀的大學教師都具有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意識,能反思、能調整、有靈性、能適應,具有較強的自我更新能力和轉識成智的能力。獨立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意識對大學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要大力提倡培植大學教師成長的自我教育意識,使廣大教師能不斷地主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不斷自我調整、自我構建,從而獲得持續不斷的專業成長。21世紀的大學教師除了掌握自己學科的內容和必要的教育技能技巧外,還必須有一種"擴展的專業特性"。包括:有對自己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的質疑和探討,以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有研究自己教學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實踐中對理論進行質疑和檢驗的意向;有準備接受其他的教師來觀察他的教學并就此直接或間接地與他進行坦率而真誠的討論。另外大學教師必須樹立科學創新意識,要不斷進行反思,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是提高大學教師職業道德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應該經常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反省,對不符合規范的行為和思想進行嚴肅的批評和及時的糾正。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和新舊教育思想觀念的沖突下,及時地進行自我剖析、開展自我批評,是消除各種消極影響和自覺凈化道德品質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教師“專業化”:理念、制度、課題[J].教育研究,2001(12).
[2]王志林,沈琪芳.論教師自我教育意識[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2)
[3]劉珊慧,周國平.高等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
[4]趙萍.關于教師職業專業化問題的幾點探討[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5)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師激勵;專業成長激勵
“激勵”一詞最早起源于《史記·范唯蔡澤列傳》“欲以激勵應侯”,意為激發砒勵,促人振奮。西方管理心理學則將激勵解釋為“指引個體產生明確的目標指向行為的內在動力。”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對職工的激勵研究中發現一股情況下,職工的能力可發揮20%一30%,而受到充分激勵后,其能力可發揮80%一90%。其中50%一60%是激勵的作用所致。這說明激勵可以有效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激勵是現代社會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它能使人們的態度和行為朝著組織希望的目標前進。其主旨便是調動人的積橛}生,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因此,如何完善激勵機制,有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眭,也就成了一個倍受重視的課題。
高校教師作為知識型人才,擁有大量的知識資本,被看做是高等院校的一種極具競爭力的核心人力資源,可以說其學術水平和工作效能直接決定了大學的競爭力。那么,如何有效對高校教師進行激勵,使其充分發揮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極具戰略意義的。與其他職業相比,高校教師有其自身群體的特殊性,他們是一個高學歷、高學識的群體,其需要具有相對隱蔽性,同時也存在著個體差異性和環境影響的多樣性:實踐中對高校教師的激勵較為困難。著名知識管理專家瑪漢·坦姆仆在實證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四個主要激勵因素:“個體成長”、“工作自主”、“業務成就”和“金錢財富”。這些因素在實踐中所起的激勵作用分別個體成長占33.74%,工作自主占30.51%,業務成就占28.69%,金錢財富占7.6%。這說明,對于知識型人才,個體成長因素對其更具有激勵作用。因此,對高校教師采用一些促進其專業成長的激勵措施,會更有實踐意義。
一、基于教師專業成長激勵的具體措施
1、專業培訓
高校教師所從事的是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智力型行業,他們有較強的學習傾向,為了適應專業領域的不斷發展,他們亦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以增加自己的專業資本,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因此,對在職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是教師自身發展需要且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十分有效的激勵方式。學校可以設置專門機構來組織教師的專業訓練,把提高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作為其工作重點,對教師實施各種形式的培訓。如定期聘請專家進行講座或研討會搜集最新的教育教學成果提供給教組織學習班對教師進行外語和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等。另外,對有不同層次需求的教師還可以逐級分層進行培訓。對于剛進入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可以對其進行系統的崗前培對于在崗時間較長且近幾年沒有外出求學經歷的教師可以安排出去訪學和進修對于有志于學習深造的教師可以鼓勵其在職讀研湊豫對于全校教師依據其不同情況盡可能多的提供國內外學術交流學習的機會等。
2、學術休假
學術休假是保證學校教學科研質量的一項有益舉措。教師在休假期間,不承擔教學任務,但依然享受全額工資和各項福利待遇,目的在于確保教師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諸如出書、研究、或短期專業學習等學術活動中。這種學術休假制度是同外大學常用的一項重要的旨在提高教師科研水平的激勵政策。在美國和加拿大等高等學校,教師在一所學校連續工作6年以上者,便可享受一次學術休假,用于進行學術方面的活動。例如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學校規定每一個終身教授在為學校全職服務滿6年以后,可以申請最長l2個月的帶薪學術休假。休假期間教師獲得全額工資,同時學校繼續為員T繳納各項保險和福利費用。在俄羅斯高校,教師每5年中有半年的學術休假,休假期間教師的一切待遇不變,教師在學術休假期間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或著書立說,或到校外進修。教師在學術休假后要向本學院院長做休假情況匯報,另外還要在全院大會上匯報自己的學術收獲。完整的學術休假制度對于學校和教師是一項確保雙贏的激勵措施,一方而叮以保證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學術活動中,有效提高自身的學術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保證了高校擁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3、觀摩研討
觀摩研討是教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相互切磋、合作,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以提高業務能力的教學活動,也是一項有利于教師的持續培訓和專業成長的有效激勵措施。教育實踐中的觀摩研討存在一定的弊端,并不以教師專業發展為取向,而以考核為目標,缺乏對教師本身課堂行為中肯的評價和合理建議,使這種激勵形式蒙上了一層功利色彩,受到大多數教師心理上的排斥,削弱了其應有激勵效能。在教育實踐中,為完善觀摩研討這種有效的激勵機制,真正發揮出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業務水平提高的作用,學校要摒棄觀摩研討是以考核為目的的觀念,建立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標的取向,盡力營造同事互助的氛圍,想方設法開展教師喜聞樂見的、靈活多樣的觀摩研討活動,促使教師能夠相互溝通和理解,在不斷的教研切磋中使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水平持續地發展和成長,達到有效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目的,真正發揮觀摩研討的激勵作用。
