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22: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信息化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信息化培訓;信息技術;培訓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1-136-1
當今社會,以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與此同時,現代信息技術也快速的融入到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進程當中去,那么對教師進行信息化培訓也就提上日程。2002年2月,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實現信息技術在中小學逐步普及和應用,建設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的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中小學師資隊伍是關鍵。”下面我們以銀川市永寧縣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為例來探究教師信息化培訓的一些特點。
一、實施培訓的原因
(一)“基礎教育改革”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必然要求。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第四項第11條明確指出“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同時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育應用信息技術水平。
(二)“跨越式課題”的實施要求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永寧縣2008年引進跨越式課題,跨越式課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更是要求教師要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水平。那么對永寧農村小學教師的信息化培訓日益緊迫。
(三)培教育均衡發展要求進行農村教師信息化訓。20世紀以來,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發展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在永寧,農村小學教師的信息化意識和素養與城區小學教師相差較大,信息化資源分配不均衡。
二、永寧縣農村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的實踐
(一)培訓目標。《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教育技術水平,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永寧農村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要求教師能夠切實利用信息技術去優化學科教學,切實根植于教育實踐。
(二)培訓內容
1.培訓模塊
2.培訓內容設計與分組
此次培訓內容依據調查問卷教師培訓需求而設計,更加注重受訓教師的層次性和差異性,根據受訓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分為初次參加培訓的教師和已參加培訓過的教師。
(三)多樣化、數字化培訓教材。永寧農村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主要使用“文本教材+培訓講師講稿+資料包+微博博客反思平臺”的多樣化、數字化的培訓教材。
(四)基于任務驅動的培訓方式。“任務驅動”教學方式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蘊含在每個任務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輕松的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永寧農村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就采用基于任務的培訓方式,提高培訓的效果。
(五)以博客和微博搭建培訓評估反思平臺。永寧農村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主要依靠微博和博客來搭建培訓評估反思平臺。有針對的進行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培訓。
三、對培訓的反思
(一)優化培訓內容和分組。按照教師是否參加過培訓進行劃分,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差異性,但是忽略了受訓教師接受能力和基礎知識的差異,可根據教師是否參加過教師信息化培訓,將受訓教師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層次,根據受訓教師的接受能力和知識基礎的差異,將初級和高級兩層各分為兩個班級。
(二)在培訓評估體系中引入“績效管理思想”。為了提高受訓教師的培訓動機和提高受訓教師的認識水平,在培訓中可以引入“績效管理”的思想,這樣利于提高培訓效果和受訓教師的培訓動機。
(三)培訓中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永寧農村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要注重培訓過程中增強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和教學整合的意識,將信息技術徹底融合到教學中去。
四、小結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要求不斷提高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自身專業能力的發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永寧農村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也朝著這一目標不斷努力,但是教師信息化培訓是一項艱巨而意義深遠的任務,還需要在今后的具體實踐中繼續探索,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網絡環境;教師發展;對策
1 引言
當前,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對教育的改革,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網絡環境不斷更新,一方面為教師發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也給教師帶來巨大挑戰,教師的教學位置將發生改變,由傳授者轉換成組織者[1]。教師是否能夠充分利用網絡環境,推動教學改革,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
2 網絡環境對教師發展影響
2.1 網絡環境的概念
近幾年的研究表明,網絡環境是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基礎上生成的。它是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以計算機網絡為平臺,以網站、網絡愛好者為載體,以大量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由網站創建者及網絡愛好者長期建設而生成的各種現象的總稱[2]。它具有信息顯示多媒體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處理智能化和教學環境虛擬化的特征,包括硬件設施、資源、平臺以及工具等基本部分。它也是學習者在追求學習目標和問題解決的活動中可以使用多樣的工具和信息資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場所。
2.2 網絡環境對教師改變
2.2.1 對教學環境的改變
過去教學,老師靠一支粉筆、一本書,學生的信息資源來源于書本。現如今高等職業學院都建立了校園網絡,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教學資源的網絡化,為老師和學生創造了良好的網絡化環境,從而根本地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2.2.2 對教師角色轉變