4、提高工作自
高校教師是知識型的工作者,是富于智慧的高智商高能力的群體,他們有著較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更喜歡寬松自主的工作環境,比較排斥過多的條框限制和過分約束,而是傾向于在工作中進行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強調工作自主對他們高校教師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激勵因素。例如加拿大高校就很少去規定工作紀律、工作規范等約束措施。管理者認為,必須充分激發教師的自我約束力,只有在教師自我約束機制已經形成后,學校在管理中給教師的“自由度”越大,教師的自我約束力越強。反之,如果對教師約束過多,會大大打擊教師T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教育實踐中管理者要適當放權,賦予教師更多的工作自和白南度,給教師創造一個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臺。把工作的自交給教師,放手讓教師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獨立地處理問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二、專業成長激勵機制的心理效能
1、滿足教師自我發展的需要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揭示了每個人都具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阿爾德弗的ERG理論也強調人有成長的需要即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渴望著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得以提升和外化,希望塑造成自己理想自我勾勒的完美形象,有能力迎接更大的挑戰,完成更高要求的任務,使自己的潛能在現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成就能夠成就的一切,并從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成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在知識更新速度不斷飛漲的今天,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高校教師為了更好的適應當前的形勢,這種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而上述幾項基于專業發展的激勵措施恰恰能很好地滿足教師發展提升的需要。專業培訓、學術休假和觀摩研討等策略皆可以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教師自身的學術能力和水平,實現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愿望。
2、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個體對其能否勝任某一行為的能力的自我推測,是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獲取特定目標的活動的能力的信念,是個體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動中的具體體現。自我效能感決定著人們將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礙或不愉快的經歷時將堅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強,其努力程度越高,越能夠堅持下去。當遭遇困難時,那些對自身能力持懷疑態度的人會放松甚至完全放棄努力,而具有很強自我效能感的人則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戰。自我效能感越強,個體設定的目標就越具有挑戰性,其成就動機也越高。自我效能感強的人往往把行為的成功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為的失敗歸因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
自我價值感(self-esteem或self-worth)是個體對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納的心理傾向。是個體對自身的重要性價值的主觀感受,它反映一個人對自己的悅納程度。研究結果表明,高自我價值感者對自己的悅納程度較高,認為自己重要、有價值,因而成就動機水平也高,勇于接受挑戰。低自我價值感者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對失敗的恐懼勝過對成功的希望,心理素質水平較低。
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的提高都與自身的成敗體驗直接相關的,成功體驗越多的人,其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就越高。專業成長激勵激勵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師的工作參與意識與主人翁責任感,從而促使其在教育實踐中獲得更多地信心和成功的體驗,進而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激起自己更高的工作期望和工作熱情。
3、有助于緩解教師心理壓力
近年來,知識分子的健康狀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有調查顯示,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僅為58歲,比普通人平均壽命少10歲。而且知識層次越高的人群,其健康狀態越差。中國社科院的《2006年人才藍皮書》認為7成知識分子走在“過勞死”邊緣。過勞死的人群大多集中在科研單位、大專院校、新聞媒體等高級知識分子聚集的部門。同時亞健康狀態也是當前高級知識分子的另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亞健康的一個主要表現便是職員的職業枯竭和職業倦怠。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許燕認為,職業枯竭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身心疲憊的一種狀態。目前這種亞健康狀態也成為高校教師所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
造成過勞死和職業枯竭等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知識分子長期從事著繁重的腦力勞動、承受著精神上的壓力、生活方式單一以及缺乏必要的運動鍛煉等因素造成的。隨著高校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校教師所面臨的競爭和壓力也越來越大,終日為晉升、教學、科研、著書、寫論文等等眾多的工作任務疲于奔命。致使健康狀況出現透支。而專業培訓和學術休假則可以將教師從單調而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安心而有計劃地進行學習和研究,放松身心,從而有效緩解了教師的精神壓力,同時在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以后也能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關鍵詞:音樂教師自主發展
伴隨新一輪基礎音樂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人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音樂課程改革的成敗歸根結底將取決于音樂教師,因為教師是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轉化者。但是在教師的發展問題上,有較多的人認為音樂教師的發展是在于外部力量,如音樂師范學校、職后培訓機構等,忽略了教師的“育己”問題。筆者認為,在當今弘揚人文精神、注重人性提升的時代,人們應該將關注的目光轉向音樂教師的自主發展,探討教師主體價值的實現,這才是音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一、音樂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內涵
音樂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是指在沒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體意識的前提下,來自教師個體的、內在的發展意識和動力。通過教師自我反思、自我研究設計,使自己的音樂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音樂文化底蘊拓寬加厚,從而不斷地向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以實現自我價值為最終目的。從教育學意義上來看,音樂教師專業的自主發展,是提升教師素質的要求,是一種輔助的機制。音樂教師專業的自主發展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思想,目標直接指向音樂教師專業發展。
二、音樂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理論基礎
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關注教師自覺主動的發展過程,有其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1.哲學基礎
哲學詳盡地闡釋了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質。動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而人則不同,人不但有思想意識,能認識和改造世界,成為世界的主宰者,而且還有自我意識,能把自身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并不斷地完善自身。因此,人能成為“主體”,掌握自己的命運,成為自己的主人。在實踐活動中,人能通過理性的思考,實現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與自我發展。哲學理論告訴我們,自主性是人的本質特征。所以音樂教師專業發展首先應遵循人的發展規律,使其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使專業發展成為可能。
2.心理學基礎
現代心理學把學習者認識到并形成如何控制認知學習這一心理機制,稱為元認知。這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即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音樂教師作為相對成熟的個體,往往具有確定的自我概念、較明確的自我意識,為其自主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認知基礎。按照成人的特點,教師的元認知已可以達到內控和自動化,教師則多能自覺靈活地運用元認知策略,對自己的情緒、興趣做出有目的的調控,使注意力維持在一定的活動上,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活動進程,這一心理學基礎使得音樂教師專業的自主發展成為可能。但同時,音樂教師的元認知水平又因年齡及個體的變化而具有差異性,所以音樂教師專業發展根據教師不同的元認知水平,采用自主發展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音樂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重要意義
1.是新一輪基礎音樂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
新一輪基礎音樂課程改革對音樂教師的期望和要求,把教師推向了一個新的層面。希望他們既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教育知識的教育家,同時又是具有突出音樂能力的音樂家、具有豐富音樂知識的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
同時,《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音樂新課程的實施,對于音樂教師的培養、培訓模式提出了挑戰性課題。按現行教學計劃(大綱)培養出來的音樂專業的學生,在教育理念、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方面,都難以完全適應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四個教學領域的教學要求。①擁有專業自主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的音樂教師應及時地發現自己的不足,主動地彌補和提高,給自己定下合適的目標,并不斷地反思自己的音樂教學和自己成長的過程,努力促進自己更快地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成為合格的音樂教師。
2.是音樂教師個體發展的實踐需要
音樂教育面對的是人的世界,是情感與情感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撞擊的過程。音樂教師在對別人奉獻的同時,其自身也應該求得一種豐富的體驗、一種自我滿足。同時音樂教師個體間也是具有差異性的。對于音樂教師來說,由于他們的生活背景、性格特點、認知風格、文化水平等諸多因素的不同,音樂教師對音樂的體驗、感受和理解也是不同的。音樂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能使教師根據自己的基礎、興趣和需要,自主地確定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使不同的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展現出其獨特的個性特點與教學風格,使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差異性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3.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必然要求
音樂教育改革,主張通過音樂教師的愛心鼓勵、啟發誘導,讓學生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等途徑來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與求異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觀念與創造能力,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個性及潛能,變“學會音樂”為“會學音樂”,把音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索學習,已經成為音樂教育中的首要課題。“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的精神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
音樂教師專業自主發展不僅是新一輪基礎音樂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而且是音樂教師個體發展的實踐需要,更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對音樂教師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音樂課程改革背景下,音樂教師專業上的自主發展意義重大而且深遠。
注釋:
①王安國主編《從實踐到決策》,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頁。
②葉瀾等著《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頁。
參考文獻:
[1]王安國、吳斌主編《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鐘啟泉著《音樂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蒲蕊著《當代學校自主發展——理論與策略》,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孫龍存《成人的元認知特點及其對成人學習的作用》,原載于《北京成人教育》。
(一)研究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教師正是這有組織教育起點上的組織者、實施者。“教育質量的提升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需要很多人尤其是教師做出艱巨的努力。教育質量的核心是教師,最關鍵的支撐是教師”。[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在農村學前教育受到空前廣泛關注的背景下,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成為保證農村幼教質量的重要基礎,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當前有關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非常豐富,但更多地集中在偏遠貧困地區,而經濟發展相對比較發達地區的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如何?這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議題。江蘇是一個經濟發展相對比較發達的省份,本研究以蘇中某縣為例,對該地區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調查,其研究結果亦是對當前研究的補充。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江蘇省中部某縣的幼兒教師為研究對象,一方面由于該縣隸屬于江蘇省一直素有“教育之鄉”美譽的地級市。該縣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在蘇中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近年來該縣在國家對學前教育重視的大背景下,大力發展學前事業,制定了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劃(2011年-2015年)。近五年來該地區學前教育的質量到底如何?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學前教育的質量。
(三)研究工具
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實際上是幼兒教師在其專業生涯中,習得幼兒教學的專門知識與技能、內化幼教專業規范、形成幼教專業精神、表現專業自主性并實現專業責任的歷程。[2]本研究結合教師專業素質結構的劃分和當地的實際情況,[3]編制了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第一部分,農村幼兒教師的基本情況及生存狀態;第二部分,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狀況,包括專業精神、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教師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其中專業精神包括教師的職業認同、職業滿意度和職業理想,專業知識和技能包括專業理論知識、文化知識、教學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能力、科研能力等;第三部分,農村幼兒教師培訓狀況,即促進其專業發展的途徑。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該縣進行調查,并對其中一名園長和5名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共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297份,回收率為92.8%。問卷結果以SPSSforwindow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發現與討論
(一)農村幼兒教師基本情況描述
1.該地區幼兒教師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6至35歲,占到近一半,36歲以上的教師達27.1%。各個教齡階段教師比例基本成均勻分布,新老教師互相學習、共同發展,處于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2.該縣農村幼兒教師的學歷層次主要集中在大專層次,27.8%的教師通過進修學習已經取得本科學歷,其中有4名教師是第一學歷,這一變化是可喜的。由此反映出,當地農村幼兒教師越來越意識到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并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素養。3.83.5%的教師畢業于學前教育專業并擁有幼兒教師資格證,這一結果表明該縣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性已經達到一個相對比較高的水平。4.在職稱評定方面,有51.5%的教師目前沒有職稱,這意味著一些教師在工作多年后還是保持原狀,個人發展成果不是很明顯。另外,58.8%的教師沒有事業編制,在與園長的訪談中了解到:“每年的編制太有限了,一些老教師工作了十幾年仍然沒有編制。但是這兩年我們明顯感覺到國家的重視,近年我們縣每年增加20~30個幼兒教師的事業編制,雖然杯水車薪,但也使我們一線教師看到了希望。”
(二)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分析
1.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精神
專業精神是教師專業活動和行為的動力系統,它涉及教師的專業理想、對教師專業的熱愛程度、對工作的積極性、相應的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等。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區絕大部分幼兒教師對該職業持滿意態度,其中“滿意”占28.9%,“基本滿意”占48.5%。另外,還有21.6%的教師“不太滿意”。面對如果可以再次選擇職業的問題,25.8%的教師表示執著追求,繼續從事這一職業;33%的教師認為還是當教師好;23.7%考慮從事別的職業但不急切;16.5%的教師表示有機會一定換,不再當教師;1%的教師表示現在就急于換。雖有一半以上的教師會繼續從事該職業,但是40%的幼兒教師還是希望能夠從事別的職業。如果這種狀況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改善,將不利于整個農村幼兒教師隊伍的穩定,更不利于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來自于幼兒教師工作時間、壓力與其報酬之間的懸殊差距,導致他們嚴重的心理不平衡。42.3%的幼兒教師表示工作經常占用業余時間,累計高達97.9%的教師都表示工作會或多或少地占用業余時間。50.5%的教師認為幼兒教師工作壓力比較大,另26.8%的教師則認為壓力非常之大,即累計高達96.9%的教師認為該工作存在或大或小的壓力。那么,在工作占用如此之多業余時間,存在如此之大壓力的同時其報酬又是如何?調查發現,34%的幼兒教師月收入(包括工資、補貼)在800~1000元之間,25%的教師月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因此,工作量大報酬低導致81.4%的教師對其所得報酬與工作量產生或多或少的不滿。這將不利于幼兒教師專業熱情的提升,長此以往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不利于其專業發展。另外,在對教學工作的創造熱情的相關選項中,有44.3%的教師表示總是充滿創造的激情,28.9%的教師在任教的前三年有創造熱情,后來就比較平淡,還有25.8%的教師則認為該工作是相對定型的,比較機械。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農村幼兒教師對該職業缺乏創造的熱情。考察其原因,還是與農村幼兒教師的生存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壓力大、收入低、閑暇時間少,使得許多教師無力去創造,更缺乏創造的激情。因此,教育主管部門要努力為教師們“減負”,給予適當的空間和時間,營造學習和創造的氛圍,鼓勵幼兒教師積極開展創新教學,為學前教育的發展帶來生機。