由于教學環境發生了改變,教師所承擔的角色也隨之發生轉變,教師個體發展要與信息化環境相適應,慢慢成為“全能者”。首先,在網絡環境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資源走向平等,教師要把自己“壟斷”的信息資源轉變成學生的共享信息資源,而且教師還要擔當起提供信息資源的任務。其次,教師轉變為知識的引領者。在網絡環境下,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引導作用,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再次,在網絡環境下,教師要由傳統教學講授者轉變成現代教學的設計者[3]。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般學科知識,也要求教師學會將現代教育理念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融合。另外,網絡環境打破了教師通過培訓班形式進行學習以提高自身能力的模式,網絡環境給老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教師知識的提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也符合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
2.2.3 對教師信息素養的改變
美國信息產業學會主席Paul Turkowski在1974年提出“信息素養”的概念:“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中國學者何克抗提出“教師的信息素養應當是與信息的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當前網絡環境為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教師借助網絡技術,實現資源共享,改變學習、教學方式,探求新的教學模式,創建更好的教學環境,提高教育教學技能[4]。當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夠適應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工作,自己的專業素質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發展。
3 網絡環境下提高教師素養的對策
3.1 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態度
轉變思想觀念就是要轉變和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事業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意識,使他們意識到現代化教育技術是未來教學的主要手段,是未來教學的必然趨勢。同時,也讓他們體會到,現代教育技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他們是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能抓住這一機遇,就會成為時代的落伍者。另一方面,教師對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態度直接影響到教師角色的轉變。由于一部分老師缺少計算機網絡等知識的培訓,不了解它們在教育中的作用,滿足于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方式,對現代化教育技術存在著或多或少不良的態度,產生恐懼、失望的心理,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教師角色的轉變。
3.2 對教師進行信息化培訓
當前的教育要面向網絡信息化社會,因此需要培訓出大量的具有信息素養的教師,這也是我國教師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開始的階段要對在職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全員培訓,可以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計算機基礎、常用辦公軟件的應用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一系列課程的培訓,使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達到一個最基本的層次水平。其次,在信息化培訓中,要重視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培養信息素養所包含的理念,要從網絡資源中學習,從實際項目中去學習。再次,信息技術是變化發展的,因此就必須對教師的信息化培訓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保證教師適應信息化變化發展。在培訓過程中要避免過分的注重技術層面的培訓,主要是進行相關應用軟件的使用等,最終的目的是讓教師能夠有效地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教研活動。
3.3 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的網絡平臺
學校不僅要在教師信息化培訓方面下大力氣,還要讓教師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使他們的教學技能、教學水平以及相關的教學成果能有重大突破,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是對信息化技術經過長期的學習與實踐。因此學校應該為教師創造好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在注重信息化硬件環境建設的同時,定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化的教學評比,校內組織多種形式的信息技術方面的技能比賽。同時對教師日常的信息化教學和信息化工作進行鼓勵和督促,要讓教師體會到信息技術是以后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并且也意識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懂信息技術,就意味著是落伍者。另外,鼓勵教師寫好博客,將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學心得、教案設計、課件等上傳發表,讓學生們課下共享教師的教學資源。
3.4 深入網絡教學研究,更新教研觀念
目前,在教師隊伍中,科研風氣不濃,一些教師滿足于靠積累個人經驗采教書。然而,教育事業是與時俱進的,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一直站在學科的前言,在教育、教學中不斷研究、探索。教師的科研能力是高質量教育和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一直沒有科研活動的教師是不稱職的、落伍的教師。因此,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要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進行對比與思考,在網絡環境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開拓。可以把講授課程的學習內容轉變成數字化的學習資源,提供給需要的學習者或是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料。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數字化資源作為自己課程教學的素材資料,把這些素材整合到與課程學習內容相關的電子講稿、課件之中,整合到學習者的課程學習內容中。在信息化教學研究中,教師要堅持反思教學實踐,在總結經驗中豐富自己、完善自己與提升自己。
4 結語
當前,網絡技術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研究、教師發展研究已經成為全國教學改革的熱點話題之一。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轉換角色,提高個人信息素養。教師的自身發展,推動了現代化教學,對實現人才大國、教育強國具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宋廣文,魏淑華.論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研究,2005.7.
[2]謝海波.網絡環境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08.
[關鍵詞] 審計技術;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
[中圖分類號] F239.1[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0194(2006)01-0042-03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審計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審計期望值的無限高和審計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審計風險的無限高與審計技術的有限性,已經成為當今審計界面臨的兩大突出難題。盡管審計技術與方法本身無法彌補社會期望與審計能力之間的差距,但合理的現代審計技術,就能用最合理的資源投入,給出最合理的審計結論,承受最低的審計風險。
審計技術與方法是審計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信息技術環境中的審計技術與方法,已成為審計理論中最活躍、最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引發審計界越來越多興趣的跟進。,利用機輔助審計技術、數學和統計學技術以及比較流行的分析性復核技術,在國際審計界已經成為通用技術,如果我國審計人員能夠充分地和借鑒,必將以較低的成本,迅速提高我國審計的技術水平。多年來,我國政府審計機關對審計干部開展了持續性的信息化知識培訓,但我國審計人員所具備的技能與現代審計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并且隨著審計環境、審計對象的變化而加劇。本文對我國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與現代審計技術發展的適應性問題進行分析,針對現階段國家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一、現代審計對審計職業信息化的要求
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為全面提高審計人員的分析能力及審計判斷質量提供了可能,但要制定一個對審計職業具有導向性的培訓方案,必須對當前審計技術的變化以及被審對象的變化有一個清楚地認識。
(一)現代審計需要在信息技術平臺上引進審計分析手段
傳統的審計核對方法,是以佐證資料為參照系,與審查資料相互映照,借以發現審查資料的錯訛,因此,計算機審計的原始需求起源于審計的局部業務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比如,審計信息的查詢、核對、抽樣、文檔制作、計劃管理。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無法證實佐證資料的真實性和正確性,特別當被審對象規模龐大,關系復雜時,傳統的審計方法存在著許多難題,結果并不理想。現代審計的重心趨向于經營導向的風險分析,關注與財務報表相關的未指明聯系,對經營業務本身進行審計,這要求審計人員從被審單位財務數字的奇異性、賬戶之間的奇異性,以及時間、地點、人員的奇異性,結合具體的業務內容來發現問題,許多審計活動都是近年來引入的,并且超越了傳統的審計工作。如果說在以往的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依靠個人已有的經驗、知識、技能來對審計項目進行試探、分析和斷定便能完成任務的話,那么,在如今社會對審計期望無限高的形勢下,傳統的判斷過程和方法將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審計風險。在審計資源既定的情況下,迫切需要在信息技術平臺上應用現代審計分析技術。
(二)被審系統財務業務一體化要求審計人員具有確認、發現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目前,我國正在逐步提倡、實行企業財務業務一體化,記錄和報告財務信息的系統變得功能繁多,所產生的財務與非財務信息也日益豐富,這為應用現代審計技術提供了信息基礎,同時也給審計帶來一些新的問題:⑴被審系統的功能、單據的入出方式和地點發生了變化,比如許多資料直接由資料產生處的人員來鍵入;⑵被審企業的業務、財務基礎管理工作和單證流轉程序發生變化,比如信息會在交易完成后自動入賬,同時進入相關分類賬,并自動產生報表,且許多資料直接從系統中即時存取;⑶機內儲存的信息迅速增加,比如除財務信息以外,還儲存有非財務、企業內部、外部的相關信息。這些都要求審計人員熟悉被審系統的處理流程和控制過程,并具有確認和發現信息的能力、信息選擇和簡化的能力、對信息分析和分類并應用新技術的能力。
(三)審計判斷的復雜性要求審計技術與方法的智能化
會計舞弊行為是一類帶有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問題,產生舞弊的因素復雜,種類繁多,很難科學地計算和評估,這就需要有新的技術來“智能地”和“自動地”分析原始數據。智能化強調的是將經驗、科學推導和審計人員的專業判斷結合起來,指導審計人員得出合理的審計結論。在審計過程中,數學、統計學的分析結果,都不能完全替代審計人員的專業判斷,因為在其利用的數學公式中,仍然有許多變量需要審計人員主觀確定。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審計機構,傾向于在審計軟件中為審計人員的決策提供。目前,西方發達國家許多審計機構不惜花巨資,邀請審計領域的專家,分析在各種情況下常見的審計策略或方法以及對不同審計結果的判斷標準,以減少主觀思維對審計人員的,支持審計人員的判斷過程的客觀性。
二、我國現階段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存在的問題
我國政府審計在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培養了大批基礎應用人才,在較大范圍內實現了傳統的審計作業流程在計算機中的轉移,提高了審計的實時性和效率。筆者認為,在現代審計技術應用被廣泛提倡的形勢下,我國審計職業信息化至少存在以下問題,有待于創新和改善。
(一)信息技術環境中現有審計方法的創新問題