2.農村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
在選擇教學內容時,84.5%的幼兒教師能夠以《綱要》為標準,以教材內容為參考,結合幼兒實際水平及其生活的環境設計教學內容,9.3%的教師認為只要實現課程目標,可根據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重新調整或自行編制。在組織教學過程中,63.9%的教師做到經常設置教學情境,其余教師也能夠有時或偶爾設置教學情境。當幼兒興趣與活動沖突時,64.9%的教師會設法吸引幼兒注意力,選擇適合幼兒特點的方法開展活動,而32%的教師會調整計劃,以幼兒為本,做到“心中存有大目標,及時調整小目標”,組織開展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雖然比例只有32%,卻非常難能可貴。由此可見,自《綱要》頒布以來,特別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布以來,農村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更新,不是停留在過去嚴格按照計劃、教材來安排教學內容,也不完全像過去農村幼兒教育中最常見的“小學化”的教育方式,他們開始關注幼兒的心理特點,幼兒學習方式的特殊性,重視活動情境的創設,在教育教學中更關注幼兒的興趣。
3.農村幼兒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
自我專業發展意識是指教師為了獲得自身專業發展而自覺調整、完善自身教育理念與行為的意識,即教師對自身發展的反省認知。這是決定教師發展速度快慢和水平,促進教師發展的重要因素。調查發現,幼兒教師對其專業發展滿意度表現為:“滿意”占9.3%,“基本滿意”占64.9%,即75%的教師對專業發展是比較滿意的,但也有25%的教師表示“不太清楚”或“不太滿意”。99%的教師愿意提高自身專業發展水平。對于自身專業發展規劃,22.7%的教師目標明確,68%的教師有一定思考,即高達90.7%的幼兒教師對其發展是有思考的,只有10%左右的教師表示很少考慮或從沒想過。幼兒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有利于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調查顯示,54.6%的農村幼兒教師表示經常反思,以改進教育教學方法,41.2%表示有時反思。他們更多采用課后寫反思和與同事討論這兩種方式,找到自己教育教學中的不足,追尋更好的教育教學方式。這一結果同樣非常令人欣慰,農村教師已經不再是停留在傳統的自由發展狀態中的“教書匠”或“保姆式”的教師,他們也像城市的教師一樣,追求自我專業發展,為了獲得自身專業發展而自覺調整、完善自身教育理念與行為,自我專業發展意識明顯增強。
4.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專業知識指系統的學科專業知識,廣博的普通文化知識,豐富的課堂情境知識。專業技能則包括各方面的能力,即教學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教研能力等。調查結果顯示:59.8%的幼兒教師認為現有知識是能滿足幼兒活動需要的,也有40%的教師認為自身知識不太滿足需要。其中,教育科研和教育技術的知識是幼兒教師認為自身比較缺乏的兩大類知識。從調查中,我們看到高達61.9%的教師意識到教育科研的重要,這對于農村幼兒教育的發展來說是一個良好的信號,農村幼兒教師的視野已不僅僅局限在教學中而是擴展到教育科研;不僅僅滿足傳統的教學形式,更關注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這些都足以說明他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專業發展、關注兒童的發展,不再滿足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角色,對自身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換言之,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幼兒教師的角色意識也已經在農村教師身上蘇醒。
5.農村幼兒教師培訓狀況
農村幼兒教師與城市的教師一樣,他們也渴望通過各種培訓與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為滿足廣大農村教師的需求,各種培訓方式應運而生。調查中教師們提到的他們曾經參與的培訓方式有:閱讀理論資料(75.3%)、聽專家報告(54.6%)、學歷培訓(43.3%)、校內交流(42.3%)、網絡(39.2%)、短期脫產(6.2%)。可見,現代農村幼兒教師培訓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這一新興的培訓方式也占到一定的比重。農村幼兒教育的現代化進程也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是,農村幼兒教師的培訓狀況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如有78.4%的教師表示培訓機會太少,甚至有4.1%的教師表示沒有培訓機會。雖然國家與地方政府開展了不少的培訓,也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強農村幼兒教師的培訓,但是僧多粥少,農村幼兒教師的數量巨大,還是不能滿足農村幼兒教師的接受培訓需求。另外,有83.5%的教師表示培訓內容單調,多集中在專業知識和思想觀念上,而他們更希望多一些教科研的方法、現代教育技術以及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在培訓費用支付方式方面,完全自理占42.3%,幼兒園承擔一部分占29.9%,幼兒園負責全部費用占20.6%。調查中,不少農村幼兒教師表示,希望政府能給予更多的經費支持。另外培訓費用太貴(33%)、教學任務緊張(25.8%)、信息不靈通(8.2%)等也成為造成培訓困難的因素。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總體狀況良好(1)蘇中地區幼兒教師專業化程度相對較高。抽樣地區各個教齡階段幼兒教師比例基本成均勻分布,學歷層次主要集中在大專學歷,且基本都是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并擁有幼兒教師資格證書,這一結果表明蘇中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比較高。(2)《綱要》頒布以來,農村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不再停留在過去嚴格按照計劃、教材來安排教學內容,教育方式方法也有了較大改變,過去農村幼兒教育中最常見的完全“小學化”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漸減少,農村幼兒教師開始關注幼兒的心理特點,幼兒學習的特殊性,重視活動情境的創設,在教育教學中更關注幼兒的興趣。(3)幼兒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增強。幾乎所有被調查的教師希望提高自身專業發展水平,同時高達90%的幼兒教師對其專業發展規劃是有思考的,有的目標已很明確;90%以上的幼兒教師能做到對自我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努力提高其教學水平,促進自身發展。(4)幼兒教師接受培訓的方式呈現多樣性,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是培訓機會不多,培訓內容單調。2.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問題(1)農村幼兒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令人擔憂。抽樣地區有一半以上的農村幼兒教師目前既沒有正式編制,也不具備職稱評定的機會和條件。這部分教師由于工作的不穩定,使他們不僅不能同工同酬,甚至也無法享受醫療及養老等各類福利,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此問題不解決將不利于幼兒教師隊伍的穩定。(2)工作時間、壓力與其報酬不能成正比,差距懸殊。工作壓力的大小影響著教師對其生存狀態的滿意度。調查顯示,90%的教師表示工作會占用業余時間且有壓力。尤其是鄉村幼兒園班級人數多、教師少,他們同時承擔保育和教育工作,繁重的任務及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產生了較大壓力。近半數的教師對收入不滿意或不太滿意,工作時間、壓力與薪酬的差距懸殊降低了農村教師的工作責任感和職業幸福感。低幸福感、弱責任感的狀態不利于這些教師的專業發展。(3)專業發展機會不多,科研素質還需加強。該地區農村幼兒教師有著較強專業發展意愿,九成以上的教師都對自己的專業成長有一定的或者明確的規劃,但是苦于培訓機會少、經費太貴、教學任務繁重等因素影響了專業發展的規劃。教學任務繁重、缺乏科研素質、教學研究理論掌握不夠這三大因素成為影響該地區幼兒教師開展教研工作的主要因素。