目前,我國計算機審計在對被審財務數據的獲取、轉換、檢索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使各種錯賬檢查方法的運用更加簡捷而高效,在大量減少查賬工作量的同時加速了審計判斷的過程,但不足之處在于,對已獲得的數據如何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探討不夠。如果現階段過多的搜集此類案例,并在培訓中占據主要位置,將會降低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的導向性,也不利我國審計基礎理論的深化。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相關專業課程中,現代審計風險的識別、數理統計方法在分析性復核中的應用、支持審計判斷的專家系統等知識一直未納入審計主流教材,需要在審計職業后續教育中予以彌補。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的目的之一,就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探討對現有的審計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進、創新。
(二)現代審計技術應用與信息技術實現的融合問題
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對審計人員而言,明白一種分析方法的意義比知曉其計算過程更為重要。因此,培訓內容要涉及技術實現的原理和操作兩個知識點,例如,現代審計技術方法主要涉及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審計風險評估、審計抽樣、分析性復核等,計算機軟件使上述方法的實現過程相當簡易,難點在于對合適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尤其是,審計分析適用的場合往往是一些多變量大樣本的情形。目前,獨立變量的選擇仍主要取決于審計人員的直觀判斷以及數據的可獲取情況,并借助計算機進行反復試探、比較訓練。但在我國審計技術與方法類培訓課程中,鮮見各種審計技術方法在計算機中的應用過程,而在審計信息化類培訓課程中,主要涉及審計平臺的建設、建設、數據庫技術以及審計軟件的開發和應用,缺少貫穿課程始終的審計分析案例的支持,形成現代審計技術應用與信息技術應用兩張皮的課程體系。顯然,這不利于那些富有執業經驗的審計人員靈活借用信息技術來分析問題,也不利于審計新人在實務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信息技術優勢。
(三)培訓中受訓人員的參與
要確保開設課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培訓機構不僅要了解我國傳統審計職業實現信息化的問題和難點,也要了解審計實現信息化的問題和難點,其課程必須經常更新制作,使其具有性。尤其是,審計信息化培訓的對象層次較高,專業性強,開展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的門檻比普通意義的以技能訓練為主的信息技術培訓要高得多,這些都對培訓機構自身的實力提出了挑戰。實際上,在審計職業后續中,受訓人員的學歷、閱歷都不同,具有豐富執業經驗的審計人員和擅長信息技術的審計新人,他們知識的結合點就是豐富培訓資源的重要源泉,但他們在長期工作中積累的技巧、經驗和心得沒有在培訓班中得到交流和分享。
(四)培訓效果評價問題
培訓效果的評價是教育培訓體系的最后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一般來說,只要是職業培訓,就存在一個分級的評估體系:一級評估主要關注學員對所學課程的興趣反應;二級評估主要通過考核檢查學員所學的知識;三級評估主要衡量學員工作表現的變化;四級評估則是衡量培訓是否有助于工作業績的提高。目前,我國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搞審計信息化系統建設、人才建設,但信息技術環境中現代審計技術的快速和我國審計職業傳統審計方式的慣性勢力形成鮮明對比,這突顯出我國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重教學、輕效果評價,對培訓轉化率低的現象關注不夠。如果受訓人員不能做到學以致用,那么,對每個參加培訓的人都是一種浪費。
三、思考或建議
審計培訓機構應在發現、支持和參與審計職業變化方面發揮領導作用,既把審計業務信息化作為培訓目標,也把追求審計業務信息化的最佳效果作為培訓目標。現行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的設計與我國審計的需求、現狀是相吻合的,但從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及我國審計的發展需求來看,目前主要任務一是應考慮目前現代審計技術的應用水平,將一些實踐證明能有效控制審計風險的知識和方法與信息技術實現過程緊密結合;二是和歸納那些具有豐富執業經驗的審計人員長期以來積累的審計經驗和技巧,在機上以案例的形式給受訓人員親臨其境的感受,三是要依靠各級審計機關切實保證培訓效果的落實與反饋,并在培訓的方式上積極探索創新。
(一)結合通用軟件包剖析現代審計技術,增進實務需求
現代審計分析方法是傳統審計方法的拓展,往往需要相應軟件的支持才能實施。我國審計軟件種類少,分析功能不足,加上審計人員工作慣性的,導致審計實務對現代審計分析方法應用的需求不足,這反過來又制約了審計軟件的發展。在現有條件下,可以借助其他軟件剖析分析審計技術,以增進需求。例如,回歸分析方法是處理多個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數學方法,在合規性審計中,可利用回歸分析方法計算活動中某審查量的值,用此理論值與實際值進行比較,從而為審查工作提供線索、把握審計重點,并為評價審計工作質量提供依據,該審計分析技術利用表格或統計軟件包即可實施。實際上,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計算機系統介紹審計分析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不僅解答了審計實際問題,還能大大提高受訓人員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探求這些方法和原理的欲望。
(二)有組織的搜集專家經驗,嘗試專家系統分析法