(二)建議
1.幼兒教師應增強自我專業發展意識柏拉圖說過:“凡是自動的才是動的初始。”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應該是自主的、能動的,教師只有自我意識到專業發展的重要性,才會自覺地采取相應的促進自我發展的措施,從而不斷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價值、獲得專業滿足感、逐步實現人生目標。所以,農村幼兒教師應真正意識到新形勢下幼兒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教師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努力抓住各種機會,通過不同的途徑鍛煉自身,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歷,服從上級安排被動地去發展。最后,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克服困難,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的專業素養,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2.幼兒園重視并加強培訓,擴大學習范圍,建立以骨干教師為核心的培訓網絡農村幼兒園應意識到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擴大教師專業學習的范圍,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1)完善幼兒園的教師考評制度,真正發揮其作用,而不是如部分教師認為的只是“走過程,沒有多大幫助或者是說不清”。(2)制定相應的規章,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教師通過園本教研、外出學習等方式,建立以骨干教師為核心的培訓網絡,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同時為外出學習的教師提供一定的經費補貼。(3)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與競賽,為教師創設一個平等、寬容、和諧的精神環境,進而提高集體凝聚力,使教師產生對幼兒園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提升教師的教學探索熱情、創造熱情,為學前教育的發展帶來生機。(4)加大在職培養的力度,與當地的師范院校合作,鼓勵教師參與學校的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補償教育等,豐富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
3.政府加強對農村學前教育的管理,制定相應政策,增加對農村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1)增加對農村學前教育的投入比例,穩定教育經費的來源,改善農村幼兒園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幼兒教師工資待遇,讓其能安心從事教學工作。(2)政府對農村學前教育應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根據當地情況適當增加農村幼兒教師編制和職稱評定的機會,保證學前教育與義務教育的公平、城市與農村學前教育的公平。(3)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制定相應政策,嚴格規定農村幼兒園不同年齡班級的幼兒人數及師資配備,將教師工作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避免幼兒園隨意延長教師的工作時間,切實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4)建立長效、科學的管理機制。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的培訓不僅是時段性的,還要注重連續性和周期性;同時兼顧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教師的需要,促進農村幼兒教師的整體專業發展。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既要進行專業英語學習,還要能夠對幼兒進行英語啟蒙,培養幼兒的英語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等。這些表明他們必須具備相應的英語能力,如,地道的語音語調、英語兒歌、幼兒園常用英語、英語游戲設計和幼兒英語教學法等。這對學前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也必須具備地道的英語語音語調、英語兒歌教學能力、幼兒園常用英語教學、英語游戲設計和幼兒英語教學法,運用相關的英語教學法進行專業英語的教學。
二、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師專業化培養
教師的專業化指的是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身學習,逐步習得教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并在教育專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教師專業化是一個過程,遵循一定的成長規律。
(一)職前教育
職前教育指在從事崗位工作之前所進行的學校教育,在大學或者相應的機構接受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的教育,學習基本的教學技能,進行初步訓練,具備教師的初步品質,為從事教師職業打下基礎。職前教育主要完成基礎教育,專業知識和初步的實踐知識。目前我國的職前教育一般是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階段來實現。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將來從事學前教育專業英語的教師要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專業英語知識,具備標準的語音面貌,掌握英語教學法,初步形成教師品質。
(二)崗前培訓
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師的崗前培訓階段和其他學科專業的崗前培訓階段相似,都是要強化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職業意識,并進一步學習職業道德、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掌握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并明確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提高從業者的職業意識,讓其快速進入角色,適應崗位要求和工作紀律規定。一般來講,從事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的師資來源主要有師范院校畢業的研究生、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畢業的本科生以及綜合性院校畢業的學生,還有在學前機構工作過的教師。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及師范院校畢業的新教師在職前教育階段都基本掌握了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并具有初步的實踐經驗。但綜合類院校畢業的新教師在職前教育階段由于學科原因和院校課程設置差異,一般沒有較系統的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也沒有進行相關的教學實踐體驗。職業師范院校的從教人員,有著相對成熟的學前教育機構的一線經驗,卻在專業基礎知識方面相對匱乏。以上三種教師要分別采用不同的崗前培訓。前兩種新教師缺乏教學實踐經驗,缺少教學實踐的基本技能,對其重點培養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對第三類新教師的崗前培訓則突出強化其專業基礎理論知識。