專家系統法,是對審計人員不可量化的經驗進行轉化的一種較好的方法,通過此種方法,可以對數據庫里存放的過去多年的審計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匯集有經驗的審計人員的知識,提取有關規則,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審計預測分析。由于專家經驗的搜集是一個耗時的過程,因此,基于專家系統的輔助審計軟件開發周期長、開發費用昂貴,在我國遠未廣泛使用,同樣也顯示出需求的明顯不足。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基于專家系統的各種系統都在不斷地普及和發展,審計人員利用專家系統完成審計證據收集和分析的遠景可以期待。目前要推動這一技術在審計中的應用,首先需要有組織的搜集、整理、優化審計專家的經驗,并形成數據庫;其次,在審計職業信息化培訓課程中做一份專家系統知識的普及工作,可以引導審計人員在平時工作中對審計經驗的關注和搜集,啟發他們對新技術的應用熱情。
(三)跟蹤關注財務業務一體化系統的發展
目前,企業組織結構及經營活動方式日趨復雜,一些企業管理層出于籌資和業績考慮進行舞弊的動機仍然存在,應該看到某些被審單位的舞弊水平在不斷提高,其手段從簡單的違紀違規轉向了有預謀、有組織的技術造假;從單純的賬簿造假轉向了從傳票到報表的全面資料造假,財務業務一體化系統的應用不僅加速了這一造假過程,也使造假行為更隱蔽。培訓課程應指導審計人員利用被審系統提供的信息和手段為己所用,例如,利用被審系統將傳統的財務處理同發生財務的事務相結合的特點,在查核被審單位財務的資金現狀的同時,追索資金的來龍去脈;利用被審系統提供的同業務伙伴之間的數據交換功能,把握被審單位所處的行業特征,從而識別企業的內外經營環境,企業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全面而廣泛地評價企業受托經濟責任履行情況。
【摘 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對人才的素質結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信息素養就是人才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小學生的信息素養不僅是信息時代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實施科教興國,增強綜合國力的客觀需要。
關鍵詞 信息素養;全體教師的素養
眾所周知,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素養是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目標。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實施不是依靠幾位信息技術教師來實現的,學校要真正推行素質教育,實現教育信息化只有依靠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要從全體教師做起。
一、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不能只靠信息技術專業教師
信息素養就是通過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所形成的個體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和應用等方面的教養和修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的培養應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使學生了解信息文化、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增強主體意識、形成順應信息社會要求的道德品質,為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礎,更好的利用信息技術服務于社會。總而言之,信息素養的培養是一種素質教育,是滲透在教育一線的事,它不是某一學科,或某些教師單獨的事,為了全面提高小學生的信息素養,我們必須提高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全體教師必須積極地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育人的本領。
二、信息技術教育與其它課程的整合客觀要求全體教師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
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學生的信息素養的提高還是以信息技術教育為主要途徑。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門有關信息科學基本知識的基本技術的學科教育,它也是一種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素質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目標的教育。信息技術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信息技術課程(2)信息技術課與其它學科的整合。
學校中的信息技術教育不應只限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而應將信息技術教育貫穿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其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課程與其它學科課程整合是學校發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必然途徑。
信息技術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整合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方面是以信息技術促進其它課程的學習,即以信息技術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體,使用因特網學習其它課程的有關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其它課程的學習,充實、完善或補充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不足,使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更全面、更具體、更生動。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課程的學習,也有利于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僅如此,它對學校的教育改革,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
要真正落實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的整合,就必然要求全體教師轉變觀念,形成統一的現代化教育觀念,盡快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以影響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有效地促進學校教育的現代化。
三、重視全體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是實現信息化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重視信息技術的課程建設,以及軟、硬件開發的同時,世界各國都相當重視教師的信息化培訓,根據教育與就業部2000年8月的統計資料顯示:英國67.1%的小學生教師都能夠在課堂上自信地使用信息與通訊技術進行信息與通訊技術進行教學,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有效地使用信息與通訊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另外,美國為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發展制定了“全體教師的教育技術基本標準”(簡稱教師標準)。標準從技術的操作與概念,策劃和設計學習環境和過程,教學、學習與課程,測評與教育,工作實施和職業實踐,以及社會、倫理、法律、人性方面的問題六個方面制定所有教師教育技術標準和績效指標。然而,法國曾于1985年實施了一項耗資20億法郎的“人人學習計算機計劃”,但由于教師培訓做得不好,造成大量設備閑置,收效甚微。
據調查,我國教育技術發展較快地區尚有三分之一的教師對于教育技術知識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這也說明我國信息技術知識的普及程度還不夠高,需要進行更加廣泛的培訓工作。
四、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幾點建議
1.加強基礎性學習,培養教師的信息化概念
信息化不等同于技能的學習,現在很多的學校也正在大力加強學校教師的培訓工作,但收效甚微,為什么?學校往往把操作技能的學習當作了信息化學習,致使教師在培訓結束后,只記住了幾個機械的技能操作,完全不能與實踐的教學相聯系,所以很快回到了原先的教學模式中,使得培訓變得毫無意義。事實上,信息化培訓其根本目的是使廣大教師盡快適應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環境,打破就觀念,牢固樹立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思想。
2.增強教師如何將技術集成到學習過程的能力
師資培訓內容除了培訓硬軟件的操作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訓如何將技術集成到學習過程中的能力。例如,培訓OFFICE教程不僅要教師如何使用這些軟件,更重要的是讓學科教師得到啟發,運用到學科教學中,促進學科的教學效果。
3.增強教師使用網絡工具進行交流的能力
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應學會使用同步和異步通訊方式與家長、學生交流。因此,網絡培訓是今后教師培訓的一個必要內容,學校也應為教師能進行網上交流創造條件。
1.提高了農民整體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通過組織成立農機合作社,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會大大提高,這樣會使農產品的產量得以大幅度提高。而實行農機合作社,就使農民的生產水平達到同一個水平,便于統一組織調配,有利于推動農民整體進入市場,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2.推動了農機經營機制和管理機制創新
在以往的農業生產中,農民一般都是自主經營,自主準備生產器械,這樣就使農機的結合程度并不是很高,農機利用率大幅降低,從而影響了農機的生產經營機制的發展。而通過農機合作社的建立,可以對農業生產進行統一管理,制定出科學的農機生產機制,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
3.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隨著農機合作社的建立,改變了以前農民小戶經營的模式,開始了集體經營的機械化模式,這就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農機合作組織將分散的農田作業機械有機整合,為農戶提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標準化及訂單式的生產方式,促進了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4.推動了農村人才資源有效整合
在過去農村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農業是需要大量勞動力作為支撐的。但是在實行農機合作社以后,通過加大機械的使用,可以進一步減少對人力勞動的使用,這樣就使一批農村勞動力解放出來,開始投入其他生產領域,所以有利于促進農村人才資源有效整合。
二、加強農機合作社促進農業發展的策略研究
1.加大對村民的農業知識培訓