(三)入職教育
入職教育在新教師入職初期角色轉換和適應階段進行。此時可采取“老帶新”、“傳幫帶”的形式進行。對新教師的入職教育,通常由經驗豐富的教師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這種導師制的指導訓練讓新教師更好更快地適應新角色,真正幫助新教師解決“入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目前,“老帶新”的做法在國內各大高校較為流行,效果良好,它可以使新教師較快成熟成長,更好地適應新的崗位角色,獲得輕松愉快的入職體驗。在“傳幫帶”的過程中,老教師要善于發現新教師教學工作中的優點和亮點,幫助新教師分析自己教學方法方式的利弊,引導其分析問題成因。通過相互聽課及課后討論分享教學體驗和經驗教訓。還要因人而異,靈活指導新教師的教學實踐。老教師也要不斷自我充電,加強學習,彌補知識缺口,擴充知識庫,以獲得更飽滿的精神和信心。另外,老教師要利用信息手段,為新教師提供網絡資源,供新教師學習參考,并聽取新教師的學習報告,給予評價或指點。
(四)在職教育
一、現狀分析
為使調查結果客觀、真實,具有代表性,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有針對性地調查了區內不同層面的學校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二是對全區1600余名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知識(小學數學教材的知識)、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理解情況組織了統一考試,將教師專業水平的外顯現象進行了如下的歸納分析。
(一)值得肯定的成績
1.教師的繼續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一是全區小學數學教師1600余人均以取得中師以上學歷,其中取得專科及本科的共有1395人,占84.7%,達到了義務教育對小學數學教師的學歷要求。二是近幾年培養了市、區和校級骨干教師343人,占21%。三是小學數學教師都參加了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培訓。
2.教師的教育觀念有所更新,業務素質有較大提高。圍繞新課程的學習貫徹實施,小學數學教師在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深入的實踐與探索。一是教學目標注意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目標的整合,從調查的課例中可以看到,教師在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合作交流的意識有所增強;二是教學方式上教師正努力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開始注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三是優化了教學手段,從課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一些教師的課件設計巧妙、形象生動,充分展示了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豐富了課的內容,真正體現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二)問題及成因
1.問題
盡管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從整體看,我區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師的要求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問題一:專業素養不強。我區小學數學教師雖然都達到了學歷要求,但絕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都是非數學專業的專、本科學歷,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蘊和數學素養。從教師專業水平考試的試卷反映出:一是一些教師對小學數學教材上的一些基礎知識都未完全掌握。如,涉及“三角形的分類”、“梯形的面積計算”、“運算定律”等一些基礎題都不會解答,不及格的占17.3%。二是部分教師缺乏空間想象能力。如“一個正方體它的高增加5厘米變為長方體后,表面積增加240平方厘米。若把這個正方體削成最大的圓錐體,削去部分的體積大約是多少立方厘米?”該題錯誤率達到86.3%;三是部分教師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專業水平考試其中“解決問題”共5個題,抽樣分析的200份試卷,失分率占64.7%。教師數學素養方面反映出的問題,從調查的課例中也可以看出,好課和較好的課不到20%,就是一些展示課,盡管課堂上都比較重視學生的參與,也注意課堂氣氛的營造以顯示學生思維的活躍。但是聽完之后,總感覺缺少一種讓人回味的東西,缺少一種厚重感,究其問題原因,主要是教師本身的功底不夠扎實和缺少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
問題二:教師對課標和教材的理解不深透。數學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缺少深入的學習研究,把握不準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及特點,不能很好理解教材,處理教材。一是教學目標定位不準,不能準確反映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的預期效果,對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的目標不能很好整合,忽視育人功能;二是片面理解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不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無論什么數學問題都一味地讓學生去探究發現;三是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教學時什么問題都要創設生活情景,都讓學生以生活經驗為起點學習數學,片面認為只有生活中的數學或者經過“生活化”的數學才是有價值的數學,把聯系生活與數學本質對立起來,數學課沒有數學味。
問題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強。一是課堂教學內容密度不夠,很多人把一節課的內容上了二節課,再有課堂練習題量也不夠,本該在課堂上完成的一些練習題,很多安排在課外去完成;二是一些教師教學中缺乏充分、有效啟動學生思維活動的方法和措施。課堂上教師講解多,學生思考少;一問一答多,合作交流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一些教師教學中遇到疑難問題,只是通過和個別優生的交流來解決,忽視了多數學生的思考;一些教師缺乏教學機智,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能靈活處理,不能很好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而是一味按照教學的預設進行教學;三是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教師平常教學時,基本上都只是粉筆、黑板、課本,較少使用教具、學具,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多數時間是在研究課、展示課露一下臉。
2.成因
(一)小學教師工資待遇普遍較低,很多年輕教師對教師職業感到不滿意。從問卷調查反映出,有24.59%的教師對教師職業感到不太滿意,有13.11%的教師是感到很不滿意。因此一些教師在工作和學習中缺乏熱情,不思進取。
(二)管理部門缺乏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一是主管部門缺少專門用于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學習的經費,學校經費又困難,無力支付教師外出培訓學習的經費開支,尤其是農村小學的教師基本上沒有外出學習的機會,從調查問卷反映出,有26.23%的小學數學教師近五年沒有參加過任何外出培訓學習;學校訂閱的供教師專業學習的教育雜志也很少,一般都只有一至二種;二是學校缺少對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學習的規劃和相關的激勵、評價制度。