為鼓勵新生代農民參加農業信息化培訓,成為新型信息化農民,可以建立利益誘導機制。可以從教育、資金、法律、政策等各個方面建立誘導機制,培養和扶持一批年輕有為的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人才,支撐和促進農業生產和經濟的發展。例如,可以利用現有的農業類學校免費對農民培訓。農業學校除長年培養農業、畜牧、園藝方面的學生外,還免費定期為社會各界志愿學習農業、畜牧、園藝技術的人士提供信息技術培訓和指導實習;通過建立嚴格的獎勵和考核機制,確保農業信息化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構從事農民信息化培訓的質量和效率。規定從事農業信息化教育或培訓活動的教師,不僅要接受專門的農業專業訓練,還要有較強的經營農場經驗和實際動手能力;農業信息技術學校的所有經費由政府承擔,不僅不收學費,還為學員提供免費住宿等服務。
2.加大招商引資
對于農機合作社農業發展來說,必須加大招商引資,通過外資的注入來增強當地農業發展的活力,并且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廣闊的發展思路。所以說,必須制定農業發展的方向以及區域農業的發展規劃,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促進外資的引進。
3.政府加強引導
為使我校信息化建設工作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保證我校信息化建設工作正常穩步的開展,經學校研究,成立五小信息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面領導、組織和協調我校的信息化建設工作。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一)學校領導特別重視學校信息化建設。
為了保證網絡的暢通,保證正常的教育教學。學校實行計算機定位卡。教師辦公機、教室的多媒體計算機和展臺的品牌、型號、配置、ip地址、操作系統和所裝軟件、以及責任人記錄在案。
在日常的使用中實行信息化設備的定期檢查和維修。我校共有電腦95臺、服武器3個。各位班主任和專人教室教室教師是本班多媒體設備的第一責任人,做到每次使用計算機有記錄,出現故障發現問題及時向網絡管理員反饋,各項設備有維修記錄,計算機機房作到教師、學生使用機器有記錄。定期對校園網絡、展臺、投影機、計算機、攝象機、照像機、編輯機、刻字機、打印機、速印機、一體機、監控設備等信息化設備進行檢查與維護。今年月中旬,校長投資6000元買了瑞星網絡版殺毒軟件,給校園的每臺機器都裝了正版殺毒軟件。同時配合上面要求,給每臺進入網絡的計算機貼標、改名;大大提高了校園網的網絡環境。
(二)定期進行校園信息化培訓
每學期初制定信息技術培訓計劃,并且按部就班的實施。學校單周是信息技術培訓時間,采取機房集中培訓,校長每次都親自參加。培訓內容以教學設備的使用、校園網絡安全、計算機的應用自我維護、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每次培訓做到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教委、信息中心聯合舉辦的校園網和骨干教師網站評比活動中,王萬霞老師的個人網站被評為了十佳網站。在縣級教學課件評比中我校也有多人分別獲得二、三等獎。我校的校園網站也從建校的靜態網站已經升級到現在的動態網站。教師活躍在校園論壇的各個版塊里,每天發貼數量都創新高,學校對每月發貼高的用戶進行獎勵,期末分別對發貼前3的、點擊率最高、最為精華的帖子、以及登陸次數最多的用戶進行獎勵。
在教育資源卡的使用中,發揮“二傳手”的作用,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作到有卡的老師會買資源,下載資源,利用資源卡買到的資源運用到教學中。在本學期我校絕大多數人都用光了自己的資源卡點數。同時在使用資源卡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的充實校園資源庫的建設,每個人每周至少上傳到資源庫2條優質資源。利用上傳到資源庫中的資源進行優質資源評比,然后同步到縣資源庫。利用資源庫,進行教師課件的評比
存在不足和措施:
1、學校整體信息化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主要從學校的培訓做起。新教師培訓--師徒結對,快促成長;青年教師培訓--分擔重任,做主力軍;骨干教師培訓--發揮潛能,再創新高;老教師培訓--激發激情,發揮優勢。培訓要全員參與,團隊學習、自主學習形成濃厚學習氛圍,建設“學習型”校園。努力提高教師隊伍信息化的整體水平。
2、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在資源庫的建設和使用上要大刀闊斧的進行獎勵和激勵;同時對教育資源卡的利用進行激勵和獎勵。對校園網站的使用已經初見成效,要進一步推廣和使用。
3、學校數字化的使用和開發有待提高。應該有專人負責學校信息化網絡環境下的開發,盡快形成校園內部的如:郵件、vod點播、視頻會議、校園資源庫、校園聊天室、校園網絡電視等服務的開發和運用。
【關鍵詞】 高校;體育教學;信息技術;應用問題;調查分析;對策建議
一、前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體育教學模式也發生了歷史性的飛躍,它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越來越突出,這就對體育教學工作者本身的信息技術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針對淮安幾所高校體育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進行研究,并找出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為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江蘇省淮安市四所高等院校(江蘇食品學院、淮安信息學院、江蘇財經學院和淮陰工學院)發放學生問卷 180份,取樣時在允許條件下盡量使樣本在性別、年級和科系類型均衡,收回有效問卷168 份。同時,發放教師問卷86份,收回有效問卷82 份,涵蓋了四所院校的大部分體育教師。被試樣本的“學生個體基本情況”統計學特征分布情況如下:學生102名男生(60.7%)、66名女生(39.7%);高年級66名(39.2%)、低年級102名(60.7%);文科72名(42.8%)、理科75名(57.2%).
2、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再根據本人理解,通過對開放式問卷和訪談結果的整理,選編了問卷的初稿,問卷的測驗項目以體育統計學原則為基礎,針對被調查高校的實際情況,構建出信息技術在高校中應用的現狀的統計表,各項指標經過多名專家的論證并經實踐的檢驗,具有較高的效度。
三、高校大學生對應用信息技術進行體育學習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1、高校大學生對網絡信息技術作用的認可情況分析
在對江蘇食品學院和淮安信息學院有效調查問卷的168名學生中,從他們的體育信息需要數據結果顯示,肯定現代信息技術作用的學生平均在90%以上,這表明學生在主觀愿望上已經具備信息需要的主觀意識,從而為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的應用奠定了主體基礎,被試樣本的“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作用的主觀認可”統計學特征分布情況如下:獲取信息168(100%)、課堂學習148(88.1%)、技術學習152(90.5%)、成績提高160(95.2%)、終身受益135(80.4%)。
2、高校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和上網目的分析
從以下樣本數據可以看出,90%以上的學生表示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在半小時以上,只有少數學生(8.9%)在半小時以下。這表明絕大多數的高校學生的上網時間比較長,這為高校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提供了時間條件。那些總是說“我沒有時間上網學習”的人,其實他們是有時間的,只是沒有很好的利用。并且,大部分高校的宿舍都接通了網絡,校外的網吧也遍地都是,為學生上網提供便利,在現代網絡游戲、網絡信息、網絡聊天的誘導下,高校的大部分學生幾乎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其它(52.9%包括網絡游戲和聊天)上,有些學生甚至通宵“奮戰”而利用現代先進的網絡技術進行學習的去很少(27.3%)還不到1/3。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上網時間很多,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時間確很少。被試樣本的“高校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統計學特征分布情況如下:半小時以下15人(8.9%)、0.5~1小時56人(33.3%)、1~2小時65人(38.7%)、2~3小時19人(11.3%)、3小時以上13人(7.7%)。被試樣本的“高校大學生上網主要目的”統計學特征分布情況如下:電子通信23人(13.7%)、查找信息46人(27.3%)、論壇交流10人(6.1%)、其它89人(52.9%)。
3、高校大學生辦公自動化應用軟件和一些簡單網絡應用能力分析
從以下統計數據可以看出,95%以上的學生都能熟練度運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網上學習和交流,認為自己網絡能力一般的學生很少,這表明絕大多數的高校學生都用能力利用辦公自動化軟件和一些簡單的網絡技術上網學習,這為高校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提供了自身條件。被試樣本的“高校大學生網絡應用能力情況”統計學特征分布情況如下:很好28人(16.7%)、良好132人(78.6%)、一般8人(4.7%)、差0人(0%)。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前景是相當可觀的,尤其對于學生而言,更是具備了應用信息技術進行體育學習的時間和條件,這也為現代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四、高校體育教師對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1、體育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高校體育教學的主觀認可分析
從以下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有不到一半的體育教師(46.3%)認為信息技術應用于體育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仍有一大半的體育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于體育教學持可有可無、消極甚至是反對的態度,結果表明,體育教師對現代信息教師的認可程度還不夠,這與體育教師的自身素質有限和對網絡應用的不多有直接關系。被試樣本的“高校體育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應用的認可程度”統計學特征分布情況如下:肯定需要38人(46.3%)、效果不明顯33人(40.2%)、不清楚5人(6.1%)、不需要6人(7.3%)。
2、體育教師的自身素質對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體育教學的因素分析
從以下統計數據可以看出,91.5%的高校體育教師都能利用辦公自動化軟件來處理日常教學實務,但仍有8.5%的體育教師還不夠熟練,教師是新技術應用的關鍵要素,只有教育者掌握了足夠的現代信息教學手段,才能更加快速的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的融合。被試樣本的“體育教師網絡技術和現代辦公自動化應用軟件水平”統計學特征分布情況如下:熟練應用26人(31.7%)、比較熟練33人(40.3%)、一般16人(19.5%)、不夠熟練7人(8.5%)。
從以下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高校體育教師對教學課件的制作、使用、的技能普遍較差,只有不到1/3的體育教師能夠較熟練制作體育教學課件,這些數據表明了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還有待提高,培訓工作刻不容緩。被試樣本的“體育教師教學課件PPT的制作和開發能力”統計學特征分布情況如下:熟練制作8人(9.8%)、比較熟練17人(20.7%)、一般36人(43.9%)、不能制作21人(25.6%)。
以上數據表明,對于現代信息技術,大部分體育教師還不能熟練應用,尤其在軟件開發、使用等方面更是不足,這就阻礙了體育教學改革的步伐,各大高校應將體育教師的信息化培訓工作提到日程上,為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強有力保障。
五、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是刻不容緩的,前景是客觀的,學生的需求是迫切的,教師的信息化能力確實有限的,針對這些現實問題,加強高校體育師資信息化培訓是迫在眉睫,只有教師掌握信息化工具,才能真正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提高體育教學改革的效果;其次加強校園網絡環境的建設,為學生搭建體育學習的信息化平臺,提高學生信息化體育學習的主動性、目的性;再次應加強體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為體育教學提供豐富的信息化資源,也為統一體育教學標準提供了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丁斌,王建民,謝芳. 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分析與探討[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0(03).
[2] 婁磊. 基于校本課程要求探析中學體育教學實踐的有效途徑[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1(19).