(三)教師培訓工作針對性、實效性不強。一是教育學院及教師進修學校重學歷培訓,而對“教師專業發展取向”的校本培訓內容重視不夠,或者重視理論培訓,忽視實踐研究;二是校本教研的方式、制度還沒有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一些學校還完全停留在集體備課、上課、評課,缺少圍繞課改開展的專題研究及教師培訓,再有教研活動同伴互助、集體研究不夠,學校未能很好搭建起教師之間、教師與校長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經驗分享的平臺。
(四)當前學校對教師工作評價主要是看學生的考試成績。一些教師感到教學工作壓力大,再有農村教師很多家住在城區,每天兩頭跑,無暇顧及學習。從調查問卷反映出,教師對自己專業發展沒有明確具體的目標和規劃占72.3%;教師平均每天用于學習專業書籍的時間:不到半小時的占26.2%,半小時—1小時的占32.79%,1小時以上占11.8%,幾乎沒有時間的占29.5%。
(五)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地區和學校在評先選優、評職晉級中,不嚴格執行政策,按照德、能、勤、績去考核評價教師,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策略和措施
1.貫徹落實《教師法》,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切實解決當前教師工資待遇普遍較低的實際問題,真正讓這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讓教師熱愛教育工作,積極投身教育事業,用更大的熱情去投入工作和學習。
2.教育管理部門要抓緊抓好教師的培養與管理。各級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對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要給予更多的政策和經費支持。一是可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在職教師培訓,讓教師的知識能得到不斷更新,不斷充實;二是建立和完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激勵、評價制度,鼓勵教師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專業水平;三是進一步培養和打造一批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發揮他們在學科領域的專業引領作用;四是要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與管理工作,促使他們盡快成長與發展。
3.激發教師專業成長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我們認為,教師的專業態度應居重量級的地位,因為,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可以通過培訓、研討來不斷提高,這是一個在外在壓力下可以完成的培訓,而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對專業的熱愛,沒有對成為成熟教育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那他的專業成長將永遠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進步和成長肯定是緩慢的。一名教師只有擁有了這種向往,這種熱情,她才會去愛。有了這種對教育、對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她定會主動地工作,并從各方面努力完善自己,完善自己教師素質的后兩項“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提升教師的職業境界、控制教師的工作壓力、建立學校與教師間的信任關系是引導教師發展適度積極的專業態度的基本策略。
前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是社會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當今體育教育改革對體育教師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體育教師的職業專業性,提高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是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一個中心問題,研究者只有了解當前研究現狀與問題,選擇合適的、迫切的議題,才能推動整個學科的快速發展,進而推動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進程。本文對中國知網收錄的以“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為主題的學術論文、期刊、會議等,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評述研究現狀,分析研究不足,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2005―2012年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收錄的關于“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論文、期刊、會議共7778篇作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查閱與收集了教育部門的相關文件以及國內期刊的相關文獻資料和專著,掌握近年來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現狀。
數理統計法:運用EXCEL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數理統計結果。
比較分析法:對所采集的數據通過縱向、橫向的對比,以期發現文獻之間的異同和規律。
邏輯分析法:通過對收集到的有關“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論文、期刊、會議等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了解了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及研究熱點,以期為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建議。
研究現狀分析
1. 論文量的研究
從圖表一中可以看出:2005該領域共334篇,2006年該研究領域共520篇, 2012年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為1178,從2005-2012年相關論文的發表量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我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同時也說明這一領域的研究仍然未達到高峰。在未來幾年里,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這一主題仍將得到研究者的持續關注和青睞。
2. 論文作者所屬單位分布
論文作者所屬單位的分布可以反映該刊論文所屬研究機構分布的規律,同時反映不同機構的相關學科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1]。從圖表二中可以看出:華東師范大學355篇,西南大學167篇,大多數是國家部級重點師范大學,說明我國高等院校是該研究領域的主力軍,地方性大學研究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從表二還可以看出該領域論文作者所屬單位主要分布在師范院校,主要集中在師范院校可能的原因是:師范院校是教育師資培養基地。師范院校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教師的光榮使命。師范院校的老師和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已經擁有了先進的教學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同時也掌握了科學、有效、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
參考文獻
[1] 朱新卓.教師專業發展觀批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